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14 釋門章服儀應法記-宋-元照 (master)



No. 1097-A


章服儀應法記會本序


經曰如來者慈悲之聚也其有施為皆自此而出矣
博矜生死苦之長教以使出之所以說法八萬四千
依此而行者能盡苦之邊際矣愍念一切之與佛不
同則斯修未究竟也積簣成山從微之著不可以為
難若不依修則背孝順之心違慈悲之心非唯不能
自得脫大逆慈救之恩也論其慈相則雖觸途不漏
生之所重在身命故嚴誡害生命由殺所得食肉亦
制焉若蠶綿也害命夭生事與肉均瀹繭爛蛾非可
忍之痛者沈矦之極誡梁帝之嚴懲垂在方䇿祖師
以為足令心寒形慓流涕而無巳於茲裁此章一卷
以廣其意遠曉未聞於戲此書雖存綺羅之衣繒纊
之服鮮矣絕之者滔滔世流不可是論缾缽親身之
徒雖聞斯誡等長風之激空林雖詳斯文如越人見
秦之肥瘠儻徧身不能者帽幞勤之非業自絆者為
何耶若為以防寒凍者宜審思之古云非帛不煖非
肉不飽矣其肉既不茹於帛曷忽之乎若為以飾僧
儀者所謂癡賊竊狐裘而反披愚夫盜珠瓔而倒著
者乎不知其非莊嚴也哉展轉來者雖言無殃似不
誣而大欺者也往者所不諫來者庶幾聞義徙矣芝
祖嘗為之記發其蘊矣其本別行有見者不便良信
[001-0581b]
公也大有荷法之志此夏會兩本鋟梓而行因使
作之序余為歎息於斯書也久矣以故不憚䌤縷若
有人言歟是書既存于世今之所作恐煩累乎或樹
或石不厭厥多者期將來也願求永流無窮遠布遐
陬章服離非僧儀應法矣。


正德三歲次癸巳六月十一日南京西山菩提菴比
丘憺真題No. 1097
釋門章服儀應法記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 元照 述


感通傳天人問曰前所製章服儀靈神感喜自佛法
東傳六七百年南北律師曾無此意師何獨拔此意
祖師答曰余讀智論見佛著麤布僧伽棃因懷在心
及聽律後便見蠶衣縱得巳成斬壞塗埵重增景仰
又見古昔高僧咸皆著布復見西來梵僧咸著布㲲
由茲興念製此儀文斯乃發起之元由述作之大體
文理高邈引用該羅不得其門莫窺其美徒知申釋
但費辭章是以竭鄙思以幽求詶諸生之勤請擊揚
遺化敢睎驥於前修衍布慈風庶指南於來學云爾。
[001-0581c]


紹聖二年安居中於淨住寶閣絕筆


「釋門章服儀」


【題中上二字通標教宗以章服之言貫於道俗故
須標簡意令無濫下三字別示制法以撿身誘俗
形服為先故特申明意令遵稟釋是佛之姓氏以
氏而名其教門者限於內外舉物以喻其宗左傳
曰衣身之章也注云章明貴賤先王制五服各有
等差尚書孔安國傳曰天子冕服十二章日月星
此三取照臨於下興雲致雨變化無窮華蟲即雉也取耿介此六畫於衣法
天之陽也文章炎上以助其德潔白能養斷害背惡向善此六繡於
裳法地之陰也皆為百王之明戒以益其德諸侯自龍下

八章大夫藻火粉米四章士藻火二章庶人則無
章服之名出於儒禮釋門法服雖無差降體色量
三竝須應法堤條長短三衣各異皆有所表故有
同焉業疏云章服被於外容戒業充於內報是也
末俗無知乃謂紫染為章服者可謂名不正矣儀
即是法下之十篇纂集聖教裁量制度申釋理趣
[001-0582a]
垂範後世凡為道眾皆須則之。】


「神州沙門釋 道宣 述」


【撰號中河圖云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號曰神州
亦稱赤縣葢多神聖所都又是陽明之地故也州
縣皆都邑之通名準業疏云神州一統約受並誦
四分之文又云此方赤縣曹魏已前等審是通指
震旦一國非局於京兆也餘如常解不復煩詞。】


「有漢陰沙門告於秦山開士曰僕聞慈濟之道通古
之所式瞻弘施之方由來於焉景仰豈非仁育成化
則覆燾冠於兩儀攝御開業則惠澤逾於三大固當
恢廣夷路顯性命於四生疎解精靈暢慈悲於九有。」


【序中初設賓問古賢述作多有此體或假設他詞
或實有其事問答相持以為發起初科漢陰即楚
地水南曰陰楚在漢水之南故也秦山開士即祖
師自謂秦都長安關內皆屬秦地然本山谷之名
故稱山焉沙門開士皆出家人之通號上標所告
人僕下申所告事有三初敘仁慈博施古今所重
式瞻景仰皆謂人所尊敬方法也豈下次敘如來
用此建化利生上二句示佛懷仁育即大慈悲非
慈不能成化覆燾謂普被羣有功超天地故云冠
兩儀也燾亦訓覆下二句明設教攝御謂統攝羣
機開業即隨宜施教恩過化境故云逾三大謂三
千大千也固下三敘比丘稟教理須弘闡上二句
明利他恢大也夷平也夷路即指二乘顯性命者
[001-0582b]
示其本性令開悟也胎卵溼化六道受生不出此
四下二句明自利疎開也精靈即自心暢舒也三
界別開則為九有欲界為一色無色界各有四天
皆眾生所居有漏之處耳。】


「比見諸沙門威容崇盛言行殊倫深登耆域之譏重
納隱侯之責蠶絲被體非華綺無以肆其心柔茵仰
藉非輕輭無以安其慮衣食斯恥既失德於儒宗聖
種頓亡固喪道於玄府。」


【次科初敘儀貌可觀深下次明服飾乖謬又二初
斥其奢靡登猶當也耆域出僧傳神異科天竺人
周流華戎無有定所嘗譏眾僧衣服華麗不應素
法後欲還西竺眾請留一言為誡域乃昇座告眾
曰守口攝身意慎莫犯眾惡修行一切善如是得
度世偈畢辭去餘如傳中隱侯即南齊沈約字𠇲
文封為隱侯撰究竟慈悲論廣引經論極誡肉食
蠶衣如次篇自引肆猶快也茵即牀褥衣下次斥
其違教上二句違儒教論語云士不恥惡衣惡食
若恥未足與議也下二句違釋教律制四依一乞
食二糞衣三樹下坐四腐爛藥一切聖人依此修
行故曰四依聖道由成故名聖種玄府即目佛教
或約衣之染色或據法之玄玅二義竝通有作聖
積字誤。】


「是則專門靜訓徒張誡誥之儀遵途葢寡妄設譏遮
之約將非正法頹紐終於千六百年乎。」
[001-0582c]


【三中初敘違教上二句明師訓無益此指祖師專
業律部以訓其徒靜亦謂專一無雜慮也下二句
明資不遵稟誡誥是勸誘譏遮即訶斥約制也將
下次疑法滅此文顯慶二年撰逆推像正一千五
百九十六年頹紐謂如綱紐絕也。】


「輒以所疑請為披釋。」


【四中正像各一千年末法萬年纔當像法之中而
正教將滅何其速乎。】


「開士曰自法王利見盛開導於慈悲博愛之道寔津
梁於品彚欲界亂善尚兼濟為言初色有靜緣亦四
弘為導首況復道超區宇德跨樊籠非安忍於不仁
豈容情於殺戮斷可知矣。」


【二主答中初科為二初敘教旨如來出世響合時
心故云利見語出周易上二句推教令開誘多門
要歸在此下二句彰功益津濟橋梁相似法故品
彚即羣生彚類也欲下二引況初舉世善欲界下
自四州上至六天非欲不生故名欲界輪王十善
散心持守對上定業故名亂善兼濟即仁慈十善
以不殺為始故曰言初色有即四禪天靜緣即定
業修四禪定得生彼天仍行四弘得為梵王即四
無量心慈悲在先故云導首況下次況聖道上二
句彰勝德下三句明相反區宇樊籠竝目三界超
與跨皆謂高出其上斷字去呼定也。】


「卿不聞乎重為開引肉食之與蠶衣隨機開制損生
[001-0583a]
之與害命終期頓斷是知適化之舉玅以達性為功
攝用之略畢歸資理為務但以淳源久謝澆風不追
遂使袈裟有變白之徵沙門絕搜玄之路擁膝長想
伊何具言。」


【次科初二句召賓審聽卿是尊貴之稱古無節制
今獨一人餘不可用肉下二引示元由又三初敘
其開制小乘諸律竝以魚肉為正食但非專為我
皆許食之蠶綿為袈裟但非蠶家乞求皆聽服之
至于方等大乘始加制約楞伽斷肉食鴦掘誡蠶
綿至後涅槃一切永斷莫非機有利鈍故使教有
開遮損生害命語別義同對上二事故重言耳是
下顯教意上二句決上隨宜意以人根萬差不可
一槩適時而化意存達性故有權開了悟己心謂
之達性下二句顯上頓斷意攝機用教既為資理
故須永斷略即是謀資助也理即本有常住佛性
眾生自迷諸佛巳證今欲稟教學佛修顯必須行
慈安有害物而得成耶但下次嗟其訛變淳源喻
佛正法中夜入滅後夜不如況至像法乎謝替也
澆謂醨薄不能反正故曰不追衣變白者表法門
淡薄徵驗也人絕搜玄者謂不學道也摩耶經云
佛滅一千三百年後袈裟變白不受染色若準付
囑儀云佛令阿難將僧伽棃往須彌頂起塔供養
又敕帝釋紛雨新華仍告風神去其萎者諸比丘
問佛佛言慮後袈裟變白也今時目覩實為痛心
[001-0583b]
豈非魔外壞滅吾教乎悲哉擁膝即趺坐伊猶是
也。】


「彼沙門曰僕本漢陰荊楚外屏薄蒙餘慶叨倖望蹤
每聞變俗形服為入道之初門靜處思微樹出世之
元旨至於衣食之累久捐擲於俗塵見愛之纏未解
散於胸臆所以不遠千里問道三秦至止巳來更新
其致。」


【三重請中初敘自慶而稱僕者示卑下也荊楚皆
州名望於京兆謂之外屏蒙餘慶者上所庇也意
言邊屏之人賴承他庇而有所遇是為叨倖叨濫
也倖謂非分而獲望謂瞻慕蹤謂主人之德業每
下二敘所聞上二句聞形服之功下二句聞修心
之要靜處是道緣思微即觀行樹字上呼元大也
至下三述所懷上二句敘念道忘事衣食資緣是
人所急久巳棄之則其他可知矣次二句敘昧教
持疑見愛即二惑未解散者多疑壅也言此以為
請教之張本下四句敘尋師求異不遠千里忘其
勞也出孟子漢書項羽入關分秦地為三國章邯
封壅王司馬忻封塞王董翳封翟王遂號三秦後
為高祖所破更新其致更字平呼言所聞見異於
昔故。】


「向蒙餘論薄示規猷而昏識未萠倒情難曉請重書
紳廣開衢路庶使儀形有據法炬之照常明幽途重
朗道樹之風逾遠。」
[001-0583c]


【次科初指前粗略猷法也萠發也請下次重請廣
明初二句申請論語曰子張書諸紳謂聞孔子言
教則記於紳帶衢四達道也庶下彰益上二句住
法益炬喻正法流通無盡故曰常明下二句開迷
益樹取道化徧布無涯故曰逾遠。】


「余重諭曰原夫道隆下土綱領一焉理則廓紛累於
清心事則顯嘉相於形有良以正道玄漠長劫之所
未窺靈胤昭彰含識於斯攸仰。」


【四許陳中初科初明教之大要下土三界則指欲
界四州且據閻浮教門雖廣理事兩端如網之綱
猶裘之領廓空也嘉即訓善心冥空寂動無滯迹
形具威儀外生物善乃知理事不出形心形心非
他理事不遠即是三學亦名二諦良下次明佛出
始聞正道即上理事玄漠言其幽遠非易知也窺
即訓視靈胤昭彰即如來降世含識即目羣生識
蘊色中謂之含識攸語詞仰賴也。】


「是知鹿園創啟鶴樹終期開萠濟世之摸昌示容光
之迹鬀染之異變俗習之生常量據之儀必幽求於
正撿。」


【次科初敘一化所明鹿園在波羅柰國佛始成道
於中度五俱隣開化之初故云創啟鶴樹即娑羅
林此翻堅固佛臨涅槃色如白鶴由此示滅故曰
終期濟世摸者通目三藏昌盛也容光迹者別指
形服也鬀下次明事須考教上二句示鬀染之意
[001-0584a]
次二句明製造之法既為革俗義不容非凡欲量
據事須依教幽深也正撿即律部。】


「且四含八藏難用備尋一襲三衣何容昏曉既是釋
門常務無時不經義匪妄存事符真教固使住法萬
載唯承形服之功出有三聖咸祖前修之業。」


【三中初二句舉難況易梵語阿含此云法歸謂眾
法門所歸聚處長增中雜謂之四含長破邪見增
一明人天因果中明深義雜明禪定八藏者經律
論三藏外加一雜藏大小各四故有八也史記音
義云衣單複具為一襲昏曉謂昧爽時未分晝夜
也意謂衣法乃大藏之一事名體是非不可不辨
既下次顯事要須明衣食資身皆要食則有持衣
則常服尤為急要故曰無時經猶用也符合也固
下彰功深益廣固實也萬載趣爾為言近接慈氏
遠通諸佛三聖即三乘聖人祖襲也往古聖賢謂
之前修今屬吾佛或指諸祖。】


「今略為子位以十篇隨篇組織務光陳迹。」


【四中今為子者雖酬來客且為發起立言之意豈
止一人于今受賜垂及後世何可窮也組織說文
云作布帛總名秉筆著撰事有同焉陳迹即佛之
遺教老子云詩書禮樂皆先王之陳迹今借用之
下列十篇前九竝事後一是法九中初名二體三
功四色五至九竝製造也。】



* 製意釋名篇第一
* 立體拔俗篇第二
[001-0584b]
* 勝德經遠篇第三
* 法色光俗篇第四
* 裁製應法篇第五
* 方量幢相篇第六
* 單複有據篇第七
* 縫製裁成篇第八
* 補浣誠教篇第九
* 加法眾護篇第十」


制意釋名篇第一


【篇目四字即下兩門初門則究佛本制制必有由
後門乃解佛建名名必有義此二法爾必在初明。】


「形服之所感人懷生務本道法之所迴向啟化初源。」


【制意中初科上二句明能服懷慈感人謂警動自
心則能起行下濟羣有謂懷生也上求佛果謂務
本也下二句明所化歸向道法通目佛教不出三
乘謂歸從佛道者始因覩相則知儀服是教化之
始故曰初源。】


「故釋父逾城途經林澤行見獵者服以袈裟便脫寶
衣貿得麤布僧伽棃即而服之成正覺道。」


【次科化儀中初文釋父即釋迦如來經云我是一
切眾生之父智論云菩薩欲捨親出家求無上道
中夜起觀見妃后釆女狀若臭屍即命車匿令鞴
白馬半夜踰城行十二由旬到䟦伽婆仙人住處
以刀鬀髮持上玅寶衣貿麤布僧伽棃於尼連河
邊六年苦行等。】


「及開化也若自若他創染玄綱先乘此服故善來聲
發俗衣變而成法衣八事隨身如善見說羯磨等受
先立形同正儀故律云彼鬀髮著袈裟與出家人同
[001-0584c]
此誠證也。」


【次科初敘意玄綱亦目佛教乘猶被也故下引示
初引善來佛世根利凡投出家一言召之即感具
戒由是初果機教俱聖不假鬀染自然變化六物
外加針線及斧子為八事下指所出善見又云善
來比丘威儀庠序如二十年學法者次引羯磨最
初善來次立三語八年巳後制羯磨受邊五中十
尼二十小年曾歸難緣遣信故云等也先立形同
即受緣中出家相具下引律證文見大小持犍度。】


「斯何故耶良由非變服無以光其儀非異俗無以顯
其道也括其大歸莫非截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
隥。」


【顯意中初文上句徵起良下釋通有二初據近意
外表形同諸聖即光儀也內表懷慈求脫即顯道
也括下次明遠意括大歸者開方便也三界六道
眾苦逼迫無邊無底故喻海焉法服可度而至彼
岸故如舟航截越也二死盡際謂之生涯等覺未
出卓然高險法服可登而昇常樂故如梯隥夷猶
等也二句意重以義分之上約小教下對大乘詳
之可見。】


「故賢愚經云服此法衣當於生死疾得解脫。」


【次引證中初文賢愚經即佛因地曾為金色師子
唯不傷害著袈裟人時有獵師身披袈裟密以箭
射師子奮起欲往害之見披袈裟故作是語如文
[001-0585a]
所引遂忍毒而死餘如業疏記具引。】


「故梵王布化存生而立運通釋尊垂範亡我而捐罪
福傾五住於心塵排二死於內外者也。」


【次科梵王色界天主以十善四弘教人修奉而獲
福報即為運通福盡墜墮則為迍𠘶也亡我謂空
其妄計捐罪福者息三途業棄人天果上即業道
傾五住即煩惱道三界見惑合為一住三界思惑
離為三住及無明住排二死即苦道三界分段界
外變易二種生死故云內外排遣也。】


「是知戲女一披歷長劫而依脫縛獸王纔見忍死苦
而識歸心誠不虗也。」


【三中智論說蓮華色尼過去曾為戲女曾披袈裟
作戲以是為因值釋迦佛得阿羅漢故云依脫如
鈔記具引獸王即上賢愚師子緣。】


「問巳知制意未識何名。」


【釋名中初敘問。】


「答尋夫西梵之與東華音義乖越聖種之與凡習理
絕名言故薩婆多論云如來立此三名異於外道也
斯則三名出於金口殊非管識所籌如彼呪詞祖而
不譯也或以名含多義從本不可翻之。」


【答文初科初敘意上二句明兩土音異次二句明
聖智難測故云絕名言也故下次引示三名即三
衣梵號斯下三結顯凡習智狹故云管識謂於管
中窺天也籌謂度量也舉呪為比彰其祕密祖謂
[001-0585b]
相承而巳上以祕故不翻或下約多含故不翻多
義如下所出上即五不翻中二也三此方無故不
翻袈裟亦有此義四順古不翻如阿耨菩提等五
生善不翻如般若羯磨等。】


「自道化東漸經律所傳號曰袈裟通稱法服然則袈
裟之目因於衣色即如經中壞色衣也聖色異俗有
目同知知何等衣但見其色即目此色為袈裟衣。」


【次科初示二號道化即目佛教漸音尖入也袈裟
如下自解法服謂合於制度然下別釋袈裟集音
單作加沙後謂氈衣例加毛字至葛洪字苑始從
衣耳外國凡不正色通曰袈裟又凡艸木葉皮花
果不成五味雜為食者亦曰袈裟皆取不正義耳
鈔云此翻不正色染如物故壞故云壞色所出非
一故通指之三乘皆爾故云聖色非是正間故云
異俗意謂色相易辨故從色名耳。】


「律中所顯微附衣形故十誦以為敷具謂同氈席之
形也四分以為臥具謂同衾被之類也。」


【三中初科二律二名皆目黑毛白毛減六年等戒。】


「如尼師壇本唯梵僧所坐之物如此所坐之具即而
正翻名為坐具至於衣服猶迷莫練。」


【次科坐具彼此所同故得正翻三衣此土本無故
不可練。】


「然經律中但名僧伽棃者未曾有法也所以者何名
出俗道標此無有比相如氈被之具故名臥具也。」
[001-0585c]


【三中初明無譯指經律者文見多論未曾有者非
世物也所下出所以非獨此無佛未出世西竺亦
無由世無故且從形相目為臥具。】


「尋名之師依名取義即解云氈臥具等須加羯磨而
捨受也論稱五過正在其人故薩婆多云臥具者三
衣名也即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氈僧伽棃從僧乞法
即其義也安用羯磨而加氈席乎縱有前聞未行其
事不可虗也。」


【四中初敘古非論下引文斥又三初斥迷名論即
成實彼云迷名生法癡隨文生五失一不正信二
退勇猛三誑人四謗法五輕於聖法故下引文示
律論二文名相顯著安下彰乖謬氈席重物佛不
聽畜下文縱奪遮其妄計。】


「今以義約終須建名故文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如
律名為調伏衣故文云結使巳調伏乃應披袈裟也
如經中內起瞋心外著袈裟無不息滅是也或經云
法衣應器者謂懷道者服之名法衣也堪受供者用
之名應器也。」


【次義翻中初科初明須立文即成論彼明說法須
依二諦無名相即真諦假名說即俗諦今借彼語
而意自別如下出名有二初名調伏衣此就能治
行為名文云即本律偈彼云結使巳除滅持戒自
莊嚴調伏於怨仇彼則應袈裟結使不出見思怨仇即四魔怨
經會律悲華經云若諸眾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
[001-0586a]
尋生悲心等或下次名法衣因兼缽器此就所學
法立號指經云者如雜含云修四無量服三法衣
業疏云四分亦名三法衣法是軌用之名被則心
行正法頗同此釋也應器多釋或云應量或云體
色量三竝須應教此就人堪應供隨義不定。】


「深思其名聽言觀行不徒設也自餘眾名具如鈔疏
說也。」


【二中初明意遠聽言觀行即上諸釋文出論語彼
因宰予晝寢孔子呵責之詞文云始吾於人也聽
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
予與改是自下指餘名事鈔二衣云大衣名雜碎
衣七條名中價衣五條名下衣等業疏衣藥篇云
或名離塵服由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由割損煩
惱故或名蓮華服服者離塵故或名間色服以三
如法色所成等餘廣如彼。】


「問如大集云雖除鬚髮不去結使被服染衣心不離
染此即去取一亂如何以分答勿迷其名當取遠致
染謂壞於俗色即染而是色標故知兩據其道而捨
於俗也故律中以袈裟色染五正色是如法色也。」


【三中問引大集懲誡之言連引鬀髮正決衣名下
云心不離染是則上云染衣乃是染著之染前云
染色是可取此作染著是可去兩出無歸故云亂
也答中初勸令詳究染下會釋經語經名染衣謂
以不正色壞於正間俗色是令離染也今乃反之
[001-0586b]
故有此責兩據道者染壞俗色一也色標異俗二
也捨於俗者即離染義下引律文證上彌顯。】


「立體拔俗篇第二」


【第二篇篇目中律通絹布二物今唯立布是法衣
體紬絹等物無非蠶口世俗所尚今此衣體出過
其外故云拔俗。】


「問出家據道未資形服故文云趣得支身用濟寒苦
所以糞衣十種遠聖元宗自餘衣納得便受用依之
修心足以度世至如律經所誡四邪五邪賢聖所許
少欲知足致令有章絕假道之路俯仰犯科禁之儀
形神弊於天網受持乖於正法如何通決會於趣得
之文耶。」


【乞求中初科問中初敘儉約為本資猶假也文云
即本律四分糞掃衣有十種一牛嚼二鼠嚙三火
燒四月水五產婦六神廟七塚間八求願九覆屍
十王職遠聖即指過去諸佛元本也餘衣即五納
衣更有鹿皮艸衣等皆上行頭陀所服至下次明
因奢制約智論云四邪一方通使四方一仰仰觀星宿三下
耕墾種植四維習小呪術五邪一為求利養改常威儀二說
已功德三高聲現威四說已所得激動令施五強
占吉凶有章謂律有憲章假道謂託此興邪俯仰
謂謟媚求乞如乞衣過知足等所制弊困天網喻
上經律所誡意謂不求則待形所須求之則慮有
所犯進退不可所謂困也受持乖法者取納不淨
[001-0586c]
加不成也如下三正難相違引生融會。】


「答曰至聖立教隨教攝修是非利益罔不通道夫道
在清心無壅為義如世夷途莫有滯者。」


【答中初科上二句明隨機不同是下示所歸無異
顯示道義即指心體一須清淨二必虗通故云無
壅下舉世事知是喻名。】


「今人行道事理兩分言事則俗習未亡尋理則真心
體附斯則強分二諦有凡聖之殊途故張兩儀無去
取之恒式。」


【次科俗習未亡順世緣也真心體附達緣空也斯
下示離合上二句明離凡夫著有聖智冥空不分
而分故云強也下二句明合事理相即義非偏舉
故無去取世中常法皆有去取獨此無耳。】


「致使於衣知足務在無瑕事清心淨便懷入道故十
種遺棄之衣世情所捨三聖服之無厭道儀所歸觀
事無異俗之嫌涉理有資神之用斯則挹酌二諦寄
空有而攝修歸承四依諒無媿於流範。」


【三中有三初明理事雙運事清心淨心即是理故
下次引聖儀證成無異俗嫌者外生物善也有資
神用者內發禪智也斯下結顯正行上二句明合
道挹酌二諦謂以智斟量不滯偏見下二句示應
教糞埽衣乃四依之一諒信也流範即法律行不
違法復何媿乎。】


「故有持彼糞衣遠詣遠池而洗濯者諸天欣其解脫
[001-0587a]
取其穢汁用自浴身莫不以財淨而心清不以穢迹
累於道也及得通外道持㲲往浣諸天遙遮勿汙吾
水告曰邪心感利凡聖之所忌也以此文證故知道
在清心不虗說也。」


【四中兩緣即寶梁經佛告迦葉之文初即周那沙
彌緣達池具云阿耨達池此云無熱惱在香山之
南雪山之北周迴八百里累礙也及下即外道緣
忌說文云憎惡也以下結顯兩緣仍示道體。】


「是知求財之時如法受畜不陷刑科內不愧於戒神
外無慚於負俗可也。」


【五中初科言如法者離邪緣也感通傳云僧之受
戒有二百五十神守護若毀一重一神不在餘則
常隨等沙門福田俗眾所向邪心毀戒是為負俗
今則不然也。】


「焉得崎嶇世路婆娑恒習惡求多求喪命耶生則為
佛之賊死則為鬼之囚鬀染依佛為師師教拒而不
用自陳損力謂三途之可推不思此形有四山之相
逼故文云死時懷恐懼者即斯人也何異螗蜋拒轍
之智勇乎不聞經論之明誡乎肉衣鐵衣隨感而至
受惱受熱抑可言哉一生形體委之溝壑累世靈神
繫於業道任運長赴無由返源。」


【二中又三初責邪求崎嶇如登巘險言其艱辛也
婆娑遊處相知言其迁趍也惡求謂邪謟多求謂
無厭毀害正法故云佛賊墮獄受罪故云鬼囚鬀
[001-0587b]
下次責背教師教即戒律自陳等者謂不畏來報
也意謂破戒尚有餘力可以推排三途之苦不思
等者謂不念死苦也涅槃經佛告波斯匿王我說
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來切人如何大王不修戒
施等下舉戒序證上愚迷仍引比喻以責違教經
論明戒經如上引大小乘教竝誡多求律中求財
若以邪命激發現相等竝名非法肉下三舉因果
以勸肉衣即畜類皮毛銕衣謂銕鍱鍱身感即心
因抑猶何也形委溝壑謂此身數盡捐棄塚間也
神繫業道謂識性隨業受苦無窮也赴即是往。】


「固當擺撥常習遵仰聖言外無犯於憲章內有涉於
清蕩屬斯懷觀夫復何求。」


【三中撥常習者誡師心也遵聖言者令師法也外
下二句即前所謂事清心淨屬下二句勸令思察
屬當也斯即上文復何求者令勿為也。】


「問上顯求之有方則理事雙得然求之所幸有布有
繒或氈㲲相乘或毛綿間獲五納百結聞諸儉徒木
食艸衣偏資山眾蒙既惑焉願欣其要。」


【次辨衣體問中初躡前然下敘問幸猶獲也次列
諸物不出絲麻毛綿五納謂五色鬬成儉徒山眾
皆上行頭陀蒙謂蒙昧即自謙之稱經律所出物
體多端莫知指歸故云惑也。】


「答曰出俗五眾準的四依聖有成儀無經凡慮開濟
形苦意在心清事不獲巳置斯聖種而正律遮許慈
[001-0587c]
悲務先得而生惱必不容納。」


【答中初科初明本制四依聖有成儀言可依承也
無經凡慮不須臆度也心清即斷證也事不巳者
顯是道緣非正意也而下次示蠶綿開制遮蠶家
乞求許展轉來者得生惱者損生傷道也。】


「故肉食蠶衣為方未異害命夭生事均理一㬥繭爛
蛾非可忍之痛懸疱登爼成惡業之酷漁人獻鮪桑
妾登絲假手之義不殊分功之賞無別是以至聖殷
鑒審惡報之難亡經律具彰兩俱全斷。」


【次科初明蠶肉事同有四初二句宰殺同方即殺
法也次二句損命同夭謂短折均等也㬥下四句
痛苦同律因六羣至蠶家看㬥繭作聲因制乞蠶
綿戒爛蛾謂湯煑蛾即繭蟲庖即廚舍字書謂主
食者即以處名人也爼側呂反肉几也謂以物命
懸於庖廚升於砧几酷謂毒之甚也漁下四句教
殺同鮪音偉大魚也登成也假手即教他為巳分
功賞者謂買雇之直是下次明諸教制斷即如下
引。】


「故涅槃象腋楞伽大雲莫不盛顯行慈昌標止殺殺
為罪之元也俗戒首焉何有道宗安行其事說導創
演必化之以慈仁身服所先必衣之以繒綵繒綵所
成非殺不登其事安忍不思非犯無由自處顰眉撫
事良可嗟之。」


【三中初科初指諸經涅槃四相品云善男子從今
[001-0588a]
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水
陸空行有命者怨象腋經彼云佛告文殊師利若
有菩薩欲通達此陀羅尼當好淨行不食於肉常
於眾生起於慈心莫作非法不淨之人楞伽經云
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略說十種一者一切眾生
常為六親二狐狗人馬屠者雜賣三不淨氣分所
生四眾生聞氣生怖五慈心不生六無善名稱七
呪術不成八見形起識九諸天所棄虎狼聞香十
因噉人肉等大雲經第五云未來之世法欲滅時
我四部眾薄福少智不知厭足乃至為衣食故鬀
頭染衣其心麤獷如禿居士乃至畜諸雜色臥具
食肉嗜味背捨諸佛成就不善等殺為下次彰非
理又三初舉俗戒比況元大也說下次約化導反
質謂言行相違豈成師誘忍服殺衣不思乖理非
欲故犯豈能自安後二句傷其無識顰蹙也。】


「是以震旦承教全具不倫斷肉之制久行禁絲之儀
莫用非為誠教不約過在迷文或可於文不迷愛沒
無由將出。」


【次引示中初科初敘古傳教之失承傳也倫即是
等非下次明失之所以上二句迷教下二句昧心
迷教則由於不學昧心則知而故為貪愛所沒不
可救拔將持也。】


「故律中蠶家乞綿用成臥具為俗所訶名殺生也佛
因制戒不許服之縱得已成斬碎塗壁此則永捨之
[001-0588b]
極誡也必須斷之如律中用蟲飲蟲異途同制野蠶
家蠶分緣通約若純若雜俱犯於部篇自成他成咸
碎於斤斧今僧迷名為非法服故不行矣如上正名
想無有惑。」


【四分中三初引本制乞綿即捨墮第十一戒六羣
起過俗人訶者律云居士譏嫌害於生命無有正
法如下次舉類蟲水飲用各立故云異途蠶綿家
野同戒故云通約鈔云野蠶尚犯豈況家蠶雜忽
尚犯何況純作是也今下三責迷謬世以臥具為
被褥前篇巳辨故指如上。】


「故僧祇云憍奢耶者蠶口初絲事同四分。」


【僧祇憍奢耶蠶口初絲所謂忽也善見亦同多論
云此是綿名即如後引同四分者律云若雜以毳
劫貝及餘縷作竝須斬壞。】


「五分不許為服縱得衣財經緯俱布中穿一絲亦通
制斷又極誡也。」


【五分一絲舉極少以況多也。】


「薩婆多云外國用綿成衣自有二種或細擘分布如
作氈法或引成經緯即綿紬也皆不許之。」


【多論外國即中梵自指邊裔也細擘分布即今衣
絮。】


「自古諸師不思教意縱是昔迷云即臥具由殺害得
尚令斤碎安有道服慈忍者相由殺害得反聽受持
也是知受持聖法非淨不行妄以傳之誠乖本意。」
[001-0588c]


【三斥古中初縱古彰非被褥尚斷豈況法衣是下
舉法斥妄非淨不行謂須體如也。】


「故大唐塞外三垂海濵大夏諸蕃有佛法處所被道
服皆資氈布無用絲綿即良證也此土齊魏名僧周
隋高勝所服大衣皆資以布雖未委教闇與文同豈
非慈惻之深法衣依法故也。」


【三中初明西梵在大唐塞北之外西域記云三垂
大海北背雪山大夏即五竺之境諸蕃即巳外邊
方此下次敘東華道整道休南嶽天台竝皆衣布
南嶽傳云師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
多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則艾衲用
犯風霜徒眾皆爾則知非獨禪師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唯斯
南嶽慈行可歸余嘗參傳譯屢覩梵經討問所被
法衣至今都無蠶服縱加受法不云得成故知若
乞若得蠶綿作衣準律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
何由縱之思所獨斷高遵聖撿等未委教者會同
大小的指所歸始見今文故知前修自然暗合。】


「如俗常習以布為衫通國同遵不可頓易。」


【四中如後隱侯具引古制則知三代巳前少衣綿
帛至今鄉叟其風尚存。】


「故大論所顯布僧伽棃者明是古佛道法出有聖標
名為聖種是以大聖依而服之以為後式五分缽坏
亦同此也是知法衣應器非凡所行佛不出世則不
現也故諸明達遵途莫違有承據矣即雜含云修四
[001-0589a]
無量服三法衣則成慈悲者之服。」


【五中初引製造元緣智論如來服十三條麤布僧
伽棃非唯釋迦三世皆爾表章道德曰聖標出生
道果曰聖種引缽類顯彼乃明文五分因諸比丘
有用白缽佛言此外道法因自作缽坯令燒以為
後式是下次顯出於聖智諸明達者即西竺眾聖
東夏高僧也下引經證顯非凡服。】


「余少經律肆講至斯文無席開遮引用葢寡深懷猜
貳未敢通行隨得披服覆形而巳貞觀末歲參傳譯
經顧訪蠶衣方知莫用深恨知之晚矣。」


【六中初敘昔疑斯文即乞蠶綿戒無席開遮謂無
一講席決白可否言其不明也引用寡者言其少
聞也猜貳謂遲疑不決也貞下次明晚悔貞觀十
九年奉詔於弘福寺與玄奘三藏翻經筆受潤色
推師為玅玄奘三藏徧遊西域那提梵僧與奘同
歸顧訪得實纔始無疑。】


「且形體所寄資於溫暖就報強羸難用通約所以涅
槃密教開抑有由諒有殊意也不可同肉全斷則下
人報弱無入道之期似乳通開則上行慢求有惰學
之務所以方便引喻為道資形故諸經云依法而用
雖受十萬不以為多必未能行一盃之水一納之衣
不許輙受斯誠致也是知取納之務務在清心雖許
披服而不著可也。」


【四開許中初科初敘根報不同所下示涅槃開意
[001-0589b]
涅槃禁斷八不淨物綿帛八中之一若時世饑饉
乞求難得為護法故則聽受畜淨施檀越文開意
別故云密也不可等者示殊意也攝下根則不免
權開不可同肉被上根則理須禁斷不可同乳方
便引喻即權暫也故諸下次引經轉證上三句即
涅槃文必下出佛藏經未能行者不修出世業也
是知等者出諸經意遮形資道不為嚴身則不著
也。】


「然三種法衣理非通限還貿氈布用準於前良以自
餘裙帔唯擬遮寒事不獲巳開濟形苦生涯形報終
入死門業命未傾資心助道事不獲巳供其衣食終
號養怨無所益也。」


【二中初敘法衣須制上巳明示故令準前良下出
餘服通開生涯言有限也四事供身如養怨家終
遭反害智論偈云審諦觀此身必歸於死處難禦
多反覆背恩如小兒是也。】


「如能志節高劭情割浮華敬重正宗死而無恨者斯
則比丘法行列聖崇之如艸繫海版之儔也約戒命
難是所通開約心忍死奉而不捨故為幽冥之所翼
贊經論之所昌言此但遮戒以死持之何況性重多
而不厭誠可怪也。」


【三中初敘高行勸劭強也正宗即佛教行遵聖教
故名法行如下次舉昔緣勸出大莊嚴論彼說昔
有比丘為賊剝衣賊恐求援以艸繫之以護壞生
[001-0589c]
不敢挽斷又一年少與上座過海失船俱溺年少
捉板上座告言不與我板違敬犯吉年少護戒以
板付之遂為海神接於岸上故下云幽冥翼贊即
其事焉昌明也此下三躡緣以責蠶綿害命故是
性重多犯不厭不懼來果故是可怪。】


「問繒纊過本非仁育所懷微行供獻有開福之業如
何頓斷絕杜希向之心耶。」


【二供施難中意謂或施綿帛令製法衣安得不用
違彼施心杜塞也。】


「答夫供施之法淨於三事隨一有染名不淨施論分
四句豈不然耶且淨行滅惑作福難諧機緣搆接開
其供施用捨本貪不遮財淨致雜受報若全閉拒則
蒙俗無由樹因至於雜報則生生常淪苦海罪福雙
感厥致在茲。」


【答中初科初明施法智論云三事因緣生檀布施
一者信清淨二者財物淨三者福田淨謂所施者四句
出涅槃經一能施清淨受者不淨二能施不淨受
者清淨三俱不淨四俱淨且下顯多過智福二分
淨行滅惑即修智分是教本意作福下即明福分
初總示諧遂也搆合作遘遇也若下轉釋初釋上
遘接至下次釋上不遮等作福不精墮於惡趣在
獄則為王為佐主執幽冥在鬼則山澤城隍居尊
享祀在畜則象馬禽獸金寶嚴身以罪故墮於三
塗以福故受於尊貴故知營福可不慎乎。】
[001-0590a]


「而央崛云繒綿皮物展轉來離於殺者手然持戒者
不應服著若服者然非悲不破戒。」


【次明開制初科引經中彼第四卷云文殊師利白
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
復次文殊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
即是一肉文殊白佛珂貝蠟蜜皮革繒綿非自肉
耶佛言勿作是語如來遠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
若言習近世間物者無有是處若物展轉來離殺
者手則可習近等餘如文引言持戒不應服大乘
制也服者不破戒小乘開也違於大行故曰非悲。】


「據此教門開閉殊致閉則示含生之可救誠損害之
難任開則以喪命而成衣權接救於寒苦且自無悲
之誡終為永斷之言許服之方止是救時之弊。」


【次文初出制開之由任猶忍也喪害也且下次推
開中之制方謂權方。】


「至如山寒賊奪開服皮毛疾急苦煎聽資乳蜜非為
通化薄設權宜仰度誠文意言為允革衣皮服律具
制之去其奢甚止足為本至於黑白氈衣律亦通約
求索過度傷俗壞道制捨入僧剪毛存命誠用顯仁
故開服著。」


【三中初引難開正引皮毛因言乳蜜薄猶暫也如
上諸開意裁理當故云為允革下次明元制初明
皮革全斷律中皮革艸葉樹皮鳥毛珠瓔等皆不
許服同外俗故去奢甚者顯制意也至下次明毛
[001-0590b]
氈開制捨墮中二毛臥具但制相參顯是通用求
下明制生譏故傷俗長貪故壞道剪下顯開毛氈
剪鬀不同皮革。】


「然則損生之累厥趣難清薄為引之鎮銘座右且身
為苦器安能繫而不食隨身粮粒存生之務誠重至
於放火焚山引水溉地翻覆殺傷殘害逾甚況復囚
犢捋乳劫蜂賊蜜蟲豸之封菜蔬蠅蛹之依食器薪
水生靈過於倉粟艸土含識同聚成村身口所經寔
難無患。」


【二中初科初敘由趣謂意趣鎮置也銘座右者令
書此文日夕常見以自警也且下正引又二初明
有身須食眾惱所聚故云苦器論語孔子云吾豈
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至下次列其傷害前明
口腹過多溉音葢灌也翻覆謂耕墾也取乳必須
繫其犢取蜜必先熏其蜂豸音雉有足曰虫無足
曰豸封聚也蛹音勇字書云蠶化為蛹今謂小飛
夜中。】


「然則過之大者無越蠶衣觀其養殺之儀經稱惡戒
比夫屠獵之量萬計倍之而世言屠伯無不恥之及
至同利縑繒昌言顯迹而莫厭者同惡相濟也。」


【次科初顯其過重養而後殺事同屠獵惡律儀戒
害命尤多故復倍之涅槃云若能破壞一切眾生
十六惡律儀是名持戒何等十六一者為利養食
羔羊肥巳轉賣二者為利買巳屠殺三者為利養
[001-0590c]
食豬豚肥巳轉賣四者為利買巳屠殺五者為利
養食牛犢肥巳轉賣六者為利買巳屠殺七為利
養雞令肥巳轉賣八者為利買巳屠殺九者釣魚
十者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膾十三網捕飛鳥十
四兩舌十五獄率十六呪龍而下次責其受用屠
伯言其長也謂經稱惡戒即同屠宰是顯其惡迹
厭猶恥也彼此共成非義謂之同惡相濟。】


「固當齊約用息凡情但五濁未消三障常繞豈非嗜
欲之變使之然乎當知報居季俗宅此形神受用使
之損他成巳為惱為辱深可厭也。」


【三中初誡令稟制齊約之言或兼前食飲或普告
同遵兩釋竝通伹下推示貪情五濁未消消即滅
也一劫二見三煩惱四眾生五命五皆名濁體非
清淨故三障一煩惱二業三報三竝名障礙於聖
道故繞謂纏縛也當下勸令厭捨季俗通召像末
宅居也形神即身心。】


「至如商那比丘胎衣被體面王釋子報服隨身長指
四海而為家日一䬸而謀道無欲無為斯可尚也。」


【三引勝報中初科商那和修亦云舍那婆斯此云
胎衣付法藏傳云由前世以一衣施辟支佛五百
生與衣俱生在胎為胎衣出胎為嬰孩衣出家為
法衣等面王釋子分別功德論云出此比丘頂上
空中有寶冠相因名面王恐為王害故捨出家祗
以一㲲為法衣更無餘服等若據賢愚經云面有
[001-0591a]
王字故得其名無求故無欲無營故無為尚謂欽
羨也。】


「況復北有樹衣上天化服隨心輕重逐運新奇。」


【次科北有即北洲也樓炭經云北鬱單曰諸河池
上有諸寶樹香樹出種種香衣被樹瓔珞樹出種
種衣被瓔珞音樂樹出種種音樂樹高七里下至
二里等上天即六欲天四天王天衣重十二銖三
十三天衣重六銖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銖故云隨
心輕重也運即是時。】


「或委質淨邦以法喜而充食寓神華內以慙愧而為
衣斯道可祈行因無不至也。」


【三中無量壽經云彌陀淨土自然衣食隨念而生
法喜慚愧舉其因行法喜資神故如食慙愧嚴身
故如衣自然衣食由斯而感祈求也言可求者因
果必然也然因行多途隨巳力分廣如大小彌陀
經十六觀經等具明修法如別所論。】


「問如何立行用祈彼耶答夫萬化在於一心行成而
終果剋如影響矣義須厭斯胎報誓竭貪源則受生
依化矣身既化生則飢渴寒熱絕於心矣形服所資
不傷含識既安柔忍則所服無外矣。」


【問答中初明往生之理萬化總收十界依正一心
即今現前思念隨緣而動動成因果因如形聲果
喻影響言其不差也萬化既出一心乃知一心具
含萬化又知萬化體即一心則穢土淨邦固非他
[001-0591b]
法慈雲法師所謂迴神億剎寔生乎自巳心中孕
質九蓮豈逃乎剎那際內唯心淨土其理炳然必
欲同舟更須研考義下次示因果之相初明受生
淨上二句是因下一句是報蓮中託識法性生身
故云依化身下次明內資淨雖有珍味聞氣而巳
故絕飢渴形下三明外資淨衣從念生故知無外。】


「故有梁沈約碩學英才位處權衡情安仁恕立究竟
慈悲論曰外典云六十者可以衣帛則此年巳前宜
布矣七十者可以食肉則此年巳前宜菜矣夫聖道
隆深無思不洽仁被羣生理無偏漏禁肉之旨載現
于言黜繒之義斷可知矣然禁淨之始猶通蠶革葢
是敷說之儀隨機未巳豈非一朝裂帛可以終年烹
牢待膳亘時引日拯危濟苦先其所急敷說次序義
在於斯自涅槃東度三肉罷緣服膺至訓長蔬靡倦
而蠶衣繒服曾不惟疑此葢慮窮於文字思迷於弘
旨。」


【四中初科初敘其人碩大也智過千人曰英位處
權衡按吳均齊春秋云約永平八年曾作中丞後
退狎隱淪故封隱侯究竟慈悲即取涅槃大乘了
義以明佛菩薩行也外下次正引論文多脫略須
具引之論曰外典云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則六十
者可以衣帛矣孟子作五十者雞肫犬鼠孟子作狗彘勿失其
時則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則五十九年巳前所
衣宜布矣六十九年巳前所食宜蔬矣即禮記王
[001-0591c]
制云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比上年數小
有不同上引外典禮法夫下次究內教開制初明
通制聖道即佛化思即慈心洽謂普沾也小教許
食三種淨肉楞伽涅槃制斷故云載也黜丑律反
貶去也以肉挍繒害命理一故云可知然下次釋
暫開禁淨始者謂小教初興未巳謂不了之教豈
非等者出權開所以牢即是牛待備也亘竟也引
延也自下三敘昔迷三肉僧祗中不見不聞不疑
為我殺者謂之淨肉佩服於胸中謂之服膺隱侯
自謂也經文禁肉蠶繒可知獨不疑之是迷其大
旨窮猶滯也。】


「文多不載觀隱侯此論得其大歸律制嚴明非可詳
覽故興宏致耳竝如上所引可用鏡諸。」


【次科初句顯略觀下稱其得要律下點其未詳前
引諸律甚嚴且明隱侯未悉但據涅槃故云宏致
猶言大略耳竝下指前所引鏡明也諸即語詞。】


「勝德經遠篇第三」


【第三篇篇目中法衣功力近則生善滅惡遠則超
凡趣聖故云勝德一披其體於自行則終至涅槃
就化儀則住持莫極故云經遠也。】


「問上明衣體慈忍居宗蠶帛由於熸繰義當永約麻
布在於緝紡理歸弘訓固得受淨無染持奉有儀頗
有殊功開萠世表。」


【問中初躡前篇熸音尖以火滅也繰音騷字書云
[001-0592a]
繹繭為絲也緝七入反績也頗下申疑問頗者有
無未決之詞表外也。】


「答善因積德於心嘉祉緣成於境幢相既立則羣鹿
安神鳥王懷怖龍子保命惡鬼潛形人見生善即其
事也況能祖承正教受用得儀近則隨行自修遠則
資成聖業。」


【答中初二句標示上句約服者成因即自利也下
句據見者生福即利他也祉即是福幢下牒釋初
釋上利他條相四圍有同佛塔故云幢相羣鹿安
神者多論云何故受戒須衣缽者答一為威儀故
二為生前人敬信心故如獵師著袈裟鹿見著異
服故無怖心三為表異相內法亦異故鳥王等二
句止是一緣僧祗云金翅鳥以龍為食鼓兩翅相
去五百五十由旬扇開海水龍宮即現龍怖求片
袈裟著宮門上鳥見尋生敬怖惡鬼潛形者僧祇
云得以小片袈裟與俗禳災是也人見生善見上
多論況下釋上自利上二句明稟教無違下二句
示成因感果。】


「故大悲經云披著袈裟者性是沙門汙沙門行於彌
勒佛乃至樓至佛得入涅槃悲華經明五種功德一
入我法中雖犯重罪一念敬心三乘授記二天龍人
鬼能敬著衣三乘不退三者人鬼得衣乃至四寸飲
食充足四者眾生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兵
陣不傷若無五力欺十方佛等。」
[001-0592b]


【次科大悲經性是沙門性即戒體智論云受持禁
戒為性鬀髮染衣為相汙沙門行謂犯重者彼經
云佛告阿難於當來世若善男女於我法中出家
披諸法服者於賢劫千佛出世我當第四彌勒當
補我處乃至下如文引悲華經明釋迦因地曾為
梵志名為寶海遇寶藏佛以四事供養發菩提心
遂得授記即於佛前發此五願一及四五竝滅惡
也二三即生善二生出世善三生世福五中經云
四寸著身戰諍俱息謂兩敵皆無傷害之意後二
句立誓可知。】


「法色光俗篇第四」


【第四篇篇目法色則無出三如光俗謂能生世善。】


「問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色成於如法。」


【問指上經即大集文。】


「答如經律中通云壞色故文云當以三種青黑木蘭
隨用一壞成如法色。」


【答文色體中初科引文即九十中白色三衣戒。】


「良以習俗難改貪愛叵除戒律從緣其相隨結揲故
在新割廣歸狹等例是也。」


【二中初科習俗謂著欲之情叵不可也律從緣結
者因前白色也下舉坐具揲割二制用顯衣色故
云例也。】


「故五大上色不成受持也莫非隨事節心捨於俗習
如世朱紫非榮達則無服之異等例也。」
[001-0592c]


【次科初示非法五大即五方正間青赤白黑黃為
五正緋紫紅綠磂黃為五間莫下出意朱紫世以
為榮出家超世故須捨之今時釋子反求紫服以
為榮身豈非猒棄聖道翻希入俗乎業疏云錦色
斑綺燿動心神五彩上染流俗所貪故齊削也予
嘗考儒典服皆正色先王制度莫不使人遠邪守
正故三代所尚夏黑殷白周赤皆取正色論語鄉
黨云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又曰紅紫不
以為褻服文中子曰君子非黃白不衣等今時士
大夫所服綠與緋紫無非間色自古至今徒知服
用未聞辨正非先王法服不敢服不識何謂乎。】


「不正壞色唯釋門所懷別邪正也故九十六種外道
其徒不倫或裸或衣或素或染莫有定者釋門不爾
俱服染衣色非純上絕於奢靡。」


【三中初明標簡故下較異外道六師各出十五弟
子所計各異故有九十六焉裸郎果反赤體也衣
有多種或全段㲲或鳥獸皮毛樹皮艸葉等素染
不出正間釋門二別俱染者異上不倫也非純上
者異上素染也靡謂靡曼美色也。】


「然上明青黑名同五色如論律中似而非正。」


【次簡色相初科名濫體別故須辨正如論律者僧
祇云青謂銅青色似銅也黑謂雜泥等木蘭謂諸果汁
鈔云彼翻律者不見木蘭故十誦云青泥棧多論名紺黑青等
如鈔廣之。】
[001-0593a]


「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


【次科定相中鈔云予於蜀部親見木蘭樹皮赤黑
色鮮明可以為染乾陀樹業疏云南海有之疑是
木蘭梵語耳。】


「經云見我弟子被服赤色謂呼是血論言我著赤衣
映珠似肉等是也今有梵僧西來者皆著此色即其
證也。」


【次科又二初引經論證涅槃云佛言如提婆教闍
王欲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大城乞食王放醉象
欲令害我及諸弟子其象踏殺無量眾生多有血
氣是象嗅巳狂醉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
是血而復見趣等大莊嚴論鵝珠比丘著赤色衣
入城乞食尋至一家衣色映珠鵝謂是肉遂乃吞
之主不見珠謂乞食比丘所盜因而被打為護戒
故終不言等又善見云善來比丘瓦缽貫左肩青
色袈裟赤色鮮明皆可證也今下次引現事證。】


「然赤為正色微有差殊此土真緋僧祇所斷明知不
正即袈裟色也。」


【三中亦由名同體異故須點之僧祇云真緋鬱金
紅藍染等不聽用。】


「由色外顯容光易明見色知人是解脫者如上巳說。」


【三明意中所謂章服人之表者義見此也如上即
指初篇。】


「餘有雜悔衣色非正非上即得加持但離俗習便成
[001-0593b]
道相故頭陀五納水浣為淨新衣壞色故揲為淨坐
具初成亦以故揲引多文證者莫不抑貪競之奢華
割封滯之生情者也。」


【三中初明雜色但離正間如多論云若赤白黃不
純大者亦得是也故下次引文證四分得上色碎
段亦得裁作五納衣又云得糞埽衣浣染四角點
作淨僧祇云若新僧伽梨趣一角作淨鈔云或以
物貼或以點著坐具揲故如捨墯中引下示制意
貪競是業封滯是惑生即眾生。】


「裁製應法篇第五」


【第五篇篇目應即是合。】


「問出家靜節省事為先隨得受用安心行道比見法
衣橫加割截方復連綴號曰聖儀損功妨道豈復過
此幸賜誠文用袪昏漠。」


【問中初敘出家本志比下明制造事煩割巳復綴
事是可疑袪去魚反拂去也昏漠謂疑惑也。】


「答論其本制出自聖心義不徒張深有弘致故僧祗
云三衣者賢聖標幟理越凡心也故律中沙門衣有
三種賤初體賤者人世所棄之衣也二色賤非是正
上之色也三刀賤割碎連之斷貪賊之利也又異於
外道故服此衣。」


【答中初科初推本制故下引示初引僧祗幟音志
試熾旗也或作識音志訓記皆謂簡別也越謂出
過其外故下次引四分世所棄者謂糞衣也斷賊
[001-0593c]
利者律云不為怨賊所剝又下即出十誦。】


「且條堤之相事等田疇如畦貯水而養嘉苗譬服此
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義不徒然故律云五條十隔
者是也至於條數多少堤量短長各有誠文如別所
引。」


【次科制意中初示割截意疇亦田也畦即塍壃故
下示條堤相四分但示五條七條大衣從九條至
十九條多論分九等極至二十五條故云各有文
也五條十隔七條二十一隔乃至二十五條一百
二十五隔。】


「昔江表十誦律師臆斷彌勇見於七條兩長一短便
謂九條三長為正是不聞薩婆多論九品大衣明教
也彼論上品三種大衣四長一短下品三種同於七
條不可乖也。」


【次斥非中初敘非臆斷彌勇言其狂簡也噫即胸
臆是下引斥。】


「比見條葉不附正儀三寸四寸任情開闊浸以成俗
彌開華蕩之源故僧祇律廣齊四指小如穬麥得分
畦畔為世福田今則過其正度故非法服所以衣服
立量減開過制者俱同抑貪競之情也。」


【次科初敘非正儀即下僧祗據三四寸未為過越
但不知法制闊狹無準故曰任情浸謂浸潤日久
而壞故下引示四指即中人一指面闊一寸穬正
作[麩-夫+廣]大麥也所下顯意三衣坐具竝制過量三衣
[001-0594a]
極大不得與佛衣等人情好大故特抑之。】


「比見梵僧縫其條葉問其本據云彼皆然。」


【三中初文縫條葉者不開割相。】


「今以律撿都無縫者故裁縫見葉表其割相今竝縫
合無相可分如律道行剌鉤葉破當反披之又衣葉
宣脫當馬齒鳥足縫之又五分云衣下數破當倒披
之在雨中行水入葉中應順披之而今總縫何勞若
此是知中國失禮求之四夷中濁邊清於斯可驗。」


【次科初準教顯非如下引文顯正二律三義明下
不縫而下三責其失法中國下二句是陶隱居語
彼以此方洛陽為中國四海為四夷今借用之以
梵僧來此衣葉皆縫是則中梵不如邊方故云中
濁邊清矣。】


「且印度部執偏駮不倫隨得一文曾無考究律中四
說不許輒行但依誠教自無尤執矣。」


【三中初引分部為例印度亦云賢豆身毒天竺等
續高僧傳云本音因陀羅婆陀那此云主處謂天
帝所護故也賢豆彼國訛語身毒天竺此方訛稱
也佛滅百年分五部四百年分十八部智論有五
百部皆隨情計集以成部故有偏駮駮雜也律下
次指四說彰非本律增四文云佛告比丘有四大
廣說一若比丘言我親從佛聞二云我從上座聞
三云我從眾多比丘聞四云我從一比丘聞竝須
審定文句撿尋三藏不相應者語云非佛所說若
[001-0594b]
相應者語云是佛所說應自說教他勿令忘失等
準感通傳彼因比丘入王宮外道置刃於衣葉中
誣告於王由是誅一國比丘有知識者權令縫合
從茲五竺習以成風義淨寄歸傳反取為據斥今
開葉彼云五天皆剌葉獨東夏開之親問北方諸
國全無開者是則昧於正教憑於妄習宜用四說
以定否臧。】


「方量幢相篇第六」


【第六篇篇目方是衣形量謂廣狹幢相是喻如上
巳明。】


「問方衣出俗殊異世流廣狹之間如何取約。」


【問中殊甚也約即是制。】


「答諸律明量多依身肘然其身肘兩有乖張隨報定
儀可以成準故文云度身而衣故也通而大約三肘
五肘以為本宗臨事制宜不局名教然減量而作同
儉約之儀過限妄增有成犯之法故文云四肘二肘
不為非法與佛等量便結正篇即其證也。」


【答文明量中初科為二初通示二量四律多論皆
定肘量故云諸律肘量既定身短則衣長身長則
衣短故云兩乖上是局量隨下出通量文云即是
本律五分亦然通而大約者鈔引上通文巳云雖
爾亦須揩準今準多論三衣長五肘廣三肘等此
為本宗謂若身相稱即須依量或有長短方取通
文故云臨事等名教即諸律也然下次誡令從局
[001-0594c]
過限即諸部量外成犯法者違制吉罪多論三肘
五肘外過日犯長下引二文證上違順四肘二肘
四分下衣量上二衣竝三肘五肘佛衣等戒見單
提篇。】


「頃載下流驕奢其度至論儉狹不見其人。」


【次科頃近也驕奢謂意好廣大違法制也。】


「而大聖本制三衣西方伹有此衣餘無別服故文云
但三衣也後有覆肩裿支之服相亦畟方故僧祇云
長四肘廣二肘是也元制所興本唯尼眾今僧服著
僣通下位而裿支上狹下廣壞絕淳源。」


【次辨相中初科初正示三衣但三衣即本律十二
頭陀之一後下次明餘二衣又三初顯相覆肩覆
右膊也裿支梵語上有僧字正云僧却踦比翻掩
腋衣掩左腋以襯袈裟祇律約量可驗畟方元下
示本制尼弱故須僧非所用阿難美貌女見心迷
故獨開耳住法圖贊云今僧服者濫矣即今褊袖
左是裿支右是覆肩二衣綴合非本制耳而下別
點裿支相本畟方而世謂是上狹下廣故壞淳源
也然律云得上狹下廣聽作裿支謂裁作耳。】


「即僧傳云不意方袍復有平叔者是也又曰袈裟無
領標解脫之衣缽盂無底表難量之器皆謂被服足
以遮形解釋索然無繫成本志也。」


【二中初引文僧傳即劉遺民見肇論歎美之詞何
晏字平叔業儒能文故以僧肇比之今取彼文伹
[001-0595a]
證衣相又下相傳是廬山遠師語合云袈裟無領
非朝宗之服缽盂無足非廊廟之器今文易之難
量謂無盡也皆下顯意著脫省易明非滯物故云
成本志。】


「今時三衣如本未改亦有生情妄施綱紐兩覆肩上
左右掩之大繩結束以為頭陀者未之前聞。」


【三中初示如法亦下斥非法綱謂施領兩頭置紐
左右掩覆以繩束腰如俗旋衫耳頭陀翻抖藪經
律總有十二種行不識糞衣僣其名耳未前聞者
無所出故。】


「然律有泥洹內衣還如方服繞腰而掩以繩三圍兩
跨正後分為三襵抽拔令齊不許其皺如菩薩象所
著之裙此土餘衣隨俗裁製江淮則襦襖正背關河
則褊袒裿支裁剪尖斜同諸俗服雖云取異終乖本
儀因言傍及善無取矣竝如亡物儀中廣之。」


【四中初示裙衣梵云泥洹僧此翻內衣不許皺者
眾學制故此下次列餘衣江淮通指南地江左淮
泗也襦即短衣正背俗謂背褡關河通指北方關
內兩河褊袒偏袖衣亦似裿支但製度有異故兩
出之雖下指非言因及者非正篇意竝下指廣即
輕重儀彼云偏袒裙衫震旦法服祇支覆膊天竺
本制將彼例此樣貌俱非業疏亦云且順律文非
俗非外耳。】


「單複有據篇第七」
[001-0595b]


【第七篇篇目或作襌複重也教文制限不容少多
故云有據。】


「問律明三衣因寒故制論開五義殊有大功結事御
時不無乖各如何通耶。」


【問中初本律衣犍度佛與阿難至維耶離國值冬
寒破竹初夜佛令阿難取下衣著中夜取中衣後
夜取大衣明旦因聽諸比丘畜三衣多論五義顯
須三之意一一衣不能障寒二不能有慚愧三能
生物善四幽顯懷德五威儀清淨約下二句正伸
疑意以當時所行疎薄違教故御猶對也。】


「答誠如來問但以變在人情不惟源本本在遮寒單
疎非分諸部通會僧伽棃者唯複無單新者兩重故
者四重餘之三衣重單兩許糞掃五納無論重數。」


【答中初科初敘時訛諸下次明本制伽棃須複單
則不成新者兩重出四分餘二衣一重故者四重
出十誦餘二衣二重律云糞衣隨意多作。】


「今時夏末一月作衣但計裙帔之少多衫襦之厚薄
綾紬之精最鞾韈之新華唯彼法衣置而不問是則
重三聖之所輕厚九流之所薄用斯矯世不亦悲乎
當知慣習所熏在心成種輕聖所重世世常輕重凡
所輕世世常重如何開導靈府預善來之命哉。」


【次科初敘其輕法夏末一月是衣時故是下嗟世
過倒又二初嗟現非三聖即佛教三乘九流儒宗
典籍不出九類一道二儒三名四法五墨六縱橫
[001-0595c]
七陰陽八農九雜儒釋所薄謂美飾也厚亦是重
矯詐也當下嗟來報慣習成種積習成性不可改
也聖重凡輕竝謂法服輕則惡習難移重則善根
益固故竝云世世也善來得戒袈裟自被宿因所
獲若生輕易終不預此故云如何等靈府即心神
命即召也。】


「縫製裁成篇第八」


【第八篇篇目上二字即造作下二字即處置。】


「問夫性有昏明命有厚薄法衣如法成規則難大聖
乘權故當有致請為疏解用濟時緣。」


【問中初敘報異上句是因下句是果厚者固易薄
者則難大下次審教文報既有差教必多別。】


「答無所不通名為聖也安有膠柱信度而為通照乎
諸律成衣隨其豐儉先其本制後隨開給。」


【答文裁製中初科初明聖智通變無不通者用舍
行藏無可不可言其施為非一定也膠柱喻其無
變動也史記趙奢能用兵奢死趙王使其子括將
兵拒秦軍藺相如諫曰王以父能而用其子如膠
柱鼓瑟耳信須反覆制度隨變皆無固必則為聖
智矣諸下顯教制隨宜。】


「如僧伽棃欲創裁者二十五條四長一短以為基本
財少不足以次減之乃至九條文少不足乃至縵作
加縵受持開如法服揲葉五納例此可知作安陀會
五條為本割截成之財少不足揲葉屈襵一長一短
[001-0596a]
猶少不足縵作受持鬱多羅者二服之中可三隅反
也。」


【次科初示大衣割揲各九九品為本中二下三縵
一為從揲納例此亦為財少故開次明下衣割揲
襵三品為正餘竝為從後明中衣割揲二品為本
餘從亦爾三隅反出論語。】


「是知至人靈鑒權機莫思依法而行無非法行背此
妄作自受凶終可不誡乎。」


【三中初二句明佛智微玅依下次明違順得失凶
終違制得罪來受惡報。】


「至於成衣之期不許延日隨時連合趣得遮身反刺
直縫新故殊制故大衣制五日不成結罪餘之二衣
以類準犯。」


【次時限中初科初四句示時限次二句明製造反
刺謂倒針也直縫諸律多然準鈔疏不許新故單
複故云殊制故下引文示四分大衣五日不成尼
提僧吉餘類犯者鼻柰耶云中衣四日下衣一日
長衣一日同上斷罪。】


「今有不肖之夫情纏嗜好自迷針縷動必資人但論
剌作之纖媚不計價功之高下或有雇縫之直倍於
衣財履歷孀荒譏過斯負通觀誠教衣唯自縫今則
反之罪由此起。」


【斥非中初文初指人養子不及父謂之不肖肖似
也今但通取不似善人耳資猶假也但下列過有
[001-0596b]
二一則貪好費功纖媚謂細巧也二則近習生謗
孀即寡婦荒謂婬女負佩也通下明違制西天聖
賢此方古德皆能針縷手自製衣針綿刀斧動必
隨身故能離過抑生物善審事非難習之可也。】


「有心行者徙轍開蹤當尋聖主之誡又窺遺囑之旨
隨宜約略即得依承終歸大捨未勞曲慮。」


【二中初勸省略有心謂克志向道之人徙改也轍
即車轍謂改革舊轍而開發新蹤聖主誡者即自
縫制遺囑旨者即遺教經中令珍敬木叉又令捨
其飾好著壞色衣等終下次誡勞神大捨言其死
去一毫不隨也。】


「所以陳如入般乃在窮林牧人貿之五文而巳自餘
凡鄙安可強乎。」


【三中緣出僧祇具云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此翻
無知謂識達空無故憍陳如是姓此翻火器其先
事火故窮彼正作空彼云牧牛人送衣與王王即
評直五錢依法斷還沙門。】


「恥惡衣惡食俗儒不行況出有者心懷此也。」


【四中文如前引舉俗況道可令媿省。】


「及成衣也四周安緣四角安揲前鉤後紐中條兩靡
障垢膩衣揲於領背竝出正量如事鈔中。」


【三嚴飾中初科揲角為助牢靡順也左條左靡右
條右靡中間兩向靡謂條葉相壓須左右兩向也
障垢衣襯左肩也出正量者次列五事條靡出五
[001-0596c]
分餘四竝見本宗。】


「今作衣法大如所論鉤紐妄施相量顛倒十誦云去
緣四指前施鉤去緣八指後施紐良以用衣右角掩
覆左肩前鉤後紐收束便易五分明裙左掩其上如
俗所傳左衽是也。」


【斥非中初文初二句指餘如法大如所論謂大槩
同前鉤下別辨非法初明鉤紐相量倒者四指八
指前後乖故五下次示裙衣左掩上者右向一頭
掩從左去論語云微管仲吾將被髮左袵矣謂不
知禮義同於夷狄也此方右袵風俗不同。】


「今時行事裙皆右掩法衣披著右角垂前故迴背紐
前施八指如律所約象鼻著衣正篇明犯理須反迹
所以西來聖像東土靈儀衣在左肩無垂䏶膝威儀
不壞也。」


【次科初明裙反法下次顯衣倒律所約者眾學制
故彼云象鼻者垂前一角也下引兩土聖像以示
正儀若準感通傳初在左臂次安肩上後垂腋下
如彼廣之。】


「今則不爾或有縫帶長垂銀鉤現臆金玉之飾亂舉
於蒙心華俗之結覶縷於道服佛胸萬字條條間施
在尼師壇坐坐成罪況復綾羅紗縠絲縷巳是蠶衣
文綵輕疎約教彌成俗服斯葢竝乖正則作者詳之。」


【三中初句總示今不爾者反上制也或下別列有
三初絛紐非金玉亦謂作鉤紐也華俗結者盤結
[001-0597a]
為華也覶魯和反覼縷謂煩亂也今時鉤紐亦有
金寶骨牙闊如胡餅白絛盤結多樣翻騰背面長
牌百端細剌不知法制妄出胸襟在古尚然今何
足怪少有明識勿逐淫風佛下剌作非萬字梵本
作[歹*ㄙ*ㄙ]今多作卍梵云室利靺瑳此翻吉祥海雲由
佛德相在衣巳謬坐具尤乖穢觸幔易制輕業重
況下體相非蠶衣俗服上下互舉義必兼之斯下
三結詰則亦法也。】


「補浣誠教篇第九」


【第九篇篇目上二字是所為事下二字即所據法。】


「問世相成壞居然有之如有敗壞何方補浣。」


【問中初通舉世相即指世間有為之法居猶必也
如下別問衣資方亦是法。】


「答誠教所及有義有文如善見說衣中壞者縫合兩
頭刀決開之加緣而服不失受法乃至一條二條以
物簪補如四分中破及二指即須補之。」


【答中初科上二句通示如下引文善見縫合決開
護受法故乃至者彼云若衣欲破未穿或一條二
條先以物補後割卻故者不失受簪作含反四分
可解又云隨孔大小方圓補之。】


「如論所明若浣重染皆不失受如薩婆多論縱使都
壞但緣不斷皆不失法廣如事鈔。」


【次科初指善見論云若浣增色脫色不失受中間
穿則失受多論約緣事鈔文猶存兩解業疏定取
[001-0597b]
多論下指事鈔亦見二衣。】


「加法行護篇第十」


【第十篇篇目加法謂資以勝業行護謂敬而奉持
亦即兩科入文可見。】


「聖種之衣以法成異無法之衣未足祇奉。」


【加法中初科吾佛建化以法為宗衣藥資緣制須
受淨文云異俗且據一端細考權謀不無深旨始
則使其繫念漸息妄緣終令截彼貪情盡袪煩惑
故也祇即訓敬。】


「如律所約令受持之然不出文葢是傳略通括外部
咸有受文故須該練隨受辨護。」


【次用法中初科四分但云三衣應受持若疑應捨
巳更受既令受持義必有法翻傳脫略固不足疑
外部受文如後所引該通也。】


「自古羯磨咸引其文乃引異宗共成此部或用僧祇
加受持者計法本一隨流味分須知行護其義不等
四分辨失隔於明相僧祇開會暗去明來是則持犯
天乖何成以隨資受誠不可也十誦明斷四分不殊
可依彼文用加此服。」


【次科初明取外部相成或下顯用有同異有二初
用僧祗初敘異對挍本宗法同行別故云不等四
下引示二律相對須作四句一明去明來隔明諸律同犯
二暗去明來餘律是犯僧祇獨開三明去暗來四暗去暗來
通皆無犯天乖謂同天地之別受稟四分體中具行今
[001-0597c]
既乖體故非相資次用十誦彼與四分法行相符
加法之文備在事鈔。】


「至於行護部別具彰如四分云所行之處衣缽隨身
猶如飛鳥僧祗敬護三衣當如塔想十誦不得摙糞
擔木等律中五事留僧伽棃一疑雨二疑怖三藏舉
四浣染五經營若有瘦病衣重難持僧作法開得離
一衣乃至九月緣一有差不許加法。」


【次行護中初總標如下引示四分制常隨僧祗令
尊敬十誦教愛護本律五事開離大衣計非隔明
有病得法則許永隨一衣即伽棃也十誦夏分不
許離衣除夏三月故開九月緣差不許者人病衣
輕人健衣重也。】


「然釋門正化以法為宗準法承修如車行轍故衣雖
多不受持者無離法罪但越威儀別有科咎所以隨
道要務竝加持故。」


【次結勸中初科初敘三衣須法所以轍即車道不
加雖離無罪反顯加則有功然衣不加持雖常受
用缺壞二吉日別雙犯故云別有科咎所下次示
餘物例亦加持即缽與坐具百一之類。】


「法衣被身以遮外也應器資食以充內也內外不持
皆結其犯違犯順法俱名作持上既衣食以濟形必
須憑處以清識故隨身坐具以法加持結形正意終
於生報斯事畢矣。」


【次科初明內外兩資不持即是止犯守持離過名
[001-0598a]
止持違教妄用名作犯上下次明坐具清識識即
是心謂修習禪觀更須漉袋慈護生靈小不須法
制必隨身上是別敘結下總括結形謂以二資束
約其身正意即用坐具而修觀養生義足更無佗
營怡然待盡以期超世故云終生報等。】


「世之惰學多不依承初受具日無不受持漸染消亡
率皆縱蕩隨得引著曾不留心既無法服恒知露體
以此生世徒喪天年故文云徒生徒死其得其人也
夭折之甚無過斯酷。」


【三中初科初敘慢法漸染謂染於塵俗消亡謂失
其本志不留心者謂輕易也今世初受多借衣缽
欺罔脫漏表至而巳此時尚爾厥後可知輕身害
法誠為痛心既下顯過患徒空也下引文云即三
千威儀也彼云出家之人若不坐禪誦經營事無
利於身虗受一報不唯徒爾況有來苦未易堪也
夭折謂不終壽即現報也酷猶害也。】


「計其恒度以法煩心事不獲巳須鬀須著何者割情
約欲誰不知高習俗未亡欣於下達鬀染之相意在
降心依法不服交虧厚利是則懷利養身終歸螻螘
以斯經世同上可悲。」


【次科初出其所見常度謂淺識也何下推其所由
又三初敘志劣下達常流也鬀下次出妄計彼謂
鬀染止為降心不假儀服身依法門而不著者恐
失利養此則顯上事不獲巳之意也是下結責死
[001-0598b]
填溝壑餧飼螻蟻迷此養身不知無濟同上可悲
即前徒生死者。】


「何如外依聲教如法奉持內觀心本以靜封滯逆旅
之喻巳挂於俗流磨鏡之方復弘於道法懷情據此
夫何言哉。」


【三中初勸雙修外持法衣內修觀行則二諦竝運
三學俱全逆下舉喻顯左傳云保於逆旅注云客
舍也挂猶示也謂使俗流知其無滯耳方比也圓
覺云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等上喻依教下喻觀心
或可逆旅出彼儒書即引俗況道也挂宜訓見後
二句索於來學意謂有能志此則不須言反顯上
文為未能者耳。】


「余以貞觀末曆擯景山林終於顯慶二年十有二載
年立耳順朽疾相尋旦夕守死無容於世不以庸薄
曾預見聞輒舒引示式酬來貺諸後遇者幸究遠圖
願不以情累於文也顯慶四年重於西明寺更為陶
練文不逮意略可詳之終擬諸後披而拔俗者可不
爾徒虗言爾終南山沙門吳興釋道宣記其程器時
序。」


【三批誌中三初敘居山武德改貞觀唐太宗號得
二十三年高宗即位改永徽得六年又改顯慶得
五年今以二年逆推十二載則當貞觀二十年歸
隱終南山也時年六十餘故云耳順名出論語無
容於世言其非久也不下示撰述又二初敘艸創
[001-0598c]
示言庸薄勗狂簡也示曾見聞誡怠墮也酬來貺
者漢陰請也究遠圖者使求意也圖即是謀不累
文者令忘筌也顯下二敘重修三年高宗造西明
寺遣鴻臚卿劉審親往喻旨詔為上座次年修治
故重記之文不逮意易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葢
言有限而意無窮文即是書書尚不能盡言況盡
意乎拔俗希出離也不爾徒言恐後世不稟責之
深也終南標居處也吳興即今湖州父祖之鄉不
忘本也法語示人謂之程器有本於後復有一序
乃是戒疏後批後學無識連寫附此自是傳訛至
今不曉昔人科為絕筆有據考其文理略無干涉
印本削之宜矣。】


釋門章服儀應法記

No. 1097-B


會章服儀應法記因䟦


夫肉食蠶衣為方未異害命夭生事均理一也是以
南山大師修奉無上士之制禁而誡於一切所須造
之以繒纊乎然即世學士去聖緬邈也僅知著用之
[001-0599a]
制未識三尊供養亦制焉肆今援世雄金言呈之珠
林曰依宣師感應記說佛言我於三藏教中雖聽用
繒絲供養三寶本非是蠶口所出也此閻浮洲之外
有千八百大國竝有繒帛皆女口出之由不害生命
故許用之明知經律中說開之不殺絲綿矣如今世
之帛害生無數豈可依一往說而棄天人之曲辭哉
冀諸大德聆義則革執乎麻而捨乎金王者之極警
也。



正悳第三星宿癸巳雨際之始扶桑國南嶺覩史陀
煏芻良信閣筆故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