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67 淨土十要-明-成時 (master)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
及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
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
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韓
朝集居士正知與靈峰旭老人後先梓而行之。
及老人流通淨要時。遂將二書雙珏竝薦。而直
指前序略載此緣。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
照也。今刻十要。奉寶王次十疑之後。其論所云
念未來佛即信願二種資糧。故最為得要云。

No. 1164-7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 飛錫 撰


客有高信至吾禪居前禮致問曰。成道捷徑。法華三
昧不輕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僉為無上深妙禪
門。願聞其致。對曰。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問者也。子
[005-0680c]
將涉無生之龍津。欲圖南以鵬舉。吾不敏。嘗試論之。
略開二十門以明斯旨。



* 上卷七門念未來佛

*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
* 嬖女羣盜皆不可輕門
*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
*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
*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
*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
*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
* 中卷六門念現在佛

*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
*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
*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
*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十一
* 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十二
* 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十三
* 下卷七門通念三世無不是佛

*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十四
*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十五
[005-0681a]
*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十六
*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十七
* 三業供養真實表敬門十八
* 無相獻華信毀交報門十九
* 萬善同歸皆成三昧門二十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第一速成念阿彌陀佛一行三昧



心之二也。生於羣妄。羣妄雖虗。惑者猶滯。滯之不釋。
聖以之憂。今夫玄韻暢而無說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
無不是佛。相之不明說之不圓。則具相一味之旨無說絕言之
路詎可知其所歸歟。夫帝網未張千瓔焉覿不念過現佛豈
知未來佛。宏綱忽舉萬目齊開既念過現佛則知未來無不是佛矣。浴大海

者巳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一相之三昧。一言以
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
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何眾生非佛耶。而世人念過去
釋迦。想現在彌陀。獨未聞念未來諸佛。何耶。蓋不了
如來對眾生之麤說諸佛之妙。遂隔生於佛外。淨名
有齅薝蔔不齅餘香。花有著身不著身者。此抑揚大
乘也。抑小則置鉢茫然。揚大則大小同遊不二。法華
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一切香皆薝蔔大小俱不著
之旨明矣。苟非其人。以諸佛為至尊也。眾生為至卑
[005-0681b]
也。高下出焉。羣妄興矣。敬傲立焉。一真隱矣。夫如是
必草芥萬有。錙銖天下。慢幢巳設高倨稜層。目送飛
鴻心游青漢。不可屈也。維摩經。一切見敬為供養中
最。楞伽經。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
生心中。如大無價寶珠垢衣所纏。又城中最下乞人
與難勝如來等無有異。所以圓念三世佛。普觀十方
尊。理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
徧故。夫貧女懷王。米在穅𥢶。鏡然可觀。豈可罹八慢
之責哉。人皆侮未來玉毫。不敢侮過現金色。起罪之
源在當來佛上。非巳今佛上也。眾生苟非。當佛焉在。
若知母因子貴米以穅全。有叶法華不輕之心。則念
佛三昧不速而成矣。法華念佛元是一門。如芝术之
藥。列仙之子。昔各天涯都無仙號。人服其藥羽化雲
行。故藥受仙標。人得仙譽。人藥異也。其仙一也。若無
聖人誰與道遊。法無佛悟豈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
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華三昧起矣。一仙兩稱
俱得仙名。念佛法華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則不輕般
舟無上深妙禪於茲悟矣。


嬖女羣盜皆不可輕門第二



問。嬖女羣盜惡之至者。安得敬如佛歟。對。如佛所演。
[005-0681c]
有對待門.決了門。對女子虗偽。說如來至真。佛可尊
崇。女可厭離。厭離有二。一訶欲。二放心。菩薩訶色欲
經。女色者世間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世間重患
凡夫困之至死不免。世間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行者既捨。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
得止而復樂之。從病得瘥復思得病。智者知其愚而
顛。蹶死無日矣。凡夫重女。甘為僕使。終身馳驟為之
辛苦。雖鐵鑕千刃鋒鏑交至不以為患。行者若能棄
之不顧。則破枷脫鎻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
得出牢獄永無患難。女人之相。言如蜜。心如毒。停泉
澄波蛟龍居之。金山寶窟師子處之。此害不可近也。
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酷。實為陰賊
滅人慧明。亦如獵圍鮮得出生。譬如高羅。羣鳥落之
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爼肌。亦如闇阬。
無目投之如蛾赴火奔競求之。是以智者知而遠之
不受其賊。惡而薉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大寶積經。
鋒刃刀山毒箭諸苦。女人能集眾多苦事。假以香華
為嚴好。愚人於此妄貪求。如海疲鳥迷於彼岸。死必
當墮阿鼻地獄。現見眾苦皆來集身。善友乖離天宮
永失。寧投鐵獄馳走刀山眠臥炎爐不親女色。如鳥
[005-0682a]
為求食不知避網羅。貪愛於女人被害亦如是。譬如
水中魚。游泳網者前。便為他所執。豈非自傷損。女若
捕魚人。諂誑猶如網。男子同於魚。被網亦如是。次放
心者。大寶積經。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即應
覺知。方便散除還令寂靜。云何散除。應作是念。此是
空。此是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
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
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
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愛。不捨不愛名離欲
寂靜涅槃。又恣入塵勞生死而亦不患貪恚癡等。是
謂放心。巳上明對待門竟。決了門者。若究竟離諸妄。
無染於虗空。則過現佛非未來佛也。夫求無價寶必
下於滄溟。釆智慧寶必求於煩惱。五逆相即解脫相。
魔界如即佛界如。若聆佛音而喜。聞魔聲而恚。非覺
於諸法者。北轅適越安得與之論道哉。昔列仙鹿蹄
呪令國旱。嬖女誘而得之。女者耶輸也。未來成佛。號
具足千萬光相如來。阿那律昔為盜首。入寺盜佛額
珠。箭挑佛燈令光不滅。阿那律此翻無滅。良在茲焉。
當來作佛。號普明如來。未來兩佛猶如皎日。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三


[005-0682b]


問。梵網經。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而緇服之流佩
明月之戒。懸瓔珞之珠。參位三尊。範圍七眾。苟非精
持。動行顛沛。斯人也慢之何過焉。捶之何罪焉。對。如
來三昧海經。為父王說昔四比丘犯律為恥。將無所
怙。忽聞空中曰。汝謂無救。不然也。空王如來雖涅槃。
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觀寶像眉間白毫。比丘隨之
泣淚言曰。佛像尚爾。況真容乎。舉身投地如大如字
崩。今於四方皆成正覺。東阿閦佛。南寶相佛。西無量
壽佛。北微妙聲佛。四破戒比丘。一觀寶像僉為世雄。
念佛之人豈得自惑惑他歟。大集經。若諸王臣打罵
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億佛身血。若見被袈裟者。
無論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金口明
不輕之深旨。安得不懼哉。經云。寧為心師。不師於心。
見慳貪人作施想。見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則不為
六蔽境界所纏。成六度彼岸觀門焉。若分別心。自取
冥罰。能翻此見。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



問。如現處湯獄嬰鬼趣。菩提難發。河清未期。安得同
於佛歟。對。釆良藥者非華堂所出。集法藥者非無為
自出。首楞嚴說四種記。一未發心記。二初發心記。三
[005-0682c]
密與授記。四現前授記。今現處鬼獄。佛記當來必發
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薩行。還成正覺。即是未發心記
也。佛說四種記時。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
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人
皆不應稱量眾生。唯有如來乃能量爾。我敕諸聲聞
及餘菩薩。於諸眾生應生佛想。華嚴普賢行願品。破
百萬障門亦用此想。夫宅寶未開不妨寶在宅內。頞
珠鬬沒何妨珠隱頞中。若不念眾生為當來佛。必以
六塵為寇賊。則防魔軍自壞其壁壘。存敵國。使
常起於怨仇。金革所以未寧。鼙鼓於焉尚振。安得高
枕於其間哉。能悟色聲為佛。則眾生皆當來佛。必不
立心前之境也。或想自身為本尊也。瑜伽真言深妙
觀門不謀而會。問。湯獄之子殊未發心。如來法王宥
過與記。原夫未悟。從何得醒耶。對。長江之源濫乎一
觴。大迷之本存乎二見。若念外立無念。生外立無生。
則生死異於涅槃也。萬佛洪音莫能訓矣。若了念而
無念生而不生。煩惱即菩提也。一相莊嚴斯能悟矣。
亦猶巖上羣蜂巳房純蜜。井中七寶何廢稱珍。皆本
有之非適今也。吾放其心。徧一切所緣之處。皆見如
來道從恚等生。於是乎在。如來藏經。我以佛眼觀一
[005-0683a]
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
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乃至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以
九喻廣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寶性論頌釋萎華中
諸佛。糞薉中真金。地中珍寶藏。諸果子中芽。朽故弊
壞衣纏裹真金像。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焦黑泥
模中有上妙寶像。眾生貪瞋癡妄想煩惱等塵勞諸
境中皆有如來藏。下至阿鼻獄皆有如來身。真如清
淨法名為如來體。以此文證。湯獄之記頓覺明焉。問。
至人用心攀緣永絕。今放心徧緣。教何在焉。對。教說
起心徧緣六塵三業。仍發妙願入佛境界。一一緣起
不離如來名為悉見。此是圓見非由眼也。涅槃經。聲
聞天眼為肉眼。學大乘者肉眼為佛眼。曉了巳身有
佛性故。勝天王經。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行般若波
羅蜜。於一切法心緣自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
得故。緣眾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緣眾香願得如來
清淨戒香。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緣
諸觸願得如來柔輭手掌。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
心。緣身願得佛身。緣口願得佛口。緣意願得如來平
等之意。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密。無一心一行空
過不向薩婆若者。徧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法無
[005-0683b]
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
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鑿
者無由見之。如是聖智境界徧一切法。若有勤修般
若方便則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問。即凡而聖。為無我也。三教無我理既不殊。其義焉
在。對。三教名未始異。理未始同。夫子四絕中無我者。
謙光義也。道無我者。長而不宰也。佛無我者。觀五蘊
空也。二教都不明五蘊。孰辨其四諦。六度萬行賢聖
階級蔑然無聞。修心之士擇善而從可也。蓋不善無
益於至真。無記雙亡於善惡。妨亂佛法何莫由斯。故
聖人簡之而不取也。念佛三昧。善之最上。萬行元首。
故曰三昧王焉。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問。若擇善而從。何不擇諸佛之善。棄眾生之惡耶。對。
不易來問。自成我答。何者擇善而從。蓋即惡而善。即
妄而真也。苟能念未來之佛。叶不輕之行。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眾生皆佛。此土常淨。異鶖子之土石沙礫。
同梵王之珍寶莊嚴。擇善之至矣。無惡可棄矣。法華
明絕待。妙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然。我此土安隱。
[005-0683c]
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勝天王經。佛
所住處實無薉土。眾生薄福而見不淨。夫然則烈三
昧之猛𦦨。不居於纖妄蚊蚋謂不復存纖妄之見。鏗十念之洪
鐘。不間於散亂稱佛。明矣謂散不異定。此四句約色心二法明眾生皆佛。念
彌陀通三世既爾。念諸佛菩薩亦然。起信論。依方故
轉。方實不轉。是則悟一方。羣方自正。念一佛。諸佛現
前。此為大乘法門要義也。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問。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絕之。何耶。對。尸毗救
鴿。上稱方平。王禽異。保命一也。安得故食其肉用資
敗軀而不知懼哉。苟悟為未來諸佛。孰肎飛白刃自
取其斃歟。楞伽偈。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
惡業。死墮叫喚獄。以斯聖旨。若不施如字此財。網屠自
息矣。且龍樹不輕鴿雀。高僧不跨蟲蟻。或問其故。答
曰。斯之與吾同在生死。彼或先成正覺。安可妄輕耶。
輕尚不可。豈得食其血肉哉。寶性論引如來藏經。眾
生者即第一義諦。即如來藏。即法身。即菩提。吾謂犬
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唯念過現不念未來。慢
終不息。若師子逐人其塊自息。聞夫敬慢之道一以
貫之。移敬就慢。均父母於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
[005-0684a]
均平人於父母。孝之大也。故梵網經。六道眾生皆我
父母。孝名為戒。良在茲焉。觀六道為當來佛者。父母
之談猶近耳。若能等沙彌之救蟻。促壽更延。同流水
之濟魚。天華雨𧂐。革曠劫眾生之見。念未來善逝之
身。糞薉知有真金。重雲信有明月。則食肉昏霧生死
煙霾。慧風埽之於三昧長空矣。梵網經。我是巳成佛。
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巳具足。豈得不念之
哉。問。肉不可食信矣。五辛如何。對。大佛頂經。是五種
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
仙嫌其臭薉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䑛其脣
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人修三摩地。菩
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修
菩提者永斷五辛。是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斯金口
也。不亦誠哉。酒固不待言矣。百喻經。貧人在路得一
囊金。錢數未周錢主忽至。盡奪去。其人悔不疾去。懊
惱苦極。遇佛法者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聞。忽爾命
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還為主奪。偈曰。今日營此事。
明日營彼事此不但是世法。即汎汎營福慧業。無一相三昧妙觀以為錦密之修。皆所謂今
日三明日四。如隔日瘧也。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匆匆營眾務。

凡人無不爾汎汎營福慧業。終歸世諦流布無益真修。凡人亦無不爾也。如彼數
[005-0684b]
錢人。其事亦如是。巳上七門。是念未來佛以通三世
也。


寶王論上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問。專西方。念一佛。以通三世。希霑九品。踐不退地。不
亦可乎。對。十住婆沙論并龍樹菩薩造釋華嚴經論。
菩薩道有難行行。如陸地行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
舟。阿彌陀佛本願之力。若人聞名稱念。自歸彼國。如
舟得水又遇便風。一舉千里。釋迦如來父王眷屬六
萬釋種皆生極樂。蓋佛與此界眾生緣深也。專注一
境。圓通三世。不亦良哉。問。往生彼國。有為虗偽。風多
浪鼓。曷若不馳想於外。但攝心於內。協無為之旨乎。
對。有為雖偽。捨之則道業不成。無為雖實。取之則慧
心不朗。經云。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樂著無為功
德亦為魔業。又聖賢攝心謂之內。凡夫馳想謂之外。
苟以馳外為亂住內為定。復是內外所馳。非念佛三
昧攝心之意也。注維摩經什師云。外國一女。身金色。
有長者子達暮多羅以千兩金邀入竹林。文殊變白
[005-0684c]
衣士。寶衣嚴好。女人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欲得衣
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為菩提心。言汝身是。云何是。
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女於迦葉佛所多植善本。廣
修智慧。聞說即得無生法忍。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
子入林。自現身死䏺脹爛臭。長者子大怖。往詣佛所。
佛為說法。亦得法忍。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是則
一切有為即無為矣。一切內外非內外矣。在有未嘗
有。居無未嘗無。何患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問。人生石火電光。一念蹉跎悔無所及。修道之人尚
不親心。況親於身。況身外歟。常恐出息不還屬於後
世。狂風飃蓬茫茫何之。願示一生之計。對淨土之會。
功業之大者。二乘澄神虗無耽空怖相。不念眾生故
無淨土。而大乘有之。悲華經。阿彌陀佛昔為轉輪王。
名無諍念。千子具足。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取西方
極樂淨土。諸經中知名佛.菩薩.聲聞等皆昔之千子
也。太子不瞬。觀音也。次摩尼。勢至也。次王眾。文殊也。
次能伽奴。即金剛智慧光明菩薩。次無畏。即蓮華尊
如來。次菴婆羅。即虗空光明菩薩。次善臂。即師子香
菩薩。次泯圖。即普賢也。次密蘇。阿閦佛也。密蘇發心
[005-0685a]
巳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
樂剎焉。吾謂經行廣陌徒步幽林固當如密蘇之見。
即鳴珂入仗動珮朝天。肅肅羽儀駸駸車馬。又安得
不用心於步步間哉。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
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寶玉木槵等為數珠。吾以出入
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一
息不還即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昏
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
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巳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
授記。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又問。一念十念往生淨
土。何者為正。對。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如佛
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
無間獄如箭射。今念佛生淨土亦一念善業成。登極
樂土如臂屈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
印泥印壞文成。不須兩念。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
生酪中作蟲。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
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斯皆一念也。大無量壽經明
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為遘疾尫羸力微心
劣。故十稱以助其一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猶植
絲髮其茂百圍也。
[005-0685b]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第十



問。經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遠稱彌陀。存想極
樂。自外而求耶。對。子所引經。觀經也。正明念阿彌陀
佛。以念佛故。彼佛從想生。故云是心是佛。安得竊取
彌陀之觀。反噬彌陀之心。若都不念佛而是心是佛。
亦應不想惡而是心是惡。彼既不然。此亦焉可。況極
樂國彌陀至尊。十萬億之須彌山王不與眼根為障
者以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願力而想成故也。由佛願力
者。謂佛身是佛自願力所成。而想成者謂彼佛自願力所成之身。由我現前心想顯現。屈臂即

得往生。寧計彼方之遠近也。問。魔光佛光。自觀他觀。
邪正混雜。願一一示之。對。依想而現曰自曰正。不依
想現曰他曰邪。謂本想白毫。白毫不現。未想紺目。紺
目現。乖其本心。況諸想歟。又魔火有影耀眼。佛光無
影耀眼。楞伽云。照耀如盛火。光明悉徧至。熾𦦨不壞
目。又真光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淨偽光令念佛人
躁動恍惚。涅槃經。澄渟清淨即真解脫。又問。至人無
思而今用想。豈不謬哉。對。大威德陀羅尼經。超過有
結。應發欲心想無欲事。今例之。欲修念佛。應發想心
想無想事。方等賢護經。惡欲想女夢見女。善欲想佛
夢見佛。二想名同善惡天隔。不可聞想一槩厭之。若
[005-0685c]
果厭之必生無想天。若執無想謗想佛者。永入十方
無擇之囹圄。豈有天宮之望乎。況外道天非解脫路。
涅槃經。隨聞毒鼓。遠近俱死。此亦如是。隨其撥想。遠
近俱墮。經云。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遊行斯之謂
矣。夫覆舟載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想妄即眾生。想
真即諸佛。離想之外更用何焉。般舟云。心起想即癡。
無想即涅槃。當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及避想佛
以惡取空為無想者。皆癡也。今了佛從想生。無佛無
想何癡之有。此觀空三昧。無邪見也。夫至人冥真體
寂。虗空其懷。萬法竝照。心未嘗有。是則真智無緣可
名無念。俗智有緣想念以生。又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第一義中道也。此顯法身矣。空即是想。俗諦也。恒沙
萬德皆依俗諦。此顯報身矣。想即是空。真諦也。破二
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顯化
身矣。是則以三觀觀三諦。證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種
三法有何不可。而欲擯清淨之想。取無想之想耶。楞
伽.密嚴皆曰。寧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如芥子。謂
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極樂淨土。撥無因果謗於念
佛。墮阿鼻獄也。吁可畏哉。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005-0686a]


問。方等經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兼稱佛號。
以祈勝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聲喧里巷。響
震山林。然後為道哉。對。聲亦無爽。夫辟散之要。要存
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無定。有五義焉。拔茅連茹乘䇿
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一也。聲光所及萬禍冰消。
功德叢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
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三也。如牽木石重而
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四也。與魔軍戰。旗鼓相望。
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五也。喧靜兩全。止觀
雙運。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
進。念佛為先。夫玄音之扣。塵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
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
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然則佛聲遠震。開
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問。十方淨土
皆有如來。面之西向何滯甚耶。對。方等經作如是說。
非人師意。豈可謗於方等歟。癡人見觀音十一面。難
云。何不安十二面。及隨其語。又難。何不安十一面。將
東難西。其謬若此。勝天王經明如來八十種好。中有
隨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是知佛不可背。常
面向於一切眾生。行人一向一切向。無彼此之殊。向
[005-0686b]
背之異。智者大師爰自撫塵。終於耳順。臥必合掌。坐
必面西。往生之際令讀四十八願九品觀章。光明滿
山。天樂遰奏。面西之義不亦弘哉。問。般舟之義在何
耶。對。梵語般舟。此云現前。謂思惟不巳佛現定中。九
十日常行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問。近代巳
來誰登養國。既無相報。焉知所詣。對。晉廬山遠法師
從佛陀跋陀羅三藏授念佛三昧。與弟慧持.高僧慧
永。朝賢貴士隱逸清信。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
續之.闕公則等一百二十三人。鑿山銘誓俱生淨土。
闕公則願生而來報。後同誓友人夜在東京白馬寺
為公則追忌轉經。於時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
我闕公則也。祈生極樂。今果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支道林讚曰。大哉闕公。歆虗納靈。神化西域。跡驗東
京。徘徊霄虗。流響耀形。豈欽一贊。示以匪冥。虞孝敬
贊曰。猗歟公則。先甘法味。知我者希。其道乃貴。金光
夜朗。玉顏朝晬。不捨有緣。言告其類。


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第十二



問。佛說一切法如夢。未知所念之佛。所生淨土。亦如
夢否。若非如夢。則佛在心外。若如夢者。夢中得金覺
無所獲。誠恐虗念終歸一妄。對。修念佛三昧之人。究
[005-0686c]
竟因念佛而生淨土。如習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
之不巳。實發天眼。孰曰妄焉。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
三無差別。心迷如夢。九法界眾生是矣。心悟如覺。諸
佛法界是也。迷悟秪在於一心。夢覺曾無於兩轍。經
謂。了妄本自真。則見盧舍那。縱夢妄亦何爽哉。


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第十三



問。佛有三身。如何憶念。對。佛三身。非一異。法身如月。
報身如月光。化身如水中月影。不可言一。萬水之月
常差。不可言多。虗空之月常一。如伊字三點。摩醯三
目。縱橫竝別皆不可議。經云。或現小身丈六八尺。皆
眾生心水中佛也。佛尚無形。豈有二哉。淨國薉土亦
自彼耳。又佛身從止觀生。止觀不均。其障必起。念佛
之人修止心沈。昏闇障起。障化身佛。須以觀心䇿之。
念白毫火。破昏闇障也。修觀心浮。無惡不造。障報身
佛。還修於止。止一切惡。念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
圓滿酬因曰報。破惡念障也。若二邊障動詭狀殊形。
萬相紛綸兩賊強耎。障法身佛。以中道第一義空破
之。偈曰。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故。敬禮
無所觀。所觀之理如毗嵐猛風吹散重雲。顯明法身
清淨寶月。破偪惱障也。應病與藥不其然歟自注。此智者所
[005-0687a]
解。未曾見諸師有此妙釋。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昧彌

興。眾生無盡。三昧不絕也。巳上六門是念現在阿彌
陀佛。以通三世之意。廣如安樂集.十疑論.咸法師釋
羣疑論.往生傳.稠禪師法寶義論所解。亦如飛錫先
撰無上深妙禪門傳集法寶一卷廣明。


寶王論中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下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第十四



問。所念之佛窮玄極聖。尊號如來。而能念人尚在凡
位。安得竊同正覺哉。對。三昧海經。所念之佛。如出胎
師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師子王。喻佛子
也。威神相繼佛何異焉。法鼓經。消毒王藥塗鼓。以桴
擊之。能令毒箭聲下跳出。平復如故。若聞釋迦牟尼
佛名及聞信方廣比丘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聲下
跳出。釋迦即過去佛。果也。比丘即方廣人。因也。滅罪
相同其義一也。法華三昧師資傳五卷中說。隋南嶽
思大禪師有弟子大善。時衡陽內史鄭僧杲。素非深
信。嘗會出獵。圍鹿數十頭。謂縣令陳正業曰。公常稱
大善禪師有慈悲力。其如此鹿何。正業即率左右數
[005-0687b]
人齊稱南無大善禪師一聲。羣鹿飛空而出。與觀音
神力復何異哉。若不侮聖人之言。則念佛三昧殄魔
息災。猶金之在冶矣。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第十五



問。專面一方而圓念三世。謹聞幽義矣。然有念則有
生滅。安得與勝天王以無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
焉。對。無念之說。人多泣岐。不細精研猶恐迷徑。今以
理事門辯之。理門者謂真無念。即此念而本無。何者。
佛從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佛不自
佛。心不自心。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
豈有哉。世人謂念佛有念也。吾則謂念佛無念也。又
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滅空焉得無。念性自空焉得
生滅。又無所念心者因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
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從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
切法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
是念也。此明中道雙寂雙照。照而常寂無所念心矣。
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來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
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定。菩
薩念佛三昧經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無著心。
觀法何名佛。攝心恒相續。金色非如來。四陰亦如是。
[005-0687c]
離色非如來。想色應當知。此是佛世尊。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外道諸邪見。如龍王降雨。澤及於一切。
此經明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上明
即是之理。次明即理之事。大品經。佛為鈍根人說諸
法空寂。以其動生執見也。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如
其蓮不染塵也。須菩提解空第一。得記。號名相如來。
苟五塵得其便。方逃遁未暇。安敢盤遊名相之苑歟。
既達名相。故獲佛記也。夫佛生於心。般舟無念而巳。
至境出於我法華。不速而自來。無所念心者絕諸亂
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文殊般若經。若人學
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若入一行三昧。隨
佛方所。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見三世佛。如
習射既熟。無心皆中。非無念而何。是以方等曰。矻矻
念。勿休息。佛當現也。坐禪三昧經。菩薩坐禪不念一
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須彌山。乃至功德法身
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為無念。楞伽用楔出楔。
今則以念止念。念之熟。不謀而成。不用力也。劒客舞
劒。揮之青雲。背鞘承之。未嘗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
虗。音合桑林之舞。此念之熟也。起信論。若知雖說無
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名為隨順。若離於
[005-0688a]
念名為得入。得入者無念之位。此位竟於妙覺。蓋了
心初生之相也。初相者。念即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
今人未階十信。儻不依馬鳴。從說入於無說。從念入
於無念。吾恐慕崇臺而輕累土。倒裳索領其可得哉。
大佛頂明念佛三昧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
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使眾生
心為有念。則去佛甚遠。何謂不假方便耶。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第十六



問。不了心及緣。則有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能念之
心。豈非二耶。對。楞伽經。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不
生心者即種種遠離能相所相。今念千輪.卐字.紺目.
白毫。皆吾自心無佛可得。緣既不有。心豈有哉。能相
之念。所相之佛。本自遠離。安得住於二妄想耶。前聖
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於茲悟矣。觀佛實相。觀身
亦然。遇境皆真。無心不佛。中道徧於一切。豈存所緣
之佛歟。又解云。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
得耶。好惡二皆如字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
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咸真
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齊向居士致書慧可禪
師曰。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是影本。
[005-0688b]
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避
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性者。喻默聲而尋響。故知
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是非生矣。無
理作理。因其理諍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虗妄
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矣。可禪師
答曰。說此真法皆如。實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
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
法即皆如。破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意作斯書。觀身
與佛無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此二上士依達摩大
師稱法行。用心皆念中道第一義法身佛也。必不離
念存於無念。離生立於無生。若離而別立者。斯不了
煩惱即涅槃。眾生即諸佛。安得悟彼瓦礫如真珠哉。
既離之不可。即念佛真無念也。即往生真無生也。其
義煥然。若秋天澄霽明月出雲矣。豈同愚人觀指而
不觀月哉。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第十七



問。維摩經。諸佛解脫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然則
何不求於自心乃求於外佛耶。對。一向說非心外有
法。非法外有心。極樂世界彌陀世尊即汝自心。不離
眾生本切心想中。正是維摩之旨。又眾生心行行於
[005-0688c]
三境。一行善境。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二行
不善境。謂三毒諸惡。三行無記境。其心不住。善惡不
緣。若論理性。理徧前三。語其順理。唯留至善。經云。取
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謂不了法性體無慳貪。違於法
性而不行施。縱施住施不能捨施。非垢如何。若能了
知隨順法性行檀波羅密。無慳施相善順於理。非淨
如何。不善無記乖於法性。不可與至善聯鑣也。佛告
勝天王。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密。行禪波羅密。當
觀此心行於何境。若行善境則勤修習。譬如蓮花不
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暫住。是則順理。善心行於善
境。熾然念佛。解脫在心行中。如斯解脫。迷之則滯於
浩劫。悟之則證如反掌。習禪明鏡允茲在茲。如來考
彼羣定。以念佛三昧為禪中王。餘有對待者皆匹夫
之定耳。然寶王三昧不住尊相卑相.邪相正相.生死
涅槃.煩惱菩提.靜亂。乃至成正覺度眾生坐道場無
所得。如是等相皆悉不住。尚遣中道。豈住邊徼哉。諸
法無行經偈云。譬如人於夢中。得佛道度眾生。此無
道無眾生。佛法性亦復然。坐道場無所得。若不得則
不有。明無明同一相。知如是為世尊。眾生性即菩提。
菩提性即眾生。菩薩眾亦不二。知如是為世尊。
[005-0689a]


三業供養真實表敬門第十八



問。三昧觀門巳聞奇倡。三業供養。佛在滅後。獻福何
多。對。供養法界海者。萬行之中能淨三業皆供養也。
況思真境而非供養哉。理趣曰。觀一切法若常若無
常。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又如來在世。嚴薦
表誠。華雲香海徧微塵剎猶恨其少。故焚金色之臂。
獻淨明之塔。金身火𦦨洞照十方。則喜見菩薩是矣。
今人但推於自心。或遙指華樹。乖奉獻之儀。何慢之
深也。佛雖示滅而實不滅。如丁蘭刻木於堂。溫凊如
在。名光青史。人到於今稱之。夫如來在世。金山晃耀
嚴相赫然。誰有覩之不發道意。世雄晦迹月隱重山。
不奉真儀伹傳貝葉。對之形像發無上意。能獻一華
如是亦難。涅槃云。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是則一
香一華一燈一樂及以飲食。盡心樂得奉薦三世諸
佛者。乃淨土妙因成聖元始。安得輕易其事。若聽無
稽之言。獻心華。點心燈。焚心香。禮心佛。何異騁猿猴
之巧。守梅林之望歟。及令彼衣心衣。飯心飯。則困拒
不巳。何獨以六度萬行排於空見之心哉。指心望空
之言。其過若此。不可不慎也。瑜伽觀行亦約事門表
相。不一向推心。常嚴薦香。六時無廢也。
[005-0689b]


無相獻花信毀交報門第十九



問。華者事也。理何在焉。信之與毀。交報若何。對。華即
理也。昔王子名無所畏。持蓮上寶藏佛。佛言。汝以蓮
華印於虗空。今與汝名虗空印。當來成佛。世界名蓮
華。佛號蓮華尊。華能印空則華非華。華非華故華即
世界。華即佛也。大方廣總持經說比丘淨命住於正
見。持華供養。比丘法行住於邪見。坐得四禪。常說空
宗般若最勝。謗淨命法師受華供養。坐此一言。六萬
世無舌。乃至成佛猶居五濁。彼何人。釋迦是也。佛言。
少聞之人。於我法中作二說者。命終墮獄多百千劫。
若唯修般若波羅密得菩提者。迦尸迦王行菩薩行。
捨所愛身頭目髓腦。此王豈無智慧。六波羅密應具
足修。執一非餘是為魔業。安得以惡取空僭易於般
若真無相哉。無舌之報自貽伊咎。如來自引昔非。欲
眾生不覆車於前轍耳。一華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
帛諸經剃髮僧尼住持三寶戒定慧學。無論福田及
非福田。悉可敬之。皆入三業供養法界海中。法華偈。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
乃至一小音。皆巳成佛道。


萬善同歸皆成三昧門第二十


[005-0689c]


問。施燈長明。生日月宮。華香幡蓋與燈未異。實生天
之福也。而皆成佛。何哉。對。帝王行幸萬乘千官。步卒
巳來皆帶御字。若犯天仗死在斯須。鑾輅還宮散卒
歸墅。苟稱御字亦死在斯須。步卒同而生死異。蓋緣
起殊也。華蓋香燈不遇法華經王命之天仗實亦報
在天宮。今逢三昧寶王猶當扈從。乃至獻一華皆巳
成佛道。斯則佛種從緣起。理教然耳。鳥向須彌皆同
一色。川朝巨海無復異名。故大寶積經文殊普門會。
會天龍八部地獄畜生色聲香等一切法皆三昧者。
亦猶毛容巨海芥納須彌。雖毛芥之神乎亦神者。神
之爾。則知解目行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
淺深俱憑於解。一行既爾萬行皆然。法華三昧即念
佛三昧也。如來名此勝定為三昧寶王。為光明藏。為
除罪珠。邪見燈。迷者導。為王子金印。貧夫寶藏。空三
昧。聖三昧陀羅尼。真思惟。最勝觀。如意珠。佛性。法性。
僧性。無盡藏。勝方便。大慧光明。消惡觀法。三昧等。故
知教行理果八萬四千波羅密門。皆念佛三昧之異
名也。夫如是則獻一華徧奉三世塵剎。念一佛體通
未來世雄。如大地為的。豈有箭發不中者哉。不然則
違思益經畏空捨空行空索空之誚耳。客曰。醫去留
[005-0690a]
藥。商行寄金。前賢所藏非其人不可。弟子昧道懵學。
輒窺三昧之門。每希一實之倡。如上奧旨。法之寶印。
動寂雙照。理事圓融。舉心咸真。觸類而長。一稱南無
皆成佛道。散華彈指盡超菩提。經王所在而自尊。目
瞖金錍而抉膜。二十義門未嘗聞諸。欣澡雪輕眾生
之愆。得優游寶莊嚴之土。何者幸也。願不易此身。獲
醍醐之妙記。悟當來諸佛即眾生是焉。遂稽首多寶
塔。對蓮華僧。吾與之普觀十方。圓念三世。長跪叉手
而說頌曰。


「 一心憶念過去佛
 亦憶未來諸世尊
 現世一切人中雄
 亦學於其所說法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世及當來
 唯此清淨微妙禪
 彼不可言證能說」



念佛三昧寶王論

No. 1164-7a


舊䟦


比丘正知。向見 雲棲大師淨土代言有唐朝寶
王論列在。名存書不存。中心甚慕之。生年三十。萬
融師得此古本相贈。喜出望外。梓板於姑蘇慧慶
寺。丙戌重梓於祖堂幽栖寺。伏願法界有情同生
[005-0690b]
極樂世界。
淨土十要卷第五


沙門知循 性泰各出資壹兩。覺明 傳輝 圓
其 性真(為薦師)各出資伍錢。 華志 嚴德 嚴
福各出資貳錢。 華岳出資壹錢。共刻此
寶王論。伏願 二十妙門永照末法。見者聞者慧悟
開明。自他竝圓二利之休。解行俱蒙四悉之益。普與
法界等入珍池 (又海崑五錢。澄貳錢陸分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