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2 楞嚴經玄義-明-智旭 (master)



No. 284-A


重刻
大佛頂經玄文序


性相二宗猶波之與水從來不可分隔而其流弊
也甚至分河飲水此豈文殊彌勒之過亦豈馬鳴
護法之旨哉謂真如受熏譬如劫火洞然虗空安
得獨冷謂真如不受熏譬如劫火洞然時虗空何
甞爛壞故知得其語脉者合則雙美失其宗趣者
離則兩傷觀大佛頂經第四卷云譬如虗空體非
羣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只此一言兩疑氷釋善
夫智者大師有言偏執法性生一切法何異自生
偏執梨耶生一切法何異他生例而推之縱謂法
性梨耶和合生一切法何異共生縱謂非法性非
梨耶生一切法又何異無因緣生繇此觀之四句
無非是謗倘能妙達無生不起性計則四句雖不
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謂真如不思議
熏生一切法謂梨耶是可熏性生一切法皆無不
可吾乃知智者大師真悟權實祕要故能于大佛
頂經未來之時懸合其旨趣若此之經來時智者
[001-0196b]
不可復作習台宗者昧于唯識習法相者迷于圓
理所以眾解紛紛咸失綱要究義理之攸歸大似
蚊咬鐵橛判文字之下落亦如鑿孔栽鬚旭于未
薙髮日即曾研究此典每翻舊註迷悶實多後因
雙徑坐禪始解文字之縛復因數番講演深理葛
藤之根並探二宗融以心鏡直至溫陵弘法方得
取筆疾書脫稿未幾剞劂旋畢板留甘露戒壇不
能携至江外茲者幻遊普德略露賊私諸友固追
不巳頓公發意重刊爰述片言以為弄引剖千古
未破之籓籬犯從來嚴設之禁忌位卑言高安免
于罪然在出世君子諒不以人廢言也。


甲申春日古吳藕益智旭書No. 28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
[001-0196c]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玄義卷上并序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 撰述
明菩薩比丘溫陵道昉 參訂


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體也隨緣不變融四科
而惟是本真不變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氷
水之始終惟是濕性譬太虗之羣相不拒發揮十
界一心事造與理具徧攝徧含一境三諦橫辨與
竪歷非並非別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即此為化他因果故名諸菩薩萬行首
楞嚴因果妙修全歸性具化他力用寧隔體宗二
本明而金沙立辨二義決而華屋有門圓通既陳
信方便之無非聖性圓根既選知耳門之獨利此
方明誨殷勤戒乘俱急道場安立顯密互資無漸
次而立漸次能歷之正助圓彰即位次而非位次
所歷之轉依如幻精研七趣秪因迷此大佛頂理
而妄受輪迴誰達空華無別體詳辨五魔本求悟
此大佛頂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誠
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祕要無上圓頓之
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
外之實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滅業障如翻大
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觀掌果智者大師聞名遙
禮不憚其勞般剌尊者剖膊遠傳不辭其苦智旭
生逢像季獲遘雄詮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
[001-0197a]
以文圓義妙旨遠趣深註疏雖多宗極未立悲了
義之尚隱痛迷津之孰告不辭固陋聊殫隙明徧
採眾長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與前
人苦較是非但自向斯經深求脉絡願我同仁虗
心著眼必有知其同異淺深違順得失是矣。

崇禎巳卯春三月二十有七日下筆故序。


將釋此經五重玄義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辨
用五教相釋此五重有通有別通釋七番具如法
華玄義茲不復出今別釋中釋名為二先就經中
所結五名彰存略次就今題通別諸字正解釋。


初彰存略者


按經中佛答文殊問名共有五句一
曰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
如來清淨海眼今僅存三字略去十八字以大佛
頂三字全示此經正體是故須存此體即是顯密
圓詮之所依亦即顯密圓詮之所顯悉怛多般怛
羅無上寶印密詮不離此體也十方如來清淨海
眼顯詮不離此體也故但存三字而顯密二教之
體攝盡無遺矣二曰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
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此名全略
以其單從用立近而復狹阿難性尼二人可以攝
入諸菩薩中菩提徧知二法可以攝入首楞嚴中
蓋首楞嚴三昧為能得能入菩提心徧知海為所
得所入能所原自不二故也三曰亦名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此名全存以是一經宗要故四曰亦名
[001-0197b]
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此亦從體
與宗立名單約密詮是故俱略實則還是大佛頂
如來密因義耳顯密本無二體亦無二宗故得以
顯攝密五曰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此十二字從用立名略四存八亦是以顯攝密。


次正解釋


為二初通別合釋次分句各釋。


初合釋者一切諸經皆有通別二名教行理三皆
論通別今大佛頂等一十九字名異眾典故教別
同名為經故教通依教起行為行不同從一乃至
無量故行別會同常樂故行通理雖無名因門名
理理隨於門四教一十六門入理故理別門隨於
理一門所入之理即一切門理一切門所入之理
即一門理故理通此約一化以論通別次約一經
前後諸文能詮相異故教別所詮理一故教通二
十五聖方便多門故行別同證圓通故行通二十
五門各具全理故理別一門全理融攝諸門故理
通更約一題大佛頂即理了義即教首楞嚴即行
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以對經字任運有通別意又
約一字所言大者梵語摩訶具含三義謂大多勝
大即是理多即是行勝即是教又理大故教行亦
大行多故教理亦多教勝故理行亦勝一字中無
量義一一義中義復無量況一句況一題況一經
況一切經耶通別合釋竟。


次分文各釋為二初釋別名一十九字次釋通名
[001-0197c]
經字。
釋別名為二初揀定二正釋。
揀定者一
切諸經別名無量取要言之不出七種一單法二
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法喻六人喻七人法喻今
經正以人法為名略兼於喻法則有性有修人則
有因有果大佛頂性法也密因修證了義萬行首
楞嚴修法也如來果人也諸菩薩因人也略兼喻
者佛頂現化表示眾生本具性德是故顯詮名大
佛頂經密詮名大佛頂呪從所表以立稱亦得名
為喻也。


正釋為二初分句廣釋二合辨大途。
初中三初
釋大佛頂次釋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後釋諸菩薩
萬行首楞嚴。
初釋大佛頂復為三初約心法略
釋次約佛法廣釋三約眾生法例釋夫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無差別性即是大佛頂性此之理性在
迷不減在悟不增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隨釋
一法徧能通一切法胡須作此三釋耶特以性德
在纏人莫能曉如暗室中寶誰能知者故必約佛
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獨讓能於佛故必更
約九界三性以驗其同十界並陳理事悉等而猶
不知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便疑眾生法廣佛法太
高故必近約一念三因以識其要若知心佛眾生
的無差別則言言顯諦句句知宗為不了者作此
三番解釋又恐滯句乘言者眾說食數寶者多故
今先從近要指南庶可隨文入觀。
初約心法略
[001-0198a]
釋者此大佛頂三字直指眾生現前心性全彰一
經所談理體也以吾人現前一念實無分齊亦無
方隅無有初後并無時劫竪窮橫徧當體絕待不
可思議故名為大經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
成體又云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又云不汝還者非
汝而誰乃至又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等皆
直指此現前一念當體常徧無欠無餘譬如一剎
那中所見明月即是亘古亘今之月不可謂是月
之少分又如一點水中所現之月即是天上月之
全體不可謂是少分月也以吾人現前一念了了
常知不可昏昧故名為佛佛者覺也經云如是見
性是心非眼當知聞覺知性亦復如是又云頭自
動搖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卷又云覺所覺
眚覺非眚中又云聞實云無誰知無者乃至其形
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
汝銷滅等皆是顯出現前一念之覺性也以吾人
現前一念不可踪跡不可名狀離過絕非用無窮
盡貴極無為不墮諸數故名為頂譬如佛頂雖是
妙相而不可見經云惟心與目今何所在又云以
何為心當我拳耀是故七處無所相想非體不可
指是不可指非既非明暗色空亦非覺聞知見等
皆是顯此現前一念本自離一切相故也從來釋
此三字或單約法謂此法是大覺最勝之頂法或
單約喻謂喻之以佛頂使不滯於見相或單約事
[001-0198b]
謂繇如來頂中化佛說呪故得大佛頂名或單約
理謂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譬如擔板各
見一邊若知全喻顯法全事表理則羣說紛紛合
之雙義蓋如來頂中所現化佛亦名無為心佛正
表眾生本具性德而此性德本極尊貴如轉輪聖
王夢為蟻子雖昏妄顛倒尋羶階下而牀上王體
依然如故又此性德既非有相亦非無相喻如佛
頂雖不可見而非無頂非無頂即如實不空義故
能從頂發輝現光現化不可見即如實空義故能
超諸戲論離即離非空與不空義似有二體實無
二即空不空圓融無二義故能非遮非照遮照同
時然則不離一喻三法宛然法身大故無所不統
般若大故無所不照解脫大故無所不融覺於真
諦故一空一切空覺於俗諦故一假一切假覺於
中諦故一中一切中一空一切空空無空相故無
有一法出過於空一假一切假假無假相故無有
一法出過於假一中一切中中無中相故無有一
法出過於中三字共顯三德而非縱一字各具三
義而非橫不縱不橫名祕密藏七趣迷此而沉淪
迷亦不失二乘昧此而枯寂昧亦不減如來證此
為極果果亦非果菩薩悟此為真因因亦非因善
讀經者能向此三字中識取自心則無上寶王不
求自致善觀心者能向一介爾心中識此妙理則
無邊法藏觸處洞明故先約心法略釋也。
[001-0198c]


次約佛法廣釋者心法圓具何所不周迷強不知
更觀果德驗果知因令自薦取所云廣者不過廣
其所略非謂心外更有佛法也復為四意一約事
釋二約理釋三約法釋四約喻釋雖似徧用古釋
有二不同一者若但徧用古釋不能相融今四釋
各列而義實融通二者就今四釋各論則名與古
同而義味迥別讀者當自詳之。
一約事釋者經
初卷云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
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第七卷云斯
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
所說心呪又云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乃至化
佛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
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徧虗空界然後宣說神
呪又云亦說此呪名如來頂而結名中直云是經
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
淨海眼故可約事直釋謂此呪既是大佛頂呪此
經即名大佛頂經也夫事相法門必有所表且此
神呪釋迦何不自宣乃現頂光化佛又此化佛何
故名為無為心佛良以釋迦如來既巳示現出家
修道方證菩提眾生習見謂是從父母以生身從
修證而尅果條然與我輩有殊曾不知其心性平
等故今頂現化佛表其非屬修成秪是即心自性
方是法身無為天然妙覺尊勝第一應化之本法
身故稱大妙覺故稱佛尊勝故稱頂此大佛頂的
[001-0199a]
是十界同具之心源耳近有解者因見經文頂光
化佛遂欲以大佛頂如來五字為句殊覺割裂文
旨不知只此三字巳足攝於化佛之事矣問曰既
云表法寧不濫下約理答曰彼則直約三德道理
此但托事表法仍屬事釋又問既有所表寧不濫
下約喻答曰彼則擴其不滯見相之喻無關於事
今則即事有所詮表與經中放光動地諸事同例
不與氷水疊巾等喻同例也。
二約理釋者舊云
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三字分屬義或可
然文則割裂且圓妙三德理絕縱橫作此一途寧
殫實義今明大佛頂三字直詮果上三德而字字
圓具三意亦復非橫所謂大者讚三德也法身體
大般若相大解脫用大所謂佛者詺三德也法身
本覺般若始覺解脫究竟覺又般若自覺解脫覺
他法身覺滿所謂頂者表三德之究竟也法身更
無可上般若不可相見解脫放光現化故合名之
為大佛頂又一字中所具三義仍復各各圓具三
義大字三義者謂大多勝一往為語大是法身統
諸法故如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等
多是般若照諸境故如經云我以妙明不滅不生
合如來藏乃至於中一為無量等勝是解脫超一
切故如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等然法身亦多
亦勝般若亦勝亦大解脫亦大亦多法身多者徧
一切處無非法身經云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妙真
[001-0199b]
如性隨舉一陰一根一塵一識即是如來藏之全
體非是少分如千萬人仰視圓月各見全體若各
各行各見圓月隨之而去法身非一非多而說為
多亦復如是法身勝者既云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寧不最勝此易可知般若勝者第一波羅蜜多故
佛知見故般若大者如智如理無二體故如經云
惟妙覺明圓照法界等解脫大者不可思議解脫
當體絕待故如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勝淨明
心本周法界等解脫多者法法無縛故如大涅槃
百句解脫亦如淨名三十二門此經二十五圓通
等佛字三義者自覺覺他覺滿一往為語自覺是
般若覺他是解脫覺滿是法身然自覺者即是自
證三德覺他者即是令他亦證三德覺滿者即是
自他不二又本覺即是性中三德始覺即是因中
三德究竟覺即是果中三德頂字三義者謂最尊
義不可見義放光現化義一往為語最尊是法身
不可見是般若放光現化是解脫然三德無不最
尊三德並不可見而能現所現一一無非三德全
體斯則文義俱妙祕藏泠然是故經云而如來藏
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火非六根非
六塵非六識界非十二因緣非四諦智得非六度
彼岸非如來三號非涅槃四德以是俱非世出世
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乃至即我即淨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
[001-0199c]
非是即非即當知此即是大佛頂法之極證也蓋
此如來藏心秪是眾生本具理體惟佛以妙明不
滅不生合之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所謂發得本有
實無新得又復應知即此本具如來藏心非謂除
却十界依正假名之外別有一總相法門以為能
非能即能雙遮照而以十界諸法為所非所即所
雙遮照也特以不變之性熾然隨緣正隨緣處全
體不變故於十法界中若染若淨若實若名若依
若正隨拈一法即是全體如來藏心即復俱非俱
即雙遮雙照稱性圓融不可思議夫隨拈一法而
十界皆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者一往是大義也隨
拈一法而十界俱非者一往是佛義也隨拈一法
而十界俱即者一往是頂義也復次離即離非是
即非即者體大義也本覺義也最尊義也十界俱
非者相大義也始覺義也不可見義也十界俱即
者用大義也究竟覺義也現化義也乃至一義中
更復圓具三義可准思之復次如來藏心本自離
即離非是即非即遮照同時不可思議特以隨緣
即不變故一切俱非不變即隨緣故一切俱即又
不變隨緣者即是舉此一體三義而徧隨十界迷
悟染淨諸緣隨緣不變者即是舉彼十界迷悟染
淨諸法無不當體即是此之一體三義是故一切
俱非名為如實空義一切俱即名為如實不空義
空與不空只是如來藏性法爾圓具二義而其體
[001-0200a]
元非空與不空故能雙照空與不空所以經中但
稱如來藏本妙圓心元明心妙妙明心元並無三
如來藏之名即阿難之所致問觀音之所自述亦
皆但稱空如來藏更無有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
來藏之兩名後世不直明如來藏心所具三義而
條然安立三名遂使乘言滯句之流似謂三藏各
有別體亦可歎也約理釋竟。
三約法釋者此是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自住三昧是故最尊無上名
之曰大佛頂亦名第一義諦亦名勝義中真勝義
性亦名無上覺道亦名無戲論法亦名阿毗達磨
亦名真實圓通亦名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以要言之只是眾生本具心性常不變而隨
緣正隨緣而不變迷之則生死無邊類演若之狂
走悟之則涅槃本有喻神珠之元在惟此理為真
實故是大覺最勝之頂法也經中初則從胸卍字
涌出寶光徧灌十方諸如來頂次則十方如來頂
光來灌佛頂乃至說圓通巳世尊及十方佛五體
同放寶光互灌佛及諸菩薩頂皆即表示此最勝
法所謂依最勝理說教依最勝教起行依最勝行
還契此最勝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頂矣。
四約
喻者舊云喻之以佛頂使不滯於見相意謂佛頂
是相而不可見則不滯於相猶般若所謂若見諸
相非相即見如來此但即空意耳若善用之則成
衍教初門不善解之仍墮無相窠臼般若如大火
[001-0200b]
聚四邊俱不可觸觸則被燒云何單約無相義解
耶今謂如來藏性不可以有相喻不可以無相喻
不可以亦有亦無相喻不可以非有非無相喻譬
如佛頂不可謂有相不可謂無相不可謂亦有亦
無相不可謂非有非無相若謂有相何以華嚴九
地善知識自云不可得見若謂無相何以此會大
眾皆得仰觀頂光化佛若謂亦有亦無相終屬相
違若謂非有非無相徒增戲論如來藏性亦復如
是經云指皆是物無是見者又云而如來藏本妙
圓心非心非空乃至非我非淨此即喻如佛頂不
可以相見也經云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又云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乃至即我即
淨此即喻如佛頂不可以非相見也經云見與見
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又云而如來藏
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此即喻如佛頂不可以亦有
亦無相見也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云何於中有是非是又云而如來藏妙明心元是
即非即此即喻如佛頂不可以非有非無相見也
般若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古人云若見諸
相非相即不見如來又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眉
毛在眼上又般若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予翻偈云若離色見我
離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乃至亦即
亦離不即不離均成邪道若善用之則四句即成
[001-0200c]
四門門門皆可入道故以佛頂喻如來藏須知若
喻若法無不圓離四謗圓具四門方無過各耳約
佛法廣釋竟。


三約眾生法例釋者夫大佛頂性含靈本有雖迷
悟天淵而體用悉皆平等故須就眾生現前三障
點示三德令知演若縱未歇狂頭原不失言三障
者一煩惱障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障三菩提
二業障者謂善惡不動諸有漏業偏真無漏業出
假神通非有漏非無漏業障三解脫二報障者謂
同居分段報方便變易報實報變易報障三涅槃
然三惑即三菩提何以故離菩提性無別惑故如
離目無瞪三業即三解脫何以故離解脫性無別
業故如離手無拳三土生死即涅槃何以故離涅
槃性無生死故如離空無華故曰惑即般若業即
解脫苦即法身又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也
問曰二句與三句若何相攝答曰菩提是究竟智
德照於菩提照於解脫照於涅槃名為般若之果
涅槃是究竟斷德斷於三惑斷於三業斷於三土
生死名為解脫之果菩提是如如智涅槃是如如
理理智不二即名法身經曰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此之謂
也更以喻明經云如水成氷氷還成水夫氷與水
濕性是同堅流似異正謂九法界隨於染緣迷本
藏性轉菩提為煩惱轉涅槃為生死喻以如水成
[001-0201a]
氷不惟失其流潤之相并濕性亦幾難辨矣然濕
性未甞不在濕性既在則流潤之性亦未嘗不在
是故性中所具緣了奪之但名正因雖云正因實
具緣了惟如來隨於淨緣悟本藏性轉煩惱為菩
提轉生死為涅槃喻以氷還成水不惟濕性昭然
亦且周流潤澤然雖周流潤澤實於濕性無增濕
性無增則流潤之性亦無增也是故修中所有緣
了實惟性具雖云性具不廢修功當知九法界之
七大如氷佛法界之七大如水而同一濕性也是
故九法界之七大與佛界七大同皆清淨本然周
徧法界故今題稱之為大前五大是心之相分根
大是心之見分識大即是心之異名是故九法界
之七大與佛界七大同屬一心心即覺義故今題
稱之為佛九法界之七大與佛界七大皆非因緣
自然非分別計度之所能知故今題稱之為頂不
可謂水具大佛頂義而氷不具大佛頂義也又經
云如澄濁水乃至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當知九法界生死五陰喻諸濁水佛界法性五陰
喻純清水清濁雖異體用並同體則同一濕性用
則同其流潤若知濁水中有清水性必不棄濁水
而別求清水若見濁水能流能潤即知不異清水
之能流潤故但有澄濁法別無求清法若約濁水
外無清水義則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若約
澄濁水方得清義則云轉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
[001-0201b]
涅槃不有即義那成轉義不知眾生在迷大佛頂
法那得諸佛所證大佛頂法所以經中始就見精
曲顯次歷陰入處界普會後約七大暢談乃至具
明如來藏心俱非俱即俱遮俱炤無非直顯一切
眾生現前依正色心等法無不法爾如斯豈謂離
彼濁水體用別求清水體用哉設不肯信一切眾
生本具大佛頂法或雖仰信本有而不達現前煩
惱業苦即是大佛頂之全體大用則何以狂心頓
歇歇即菩提譬如本無頭者更不怖頭之無又若
無怖頭狂走之人亦更無悟頭狂歇之人矣且夫
十因六報一一唯心離心無體惑大故業亦大業
大故苦亦大何非大義自心起惑自心造業自心
受報始終因果俱不離心何非覺義惑無內外體
相業無積習形相報無來去處相何非頂義且十
因必受十果寧非密因之致六報交於六根寧非
互用之理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寧非橫徧之徵此
方劫盡轉寄他方寧非豎窮之性地獄既爾餘趣
可知故知十二類生二十五有總彼七趣昇沉若
靈若蠢若善若惡若樂若苦一一皆是大佛頂不
變之性舉全體以隨緣而即彼正隨緣時一一皆
即大佛頂性始終不變之全體經云於妙圓明無
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空喻不變藏心華喻
隨緣七趣全空是華全華是空豈可謂華來空去
華滅空生也哉六凡既爾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亦
[001-0201c]
復可知彼雖不達大佛頂性妄取偏真幻有但中
以為極致而大佛頂性豈彼三乘所能改變所能
割裂且設非大佛頂性不變隨緣全體之力何處
更有偏真幻有但中可取譬如摩尼寶珠愚者不
知用貿一衣一食而寶體何甞減損又如日輪當
空光入一隙非繇全日那有隙光昧者觀隙光而
疑日論之小智者因隙光可窺日輪之全九界眾
生所具大佛頂之全理亦復如是此眾生法亦即
心法非於心外別有眾生亦即佛法非於佛法外
有眾生非於眾生法外有佛法是故能於一眾生
法中具見一切眾生法一切佛法一切心法無非
大佛頂法者便能於一佛法中具見一切佛法一
切心法一切眾生法無非大佛頂法亦能於一切
法中具見一切心法一切佛法一切眾生法無非
大佛頂法此之謂善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與
共讀此經不招數寶之譏不墮無聞之禍矣釋大
佛頂竟。


次釋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復為二初分釋次合釋。


分釋為四初釋如來次釋密因三釋修證四釋
了義。
初釋如來者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此經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性真常
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皆約法身釋也
轉法輪經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經云明
極即如來皆約報身釋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
[001-0202a]
成正覺此經云自覺巳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皆
約應身釋也復次真諦為如實道一切智為正覺
斷見思為自覺令他斷見思為覺他是藏通如來
也中諦為如實道一切種智為正覺斷無明為自
覺令他斷無明為覺他別圓如來也復次出二諦
外是第一義諦不分別二邊是名正覺斷十二品
無明為明極別教如來也即二諦是第一義諦一
心三智是名正覺斷四十二品無明皆盡為明極
圓教如來也復次法身本有報身修成應身起用
別教如來也三身全是性具亦復全是修顯性修
不二圓教如來也今正指圓教如來乃修德之究
竟稱性之極果也。
次釋密因者不生不滅為本
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
稱為密又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圓具圓
修圓發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故稱為密又經云汝
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又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
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夫奢摩他者一心三止也毗婆舍那者一心三觀
也奢摩他微密觀照者止觀不二也從圓境諦起
圓止觀以圓止觀炤圓境諦如外無智智外無如
故稱為密又經初阿難見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即是問
此密因以三德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世∴字如
[001-0202b]
天三目斯則名為祕密之藏所問妙奢摩他三摩
禪那亦復如是奢摩他是體真止亦是空觀三摩
是方便隨緣止亦是假觀禪那是息二邊分別止
亦是中觀又奢摩他即一心三止三摩即一心三
觀禪那即止觀不二三若定三則不名妙三若定
一亦不名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即一恒三即三
恒一三一不可思議方名為妙妙即是密又經初
佛酬阿難之請首即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
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次則破緣影之非心顯見性之實相會四科以歸
理明七大之性具乃至結歸如來藏心俱非俱即
並遮並炤更無一言談及修此三昧之方但顯吾
人本性圓妙三諦之理當知達此理性自成妙修
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為密復次圓頓止
觀是成佛因而大佛頂性又是圓頓止觀之因即
名因因如來無上菩提是止觀果以此果果而為
因因因果理微不可思議故名為密。
三釋修證
者修有緣修真修證有分證滿證若言四善根位
生滅道品為緣修見諦巳後重慮緣真為真修者
藏教意也若言性地相似無生空慧為緣修見地
巳後真無生慧為真修者通教意也若言住行向
次第三觀為緣修登地中道實觀為真修者別教
意也若言十信相似一心三觀為緣修住後一心
三觀無功用道為真修者圓教意也若言斷見惑
[001-0202c]
為分證斷思惑盡為滿證者藏通意也若言初斷
一品無明登歡喜地為分證斷十二品無明為滿
證者別教意也若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
身不繇他悟為分證乃至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圓
滿菩提歸無所得為滿證者圓教意也今明圓修
圓證故稱修證了義。
四釋了義者空假非了中
道為了隔歷非了圓融為了舊以此二字單屬言
教今謂不然教行理三同稱了義經云惟垂哀愍
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夫中道即了義理
也無戲論即了義行也開示即了義教也又了義
即第一義第一義屬理又了義即決定義決定義
屬行說此理行皆名為教自行化他皆名為行教
行所契皆名為理胡得作偏釋耶。


次合釋復為二初約顯說釋次約密呪釋。
初約
顯說釋者謂圓教妙覺極果不過以此性具大佛
頂理而為妙密真因故緣修真修分證滿證無非
了義所謂名字了義乃至究竟了義也若藏通極
果全不知此大佛頂理所以若修若證始終非了
若別教極果推其初心雖仰信此大佛頂理以為
但是佛法不知即是現前心法及眾生法所以緣
修非了真修方了又分證雖了滿證未了也問曰
大佛頂性既云統一切法則十界因果總不離此
何得簡去藏通別教三種極果答曰雖一切不離
此性而知與不知自別雖分知與不知而離此決
[001-0203a]
無異因當知此之密因在圓佛即是妙密以始終
皆知故在別佛即是微密以始不知終方知故在
藏通極果即是祕密以始終皆不知故。
次約密
呪釋者經云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
知覺乃至傳此呪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
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又云亦說此呪名如來頂
當知即是以此大佛頂呪而為密因故若修若證
無非了義也此密亦有三義以此五會神呪全是
密詮大佛頂心故名呪心亦名心呪即妙密義以
此神呪如仙陀婆惟菩薩智臣能解即微密義以
此神呪但可誦持不可翻釋即祕密義釋如來密
因修證了義竟。


後釋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亦為二初分釋次合釋
分釋又三初釋諸菩薩次釋萬行三釋首楞嚴。


初釋諸菩薩者諸是眾義約時處則十方三世約
解行則徧圓權實菩薩是梵語具云摩訶菩提質
帝薩埵此翻大道心成就眾生今略稱但云菩薩
或翻大士或翻開士亦翻始士始發心故亦翻高
士超一切故正翻覺有情雖巳覺悟猶帶緣情單
約當體釋也以菩提道覺悟有情單約利他釋也
覺道是所求有情是所化雙約二利釋也三大阿
僧祇劫伏惑利生功德成滿直至樹下方斷結者
藏菩薩也亦自斷惑亦化眾生正使雖盡扶習潤
生者通菩薩也知有中道佛性用次第三觀斷惑
[001-0203b]
利生者別菩薩也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始
至終圓伏圓斷圓成二利者圓菩薩也即此經始
自乾慧終至等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也科簡者
時處則通收十方三世經云過去諸如來斯門巳
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覺人當依
如是法也解行則簡偏取圓簡權取實經云諸修
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等
皆繇不知二種根本又云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
劫相倍也。
次釋萬行者萬是此方總數表其最
多行是修德都名不出二種謂慧行行行般若名
慧行五波羅密名行行慧行名正行行行名助行
又助行有顯有密清淨律儀為顯行壇儀心呪為
密行又涅槃明五種行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
嬰兒行五病行聖行天行為上求佛道之行梵行
嬰兒行病行為下化眾生之行又有次第五行一
心五行如是等種種分別不同故總名萬行今且
依次第五行略出其相一聖行者復有三種謂戒
聖行定聖行慧聖行戒聖行者所謂具足根本業
清淨戒前後眷屬餘清淨戒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護持正念念清淨戒迴向具足無上道戒經云要
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氷霜此即業清淨戒又云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此即餘
清淨戒又云心滅貪婬持佛淨戒而四明誨中一
一皆約心說即是覺清淨戒又云心尚不緣色香
[001-0203c]
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又云必使婬機身心俱
斷斷性亦無即是念清淨戒又云若得妙發三摩
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
盜不婬云何更墮殺盜婬事又云欲得菩提要除
三惑當知即是無上道戒也定聖行者一世間禪
二出世禪三出世上上禪世間禪復二種一根本
味禪二根本淨禪一味禪者即四禪四等四空總
名十二門禪一切凡夫外道以六行觀修之所謂
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但以隱沒故有垢故無
記故名為味禪隱沒者闇證無觀慧有垢者地地
生愛味無記者境界不分明此經所明色界有十
三天除五不還無色四天除鈍羅漢餘皆是此禪
定果報故云一切世間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
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
染不生無留欲界乃至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
輪轉此之謂也二淨禪者名相與味禪不異但以
不隱沒故無垢故有記故與上相反謂佛弟子修
之有觀慧不味著境界分明故名淨禪此又三品
一者六妙門禪謂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二者十六特勝謂知息出知息入等亦名安那般
那三昧此經周利調息法門似之三者通明禪觀
息色心三事不可得此經孫陀觀鼻端白似之巳
上三品具在禪波羅蜜須者尋之二出世禪者有
四種一觀禪謂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等
[001-0204a]
二練禪謂九次第定三熏禪謂師子奮迅三昧四
修禪謂超越三昧也三出世上上禪者即地持所
明九種大禪又經初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
嚴王第六卷云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
思議佛母真三昧若約別對當機則獨指觀音耳
門三昧若約真實圓通實無優劣前後差別則徧
指二十五聖三昧無非出世上上禪也慧聖行者
即是四聖諦慧此復四種一生滅四諦慧二無生
四諦慧三無量四諦慧四無作四諦慧生滅四諦
慧者觀三界二十五有依報正報若樂若苦皆是
三苦之聚逼惱眾生無常無我不淨虗假無一可
樂是苦諦慧知見思二感有漏善惡不動三業皆
是三界受生之因誓不復造是集諦慧以四念處
破四顛倒別相總相善巧正勤如意根力覺道向
涅槃城慈悲誓願廣行六度除自他煩惱業苦是
道諦慧倒不起則業不起業不起則果不起是滅
諦慧無生四諦慧者觀不淨色色性自空如鏡像
無實洞達五陰空無所有解苦無苦而有真諦名
苦諦慧知集繇心心如幻化起集亦幻一切愛見
與虗空等名集諦慧所治如幻能治亦然名道諦
慧法本不生今何所滅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
設為如幻如化名滅諦慧也無量四諦慧者所謂
苦有無量相分段變易二生死皆苦也集有無量
相五住煩惱漏無漏業皆集也道有無量相半滿
[001-0204b]
權實正助諸行皆道也滅有無量相半滿權實一
十六門所會之理皆滅也徧知十界假實差別名
苦諦慧徧知十界惑業因緣名集諦慧徧修半滿
正助諸行名道諦慧徧達半滿諸門理諦名滅諦
慧也無作四諦慧者知涅槃即生死名苦諦慧知
菩提即煩惱名集諦慧知煩惱即菩提名道諦慧
知生死即涅槃名滅諦慧此經二十五聖約初心
方便則四種四諦慧行各各不同約證入圓通則
惟是無作四諦慧也無作四諦慧成則具二十五
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法華所明普門示現及此
經所明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即其驗
也二十四聖亦皆具證但非此會當機故不說耳
二明梵行者梵是淨義無二邊愛見證得故名為
淨即是無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徧拔法界眾生
苦徧與法界眾生樂非餘梵天所修四無量心亦
非藏通二教所修生緣法緣等慈悲也經云一者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
者下合十方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即是
其相亦是二十五聖之所同證而觀音當機故詳
說之三明天行者天是第一義天此經亦名為涅
槃天識陰初破即巳明悟登圓初住從此發行進
趣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心十地等覺乃至圓滿
菩提歸無所得皆是繇理成行故名天行四明嬰
兒行者既證無緣大慈觀眾生有種種小善之機
[001-0204c]
若無菩薩開發不得生長故以慈善根力和光利
行令諸眾生得見菩薩同其始學或示五戒十善
之行或示色無色界因行或示藏通別教種種諸
行以此俯同羣小提引成就如此中所明三十二
應隨何類說何法即其事也五病行者既證無緣
大悲觀一切眾生病則是我病故示同其病而度
脫之即如阿難於空王佛所巳發菩提之心今方
示墮婬室悔責多聞深發大教普利未來又如三
十二應中天龍藥叉等惡趣眾生樂脫五倫即皆
現身而為說法亦其事也次第五行竟言一心五
行者即是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圓五行也涅
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今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又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皆即
指此一心圓五行也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
定發慧即圓聖行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即圓梵行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
入即圓天行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
輪轉與其同事稱讚佛乘即圓嬰病兩行也圓天
行成故稱大雄圓聖行成故稱大力圓梵行嬰病
行成故稱大慈悲大力故名妙湛大慈悲故名總
持大雄故名不動又五行總無二相故名湛五行
互具諸用故名總持五行惟是一性故名不動阿
[001-0205a]
難親悟自心如來藏性所具五行方知世尊果上
所證五行一一無非三德祕藏而讚之也謂依藏
性隨緣不變義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即成聖
行依藏性不變隨緣義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種種
示現即成梵行及嬰病行藏性隨緣不變不變隨
緣之理即是天行初心知此名字五行依此起觀
觀行五行觀成解發相似五行解深發證分真五
行圓滿菩提究竟五行從始至終一心圓具是故
名為一心五行今更約三種增進修行漸次點示
其相嚴淨戒律永斷婬心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身
心快然妙圓平等即戒定慧聖行永斷五辛不餐
酒肉無啖生氣即慈悲梵行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即是天行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
行無相負累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即具
嬰病兩行是人即獲無生法忍謂五行功成證圓
初住也以要言之始從乾慧終至妙覺無不以三
漸次為能歷故曰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而此三漸次行第一第二是助行第三違現業是
正行正助二行攝一切行罄無不盡故得標名為
萬行也。
三釋首楞嚴者梵語首楞嚴三昧此云
健相分別正定得此三昧者知諸三昧行相多少
深淺如轉輪聖王主兵臣寶能知兵力多少所住
至處無能摧伏此三昧寶亦復如是按藏中別有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專明此定功用威力似是深
[001-0205b]
位菩薩所修與今經初心方便稍異今不依此釋
首楞嚴也涅槃經云首楞嚴者一切事竟嚴者堅
因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今正依此釋名
兼攝健相分別之義言一切事者所謂五陰六入
十二處十八界及七大也言畢竟堅固者所謂皆
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本如來藏常住
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皆悉清淨本然周徧法
界也言健相分別者所謂善知五陰濁相及澄濁
得清相善知入處界大流相所相及入流亡所相
善知二十五門顯密修證各有能歷三漸次行所
歷五十五位始終差別及平等相善知一念迷惑
能起七趣升沉諸因果相善知修奢摩他毗婆舍
那所現微細諸魔事相故名健相分別也復次約
陰入處界七大等事明畢竟堅固者仍為十意一
畢竟理二畢竟誓願三畢竟莊嚴四畢竟智斷五
畢竟徧知六畢竟道七畢竟用八畢竟權實九畢
竟利益十畢竟無住一畢竟理者謂陰界七大等
皆即如來藏性圓三諦理天然性德離過絕非凡
十法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隨舉一塵隨舉一念
隨舉一事隨舉一名一一無非三德祕藏全體大
用更無少許事理不具此中經云此見及緣元是
菩提妙淨明體又云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
為妙覺明體又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等又云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
[001-0205c]
則有俱現乃至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是
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而結之以如來藏
性俱非俱即雙遮雙炤此理方名畢竟尚非出二
邊之中道可比何況滅色即色二種真諦耶二畢
竟誓願者謂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故有隨
染緣之陰界七大如水成氷遂起同體大悲發無
作二誓徧十界自他苦集曰眾生無邊誓願度煩
惱無盡誓願斷又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
有隨淨緣之陰界七大如氷成水遂起無緣大慈
發無作二誓徧與十界究竟道滅曰法門無量誓
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經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
度如是恒沙眾乃至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羅心
無動轉夫得果必兼法門度眾必斷煩惱今繇既
悟藏性稱性而發所以終無動轉當知即是無作
四弘誓也又云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
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
悲仰又云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又云自
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巳圓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如此皆明異竟誓願尚非依無量四諦
所發弘誓可比何況依生滅無生四諦所發弘誓
願耶三畢竟莊嚴者謂知陰界大等即是性覺妙
明本覺明妙而修圓頓止觀依明妙照而常寂義
成奢摩他一心三止依妙明寂而常照義成毗婆
舍那一心三觀依妙明明妙寂炤無二體義於奢
[001-0206a]
摩他微密觀炤平等無二法華經云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此經云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
藏又云靜極光通達寂炤含虗空又云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如此皆明畢竟莊
嚴尚非次第止觀可比何況體析等止觀耶四畢
竟智斷者謂知陰界大等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
動周圓妙真如性以圓頓止觀圓破三惑圓顯三
諦不離諦而有惑不離惑而有諦破無可破顯無
可顯方名畢竟破顯就惑破處煩惱即菩提說名
智德就理顯處生死即涅槃說名斷德又炤理故
名智惑破故稱斷經云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
登無上覺又云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
從人得又云覺迷迷滅覺不生迷譬如金鑛雜於
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
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又云去泥純水名為
永斷根本無明又云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
淨如此皆明畢竟智斷尚非次第三智僅斷無明
十二品者可比何況偏空智慧秪斷界內見思者
耶五畢竟徧知者謂知陰界大等本如來藏不變
隨緣隨緣不變若迷此陰等諸法妄計因緣自然
和合及不和合則有十界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
沙無明等名之為塞若悟陰等諸法當體即是三
德祕藏則成十界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
等名之為通於塞知破於通知護經云滅塵合覺
[001-0206b]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又云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
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
繇又云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如此皆明畢竟徧知尚非歷別五眼可比何況法
眼及天眼耶六畢竟道者謂知陰界大等一一非
淨非不淨雙炤淨與不淨名身念處一一非苦非
樂雙炤苦之與樂名受念處一一非常非無常雙
炤常與無常名心念處一一非我非無我雙炤我
與無我名法念處一身念處一切身念處一受念
處一切受念處一心念處一切心念處一法念處
一切法念處是名圓四念處惡滅善生名正勤定
斷成就名如意足五法增長名根根破障名力分
別道用為覺分安穩道中行為正道繇此圓入一
切法門經云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獲四
不思議無作妙德又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
如幻十種深喻如此皆是明畢竟道尚非無量道
品可比何況無生生滅諸道品耶七畢竟用者謂
知陰界大等雖復理性平等清淨而無始妄習事
障偏強須加事助以開圓解雖用事助一一還與
圓理稱實相應經云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
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
神呪又云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如來於大悲
光來灌其頂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
[001-0206c]
七日乃至道場儀軌事事皆表圓頓乘法如此皆
明畢竟助用故至果成便名三輪不思議化當知
事相雖同收功永別圓人對治豈前三教所能比
耶八畢竟權實者謂知陰界大等如來藏性非權
非實非因非果而能成就一切權實因果以不達
陰等空故則有世間魔外種種諸位以但知陰等
空寂不達其即假故則有出世聲聞緣覺種種諸
位以但知陰等體空如幻不達其即中故則有歷
別種種諸位經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
屬皆繇不知二種根本又云將欲復真欲真巳非
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此之謂也以了知
陰等本如來藏即空假中則有圓頓種種諸位經
云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此之謂也知前三種諸位則善知權知後圓
頓諸位則善知實知此如來藏中同體權實則知
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是名畢竟權實尚非教權證
實可比何況教證俱權者耶九畢竟利益者謂知
陰等本如來藏覺悟無惑則凡內外強軟諸魔永
不能動經云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又云然彼
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
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氷煖氣漸隣
不日消殞又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
始成就不遭岐路直至菩提無諸少乏此是自利
[001-0207a]
畢竟自利既爾他利可知是名畢竟利益尚非四
榮利益可比何況四枯耶十畢竟無住者謂知陰
等藏性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言妄顯諸真妄真同
二妄是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
道經云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
指超無學又云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
無所得是名畢竟無住尚非不住但中似解可比
況僅不住偏真似解者耶此十種畢竟從始至終
通修徹性縱令在迷理本畢竟初知此理即名字
畢竟依此修觀即觀行畢竟解發根淨即相似畢
竟進破無明即分證畢竟成無上道即畢竟畢竟
而總約陰界大等為所觀境故言一切事畢竟堅
固也。


次合釋者謂圓教一切菩薩亦惟繇此大佛頂理
故能一心具足萬行而十八界七大隨舉一事皆
悉畢竟堅固始終修證無能摧伏若不悟此大佛
頂理則雖積集萬行而於一切事法終非畢竟堅
固且如藏通菩薩始終不知大佛頂理故雖事度
理度歷劫辛勤終歸灰斷不名堅固別教菩薩初
心不知登地方知雖獲堅固猶未畢竟惟圓教菩
薩先悟此大佛頂理以為真因所以十八界七大
隨舉一事為所觀境皆得畢竟堅固也然前三教
菩薩雖繇不知此理未得畢竟堅固實非離此大
佛頂理別有差別因果可得故依對待義則須簡
[001-0207b]
去約絕待義仍無所不收且如尼沙陀初觀不淨
藥王昆季初作世醫迦葉以然燈塗像為緣因周
利以調出入息為方便乃至火頭觀煖氣以息婬
持地從平地以積行種種權行總入圓通自非大
佛頂理平等法性本具功能何繇一切事行皆得
畢竟堅固也哉分句廣釋竟。


二合辨大途者經題三句秪是體宗用三亦是性
修人法因果並舉亦與經初所唱大定之名符合
言體宗用者大佛頂是境妙全彰經體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是智妙顯示經宗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是行妙示經力用雖了義非無大用萬行不離真
宗且約智妙屬宗行妙屬用一住分之又修證非
無妙行首楞非無妙智且約如來為自行因果菩
薩為化他因果一往分之言性修人法因果者大
佛頂即如來藏性非因非果因果所依也如來是
果人密因修證了義是果徹因源菩薩是因人萬
行首楞嚴是因該果海言符合定名者經云有三
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
門超出妙莊嚴路夫具足萬行即諸菩薩萬行也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即如來密因修證
了義也若文若義皆悉允合但經中取大佛頂性
德及首楞嚴修德合成三昧之名總顯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之妙而以具足萬行二句別顯三味功
能旨趣題中直將此十九字一氣貫下正顯達性
[001-0207c]
之因方為密因達性之修修方了義達性之證證
方了義達性之行一行一切行方名具足萬行達
性之事全事即理方得畢竟堅固是知首楞嚴名
雖屬於修而全繇於大佛頂性所以經中廣開圓
解欲人即性成修但依此教理成就首楞嚴行則
智斷因果等無一非首楞嚴矣又何俟於再分別
耶釋別名竟。


次釋通名為二初正釋經字二歷法明經。
初正
釋者梵語修多羅或云修單蘭或云修妬路或云
素怛纜總是彼方楚夏不同此土或翻為契或翻
法本或翻為線或翻善語教或翻為經或云無翻
含五義故一法本義亦云出生二微發義亦云顯
示三涌泉義四繩墨義五結鬘義智者大師和融
有無復於翻五含五各作三義釋之即是教行理
三所謂契緣契事契理乃至結教結行結理教指
世界悉檀具如法華玄義廣明茲不具出今約此
方經字訓法訓常釋之法者可軌義常者不變義
可軌者教可軌行可軌理可軌經云是佛頂光聚
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又云如是法門先
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又云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教
可軌也經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行可
軌也經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又云精真妙明本
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理可軌也不變者教
[001-0208a]
不變行不變理不變經云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
如此說即波旬說教不變也經云過去諸如來斯
門巳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又云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
取阿羅漢不持此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
事無有是處行不變也經云汝與眾生亦復如是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又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
妙理不變也。
二歷法明經者若從佛及四依聞
法則音聲為經若從卷帙則色塵為經若法行人
歷法觀察則法塵為經若他國土有以光明作佛
事者亦是色塵為經香積佛國即是香塵為經以
香飯作佛事兼取味塵為經或有佛國以天衣作
佛事即是觸塵為經復次悟者一切是經迷者一
切不知是經且如佛正說法有時四百九十八人
意中罔罔則與清風過耳何異而古人或聞擊竹
或聞婬詞或聞估肉俚言皆即悟道則何聲非經
又如黃卷赤牘種種莊嚴牛羊雞犬視之則與草
木瓦石何異而古人或見桃華或觀流水或觀塊
破皆即悟道則何色非經復次佛斥阿難云汝等
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既曰非得法
性是未悟理既不悟理即不成行既不成行則教
道亦虗而憍陳那於佛音聲悟明四諦既巳悟理
驗必成行既巳成行則驗教非謬故知經體不殊
迷悟自異且尼沙陀觀色色即是教行理童子聞
[001-0208b]
香香即是教行理藥王嘗味味即是教行理畢陵
傷刺痛即是教行理乃至六根六識七大亦復如
是以要言之根塵諸法一一本即如來藏性性不
可變法爾可軌舉體既即理經那得不是教經行
經故於一一法中能見大佛頂理者則一一無非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一一無非諸菩薩萬行首楞
嚴矣此經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
部錄出別行即是以處彰名言灌頂部即密部也
若經中所結五名顯密互彰若今題存三略二以
顯該密乃結集家善巧若後世稱此經名畏於繁
文直云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合經中王三昧名亦
復略攝性修旨趣巳盡誠為無過若近世喜簡直
呼為楞嚴經理固無礙奈與藏中首楞嚴三昧經
相濫今謂圓頓妙詮互融互攝既可直云楞嚴經
亦何不可直云萬行經了義經密因經佛經菩薩
經耶然雖互攝互融而性修理事亦仍不分而分
自應以性攝修以理攝事似宜直稱大佛頂經則
經體既顯不濫他帙亦兩便也釋名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玄義卷上
[001-020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