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142 唯識開蒙問答-元-雲峯 (master)



唯識開蒙問答卷下
宣授懷益路義臺寺住持宗法
圓明通濟大師 雲峰 集


六種無為



問。第一真諦義。


答。體用顯現蘊等三科也。


問。云何名
為實性唯識也。


答。是前四法。真實性故。


問。既是四位
真實之性。何故偏云識實性也。


答。六位心所識家相
應。十一色法。識家所緣。不相應行是識分位。識是其
體。是故總云識實性。


問。此識實性有幾數也。


答。有六
種。一虗空等。


問。何故此六。通名無為。


答。為之言作。前
九十四有生滅法。皆有造作。稱之曰為。今此六法寂
寞冲虗。湛然常住。無所造作。故曰無為。


問。虗空無為
其義云何。


答。謂於真諦。離諸障礙。猶如虗空。豁虗離
礙。從喻立名。


問。擇滅無為。


答。擇謂揀擇。滅謂斷滅。由
無漏智。斷諸障染。所顯真理。立擇滅名。


問非擇滅。


答。
一真法界。本性清淨。不由擇力。斷滅所顯。或有為法。
緣闕不生。所顯真理。約上二義。不因擇滅。云非擇滅。
[002-0364a]


問。不動無為。


答。離前三定至第四禪。離其三災。出於
八患。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理。從能顯名。故曰
不動。


問。想受滅無為。


答。無所有處。想受不行。所顯真
理。名想受滅。


問。真如無為。


答。真揀於妄。如揀於倒。遍
計依他。如次應知。非妄非倒。故曰真如。無作曰無為。


三科百法



問。如前五位百法。於五蘊中。何蘊攝何。


答。頌曰。色攝
十一全。受想各當一。七十三行蘊。八王識蘊收。無為
無積聚。不向蘊門攝。


問。色攝十一全。


答。五根六塵。皆
屬色蘊。故云色攝十一全。


問。受想各當一。


答。遍行中
受自當受蘊。想當想蘊。名各當一。


問。積聚名蘊一受
一想。何得成蘊。


答。八識相應有八受想。聚八受想故
成二蘊。


問。七十三行蘊。


答。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
應。總有七十五法。除受想二。有七十三。此等皆是遷
流造作。故行蘊攝。行者遷流造作之義。


問。八王識蘊
收。


答。八識心王皆是識故。皆識蘊收也。


問。無為非積
聚。不向蘊門攝。


答。蘊積聚義。有為之法。可以積聚。色
有形質。非色有分限。今無為法。既無形分。何所積聚。
故非蘊攝。是故五蘊。攝前九十四法。


問十二處。


答。眼
等六根。色等六塵。是也。


問。此十二處。如何收攝五位
法也。


答。頌曰。根塵各五處。十色隨自名。八王意處收。
八十二皆法。


問根塵各五處。十色隨自名。


答六根塵
中除意法二。前十法中。五根當五處。五塵當五處。十
色隨自名者。隨自眼名。便當眼處。乃至觸名。便當觸
[002-0364b]
處。名十色隨自名也。


問八王意處收。


答。八識心王。皆
在第六意根攝也。


問八十二皆法。


答。一百法中。除前
十色。及八心王。此十八外。有八十二。皆在第十一法
塵處收也。


問何以故。


答。除前十八所收巳外。選甚有
為無為。假之與實。皆是意識所緣法塵境也。


問。十八
界。


答。六根六塵六識。成十八界也。


問。十八界收攝百
法。


答。頌曰。根塵各五界。十色隨自名。八王歸七心。八
十二皆法。


問。根塵各五界。十色隨自名。


答。五根五塵。
各當五界。為十色界。名體相當。云隨自名。


問八王歸
七心。


答。六識界及意根界。名七心界。前六心王。當六
心界。七八二識。皆歸第七意根界收。總名八王歸七
心也。法界同法處。不須再問。


五位三性



問。遍計依他圓成。此五位法。何法何性。


答。遍計不攝
此五位法。


問。何故不攝。


答。遍計性者。是增益相無實
體故。


問。此遍計性。何識能計。


答。唯第六識。


問。何唯第
六。


答。四句料揀。即知非餘。一。遍而非計。謂第八。二。計
而非遍。有漏第七。三。非遍非計。有漏前五。四。亦遍亦
計。有漏第六。故唯第六。有此遍計。


問。幾法是依他性。


答。除六無為。餘九十四。藉因托緣。皆依他攝。


問。九十
四法。通其假實。何皆依他。


答。非體假。故皆依他。


問。非
無體假。是何假也。


答。分位假。


問。假有幾種。當知何法
是分位假。


答。假有三種。一聚集假。瓶盆有情。聚集四
大五蘊成故。二相續假三世因果。多法多時立一假
[002-0364c]
法。如昔者鹿王。今我身是。三分位假。不相應是。依前
三法分位立故。


問。幾法是圓成性也。


答。六無為是。


問。
何知六是圓成實性。


答。所證所顯。從喻從詮。本性緣
闕。照前自見。


問。何謂圓成。


答。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
法實性。名圓成實。


問。圓成有幾種。


答。有二種。謂無為
圓成。離倒圓成。


問。前相攝者。是何圓成。


答。無為圓成。


問。何為離倒圓成。


答。三乘因果位中。無漏心品。佛果
位中。依正二報。威儀定果。滅後舍利。但無漏者。無為
之法。皆是離倒圓成攝也。


因果之義



問。佛宗因果。有何義理。


答。說因果者。離斷常邊。契中
道故。


問。因果二字。如何能離斷常二邊。


答。有因故非
常。有果故非斷。


問。因果之道。須三世相續不斷。方成
因果。過去為因。現在為果。又現因未果。大乘過未無
體。現唯一念。如何得成因果相續。


答。觀現在法。有酬
前因。假說現在為前因之果。觀現在法。有引后用。假
說現為后果之因。故將現在一念之法。說成因果相
續不斷。


問。過未無體。何得相續。


答。前因正滅。后果正
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相續明矣。


四相之義



問。名四相。


答。生住異滅。


問。此之四相。有差別否。


答。有
二種。謂剎那。一期。


問。剎那乃細。


答。謂生住異滅。剎那
剎那。遷滅不停。名剎那四相也。


問。請示行相。


答有為
之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
[002-0365a]
為住。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暫有還無。無乃名滅。此之
四相皆約念念而說。


問。一期四相。


答。約人物等。從生
至滅。長短時節一期之間。說此四相名一期也。其行
相者。且如一人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巳相似相續
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此皆長時說一期也。


問云。
滅相是無。如何與有得為相也。


答。表此後無。為相何
失。不是能令有法成無。止是名後方名無也。


難云。無
法既得為相。龜毛應亦為相。


答。龜毛本無何須立相。
滅相令無。故立為相。不同龜毛。


四食之義



問。食何義。


答。資益義。


問。憑何以知。


答。論云此四能持
有情身命。令不斷壞。故名為食。以此而知是資益義。


問。論云此四。其相者何。


答。段食。思食。觸意食。識食。此
為四也。


問段食意。


答。段謂分段。一分一段。可飲啜故。


問。此段食以何為體。


答。謂香味觸三塵為體。


問。色聲
二塵。何不為體。


答。眼耳二識。離中取境。色聲二塵。不
與根合。不能資得諸根大種。故不為體。鼻舌身三。合
中取境。境與根合。故能資得諸大種。所以三塵偏為
食體。


問。段食以何為相。


答。變壞為相。謂香味觸變之
時。方能資長諸根大種。


問觸食何。


答。有漏觸數。纔觸
境時。資生喜樂。稱益於身。能為食事。


問。觸遍八識。何
識為食。


答。意識偏勝。


問意思食。


答。欲俱思數。希可愛
境。能為食事。


問。欲何非食。


答。思慮益根。非欲能故。



請舉思慮為食之事。


答如懸沙療饑。望梅止渴。此皆
[002-0365b]
由思資益根大。即其事也。


問。思亦遍行。八識皆具。何
識思是。


答。亦第六勝。


問識食義。


答。由前三食。勢分力
故。識能資養諸根大種。方為食事。


問。何識為食。


答。第
八偏勝。


問。八何偏勝。


答。執持相故。


問。此之四食。於三
界中何界具何。


答。段唯欲界。餘三通三界。


問。何故段
唯欲界具。


答。順益勝故。


問。觸與意思三界八識。有差
別否。


答。若前六識。相應觸思。三界之中。隨識有無。如
眼耳二識。一界一地等。若七八者。三界隨識常恒而
有。


四分之義



問。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何名四分。


答。謂相。見。自證。證
自證。是名四分。


問。定四耶。為有異說。


答。有四師。如前
巳說。若義圓成。護法菩薩。


五位八諦



問。真俗八諦。於我法等五位。各何諦攝。


答。我法唯俗。
真如唯真。其餘中間。通真俗二。


問。何以知之。


答。四諦
章云。初一唯俗。後一唯真。中間三法。通其真俗。


問。初
一謂誰。


答。軍林瓶車。即當我法。


問。後一者何。


答。一實
真如。


問。誰是中三。


答。一三科五蘊。二四諦因果。三二
空真理。


問。中間三法何理通二。


答。對前為真。望後為
俗。所以通二。


問。此等五法。如何配攝。真俗八諦。


答。中
間三法。配初軍林。名俗四諦。配後一真。名真四諦。


問。
初一何理。唯俗非真。


答。我法虗妄。無所劣過。故唯是
俗。


問。後一何理。唯真非俗。


答。勝義勝義。不可施設。廢
[002-0365c]
詮談旨。無所勝過。故唯是真。


問。四俗諦。名義相攝。



一假名無實諦。謂軍林瓶車。二隨事差別諦。蘊處界
等。三方便安立諦。苦集等。四法假名非安立諦。二空
真理。


問。四諦義。


答。一體用顯現諦。當第二俗。蘊處等
法。二因果差別諦。當第三俗。苦等四諦。三依真顯實
諦。當第四俗。二空真如。四廢詮談旨諦。一實真如。



諦何義。


答實也。不虗之義。


問。我法無體。焉得名實。



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虗。目之為實。


有無對色此等合在識變後安



問。色總有幾。


答。有二。謂有對無對色也。


問。十一色中。
何者是何。


答。前之十種有對。第十一名無對色。


問對
者。何義。


答。對。礙也。二色相對。互相窒礙。如本與石。互
相繫時。體不相過。五對礙住。名有對義。


問。對礙名色
者。其第十一法處攝色。既無對礙何得名色。


答。體雖
無對。皆從對色以立其名。


問。從對色立名之義。


答。極
逈色。以假想觀。析遠逈等至極微時。名極逈色也。



極略色。


答。亦假想觀。析須彌等俱礙之色。至極微處。
名極略色。


問得名理。


答。逈及有對是對眼色。析此至
極。名極逈略。此二皆從所析麤色。以得色名。


問。空一
顯色。如何名色。


答。顯色之空。名空一顯色。從所顯色。
以得其名。


問。遍計所執色。


答。執色為實從所得色。以
得其名。


問。受所引色。


答。從所防所發善惡之色。得其
色名。


問。無對色。對何識境。


答。唯第六識。何以故。對意
根故。假想觀故。故唯意緣。


問。無表色名。


答。受所引色。
[002-0366a]
又名無表。


問。其義何也。


答。對表得名。


問。表何義。


答。有
所表示。故名有表。


問。表示相。


答。由動發勝思。發動身
語。恭敬乞願。令知所為。名為有表。


問。無表何義。


答。防
發功能。自他不知。無表示相。名為無表。


問。表色以何
為體。


答。身表色者。屈伸等是。語表色者。意相應思。從
所發動。名為表色。


問。無表色以何為體。


答。受戒之後。
思種之上。防惡發善功能為體。


問。思有多種。謂審慮。
決定。動發勝。何思種上有此功能。


答。於三思中取上
品者。初念所熏種上。有此功能。


問。何以故。


答。初念所
熏。為無表依故。


問。何唯初念所熏之種。為無表依。餘
後念種。不立為依。皆上品故。


答。如世皇儲。立一餘非。


問。防發功能。從何時有。


答。從第三番羯磨竟時防發
功能任運增長。從彼時有。


問。此功能何時萎歇。


答。犯
舍巳後。乃成佛時。可爾萎歇。


問。成佛巳後。如何萎歇。


答。如瓶滿。更不受添。所以歇矣。


問。佛戒不萎。有何過
也。


答。應有前佛。勝於後佛。


問。勝後何失。


答。應非果滿。


問。無表之戒。如來知否。


答。說爾等。


難曰。若知無表。應
名有表。苦不知者。佛非遍知。


答。由遍知故知。非表知
故知。二難俱釋。


戒有三種



問。戒有幾種。


答。總有三種。謂別解脫戒。定俱戒。道俱
戒。


問。別解脫名。


答。從師受者。別別防非。名別解脫。



定俱名。


答。入定之時。便有一分防發功能。名定俱戒。


問。道俱戒。


答。聖道起時。亦能防發。


問。何名聖道。


答。無
[002-0366b]
漏之智。名為聖道。


問。此等戒法。以何為體。


答。別解脫
戒。思種為體。


問。皆說防發功能為戒。何故却取思及
種子。


答。既出體性。須取功能。所依實體。


問。何故前說
身恭語詞。表色為體耶。


答。前出表無表色之體。今出
表無表戒之體。何相違有。


問。定道俱戒。既依現思。應
自表知。何名無表。


答。現思之上。防發功能。豈得自知。


問。佛戒萎歇。佛應無戒。


答。防發功能。雖不增長。戒體
仍存。難佛位之中。無所防發。


何用戒為。


答。如君子帶
劍。亦何傷理。


自相共相



問。何者名自相共相。


答。言說不及。謂之自相。及故名
共。難若言說不及謂之自相。


何故說名詮自性。


答。名
所詮者。在言自相。唯局一法。謂之自性。乃共相中之
自性也。今自相者。乃離言之自相也。


問。請示自相。



舉其火。燒熱為性。唯身根者現量證知。其燒熱性。言
說不及。


徵。何理知之。言說不及。


反曰。若言說及。說火
之時。口應被燒。既不燒口。明說不及。


外難。若說不及
者。喚火之時。何不得水。


答。俗習假名。共呼召故。故論
云。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兆。返成。若不爾者。不
解火名之人。何不應聲與火。順成。苦火自性。不以他
人火觸身時皆同覺熱。何有言說。明知自相。言說不
及。


問。共相何義。


答。一類之法。共有此相名為共相。


問。
請示法。


答。如言火時。一切諸火。皆在所言。知爐中火。
點燈火等。乃至火之極微。言說及者。皆名共相。


問。何
[002-0366c]
以故。


答。貫通多法。不局一事故。


問前之自相。何量之
境。


答。前不云乎現量證知。


問。何以故。


答。不作解緣。得
自相故。


問。共相何境。


答。比量之境。


問。何以故。


答。作情
等解。不稱本法故。


問。憑何以知。


答。論云假智及詮。俱
不得真。唯於諸法共相而轉。


問。緣共相心不稱本法。
應是法執。


答。此稱影像。若法執心不稱影像。


問。不稱
本法。是非量否。


答。隨所度境。不謬解故。非量謬解。


八緣假實



問。因位八識。於假實境。何。


答。五八唯緣實。七唯緣假。
六通假實。


問六緣實。


答。五俱意識。未作解時。


問大假。


答。五俱意識。作解巳後。及獨頭意。此仍分二。若獨散
意。唯假非實。若定意識。一分通實。


問佛果位。


答。八識
通緣假之與實。


問三境義



問。三境義。


答。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
情本。性種等隨應。


問。性境不隨心。


答。有三不隨。謂性。
繫種。所緣之境。不隨能緣之心。是一性一界一種。


難。
性不隨。無記前五。及第八識。緣五塵時其能所緣。皆
無記性。云何性不隨也。


答。同義即有。隨義即無。


問。隨
義即無。同義如何。


答。如弟同兄性。不是隨兄。


難。繫不
隨。如當界現第八。緣當界種第八。豈非繫隨。


答。亦即
同義即有。隨義無。


難。種不隨。內二分相緣。自證緣見。
此能所緣。皆同種性。種何不隨。


答。亦同非隨。


問。獨影
唯存見。


答。此之影像。自無實體。唯存見分。慮度而生。
[002-0367a]
名唯存見。


問。獨影義。


答。獨有影像。都無本質。故名獨
影。


難。有質獨影。又如何也。


答。此類影像。雖有本質。不
從質起。獨由見生。亦名獨影。


問。何故如此。


答。自他相
緣。漏與無漏上下界地。此能所緣。即爾懸隔。托質不
著。不名帶質。不得自性。又非性境。故知此影。唯從見
生。


問。帶質通情本。


答。情。謂見分。本。謂本質。此之相分。
連帶見質兩頭生起。故云帶質。


問。以心緣心真帶質。
是何心緣何心。


答。七緣八。六緣諸心心所。


問。以心緣
心。如燈照燈。兩頭有光。成中間相。可名帶質。若似帶
質。以心緣色。如燈照壁。壁既無光。其中間相。唯從見
生。應名獨影。何成帶質。


答。既名似帶質。約義說乎。



何知約義。


答。如說獨散意識。緣於當界過未根塵。說
為三境。稱實獨影。義說餘二。


問。以何義知。實是獨影。


答。過未無體。境無自性。豈是性境。既無質體。何名帶
質。獨有影像。相從見生。獨影無疑。


問。何義說為第二
性境。


答。約此影像。雖現無質。會當須有。托曾當質趄
此影像。約此義說。第二性境。


問。約何義路。說似帶質。


答。擬曾當質。說此相分從一頭生。為似帶質。


問。何知
此二。約義非實。


答。過末無體。豈有所托。實本質也。故
知義說。


問。三境之體。相質取何。


答。設爾等。


難。若取本
質。無質獨影內二相緣。自證緣見。正智緣如。皆無本
質。何為境體。若取相分。內二相緣。自證緣見。本智緣
如皆無相分。用何為體。


答。若依正義。唯取所緣。為三
境體。免前諸過。
[002-0367b]


三境熏種



問。性境熏幾個種。


答。見影質三。


問。帶質境。


答。見質二
種。


問。何無相種。


答。相兩頭生。假故無種。


問。何無餘二。


答。無質無質種。相假無相種。


問。有質獨影。何無質種。


答。自他界地。漏與無漏。質既在他。能熏所薰。不相和
合。故無質種。


問。既有本質。何不名為帶質境邪。


答。自
他等隔。所以此影不從質起。約由見生。但名獨影。


二種無明



問。無明有幾。


答。大數有二。謂不共無明。相應無明。二
中復分。


問。不共中復有幾。


答。有三種。一獨行不共。二
相應不共。三恒行不共。


問。獨行不共。


答。不與相應者
共。


問。恒行不共。


答。不與間斷者共。


問。何者是為恒行
不共。


答。第七俱者。名為恒行。不與第六間斷者共。名
為不共。此類名為恒行不共。


問。何者獨行不共。


答。不
與貪等俱者。名獨行不共。此又有二。謂是主獨行。非
主獨行。


問。何名主獨行。


答。不與忿等小十俱者。名為
是主。


問。何以故。


答。忿等十法。自類不俱。各自為主。此
之無明。既然不與是主者俱。獨自行時。自便為主。是
故名為是主獨行。


問。何名非主獨行。


答。與念等俱。名
為非主。


問。此之無明。各何時斷。


答。是主獨行唯見所
斷。非主無明。通見修斷。


成漏之義



問。善與無記自體非染。由何成漏。


答。由與第七煩惱
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以道成。漏由漏俱善等
[002-0367c]
由七漏。


難曰。二乘無學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
漏。


答。由從有漏舊種生起。故是有漏。


善等三性



問。云何名善。


答。自體及果俱可愛樂。名之為善。


問。不
善。


答。反善可知。


問。云何無記。


答。無愛非愛果可記別。
故名無記。


難曰。疏解二世順益。方名為善。謂前世益
今世。今世益後世。俱得樂果者。無為無漏無前後際。
何故名善。


答。此世他世。違越生死。有證得故。所以名
善。


問。人天樂果。亦是順益。何非善也。


答。唯順益現世。
故是無記。


問不善。


答。翻善可知。


問。前六三性。為俱不
但。


答。有二師解後。師義正。容許俱起。


難。五識三性容
俱起者。五俱意識。於一念中應具三性。


答。隨偏住者。
同彼性也。


南山量義



小外難曰。若說一切唯心造者。何故此無山處。心想
不成。彼有山處。想不能無。


答曰。如在夢中。無山之處。
却見有山。縱若夢心却想令無。亦不能無。有却見無。
想不能無。


問。何以故。


答。迷妄顛倒。幻業力故。夢境亦
如望外。


曰。夢境是假。覺境是實。何得相例。


答。夢既是
假。覺安得實。


問。何以故。


答。覺時執實之心。誠如夢昧
之心。覺心夢心。皆妄執故。


外難。若覺時境。亦如夢境。
不離識者。何得夢境。皆知唯心。覺時之境。不知唯識
也。


答。如夢未覺。不能自知夢境唯心。要至覺時。方知
唯識。如覺時之境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覺境唯心。至
[002-0368a]
真覺位。方知唯識。


問。何知爾也。


答。如來說為生死長
夜。未得真覺。恒處夢中。


外問。若唯有識。何緣世尊說
十二處。


答。為入我空。說六二法。


外問。佛既說色等。即
應是實有。


答。由破一合實我相故。說色等法。非說實
有。


問。為執實我。說色等破。執色等實。復說何破。


答。為
破法執復說唯識破色等實。


外難云。破我說色。色等
即空。破色說識識性亦空。


答。識性不空。


問。何偏不空。


答。非所執故。


問。若執識實復說何破。


答。執識實有。即
是法執。至如唯識。亦是法故。


問。何以故。


答。若執依圓
是有。還同遍計是無。故是法執。即法空破。


問。非所執
識。何須存也。


答。有為無為名為有。我及我所名為無。
故非所執。本法不無。


問。說無此識。有何不可。


答。若無
此識便無俗諦。俗諦若無。真諦亦無。


問。何為如此。


答。
真俗相待。而建立故。


問。設無真俗。復何過也。


答。撥無
二諦。是惡取空。諸佛說為不可治者。外。


問。大乘色等
分明現量證知寧撥為無。


大乘答云。現量所證幻有
非無。汝執實有。是遍計無。


難曰。外色非實有。可非內
識境。他心既實有。寧非自所緣。


答。是自識境。仍疎非
親。


外曰。既有異境。何名唯識。


大乘責曰。奇哉固執。觸
處生疑。豈唯識言。唯局一人一法無餘。


外曰如何。


答。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
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問。既五位別。何名唯
識。


答曰。醫卜未出門。又早閑病發。才不責云。奇哉固
執。觸處生疑也。


問。請明五位皆唯識理。


答。識自相故。
[002-0368b]
識相應故。識所緣故。識分位故。識實性故。如是諸法。
皆不離識故。名唯識。今後牢記。更不復云。


四緣之義



問。現量之境。何緣是幻。非實有也。


答。從緣幻生。故非
實有。


問。何故緣生便不是實。


答。既從緣生。亦從緣滅。
故幻非實。


問幻生緣。


答。心法四緣生。色法二緣長。


問。
心法四緣。


答。謂因緣。增上。所緣緣。等無間緣。


問。色法
二緣。


答。謂因緣。增上。


問因緣義。


答。謂有為法。親辦自
果。謂之因緣。


問。此體有幾。


答。一種二現。唯此二法。


問。
此二望果。皆因緣也。


答。三類親因緣。四類真等流。


問。
三類親因緣。


答。謂種引種。種生現現熏種。


問。四類真
等流。


答。三因緣上。加現引現。親非親義。如前巳辯。


問。
等無間緣。


答。八現行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
間等而開導。令後定生。


問。等者何義。


答。能引所引。力
齊名等。謂一引一聚。一聚酬一。一聚引一。一酬一聚。
一引一法。一法酬一。一聚引一聚。一聚酬一聚。類有
不等。力須齊等。


問無間義。


答。能所相望。於其中間。無
自類隔。名為無間。


問緣何義。


答。顯非色等。


問。三性三
量三界九地因果漏等。此等自識。互相引生。是此緣
否。


答是。


問。何故皆是。


答。只約前後無自類隔。名等無
間。何礙漏等。


問所緣緣。


答。謂若有法是帶巳相。心或
相應。所慮所托。


問。有法何義。


答。表是依他。非無體法。


問。何須依他。


答。要有力用牽能緣識。


問。是帶巳相。


答。
帶謂挾帶。相謂體相。相分。巳即是相。


難曰。有法為緣。
[002-0368c]
生能照心。心帶有法巳相。名所緣緣。面質為緣。生鏡
中像。鏡帶面質巳相。面質應是鏡所緣緣。


答。要心或
相應。所慮所托。鏡非心心所。面非鏡所慮。是故面質。
非是鏡家所緣緣也。


問。此緣有幾。


答。有其二種。一親。
二疎。


問。親所緣緣。


答。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
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問。疎所緣緣。


答。若與
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疎所
緣緣。


問。親疎二緣。定有體否。


答。親緣定有。疎緣或無。


問。何故。


答。有不仗質。心亦生故。


問。誰是不仗質。


答。第
八親相。內二相緣。自證緣見。本智緣如。第六緣無。


問。
何者仗質。


答。自第八識。緣他身土。前七除六緣無之
外餘皆有質。


問增上緣。


答。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
餘法。或順或違。


問。有勝勢用。


答。是為緣義。但不障礙
便是力用。


問。或順或違。


答。顯與違順俱能為緣。


問。法
有四相。與何為緣。


答。與後生法。及後異法。非前滅法。


問。何故不與滅法為緣。


答。大乘滅不待因。


問。滅不待
因之理。


答。有為之法。念念遷滅。何須待因。


問。請示一
法。


答。且如人身隨業力生巳。念念前滅後生。長至壯
年。漸漸衰朽。至業力盡。後念不續。便是死位。豈待因
滅。


疑云。此之業力。豈非滅因。


答。業是生因。生力既盡。
故歸滅路。豈是業滅。


難曰。如霜降時。青色便滅。此霜
豈非青色滅因。


答。霜止隔令後青不生。非滅前青。何
以故。目繫無霜。亦有黃葉。明知前青。不待滅因。


請出
所以。


答。青色念念前滅後生。霜若不降。後青續生。其
[002-0369a]
霜既降。後青不續。


問。順違義。


答。只如此霜。順後黃色。
為相順因。與後青色為相違因。


問。何故有云相違之
處。不為因。為因之處。不相違。


答。約相順因。作如是說。


問。既有相違因。滅應待因邪。


答。違後不生。名相違因。
非違前滅。


問。何以故。


答。前自遷滅。不假違故。


問。據此
之說。即前三因。皆是此因。不順即違故。


答。是。


問。何以
故。


答。有是前三因。皆是增上緣。有是增上緣。非是前
三緣。增上緣寬。前三狹故。


五果之義



問。前之四緣。各得何果。


答。果總有五。謂異熟果等。因
通善惡。果唯無記。為異熟果。此異類而熟。


問所招。


答。
論云謂有漏善惡業所招自身異熟。及異熟生無記。


問異熟生。


答。若單言異熟。不攝別報。言異熟生。總別
皆是。


問等流果。


答。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因。後
果隨轉。


問等流名。


答。因果相似名等。是彼類故名流。


問。以先業後果隨轉。


答。且如殺生。得短命報。此假等
流。


問。何故名假。


答。性不同故。名之為假。


問。假等流名。


答。果似先因。名為等長短相似故。是彼類故名為流殺他命損
自壽。性不同故名為假因前六不善之業。促第八無記之壽


問。此假等流
實是何果。


答。實增上果有力增上故


問離繫果。


答。謂無漏
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問離繫名。


答。由離障染繫縳
之法。證得此果。名離繫果。


問士用果。


答。謂諸作者。假
諸作具所辦事業。


問士用名。


答。士謂士夫。用謂作用。
此人士用。


問法士用。


答。因法為作者。緣法為作具。如
[002-0369b]
士夫用從喻彰名。


問增上果。


答。增勝殊上。名為增上。
有力無力。如增上緣。巳說其相。


十因五果



問。前之五果。依何處得。


答。習氣依處。得異熟果。隨順
依處。得等流果。真見依處。得離繫果。士用依處。得士
用果。所餘依處。得增上果。


問。習氣依處等言。復是何
也。


答。由前四緣。依十五處。立為十因。故說五果。依何
處得。


問。亦應敘彼依何依處。建立何因。


答。一語依處。
立隨說因。二領受依處。立觀待因。三習氣依處。立牽
引因。四有潤種子依處。立生起因。五無間依處。六境
果依處。七根依處。八作用依處。九士用依處。十真見
依處。依此六處。立攝受因。十一隨順依處。立引發因。
十二差別依處。立定異因。十三和合依處。立同事因。
十四障礙依處。立相違因。十五不障礙等處。立不相
違因。


福等三業



問。頌言。由諸業習氣。其業有幾。


答。有三種。謂福。非福。
不動。


問福業。


答。即有漏善思為體。疏解福者。殊勝之
義。自體及果。俱可愛樂。相殊勝故。名為福業。


問非福
業。


答。自體及果。俱不可愛樂。相鄙劣故。名非福業。



不動業。


答。不可改轉義。其業多少住一境性。不移動
故。名不動業。即上二界定地之業。


問不動名。


答。以定
能令住一境故。


問。既上二界。應是福業。何名不動。


答。
約前殊勝立不動名。
[002-0369c]


三種習氣



問。習氣有幾。


答。亦有三。一名言習氣。二我執。三有支。


問。習氣名。


答。由業氣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


問名言
習氣。


答。因名起種。名名言習氣。


問。名言有幾。


答有二
種。一表義。二顯境。


問表義名言。


答。謂能詮義音聲差
別。


問。顯境名言。


答。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問。聲能表義。
心能顯境。何意用此立習氣名。


答。隨二名言。所熏成
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名此習氣。


問。我執習氣。


答。謂
虗妄執我我所種。


問。我是遍計。何得種也。


答。因執蘊
等為我之時熏蘊等種。名我執習氣。


問。何義別立我
執習氣。


答。由我執種。能令自他有差別故。別立之也。


問。有支習氣。


答。謂招三界異熟業種。


問有支名。


答。隨
善惡有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名有支習氣。


問。此三習氣於四緣中。是何緣也。


答。名言習氣。是親
因緣。我執有支是。增上緣。


問有支業所招。可是增上
緣我執相分種。親生本識見。應是親因緣。云何亦增
上。


答。令自他別故。成增上。


問。泛說散布名言。及業種
子。其猶何也。


答。名言如散土。業種若泥團。


問。法喻之
理。


答。水和散土。而作泥團。業招名言。而為業種。


問。法
喻之驗。


答。泥團不散之際。水力能焉。異熟未萎巳來。
業力如是。


問。三種業當何習氣。


答。有支習氣。


問。頌言
二取習氣。三中當何。


答。我執名言二習氣也。


問。何名
二取。


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說名取。


問。
取者何義。


答。取謂著義。
[002-0370a]


惑業苦三



問。生死相續。由惑業苦。何者名惑。


答。發業潤生煩惱
名惑。


問。何名為業。


答。能惑後有。名之為業。


何者名苦。


答。業所引生苦果名苦。


問。惑業苦三。攝十二支。其相
云何。


答。頌云。愛取無明惑。行有二名業。除五餘七支。
一一皆名苦。


十二支名



問。十二支名。


答。謂無明等。


問無明體。


答行蘊中痴。



行支體。


答。身語意思。


問識支體。


答。第八種識。


問。名色
支體。


答。四蘊名名。色蘊名色。


問六處體。


答。謂內六處。
即六根是。


問觸支體。


答。第八觸全。前六異熟。除第七
觸。唯有覆故。


問受支體。


答。謂遍行受。


問愛支體。


答。謂
三界貪。


問取支體。


答。通取煩惱。


問有支體。


答。取識等
五。及行支種。


問。何以故。


答。愛取潤巳。轉名有故。


問。生
支體。


答。識等五現。


問。老死支體。


答。生支變滅。即老死
支。


問。十二支粗分幾類。


答。略攝為四。一能引支。二所
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問。能引支何。


答。謂無明行。


問所引支。


答。識等五種。


問。能所引義。


答。無明發行。招
識等五。是能引義。識等是彼所引發故。


問能生支。


答。
謂愛取有。


問。何謂能生。


答。近當來生老死故。


問所生
支。


答。謂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故。


問。生老死體。皆
識等現。約何分二。


答。謂從中有本有未衰。皆生支攝。
衰變為老。命終為死。


問。何故老死。不別立支。


答。老無
定老。附死立支。


問。無定老之義。


答。人畜類等。有夭亡
[002-0370b]
者。天上無老。


問。五衰相。豈非老耶。


答。亦有無者。


二種生死



問。常言生死有差別否。


答。有二。一分段。二變易。


問。分
段者何。


答。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助緣勢力。
所感三界麤異熟果。


問。分段義。


答。隨因緣力。壽命短
長有定齊限。故名分段。


問。變易者何。


答。謂諸無漏。有
分別業。由所知障助緣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變易義。


答。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異。
緣云。改麤身為細質。易短壽作長年。


問。既改麤為細。
易短為長。何名生死。


答。覺知勢盡名為死。入定還資
謂之生。


量果之義



問。護法四分。約量果說。其義云何。


答。心緣境時。須有
所量。能量。量果。之行相故。如尺量物。有解數人。


問。誰
如物等。


答。所量如物。能量。如尺。量果。如解數人。


問。應
示行相。


答。第三疏鈔。解量果義。因果二位親疎合論。
因四皆同。果位諸說。重數不定。


問。請示因四。


答。一相
分為所量。見分為能量。自證為量果。二見分為所量。
自證為能量。證自證為量果。三自證為所量。證自證
為能量。所量即量果。四證自證為所量。自證為能量。
所量即量果。


問果位者。


答。二師不同。初師唯約親緣
為理。果但六重。謂加相分為所量。內二分為能量。二
重通前因四。即成六重。


問。甞聞云巳得者親得。親得
者影得。內二因中不曾緣相。果位始緣。何名親緣為
[002-0370c]
理也。


答。今內二分所緣之相。本是一識之相分故。不
須重變影像緣之。故緣見緣相。


問。後師通親疎理。


答。
約自不自緣。進退復二。初依三緣三。共有九重。復依
三緣四。有十二重。


問九重者。


答。依內三分。緣餘三分。
謂見緣相。見緣自證。見緣證自證。此是依一緣三也。
又自證緣相。緣見。緣證自證。此是依二緣三也。又證
自證緣相。緣見緣自證。此是依三緣三也。故有九重。


問。依三緣四。


答。加內三分。自緣自三。搭前九重。為十
二重。


問。此量果義。唯爾數邪。


答。此約分分說遍知義。
故唯爾數。若約法法說遍知者。乃有無數。


問。如何無
數。


答。無量諸法。皆所量故。何非無數。


問。何謂相分。不
為能量。


答。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問。何理無用。


答。相唯
境分。非心分故。現山河等。初無緣慮。


問。何為見分。不
為量果。


答見通比非。不得為果。


問。非量全謬。可不為
果。比量無謬。何非量果。


答。既然比度。不親證知。何得
為果。是故現得為比果。比不為現果也。


問。因見通比
非。不得為量果。果見唯現量。應得為量果。


答。因見類
故。唯緣用故。非證用故。不得為果。


問。寧知見分無證
用也。


答。內二立證名。此唯名為見。見者緣慮義。證者
證解義。佛見雖現。非證解故。不為量果。


問。依三緣四
之家。內三自緣。應刀自割。指端自觸。焉有此理也。


答。
前不云乎。親得者影得。既變影緣。自知非自割。


四變句義



問。四變句義。


答。謂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
[002-0371a]
中不共。為四變句。


問。共中共者。


答。如人類中無主山
河。招。種。變。用。四義共故。名共中共。


問。共中不共。


答。有
主田宅。他雖共變。不得共用。


問何以故。


答。不得為主。
用不勝故。名共中不共。


問。不共中共。


答。浮塵根是。自
識親依。他亦踈用。此義名為不共中共。


問。不共中不
共。


答。即勝義根。唯自識依。非他依用。


問。共中共者。且
如多人。共變一山。我山非彼。各自唯識。一處多山。何
不相礙。


答。招種變用。四義既共。故一處似一。各不相
礙。


問招等義。


答。共業招。共種生。共變。共用。名四義共。


問。其多人山。共在一處。各不相礙。喻如何者。使信得
及。


答。譬如多燈。共在一室。和雜似一。光各自遍。各自
繫屬。仍不相礙。共中共境。如一燈光。


問爭知各屬。


答。
如置多燈。人影亦多。


問。何知各遍。


答。除去一燈。餘光
尚遍。無不遍處。故知各遍。各自繫屬。各不相礙。


問。眾
人一山。共業不礙。一人多山。何却相礙。


答。雖一人境。
多種別生。所以相礙。


問。何以故。


答。非共中共故。眾人
一山。相似業招。隨順業轉。名共中共。故不相礙。


問。多
人共招。木之與石。何却相礙。


答。互相礙者。但自心上
木之與石。非自與他互相礙也。


問此理趣。


答。多人山
等。雖在一處。仍各自人。見各自山。不互相見。


問。何不
互見。


答。若互見者。心外取法。然各自山。各第八相。各
八生時。各相隨生。各八滅時。各相隨滅。故不互見。三
界唯心其義明矣。


問。共中共相。實各自變。月藏何說
一切共變。


難月藏云。若如爾說。應凡與聖。互相變也。
[002-0371b]
難聖變穢。假變不遮。若實變者。穢種巳亡。如何變穢。
難凡變淨。如何凡夫。見靈鷲山。仍是丘陵。即知凡夫
不變淨境。


又難月藏。若互變者應無壞却。常有變故。


月藏質云。若不互變。劫初將壞。無有情時。誰人變器。
正義答云。劫初如受胎。將壞如殘果。


問。正義家既不
互變。成壞胎殘。有情未生。是誰變也。


答成壞之劫。受
胎殘果。皆有情業。何須生巳。方能變也。


問。如一境應
四心。天見寶嚴池。人見為清水。鬼見為猛火。魚見為
窟宅。此等之類。當何變句。


答不共中不共。如一類中。
說勝義根。招種變用。皆不共故。


問。勝義一身。此等多
身。例何得齊。


答。一類之中。一身望多身。異類之中。一
類望多類故。


三界九地



問。三界九地。


答。三界者。謂欲色無色。九地者。謂五趣
雜居。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空無
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地。


問。三界與九
地相攝如何。


答。五趣雜居欲界全。離生喜樂。攝色初
禪。定生喜樂。攝二禪。離喜妙樂。攝三禪。捨念清淨攝
四禪。無色界即後四地。


問。欲界處有幾。


答。天處有六。
人傍鬼獄。同在地處。


問色界。


答。有十八處。


問無色界。


答四處。


問。欲界天處何六。


答。謂四王天。忉利天。夜摩
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問地處何。


答謂四大
洲。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


問。日月星天。屬何
天攝。


答。四王天。


問。此四王天。居止何處。


答。須彌上半
[002-0371c]
有四層級。在上層級。


問。下三級是何者居。


答。堅首天。
持鬘天。恒憍天。皆四天王所領之天。


問。四王名。


答。東
護國。南增長。西廣目。北多聞。


問。諸天處空居地居。


答。
四王忉利名地居天。其餘諸天皆名空居。


問。何故下
二偏名地居。


答。四王天住須彌層級。忉利居須彌頂。
在地上住。故名地居。餘皆虗空中住。故名空居。


問。色
界十八。


答。初二三各三。四禪有九天。


問。初禪何三。


答。
梵眾。梵輔。大梵天。


問。二禪三天。


答。少光。無量光。極光
天。


問。三禪三天。


答。少淨。無量淨。遍淨天。


問。四禪九天。


答。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
天。


問。欲界義。


答。由三欲故名欲界。謂飲食。睡眠。情愛。


問。色界義。


答。有妙色身。故名色界。


問。無色義。


答。彼無
形色。故得此名。


問定散地。


答。欲界名散。上二名定。



何以故。


答。散善業招。定業感故。


問凡聖天。


答。色界上
五。名五淨居。聖人所居。其餘皆凡。


問內外道。


答。無想
一天。外道所居。餘皆內道凡聖之天。


問。三界九地。類
聚差別。


答。依二十五有。差別建立。頌曰。四洲四惡趣。
四空并四禪。無想與淨居。梵王六欲天。


問。諸天相狀。


答。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上皆善相。


問。男女差別。


答。欲
界六天。皆有男女。上界一類。無男女別。


問王臣等。


答。
初禪巳下皆有王臣。二禪巳上。皆無王臣。


問喜樂等。


答。三禪巳下。皆有喜樂。四禪並無。唯捨受故。


問三灾
等。


答。初禪有火灾。二禪水灾。三禪風灾。四禪巳上。離
三災絕八患故。


問形器等。


答。下二皆有身形器界。無
[002-0372a]
色皆無。唯有四蘊心心所法。


問。何故有說。鶖子滅時。
無色諸天。泪下如雨。


答。彼定果色不遮。亦有其業招
色。說無色無。


世界名義



問。云何名為世界。


答。楞嚴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故三際為世。十方為界。


問。世界有差別否。


答。有二種。
一眾生世界是正報。二器世界即依報。


問。眾生世界。
有差別否。


答。有二說。一曰十界。四聖。六凡。為十界。四
聖。聲聞。緣覺。菩薩。及佛。六凡。即六道也。二曰三界。欲
色無色是也。


問。器世界形狀若何。


答。如茶磨形。周帀
有輪圍山。中間有須彌盧二山。其間四海環繞。其狀
如此。


問。器世界。依何而住。


答。依金輪住。金依水。水依
風。風依空。


問。空依何有。


答。依迷妄心。


問。妄心依何。


答。
妄依真心。


問。真心依何。


答。真無所依。


問。何故無依。


答。
是一切法之本源故。


問。此憑何說。


答。楞嚴經云。空生
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
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憑此而說。


問。此世界外。有世界
否。


答有。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釋各
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中千倍
大千。皆同一成壞。


問。此三千界。其廣如此。其高若何。


答。小千界者。量等初禪。其高量至彼。中千等二禪。大
千等三禪。其高各至彼。


問。頌言同一成壞。其成壞時。
有差別否。


答。成從上成。壞從下壞。


問。壞時差別。


答。謂
初火灾。壞至初禪。次水灾。壞至二禪。後風灾。壞至三
[002-0372b]
禪。劫章頌云。風灾能壞第三禪。第四靜慮無能壞。


問。
此大千界外。又復如何。


答。十方世界。猶如網孔。實無
有盡。


人仙名義



問。人者何義。


答。法苑云。人忍也。於世違順。情能安忍。
目之曰人。又人仁也。周禮仁有六德。鄭氏注曰。愛人
及物曰仁。上下相親曰仁。貴賢親親曰仁。煞身成人
曰仁。善惡含忍曰仁。好生惡殺曰仁。


問。仙者何義。


答。
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字從人傍山。釋名曰。老而不死
曰仙。乃神仙也。


天君王義



問。天者何義。


答。外教釋云。上玄也。說文曰顛也。至高
無上名天。爾雅曰。春蒼夏昊。秋旻冬上天。內教釋云。
神用光潔自在。具此三義。目之為天。


問。君者何義。


答。
韓詩外傳曰。君窮也。能窮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
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𣷉
之如海。養之如春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
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者。


問。王者何義。


答。
白虎通曰。王往也。天下所歸往也。洪範云。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問。帝王何義。


答。德象
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王略論云。夫帝王者。必
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
固蔕。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埀之萬代。為不
可易。普潤曰。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


問。
[002-0372c]
皇者何義。


答。白虎通曰。皇者天之總。美大之稱也。煌。
煌人莫違。故為皇也。


問。何名天子。


答。金光明經云。以
天護故。復稱天子。王肅云。王者雖號稱帝。而不稱天
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與父。尊卑相去遠矣。漢
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矦之嫡嗣。稱為
世子。


四轉論王



問。何名轉輪王。


答。由輪旋轉。威伏一切。名轉輪王。


問。
輪王有幾。


答。施說足論。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有
別。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大洲
故。


問。其輪寶自何而有。


答。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
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身首。升高臺
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
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
是金轉輪王。餘三亦爾。


問。四輪王威定諸方。有差別
否答有。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言。我
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惟願天王。親
無教勑。我等皆是天王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
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巳。宣威布德。彼
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尅勝便止。


問。
鐵輪王者。乃資糧位。前上品十善菩薩所得。既云尅
勝。寧無傷害。


答。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
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歿。定得生天。慈恩
云。金輪風望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振威乃伏。鐵
[002-0373a]
輪奮戈始定。


阿修羅義



問。何名阿修羅。


答。舊阿須倫。阿須羅。阿蘇羅。新云阿
素洛。翻云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隣次諸天。
而非天也。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美。名無端正。


問。神變
如何。


答。華嚴經云。如羅睺阿修羅王。本身長七百由
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
須彌山而正齊等。


問。阿修羅趣類住處。


答。楞嚴經云。
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
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
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
阿修羅。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
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別有一分下
劣阿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中。旦遊虗空。暮歸水宿。
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問。修羅與天。勝劣幾
何。


答。起世經云。修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
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


問。何因感得。


答。此阿
修羅。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下品
十善。感此道身。


問。有說五道。除阿修羅。未知可否。


答。
普潤說云。觀諸經文。應有六道。


問。何以故。


答。以惡有
上中下故。有三惡道。善有上中下。亦有三善道。若不
爾者。惡有三報。而善唯二。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
無違。


地獄名義


[002-0373b]


問。何名地獄。


答。地下有獄。名為地獄。


問。地獄名類。


答。
然此地獄。有大有小。大有其八。小有十六。


問大八者。


答。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熱。七
大熱。八阿鼻。


問。十六小者。


答。八寒八熱是也。言八熱
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燒林。四劒林。五刀道。六剌林。七
醎河。八銅橛。


問八寒者。


答。一頞浮陀。二泥羅浮陀。三
阿羅羅。四阿波波。五睺睺。六漚波羅。七波頭摩。八摩
訶波頭摩。


問地獄因。


答。造作上品五逆十惡。感此道
身。


問壽量。


答。人中萬八千歲。為地獄一晝夜。若等活
獄。壽五百歲。乃至無間壽一中劫。更有近邊孤獨。其
壽不定。處亦不定。


問。此三惡道。云何又說為三途。


答。
解脫經云。地獄名火途。餓鬼名刀途。傍生名血途。途
有二義。一謂途炭。取殘害義。二謂途道。取所趣義。


神鬼畜義



問。云何名神。


答。光明疏云。神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
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


問。云何名鬼。


答。婆沙論云。鬼
畏也虗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謂
彼餓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其命。


問。鬼與神是
同是別。


答。淨名疏云。皆鬼道也。


問。鬼有其幾。


答麤分
三品。細分九類。


問。三品者何。


答。正理論說。一無財。謂
不得飲食。二少財。少得飲食。三多財。多得飲食。


問。九
類者何。


答。於三品中。復各有三。無財三者。一炬口鬼。
火炬炎熾。常從口出。二針咽。腹大如山。咽如針孔。三
臭口。口中腐臭。自惡受苦。


問少財三。


答。一針毛。毛利
[002-0373c]
如針。行便自刺。二臭毛。毛利而臭。三大癯。咽垂大癭
自抉噉膿。


問多財三。


答。一得棄。常得祭祀所棄食故。
二得失。常得巷陌所遺食故。三勢力。夜叉羅剎毗舍
闍等。所受富樂。類於人天。


問。鬼神住處。


答。正理論云。
本琰魔界從此展轉散趣餘方。長阿含云。一切人民。
所居舍宅街巷市肆。及丘塚間。


問。鬼名狀。


答。皆隨所
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乃至草木殊形異狀。其相不
定。


問。壽量。


答。人間一月。鬼為一日。乘此日月成歲。壽
五百年。


問鬼惡因。


答。諂誑心。造作下品五逆十惡。感
此道身。


問。如上內教。作如是說。未知儒宗。鬼神名義。


答。鄭玄云。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尸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歸也。故古
人以死人為歸人。


問。傍生之名。其義云何。


答。婆沙論
云。其形傍故。其行亦傍。故名傍生。


問。何名為畜生。


答。
婆沙云。畜謂畜養。秉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
名畜生。


問。何名六畜。


答。禮記注云。牛羊犬馬豕鷄。謂
之六畜。


問。龍者何義。


答。五音集韻云。通也。和也。寵也。
說文云。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
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


問。何名獅子。


答。略大論云。方
頰大骨。頭大眼長。眉高而廣。口鼻方大。雙耳高上。髦
髮光潤。上身廣大。脩脊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
口安立。以身大力云云


問。云何名象。


答。異物誌云。身
倍數牛。目不踰豕。鼻為口役。望頭若尾。馴良承教。後
言則跪。素牙玉潔。載籍所美。服重致遠。


問。傍生因果。
[002-0374a]


答。久蘊愚情。夫沉慧性。資種植於田野。受驅䇿於身
疆。


問。狀類。


答錦臆翠毛。飛騰碧漢。金鱗頳尾。游泳清
波形分萬殊。類遍五道。


四生名義



問。四生名。


答。謂胎卵濕化。


問四生義。


答。從胎臟出名
胎生。從卵殻出。謂之卵生。藉濕氣成。故曰濕生。無而
歘有稱為化生。


問趣緣。


答。俱舍頌曰。倒心趣欲境濕
化染香處。


問。倒心趣欲境。


答胎卵二生。於中有位起
顛倒心。馳趣欲境。隨所受合。結生相續。


問顛倒心。


答。
謂趣生者。若男於母作妻想。若女於父作夫想。


問。濕
化染香處。


答。濕生染香。化生染處。


問。濕生染香。


答。濕
生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隨所愛合。而便結生。


問。
化生染處。


答。化生隨業。見當生處。染著結生。


問。趣生
中有形狀品類。


答。惡業中有如黑羺光。伏面而行。善
業中有如白衣光。天趣者上。人趣者旁。俱舍頌云。天
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


在胎五位



問。在胎五位。


答。一羯喇藍。翻名雜穢。在初七日。二頞
部曇。此翻疱。在二七日。三名閇尸。此云凝結。在三七
日。四名建南。此云凝厚。在四七日。五鉢羅賒伽。此云
形。在五七日。六髮毛爪位。七具根位。後漸增長。至十
月時。圓滿而生。


四生具緣



問。四生各具幾緣而生。


答。總四因緣。各藉不等。其四
[002-0374b]
緣者。一業思。二卵殻。三胎臟。四潤濕。各所具者。卵四。
胎三。濕二。化一。胎三除殻。二連胎。化唯業思。


界趣具生



問。三界諸趣。各具幾生。


答。俱舍頌云。鬼通胎化二。人
旁具四生。地獄及諸天。一一皆化生。


定不定報



問。業所招報。為定受否。


答曰。定受。


難曰。若爾。何故論
說。有順不定受也。


答曰。唯云不定。不云不受。故須定
受。經云。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


問。若定受者。何云
入見者。名抵債。聖人抵而不受惡總報故。


答曰。說定
受者。約凡夫人。若聖人者。三乘無學。善亦不受。況惡
報乎。


問曰。何知善亦不受。


答。阿羅漢者。應不受復有
故。佛解脫道。捨有漏種現故。即知善惡俱不受也。



曰。若亦不受善果報者。二乘即巳。若大乘者。捨無常
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豈非是善果報
也。


答曰。說不受者。有漏善根。不說無漏。


問。此以何證。


答。華嚴經云。有業報佛。即是報身。此其證也。


難。若受
無漏善果報者。因何因中行行之時。每度要與三輪
體空。云不望得果。一何相違。因果不相照故。


答曰。云
不望者。要事與理合。理與事冥。恐著於相。成有漏因。
云不望果。此報身者。乃無得而得。是真得也。無果之
果。乃真果也。故古德云。有心用處還應錯。無意求時
却宛然。又云如蟲蓹木。偶爾成文。即其義也。


問。若有
得之得。有果之果。何以非真。


答。事不契理。心有分限。
[002-0374c]
故果有盡。所以非真。


問。無漏五蘊。既是有為生滅之
法。何偏名真。


答。無麤四相。所以名真。難。有細四相。亦
是生滅。何偏名真。


答。雖細四相。念念遷滅。乃盡未來。
念念相續。永無斷滅。故得名真。


問。何故無斷。


答。事既
契理。理既無限。業亦無盡。故無斷滅。


問。何故有心求
之不得真果。


答。真者不墮諸數。心言路絕。若言果者。
墮諸數故。若有所得。落心言故。其真理者。非得非非
得。非果非不果。故著有無。或住中間。俱不得真也。


諸論差別



問。前云論說不定等言。何論說幾。


答曰。瑜伽論說有
二種業。謂順定受。順不定受。唯識論說。有其四種。謂
順現生後不定受。


問。兩論二四。數既不同。有相違否。


答。其唯識論。數雖有四。唯定不定。止於定中分為前
三。後一同彼。故無相違。


問。順等名義。


答。謂上上品善
不善業。極殊勝故。現身便受。名順現受。中庸之業。稍
降上者。次生便受。名順生受。又稍劣中等者。二生巳
後。皆名順後。其下品等。由微劣故。如人負債。急者先
償。排遣在後。名順不定。


問。此等因何。有勝劣也。


答。由
能造心有勝劣故。所造亦爾。


問。排在後者。時節不定
其報如何。


答。由此瑜伽。有四句簡。謂時定報不定。報
定時不定。時報俱定。時報俱不定。


問彼論四句。與彼
二業。及唯識四。識。與相配。


答。瑜伽。時定報不定。報定
時不定。通唯識四。即彼順不定受。時報俱定者。唯識
前三。即彼順定受。時報俱不定者。唯識第四。同彼論
[002-0375a]
後。順不定受。


問。此時與報。及定不定。其猶何也。請喻
示之。


答。時定報不定者。如論稼實。秋間決收。是時定
也。未知成否是報不定。報定時不定者。如守牌僧。僧
次巳定。是報定也。知何時有。是時不定。時報俱定者。
如現任官。此時現受報故。時報俱不定者。如未入選。
何時坐。是時不定。未委得何官。是報不定。


問。此順現
等。為別報邪。為總報也。


答。唯順現業。是其別報。餘皆
總報。


問順現者。何非總報。


答。唯現身上。增損福壽。不
改趣類。故是別報。


問。如現變蛇。轉女成男者。總邪別
邪。


答全身變巳。方名總報。有少未變。猶屬別報。


問。何
以故。


答。此趣彼趣。此類彼類。逈然不同業類全異。方
名總報。有少同異。乃是別報。


五心輪名



問。五心輪名。


答。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
流心。


問。此五心何時起何。


答。但聞語時。前後次第。應
起即起。


問。請示一途。


答。諸行無常。四字之時。若專法
者。七心集現。解其義理。若散亂者。十二心現。


問。七心
輪。


答如聞諸字時。有率爾尋求二心。復聞行字時。有
決定心。又聞無字時。復起尋求。後聞常字。遂起決定
染淨等流成七心轉。


問十二心。


答。四字皆有率爾尋
求。成其八心。行字加決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決定
染淨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斷名義



問四斷義。


答。一自性斷。二相應斷。三離縛斷。四不生
[002-0375b]
斷。


問。自性義。


答。根隨等惑。無漏智生。斷彼自體。名目
性斷。


問。相應斷義。


答。前七心王。遍行別境通染性者。
斷彼相應染法之時。其遍別等。亦得斷名。名相應斷。


問。離縛斷義。


答。善無記法。由斷能縛染心所以。亦得
斷名。名離縛斷。


問。不生斷義。


答。八難果法。入見道後。
永不生故。名不生斷。


問。四斷作釋。


答。自性即斷所。相
應之斷能。離縛之斷。不生即斷。


三寶名義



問。何名佛義。


答福田論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名之
曰佛。


問。云何名法。


答。玄理幽微正教精誠目之為法。


問。何故名僧。


答。禁戒守真。威儀出俗。故謂之僧。


問。何
得名寶。


答。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寶。無機
子。


問。涅槃經云。諸佛所師謂法也。則應立教。舉法為
初。何緣垂訓。佛居先邪。


釋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
有演法之功。法無自顯之力。猶如伏藏。藉人指出。故
初稱佛然後示法。


三乘通號



問。何名為聲聞乘。


答。知苦常懷厭離。斷集永息潤生。
證滅高契無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謂聲聞乘也。


問。何名緣覺也。


答。觀無明是妄。始知諸行為幻源。斷
二因之牽遶。滅五果之纏縛。此之所謂緣覺乘也。


問。
何名菩薩乘。


答。等觀一子。普濟羣萌。秉四弘之誓心。
運六度之梵行。此謂菩薩乘也。


大乘五位


[002-0375c]


問。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


答。謂具
大乘二種種性。各於五位漸次悟入。何謂大乘二種
種性。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問。本性住種性。


答。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問。何者
名為具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


問。何名外凡。


答。雖具此
性。未發堅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


問。習所成性。


答。謂
聞法界等流法巳。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問。此何等人
名習性。


答。內凡人是。


問。何名內凡。


答。此性定在發心
巳後。約初入劫。名內凡位。


問。云何入劫。


答。為發心後。
修十千劫。方入十信。言入劫者。乃三僧祇之初首。名
為入劫。


問。具此二性。當幾類人。


答。定性菩薩。二乘回
心。


問。二乘五果。回心向大。望頓悟人。至初入劫。修習
劫數。同別多少。


答。下從初果。上至五果。回心向大。至
入劫位。乃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至資糧初。頓悟發
心。亦十千劫。至資糧初。


問。何故五果劫少。初果劫多。


答。煩惱有無。修證少多故。


問。略於五位。


答。一資糧。二
加行。三見道。四修習。五究竟。


問。漸次悟入。


答於識相
性。資位中。能深信解。至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
引發真見。至見道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
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盡未來際。
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此名漸次悟入。


一資糧位



問資糧名。


答。資謂資益。糧謂津糧。從此積集福智津
糧。資益巳身。遠趣大果。故名資糧。


問。又何名為順解
[002-0376a]
脫分。


答。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脫果。由此亦名順
解脫分。資糧自利之名。順分利他之號。


問。此資糧位。
當修何行。


答。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問。從何而何是資
糧位。


答。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齊
此皆是資糧位攝。


問。此資糧位。有幾行位。


答。有四十
心。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問。此位由何。於唯識義
能深信解。


答。因四勝力。謂內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資
糧力。


問。何者因力。


答。大乘多聞熏習相續。


問。善友力。


答。逢事諸佛。出現於世。


間作意力。


答。一向決定勝解。
名作意力。


問資糧力。


答。由三力積集無間。名資量力。


問。此位伏除何障染法。


答。少能伏除取二取現。


問何
故少能。不能多也。


答。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所以少能。


問。何名外問。


答。散心名外。


問何知如此。


答。本論頌云。
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故唯能伏取二取現。


問。散
心脩者。華嚴何說十住菩薩現八相等。豈非定力。


答。
既云多住外門。即知少能入定。是故能現。


問。福智資
糧。何者是福是智。


答。前五度福。第六度智。


問。此位中
斷修之相。


答。有三種練磨心。除四處障。


問三練磨。


答。
一菩提廣大屈。引佗況巳練。二萬行難修屈。省巳增
修練。三轉依難修屈。引麤況妙練。


問四處障。


答。一離
二乘作意障。二諸疑離疑障。三離聞思我我所執障。
四斷除分別緣似我法義境障。


二加行位



問加行名。


答。加功用行。名為加行。近見道故。立加行
[002-0376b]
名。


問。此又何名順決擇分。


答。欣遠之心。不如始業。且
求見道名順決擇分。見道之智名決擇故。


問。不如始
業。


答。非屬力劣。行合如此。是知涅槃。不越於此。故且
求近。云不如始。


問始業。


答。始初發心。一至遠求大涅
槃。故。


問。此位行業。


答。即修大乘順決擇分。便是行業。


難曰。近見道故。名加行者。資糧遠見道。無加行義。


答。
若加功用行。而行資糧。亦名加行。若近見道加功。四
善獨名加行。故對法說。有資糧皆加行。有加行非資
糧。


問。資益巳身之糧。加行不名資糧。加功用行求果。
資糧不名加行。


答。資糧遠望大果。最初獨名資糧。加
功萬行。加功資糧。亦名加行。


問。加功而行萬行。資糧
得名加行。加行亦望大果。加行亦名資糧。


答。初位發
心最猛。四善不名資糧。萬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
行。


問。初位心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加行。


答曰
可爾。若加功行萬行。初位名加行。若近見名加行。初
位不得名。


問。若果資糧。四善亦得名資糧否。


答曰。不
爾。若如爾。


難。見道亦是果之資糧應名資糧。恁麼。則
如何即得。


答。從增立名。但可名見道。不得名資糧。



曰。從增立名。見非資糧。既是從增立名。資糧亦非加
行。


答。固知如是。所以五道立名不同互不相濫。


問。加
行位所脩之法。


答有四位。四能發。四所發。四能觀。四
所觀。


問四位。


答。謂暖。頂。忍。世第一。


問四能發。


答明得
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


問四所發。


答。下四尋思觀。
上四尋四觀。下如實智觀。上如實智觀。


問所觀四。


答。
[002-0376c]
名空。義空。名義自性空。名義差別空。


問能觀四。


答即
前尋思如實四觀是也。


問。依何位。入何定。發何智。觀
何法。


答。初依暖位。入明得定。發下尋思觀。創觀所取
名義。自性差別皆空。


問。何由得空。


答。觀所取四。皆自
心變。皆假施設。實不可得。不空而何。


問第二位。


答。次
依頂位。入明增定。發上尋思觀。重觀所取名等四法。
實不可得。唯自心變。


問第三位。


答。復依忍位。入印順
定。發下如實智觀。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順後能取之
識。亦是其空。印前順後。名印順定。


問。何義順後能取
亦空。


答。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空。



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問。此忍有幾。


答。有下
中上。下忍印無所取。中忍即無能取。


問第四位。


答依
世第一位。入無間定。發上如實智觀。印二取空。伏除
二障。俱生分別。


又問。初位何義名暖。


答。至初獲道火
前相。名之為暖。


問明得名。


答。至此初獲慧日前相。名
明得定。


問尋思名。


答。尋思名等。假有實無。名曰尋思。


問。名義二法。何故別別而觀。名自性。義自性。名差別。
義差別。合而觀之。


答。名文與義能所相異。故別尋求。
名義自性。及二差別。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問第二位。
何義名頂。


答。尋思位極。立以頂名。


問明增名。


答。明相
轉增。名明增定。


問。何故頂位。重觀四法。


答。初伏難故。
所以重觀。


問。第三位何義名忍。


答。忍境識空。故名為
忍。忍者印也。順也。


問。印順定。


答。印前順後。立印順名。


問四如實智名。


答。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
[002-0377a]
如實智。


問第四位世第一名。


答。有漏位極。名世第一。


問無間定名。


答。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


問。頌
云。現前立少物。何為少物。


答。心上變如。名為少物。


問。
頌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答。帶相觀心。名有所得。
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縛。


三見道位



問通達名。


答。謂無漏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


問見道
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問。此之見道。有差別否。


答。
有真見道。相見道。


問。真相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若一
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若三心真見道。十六心相見
道。


問。云何一心真見道也。


答。謂根本智。實證二空真
理。實斷分別惑智二障。雖多剎那。事方究竟。總說一
心。


問。三心相見道。


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
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問。何故此
名相見道。


答。以真見道。不別緣故。今則別緣是相見
道。


問。三心真見道。


答。前三心說為真見。


問。復約何理。
却說為真。


答。以相見道。緣四諦故。今不緣彼。為真見
道。


問。十六心相見道。


答。謂苦集滅道。四諦之下。各有
四心。故成十六。


問。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
類智忍。苦類智。餘三諦准。


問。此十六心。有差別否。


答。
有二種。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諦境十六心。


問。能
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類忍類智。緣智見分。其見分者。是能取智。名能
所取十六心也。


問。上下諦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
[002-0377b]
下界如。類忍類智。緣上界如。名上下諦境十六心也。


問。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見。現前名法。上界名類。


問。示
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緣如。倣真見道中。無間道見
分斷苦諦惑。苦法智緣真如。倣真見道中。解脫道見
分證苦諦下理。苦類智忍緣前能倣之心見分。倣第
一心無間道自證緣見。苦類智緣前見。倣第二心解
脫道自證緣見。集滅道三。倣此作法。


問。請示上下。


答。
苦法智忍緣欲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欲界惑。苦法
智緣欲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欲界理。苦類智忍緣
上二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上界惑。苦類智緣上界
如。倣解脫道見分證上界理。餘三諦准。


問。三心相見
道。


答。內遣有情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我執。內遣
諸法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法執。此二別緣。名之
為法。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倣解脫道二空見分證
二空理。此一總緣。名之為類。


問。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說倣法。乃根本智別斷總證。


問。一心
真見道。


答。雙空智起。無間道中。雙斷二障。解脫道時。
雙證二空。


問。二種十六。皆小乘法。菩薩何作。


答。此約
菩薩修作說之。


問。何故修彼。


答。降伏二乘故修。成遍
知故。


問。此通達位之分齊。


答。於十地中。每地有三。謂
入住出。此通達位。當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屬修
道故。


問。何故見道。偏時促也。


答。明來暗謝。智起惑亡。
一念尚無。何恠時促。


問。既無一心。何當入心。


答。約相
見道。多時排布。事方究竟。說當入心。若真見道。豈屬
[002-0377c]
三際也。


四修習位附 五究竟位



問修習名。


答。修謂修理。習謂習學。有為無為功德法
故。名為修習。


問修行位。差別之相。


答。大分有二。初十
地因。後轉依果。


問十地因。


答。十地皆具加行。無間。解
脫勝進。四道之因。


問十地名。


答。一極喜。二離垢。三發
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
雲。


問。初地何義。名為極喜。


答。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
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極喜地。


問。初地中修習何行。


答。
施行三。謂財。無畏。法施。


問斷何障。


答。異生性障。及斷
二愚。一執著我法愚。二惡趣雜染愚。


問證何理。


答。遍
行真如。


問二地離垢之名。


答。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
細毀犯煩惱垢故。名離垢地。


問修何行。


答。戒行三。謂
律儀。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問。斷何障愚。


答。斷邪行
障。微細悞犯愚。種種業趣愚。


問證何理。


答。證最勝真
如。


問。三何名發光。


答。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
妙慧光故。名發光地。


問所修行。


答。忍行三。謂耐冤害
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問所斷。


答。闍鈍障。及欲貪愚。
聞持陀羅尼愚。


問所證。


答。勝流真如。


問。四地焰慧之
名。


答。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


問所
修。


答。三精進。謂披甲。攝善。饒益精進。


問障愚。


答。斷微
細煩惱現行障。等至愛愚。法愛愚。


問所證。


答。攝受真
如。


問五難勝。


答。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
勝故。


問行。


答。三靜慮。安住。引發靜慮。辦事靜慮。


問斷。
[002-0378a]


答。斷二乘般涅槃障。純作意背生死愚。向涅槃愚。



證。


答。無別真如。


問六現前。


答。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
勝般若。令現前故。


問修。


答。般若三。生空。法空。俱空般
若。


問斷。


答。斷麤現行障。現觀察流轉愚。相多現行愚。


問證。


答。染淨真如。


問七遠行。


答。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問修。


答。方便二。謂回向善巧。拔
濟善巧。


問斷。


答微細現行障。微細現行愚。純作意求
無相愚。


問證。


答。無染淨真如。


問八不動。


答。無分別智。
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問修。


答。願二。謂求菩
提願。利樂有情願。


問斷。


答。斷無相中作加行障。無相
作功用愚。相自在愚。


問證。


答。不增減真如。


問九善慧。


答。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問修。


答。
力二。謂思擇力。修習力。


問斷。


答。斷利陀門中不欲行
障。辯慧陀羅尼自在愚。辯才自在愚。


問證。


答。所依真
如。


問。十法雲地。


答。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
充滿法身故。


問修。


答智二。謂愛用法樂智。成熟有情
智。


問斷。


答。斷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及大神通愚。悟入
微細秘密愚。


問證。


答。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問。何名等
覺。


答。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名等覺位。


問。此
金剛心。斷何障愚。


答。此無間道。斷微細所知煩惱障。
於境微細著愚。極微細礙愚。齊此名因修道後邊。



問。妙覺名。


答。前念金剛心時。名無間道。斷盡一切微
細二障。至第二念。棄捨四事。名解脫道。證蓮華相好
功德。獲三種身。故名妙覺。齊此名果究竟位。初十地
[002-0378b]
因竟。


四轉依果



問。轉依果。


答。轉依有四。一能轉道。二所轉依。三所轉
捨。四所轉得。然此轉依。通因及果。


問能轉道。


答。此復
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斷道。


問能伏道。


答。有漏無漏。加
行根本後得三智。能伏二障。名為伏道也。


問能斷道。


答。謂無分別根後二智。斷迷理事根隨惑。故名能斷
道。


問所轉依。


答。此亦有二。一持種依。二迷悟依。


問持
種依。


答。謂第八識持染淨種為所依故。名持種依。



迷悟依。


答。謂真如法。能為迷悟之根本故。名迷悟依。


問所轉捨。


答。此又有二。一所斷捨。二所棄捨。


問所斷
捨。


答。謂二障種。每遇何地無間道時。彼便滅故。名所
斷捨。


問所棄捨。


答。謂有漏善。異熟無記。劣無漏。變易
身。取要只是有漏種現。劣無漏種現。至此最後解脫
道時。盡棄捨之。名四事也。


問所轉得。


答。謂四涅槃。


問。
一自性清淨涅槃。


答本性無染謂之清淨。本性寂然。
故曰涅槃。


問。二有餘依涅槃。


答。如來之身。有餘樂依。
無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餘依。不同二乘有餘苦依。
身有屬故。


問。何知無苦。


答。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故知無苦。有餘樂依。


問蘊雖無漏。不
無遷滅。何名涅槃。非寂靜故。


答。能招染盡。故名涅槃。


問無餘依。


答。煩惱既盡。餘依亦滅。名無餘依。眾苦永
寂。名為涅槃。無餘苦依。


問無住處。


答。生死涅槃。二皆
不住。名無住處。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問所轉得。


答。謂
[002-0378c]
四智菩提。何謂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


問。轉八識成四智。何故名為所生得也。


答。
轉滅有漏八識之時。從無漏種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問。轉何識生何智。


答。轉前五。得成所作。六妙觀察。七
平等性。八大圓鏡智。


問。轉識成智。智者別境中慧。豈
不轉王成心所也。


答。稱實轉王得王。轉所得所。


問。云
何轉八識成四智。


答。據轉強得強。云轉識成智。


問。請
說道理。


答。因中識強智劣。果位智強識劣。故云轉強
得強。


問。為甚如此。


答。因中煩惱增故。境界勝故。所以
識強智劣。果位煩惱無故。境界空故。所以智強識劣。


問。據此八識。皆有轉理。何故前七偏名轉識。第八不
爾。


答。第八一轉永轉。轉後更不間斷。故非轉識。


問。前
五同八一轉永轉。何名轉識。


答。前五因位三性間轉。
亦名轉識。


問。第七一性。應非轉識。


答。八地巳去。有漏
無漏間轉而起。亦名轉識。


問。無性第七。不通無漏。何
名轉識。


答。三界相望。麤細轉易。亦名轉識。


問。第八三
界以麤細易。應名轉識。


答。第七我執漸增轉暗。八無
此理。故非轉識。


二無我義



問。二空名義。


答。生法二種無體名空。空即彼無。無別
空體。


問。二空理。


答。二空所顯。名二空理。


問。舊云人空。
或云我空。今言生空。何義不同。


答。若云人空。不該餘
趣。


問。我該餘趣。何不從之。


答。有執外法。以為我者。但
名生執。通該內外。


問。何須空二。


答。二執若在。二空真
[002-0379a]
理。無由得顯。故須空之。


問。真如之理。非有非空。心言
路絕。何得云空。


答。從能顯門。說為二空。


問。以何方便
顯二空理。


答。智緣空起。為所由門。所以得顯。


問。有如
何者。請喻曉之。


答。生法二執。如兩閉門。加行之智。如
開門者。二空真理。如門中物。根本之智。如取物人。


二身名義附 十號名義 薄伽六義 諸佛別名 三業化義



問。解脫道所獲三身。


答。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
身。


問。自性身體。


答。謂諸如來真淨法界。


問。有何義趣。
亦名法身。


答。諸功德法所依止故。普潤大師云。軌持
為法。依止名身。憑何以知。光明疏云。法名可軌。諸佛
軌之。而得成佛。摩訶衍云。湛湛絕慮。寂寂名斷。能為
色相。作所依止。憑此而知。


問。寂寂名斷。安曰法身。


答。
法實無名。為機詮辯。召寂寂體。強稱法身。


問。湛湛之
體。當同虗空。


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覺五音如谷響。
智實無聲。了萬物如夢形。見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
照然。不可聞無。謂空斷絕。


問受用身。


答。有二種。一自
受用。二佗受用。


問自受用。


答。恒自受用大乘法樂。


問。
何義故名為報身。


答。三無數劫。修所得故。名為報身。
唯此是實。後皆應身。普潤云。報謂果報。三祇修因所
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續二義名身。


問依止義。


答。有為
功德所依止故。


問相續義。


答。盡未來際無斷盡故。


問。
其果報者何教所明。


答。摩訶衍云。具勝妙因。受極樂
果。遠離苦相故名為報。


問。依止相續義何所出。


答。唯
識論云。所趣無邊。真實功德。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此
[002-0379b]
其出也。


問佗受用。


答。令佗受用大乘法樂。此有十重。
被十地機之所現故。


問變化身。


答。無而歘有謂之變
化。聚化五蘊。名之為身。


問。化身數類。


答有三類。一大
化身。二小化身。三隨類化。


問大化身。


答。千丈大化。王
大千界。被地前機。


問小化身。


答。丈六金身。王一四天
下。三乘凡夫。是所被機。


問隨類化。


答。猿中現猿。鹿中
現鹿。名隨類化。


問。拘尸羅現三尺身。城東老母指掌
所現。此當何類。


答。據被人類。屬小化身。據非丈六。屬
隨類化。再問能者。


問。法身所依。


答。依法性土。


問。唯一
法性。寧分身土。


答。能依義邊。名之為身。所依義邊。名
之為土。


問報身體。


答。四智菩提。無漏五蘊。


問報土體。


答。無漏色蘊。


問能所依。


答。根根塵塵。遍周沙界。情器
有異。情為能依屬報身。器為所依屬報土也。此實報
土。


問他報土。


答。隨所被機。勝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
淨土。


問變化土。


答。亦隨所被。大凡小聖。各隨業力。所
見不同。


問。何唯三身。不增不減。


答。普潤云。萬慮沉迷。
居三道而流轉。十方超悟。證三身以圓通。故無增減。


問。既一有情成佛之時。何却三身。


答。實唯一佛。約三
義故。而說三身。


問三義何。


答。一體用。二權實。三理事。


問體用。


答。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謂
之真身。他用不赴機緣用謂之應身。


問權實。


答。權謂
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三佛唯明。以顯
實故。從劣歸勝。秪是一身。


問理事。


答。佛本無身。隨順
世間而論三身。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迹垂
[002-0379c]
化事。


○問。十號之名。


答。一倣同先迹。號如來。二堪為
福田。號應供。三遍知法界。號正遍知。四果顯因德。號
明行足。五妙往菩提。號善逝。六達偽通真。號世間解。
七攝化從道。號無上士。調御丈夫。八應機受法。號天
人師。九覺悟歸真。號佛。十三界獨尊。號世尊。


問。十號
之義。


答。無虗妄故。名如來。良福田故。名應供。知法界
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還來故。名為善
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故。名無上士。調他
心故。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故。名天人師。知三聚故。
名之為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


問。諸教皆列有十一
數其故何也。


答。據前所解世尊名。云具茲十德。名世
間尊。則應世尊是總名。何以知也。普潤大師云。涅槃
疏說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
至世尊云一數。涅槃及大論。開此二號。而輔行云。大
論合者。此文悞也。據輔行意世尊是總。


問。准藥師經。
數唯有十。仍第二應正等覺。與十薄伽梵。不同舊譯。
却無世尊。其故何也。


試卜之云。莫第二號。應正等覺
一名。將應供與正遍知為一號也。然不敢妄出所以。


問。何故第十特異舊翻。


卜云。莫薄伽梵中第六尊貴。
當世尊號。


問無定斷。


答。輔行尚云學者詳之。我何人
哉。


○問。六德。


答。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永不
繫屬諸惱惱故。具自在義。猛𦦨智火所燒煉故。具熾
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
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
[002-0380a]
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
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頌曰自在熾盛
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
名薄伽梵。


○問。古云。佛佛齊法法道齊者。如翻釋迦
以為能仁。莫應餘佛非能仁也。阿彌陀云無量壽者。
餘佛莫應有壽量邪。其餘佛名。隨義准難。


答曰。法苑
章云。但以逐機設化。隨世建立。顯名。則功能雖殊。顯
義。乃力用齊等。方知三世無量之名。具顯諸佛無量
之德。


○問。嘗聞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說三乘化。


答。
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


問。三乘化
義。


答。據手鏡云。准佛地論。說三業化。身語各三。意但
有二。又准彼論。非身相應身業化中。說現無邊種種
佛身。非身相應語業化中。即無佛身。由此。指微。顯輪。
各說不同。


問。指微說相應之言。訓作何義。


答。相似義。
要相貌相似。法體相似。


問。與誰相似。


答。與自相似者。
名自身相應化。與佗相應者。名佗相應化。闕一二者
皆名非身相應化。


且問自身相應者。


答。如大小化身。
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蘊。名法體相似。此皆
與自相似。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此身發語。有化心
等。名自身相應語業化也。


問佗身者。


答。如觀世音。化
萬迴相貌。法體與人類相似。名佗身相應身業化。萬
迴發語。及有心等。名佗身相應語意化也。


問。非身相
應。


答。如化佛身無根心等。雖相貌相似。闕法體相似。
一類化樹林等。二義俱闕。皆名非身相應身業化。若
[002-0380b]
無心佛發語。樹林說法。名非身相應語業化。


問。何無
非身相應意業化也。


答。既作樹等是無情類。故無意
化。


問。既然化為佛身。何無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屬
前類自身相應意業化也。


問。顯輪相應。訓作何意。


答。
相近義。身類同義。具自二義者。名自身相應化。具佗
二義者。名佗身相應化。闕一或二。名非身相應化。手
鏡云。准輪鈔說。言相應者。亦有二義。一要相近。二身
類同。如自受用身。現三類化身。身類同。又相近。名自
身相應化也。如化佗身。與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
相應化也。二義闕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復現諸佛。
雖身類同。無相近義。如自受用。現人猿等雖具相近。
闕身類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義俱闕。此上皆是
非身相應化也。愚疑此說云。佗身化中。與佗身同。及
佗相近者。既與佗身相近。何須直用自受用化。又非
身化中一類。自受用身。化人猿等。與佗身相應化。一
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無此自受化人一類。
既有此疑。愚試云。顯輪二義。有兼有正。相近義正。唯
自相近。身同義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義皆具。名
自身化。若具正闕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闕正。或俱
闕者。名非身化。


依此問云。何者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類化。與自相近。自身類同。兼正二
義皆具。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問。自身相應語意化。


答。即此前身。發言說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應語意
化。


問。佗身相應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
[002-0380c]
闕身類同。具正闕兼。名佗身相應化。


問。非身相應化。


答。如化身佛復現諸佛。具身類同。闕相近義。具兼闕
正。又化身佛現人物等。二義俱闕。皆是非身相應化
也。


問。指微鈔主。何為如此。


答。謂順佛地。意化但二。故
非身中無意業化。又順非身相應身業化中。現無邊
佛。是故說現無根心佛。又順非身相應語業化中。無
現佛身。故說樹林演法。水聲談空。


問。何故顯輪特與
相違。


答。顯輪會云。佛地非身語業化中無佛身者。伹
彼論略。亦合有之。又會意業但有二者。且約其心不
可孤現。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實亦三。既
非身中有現佛身。何無根心。


問。指微何說佛無根心。


答。只為指微。要法體相似。說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
根心。不成非身。故說無心。


小乘五位



問。聲聞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謂資及學也。


問。
誰人修此。


答。定性聲聞。一分不定。


問不定。


答。有一人
具三乘性。有具聲聞菩薩二性。有人聲聞緣覺二性。
此等皆得修聲聞行。名一分不定。


一資糧位



問。何時立此資糧之初。


答。雖有三慧。心未決定。名外
凡位。發決定心。名內凡位。從此內凡立位之初。


問。資
位修何觀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


問。五停心觀名。


答。五處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觀。


問五
者何。


答。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二多嗔眾生。作慈悲
[002-0381a]
觀。三多癡眾生。作十二因緣觀。四著我者。作界分別
觀。五多尋思者。作想息念觀。


問不淨觀。


答。想自及佗。
青淤虫食。骨鎖等類。


問。別相念觀。


答。身受心法。四各
別想。名別相念。


問。如何別觀。


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別別觀。


問總相念。


答。總觀
四法。皆是苦空無常無我。名總相念。


問慈悲觀。


答。乃
錦被七翻章也。


問。十二因緣觀。


答。觀十二支緣生。遷
變無常。苦空無我。假和合故。輪迴不息。


問。界分別觀。


答。謂觀地堅。水濕。火煖。風動。空虗。識了。皆具顯示無
常苦空無我。


問數息觀。


答。有六行相。一數。隨。止。觀。還。
淨。


問。資糧等名。


答。同大乘說。


問。資糧位後際齊何。


答。
七賢前三名資糧位。


二加行位



問加行位。


答。七賢後四。謂煖及第一。名加行位。


問煖
名。


答。如人鑽火。初煖生故。


問。暖修何觀。


答。剏觀四諦
十六行相。每諦有四。謂苦。無常。空。無我。集。因。生。緣。滅。
淨。妙。離。道。如。行。出。上下具觀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頂名。


答。可動法中最殊勝故。如人之頂。


問觀行。


答。亦
即觀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問。何故重觀。


答。為成熟
故。


問忍名。


答。印可諦理。名之為忍。


問。此忍有幾。


答。下
中上三。


問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問中忍。


答。別
作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問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
觀欲界苦諦下一緣。


問。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
一故。


問觀行。


答。亦一剎那。重觀欲苦一緣。


問。與忍同
[002-0381b]
一剎那重觀欲界苦諦一緣。二有何別。


答。但勝劣異。


問異所以。


答。色界善業。總有九品。下三品善。屬煖位
攝。中三品善頂攝。上下上中。忍攝。上上品善。世第一
攝。故云伹勝劣異。


問。忍有三忍。與二品善。如何配攝。


答。上下品。下中二忍。上中品善。上忍攝也。


三通達位



問通達位。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十六心中。前十五
心無間。名預流向。第十六心解脫道時。立預流果。


問。
此位齊何。分見修別。


答。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斷修
惑。皆屬見道。二進修時。即屬修道。


四修習位



問修習位。


答。此有後三果向不同。若於欲界修惑之
中。斷至六品。其六無間。五解脫道。名一來向。第六解
脫。名一來果。若斷後三。三無間道。二解脫時。名不還
向。至後第三解脫。立不還果。又若斷至上八地中七
十二品。其七十二。無間解脫二道之中。至七十二無
間道時。名阿羅漢向。從初果中正住果後。進修巳來。
齊此無間道時。是修道位。最后邊際。


五無學位附 二無我義



問無學位。


答。謂第七十二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立
阿羅漢果。


問。五分法身。


答。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問無學名。


答。五分能攝十無學法。名為無學。


問。十無
學法。


答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正精。
進。正解脫。正智。


問。十無學法。與五分法身。如何相攝。
[002-0381c]


答。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見。正思惟。
正精進是慧。正解脫。正智。是解脫知見。


問。何羅漢名。


答。此翻應。應有三義。一應永害煩惱。二不受後有。三
受人天供。


○問。其二無我。百法攝否。


答。攝爾何失。



云。若言攝者。何法攝也。若云不攝。何言千法萬法不
離百法。


答曰不攝。


問。恁麼。則攝法不盡也。


返問彼云。
汝欲攝者。其二無我。為是心耶。所耶。色耶。不相應耶。
無為耶。若云是者。五位是何。若云非。不攝明。


問云。爭
奈攝法不盡。


釋云。一切者。不出五位。是心等者。無不
攝之。名攝法盡。今二無我。既非五法。故不攝之也。


問。
何知非法。


答。百法初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既
一切法後。別問無我。即知非法。


問。若言非法者。應無
我理。不離四句。墮百非中。


答。遮爾是法。我云非法。據
實。非法。非非法。


問。何以故。


答。若是法者。墮是邊故。若
非法者。墮非邊故。若言非法亦非法者。墮兩頭故。若
言非法。非非法者。墮中間故。


問。如是者。亦非不攝。汝
何定爾。云不攝也。


答。且遮爾攝。我言不攝。其實非攝。
非不攝。非亦攝亦不攝。非非攝非不攝。


問。何以故也。


答。離四句。絕百非故。又解。前五位法。表詮立名。心表
緣慮。色表質礙。此二無我。遮詮立號。遮五位法。皆非
實我。皆非實法。其表詮者。既有所表攝所表法。其遮
詮者。既遮我法。何所攝也。又解。若將旨就詮。在百法
攝。六無為是。墮諸數故。若廢詮談旨。二無我是。不墮
諸數。何攝之有。


問。爭知不墮。


答。既不立名。既知不墮。
[002-0382a]


問云。補特伽羅無我。云法無我。此豈非名。


答。既云無
我。與誰為名。名詮於誰。誰為自性。即知非名。


問。何知
廢詮。


答。既知無人無法。廢詮明矣。


問。若不攝者。離百
法外。應是別有。


答。雖云不攝。仍上百法。不即離等。


問。
何知爾也。


答。古云即不即門中不即。離不離門中不
離。一不一門中不一。異不異門中不異等。


問。此說何
憑。


答古德云。凡屬對待。皆謂之不了義。瑜伽大論。既
是大乘了義之教。理極顯然。故無我理。直須孤逈。圓
陀陀。不與諸塵作對。萬法為侶。始得。若不如是。終非
了義。


四句百非



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何。


答。但舉一對。或舉
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
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問。如何百非。


答。既凡作
四句。有本末三世。巳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
云百非。


問。請示法之。


答。其真實理。若云有。是增益謗。
若云無。是損減謗。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云非
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復此四句。每句有
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
無。復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
無。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
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又非有非無
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
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
[002-0382b]
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皆有巳
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


問。請有無外。
別示一途。


答。且如上。下。亦上亦下。非上非下。


問。請示
一字者。


答。如言青。非青。亦青亦非青。非青非非青。但
舉一字。便對非此也。


問。何故隨舉一切。皆得作之。


答。
其真理者。一切皆非故也。故古人云。若要直截會。一
切總不是。


問。何故萬松和尚別此語云。若要委細會。
法法無不是也。


答。歷代宗師一時救弊。其意不等。前
師為救坐著今時。云總不是。萬松為救坐著那邊。云
無不是。其實住著者。皆不是。不住著者。無不是。


問。何
以故。


答。佛法以無住為本故。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即其意也。愚意且爾。更問能者。


雜錄問難



懷州秀長老。於汴梁和講主處。累致問難。今錄之云。


一日秀舉仁講生。問孝嚴老師云。勝鬘夫人。贊佛之
時。頓現三身。法身無相。如何得見知。云。汝如何說。



云。性相禪宗皆有此。相宗答云。見化身時。即見法報。
何以故。三身不相離故。蓋報身者。修所得故。法身者。
報實性故。化身者。報所現故。豈得相離。既不相離。故
見一身。即是見三也。性宗答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
如來。此豈非是見法身也。禪宗答云。渠無國土。何處
逢渠。此亦是見法身之理。


一日又問。華嚴經說。佛有
百億十千名。何故燃燈。授善慧記云。汝當作佛。號釋
迦牟尼。既立一名。餘名皆廢。如何會釋。


和云。佛一音
[002-0382c]
中普說多名。百億十千諸眾生類。各隨所樂。各別聞
名。何以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一
音之教。孰不知也。


問。既為法王。於法自在。何不以色
為心。以心為色也。


答。若相宗說。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色相既從心自證生。歸種位時。即是自證。是故色即
是心。心即是色。喻如蝸牛頭出角。出則似角。縮則是
頭。色心相即。正與此同。若性宗說。理外無事。事外無
理。理事不二。故色即心。心即色也。若禪宗說。山河及
大地。全露法王身。此例甚多。和云。據上所問。其意太
局。應將五位更互為問。其理方盡。且心與所互相即
者。所與心王一能緣性。不即而何。其不相應心之分
位。豈非即心。其無為者。心之實性。理即定然。其五位
法。雖互相即。仍不雜亂。五位宛然。心色等別。雖為無
為心色不同。仍即一心。若如此者。於法自在。說得成
麼。


又問。言言見諦。句句朝宗。且如藥師經說。慳貪嫉
妬。牛馬駝驢。此等之語。如何見諦朝宗。


答云。心生則
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麤言細語。隨心生滅。心
外無餘。何非見諦。豈不朝宗。故云三界唯心。萬法唯
識。又云細語及麤言。皆明第一義。或云麻三斤。乾屎
橛。羊便乾處臥。驢便濕處尿。此例更甚。


又問。教說宗
門。不出名句文。可笑之甚。


答曰。輙云可笑。蓋亦未之
思也。謂禪不在名句文。亦不離名句文。何也。豈禪外
條然別有名句文。名句文外條然別有禪也。若條然
者。外道見也。


設若難云。如靈雲見桃花。香嚴童子聞
[002-0383a]
香。藥王藥上[嚐-旨+甘]藥。雲門傷足。須菩提晏坐。帝釋散華。
此等豈有名句文也。


答。此等正在所未之思也。蓋名
句文者。豈止聲上。於六塵上皆立名等。見桃華者。色
塵上立名句文。聞香悟者。香塵上立。[嚐-旨+甘]藥味塵。損足
觸塵。散華法塵上立也。未學教者。焉知此理。若毀教
乘。不盡善者。蓋自不知耳。仍亦罪有所歸。十方輪轉
地獄。金口親宣。敢不敬耶。止不過打葛藤云。猶有這
筒在。向道我早侯白。你更侯黑。諸祖亦云。閻老子未
放汝在。切忌切忌。莫探頭太過。莫妄稱。莫悞喜。如人
飲水。則可知也。


問。藥師經序云。王者禳灾。轉禍為福。
豈庶民等不得禳也。


答。舉勝攝劣。理之常然。豈令為
文之者。一一叨叨耶。序末亦云。十二藥叉。念佛恩而
護國。七千眷屬。承經力以利民。況前半聯云。病士求
救。應死更生。通得庶民麼。不爾思也。何得對面蹉過。


問。古云。秘密不可翻譯。何故有處。却言唵字。是清淨
法身等耶。


答。顯密圓通。有二門義。一不可說門。固不
可翻。二少分功德門。亦可翻之。其翻者。約少分門也。


問。佛向觀音。問六字呪。佛若不知。云何名佛。


答。權實
寧知。其若文殊不能出女子定。罔明能出之。雖一真
見時無別。乃入處四門有異。何足怪哉。其或顯呪功
深。示問何傷。


問。宗門之中。開口拂迹。教中不然。此是
劣於禪也。


答。據申此問。敢保和尚。未閑教意在。教不
云乎。以法破我。以空破有。以中破空。仍云。若執依圓
是有。還同遍計是無。又云。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
[002-0383b]
中流。此云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又云。離四句。絕
百非。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口欲談而辭喪。心將緣而
慮息。一不一門中不一。異不異門中不異。即不即門
中不即。離不離門中不離。廢詮談旨。理固非言。此例
無邊。何云不拂。當知所問。以用試驗某甲。所謂頑銅
若作黃金貨。只得謾佗無眼人。


八部名義附 天神居處



問。云何名為天龍八部。


答。揀四天王八部。云天龍八
部也。翻譯名義云。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𨷂婆。五阿
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問。何故唯佛
八部參隨。其餘天等無八部隨。


答。原夫佛垂化也。道
濟百靈。法傳世也。慈育萬有。三乘賢聖。既肅爾以歸
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衛。餘無此德。故無八部。


問。
云何名天。


答。梵語提婆。此云天。法華疏云。天者天然
自然。勝樂勝身。勝論云。清淨光潔。最勝最尊。故名為
天。


問。云何名龍。


答。梵那伽。此云龍。又有多種。泛說龍
者。乃興雲致雨。益世間者。


問。何名夜叉。


答。此云勇徤。
亦云暴惡。舊云閱叉。新云藥叉。釋云。秦言貴人。亦言
輕徤。能飛騰空中。


問乾闥婆。


答。此云香陰。不噉洒肉。
唯香資陰。名曰香陰。或云尋香。天樂神也。


問阿修羅。


答。舊云無端正。新云非天。如本章記。


問迦樓羅。


答。此
云金翅。翅翮金色。或云妙翅。不唯金色故也。


問緊那
羅。


答。此云疑神。釋曰。人非人。似人。而頭有角。人見之
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闥婆。
[002-0383c]
新云歌神。是諸天絲竹之神也。


間。摩睺羅。


答。此云大
腹行。釋曰地龍。肇曰大蠎。


問。何故諸經八部。末云人
非人等。


答。天台云。此乃總結八部數爾。


問。前言天者
最勝最尊。對誰為最。


答。對餘五趣。


問。何故尊勝。


答。由
因勝故。


問。何理知之。


答。普潤云。苟非最勝之因。豈生
最勝之處。


問最勝因。


答。謂十善。身語意行。此十善業。


問。如何為勝。


答。由其三業防止過非。有順理義。以茲
十善。運出五道名天乘。即為最勝。


問。天有地居空居。
天何理爾也。


答。因有散善定善。果有地居空居。


問。何
以故。


答。由禪定力不依于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定
輕安故。


問。泛說欲天散善業招。云何亦有空居天也。


答。若單修習。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下二地居。此是一
向純散善也。若修十善。坐未至定。乃生上四空居天
也。此後空居。皆定善招。


問何以故。


答。未至定者。尚自
空居。況根本定因。


問。何名未至。


答。其由未入根本定
故。名為未至。


問。未至定行相如何。


答。如止觀云。端坐
攝身。調和氣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虗豁清靜。而猶
見有身心之相。是則名為欲界定也。從此巳後。忽然
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臥等事。猶如虗空。迴向
安隱。如是名為未至定相。


問。何須不見欲界定中身
首等也。


答。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
故須不見欲定身等。是為欲界六天因果。


問。欲界散
善。疑猶未息。


答。無根本定。故曰散善。由空居故。須修
未至。


問。何故天有欲無欲。


答。若修根本四禪。離欲麤
[002-0384a]
散。則生色界。故無欲也。


問。何故天有色無色。


答。若厭
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無色界。故名無色。


問。四
王天居處等次。


答。光明疏云。居須彌之半。乃上升之
元首也。


問疏所憑。


答。俱舍頌。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
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常憍大王
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


問。東方天王。


答。大論云。
提多羅咤。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毗舍闍。光明疏云。
提頭賴咤。此云持國。又安民。居須彌東。黃金埵。南方。
大論云。毗琉璃。秦言增長。主鳩槃茶。及薜茘多。光明
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離。西方。大論
云。毗留波叉。秦言雜語。主諸龍。及富樓多。光明疏云。
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報。又惡眼。亦廣目。北
方。大論。毗沙門。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光明疏云。
北水埵。索隱云。福德之名。聞四方故。亦普聞。


問忉利
天。


答。梵音訛略。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君
臣合之。有三十三。


問居處。


答。俱舍頌曰。妙高頂八萬。
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峯。金剛手所住。中宮名善現。
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


問夜摩天。


答。此云善時分。亦妙善。新云須焰摩。此云
時分。時時唱快樂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問兜
率陀。


答。此云妙足。新云覩史陀。此云知足。受於五欲。
知止足故。佛地論名喜足。最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
修喜足故。


問化樂天。


答。大論須涅密咜。或尼摩羅。秦
言化樂。自化五塵。而自悞樂。楞嚴名樂變化。


問。佗化
[002-0384b]
自在。


答。大論婆舍䟦提奪。佗所化而自娛樂。名佗化
自在。亦名化應聲。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假佗所化。以
成自樂。即魔王也。


問梵天。


答。經音義云。梵云迦夷。此
言淨身。淨名疏。此云離欲。或云淨行。法華疏。亦稱高
淨。


問。何故初禪有王臣異。巳上無也。


答。二禪巳上。無
言語法故。不立王法。


問。何故瓔珞。禪禪皆有梵王。


答。
修無量心。報勝為王。無統御也。


問。淨名疏。說梵王是
娑婆世界主。又何義也。


答。初禪有覺觀言語。則有主
領。故作世主。


問。云何梵王。名中間禪。


答。在初禪二禪。
二楹之中。名中間禪。


問少光天。


答。於二禪中。光最少
故。


問。無量光。


答。光明轉增。無限量故。


問光音。


答。口絕
言音。光當語故。


問少淨天。


答。意地樂受。離喜貪故。少
分清淨。名曰少淨。


問無量淨。


答淨勝於前。不可量故。


問遍淨。


答。樂受最勝淨周普故。


問無雲天。


答。下之三
禪。皆依雲住。至此四禪。方在空居。此初一天。別得總
名。獨名無雲。


問。至此四禪。方名空居。何故前欲。除下
二天皆名空居也。


答。前言空居。不履地故。此言空居。
雲氣亦無。方曰空居。取意不同。故無違也。


問福生天。


答。具勝福力。方得往生。


問廣果。


答。異生果報。此最勝
故。


問無想。


答。心想不行。故名無想。


問無煩。


答。無見思
煩惱雜故。


問無熱。


答。意樂調柔。離熱惱故。


問善見。


答。
定障漸微。見極明故。


問善現。


答。形色轉勝。善能變現。


問色究竟。


答。色法最極。是究竟處。


問。又何此五名那
含。


答。無煩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


問空
[002-0384c]
處天。


答。禪門云。此定最初離三種色。心緣虗空。既與
無色相應。名虗空定。


問識處天。


答。捨空緣識。以識為
處。正從所緣之處受名。


問。無所有處。


答。禪門名不用
處。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
心。捨此二境。因初修時。名不用處。


問。非有想非無想。


答。有解。前觀識處是有想。後不用處是無想。今准除
上有無二想。名非有想非無想也。有解。約凡夫說。言
非有想。約佛法中。說非無想。合而論之。言非有等。


四相五衰



問。人間四相。天上五衰。


答。俱舍說有大小五衰。小五
衰者。一衣服嚴具。出不愛聲。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
三於沐浴時。水滴著身。四本性囂馳。令滯一境。五眼
本自寂。今數瞬動。此五衰現。非定命終。遇勝善緣。猶
可轉故。大五衰。一身染塵埃。二華冠萎悴。三兩腋汗
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此現當死。


問摩醯首羅。


答。大論云大自在。正名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
眼。騎白牛。大千界主。


問日天子。


答。梵語蘇利耶。此云
日神。日者。說文云實也。太陽之精。


問月天子。


答。梵語
蘇摩。此云月神。釋名云月。缺也。謂滿而復缺也。淮南
子云。月太陰之精。


問。何故月輪。初後時缺。


答。涅槃云。
月性常圓。實無增減。因須彌山。故有盈虧。俱舍云。近
日自影覆。故見月輪虧。施設足云。以月宮殿。行近日
輪。光所侵照餘邊影故。自覆月輪。故於爾時。見不圓
滿。


因問執金剛神。


答。梵云䟦闍羅波膩。此云金剛。手
[002-0385a]
執金剛杵。故以立名。


問因緣。


答。正法念經。昔有國王
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拘留孫探得第
一。釋迦第四。乃至樓至第一千籌。第二夫人。生其二
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金剛神。護千
兄教。世傳樓至非也。經唯一人。今狀於伽藍之門。而
為二像。應願無方。多亦無舛。出索隱記。


問。龍有幾種。


答。別行疏云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
象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

藏龍。守轉輪王大福人藏。


問。此教。說外教說幾。


答。廣
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鷹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
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問。以何因緣墮龍中。


答。罵意經
云。有四因緣。一多施。二嗔恚。三輕偒以鼓切。四自貢高。


問。降澍大雨。自何而有。


答。華嚴經云。不從身出。不從
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
洪注。


問。夜叉有幾。


答有三。一在地。二空。三天。


問。何緣
三類不同。


答。若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
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


問。天夜叉。居何天。


答。肇曰。居
下二天。守天城池。門閣等處。


問。乾闥婆居何。


答。在須
彌南。金剛窟住。釋曰。十寶山中。


問。非天上住。何云天
樂神也。


答。天欲作樂之時。此神身中有異相出。然後
上天。


問。迦樓羅身幾許。


答。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
里。頸有如意珠。


問。何以為食。


答。以龍為食。


問。何知。


答。
俱舍頌云。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


問。摩睺羅。何因
墮此。


答。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由戒緩故。墮
[002-0385b]
鬼神中。由多嗔故。蟲入其身。而唼食之。


問。天乘自十
善為因。人乘有幾。


答。法雲大師云。若無善因。奚感美
報。


問善因。


答。謂五戒也。一不殺戒。常念有情。皆惜身
命。恕巳愍彼。以慎傷暴。二不盜。不與私取。是為偷盜。
義既非宜。故止攘竊。三不邪婬。女有三護。法亦禁約。
守禮自防。故止羅欲。四不妄語。覆實言虗。誑佗欺自。
端心質直。所說誠實。五不飲酒。惛神亂性。酒毒頗甚。
增長愚痴。故令絕飲。


問。原佛五戒。本化人倫。與儒五
常。其義同異。


答。不異。謂不殺即仁等。


問。義即相當。有
所憑否。


答。梵摩喻經云。為清信士。守仁不殺。知足不
盜。貞潔不婬。執信不欺。盡孝不醉。當以意解勿執名
別。


問。五戒何義。得人乘名。


答。由茲五戒。超出三途。取
運載義。以立乘名。


三教同異



問。釋道儒皆云教。其義同否。


答。景德大師云。三教立
名。義意各異。且儒宗教者。元命苞云。教之為言効也。
上行之。下効之。此以下所法効名教。道名教者。老子
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顯無為也。
釋名教者。四教義云。說能詮理。轉化物心。故言教也。


問轉化義。


答有三。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
成聖。


問所詮理。


答。藏通二教。詮真諦理。別圓二教。詮
中道理。


問。何故如此。


答。良以如來依理而立言。遂令
羣生修之而證理。故佛聖教。是出世法。不可妄同世
教之名。


問。所詮中道。為是何法。


答。普潤自說。屬真如
[002-0385c]
門。此乃對事揀理之謂也。若即事說理。理性無體。全
依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義。則法性
為所詮理。由茲教理。是吾宗之紀綱。故寄人乘。辨梗
槩也。


唯識開蒙問答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