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50 先覺宗乘-清-圓信 (master)



先覺宗乘卷四
徑山語風老人 圓信 較定
無地地主人 郭凝之 彚編


楊衒之



北魏楊衒之。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達磨至魏。住禹
門千聖寺。衒之問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
慧昏蒙。尚迷真理。願師慈悲開示宗旨。達磨說偈曰。
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
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惟
願久住世間。化導羣有。


宋雲



宋雲。北魏使者。胡太后使同比丘慧生。如西域求佛
經。行四千里。至赤嶺。始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羅
國。得佛書百七十部而還。過[葸-十+夕]嶺。見達磨隻履翩翩
獨逝。雲問。師何往。曰西天去。雲歸具說其事。時達磨
先巳死。門徒發其墓。但有隻履而巳。
[004-0203c]


向居士



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磵飲。北齊天保初。聞二祖盛
化。乃致書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
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趨涅槃。
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求響。故
知迷悟一塗。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
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
非。虗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
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回示曰。備觀來意
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
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
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
須更覓便無餘。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禮覲。密承印記。


崔趙公



崔趙公。逸其名。問國一欽禪師曰。弟子今欲出家。得
否。國一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於
是有省。


楊光庭



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司空山。採常春
藤。因造本淨禪師丈室。禮問曰。弟子慕道斯久。願和
尚慈悲。略垂開示。淨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
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
拜。淨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
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義云何。淨曰。若欲求佛。即
[004-0204a]
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淨曰。
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
心是道。淨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
道。光庭作禮信受。


杜鴻漸



杜鴻漸。字子巽。濮州濮陽人。家世奉佛。為靈武定策
功臣。後以宰相鎮撫益州。遣使詣白崖山。請無住禪
師入城問法。曰弟子聞和尚說無憶無念無妄三句
法門。未審是一是三。無住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無
妄名慧。一心不生。即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
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公曰。有據否
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公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無住曰。初
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
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於時庭樹鵶鳴。無住問。相公
聞否。曰聞。鵶去又問。今聞否。曰鵶去無聲。云何言聞。
無住曰。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
滅。悟此聞性。即免聲塵之所流轉。乃至色香味觸。亦
復如之。公喜躍稱善。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
何次第得入。無住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
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
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
思議。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
[004-0204b]
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無住曰。一切法。從本以來。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
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
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法。公又問。云何不生。
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無住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
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
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
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
見性。無住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葢為不識真心。
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
定不亂。不取不捨。無為無相。活潑潑。平常自在。此心
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
繇是益棲心禪悅。自蜀還。食千僧。大曆四年。辭宰相。
臨終沐浴。命朝服加僧伽梨。剃鬚髮。別眾而逝。遺命
依浮屠法焚軀。為塔以塟。不為封樹。


鄴侯李泌



鄴侯李泌。微時在衡岳寺中讀書。聞懶殘禪師中宵
梵唱。響徹山林。一夕公潛往道名瞻拜。殘大詬曰。是
將賊我。公拜益恭。殘撥牛糞火中出一芋。以半授公
啗之。公捧食再拜謝。殘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


張濆行者



南陽張濆行者。問於忠國師曰。承和尚說無情說法。
某甲未體其事。乞和尚垂示。國師曰。汝若問無情說
[004-0204c]
法。解他無情。方得聞我說法。汝但聞取無情說法去。


魚軍容



魚軍容。問於忠國師曰。師住白崖山。十二時中如何
修道。國師喚童子來摩頂曰。惺惺直言惺惺。歷歷直
言歷歷。巳後莫受人謾。軍容無語密雲悟代云。不問那知


李渤



李渤。字濬之。為江州刺史日。甞問歸宗常禪師曰。須
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歸宗曰。人傳
使君讀萬卷書。是否。公曰然。歸宗曰。摩頂至踵。如椰
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公有省。異日又問。一大藏教。
明得箇甚麼邊事。歸宗舉拳示之曰。還會麼。曰不會。
歸宗曰。這箇措大拳頭也不識。曰請師指示。歸宗曰。
遇人即途中授與。不遇即世諦流布。


崔羣



相國崔羣。字敦詩。貝州武城人。被讒出為湖南觀察
使。至任。即訪東寺如會禪師。問曰。師以何得。東寺曰。
見性得。東寺方病眼。公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東寺
曰。見性非眼。病眼何害。公稽首謝之。法眼別云。是相公眼公見
鳥雀於佛頭上放糞。乃問。鳥雀還有佛性也無。東寺
曰有。公曰。為甚麼向佛頭上放糞。東寺曰。是伊為甚
麼不向鷂子頭上放。


于頔



于頔。字允元。代人。憲宗朝。拜司空同平章事。初為襄
州剌史。與居士龐道玄。相得甚驩。一日詣居士問疾。
[004-0205a]
居士謂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公甞問紫
玉道通禪師。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紫玉曰。于頔這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公失色。紫玉
乃指曰。祇這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公又問。如何是
佛。紫玉喚相公。公應諾。紫玉曰。更莫別求。天奇云。一呼一諾。賓
主分明。因甚麼卻墮羅剎鬼國。皆因逐語隨言。拋真棄覺。被這黑風扇鼓。萬劫漂沈。焉得不為客作賤人。竪起
拂子云。若向這裏會得。頓出無明業海。免宿門前草菴藥山聞之曰。噫可惜于

家漢。生埋向紫玉山中。公聞乃謁見藥山。藥山曰。聞
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承聞有
語相救。今日特來。藥山曰。有疑但問。公曰。如何是佛。
藥山召于頔。公應諾。藥山曰。是甚麼。公於此有省招慶
共羅山舉次。招慶云。一等是道。甚是奇特。雲泥有隔。羅山云。大師也不得草草。當時賴遇于相公。可中草窠裏。
若撥着箇焦尾大蟲何處有藥山也。招慶云。作麼生。羅山云。還知于相是鍛了金麼


韓愈



韓愈。字退之。貶潮州。後訪靈山大顛寶通禪師。問曰。
師春秋多少。大顛提起數珠曰。會麼。公曰不會。大顛
曰。晝夜一百八。公不曉。遂回。次日再來。至門前見首
座。舉前話問。意旨如何。首座扣齒三下。及見大顛理
前問。大顛亦扣齒三下。公曰。原來佛法無兩般。大顛
曰。是何道理。公曰。適來問首座。亦如是。大顛乃召首
座。是汝如此對否。首座曰是。大顛便打趂出院。語風信拈
云。大顛和尚。賊過後張弓。活埋他俗人。雖然如是。秪救得一半。頌云。夜深賊被狗子咬。墻洞慌忙補得好。補不
好。長安幾個知天曉公一日又問曰。弟子軍州事繁。佛法省要

處。乞師一語。大顛良久。公罔措。時三平為侍者。乃敲
[004-0205b]
禪牀三下。大顛曰。作麼。三平曰。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公乃曰。和尚門風高峻。弟子於侍者邊。得個入處。


燕王



燕王至觀音院。訪趙州從諗禪師。師乃端坐不起。燕
王問曰。人王尊耶。法王尊耶。師曰。若在人王。人王中
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燕王唯然。


王鎔



王鎔。帥真定。自稱趙王。甞入東院。訪趙州諗禪師。趙
州不起。以手拍膝曰。會麼。鎔曰不會。趙州曰。自小持
齋身巳老。見人無力下禪牀。鎔尤加禮重。翌日令客
將傳語。趙州下禪牀受之。侍者曰。和尚見大王來。不
下禪牀。今日軍將來。為甚麼却下禪牀。趙州曰。非汝
所知。第一等人來。禪牀上接。中等人來。下禪牀接。末
等人來。三門外接。因侍者報。大王來也。趙州曰。萬福
大王。侍者曰。未到在。趙州曰。又道來也。鎔問曰。和尚
尊年。有幾箇齒在。趙州曰。祇有一箇。鎔曰。爭喫得物。
趙州曰。雖然一箇。下下齩著。時鎔奏到命服。趙州堅
讓不受。左右曰。大王為禪師佛法故。堅請師著此衣。
趙州曰。老僧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後寄拂子與
鎔曰。若問何處得來。便說老僧平生用不盡者。鎔讚
師像曰。碧溪之月。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


馬大夫



馬大夫。問趙州曰。和尚還修行也無。趙州曰。老僧若
修行即禍事。大夫曰。和尚即不修行。教甚麼人修行。
[004-0205c]
趙州曰。大夫是修行底人。曰某甲何名修行。趙州曰。
若不修行。爭得撲在人王位中。餧得來赤凍紅地。無
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淚拜謝。


周員外



趙州問周員外。你還夢見臨濟也無。員外竪起拳。趙
州曰。那邊見。員外曰。這邊見。趙州曰。什麼處見臨濟。
員外無對。趙州又問。員外什麼處來。曰非來非去。趙
州曰。不是老鵶飛來飛去。


劉相公



劉相公。入東院。見趙州掃地。問曰。大善知識。為甚麼
却掃塵。趙州曰。從外來。


竺尚書



竺尚書。問於長沙岑曰。蚯蚓斬為兩段。兩頭俱動。未
審佛性在阿那頭。長沙曰。莫妄想。曰爭奈動何。長沙
曰。會即風火未散。尚書無對。又皓月供奉問師。蚯蚓斷為兩段。兩頭俱動。未
審佛性在阿那頭。師曰。動與不動。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談。祇如和尚言。動與不動是何境界。出
自何經。師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談。大德豈不見首楞嚴云。當知十方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水
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復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色。
悟時剎境是真心。法界二塵為實相。分明達此是知音又謁長沙。長沙召尚書。

尚。書應諾。長沙曰。不是尚書本命。曰不可離却即今
祇對。別有第二主人。長沙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曰
恁麼總不祇對時。莫是弟子主人否。曰非但祇對與
不祇對時。無始劫來。是箇生死根本。有偈曰。學道之
人不識真。祇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
[004-0206a]
喚作本來人妙喜曰。即今祗對者。既不是本來人。却喚甚麼作本來人。良久曰。我恁麼道。且
作死馬醫


李軍容



李軍容。具公裳入溈山。參靈祐禪師。值師泥壁次。李
直至師背後。端笏而立。溈山回首見。便側泥盤作接
泥勢。李便轉笏作進泥勢。溈山便拋下泥盤。同歸方
又別記。白侍郎至廬山。謁歸宗常禪師。值歸宗泥壁次。歸宗問云。君子儒小人儒。白云。君子儒。歸宗打泥
柘一下。白遂過泥。歸宗接得便用。良久云。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麼。白云不敢。歸祭云。祇有過泥分


劉侍御



劉侍御。問仰山禪師。了心之旨。可得聞乎。仰山曰。若
要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心。是名真了。


朱行軍



朱行軍。於洛京南禪設齋。入僧堂顧視曰。直下是。遂
行香。口不住道。至際上座面前。上座便問。直下是。箇
甚麼。行軍便喝。上座曰。行軍幸是會佛法底人。又惡
發作甚麼。行軍曰。喚作惡發即不得。上座便喝。行軍
曰。鉤在不疑之地。上座又喝。行軍便休。齋退。入客司。
請適來下喝僧來。上座至。便共行軍言論。竝不顧諸
人。僧錄曰。行軍適來爭容得這僧無禮。行軍曰。若是
你諸人喝。下官有劒。僧錄曰。某等固是不會。須是他
暉長老始得。行軍曰。若是南禪長老。也未夢見在。


溫造



溫造。字簡輿。并州祈人。官禮部尚書。甞問於圭峰密
禪師曰。悟理息妄之人不結業。一期壽終之後。靈性
[004-0206b]
何依。圭峰曰。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
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
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
迴。然身中覺性。未甞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
如水作氷。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
無生。何有依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但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難
以卒除。須常覺察。但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
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
寄託。愛惡之念既泯。即不受分段之身。圓覺大智。朗
然獨存。名為佛矣。圭峰先有八句偈。顯示此意。偈曰。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
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圭峰向公
誦之。公奉命解釋。


史山人



史山人者。逸其名。為十問問圭峰禪師。一問。如何是
道。何以修之。為復必須修成。為復不假功用。答。無礙
是道。覺妄是修。道雖本圓。妄起為累。妄念都盡。即是
修成。二問。道若因修而成。即是造作。便同世間法。虗
偽不實。成而復壞。何名出世。答。造作是結業。名虗偽
世間。無作是修行。即真實出世。三問。其所修者。為頓
為漸。漸則忘前失後。何以集合而成。頓則萬行多方。
豈得一時圓滿。答。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
[004-0206c]
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巳全。漸修如長養
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四問。凡修心地之法。為當悟
心即了。為當別有行門。若別有行門。何名南宗頓旨。
若悟即同諸佛。何不發神通光明。答。識氷池而全水。
藉陽氣而鎔消。悟凡夫而即真。資法力而修習。氷消
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
之應。修心之外。無別行門。五問。若但修心而得佛者。
何故諸經復說。必須莊嚴佛土教化眾生。方名成道。
答。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影像類莊嚴
佛國。神通則教化眾生。莊嚴而即非莊嚴。影像而亦
色非色。六問。諸經皆說度脫眾生。且眾生即非眾生。
何故更勞度脫。答。眾生若是實。度之則為勞。既自云
即非眾生。何不例度而無度。七問。諸經說佛常住。或
即說佛滅度。常即不滅。滅即非常。豈不相違。答。離一
切相。即名諸佛。何有出世入滅之實乎。見出沒者。在
乎機緣。機緣應。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盡。則娑羅
林間而涅槃。其猶淨水無心。無像不現。像非我有。葢
外質之去來。相非佛身。豈如來之出沒。八問。云何佛
化所生。吾如彼生。佛既無生。生是何義。若言心生法
生。心滅法滅。何以得無生法忍耶。答。既云如化。化即
是空。空即無生。何詰生義。生滅滅巳。寂滅為真。忍可
此法無生。名曰無生法忍。九問。諸佛成道說法。祇為
度脫眾生。眾生既有六道。佛何但住在人中現化。又
佛滅後。付法於迦葉。以心傳心。乃至此方六祖。每代
[004-0207a]
祇傳一人。既云於一切眾生皆得一子之地。何以傳
授不普。答。日月麗天。六合俱照。而盲者不見。盆下不
知。非日月不普。是障隔之咎也。度與不度。義類如斯。
非局人天揀於鬼畜。但人道能結集傳授不絕故。祇
知佛現人中也。滅度後委付迦葉。展轉相承一人者。
此亦槩論當代為宗教主。如土無二王。非得度者唯
爾數也。十問。和尚因何發心。慕何法而出家。今如何
修行。得何法味。所行得至何處地位。今住心耶。修心
耶。若住心。妨修心。若修心。則動念不安。云何名為學
道。若安心一定。則何異定性之徒。伏願次第為說。答。
覺四大如坏幻。達六塵如空華。悟自心為佛心。見本
性為法性。是發心也。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
即為法味。住著於法。斯為動念故。如人入闇。則無所
見。今無所住。不染不著故。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見種
種法。豈為定性之徒。既無所住著。何論處所。


宋齊丘



慧覺禪師。問相國宋齊丘曰。還會道麼。宋曰。若是道。
也著不得。慧覺曰。是有著不得。是無著不得。宋曰。總
不恁麼。慧覺曰。著不得底聻。宋無對。


王審知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人。梁封閩王。王甞延雪峰存。玄
沙備二禪師入府。求示心法。乃曰。大王志心聽取。幻
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見覺了。是大王自性。觀心無
心。從妄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實相。巳知本性。則一時
[004-0207b]
放下。不得別生絲毫許也。王禮二師曰。吉生慶幸。得
逢指示。王問玄沙曰。此一真心。本無生滅。今此一身。
從何而有。玄沙曰。此本源真性。徧周法界。為妄想故。
而一點識性。從父母妄緣而生。受千般苦。身有輪迴。
大王既知覺了。不落惡趣。但請大王。頻省妄想。歸真
合道。王作禮喜受。


王延鈞



王延鈞。審知次子。素奉佛法。度僧一萬人。由是閩中
多僧。甞請羅山和尚。開堂說法。陞座歛衣左右顧視。
便下座。王近前執羅山手曰。靈山一會。何異今日。羅
山曰。將謂你是個俗漢。又請夢筆和尚齋。問曰。和尚
還將得筆來也無。夢筆曰。不是稽山繡管。慙非月裏
兔毫。大王既垂顧問。山僧敢不通呈。又問。如何是法
王。曰不是夢筆家風。


陳尚書



雲門到江州。有陳尚書者。請齋。纔見便問。儒書中即
不問。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麼生是衲僧行脚
事。雲門曰。曾問幾人來。尚書曰。即今問上座。雲門曰。
即今且置。作麼生是教意。尚書曰。黃卷赤軸。雲門曰。
這箇是文字語言。作麼生是教意。尚書曰。口欲談而
辭喪。心欲緣而慮忘。雲門曰。口欲談而辭喪。為對有
言。心欲緣而慮忘。為對妄想。作麼生是教意。尚書無
語。雲門曰。見說尚書看法華經。是否。尚書曰是。雲門
曰。經中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且道。
[004-0207c]
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尚書無語。雲門曰。尚書且莫
草草。三經五論師僧拋却。特入叢林。十年二十年。尚
不奈何。尚書又爭得會。尚書禮拜曰。某甲罪過。


韋監軍



韋監軍。來謁玄沙。乃曰。曹山和尚甚奇怪。玄沙曰。撫
州取曹山幾里。韋指傍僧曰。上座曾到曹山否。曰曾
到。韋曰。撫州取曹山幾里。曰百二十里。韋曰。恁麼則
上座不到曹山。韋却起禮拜。玄沙曰。監軍却須禮此
僧。此僧却具慚愧。雲居錫云。甚麼處是此僧具慙愧。若撿得出。許上座有行脚眼
沙一日與韋監軍喫菓子。韋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玄沙拈起菓子曰。喫。韋喫菓子了再問。玄沙曰。祇這
是日用而不知。


陳尚書



陳尚書問洞山价。五十二位菩薩中。為甚麼不見妙
覺。洞山曰。尚書親見妙覺。


節度使成汭



荊南節度使成汭。入山設供。問雲居膺禪師曰。世尊
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語。雲居召尚書。
尚書應諾。雲居曰。會麼。尚書曰。不會。雲居曰。汝若不
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


劉禹端



劉禹端。問雲居膺禪師曰。雨從何來。雲居曰。從端公
問處來。公歡喜讚歎。雲居却問公。雨從何來。公無語
有老宿代云。適來道甚麼。歸宗柔別云。謝和尚再三
[004-0208a]


張覇遷



信士張覇遷。問疎山匡仁禪師曰。和尚有何言句。踈
山示偈曰。吾有一寶琴。寄之在曠野。不是不解彈。未
遇知音者。


劉翁



青林師䖍禪師。在洞山栽松次。有劉翁求偈。師作偈
曰。長長三尺餘。鬱鬱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
老。劉得偈呈洞山。洞山謂曰。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


鍾司徒



頴橋安鐵胡。一日在風穴團爐內坐。有鍾司徒來見。
便問。三界焚燒。如何出得。安將火匙撥開火。鍾擬議。
安曰。司徒司徒。鍾忽有省。


陶穀



給事中陶穀。入東京普淨院。致禮常覺禪師。問曰。經
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今目前諸相紛然。如何離得。
覺曰。給事見箇甚麼。陶欣然仰重。


李相公



李相公。至南嶽。問福巖審承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
意。師指庭前柏樹。公如是三問。師如是三答。公欣然。
乃有頌曰。出沒雲閑滿太虗。元來真相一塵無。重重
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柏一株。


李王



清凉文益禪師。一日與李王論道罷。同觀牡丹花。王
命作偈。清凉即賦曰。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髮從
[004-0208b]
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
待零落。然後始知空。王頓悟其意。


宋令公



宋令公。為洪州太守。一日大寧寺僧陳乞。請第二座
開堂。公曰。何不請第一座。眾無語法眼代云。不勞如此


馮延巳



馮延巳。為江南相。與數僧遊鍾山。至一人泉。問一人
泉許多人爭得足。一僧對曰。不教欠少。延巳不肯。乃
別曰誰人欠少法眼別云。誰是不足者


李崇矩



開寶中。樞密使李崇矩。巡護南方。因入院。覩地藏菩
薩像。問僧。地藏何以展手。僧曰。手中珠被賊偷却也。
李却問圓明禪師。既是地藏。為甚麼遭賊。明曰。今日
捉下也。李禮謝之。


歐陽修



歐陽修。諡文忠。聞浮山遠禪師奇逸。造其室。未有以
異之。與客碁。浮山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請因碁說法。
浮山即令撾鼓。陞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碁相似。
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
路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衝關。硬
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後徒勞綽斡。所以道。肥邊易得。
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誇
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
一著。落在甚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
[004-0208c]
文忠嘉歎。從容謂同僚曰。修初疑禪語為虗誕。今日
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安能有此妙
旨哉。後官洛中。一日遊嵩山。却去僕吏。放意而往。至
一山寺。入門修竹滿軒。霜清鳥啼。風物鮮明。文忠休
於殿陛。旁有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文忠異
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對曰。甚久也。又問。誦何經。對曰。
法華經。文忠曰。古之高僧。臨生死之際。類皆談笑脫
去。何道致之耶。對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
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
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文忠大驚。不自知膝
之屈也。謝希深。甞作文記其事。


呂許公



丞相呂許公。謁法華志言大士。問佛法大意。法華曰。
本來無一物。一味却成真。


王質



集僊王質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法華曰。青山影裡
潑藍起。寶塔高吟撼曉風。又曰。請法華燒香。法華曰。
未從齋戒覓。不向佛邊求。


徐岳



國子助教徐岳。問祖師西來意。法華曰。街頭東畔底。
徐曰。某甲未會。法華曰。三般人會不得。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相仁宗。封荊國公。時吳山端禪師。在
京師。公請講禪。就大相國寺設齋。公入院焚香畢。問
[004-0209a]
諸方云。佛未出世時看甚麼經。眾無語。端曰。相公。周
孔未出世時。讀甚麼書。公曰。伶俐衲僧。端又偈曰。南
無觀世音。說出種種法。眾生業海深。所以難救拔。古
今沉沒者。聲聲怨菩薩。時公在朝。更新庶務。故作偈
云云。公平時見端偈語。稱賞之曰。有本者如是洪覺範曰。
王文公方大拜。賀客塞門。公默坐甚久。忽題於壁間曰。霜筠雪竹鍾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又元宵賜宴於相
國寺。觀俳優。坐客懽甚。公作偈曰。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心知本是同。所以無欣怨。子甞謂同學曰。此老人
通身是眼。滿渠一點也不得


武昌劉居士



雲居舜老夫。初參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謁劉居
士。居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請開疏。若不相契。
即請還山。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舜曰。黑似漆。磨後
如何。舜曰。照天照地。居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舜
懡㦬而歸。洞山問其故。舜述前語。洞山曰。汝問我。舜
理前問。洞山曰。此去漢陽不遠。進後語。洞山曰。黃鶴
樓前鸚鵡洲。舜於言下大悟。


李端愿



李端愿居士。世以佛學名。慧林宗本禪師問曰。十方
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既曰無為。作麼生學。李無對。


葉清臣蔣侍郎



內翰葉清臣。牧金陵。迎惟正禪師語道。一日葉曰。明
日府有燕飲。師固奉律。能為我少留一日款請話否。
正諾之。翌日遣使邀。正留一偈而返曰。昨日曾將今
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祗合居巖谷。國士筵中
[004-0209b]
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標致。杭守蔣侍郎。亦與正為方
外交。每往謁。至郡庭下犢。譚笑終日而去。蔣有詩曰。
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挂缾盂。有時帶雪穿雲
去。便好和雲畵作圖。


陳瓘



陳瓘。字退夫。初赴省闈。問於宗道者曰。瓘此行欲作
狀元。得否。宗熟視曰。無時即得。退夫竟以第三名上
第。而時彥者作魁。


宋太尉陳良弼



陳良弼。官太尉。請淨因圓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師。
禪講千僧。赴府齋會。時徽宗皇帝。私幸觀之。太史魯
國公亦與焉。有善華嚴者。乃賢首宗之義虎也。對眾
問諸禪曰。吾佛設教。自小乘至於圓頓。掃除空有。獨
證真常。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甞聞禪宗一喝。能
轉凡成聖。則與諸經論似相違背。今一喝若能入吾
宗五教。是為正說。若不能入。是為邪說。諸禪視淨因。
淨因曰。如法師所問。不足諸大禪師之酬。淨因小長
老。可以使法師無惑也。淨因召善。善應諾。淨因曰。法
師所謂愚法小乘教者。乃有義也。大乘始教者。乃空
義也。大乘終教者。乃不有不空義也。大乘頓教者。乃
即有即空義也。一乘圓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
義也。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於工巧技藝諸子
百家。悉皆能入。淨因乃震聲一喝曰。聞麼。善曰聞。淨
因曰。汝既聞。則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須臾又問
[004-0209c]
善曰。聞麼。曰不聞。淨因曰。汝既不聞。適來一喝是無。
能入始教。遂顧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聲銷。
汝復道無。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而今實無。不有
不無。能入終教。我有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無
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即有即無。能入頓教。須
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無不及。情解俱忘。道有
之時纖塵不立。道無之時橫徧虗空。即此一喝。入百
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圓教。善
乃起再拜。淨因復謂曰。非唯一喝為然。乃至一語一
默。一動一靜。從古至今。十方虗空。萬象森羅。六道四
生。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無
量妙義。契理契機。與天地萬物一體。謂之法身。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四時八節。陰陽一致。謂之法性。是故
華嚴經云。法性徧在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
在一塵中含四義。事理無邊。周遍無餘。參而不雜。混
而不一。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猶是建化門庭隨機
方便。謂之小歇場。未至寶所。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
心傳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有千聖不傳
底向上一路在。善又問曰。如何是向上一路。淨因曰
汝且向下會取。善曰。如何是寶所。淨因曰。非汝境界。
善曰。望禪師慈悲。淨因曰。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善膠口而退。聞者靡不歎仰。皇帝顧謂近臣曰。禪宗
玄妙深極如此。淨因才辯亦罕有也。近臣奏曰。此宗
師之緒餘。
[004-0210a]


李朝請



李朝請。與甥薌林居士向子諲。謁道場琳禪師。遂問。
家賊惱人時如何。琳曰。誰是家賊。李竪起拳。琳曰。賊
身巳露。李曰。莫荼糊人好。琳曰。贓證見在。李無語。


錢象祖



錢象祖。字公相。錢塘人。相寧宗。守金陵日。甞問道於
保寧無用禪師。又問道於護國此庵元禪師。此庵曰。
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
悟也。公曰。纔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此庵曰。本自無
瘡。勿傷之也。公渙然有得。公甞於鄉州。建接待十所。
皆以淨土極樂名之。創上菴高僧寮。為談道處。自左
相辭歸。益修淨業。偶得微疾。僧有問起居者。公曰。不
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生人。惟當往生淨土耳。言訖。
趺坐而化。


先覺宗乘卷四雙髻釋頓讓訂閱
[004-02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