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55 四分比丘尼鈔-唐-道宣 (master)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下之上
終南山沙門釋 道宣 述


○匡眾篇第二十二



此篇大門有五一教有興廢二簡知事德三秉教通
塞四僧食通局五入眾服儀。


第一教有興廢者夫軌範一界統攝徒眾必須德行
內充威儀外肅律教一宗必先諳究不憚勞苦不存
聲譽令遠域異僧欣心有所界中行者䇿神進業此
之御眾何事不行故律云非制不制是制即行如是
漸漸令法久住若法出恒情言無規矩翻同鄙俗何
成匡眾宜自私退息用慈懷故律云非制而制是制
便斷如是漸漸令法速滅也。


第二簡知事德者今此一門總述諸德若能綱紀量
過而行償違斯法舉不知時諍事由生惡法難息故
律云汝等數數舉他罪恐壞正法故必具此德恕而
[003-0753a]
不治正法亦滅律云能舉罪人當具五德一知時不
以非時二真實不以虗妄三利益不以損減四柔輭
不以麤獷五慈心不以瞋恚能斷事人亦具五德一
持戒清淨二多聞三廣誦二部戒律四能問能答五
如法教訶及作滅擯今五德善能滅鬬諍事治斷非
業亦具五德一觀前事是實否二觀合是時宜否三
觀僧不令生塵垢否四觀有利益否五觀得善伴否
處判他事亦具五德一善知不犯二善知犯三善知
輕四善知重五善知決斷無疑毗尼母論云能諫之
人無五法不須受一無慚愧二不廣學三常覓人過
四憙鬬諍五欲捨道寶梁經云二種人得為知事一
阿羅漢二須陀洹人所以爾者餘諸比丘戒不具足
心不平等是人不合為知事也復有二人得當知事
一能淨持戒識知業報二畏後世罪有諸慚愧及以
悔心如是二人自無瘡疣亦護他人若不具此德率
以庸情輙處判他反成自累何匡益他也故律云我
說此人愚癡故犯波羅夷謂不諳教綱冥犯大罪既
知不易誠為大誡宜詳聖意省巳為人也。


第三乘教通塞者大集云若未來世有諸王四姓為
護法故能捨身命寧護一如法比丘不護無量諸惡
比丘是王捨身生淨土中若隨惡者是王無量世中
不復人身王等不治則斷三寶種奪眾生眼雖無量
世修戒施惠則為滅失又犯過比丘應須治者一月
兩月苦使或不與語不與共坐共住或滅擯出一國
[003-0753b]
乃至四國有佛法處治如是等惡比丘巳諸善比丘
安樂受法故使佛法久住不滅婆論云違王制故得
吉羅涅槃經云若善比丘置不訶責當知是人佛法
中冤若能驅遣治罰是我弟子真聲聞也勝鬘經云
世尊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
故以折伏攝受者令正法久住天人充滿惡道減少
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十輪云若鈍根眾生欲
發善根懈怠少智忘失正念貪著住處四事供養離
善知識如此眾生令勸化料理僧事及以佛法和尚
闍梨是為安置營事福處遺教三昧經云若罪小者
罰令治塔寺若中罪者罰掃除寺若上罪者僧使若
十日二十日三十日竟無缺失當於眾僧中懺悔夫
惟尼眾現居凡位孰能無犯遇緣成犯宜依篇聚順
教治罰或飲酒相打令輸財物當時同和唱制巳後
便即自違又藏匿不還由犯財故因茲犯重易輕翻
成自累雖知非法猶共立制同和故爾此豈不由非
法立制能令正法不行致有斯繆或小小之過暫違
治擯求懺不受緜歷歲月益罪尤深退道歸俗將由
此起或令尼等收刈穀麥斬伐草木種植根裁或行
醫鍼灸順方治病求貪俗利苟自潤身或躬在店肆
販賣治生搆斂酒肉公然聚會或受俗使役往來媒
嫁行非犯重和同共住或獨行無侶輕觸尊儀染俗
成風不依內律如是非法眾宜詳可滅法之原無過
此等有知解者並不合隨若非法人多不許違者好
[003-0753c]
人當作自脫之法僧祇云若非法制應訶令止不肯
者當說如法欲巳起去若眾中有力者訶令止否者
聽去當語傍人言此非法制我不忍可止得三人作
不得至四恐彼成僧破僧事起故律云不得僧舉僧
也仍須向同意人邊說若不作應說見不欲與護心
相應當作是言彼作非法自有業報何關我事譬如
失火燒舍伹自脫身焉知他事五分云若作非法羯
磨時不能轉者默然不訶後言不可者無犯若作非
法羯磨不與欲而起者無犯自大聖西隱正教東流
時經像季日就衰羸持犯憲章俄爾將盡故略而不
述指在天本若聞說者反被陵辱點污淨心兼恃勢
力害清淨人其懷轉惡實難挫伏致使大教息用遺
風訛替故律云應制不制令戒毀壞速滅法矣然將
欲治擯今依律文便有九種餘八事希兼復難行故
隱不述默擯一種持犯中要應略出之故智論云如
梵天治之色界不語為樂欲界不愛故違情立治制
故不共語也。


第四僧食通局者夫身為大患待形須濟畜服是同
教無偏局十方同遵理無乖背無主無客是所常儀
其中飲食凡聖共有鳴鐘雲集遐邇同飱今時諸寒
屢斷僧食苟自壅巳不兼於客人情忌局用心不等
傷一時眾情塞十方僧路傳謬後生斯害甚矣慳貪
獨潤惡業愈深報恩經云知事人與客僧惜食十九
億劫生屎尿中其形似人無有手足付法藏經云有
[003-0754a]
僧伽耶奢大海邊見堂閣嚴飾滿中僧眾經行禪思
鳴稚集食食將欲訖爾時餚饍變成膿血便以鉢器
共相打擲頭面破損血流污身而作是言何為惜食
今受此苦於迦葉佛時同止一處客此丘來咸共瞋
恚藏惜飲食而不共分以此因緣今受斯苦僧護經
云是諸比丘不打犍稚默然受用客比丘來不與飲
食還空鉢出以是因緣受火牀苦筋肉銷盡骨如焦
炷從迦葉佛來受苦不息又不打犍稚默飲僧甜漿
恐外僧來以惜因緣故入地獄中飲噉融銅初獻佛
時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獻佛竟行與僧食
不犯若不爾者食佛物故千億歲墮阿鼻地獄檀越
不受前教亦招前報若生人間九百萬歲墮下賤生
何以故佛物無人能評價故義問今時七月十五日
四輩道俗造盆獻供隨盆衣物未審屬誰答隨本主
意若將入佛法依施主本心若標別者眾主尼等明
解律人依經律斷並入安居現前尼取一比丘尼分
一分入佛所以然者此為安居有勞修道有益故佛
及現前尼各得一分故經云目連雖得六通非一人
力之所柰何仰藉十方佛僧濟魂拔親冀生善道獻
佛及僧意存救苦故須僧分不得餘人此律下文時
諸比丘分夏安居食及衣佛言不應分食聽分夏衣
此時通兼時僧現前施名為賞善夏勞之物故定入
佛及僧不得隨情曲判併入佛法及常住僧今時數
見僧尼情識闇短諳究非長昏於聖教親附白衣巧
[003-0754b]
詐多端諂心求利雖得獻物還將入巳或有主人隱
匿施物私背客僧屏處共分不均夏客如是自垢本
心來生定墮惡道又結無知不學之罪故僧護經云
檀越施食現前僧應分持客去方分入地獄中噉食
糞尿準此衣物重食寧不招前苦也寶梁經云佛告迦葉營事比丘
數得僧物慳惜藏舉或非時與或有不與者營事比
丘以此不善根當墮穢惡鬼中常食糞丸佛告迦葉
營事比丘寧噉身肉終不得用三寶之物又云若有
比丘或作寺主維那與檀越食向白衣讒說眾僧過
惡順白衣情不肯教詔苟貪利養或以隨親逐近共
相招致不依年夏所得之物計錢犯重又有比丘或
為寺主維那典掌物事以自在力故將眾僧飲食與
曰衣賢者自不依眾僧食輒取僧食自食以損僧物
死墮下賤以力償之本行集經云一念之惡能開五
不善門一惡能燒人善根二從惡更生惡三為聖人
所訶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惡道佛藏經云當一心行
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須者如來白毫相中一
分供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盡五分云十方
眾僧自有食分依時而來不須召喚白衣及中能齋
亦得與食謂能損益開反此應禁也十誦婆論云若外道來眾僧
與食不犯止不得自手與以外道常伺比丘短故開
與之若不打犍稚名盜食僧祇若作相巳不來無犯
雖復打鐘而遮閉戶不通客者亦犯準此作相令定不許雜亂若換
鐘磬先集僧白眾知然後得換若大界內有二三伽藍同一布薩食

[003-0754c]
時各打錘一切莫遮清淨無過大集云若一寺一村
五法師住鳴稚集僧次第賦給無有恡惜不訟彼短
是名如法住大功德海若無量破戒僧伹五人清淨
如法護持佛法愍諸眾生功不可計此律客比丘初
至先語僧制法式等無過見論若至空寺見樹有果
應打犍稚無者下至三拍手然後取食否者犯盜飲
食亦爾若客比丘來舊比丘不肯打磬者客比丘應
自打食者無犯僧祗云若行食時滿杓與上座上座
應斟量得徧當取不得偏饒上座若沙彌淨人偏與
師僧大德者知事人應語言平等與僧食無高下婆
論云若眾僧行餅錯得一番不還僧者犯盜五百問
云上座貪心偏食犯墮不病稱病索好食得犯重今時
寺中僧次疏而簡客者此疏變為別請不名僧次又此住處不名僧寺以簡通就別同於鄙俗又乖施主普同
之意


第五入眾服儀者此律云入眾當具五法一應以慈
心二應自卑下似拭塵巾三應知坐起法若見上座
不應安座若見下座不應起立四彼至僧中不為雜
說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他說五若見僧中有不安
忍應作默然住之智度論云佛聖弟子住和合故有
二種法一者賢聖說法二者賢聖默然夫論眾法軌
用形儀若清淨可觀則物生善天龍歡喜威儀濫惡
便辱佛法何所巨益故十誦云比丘衣服不淨非人
所訶又涅槃云譬如破戒比丘身無威儀也華嚴云
具足受持威儀眾法是故能令三寶不斷法得久住
[003-0755a]
惟佛教東流年經六百至於自行猶成鄙俗又華夷
方隔經律未學雖剃髮似尼無妨風俗仍在容畜非
法之服為佛法瑕疵荏苒流行致成常式或著俗人
袍襖褌袴斜鞾或髮爪鋒長衣多聚膩或𦘕眉假飾
雕唇注口或脂粉塗面志染俗情或歌舞醼會公然
放逸或黑白同居緇素混雜或食座高聲不敬耆宿
或眾僧未出預走爭門列席寒心觀徒啟齒以此推
之豈成高尼之謂也見論云若多聞弟子知禁律者
見餘所用不當如法即須打破無損物主不得索償
此佛勑比丘破檀尼迦非法瓦屋亦無有罪義云恐
惡法流行染及清眾也。


○翻淨篇第二十三



此篇大門有九一制意二淨處三加法四辨過五翻
淨六對緣七互墮八儉開九淨生。


第一制意者良由尼眾報有優劣上中下差三種區
別居上達之徒志力精強制令分衛以乞自活情標
方外不居畜積若中下之流抑同上士資力不逮容
生退道是以大聖慈愍見飢喪命方開同界別結儲
積食不生罪名之為淨若違別就同長巳貪結業因
不淨名之為穢從改正名目之為淨也。


第二淨地處此門有四一籬牆不周淨此律云半有
籬障多無籬障都無籬障此三非室儲積義微故開不犯若三周有院獨開一
面攝食義強此結有罪厨舍孤立類亦同然也垣牆壍柵亦如是類前籬障周缺多少

二檀越淨一食具是他物故律云自今巳去應作檀
[003-0755b]
越食食淨人掌舉不得自受若有所須隨意索取二
處所是他物故律云若為僧作伽藍未施與僧雖食
在中不名有犯三食及處俱是他物不屬僧用此三同他
物淨要真非假不得冒託他自負來業也三處分淨者此律云若檀越若

經營比丘為僧作伽藍時處分如是言某處僧作淨
地是名處分淨四白二羯磨結淨地者義云謂伽藍
院相周帀比丘尼在中有宿煑過無問久近隨處結
之除去比丘尼然後結之母論云大界內無淨廚者
一切宿煑不得食乃至藥草亦爾此律云因比丘餓
死故聽在伽藍內邊房靜處結作淨地必須在法界上結不同處
分在自然界得五分云諸比丘欲羯磨一房一角半房半角

或中庭通結坊內作淨地並聽結竟題牓示令後客尼識知故律云客問
何處淨地不淨地


第三加法者前三不作羯磨如前所明今第四作法此下具述也若欲作法一
切尼眾並集大界內遙指結之不得坐淨地中結所
以然者以食望僧是攝是障以僧望僧非攝非障上
座令一舊住比丘尼起立唱云。


大姉僧聽。舊住比丘尼。為僧唱淨地處。於某處房內。
為僧作淨地三唱巳復座若溫室食堂一隅一角隨遶唱結不局一處不取唱人牒入羯磨
律師問云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白二羯磨為僧作
淨地。


大姉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某處結淨地。白
如是。


大姉僧聽。今結某處作淨地。誰諸大姉忍。僧結某處。
[003-0755c]
作淨地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僧結某處。作淨
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後改轉須解劫者律無解文義準反結即成。


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解淨地羯磨。


大姉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解某處淨地。白如
是。


大姉僧聽。僧今解某處淨地。誰諸大姉忍。僧解某處
淨地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解某處淨地竟。僧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四辨過者其檀越不周二淨無內外晝夜同宿內
煑無過伹不得觸若處分羯磨二淨通尼在內撿校
唯護明相若共同宿便壞食具更須翻淨兼有內煑
第五翻淨者五分云有諸木器膩不淨以瓦石揩洗
恐破者用沸湯淨洗僧祇云淨人行食淨器墮比丘
鉢中尋即却者名淨停須臾者不淨須臾夜極長有十八須臾日有
十二夜短翻前二春秋夜晝各有十五須臾即是也若是銅器洗淨用木器若

膩入中者削剝却之不可用當棄之十誦云若比丘
尼有膩器二三度用澡豆洗故不淨者當以木刮却
然後澡豆二三徧洗是淨餘有未盡者如米麵油醬
等於大僧寺及俗人家沙彌尼淨人處隨多少更互
博取雖得本物巳入手兩相捨意故不犯故見論多
比丘共一沙彌行各自擔食至時自分巳沙彌語比
丘言今持我食與大德易得巳復展轉乃至下座若
不解者教之亦得義準翻淨共僧博等亦然若盆甕
[003-0756a]
等器有食膩者釜上蒸之內外熱徹膩出即淨一切
銅器磨之即淨鐵器以火燒內趣令膩盡木倉櫃等
削刨泥拭土倉窖等隨有更拭石器者或以水洗或
以鎸治亦得無殘膩此律得捉僧角杓銅杓浴牀等
則無觸淨應非常用者得問比丘不護淨何過耶答依護淨
經云由比丘觸僧淨食不淨故五百歲墮餓鬼中復
五百歲墮狗中復五百歲墮𧏙蜋中復得人身衣不
蓋形食不充口因說知事比丘觸僧器故墮餓鬼中
五百餘年不見漿水正欲趣廁護廁神鬼打不得近
智度論云沙門福田食以不淨手觸或先噉或以五
不淨物著中入沸屎地獄中五百問事云精進知事
人以指挃僧淨器入噉糞鬼中恒在廁上不能得食
如是因緣至多不可具述行者慎之不得自誤。


第六對緣者初明惡觸者十誦云比丘食竟以不淨
鉢及食與沙彌白衣洗鉢竟還著僧器中是名淨一
心過與則無惡觸僧祇云若曬穀時比丘在上行者
當脚處使淨人扟却難事急雖蹈無罪必天雨無淨
人時得自遙擲物覆捉淨甎石鎮之忘覆食器亦爾
比丘錯把淨[麩-夫+少]者非故名淨若還放缾中即為不淨
餘皆例爾槃緣沒[麩-夫+廣]麥為器船在水中非器岸上為器車
駕牛時非器無牛者為器若食時或甘蔗蘿蔔束豆
囊上令比丘坐不動身亦不得問若動問者一切不
應難時開坐也若船車上載諸穀覆者比丘得坐上下不
得名字若小車有淨物若取衣鉢時動車者一切不
[003-0756b]
淨當令淨人取不得以牛在故為淨應令淨人先上比丘尼後
上若下時比丘尼先下若在載物車中忽即車翻離
牛者一切不淨若牛繩尾未離車者名淨十誦云比
丘與沙彌擔食道中食時與沙彌沙彌還與比丘者
先不共要得食反此不得飯粥羮器傾側聽佐淨人
正巳不得復觸若佐搘釜亦爾人驢車牛等負食傾
側亦爾此律若蘇油缾不覆無淨人覆者自手捉蓋
遙擲置上以難緣開覆故不犯若居士持食寄比丘掌舉後索
還與比丘者得洗手受之五分云若惡人以僧不淨
米一把投淨米中可分者除之不可分者趣去一把
 二自煑者僧祇云薑湯不得自煑以變生故乞得
冷食自溫者不犯若作食時淨人小者得捉其手教
淘抒飯等 三內宿者五分云使淨人於不淨地洗
菜未竟明相出者犯此律有比丘持食來覓淨地未
得明相出不犯四內煑者若在界內為他者不礙私
巳與他有餘洗手受食不犯此律式叉尼得與大尼
過食不得同宿或是無沙彌尼故開


第七互墮者此律云安食具在樹上並從根斷若根
在不淨地枝覆淨地果墮淨地或為風吹雨打鳥獸
墮者但無人觸知遇緣而墮雖經明相不成內宿謂
長足果也若不淨地未長足來運運重生則無內宿
隨時而取得入淨厨若果菜巳離本處者隨經明相
比丘尼若知即不得食上來準義通說以律無文故


第八儉開者此律為穀米勇貴人民饑餓乞食難得
[003-0756c]
為賊持去佛憐愍故開界內共食宿內煑自取食僧
俗二食水陸兩界並不作餘食法舊解尼無餘食法
開若據敬僧戒中似尼犯足有餘食法今且論無者
若儉時應開七罪謂內宿內煑自煑惡觸不受足食
殘宿等三提四吉尼無足食應開二提兼壞生種如水陸果子
不受而食豈令淨耶此律若時世還賤故開食者佛
言不得如法治之十誦云若饑儉時食竟得持殘去
語施主知今時豐足僧尼齋殘不語主知持歸計錢滿五犯重宜自慎之


第九淨生者僧祇云每食時上座應問果菜淨未無
蟲否問答如法巳得食維那亦爾此律淨法有十初
五者一火淨二刀淨三瘡淨四鳥啄破淨五不中種
淨此五刀瘡鳥三淨應去子食不中種淨及火淨皮
子都食次五者一皮剝淨二㓟皮淨三腐淨四破淨
五瘀燥淨此五淨根種法故律云水洗連根菜即名
淨火淨便通五種後五依五分通淨根種僧祇多果同一器一
果作淨餘者通淨若別器者一一別淨甘蔗著葉莖
莖作淨無葉者和束淨準此蒿草子葉散落總無淨法比丘尼不合自作云云
明了論云加行所作疏云如一聚果子若未作淨者但
食皮肉一一吉羅若食核一一得提今以火觸止得
一吉羅令一聚果子俱淨免於多罪豈非利益僧祇
云樹果野火所燒灰圍穀聚恐非人偷亦名為淨若
食果核者火淨巳聽食若皮淨不火淨食核得提明
了疏云此淨法不但約一物以成如一聚桃李但火
一觸餘皆成淨此作淨體本以為法非使物不生故
[003-0757a]
名沙門淨問種相云何別耶答種者謂根莖可種植
或雖離地從緣種之生者亦名為種相者如諸果菜
及餘食餅上有青華白毛者名生相壞種得提損相獲吉


○受藥篇第二十四



此篇大門有六一藥體二受意三受法四說淨五通
塞八重受。


第一藥體者此有四一時藥者此律有十謂餅[麩-夫+少]乾
飯魚及肉枝葉華果細末磨食等魚及肉初開後禁諸經種種訶責文
不復具述 二非時漿者僧祇云謂一切穀豆麥煑不破

者取汁而飲諸生果汁等要以水作淨若器底殘水
被雨濺等亦為淨十誦云若蒲桃不以火淨汁中不
以水淨及互不淨不應飲俱淨得飲見論云舍樓伽
漿者謂藕根漿澄汁使清淨得飲母論種種果多食
不盡聽破汁飲若不至初夜變成苦酒者不得飲以
酒勢欲成故義云若作漿法要須汁滓相分漉澄水
清其狀如水方得飲之若有濁汁與時食和咽咽犯
提 三七日藥者此律蘇油生酥蜜等五種世人所
識當食當藥如食飯乾飯不令麤現有病因緣得非
時服伽論云沙糖漿亦得七日受僧祇云此藥清淨
無時食氣一時受取得七日服人有四百四病風病
百一用油脂治火大熱病用酥治之水病用蜜治之
雜病用上三藥治之十誦云石蜜不得輙噉除五種
人得食謂遠行人病人食少人不得食人若施水處
和水得噉五分飢渴二時以水和飲 四盡形藥者
[003-0757b]
僧祇云胡椒蓽茇薑呵梨勒等此藥無時食和者頓
受病比丘尼盡形服之此律云一切苦辛鹹甘等不
任為食者聽盡形服見論云一切樹木及草根莖枝
葉不任為食並得盡形受服義云今時多有僧尼非
時分中食於時食何者是耶乾棗汁生棗汁乳酪清
漿生藕根或諸生果搗破不以水和澄清稠濁飲之
或食餲糖清飯漿等如是之類非時而食咽咽犯提。


第二受意者此門有二一手受二口受初手受意婆
論云有五義故制一為斷盜竊因緣故二為作證明
故三為止誹謗故四為成少欲知足故五為生他信
敬心故次口受意為防手受故若無口受過牛便失
手受由有此法乃至限滿方始法謝又為防非時不
受殘宿惡觸內煑自煑等七罪手受但防不受惡觸
二罪也。


第三受法初受時食者未受巳前要須識知食體兼
作普受之意方得成受故律云欲受油錯受蘇等並
不成受皆須心境相當方得名受唯除眼暗及不喜
見沙門得置地受 二受非時漿口法者諸律雖制
受服而無受法自下受法及說淨等並準文義出依
行彌善手執湯漿至一比丘尼前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為渴病因緣故。此是
薑蜜湯。為欲夜分巳來服故。今於大姉邊受三說


若蒱桃棃奈諸。果漿等隨其病緣類牒說之若頓受
不過須臾飲盡者不勞加法 三受七日藥者。
[003-0757c]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為熱病因緣故。此是
酥七日藥分。為欲七日共宿服故。今於大姉邊受三說
如是風病服油冷病服蜜雜病服石蜜等類牒可知
 四受盡形藥者。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為氣病因緣故。此是
薯蕷丸盡形壽藥。為欲共宿長服故。今於大姉邊受
三說


如是薑桂及餘丸散等隨病因緣類牒可解若買藥
令俗人斷價定巳比丘尼自選今多於本分買竟然
後遣稱巳受取不得置地即須對同伴尼加其口法
如其不爾停過須臾失受惡觸罪生不能如是之時
令俗人受取持歸和搗竟然後口受最善。


第四說淨者此七日藥一種作口法竟偏心屬巳故
須說淨以藥體是貴資身力強過畜延時無變動義
若不說淨越過七日便犯捨墮餘之三藥不具前意
不須說淨說淨方法如長衣法唯云長藥為異若初
受藥忘不說淨者不成惡觸故律下文云受得生薑
忘不說淨佛言應放地使淨人作淨巳自應洗手更
受故知忘受不成惡觸。


第五通塞者手受為防其盜一人受竟通餘尼共食
無罪論其口法亦通餘人由其口法加他二通之藥
一者味通二者手通故捨與前人受法不失。


第六重受者義云論其手受觸失本受即須更受雖
重無過若論口法依婆論云五日巳還淨人來觸更
[003-0758a]
餘不受藥來雜更加七日法不作二日法正從法論
不從藥勢六日巳去不得重加以藥物入淨故便隨
藥勢更不加法若藥眾多不知何者是本藥應手口
二受然後服之若病重尼不得口受傍人直爾為受
與服亦得設看病尼為手口二受稱病人名亦得成
受盡形壽藥若淨人來觸直爾手受不須作法以口
法不失若餘藥來雜更口法受之。


○訃請篇第二十五



此篇大門有十一一簡請二釋非三訃會四至家五
就座六淨食七香願八受食九食儀十噠嚫十一還
法。


第一簡請此律請有二種一僧次二別請雖開別請
然諸經律禁約者多故梵網仁王並廣訶不為十誦
善生雖別請五百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田若能
僧中請一似像惡比丘猶得無量果報增一經成論
云如飲海水即飲眾流僧次亦爾比丘應供經云若
我弟子有受別請定失四果不名比丘道人不名受
檀越供養人是人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
有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是比丘七劫不見佛不為授
手不得檀越之物五百大神常隨其後言佛法中大
賊佛言莫如外道親近知識國王大臣前自唱言我
得真道欲受別請若我弟子受別請者非佛弟子非
求道人是空作是計名為畜生地獄中人不見千佛
五分但為解脫出家者得為僧次請唯除犯惡戒人
[003-0758b]
正法念經云心常念他請喚與食此是放逸因緣十
誦云別請有二處一寺上二施主門外又別請人有
四種一別請有德二別請耆年三別請親屬四別請
主人又僧次對別請四句一初僧次後成別請謂寺
上僧次差來是僧次至施主家語言今有德師來稱
某甲請意即答言實爾便成別請二初別請後成僧
次謂寺上別請至施主家毀訾別請讚歎僧次後無
別請心故成僧次三前後俱別四俱不別初及第三
犯別眾提二四不犯別請對別眾亦有四句一別請
非別眾謂寺上別請來是別請施主門外無人可別
非別眾食二非別請是別眾謂施主門外有人可別
是別眾食謂寺上僧次請來非別請三二俱別四二
俱不別二三犯提初四不犯門外別者謂施主家內
先有三人後別請門外一人門外更有人可別故是
別請亦是別眾食若施主家先無比丘尼要門外別
請四人更有人可請別眾食婆論云若聚落界內無
眾僧有施主請四人巳上聽打犍稚若不打者設知
此中乃至一比丘尼不來者得別眾食罪若疑有比
丘尼者不集亦犯若打犍稚不問有無一切無罪又
僧祇云食應作四種相一打犍稚二吹貝三打鼓四
唱令若不作四相而食僧祇食名不清淨名盜食僧
祇食不問界內有比丘尼無比丘尼不作四相皆犯
盜僧祇也。


第二釋非五百問云作佛得物請比丘尼不合食沽
[003-0758c]
酒家內一切不得入更有餘門者得入若請比丘當
持一日戒一日不沽酒屠兒家亦爾僧祇云若來請
比丘尼明日食不得定答云決去應語云若無緣事
當訃之若有請僧應問姓名客人舊住巷陌不得輙
往應先令一人若月直園民沙彌在前訪問恐試弄
比丘及有留難恐僧失食故十誦云為知請故須立
維那出要律儀翻為寺護又云悅眾本音婆羅此云
次第也五百問事云受別請巳遣人代去主人意無
在者得若嫌者墮婆論云被請人與僧同去不白先
入者墮經營知事人在僧後到者墮食未嚫去者墮
餘人私行直報同伴得僧祇云若念至精舍當食若
過餘處食悔過若值彼僧受請隨去無犯十誦婆論
云檀越請僧食僧次未到自云我應去故妄語提若
得食計食犯重十誦云不請自來吉羅鼻奈耶云因
饑儉請一二人故多人惱亂施主提為病僧事作衣
事故不犯僧祇云得為俗家設會張幔及設供具唯
不得與男子共舉物五分云白衣應借僧臥具應是相益
者修福別事應禁之見論云沙彌雖未受具亦入比丘數涅槃

經云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請上來尼及式叉尼沙彌尼並得準前


第三訃會者此律云若欲受請應往眾僧常小食大
食處住若檀越白時到者上座應在前行如鴈行而
去諸比丘應偏露右肩在後行若有佛法僧病比丘
事者當白上座在前去必於眾中有命梵等難若問
不問聽去若上座道行大小便應待來然後如前去
[003-0759a]
也。


第四至請家者十誦云到食處應默然一心淨持威
儀生他善心當除入坐義云若至請家未安佛座及
聖僧座尼眾不得在先坐當令先安諸經像在高顯
處極使清淨後鋪聖僧座其法乃有五卷即梁武帝
對中國三藏出之文廣不錄今依請賓頭盧經云預
宿請在高顯處敷設虗輭物為座我若來時坐處有
相今時僧尼多慢此法輕辱聖儀特乖佛教既自無
敬亦令俗士不虔三寶滅法之原由今上座從此巳
下更採經律補闕前文文雖不次於理弗乖若敷聖
僧座時堪容一人大坐處亦令施主依時宿請其座
上必須淨潔勝於僧座仍不得刺華散華在上又不
得彩𦘕雕飾相同於佛其座高卑不得越過尺六還
如凡座無異亦不得用常住僧槃椀盛食置前此唯
得獻華而巳若用鉢盂銅椀通及化報於理如法所
以同凡者此賓頭盧雖是聖僧報身猶存佛制令三
天下每日訃供又持戒之時同凡僧無異豈得破戒
處高兼觸僧淨器聖僧錢還入聖僧用若有餘長將
入作聖座鉢盂銅椀匙筯食巾廟屋燈燭等諸雜供
養但不得將入常住僧及入私巳用亦不得造聖僧
形像置上座食堂頭儻賓頭盧報身自來訃供豈得
推却素形而坐亦不得將聖僧物作餘聖僧阿難迦
葉等形何以故以別屬物不得互用故故律云許此
處不得異用也。
[003-0759b]


第五就座者此律云菩提王子請佛從於階下布衣
令佛蹈上過世尊不受令却之為未來比丘故又往
食處不應雜亂叢聚而住應隨次坐上座入座巳應
看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不善覆身若有者彈指令
覺若遣人語知好如法坐中下座以去互看亦爾僧
祇云不好覆身坐者謂著細生疎衣形體露現摩訶
羅坐謂不正坐尼坐不正不待語恐其慚恥應作方便遣
令取物若婬女故作者當自避去此律至請家彼此
相問年歲大小訖坐若恐日時欲過聽上座八人尼
次第坐餘者隨坐五百問事云若共師並坐更無別
處者得不得同槃食沙彌威儀經云若共師連坐飯
當離師六尺此律云不應故在後往食上令諸比丘
起見來亦不須起若未來者比坐開處尼應同之僧祇云
若有可笑事上座應語言云何聖毗尼中出齗現齒
呵呵而笑當忍之起無常苦空無我死想若不可止
當以衣角遮口徐徐制止身不定者當動手足乃至
折草漸漸自制義云若至死亡之家禁慎諠笑不得
妄談世論致俗譏訶五分云若至請處外有客比丘
不得入語主人聽入不許者語云與我食分自共等
食又不許者應自語委知僧坊有食可往彼去然後
乃食婆論云通集門外比丘一處喚一大者入更餘
不集者亦喚入之雖打楗稚終須不遮方得清淨尼亦
同準今時齋處上座伹憂自身飲食新利豈愁門外客尼別眾等過舉眾得罪長阿含經云

世尊計會常在眾中坐左面比丘右面清淨士也。
[003-0759c]


第六淨食者此律云上座應問云果菜淨未若言未
淨令淨僧祇云上座當知誰看房看病等應語與食
若檀越惜者應語長壽法應與不得不與若日晚者
應先發遣令去也。


第七行香呪願增一云有設供者手執香鑪而白時
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之也五百問事三千威儀經
云不得立受香因比丘受香女觸其手欲心發退道
佛言若立受吉羅尼受男香準同伹令懸放立受應開十誦云為諸天
聞唄喜故開唄此律佛受賈客[麩-夫+少]巳然後呪願辯意
長者子經云食前呪願僧祇云上座應知前人所施
當為應時呪願若不能者次座應說又不能者乃至
下座都無者並得罪雜寶藏經云諸比丘若說法呪
願當解時宜憂悲喜樂知得不得妄說今時導師貪事宮商綺詞
逸口妄說者也


第八受食者若欲受食先量巳身德行優劣然後受
食不得自大為施所墮婆論云如農夫作者是功用
果非威勢果食其子肉者是威勢果非功用果僧祇
云告諸比丘計此一粒米百工乃成奪其妻兒之分
求福故施云何棄之十誦云應觀是食難消難辦母
論云每得食時應生厭心為存身命故又受人信施
不如法用入三塗中受大重苦若不受苦報者食他
信施即破腹出衣即離身若前人無善而施者能施
所施二俱為施所墮智度論食為行道不為益身如
養馬養猪無異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得衣時
[003-0760a]
著著作念入房時入入作念若鈍根者初得衣食房
舍總作一念義云初欲食時先奉三寶六道眾生巳
後當食口口作念攝受作三歸之意初下一匙飯時
願斷一切惡盡入第二匙時願修一切善法滿足入
第三匙醬菜時所作功德迴施羣生普共成佛此則
口口受得菩薩三聚淨戒豈非大益耶若不能口口
作念前總作一念巳然後食之亦得見論云若人施
佛食誰合得食若有侍佛僧得食無僧白衣侍佛亦
得食此律云供養佛塔治塔人得食增一云施中上
者不過法施業中上者不過法業恩中上者不過法
恩又施畜生獲福百倍施犯戒人獲福千倍涅槃經
云因曠野鬼為受不殺戒巳告鬼言我今當勅聲聞
弟子隨有佛法處悉施汝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即
是天魔徒黨非我弟子五分云若與乞兒鳥狗等應
量巳分內減與不得取外施愛道尼經云出眾生食
如指甲大智度論云鬼神得人一口食而千萬倍出
也中阿含經云若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處餓鬼
中者得餘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親族不生入
處中者伹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福常
隨以持戒但得人身必須餘福助報往生經云以亡
人衣物作福死者七分獲一準此經文未死巳前所有衣物不如及身早作
功德並屬現前人也此律云比丘得食便食為俗譏責佛令唱

等供巳然後食僧祇待唱等供然後食若時欲過隨
食無罪十誦云從今上座待唱徧聞等供聲一切僧
[003-0760b]
共食五分云尼至請處未唱隨意食口口提下二眾
吉增一經云諸王設供自手行食庶士同之此律若
請二部僧先與比丘恐日過者一時與之僧祇云食
時應護右手當以左手受飲食器注唇不得深含椀
緣又不得觸著額鼻及飲盡留少許於口飯處潟棄
之次與下座沙彌食上閙亂恐壞俗信以水浣灑者
不犯弄水罪十誦云食著手不得振郤應拾取之僧
祗云不得㗘㗱作聲食鼻奈耶律云不得縮鼻食。


第九食法者僧祇云上座應徐徐食不得速竟住看
年少勿令狼狽食不飽滿應相望看之乃至待行水
隨順呪願巳然後乃止又云居士飯僧訖遺餘食料
理與比舍婆論云出家僧尼白衣等齋訖不用澡豆
末灰巨摩等漱口皆不成齋法如過去有比丘字蓮
提六十歲持齋戒不闕唯一日用巨摩豆屑等成齋
若不爾者皆不成齋若依此律但云知住時知坐時
知臥時於四威儀中隨一時食五正食足便成齋不
論澡豆。


第十噠嚫者雜阿含經云佛及比丘食巳默去檀越
生疑佛令上座為說大嚫乃至一偈云若為利故施
此利必當得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快樂此律粥初出
釜畫不成字者無犯厚便是正食食足巳後更食者
僧提尼吉又施粥得五事善一除飢二除渴三消宿
食四大小便調適五除風患僧祇云施粥得十利益
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粥施十利饒益於行
[003-0760c]
者色力壽樂辭清辨宿食風除飢渴消是名良藥佛
所說欲得人天長壽樂應當以粥施眾僧此律若上
座不能為檀越說法呪願語能說者作若不語不受
並結有罪若說大嚫時上座四人相待餘者聽去三
千威儀經云未飯不得為人說法恐落邪命故今齋上僧尼施主不請
多有諂心齋前強索經讀亦是邪命婆論云要食後說法有四種益一

為消信施故二為報恩故三令生歡喜心善根成就
故四為在家人應行財施出家人宜行法施故見論
云聽說義時要撮諸文五分云諸比丘請破戒邪見
諸根不具者歎唄說法因此惡人得勢又能辱僧佛
言請法師三藏諸根具足者說伽論云若無能誦唄
者當次第差若都無者各誦一偈能者不受偷蘭此
律令說諸惡莫作一偈增一經云諸惡莫作者謂戒
具足清白之行諸善奉行者謂心意清淨自淨其意
者謂除邪倒是諸佛教者謂愚惑想滅戒淨故意淨
意淨故無倒無倒故惑想滅也。


第十一還寺者五分云還寺去時上座八人相待餘
人前去雜阿含經云諸比丘食竟皆入禪室坐禪晡
從禪起而說法也今時末法僧尼食巳廣營俗務市纏街巷盈衢滿肆唯利是求何成
出家息惡之士


○屆寺篇第二十六



此篇大門有二第一入寺第二儀式。


第一入寺者此律云舊比丘聞客來應出外迎為受
衣鉢安置溫室重閣及經行處供給水器等問舊比
[003-0761a]
丘我若干歲有房分否答言有問有人住否若無人
者應問有臥具利養器物房衣等否有者當取至房
受巳又問何處大小行淨地佛塔聲聞塔第一上座
房乃至第四上座房等一一別問若不問者主人一
一示語乃至大小食處客受房問主人巳應禮佛塔次禮聲
聞塔後禮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應偏袒右肩脫
革屣右膝著地捉兩脚如是言大德我禮第四上座
房內思惟應隨座次禮房主人一一示語十誦云若
上座時見應禮難見遠者則止三千威儀經云若入
他房具五法一於外彈指二當脫帽三作禮四正住
教坐乃坐五不應經行五分住處迮不相識者聽同
牀坐不得眠僧祗云舊比丘應語客僧一切僧家制
限若伴巳去者不得語令知云不及伴應語可小停
息更應有伴必有急去者應給粮食囑累行伴五分
云白衣入寺應借臥具受用三千威儀經云新至比
丘以十事與之一當避與房二當給所須三朝暮問
訊四語以習俗五當教避諱六當語請到處七語僧
教令八當某事可食九示縣官禁忌十語以賊盜處
所也。


第二儀式者五分若四威儀不如法者非為於世而
作大明僧祇云若行平視迴時合身迴中阿含經云
若朝乞食守攝諸根乞食巳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
尼師壇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經行坐禪淨心障巳
於中夜時入室臥四褺憂多羅敷牀上褺僧伽梨作
[003-0761b]
枕右脇而當頭面向佛像處足足相累意想明相至
後夜時速起如初夜法僧祇云頭向袈裟及和尚長
老比丘初夜思惟自業至中夜右脇著下累兩脚合
口舌柱上齗枕右手舒左手順身上不捨念慧思惟
起想義云一切天人龍鬼是出家修道之緣於彼幽
顯不得輕有犯觸雖居暗室常當自照十誦云燈明
中不得眠母論云若過十臘有法事必能利益者雖
師不聽自往無過僧祇云行時先下脚跟後下脚指
在道行欲宿遣二年少比丘前覓宿處索前食後食
當白非時入聚落得巳還報應展轉相白入尼年少有難不
得先行待老少相看一時而到智論云出入來去安庠一心舉足下

足觀地而行避亂心為護眾生故是名不退菩薩相
僧祇云不得作駱駝坐應加趺坐若疲極者當互舒
一脚增一經云今聽比丘先以手憑座後坐此是我
教十誦云無病不得晝臥若憙眠應起經行見論云
臨欲眠時先思於六念也三千威儀經云不得於上
座處坐亦不得與三師並坐十誦云聽法時上座來
不應起起者吉羅若和尚阿闍梨恭敬故自起不得
令他起吉羅乃至聽法不得與沙彌同牀坐沙彌得
與白衣同牀坐大比丘三夏亦同牀坐三千威儀經
云欲上牀時當具七法一當徐却踞二不得匍匐上
三不得使牀有聲四不得大拂牀有聲五不得大欠
大吒歎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羣狗臥七起以時節心
走不定當自責本起母論云比丘貪著睡眠廢捨三
[003-0761c]
業不復行道金剛力士訶責佛言食人信施不應懈
怠夜二時中應坐禪誦經經行一時以自消息是名
臥法僧祇臥法如師子王不得眠至日出應於後夜
當起正思惟巳業又仰臥者修羅覆者餓鬼臥左脇
貪欲人臥也。


○懺悔篇第二十七



此篇大門有六一懺波羅夷法二懺僧伽婆尸沙法
三懺偷蘭遮法四懺波逸提法五懺波羅提提舍尼
法六懺突吉羅法。


第一懺波羅夷法者此有三種一懺儀二懺法三行
法第一懺儀者此律比丘比丘尼犯波羅夷巳都無
覆藏心令如法懺舊師云不許尼懺者此是看文不審也僧祇云若犯
罪巳啼哭不欲脫去袈裟深樂佛法令與學悔羯磨
比丘不淨食彼亦不淨食得與比丘授食除火淨五
生種及捉餘金銀等應從沙彌尼受食亦準同也十誦云
若有犯此重戒者如法乞羯磨佛所結戒一切受行
在大比丘尼下坐不得與大比丘尼過三夜宿自不
得與白衣沙彌尼過三夜宿得為僧作布薩自恣二
種羯磨仍不得自足僧數餘一切羯磨皆不得作得
受夏也尼亦準同伽論云謂無能作者得作前二種法大
唐波頗三藏云縱自言犯重及有三根自他相對並
成說淨受衣等阿毗䟦律云有比丘名僧伽婆藪遂
犯婬便自覺悟捨鍚杖法衣著小舍勒出入大唱云
我是十方三世佛賊徧求自悔至持律所知其犯重
[003-0762a]
即化作一大火坑僧伽婆藪便束身走投火火即變
成涼池律云汝心如是戒還得之無破戒罪即得羅
漢如僧伽婆四事皆爾母論云與白四悔法巳名清
淨持戒伹此一身不得超生離死然障不入地獄治
禪病經云犯重比丘將欲懺悔者脫去僧伽梨著安
陀會五體投地如泰山崩心生慚愧供僧苦役掃廁
擔糞如是經八百日巳後香湯洗浴著僧伽梨入塔
觀像見好瑞應有證後為僧誦戒滿八百徧方得清
淨也虗空藏經佛名等經若比丘比丘尼犯四重五
逆悉許得懺然此諸經並是大乘若欲捨懺特須自
驗根性審看經意然後得悔不得見有斯經便慢律
教。


第二懺法者犯尼應具威儀脫新衣著故五條至心
懇惻來至僧中五體投地舉聲大哭如泰山崩自發
露云我是佛法中大賊偷形出家行非犯重冐霑清
眾自非他懺罪中之極惡中之大省巳患過誰逾於
我污辱凡聖壞滅佛法恨不碎身如塵歷劫重謝苟
貪性命但延朝夕蒙世尊慈訓懺法携誘罪人冀免
來報願大眾慈悲布施悔法作如是巳然後請云。


大姉僧聽。我比丘尼某甲。犯不淨行不憶數。或互用
三寶物。盜滿五錢。不憶數。或共男子互相摩觸。不憶
數。或犯八事成重。不憶數。或知他犯重。故作覆心。不
憶數憶數云隨隨犯多少稱也。此等諸罪犯巳。都無覆心。今從眾
僧。乞波羅夷戒。願僧與我波羅夷戒。慈愍故三乞
[003-0762b]


上座問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云。與波羅夷戒羯磨。


大姉僧聽。此比丘尼某甲。犯不淨行。不憶數。或互用
三寶物。盜滿五錢。不憶數。或共男子互相摩觸。不憶
數。或犯八事成重。不憶數。或知他犯重。故作覆心。不
憶數。此等諸罪犯巳。都無覆藏心。今從眾僧。乞波羅
夷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某甲比丘尼。波羅夷
戒。白如是。


大姉僧聽。此比丘尼某甲。犯不淨行。不憶數。或互用
三寶物。盜滿五錢。不憶數。或共男子。互相摩觸。不憶
數。或犯八事成重。不憶數。或知他犯重。故作覆心。不
憶數。此等諸罪犯巳。都無覆藏心。今從眾僧。乞波羅
夷戒。僧今與某甲比丘尼。波羅夷戒。誰諸大姉忍。僧
與比丘尼某甲。波羅夷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如此三說
僧巳忍。與比丘尼某甲。波羅夷戒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


第三行法者此律云犯波羅夷戒巳當奪三十五事
一不應授人大戒二不應受人依止三不應畜沙彌
尼四不應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應往教
尼無此二應有半月及自恣不受僧差使六不應說戒七若僧中問答
毗尼義不應答八若眾僧作羯磨不應作九僧中揀
集智慧者評論眾事不得在列十若僧差作信命不
應作十一不得早入聚落十二不得逼暮還十三不
應親近比丘十四不應親近白衣外道十五應好順
[003-0762c]
從諸比丘尼教不應作異語十六眾僧隨所犯為作
訶責羯磨巳不應復更犯此罪餘亦不應犯謂為初篇作訶
責指下四篇亦不應犯故名餘亦不應犯十七若相似若從此生若相似者謂問
犯初罪也若從此生者謂根本上方便生如為初篇婬戒作訶責而共男子屏處坐是也十八若

復重於此謂犯初篇不覆更犯餘篇復罪十九不應嫌羯磨二十不
應嫌羯磨人二十一善比丘尼為敷坐具供養不應
受二十二不應受他洗足二十三不應受他安洗足
物二十四不應受他拭革屣二十五不應受他揩摩
身二十六不應受他善比丘尼禮拜二十七不得受
他合掌二十八不得受他問訊二十九不得受他迎
逆三十不得受他持衣鉢三十一不應舉善比丘尼
為作憶念作自言三十二不應證他事三十三不應
遮布薩三十四不應遮自恣三十五不應共善比丘
尼諍又不得眾中誦律無能者聽與波羅夷戒巳僧
說戒及羯磨時來與不來俱不犯若重犯婬戒應當
滅擯若犯餘篇依聚得懺。


第二懺僧伽婆尸沙法者此有六種一釋名二乞懺
三奪事四雜行五出罪六誡勗。


第一釋名者婆論云僧伽者名僧婆尸沙者名殘若
犯此罪垢纏行人非全淨用有殘之罪須僧除滅故
名僧殘摩那埵者見論云秦言意喜謂比丘犯僧殘
行覆藏巳前雖自意歡喜亦生慚愧亦使僧喜由前
喜故與其少日故始得喜名眾僧歎言此人因茲改
悔更不起犯戒得清淨故名意喜阿浮呵那此名出
[003-0763a]
罪羯磨見論名為喚入眾亦名拔除罪法母論云謂
清淨戒生得淨解脫善持起去故名阿浮呵那。


第二乞懺者若欲懺此罪無問有覆無覆制在二部
僧中半月行之數各滿四人巳上若作出罪僧尼兩
眾數各二十不得減少然請僧之時須請耆年明解
律者令尼生敬不起慢意下至四僧多則彌善安置
尼寺別院不生譏嫌處僧尼二眾各須結界懺竟僧
却解之懺尼來至二部僧中具修威儀脫去七條巳
偏露右肩塗跣合掌曲身低頭自慨此罪垂入重處
曲蒙慈愍特賜懺法自惟我身佛法中賊詐被法服
冐霑清眾恃巳高行望他尊敬惡中之惡無過我等
舉聲悲泣盡心自責如是誡巳四向禮僧竟來至羯
磨師前長跪合掌住傍人取其犯名教乞羯磨師教
亦得。


大德僧聽。我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
不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犯獨渡水。獨
入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
子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隨犯多少解稱憶者云憶。今從眾僧。乞
十五夜摩那埵願僧與我十五夜摩那埵。慈愍故三說
羯磨師問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作十五夜摩那埵羯磨。


大德僧聽。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不
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犯獨渡水。獨入
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子
[003-0763b]
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今從眾僧。乞十五夜摩那埵。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比丘尼某甲。十五夜摩那埵。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
不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犯獨渡水。獨
入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
子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今從眾僧。乞十五夜摩那
埵。僧今與比丘尼某甲。十五夜摩那埵。誰諸長老忍。
僧與比丘尼某甲。十五夜摩那埵者默然。誰不忍者
如是三說。僧巳忍。與比丘尼某甲。十五夜摩那埵竟。僧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三奪事者羯磨師作法巳當誡勑云善女人聽是
白四羯磨是聖教良藥遵之在心奪三十五事是折
伏法勿得有違執眾勞苦更奉淨尼是調伏法一一
順行白等八事是發露法宜加省愧深自慨責憶念
依行日日作白勿令違闕闕者失宿自慢慢他既示
誨巳因僧集時即作白云。


大德僧聽。我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
不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獨渡水。獨入
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子
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巳從僧乞十五夜摩那埵。僧
巳與我十五夜摩那埵。我比丘尼某甲。從今日行摩
那埵。白二部僧。令知我行摩那埵三白


若巳行一夜者餘詞同上乃至云。
[003-0763c]


僧巳與我十五夜摩那埵。我比丘尼某甲。巳行一夜
竟。餘十四夜在。白二部僧。令知我行摩那埵三白餘日少例
準可知若僧尼各別處者當先至僧所白云大德餘句同前後至尼所作白云大姊僧聽等餘句同上恐作白
煩曰別集二部僧一處總白彌善


若外客僧尼來入界時皆應作白云大德一心念下句同白大尼云
大姉令知我行摩那埵中間白詞皆同僧法若外客多時應白云

諸大德姉一心念等餘亦同上若外客僧尼年耆宿老
者待至房內安置坐巳然後作白亦得作白之時恒
生慚愧悲慨自責不生戲笑外客受白亦生慚愧不
得輕弄如是行法客主應教外生物善。


第四雜行者此律云得摩那埵時亦同行覆法唯僧
中宿日日白僧為異應日三時見清淨僧一切如法
作不應違逆至布薩日應掃灑布薩處供給水器具
舍羅等在小房中住不應二人共宿尼行應得二人共宿若眾
僧衣物得隨次取之在大比丘尼下式叉尼上坐不
得與清淨比丘尼共經行同一牀一版應作隔斷巳
然後坐應供給清淨二部僧見有客來代擔衣鉢乃
至洗除圊廁勿令慢惰不得在屏房內以客來不見
故應至小屋繩牀居在門首伺侯外客勿令默入不
知若大眾難集若不欲行若彼人軟弱多有差愧應
至僧所白云。


大德我今日捨勑不行一說


若欲行時還至僧所白云。


大德我今日隨所教勑當作一說
[003-0764a]


見論云行別住人有人請喚或與人受戒得停行法
事罷續行若寺中多有比丘尼來去難白晝日得捨
行法明相未出還須白行十誦云乃至夜法白僧停
得二十五夜此律云其懺尼得更互作使禮拜迎逆
亦得受沙彌等禮拜有八事失夜法應當慎護一往
餘寺不白二有客比丘尼來不白三有緣事自出界
外不白四界內徐行者不白五病不遣信曰六大僧
不得二人同室宿尼應翻前七在無比丘尼處住八不半
月半月說戒時白尼懺作白應不須此此之八事不得違闕隨
違一事即失一宿。


第五出罪者此懺尼次第具行十五夜法巳應淨剃
髮著受七條被覆肩衣著淨革屣具修威儀來至二
部僧中四向禮僧足殷勤虔懇責悔先罪自惟罪釁
生女人中汙染僧眾其過甚多今蒙大德等慈悲示
誨得免諸障不勝喜躍如是謝巳後乞出罪云。


大德僧聽。我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
不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犯獨渡水。獨
入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
子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巳從眾僧。乞十五夜摩那
埵。僧巳與我十五夜摩那埵。我比丘尼某甲。行十五
夜摩那埵竟。今從眾僧。乞出罪羯磨。願僧與我出罪
羯磨。慈愍故三說


羯磨者問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作出罪羯磨。
[003-0764b]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
不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犯獨渡水。獨
入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
子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巳從眾僧。乞十五夜摩那
埵。僧巳與比丘尼某甲。十五夜摩那埵。此比丘尼某
甲。巳行十五夜摩那埵竟。今從眾僧。乞出罪羯磨。若
僧時到僧忍聽。僧今為比丘尼某甲。作出罪羯磨。白
如是。


大德僧聽。此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男女。得僧殘罪。
不憶數。或犯言人得僧殘罪。不憶數。或犯獨渡水。獨
入村。獨宿獨在後行。得僧殘罪。不憶數。或受染心男
子衣食。得僧殘罪。不憶數。巳從眾僧。乞十五夜摩那
埵。僧巳與比丘尼某甲。十五夜摩那埵。此比丘尼某
甲。巳行十五夜摩那埵竟。今從眾僧。乞出罪羯磨。誰
諸長老忍。僧與比丘尼某甲。出罪羯磨者默然。誰不
忍者說如是三說。僧巳忍。與比丘尼某甲。出罪羯磨竟。僧
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六誡勗者律師作羯磨巳當誡勑云諸姉等諦聽
今時經像季法逐人訛犯者競興悔意轉姦雖樂剃
髮染衣俗情猶在是以能受能破厭戒厭持不欣懺
犯好入地獄苟求資蔭不希出世今既犯戒類同斯
禍賴蒙改悔䇿勵前非懺於先罪誠為大誡故論云
若有二十清淨比丘出僧殘罪者我法不滅今善女
人等巳興隆正法令不斷絕則是真佛子能報三寶
[003-0764c]
重恩復使凡聖欣慶道俗欽仰自今巳後願更莫犯
如護鵝珠草繫比丘無異假令興懺因緣難辨今末
法中惡比丘尼多尚不欲聞其名況當聽汝懺悔如
是誡約令息後犯諸懺尼等一時合掌答言頂戴奉
持願盡未來際終不敢犯然後唱禮而散若有犯捨提罪因此眾集總懺令淨
亦得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下之上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下之下


第三懺偷蘭遮罪者別有兩種一出罪輕重二出懺
儀式。


第一出罪輕重復有二節一初篇下從生方便偷蘭
遮二不從篇下生者名為獨頭偷蘭遮第一從生方
便復有三品一上二中三下故十誦云從初篇下生
重此近方便蘭應一切僧中懺若初篇下生輕二篇
下生重者應界外四比丘眾懺若二篇下生輕者應
界內一比丘前懺尼僧準同上來雖分輕重然未識罪名
自下具顯出之後時興懺令識易行。


初篇生重者就尼八重中且逐數犯者述其三五如
欲犯婬共男子身口交觸未得暢遂得初篇方便重
[003-0765a]
偷蘭遮或欲盜五錢巳捉物著因緣不遂得重偷蘭
遮或受男子摩觸腕巳前膝巳下隣近重境得重偷
蘭遮或欲犯八事巳犯前七垂犯第八遇緣不遂時
重偷蘭遮或知他犯重故作心覆未經明相臨曉悔
露得重偷蘭遮如是等罪並依十誦一切僧中悔此名
上品若從初篇生輕者如欲犯婬犯盜等巳隣近人物

者因緣不遂得初篇方便輕偷蘭遮二篇生重者如
欲媒嫁受男家語將報女家受女家語還男家臨報
還悔得重偷蘭遮或言人口說至官欲道名字方便
還悔得重偷蘭遮或獨入水待後伴欲雙脚上岸方
便還悔得重偷蘭遮或獨行至村臨越村界方便還
悔得重偷蘭遮或獨宿離伴伸手外意臨至明相方
便悔露得重偷蘭遮或獨在後行欲俱離見聞垂離
還悔得重偷蘭遮上來兩篇輕重二位依十誦界外
四比丘前懺此名中品


第二篇生輕者如欲媒嫁受男家語將報女家未至
還悔得第二篇方便輕偷蘭遮或言人口說未道名
字方便還悔得輕偷蘭遮或疾疾入水待後伴方便
還悔得輕偷蘭遮或獨入至村未入村界方便還悔
得輕偷蘭遮或獨宿離伴去明相猶遠方便還悔得
輕偷蘭遮或獨在後行欲離見聞處方便還悔得輕
偷蘭遮或欲受染汙心男子衣食未得入手方便還
悔得輕偷蘭遮並依十誦界內對一比丘前懺此名下品
第二獨頭偷蘭遮者準十誦有三品若受用石鉢慎
[003-0765b]
心裂破五衣著外道衣灌下部露身行畜用人髮食
生肉盜一二錢等並對一人前懺此名品上若破羯磨僧
盜得三錢共男子摩觸一有衣一無衣等並對四人
前懺此名中品若盜得四錢盜僧食共男子摩觸腕巳前
膝巳下並界內對一切僧前懺此是上品此律別眾戒中
大眾者若過四人若據此文縱犯中品罪亦名大眾
懺小眾者下滅諍犍度中若二三人名為小眾若據
此文十誦對二人懺者亦名小眾也此律教二人行
婬成者偷蘭遮不成者突吉羅亦是自性偷蘭遮應
對小眾懺。


第二出懺儀式者別有三節一大眾法二小眾法三
一人法。


第一大眾法若欲懺悔要五人巳上得受他懺懺主
作單白和僧羯磨不落僧數又依婆論無問輕重悉
從僧三乞巳然後請懺主對首三說如懺波逸提法
犯尼具修威儀來至僧中問訊長跪云。


大姉僧聽。比丘尼某甲。故犯不淨行。巳共男子。身口
交觸。未得暢遂。犯初篇方便。重偷蘭遮罪不憶數。或
犯盜用四錢。得獨頭偷蘭遮罪。不憶數隨犯多少憶數云憶。今
從眾僧乞懺悔。願僧聽我懺悔。慈愍故三說


次至懺悔主邊禮巳請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請大姉。為偷蘭遮懺
悔主。願大姉。為我作偷蘭遮懺悔主。慈愍故三說


次懺主尼先作單白和僧云。
[003-0765c]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單白懺。重偷蘭遮羯磨。


大姉僧聽。比丘尼某甲。故犯不淨行。巳共男子。身口
交觸。未得暢遂。犯初篇方便。重偷蘭遮罪。不憶數。或
犯盜用四錢。得獨頭重偷蘭遮罪。不憶數。今從眾僧。
乞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比丘尼某甲懺悔。白
如是。


白巳廣為說罪相語云大姉今依婆論云犯戒有三
一犯業道罪二犯惡行罪三犯戒罪又懺法有四一
更相易脫懺是凡愚懺二永斷相續懺是凡智懺三
焦業懺是賢人懺四滅業懺是聖人懺汝既出家為
尼雖非賢聖亦應作上品凡智永斷相續懺既居凡
位孰能無犯犯巳能悔是第二健人佛制禁戒寧死
不犯如護鵝珠草繫比丘此是第一健人汝巳破佛
淨戒今生懺悔即是第二健人若不懺者便是地獄
之人虗受信施如熱鐵纏身冐受他食如咽熱鐵丸
出入行來猶如獵師內懷腐爛外現完淨詐霑清眾
望人師敬心無慚耻畜生無異如是方便誨責令永
斷前罪兼息後犯懺尼聞法巳發大慚愧起殷重心
然後捨罪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犯不淨行。巳共男子。
身口交觸。未得暢遂。犯初篇方便。重偷蘭遮罪。不憶
數。或犯盜用四錢。獨頭重偷蘭遮罪。不憶數。今向大
姉。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
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願大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
[003-0766a]
清淨布薩三說


次懺主訶責問云汝識是罪否答言識又懺主語云
毀犯甚易懺悔極難自責汝心當生厭離乃至形枯
命終更莫毀犯答言頂戴持不敢更犯。


第二小眾懺者十誦云若四人受他懺則無單白和
僧之儀止得迥問邊人請主同前受懺尼問邊人云諸大
姉等聽我受此比丘尼某甲懺悔否諸尼答云姉好
懺主尼為說罪相與前同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犯婬盜滿五錢。巳鄰
近人物。因緣不遂。犯初篇方便。輕偷蘭遮罪。不憶數。
或犯媒嫁。受男家語。將報女家。受女家語。欲報男家。
臨報還悔。犯第二篇方便。重偷蘭遮罪。不憶數。或盜
用三錢。得獨頭中品偷蘭遮罪。不憶數。不敢覆藏懺
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願
大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巳下問答要期並同前法
第三一人法者請懺主說罪相此二同前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犯媒嫁。受男家語。將
報女家。受女家語。欲報男家。未至還悔。犯第二篇方
便。輕偷蘭遮罪。不憶數。今向大姉。發露懺悔。不敢覆
藏。懺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
藏。願大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問答要期並同
前述


此方便獨頭偷蘭遮並還有方便獨頭吉羅如欲犯
初二篇罪欲動身口遇緣還止得方便吉羅如欲盜
[003-0766b]
四錢媒嫁等闕緣不果得獨頭吉羅此之兩品各有
經夜隨夜展轉覆。


第四懺波逸提法者此有兩重一懺三十捨墮二悔
波逸提罪就初又二一眾法難行略而不述二明對
首易懺別有七重一簡財二捨財三捨罪四還衣五
忘物六捨寶七雜法。


一簡財者若犯長中除八不淨財餘一切須說淨者
無問輕重皆須說淨如尼十六枚器有長不說淨並
制有罪豈非重八不淨財十六枚器等如上隨戒中說若是長財未被
說淨者唯除負債未入手或他寄來或買得他物斷
價巳定先未入手皆不須捨巳曾入手令寄他邊此
須索捨若巳入手中除共物未分捨與三寶決屬乞
他或香案巾帊窻戶簾幕牀帷席等並不合捨十誦
云牀褥薦席鉢囊氍氀衣帳等悉屬房物不須說淨
經巾鉢囊臥具非身著用者皆不犯長若著用中鞋
鞾履韈非衣所攝者不須集捨自外供身之具無問
氈被皆須集捨五衣之中隨多少離宿犯捨者至時
文中一一別稱次販賣捨中謂自手於俗人邊買衣
食具一切鉢器瓶椀鞋韈等無問輕重多少雖非犯
長無非自口斷決爭價上下乃至增減一錢即成賣
買皆犯捨墮自外田宅奴婢車乘机案等同八不淨
財不須集捨但作吉羅懺以體是重物不能隨身修
道用故若生活至多散在餘處財當別捨其罪同懺
懺竟諸處次弟還衣亦得。
[003-0766c]


第二捨財者應將合捨之物來向自然界中或至白
衣家或作法界內無僧唯有二尼巳下並得對首捨
衣總束此物至懺主尼前放地巳具修威儀四向禮
佛竟次禮懺主尼三拜竟然後近衣物邊長跪手執
衣物捨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畜多長財。過十日不
說淨。犯捨墮。離五衣宿。犯捨墮。販賣得財犯捨墮。迴
僧物犯捨墮。互乞蘇油。犯捨墮。迴現前僧食直作衣。
犯捨墮。過畜長鉢。經宿不說淨。犯捨墮。過畜十六枚
器。經宿不說淨。犯捨墮。共貿衣巳後強奪。得犯捨墮。
如是眾多衣物。犯捨墮。不憶數乃至三十戒中逐其所犯隨有多少稱之
憶數云憶也。今持此衣物。捨與大姉若邊有四尼者應云捨與諸大姉若有二
尼者應云捨與二大姉一說便得


第三捨罪者先請一清淨比丘尼為懺主謂不犯八
重十三難若犯下四篇巳經懺悔者三根清淨得為
懺悔主不爾反成自累何成益物故律云有犯者不
得受他懺悔不得向有犯者解罪既知此巳省巳行
之。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請大姉。為波逸提懺
悔主。願大姉。為我作波逸提懺悔主。慈愍故三說


次懺悔主先問傍尼云大姉等聽我受此比丘尼懺
悔否傍尼答云好傍若無尼則不須此問也次受懺為尼答云受
汝懺悔然後廣說罪惡果報云大姉既是佛弟子依
佛出家行佛淨戒今故毀破何名尼也佛制禁戒寧
[003-0767a]
死不犯令衣鉢隨身長衣說淨今違聖教名破戒人
心無慚耻受他信施若受他食即是洋銅灌口著他
施衣便是熱鐵鍱身若死入地獄飢吞熱鐵丸渴飲
沸銅汁無量歲中受諸苦惱後生為蟲常在廁中以
食不淨故或生寒鴞無毛身中或生裸國中常無衣
服以離五衣宿故受苦如是姉姉今可發大慚愧自
向佛僧求哀懺悔如是憶悔巳先懺吉羅後悔提罪
如犯長衣曾經著用兼聽說戒隱覆不懺便生八罪
謂覆提有二著妄有二覆隨著妄有四此之八品並
號吉羅若計犯數乃有無量皆入懺中應云不憶數
或無覆者則不須此乃至七聚亦有覆隨吉羅準說
可知懺此八應對一人悔問何以得知此八得對一
人悔答準論云故作者對一人悔誤作者自責心懺
明了婆論並云輕者責心重者對人此則文順理通
於義不乖比來諸師多引律文又有小罪不從人懺
依此一教遂即雷同總判責心良恐非法然律不從
人懺者謂誤作也論對人者謂故作也此則律論各
談一見會通皆得今犯此八並隱而不說豈得誤輕
耶若欲懺者應請一清淨比丘尼為懺悔主具修威
儀至懺悔主前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請大姉。為突吉羅懺
悔主。願大姉為我作突吉羅懺悔主。慈愍故三說


次捨罪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畜長衣。經十日不說
[003-0767b]
淨。犯捨墮。不憶數一一牒作法餘犯。類準可知憶數言憶也。識知是罪故作
心。經夜覆藏。得突吉羅罪。不憶數。第二夜巳去。乃至
多夜。隨展轉覆藏。得突吉羅罪。不憶數。經僧說戒時。
尼八處三問。犯默妄語。得突吉羅罪。不憶數。識知此
罪。故經夜覆藏。得突吉羅罪。不憶數因此更有故犯諸篇方便獨頭
突吉羅罪次下篇總牒入懺亦得。今向大姉。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

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願
大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一說便得


次懺提罪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畜眾多長衣。過十日
不說淨。犯捨墮故離五衣宿。犯捨墮。販賣得財。犯捨
墮。各不憶數憶數云憶五衣一向憶數旦逐數犯一一作法自外隨三十中犯之多少牒入
稱懺之。是諸衣物。巳捨與大姉。是中各犯根本波逸提

罪。不憶數。又犯捨衣財。巳用壞盡。是中亦犯根本波
逸提罪。不憶數衣財現在則不須此犯餘提罪同此類懺亦得。今向大姉。發
露懺罪。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
發露。知而不敢覆。願大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
布薩三說


懺主語云汝識是罪否答云識又語云自責汝心生
厭離意乃至形枯命終更不得犯如護鵝珠草繫比
丘無異答頂戴持不敢更犯。


第四還衣者若捨長衣長藥十六枚器等並由貪心
過畜不說故必須經宿還為斷相續故若捨離衣宿
販賣得諸物並須當座還之若犯長衣等有遠行因
[003-0767c]
緣不得經宿者懺主尼即座展轉付彼知識尼得衣
巳屏處與之亦得。


第五忘捨衣財者謂捨衣巳或還衣竟而未說淨忽
見本捨之財即生巳想還成相染一切不成更將總
捨若衣巳說淨後見本忘物前捨並成淨法不失後
忘元物或別捨若衣巳捨未還主者見本忘物即須
別捨共本捨衣總還其主令同說淨既知捨財不易
未捨物前應總作念云現集之財今並將捨巳外忘
財不集者決定捨與三寶同學知識之意如是念巳
後見本忘物無問早脫前捨並成若捨巳還未得說
淨見本忘物方生捨念者不成由染意前生捨心後
起故此謂長財捨竟還見長財等故有相染若見本
忘物是販賣財者無相染義若捨墮還竟見本長財
過十日者此入相染之例便作長犯捨之以販賣財
罪巳捨懺竟同是長財也。


第六捨寶者當取所畜錢寶金銀等捨與知法白衣
淨人云此是我所不應畜汝當知之一說便成捨法捨巳其
罪對尼懺懺主未捨罪前應問所畜錢寶並捨與白
衣淨人未答巳捨若未捨者教如法捨巳然後罪同
前懺自餘穀米等並同前說淨篇述。


第七雜法者此別對首法若能所滿四人巳下但使
無僧不問作法自然界中並成對首若能所滿五人
巳上作法界內及戒場上不合對首應作眾法捨之
縱自然界及白衣舍亦不合對首捨以正懺悔時尼
[003-0768a]
唯是所懺不落僧攝餘尼展轉懺竟還墮僧數又餘
懺尼雖未捨懺以體是大尼豈非僧攝既成僧故何
得對首捨懺若知不易眾法復難欲得受多尼捨懺
之時令諸懺悔尼總向大界內坐懺主尼一一喚來
入自然界內如是展轉作法乃受無量皆成如法不
爾之時徒自費功財還不淨虗為獨善數見僧尼共
行此法別疏記之。


第二單懺百七十八單提法此中分二一若有覆藏
突吉羅亦有輕重兩位謂輕者責心重者對人此二
法下懺突吉羅中具說二若犯提吉不覆藏者則不
須此今且懺根本捨罪法具修威儀請清淨比丘尼
懺悔巳傍尼答云好邊若無尼則不須此受尼語懺悔尼云某
甲身器豈得清淨非行者良緣大姉既犯佛戒還須
向佛懺悔譬如因地而倒還須託地而起如是生殷
重心請十方諸佛同時加被為我證明兼說利養難
消出家難得種種方便隨時誨責大同捨墮中說廣
誡勑巳告言罪相如是何得隱藏若欲懺悔具須陳
說除疑不識後當決了見論云若生時惡罵彼人彼
巳入涅槃能罵者求懺悔當於涅槃處作懺悔懺悔
巳天道門不閉如是語巳次教捨罪云自下單提犯稀數不同且
逐數犯者述之稀者不論儻有誤犯任補茲處計理應牒一一作法餘犯類牒可知然尼眾等持律者希犯過
者多恐臨時懺悔不識名種今數犯者具述如左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犯故妄語。毀呰語。兩舌
語。共男子同室宿。共未受具戒人。同室宿過三夜。與
[003-0768b]
未受具人同誦。向未受具戒人。說他尼麤罪。自手掘
地。壞生種。露處敷僧臥具。不舉屏處敷僧臥具。強敷
僧臥具。惱他比丘尼。用蟲水。別眾食。非時食。食殘宿
食。不受食。共男子屏坐。共男子露坐。觀軍陣。飲酒。水
中戲。擊攊他不受諫。恐怖他。減半月洗浴。露地然火。
藏他衣鉢。著白色三衣。故斷畜生命。飲蟲水。不攝耳
聽戒。瞋心打比丘尼。手搏比丘尼。捉遺落寶。非時入
聚落。過量造牀。食蒜。剃三處毛。洗淨過分。乞生五穀。
觀伎樂。共男子入屏障處立語。共男子入屏處。輒坐
白衣牀。共男子入暗室。瞋心呪詛。一槌胸露身。共尼
同牀。口惱他。同活尼病不看。三時無事遊行。泉渠水
中露身洗浴。輒著他衣。與白衣作使。自手紡績。度諸
遮童女。不以二事輒授弟子。受戒巳離和尚出去。多
度弟子。不半月請教誡。不詣僧自恣。不依僧安居。不
白僧入寺。訶罵比丘眾。不白眾使男子治癰。背請。於
家生嫉妬。用香塗身。乘行。不著祇支入村。不安居。輒
問大僧義。百夏尼不禮小比丘。如是等並犯波逸提
罪。不憶數憶數云憶。今向大姉。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
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願大
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


懺巳語云汝識是罪否答識又語云。


自責汝心。生厭離意。自今巳去。更莫重犯。如護鵝珠
草繫比丘無異。答云頂戴持不敢重犯。


第五懺波羅提提舍尼者此門先請懺悔主云。
[003-0768c]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請大姉。為波羅提提
舍尼懺悔主。願大姉為我。作波羅提提舍尼懺悔主。
慈愍故三說若有覆藏還有輕重兩位吉羅應先懺覆吉後懺根本如上說之兼說利養難消善
惡果報如前說之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無病經居士家。自乞蘇
油等。不憶數憶數云憶隨犯多少稱之


大姉。我犯可訶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姉。發露悔過。不
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
不覆藏。願大姉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一說


誡責要期。並如前說。


第六懺突吉羅者此律有二一則故作犯根本突吉
羅又重犯非威儀突吉羅二不故作直犯非威儀突
吉羅此中亦有從生獨頭二罪如從諸篇下生者無
問輕重以發心不善欲動身口並入故作攝如婬戒
發心動身口而未起方便色等乃至突吉羅中發心
欲令身不齊整著五衣等不簡輕重並須對人一說
悔若獨頭吉羅如眾學百戒等不從諸篇後生者亦
有故誤兩罪故作者對人誤作者責心今先對故作
重者有二先懺覆吉後悔根本不得以名同故共根
本合懺故下律云若犯僧殘作僧殘意覆藏應教作
突吉羅懺巳與覆藏羯磨犯波逸提乃至突吉羅惡
說亦如是問如初篇方便重吉乃至第五篇輕重既
殊云何齊一說懺答悔罪雖齊業報大異若約諸篇
方便獨頭犯乃至無量今且約婬方便又更約著衣
[003-0769a]
不齊整獨頭吉羅各一罪作法竝有經夜隨覆二吉
通前根本各有三品吉羅皆先懺覆罪後悔根本並
以故心犯戒此吉是重齊須對一人說懺更有餘犯
類牒可知具修威儀請一清淨尼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請大姉。為突吉羅懺
悔主。願大姉為我作突吉羅懺悔主。慈愍故三說


次捨罪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故犯婬戒。未動身口前
方便。得突吉羅罪。不憶數。識知是罪。故經夜覆藏。得
突吉羅罪。不憶數。第二夜巳去。乃至多夜隨展轉覆
藏。得突吉羅罪。不憶數。又犯著用衣不齊整。得獨頭
突吉羅罪。不憶數識知是罪。故經夜覆藏。得突吉羅
罪。不憶數。第二夜巳去。乃至多夜。隨展轉覆藏。得突
吉羅罪。不憶數。犯此根本方便獨頭。得突吉羅罪。不
憶數。今向大姉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不
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願大姉。憶我清淨。戒
身具足。清淨布薩一說便得


次明誤犯者謂不繫念遇緣豈非外生不善理須改
悔如著五衣心不審諦顧看齊整或戲笑犯妄語等
並由先無攝念後起諸過故律云若入若出屈伸俯
仰攝持衣鉢常爾一心若欲懺此亦先懺覆後悔根
本具修威儀禮十方佛竟然後長跪住合掌口云。


我比丘尼某甲。敬白十方諸佛。證知弟子某甲。不慎
威儀。坐起不如法。著衣不齊整。或犯戲笑妄語等。識
[003-0769b]
知是罪。經夜覆藏。得突吉羅罪。不憶數。第二夜巳去。
乃至多夜。隨展轉覆藏。得突吉羅罪。不憶數。又犯根
本。壞非威儀。得突吉羅罪。不憶數。今向十方諸佛。發
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不安樂。憶念犯
發露。知而不敢覆。願十方諸佛。憶我清淨。戒身具足。
清淨布薩一說


若犯罪未經明相出或識犯或疑犯逼說戒日未即
懺者應至一清淨尼所發露先憶得罪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犯某罪。未得懺悔。今向
大姉發露。後當如法懺悔一說


次發露疑罪云。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於某事上生疑。未得決
了。今向大姉發露。後無疑時。當如法懺悔一說便得若雖發露
後覆還成又如前發露之


○送終篇第二十八



此篇大門有六一制看二簡人三供侍四安置五誡
法六殯終。


第一制看者夫人之形多諸嬰累四大互反六腑難
調若不互看命無所寄是故律云汝曹不相看視誰
當應為乃至世尊為病人說法洗除大小便巳便立
制云自今巳去應看病比丘應作瞻病人若供養我
者應供養病人世尊是極果之人猶親自看病況同
法義重如何相棄。


第二簡人者此律云若病者聽和尚阿闍棃乃至同
[003-0769c]
和尚同闍棃若弟子等從親至疎看若都無者眾僧
應與瞻病人而不肯看應次第差又不肯者如法治
準若無者乃至七眾優婆夷等應看不應觸比丘尼病
翻前準同於上僧祇云當隨病人多少差往若不看者一切

僧得罪若道逢比丘乃至病應覓車乘䭾載令歸如
法供養乃至死時應闍維殯埋不得捨棄下二眾亦
然。


第三供侍者僧祇云若病人衣鉢外有醫藥直者取
之供給無者眾僧應與若僧無者彼有貴價衣鉢當
貿賤者受持餘者供給若病人惜者應白僧云此病
人不知無常慳惜衣鉢不肯貨易白僧巳輭語說使
得開解然後為貨易若復無者應外求覓與之若僧
中取好食與看病人不得愛惜自業而不瞻視五分
云無淨人處聽比丘自洗燒器看水令淨人淘米著
中比丘然火使熟更從淨人受取持與病人不犯五
分云每僧行粥時應問別有病人粥否若無應先與
病人然後行與僧十誦云當隨病所須問病因緣覓
師求藥日別到僧厨問有病人食否若無取僧所供
給庫中物無者當為外求應從善好名聞福德比丘
索又病人得藥差者但是僧中不淨殘宿惡捉不受
內宿並得服之善生云瞻病人不應生厭若自無物
出外求之不得者貸三寶物差巳依法十倍償之五
百問事云看病人將病人物為病人所須供給不問
病者或問起嫌並不得用若巳取應償不還者犯重
[003-0770a]
比丘病困不得闕衣鉢而作功德若不即有故弊衣
鉢受持者犯墮此律當問病人持何等衣彼病人又
受不好衣鉢及送與他恐看病人得佛言不應爾。


第四安置者僧祇若大德應在露處上好房中擬道
俗問訊生善瞻病人每須燒香然燈香水塗地供待
人客見論看病人讚病者言長老持戒具足莫戀著
住處及衣物知識明友但存念三寶及念身不淨於
三界中慎莫懈怠隨命長短而作若知病人失於正念思資財房舍親
眷應移至靜房之中善也如西國祗桓圖云寺西北角日光沒處

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號無常多生厭背
去者極多還唯一二其堂內安一立形像金色塗之
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繫一五色綵幡令病
人手執幡脚作往生淨土之意雖有便利世尊不以
為惡原其此土本是雜惡之處猶降靈俯接下類羣
生令度苦海況今信心將命投佛而棄捨之隨病者
所緣何境或作彌勒阿閦等形如前安置燒香散華
種種莊嚴生病者善心。


第五誡法者十誦云看病人應隨病者先所習學阿
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事隨其行解而讚歎
之不得毀訾退彼善心故律云為病人說法令其歡
喜母論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語看病人違病者意並
得吉羅。


第六殯終者五百問事云師亡不得舉聲大啼應小
泣淚耳此律尼槌胸啼哭泣淚一一墮義云以愛染
[003-0770b]
不亡俗情弗捨若高節清居不著世情為生物善哭
亦何咎故雙林終後比丘等宛轉在地猶如圓木搥
胸大叫淚下如雨雖未離欲然不招世譏若外來弔
人小於亡人至於屍所如常設禮先執孝子手默慰
弔云云後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弔問拜之五百問事
四分律等若見亡人塚塔大於巳者並令禮敬五百
問云應先白僧以亡人泥洹僧僧祇支覆屍而送不
得埋過五錢犯重師弟子同學當求財殯送若無物
可送眾僧別人斂少財供養舍利若全無者應貸亡
人物權將殯之還來倍償羯磨竟從現前僧乞取亦
得五分云亡屍以衣覆根見論云不得送喪除為觀
無常不犯若手執母屍殯斂無罪尼執父屍準此應得增一經
云如來共阿難羅云自舉母牀不令人代為報恩故
義云和尚闍梨長養我法身父母兄弟長養我生身
恩德既重躬自擔送想亦無過但不得變服比見邊
野僧尼孝服袈裟麤布絕白相同於俗滅法之原無
過於此故摩耶經云佛去世後一千三百秊諸比丘
衣服變白不受染色當知法滅不久西國葬法有四
一水二火三土四林五分云屍應埋之若火燒在石
上不得草上安此律如來輪王二人火葬五百問事
云得為亡師立形像僧祇云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
望比丘應起塔相輪懸施幡蓋在屏處安置不得在
經行處多人行處若違結罪若眾僧不許者教令和
合作之為有德尼立塔應同此也
[003-0770c]


○二衣篇第二十九



此篇大門有十一制意二簡物三共財四囑授五輕
重六負債七賞勞八時節九分法十雜法。


第一制意者問所以五眾身亡物皆入僧又依三寶
出家何為不兼入佛法耶答以生存之日因僧受施
身行所為僧寶所攝縱施佛法僧亦無分是以身亡
之後追物入僧佛法無分親俗亦不合得故十誦云
難陀死後諸親白衣競來諍物佛判不與欲使三寶
位別無招互用之咎道俗形殊又無債索之諍。


第二簡物者此門有四一糞掃想取五分云界中水
漂死人挂樹枝上隨前見者得衣四分無人得取若
二人巳上便須作法分二入二部僧想取五分獨住
死婆論云二界中間死此律無住處白衣家死隨五
眾先來見者得取三入俗人親想取婆論云滅擯死
將衣鉢付生緣以生時不同僧法故四入同和尚僧
想取十誦云沙彌死所有內外衣白二羯磨與看病
人輕物入僧重物不應分五分亦同此律無文依彼
部斷。


第三共財者義云若師本意唯與弟子衣食自外餘
財不共同者巳給者得未與者師亡以師物悉皆屬
僧實非同生假冐同生取僧物者犯重若師本言所
有財物決心同共看如兒想終無分別者若當別活
還俗及死者悉共分半自著衣服現用器物各屬其
身未用之財衣或取半是名共活不同活妄言而取
[003-0771a]
能與之僧所受之人皆犯二罪謂重物入常住準僧
祇犯重輕物入現前準善生犯蘭。


第四囑授者此門有三節一囑通善惡二囑通前後
三囑通成否初節有四一囑授善者謂自知昔來非
法儲積唯是不善今好心既發捨物為福破巳慳貪
此囑名善也二囑名不善者恐此儲財死後屬僧慳
心便妄囑俗人此囑名不善也三不囑善者謂病篤
之時惟此偽財能生不善佛有誠判何預我分先自
理心正念三寶心心相續念念不絕忽爾命終此不
囑名善也四不囑名不善者謂前心欲捨後心慳惜
恐慮還活資身無備恡情愈固不開惠施便則命終
此不囑名不善 二囑通前後者僧祇云囑與眾多
人最後人得授與眾多人在前者得義準此文犯重
如判決與他出自我口後遇緣差慳惜不與或轉付
別人便乖本意如盜得來轉以施人是得偷罪 三
囑通成否明了論云決心捨巳不犯長明知前捨巳
成俱不悔者或病人臨終遣造經像供養眾僧使我
眼見忽即命終者成若云死後與我抄經𦘕像立墳
棺者不成故律云若臨終時囑與佛法僧若我死後
與者佛言一切屬僧故知心不決絕不成囑授。


第五輕重者準此亡人衣物諸部緩急不同此域諸
師各懷異見或有意親常住方便入重或與現前曲
引從輕倒說乖理事不合教爭事由伴實難消息既
知不易當問何宗受戒若渺漠不原又問此寺何律
[003-0771b]
行事使始終楷定大教區分不得互易自聒心懷又
且邊夷荒鄙風俗漸殊資具服章形名不等亦須輕
重區分種類非雜疏條依教用防紕繆今立四分為
本此文不足餘部補闕此有三節一佛制畜物如五
衣六物等以資身道要故佛判入輕二佛不聽畜物
田宅奴婢園池雜畜以招譏妨道判入重收三佛許
畜物如長衣鉢錢寶金銀以物雖妨道長貪而道服
資具佛令說淨畜用無過而義含輕重別有三支一
性重者謂一切金銀錢寶木石盆缾釜鑊車舉十六
枚器等以體是重物不堪隨道故判入重二性輕者
謂一切百一之具可得隨身如布絹絲綿等莫問多
少佛判入輕三從用輕重者或事重從用輕者如剃
刀及石盛鉢函五衣箱鍼筩盌盞匙筯莫問鐵瓦木
作者皆判入輕或事輕從用重者如大小悵步障枕
扇氈褥牀惟等並判入重此攝不盡更七支收束後
定輕重依此而判。


第一絲麻毛綿所成者此律坐臥褥入重氍氀長五
肘廣三肘毛長三指佛判入輕義準此文被單亦判
入輕過前者入重八尺巳下輭薄應量氈例入輕過
量䩕者入重以不堪著用故小氍氀錦繡綺色分明
者入重自餘綾羅等有鳥獸文者入重非鳥獸文者
入輕自餘交梭生絲布等無問大小義準入輕故律
開受大價疎衣種種好衣也僧祗云漉水囊二種腰
帶臥具等入輕五分劫貝單敷襯身衣鍼線囊鉢囊
[003-0771c]
革屣囊佛判入輕錦綺毛𣯟氈及蚊厨等入重準此
律輭小者入輕䩕大者入重鍼線袋綵色成者入重
纑縷絲綿等無問多少以親成衣故入輕縈緝綟麻
等以非親入重盛三衣袋依五分入輕自外雜用袋
等入重白衣雜線鞾韈等及男女衣服綺色成者入
重非綵色者入輕為受持入衣財故此律下文自今
巳去一切俗人衣服不應著義準今時有尼故作俗
人袍襖下領通肩長袖衣等正判入重若俗人衣巳
摘壞者無問是色非色入輕錦繡雖壞以色綺故入
重巳染壞者入輕。


第二銅鐵瓦木者此律云銅缾盆器繩牀水缾澡罐
錫杖扇斧鑿燈臺机案車轝及鐵皮竹木陶作器等
此下五種作器並是能造判重剃刀入輕錢寶等入
重十誦云一切染色若煑未煑不應分準諸作具類
從入重僧祗錢七寶珠木槃木盆竹笤等入重見論
云鍼線入輕楞伽經云為割截袈裟故畜四寸刀頭
如月刃義判入輕過量白鐵瓷瓦鉢等入重若生時
造諸擬送終調度等並判入重若生存之日為師僧
父母所造隨入輕亡人所屬鏡及屏風障子鎻等以
妨長故義判重收此律俱夜羅器者相傳云銅盌是
入輕十誦云鍵𨩲者謂小盌也出要律儀云鍵𨩲者
為助食器秦言淺鐵鉢也義準供養具經架佛牀机
案拂等及襯香鑪衣香鑪經櫃等若無心作作時唯
擬入佛法供養者隨亡人意入佛法用不得追奪以
[003-0772a]
別屬故若生時是巳物造作或他人布施無別的標
者香爐經架準十誦入輕母論隨能供養者與若有
寶物莊嚴不可脫者入輕寶物入重其餘雜香案隨
香鑪斷自外佛牀曲机夾膝如意杖案拂經櫃等亡
人生存不定屬佛法者死後入重若定入佛法者隨
亡者意唾壺入重木槵木蘭竹節數珠澡豆麪瓠𤬛
以隨身長道要故入輕義判鐘錢殘物等施主定屬
鐘者還入鐘用若施主通者殘物入常住僧。


第三田宅園林者入重十誦赭土入重義判雌黃白
墡入重。


第四皮物者十誦云皮物者謂盛油囊受半斗巳下
及繫革屣韋等入輕僧祇云聽分革屣準此平鞾屣
韈入輕鈄鞾等入重以相同俗故此律云一切皮衣
不得著入重母論云經律先有付囑處即依付彼若
無付囑隨能受持者與義判一切俗書素𦘕絹等入
重如肇師五論皎公高僧傳等兼有內語者入輕別
人能讀亦得。


第五畜生者依母論入重。


第六奴婢者此律入重所有私物莫問輕重並入彼
人若常住僧奴婢死者衣物與親里若無親者供常
住僧用若私奴婢死同衣食者所有資財入巳分處
若不同財直令輸課或分番上下得功力者所有資
財入親無親者事同無主物。


第七四藥時與非時七日等盡判入重上來所列且
[003-0772b]
據大宗其中未盡準例可知然四分澡罐錫杖鍼錐
刀子等雖判入重依十誦五分入輕不爽大理以隨
身要用故不同餘妨道等物。


六負債者若佛法別人負亡人亡人負佛法別人輕
重物者若有則相當還無則交絡還所以須索者以
重物入常住僧輕物入現前僧先負亡人輕物者今
索得重物還須博輕物分若先負亡人重物今索得
重物者入重以本是重物者入重以本是輕物令僧
分常住僧負亡人重物者不須索取以還入常住故
若負輕物索取現前僧分若別人負輕重二物俱須
索取以重物入常住輕物入現前十誦云生時負三
寶物應歸若三寶貸亡人物索取入現前故須並索
依本而斷乃至四方現前客舊互負之物亦同上說
十誦云生時賖取他酒未還價便死佛言取衣鉢還
若無物歸應取僧物還恐出諸比丘惡聲故義準若
負餘物不生譏過者不還無罪以亡人無物故有物
者應還十誦云先與他衣價死時還索取取他衣未
與價若死還本衣無者賣衣鉢還母論云若有息物
在外遣淨人推求取入此寺常住僧義準此文若負
物在白衣家同四分無住處死五眾先見者得其重
物隨前見者處分五百問事云比丘借人物前人死
要須白僧得取本物不白得罪若不與強取或僧知
而不還自他二俱得罪僧祇云若索債者當看前人
持戒可信者與不可信者不應與若可信人證明者
[003-0772c]
應與反此不得。


第七賞勞者此律有二五德初五德者病人難看表
瞻病者德滿一病人所不應食而欲食不肯服藥二
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實語三應住不住等四身有
苦痛而不能忍五身堪能而不作抑他作又不能靜
坐止息內心第二五德者明看病人自行德滿一知
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應與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
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為衣食故看四能經理湯藥
乃至差若命終五能為病人說法令病人歡喜巳身
於善法增長有二五德者應與看病人衣物若小瞻
病無好至心佛判不與僧祇云有四種看病不合賞
物一暫作看不懷久意二僧次差看三自樂福德不
憐愍四邪命而看止為利養並不合得若欲饒益病
者欲令速差之意下至然一燈見命終者應得此律
莫問德之優劣應與受持衣若不知何者是受持衣
應量瞻病人有上中下若極上看病與上三衣中下
看者與中下三衣十誦先問看病人受持何衣鉢一
一別問或不知或不信者應與中六物此律賞勞六
物者三衣為三鉢盂為四坐具為五鍼筩為六尼加覆肩
衣僧祇支義合應八又文加十盛衣貯器者盛衣者猶是盛衣

袋及五衣襆貯器者猶是鉢袋及函等此並通入賞
勞也義準一德物並具二德具物不具此二合賞三
物具德不具四德物俱不具此二不合賞而看病辛
苦而欲優饒者束入現前作羯磨訖後量德優劣三
[003-0773a]
唱口和僧隨多少賞之五分十誦比丘病時七眾應
看二眾合得衣謂比丘及沙彌尼病三眾合得衣謂比丘尼式叉尼沙彌
尼也雖父母兄弟看而不應與勞不滿德故伽論云白

衣看應與少許義準若多尼式叉沙彌尼看病者應
與究竟者若齊究竟者應與一人巳屏處分等十誦
云若看病者出行為病人乞衣藥合得三衣者應留
待身還與亦可攝入現前唱和付亦得若餘處比丘
來看病亦與賞尼應準同


第八時節者僧祗云若病人死不應即開其戶彼有
弟子持戒可信者與戶鈎若不可信持戶鈎付僧知
事人巳先供養舍利料理竟弟子持戒可信者使出
衣物若不可信應使知事人出衣物然後僧分十誦
就屍邊分衣屍起護衣佛言待屍去後或在異處應
今時僧尼初亡始竟閉門在中分衣畏外客尼得非直分衣不成亦外住不善也


第九分法者此門有三節一羯磨二對首三心念。


第一羯磨中五人得作賞勞分衣羯磨若四人者止
得分衣不成賞勞以僧不滿故寧可羯磨後將衣物
口和賞勞母論云由四人中牒一人入羯磨餘三不
成僧故今立法者令瞻病人將亡人輕重二物並集
僧中重物不可勝舉多者知數巳直付僧庫亦得晝
日作法彌善不得閉門限約客尼以通十方理無私
背故婆論云白日閉門巳不打鐘打鼓食者名盜僧
食罪又此分衣不成而此物者人人各有分而有心
限約客者各犯微塵數偷蘭遮故善生經云盜亡比
[003-0773b]
丘衣物者若未羯磨望十方僧得罪若羯磨巳望同
羯磨僧滿五得夷不滿偷蘭數見諸寺行此惡法故疏說之也看病
人應近物邊長跪執物捨之若無看病尼維那捨之
亦得。


大姉僧聽。某甲比丘尼。於某住處命過。所有若衣若
非衣。此住處現前僧應分。我比丘尼某甲。今捨與僧
一說


眾中明律者即決判云先問僧中誰知亡人負三寶
別人物又誰知三寶別人負亡人物一一撿問有無
竟然後決定輕重重物一處著輕者一處著并問看
病人將亡人輕重物送死否若有索取輕物入羯磨
分重者入僧若本盜心將送終者不合索分巳成盜
故若權借用或無犯心者應索分不成盜故具問前
巳後量德賞勞若五德不具則不合賞今行事者直
對僧問德具巳否若答不具者極成鄙惡具者合與
然有勞合得既知如此必看病有功合賞者律師語
云大姉看病實有功勞佛令優賞若也不與便違聖
教大姉宜可順教取之其看病尼又陳無德僧復抑
受如是相讓彼此生善非直自行可觀亦則眾儀生
善知此事巳然後問。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作賞勞羯磨。


大姉僧聽。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衣鉢。坐具鍼筩。盛
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
與看病比丘尼某甲。白如是。
[003-0773c]


大姉僧聽。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衣鉢。坐具鍼筩。盛
衣貯器。現前僧應分。今與看病比丘尼某甲。誰諸大
姉忍。僧與看病比丘尼某甲。衣鉢坐具鍼筩。盛衣貯
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與看病比丘尼某甲。
衣鉢坐具鍼筩。盛衣貯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


義云應隨物多少稱不得依文總誦恐無事不稱羯
磨名為非法羯磨雖成仍獲小罪如二沙彌一時受
戒一有難一無難無難者自成無妨小罪乃得婆論
云三衣餘處索來此賞若此德不具即隨彼分若依
十誦沙彌死時羯磨應云。


某甲沙彌尼命過所有內外衣及非衣應分。


餘語同前僧也次明分輕衣羯磨法羯磨師問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分亡比丘尼。輕衣物羯磨。


大姊僧聽。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若衣若非衣。現前
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此衣物。與比丘尼
某甲。比丘尼某甲。當還與僧。白如是。


大姉僧聽。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若衣若非衣。現前
僧應分。僧今持此衣物。與比丘尼某甲。比丘尼某甲。
當還與僧。誰諸大姉忍。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衣物。
現前僧應分。僧今持此衣物。與比丘尼某甲。比丘尼
某甲。當還與僧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持此衣
物。與比丘尼某甲。比丘尼某甲。當還與僧竟。僧忍默
然故。是事如是持。
[003-0774a]


五分云若衣少不徧者和僧與一無衣比丘尼亦準同
有一衣上好者依見論云從上次第行之須者直付
不須至下準此律破分行亦得問作羯磨巳和僧為亡人乞修
齊福得否答出家之士以智德居懷不要修福為業
依判入僧最為殊勝若外生物善內捨貪心隨將少
多為亡人為福此則二行俱益存亡並利也僧祇云
或為病人求覓衣藥或為僧勞事雖當時不在並應
與分謂好心善者得問式叉尼沙彌尼家人淨人等合與分
否答此律云若僧和合應與沙彌等分若不和合乃
至四分中與一分淨人五分中與一分若不得者不
應分若分得罪母論云若五人共住一人死者其衣
鉢等三人口和賞一看病人餘之四人但得作直分
羯磨不須展轉分之賞勞云。


諸大姉憶念。今持此亡某甲比丘尼。衣鉢坐具等。賞
某甲看病比丘尼三說隨物多少稱之不得總誦若二人直云大姉自外同前
直分羯磨云。


大姉僧聽。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若衣若非衣。現前
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分此衣物。白如是。


大姉僧聽。某甲比丘尼命過。所有若衣若非衣。現前
僧應分。誰諸大姉忍。僧今分此衣物者默然。誰不忍
者說。僧巳忍。僧今分此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
是持。


第二對首者母論云四人共住一人死三人應展轉
相語云。
[003-0774b]


二大姉憶念。此物應屬我餘二人互如是說即成分衣也


三人共住一人死者彼此相對互說云。


大姉憶念。此物應屬我後尼亦然


若有看病合賞勞者二人和付衣鉢與亦得。


第三心念者母論云一相應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
者心念口言。


此亡比丘尼物。應屬我對首心念並三說巳互執衣後來客尼不合與分也


此律云若一人受施應心念口言。


此是我分。亦得亡物應同


第十雜法者若尼在莊園及私伽藍死者應如寺法
分之云何名私伽藍如在村坊聚落俗人共造一院
唯三寶受用白衣不通居止兼有周帀籬牆等即名
伽藍不要結界方號伽藍者若有看病尼重物入尼
本寺輕物入現在寺若有四人巳上見亡人物者則
須羯磨分若先無界結巳作法分三人巳下對首分
以不同白衣家死故十誦比丘衣鉢寄在尼寺者還
比丘索取分尼寄比丘衣鉢僧寺亦爾若無人守掌
者事同白衣家法故此律云若比丘尼無住處白衣
家死有信心檀越應掌錄此物若有五眾出家人先
來者應與若無來者應送與近僧伽藍義云雖知白
衣家有亡物要須手捉目覩作屬巳之意方得此物
反此不成後來尼應共分若俗人巳攝屬巳者盜財
義成不得反奪若白衣畏罪還尼者得取若僧尼一
時共見亡物者若是尼亡屬尼僧亡屬僧不得共攝
[003-0774c]
以各是知法人故不須作法直爾攝屬巳意則得不
比莊寺以彼閑預要須作法若僧尼前後來見者屬
先見者得互攝取也。


○雜要篇第三十



此篇大門有八一僧物二乞食三陞坐四就法五淨
地六遇賊七濟生八雜事。


第一僧物者此門有五一四方僧物謂一切重物上
至羅漢下至沙彌盡皆有分無有和合賣買供給私
用此約方為名也二常住僧物謂常在此處不可移
動四方僧來即此處受用此從用為名也三柘鬬提
奢物舊云招提僧物是也謂俗人地別為現前僧各造私房四
方僧來起立房舍供給所須此以處為名也五僧鬘
物謂園中華果貨得物來此從鬘為名也五分云僧
有五種物不可賣不可分一地二房舍三須用物四
果樹五華果僧祇云若僧地種果者有功若一樹一
園聽與一熟不能併取者年取一枝枝徧即止若種
瓜菜聽與一剪有比丘僧地作屋上座來不與持草
木餘處去。


第二乞食者見論云分衛者乞食也三乘聖人並皆
乞食此律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洗手著七條巳
𧜼大衣著肩上手執打露杖在道行時常思惟善法
若見人先問訊言善來若近聚落便著大衣至於村
門應看巷陌第一門第七門相右手捉杖左手持鉢
道側而行次第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喚往
[003-0775a]
取不得強乞知得立待若得食巳乃出村安鉢著地
採大衣如前進否而去僧祇若乞食時不得語云與
我食得大富當在現處默然而立十誦云乞食時入
三重門至中庭三彈指不得便去僧祇云迦葉發願
乞食初得施與僧尼後得自食寶梁經云凡乞得食
分為四分一分與同梵行一分與窮不乞匈之者第
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命伹念修道於其食
中不生貪染心若乞食時繫念威儀終不輕躁諦視
目前不過一尋次第乞之。


第三陞座者三千威儀經云上座讀經先禮佛次禮
經法及上座後在座正坐向上座犍稚聲絕先讚偈
唄如法而說此律不得二人同一高座說法以相諍
互求長短故五百問事云若僧中說法高座上無病
不得凭机捉麈尾犯墮非毛者得此律得麈尾拂開
畜不云得捉十誦云𤛆牛尾拂用拂佛塔故得受僧
祇云自今巳去聽捉線拂裂㲲樹皮等作之除𤛆牛
尾馬尾金銀柄等一切不聽捉若白色應染壞用不
得如婬女捉作姿作相是名非法若為律師法師敷
師子座散華著上不拂却不得坐婆論云不得以華
香瓔珞莊嚴具著佛身上得散地供養眾僧亦爾不
得華香著漿飲食上供養眾僧。


第四說法者此律為檀越說法聽說契經及分別義
得不具說文句母論云若大眾集文多恐生疲厭者
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詞直顯其義不犯又佛法
[003-0775b]
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失其義令人易解者
是立意也五分云若眾樂淺不樂深不益前人名惡
說反此名善說又應除貪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心
應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至一四句
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樂又諸比丘請破戒根不
具者說法因此惡人得勢又辱眾僧佛言聽請法師
三藏者說涅槃經云若比丘為利養故說法所有徒
眾亦傚是師是人便自壞眾五百問事云若希望心
為讀經說法得物犯捨墮無貪心不犯無衣得取雜
阿含經云一比丘得受六十新學比丘教誡說法涅
槃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書寫宣說莫非時非國不請
而說輕心輕他自歎隨處而說及滅佛法乃至令無
量人死墮地獄則是眾生惡知識也十誦云有五種
人問不應為說毗尼謂試問無疑問不為悔所犯故
問不受語問詰故問並不得答寶梁經云不教施主
佛性毗尼此比丘賊行賊住著衣噉食坐臥等皆是
賊也。


第五淨地者成實論云若掃僧房一閻浮不如掃佛
塔一手掌撰集百緣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
垢二去憍慢三調伏心四增長功德五得生善處沙
彌威儀經云掃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掃
三即當令淨四不得有跡五當即棄却無垢清淨女
問經云掃佛地得五福一自心清淨他人見亦生淨
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
[003-0775c]
道天中。


第六遇賊者此律比丘被剝不得露身行得罪當以
輭草樹葉覆形應取長衣著知友僧中覓衣著乞衣
得巳應還本處否者犯罪母論云令虗發已聲使賊
去僧祇云若賊言僧物何處不得示實處又不得妄
語應示房舍牀等佛物指塔邊供具等若道中行有
露令年少在前若有賊獸難老僧在中央欲令賊起
慈心者老僧前行。


第七濟畜生者律中慈心解他被繫狗子被溺豚子
解蘭若處賊繫牛等不犯僧祗云有神力奪賊劫人
放諸禽獸皆慈心作者不犯十誦云若悲壞羅網及
獄伹犯吉羅五百問事云行路寄鬼神屋宿不得有
觸擾意違者犯墮。


第八雜事者僧祗云然火有七事無利一壞眼二壞
色三身羸四衣垢五臥具壞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
語五百問事云續佛光明晝不得滅佛無明暗以本
無言念齊限故滅有罪大唐波頗三藏法師云佛前
燈以物傍取不損光者得僧祗云不得卒持燈入堂
唱言諸大德燈欲入乃至滅亦爾以手遮語之不聽
用口吹滅應以手扇衣角扇當攲折頭焦成實論云
出家之人應捨五慳一財物慳二法慳三家慳四住
處慳五稱歎慳染著眷屬愛樂住處故墮迦陵伽等
餓鬼中生阿含經云四恩者謂父母師僧國王檀越
四輩者謂天龍人鬼此律云非行來處若有小便及
[003-0776a]
洗手足時聽著屐又不得裸身上廁三千威儀經云
不洗大小便處不得坐僧坐具上上座禮拜三寶若
禮無福應脫袈裟僧祇支大小便不洗大小便不得
臥僧臥具若坐臥者吉羅此律云不嚼楊枝有五過
一口氣臰二不別味三熱陰不消四不別食五眼不
明五分云嚼巳應洗棄以蟲食死故又不忍辱人有
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生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
聲流布五死墮惡道此律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
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飲食五得定久住母論云詣
寺乞人無糧食者嬰兒獄囚懷妊等類施之無過僧
祇云作樂供養佛有欲心者即須捨去增一云阿闍
世王信心後無令事佛之家貲輸迎送五百問事云
若施軍器不須受母論云若為在家人作師教化作
福有五事一不應檀越舍止住二不繫念貪利三為
別別說法布施持戒八齋等四不與共娛樂五繫心
貪利常欲相見又五事為檀越尊重恭敬一非親舊
處不往反二不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竊語
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過度
所求此律喜往白衣家有五過失一數見男子二既
相見便附近三轉親友四便生欲意五為欲意故或
至死苦若次死苦地持云若見眾生當即慰問舒顏
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此律若白衣嚏者呪願長
壽僧祇云聽畜甎瓦擬揩脚母論云寒處聽著俗人
鞾五分云作鞾䩺太深聽齊踝上母論云何以脫革
[003-0776b]
屣遶佛行者以生俗人訶言起嫌慢心故此律令僧
畜斗解升合及秤若住房內臰者以香泥乃至以四
角懸香僧祇云浴時不病人揩者越母論云洗浴不
為令嚴身淨潔故但令除身中風冷得安隱行道當
為厭患身法調伏心法應生慈心為得少欲知足故
此律若營事人作房成就莊嚴香熏所須具足者與
房住九十日一移更不得受餘房若人能治房者白
二與之五分云若月直監食人欲知生熟酸鹹者得
貯掌中䑛甞之齋法經云不許甞謂貪心甞也大五
濁經云佛涅槃後當有五亂一者當來比丘從白衣
學法世之一亂二者白衣坐上比丘處下世之二亂
三者比丘說法不行承受白衣說法以為無上世之
三亂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現在於世間以為其道諦
自不明詐為信世之四亂五者當來比丘畜養妻子
奴僕治生販賣諍訟不承佛教世之五亂不得塔院
內染曬衣著華屣涕唾見論云頭陁者抖擻智論云
以無生法忍為頭陀菩薩住於煩惱觀無上法忍是
上頭陀或有經云頭者少欲陀者知足西云阿蘭若
東云空閑處雜心論云知足於現在處起難少欲於
未來轉生易涅槃經云於未得之財不生貪名少欲
於巳得之財不生貪名知足知足是現在少欲是未
來又少欲猶有欲知足更無欲。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下之下
[003-0776c]


「 稽首十方種智佛
 十二部經真法輪
 三乘聖果諸尊師
 我今迴向總披陳
 自惟生死沒苦海
 隨逐癡愛溺長津
 意欲出離不能離
 蒙聖遙愍救沉淪
 暫息四流諸苦難
 得預出家事三尊
 復曰國王父母力
 許我隨學諸法門
 不知將何酬斯德
 故我讚述報佛恩
 撰鈔聖言多說贊
 頂禮懺謝願矝憐
 貞觀一十九秊出
 自擬讀誦詎兼人
 儻有同闚一句者
 普共隨喜至真源」



此鈔印板雖在宋朝。未彫日本。書寫勞多。爰比丘
尼親緣為廣其傳。普勸四眾。敬開六卷。即施入東
林律肆。以擬學者摺寫。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殊次矣先師圓公宗師。早遂上上託生。速究位位
增進。


弘安辛巳林鐘晦日謹誌
[003-0777a]

No. 724-B


䟦比丘尼鈔後


葢夫佛教興行則僧尼之異途不可不知故我大師
示僧撰事鈔等三大部示尼撰此書三卷也於是律
燈稍熾後世揭其焰者巍巍於宇內所以祖訓之存
也雖然不覩有此書而尼眾之信油欲漏戒光隨減
余自蚤游眼律部纔覩此書之在歡喜頂戴攤是机
上卒多蠧損首尾不全頃日禮誦之間考大部之文
茲補茲正且傍加和訓為便新學也讀者乞子細覃
研僧尼別行顯然易通今鋟梓于書林某氏以廣其
傳惟願開卷舉目直入薩婆若海續佛慧命無窮斯
余志願滿矣或謂此四分律比丘尼鈔者唐道世律
師述也不然彼知其題目之同不知卷數之異也。


貞享改元甲子覺皇降誕日終南山末葉小比丘
抄辨永雅操觚于京北密嚴律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