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40 大乘集菩薩學論-宋-法稱菩薩 (master)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八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離難戒學品第五之餘


又虛空藏經云譬如孔隙聲入其中。菩薩
亦爾。若心有間隙則魔得其便。是故菩薩令
心常無間隙。若心無間隙。則諸相圓滿。及空
[008-0098a]
性圓滿。


論曰。況復諸相圓滿者。即菩提行。亦不捨修
習觀諸空性。廣如寶髻經說。又如無盡意
經云。謂欲發起斷除惡不善法者。說彼復有
餘散亂心。三摩地蘊是對治行。說此是名三
摩地分。乃至是名惡不善法。


護身品第六



論曰。此言遠離虛無果利者。說何所成就耶。
此常成就正念。則得遠離虛無果利。所謂不
違如來教勅。守護果報尊重正念。於一切身
不動自性。安住正念利益眾生。隨應所行堅
固正念。見諸智者樂他所作。不動正念不怖
時分。親屬禮制於身解脫正念。於四威儀道
分檢察正念。於威儀道安庠平正。守護不亂
具力正念。發語笑時慎護高舉。手足容貌其
量端雅。敦肅正念。若應聞說者乃至知彼聲
品。無高無下一語正念。學者共行勿於餘處。
令他驚怖而生過失。自心悚敬令他淨信。守
護正念心如醉象。以奢摩他常縻制之。是為
正念。住於觀察當照其心。是為正念。於眾富
饒捨離餘事。如所說念一心守護。是為正念。
成就如是念者。說為遠離虛無果利。又於此
念得極尊重。彼尊重事一切觀察現前輕毀
是所對治如是尊崇。知已則於此廣大平等。
何名平等。故無盡意經說。奢摩他者。云何奢
摩他無盡。若心不亂謂寂近寂密。護諸根性
不高舉。不動不搖深善謹密。無生無作唯一
境性。獨處閑靜捨離憒閙。身遠樂事心無動
亂。意樂空寂亦無惡求。乃至護威儀道。知時
[008-0098b]
知量及知止足。易養易滿等。


論曰。云何於尊重平等而不能生如實智邪。
謂過去牟尼所說。若於三摩呬多。則如實知。
如法集經云。於等引心得如實見。如實見者。
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心轉。我得如是三摩地
門。於一切法皆如實見。當為成辦一切眾生。
以大悲熏修增上戒定慧學圓滿。成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於淨戒善住不動。
得無懈倦。


論曰。此奢摩他於自他尊貴平等。超越無量
罪苦。得彼世出世間無量富樂。我當趣求發
勤修習。詣火宅中希求清冷之水。得極尊重。
諸學弟子。當住如是正念行相。近正念者。則
得遠離無果利事。若遠離無果利者。則彼難
不生。是故欲護身者。當推求念本常。近正念
故。最上授所問經說。在家菩薩云彼於米果
甘蔗等酒及放逸處不樂著者。則無惛醉亦
無沈湎。不囂不動亦無忘失。狂亂高舉及惡
罵等。由近住正念正知故。彼經復說。出家菩
薩正念正知而不散亂。又寶髻經云。若正念
者一切煩惱而不發生。若正念者一切魔事
皆不得便。若正念者邪道惡道皆不能墮。若
正念者如守禦關鑰。一切不善心心所法悉
不能入。此說是為正念正知者。般若波羅蜜
多經說。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座則知座臥則
知臥。如其身處。是名正知。乃至得不違越彼
正知行。謂可觀不可觀。著衣持鉢。若飲若食
若眠若覺。及與懈倦取捨屈伸。去來坐立。或
語默等。各居所安修正知行。
[008-0098c]


論曰。戒定相成。如月燈三昧經云。謂此戒功
能清淨無垢。速得等持。由定趣入則相應戒
亦復趣入。是故由戒正念正知。得三摩地。由
三摩地一心故。得淨尸羅。彼經說言。禪定功
能中得住無行。亦非無行。行相應故。遠離境
界。無境界故。不起染習。如是成辦密護根
門。


論曰。此由心所成辦修習。戒定二種綺互增
長。此說菩薩學者利諸眾生。謂心成辦而為
根本。故寶雲經說。知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
先導故遍緣諸法。又世間諸決定心。以心所
緣而不見。彼則使業清淨。若清淨已。則心無
流轉。心無流轉即心如燒焰。或如湍流。如
是心相遍能觀察。得住正念。心不遍緣則心
得自在。心自在故。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又法
集經云。謂若有法。法無處所。亦無方分。即
已自心。是所尊法。說名為法。是故我於自心
謙敬。建立極妙殊勝。當知發起此善攝受。
所以者何。謂若於心有是功德過咎。無是功
德過咎。彼菩薩者此二種心。唯求成辦功德
而不造過咎說如是心是所尊法。所尊法者
即菩提故。世尊。我於是法開演成就如是安
隱正覺。又華嚴經云。謂於自心建立一切菩
薩行故。自心建立度脫一切眾生故。乃至。善
男子。我於自心當如是住。應知自心具足一
切善根故。應於自心淨治法雲地故。應於自
心堅固無障礙法故。又如善財勤修精進欲
見摩耶夫人覩主城神。名曰寶眼。饒益教誡。
作如是言。善男子。應守護心城。謂樂排遣一
[008-0099a]
切生死輪迴境界。應莊嚴心城。謂專趣求如
來十力。應淨治心城。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
應增長心城。謂增長大精進行求一切智。應
防護心城。謂摧碎魔輪禦捍一切煩惱魔眾
及惡知識。應廣大心城。謂以大慈普及一切
世間。應覆蔭心城。謂以廣大法蓋對治諸不
善法。應密護心城。謂遮諸世間內外所有無
令侵入。應嚴肅心城。謂欲排遣諸不善法。乃
至。善男子。以菩薩得如是淨修心城。則能
積集一切善根。所以者何。由菩薩淨修心城
故。則無諸障礙。謂現前不住。或見佛緣聽
法緣等。


論曰。是故住此菩薩學者。於心所行得不動
思等心。不動外境不起妄念不正知者。謂於
三摩呬多其心動亂。或於他境而有攀緣。若
得正念正知則外境不轉。彼自在故。無一攀
緣。乃至求彼安住如先所說。功用廣大。令利
益解脫眾生故。得修如是淨信。云何得一切
處。希望潤澤不遽不緩。教斯福行不捨眾生。
所謂不捨眾生者。是菩薩修作。如法集經云。
喜見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以如是行。眾生
見者俱生喜樂。何以故。世尊。菩薩餘無所作。
唯一化度眾生。世尊。是名菩薩法集。


論曰。如是復造何過失耶。謂輕毀諸佛及輕
世間。墮地獄中如煻煨覆苗。熾然燒煮慎勿
輕毀。如前數說。造此報者。如寶雲經說。輕毀
禁戒不生淨信。一心捨離諸眾生等。又如彼
言。云何是菩薩學處。乃至為諸菩薩不行非
處。無非時語知時知方。若不如是即令諸眾
[008-0099b]
生不起淨信。何況護諸眾生及為己身威儀
道行求菩提利益具足圓滿喜樂調柔於此現
前合集無多執著。又法集經云。若護禁戒則
護諸眾生應怖彼方。謂於女人里舍勿共住
屏處。護世間者勿容故作。又若受用水陸地
等大小便利洟唾不淨屏處密棄諸利益心。
護天人者勿容故作。且正法念處經云。菩薩
尚不以殘食施人。若故作棄殘行者。墮餓鬼
趣。又菩薩別解脫經說。所向清淨不應現前
擲小齒木。亦勿現前遺彼洟唾。如是於尊重
者慚恥儀式。一切處見皆非梵行。畢竟經說。
修梵行者。見是義已怖彼重罪。又如彼說不
應高語。亦非儀軌。如梵天所問經云。應知
菩薩者譬若新婦。又菩薩別解脫經云。遠離
世間人不喜作。謂乃至不滿口食噉嚼有聲。
不伸脚坐不露肘臂。


論曰。如是自當遠離。人見聞已不喜守護。又
如是棄捨不喜作語。亦不為難。念隨所解於
義可見。故海意經云。無衰弱語。無麁獷語。無
熾然語。無不實語。無貪順卑下語。無下劣語。
無覆藏語。無瞋害語。無動亂語。無戲㘌語。
無對面鬪諍語。又如來祕密經云。復次善男
子。菩薩無愛著語。猛惡語。癡亂語。染污語。
缺漏記別語。自分高強語。他分離散語。自讚
功能語。破他功能語。不救拔語。增上慢記別
語。十地經亦作是說。謂若發言。喜自眷屬
破他眷屬。斷如是語。謂應發言潤澤柔軟意
喜適悅。美妙可愛悅耳快然。心行樂欲分明
不謬。所聞通達無不依止。多人愛樂多人歡
[008-0099c]
喜。平等稱讚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自他眷屬
意喜踴躍。滅貪瞋癡一切煩惱。如是行相若
發語言。乃至對向。先發喜笑。除損害故。又虛
空藏經云。為尊長言。極研慮故。為他人言。離
覆藏故。當樂攝受如是等語。法集經云。佛告
虛空藏菩薩言。菩薩不作此語令他起瞋。不
作此語令他起惱。不作此語令他無智。不作
此語令他無益。不作此語令發無明。不作此
語令他眾生心不歡喜悅耳快然。菩薩不作
如是等語。又海意經云。略說於他不生喜護
云。復有一法攝受大乘。謂自錯謬而常觀察。
於諸眾生隨所守護。


論曰。此護身者不惱於他。如是他人亦無惱
害我。於此論廣大積習菩薩利益。應知常持
是意。謂安靜不動尊重愛樂。慚恥怖懼於他
寂靜。一心親近及於眾生而常自在。淨信等
事。若變若化持如是意。彼護身者云何無有
湯藥衣服藥共二種。謂常受用藥及病緣藥。
常受用藥者。如寶雲經說。是故行乞食者。應
作四分。一者分與同梵行人。二者施諸貧苦。
三者餓鬼畜生。四者自食。然於飲食勿起耽
嗜。亦不多求。乃至資養於身安住色力。如
其飲食得無懈倦。不令身重。所以者何。彼懈
倦者。於此善分樂後時得。或令身重而多睡
眠。應知此等行乞食者。現前獲得如是善分
故。寶積經云。若比丘入於城邑聚落乞食。應
以法莊嚴而行乞食。所以者何。謂若見可愛
不可愛色。見已不應起違順意。如是可愛不
可愛聲香味觸法。見已皆勿起違順意。攝護
[008-0100a]
諸根使無散亂。諦視一尋先所思法不捨作
意。不以食覆於心而行乞食。若得食處不生
樂著。若不得處不起瞋害。若至十家。若過十
家。不得食者。勿生憂惱。當發是心。此諸長
者及婆羅門。多作事緣不施我食。乃至未曾
攝受於彼。況施我食。如是行乞食者不生憂
惱。又乞食時。見諸眾生若男若女童男童女
乃至畜生起慈悲心。若諸眾生見我所作。及
施我食皆生天趣。如其所得精麁飲食。受是
食已遍觀四方。此城邑聚落貧窮之者。我以
此食而分施之。若見貧者。於所乞食而為分
與。若不見有是貧窮者。亦發是心。以我真實
徹眼境際所觀眾生。我所乞食於中上味願當
施與。持此食已詣阿蘭若處。行杜多者淨洗
手足。於沙門行具諸儀式。威力加持結跏趺
座。而飲食之。乃至欲食如是作意。此身中蟲
有八萬戶。共得此食皆得安隱。我今以食攝
受諸蟲。我得菩提復以法化。若復不足發如
是心。若食少者。令我身輕。息除便利。斷諸過
惡身心輕安。又少惛睡。乃至於所乞食。若復
多者。於食分量應行捨法。於所乞食發如是
心。飛鳥鹿屬希求飲食。我當施彼。又乞食比
丘於諸味中不應生好味想。乃至如旃陀羅
童子。應淨身心不應淨食。何以故。食美食已。
一切皆為臭惡不淨。是故我今不應求美食
也。乃至不起是心。謂此男子施食。非女人施。
此女人施食。非男子施。童男童女亦復如是。
又云。此是美食非麁糲食。若入聚落應得恭
敬。非不恭敬應得富家。若男若女童男童女
[008-0100b]
種種美味非貧賤家所得飲食。如是勿起一
切不善作意。乃至若有眾生著食味者。造惡
業已墮於地獄。復次有知足者不著美味。捨
細受麁舌根喜足。若節約食者彼命終時。得
生天上人間或餘善道。若天若人食天美食。
迦葉波。如是行乞食比丘。離於味愛調伏其
心。設唯噉熟豆亦不憂惱。何以故。為求聖
道趣活身命。是以故食。以要言之。佛言。迦
葉波。若行乞食比丘。值天大雨雲霧等時不
能乞食。乃至思法莊嚴以慈為食。住是作意
若二夜三夜欲斷食者。應作是想。彼琰摩羅
界墮餓鬼中。以惡作故於百歲中欲食。少唾
尚不可得。我今安住甚深法中不應發起身
心羸劣。況復勤修聖道。我今堪忍如是飢渴。
又總略云。令在家人為作淨食。敷座而座為
說法要。乃至彼作淨食。受此食已。從座而去。
迦葉波。行乞食比丘不應自衒諂諛。云何諂
諛。若為他說此麁惡食而復不足。乃至持此
多眾共食。若食少者令彼飢渴。若有如是行
相。是名諂諛。諸行乞食比丘。應當棄捨。云
何真實。謂食墮鉢中。若麁若細及淨不淨。皆
悉應食。不生憂惱。唯淨內心以法調伏。住聖
道故得活身命。乃行乞食。如最上授所問經
云。若人親近飯乞食者。能於自他利益圓滿
隨所了知。彼乞食菩薩言。如是乃至不為護
身當如服藥。入楞伽經說斷食魚肉義云。如
說菩薩修大慈故。一切肉皆不得食。乃至略
彼偈云。觀肉所從來。膿血諸不淨。修行淨行
者。當遠離食肉。一切肉及葱。亦不飲諸酒。
[008-0100c]
韮蒜等亦然。修行常遠離。於床吉祥臥。及離
覆油等。孔隙諸眾生。於中大驚怖。乃至為利
殺眾生。或營財販肉。是二種罪業。死墮大號
叫。又總略云。臭惡實可厭。常生倒懸中。及
生旃陀羅。或獵師屠膾。生羅剎女中。食肉諸
種類。猫狸夜叉等。是人生於彼。


論曰。若具知如斷肉品說。成彼廣大利益故。
說無過失。若比丘於閻浮提臨欲滅時。作此
三摩地語。常令眾生斷除於彼。亦得是三摩
地。修大慈悲者。無有過失故。寶雲經說。應
知不肉食住塚壙間發生如是利益眾生。若
見餘毘奈耶中所說。食三種淨肉。畢竟皆斷
一心捨離。得淨諸見斷除我慢。樂修福者漸
令教入遠離食肉。又如入楞伽經云。為彼學
者讀誦解說。漸次繫屬依止巧妙章句。彼修
行者繫屬三種。我為彼說令作斷除。即是斷
彼性近殺故。說名常受用藥病緣藥者。如聲
聞毘奈耶說。乃至我為利益梵行。貨鬻衣鉢
治療於身。況復普救一切眾生。由是菩薩見
難得身。於剎那頃獲此勝福。世尊。見此利益
以自醫藥。於修行者是為勝見故。寶雲經說。
若得斷三種食。彼時真實或不真實。如是行
相為住身命。勿取勿食。所謂酥油根莖果汁。
設見起對治心而不可食。若復菩薩得重病
時。然後可食。如其疾病命根欲盡。勿惡作故
斷彼善分。無起疑惑斷除是心。當如服藥最
上授所問經說。著受用衣。云沙門者。慚愧義
故。以衣覆身勿現肢體。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作佛塔想。應知如持佛塔。若不對治修離貪
[008-0101a]
染使餘清淨。則增長煩惱。壞袈裟衣得此過
咎。為不隨樂修行莊嚴法服。於善作中而返
惡作。此袈裟衣。為求聖道知對治故。如一剎
那頃。亦復於身受持。如寶積經說。此因者。
佛言。迦葉波。若復嚴飾於身而不密護。壞沙
門功德。法者是袈裟衣。雖持於身而心不生
尊重。復次迦葉波。如是色相。名相似沙門。以
是緣故。當墮地獄。迦葉波。以沙門色相相似
故。於地獄中衣熱鐵衣。以覆頭上應器敷具
熱鐵所成。所有一切受用資具。悉皆猛焰熾
然燋爛。彼說色相相似沙門得受是苦。又寶
雲經說。若菩薩以身有疾。肌體怯弱不處僧
坊。當顯露處發如是心。謂佛如來杜多功德。
以揀擇故對治煩惱。我亦修作。如處僧坊斷
諸煩惱。然於僧坊不起樂著。亦不請求。設得
如是施者。隨所攝受。應知亦勿為我滿足。彼
經又云。彼臥具儀式應疊雙足右脇而臥。法
服覆身正念正知。起光明想。不著睡眠為樂。
亦復不著彼脇此脇及餘肢分為樂。乃至於四
大種安住調息。彼地方所一切受用。皆為利
益眾生之所建立。若我愛樂受用。則生疲厭
過咎。如月燈三昧經云。得彼細妙滋味飲食。
是食非解脫相應。謂得彼食是則繫縛。如象
子臥非杜多行。又寶積經云。復次世尊。說是
受用信施。爾時眾中離扼比丘。於此法律聞
已悲泣。作如是言。世尊。我今寧取命終。不復
得果。亦不受用一信施食。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斯言清淨如是行相。恥具惡作怖他
世罪。佛言。迦葉波。我知信施此有二種說名
[008-0101b]
解脫。何等為二。若離扼比丘及餘比丘。學
我所行見諸行無常。領納諸受是苦。信解諸
法無我求涅盤寂靜者。設食信施量等須彌。
及餘所施。畢竟清淨。若受施主物及信施食。
具大光明得大福報。所以者何。以諸增上慳
貪令作福事。是為慈心三摩鉢底。復次迦葉
波。若比丘受施主所施衣服飲食已。思入無
量三摩地者。令彼施主於作福事所求果報。
亦復無量。迦葉波。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海
水竭。是所修福亦無有盡。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