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23 心賦注-宋-延壽 (master)



註心賦卷第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逆順同歸。行住不離。雨寶而摩尼絕意。演教而天鼓
無私。」


【摩尼天鼓。皆無功用。無私成事。並況真心寂用無
滯也。如還源觀云。定光顯現無念觀者。謂一乘教
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此珠體性明徹。十
方齊照。無私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
若人入此大妙止觀門中。無思念慮。任運成事。如
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虗空。如華嚴經
云。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
[002-0106b]
命終而生彼間。伹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
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如
普賢行願序云。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念而心
傳。萬行忘照而齊修。漸頓無礙而雙入。】


「重重而理事相須。恒體恒用。一一而有空齊現。常寂
常知。」


【理因心成。事從理顯。體冥於理。用興於事。即體之
用體不失。即用之體用不亡。故云恒體恒用。又有
從心作。空從心現。空故常寂。有故常知。即寂而知。
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云常寂常知。所
以云。有為法從心生。無為法從心現。】


「迎之弗前。隨之不後。匿纖芥而非無。展十方而曷有。
旋轉陀羅之內。常當大士之心。」


【法華經云。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
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名為旋陀
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此法華經。是為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直於眾生心中。開佛知見。佛知見
者。即是一切眾生真心。若持此經。即大心菩薩。故
云常當大士之心。】


「嚬呻三昧之中。不墮二乘之手。」


【師子嚬呻三昧者。此明如來以即用之體。無非法
界。即體之用。緣起萬差。其理事皆無障礙。名師子
嚬呻。如華嚴經云。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大悲為首。入師子嚬呻三昧。時逝多林菩薩大眾
[002-0106c]
悉見一切盡法界虗空界一切佛剎。乃至或入佛
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即頓證逝多林中。而諸
聲聞等。不知不見。如聾如盲。】


「一理當鋒。萬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諦了一心。無事不達。無理不通。該古括今。收無不
盡。如寶藏論中。本際虗玄品云。經云。佛性平等。廣
大難量。凡聖不二。一切圓滿。咸備草木。周遍螻蟻。
乃至微塵毛髮。莫不含一而有。故云能了知一。萬
事畢也。是以一切眾生。皆乘一而生。故為一乘。若
迷故則異。覺故則一。故云前念是凡。後念即聖。又
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
知以一知法。功成萬像。故經云。一切若有心即迷。
一切若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
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無有異也。夫言一
者。對彼異情。情既非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
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統也。是以一非見一。若
有所見。則有二也。不得名為真一也。】


「如覩鏡中。現千重之影像。猶窺牗隙。見無際之虗。」


【此並況一心具斯大用。如見波諳海。見土知山。】


「萬彚雖分。還歸一總。」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塵。則心賦指歸。至萬
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無邊行願之宗。不達斯文。
無路成佛。出必由戶。斯之謂歟。諸大乘詮。證明非
一。皆云。鏡一心之玄極。囊萬法之根由。如華嚴經
[002-0107a]
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云。解了世間皆如
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又頌云。有數無數一切
劫。菩薩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
不退轉。又頌云。諸佛隨宜所作業。無量無邊等法
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


「渤澥之潤同濫觴。十方之空齊芥孔。」


【溼性與空性。俱無大小。盡況平等真心。無有勝劣。】


「其猶今古之日。照無異明。仍侔過現之風。鼓無二動。」


【日光無私。動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實際地。沖涅槃天。掘眾生之乾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華經云。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
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巳。轉見溼土。遂漸
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眾生如乾土。聲聞如溼
土。菩薩如泥。諸佛如水。】


「聲聞之焦芽蘂綻。」


【淨名經云。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後
於法華會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記。重發圓信之芽。
結菩提之果。】


「華王之極果功圓。」


【眾生之心。是諸佛果源。故華嚴疏云。十方諸佛。證
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又經云。十方諸佛。於一小
眾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覺。轉法輪。而眾生不覺不
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荄再發。似服還丹之藥。寒燄重燃。」
[002-0107b]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屍。猶還丹之藥。功能換凡
骨。況一心之功力。處凡身而成聖體。即生死而入
涅槃。亦如枯樹生華。寒灰發𦦨矣。如聲聞於法華
會上。見如來性。得受佛記。則如焦穀生芽。盲聾視
聽。死屍再起。寒𦦨重燃。】


「了達無疑。何勞科判。駕牛車而立至祇林。乘慈舟而
坐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頓斷。故信心銘云。狐疑淨盡。正信
調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云。謂自心
智信。還信自心。的非心外別有能信之者。又信若
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體也。此則體信不二。故
起信論云。自信巳心。知心妄動。修遠離法。是知所
說一切理智等事。並不離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闇室而破在一燈。無始樊籠而唯憑妙觀。」


【千年闇室。一燈能破。無始結業。實觀能消。實觀者
即是正觀。正觀者即是觀心。故云。若自觀者。名為
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臨法國土。無小境而不降。靜佛邊疆。豈一塵而作亂。」


【華嚴經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則豈有一境一塵
而相違背。又如華嚴經頌云。覺悟法王真實法。於
中無著亦無縛。如是自在心無礙。未曾見有一法
起。】


「超情絕解。對此無言。旨冥真極。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離。何者。真妄無性。
[002-0107c]
常契一源。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無染。妄不
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
心之人。所以說即。如台教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
無明。與誰相即。答。為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
冰。但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
融結隨緣。溼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
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德釋華嚴經云。
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
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
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
業。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
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罣
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祕藏。為無常五陰。
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脫雖殊。取捨俱失。若
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
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
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羣
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
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
絕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
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諦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際求而罔得。法內稱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離俗。非真不離真。又雖非真非
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諦求。真諦取。故云二
[002-0108a]
諦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過去法。不住前際。非未
來法。不住後際。非現在法。不住中際。故云三際求
而罔得。若不信心。萬行虗設。故大智度論云。若不
知諸法無差別相。至於三歸五戒亦不成就。為不
了諸行根本故。不知諸法體性故。不明諸境真實
故。是以先德云。菩薩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云何
平等。入於諸法真實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
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
性依何立故。復次明證無依法。所謂不依於色。不
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
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捨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
差別。斯則性常不立。何況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
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即
絕。強名內證。所以華嚴頌云。設於念念中。供養無
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又頌云。雖盡未來
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又頌云。
設於無數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
施。故知六度萬行。若不直了一心。無一行門而得
成就。】


「覺樹根株。教門頭首。」


【此一心法。諸佛成道之本。菩薩悟入之初。如大集
經云。佛告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
有一人行值曠野。飢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
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虗。從是寤巳。還
[002-0108b]
復飢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
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
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寶倚瑠璃
上。影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
者。無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經云。復次
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
青或黃或黑或赤。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
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又如鏡中像。
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淨。
所見者清淨。欲見佛。即見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
大歡喜。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
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
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
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其念。亦了無所有空
耳。是名佛印。】


「安詳作象王之行。決定成師之吼。」


【象王行威儀安詳。表普賢之行。師子吼者。師子吼
有四義。一百獸腦裂。喻菩薩說法百法俱破。二香
象降伏。喻菩薩說法天魔降伏。三飛鳥墮落。喻外
道邪見墮落。四水族潛藏。喻煩惱潛藏。又涅槃經
云。師子吼者決定說。一切眾生有佛性。又云。但有
心者。皆得成佛。又云。有所得。野干鳴。無所得。師子
吼。以心外無法。即無所得。】


「欲薦默傳之法。合在言前。將陳祕密之。門寧思機後。」
[002-0108c]


【達磨西來。默傳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機緣不逗。
終不顯揚。直候親承。爾乃印可。此是自證法門。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說。又悟落第二頭。機前
無教。教後無實矣。】


「圓宗𦦨火。手觸應難。」


【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即
燒手。若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四句。
乃至複四句。具足四句。及絕言等。皆謗般若。如觸
火四邊。皆燒著手。故云離四句絕百非。若得四悉
檀意。了之如清涼池。四門可入。皆總得道。】


「驅四句於虗無之外。殄百非於寂寞之間。」


【墮落四句。皆成邊見。若見一法。盡處百非。若能頓
了心宗。見網自然迥出。隨處得道。舉念皆宗。故云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華嚴經云。遠離二邊。契於中
道。古釋云。二邊有四。一染淨。二約惑縛脫。通惑業。
三有無。通事理。四一異。約心境。何以有此。謂成菩
提。既離細念。妄惑盡巳。顯現法身。智慧純淨。若為
是見。未免是邊。故經云。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
不著一切世。此非證道眼。今了於惑體性本空。後
無所淨。故離二邊。又染淨交徹。故無住著。是曰離
邊。縛脫者。謂昔常被惑業繫縛。流轉無窮。今得菩
提。釋然解脫。若謂此見。即是住邊。菩薩智了本自
無縛。於何有解。無縛無解則無著。故得離耳。有無
通事理者。若昔謂或有。今了或空。二謂以空。今知
[002-0109a]
妙有。又真樂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
今日始知。若如是知。並未離邊。又煩惱業苦。本有
今無。菩提佛身。本無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
性。不屬三世故。三世有無。皆是邊攝。真智契理。絕
於三世。故離有無之二邊等。一異有二。一者心境
不了則二。契合則一。亦成於邊。二者生佛有異。今
了一性。亦名為邊。今正覺了此中有無無二。無二
亦復無。大智善見者。如理安住。故離此邊。而言昔
者。謂斷常來去生滅依正。雖是二法。皆攝為邊。又
二與不二。亦名為邊。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
遠離。】


「如那羅箭之功。勢穿鐵鼓。」


【那羅延箭。能穿鐵鼓。】


「似金剛鎚之力。擬碎邪山。」


【金剛之鎚。能碎金山。】


「成七辯才。」


【有七辯才者。一捷疾辯。卒答不思。二利辯。音聲清
巧。三無盡辯。問答無窮。四無斷辯。流注相續。五隨
應辯。對機授藥。六第一義辯。善說實相。七世間最
上辯。超出羣類。巳上七辯。皆從心慧而發。】


「具四無畏。」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
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華嚴經頌云。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即是了心
[002-0109b]
成佛。心外無法對待。故一切處無畏。】


「人中日用之韜鈐。世上時機之經緯。」


【眾生日用而不知。如魚在水不見水。鳥處空不見
空。人在道不識道。】


「若森羅之吐孕。總攝地輪。」


【一切萬物。從大地而生。一切萬法。從心地而出。】


「猶萬物之發生。皆含一氣。」


【易鉤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則有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為五運也。運即是運數。
謂時改易。初取易義也。元氣始散。謂之太初。氣形
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巳具。謂
之轉變。五氣故稱五運。皆是天道巳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眾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論云。從本巳
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
義故等也。】


「月渚煙林而常談妙旨。雲臺寶網而盡演圓音。」


【華嚴經云。大光明網雲臺中。而說頌言。佛無等等
如盡空。十方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
子法加於彼。又云。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音而
說頌曰。神通力用不可量。願隨眾生心樂說。又云
佛光明中。於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神通
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長者論。問曰。大眾
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讚勸
[002-0109c]
請。云何供具雲出音請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
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
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
不思議故。明聖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
心境有二。故顛倒生也。】


「餐香積之廚。真堪入律。」


【淨名經云。香積世界。彼國菩薩聞香入律。即獲一
切功德藏三昧。若從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眾
世界。自心即是香積如來。無量功德。一心圓滿。悟
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爾。盡是棲
神之地。皆為得道之場。】


「聽風柯之響。密可傳心。」


【阿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
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體無
異。若能見境識心。便是密傳之旨。終無一法與人。】


「莫尚他宗。須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終。入禪之本參
學竟。」


【釋迦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
達磨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一心。自覺覺他。巳
諧本願。如高僧釋曇遂。每言三界虗妄。但是一心。
追求外境。未悟難息。又高僧解脫和尚。依華嚴作
佛光觀。於清宵月夜。光中忽見化佛說偈云。諸佛
祕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
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和尚乃禮拜問云。此法門
[002-0110a]
如何開示於人。化佛遂隱身不現。空中偈答云。方
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知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直言不謬。指南之車轍非虗。」


【若以心示人。皆歸正法。不落邪見。如指南之車。皆
歸正道。】


「的示無疑。鷄犀之枕紋常正。」


【有駭鷄犀枕。四面觀之。其形常正。正法觀心之人。
一切皆正。如云邪人觀正法。正法亦隨邪。正人觀
邪法。邪法亦隨正。有學人問新豐价和尚。如何是
佛法大意。答云。大似駭鷄犀。】


「絕待英靈。一念齊成。轉變天地。撼動神明。孰見不喜。
誰聞弗驚。普現心光。標人間之萬號。」


【萬法無體。因心得名。乃至觀於他心。微細可鑒。皆
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云。一切神通作用。皆
是自心。所以經云。諸佛於不二法中。現大神變。華
嚴記云。釋他心通者。攝境從心不壞境者。即示心
境有無。護法云。若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壞境。得
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
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虗。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
境。則得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
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性。則心
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
云能所兩亡不獨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
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
[002-0110b]
空。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徹
存亡兩全。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者。正出具分唯
心之理。雖有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雖兩亡不
羇。而未言心境相攝。今分明具唯識故。故云第一
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所故非一。非一
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
成矣。云正緣他時即是自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
心外過。以即自故。不失唯識。是以即佛心之眾生
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語。前對
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
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云非即
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
即於有所緣。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
成所緣。簡非能緣也。次下辯能緣云。以即眾生心
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明非異
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
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
言為能緣者。結成能緣。簡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
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和。喻
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啑之乳
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
水之乳。二雖相似。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
水之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
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002-0110c]


「遍該識性。猶帝釋之千名。」


【天帝釋有千種名。一名帝釋。二名喬尸迦等。如云
菩提。涅槃。真如。解脫。玄珠。靈性等。皆是心之別稱。】


「妙覺非遙。當人不遠。」


【心證菩提。即心而巳。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了了識
心。惺惺見佛。如大集經云。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
貌端嚴。欲觀巳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
或時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巳面
像。善惡妍醜顯現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
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賢護
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
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
油水水精鏡。諸物清朗。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
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
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
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巳。佛言。賢護如
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
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巳即
住。住巳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
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
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
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
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
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
[002-0111a]
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
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賢護當知。
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隨法性而雲散晴空。任智用而華開媚苑。」


【長者論云。隨法性則萬法俱寂。隨智用則萬法俱
生。不離一真。化儀儀百變。】


「攀覺樹而不榮。陷鐵圍而非損。冒境而朝宗悟旨。諸
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羣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門。皆是一心以為根本。如安心
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
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
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問云。何自
心現。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
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
自見巳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
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
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癲蹶。悉
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癡人。凡
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又非獨羣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眾生
之本。如宗密禪師原人論。明窮人之本原。如儒宗
命由於天。關於時運。道教生於元氣。小乘教我為
其本。權教但說空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
等類皆是虗無天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於
[002-0111b]
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皆稟於天。
由於時命。故死後却歸天地。復其虗無。若佛權教
說。如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
切法。無不是空者。若約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
空。空即是本者。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又若都無
實法。依何現諸虗妄。且現見世間虗妄之物。未有
不依實法而能起者。如無溼性不變之水。何有假
相虗妄之波。若無淨明不變之鏡。何有青黃長短
之影。故知空教。但破執情。如法鼓經云。一切空經。
是有餘說。有餘者餘義未了也。大品經云。空是大
乘之初門。未是究竟之說。今依性教佛了義經說。
直顯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巳來。常
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
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
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
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
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
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便
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次
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
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
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
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
宗。不解反自原身。但執虗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
[002-0111c]
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
行。心契佛心。反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
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
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今會通本末者。且真心之
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但緣前宗未了。所以
破之。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總不出
一心故。謂初唯是一心真靈之性。不生不滅。眾生
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
有生滅心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
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依
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
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
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執此等故。遂見自
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違順情生。憎愛業起。
隨善惡業。運於中陰。入母胎中。稟氣受質。此會儒
道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
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身
心是也。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
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
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
見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
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成
六麤之相。受苦無窮。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
至天地。成住壞空。周而復始。又業既成熟。即從父
[002-0112a]
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據此則心識
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却與心識和合成人。一
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三才中唯人靈
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
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
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
身頓現。故般若吟云。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即
知三教皆一真心。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親。」


【第八祖佛陀難提。問佛䭾密多曰。父母非我親。誰
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
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
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知三有異我而明佛性。」


【大涅槃經云。迦葉菩薩問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
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義。即是常樂
我淨四德涅槃。非外道凡夫所執之我。如華嚴記
云。佛性之體。體非因果。因中取之。名為因性。果中
取之。名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
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空無有異。故言眾
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槃。是佛性果。非是佛性
分成因果。故結示云。然則佛性非因非果。若以無
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
性。若以心性為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內外。
[002-0112b]
而體非內外。內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內外。然迷
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
說牆壁言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
煙即是火。而煙鬱火。依性起相。相翳於性。如即水
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
寧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
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境。而例於心今有覺知。修
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云則非內非外。隨物迷悟。
強說昇沈。又華嚴策林問。眾生與佛。迷悟不同。眾
生則六道循環。佛則萬德圓滿。如何有即眾生即
佛二互相收。混亂因緣。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
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眾生與佛。迷真起
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妄則全迷真理。
雖真無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橫起。若
執東為西。悟解理生。如東本不易。就相假稱生佛。
約體故得相收。不見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
佛須臾。經云。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
知。此是如來境。如來纔成正覺。普見眾生巳成正
覺。眾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無捨妄
以求真。】


「會萬物為巳而成聖人。」


【肇法師云。會萬物為自巳者。其唯聖人乎。又云。聖
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夫云聖人
[002-0112c]
者。聖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
邪人。邪正由心。淨穢在我。】


「一兩真金。勝㲲花千斤之價值。」


【高僧釋道世云。勤勇懺悔者。雖知依理。須知心妄
動。若真悟心遠離前境者。如經云。譬如㲲花千斤。
不如真金一兩。喻能觀心勝。即滅罪強。又華嚴策。
問。二障塵沙尚非所喻。阿僧祇劫未得斷名。十地
聖人分分漸損。如何一斷一切斷耶。既越常規。難
以取信。答。惑本無從。迷真忽起。迷而不返。瀾漫無
涯。若纖雲布空。其來無所。須臾彌滿。六合黯然。長
風忽來。倏爾雲盡。千里無點。萬像歷然。方便風生。
照惑無性。本空顯現。眾德本圓。八萬塵勞皆波羅
蜜。恒沙惑障並是真源。眼翳未除。空華亂起。伹淨
法眼。何惑不除。滯執堅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樹。改伊蘭四十之由旬。」


【經云。一株檀樹。能改四十由旬之伊蘭林。況一真
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無生一法。為破一
切法遍。】


「上上真機。滔滔法海。墮無明而不可隳。縱神力而焉
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門。唯對上機。方能信入。淪五趣
而不墜。登一相而非昇。以是不變易之法故。】


「設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靈
常在。」
[002-0113a]


【如般若吟云。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又首楞嚴
經云。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等覺不遷。隨物周旋。」


【經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談實相。
若等覺之心即不動。以染淨之覺隨緣而作諸法。
亦不壞諸法而談實相。以諸法無體不可壞。若壞
即失諸法本空故。】


「為出世真慈之父。作歸宗所敬之天。」


【如宗鏡錄中。立真心為宗。祖佛同證。即不立眾生
緣慮妄心。此心無體。諸經所破。然此妄心無體即
真。故不用破。以眾生執實。故須破之。宗鏡錄云。心
有二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
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雖法可破。而無所
破。以無性故。百論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見熟時𦦨。
妄生水想。逐之疲勞。智者告言。此非水也。為斷彼
想。不為破水。如是諸法自性空。眾生取相故著。為
破是顛倒故。言破。實無所破。二常住真心。無有變
異。即立此心以為宗鏡。識論云。心有二種。一相應
心。謂無常妄識虗妄分別。與煩惱結便相應。二不
相應心。所謂常住第一義諦。古今一相。自性清淨
心。今言破者是相應心。不相應心立為宗本。】


「一雨無私。羣木而自分甘苦。太虗絕量。眾器而各現
方圓。」


【法華經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潤不同。楞嚴經明
[002-0113b]
方現方空。圓現圓空。若除器方圓。則空無所在。】


「既在正觀。須當神聽。」


【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神聽入玄。能契心
性。】


「扣寂寂之玄門。躡如如之道徑。若玻瓈隨物而現色。
於自體而匪亡。」


【如玻璨珠。雖現外色青黃赤白。不失珠體。】


「猶金剛對日而分形。逐前塵而不定。」


【如金剛珠。於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雖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隨
緣。不失性是不變。】


「菩提窟宅。解脫叢林。澹泊而慧眼何見。杳靄而大智
難尋。五嶽崢嶸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廣。橫豎難量。山未為高。海未為深。又遍界
盈空。無法可現。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
華嚴經頌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淨。亦復無雜
亂。皆從自想起。】


「輪王坐妙寶牀時。方能入定。」


【輪王坐妙寶牀時。入四禪而心離五欲。】


「菩薩戴法性冠處。始得明心。」


【菩薩著法性冠處。見一切法悉現在心。】


「滯念纔通。幽襟頓適。成現而可以坐參。周遍而徒煩
遊歷。」


【此一心成現法門。不用一點身心之力。坦然明白。
[002-0113c]
先德云。沙門採寶。不動神情。其寶自現。又云。虗明
自照。不勞心力。又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
不可見。如瑜伽儀軌釋云。夫欲頓入三業。修習毗
盧遮那法身觀。瑜伽儀軌釋。如來法身觀者。先觀
發起普賢菩薩微妙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心。
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於空閑
處。攝念安心。閉日端身。結跏趺坐。運心普緣無邊
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於一一佛菩薩前。殷
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雲海。奉獻如是
等一切聖眾。廣大供養巳。復應觀自心。心本不生。
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猶如虗空。復應深起悲念。哀
愍眾生不悟自心。輪迴諸趣。我當普化拔濟。令其
開悟。盡無有餘。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
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瑩徹清淨。廓
然周徧。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虗空。無有邊際。】


「達無不是。統法界以為家。」


【心為法界之家。亦為涅槃之宅。如法集經云。能知
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諸珍寶。
亦以虗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
以智為本。名智自在。又云。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
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
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悲性遍一切
眾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榮。一念咸收。邪正
俱濟。寶雲經云。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於心。則
[002-0114a]
能得知一切諸法。大灌頂經云。禪思比丘無他想
念。唯守一法。然後見真。釋曰。一法為宗。諸塵無寄。
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
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
最後垂示。應盡還原品三告之文。經云。爾時世尊
如是逆順入諸禪巳。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
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
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虗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
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
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
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
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
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
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
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又復告大眾。我以
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
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
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虗空等
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
明。作是語巳。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
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巳。復
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
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
[002-0114b]
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
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如上真實
慈父廣大悲心不可思議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
者。可以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剌血為墨。而書寫之。
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


「用而靡虗。將大地為標的。」


【如與大地為的。所射無不中者。如觀心人。所見無
不是心。終無一塵有隔。如入楞伽經偈云。無地及
諸諦。無國土及化。佛辟支聲聞。唯是心分別。人體
及五陰。諸緣及微塵。勝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別。心
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相。】


「至道無隔。唯理堪親。」


【若洞達一心。能通萬彚。如牖隙之內。觀無際之空。
似徑尺鏡中。見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槃經云。初一說。名一指示。中間重說。名二指
示。經末復說。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見佛性。並如
於盲。華嚴疏釋。以三諦為指。指為旨趣。義甚分明。
一時橫觀。皆觀三諦。豎亘十地。亦證三諦。第一指
者即示俗諦。言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皆有佛性。二
者示真諦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三示
中道為三指。經云佛性即是無上菩提道種子故。
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故知三諦。喻於三指。】


「霪頂而甘露光新。」
[002-0114c]


【頓悟一心之時。如醍醐入心。甘露霔頂。】


「寂默無言。因居士而薦旨。」


【文殊問維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門。居士默
然。斯乃顯一心不二之妙旨。】


「虗空絕相。化闍王而悟真。」


【文殊菩薩化阿闍世王。王以袈裟親自挂文殊身
上。而不見文殊身。及挂大眾。亦不見身。返挂自身。
亦不見身及衣。但見虗空相。因茲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調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覺牀。飲菩提
漿而䬸禪悅食。」


【大涅槃經云。汝等雖染衣出家。未披如來大乘法
衣。法華經云。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識
心達本。故號沙門。舉足下足。乃至著僧伽棃。念念
皆與摩訶衍相應。飲正法味。䬸涅槃食。所以阿難
為不了心宗。懺悔云。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如黃
蘗和尚云。達磨西來。唯傳一心法。直下指一切眾
生心。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伹令識取自心。見自本
性。莫別求法。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是汝心。
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猶如虗空相似。實無相
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祗是有而不見。又云。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
心。更無有異。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
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又仰山和尚云。頓悟
自心無相。猶若虗空。寄根發明。即本心具恒沙妙
[002-0115a]
用。無別所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財知見。舉目而皆入法門。華藏山河。立相而無非
具德。」


【善財童子。登山入閣。皆證法門。以真心遍一切處
故。隨處發明。咸得見道。所以還源觀云。華藏海內。
其中莫問若山若河。皆具如來時智德。】


「羣蒙盡正。一槩齊平。迹分塵界而不濁。性合真空而
靡清。體凝一味而匪縮。用周萬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動。雖隨事開合。任物卷舒。其體
未曾增減。設對機說法。廣略開遮。不可執方便之
言。迷於宗旨。如華嚴經頌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
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
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


「似天中意樹之林。常隨天轉。」


【天中有如意樹。常隨諸天意轉。】


「若人間心想之處。還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經云。一切國土。唯想持之。
華嚴經頌云。一切諸國土。想網之所現。幻網方便
故。一念悉能入。又論云。離人無有法。離法無有人。】


「貧濟驪珠。幽冥玉燭。如來寶眼而自絕纖毫。」


【佛眼無外。豈立纖毫。】


「金沙大河而更無迴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見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鹹味。物物圓通。猶色裏之膠青。門門具足。」
[002-0115b]


【如傅大士心王銘云。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
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
有聲。為大法將。持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
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
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色裏膠青者。書云。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結於水。而寒於水。又一切
法中。皆有安樂性。則是色總持門。如大般若經云。
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
具歷諸法皆然。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
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
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得。空觀。
云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但要初句。以取色
性。為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
切法。是事事無礙之義。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獨步。瑩徹攄情。意根淨而寶坊淨。」


【淨名經云。心淨即佛土淨。又云。心淨故眾生淨。心
垢故眾生垢。如一切垢淨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
一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一切佛土皆悉淨也。如
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是以華嚴經頌云。佛剎
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又
攝論云。一切淨土。是諸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
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佛地
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
等淨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
[002-0115c]
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
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云。青色青光。黃色
黃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嚴經云。毗舍如來摩持地菩薩頂言。當平心
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霧以披天。神襟頓爽。似撥雲而見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時。頓消積滯。如彌勒成道偈云。久欲度眾
生。欲拔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


「一道逍遙。羣心仰慕。保證而猶玉璽之真文。」


【一切萬法。皆為心之所印。如王寶印。無前後際。故
法句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
而見有種種矣。】


「包藏而若瓊林之寶庫。」


【第八識包含。猶如庫藏。含藏十法界種子。無法不
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賢菩薩。首楞嚴經頌云。心聞洞十方。生
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初學易親。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嚴經云。彌勒菩薩云。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
昧。乃至盡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
現。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正念纔發。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鑒。豈二耳之能聽。」
[002-0116a]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
尚不見。云何無目凡夫而稱見乎。二耳者。一凡耳。
二天耳。道書云。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


「非有而非空。故稱卓絕。不出而不在。實謂通靈。」


【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
寂照泠然。如靈辯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議。妙義無
定相。應時而用。不可定執。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
為法而有差別。用有差別。隨處得名。究竟不離自
心。此心能壞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
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
好惡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無礙義。
祗今一切施為。行住坐臥。即是心相。心相無相。故
名實相。體無變動。亦名如來。如者不變不異也。無
中現有。有中現無。亦名神變。亦曰神通。總是一心
之用。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
定出。若了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情。無
有好惡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處皆是。故云當成
無所畏。無所畏即佛。佛具四無畏也。】


「塵思俱逃。煩機頓洗。」


【未悟道時。多興妄慮。纔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經云。
識停閑靜。想滅無為。又首楞嚴經云。想相為塵。識
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
無上知覺。又大乘理觀。不念諸佛。即是念覺。故昔
[002-0116b]
人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
至。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
信云。若知雖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
念。名為得入。淨名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
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
念般若波羅蜜。】


「迥超萬行之先。深徹法源之底。月光大士。變清水於
自心。」


【首楞嚴經云。月光童子初習水定。弟子窺牕觀室。
唯見清水。取一瓦礫投於水內。出定之後頓覺心
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識所變。】


「空藏高人。現太虗於本體。」


【首楞嚴經云。虗空藏菩薩云。我得無邊身。爾時手
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
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
虗空際。】


「甄明暢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霶甘澤。猶萎草而
頓遇陽春。」


【涅槃經云。純陀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霶甘露雨。
灑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㵒發。故云。萬
物得地而生。萬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經云。一心
具足萬行。】


「翠羽紅鱗。普現色身之三昧。霞峯霧沚。同轉根本之
法輪。」
[002-0116c]


【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
皆宗。】


「智朗昏衢。夢驚長夜。」


【識論云。一切眾生。以第七識為長夜。如夢時不知
是夢。覺時方悟。如迷時不了自心是佛。悟時方知。
故經云。佛者覺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貧室之金藏全開。」


【大涅槃經云。如貧女人。舍內多真金之藏。家人大
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乃至即於其家。
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巳。心生歡喜。生奇特想。眾
生佛性亦復如是。若遇善友開發。明見佛性。心開
意解。生大歡喜。】


「𦦨宅之牛車盡駕。」


【法華經明等賜一大車而出火宅。若了一切處唯
是一心實相之旨。即是出宅義。】


「紛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爾虗凝。歷歷而常隨
物化。」


【肇論云。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
飃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此四不遷。即萬物
皆不遷矣。則離動而無靜。離靜而無動。以一心動
靜。豈有離也。】


「大象無形。洪音絕聲。三光匿曜。河嶽齊平。」


【肇論云。大象隱於無形。大音匿於希聲。此一心光
橫吞萬象。更無纖毫於中發現。故傅大士頌曰。須
[002-0117a]
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冰來煑茶。
故知萬法盡入不二法門。一際平等。更不俟夷嶽
盈壑。續鳧截鶴。然後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隨作色空明闇之體。」


【六合者。四維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禪天。三
二禪天。四三禪天。五四禪天。六空處天。七識處天。
八無所有處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廣則二十五有
四十二居處。並是有情受生居住之處。此皆因情
想結成生死之身。業繫二十五有之處。悉從心出。
所以楞伽經云。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又云。心
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法華經云。三方及四維。上
下亦復爾。如首楞嚴經云。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乃
至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
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故知萬法但心為體。循
業發現。所見不同。隨自想念而生差別。故云如來
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離自真心。更無一法。
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於七大四微之內。分為色香味觸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風大。五空大。六
見大。七識大。如首楞嚴經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
七大。皆無自性他性共性無因性。所以佛告阿難。
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闇及與色空。四種必
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
[002-0117b]
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闇。明闇一矚。即
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
非見無辯。自不能知明闇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
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
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
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
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
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
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
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麤浮。不
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
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異同。為非空有。汝元不
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
法界。含吐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
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見之
為色。耳聞之為聲。鼻齅之為香。舌嘗之為味。身受
之為觸。意知之為法。又祖師云。處胎曰身。出世為
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齅香。在舌曰談論。
在手曰執捉。在脚曰運奔。變現俱該法界。收攝不
出微塵。識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魄。故云一
色一香。無非中道。】


「德禦神州。威靈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002-0117c]


【心為萬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經中。佛語
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不退轉法輪經云。善知一切
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
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嶽思大和尚云。若
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


「違情難信。如藕絲懸須彌之山。」


【涅槃經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絲懸須彌山。可思
議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薩能以一念稱量生死。有
不可思議理。而但仰信而巳。不能一念即如來藏。
故非圓意。】


「入悟能談。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經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
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虗空。石筏渡海。負
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脚為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
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
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為無
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難有。甚為希有。又經云。奇
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故云說法是大
神變。無中說有。有中說無。豈非神變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間。」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無始無明。最初一念。不覺而
起。第八藏識。一半不執受。為無情世間山河大地
等。一半有執受。為有情世間眾生五陰身等。皆從
一心所造。不達此理者。此間周禮。或稱混沌。西天
[002-0118a]
外道。或說冥初。老十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
惚惚。其中有物。】


「法雷震四生之幽蟄。慧日燭三界之重關。」


【此一心宗。當悟之時。如迅雷震於長空。似千日照
於曠野。能令墮業繫之人。出三界之牢獄。溺生死
之者。脫六趣之樊籠。】


「不世之珍。抱玄門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閑閑。」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寶。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
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發覺根苗。胤靈筋骨。」


【因心悟道。發心之初。即坐道場。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靜。似幻雲之出沒。」


【肇論云。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
萬機煩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
若行雲。止猶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繫於動靜者
乎。注云。法身無形。能現眾像。聖智無知。能照萬機。
無心應物。雖慜而不撓其神。有難皆通。雖通而不
干其慮。無心而動。動若行雲。心無定方。猶谷神之
不死。絕彼此動靜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謂
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註云。谷者養也。人
能養神則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盡傷。則
五神去矣。是謂玄牝者。註云。玄者天也。牝者地也。
主出入於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主出入於口與
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者。根
[002-0118b]
者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


「事因理顯。猶金烏照萬里之程。」


【華嚴疏云。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
千差涉入而無礙。】


「用就體施。如玉兔攝千江之月。」


【證道歌云。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
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與如來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非異盈。」


【一言者。約略說。約理說。殊說者。約廣說。約事說。故
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一心。即卷常
舒。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即舒常卷。
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草木四微。
從地而生。還歸地滅。猶波浪鼓動。依水而起。還復
水源。如法從心生。還歸心滅。故經云。當處生。當處
滅。又華嚴經頌云。佛智通達淨無礙。一念普知三
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所以清
涼疏云。華嚴經者。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
是一心也。】


「吞苦霧而浸邪峯。須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淨。當悟心之時。能盡苦源。頓消
邪見。故般若心經云。行深般若之時。照見五蘊皆
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賊。應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陰魔。三死魔。四煩惱魔。首楞嚴
[002-0118c]
經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心城者。華嚴經入法界
品中。寶眼主城神為善財言。應守護心城。謂畢竟
斷除慳嫉諂誑。應清涼心城。謂思唯一切諸法實
性。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嚴飾心
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照耀心城。謂普入一
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應增益心城。謂
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堅固心城。謂恒勤修習普
賢行願。應防護心城。謂常專禦扞惡友魔軍。應廓
徹心城。謂開引一切諸佛智光明。應善補心城。謂
聽受一切佛所說法。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
功德海。釋曰。夫城者。能防外寇。護國安人。堅密牢
強即無眾患。況心城須護。密守關津。無令外緣六
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姧臣所亂。防非禁惡。常施
瑩淨之功。立德運慈。廣備莊嚴之事。遂得四門無
滯。一道常通。力敵大千。威臨法界。可以撫提弱喪。
攝化無遺。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廣演玄風。長施法利。」


【沙門唯以弘教說法。能報佛恩。首楞嚴經頌云。將
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又證道歌云。默
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擁塞。】


「諸聖不改其儀。」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萬邪莫迴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壞。外道不能亂。故云。天魔外
[002-0119a]
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經書皆是佛說。既同
輪並駕。焉能壞乎。】


「十軍三惑。消影響於幻場。」


【十軍者。佛偈云。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
三軍。渴愛為第四。第五睡眠軍怖。畏為第六。疑為
第七軍。含毒為第八。第九利養軍。著虗狂名聞。第
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諸天世間人。無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力。摧伏汝軍眾。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
處。是知戰魔軍者。即是自心魔。終無心外境。能與
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以心為相。三惑者。一見思
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軍三
惑。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悉皆殞滅。故偈云到汝
不到處。消影響於幻場者。如寶積經云。爾時世尊
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
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
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
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
因緣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諸幻自息。故寶藏
論云。一切皆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鋒芒於實地。」


【以智慧劍。殺煩惱賊。】


「一言合理。天下同歸。」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云。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
而永固。】
[002-0119b]


「體標奇而顯妙。用含虗而洞微。可謂鎮敵國之寶珠。
千金罕易。挺驚人之法將。萬古傳輝。」


【敵國之寶珠者。此心或為無價之寶。或在輪王頂
上。或處貧子衣中。龍女親獻而成佛剎那。善友求
之而利濟無盡。驚人之法將者。說心地法門之時。
天魔膽落。外道魂驚。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為釋迦
右面弟子。稱為法將。】


「動而無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墻。樹修行之大要。」


【大約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
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而分二法。】


「畫出山河國土。意筆縱橫。分開赤白青黃。心燈照耀。」


【華嚴經頌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陰悉從
生。無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經云。若幽冥
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
作光明。應學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華嚴論云
光明覺品者。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
世間。無盡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
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虗空。或垂本以顯跡。或居邊而即中。
猶師子就人之機理標徑直。」


【癡狗逐塊。師子就人。此喻上機聞法。直了心宗。不
隨問答。逐語生解。】


「如王索一鎚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寶器。須是一鎚便成。第二第三鎚成。皆不中
[002-0119c]
進。此喻一言之下。便契無生。不須再問。落於陰界。】


「慧海關防。靈園苗裔。遍滋廣攝而不揀高低。豎徹橫
該而混同麤細。」


【一心廣備。不擇上中下機。以是一際平等法門。故
豎徹三際。橫亘十方。覽而不遺。收無不盡。麤處麤
現。細處細現。麤細隨緣。法體恒寂。唯心之旨。常無
變易。】


「作一種之光輝。為萬途之津濟。」


【大莊嚴經論。說求唯識人頌云。能取及所取。此二
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體。釋曰。求唯識人。
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如是貪等煩
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
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二光亦
無相。偈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
不得彼法實。釋曰。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
時起。或同時起。異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
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非體等者。如是染位心數
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或世尊不說
彼為真實之法。】


「闇鬼沒於明燈。」


【如人闇中疑鬼。以燭照之。豁然疑解。況心外見法。
了心即無境。】


「毛輪消於厚翳。」


【如人目有翳。空中見毛輪。況不識心人。妄見心外
[002-0120a]
之境。如密嚴經頌云。幻事毛輪等。在在諸物相。此。
皆心變異。無體亦無名。】


「確乎不拔。高超變易之門。」


【萬法不遷。一心常住。但當見性。自斷狐疑。余曾親
推。似見斯旨。如宗鏡中引不遷論云。旋嵐偃嶽而
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
天而不周。疏云。前風非後風。故偃嶽而常靜。前水
非後水。故競注而不流。前氣非後氣。故飄鼓而不
動。前日非後日。故歷天而不周。鈔云。然自體念念
不同。則初一念起時。非第二念時。乃至最後吹著
山時。非初起時。則無前念風體。定從彼來。吹其山
也。且山從初動時。以至倒臥地時。其山自體念念
不同。則初一念動時。非第二念動時。乃至最後著
地時。非初動時。則無初動山體。定從彼來。至著地
時。斯皆風不至山。嶽不著地。雖旋嵐偃嶽。未曾動
也。以此四物。世為遷動。然雖則倒嶽歷天。皆不相
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遷。且如世間稱大。
莫遇四大。四大中動。莫越風輪。以性推之。本實不
動。如義海云。鑒動寂者為塵。隨風飄颺是動。寂然
不起是靜。而今靜時由動不滅。即全以動成靜也。
今動時由靜不滅。即全以靜成動也。由全體相成。
是故動時正靜。靜時正動。亦如風本不動。能動諸
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更動。今觀此風周遍
法界。湛然不動。寂爾無形。推此動由。皆從緣起。且
[002-0120b]
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風。風何不動。若云無風。遇緣
即起。或遍法界拂。則滿法界生。故知風大不動。動
屬諸緣。若於外十方虗空中。設不因人拂。或自起
時。亦是龍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屬陰。至晚則風多
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壞之風。並因眾生業感。世間
無有一法不從緣生。緣會則生。緣散則滅。若執自
然生者。祇合常生。何得緊縵不定。動靜無恒。故知
悉從緣起。又推諸緣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
無。緣緣之中。俱無自性。但是心動。反推自心。心亦
不動。以心無形故。起處不可得。即知皆從真性起。
真性即不起。方見心性。遍四大性。體合真空。性無
動靜。以因相彰動。因動對靜。動相既無。靜塵亦滅。
故首楞嚴經云。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即斯旨矣。】


「湛爾唯堅。永出輪迴之際。」


【此心前際不生。中際不住。後際不滅。故法華經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間相者。即眾生五陰
心。離五陰無世間。何者。無情世間。即眾生心變。既
從心變。一一隨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極眾象。理統諸方。如積海而含萬水。猶聚日而放
千光。」


【此一點靈臺自性光明。遍照法界。無法不收。故首
楞嚴經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現處即心。更無別
體。如圓覺疏序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
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
[002-0120c]
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
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
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
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
超越玄祕。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鑠羣昏而
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
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
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
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
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
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
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
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
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蓋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
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釋曰。心之一法。名為普法。
欲照此心。應須普眼虗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
窮。以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真如妙
性。寂滅無為。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覺。此約
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為一切萬
法之性。又能現三乘六道之相。攝相歸性。曾無異
轍。則世間出世間昇降雖殊。凡有種種施為莫不
皆為此也。離此。則上無三寶一乘。下無四生九有。】


「文圃義圍。言將發而詞喪。清神靜思。意欲緣而慮亡。」


【言將發而詞喪者。首楞嚴經云。用世語言。入佛知
[002-0121a]
見。如將手掌捉摩虗空。徒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
執捉。意欲緣而慮亡者。般若經云。如𧉑𧉿蟲。處處
能泊。而不能泊火𦦨之上。如意根遍緣一切境。而
不能緣般若。以心智路絕故。】


「處眾不羣。居尊匪獨。」


【志公和尚歌云。處眾不見諠譁。獨自亦無寂寞。】


「闡大道之基坰。布教海之漩澓。了辯乳之真機。」


【大涅槃經云。如盲問乳。不知乳之正色。如無巳眼。
隨他問答。不達自心。若上上機人。一聞千悟。獲大
總持。】


「達觀象之明目。」


【大涅槃經。明眾盲摸象。各說異端。不見象之真體。
亦況錯會般若之人。依通見解。說相似般若。九十
六種外道。及三乘學者。禪宗不得旨人。並是不見
象之真體。唯直下見心性之人。如晝見色。分明無
惑。具巳眼者。可相應矣。】


「躡薩雲路兮非近非遠。詣清涼池兮不遲不速。」


【薩雲路者。即眾生心。了之即是。非論近遠。清涼池
者。即一心圓明。無塵垢熱惱。故云清涼。智論云。有
目無足。不到清涼池。有足無目。亦不到清涼池。目
足更資。方能得到。頓悟自心為目。如說修行為足。
故須理事齊運。定慧雙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語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舉圓宗兮
敷至理。法界橫關。括眾義兮掩羣詮。禪門齧鏃。」
[002-0121b]


【宗門中有齧鏃句。不通問答。】


「念念而靈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華嚴論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大集經云。貪瞋癡出。
即是佛出。又如來藏經云。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
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結加
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
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及
經頌云。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
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義。隨門
不同。古釋有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
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
融相。德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約
無礙。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云
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為其性。平等真
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無自
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云。無中無有
二。無二亦復無。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
門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
門。各皆染淨。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熏無
明。成淨緣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緣斷彼
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於淨緣中。
復有因有果有純有雜。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
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
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
[002-0121c]
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云。為眾生故。念念新新成
等正覺。若雙辯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
盡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約以性融相。
一成一切成。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法界
無限故。佛體普周故。色空無二故。法無定性故。十
身圓融故。緣起相由故。生界無盡故。因果周遍故。
遠離斷常故。萬法虗融故。故說一成一切成也。非
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成佛。若許成佛。此成則能
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情。便同邪見。又此眾生乃
是像上之摸者。以見自成。即見他成。如云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覺。此有三意。一云同一無性故得
現成者。謂既無二性佛證一性得成佛故。生隨一
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虗生元是佛者。生自有
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虗。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
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
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
皆成。亦可說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
是成佛門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現華藏之海。」


【還源觀云。是以大智圓明。覩纖塵而觀性海。真源
朗現。一塵之處現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
前後。華嚴記云。華藏淨緣熟。娑婆為華藏。娑婆染
緣熟。華藏現娑婆。此皆轉名不轉體。但隨心現。如
法華經三變淨土。祇變心耳。又云。華藏世界海者。
[002-0122a]
以無盡大願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
虗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於其水上生一大蓮華。
周法空界。名種種蘂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
差別行。名蘂。如經頌云。譬如心王寶。隨心現眾色。
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又云。譬如眾繢像。畫師
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又云。無量諸剎
種。隨眾生心起。又云。一一心念中。出生無量剎。】


「園林為王舍之城。見聞覺知。運普賢無盡之行。周旋
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云。文殊即是眾生現行分別心。普賢即是眾
生塵勞業惑行。又普賢身同虗空性。一切眾生以
為生死。是以能對現色身。以同是虗空性故。又云。
六根三業。並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羅。無非般
若。何有一處非文殊普賢耶。】


「從實分權。」


【從一乘實。分出三乘權。從三乘權。會歸一乘實。即
是從心而開三。從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
即三而一體無別。】


「因別顯總。擲大千於方外。吸海水於毛孔。」


【因別顯總者。以用彰體。因境識心。非總無以出別。
非別無以顯總。如淨名經云。擲娑婆於界外。移妙
喜於此方者。是明即近即遠。即穢即淨。不出一心
矣。又云海水入毛孔者。台教云。識得海水真性。即
是毛孔真性。故云海水入毛孔。又云芥納須彌者。
[002-0122b]
一切眾生無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須彌入芥。設有
無邊不可思議神變之事。皆同此釋。華嚴記云。佛
智平等如虗空。則眾生之界。皆是如來智中之物。
二者智能包納。猶是智類。今毛孔頓現。則細巨頓
收。良以色性融無礙故。以性融相。為本真心之力
也。】


「妙位初成之際。天雨四華。無明欲破之時。地搖六動。」


【天雨四華者。台教云。表菩薩四位。一十住位。二十
行位。三十迴向位。四十地位。華是柔軟義。亦表於
行。亦表於善根。菩薩以行入位。故天雨華。然皆是
心華。般若經云。此非天華。亦非意樹華。乃是無生
華。地搖六動者。是破無明。動六根之堅執。執從心
生。亦是動於心地。】


「理事無礙。」


【理能成事。事能顯理。有理事無礙。有事事無礙。華
嚴記云。周遍含容觀中。有事事無礙者。菩薩雖復
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者。以事虗無
體。而不壞相。所以觀眾生。見諸佛。觀生死。見涅槃。
以全理之事。恒常顯現。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
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鑄十法界像。一一像全
體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還歸本。如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
自性。因心而現。能所互成。一體無異。如百門義海
[002-0122c]
云。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
內心都泯。泯者泯其體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
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橫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
薩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諦法。得
聲聞乘。修十二因緣法。得緣覺乘。修六度行。得菩
薩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從一心而出。所以楞
伽經頌云。諸天及人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
盡。無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無於
心。既無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故云無乘及乘
者也。】


「圓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漸教。二頓教。三不定教。四祕密教。五藏
教。六通教。七別教。八圓教。如經云。十二分教。於真
如法界流出。以心為體。演出無窮。何者。若心空。演
出聲聞藏。若心假。演出菩薩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從心而出心。猶蘭生蘭葉。因意而發意。似檀孕檀枝。」


【境從心變。變是自心。從心現心。更無異物。如寶積
經偈云。如鑽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火
終不得生。是不悅意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
瞋亦不復生。瞋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
起。離緣緣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瞋自性
[002-0123a]
無起。因於麤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燒燃。應當
如是知。究竟無所有。瞋性本寂靜。伹有於假名。瞋
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
又偈云。是大夜叉身。從於自心起。是中無有實。妄
生於恐怖。亦無有怖心。而生於怖畏。觀法非實故。
無相無所得。空無寂靜處。現此夜叉身。如是知虗
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於外相分甚為麤惡。
令人怖畏。瞋之門。是根本煩惱。最能煩亂。此內外
二法。尚成三昧。舉一例諸。可為一心龜鏡。則若境
若心。皆成正受。如華嚴經偈云。禪定持心常一緣。
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則無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則無性而有。有
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空。空成萬德。
可謂摧萬有於性空。蕩一無於畢竟矣。則張心無
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
泯。若相資並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
不二而二。心境歷然。又心外無境故難入。境外無
心故甚深。】


「如外無智而可知。智外無如而可守。」


【華嚴經云。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能證於
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
曰智。豈離寂外別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則收法
不盡。若如外有智。真如則不遍智中。舉一全收。不
[002-0123b]
容相並。如經云。無有少法與法同住。則顯法性無
容並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斷證。唯實教宗。
又如是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網而重重交暎。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門中。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如天帝殿。
珠綱覆上。一明珠內。萬象俱現。諸珠盡然。又互相
現影。影復現影。重重無盡。故千光萬色。雖重重交
暎。而歷歷驅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輝相
寫。遞出無窮。此況一心真如無盡之性。流出萬法。
影現法界。無盡無窮。】


「芥瓶而歷歷分明。不前不後。」


【華嚴疏云。炳然齊現。猶彼芥瓶。即十玄門中。第三
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
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細。如瑠璃瓶
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非前非後。此況一
心能含萬法。性相歷然。】
註心賦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