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6 楞嚴經證疏廣解-明-凌弘憲 (master)



No. 288-A


鋟楞嚴緣起


遲日閒居。白雲封戶。黃巖之擊竹成風。晦堂之華香
盈座。忽跫然履聲。有客啟扉而入。兀坐良久。嘆曰。人
生駒隙。終日忙忙。究竟何如。余漫應之曰。腰紫紱肘
黃金。如是足矣。客不應。余復謂之曰。生前簡白。死後
翰青。如是止矣。客曰。嘻吾所謂究竟。不有人生一大
涅槃乎。余未解。客亦逡巡而退。越數日。取楞嚴讀之。
廼後知一切事法莫不有究竟。吾夫子所云。生知學
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歸根到知之一成功。一皆一
切究竟法。人患不學耳。學者併心一路。則即利即鈍
即漸即頓。何上乘人下乘人之別。溫陵老人曰。導達
禪乘。決擇正見。觀心主人曰。廣含法界。細剖隣虗。是
楞嚴。杜旁門。塞岐路。皈依一切究竟法。作明心了性
之真詮。然旨奧義繁。世又多鈍根。學必先漸入。舍註
疏。蔑證真詮。茫茫大海中。舍寶筏。誰登彼岸。矇矓兩
眼。舍金鍼。孰轉雙瞳。澄法師。誠度河之寶筏。撥眼之
金鍼矣。余維是手加披閱。廣譯窮搜。採天如之會解。
摘真光之正脈。薈天都之標指。葺觀心之參標。益以
雲棲祖之模象。繼以天台師之截流。若長水孤山溫
陵醉季吳興憨山等法師。不下數十家。盈篇纍牘。展
卷燦然。一新世界法眼。庀工鳩材。歷春夏而告成。倐
[001-0001b]
焉金颷薦冷。玉露橫秋。閉關偃息。焚香結趺坐。莊誦
楞嚴數過。客復叩關。請曰子悟究竟法乎。法一也。子
作出世法。屏除妄想。脫離幻相。從此明心了性。蓮華
日日現前。子作入世法。斷却因循二字。從此竿頭更
進。皂囊白簡。功垂青史。拾紫如拾芥耳。余霍然而解。
與客晤對終日。


天啟元年七月上弦日吳興天池居士凌弘憲叔度
父識

No. 288-B


刻楞嚴經標指序


余師事宣尼氏。遊心古文辭。見謂六經渾渾噩噩聖
人之言哉。丘明艶而則其文皮。國筴辨而詭其文宕。
屈平幽而怨其文激。莊周宏而肆其文奇。韓非辨而
刻其文達。馬班博而裁其文雄。由漢以前百氏諸書。
雖言人人殊。大都洋洋纚纚正正奇奇。秉六經而建
旗鼓。靡不頫首顏行扶服犇奏。見謂千古勝遊。至矣
盡矣。蔑有尚矣。然皆世間諦耳。非出世諦也。楞嚴出
世諦也。有有無無有無無有。幽奇幻怪。不可為名。辟
太虗空。其來無首。其去無尾。聲為萬籟。色為百昌。在
[001-0001c]
目滿目。在耳盈耳。去者成故。來者成新。彼虗空體。何
有何無何名何相。故高如須彌。表可測也。深如瀛渤。
渡可窺也。莊嚴如浮幢。華可飾也。幻如偃師。巧可造
也。音如迦陵。聲可寫也。隱見出沒。如蜃樓。如化城。影
可望也。若廼不表而高。不度而深。非華而嚴。無巧而
幻。見弗以影。音弗以聲。非有非無。誰為名相。世儒執
有卑者專舊守殘。用塗耳目。其次繡為鞶帨。用博世
資。即百氏未遊其籓。何暇論乎六籍之外。夫雕玉為
楮。孰與造化之巧。棘㓨為猴。孰與形性之工。丘樊而
遊。孰與四虗之達。故有方內遊。有方外遊。今人拘於
冥室中。目無見耳無聞。愀然不樂也。穿穴隙見雨零。
則快然而嘆之。況出室坐堂見日月光乎。見日月光
肆然而喜。況登泰山。履石封。視天都。若葢江河。若帶
萬物。在其間乎。登泰山尚曠然而樂。又況旁日月。挾
宇宙。電為鞭筴。雷為車輪。縱志舒節。遊太虗空。其為
樂豈不大哉。百氏六籍方之內也。楞嚴方之外也。遊
方之外遊之至也。遊方之內遊之不至也。雖然。無世
間心其操不實。無出世想其趣不高。實則高之。高則
實之。其說葢出于儒。世之讀楞嚴者皆出世想也。循
經則辭奧。循傳則義繁。兩者俱無當焉。故離為章節
句讀。以直剖古人之心。既融通部之意以分支。又融
通支之意以分章。既融通節之意以分句。又融通句
之意以標義。要使血脉流通。按經絡之微茫而不慁。
神情注結。定孔輪之幽眇而有常。既如常山之蛇。首
[001-0002a]
擊尾應。又如照妖之鏡。形現神彰。埽千年之蕪穢。噓
萬古之神光。豈謂能遊。亦唯是百家六籍外。更有如
來寶藏。昱耀乎天壤間者。故願寓目焉。以為宣尼左
袒云。


萬歷丙午春佛出世日新安俞王言臯如著

No. 288-C


楞嚴摸象記引


如經所言。有諸盲人。羣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
云象如石。乃至模眼則云如鼓風橐。摸耳則云如倒
垂葉。摸蹄則云如覆地杯。人執所摸互相是非。觀者
捧腹。今日譚經何以異是。佛巳涅槃。咨詢無繇。出情
識手。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譏盲。予實慨焉。知巳
亦盲。救弊為急。因入盲侶與眾同摸。唯首楞嚴。於諸
經中更多疑義。由是諸盲競共鼓噪。交臂攢指莫可
誰何。爰取是經。百有餘則。略為剖析以例全帙。昔佛
弟子各陳巳見。佛謂眾言。汝等所說皆非我意。然各
當理足以利物。則彼羣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雖不
得象未嘗非象。故不患摸。唯執是患。若虗其中不主
[001-0002b]
先入。會文切理。理協文順。厥旨自彰。象之為象躍如
卓如。不於摸外別得一象。如執所摸堅壁自持。摸之
彌勤失之彌遠。秪增戲論成謗法咎。則何益矣。此特
教事。其譚禪者為摸尤甚。或有摸馬謂是象者。或有
摸空謂是象者。或有俱摸謂一切處咸是象者。或於
一切摸之不得謂無象者。種種異見未易更僕。願諸
仁者反摸其眼。得具眼巳象不須摸。


萬歷三十年歲次壬寅。千佛澡浴日。後學雲棲寺沙
門袾宏。書于翠竹山房。


姓氏




* 譯

* 天竺沙門般刺密帝
* 譯語

*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 筆授

*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融
* 證譯

* 羅浮沙門懷迪
[001-0002c]
* 證疏

* 西蜀沙門界澄以上墨本
* 會譯

* 資中法師弘沇
* 真際法師崇節
* [橘-矛+隹]李法師洪敏
* 長水法師子璿
* 孤山法師智圓
* 吳興法師仁岳
* 泐潭法師曉月
* 溫陵法師戒環
* 師子林沙門惟則
* 師子窟沙門鎮澄
* 京都沙門真鑑
* 吳興沙門廣莫
* 觀心居主人王應乾
* 天都居士俞王言
* 憨山禪師德清以上朱解
* 訂解

* 雲棲沙門袾宏
* 總論

* 天台沙門傅如
* 參攷點釋

* 天池居士凌弘憲以上黛解
* 閱正

* 玉華山人徐武
* 獨孤子高繼賢
* 𧓍菴居士施扆賓
* 盛山山人盛文明
* 旦菴主人凌啟康
* 天目山人凌惇德
* 五老山人凌汝標
* 廣成子凌元爌
* 雲秋山人凌雲
* 堯光山人凌元燦
[001-0003a]

No. 288-D


科經


蓮池謂。序正流通三分。溫陵長水所定略同。而正宗
中。開為見修證結助五科。亦甚當理。初見道分。從阿
難啟請。以至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使行人最初明見
自巳常住真心。以為修行準的也。二修道分。從初心
二決定義。以至宣說神呪。使行人依真見而起真修。
不于心外別有造作也。三證道分。從云何名為乾慧
之地。以至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使行人知因真果正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四結經分。從何名此經。至汝
當奉持。使行人知五種名義。攝今題二十字中也。五
助道分。從地獄七趣。以至微細魔事。使行人正助交
資乘戒雙急。則能速到薩婆若海也。中間細科或小
不同。亦無大礙。後學只須遵古。不必別立新科增益
繁碎為得其解。余用是當與眾共遵之。
[001-0003b]


凡例




* 是經墨刻。悉遵澄師證疏。參攷諸本。間有差脫。未敢竄改。但以黛刻標于其上。而下則或○或。以指明之。
* 是經朱刻。大槩開闡法王神髓。搜集諸師議論。以補證疏之缺略。間有字句未盡者。則又細註于旁。以備玄覽。
* 是經黛解。訂人宏師摸象。間有詞章繁蔓。略刪字句以存大意。別有管見諸師所未及者。更低一字以備參稽。
* 經中諸師直稱名者。尊佛之意。如儒書集註集說通稱名也。
* 經中綱領及要問處俱用◎。節目及要答處俱用‧。
* 經中大段絡則用﹄。小分界則用﹂。
* 經中開演透悟神會處則用。。譯語精美明露處則用、。
* 經中綱領節目外有旁分縷悉處。則用
* 經中句逗。則用。。
* 疏中證經明透。亦俱用。、。
[001-0004a]



[001-0005a]


未見佛。雖名為讚。是名為謗。既見佛。思作是讚。
寔無可讚。不可讚。不可說。不可思議。是故名為
佛。人文子摹是象巳。乞居士重摹摹象而作讚
語。居士寔無所讚。因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
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懌迦付法迦
葉。迦葉付法阿難。如是如是。是即為讚。


𧓍庵居士 施扆賓焚香寫
[001-0006a] No. 28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疏〕經有五名題中存三而略其二謂大方廣等是諸部通稱今名取別故
題從簡言大佛頂者表於尊勝兼明密呪從頂說故。
〔溫陵曰〕覺王示之以
大法使不迷於小徑而默得乎無外之體喻之以佛頂使不滯於相見而
妙極乎無上之致。
〔疏〕如來者按經云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即般若所謂諸
法如義也今言密因即指眾生本覺之心諸佛因此以成菩提所以名為
如來密因因心本具隱而未顯曰密修證顯了受稱從果則名如來故如
來名通因通果有性有修從因趨果名菩薩萬行以果通因則曰如來梵
語首楞嚴涅槃翻一切事究竟即大定之名也。】


一緣起分文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首序佛所居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次序佛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無漏內冥中道不漏落取相不取相二邊大阿羅漢。佛子住持。三序諸比丘之德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
遺囑。嚴淨毗尼弘開擴師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挩起接過未來。越諸塵累。


四序諸比丘坐次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釆菽氏。摩訶拘絺羅大膝。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須菩提。優婆尼
沙陀等。而為上首。五序諸菩薩坐次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一本作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
自恣自夏至秋開律放遊三日。十方菩薩。咨心疑欽。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
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聞所未聞。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001-0007a]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初集眾歎德〕
〔疏〕言無漏者即總嘆眾德由盡漏故名阿羅漢佛地論云由
勝教力彼聖道生名為佛子即住所得法任持無失名佛子住持諸有者
即業惑果三有漏之法也能於下嘆敘別德清嚴可畏軌範行人名成就
威儀稟佛遺言能建大義名妙堪遺囑乃至淨尸羅而作範示應身以度
生此則智悲俱運積功長劫故能拔濟未來而超諸塵累也辟支迦羅此
云獨覺俱舍云盡智生時名為無學惟作利他事故中阿含謂自恣為從
解脫即受夏解制恣任所如之意故阿難別請遠遊未還而十方菩薩巳
集道場也迦陵鳥即烏鳳之屬桂海虞衡志烏鳳如鳳鳴清越如笙簫妙
合宮商能為百蟲之音故經中每比於佛音。】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其處則內。自迎其迎則親如來。廣設其設則廣珍羞其羞別珍。無上妙味其味則妙
兼復親延其伴則同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齒德爵兼隆居士清淨自居。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
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
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
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施主。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貴而淨者。及旃陀羅賤而穢者。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阿難巳知如來世尊。訶斥責須菩提。及
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隉無水之地。徐步
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001-0008a]


【〔二誤墮所由〕
〔疏〕仁王經波斯匿名月光德行十地諱日者曲禮云卒哭而
諱謂諸矦既葬七月有祭于庭廟謂之卒哭乃命於宮中捨故而諱新無
敢稱名故匿王以其日設齋恭延聖眾所以資先王之靈也宮掖者按唐
志及宋元宮殿錄掖皆為掖垣掖門而非內庭蓋云宮城也。
〔溫陵〕上座阿
闍黎律制僧遠出侶須三人一上座一軌範所以嚴行止防誤失也又法
華云入里乞食將一比丘亦防戒之意最後檀越謂未飯僧者平等之慈
於巳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所以圓成眾生無量功德若登伽者即穢
而賤而阿難既無揀擇故誤墮之阿難下敘平等之意須菩提捨貧從富
大迦葉捨富從貧一謂貧者植因一謂富者易施故如來訶之欲令心無
遮限以息不均之疑謗。
〔疏〕齋法者分衛經云一切賢聖欲濟貧苦故入聚
落當乞食時乃至入無城想見無人想故阿難嚴整威儀肅恭此法。】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娼家。遭大幻術外道妖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呪。
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
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將毀未毀之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群邪並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
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疊足而坐。宣說神呪。敕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如從夢醒。提獎
阿難及摩登伽歸來婬心頓歇佛所。」


【〔三說呪往救〕為度親因明經勝義故以摩登而為發起按摩登女經言誤
墮之事佛在王舍城阿難行乞有女子汲水母名摩登阿難從女乞水女
[001-0009a]
便隨阿難視阿難所止處歸告其母啼泣委臥欲嫁阿難其母不得巳。乃
以蠱道縛阿難入室阿難不肯就臥處母持阿難將入火中佛知此巳。即
遣神脫阿難乃其事也又首楞嚴三昧經亦有魔界密迹將顯摩登宿因
非此經莫能救度故以之為緣浚發大教謂彼經中當說法時魔王將行
惱亂有菩薩名魔界行不汙入於魔宮時魔諸女於菩薩各起欲心菩薩
知其夙緣可度化作天身與其從事因而得度。】


「阿難見佛頂禮以頭至地悲泣。恨無始受生之初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見非故起婬愛但是力不勝邪。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
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
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佛告阿難。汝我同共本氣。情均天
兄弟。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
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暎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
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
仰。從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
不知常住無出無入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細究無上菩
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一本作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不墮輪轉。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皆以直心證入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
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
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001-0010a]


【〔四發起經宗〕阿難下敘多聞無功所以發進修之旨奢摩他等三觀乃此
經修行之法盖十方如來因修此法得成菩提而初心入之必有方便言
最初者即未獲正觀所有初心也。
〔吳興曰〕阿難既厭多聞而欣妙定如來
欲談實相先詰妄緣故問發心見相之由為止散入寂之本。
〔疏〕佛言下示
迷真之由由迷真淨故有妄輪此指阿難見相發心乃生死攀緣之性也
體性堅凝不涉塵妄名常住真心妙圓離垢無諸昏昧名性淨明體此經
中所談之妙性故佛於此紉玄立極而印定經宗也然華嚴淨印言發心
者亦由見佛相好而楞嚴三昧亦以愛樂為緣應知此經將顯真心實際
對簡扳緣之體非不以見相之故而發起菩提也故淨印經云見相發心
有其四種一者初發心菩薩見相莊嚴而得清淨二者修行位菩薩觀佛
功德心得清淨三者不退轉位菩薩觀佛法身而得清淨四者補處位菩
薩無法可觀亦非無觀離於二邊而發心故應當直心酬我所問者淨印
經云發心者無有諂誑其心正直此所謂出離生死皆以真心也如是乃
至終始地位者言皆以是心而證入也。】


二方便分大科六


【初徵心文七】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
伏塵勞染污擾亂。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
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001-0011a]
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秪
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
所在。阿難言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施園建舍檀越之名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
中。先何所見。阿難言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佛告阿難。
汝矚林園。因何有見。阿難言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爾時世
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正定。名大佛頂
首楞嚴無上一切究竟堅固心王具足萬行各門修證。十方如來。一門千經共由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
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園林。亦有眾生。在此
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
處。佛告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
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物外。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
長。筋轉脉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
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一推在內〕前巳開宗次當顯義將夷道梗為沮心怨故推七處攀緣以為
入觀方便佛告下問心眼所在者推妄情也浮根四塵即眼之體心在身
中眼見在外依世間所見以為答意汝今下佛因阿難言心在內在內之
心必應見內故問堂中先何所見有三摩地名大佛頂首楞嚴王者此標
三昧名也。
〔溫陵〕首楞嚴三昧千聖共遊故曰一門妙莊嚴海由此而至故
[001-0012a]
謂之路。
〔疏〕按首楞嚴三昧經唯住十地菩薩得此三昧此三昧者不以一
事一緣一義可知譬如大海悉受諸流故云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又金剛
三昧本性清淨經云法雲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其心淡泊安住不動猶
十五日月圓滿可觀明相具足則知此經所談皆此三昧之法也又云住
是三昧巳修百三昧然後乃入金剛三昧如牟尼珠光光相照入首楞嚴
三昧海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諸煩惱海如微煙瘴。
〔疏〕如汝下謂心若在內
合見身中可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耶。】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
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室外。一切眾生。不見
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
義。得無妄自信耶。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
我巳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
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
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
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二推在外〕彼食不能飽此外心不能知身固知此心不在身外我巳宿齋
者謂佛巳受食汝觀比丘下謂一人受食不能飽餘人以喻外心不能知
[001-0013a]
身故復舉手為證兜羅綿者格古論云出西番等處從樹所生然眼見手
而心分別則心非在外矣眼屬於身故云覺在身際。】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
身外我今思惟。知疑信相參在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
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喻眼。合其兩眼喻心。雖有物合而不留
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心在眼故不見身內。為在根故。分明矚外
無障礙者心在眼故能見身外。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
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
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
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
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三推潛根〕
〔長水〕琉璃喻根眼喻於心眼根色淨不礙於心同琉璃椀不礙
於色隨照一鏡心則隨知。
〔疏〕其如眼見琉璃心不見眼縱能見眼眼即成
境眼既成境豈能隨即分別耶而琉璃者質礙之物故以之籠眼外見山
河亦見琉璃。】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
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
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
[001-0014a]
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
不對者。云何成見。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
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
內。若在虗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巳知。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
見內者。無有是處。」


【〔四推兩在〕
〔吳興〕一身之中有藏則暗故見暗即名見內何必須見內身之
物耶有竅則明故見明即是見外豈應更責不相干耶。
〔疏〕其如開眼不能
見明閉眼不見身中故不免其後問汝當下辨內見也謂黯與眼對則暗
在眼前不與眼對即不名有見皆不可也若離下謂眼但外見無容內對
故云縱離外見內對所成以見暗名身中則開眼時何不見汝之面乎〔溫
陵〕展轉辨明無反觀理也汝眼巳知身合非覺者既眼在虗空自非汝體
矣。
〔疏〕焦府者素問五藏別論以能藏精氣而不泄者曰藏其傳化物而不
藏曰府三焦者所以消化五穀分潤[勝-力+天]理有上下清濁之殊故曰三焦。】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
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一本作即有。亦非內外中間指根裏三處。


佛告阿
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
[001-0015a]
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
見面。


阿難言。見是其眼惟眼能見。心知非眼心但能知非眼比也。為見非義不可言見。佛言。以下用喻以顯能見惟心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
見不門即室之眼亦能見否。則諸巳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喻徒眼不能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阿難。又汝覺了能
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
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一本作所。若挃有所。則汝一
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
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
則隨有無有是處。」


【〔五推隨合〕
〔溫陵〕以心法相生則隨境思惟即是心體心法合處即為心在。


〔疏〕思惟之心其體浮而不實故難其體之有無也若無有體則不能合如
七塵九界本非有體豈能合耶九界者涅槃云魔作佛像語首羅長者言
我先所說四諦法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蘊十三入十九界
阿難聞巳尋思法相都無此理。
〔溫陵〕阿難下解上難也謂心但能知不可
言見曾不悟能見在心徒眼不見也佛言下舉門喻能見在心舉死喻徒
眼不見。
〔疏〕俱舍說世間正見唯意識相應故論云以眼為門惟為見色又
汝下復推別義徧體與一體同不徧與多體同故云若徧體者同前所觸
今四義無成則不可謂隨所合處心隨有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不作妄執時。世尊亦言。心不
[001-0016a]
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作又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
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
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
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
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
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根塵。為不兼二根塵。若兼二者雙兼眼色。物體雜
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有知無知相為敵對。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心尚無有體性。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六推在中〕
〔溫陵〕為復下辨定中位身耶根處即境若在身者下身有中邊
二義在邊則不得為中在中則同前在內應見內矣若在處者下亦辨中
位無定表者標物顯處之謂混亂則無所取中。
〔疏〕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
得為中物指塵體指根塵非同根有知故雜亂成敵此兼二不得為中也
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二亦不得為中也不兼根則非知不兼塵則非不知
二義既非中無可定故維摩經云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
然罪垢亦然。】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
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
[001-0017a]
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
者。世間虗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
龜毛龜無毛兔角兔無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
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七推無著〕巳知此心元非內外中間故言一切無著雖云無著而猶存境
相故有不著之難水陸空行約外境詰不著也此中詰意有三一物在無
在二相有相無三有無著所著是境能著是心即心境二門巳上七處略
推徧計且窮其妄未顯即真至下標陳二本始以真妄對辨。


顯常住文七


〔疏〕言顯常住者前巳略釋七徵文竟此下經意多離境顯性義當奢摩他
觀由離根塵等法與空相應故顯不搖等性與常相應故辨析真妄簡緣
塵故蓋以初觀真理未能涉動故須澄襟海定保固靈根使心源允宴覺
識沈波寂六動而不搖冥一如以息慮故金剛三昧經云輭心眾生其心
多喘故令存三守一入如真際是以經中先陳二本為此門決擇之由即
斯意也。】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
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
折伏娑毗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
[001-0018a]
愍。開示我等奢摩它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巳。五體首與四肢投地。及諸大眾。
傾渴翹佇。欽聞示誨。爾時世尊。從其面門眼耳鼻舌。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
佛世界。六種動踊震起吼攀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
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佛告阿難。一切眾
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口耳之學緣覺偶觸之知。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
亂修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妙喻。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
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不染煩惱涅槃不涉生死
清淨不染不渉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遣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
日行。而不自覺。枉不應入而入曰枉入諸趣。」


【〔初標真妄二本〕爾時下阿難敘昔所迷求詣真際先問奢摩他路者所以
入實際之門也雜集論云無倒所緣說名實際故涅槃經奢摩他有五義
一名能滅能滅煩惱故二名能調能調諸根故三名寂靜令三業寂靜故
四名遠離遠離五欲故五名能清能清貪等三濁故爾時世尊下放光顯
說此經放光凡有四處將宣微密法門而現微妙之瑞按光義有三勝思
惟經論云說法光明依三種差別一因二名三成辦一因者謂佛所放光
顯說因故法華優婆提舍云現見異相不可思議名為說因如即照明諸
佛世界種種事等二名者謂光有名字如華嚴法華所放光明名大人相
[001-0019a]
等三成辦者謂光所作業如第四經諸佛放光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成辨
所說等言六種者優婆提舍云前所放光顯示外境諸事今明內證甚深
故六種震動然光中所現欲示本覺菩提覺心顯發故微塵國一時開現
顯本涅槃心元無差別故十方界合成一界顯元清淨體不妄隨緣故菩
薩眾皆住本國了茲光瑞則說因顯矣。
〔溫陵〕眾生業果成聚行人不知二
本錯亂修習故須決擇不染煩惱名菩提不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渉故
號元清淨體識精陀羅識性也元明本覺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緣法依
此而生而人者認緣失真故名緣所遺者。
〔疏〕識精元明湛不搖性其體即
是菩提涅槃由不雜塵妄曰精未嘗昏昧曰明而行人遺此本明所修皆
妄故須決擇也。】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
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
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
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
阿難言。如來見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
咄。阿難。此非汝心直喝破。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
阿難此是前塵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應前為子。失汝元
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欣慕三十二相。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
[001-0020a]
養如來。乃至徧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
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
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
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
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
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絲麻之類。詰追問
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
無體。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
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
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轉語警切。但汝於心。微
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
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
證無生法忍。即應前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應前為真實。是
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一離塵常性〕阿難下顯離塵常性塵謂隨緣分別之見常者本然自性之
體真心絕妄故說離塵如來舉臂正顯本明而阿難認緣失真乃以妄心
推窮尋逐纔生一念轉人前塵失其元常所謂緣所遺者此也若此發明
[001-0021a]
下。
〔吳興〕阿難以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封為我心此正當人執之相忽聞呵
斥故以無情為難不知真我無我靈知無知妙淨明心何所不在。
〔疏〕諸法
所生惟心所現者以明竪拳之理皆推心義一切因果即依報正報也性
一切心者即草木等皆此心為性也若汝下牒能推心此心下示離塵義
謂分別覺觀所了知性是離塵無體之心不應取著故復示云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乃緣塵分別之性也縱滅下甄明影事謂汝縱滅見聞覺知以
外離緣塵分別而內守幽閑此幽閑心猶是法塵影事直須內外圓寂影
象俱無方是真心之體也故佛答阿難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欲汝識其
真也云何為真謂若離前塵有分別全性即真心耳如前塵自暗見覺不
昏音響雙銷聞性不滅豈非離塵有全性分別耶所以不用緣塵分別為
心者塵非常住隨即變滅以此為因安取常果緣塵之心有如是咎是故
學人雖成九定不得漏盡皆由執此妄想為真實也故成實論說乃至有
頂猶有退墮皆由不知煩惱過故又成實云若人得九次第定不能入諸
禪名慧解脫釋曰按二定聖者凡夫皆能修之而經言不得漏盡者蓋指
有學凡夫緣塵未斷者說。】


「阿難聞巳。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
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如來身心不能代己修。失我
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
[001-0022a]
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
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即時如來從胷卍字。涌出寶
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
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
切眾生。獲妙微密不可測知性淨垢不染暗不昏心。得清淨眼見離眚病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赤焰如寶山清淨
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
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
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
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
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佛告
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越翻越透。如是世
尊。此暗中人。與彼羣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
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
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鎔作一片。是心非眼。」
[001-0023a]


【〔二離根之見〕寂常心性本來常住之性也此性本吾所有乃反求之於外
既非他修我得豈當恃佛威神今日乃知若不修行與不聞同是以責躬
請教希明道眼二障者圓覺云一者是障續諸生死二者理障礙正知見
又云永斷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釋曰俱舍以貪等為事見諦為理則
阿難誤墮淫舍即事障未斷也緣塵分別理障未斷也阿難下躡前拳理
以為難意問相類者以明不類所以不類者無手則無拳無眼則有見是
故不類也拳有生滅見非有無故雖羣盲亦能覩暗此則常性之實也又
經論皆云眼非見色故破色心論云以彼夢中於無色處則見有色於有
色處不見色故釋曰無色處者夢中境也有色處者寤時境也夢中之色
非眼處之境故云眼非見色然世間以眼為見無眼時則不能見眼非常
性義在離根。】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巳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
掌清心。佇佛悲誨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
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
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
亦云憍陳如。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
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
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青暘升天。
[001-0024a]
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
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三離客塵之性〕陳如得解因悟客塵此從本立稱也。
〔吳興〕客塵喻見思生
滅主空喻真諦寂然客義粗喻迷事之惑塵義細喻迷理之惑。
〔疏〕按俱舍
論說見惑煩惱迷諦理起易斷不退此客義也修惑煩惱依粗事生難斷
易退此塵義也佛性論云客塵煩惱有九一貪二瞋三癡四上心惑五無
明六見所斷七修所斷八不淨地惑九淨地惑此二惑在第七地至究竟
位中釋曰從貪等至淨地惑者總釋一切凡聖客塵義也又若經論所說
客塵之義約有四種一約所顯成實云經言客塵者以顯心性是常二約
所修圓覺云修奢摩他者覺識煩動靜慧發生客塵永滅三約所證佛地
論云為斷客塵證淨法界四約所離佛地論云圓鏡智者正淨無垢離客
塵故而其體即分別為性故勝鬘云如虗空淨心常明無轉變為虗妄分
別客塵煩惱染。然經以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澄霽為空。動搖名塵。又云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以明分別若除。常心自住。則知此中。即以緣塵分別
之心為客塵之義。】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巳復開。開巳又屈作開合相。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
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一本作言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
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
[001-0025a]
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佛手是動。而我見性。尚
無有靜見性無動。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
阿難迴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盻。佛告阿難。汝頭今
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
難。汝盻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
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
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
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巳。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四不搖之性〕
〔長水〕手有開合見無動靜對外境辯也次於內身自分動靜
動中有不動也。
〔疏〕佛徵見性以顯超情而言無搖動者以明妙見性靜離
妄故無盡意經云奢摩他者寂近寂密不動不搖及知止足則真空觀之
體也又佛地論云圓鏡智者依緣法界窮生死際相續不斷名無動搖則
根本智之用也釋曰奢摩他者以靜為體以止為相而阿難答佛言見性
尚無有靜者以明妙性超情即靜離靜也又佛問誰動誰靜而答云見性
尚無有止者以明妙性無著即止離止也故金剛三昧經云當止是生止
巳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又云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現識不
生無生可止何以故止無止故若復下指法責勸以動為身即左右顧盻
[001-0026a]
者是以動為境即手有開合者是既迷不搖常住之真精反取動搖生滅
之身境豈非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哉故知身為勞慮妄動虗假是以內蠲
我想外抵人相斷搖俗之妄棲法界之真此如來所以開奢摩他也。】


【鎮澄讚曰 阿難示墮。調御垂憐。七重徵詰破攀緣。心目耀金拳。真妄同年。
決意在當權。


傳如截流曰 大佛頂者。即釋迦大覺神變相也。以象示意。聖教咸然。茲阿
難溺于淫舍。大眾願聞法要。世尊具大威力而手不之援。具大樂說而言未
之啟。廼從肉髻中。湧百寶光。有佛化身。宣說神呪者。意表顯密之俱勝。彰形
聲之兼玅。蕩見聞之幻翳。而一經之大旨。無餘蘊矣。顯密俱勝者。經為顯。呪
為密。呪心藏心。無二無別。頂為無上之相。經為了義之談。以密該顯。全彰頂
中。故曰俱勝。形聲兼玅者。頂光化佛。是形外之形。化佛呪語。是聲外之聲。惟
形與聲。逈超思議之表。故曰兼玅。見聞幻翳者。浮塵幻化。虗妄稱相。一切不
了。妄生取著。障清淨之慧眼  通之本根。故當機云。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玅殊絕。是以渴仰。從佛剃落。又云。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𠃔所瞻
仰。此非逐色聲之求善提者耶。一著色聲。本明斯昧。若登伽者。烏得不乘其
間哉。何以故。佛身女身均相也。佛見女見均情也。阿難獨恨婬躬撫摩為魔
障。未達勝相愛樂為厲階。誠為賊媒在室。瞢然不覺。而且恃其多聞之慧。先
梵呪語之所能攝者。葢有自矣。今示佛頂化佛。則知三十二相形非形。化佛
[001-0027a]
說呪。則知四無礙辯聲非聲。從是而悟陰入處界。七大之法。無非如來藏中
循業發現。循業即性故非有。即性循業故非空。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真妄兩
融。戲論併絕。道場修證。無復祕要。見是為見見。聞是為聞聞。當下海印發光。
萬象畢照。全題云。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以
此或作文言紛紜釋者。恐非至聖垂象密被利機之意矣。如華嚴種種光相。
表諸地法門。聊例一經。諸可意得。文殊將呪往護。惡呪消滅。阿難登伽歸來
佛所者。正智行而魔事息也。序分竟。經文自下直至第四卷中。剋依性體以
融萬法。明如來密因。如華嚴所謂先悟毗盧法界也。自四卷至盡經。全性修
證。明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所謂後修普賢行門也。首楞嚴。此云究竟堅固。斯
經教理行果無不究竟。是曰了義。題有五種。後當具釋。阿難見佛頂禮悲泣
者。省戒體幾毀於登伽。多聞莫益乎道力。人或處此怡然。則楞嚴玅典無所
發起。生死欲流。無所遏截。大權示迹。豈無為哉。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玅奢摩
他。三摩禪那者。玅。即密也。奢摩他等。因也。結題反約。但標密因。請法須詳。別
開三種。奢摩他者。凝然湛寂。三摩者。廓然圓照。禪那者。寂照不二。從用有三。
其體恒一。三一圓融。故稱曰玅。是諸佛之種智。當人之靈知。一經之宗體也。
宗為能顯。斯曰密因。體為所顯。斯曰藏性。宗體元無異途。果因豈非一致。故
後文或舉一攝三。或舉宗含體。譯師之所不飜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最
初方便者。入三摩提之門也。門有汎明的指之別。四卷阿難。既悟藏心之後。
[001-0028a]
請云。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要因門入。世尊示以發覺初
心二決定義。雖示六根優劣。令一門深入。然未的指何門為要。故又別請圓
通本根。佛令諸聖各陳所證。則又汎明陰入處界。以及七大。皆為入道之門。
惟文殊奉敕於諸聖之後。的指觀音所證。其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超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
淪。經以耳根圓通為最初方便。無疑也。堪以教阿難者。葢阿難以蓄聞成過。
觀音以薰聞成德。所謂功之與釁。只在循聲入流之間而巳。今示大士本玅
之圓根。為多聞創脩之祕要。是令不失故步。大用現前。如從地倒。還從地起。
舍此將何聆密因。舍此憑何談萬行。故阿難以多聞未全道力自咎。更陳發
心見相之由。世尊就其所迷而示之曰。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
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性淨明體。即佛所表絕諸分別者。用諸
妄想。即因相愛樂者。欲治此想。更無別法。故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
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玅莊嚴路。阿難前請具列三名。但舉三摩
提者。以舉一攝三。宗體咸在也。三摩提。名大佛頂者。斯以詞係象。攝密歸顯
也。首楞嚴王者。彰所詮究竟堅固之體。一切無上也。離體無用。故曰具足萬
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玅莊嚴路者。從三摩提。顯常住心。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佛佛然也。夫心所以為常住者。常住則無所不住。無所不住。則不可以言
住。然阿難計內計外。至計無著。寧有是處乎。試觀如來放面門之光。動普佛
[001-0029a]
之界。異境一合。遙住同聞。則七處妄局。直下廓然。無始涅槃。元清淨體。備在
我而不在佛矣。阿難尚以能推之心為心。非認賊為子。失其所謂寂常心性
者耶。由是再從卍字湧出寶光。至微塵如來。阿難大眾。無不徧及者。知妄塵
莫隔乎智光。則玅心豈殊乎道眼。至托盲人。以辯燈見。心眼之一體照然。令
陳那而敘客塵。寂常之玅性顯矣。阿難悟手有開合。猶客也。見無舒卷。猶主
也。頭有搖動。猶塵也。見無所動。猶空也。然如來先寄陳如以悟阿難。因阿難
而責在會。故曰若復。言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不住者。名之為客者。責眾不悟
動中之有不動。故云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手有開合。見無舒卷。云
何汝今迷其寂常之主空。而以動為身。以動為境。非心性失真乎。逐其擾動
之客塵。而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非認物為巳乎。寂常之性。本來在我。而迷之
背之。故曰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音釋



般刺


音鉢臘


音長


音癡


音燭


音亦


直呂切


蘇曹切




音搆


音燭


音團


音支


啟呌切


音質


喧規切


祈堯切




居縛切


良刃切


初委切


音育


喜力切


於角切


力主切


昌六切




乞逆切


匹莧切
[001-00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