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10 楞嚴經略疏-明-元賢 (master)



楞嚴經略疏卷之五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沙門 元賢 述


「阿難白佛言世尊雖說一路涅槃門。」


【前章佛巳明指六根為結復明示不循外塵為根結
之要阿難却疑六根雖是結而結必有元恐別有所
在則解結之要不止於不循外塵而巳故茲雨淚翹
誠懇請開示佛乃以手摩其頂撫而慰之即時十方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者表無明住地為六情根從此
震破也微塵如來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者表斯法為
無上頂法也同時灌如來頂者表同說同證更無異
路也諸佛同告阿難謂汝欲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
生死結根者唯此六根言此根性即是俱生無明也
汝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者
亦唯此六根言此根性即是菩提元清淨體也阿難
雖聞佛言而猶未明厥旨葢諸佛尋常說法約而言
之有十八界今何獨重六根故疑而問佛佛謂根之
與塵雖分內外總由一心變現是同一源雖同一源
而根為要縛而成凡唯此六根脫而成聖亦唯此六
根而塵不與也此二句揀塵也若識性則又因根塵
而妄起猶如空華了無實體既非縛結之本亦非解
[005-0311b]
結之要此二句揀識也然此六根與六塵又豈有實
性之可得哉必由塵而後發根之知必由知而後顯
塵之相是相與見各無自性但相依而立同於蘆之
交立者焉汝今於此根不達性無執為實有或遣有
而更存無立此二知即是無明生死縛結之本於此
根達其性無不執為有并不存無無此二見即是涅
槃元清淨體是結唯根結解唯根解是中豈更容他
物哉佛又重說偈言以申明之真性有為空下十句
標宗破執因況顯根塵無性也真性之中絕諸對待
無有為亦無無為有為之法空而非有但從緣生喻
如幻事無為之法無有起滅亦非有實喻如空華夫
有為固可言空無為何亦不實以其斥妄顯真則真
與妄對對妄有真真還成妄以其為思慮所及之境
故真與非真既巳雙非況能見之根所見之塵又何
有哉中無實性但如交蘆而巳解結同所因下六句
頌解結唯在根也言此根雖如交蘆而結之與解唯
在于是故雖聖凡永隔雲泥有殊而更無二路良以
交中之性既非是有亦非是無迷晦者執有執無便
是無明為生死之根元發明者不執有亦不執無便
成解脫無涅槃之要道豈此外更有異因哉解結因
次第下四句頌從根解結之事謂結根時必從細至
粗次第六重而根相始具故今解結亦必從麤至細
次第六重而根元始盡至於六結俱盡則一亦不立
始復圓湛之本然也但所用之根優劣有殊必須選
[005-0311c]
擇圓通依而修入外塵不循還歸元真則入流而成
正覺耳陀那微細識下四句頌根性之勝也茲法獨
依六根而修者何以根性即陀那識也陀那乃第八
識之別名此識親依藏性為體最為微細非佛不能
盡知中有無明熏習種子能成無邊生死之法如暴
流水流奔不息此識若說為真其奈帶持種子妄習
未除若說為妄其奈體即藏性離此無真恐凡小不
能分別故非時非機寧密之而不開演惟今經獨重
此識豈輕易常說之法哉自心取自心下四句頌此
法之最要也謂根之結無多法故解亦無多法但因
不了六塵境界唯是一心乃誤以能見之心妄取所
見之境是自心取自心也由是從無相非幻之中妄
成幻法根塵宛爾前既妄見攬塵橫生妄法今但旋
根脫塵不復取著則必人法俱空非幻之境亦逈然
脫矣況幻法而可立乎是知結亦甚易而解亦甚要
也是名妙蓮華下八句頌此法最勝也此法開佛知
見示實相體即因含果處染常淨如妙蓮華也無上
寶覺體性堅凝根境惑結擬之即銷如金剛王也全
性起修定慧等持無修而修無斷而斷名如幻三摩
提也依此而修進一彈指頃可以超無學而入圓位
是謂最勝無比之法十方諸佛迥生出死速證涅槃
莫不由斯矣汝等可不勉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得無生忍。」


【此段阿難未達六解一亡及舒結倫次故復請佛垂
[005-0312a]
示佛乃取一巾次第綰成六結以喻之謂一巾既綰
成六結則第一第二乃至第六次第歷然豈可混亂
強名哉此正猶根之六結決定成六也結既成六方
顯元巾是一以對六方可說一若六總解除則尚不
起一想何況六乎根之六解一亡義猶是也至於順
成六結其倫次云何良以眾生從無始來心性不覺
妄分能所狂見妄立所相亂興由是狂亂則知見妄
發執法實有也發妄不息則勞見發塵執我我所也
至於勞見發塵則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種
種顛倒皆從此現正如勞目見空華豈有實哉按此
順成諸結雖未指出六者而意亦甚明心性乃八識
心王自證分也分為見相二分為狂為亂乃二結也
知見妄發正法執位法執有俱生分別乃二結也勞
見發塵正人執位人執亦有俱生分別乃二結也此
之六結元根於狂心而成今欲解之豈一切偏權之
法所能解哉必須用中道妙觀直破其狂心而後結
始能解正如世間結解之人左掣右牽俱不能解若
欲解之必於結心也此解結心之法雖似屬於因緣
然最為微妙非比世間和合麤相緣佛得無量智無
微不照無遠不燭故能知此說此耳此法云何必須
選擇六根用其圓通者從一根深入返觀根性不逐
外塵則狂心可破而六結可除六結既除則前所謂
顛倒塵相如勞目空華者皆巳消滅無餘矣諸妄既
銷不真而何待乎但此結未可頓除必須次第正如
[005-0312b]
巾結結由次第則解亦由次第也此根初解先得人
空即解人執中二結番前勞見發塵也法執尚存則
空性未能圓明至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即解法執中
二結番前知見妄發也雖得人法二空而二空未泯
正是微細無明尚存能證所證之影直得俱空不生
則解後二結即番前狂亂也至此則寂滅現前不見
一法生不見一法滅而得無生忍矣此即後諸聖入
圓通位也。


○按此中六結古註俱指六根愚謂六結
次第而成未可謂六根亦次第而成六結次第而解
未可謂六根亦次第而解法喻顯然不齊說者乃謂
一根深入六根俱解為次第則牽強殊甚況此中由
汝無始下巳明言結之次第此根初解下巳明言解
之次第何都不顧獨以六結與六根其數偶同遂爾
妄執耶但六結之名經文隱略今就本文分出意自
昭然觀者詳之。】


「阿難及諸大眾法因為上。」


【此阿難巳領六解一亡之義但未知選擇何根易於
修入故請開示佛乃廣命謂大菩薩及諸大阿羅漢
各說入道方便者意顯一十八界均是入圓之法但
根性不同則各有所宜故須徧說也憍陳如下六聖
皆滅塵合覺而入圓通者也六塵雖屬外相而實即
如來藏心若能於一塵上發明則塵相滅而藏性顯
矣憍陳如從聲塵悟入者也初在鹿苑及雞園親見
如來成道如來為轉四諦法輪最初領解是於佛音
[005-0312c]
聲上徹見藏心故聲塵頓銷妙音密圓而成阿羅漢
也優波尼沙陀從色塵悟入者也初因多欲佛令修
不淨觀以對治之初觀身相不淨繼而唯見白骨復
析白骨至微塵而歸於空即於空中見色實性則色
之與空惟是一性豈有二法故色塵頓銷妙色密圓
而成阿羅漢也香嚴從香塵悟入者也因佛教觀有
為之法悉無有實故於聞香之際諦觀此香不從木
生若從木生何藉於火不從空生若從空生何藉木
火不從煙火生若從煙火何必燃此沈水四者推窮
生不可得其相元空何有去來由是分別意銷真覺
發現故香塵倐滅妙香密圓而成阿羅漢也藥王藥
上從味塵悟入者也由宿為良醫故得遍嘗諸藥悉
知其味由是觀察味因熾然有味故非空無形可得
故非有諸藥不來舌識何知故非即身心舌識不嘗
諸藥何味故非離身心如是分別了味無生則味塵
頓滅惟是一味清淨實相得登菩薩位也䟦陀波羅
從觸塵悟入者也因隨例入浴忽悟水因本無自性
水既無性塵體亦然故曰不洗塵不洗體水與塵體
既寂中間覺觸又安有哉從此悟入藏心故觸塵頓
滅妙觸宣明而成佛子住也摩訶迦葉從法塵悟入
者也法塵乃意根攬五塵影子故總稱六塵此塵倐
生倐滅不能暫住厭其變易乃修空觀入滅盡定既
得此定則能度百千劫如一彈指葢以意根滅而法
塵空也此法既空則契入藏心而妙法開明盡銷諸
[005-0313a]
漏成阿羅漢也。


○六塵之序尋常所說必先色今先
聲者以此方教體在聲也此稱成阿羅漢者乃圓教
七信位以斷惑與小乘同故借阿羅漢之號諸經皆
然吳興每遇成阿羅漢者必作小釋大違佛意葢此
經見道分中屢斥二乘極顯圓頓之旨至修道分中
又先令其得圓湛不生滅性以為本修因便巳非二
乘境界至此命其各敘證入之方豈佛意更在說小
乎佛意不在說小諸聖豈敢以權小當機況會中無
數大乘安用小聖之強出哉故知諸聖直彰實證葢
承佛密意也況後佛言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差別則
知諸聖之名位大小法門偏圓皆同一味圓實更不
須疑吳興橫分大小前失佛意後抗佛言決不可從。】


「阿那律陀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此五聖旋根歸性而獲圓通者也根有六今缺耳根
者留觀音為殿後以當此方之機也阿那律陀從眼
根悟入者也初因好睡眠為佛所呵乃啼泣自責七
日不眠遂失雙目佛乃教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言
瞽者樂見照明必用此三昧此三昧體本不壞而能
破重障故名金剛乃返觀見性之功也旋其妄見循
彼真元則妄見頓銷真見內發故能不用眼見而十
方洞然成阿羅漢也周利槃特迦從鼻根悟入者也
初因不能誦持無多聞性佛教以安居調息初觀息
風念念生滅至於微細窮盡生滅無從息風既空心
無分別豁然無礙遂得漏盡而成阿羅漢也憍梵波
[005-0313b]
提從舌根悟入者也昔因口業輕弄沙門得牛呞報
佛教以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所謂一味者了味無味
惟一實相故曰一味其法諦觀此味之知非從舌生
若從舌生應不待物非從物生若從物生應不待舌
各既無生共豈能有緣中不有非緣亦無了味之知
竟從何有此知既泯塵味亦空清淨實相從茲頓露
故得超諸漏而遺器界法眼淨而成阿羅漢也畢陵
伽婆蹉從身根悟入者也初於路中毒刺覺身疼痛
因念有覺痛之覺復有覺清淨心無所覺之痛亦無
能覺之覺豈一身而有二覺哉從此起疑攝念諦觀
至於身心忽空而諸漏消盡則真現而妄泯也葢前
知有覺清淨心者秪是比知故真外有妄今此現證
唯是一覺真外無妄故曰純覺遺身而獲入圓通也
須菩提從意根悟入者也曠劫巳來宿證空寂入胎
不昧隔陰不昏故自憶受生如恒河沙而皆知空寂
非獨身心不有亦乃十方俱空則人法雙空也非特
巳證空寂亦令眾生同證則自他兼利也然是但空
未能證入妙覺真空今承佛發明乃得空性圓明成
阿羅漢遂能頓入如來寶明空海而同佛之知見諸
相入非即所證空寂非所非盡即所得真空旋法歸
無即前二句此因返觀意根之性根盡性顯自然法
旋歸無而入真空性海也。】


「舍利弗即從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此六聖湛識循源而獲圓通者也此識與根最難分
[005-0313c]
辨又前五識與後意識亦多混淆今就眼家辨之眼
照境時一念不動但如鏡中無有分別此眼根也隨
念麤略分別諸相歷然而不帶名言者眼識也由是
次第標指詳細分析專計名言者乃第六意識也餘
倣此推之舍利弗從眼識悟入者也從曠劫來眼識
清淨一切諸法一見能了此但俗智也因聞因緣深
義即悟入藏心周遍法界此見即妙覺圓明故得大
無畏而成佛長子是始從眼識發起智光智光之極
即佛知見矣普賢從耳識悟入者也久證極果退位
揚化故為恒沙法王之子而弟子之發普賢行者皆
因之立名能用耳識廣鑑羣機見有發普賢行者雖
在他方恒沙界外悉為現身即彼障重難見亦暗為
摩頂皆擁護安慰以成其行原其本因乃是從耳識
發明故能隨念而分別眾生得大自在也孫陀羅難
陀從鼻識悟入者也因心常散動佛乃教觀鼻端白
初諦觀三七日見鼻息如煙者鼻識濁相也淨觀發
明則內明外虗而煙消成白者識濁漸澄之相也至
於藏心顯現識濁俱盡則息盡化為光明炳照十方
矣是證無學記菩提皆消息之功也富樓那從舌識
悟入者也從曠劫來得四辨才備演法門隨機善巧
得無所畏今逢世尊教以口輪助揚法化得成羅漢
葢是說法淨則智盡益淨外而魔冤因說破而自伏
內而諸漏緣智顯而自銷也說法似是意識今言舌
識者乃不假計度而隨念發揚耳優波離從身識悟
[005-0314a]
入者也初隨佛出家親見佛成道後承佛教以戒法
受持清淨因得身心寂滅成阿羅漢葢最初執身次
執心漸能生定發慧故得一切通利是從檢防身識
識滅歸元者也大目犍連從意識悟入者也初因聞
因緣深義遂悟實相豁然心開得大通達由是入道
而神通妙力為諸佛之所共推葢深悟實相則意識
不生而旋歸妙湛旋湛之久則心光發宣而神力圓
明也。】


「烏芻瑟摩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七聖復大同本而獲圓通者也七大前五即塵後
二即識與根總不出十八界但以其用之廣別得大
名故茲別出烏芻瑟摩從火大悟入者也昔因欲火
熾盛佛呼為猛火聚乃教觀周身冷煖諸氣悉為煖
觸後觀煖觸無相無生我身自空煖依何住身心既
寂性火妙發故神光內凝成智慧火以是三昧證阿
羅漢復發大願現大威力破魔護法是所謂生大寶
𦦨也持地從地大悟入者也積劫平地効力濟眾福
業廣矣佛乃教以平心之法謂地不平由心不平心
能達其理一不作差殊之觀則地自無不平由是即
悟我心本來平等若身若界所有微塵皆無自性但
從虗妄分別所現唯一實相復何相礙由是乃至刀
兵亦無所觸此於諸法了無自性即證無生法忍而
權取小果後復聞諸如來說妙蓮華佛知見地最先
證明而為上首是地塵頓銷圓契藏心者也月光從
[005-0314b]
水大悟入者也昔遇水天佛教習水觀初觀身中唯
一水性更無他物次觀界外亦惟一水性等無差別
此觀成時但見湛水遍十方界我執亡矣然尚見水
相未得法空故身相未亡因舉童子投礫之事者見
其為身之所累也後遇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
身則水相頓銷惟一真空乃人法雙亡契入圓通之
境也瑠璃光從風大悟入者也初觀世界身心諸動
同一妄緣風力所轉既而了此諸動同於空華來往
非有全一虗妄故觀三千大千諸眾生如百千蚊蚋
鼓於方寸而巳由是動相頓銷不動性顯得無生忍
而見東方不動佛為法王子也虗空藏從空大悟入
者也初於定光佛所得無邊身者混虗空為體性而
無邊際也手執四大寶珠等者緣觀四大無依妙智
圓明照了法界一切皆空也又於自心現大圓鏡等
者唯一寶覺清淨圓明內瑩發光炳照十方也十種
光者即華嚴經十智同真三世智至知無邊諸佛智
也攝諸剎而入一身不相妨礙分一身而入諸剎隨
順施作者妙用之圓而神也如是神力皆由始觀四
大無體全依妄想生滅妄想元虗四大何有故唯一
虗空而佛國為之俱泯諸妄既銷真空始現方得無
邊身而發大神力耳彌勒從識大悟入者也初心重
世名好遊族姓乃是心外見境妄生貪著故日月燈
明佛教修唯識定了達萬法惟是識變則外慕心歇
但此所得三昧全屬修成非自性定至然燈佛世始
[005-0314c]
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冥契真如來藏性者也得
此三昧則見無邊佛土皆從藏性變現無量諸佛皆
從藏性流出至於今得蒙記莂次補佛位又豈有他
哉是皆由諦觀十方染淨依正皆惟識變本無自性
次了能變所變元是菩提妙覺明體則遠離徧計依
他而入圓成實性得無生忍耳大勢至從根大悟入
者也因遇超日月光佛教以念佛三昧所謂念佛者
憶佛也會遇之緣起於相憶若一人專憶一人專忘
則是二人豈能決定逢決定見哉由其一專憶故或
逢或見由其一專忘故逢而不逢見而不見若二人
交憶感應道交則歷劫不離非但一逢一見也十方
諸佛憐愍眾生不啻母之憶子所謂一人專憶也眾
生背覺合塵不肯念佛如子逃逝所謂一人專忘也
如是則雖諸佛大悲念重彼又安能會遇哉若眾生
念佛亦如佛之念眾生則或現在或當來必定見佛
且不假他緣自得心開而三身為之圓現葢以念佛
者感應道交必能見佛如染香者必得香耳此乃專
憶一佛而普攝六根未嘗妄動是謂淨念此念相繼
其入三摩地夫何有哉。】


楞嚴經略疏卷之五
[005-03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