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23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唐-智周 (master)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中
樸揚 智周 撰


和合正說者宗喻二處能立所立共相隨順名為和
合因喻無過名為正說。


共許自性名有法至所立名法者所立法者非是宗
故名為所立因所作性為所立也問何故所作性得
所立名耶答此所作義正是聲上所建義名為所立
得所立名此上差別者是聲有法上苦空等多法苦
非無我空等空非無我苦等互相差別今聲上所作
性因即是聲上差別法中之一法也。


問何故宗因異等者此問下有三答第一答意者總
宗體非一法同異此非一法處得品名因體是一得
法名此一解以多法名品一法名法能所異故者宗
一向所名品因遍能所所以名法以喻為能因為所
故審。


又因宗二同異名法等者軌生物解名之為法雙同
因宗能生他解故名為法與前別也。


次下二因同異者謂所立法均等義品也。


及上宗同異者即同品定有性等是也重意云此喻
能同異於因及宗所以名法前唯一故次上宗同異
中唯同異宗不同異因者即上論云均等義品文是
[002-0815c]
也次下因同異中唯同異因不同異宗者次論云同
法者譬如瓶等各別同異狹故名同品今此二句論
文之中雙同異宗因二法寬故得法名。


餘文總顯者即此一唱論文總顯也指法在後。


若有無法說與前陳等者此文云總應言若有法處
若無法處。


二合固故者即能立所立也。


異喻亦犯能立不遣者三九二因異喻能立即分不
遣一七兩因即全不遣問明異品中第四句云亦所
立無亦因遍非有亦得名為同品俱不成今此俱句
何故不名異品之中俱不遣過答理實異品有俱不
遣過影略故耳又異品第四句若望同品即俱不成
同品之中更無餘過今者此問同品第四句異品不
但有俱不遣亦有全分能立不遣為此但舉能立不
遣也。


同喻亦犯俱不成過者此非因過亦非九句中過此
句正有下似喻中喻過也非因同品即是喻中能立
不成非定有性即是喻中所立不成如立聲常無礙
為因瓶為同喻常無礙因二俱無故俱不成。


合結總陳者但言諸所作者即合因巳皆是無常即
名結也合因結宗。


有法結也者即瓶是也喻上有法也疏理門云若爾
等者此意乘前文言起此難成文中所作無常為喻
體喻體即因更不因外別立其喻由此道理有後文
[002-0816a]
來應非異分者應非因外別立亦喻顯於因義難意
如是。


因三相即攝二喻二喻即因者問喻體因體有何別
耶答所作無常二為同喻常非所作二法為異喻所
作一法為因性也故因喻別問喻體唯所作所作相
似即因收喻既兼無常何得一因攝二法答若尅實
體論喻體唯所作有因宗必遂兼帶所作無常說喻
即因收。


應唯二支者所言喻者即應是彼同異兩相何須別
立喻也二相名支。


然此立因言乃至令宗義成者問陳那本意二喻即
因離因之外不別立喻何故論中同喻如瓶異喻如
空若離因不立便違自教論有明文若因外立喻復
濫古師與古何別進退有違如何迯避答宗後陳因
唯只向前顯了宗義不却復顯同有異無既不顯於
同有異無即此因義闕後二相今舉二喻只為明其
因後二相令三相具照義圓明非離因外別立喻體
非別立故不同古師為顯相故不違自教由此道理
無進退失也。


彼復難者彼者即理門別古也。


若唯因言所詮表義者詮因之言故名因言取詮表
義者詮因言下所詮因義次下疏云如所作言者詮
所作性之言所詮表義者能詮言下所詮因義。


所說方便者即同異二喻也。
[002-0816b]


有五根識者古師引此意云且如五根識佛法外道
兩共同有豈以同有即為過哉此既非過縱我二喻
同於外道在因外有復是何失引意如此。


由彼但說至所類同法者伹言瓶有所作相類不言
諸所作者帶二處次疏云不說同於外道至有過失
故者意云不說此極成五根識義名之為失但說離
因之喻不極之法而為失也。


舉瓶喻依以顯其事者喻依即是事也指此喻依成
聲無常。


便無一切皆相類失者此意舉因喻云諸所作者皆
無常即簡得聲上空無我等不得相類若唯舉瓶體
為同喻者瓶體之上有空無我等與聲上空無我等
相似舉瓶為同喻者為同體上空耶無我等耶即有
此相類失又亦無彼同燒見失以不取瓶為喻體故
不必宗法宗義相類者若如我說所作皆無常者即
瓶上所作無常串帶聲上有即明喻體所作無常類
得聲上所作亦無常若唯舉瓶為喻體即無串帶相
類之義。


是故瓶空喻非因者至應亦成因者此意今師難古
以古但取遍宗性餘二但指體因向二轉應亦成正
彼復結云者即理門論結三相唯為顯因。


然唯一分且說為因者一分即遍宗法性也故言一
分也。


故定唯為之聲者故定者顯因三相也因者即名句
[002-0816c]
文聲者即因也唯為顯因四字即是理門中結三相
義也今此重釋彼四字之意。


何勞長議故改前師者此意即說何勞餘長之義此
議似錯應合單作。


以法異故者總標異喻。


二俱異故者明異喻體異宗因也唯解此異以解上
同義應無質審。


有解至復自難言者是然法師疏中自作問答。


若爾聲無常宗等者此若爾言至宗定隨無此並牒
他自徵。


由此應言至非異故者此並申自義他耶取因為正
異宗為助異疏主正取宗為正異因即助異今觀文
意若爾至宗隨無此等諸文欲方疏主難他應撿彼
問何故所立不言遍無者此唱論言若於是處說所
立無何乃不言遍也下問可知。


宗之所立其法極寬者如立聲無常即此聲上有苦
空無我等義此即是寬異喻若言遍言遍無即無異
品空等為異此上即有無我故言無異喻也今者言
異者且異一分無常乃所作非異一切空無我苦等
也。


他句有過者其第五句即由同喻非定有性所以有
過不成正因他者同喻為他今正明異故言他也。


第四句少分為正者但不全正名少分非一分正名
少如何者且五不成二八並成唯一分不成亦名少
[002-0817a]
分正不全成故名少分。


翻成本來非諍空常住者若以離類合諍空上常不
諍聲上常住本來者即是聲上是疏即空等等取涅
槃四種並皆是常。


以無無為宗無能成立者即同喻及因法須無體異
喻有無皆得但因不濫行即成異喻。


應以有法而為異品者有者即是體故名有非有是
宗中有法也。


諸是實者非六句攝無其異體者此意勝論六句義
體是實有攝一切法盡六句之外更無一法可得今
既被破巳即一切皆無其體今言諸是實者非六句
攝六句之外更無實法可得為異喻此即是無體宗
無體異喻諸是實者宗也非六句攝者因也即是先
宗後因也。


有非能成者此意有體因不能成無體宗喻無所立
者舉喻既是有體不與宗相似故言無所立也因無
依可解。


無非能立者此意有體宗無體因非能成立乃至喻
無所立准前可解更不遮述也。


表詮遮詮二種皆得者此意有體能立有遮有表遮
遣異喻表詮同喻同喻中有所立能立義立無體宗
無體能立亦有遮表遮異喻表同異喻其異喻體隨
有無體但遮非表遮宗因無可表示也此解無體同
喻一云有遮有表一云常遮無表此為正微問疏若
[002-0817b]
言異喻遮非表者何故論云表非無常等耶答此是
遮表非詮表也亦不相違。


別詮二有體者即此異喻安常及非作言但遮無常
及所作不別立非作體常體次後引理門復唯止監。


理門難云非異品中不顯無性者此古師但言異喻
如空不言遍無性為不能定作能立也。


今返難云至長讀文等者問今返難等言為是論文
為疏主語復如何長讀答長讀文者長讀理門非異
品中不顯無性等難也即此文是理門之中返難詞
又難古言至故定無能者此中七句並是理門論也
言同處有性者古師但言空上具有所立能立同空
上有常非所作故言同處有性不言宗無之處因不
定有。


二者非有但非於有非有所目者如言彼處無此物
但顯物無有所目。


言中道大乘者即簡空有二教。


因亦隨一者敵者不許聲上有無常故言隨一也聲
瓶俱無常至所作兩俱成者此成意者由前不許以
合類離先宗後因所以有此難起難意云瓶聲二處
皆有無常言諸所作者皆無常瓶有所作成瓶無常
言聲亦爾何妨二處之上皆有所作言諸無常者皆
是所作而以二無常成二所作耶問意如是其文奄
含而雙問也。


答彼聲所作至成所作者大意云由他不許聲有無
[002-0817c]
常舉瓶所作類聲是無常本不擬明所作成瓶是無
常他先許故復本意只欲以所作成立無常不欲以
無常成所作也故不可為難本意別故他許聲有所
作不許是無常故言所作非無常彼者彼敵者所作
許瓶上有所作亦有無常言許者談敵者許也本意
不擬成瓶上無常及兩處所作故云所作之無常等
也。


此勤勇因既同所作者不是同所作上因有寬狹但
同所作上將無常成所作顛倒相似所作無不遍勤
勇不必遍。


此因既於異品中有者常住為宗非勤勇為因電既
無常即是異品即此非勤勇即勤因於異遍有故成
定不定。


彼又問言至彼復又言者並是理門論也。


彼論又言至兩義同許者即敵及立者兩許聲上有
所作即解因三相也故言同許也兩義者無常宗所
作因同許方是立敵也。


有故字者前無今有者即前明因三相中無故言前
無。


自瓶同品者自者本意立無常即是自義今舉瓶上
無常與聲無常無異自無常義與瓶無常不異故云
自瓶同品自言但屬著所立也。


答別離宗因合即離喻者伹諸常住者皆非所作即
是別離也合即名喻也然同成宗者同即同喻下言
[002-0818a]
異者異喻也。


若言異宗至別成他義者謂若但言異宗因言中欲
比別成相似不以反顯成宗但言異喻即真能立故
言異喻。


引本頌言者即足目所造之頌以足目是根本造因
明者故所說頌名本頌以內外共許足目之論故引
為證也。


他比處在師主之位者即此位師主為弟子作比量
令弟子所比度處他者即弟子是他也比處者即自
比量也。


為顯所比故說宗言者即此宗是所比義即所立也
所立至餘遠離者此意除一因二喻餘古師八四三
能立皆除是因喻家之餘。


性殊勝故等者此會違也問合結離喻無別體三支
之外不立支合結離喻不立支亦應似喻不立過答
下疏文即是答也過中增勝故別立也又解無合倒
合體即喻過離喻之外二無別體同於合結離喻外
無支若作二科即古今二段也若作三科前五但名
相違違中三非有後一義順。


疏以相成宗者即智所緣境相有法及法是其相也
或可聲體可聞名法自相法體之自相故今言非聞
豈不違彼法之自相也審。


耳為現體等者顯現名現耳亦名現現量名現唯是
其識今言其耳名現量現量具故亦名現量便違立
[002-0818b]
敵證智者即此敵證智皆作所聞解。


同異大有非五根得者即此勝論許五根得如何得
大有能有一切物伹觀境時即現量得大有其同異
能同能異一切物但觀境亦即現得故是違自現疑
此抄錯應云佛弟子不許有我故審。


俱不違一分至皆轉變無常者自性及我佛弟子自
不許有轉變無常他不許有即此佛弟子設不合作
法但取不違現作法云俱不違一分者故數論雖許
轉變無常而不許彼我自性有轉變無常佛弟子許
轉變無常不許有彼自性及我此第四句翻前第三
理亦不惡審。


及俱不違者俱不違理量既不違即非過收也。


有違自比非他者即勝論立比量云立和合義是有
法定是實有因云六句中隨一攝故由如五句此是
比有也。


如小乘對大乘至為六依者此意即末那識唯佛現
量知有所以除之捨者除也餘並比知有眼等五識
即依眼等根第六意識即依第七即此第七依第八
為六所依即第六所依也比量相違者違大乘比量
也量云第六識必有俱生不共依等量也。


有違他一分比者大乘對有部說十色處皆非實有
問此言十色處皆非實有定不違於自宗五根是比
得耶答五根為通現比二量故所以不說若望五為
根即比量知若望第八而論即現量得為通現比二
[002-0818c]
故所以不言自違比也又解五根不離識似如外有
今言非實亦不自違也。


有違共一分比者即明論立一切聲常明論自宗詮
明論聲是常外色等聲許是無常即是自一分佛法
中但許佛果中即根身既常所為所作聲亦是常餘
皆無常今總言常故違一分若爾今對他宗立聲無
常應有一分違宗之失由斯此句不可言共一分故
下云或是他全自一分也或是他全者勝論以佛法
為他也審。


或是他全自宗一分者明論自宗許得一分常佛法
中雖是根身聲有斷滅亦是無常即此他全者即佛
法總無常。


違大乘師除真如外有實體故者大乘但許有三一
善無為二惡無為三無記無為由此真如但與三為
所依故餘六大乘不許。


雖共違故亦是過收者此釋伏難云違自教違自及
共皆是過失何故論中唯有違自無違共者答疏下
文但取一分違自自違失是也。


引自為證他未信從者此意引自教為證立其比量
他雖未信亦不是違自教失有本作他成從者引自
教道理令他成信他雖未信亦不違自教雖有此釋
不及作未字好。


毀背所師者先從他學後對異立既自相違非但被
毀屈師主亦被他輕故言毀背所師。
[002-0819a]


是世間出故名世間者以五蘊體即是世間非是五
蘊別從世間而生以五蘊體是世間故五蘊自現之
時名世間出如世說言聖人出故准八轉聲即體聲
也問此釋世間云何言是世間出故名世間也答准
般若此初文是釋出世間文復有讀者應更撿文二
造世間者以從薀上起諸煩惱生業造作當果名造
世間即業聲也三由世間者以煩惱等是五蘊具能
造五蘊從彼彼具故名由世間即具聲也四為世間
者以為蘊體隨在世間故名世間即為聲也五因世
間者過去或業體是世間從彼招感因於彼故名因
世間即從聲也六屬世間者繫屬世間故即屬聲也
七依世間者以剎那生滅後依於前而得起故名依
世間一切諸法皆七轉聲之所目故第八呼聲以召
彼故更無別義故略不談。


有宗因無喻者論言如說懷免非月有故無喻也。


此論者即此因明論也。


故無違於非學世間者即如懷兔非月有是。


亦不違阿含等教者即此阿含經許色離識有。


小乘後身菩薩染汙諸色者小計後身菩薩納妻有
子訶調達愛羅睺是染也佛十五界一向是有漏此
等諸色小乘許大乘不許十方佛色及佛無漏色大
乘自許小乘不許。


一分自所別不成者今言極成即簡小乘後身等色
若言一切色立為唯識自宗不許後身色等故言自
[002-0819b]
所別不成。


其此二因者此因是立敵各一分即前大乘自許無
漏等小乘自許染等色若不言極成但色眼所不攝
因各一分所依不成由宗各一分互不相許為此共
許因於宗各一分不遍故言二因也非因有二疏眼
所者即眼也即此眼根不攝於色但識攝得也。


由大乘師至不得說言定離眼識者此意大乘眼根
望於眼識非即非離問准何義非即非離答眼根是
色眼識非色色非色別是故非即眼根是因識是其
果因果道理體不相離故言非離今者但取眼根作
不定過者取一邊色非色別非定不離義邊將為不
定過。


由此復有決定相違者決定有法自相相違非是六
不定中決定相違也。


簡此二過者即一不定一法自相相違故言簡二過
非真不定者此不定言不言有不定過此意說者有
法義相違過中既自有過失不能令前唯識比量中
不定是失。


時為釋者即是慈恩法師為憬法師釋也。


若自比量至敵對亦須然者此意汎明立比量法若
共比量敵者成破還須用共因喻破立宗若他比量
敵者還用他宗道理為他出過若自亦然問因依於
於宗極成言簡不極成說今自許之色而依於何此
量不是一分因無所依過耶又作有法差別之量依
[002-0819c]
共而立自出不定即依自宗將自破其豈扶正理答
宗不成者簡兩不極自許之者意含在因中他方佛
色得依於彼意許之者又因之一分是自亦無其妨
因明過中無相故又解他本不立他方佛色言他方
佛色而是識變由如龜毛之類雖無其體言龜毛時
而是識變不離於識自立之者不離之義決成他雖
不立不離識義必立如龜毛等若准後釋不致自許
之言亦應無妨尚難思有云憬法師量安自許言者
意遮大乘有法差別相違之量大乘相違云真故極
成色不離於眼識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由如眼識小
乘於此量中作不定云為如眼識初三接眼所不接
故色不離識耶為如自許菩薩不善色初三攝眼所
不攝故離眼識色若不言自許即不得將菩薩不善
色而為不定今謂不爾凡因明法立者可得置自許
言敵者必須依前之宗而破於彼菩薩不善色非大
乘許如何可得將為不定然未見文言不得將巳義
於他量中而出其過道理必然若爾者皆無正量。


又因便有隨一者大乘不許色離於識小乘自許色
離識故是隨一。


因於其色轉者即小乘自許初三攝因於極成色上
轉故言共色也大乘不許。


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者即由大乘不許眼根定離
識為此同喻闕無所立。


况成事知至有定相離義者此說意者證根之與識
[002-0820a]
非是相離如成事智却緣眼根能緣之識與所緣根
不是定相離言疎所緣緣者簡親所緣即是不離識
不得言非定又言有定相離義者意疎所緣緣與能
緣識豈有定相離或有本作况字者兩種皆得何者
名成所作智成佛巳去即此五識却緣眼根能照顯
一切世間五塵境界無不了者能辨事故名成所作
智。


立言自許者即指前三藏比量敵之言自許者即指
憬法師比量也。


真性有為者有為者是有法定是空因云緣生故喻
云由如幻真性無為是有法定非實有因云不起故
同喻云似空華。


若有依教名為自語者自語即是自教也若有依教
名為自語者此應生起下四句也依教可有二四句
故審。


彼說四大必非無實者順世外道自計四大實也今
言非實故違自語。


此依違教者為作句數與彼不異故在彼也。


及造彼者即造彼數論人是也彼者即論是也。


將成大等亦名勝性者未變二十三諦但名自性將
欲變時即名大等也。


十一根者眼等五根即五知根五作業根者小便大
便手足皮根是也心平等根此是十一也。


大者即是自性漸漸增長名為大我執者知神我所
[002-0820b]
有須諸境即由我執能令自性變起神我體外別有
我執與神我為受者故言執五唯量即五塵也如何
得為本亦能及易設大能成塵轉相生故亦本亦變
易。


薩埵等一一皆有三德者黃貧樂赤嗔苦黑痴捨。


闇鈍之闇者即是闇鈍不是明闇也。


中間者第一自性末後神我餘者總名中間。


用或有無者即此自性神我用時即能變二十三諦
即有不變之時即無故言用或有無。


如金七十者即數論弟子所造也即此弟子從數論
學成後遊他國頂戴火盆鐵鍱果衣腹求覓論義如
論對言集苦道滅為語倒彼國王及諸外道皆汝墮
負因此得勝便造七十行頌國王賜金因巳為號。


總無別依者不相離性名為總能別不成名無別依
論所別不成至說我為思者問凡因明法因喻皆不
分別今言其我通真及假假我佛法亦許有如何得
是所別不成答他言我者談其實我若是假我即是
相府故標我言即知真我故是所別言虗空等亦皆
准此若置言簡無有失也答爾下云有性何故不是
所別不成答即離雖別俱是實有故言有時無所別
過不同於我若爾亦為不可即離雖別有言同故所
別得成假實雖異我言同故所別應成答論略指法
據實皆合置言簡之思之。


問若說我是思所別不成者此問意者大乘不立我
[002-0820c]
體我體是無思若破言我非我前陳之我不應得成
即有所別不成之失問意如是下答中若有所簡者
若破他云汝執我非我如此簡即無其過。


如何可立我等為有者意云外道云何而得立我體
是有耶或云何立為有法耶審。


能詮言必有所目者我無我是也敵者破云汝執我
必是無我即此無我是所目道理若不以言簡即有
所別不成之過。


不爾便成者若不簡別便成前所別不成過也有本
成字作違字者若不簡違之過也。


上二過中至所別有故者此指前宗依中極成有法
極成能別為前後也即以有法為初也得過名者約
不極成說亦名所依不成者此意有法不極成亦可
得名所依不成今為形對後陳能別不成只得名所
別不成不得名所依不成之號後陳亦爾為形前陳
所別不成只得名能別不成不得名能依不成之號
也初過名所依不成能別有故者初過者即有法上
過宗之初故此有法過亦得名為所依不成為有能
別而非過故能別無過名之為有審。


初過亦名至能別有故者由自有過不堪依他能別
有故正指過體次下准知審。


俱分者一同二異即此同異故名俱分總別者謂實
德業三各不相濫名為總別同者謂二十四德業中
有五實中有九各各別名總同別同者德中二十四
[002-0821a]
德名德名同別異者就德中地中隨取一德上極微
各各別別水中亦有極微故名異。


起智為相者通二相八相體相也智者智慧也由和
合起智得智慧。


謂和合性至不爾便不能者此意即說和合和合覺
樂等法與我合時由何而得和合由我為因緣和合
始能德具覺等方與我和合若我不為因覺等終不
能和合問其我復以誰為因而得有耶答由覺等和
合而生如似小乘大生生小小小小復生大生必轉
相生此亦如是若是汎說言因緣和合佛法亦有大
乘和合不相應收由今說我為和合因故成俱過。


和合之因緣者即我是也。


唯此一句是前偏句者此八句中前七能所二別俱
過唯此第八半是半非故即屬偏過所攝即是此前
能別不成之偏句也全俱非句者即指前能別句中
俱句自他能別俱不成也皆是此過者除第八句餘
七皆第三句不極成過也審。


由此者由上有所別能別及俱不成過於中亦合有
自他兩俱全分一分猶預等過四大種者是有法勝
論自許實句所攝大乘不許此即是差別。


能變色等者數論但許心平等識能變於色大乘不
許數論不許大乘阿賴耶識互相不許故名俱所別
不成俱能別不成下尋可解。


有俱不符者即此俱不成數論自宗不許有業佛法
[002-0821b]
亦不許別有體。


皆是此過者即是相符過也。


或是真宗至皆如理思者此意即說立量本志欲違
他順巳今符自義所以非過不符自者即皆是為過
故致或言餘准知又釋夫立於量宗須共許若唯符
自而不簡別即是他所別不成等過故致或言。


有違現亦比等者定心緣境皆是現量觸處諸色而
定心緣今言不得是違現量比量者而立量云觸處
諸色定心得五境中隨一攝故由如色香等即是違
比。


有違現至非非學世間者如勝論師對佛法立五句
義非我現得亦如大乘言色非眼等境但違自現不
違懷兔等也。


有違現至及俱能別不成者問且如勝論違自現云
同異等非五根得豈佛法勝論不許有五根耶若言
不依勝論違自法者作法餘相是何答違自現他能
別不成等此即可有如現量相違四句中翻第二句
作法如勝論對佛法言覺樂等法非神我現境彼許
覺樂等是我現境今言不得違自現量神我佛法不
許又他能別過俱字應錯今疏改為他字說。


若違共現所別必成者如立聲非所聞即違共現聲
立敵俱許有聲故是成也。


如違自現至他俱不成者即勝論對佛法立我五句
義非我現得即是勝論違自現佛法不許即是他俱
[002-0821c]
不成也。


如違自現有符他義者覺樂非我境即違自現佛法
不許即是符他審。


有俱不成亦相符者如佛法對數論立自性我實有
即是符他數論自宗無故是此過此中相即作法准
宗九過中作法並是數論勝論薩婆多經部諸大乘
思彼計作法可解也。


現量合七有三四句者第一句許相符第二句除俱
不極成取相符第三句除比量比量為首有一四句
如是八合者結上所以四四句者取現量合七三四
句及比量為首一四句即成四四句。


世間相違有四者且違比云月中定有兔以有佛如
母兔正懷兒時外道教中自說月有兔自語可解。


作他比量皆非失者此如論說聲滅壞餘是違他教
比量之法違他順巳所以不得有違他教等過餘思
可解及非他語者即作量非許他過也亦非他比語
也。


餘七對至為四句亦爾者如以現初句對比八句一
遍作八四句除現初句以第二句對比八句乃至以
現第八對比八句亦爾以現對餘亦然是句非句者
無過名是有過名非。


立敵證智名之為門者此即依主釋自相之門也次
下自相即門持業釋也。


若非今競所應成義者此意言顯所應者隨自樂是
[002-0822a]
要是敵者先來未解方可立敵若先許設是自義亦
犯相符即是他成符也。


若不言自所許義者立量之時或立他義即是符他
也。


即除相符攝餘八過者但言令他不解了即攝得八
過失立宗者令他生解即名真宗他若不解非真宗
攝故言攝八也其相符他巳先許故須除之。


准因當知者因中既有猶預因宗中亦令有猶預宗
故言准即前令他解了思攝得猶預宗此中但攝宗
不攝能立。


第五少分此中無者集論中第五句令他解了及闕
無能立或猶預宗此之三句並是彼論之中第五句
攝得今此但攝宗不攝能立故言此中無也。


或成所立者即成宗或同或異此名不定也。


無別勝用與名不成者有本言宗名不成者非也以
無勝用不得餘名但與不成之稱。


若因自不成者有人唯取因自不成名不成因故今
破之疏主通取之。


又云文說不成義等者即此論中說四不成皆約不
能成宗名為不成。


兩俱非因至無所依者如次配因四不成也。


無體因依無體有法者即破大有句義云大有是有
法定非有六中隨一攝故如前五句即是無體無體
因依有體有法者聲是有法定是無我因云所量性
[002-0822b]
故是也。


問亦有傳釋者軌法師傳曰方釋所作性通顯如彼
疏解也。


此對他宗有隨一失者由不著自許言簡他故有隨
一失。


六足等論者小乘羅漢說也等者等取餘小乘論問
且小乘中許有大乘經不若許有今更成立犯相符
極成若不許有宗中不簡豈不是所別不成耶答他
雖許有大乘而不許是佛說故今成立亦無妨也。


四十餘年立一比量者即勝軍諸師四十年中作一
比量始成也。


阿笈摩者梵語也此名教也或可傳也。


薩婆多自許佛說等者此意薩婆多中自有二計許
佛說者可解不許佛說即是迦旃延造論時引佛說
立其道理元非佛說也。


亦餘小乘者許發智是佛說者當體即是對誰得餘
名為對不許佛說家得餘名。


及大乘至非佛語所不攝故者此意大乘許發智非
佛語中攝小乘自不許小乘許大乘非佛語中攝大
乘自不許為此互相不許不得一向極成非佛語中
攝今言兩俱極成但樂因上有法如何者是外道教
六足諸論總是。


豈汝大乘許佛說耶者即此意是敵者一種共許非
佛語不攝故汝豈大乘許佛說耶又更詰云又誰許
[002-0822c]
大乘非佛語所不攝此意今為因中不簡若言立敵
兩俱即簡得一分小乘不許發智是佛說者及諸外
道即此小乘外道相對還成兩種為此論著言簡若
但言兩俱即此小乘外道相對許大乘教非佛語中
攝此即犯他隨一過大乘自許他不許故。


若以發智亦入宗中者即是大乘違自教也因中一
分兩俱不成者一分者即發智望大乘是一分也兩
俱者即是不許發智是佛說及大乘者是兩俱也共
許非佛語攝因不在發智上有。


小乘作不定言為如自許發智者即汝大乘自許不
言小乘自許。


若立宗至薩婆多等便違自宗者此意薩婆多自許
佛說今對大乘不立汝自許即違自宗也但言為如
發智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即違自宗。


由此大師正彼因云自許極成者簡過乃盡問未知
是何比量答他自共有九比量是自共比。


唯識亦言至教量攝者此意許至教量之佛說。


樂大乘者至契經攝故因中著樂大乘者即簡一分
不樂大乘者故須因中著自許言。


焰熱騰焰等者此意有六義顯成事火一有焰二有
熱性三騰焰騰者飛舉也四有烟五有照顯六飛烟
飛烟者令烟飛舉具此六義故名事火焰與騰焰烟
與飛焰此四俱高下異也。


地大為質等者火望炭為質是地大焰動為風大焰
[002-0823a]
流及金汁等並是潤為水大熱性即是火大四大合
成故名和合於角決定等者此明能別所別及俱猶
預於角決定能別猶預於火決定所別猶預合二可
知審。


不過六因者如何者是且所別上作兩俱全分猶預
兩俱一分猶預即自全分他中亦有全分故成六因
義准亦有有體猶預俱不極成者前以宗一向無體
今者兩俱一向有體所依能依皆有實體如下自說
猶預所依皆有。


獨法合法者即能別所別各自不成名獨法合法者
即俱不極成也復云兩俱者即此獨法合法皆有兩
俱猶預隨一猶預相符猶預等即是立敵名兩俱也
言相違故順符彼故者結上過也初言似有焰即云
定有事火此自語相違順符者他本生疑更言似焰
故是符彼。


況諸因者即因體是也此中意云立況宗者如將因
成宗能別所別不成因上名因無簡依過況今他不
許有空又將德所依因俱他不許豈得不成過耶。


問如前所說至無所依過者此問意者前云以無體
法為宗還得以無體因無因今因既是隨一無體還
依隨一無體空宗因即合有因無所依過言今因既
隨一無依者即他隨一無依也言無隨一有法者言
說有法是隨一無也。


況俱不極成者即有法及因敵者不許故名俱不極
[002-0823b]
也。


如宗能別不成至異喻能立不遣者如何者是如對
數論立聲滅壞無常即是能別不成所作性因他許
成轉變無常即是法自相相違過除聲以外總為異
喻所作因異上亦有故言能立不遣疏有法自相相
違者因成法自相非有法。


能依之因有無不定者因通有無也。


二無體全分至德所依故者問所依若無可名所依
不成之失有法之我數論許有如何得是所依不成
此乃一分所依不成所立之我佛法不許故答且辨
因兩無體所依但一分也今助作此一句者以薩婆
多對大乘立我是實有舉德依因即是此之餘皆思
准。


亦如此論所說者是者數論說我是思。


立此論義者此論所依不成。


空大生果大不許故者大乘不許空大有體能生果
因於空不轉。


然皆決定至能依有無以為諸句者即此兩俱及隨
一不成所依必有但約因有無作句數也。


疏猶預不成至不分有無者此意有體可成猶預無
體不成猶預為此不分也。


兩俱隨一所依不成為句者此中合有一句問云何
故四不成所依句多少不同而有差別有所以若不
作此問生起下文乍讀難悉即兩俱不成等並答云
[002-0823c]
解也此釋初二不成依有體為句多少所以又猶預
不成至不分有無者此釋第三不分有無為句多少
所以又所依不成至所依不成者云此釋總所依不
得作自他一分無體辨句多少所以。


若許自他至所依不成此不成此正釋第四不分自
他無體所以意說者若許自他少分因於宗有即半
有半無所以必非所依云不成不成者必全無故所
以不得以自他隨一為句也。


亦無猶預至不猶預故者此釋所依若無不得有猶
預言有無別故者有是猶預無是所依言疑定異故
者疑猶預定所依。


兩俱不成至有九句者此師兩俱既攝猶預所依不
成如前過中是兩俱者皆屬此接本兩俱不成有四
句通有無猶預不成有兩句何者是兩俱全分兩俱
一分所依不成有三句謂兩俱有體無體兩俱有體
一分此上兩俱句也。


隨一不成至合十八句者且隨一有八句可知猶預
中有四句所依不成中隨一有六句此巳上並隨一
句也此上全及分二十七句也又此二十七句應想
是上四不成中合有二十七位應接在兩俱隨一審
一宗法而非遍至合接十二句者且兩俱中有二句
隨一中有四句猶預中有三句所依中有三句合成
十二分句。


非遍非宗法至有接十五句者且兩俱中有二句隨
[002-0824a]
一有四句猶預中有三句所依不成有六句合成中
五句。


問因於宗無喻於二無者此意將喻成宗因喻若不
能成宗因喻得名不成。


問若爾因過皆欲成宗者意立者意欲成此宗無過
非將因成宗名欲。


因雖三相至皆准知者此舉例答前微也以因初相
親成宗故翻名不成宗三不成亦爾三者能別所別
俱不成故名三也何故但三名不成者即是因於宗
無喻於二無而為三也以此問言若爾即是陳前為
因也下答意者三相雖皆因過唯初得名不成宗過
雖多不同何妨不成唯此餘皆宗具合二違宗者即
同異喻也審問次前云一宗法而非遍接四不成一
分如何今言因元初相總名不成答不然初相有三
句前言一分者初相句並第三句即接四盡今言初
相初相三句皆名初相不唯取初相初句故亦無妨
寬因能立唯成寬宗等者且如佛法立聲無我宗所
量性故因除聲以外一切無我之法皆為同喻有即
接一切常無常法為同喻無有一法是我者可為異
喻因不監行得名正量若其狹因能成狹宗如成立
聲為無常舉所作勤勇二因皆得若以此二因成聲
無我即是狹因成立寬宗一切諸法皆為同品因於
同品雖不遍轉因不監行亦成正因。


耳心心所所量性等者雖復以耳心所之法簡別於
[002-0824b]
餘然此所量得聲勝相對而作以此二有聲性故若
對餘宗闕無同喻。


此與不共二不定差別者共不定二處皆有不共因
二處皆無故言差別。


他比量中至合有九共者於自他共中名有三且自
中三者一自二他三共自者於自宗中立自道理名
自比他者將自宗義成他宗義名他比共者將自宗
義對敵者說即名為共共者對敵邊得共名也他中
三者一准此作法可解。


宗既順先不立者初立宗時未舉因轉其宗未成後
舉所聞因其宗亦未成故言順先。


今難云以理言之者此是理門中古難意也。


元所在無者不是同有異無異有同無故非不定審
比量難云所聞因非不定至如二八因及下難如四
六兩比量此是理門中古師比量也。


彼論者即理門也釋古師難。


謂如山野艸等者彼論意云如山艸等隨何人取即
屬於彼不定屬一名為不定所聞性因亦復如是若
立聲常此所聞因而即屬彼立聲無常此所聞因即
屬無常不能決定成所立名為不定。


所有差別遍攝一切皆是疑因者乃至法處數勝論
及我有命等中間並是差別此所聞因並不能成故
名疑因離繫親子者即是裸形外道此我為一切衣
服纏縛不能出離亦既裸形能除染故名離繫子也
[002-0824c]
唯彼有性者此前有性即屬有法有法不無名為有
性一向難故者即是門同品也唯彼有性彼所接故
者即此所聞因名為有性共此所聞因唯屬有法聲
不定屬二喻所以不定審。


或所聞性名為有性者此屬於因因體是有名屬有
性也。


彼破前云一向離故者即理門破前古師也由彼古
師不許所聞性因是不定故云一向離也。


前有諸師者即是以前諸師作比量破理門中古師
前二量也即此作不定過是今疏主與前諸師作此
過。


不唯闕初相者意云初相是不成攝故所聞性非不
成攝。


不順不違成共宗故者此言其宗者常無常宗兩宗
雖各不許在聲上有離聲之外各自許有常無常法
名為共宗。


今作決定相違至隨離一故者即是今時疏主作也。


然俱可得一義相違者此意聲論立聲常時勝論若
自立無常時可得常違無常一義相違此意若俱時
立即是猶預因也如後者是即相違決定是若但違
他他未信受即是正因。


彼實非實者即非實也如後者是地水火風空時方
我意即此九實是二十四德家之依。


亦前二者即是亦前共不共也。
[002-0825a]


汝之藏識非異熱識執識性故者因同喻第七等等
取一切色即此識性因同品第七有於色無即是同
分一切異熟六識總為異喻識性因於異遍有故是
異全。


瓶盆等為異品者薩婆多宗麤細極微俱實盆既麤
微成如何言非實耶答據彼本宗麤微是實今言假
者瓶盆等為假今於麤微上假立故名為假。


以餘五蘊無為為異品者五蘊之中四是心所一是
色也。


發智六足為異品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接因於發
智有於六足無者問自比量因喻等皆須依自何故
因言極成復將不極成發智為異喻耶答今且作法
但取因異品分轉餘不論。


空大為耳根者聲勝二論俱說空為耳根何以故空
無障礙故若有障礙是即不聞故取空為耳根。


彼二宗中者即聲勝二論俱覺樂嗔等為心所也。


理門論云若於其中俱分至由有相違及正因者此
意即此俱分句除異品一分即成正因若除同品即
名相違若俱不簡即名不定也簡別餘故是名差別
等者即與上四差別不同上四唯是不定二品俱有
不簡別故今簡異品且言定因若除同分即相違也
今此第五俱分有所簡別即成正因也。


謂聲無常至謂如極微者此意即此俱分句中雙望
同異二品上各一分同上極微是異上心心所是即
[002-0825b]
此無礙因於此二處皆有故成不定。


或於其中俱分有至第三四五皆名俱分者非此第
五名為俱分第三第四及第五三各不同名為俱各
有分過名為俱分非此第五同異分有名為俱分或
此後解同異二品或餘或分二品俱有即名俱分也
若依前解不攝第三四二品皆全非一分故或俱分
者非三四五名為俱分謂同異二品俱有此因名為
俱分非是但有一分名之為分若爾不共不定二喻
皆無如何俱分答如前所說宗法同異彼同亦有瓶
空之上常與無常是法同異所聞性因於彼亦有以
此一因遍二宗故名為俱分。


若依作後解攝不定盡者非六不定皆總攝盡但攝
分不定盡問何故不言初不定法師云且說分者不
說初一同品異品名為俱分即攝初一故於六中攝
得四也謂一三四五也。


與餘差別者即不共不定與餘四別故名餘差別也
非業果五蘊至業果五蘊者此二種有何差別答且
五蘊中識蘊有業果非業果無記六識是業果善惡
六識非業果也色蘊之中眼等五根通業果非業果
由宿習故今時得者名為業果飲食及睡眠者是非
業果。


相違之決定決定令相違者此意所作性因是常宗
家相違因也是無常宗因是也所聞性因是無常宗
家相違因也是常宗因是也此第六轉屬聲中攝依
[002-0825c]
主釋也決定令相違者此意由所作因由皆令宗成
相違何者是所作因成聲無常所聞因成聲是常為
此決定令相違也第六第三二轉如次配上相違之
決定決定令相違也。


聲生論說聲有三類者一如近[土*几@二]語即是響聲二一
一皆能詮者對境非一故名一一能詮一一能詮外
名有聲性由有所詮境故能詮言方發即此聲性離
境及能詮外有緣具方有。


不緣不覺者緣不合即不覺下二句正指緣覺。


觀宗法審察等者此意由觀察法令敵證者智生猶
預不能定閑一法故名躊躇。


不應分別前後是非者此相違決定隨前後陳皆俱
是過不可說言前後是非又此古師理門中後立者
而為其勝為言一切後立之者皆悉為勝由斯於此
斷聲勝勝論負。


又彼外難者彼者即理門也。


初是他比後必自比者即指前重大乘是初敵為後
自他可知又云若立自比對必他比者難立自量對
他敵者自比即是敵者他故又云無二自他者此意
說云若立名自敵即名他無二俱自者無有立敵俱
自立敵為二也他義可知審若敵名自立即名他無
有立敵兩俱是自兩俱是他若二俱自即真能立若
二俱他即真能破如次作法過如疏說如許定果色
者菩薩實身為魚米第色此色從定所起名定果色
[002-0826a]
體是實有。


彼寬此狹者如宗九過中且是宗違同名為比量相
違不具三相此是寬云何名寬由相違決定中不攝
得名寬但是相違決定即是比量相違何者是即六
不定中聲生勝論等對量是也。


若不改前因違宗四種者若不改聲論所聞因有違
宗四種何者是有法自相乃至法差別等。


是後相違過者即是四相違也由決定相違在前故
得後名也。


聲論破勝論義聲應非聲者由言中不簡故有違宗
失又更作一量為前自犯過更作有法差別相違量
量云無常之聲應非無常之聲雙牒法有法不成有
法差別過也又無常言根本諍法今是意許今既言
疎又更成過。


是故此量非過所攝者此量者即是次前勝論所說
聲無常量若作次前有法自相及有法差別此二出
過皆非合道理不能令前勝論本量得是過收。


以此唯前至亦有四種者此意前比量相違一因違
四今此決定亦有違四即此決定相違亦違四也故
言准前知問論中有法及法皆有差別如何今伹說
違法自相過答今論但說言所陳法又是宗中能別
本所諍法故須有諍有法雖言陳不令宗相及餘二
差別意中雖許非言陳。


自比量中他不定非過者且如立者立自比量立者
[002-0826b]
自能立因流至他宗比量異喻之上轉此因猶他不
定過即是自比量中他不定也他比量中自不定者
立他宗義本欲破他他比量中他能立之因流至自
比量異喻上轉此他能立因犯自不定過即是他比
量中自不定。


此論且依兩俱至不定過攝者釋六不定一一之中
皆悉得有四種不成論中且約俱不成明六不定理
實俱有一喻雖共等者釋三不成之所以。


其二十七一五十八種等者問准理亦合將二百一
十六種望二十七為句何故但以五十四對二十七
耶答理實合然疏主略示於法非盡理作今淄洲法
師以二百等不定對二十七總當五十八百三十二
種不定更審筭之五十四不定配四不成即合二百
一十六四不成中二十七配五十四即合一千四百
五十八句問前共不定門初相第三不共不定闕第
二相餘闕二相名一何故更對不成作句答望喻而
亦無過問喻即後二相云何言無耶答望喻依說亦
無過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中
[002-082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