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6 楞嚴經證疏廣解-明-凌弘憲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三種漸次】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揑目。亂華發生。顛倒妙
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虗妄亂想一本亂想下有阿難二字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
貯甘露。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
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
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無毒曰甘
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葱蒜薤興渠也。是五種辛。熟食發
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䑛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
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
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
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疏〕欲趣極證理難頓升故立三種漸次以為入位方便葢前談類生巳知
業惑顛倒之相故立三種漸次以伏除之所謂淫殺之惑此第一漸次以
本根全在故但除助因助因者謂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增恚欲薄貪
[008-0189a]
瞋先伏除之又瑜伽以於食知量觀察食因及食過患者謂於所緣境中
未能永伏能所取相為欲除遣斷滅故於根律儀中防護觀察於所行境
中不取其相。
〔釋曰〕按密嚴謂阿賴耶識有能所取二種相故如蛇二頭所
樂同往而辨中邊論以六塵為所取種子六根為能取種子六識為彼取
種子則知瑜伽防護諸根即是制伏藏識中種子性也以根塵者即藏識
親相分故種子者屬相分故為八識親緣故。】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
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
是處。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
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
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
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疏〕清淨戒律即四棄等由淫等四惑初漸次中巳伏不起此則永斷是故
說名刳其正性淫殺為罪根本猶於緣中生犯故皆戒斷無啖生氣防殺
之至悲之類也續生相酬皆由淫殺盜妄此既清淨則父母肉身不須天
眼此斷惑之力也三種漸次以戒為體戒屬奢摩他觀寶積經論云以戒
故於奢摩他分同戒是三昧因故以多聞故於毗婆舍那分同能領得無
[008-0190a]
漏智故是也。】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
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譬如瑠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
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
增進修行漸次。」


【第三漸次承前伏斷之功現流永息旋元自歸故得世界清淨皎如琉璃
則真空之體顯矣圓覺云清淨奢摩他如鏡現諸像是故一切如來密圓
淨妙皆現其中言獲無生法忍者即仁王法忍位也寶積經論云對治諸
果說名無生故下言殘質不復續生者即此忍之力也。
〔釋曰〕按俱舍說忍
是智之等流故此言獲法忍次即明乾慧則知無生法忍者即乾慧地無
間道也又雜集論云緣無生故名無生智緣智故名智智即依士釋也然
智雖現證而所能斷惑是忍功能故一切位皆先忍後智。】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虗明。純是智
慧。慧性明圓。鎣與瑩同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由三漸次欲愛乾枯而欲為續生之本此既永斷故不續生由根塵不偶
則執心虗明故純是智慧矣熒界則智圓欲乾則慧生依慧任持故名曰
地如來法界悲智雙流此唯有慧故未與接也。
〔釋曰〕按仁王經於法忍位
[008-0191a]
修長養巳次起乾慧與此文同而華嚴十地論於第七地方入法流與此
文異者由教觀不同也以單觀真理名曰乾慧止觀雙運名入法流故此
經於初信位入流華嚴於七地入流者豈非教觀不同耶故十地論云第
七地菩薩於一念中奢摩他毗婆那二行雙修入法流水即此義故。】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
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
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
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
慧心住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妙寂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
無退。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按。名護法心。


覺明保
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迴向心。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一信心住以初入流並觀真俗名之曰中妙圓開敷初入流也重發真妙
深入流也二妙重敷為中中謂前枯欲愛但有其慧今入法流回智入悲
則菩提生長故曰妙圓開敷圓覺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是也此圓
妙心入流即住名妙信常住由此菩薩巳枯欲流獲乾慧性其心易住故
[008-0192a]
二念心住能憶習氣名為念心陰處界三即世間生處習氣也三精進心
前雖憶念習氣未融此既精明故得發化四慧心住。
〔溫陵〕妄習既盡心精
現前進趣云為純智無習名慧心住。
〔疏〕五定心住有慧無定則至德不凝
故次以定凝慧周徧寂湛圓定相也六不退心定久生光湛極而動故能
進也七護法心久進涉動失於安然故保持無失以護法故八迴向心既
與如來氣分交接故能迴佛慈光向於巳身亦能迴巳身心向佛安住巳
身佛身彼此迴向故如雙鏡九戒心住既能迴佛慈光故得護佛常凝凝
者妙淨無為體也安住無違名曰戒心十願心住住戒自在則戒不能拘
故能遊十方所去無礙。】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
住。


心中發明。如淨瑠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
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巳成。人相
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
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
頂住。」


【一發心住即前十種妙心於此圓成為一而得安住名發心住二治地住
[008-0193a]
以前妙心之理履而成地安住其中名治地住履即治義地即妙心內現
真金言明露可見三修行住以心住境名履以成地以境住心名心地涉
知心境無奪故得明了能遊十方名為修行四生貴住。
〔溫陵〕妙心密契則
妙理冥感將生佛家為法王子名生貴住陰喻冥感之理五方便具足住。


〔孤山〕此在因中其自行利他人相同佛不缺故彷彿道胎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疏〕容貌既同心亦相應故名正心七不退住內外合同且能增
長名不退住八童真住。
〔溫陵〕具體而微故以童稱九法王子住。
〔疏〕自發心
至生貴名入聖胎自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終出胎為法
王子十灌頂住表有成聖之功故以灌頂喻之。】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善能利
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
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
行。


則於同中。顯現羣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虗空。
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咸
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一一
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行者住之增進以十度為體初歡喜行即檀度十方隨順約自行為歡喜
故二饒益行即戒度戒無惱害能饒益故三無瞋恨行華嚴名無違逆由
[008-0194a]
無違逆故無瞋恨四無盡行即精進華嚴名無屈撓無屈撓者精進義也
凡聖種類出生無盡此義有二謂橫竪二體即三世平等十方無盡五離
癡亂行即禪度禪能止散故離癡亂由無癡亂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六善
現行即慧度理能顯事名同中現異事能顯理名異相現同由空慧成就
故理事善現七無著行即方便方便以權為事塵中現界即權智所顯八
尊重行即願度華嚴名難得行難得無尊重也九善法行即力度圓融軌
則即善法故十真實行即智度無漏無為皆實智故。】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巳。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
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
離。名不壞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於同
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真根
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
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溫陵曰〕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故此以願濟悲處俗利生回真
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圓融悲智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願也。
〔疏〕由前
妙行滿足神通純潔精真故神遠諸留礙故通葢十住多是出俗自行為
[008-0195a]
體十行多是入俗利他為用今中道觀中真俗相迴理事相向故名迴向
第一以即相離相為迴向義由即故當度眾生由離故滅除度相二不壞
迴向以涅槃生死為迴向義可壞者生死之境諸離者涅槃之心由壞可
壞故不住生死由離諸離故不住涅槃俱舍涅槃名離三等一切佛迴向
即本始二覺為迴向義湛然本覺也齊佛覺者即等覺故四至一切處者
真如隨徧為迴向義真精即真如地即所徧佛地無所不徧故真如隨徧
而至五無盡功德藏者約依正迴向如來名正世界為依兩相涉入故得
無礙六隨順平等善根約一多迴向于同佛地一也各生淨因多也此二
相涉故得平等又平等者清淨涅槃善根者諸生因七等觀一切眾生約
自他迴向依因發生故曰真根皆我本性迴眾生為巳也不失眾生泯巳
同他也八真如相迴向真如隨緣故即一切法隨緣不變故離一切相此
即性相為迴向義九無縛脫迴向以真如如所境境亦如如故十方無礙
十方所也無礙如也真如故非縛有所故非脫此即能所縛脫為迴向之
義十法界無量迴向性德圓成結通前義也法界量滅拂迹泯相以明解
絕。】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巳
此用佛智為因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此以因心同佛境。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
[008-0196a]
懷非出。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將入見道故起加行唯識云初地見道地前加行是也釋加行者略有三
義一體二性三差別唯識云加行以尋思為體印持為性依四尋思故為
四加一煖法釋名有三一唯識云依明得定名之為煖初獲慧日前行相
故此煖法者是約智說二俱舍云能燒惑薪名之為煖四聖道火前行相
故此煖法者是約斷說三毗婆沙云智於境轉名之為煖此煖法者是合
境智相應說故言以佛覺用為巳心者由觀察義邊能所之心未能泯證
故唯識云面前立少物非是住唯識由是帶相觀心有故得故頂位者唯
識有二一約加行二約善根唯識云尋思之極發上上品善根名之為頂
俱舍有二一約最勝二約有退俱舍云動善根中此法最勝或由此是進
退兩際猶如山頂言以巳心為佛所履者是觀心即境以能依從所依義
故喻登高入空也忍法者俱舍有二義一忍理名忍二無退墮名忍俱舍
云最極能忍四諦理故以無退墮故唯識有二義一印順為忍二定持為
忍唯識云依印順定決定印持立為忍位然前以心境相傾各止一邊今
心佛二同故獲中道雖功用現成猶有所得故非懷非出如忍事人尊者
法救云世第一法以思為性諸心心所是思差別然經論釋世第一法略
有六種謂一離二合三即四異五中六邊今應略識六種說世第一法者
一俱舍云此法是有漏故名世間此法是最勝故名第一者是離有漏最
[008-0197a]
勝為二名世第一故二經云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者是合迷覺二法名世第一故數量者迷與覺也由第一故不可名迷由
世間故不可名覺故二非所名三唯識云異生法中此法最勝名世第一
者是即異生中顯於最勝名世第一故四唯識云依無間定發如實智印
二取空名世界一者是以智異忍名世第一故五尊者法救云世第一法
處在聖者異生之間無所偏倚者是即凡聖二道顯中名世第一故六婆
沙云世第一法表聖道之始異生之終者是即始終二邊名世第一故巳
上四加俱名善根經云若有成就煖等善根名相似聖者。】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異性入
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𦦨慧地。


一切同異。
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巳往。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疏〕十住毗婆沙云佛法無邊初地為本此中地者總有六名謂一地二歡
喜三通達四見道五現觀六離生云何名地唯識云總攝功德為勝依持
令得生長故名為地云何歡喜以入見道親證真如於多百門巳得自在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生歡喜故云何通達唯識云由無分別智緣於真如
此智生時名通達故云何見道唯識云初照真理故云何現觀唯識云從
[008-0198a]
此巳故名現觀故云何離生婆沙云見道起巳摧煩惱勢力不復增長故
二離垢地巳離異生性障名異性入同同無同相名同相亦滅唯識以初
地斷異生性障得與如來覺通故瑜伽以此地為增上戒學治微細犯戒
垢故三發光地由前離垢此地明生故唯識以斷闇鈍障淨極明生成就
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瑜伽云增上定學故四焰慧地前地
明生此地覺滿騰發慧焰故地論以此地住菩提分法慧焰增故五難勝
地唯識以此地斷皆生死愚真俗兩智合令相應故及離同異真俗之法
為難勝故六現前地同異既遠則妙真如性明露現前唯識以此住緣起
智無分別智現在前故瑜伽上三地名增上慧學七遠行地妙真如性遠
盡無際故地論以此地住無功用後邊過二乘道名遠故釋曰以前六地
是三乘同證故也楞嚴華嚴皆同此說八不動地自歡喜至焰慧漸遠其
垢自難勝至不動漸顯其如此地則純一真如名不動地真如之性本不
動故地論以無分別智任運相續得不動故九善慧地依如起用發宣善
慧故地論此地成就四無礙解善說法故亦目此地為畢功者法雲地上
明行巳足無功用故十法雲地唯識云蔭蔽一切充滿法身故然十地功
德義類無邊今復顯示略有十種差別謂修十地為得十種身故對治十
種障故證十種法界故獲十種真如故修諸法門故諸地差別義故諸相
對治故諸地得名故證四果名號故通三乘修證名門故。
一得十種身
[008-0199a]
者勝天王般若經云初地得平等身通達法性見平等故二地得清淨身
清淨戒故三地得無盡身離瞋恚故四地得善修身常動進修佛法故五
地得法身見諸諦理故六地得離覺觀身觀因緣理非覺觀所知故七地
得不思議身具足方便故八地得寂靜身離一切戲論無煩惱故九地得
等虗空身。身相不可量徧一切處故十地得智身成就一切種智故。

對治十障者十地論云對治十障故說十地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障三
聞思修法障四法慢障五我慢障六微煩惱習障七細相習障八無行有
相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
三證十種法界
者辨中邊論云初地證徧行法界得自他平等法性故二地證最勝法界
能修同出離行故三地證勝流法界知所聞法是最勝等流為求此法入
大火坑如三千界不以為難故四地證無攝法界乃至法愛亦皆轉變故
五地證相續無差別法界得十意樂平等淨心故六地證無雜染無清淨
法界知緣起法無染淨故七地證種種無差別法界知法無相不行契經
等種種法相故八地證不增不減法界圓滿得無生法忍於染淨法中不
見一法有增有減故由此說有四種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三
智自在四業自在八地唯能通達前二九地通智自在得無礙解故十地
復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意化作利益事故。
四證十種真如者如唯
識論所說故。
五修諸法門者十地經論云於二地觀煩惱三地修禪定
[008-0200a]
觀無常四地修念處四神足五地修聖諦六地觀因緣七地止觀雙修八
地止觀成就。
六諸地修證差別者佛地經論云初地得遍真法界遊大
乘法二地修三聚戒三地得勝定發四無量平等利樂四地證菩提法離
諸分別五地斷見惑不分別種種分別觀四聖諦皆平等性摧伏魔怨六
地觀十二支緣起遠離聲聞獨覺繫念分別七地證無相理得廣大法味
喜樂所持八地一切煩惱不復現行超五怖畏九地決定入趣名不退轉
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雲雨大法雨除眾生苦故。
七諸地諸相及所修
對治者十住毗婆沙云初地得數百定見數百佛是其果相捨一切惡不
行放逸是二地相二地修道品觀七正道故離邪行無殺盜淫妄十不善
行又初地十無盡句即是發願離垢地中行頭陀行云云。
八諸地釋名
者入大乘論云初地出過凡夫得不思議出世間道生歡喜故名歡喜地
二地離破戒垢故名離垢地三地依十二門禪得明智慧故名明地四地
得增上覺意分別道品燒煩惱薪故名焰地五地修習十智雖伏煩惱未
能勝故名難勝地六地能逆順觀十二因緣得法現前故名現前地七地
愛佛功德次第不聞餘心深入法相故名深遠地八地離色等相堅固難
動名不動地九地入四辨才解一切音聲能問答故名善慧地十地能受
一切佛法猶如大雲能注法雨名法雲地。
九證四果名字者莊嚴經論
云菩薩有四果一者入初地時生如來家即須陀洹果二者於第八地中
[008-0201a]
而得受記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佛
地是阿羅漢果。
十會三乘修證名門者菩薩瓔珞本業經云梵語鳩摩
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須阿伽一波秦言逆流離垢地須那迦秦言逆流
照明地須陀洹秦言觀明焰地斯陀含秦言度障難勝地阿那含秦言薄
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阿尼羅漢秦言變化生不動地阿
羅訶秦言慧光妙善地阿訶羅弗秦言明行足法雲地摩訶一和沙秦言
無相無垢地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覺者無上地佛子是故名門攝一切功
德行佛及菩薩無不入此名門又勝天王般若云菩薩身與如來無差別
但功德有滿未滿故垢障有餘無餘故譬如初月至十五月虧盈有異月
體無差如是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功德亦復如是又十地經論云菩薩從
六地來能入滅盡定而不證故五地雖有聞陀羅尼成就法師者非得義
陀羅尼以平等清淨心甚難得故又樂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最難故云云。】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
巳。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疏〕等覺者即法雲菩薩與逆流如來於此位中兩覺相際其體平等名曰
等覺等義有三一等無間義以屬忍位故二正等義增一經有八等道故
三徧義假名論等者徧滿義故瓔珞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又云等覺者
名漸漸覺若約攝事釋者復有八義一約人數瓔珞以等覺位唯一人故
[008-0202a]
二約定仁王云灌頂菩薩四禪王始入金剛一切了即金剛定故三約地
瓔珞以等覺為無垢地故四約斷仁王云等慧灌頂三品士除前餘習無
明緣即斷無明習故五約諦仁王云無明餘習故煩惱二諦理窮一切盡
即攝二諦故六約劫瓔珞云金剛慧幢菩薩住於頂定住壽百劫修千三
昧故七約應即上菩薩現同古佛但有應名故八約心瓔珞云等覺名四
十一地名入法界心入重玄門故仁王云三十生盡等大覺故。】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疏〕妙覺者即大覺位謂等覺菩薩以斷惑力離忍證智獲大法身名曰妙
覺言盡妙覺者一盡者最極義法華云成最正覺故二盡者徧滿義覺者
妙悟義華嚴云正徧知覺妙悟皆滿故依攝事釋復有七義一約斷瓔珞
云妙覺位中所斷無明名不了一切法迷於法界而起三界業果故二約
身金剛三昧經云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皈然明淨故三約地瓔
珞云妙覺名一切智地非有非無一切相盡頓解大覺窮化體神故四約
轉仁王云寂滅忍中下品觀一轉妙覺常湛然即轉忍成智故五約生仁
王云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即生相全盡故六約諦仁王云
第一義諦常安隱窮源盡性妙智存即證第一義諦故七約報仁王云三
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業果俱盡故言單複十二者單複指觀
體十二指位數觀謂信前三種漸次是單修奢摩他入信巳去齊修空假
[008-0203a]
則名為複此同圓覺定輪單複之義釋曰今復略釋單複之義者更有一
經一論今先釋觀體次釋單複謂奢摩他等以止觀為體故莊嚴經論云
安心於正定此即名為止正住法分別是名為觀相此識體也又曰普欲
諸功德是二悉應修一分非一分修有單雙故釋曰一分為單非一分為
雙雙即複也此單複之義也又雜集論云有四種道謂巳得奢摩他者則
進修毗婆那巳得毗婆那者則進修奢摩他釋曰此二法皆單修也又曰
若二俱不得者則制伏沈掉雙修二道若巳得二道者則合止觀平等雙
轉釋曰此二法皆復修也此單複之義也言位數者經論判位不同唯瑜
伽十二住與此文合彼以地前為勝解行住初地歡喜住二地增上戒住
三地增上心住四地覺分相應住五地諸諦相應住六地緣起相應住七
地無相有功用住八地無相無功用住九地無礙解住十地最上菩薩住
後加如來為十二住菩薩善戒經亦同此說故妙覺者窮原盡性之地是
謂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疏〕皆以金剛觀察者釋成觀法謂諸地智斷皆有金剛喻定名金剛觀察
俱舍云金剛喻定通依九地以說略如九品所斷則有八十一定此非最
後金剛定也金剛三昧本性清淨經云菩薩摩訶薩住首楞嚴三昧巳修
百三昧然後入金剛三昧此百三昧從道種智十波羅密生住爾𦦨地不
[008-0204a]
熏不修自然常得八萬四千諸三昧門於諸法中不見來去及住滅相其
心寂然即得超入金剛三昧此金剛三昧不減結使結使自滅金剛三昧
從毘婆舍那出入舍摩他中是金剛三昧不住不起不滅不壞不斷不異
不脫不變入明慧性舉起甚深一合相智不見身心法然後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然金剛句義略有多種如淨印經中有十四句其間一句即
金剛定所謂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於一切智隨入解故又云此金剛句
能隨解了金剛喻定則知金剛定者在一切法所顯也所謂十四句者經
云自身是金剛句自性無分別故無明是金剛句入諸明故五無間是金
剛句無加行平等故瞋際是金剛句慈際平等故痴際是金剛句慧光平
等故一切眾生一眾生是金剛句徧入眾生平等故一切眾生心一眾生
心是金剛句入無心故一切佛一佛是金剛句徧入真如平等故一切剎
土一剎土是金剛句徧入無盡剎土故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於一切處
智隨入解故諸魔事業佛法事業是金剛句入諸魔業能警悟故一切語
言如來語言是金剛句徧入一切音聲隨解了故一切法無生是金剛句
以無滅故一切法無起是金剛句入無止息故釋曰此中句義謂一無分
別此是總體二入諸明暗三無加行四瞋慈平等五愚慧平等六一多眾
生平等七心無心平等八一多佛性平等九盡無盡平等十隨解一切平
等十一邪正平等十二一切語平等十三生滅平等十四起息平等葢金
[008-0205a]
剛體性其義如是又按究竟一乘寶性論釋金剛句義總為七句論云言
金剛者難可沮壞所證之義亦復如是又云能作根本故名為句言七句
者謂佛法僧眾生菩提功德與業所謂心緣尚不能知何況名字章句於
諸地中皆用此觀故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言如幻十種深喻者為
遮防修故以幻喻寶積經論若色等法實無者徒修諸行護此患故說畫
師喻為防遮發行事故說幻師喻。】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
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疏〕結成觀體也謂三觀所修皆有次第故名漸次今復略釋三觀體者所
言觀行其體是何謂奢摩他者以照了自性為體三摩波提以分別境界
為緣圓覺云奢摩他寂靜三摩正憶持此即一體三名為正定觀察及總
持也又名毗婆舍那者即觀察義也雜集論云奢摩他有九行謂令住故
等住故安住故近住故調順故寂靜故最極寂靜故專注一趣故平等攝
持故毗婆舍那者總有四句一揀擇諸法謂所有故二最極揀擇謂所有
故三故徧尋思謂以分別作意俱行慧建立諸法相故四周審觀察謂委
具推求故論復釋曰此中諸句或依淨行所緣境說或依善巧所緣境說
或依淨行煩惱所緣境說言禪那者圓覺云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寂
滅者息二邊分別也器中鍠者不即不離無所礙也此有二名一名憂畢
[008-0206a]
叉涅槃云優畢叉為捨復有四名一名平等及不垢不淨等此三觀體相
也又復經言是種種地及至漸次深入者結諸地觀法也謂從乾慧乃至
妙覺皆因三觀而為漸次如諸論所說一者謂莊嚴論云止觀二法若在
信地名依止修地上有四種修習謂初地為通修二地至六地為有相方
便修七地為無相修後三地名無為修又如雜集釋暖位觀法者論云暖
法者謂各別內證由淨定心依諦增上契經等法於意言問諸義顯現緣
彼所生奢摩他毗婆那等為體相故又如釋見道位觀法云見道者謂世
第一無間所得三摩地及彼相應等法由無分別奢摩他毗婆那等為體
相故又如十地經論釋七地云第七地於一念中奢摩他毗婆那二行雙
修又云八地智慧應知但是修奢摩他毗婆那道彼處成就故釋曰此諸
地中用諸觀法之文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
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
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
菩提心。入徧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
母。陀羅尼呪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孤山曰〕此經發起為救阿難是故先開圓解次顯圓行行成入位極乎妙
覺垂範來世有始有終於是文殊請問經名及奉持法也。
〔疏〕此經初以頂
[008-0207a]
呪救阿難兼度摩登故名大佛頂亦云救親因次徵阿難發心而開佛知
見故名清淨海眼言入徧知海者獲正覺智也名大方廣者顯三大體也
大方即體相廣是其用處染而淨名妙蓮華王出生大覺名佛母總持按
吳興曰此經從密部流出故名灌頂章句諸經皆說名題者以約攝繁令
易授持也。】


六助道分文八



「說是語巳。結敘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通指前經奧義
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虗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
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
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
來徧圓。如是乃至大地艸木。蝡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
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
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
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巳。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墮無
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性。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
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
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疏〕說是下領解獲益修道所斷之惑謂貪等煩惱於三界九地各分九品
[008-0208a]
斷欲界六品證二果斷後三品證三果斷上界各九品證無學阿難巳獲
初果故於此中更斷六品而證二果仁王云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一
切眾生果報亦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是故說云若信眾
生本業是諸菩薩本所修行十地所修是佛本業世尊下問業因者兼於
扶律故戒寶蓮香之淫貪琉璃王之誅殺善星之妄語定處謂地獄所在
自然謂隨業感現私受即作者自受眾所不能同見同見則是其處有定
自然則是私受而巳。】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一切眾
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
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
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
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
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虗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
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
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
超越此名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
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
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
[008-0209a]
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
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如天龍八部之類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
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羣。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
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巳。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
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虗貪信施。濫膺
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
地。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一內分因果〕眾生由情續生故稱有情而愛為情惑之本故稱分內以想
為外者由漸超情囿上而不沈此指人天想心非三乘智想也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則亦輕舉之類次下分別情想夫愛生惡死眾生之情故生順
死逆此情見之惑也福慧之想則能見佛兼情之想則能飛升乃至持戒
護法則出世淨想故能親住如來座下沈下水輪者俱舍云大地最下有
金水風輪有八寒熱獄以火為身故受氣猛火見水則焚是水亦害巳也
熱獄第八亦名五無間受罪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五者皆無遮間故謗大
乘經斷滅佛種其罪最重故入此中兼有元地者言各隨元由也。】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
[008-0210a]
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者貪習交計。發
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氷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
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氷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
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
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
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
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
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梱。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㘅冤。殺氣飛動。
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
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
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艸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鎻。鞭杖檛棒諸事。是
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溫陵〕十習初言所感之境次明所報之事淫感火業因相磨而發能所交
熾名二習相然故有鉄牀等報如來為導師故色目以警之菩薩為行人
故深怖以避之貪習感水由吸取而發吸積風為寒風結水為氷俱舍云
吒吒波波忍寒之聲青赤白蓮寒氷之色慢習輕陵由恃巳而發驕逸馳
流故感騰逸奔波之境積致惡毒故有血河灌吞之報心屬火氣屬金瞋
[008-0211a]
者由心作氣反動其心加之衝擊抵忤則心火轉熾氣金轉剛故心熱發
火鑄氣為金詐習依奸起惡而漸滋蔓故如水灌田艸木斯長由調引相
延故感繩木延引之事讒賊奸詐敗正者也。
〔疏〕獄事皆一物兩見者由先
明所具後明所施如瞋習有刀山鉄梱劍樹劍輪之具則有宮擊槌剉之
施有斧鉞鎗鋸之體則有斬斫刺剉之用成實云以無謂有名詐曲心詐
善名諂諂心事成名誑憍慢差別者婆沙云染著自法慠逸名驕方他自
舉名慢。】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汙不
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
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七者冤習交嫌。發於㘅
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
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菩
薩見冤。如飲酖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
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正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
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虗妄偏執。如臨毒壑。


九者枉
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
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冤謗。同名讒
[008-0212a]
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鑑見照燭。如於
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
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溫陵〕誑者其志誣罔其心飛揚如風鼓塵使人無見故感塵土穢惡之境
沒溺騰墜之報冤習銜恨陰隱為傷故感飛石囊撲之境投擲拋撮之報。


〔疏〕飛石以投也如張良擊秦投石以擲也如封人投礰礰完石子也匣貯
以擒也以脫函人曰匣貯車檻以捉也甕盛以擊射即覆火鍾之事囊撲
以拋撮也如秦撲二弟皆陰隱為傷使人無見也見習證驗由我執起薩
迦耶云身即我見也戒取者非果執果見取者非因執因由違拒相反故
感斯境勘問王使也權詐主吏也證執文籍所以考訊推究也路人往來
必有訪察披究照明驗實及獄門邏逋之事皆惡見所感也。
〔溫陵〕於不宜
曲而曲之曰枉枉非真情由誣謗所發逼壓於人感報如此。
〔疏〕蹙漉瀝血
也即合山合石之事衡度橫出也即碾磑耕磨之事。
〔溫陵〕訟非官訟公發
其覆之謂也此覆彼諠曰交諠陰賊覆藏發則自害覆罪適足以自陷自
墜故如戴山履海。
〔疏〕鑑見惡友也照燭業鏡火珠也披露明顯故如日中
不能藏影。】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
出。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
[008-0213a]
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徧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
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
紫𦦨。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
界。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
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閙。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
無所聞。幽魄沈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
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洒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
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三者齅報。
招引惡果。此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
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
於地。如是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
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
無量𠯗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沙礰。擊碎身體。」


【〔六交〕六根造業由於因中互相緣助故感果時於六根中亦交相受報〔溫
凌〕見覺屬火故感猛火畏見於境恐藏於心聞聽屬水故為鑊湯洋銅鼻
嗅主氣為黑煙紫焰舌主味丸糜味類也身主觸灰炭觸類也。
〔二聞報〕注
聞發聲故為罪責詰情注見為雷吼水薄火成聲也注息為雨露水隨氣
變也乃至為雷電皆隨感而應也。
〔三齅報〕質礙履通皆齅業所依饑餒乖
[008-0214a]
爽味類綻折爛壞形類意雜亂思感為灰沙。】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𦦨熾烈。周覆世界。亡
者神識。下透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氷。凍裂
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甞味。歷甞。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
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
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
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
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矟。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
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
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按。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
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甞。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
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
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
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
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鑑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氷為霜。為土
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甞。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
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
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同一本作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
[008-0215a]
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
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
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承上五惡業不同。於世界中。入同分地。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四味報〕
〔溫陵〕舌噉生命使彼乘忍故歷甞發苦使巳承忍依見貪味故為
然金石依聽發惡故為利刀兵依齅籠味故為大鐵籠觸味傷物故感弓
箭以自傷緣味思物故感飛鉄以充味。
〔五觸報〕大山來合皆惡觸雜感也
觸業所依不出離合屠裂離相也道趨獄路觀獄王門闕也廳案治罪之
處身處所依也括袋所以收氣也思業漂蕩故感飛墜以刃曰剚剚射考
縛則相因旁舉也。
〔六思報〕思屬土而飄蕩故惡風壞國荒奔迷思也知苦
覺思也憑思則有所故為受罪方所。
〔疏〕見能證鑑聽為氷霜聞波所結也
為車檻火船息所出入也為叫喚悔泣舌所出言也為大小偃仰身與身
業也阿難下總結經意十因俱起為圓造由他所起為兼境由身所起為
兼根泥犁經云火獄有八寒獄有八又有十八鬲子地獄即有間也及三
十六獄一百八獄皆眷屬獄也。】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
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恠鬼。貪色
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
[008-0216a]
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
名為厲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
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
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阿難。是
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
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四鬼道〕本因指造罪之處遇物即感果之時隨貪何物為因則感何物為
果色貪者乾枯感旱魃惑貪者迷罔感魑魅恨貪者蛆螫感蠱毒憶貪者
念舊感衰厲慠貪者虗驕感餓鬼罔貪者幽綿感魘鬼明貪者精耀感魍
魎成貪者期功感役使黨貪者趨勢感傳送。】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冤對相值。身
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恠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鬼。風銷
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
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
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
於世間。多為服類。和情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
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
類。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旁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虗妄業之所
[008-0217a]
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
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菩提心中皆為浮虗。妄想凝結。」


【〔五畜生〕物銷報盡夙業巳償故轉形畜道以酬餘報鴟梟附塊貪物餘報
咎徵㐫事前驗魃雪餘報狐狼多惑蛇虺多毒蟯蛔惡類猪羊食類蠶蟲
服類燕隼應類休徵麟類猫犬循類各從其餘也。】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
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
畜生。償彼餘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
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
合頑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我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
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彼蛔倫者。酬足復
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
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文類。彼
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
達類。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
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008-0218a]


【〔六人道〕
〔溫陵〕為畜正酬酬過其分則為反徵過分謂非理苦役食噉無度
等。
〔疏〕梟倫復形而為人參合頑類者是亦餘習使然頑木無別親疎也異
詭奇庸駑鈍也兇狼微賤柔懦勤勞以至文明而通達者由隨習之不同
故感報亦然也。】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
處。有十種僊。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僊。堅固
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僊。堅固金石煉養丹砂。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
僊。堅固動止運氣調身。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僊。堅固津液吐故納新。而不休息。潤德圓成。
名天行僊。堅固精色服虹飲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僊。堅固呪禁。而不休息。術
法圓成。名道行僊。堅固思念澄凝精思。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僊。堅固交遘。而不
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僊。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僊。阿難。是
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
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七仙道〕仙者山中人也絕世離俗存想固形是為別修然必和順仁信為
質故比天為劣於人為優藥餌駐壽未能輕舉曰地行還丹點化遊戲人
間曰遊行此假物成行者也伏息導引動止自運名空行津液內潤婥約
皎潔名天行吸取精粹引生光色名通行呪術靈祕變化萬物名道行此
能通力者也明鍊精思念心獨照名照行坎離水火自相交遘名精行深
[008-0219a]
窮化理覺物自然名絕行此最超越者也。】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
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巳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
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
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虗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
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𦦨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
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
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
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
之後。徧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
動。心迹尚交。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八天道〕欲界一四天者非巳匹配名曰邪淫能窒邪淫則心淵澄瑩感生
初天二忉利者前止邪淫未制其正今亦微薄故得生彼三夜摩者前雖
云薄心尚綿微未能純於淨居之味此既暫交於前有間故動少靜多感
報於此四兜率。
〔溫陵〕雖靜心愈多亦未免應觸此能少欲未能無心五變
化。
〔疏〕我本無心應汝而巳嚼蠟言無味超越化地越於也六他化自在前
雖無心猶應境事此雖超越故暫同世間。】


【鎮澄讚曰 修行增進證果功圓首楞萬行一言詮助道意乾乾諸趣紛然
[008-0220a]
戒備在心田。


傳如截流曰 明五種經題。謂之結經分者。前開理解修證文義浩博。必須
結撮綱要。乃便記憶。故文殊師利言當何名此經。我及眾生云何受持。是經
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此全從神呪得
名。義兼體宗用也。悉怛多般怛囉。乃神呪之總稱。呪從大覺頂中所說。故曰
無上。能別魔外。故曰寶印。三世諸佛。莫不由此破諸妄塵。徹照萬象。故曰清
淨海眼。海之一滴。即具百川故但舉眼。全體斯在。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者。文見四卷之中。此用契宗體以
得名也。亦名如來密因了義者。文雖分屬見道。其體本徧初後。此兼宗體力
用及以教相得名也。亦名大方廣玅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文見五卷
之前。此兼體用以得名也。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者。此雖分屬
修證二分。亦徹於前。以用兼體宗故也。言灌頂者。西竺凡方等深經有密語
者。通灌頂部攝。若約當經。則諸佛放光交灌其頂。及明菩薩受職智水灌頂。
是故云也。天台凡釋題具有五重。所謂名。體。宗。用。教相。名中復有七種。謂單
三。複三。及具足一。此經首題人法喻三。悉皆具足。大佛頂兼化佛。人也。呪心。
法也。寶印。喻也。餘可例知。此經實相為體。經云欲令汝等通達實相故。微密
觀察為宗。明玅奢摩他等為十方諸佛成道之法。因果圓該故。破妄顯真為
用。經廣明諸法虗幻。斷諸惑業。顯常住真心故。大乘生酥為教相。經。始於常
[008-0221a]
心。終克極果。類法華。其間漸次深入。廣顯性真。多談相妄。且非維摩所談不
二法門。明天魔勞侶。皆為侍者等。圓覺所談大光明藏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等。華嚴圓彰法界。婆須密女。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諸
善知識。若逆若順。皆為法門等。智者大師謂華嚴尚兼一別。此經判屬方等。
不及法華純一無雜。斯言當哉。說是經題之後。阿難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
印般怛囉義之義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義為佛頂神呪所表曰
密。經題非一。故曰兼聞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玅理者。此通結
見修證三分之益。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者。葢聞深證淺。且思惑未
盡。機教權實可知。結經之後。將明助道。先舉寶蓮香比丘尼之婬。琉璃王之
殺。善星之妄。婬殺妄中。義兼于盜。四種律儀。隨破一種。皆致泥犁之苦。今示
此者。務使末世多聞。及諸博地。因教知非。怖果絕因也。眾生心念循境下流。
謂分內之情。眾生志慮。逆情外慕。謂分外之想。今寶蓮香等。唯順惡業。故皆
陷入地獄。文舉十習六交種種苦報。具明地獄相也。地獄報盡。還為餓鬼。鬼
報既盡。更生畜生。畜生報盡。仍復為人。所謂如汲井輪。無有暫巳。行者窮研
佛語不毛竪者。真一闡底迦也。】


音釋





音枯


音淡


袖爾切


武粉切


瑩同
𠉥


羊晉切


祖官切


音福




乳苑切


徐延切


音亦


匹見切


音貮


音雖


盧暫切


許及切
[008-0222a]




師加反


五故切


與閫同


職略切


千臥切


七迹切


音椎
調


徒弔切




古巧切


音教


陟瓜切


步頂反


助咸切


音才


音無


音始


尿


乃弔切


音直


許鬼切


音咸


音歷


丁斬切


普卜切


七活反




直禁切


音菊


尼展切


魚對切


乙甲切


乃葛切


音堆


子六切




音鹿


北盂切


音扇


音茂


音吉


弼角切


奴罪切
𠯗


作答切




色角切


胡對切


側剌切


音跋


音例


於琰切


音罔


音兩




其證切


乎懇切
[008-02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