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10 怡山禮佛發願文略釋-清-書玉 (master)



禮佛發願文略釋


述意


蓋謂勤求佛道要須立願為先。廣度眾生。必以發
心為首。心發。則眾生可度。願立。則佛道堪成。二者
兼之。盡善盡美。故從上佛祖。一切聖賢。未有不發
誓願。勤修行業。而能成證者也。後來人根漸薄。道
力衰微。將謂天生彌勒。自然釋迦。不肯專修。所以
怡山禪師。撰此願文。以為龜鏡。其間皈投三寶。則
至德可憑。披瀝一心。則惑業俱遣。四緣具。望修道
之有基。八難離期出塵之無障。發四弘。明自他之
兩利。開六度顯福慧之兼行。行同二聖之深因。願
證一生之極果。更冀散形遍界。普度群迷。見相聞
名。咸霑利樂。大哉斯文。實為成道利生之本也。然
願文雖簡。其義頗豐。苟非事理深窮焉能發心真
切。故余採集諸書。略疏大意。庶幾禮誦之人。作一
助顯云爾。

康熙癸巳年佛誕生日蘭陵律學苾芻書玉題於
昭慶之法乳堂


禮佛發願文略釋


凡例五則



* 此文名禮佛發願者。謂發願後應禮十方諸佛。及觀音普賢。以顯悲行二願也。今人樂簡有名無實。若能如實行持。則其功不淺也。
* 禪師願文行世雖久。而餘典流傳者少。故此行蹟。未及詳備。若以相似應之則于理不當。今仍存闕略。俟高明者補足。
* 古來註述不一。而行款亦各不同。或本文大
[001-0905b] 字。註述字小。或雙行夾註。或單贅句下。今此書俱寫大字。略釋則低一格。科目又低一格。一者遵其先後。二者作述分明。不致紊亂也。
* 此文脈絡雖然一理貫通。而其間所述之事則異。所以加科揭節次第分開。俾諸覽者。一目了然。毋容擬議也。
* 誦此文。必須三業致敬對佛陳情。句句分明。字字懇切。方能感應道交。功歸二利。若還如誦經咒。風捲殘雲望其獲益者。未之有也。
禮佛發願文略釋
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沙門書玉述


【將釋此文。大分為二。初略標題名。二。正釋文
義[○@甲]初中又二[○@乙]初。法題。】


「禮佛發願文。」


【此題以人法為名。禮佛者。謂禮十方三世一切
佛也。梵語槃談。此翻我禮。我者謂假五蘊而稱
禮者。有能所之別。能禮者即是我之三業。所謂
身業翹勤。口業專至。意業恭敬也。所禮者即是
諸佛三身。所謂實相身。等真法界。法門身。具無
量德。應化身。水月相好也。先由相以顯性。後因
性以明相。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
圓融。交徹無礙。名為禮佛。譬如兩鏡相照。由明
淨故。方能互現。互為能現。互為所現。能所合契
機感道交。觀云。先運水月忘相之心。次禮鏡像
如空之佛是也。發願者。謂發自利利他之廣大
願也。然一切行門。願為前導。既發大心。須以大
願期之。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不虛也。梵語僧
[001-0905c]
那。華言弘誓。天台云。廣普之緣。謂之弘。自制其
心。謂之誓。志求滿足。謂之願。如阿難云。如一眾
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是也。如有行無願
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行願相資方成
勝用。阿含經云。比丘不發願。終不成佛道故我
本師見月老和尚凡授戒法。必令發願。以見有
願必成故也。文者。法也。謂聚集諸法而為文也。
其間有通有別。通則通於一切經律等法皆名
曰文。別。則專就此願而說。故云禮佛發願文也。
略標題竟。


[○@乙]二。人題。】


「怡山然禪師撰。」


【怡山。山名。乃然禪師所居之處。時人貴其德而
不稱其字。故以山彰名也。詳如傳錄。茲不繁贅。
撰者述也。謂述諸佛菩薩出世利生之本懷以
顯自行化他之實行。四六成文。以便禮誦。大有
裨於來學也。


[○@甲]二。正釋文義分三[○@乙]初。歸敬三寶。】


「歸命十方調御師。演揚清淨微妙法。三乘四果解
脫僧。願賜慈悲哀攝受。」


【發願之初。先須歸敬三寶者。有五義故也。一。令
見聞者。生信敬故。二。佛法聖眾。舉世樂聞故。三。
依戒修持。堪為福田生物善故。四。佛法二寶。由
僧建立故。五。乞求加護。令願速成故。又十方同
聚。凡聖交參。以顯同體法性故。具此多義故須
歸敬三寶也。先能歸。歸者趨向之義也命者有
二。一。身命。謂四大五蘊身。以為命也。二。性命。謂
[001-0906a]
六根。六識性。以為命也。今言歸者。謂身。禮拜。口
稱誦。意觀想。名為三業投誠。今舉身命。以攝口
意。二業也。又眼不觀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
不嘗味。身不覺觸。意不知法。名為六根六識歸
命。今舉其命。以該六根六識性也。然此命者。乃
世人最為保重。今以皈投三寶者。誠敬之至也。
△次。所歸有三。一。佛寶又二。初。約處該時。方者
方位有十。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也。時者時際
有三。謂過現未來。豎窮橫遍也。二。約人。顯號。調
御師者。正名調御丈夫。謂佛有十種通號此乃
十號中之一也。調。謂調伏。御謂制御。授法曰師。
謂如來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妙法。調伏制
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故名調御師
也。又世出世間。一切眾生悉皆皈命。故先皈命
十方調御師也△二。法寶。流轉曰演。稱讚曰揚。
又自此之彼曰演。從近而遠曰揚。梵語梵摩此
云清淨。離濁曰清。離染曰淨。最細曰微。難思曰
妙。軌持曰法。謂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修
多羅法。無濁無染。不可思議。皆為大小聖賢。人
天上下修行之軌則。故云演揚清淨微妙法也
△三。僧寶。三乘者。小乘聲聞。中乘緣覺。大乘菩
薩也。乘者。以運載為義。體通教。理。行。果。謂依教
解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行果正運教理助運
正助合運故名為乘。四果。有大。有小。大乘四果
者。如古師云。從登地。至發光。名為初果。謂菩薩
盡佛境界。明了諸法。本覺之慧。光明開發故。燄
慧難勝。名為二果。謂菩薩所覺圓滿慧光發燄。
[001-0906b]
無有能勝故。現前遠行。名為三果。謂菩薩真如
淨性。顯明現前。盡其邊際故不動。至法雲。名為
四果。謂菩薩真如凝靜。即發妙用。大慈如雲。普
覆一切故。小乘四果者。一。須陀洹。此云預流。謂
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預八聖道法流。見真
諦理。名見道位。亦名斷分別煩惱故。二。斯陀含
此云一往來。謂斷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盡後
三品尚在。名一往來。亦名斷欲界俱生煩惱六
品故。三。阿那含此云不來。謂斷盡欲界殘思進
斷上八地思惑。不來欲界受生也。此二名修道
位。四阿羅漢此云無生。謂不受三界生死故。又
云殺賊。謂能殺煩惱賊故。又云應供。謂應受人
天供養故。謂斷色無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煩惱
皆盡。名無學道位。自利成就也。解脫僧者。三解
脫僧也。謂解粘曰解。去縳曰脫。一。慧解脫。修性
念處。破一切智外道。二。俱解脫。修共念處。破神
通外道。三。無疑解脫。修緣念處破文字外道。然
三乘四果解脫。由僧所證。故云三乘四果解脫
僧也。又僧者具云僧伽。此云和合眾。合。同也。和
合有二義。一者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為。二者事
和。有六。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
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而言和合眾者。如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丘亦同亦和。故
名和合眾也。自四人以上。乃至無數。名之為僧。
今不言眾。而言僧者。謂舉眾。但彰數。稱僧以表
德也。具理事二和名真實僧。但具事和名清淨
僧。真實僧寶能令勝義正法久住不滅。清淨僧
[001-0906c]
寶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滅。故律藏云下至有
五人持律者和合同住。在於世間。是名正法不
滅。當知佛滅度後佛法命脈全寄於僧。是以供
僧。即為普供三寶也。然佛法二寶。必仗僧弘。縱
是凡僧亦能荷負如來正法。所以威德特尊也。
△後願攝。求遂曰願。惠與曰賜。與無量之樂曰
慈。拔無邊之苦曰悲。憐愍曰哀。護念曰攝。證明
曰受。謂願三寶慈悲加護俯攝投誠之意。令一
切所求皆如我念。故曰願賜慈悲哀攝受也。


[○@乙]二。披陳懺悔分三。初違真逐妄。二。漸生三
障。三。總申懺悔[○@丙]今初。】


「弟子眾等。自違真性。枉入迷流。隨生死以飄沉。逐
色聲而貪染。」


【先。明能懺之人。弟子者謂學在師後曰弟。解從
師生曰子。眾者。謂同禮誦之人。等者統攝之謂
也。如一人念。則云弟子某甲△次。明所懺之事。
真性者。正因佛性也。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自。從也。違背也。謂自從無始以來。一念妄動所
以背覺合塵。迷此真性。故曰自違真性。又自己
也。謂此皆自巳迷惑。非餘人之所累也。錯誤曰
枉。趣向曰入。無明曰迷。迷有三種。一癡。二惑。三
顛。輪轉曰流。流有四種。一。欲流。二。有流。三。見流。
四。無明流。欲流者。欲界惑也。有流者。上二界惑
也。見流者。三界見惑也。無明流者。三界癡惑也。
如上諸障皆由真如不守自性。所以顛倒癡迷。
誤入其中。故云枉入迷流也。隨。順也。生死有二。
一。凡夫。分段生死。二。三乘變易生死。飄沉者。為
[001-0907a]
境風之所飄流識浪之所沉沒也。如楞嚴云。生
滅相續生死死生。如旋火輪未有休息。故云。隨
生死以飄沉也。逐色聲而貪染者。逐。追也。色者。
形貌好醜。顏色黑白等。聲者。宮商絃管妓樂歌
唱等。此六塵中二法也。愛欲曰貪霑粘曰染是
六根中情愛。三業中貪欲也經云。從無始來。循
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
常。逐諸生滅。故云逐色聲而貪染也。


[○@丙]二。漸生三障分三[○@丁]初煩惱障。】


「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


【煩惱障者。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障不得自在
故此總有二。一。十纏。二。十使。十纏者纏。縳也。謂
一切眾生被此十法纏縳。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證得涅槃寂滅。之樂故。一。無慚。慚。即慚天。謂人
於屏處作惡。不自慚恥故。二。無愧。愧。即愧人。謂
人於見處為非。不知羞愧故。三。嫉。嫉。妒也。謂見
他人榮富。心生妒忌故。四。慳。慳。吝也。謂人於世
間資財。及出世間法財。不肯惠施故。五悔。悔。恨
也。謂人於所作之過。蒂芥胸臆。不能自安故。六。
睡眠。睡眠者。謂人惛懵不惺。常樂睡眠。無省察
故。七。掉舉。掉舉者。搖動也。謂心念動搖。於諸禪
觀。無由成故。八。昏沉。昏沉者。昏。鈍也。沉墜也。謂
昏鈍無知不加精進之功。沉墜苦海故。九。忿。忿
怒也。謂人於違情境上發怒。而忘失正念故。十。
覆。覆藏也。謂隱藏所作過惡惟恐人知。不能悔
過遷善故。是為十纏△十使者使。即驅役之義
謂此十使皆能驅役心神流轉三界生死故一。
[001-0907b]
身見。謂於五蘊身中。妄計有我。強立主宰故。二。
邊見。謂於斷常中。但執一邊故。三。邪見。謂邪心
取理。不信因果。斷諸善根故。四。見取。謂於非真
勝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故。五。戒取。謂於非
戒中。謬以為戒。取以進行故。六。貪。引取之心無
厭曰貪。謂於一切財物。及順情境上。引取無厭
故。七。瞋。忿怒之心為瞋。謂於一切違情境上。起
忿怒故。八。癡。迷惑之心為癡。謂於一切事理。無
所明了。妄生邪見。起諸邪行故。九。慢。自恃輕他
之心為慢。謂由恃巳種姓。富貴才能。輕蔑於他
故。十。疑。迷心乖理為疑。謂修戒定等法。不別真
偽。猶豫不決故。前名五利。利。即快利。謂此妄惑
動念即生。造次恒有故。後名五鈍。鈍。即遲鈍。謂
此妄惑。由推前身見等利使而生故。積成有漏
之因者。積。聚也。漏落也。謂諸眾生。由起惑造業。
積聚牽纏。所以漏落三界。生死不能出離故。然
有因果之分。惑業。為諸漏之因生死為諸漏之
果。漏有三種。一。欲漏。謂眾生。因欲界見思二惑。
造作諸業不能出離欲界故。二。有漏。因果不亡
曰有。即色界無色界見思煩惱也。謂眾生因此
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三。無明漏。即三界
癡惑也。謂眾生因此無明漏落三界故。斷此三
漏。即超出三界矣。因種也謂是有漏種子皆由
纏使煩惱聚成故云積成有漏之因也。


[○@丁]二業障。】


「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


【業障者業。即業行。謂由貪瞋癡。起身口意。造諸
[001-0907c]
惡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又障者蔽也。礙也。蔽
則六根不能見佛聞法等。礙則身心流轉六道
等。起有二種。一。六根。二。六塵。六根者。根即能生
之義。謂能生六識故。一。眼根。謂能觀眾色故。二。
耳根。謂能聞眾聲故。三。鼻根。謂能嗅眾香故。四。
舌根。謂能嘗眾味故。五。身根。謂諸根之所依止。
能覺觸故。六。意根。謂於五塵境上分別好惡。起
三毒故△六塵者。塵。即染污之義。謂能染污情
識。而使真性不能顯發故。涅槃經中。稱此六塵。
名六大賊。謂能劫奪一切善法故也。一。色塵。二。
聲塵。三。香塵。四。味塵。五。觸塵。六。法塵。謂意根對
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故。妄誣誕也。
作。營辦也。罪過愆也。無邊者止觀云。種種妙色。
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歌樂音聲能令
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男女身香愚人不了。
嗅即愛著開結使門。造有漏業。肴膳美味能令
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身分好醜。愚人無智
為之沉沒。起障道業。悟達法師云意多亂想。觸
向乖法由此所造罪業無量。故云。妄作無邊之
罪也楞嚴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
在纏縳。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
續是也。


[○@丁]三。報障。】


「迷淪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舉枉錯直。」


【報障者報。即果報。謂善惡業果。如影隨形由煩
惱惑業。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諸趣。因此障蔽正
道。故名報障。迷淪苦海者。謂昏昧不醒曰迷漂
[001-0908a]
溺無度曰淪愛不能離苦不能盡故喻如海。謂
於愛河苦海之中。隨波逐浪。總未能歇。故云。迷
淪苦海也。深溺邪途者。謂水不見底曰深。身首
沉沒曰溺。邪途者。邪見之路也。由根塵相偶。煩
惱牽纏致生邪見。不逢正化。故曰。深溺邪途也。
又邪途即彌戾車。及闡提等。彌戾車。此云惡見。
慈恩云。邊地。智論云。弊惡人地。資中曰。是邊邪
不正見人。所住之處也。闡提涅槃云。不信因果。
無有慚愧。楞伽云。焚燒一切善根謗菩薩乘。名
為闡提。是知邪見外道。不信佛法。斷善根業。起
諸邪見。撥無因果。後墮邊地下賤種中。今云深
溺邪途者。亦可畏矣。故楞嚴云。一切如來。色目
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著我耽人者謂遍執曰著。不捨曰耽。計內曰我。
計外曰人。即般若四見中。前二見也。自高曰舉。
執劣曰枉。捨置曰錯。勝行曰直。在世間而言耽
著我人。造諸不善報感三途名為舉枉。不行五
常。障受人天之樂。謂之錯直。在出世間而言耽
著欲樂造有漏因。名為舉枉。不修解脫之道。障
受寂滅之樂謂之錯直。故經云縱得四空果報。
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
德者。在小乘而言。耽著自利。久住化城。名為舉
枉。不發大心。往趣寶所。障受真常之樂。謂之錯
直。此皆知見偏僻。顛倒是非。故以惡為善。以苦
為樂。以劣為勝不求上進。故云。舉枉錯直也。其
義深遠願毋忽焉。


[○@丙]三總申懺悔。】
[001-0908b]


「累生業障一切愆尤。仰三寶以慈悲。瀝一心而懺
悔。」


【累生者非止一生也。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
不忘。故云累生業障。然三障之中。業為最重。故
特舉也。一切者總攝之義。罪過曰愆。怨責曰尤。
謂招報受苦之罪責也。報有三種。一者現報。二
者生報。三者後報。此雖通三義局後報。古德偈
云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
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又云。五趣遷流不
暫停。百劫千生受凄楚。故云一切愆尤也。前三
障中。纏使。是起惑。根塵是造業。苦海邪途。是感
果。雖未見造。然無始以來孰能免之。識情迷覆。
不覺不知。所以總申也。仰三寶以慈悲者。仰望
也三寶者佛法僧也。如如意珠。隨心應量。故稱
為寶。約事相言佛。即三身相好。法。即修多羅教。
僧。即菩薩羅漢。約理性論。心性本覺。佛也。性德
軌持法也。覺持不二。僧也。慈則除其惑業。悲則
滅其苦報。故云。仰三寶以慈悲也。上明所求三
寶。下為能懺一心。瀝一心而懺悔者。滌盡無餘
曰瀝。謂無始至今。所有過咎。向三寶前盡情發
露也。一心者事理圓融也。如禮讚觀想名事一
心。了達法性。名理一心。梵語懺摩。華言悔過。今
言懺悔者。華梵雙彰也。清涼疏云。懺名陳露先
罪。悔名改往修來。事懺。作法。取相。理懺。無生。實
相。事悔業苦皆消。理悔煩惱悉淨。一心作法。理
事皆周。故云瀝一心而懺悔也。


[○@乙]三。發願回向又三。初具緣離難二。正發四
[001-0908c]
弘。三。總結回向[○@丙]初中復三。初。具緣。二。離難。
三。重結[○@丁]初。又分四[○@戊]一。師友緣。】


「所願。能仁拯拔。善友提攜。」


【所願者。樂求也。謂樂求諸佛菩薩慈悲拯拔。令
我等所求。不違本誓也。然菩薩誓願。不出四弘。
故下詳列開明。又願者。希望也。是初求義。誓者。
期約也。乃終到義。又誓前立志曰願。願後勇往
曰誓。謂欲求無上妙道。必須先立其志。故發誓
願也。釋迦。本師佛號也。此云能仁。謂能以仁慈
化度眾生故。拯謂拯昏迷之失性。拔。謂拔滯溺
之沉流。此總結上文也。又拯。援救也。拔。提出也。
謂願釋迦本師。以種種教乘。循循善誘。拯救於
苦海之中。拔出於邪途之外。令常修學。而不相
侵也。善友。出世三乘聖賢。住世四眾善信人也。
提。謂提出煩惱之深淵。攜。謂攜到涅槃之彼岸。
此引起下文也。又提挈舉也。攜。相執也。謂望菩
薩善友。以一切法行。曲垂慈誨。提舉於道階之
上。相執於精進之場。令久修持。而不退失。故云
能仁拯拔。善友提攜也。然佛種從緣起。所以先
願具緣也。


[○@戊]二。淨證緣。】


「出煩惱之深淵到菩提之彼岸。」


【破裂無明曰出。水盤漩處曰淵。煩惱者即根。隨
等。諸煩惱也。百法論云。根煩惱有六。謂貪瞋。癡。
慢。疑。惡見也。隨煩惱二十。於中分三。小隨十。謂
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也。中隨二。謂無慚。無
愧也。大隨八。謂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掉舉。昏沉。
[001-0909a]
散亂。不正知也。乃至八萬四千塵勞。及塵沙。無
明等。諸煩惱。如淵之深。難以出離。故望諸佛。菩
薩慈悲救拔。令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
故云。出煩惱之深淵也。到菩提之彼岸者。到。至
也。梵語菩提。此云覺道。乃如來之智果。非同聲
聞緣覺之菩提也。彼岸者。謂出生死此岸。渡煩
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故經云。眾生心水淨。菩提
影現中。今轉煩惱而成菩提。故云。到菩提之彼
岸也。


[○@戊]三。植福緣。】


「此世福基命位。各願昌隆。」


【此世。現生也。福基者。基。址也。本也。洪範明五福。
謂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福從布施禪定
中來。故菩薩修道。先行檀度。以施為助道之緣
故云福基也。命位者。五福中之壽考也。壽從持
戒放生中來。故如來成道先結戒品。以戒為成。
佛之本。故云命位也。又位。座也。佷也。唯識論云。
色心連持。相續不斷。稱為命根。色心者。即識。息
煖。三也。施資身命戒資慧命。施戒共修。故曰福
基命位也。盛顯曰昌高大曰隆。各願者。普願一
切人也。淨名云。諸佛得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
求。是以菩薩發心。自未得度。先度於人。所以願
自他福壽。如杲日麗天。光明顯大以毘尼久住
正法永昌。故云各願昌隆也。然有慧無福。則行
道艱難。是故先願植福也。


[○@戊]四。種智緣。】


「來生智種。靈苗。同希增秀。」
[001-0909b]


【來生。後世也。智種者。菩提道種智也。智從般若
中來。故云智種。靈苗者。靈明覺性之苗也。靈從
正助道品上顯發。故云靈苗。加益曰增榮茂曰
秀。慕望須求曰希。同希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
種。巳種善根者。今令增長。金剛種子。彼此種在
八識田中於當來世。遇善知識。一言半句。即便
抽芽。如苗之秀實得成道果。故云同希增秀也。
然有福無慧則道心難發。悟入無由。如來兩足
稱尊。自他俱利。故願智種增榮。為進道之緣也。


[○@丁]二。離難分八[○@戊]初。離邊地難。】


「生逢中國。」


【中國者離邊地曰中。周境曰國。即南閻浮提也。
此云勝金。有三事勝於東。西。北。三洲也。一。勇猛
強記。謂南洲之人。於諸教法。勇猛讀誦。記聞廣
博。心不忘失。餘洲不能所以稱勝。二。勤修梵行。
謂南洲之人。於諸清淨梵行。則能精勤修習。期
證道果。餘洲不能所以稱勝。三佛出其土。謂南
洲。乃是中華文物之國。故名中國。一切聖賢。皆
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
餘三洲。則不示現。所以稱勝。經云。中國難生。故
願生也。若生餘處。障不得見佛聞法。即如邊地
難也。


[○@戊]二。離佛法難。】


「長遇明師。」


【長者。對幼而言。遇者師資道合。明師者。明。眼師
家也。又能具正眼曰明。解行相應曰師。若無解
何以開吾迷。無行。何以成吾德。然弟子雖有根
[001-0909c]
性。堪為法器。若不逢良匠。切磋琢磨。終久難成
古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故遇明師
如逢良匠。良匠能成世間美器。明師。能出佛法
大器。如臨濟參大愚。夾山見舡子。一言之下。超
凡入聖。展轉相傳。續佛慧命。故願長遇明師也。
若不遇明師開導。則。佛法難知。即如佛前佛後
難也。


[○@戊]三。離世智難。】


「正信出家。」


【正信出家者。謂心相不異曰正。決定不疑曰信。
為生死。為菩提不為名利不為債負。不為偷安。
不為避難。故曰正信。出生死家。入如來家。故曰
出家。然正信。即好心也。好心出家者。南山律祖
云。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
愛。捨五欲之深著能如是者。方名好心出家。古
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寶積
經云。無有在家能修習無上正覺之道。大緣經
云。以一日一夜出家功德。二十劫不墮三惡道。
然雖有如是功德全在念頭真切。若不真切。則
信施難消。出家無益。華嚴云。信為入道之源。佛
法如大海。惟信得入。信心一發。萬善從生。故願
正信出家也。若無正信則知見差殊。障不得見
佛聞法。即如世智辯聰難也。


[○@戊]四。離長壽難。】


「童真入道。」


【童真入道者。山無草木曰童。心無變異曰真。謂
十五以下也。此時枝葉未分。其心純一。易得入
[001-0910a]
道。既入道巳。則以佛法為巳任。自不參於世事
也。若逾斯年。於道漸違。恐難務本。故願童真入
道也。如或耽著世樂。不求佛道。縱百千歲虛度
光陰。即如長壽天之難也。


[○@戊]五。離根缺難。】


「六根通利。三業純和。」


【六根通利者。謂眼根徹見於色。故名曰通。見色
不粘於色。故名曰利。其餘五根。亦復如是。若有
霑粘。則成生死。若得解脫。即證涅槃。故經云。輪
生死也是此六根證妙常也是此六根。古德云。
見相不生癡愛業洞然便是釋迦身如法華。六
根清淨。楞嚴六根圓通是也。若順事而言眼不
能見。耳不能聞謂之根缺以理而論眼著色耳
著聲不能見佛聞法。即為根缺故願六根通利
也。然通利即解脫義三業純和者三業謂身。口。
意所作之業也。有善有惡純和者心口相應也
三業之中意業為主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如
身造殺盜淫。口說妄言語。意起貪瞋癡。謂之三
業乖諍。則成惡法。如身防一切不善之法。口出
真實之言。意地專念於道如是收攝身心。謂之
三業清淨則成善業。古云。心田不長無明草覺
苑常開智慧花故願三業純和也。如根不通利。
三業為非。違法障道。即如根缺難也。


[○@戊]六。離旁生難。】


「不染世緣。常修梵行。」


【不染世緣者。離塵脫俗也。耽著曰染。世緣不出
名利兩種。佛法。世法。如天平相似。世情若重一
[001-0910b]
分。佛法則輕一分也。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休心
息念。杜絕諸緣。精勤辦道。塵心不動慧性自然
圓明。若經理塵緣專於世事。則身雖出家。心不
入道。所謂山泉流出人間去。清水依然成濁波。
故願不染世緣也。常修梵行者。潔身慕道也。梵
行。亦名淨行。謂遠離貪愛清淨行持之行也。常
修。謂行住坐臥。依戒而行心不放逸也。故華嚴
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
持於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故願常修梵行也。
如或樂著世緣。不修淨行則信施難消。古云。十
方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帶角
還。披毛帶角即如旁生難也。


[○@戊]七。離餓鬼難。】


「執持禁戒。塵業不侵。」


【執持禁戒者。謂誓願嚴淨毘尼。以立其本也。執。
是信受持。是專念。謂信受於戒。專念不忘。故曰
執持。禁是禁止。戒。是戒法。謂如來所制之法。禁
止不得違犯故曰禁戒。塵是微塵。業是貪業。侵。
是侵犯。謂秉受佛戒乃至微塵之物。誓願不侵
犯也。然出家稱為上人。如世人所貪我不貪世
人所愛。我不愛出人之上。故名上人。若心隨境
轉。身被緣牽貪著一文。則不值一文。書云。有所
好樂。則不得其正是也。僧祗云。戒是佛法平地。
萬善由之生長。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若無此
地。則善不能生也。毘奈耶云。諸佛證菩提。獨覺
身心淨。及與阿羅漢咸由律行成。當知諸佛菩
薩。聲聞緣覺。雖權實不等然總以淨戒而為其
[001-0910c]
體。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依戒而住。內秘菩薩。外
現聲聞。尤必執持禁戒嚴護威儀。戒身清淨定
慧發生。雖未證果亦稱聖眾以登壇時所得如
法清淨律儀即是無漏戒身直至成道更無別
體。故願執持禁戒塵業不侵也如或貪著財物。
禁戒不持。便成漏器。則法喜不能充滿。既無法
水所潤。即如餓鬼難也。


[○@戊]八。離地獄難。】


「嚴護威儀蜎飛無損。」


【嚴護威儀者。上明自利。此兼利他也。嚴。謂嚴謹。
護。謂守護。威。謂清嚴可畏。儀。謂形儀可軌。謂嚴
謹三業。守護威儀。以成二利行也。律云。威儀乃
是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內則軌範僧徒。外
則利益檀護。廣有三千八萬之多略則行住坐
臥四種。舉足動步。如法行持。能住持正法建立
僧倫。所謂淨行成於道儀清白緣於戒品是也。
蓋如來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行。必以威儀為
主。內懷獅子之德外現象王之威。以顯沙門戒
德。有可觀也。蜎飛是空中細蟲。此舉上以該其
下。無損者不傷也。言其行動之間。上至蜎飛。下
及蝡動。一切微細蟲蟻。並願不傷其命。故云嚴
護威儀。蜎飛無損也。微類尚然。大可知矣。是故
佛言。具足守持淨戒律儀能令三寶慧命不斷。
如或不依佛戒。不守律儀。生他不信。造下業因。
必招業果。受業果者。即如地獄難也。其蜎飛無
損。塵業不侵。及常修梵行等句。即三根本戒也。
如法思之其義自顯。
[001-0911a]


[○@丁]三。重結。】


「不逢八難。不缺四緣。」


【八難者。八處障難也。一。地獄難。謂眾生因惡業
所感墮於彼處。長夜受苦。障於見佛聞法。故名
為難。二。畜生難。謂眾生隨因受報墮於此中。常
被鞭打殺害。互相吞噉。受苦無窮。障於見佛聞
法。故名為難。三。餓鬼難。謂隨因受報感此道中。
長劫不聞漿水之名。飢火逼腹。渴燄燒心。受無
量苦。障於見佛聞法。故名為難。四。長壽天難。即
四禪中無想天也。無想者。謂心想不行故以五
百劫為壽。外道多生其中。障於見佛聞法。故名
為難。五。北鬱單越難。此云勝處。謂感報勝於東
西南三洲也。人壽千歲。命無中夭。為著樂故。不
受教化。所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故
名為難。六。盲聾。瘖啞難。謂此等人。雖生中國。業
障深重。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不能見佛聞法。
故名為難。七。世智辯聰難。謂世間人。邪智聰利
者。惟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故名為
難。八。佛前佛後難。如來出世為大導師。令諸眾
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緣薄之人。業障深重。生
不遇時不能見佛聞法。故名為難。然此之八處。
雖感報苦樂有異。而皆不得見佛聞法。故總稱
為難也。經云。寧受一切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
量樂。而不聞佛名是也。不逢者從今以去。乃至
菩提。誓願常聞佛法教化眾生終不遇此難也。
如楞嚴經觀音云。我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
作妙力。令諸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準知深
[001-0911b]
禪大定之人。不逢八難倘或遭遇轉難成祥是
也。四緣者。一。師友緣。夫人求道師友為先。師有
匠成之功。友具資輔之德。切磋夾輔以成道器。
今求諸佛菩薩為師友者望其拯拔提攜故發
此願也。二。淨證緣。欲登聖地。先須清淨身心。煩
惱不除塵不可出。故發此願也。三。植福緣。載道
之器。身命為先。助道因緣福施為上。有命無福
道不能行。有福無命福不能施。故發此願也。四。
種智緣。菩提種子。成佛正因。願世世生生。靈苗
增秀。猶恐隔世昏迷。故發此願也。以上四種若
少一緣難以成道。故願不缺也。若為飲食。衣服。
臥具。醫藥。而發是願者。其心則劣矣。前為細分
其事此乃總顯其要也。


[○@丙]二正發四弘分四。初。誓斷煩惱願。二。誓學
法門願。三。誓成佛道願。四。誓度眾生願。


[○@丁]今初。】


「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退。」


【先。自利。智起惑除。故云斷惱也。梵語般若。此云
智慧。今華梵兼舉也。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
別謂之慧。又智者。決斷義。但唯決定朗然獨照
故。慧者揀擇義。揀擇惑障顯無為法故。只是一
法。受此兩名。如臣破敵為將。功成為相也。然諸
佛菩薩。利益眾生。無不以智慧為先導。故云。現
前。因修戒定熟脫智慧無不開顯。由是照了諸
法。妙證真源也。所謂因中道慧。道種慧。果上一
切智。一切種智悉皆現前也。次。利他。菩提心者。
即菩提大道心也。乃是智慧根本。謂發此心時。
[001-0911c]
願與法界一切眾生。一時同得無上菩提大覺
果故。如起信論明。發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
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釋曰。此之三心。即是
四弘願也。初心。即成佛願上求。自利行也。三心。
即度生願。下化。利他行也。二心。即學法。斷惱。二
願。中修。二利行也。故此一句。為通章之大體。願
文之根本。餘皆枝末也。佛言。不發菩提無上道
心。譬如耕田。不下種子。既無其芽。何處求實。以
是義故。菩提道心。是體是根也。不退者。謂永不
退轉也。又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非
止一過唯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也。故行
願品云。諸佛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
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菩提心。即是佛
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若無智水所潤。恐菩提
芽不能滋長。故願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
退也。


[○@丁]二。誓學法門願分二。[○@戊]初。自修行願。】


「修習正法了悟大乘。開六度之行門。越三祗之劫
海。」


【此四句具教理行果。四法。初句。教也。二句。理也。
三句。行也。四句。果也學此四門。能達諸法。故曰
法門。修習者。謂熏修習學。溫故而知新也。正法
者。即諸佛所說五戒。十善。四禪。八定。四諦。因緣
之正法也。起信論云。法者。即眾生心。正人心之
不正。名曰正法。毘奈耶云。若有為自身。欲求於
佛道。當尊重正法。此是諸佛教。其戒善。禪定。是
[001-0912a]
人天乘教。修習能令出離三途。超升人天諦緣
二法是聲聞。辟支乘教。修習能令出離三界。超
升小乘聖果。故願修習也。發明曰了。透徹曰悟。
大乘菩薩乘也。謂小乘法雖巳修習若不深契
大乘。則福不能足。慧不能圓。故須了悟大乘。以
滿菩薩行願也。向下開權顯實。正明大乘之事。
開六度之行門者。啟閉曰開。六度。施。戒。忍。進。禪
慧也。謂修布施行。治慳貪敝。度貧窮苦。得富足
樂。修持戒行。治毀禁敝。度惡趣苦。得善道樂。修
忍辱行。治瞋恚敝。度醜陋苦。得端正樂。修精進
行。治懈怠敝。度根缺苦。得神通樂。修禪定行。治
散亂敝。度人間苦得生天樂。修智慧行。治愚癡
敝。度三界苦。得涅槃樂。前五是修福後一是修
慧。又開施。三輪體空。開戒不見持犯。開忍能所
俱忘。開進身心不動。開定不亂不味。開慧非智
非愚。故云開也。行。行也。門。通也。謂開此行門。行
此六波羅蜜。能令眾生。度到涅槃彼岸。故願開
六度之行門也。越三祗之劫海者。超過曰越三
祗。謂三大阿僧祗劫此約釋迦如來修行菩薩
道時。以論分限也。始從古釋迦佛。至尸棄佛。值
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祗。次從尸棄佛。至然燈
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祗。次從然燈佛。
至毘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祗。梵
語阿僧祗。華言無數時。此乃無數中之有數也。
俱舍論問。既云無數。何復言三。答曰。言無數者。
顯不可數。非無數也。梵語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俱舍論云。時之極少。名為剎那。時極長者。名之
[001-0912b]
為劫。什師云。減劫中。人壽十歲時。婆須密從忉
利天下生王宮。而為太子。化眾人言。我等祖父
壽命極長。以今瞋恚無慈故。至此短壽。是故汝
等。當行慈心。眾人從命惡心漸薄。此後生子。子
年倍父年。壽二十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後
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名一
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成住壞空。各二十番
增減。為一大劫。無數大劫。為一僧祇。劫無數量。
故喻如海。經如許時。修六度竟。更住百劫種相
好因。種。即修也。修百福。成一相。但福義多途。難
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為一福等。然修六
度。各有滿時。如尸毘王代鴿檀滿。普明王捨國。
尸滿。羼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大施
太子抒海。并七日翹足讚弗沙佛。進滿。尚闍黎
鵲巢頂上禪滿。劬嬪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諍。
智滿。次入補處。降兜率。託胎。出胎。出家。降魔。安
坐不動。成正覺果轉法輪。入涅槃。謂如來不惜
身命。如是證入。今願不歷僧祗獲法身。一生成
辦。故云。越三祗之劫海也。


[○@戊]二。利他行願。】


「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降伏眾魔。紹隆三
寶。」


【建法幢於處處者。建。立也。幢者。功德高顯。表法
殊勝。故曰法幢。處處者。隨處建立也。長阿含云。
若沙門於諸法中勤苦得證。一法門者便當豎
幡。以告四遠。謂有少欲知足人居此。羅什師云。
外國破敵得勝。則豎勝幡。今道場降魔建幢者。
[001-0912c]
亦表勝也。法華云。表剎甚高廣楞嚴云吾今為
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明心。得
清淨眼。故云。建法幢於處處也。破。裂開也。疑。猶
豫不決也。網謂羅網。重重者。層層疊疊也。謂凡
事猶豫不決。障覆聖道故喻如網。層疊無盡。故
曰重重。百法論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
疑善品為業。障善品者。以猶豫不決故。則善不
能生是也。又有三疑。一。疑自非器。二。疑師誤我。
三。疑法非理。法華云。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
今皆為其破罥裂網斷疑生信。於諸佛法。莫不
圓通也。楞嚴云。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況餘乘耶。
故願破疑網於重重也。梵語魔羅。此翻為障。能
為修道作障礙故。眾魔者謂五蘊魔。煩惱魔。死
魔。天魔也。降伏者。謂威降制伏也。淨印法門經
云。以無所畏心。降伏諸眾魔。知苦。降五蘊魔。斷
集伏煩惱魔。證滅。降死魔。修道。伏天魔。果能豎
諸佛之正宗建列祖之法幢。則一切邪魔外道
無不歸伏。故願降伏眾魔也。紹隆者。謂紹繼隆
重也。謂佛法僧三寶。住持世間。有大利益故。佛。
則範金合土。紙素丹青。法則黃卷赤牘。三藏靈
文。僧。則剃髮染衣。紹隆佛化。又佛為無上醫王。
法是眾生良藥。僧乃看病之人。如地藏菩薩。以
聲聞像。入大集會。世尊廣歎功德勝利。不可稱
計。超過一切諸大菩薩。以比丘是住持僧寶。關
係佛法故。既讚歎巳。說十輪經。遺誡末世。不得
於出家人輕賤毀辱。以剃髮染衣。即是聖賢幢
相。雖破戒。乃至無戒。猶為人天福田。況復具戒
[001-0913a]
況復證果。菩薩大人。為護正法。往往示作比丘
混入庸侶。逆順縱橫。隨機設化。俾無信之輩。了
知聖凡難測。不敢以凡夫眼觀視出家弟子。而
取重愆。以此方便。令僧寶種性不斷佛法賴以
久存。故願紹隆三寶也。


[○@丁]三。誓成佛道願分二[○@戊]先。修因。】


「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修學一切法門。悉皆通
達。廣作福慧普利塵沙。」


【初。上求。承事者。謂親承奉事也。十方諸佛者。謂
盡虛空遍法界。微塵剎土。一切諸佛也。承事無
疲勞者。謂三業精勤。毫無懈慢故也。如行願品
云。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
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故願承事十方諸
佛。無有疲勞也。二。中修。修學者謂行持研究也。
一切法門者。謂大。小。權。實。頓。漸。偏。圓。一切諸法
門也。通達者。謂貫通豁達也。如普賢請轉法輪。
常隨佛學。三乘九藏。無不明了。故願修學一切
法門。悉皆通達也。然法門雖曰無量。修行必須
以戒為本。若無淨戒為本。則諸善功德不能發
生。何以故。蓋謂攝心由戒。故楞嚴云。佛告阿難
我於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
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故律云。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是也。三。下化。
極多極大曰廣。專心成辦曰作。承事諸佛曰福。
修學法門曰慧。行願品云。為一切智。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
[001-0913b]
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
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自覺覺他。廣大功德。是
為廣作福慧也。塵者。言其極細。沙者。言其最多。
不論遠近上下。若大若小。微塵剎土。盡巳之心
盡境之量。平等普施。是為普利塵沙也。品又云
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
生。又云。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
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故願廣作福慧普利塵
沙也。初二句佛寶。直心智也。次二句法寶深心
行也。後二句僧寶悲心。益也。


[○@戊]後得果。】


「得六種之神通圓一生之佛果。」


【得。成就也。六種者。一。天眼通。謂能徹見三千世
界內外色故。二。天耳通。謂能具聞三千世界內
外聲故。三。他心通。謂他人心事。悉能了知故。四。
宿命通。謂宿生壽命。始終洞達故。五。神足通。謂
能示現種種變化。遠近往來。無阻隔故。六。漏盡
通。謂諸漏巳盡慧性圓明。實知苦集滅道四諦
法故。此六種皆稱神通者。謂神名天心通名慧
性。天然之慧照徹無礙故。其義兼於三明。謂天
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輔行云。通通於六。明。惟
局三。諸羅漢。皆能得之。圓滿足也。佛果。菩提道
果也。一生者謂願不歷三大阿僧祗劫。剎那而
成正覺也。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如善財。龍
女。皆是現在一生圓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生度此身。故願得六種之神通圓一生之佛
果也。
[001-0913c]


[○@丁]四。誓度眾生願。分二。初。運智。二。興悲。


[○@戊]今初。】


「然後。不捨法界遍入塵勞。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
之願海。他方此界。遂類隨形。應現色身。演揚妙法。」


【初四句意密意業鑒機。記心輪也。然後者。乃承
上起下之辭。謂前巳發斷惱學法。成佛願竟。今
當發願度生也。法界者。一真法界也。無二曰一。
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
法身也。不捨者謂應化不離也。塵勞者塵中勞
擾也該通九界。菩薩無明未盡二乘樂著涅槃
皆名曰塵。遍入者周遍普入也。謂塵勞遍入。而
真際不離皆是權智所現喻如月印千江本體
不動。故云不捨法界。遍入塵勞也。淨名經云雖
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
生。又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此二句所鑒
機處。下二句能鑒機意。類同曰等。楞嚴云。觀音
上同諸佛慈力。現起三十二應。而為說法故願
等觀音之慈心也。營為曰行。華嚴云普賢告善
財言若欲成就如來不可窮盡功德應修十種
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
又云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故願
行普賢之願海也。既云慈心願海是心輪也。他
下。身密身業現化。名神通輪此界。謂此娑婆世
界也。他方謂餘處世界也。此一句約處貫下二
句約身。先所隨逐。十類五乘等。次能應現。七趣
五位等逐類隨形者。謂隨類現形化度也。應現
色身者。謂法身無相難以接機如世尊往昔行
[001-0914a]
菩薩道時應本同流九界廣度眾生。猿中現猿
鹿中現鹿。雖六道四生。無不應現等是也。演句。
口密。口業說法。名正教輪。演揚者弘演闡揚也
妙法者。謂不可思議之法也。一開示間。莫不悟
入。此三皆能摧碾惑業。故名三輪。下地不測。亦
名三密。有是勝益所以發此勝願也。


[○@戊]二。興悲分三。初現境發心。二。轉苦為樂。三。
冤親普度[○@己]今初。】


「泥犁苦趣餓鬼道中。或放大光明。或現諸神變。其
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


【先。標所救。有二。一。泥犁。翻為苦具。或云苦器。謂
造惡者。受苦之器具。地獄別名也。上品十惡。五
逆所感。苦趣者。三惡趣中。第一最苦故。謂八寒。
八熱。并叫喚等。大地獄也。叫喚者。謂罪人於中。
受苦難忍故。閻羅大王。呵云。汝在陽間不修善。
如入寶山空手回。汝今自作還自受。叫喚苦者
欲何為。二。餓鬼。梵語闍黎哆。此云饑餓謂不聞
漿水之名。常受饑虛之苦。下品五逆十惡所感。
道中者。謂鬼神一道中也。次釋能拯有四一。放
光。如毘盧足輪。放光地獄苦滅。鬼眾升為兜率
天子。超登十地。及法華處林放光濟地獄苦等。
二。現神。謂現六種神通及十八變化等。如淨藏
淨眼為父妙莊嚴王。現諸神變轉彼邪心。及觀
音現面然相度諸鬼類等。三。見相。如妙音現一
切色身。說法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
能救濟等。四聞名。如普門品云。聞名及見身。心
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後結勝益。發菩提心者
[001-0914b]
謂見如上勝境故也。永出輪迴苦者。輪迴。輪流
迴轉也。謂眾生於三惡道中。受諸逼惱。猶如車
輪。迴轉不絕。故名曰苦。然菩提心一發能破無
明煩惱惡業不受輪迴生死之苦。故云皆發菩
提心。永出輪迴苦也。


[○@己]二。轉苦為樂又二[○@庚]初。三途脫苦。】


「火鑊冰河之地。變作香林。飲銅食鐵之徒。化生淨
土。披毛戴角。負債含冤。盡罷辛酸。咸霑利樂。」


【三途脫苦者滅報障也。先。地獄。火鑊。八熱獄也。
冰河。入寒獄也。香林者。花樹香果樹香。諸天園
林等香。法華云。栴檀香風。悅可眾心是也。變作
者。謂變濁處而為淨土也。次餓鬼。飲銅食鐵者
謂渴飲銅汁。饑餐銕丸也。地獄經云。閻羅大王
住地獄中。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在前。有大
獄卒。鐵鉤擘口。烊銅灌之。從咽徹下。無不燋爛。
彼諸大臣亦復如是。化生淨土者。謂化生歡喜
佛國。極樂淨土莊嚴。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見佛
聞法等。如觀經云。地獄猛火。一時俱至。聞說阿
彌陀佛名號。地獄猛火。化清涼風。吹諸天花。花
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生極樂國是也。又
如目連尊者。依佛設供。救毋上生化樂天宮等。
故發是願也。三。畜生。梵語底栗車。此云畜生。謂
牛。馬。雞。豚。羊。犬。六畜也。亦云旁生。謂形旁不正
也。中品十惡五逆所感。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披毛走獸等戴角。鹿龍類負債者。謂假借不
還故。楞嚴云。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殺
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無有休
[001-0914c]
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又云。汝負我
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常在生死含冤者。謂含
恨在心也。經云。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
酬其宿債。辛酸者。謂辛苦酸痛也。盡罷者。一時
俱脫也。此總顯三途脫苦之意。咸沾者。彼此均
霑也。利樂者。利益安樂也。如藥師經云。牛馬駝
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若
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眾苦皆除。受安
隱樂。故曰。盡罷辛酸。咸霑利樂也。


[○@庚]二。人道除災。】


「疾疫世而現為藥草。救療沉痾。饑饉時而化作稻
粱。濟諸貧餒。但有利益。無不興崇。」


【先。別列二。初。疾疫災。內傷外感曰疾。天行時氣
曰疫。金。石。草。木。能療病者皆名藥草。極力拯拔
曰救。用心調治曰療。病久不起名為沉痾。謂遇
疾疫之時。現身而為藥草。如藥王藥上菩薩等。
親嘗其味。濟諸眾生。不惟身病得愈。而且心病
皆除。故云救療沉痾。法華云。乃知此藥。色香美
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是也。二。饑饉災。穀不熟
曰饑。菜不熟曰饉。秈粳曰稻。黍粟曰粱。周給曰
濟。窮困曰貧。饑餓曰餒。謂遇饑饉之時化作秈
粳黍粟。如八地菩薩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
黃金。魚米肉山等。普濟貧窮。皆得飽滿。故云濟
諸貧餒。行願品云。種種飲食。種種供養。我皆於
彼。隨順而轉。於病苦者。為作良醫。於貧窮者。令
得伏藏者是也。但。凡也。拔苦與樂曰利益。舉作
尊行曰興崇。謂凡有利生益物之處。靡不舉作
[001-0915a]
而尊行也。瑜伽論云。壞人不壞劫。名為小三災。
一。饑饉災。謂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歷過百年。人
若生時。壽減一歲。如是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天
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見水。尚不可
得。何況飲食。以是因緣世間人民。饑饉死者。其
數無量。七年七月七日方止是名饑饉災。二。疾
疫災。謂人壽減至二十歲時。有大疾疫。種種諸
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緣。世間人民。疾疫死者。其
數無量。七月七日方止。是名疾疫災。三。刀兵災。
謂人壽減至一十歲時。諸人各起鬥諍。手執草
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殘害。以是因緣世
間人民。刀兵死者。其數無量。七日七夜方止。是
名刀兵災。此中缺後一難。故總結云。但有利益
無不興崇也。如淨名經云。劫中有疾疫。現作諸
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劫中有饑饉。現
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劫中有刀
兵。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或時
作地水。或時作火風。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是也。又普門品云。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大水所
漂。即得淺處。又曰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於
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謂諸佛菩薩行願如是
我願亦如是也。


[○@己]三。冤親普度。】


「次期累世冤親現存眷屬。出四生之汩沒捨萬劫
之愛纏。等與含生齊成佛道。」


【先。別脫苦輪。對前普願為之次誓願約到。謂之
期。累世者。謂過去多生也。枉屈讎恨曰冤恩愛
[001-0915b]
切近曰親。親有六種。謂父。母。兄。弟。妻。子也現存
者。謂現在一生也。內外姻親曰眷。姊。妹。姑。姨等。
宗族連續曰屬。伯。叔。姪。女等以人天拘恩愛之
情。故先巳而後人。菩薩運同體之悲故先人而
後巳也。又對初所願。謂之次。蓋前詳列四弘。皆
唯為巳。故別一誓也。此後親疏總願是與冤親
及非冤親等故共一誓也。超脫曰出胎。卵。濕。化。
名為四生。卵唯想生。魚。鳥。龜。蛇等。胎因情有人
畜龍仙等。濕以合感。含蠢蝡動等。化以離應轉
蛻飛行等。混亂曰汩。沉溺曰沒。捐棄曰捨。貪欲
曰愛。結縳曰纏。楞嚴云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
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
本。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
知輪迴生死愛為根本。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欲
脫生死。先斷愛根。故云捨萬劫之愛纏也。次。總
成佛果。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
者。定當作佛菩薩。處胎經云。一彈指頃有三十
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
入微識中。皆令得度故含生。含識生靈也。佛道
涅槃妙果也。均平曰等。普共曰齊。謂是冤。是親
含情含識願了生死。而共證涅槃。或眷。或屬。生
物。生靈。願轉煩惱。而皆成妙果。故云等與含生
齊成佛道也。


[○@丙]三。總結回向。】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總結回向者。初。稱性願無窮。如行願品云。虛空
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
[001-0915c]
向。無有窮盡。故總結云。虛空有盡。我此稱性心
願。終無窮盡也。二。法界性無盡。情即有情。六凡
法界。情世間也。無情。即剎土。五大法界器世間
也。同圓。共證也。種智。即佛果。四聖法界。覺世間
也。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云。大
地草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圓覺云。眾生國土。
同一法性。杜順和尚曰。情與非情共一體。處處
皆同真法界。故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此名
向事向理。亦即回自向他。回因向果。舉一全收
也。言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
證。不出理性。眾生強執。計是有為。今回此心向
於實際也。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凡所修善莊
嚴自身。及巳眷屬。今順本性。回向眾生也。回因
向果者。一毫善種。三業熏修。不趣二乘。寧滯三
有。修既順性。則成緣了二因。因必顯真。同歸究
竟。是名回因向果也。此三種回向。一切菩薩共
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也。其發願是總。回向是
別。回向必以大願為體。故回向則必兼發願。然
發願必以回向為用。故發願則必兼回向也。願
無向不成。向無願不顯。如發心修道若無願力
相助。猶苗而不秀。如發願利生。若不回向佛果。
猶秀而不實。故發願須兼回向也。大論云。以此
福德。回向佛果菩提者。為度眾生故。為得無量
佛法故。如人以少物上王得報甚多。又如迴聲
入角。其音甚大。故回向者得大利益也。又妙臂
菩薩經云。或獻香華燈塗讚歎供養。乃至持戒。
精進禮誦修行一切善法。皆悉回向佛果菩提
[001-0916a]
若回向人天。未免諸苦。若回向二乘。秪能自度
若回向菩薩尚未究竟。唯是佛果菩提。誠為歸
趣。寶所。譬如眾流。皆歸於海既入海巳。咸同一
味。是故總結回向於妙覺果海也。所謂千山勢
到嶽邊止。萬派聲從海上消。則此然禪師願文。
圓裹十虛遍周法界。能依教行持者。所獲勝益。
非淺尟也。釋文巳竟。】


禮佛發願文略釋




右此怡山願文。雖則四百八十八字而功高九界
德備五乘。權實雙彰。事理一貫。其心最大。其願最
廣。不可視為泛常。惟是課誦邊事。譬如摩尼珠王
隨眾生心。應用無盡。智者得之。則雨眾寶普濟貧
窮。愚人得之。但貿衣食。自利而巳。斯文亦然。凡修
學者先須體會其意令起殷心。然後如教行持發
弘誓願。而所求必應。所獲必勝也。願我同志幸毋
忽焉。


癸巳夏安居書玉閣筆識


事義



實相身
謂凡聖情盡。人法雙忘。離一切相。故名實相
法門身
謂自性清淨。名
淨法身。說法被機。名法門身

性念處
謂念自性染污。緣理斷結。解空直入。除自性過

共念處
謂念事理正助。兼修無礙。三明八解。十八神變圓滿具足故
緣念

謂緣念三藏。及世間經書。無不通達故
擇滅無為
擇。即揀擇。滅。即寂滅。無為。
即真空。謂用智揀擇四聖諦法。遠離見思煩惱。證寂滅真空理故

勝義正法
謂三
乘道果也

世俗正法
謂法律教戒也
正因佛性
謂。佛性有三。一。在自性。名
正因佛性。二。引出性。名緣因佛性。三。至得果。名了因佛性

分段
謂界內支形分段故


謂界外改麤形為細質。易短壽為長年故

音嘬。蔕芥。小鯁也
遍執
謂遍一切
[001-0916b]
諸法。而起執著故

真常
謂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故
隨煩惱
隨者隨其根本煩惱
分位差別等流性故。由自類俱起。遍染二性。遍諸染心。此之三義皆具。名大隨具一。名中隨。仝
無。名小隨

聲聞緣覺菩提
聲聞但樂自利以求解脫名聲聞菩提緣覺但起心
念。觀諸緣法。名緣覺菩提

識息煖三
唯識云。謂壽煖識三。煖即阿賴耶相分色法。身
根所取故。此識種子名壽。以能生識故。現行是識。執持為義故由此三法。更互依持。相續而為
命也

道種智
謂知十法界諸道種故
正道
六度行也
助道
三十七品助道
法也

臨濟參大愚
臨濟義玄禪師參大愚。愚問甚處來濟云。黃檗來。愚曰。黃檗有
何言句。濟云。弟子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過無過。愚曰老婆心切。為汝徹困。更問
有過無過。師於言下大悟

夾山見船子
夾山善會禪師上堂因語不契道吾指見
船子。子問大德住甚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子曰。不似似個甚麼。山曰。不是目前法。子曰。
甚處學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子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厥。山無語。子曰。垂絲千尺。意在
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山纔上船。子曰道道。山擬開口。又打
落水。山於此大悟

道慧道種慧
謂見道實性中。得聞佛知見。名曰道慧。知十法
界諸道種。別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名道種慧

一切智一切種智
謂知
一切法。一相寂滅。即悟佛知見。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種種相貌皆知。即入佛知見。
故名一切種智

檀滿
謂如來修檀度時。號曰尸毘。此云與施。帝釋天主。欲驗其虛實。身變
為鷹。天臣變鴿。鷹來逐鴿。鴿入王胸。鷹為索鴿。王曰我割身肉以代。鷹言。肉要與鴿相等。其時
秤之。鴿愈重。而肉愈輕。王便舉身削盡而與。不惱不沒。即時身體平復如故。是為檀滿


滿
如來修戒度時。號普明王。時斑足王。欲取千王以祭山岳。唯少一人。王被所獲。王告彼言。
吾生來不妄。欲建大會普濟貧窮。願延七日。當來應之。斑足云。今如所願。汝若不來。欲取無難。
時王回國。作會巳畢。委付國事。即便往彼。斑足語言。世間之人。貪生畏死。汝去復來。真不妄語。
我今放汝。並釋千王。是為尸滿

忍滿
如來修忍度時。為忍辱仙人。岩間坐禪。時歌利王。遊
歷山中。形乏寢息。時宮妃諸仙問法。王醒不見。巡至仙所。問曰。汝得非非想否。汝得四道果否。
皆答言未。王曰。未離欲人。為何視吾宮眷。即便割截身體。王曰。汝嗔恨耶。仙曰。我不嗔恨。即時
血變為乳。身體平復。王見此相。即便求悔。是為忍滿

進滿
如來修進度時。名大施太子。求
如意珠。甫寶濟貧。得珠墮海。抒海取珠。諸天問言。抒海云何。答言。得珠墮海。故抒取之。天云。海
水如何得竭。答曰。海水不竭。我終不休。天知心固。共助抒之。水即減半。龍恐海乾。送珠與之。是
[001-0916c]
為進滿

禪滿
如來修禪度時。號螺髻仙人。亦名尚闍黎。得第四禪。出入息斷鳥謂為木。
於髻生卵。定起欲行恐傷其卵。即更入定。鳥飛方起是名禪滿

智滿
如來修智度時。號劬
嬪大臣。時有七王。各欲吞取閻浮提界。軍民不安。劬嬪大臣。分為七分。城邑山川。不多不少。遂
而息諍。是為智滿

降兜率
謂菩薩利生念切。從兜率天。將降神時。觀閻浮提內。迦毘
羅國。最為處中。往古諸佛。皆生於此。即便下生。是名降兜率。梵語兜率。此云知足。謂此天於五
欲境知止足故

託胎
謂菩薩將託胎時。觀淨飯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為菩
薩母。應往彼託胎。大機之人。見乘旃檀樓閣。小機之人。見乘六牙白象。從右脅入。如處琉璃。身
映於外。是名託胎

出胎
謂四月八日。日初出時。摩耶夫人。在毘嵐園。手攀無憂樹枝。菩
薩從右脅而出。放大光明。九龍吐水。沐金色身。是名出胎

出家
謂太子年至十九時。出遊
四門。見生老病死之相。厭世無常。心思出家。啟白父王。父王不許。二月七日。諸天白言。太子於
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正是時。太子遂於後夜。乘馬入山。至跋伽仙人所。苦行林中。剃除鬚髮。
是名出家

降魔
謂菩薩將成佛時。放大光明。隱蔽魔宮。時魔波旬。即令三女。亂其淨行。菩
薩以神力故。變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部從。上震天雷。雨熱鐵丸。刀輪器仗。交橫空
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變成蓮花。不能加害。群魔驚怖。悉皆歸服。是名降魔

成正覺


謂菩薩降伏魔巳。坐菩提樹下。即便入定悉知過去所造善惡。死此生彼之事。於臘月八日。明
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道。是名成正覺

轉法輪
謂菩薩成正覺巳。即便思惟。我所得
法。無能信受。不如入於涅槃。爾時梵天白言。今日法海巳滿。法幢巳立。潤濟開導。正在此時。云
何捨於眾生。欲入涅槃。爾時如來受梵天請巳。先於普光明殿。為利根菩薩。說梵網經。頓制五
十八戒。次於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轉四諦法輪。是名轉法輪

入涅槃
謂如來度人巳
畢。將入涅槃。二月十五日。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臥七寶床。其林忽然變白。爾時佛受純陀
供巳。與文殊師利等言。諸善男子。但當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於中夜。即入涅槃。是名涅槃


十類
即十法界身也
七趣
六趣加仙
五位
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
足輪
放光
出華嚴經
十八變化
右脅出水。左脅出火。右脅出火。左脅出水。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空沒在地。地沒升空。空中行。空中住。空中
坐。空中臥。現大身滿虛空。大復現小

奢摩他
此云止。以寂靜為義。乃定之別名也

元負人
謂地獄報是情業。餓鬼報是想業。故鬼業盡。二報俱空。則為畜生。與前造惡因
時。與負債元人相值。而酬償先債也

五大法界
地水火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