KR6q0385 聖箭堂述古-清-道霈 (master)



No. 1455-A




聖箭堂述古者。予坐聖箭堂。述從上佛祖之語也。佛
祖之語。山高海積。茲所述者。唯若而篇何也。葢特就
目力所及見者。述之云爾。然目力所見。止於是而巳
乎。凡事蹟尋常。而未經指點者。或理致精深。而有裨
性地者。或針砭末法之弊。而深中肯綮者。或履踐嚴
明。而臨終特異者。始述之。而系之以評。非此則弗暇
述也。又時有古今。人有先後。茲所述者。錯綜歷亂。何
也。葢即以所得者為先後。而不以古今為銓次也。是
編也。雖僅二萬餘言。而佛祖為人之苦心。亦于此可
槩見。每一展卷。令人慧目肅清。智證潔白。是病是藥。
是正是邪。一一暸然。如指諸掌。然後知佛祖之言。示
人的而陶鑄深也。二三同志。見而好之。各輸資。請梓
以傳。其亦得予之心也耶。因略敘數語。弁之卷端。使
後之覧者。躍然興起。而廣有所述。則又不特茲編而
巳也。


旹歲在己亥仲春  布衲道霈敘
[001-0445a] No. 1455
聖箭堂述古
鼓山釋 道霈 述


天童宏智覺禪師僧堂記。夫靈山之笑溫。少林之坐
寒。東西繩繩。三十三傳。老盧受衣鉢而逃。厥事顯著。
開闔翕張。波瀾光𦦨。肆口而說。肆心而應。道傳器受。
源深流長。南嶽青原。代以得人。或默有所宗。幽潛遠
遁。掃迹世外。研究死生。松食荷衣。巢栖草座。晦而不
曜。持養老成。有慕其風。師而親之。鋤植舂炊。釆汲烹
瀹。溪毛原藪。枯槁自甘。來遠集繁。乃建僧堂。而統受
焉。齊之萃師友同事。刳情刲智。擯學黜師。妙盡心空。
宗通眼活。發越于設施。果其能而備也。建炎之末。人
病亂離。湘漢江淮。兵火燔掠。尊宿叢林。沒蕪八九。毳
衣瓶錫。投栖于東南四明禪席。素號小廬山。郡東六
十里。天童道場。山紆盤而氣幽。松偃蹇而皮皺。蒼壁
附蘿。烟晞而翠膩。孤虹枕磵。埃濯而清揚。余住山之
四年。十方來學。雲趨水赴。屋不能容。比丘行深。遽來
白事曰。栢庭有子。露坐簷宿。殆無尋尺與受單鉢。欲
募淨信。增大其堂。得乎。余頷之。巳而匠投于林。斧鳴
[001-0445b]
于谷。一年餘。礎布楹列。梁橫桷攢。棼撩翼張。甍瓦鱗
覆。前後十四間。二十架。三過廊。兩天井。下無墻堵。縱
二百尺。廣十六丈。窓牖牀榻。深明嚴潔。萬指食息。超
遙容與。謀始于紹興壬子之冬。工畢于甲寅之春。總
費湣錢萬五千有奇。冬溫夏涼。晝香夜燈。開鉢而飯。
洗足而坐。耕牧其間。警導以寂。秋涵古井。春入化機。
淵兮默成。粲兮用光。水盈科而流。谷隨呼而響。理契
平等。智應自然。動靜威儀。針砭相益。撿責滲漏。磨瑩
瘢痕。淬礪光芒。錯礱圭角。高標遠到。追武古人。丐心
施力等。不負其意。氣劣學弊。希易欲速。以機械為蹊。
放蕩為徑。耕于空言。餒無所獲。戰于強辯。勝無所歸。
見聞流習。知解汩心。佛祖之所訶。魔外之得便。其疵
癘萌孽。治不可縱也。登崑崙之丘。決江河之水。濯肝
膽之汙。盪心目之翳。生滅跡亡而妙存。有無轍泯而
過量。大夜之夢破。永劫之疑拔。出家之志償。行脚之
事辨。相從儔侶。殆庶幾焉。


評曰。天童道高養粹。學愽識贍。於此記槩見之。其
言曰。刳情刲智。擯學黜師。妙盡心空。宗通眼活。又
曰。耕牧其間。警導以寂。秋涵古井。春入化機。淵兮
默成。粲兮用光。又曰動靜威儀。針砭相益。檢責滲
漏。磨瑩瘢痕。淬礪光芒。錯礱圭角。高標遠到。追武
古人。嗚呼。學者居僧堂中。誠能規此以進道。尚何
患大事之不辨哉。其或諱其所病。犯其所藥。吾知
自暴自棄而巳。故斯文錄。似有志者。
[001-0445c]


大般若經云。爾時如來。四眾圍繞。讚說般若。付囑慶
喜。令受持巳。於大眾前。現神通力。令眾皆見不動梵語
阿閦佛國。見彼如來。聲聞菩薩。前後圍繞。為諸海眾。宣

說妙法。及見彼土嚴淨之相。佛攝神力。忽然之間。令
此眾會。更不復見。爾時佛告慶喜。不動如來。國土眾
會。汝更見否。慶喜對曰。我不復見彼事。非此眼所行
故。佛告慶喜。當知諸法。亦復如是。非眼根等所行境
界。法不行法。法不見法。法不知法。法不證法。慶喜當
知。一切法性。無能見者。無能行者。無能知者。無能證
者。無動無作。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如虗空。無有作
用。能取所取。性遠離故。涅槃經云。汝等當知。先所修
習無常苦想。非是真實。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浴
池。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
水。求覔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
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真寶。猶在水中。


評曰。昔達祖命門人。各言所見。尼總持云。如我所
見。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云。汝得
吾肉。志徹禪師呈六祖偈曰。因守無常心。佛演有
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甞舉二事。問同學
出何典故。往往不能對。甚至有以臆斷者。後讀般
若涅槃二經。乃見之。始知古人發言不苟。而後世
學者。聞見既寡。又多孟浪也。因併載之。


性空菴主。漢州人。久依死心獲證。乃抵秀水。追船子
遺風。結茅青龍之野。吹鐵笛以自娛。多賦詠。得之者
[001-0446a]
必珍藏。其山居曰。心法雙忘猶隔妄。色空不二尚餘
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菴人。又警眾曰。學
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
不動干戈治太平。又曰。不耕而食不蠶衣。物外清閒
適聖時。未透祖師關棙子。也須存意著便宜。又曰。十
二時中莫住工。窮來窮去到無窮。直須洞徹無窮底。
踏倒須彌第一峰。建炎物。徐明叛。道經烏鎮。肆殺戮。
民多逃亡。師獨荷䇿而往。賊見其偉異。疑必詭伏者。
問其來。師曰。吾禪者。欲抵密印寺。賊怒欲斬之。師曰。
要頭便斫去。奚以怒為。吾死必矣。願得一飯。以為送
終。賊奉肉食。師如常齋出生畢。乃曰。孰為我文以祭。
賊笑而不答。師索筆大書曰。嗚呼惟靈。勞我以生。則
大塊之過。役我以壽。則陰陽之失。乏我以貧。則五行
不正。困我以命。則時日不吉。吁哉至哉。賴有出塵之
道。悟我之性。與其妙心。則其妙心。孰與為隣。上同諸
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無明。纖塵不動。本自圓成。妙
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為明。乾坤未足以為大。磊
磊落落。無罣無礙。六十餘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臘。逍
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
年郎。風流太光彩。坦然歸去付春風。體似虗空終不
壞。尚饗。遂舉箸飫餐。賊徒大笑。食罷復曰。劫數既遭
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今正好乘時。便請一刀兩段。
乃大呼斬斬。賊方駭異。稽首謝過。令衛而出。烏鎮之
盧舍免焚。實師之惠也。道俗聞之愈敬。紹興庚申冬。
[001-0446b]
造大益。穴而塞之。修書寄雪竇持禪師曰。吾將水塟
矣。壬戌歲。持至。見其尚存。作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
剛要餧魚鱉。去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說。師閱偈笑曰。
待兄來證明耳。令徧告四眾。眾集。師為說法要。仍說
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塟。一省柴燒。二省開壙。撒手
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
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遂盤坐盆中。順潮而下。眾皆隨
至海濵。望欲斷目。師取塞戽水而回。眾擁觀水無所
入。復乘流而往。唱曰。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跡處妙
難量。真風徧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塲。其笛聲嗚
咽頃。於蒼茫間。見以笛擲空而沒。眾號慕。圖像事之。
後三日。於沙上趺坐如生。道俗爭往迎歸。留五日。闍
維。設利大如菽者莫計。二鶴徘徊空中。火盡始去。眾
奉設利靈骨。建塔于青龍。


評曰。嗟乎死生亦大矣。而空向劒刃之上。急潮之
中。縱橫賣弄。超然自得。苟非見道根柢履踐明白。
曷克臻此乎。世之參汞銀禪。觸火便流。喪厥所守
者。視此殆可以少警云。


洪覺範禪師。畫浪軒記。建中靖國改元夏。余客洞山。
禪悅堂之東齋。中無長物。唯置一牀。覆以遽篨。架書
數卷於枕間。傃南開軒。以納眾山之勝。眼倦拋書。坐
臥惟山之接。山容無盡。而樂亦無厭也。三伏大熱。坐
榻皆溫。林陰拂掠。不足以剪畏日。有蜀道人。得孫知
微活水遺法。為余壁間作崩掀渺漫之圖。以來凉氣。
[001-0446c]
解衣䃲礴。奮筆而成。余驚定歎曰。異哉一堵之間。須
臾之頃。而足江湖南頃之勢。壯波怒渦。窪窿千狀。而
有不窮之變。陰風徐來。毛骨震掉。忽焉如舟洞庭而
望霜曉也。能復有險畏神速於此者乎。道人舉杖指
以謂余曰。龍驤萬斛。逶迤而進。如欲濟。如慎畏。有如
明公卿任大責重。思所以濟民而報國者也。舳艫銜
尾。追逐上下。如行如留。有如仕路之紛紛方進。而未
艾者也。魚龍變化。更相出沒。有如賤而忽顯貴。而忽
棄者也。一葉之艇。傲顛風而舞澎湃。超然自得。有如
道德奇逸。雜市人而無辨者也。世波之神速險畏。其
有以類此。故吾圖之。至於白鷗沙禽。汎汎隨流。若無
所與者。又如我輩。宅青山而侶白雲。然猶思高飛遠
引。不能與之俱涉也。余捫其洶湧起突之處。點畫穠
纖之間。語之曰。果有生滅變易否乎。曰無有也。夫天
地萬物之盛衰。古今寒暑之往來。是非榮辱。相尋於
無窮。而死生憂患。追逐之而不赦。錯綜歷乱。如蜜房。
如乱絲者。如比畵浪。初未始有生滅。有變易。而其顛
倒妄自驚恠者。如子自畵之。而又自畏之也。古之大
聖人。皆能游戲於此。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又曰。一切法常靜。無有起滅相。震旦駒兒子之鄉老
也。而亦曰。如畵水成文。不生不滅。何遽忘之也耶。於
是道人。顧余而笑曰。願從子游。因名其軒。曰畵浪。又
為之記。


評曰。往歲讀東坡赤壁賦。既愛其文之敏妙。又愛
[001-0447a]
其理之精深。以謂世無有過之者。後讀覺範此記。
以畵浪說法。傾盡佛祖底蘊。且其文縱橫浩蕩若
此。不知其胸中巳吞吐幾赤壁也。此豈文人才士
之所能為哉。師甞自言。余幼孤。知讀書為樂。而不
得其要。落筆。甞如人掣其肘。又如瘖者之欲語而
意窒。舌大而濃笑者數數。然年十六七。從洞山雲
庵。學出世法。忽自信而不疑。誦生書七千。下筆千
言。跬步可待也。嗚呼學道之益人。未論其死生之
際。益其文字語言如此。益可自信也。今以此記觀
之。良然。


宏智覺住天童。大惠杲住育王。相去二十里許。法喜
酬酢。往來不間。宏智一日。過衛寺丞進可之家。有堂
曰六湛。盖取楞嚴六處休復同一湛然之義。請偈發
明其旨。智題曰。風瀾未作見靈源。六處亡歸體湛存。
諸法性空方得坐。一彈指頃頓開門。寒梅籬落春能
早。野雪櫺窓夜不昏。萬象森羅心印印。諸塵超豁妙
無痕。既而大惠又繼至。且請和之。惠即和曰。非湛非
搖此法源。當機莫厭假名存。直須過量英靈漢。方入
無邊廣大門。萬境交羅元不二。六窓晝夜未甞昏。飜
思龐老事無別。擲劒揮空豈有痕。


評曰。或疑二師道合。而言似有頓漸。何也。良以按
題發揮。宏智檀美于前。盡力馳騁。大惠奪標于後。
又宏智為寺丞說法。故不免步步區區。而大惠直
說自已心中所行法門。乃爾浩浩蕩蕩也。
[001-0447b]


嵩嶽元珪禪師。居岳之龐塢。一日有異人。峩冠袴褶
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苾謁大師。師覩其形貌奇
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曰。師寧識
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彼
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
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
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
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聰明
正直于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
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
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
身為門弟子。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几曰。付汝五戒。若
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曰謹受教。師曰。汝能
不婬乎。曰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
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
非此謂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
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曰非謂此也。謂有
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
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
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又言。以
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
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
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信此則雖娶非妻
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惽
[001-0447c]
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婬。福淫禍善不為
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惽荒顛倒不
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
眾生。無汝及無我。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
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
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
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
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羣有性。窮億
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
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
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亘古今。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
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
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
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効我所
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耶。神
曰。我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巳發心。初發
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
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
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
垂誨。師不得巳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莾然無樹。北岫
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巳聞
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
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烟霞。紛
[001-0448a]
綸間錯。幢幡環珮。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
奔雲掣電。棟宇搖蕩。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
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
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後。無令外知。若為口實。人將
妖我也。


評曰。珪縱廣大無礙之辯。為嶽神演無上道。俾神
敬服。移樹献誠。珪豈常人哉。其言曰。以有心奉持。
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又曰。亘古
今。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
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但能以無心。通
達一切法爾。珪能發揮至此。可謂至矣盡矣。愚謂。
其與嵩嶽。竝峙可也。


雲門匡真禪師。臨終辭廣主遺表。伏聞。有限色身。詎
免榮枯之歎。無形實相。孰云遷變之期。既風燈炬焰
難留。在水月空華何適。罔避典彝之咎。將陳委蛻之
詞。臣中謝伏念。臣跡本寒微。生從草莾。爰自髫齓。切
慕空門。潔誠誓屏於他緣。銳志唯探於內典。其或忘
餐侍問。立雪求知。困風霜於十七年間。涉南北於數
千里外。始見心猿罷跳。意馬休馳。身隈韶石之雲。頭
變楚山之雪。以至榮達景運。屢沐天波。詰道談空。誓
答乾坤之德。開蒙發滯。星馳雲水之徒。獲揚利益之
因。逈自聖明之澤。加以聯叨鳳詔。累對龍庭。繼奉頒
宣。重疊慶賜。撫躬惆悵。殞命何酬。不謂。臣駑馬年衰。
難勝睿渥。遽縈淪於疲瘵。唯待盡於朝昏。星漢程遙。
[001-0448b]
遐眄而纔瞻北極。波濤去速。迴眸而巳逐東流。伏願。
鳳曆長春。扇皇風於拂石之劫。龍圖永固。齊壽考於
芥子之城。臣限餘景。無時微躬。將謝不獲。奔辭丹闕。
祝別彤庭。臣無任瞻天戀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
以聞。


評曰。雲門平生。氣宇如王。說法如雲如雨。而垂死
辭世之言。乃特敘其參訪履歷之功。曰忘餐侍問。
立雪求知。困風霜於十七年間。涉南北於數千里
外。始見心猿罷跳。意馬休馳。嗚呼。今日學者。未具
一知半解。而輒自謂千了萬當。墮增上慢者。亦可
以思矣。


梁寶誌和尚。十二時頌曰。平旦寅。狂機內有道人身。
窮苦巳經無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
但有纖毫即是塵。不住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
真。日出卯。用處不須生善巧。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
便遭魔事撓。若施功終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抝。不用
安排只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食時展。無明本是釋
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認聲色覔
疎親。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虗空
始出塵。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使通達祖師言。
莫向心頭安了義。只守玄沒文字。認著依前還不是。
暫時自肯不追尋。曠劫不遭魔境使。日南午。四大身
中無價寶。陽𦦨空花不肯拋。作意修行轉辛苦。不曾
迷莫求悟。任你朝陽幾迴暮。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
[001-0448c]
路上無生路。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義。他義文字沒
親疎。不用將心求的意。任縱橫絕忌諱。長在人間不
居世。運用不離聲色中。歷劫何曾暫拋棄。晡時申。學
道先須不厭貧。有相本來權積聚。無形何用要安真。
作淨潔却勞神。莫認愚癡作近隣。言下不求無處所。
暫時喚作出家人。日入酉。虗幻聲音不長久。禪悅珍
饈尚不餐。誰能更飲無明酒。勿可拋勿可守。蕩蕩道
遙不曾有。縱爾多聞達古今。也是癡狂外邊走。黃昏
戌。狂子施功投暗室。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
今日。擬商量即啾唧。轉使心頭黑如漆。晝夜舒光照
有無。癡人喚作波羅蜜。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不
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超釋迦越祖代。心
有微塵還窒礙。放蕩長如癡兀人。他家自有通人愛。
夜半子。心住無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屬有無。用時便
用無文字。祖師言外邊事。識取起時還不是。作意搜
求實沒蹤。生死魔來任相試。鷄鳴丑。一顆圓光明巳
久。內外推尋覔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不見頭亦無
干。世界壞時渠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
動口。


評曰。梁武帝甞問公曰。弟子煩惑未袪。何以治之。
公曰。十二。又問十二之旨安在。曰書字時節刻漏
中。又問何時得淨心修習。答曰。安樂禁之。今觀此
頌。殆其注脚也。學者誠能得其旨歸。則二六時中。
自無虗棄底道理。尚無安樂之可言。況煩惑哉。
[001-0449a]


汾陽昭禪師。太原人。俗姓俞氏。十四出家。既受具。即
杖䇿遊方。所至少留。隨機扣發。歷參知識。七十一員。
最後到首山問。百丈捲蓆意旨如何。山曰。龍袖拂開
全體現。曰師意何如。山曰。象王行處絕狐蹤。昭于言
下大悟。拜起而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漉始應
知。時葉縣省禪師作首座。問曰。昭兄見何道理。便爾
自肯。昭曰。正是我放身捨命處。服勤甚久。辭去遊襄
沔間。每為郡守以名剎力致。乃曰。我長行粥飯僧。傳
佛心宗。非細事也。前後八請。堅臥不答。洎首山歿。西
河道俗。遣僧契聰。迎請住持。師閉門高枕。聰排闥而
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憂宗旨
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巳棄世。汝有力。荷擔如來大
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師矍起握聰手曰。非公不
聞此語。趣辦嚴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閫者。
三十年。後因龍德府尹李侯。與師有舊。虗承天寺致
之。使者三反不赴。使者受罰。後至云。必欲得師俱往。
不然有死而巳。師笑曰。老僧業巳不出院。借往。當先
後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師諾。則先後惟所擇。師乃令
設饌。且束曰。吾行矣。停箸而化。


評曰。汾陽始行脚。則徧歷諸方。共參七十餘員知
識。既得道。則深自韜晦。八請不起。及出世。則以荷
擔大法為已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其入滅。則為
世緣所逼。乃談笑而去之。嗚呼若汾陽。可謂徹始
徹終。盡善盡美。古今天下第一等榜樣也。後之有
[001-0449b]
志于道者。可無仰止之思乎。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嚴曰。枯木裏龍吟。曰如何是道
中人。嚴曰。髑髏裏眼睛。僧不領。乃舉問石霜。如何是
枯木裏龍吟。霜曰。猶帶喜在。曰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霜曰。猶帶識在。又不領。乃舉似曹山。山曰。石霜老聲
聞。作這箇見解。因示頌曰。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
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僧遂
又問山。如何是枯木裏龍吟。山曰。血脉不斷。曰如何
是髑髏裏眼睛。山曰。乾不盡。曰未審還有得聞者麼。
山曰。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曰未審枯木裏龍吟。是
何章句。山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評曰。傳燈錄收此一段機緣。刪去曹山云石霜老
聲聞作這箇見解一句。巳似失語脉。而會元又以
曹山前頌。接於後答語之下。益亂厥旨矣。今據神
鼎語錄所載。詳之于此。


死心頎禪師。秦之龍城人。初得法於天聖秦和尚。晚
依黃龍南禪師。南見其所得諦當。甚厚遇之。令住全
之興國開堂。遂為南之嗣。至夜夢神告曰。師遇惡疾。
即是緣盡。言畢而隱。閱十三白。果患大風。屏院事。歸
龍城之西。為小菴。菴成養病。其中有小師名克慈。久
依楊歧。亦禪林秀出者。歸以侍病。奉禮至孝。乞食村
落。風雨寒暑。盡師一世而後巳。頎一日謂慈曰。吾之
所得。實在天聖和尚。晚見黃龍。道行兼重。心所敬慕。
故為嗣之。豈謂半生感此惡疾。今幸償足。昔神仙。多
[001-0449c]
因惡疾。而得仙道。盖其割棄塵累。懷潁陽之風。所以
因禍而致福也。吾不因此。安得有今日事。如今把住
也由我。放行也由我。施行把住。總得自在。遂噓一聲。
良久而逝。闍維異香徧野。舍利無數。


評曰。嗣法不原所自。而得不美之報者。宋世多矣。
未見現招惡疾若頎。如此其烈者。然頎既能責心。
自悔尅苦。力踐収功於末後。則所謂因禍而致福
者。豈虗語哉。


芙蓉楷禪師者。乃投子青華嚴嫡嗣也。大觀元年。京
師大法雲寺席虗。有司以師有道行。請于朝。願令繼
嗣住持。奉旨可其請。未幾。開封大尹李孝壽。表師禪
學卓冠叢林。宜有以褒顯之。即賜紫方袍。號定照禪
師。左璫持詔。至法雲。師謝恩巳。乃為表辭曰。伏蒙聖
慈。特差彰善閣祗候譚禎。賜臣定照禪師號。及紫衣
牒一道。臣戴睿恩巳。即時焚香升座。仰祝聖壽。伏念。
臣行業迂疎。道力綿薄。甞發誓願。不受名利。堅持此
志。積有歲年。庶幾於此傳道。後來使人專意佛法。今
雖蒙異恩。若遂忝冐。則自違素願。何以教人。豈能仰
稱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所有前件恩牒。不敢祗
受。伏望聖慈。察臣愚悃。非敢飾辭。特賜允俞。臣沒齒
行道。上報天恩。上閱之。以付李孝壽。躬往諭朝廷旌
善之意。而師執抝不回。開封府尹。具以其事聞。上大
怒。收師送大理寺。吏知師忠誠。而適批逆鱗。有憐之
之意。問曰。長老枯悴有病乎。師曰。無之。吏曰。有疾則
[001-0450a]
免刑配。師曰。平時有疾今實無。豈敢藉疾僥倖聖朝。
欲脫罪譴耶。吏歎息久之。竟就刑。縫掖其衣。編管淄
州。都城道俗。觀者如市。皆為之流涕。而師神和氣平。
安步而去。如平日。至淄州僦屋以居。而四方衲子。爭
奔隨之。接武于道。明年冬。勑令自便。菴於芙蓉湖心。
學者愈親。示眾曰。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
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豈可以等閑利養。埋沒
平生。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遇聲遇色。如石上栽
花。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
經歷。又不是不知次第。不過飜頭作尾。止於如此。何
須苦苦貪戀。如今不歇。更待何時。所以先聖教人。祇
要盡却今時。能盡今時。更有何事。若得心中無事。佛
祖猶是冤家。一切世間。自然冷淡。方始那邊相應。你
不見。隱山至死。不肯見人。趙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擔
拾橡標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紙衣道者祇披紙。玄
泰上座祇著布。石霜置枯木堂。與人坐臥。祇要死了
你心。投子使人辦米。同煑共餐。要得省取你事。且從
上諸聖。有如此榜樣。若無長處。如何甘得。諸仁者。若
也於斯體究。的不虧人。若也不肯承當。向後深恐費
力。山僧行業無取。忝主山門。豈可坐費常住。頓忘先
聖付囑。今者輙斆古人為住持體例。與諸人議定。更
不下山。不赴齋。不發化主。唯將本院莊課。一歲所得。
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隨人添減。可
以備飯則作飯。作飯不足則作粥。作粥不足。則作米
[001-0450b]
湯。新到相見。茶湯而巳。更不煎點。唯置一茶堂。自去
取用。務要省緣專一辦道。又況活計具足。風景不疎。
華解笑。鳥解啼。木馬長鳴。石牛善走。天外之青山寡
色。耳畔之鳴泉無聲。嶺上猿啼。露濕中宵之月。林間
鶴唳。風回清曉之松。春風起而枯木龍吟。秋葉凋而
寒林花散。玉堦鋪苔蘚之紋。人面帶烟霞之色。音塵
寂爾。消息宛然。一味蕭條。無可趣向。山僧今日。向諸
人面前說家門。巳是不著便。豈可更去陞堂入室。拈
槌竪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癎病發相似。不唯屈
沈上座。況亦辜負先聖。你不見。達磨西來。少室山下。
面壁九年。二祖至於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然而
達磨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還喚達磨。
作不為人得麼。二祖做不求師得麼。山僧每至說著
古聖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後人軟弱。又況百味
珍饈。遞相供養。道我四事具足。方可發心。祇恐做手
脚不迭。便是隔生隔世去也。時光似箭。深為可惜。雖
然如是。更在他人從長相度。山僧也強教你不得。諸
仁者。還見古人偈麼。山田脫粟飯。野菜淡黃齏。喫則
從君喫。不喫任東西。伏惟。同道各自努力。珍重。


評曰。曹洞一宗。至大陽。不得浮山暗穿玉線。或幾
乎息矣。及授皮履直裰於投子。天下猶疑信相半。
再得芙蓉繼之。而其道始大振。且凜凜標格。如雪
鴻戾天。可仰而不可即。今以其所言。較其所行。若
函盖然。嗚呼。此其所以起曹洞也。
[001-0450c]


大寶積經。佛告電得菩薩言。初業菩薩。未入正位。於
諸眾生。勝志樂行。不能善知。若在家。若出家。皆不應
起嫌害之心。勿於長夜。自致衰惱。是故菩薩。從初發
心。當於一切住大乘者。生於佛想。於餘眾生。雖復見
彼作諸惡業。而亦不起損害之心。何以故。如來常說。
於諸眾生。於白淨法。有少缺減。終不能得入於涅槃。
菩薩若見貪行眾生。應作是念。彼為貪欲熱惱所燒。
是我過咎。見彼瞋恚及以愚癡。熱惱燒者。皆悉念言。
是我之罪。何以故。我見一切眾生病苦。應為求藥方
便療治。我先誓願。除眾生病。而今捨置。是我過咎。菩
薩成就如是意樂。自省其過。於諸眾生。深起慈心。若
遇殺害割截身分。於彼怨所。生反報心。無有是處。電
得。菩薩如是正修行時。過去所有不善之業。永盡無
餘。未來不善。終不更起。電得。乃往古昔。阿僧祇劫。然
燈佛前有佛。名勝生如來。出現於世。世界名光明。在
安隱王城林中而住。爾時有旃陀羅。名為可畏。兇險
好殺。安忍無慈。手塗于血。見者皆懼。時旃陀羅。繫牛
其舍。方入欲殺。牛見驚怖。掣繩奔走。往於勝生如來
林所。時旃陀羅。持刀隨逐。彼牛惶怖。墜於深坑。其命
將終。楚痛哮吼。時旃陀羅。見是牛巳。更增忿怒。便入
坑中。持刀欲殺。未下之頃。爾時勝生如來。於彼林中。
無量百千大眾圍遶。廣為分別緣起法門。所謂無明
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一
切皆是純大苦集。於此緣中無明於行。無思無覺。行
[001-0451a]
於無明。亦無思無覺。乃至生於老死。無思無覺。老死
於生。亦無思無覺。如是諸法性不可得。無行無念。無
我我所。本性清淨。各不相知。凡夫不聞如是法故。執
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由此執著我我所故。無常計常。苦計於樂。不淨計
淨。無我計我。生四顛倒。顛倒見故。無明迷惑。不正思
惟。隨心染著。不能破壞。有愛繫縛。生死輪迴。相續不
斷。智者善觀法界相故。不見有少我人眾生。乃至壽
命。生老病死。繫縛殺害。而可得者。電得。爾時可畏旃
陀羅。於是時中。遙聞如來說法之聲。即便覺悟。尋止
殺心。棄所持刀。從坑而出。往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
一面。白言世尊。我今願欲於佛法中出家為道。佛言。
可爾。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得具足戒。爾時勝生如來。
知彼意樂。漸巳成熟。廣為演說諸菩薩行。可畏聞巳。
證無生忍。於佛法中。永不退轉。彼牛得聞如來所說。
緣起法句。其聲微妙。心生喜悅。命終之後。生兜率天。
得見彌勒。成就正信。如是電得。諸眾生行。甚深微密。
難識難知。是故電得。菩薩欲求菩提。應為善知眾生
根行。於一切眾生中。住平等心。無礙之心。於一切法。
常無染著。捨諸所有。修持淨戒。安住忍辱。發起精進。
入諸禪定。如實觀察一切法性。


評曰。世尊慮初業菩薩。不達眾生根性差別。於不
善者。起嫌害心。故引過去可畏旃陀羅。殺牛得忍
因緣。以見眾生根行微密。難可測識。不可恣心生
[001-0451b]
滅。輒興嫌害。自貽伊戚。當等心視之可也。達磨謂
二祖曰。勿輕未悟。一念迴機。便同本得。亦以是哉。


靈源清禪師。每謂人曰。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甚
麼處。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為師者之罪也。如
漢高帝紿韓信而殺之。信雖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學
者。言下脫生死。效在甚麼處。在偷心巳死。然非學者
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鎚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見
侯景。不動聲色。而景之心。巳枯竭無餘矣。諸方所說。
非不美麗。要之如趙昌畵花。雖逼真非真花也。清臨
終前十日。自作無生常住真歸告曰。賢劫第四尊。釋
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孫惟清。雖從本覺。應緣出
生。而了緣即空。初無自性。氏族親里。莫得而詳。伹以
正因一念。為所宗承。是廁釋迦之遠孫。其號靈源叟。
據自了因所了妙性。無名字中。示稱謂耳。所以六祖
問讓和尚。什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曰修證則不
無。染污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染污。是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茲葢獨標清淨法身。以遵教外
別傳之宗。而揀去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非無
報化大功大用。謂若解通報化。而不頓見法身。則滯
汙染緣。乖護念旨。理必警省耳。顧朝露身緣。勢迫晞
墜。因力病。釋俗從真。敘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
後。當依稟觀究。即不違先聖法門。而自見深益。慎勿
隨末法所尚。乞空文於有位。求為銘誌。張飾說以凂
[001-0451c]
吾。至囑至囑。因自所敘。曰無生常住真歸告。且繫之
以銘。銘曰。無涯湛海。瞥起一漚。亘乎百年。曷浮曷休。
廣莫清漢。歘生片雲。有無起滅。隱顯何分。了茲二者。
即見實相。十世古今。始終現量。吾銘此旨。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水長船高。


評曰。世尊取滅雙林曰。我今安住常寂滅光。而靈
源叟遷化。作無生常住真歸告。獨標清淨法身。揀
去報化。亦即佛所謂安住常寂滅光也。其偷心巳
死之明焉。


後分大涅槃經云。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巳。普
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
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虗空
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
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
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
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閒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
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
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
死始。爾時世尊。說是語巳。復入超禪。入超禪巳。復告
大眾。我以摩訶般若。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
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
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虗空
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
[001-0452a]
作是語巳。復入超禪。入超禪巳。復告大眾。我以佛眼。
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
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
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
光。名大涅槃。爾時世尊。三反入諸禪定。三反示誨眾
巳。於七寶牀。右脇而臥。於其中夜。寂然無聲。於是時
頃。便般涅槃。


評曰。如來當入涅槃。苦口叮嚀。再三披剝。始以甚
深般若。次以摩訶般若。後以佛眼。徧觀三界。根本
性離。畢竟寂滅。同於虗空。乃至云。以是因緣。我今
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嗚呼。至矣。盡矣。毫髮無
遺憾矣。學道者。誠能於此旨深究。而力行之。可謂
法王真子。真報佛恩者矣。


黃龍清禪師。寄得法弟子守卓書曰。前舉少林言。明
多行少說多通少者。盖謂其非不行。非不通。但作是
念。我巳明道。他未明道。我善說理。他不善說理。我見
尚存。違於宗旨。故顯其不行不通。非徒不行不通。亦
驗其於道未甚徹底明。於理未善真實說。故祖師推
出此病。要後人省覺以成就。契於本道本理。免有彼
我勝負之習。久久返落魔外也。又云。悟佛心宗。解行
相應。名之曰祖。全真之解。稱實之行。若會於心宗。豈
復有異端乎。祖師只使人到此全解全行無解無行
之本家。得大安樂耳。所以傳燈後卷。有達磨四行一
段。其示人之意。亦不出此。後輩少肯深究力行。豈不
[001-0452b]
辜他先聖哉。忠國師云。禪宗學者。須遵佛語。一乘了
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師子身中虫。夫
為人師。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
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所堪。斯言亦今時之
針艾矣。予病中靜坐。瞌睡之餘。或究古德至言。或觀
目前世態。聞見千差。一歸虗照。識道人之過患。以成
內省自鞭之益者。尤多恨阻遠。不得曾言。因筆略引。
以當面話。千萬體悉。勉旃。


評曰。卓公靈源門下傑出者。靈源付書。無慮十餘
則。而是幅尤喫緊叮嚀。會元載。卓。泉州人。俗姓莊
氏。出世東京長靈。於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奄然示寂。闍維日。皇帝遣中使賜香。持金盤。求設
利。爇香罷。盤中鏗然。視之五色者數顆。大如豆。使
者持還。上見大悅。予謂。死生之際。決不容偽。卓之
靈應若此。則知平生。真能一遵師訓者。靈源可謂
有子矣。


明教嵩禪師。題遠公影堂文曰。遠公事跡。學者雖見。
而鮮能盡之。使世不昭昭見先賢之德。亦後學之過
也。予讀高僧傳蓮社記。及九江新舊錄。最愛遠公。凡
六事。謂可以勸也。乃引而釋之。列之影堂。以示來者。
陸修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溪。是不以人而棄言也。
陶淵明酖湎於酒。而與之交。葢簡小節。而取其達也。
䟦陀高僧。以顯異被擯。而延且譽之。葢重有識。而矯
嫉賢也。謝靈運以心雜不取。而果歿於刑。葢識其器。
[001-0452c]
而慎其終也。盧循欲叛。而執手求舊。葢自信道也。桓
玄振威。而抗對不屈。葢有大節也。大凡古今人情。莫
不畏威。而苟免忘義而避疑。好名而昧實。黨勢而忍
孤。節行而畏累。自是而非人。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
師。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孰有夙稟勝德。為行耿潔。
肯交醉卿。而高其達乎。孰有屈人師之尊。禮斥逐之
客。而伸其賢乎。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于教。而克全
終乎。孰有義不避禍。孰睦故舊。而信道乎。孰有臨將
帥之威。在殺伐暴虐之際。守道不撓。而全節乎。此故
遠公。識量遠大。獨出於古今矣。若其扶荷至教。廣大
聖道。垂祐于天人者。非蒙乃能盡之。其聖歟賢邪偉
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也。四海秋色。神
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人僧龍鳳。高揖巢許。遠公之
風軌也。白雲丹嶂。玉樹瑤草。遠公之栖處也。蒙。後公
而生。雖慕且恨焉。瞻其遺像。稽首作禮。願以弊文。題
于屋壁。


評曰。遠公六事。非嵩禪師。莫能拈出。且其文。光如
日月。勢若連環。足以追配遠公。奠乾坤而不朽矣。
夫僧海中。有此人物。有此文章。學者往往置之不
問。何哉。


蔣山贊元禪師。舒王甞問祖師意旨。元不答。王益扣
之。元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貭一。更一兩生來
恐純熟。王曰。願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
剛大氣。遭世深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世之志。
[001-0453a]
用捨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
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而學問尚理。於道為所知
愚。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甘淡薄如頭陀。此為
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


評曰。荊公生平。出處不出。元之所料。而所示法門。
對病施藥。深中膏肓。荊公烏得不心折哉。元。真大
善知識也。


羅湖野錄載。臨安南蕩崇覺空禪師。生緣姑熟。參侍
黃龍死心禪師。死心惜其福不逮慧。以無應世為囑。
草堂清公。送以偈曰。十年聚首龍峰寺。一悟真空萬
境閒。此去隨緣且高隱。莫將名字落人間。尋棲止天
台。望高叢林。應命崇覺。未幾。院罹回祿。黽勉於土木
之役。亦無倦誨接。甞頌野狐語曰。含血潠人。先污其
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驀地喚回。打箇筋斗。空之天
資精悍。知見甚高。律身精嚴。外請不赴。有欲迎齊。為
架三門乃告。以捨家財。荷公發心矣。背眾食。奈我破
戒何。其固守如此。然平居氣凌諸方。於學徒亦鮮假
詞色。真有父風。卓然可敬也。


評曰。空父死心。則草堂其叔父行也。二老皆以無
出世為囑。而空竟出世崇覺。未幾。院罹回祿。而區
區於土木之間。得非犯其所誡。而致然耶。空雖道
眼明白。而所守。則不及性空石頭輩遠矣。


圭峰宗密禪師。山南溫慥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不
結業。一期命終之後。靈性何依。師曰。一切眾生。無不
[001-0453b]
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
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
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
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如水作氷。而濕性不易。若能
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靈靈不昧。了
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
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
須長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
所脩。便同諸佛力用。伹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
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
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
間。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巳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
能變短為長。易麤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
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
眾生。名之曰佛。謹對。釋曰。馬鳴菩薩。撮略百本大乘
經宗旨。以造大乘起信論。論中立宗。說一切眾生心。
有覺義不覺義。覺中復有本覺義始覺義。上所述者。
雖但約照理觀心處言之。而法義亦同彼論。謂從初
至與佛無殊。是本覺也。從但以無始下。是不覺也。從
若能悟此下。是始覺也。始覺中。復有頓悟漸修。從若
能至亦無所去。是頓悟也。從然多生妄執下。是漸修
也。漸修中。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有三位自在。從初至
隨意寄託者。是受生自在也。從若愛惡之念下。是變
易自在也。從若微細流注下。至末。是究竟自在也。又
[001-0453c]
從但可以空寂為自體。至自然業不能繫。正是悟理
之人。朝暮行心。修習止觀之要節也。宗密先有八句
之偈。顯示此意。曾於尚書處誦之。奉命解釋。偈曰。作
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念。
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評曰。圭峰此論。葢從上佛祖。由迷得悟。轉凡成聖
之楷式。近世禪者。悟理不真。修行不實。而日用言
行。早巳矛盾。矧臨生死耶。初祖達磨曰。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又僧問石霜曰。有頭無尾時如何。霜曰。
口吐黃金。堪作甚麼。由此觀之。圭峰頓悟漸修之
說。確乎不易之論也。


汾陽昭禪師。十五家宗風歌。號曰廣智。其詞曰。大道
不說有高低。真空那肯涉離微。大海吞流同增減。妙
峰高聳總擎持。萬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後。二三四七普聞知。信衣息廣開機。
諸方老宿任施為。識心是本從頭說。迷心逐物却生
疑。翠巖芝禪師註曰。此敘宗旨也或直指或巧施。解道前綱出後機。
旨趣分明明似鏡。盲無慧目不能窺。明眼士見精微。
不言勝負墜愚癡。物物會同流智水。門風逐便示宗
枝。即心佛非心佛。歷世明明無別物。即此真心是我
心。我心猶是機權出。此敘馬祖宗派也或五位或三路。施設
隨根巧回互。不觸當今是本宗。展手通玄無佛祖。此敘
洞上宗派也或君臣或父子。量器方圓無彼此。士庶公侯

一道平。愚智賢豪明漸次。此敘石霜宗派也有時敲有時唱。
[001-0454a]
隨根問答談諦當。應接何曾失禮儀。淺解之流却生
謗。或雙明或單說。只要當鋒利禪悅。開權不為鬪聰
明。舒光只要辨賢哲。有圓相有默論。千里持來目視
瞬。萬般巧妙一圓空。爍迦羅眼通的信。此敘溈仰宗派也
全提或全用。萬象森羅實不共。青山不礙白雲飛。隱
隱當臺透金鳳。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象骨鏡地藏月。玄沙崇
壽照無缺。因公致問指歸源。旨趣來人明皎潔。此敘雪峰
地藏宗派也或稱提或拈掇。本色衲僧長擊發。句裏明人

事最精。好手還同楔出楔。或擡薦或垂手。切要心空
易開口。不識先人出大悲。管燭之徒照街走。此敘雲門宗派
德山棒臨濟喝。獨出乾坤解橫抹。從頭誰管亂區

分。多口阿師不能說。臨機縱臨機奪。迅速機鋒如電
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靈腦劈裂。或賓主或料
揀。大展禪宗辯正眼。三玄三要用當機。四句百非一
齊鏟。勸同袍莫強會。少俊依前成窒礙。不知宗脉莫
漫汗。永劫長沉生死海。難逢難遇又難聞。猛烈身心
快通泰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


評曰。永嘉云。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無窮數。
而汾陽亦云。信衣息廣開機。諸方老宿任施為。所
以當時宗風。層見疊出。而世唯稱五家宗派者。據
盛者言之耳。汾陽歷參七十餘員知識。盡得諸宗
家法。故一一頌出。使知曹溪之後。生機一路。日出
日新。必英靈出格之士。始能一以貫之。若夫小根
劣器。步步區區。各師其師。各宗其宗者。可得同日
[001-0454b]
而語哉。昔張無盡呂夏卿。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
而垂手處。殺活不同者。亦足以見其隘矣。


永明壽禪師。宗鏡錄云。設有堅執已解。不信佛言。起
自障心。絕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還得了了見
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不。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
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不。還覽一代
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不。
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徵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不。還
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
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不。還於一切逆順
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不。還於百
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源起處。不
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不。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
欽承祗對。著衣喫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
不。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讚或毀。或是
或非。得一心不動不。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
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鑑其源。乃至千聖出世。
得不疑不。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
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彼至教。博問先知。徹祖師
自性之源。到絕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
心。或自辨。則禪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
徧參法界。廣究羣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
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


評曰。起過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乃末法
[001-0454c]
學者之大病。今此十問。盡祖師命脉。窮諸佛壺奧。
驗之於事。印之於心。如寶鏡高懸。𡟎妍自見。若巳
透關者。不在此限。不然。須一一歷過始得。且善財
既見妙德。而重歷百城。慶喜巳獲法身。而廣申問
難。豈徒然哉。三祖云。毫𨤲有差。天地懸隔。政為此
可凡真心學道者。請於此問。子細審勘。慶其所巳
得。而勉其所未至。則佛法幸甚。


圓悟禪師。示一書記法語。英靈衲子。蘊卓識奇姿。慷
慨隳冠。視身世聲名。如遊塵浮雲谷響。以夙昔大根
器。知有此段。超生出死。絕聖越凡。乃三世如來所證。
金剛正體。歷代祖師。單傳妙心。跂步蹴踏。作香象金
翅。要馳驟飛騰於億千萬類之上。截流摩霄。豈肯為
鴻鵠燕雀。局促於高低勝負較目前。電光石火間。瞥
轉利害耶。是故古之大達。不記細故。不圖淺近。發片
志。欲高超佛祖。荷擔一切所不能承當之重任。普津
濟四生九類。拔苦與安。破障道愚昧。折無明顛狂毒
箭。拈出法眼見剌。使本地風光澄霽。空劫巳前面目
明顯。悉心竭力。不憚寒暑。廢寢忘餐。刻意尚行。潔清
三業。向三條椽下。死却心猿。殺却意馬。直使如枯木
朽株頑石頭相類。驀地穿透。豈從他得哉。發大伏藏。
然暗室明炬。擬艨艟於要津。證大解脫。不起一念。頓
成正覺。且通箇入理之門。然後陞普光明場。據無漏
清淨殊勝偉特法空之座。海口瀾飜。奮無礙四辯才。
立一機。垂一句。現一勝相。普使凡聖有情無情。俱仰
[001-0455a]
威光。同受庥蔭。尚未是絕功勳處。更轉那頭。千聖羅
籠不住。萬靈景仰無門。諸天無路捧花。魔外那能傍
覷。放却知見。卸却玄妙。颺却作用。唯饑餐渴飲而巳。
初不知有心無心得念失念。何況更戀著從前學解。
諦句奇言。理性分劑。名相桎梏。佛見法見。動地掀天。
世諦辯聰。自纏自縛。入海算沙。有何所靠耶。等是大
丈夫。應務敵勝驚羣。滿自已本志願。乃為本分大心
大見大解脫。無為無事真道人也。


評曰。一書記未入佛果法嗣。或是他枝學輩。預入
法會者也。想見其人。是必英偉傑特。離類絕倫。故
其所示法語。廣大精密如此。葢所謂觀機授法。非
孟浪也。又是篇入道蹊徑。冥合洞上五位法門。頭
尾圓備。識者辯之。


大洪恩禪師。與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友善。無盡甞以
書問三教大要曰。清凉疏第三卷。西域邪見。不出四
見。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見。如莊老計自然為因。能
生萬物。即是邪因。易曰。太極生兩儀。太極為因。亦是
邪因。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若
計一為虗無。則是無因。今疑。老子自然。與西天外道
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無欲則常。有徼則巳入其道矣。謂之邪
因。豈有說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
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
之故。今乃破陰陽變易之道為邪因。撥去不測之神。
[001-0455b]
豈有說乎。望紙後批示。以斷疑網故也。師答曰。西域
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巳。謂有見。
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葢不即一心為道。
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隨見異。
故名邪見。如謂之有。有則有無。如謂之無。無則無有。
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若亦有亦無見。
非有非無見。亦猶是也。夫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
心。無以明自心。則不能知正道矣。故經云。言詞所說
法。小智妄分別。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見
即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以此
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致故也。故清凉以莊老
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易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
之謂道。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生萬物。
則是邪因計。一為虗無。則是無因。甞試論之。夫三界
唯心。萬緣一致。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推而廣之。
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無。非無
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四執既亡。百非斯遣。則自
然因緣。皆為戲論。虗無真實。俱是假名矣。至若謂太
極陰陽。能生萬物。常無常有。斯為眾妙之門。陰陽不
測。是為無方之神。雖聖人設教。示悟多方。然既異一
心。寧非四見。何以明之。葢虗無為道。則是無。若自然。
若太極。若一陰一陽為道。道則是有。常無常有。則是
亦無亦有。陰陽不測。則是非有非無。先儒或謂。妙萬
物謂之神。則非物。非物則亦是無。故西天諸大論師。
[001-0455c]
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葢以心為
宗。則諸見自亡。言雖或異。未足以為異也。心外有法。
則諸見競生。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雖然。儒道聖
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
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如西天外道。皆大
權菩薩。示化之所施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
法是為正道。此其所以謂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
議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
以繫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然知權之為
權。未必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是亦周孔老
莊。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
也。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
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評曰。清涼非判孔老為外道。葢判以佛法。而附會
于孔老者也。夫不以心性。定其宗旨。而唯逐言象。
以雷其淺深。則孟軻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
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豈理也哉。是篇。言簡而意
盡。地寬而界嚴。雖無盡喙長三尺。亦無所施其辯
矣。信乎。當代之哲匠。護教之大士也。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上堂。有僧問曰。十二分教。流于
此土。得道果者。非止一二。云何祖師東化。別唱玄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得世尊說法。有所未盡。只如
上代諸德高僧。竝學貫九流。洞明三藏。生肇融叡。盡
是神異間出。豈得不知佛法遠近。某甲愚昧。願師指
[001-0456a]
示。師曰。諸佛不曾出世。亦無一法與人。但隨病施方。
遂有十二分教。如將蜜菓換苦葫蘆。淘汝諸人業根。
都無實事。神通變化。盡百千三昧門。化彼天魔外道。
福智二嚴。為破執有滯空之見。若不會道。及祖師來
意。論什麼生肇融叡。如今天下。解禪解道。如河沙數。
說佛說心。有百千萬億。纖塵不去。未免輪迴。思念不
亡。盡須沉墜。如斯之類。尚不能自識業果。妄言自利
利他。自謂上流。竝他先德。但言觸目無非佛事。舉足
皆是道場。原其所習。不如一箇五戒十善凡夫。觀其
發言。嫌他三乘十地菩薩。且醍醐上味。為世珍奇。遇
斯等人。飜成毒藥。南山尚自不許。呼為大乘學語之
流。爭鋒唇舌之間。鼓論不形之事。竝他先德。誠實苦
哉。只如野逸高士。尚解枕石漱流。棄其利祿。亦有安
國理民之謀。徵而不赴。況我禪宗途路且別。看他古
德道人。得意之後。茅茨石室。向折脚鐺子裏。煑飯喫
過。二三十年。名利不干懷。財寶不為念。大忘人世。隱
跡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豈同我輩貪
名愛利。汩沒世途。如短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十
地諸賢。豈不通佛理。可不如一箇博地凡夫。實無此
理。他說法如雲如雨。猶被佛呵。云見性如隔羅縠。只
為情存聖量。見在果因。未能逾越聖情。過諸影跡。先
賢古德。碩學高人。博達古今。洞明教網。葢為識學詮
文。水乳難辨。不明自理。念靜求真。嗟乎。得人身者。如
爪甲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上土。良可傷哉。設有悟
[001-0456b]
理之者。有一知一解。不知是悟中之則。入理之門。便
謂永出世利。巡山傍㵎。輕忽上流。致使心漏不盡。理
地不明。空到老死無成。虗延歲月。且聰明不能敵業。
乾慧未免苦輪。假使才竝馬鳴。解齊龍樹。只是一生
兩生。不失人身。根思宿淨。聞之即解。如彼生公。何足
為羨。與道全遠。共兄弟論實不論虗。只這口食身衣。
盡是欺賢罔聖。求得將來。他心慧眼觀之。如喫膿血
一般。總須償他始得。阿那箇有道果。自然招得他信
施來不受者。學般若菩薩。不得自謾。如氷稜上行。似
劒刃上走。臨終之時。一毫凡聖情量不盡。纖塵思念
未忘。隨念受生。輕重五陰。向驢胎馬腹裏託貭。泥犁
鑊湯裏煑煠一徧了。從前記持憶想。見解智慧。都盧
一時失却。依前再為螻蟻。從頭又作蚊䖟。雖是善因。
而遭惡果。且圖什麼兄弟。只為貪欲咸性。二十五有。
向脚跟下繫著。無成辦之期。祖師觀此土眾生。有大
乘根性。唯傳心印。指示迷情。得之者。即不揀凡之與
聖。愚之與智。且多虗不如少實。大丈夫兒。如今直下
便休歇。頓息萬緣。越生死流。逈出常格。靈光獨照。物
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獨步。何必身長丈六。紫磨金
輝。頂佩圓光。廣長舌相。若以色見我。是行邪道。設有
眷屬莊嚴。不求自得。山河大地。不礙眼光。得大總持。
一聞千悟。都不希求一餐之直。汝等諸人。儻不如是。
祖師來至此土。非常有損有益。有益者。百千人中。撈
漉一箇半箇。堪為法器。有損者。如前巳明。從他依三
[001-0456c]
乘教法修行。不妨却得四果三賢。有修進之分。所以
先德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評曰。禪宗之弊。當時早巳如此。又何恠乎後世。幸
賴此老。不惜口業。一一數破。使有志之士。尚可以
明生熟。驗得失。酌損益。審進退。不為世波漂蕩。而
喪其法體。則是篇正今日對病之良藥也。敬錄之
於此。以為禪學者龜鑑。


大智度論云。復次一切法性皆空。無所有。汝所瞋因
緣。亦皆虗誑。無實事故。而受大罪。如山中有一佛圖。
彼中有一別房。房中有鬼。來恐惱道人。故諸道人。皆
捨房而去。有一客僧來。維那處分。令住此房。而語之
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惱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
戒力多聞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
更有一僧。來求住處。維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語有鬼
惱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當伏之。先入者。閉戶
端坐待鬼。後來者。夜暗打門求入。先入者謂為是鬼。
不為開戶。後來者。極力打門。在內道人。以力拒之。外
者得勝。排門得入。內者打之。外者亦極力熟打。至明
旦相見。乃是故舊同學。各相愧謝。眾人雲集。笑而恠
之。眾生亦如是。五眾無人無我。空取相致鬪諍。若支
解在地。但有骨肉。無人無我。是故菩薩。語眾生言。汝
莫於根本空中。鬪諍作罪。鬪諍故。人身尚不可得。何
況值佛。


評曰。眾生三毒。日用現行。過失甚重。而嗔毒之過
[001-0457a]
失尤重。葢由不達前境本空。乃於自心中。妄興對
待。以對待故。鼓忿恨風。吹心識火。自他善根。互相
焚燬。以正眼觀之。政如二比丘。閉門推門。極力打
鬼。修道人。當逆境擊心。恚覺勃發時。能入此觀。則
直下釋然。氷消瓦解。亦如二比丘。天明相見。自當
撫掌一笑耳。


梁善慧大士。四相頌。生曰。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慾來。
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
為憐迷覺性。還劫受輪迴。老曰。覧鏡容顏改。登階氣
刀衰。咄哉今巳老。趨拜復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如念
水龜。尚猶躭有漏。不肯學無為。病曰。忽染沈疴疾。因
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脉。呻
吟徹四隣。不知前路險。猶向恣貪瞋。死曰。精魄隨生
路。遊魂入死關。只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
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評曰。生老病死。四件極大事。集在一身。世人夢裏
貪歡。漠然不顧。可嘆也。故傅大士。一一頌出。欲人
知其苦耳。既知其苦。則知求其所以出苦之法。所
謂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是也。祇如無上道。畢
竟如何求。大士又有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
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若真知此偈所歸。尚
何四相可言。其或未然。時不待人。切須努力。


移剌真卿丞相。先是元世主將。西征。有司奏。五臺等
處僧徒。有能呪術武略。及有膂力者。可為部兵扈從
[001-0457b]
西征。公止之曰。釋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殺戒。奉慈忍
行。故有危身不證鵞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
拳拳奉持。雖死不犯。用之從兵。豈其宜哉。其不循法
律者。必無志行。在彼既違佛旨。在此豈忠王事。故皆
不可以從王師也。帝從之。公得法於萬松秀禪師。號
湛然居士云。


評曰。以僧從征。法滅之相也。湛然奏止之。其護法
之功。不在禹下。且其所陳論。精確嚴明。千古猶見
生氣。至於輓近之世。無志行僧。往往有之。佛法王
法。皆成罪人。吾不知其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也。
悲夫。


大珠和尚。僧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
槃。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通會。
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
請師為說。師曰。九類眾生。一心具足。隨造隨成。是故
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褁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歘
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
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
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
度者。


評云。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而大珠亦
云。九類眾生。一心具足。隨造隨成。楞伽云。從上諸
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而大珠亦云。若了念念心
體空。名為度眾生。楞嚴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
[001-0457c]
來無有世界眾生。而大珠亦云。智者於自本際上。
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無眾生得滅度者。是知佛
祖同一道眼。同一舌頭。其清淨顯露。如月處空。有
眼皆見。但後輩鮮肯深究力行。遂成紙上陳語。予
觀是篇。實修行者。日用治心之要。故表出之。當有
賞音者耳。


菩提達磨。略辯大乘入道四行。法師者。西域南天竺
國。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疎朗。聞皆曉
悟。志存摩訶衍道。故捨素從緇。紹隆聖種。冥心虗寂。
通鑑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邊隅。正教陵替。
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忘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
之流。乃生譏謗。于時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
後生。俊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諮啟。善蒙
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
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
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
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爾。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
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
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
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
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謂四
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
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
[001-0458a]
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
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
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
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
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
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
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
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宜順於道。是故說
言隨緣行也。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
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
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
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息
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
行。故言無所求行也。四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為法。
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眾生。
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
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
無恡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
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
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
為稱法行弟子曇彬序


評曰。達祖單傳心印外。復別示此四行。其意盖為
後來見而不行。與夫說而不通者。作鍼艾耳。大丈
夫。當於此決志力行。以期智證。毋徒空騰口說。應
[001-0458b]
祖師之懸讖也。


六祖大師。四智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
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
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寔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
處那伽定。


評曰。或問。六祖大師偈。發明轉識成智之旨。與教
乘同異何如。答曰。教中謂。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
圓鏡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
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何時轉耶。謂
六七二識初地即轉。至七八二地。方永轉。以六識
入生法二空觀時。礙第七識二執。不得現起。及第
六識轉智之時。而第七識。亦隨轉也。故曰六七因
中轉。五八二識至佛果位中方轉。以前五根。乃第
八識之相分。八識未轉。則前五識亦不得轉。若八
識轉。則前五識亦隨轉也。故曰五八果上圓。此大
乘權教所說如此。非禪宗圓頓最上乘也。今祖師
直于眾生分上。覿體指出本有四智。謂此性本來
清淨。一塵叵得。即是大圓鏡智。此性本來平等。無
我法二執之病。即是平等性智。此性本有光明。不
緣而照。即是妙觀察智。若成所作智。則與鏡智同。
但體用之分耳。如此觀之。則眾生日用現行無明
全體。即是諸佛四智菩提。尚何識之可轉。以識本
空寂。即是智故。圭峰所謂。識如夢幻。但是一心是
也。若權乘所謂。五八六七果因轉之說。但約從因
[001-0458c]
至果。轉其假名而巳。非謂實有識可轉而為智也。
若寔有可轉。則所謂智者。乃有為菩提。豈當人本
有無師自然之真智乎。以無識可轉。方是真智也。
葢識智無二。同一性故。如寒則結水而成氷。暖則
融氷而為水。氷水名異。濕性無殊。故學者修證轉
識成智之處。苟能不留滯著之情。則雖終日轉。而
寔無識可轉。無智可得。以識既本空。智亦本寂。一
心湛然。無動轉故。行人日用明此。可以坐進斯道。


僧亡名息心銘曰。法界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
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慮。無多
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
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攸
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
拂。五嶽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六
情。莫見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一文一
藝。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為愚
蔽。捨棄淳朴。沉溺淫麗。識馬易奔。心猿難制。神既勞
役。形必損斃。邪行終迷。修途永泥。莫貴才能。日益惛
瞢。誇拙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內懷憍
伐。外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邀人令譽。亦孔之
醜。凡謂之吉。聖謂之咎。賞翫蹔時。悲哀長久。畏影畏
迹。逾遠逾極。端坐樹陰。跡滅影沉。厭生患老。隨思隨
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虗
寂。萬物齊平。何貴何賤。何辱何榮。何勝何劣。何重何
[001-0459a]
輕。澄天愧淨。皎日慙明。安夫岱嶺。固彼金城。敬貽賢
哲。斯道利貞。黃山谷書其後曰。梁左補闕宗殆。以文
學行義知名。梁之亡也。殆棄其官族出家。號無名。後
周欲奪其志。命大臣以美官誘之。無名自陳宗國顛
覆。反俗有七不可。誓言哀切。遂不奪之。又賦五苦詩。
詩意高潔。時多傳寫。觀息心銘。似其晚年所作。亦似
悔其少日。刻意於文章耶。因僧知海請書此篇。以刻
石。為叢林雜學者之戒。故為書之。


評曰。息心銘。文體立意。一倣金人銘。其旨葢欲學
者。歇鏡中之狂心。息岐路之雜藝。庶幾悟頭。而獲
羊耳。予滋愛之。但不敢必誰所作。題云僧亡名。意
謂巳亡其名。後讀黃山谷太史文集。始知非亡名。
乃名亡名也。今并以其說載之于此。使覧者知所
自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