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8 圓覺經集註-宋-元粹 (master)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集註下



【○四清淨慧章判修證高下二初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二。
初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
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二請後二。
初正問位次。】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
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舉所證覺性問能證位地覺心一味因果階差二
義既乖故須起問圭峯
二願益未來。】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
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
[002-0459b]


【二受旨。】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二初明六即位次有二謂理同
故即事異故六若知理同迷悟平等免於退屈若
知事異因果不濫免生上慢又此六即收凡聖盡
九界三道屬初理即聞圓頓教屬名字即五品觀
行即十信相似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
十一位總為分真即妙覺則名究竟即也斯是天
台圓教判位宛與經合初理同故即三初法二。


初正示理同。】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
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與眾生。」


【圓滿覺性三諦具足自性中也非性空也性有假
也有是具義以性具十界循界性而緣起法法即
性是則菩薩眾生本是實相復何取證於其間哉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亦此謂也實相即是覺
性異名私註非性者非前五性及貪愛等輪迴差別
之性性有者前差別性皆有圓覺循隨也圓覺不
守自生隨緣徧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全覺性起
故法身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無取無證者非當情之境圭峯
二徵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以性奪修故菩薩眾生二皆如幻指幻即性名幻
化滅如荊溪謂本虗名滅也既皆即性同一圓覺
[002-0459c]
故不復有能取證者慈室
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


【若不明隨緣不變幻化即性只作遣蕩釋上文者
何當此喻眼只是一誰為能見誰為所見慈室


三合。】


「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圓覺自性性自平等性不自謂無平等者竹菴平等
一性天然如是是外無有能平等者若更云有心
外見法今學道人誰不談性只為尚存能平等者
所以未能絕念歸一慈室二事異故六二初總明大
意二。
初迷悟差別。】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
便顯差別。」


【眾生迷倒五住煩惱也一切幻化九界因果也不
達三障即是三德故曰未能除滅滅未滅者達與
未達矣耳五即名達理即未達復約五即前後相
望論滅未滅私註迷即不覺迷必對悟悟即始覺覺
有深淺故名字解心虗通觀行伏而未斷相似麤
惑先落分真斷而未圓此四位中以幻修幻皆妄
功用至究竟果功用方息對前理即六位宛然故
云便顯差別東陽
二復性一如。】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諸佛同證寂滅之理隨順者與本相應無乖違也
後二句亡能所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
[002-0460a]
之令寂圭峯巳入無功用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復
性平等猶如虗空竹菴二別示六即六。
初理即。】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
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全體在迷名為理即縱稟權教覺性未明東陽不約
凡迷即無地位故先標此翻之彰信我體元空妄
想為有執為我故便生愛著我體所執我見能執
圭峯妄想我者錯認四大及愛我者執我之見既執
此我保之為常生住異滅殊不自知從此身心遂
造諸業憎愛造業心也五欲造業境也慈室


二名字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
性自勞慮。」


【善友知識也教令稟教也開悟知解也知我身心
是本覺性起亦圓覺滅亦圓覺解妄為真故云發
明此生勞慮雖未能忘到此巳知全性而起故曰
性自慈室發明起滅慧照朗然顯發心性無始妄習
一時悟現以冥真之慧照起滅之念起之與滅念
念皆知翻前不知念念生滅即知等者此生滅心
迷性之時性即起滅妄念還自勞役心慮圭峯悟圓
覺性不離起滅故曰發明即達日用現行煩惱全
是如來根本大智此舉果證以教初心故曰教令
開悟後二句直解為優私註
三觀行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002-0460b]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位頓伏三惑觀與理冥故云勞慮永斷得法界
淨既伏必斷名為永斷然此觀解尚存能所故障
圓覺不自在也隨順只是相應之義結名凡夫者
天台定為圓教外凡亦名五品位具出法華分別
功德品私註
四相似即。】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
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能見前淨解為礙故斷解礙然能見智名曰見
覺先斷二惑見思塵沙得六根淨似後真證如鍮比金
住此見覺還名覺礙礙於圓覺不自在也天台十
乘有離法愛離此見覺入後分真問前位頓伏三
惑此何二惑先斷曰初心用觀事理頓忘三觀一
心故能圓伏然智有微著惑有麤細約智明斷不
無前後故譬冶鐵麤垢先去私註五分真即四十一
地分證三德分破無明始從初住終至金剛分三
初證理三。
初法。】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
與照者同時寂滅。」


【有照有覺指前二位照是淨解覺是見覺二皆有
住故俱名礙稱性之照故云常覺照而非照故云
不住又照是所照者是能能所俱泯故云照與照
者同時寂滅私註亦不可同凡夫故云常覺不同地
前故云不住圭峯
二喻。】
[002-0460c]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


【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寂能照亦亡私註


三合。】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巳斷滅無滅礙者。」


【實相無念有照即礙若立能照照達妄念還成以
礙滅礙如以聲止聲也又能觀觀即無明是所觀
即前有照有覺故曰礙心自滅諸礙後二句泯能
私註二忘教。】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夫設言象在於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
真故以標月之指喻於言教謂見月須藉指端悟
心須假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詮心悟心
忘教存指則失真月執教則失本心意令證實忘
標故云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等者正明諸佛同以
言詮顯理故文殊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
圭峯
三結位。】


「此名菩薩巳入地者隨順覺性。」


【若云入地方破無明是別教義今是圓位借別名
耳又四十一位之所同依故總云地私註六究竟即
三。
初示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
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
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
[002-0461a]
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
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初二句總標也列十對法皆同真實一識智對無
念則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則為失念是識也念
本自空元自無念故皆解脫二成破對眾緣相會
曰成緣離曰破又進修曰成毀謗曰破緣無自性
成破一如故皆涅槃三愚智對四邪正對五真妄
對六染淨對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
七依正對八苦樂對九有性無性對有性者三乘
性也無性者闡提性也非唯他日回心現巳齊成
佛道十縛解對佛頂經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上
之十對名相雖異其意不殊但緣佛證覺心心無
取捨故得諸法普同圓妙圭峯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者總標三障即三德下別約德障離成十對當準
圭峰疏解但此經明二乘作佛不異楞伽密對菩
薩也鄣南
二明照。】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


【平等大慧深廣如海此慧離念諸相皆空東陽


三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結果位也起信論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
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心念故得
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圭峯二顯入位法門三
初圓修行相二。
初的示安心。】
[002-0461b]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


【文有四節每節二句妄念攀緣取著外法也念則
違覺故令不起若求真捨妄猶棄影勞形若滅妄
存真似揚聲止響境從心現元是自心若加了知
即迷現量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
實如眼不自見等圭峯此舉十二時中至要之術金
剛般若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鄣南行者當知一切
時處身心依正俱是法界常空假中如珠走盤無
可留影性德妙行無越是矣私註
二依法悟入。】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
隨順覺性。」


【彼當機眾若聞此方便心無疑惑體達分明領受
任持則坦然合道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
甚為希有等圭峰
二宿植德本。】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巳曾供養百千萬億恒
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驗今開悟頓契佛心方達宿因曩承熏習圭峰


三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由斯而得因果相攝決定無疑是以如
來印言成就圭峰二偈頌二。
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2-0461c]


【二正頌三。
初頌理同故即。】


「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二頌事異故六。】


「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徧隨順」



【初二句頌總標次一句觀行次一句相似二句分
證二句究竟缺理即名字亦可以覺未覺兼之私註


三頌入位法門。】


「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虗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巳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後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智私註。】


【○三不定行證四。
○初威德章顯示行體二。


初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三。
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
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覺心煥發故曰光明一念頓忘即登圓住不藉劬
勞肯綮修證也私註
二請後二。
初舉喻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
[002-0462a]
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城喻圓覺門喻行門前說觀行理趣分明今復諮
詢忽涉非分故先立理請更投機圭峯


二正請行法。】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
總有幾種。」


【方便漸次問所修之行總有幾種問能修之人圭峯


三顯益。】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
如來大寂滅海。」


【三三展䖍誠。】


「作此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
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四初指體標行二。


初指體開解。】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
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夫大圓覺體最勝最妙徧一切法生佛一如十方
如來皆由證此故云出生以理融行行無不同東陽
[002-0462b]
無上妙覺者性德之體真妄同依徧諸十方出生
如來者體量周含諸佛同證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者體德徧具無非圓覺私註
二標舉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隨其根性設教多端循謂循隨性謂根性眾生根
性雖有萬差而此三門一切收盡圭峯一即無差三
即是差此乃無差之差無非是性故云循性差別
當有三種慈室性德之行隨根修入根既不等法亦
何窮如病有千源藥生多品然覈論性德三諦天
然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中道者妙
一切法至三即一至一即三處凡為三因在聖為
三德大論則曰一心三智天台則謂即空假中此
經則以靜幻寂為行相也蓋依諦立觀全性發修
依真立空破一切惑依俗立假建一切行依中諦
立中觀究竟一切性法界絕待然此三觀既全性
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俱破俱立俱絕
對待非次第而入非並別而觀十方如來依此成
佛無邊行海圓攝無遺此經三種並存梵音一奢
摩他華言翻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二三摩鉢
提此翻等至亦云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三
禪那此翻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義當中觀
說雖次第用在一心全三之一一必具三次章縱
有單複前後實解圓而行不定耳故此皆標悟淨
圓覺下文亦曰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
[002-0462c]
相住持又云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
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識此意矣不唐駕說又
此三皆以觀為名者圓覺章云修此圓覺三種淨
觀是名三觀初首方便三種淨觀隨學一事三文
稱觀敢不依憑若奢摩他翻止辨音章云清淨定
輪者須知寂而能照照不離寂譬如止水無波然
後能鑒雖定慧不二從別名觀又觀所依定故稱
定輪後偈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楞嚴三名
與此不異各從經意三皆名止涅槃中三名義少
殊一奢摩他翻止二毗婆舍那翻觀三優畢叉翻
止觀等雖二名不同體亦無別禪那以雙遮為離
優畢叉以雙照為等也私註方便者所修習法皆以
此為門戶故由之而巳治病以藥病愈藥何用哉
圭峯依經立三觀名一泯相澄神觀二起幻消塵
觀三絕待靈心觀同天台三觀空假中也他云異
者此明用心方便彼則推窮性相此不立境彼多
生解今謂無有用觀而不立境以觀依境立故初
心解則俱解後心行則俱行無非方便巳如前說
天台諸文推窮性相此依龍樹遣蕩觀門為破執
故執若巳破何必推窮為求當理不敢分宗竹菴
不窮諸法性相妙觀於何處用若不對乎三諦安
知全境為智嗚呼當宗尚昧況他人乎慈室


二正明行相三初奢摩他三。
初標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002-0463a]


【發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以
為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為妙行膏明相賴
目足更資故下標本皆同此矣圭峰此圓覺體萬行
根源苟非先悟則徒為苦行非涅槃因東陽此悟即
解悟也慈室二釋行二。
初修觀破障。】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覺心初建力尚尫微理宜取靜安詳方能展照以
靜澄念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因靜生慧故名靜
慧客非本性塵汙自體身心塵妄不起名滅圭峯
心客塵者煩惱在心約取計說如身見等故云身
鄣南念境也覺觀也若以三觀對破三惑此當空
觀發一切智則客塵煩惱體是見思假破塵沙中
破無明若準次章單修靜行有曰永斷煩惱究竟
成就不起于座使入涅槃既云究竟涅槃合是三
德祕藏以證驗修必一觀而三觀三惑一體而破
也楞嚴第一陳如委答客塵二字意指見思與今
少異私註
二行成顯德。】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
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由離根境內心自閑寂靜清虗輕安調暢喧塵永
息麤重長袪十方佛心於中顯現者此明感應眾
生圓明性體與佛無殊但以妄情凡聖似隔今身
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徹理實而言
[002-0463b]
我之身心亦能徧現十方佛中今但約入觀者為
主故云諸佛於中顯現圭峰寂靜即真諦之體菩薩
證此非小乘固執故云輕安世界依報也佛心正
報也見思麤垢既盡則中忘而外融任運與十界
凡聖依正同一真空故能眼見障外色耳聞障外
聲楞嚴明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
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亦此位證相鏡喻寂靜像喻依正慈室
圓覺體德量徧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智明體顯
鑒淨像生此亦三諦圓彰不止真空而巳私註


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云止定之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
不妄緣故寂靜是顯相止是釋名此既修止三皆
名觀者此宗必具理事定慧皆無障礙故約止修
觀也圭峰定慧不二準文從別如前巳示煥疏用三
止釋此行三觀釋幻行求之過矣今所不用私註
三摩鉢提三。
初標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二釋行三。
初正示修發。】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
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
大悲輕安。」


【心性是識識與根塵各無自性故名幻化諸幻即
[002-0463c]
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
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變化等者隨機應化
說法開示如幻眾生也根塵既消自他無二故能
內發同體大悲悲從定起非其愛見故輕安暢適
圭峰幻者即心識根塵大悲乃俗諦之體慈室覺知根
塵幻化不實此定境也即起諸幻下正明修觀起
幻除幻自行斷惑變化等者化他出假四教四門
門門四諦知病識藥授藥方法一一投機故曰變
化諸幻而開幻眾然此幻相並須心觀照知歷歷
然後起用天台止觀曰如來在昔以漸頓觀心偏
圓具足依此心觀為眾生說即其義也由起幻故
下觀成所發次章明單修幻行既曰不失寂念及
諸靜慧故不可單以俗諦定今所發私註


二重明離相。】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一切菩薩等復牒所修彼觀下正明離相非同幻
故者約智忘境非同幻觀等能照亦寂謂非同幻
境之觀亦皆是幻能所俱遣藥病兩忘故云幻相
永離私註
三總結舉喻。】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土喻性德苗喻觀行觀行增進如土長苗圭峰云
如種穀等依土長苗收子之時苗土俱棄種喻覺
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今謂經喻生長何以滅義
[002-0464a]
消之耶況偈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鄣南


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亦名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
圭峰等至者幻智於彼所化之境平等普至也今直
作假觀釋之慈室既前標圓解亦舉一即三所謂一
假一切假也圓覺章有云三摩正憶持私註


三禪那三。
初標解。】


「善男子若菩薩悟淨圓覺。」


【二釋行二。
初明修相。】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
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
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
不相留礙。」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者無知覺之明為能離也非
心慮知非身覺觸明者能離之體礙無礙境者能
所俱遣亦可礙謂生死無礙涅槃也受用者屬巳
資緣世界者共居國土相在塵域者依正互相由
藉而住自五品來生身得忍皆住分段縱入變易
亦未離陰此皆屬礙即無礙故如器中鍠也但法
文中未見即無礙義須下喻顯譯者之巧也如器
下喻煩惱下合圭峰云鍠字不定恐譯人錯遂為
三釋一依鍠字音橫訓和訓樂非器中聲取其聲
勢擊罄之類其聲鍠鍠然譯人稍拙二作鑛音同
[002-0464b]
即大鐘也或寫錯以鐄為鍠三作簧音黃即笙簧
之類以有簧之器非一故不局笙中簧乃云器中
簧也此則譯人不善此方音韻文字故字與音俱
錯他疏皆依此解今謂圭峯之疏多罪譯師蓋傷
於博達矣且一代翻譯文質相稱無出覺救所譯
此經豈錯一字遂受不善方言音韻之責廣韻注
鍠字云說文音皇何得專以橫音為咎耶世人鞔
鼓內藏鐵鍠二條取聲韻之遠今經正取器微聲
大以喻即礙處達無礙也鄣南不取幻靜至永得超
過礙無礙境顯雙遮二邊正入中道受用下明中
道觀體周圓無際相在之相宜去聲呼秪是身心
等相一一即中雖局而徧私註
二示觀成。】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
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寂滅即中諦之體菩薩住此而不著故曰輕安慈室
三諦俱中故名寂滅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者妙圓
覺智契中道也自他等者此寂滅境雖徧一切法
而離一切相計五陰名眾生執長齡為壽命私註


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云靜慮正是雙遮之體此亦直作中觀釋之慈室


三總結彰圓。】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
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
[002-0464c]
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三門皆依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亦皆趣入
圓覺始終不離故云親近隨順佛及菩薩同證同
修隨機隨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
具修多行然必皆依此三種業或具修三或單或
複具如二十五輪所明圭峰既三皆圓覺又云圓證
驗非單淺次第之行隨機同異行體唯三私註


四較量顯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
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行一剎
那頃隨順修習。」


【偏小屬權圓乘稱性日月爝火焉得與齊私註


二偈頌二。
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三。
初頌標解。】


「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二頌行相。】


「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頌總結。】


「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002-0465a]
 名究竟涅槃」



【○二辯音章明不定相上三法門約機偏好次第漸
修一念圓修或單或複前後更互故曰不定行雖
不定解必依圓私註分二初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三。
初慶前所聞。】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二問幾修習。】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前說三觀雖行相分明未審菩薩所修為一人具
三為三人各一為前後為同時為依次為超次圭峰


三申請問意。】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
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
諦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三。
初敘意標數。】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
[002-0465b]
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圓覺無修明所依本依末覺等明諸輪意輪者摧
輾義能摧惑障令正智轉圭峰本無修習所修之法
及修習者能修之人性德無作也依於未覺幻力
修習者依於不覺而有始覺修德之行也定輪者
大經云能觀心定名為上定鄣南
二列示修習三
初三輪單修二二十一輪互修三一輪圓修慤疏
於此二十五輪約喻各立一名圭峰全用今但準
經靜幻寂相科釋也私註
初三輪單修三
初靜行。】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二十五輪皆有標列結亦應一一標云悟淨圓覺
文繁故略不起法空之座便入寂滅涅槃圭峰初門
觀行雖漸發心教法皆圓流通末章云頓機眾生
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是矣只為圓法自
在所以隨機入門不妨單複修習從漸入頓也竹菴
修時雖單所入涅槃既屬圓頓豈不一即具三下
二觀準此慈室問單修一種捨餘二否不捨非單捨
則幻行云何不失寂念及諸靜慧答存三用一非
捨二輪鄣南
二幻行。】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
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002-0465c]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欲盡化度須佛加被故云以佛力等寂念中也靜
慧空也慈室雖變化種種作用既標結云修合是觀
心所照妙假亦可自巳覺力名為佛力陀羅尼者
中道總持圓覺異名耳前文云有大陀羅尼門名
為圓覺私註
三寂行。】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
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滅者絕念也獨者不假諸行是絕待義圭峰滅幻者
遮假豈不遮空既雙遮入中又證實相一即具三
彌為可信私註二二十一輪互修三初七輪靜觀為
首幻寂兼修次七輪幻觀為首靜寂兼修後七輪
寂觀為首靜幻兼修此三七中各有三意初二輪
複修次二具足修後三輪齊修且初七輪依文分
七初先靜後幻。】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
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二先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以靜慧故靜也證至靜性寂也煩惱因亡生死果
圭峰
三先靜次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
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
[002-0466a]
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四先靜次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巳後起菩薩清淨妙行
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
三摩鉢提。」


【五先靜齊幻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六齊靜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
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七齊靜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二七輪幻觀為首靜寂兼修七。
初先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
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二先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
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三先幻次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四先幻次寂後靜。】
[002-0466b]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五先幻齊靜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六齊幻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七齊幻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然後住清淨無作靜慮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三七輪寂觀為首靜幻兼修七。
初先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二先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三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四先寂次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
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
修奢摩他。」
[002-0466c]


【五先寂齊靜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六齊寂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
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七齊寂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三一輪圓修。】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圓頓妙觀造境即中故云圓合一切之言該乎十
界依正因果又十界性相法法皆實無非三諦故
云於諸性相無離覺性絕念而觀三諦覺性故云
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也私註
三總結勸修。】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
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
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
就。」


【此示修習法式梵行戒也寂靜定也思惟慧也具
戒定慧心在觀門如是修行必定成佛懺悔等者
多生業累恐障淨心懺悔求哀發露先罪日數若
[002-0467a]
少慮不精誠三七日中巳彰懇禱書二十五輪名
字文句置道場中禮拜䖍誠精祈一行若自的樂
一門隨便修習若勝劣難分不能自決即憑聖力
以卜應信手取之不宜簡擇依所檢結開而視之
頓漸自知無貪餘觀心懷疑阻併失前功縱使再
修稍難成就據根驗理必在於茲無乃等閑輕於
事相圭峰懺悔有三作法取相以無生為主語淚俱
下故曰求哀東陽三七日非正修且決擇所修耳標
者紙簽之類記則二十五名必束聚之次則哀禱
我於何觀有種何觀相宜信手於中以一簽結之
然後取視或得二十四輪為漸後一輪為頓豈復
疑此觀不成悔彼觀不得耶慈室後圓覺章云此觀
不得復習彼觀以驗諸輪漸頓不定私註二偈頌二
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三。
初頌敘意。】


「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二頌修習。】


「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如來者長行不言且據因行今具舉因果耳唯除
[002-0467b]
頓覺人并法不隨順者此二長行亦無謂今明不
定行證故約漸頓明二十五種若圓頓行證之人
并於此法不信順者則不可言無不因此得成菩
提故曰唯除等圭山兩解今用次義須者往撿私註


三頌結勸。】


「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三淨業普覺二章示法病二。


初淨業章示我等四病二初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三。
初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
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廣說三種法門諸輪綺互乃於覺性無差別中而
辨其相名不思議事調御者十號中一佛具萬德
名亦無量如華嚴名號品東陽此悟因行也夫果德
稱真約理可照因行治染體解是難今一念備知
炳然齊現如琉璃缾盛多芥子故深慰矣圭峰


二今問。】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大眾迷悶
不入。」
[002-0467c]


【因聞上章圓覺清淨本無修習故今得以扣請慈室
染污者須約修德不覺而示性德本覺何染之有
鄣南
三請答。】


「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
生作將來眼。」


【三三展䖍誠。】


「說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三初略示二初舉過正酬二。


初從妄生妄。】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
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
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
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無始者未曾悟故故下有生盲之喻妄想者無中
橫計我人等者統為我相展轉約義故有四名四
名復有二相一迷識境二迷智境初者情識所計
謂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計我盛
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為眾生計我一報命根不
[002-0468a]
斷而住為壽者如金剛兩論所說天親無著迷智境者
證悟覺性而帶能所從麤至細展轉遣之即此經
說至文當知顛倒者真我本有迷之謂無妄我本
空執之謂有由此下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
句由惑造業次二句由業招報後二句反於三道
墮於二乘又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初六句集
諦次二句苦諦次一句道諦後一句滅諦由此便
生憎愛二境者由執四相為實我體所以於自生
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違我者憎於虗妄體重執
虗妄者四大五蘊迷性妄生眾緣假合巳是虗妄
更於其上重執我人二妄生業至苦樂果故名為
道業成即受生死流轉厭流轉者息緣斷惑見涅
槃者趣寂沈空圭峰三道流轉此乃六凡妄見涅槃
乃二乘界須知九界背性成迷盡成染污慈室此經
四相對彼金剛謂迷智境若望中道究論能執亦
是識情以眾生無始未離念故故云妄想執有等
又此雖約證悟了覺以辨四相似從麤至細展轉
淺深然詳經意恐一一相各有麤細俱淺並深竹
庵云此章除四顛倒我為根本我執有麤有細今
現行麤執也至於地位中人微細執我自不知覺
未能斷除若尚在信解我相浩然況未真正麤執
我相全同凡俗其增長我慢蓋學佛者之大病也
宜乎熟讀此之一章現行執我如破家賊手鑒文
愛二境者雖憎愛屬心由心逐境遷以所顯能故
[002-0468b]
云也於虗妄體重執虗妄者認四顛倒為我體從
我體起憎愛故云重執私註
二障覺成迷。】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以妄想故障清淨覺然本覺元如迷情自隔非覺
違拒不容入也其能入者離念即覺亦非覺性挽
之令入動念著有息念沈空是故動息皆歸迷悶
前明從妄生妄正答因何染污此段結酬迷悶不
入也私註
二重覈妄本三。
初徵牒。】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巳主宰。」


【動念既為背覺息念即合契真何故皆稱迷悶由
有無始根本無明為我主故動是我動息是我息
我相既在動息俱迷圭峰
二轉釋。】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
不自斷命。」


【背覺巳來未逢師教動乖佛慧有若生盲身心諸
法無非圓覺以不了故全是無明無明我執如人
愛命不自斷也私註
三結過。】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人若愛我則順人若違我則憎以此之計滋養無
明從始至今無由得斷慈室相續者本從無明而憎
愛憎愛還熏無明種子現行相續不斷將此求道
畢竟不成圭峰二廣釋二初列釋四相略疏云然此
[002-0468c]
我等行相殊常常者但約迷執初果巳除此乃直
就修證羅漢未曉一約事驗我二悟我成人三了
迹迹生四潛續如命又云雖約計執淺深說有四
相差別然唯是我見故經文除別列四名之外節
節皆有我字若除此執便是圓覺詳夫略疏釋此
四相巳非初心現行麤執鈔指界外塵沙無明今
準前文由執我等妄見流轉後文不了四相經劫
修道但名有為不成聖果經意正該見思麤垢則
知圭山取義太過又約計淺深說四相者且初一
相自有麤細淺深之判亦恐不爾竊謂初心學者
偏乘暗證未得謂得展轉橫計無越四執是則證
非絕念悟猶背性證悟既爾了覺亦然以皆存我
俱妄想故故曰認四顛倒為實我體乃至動息皆
歸迷悶竹庵指為現行麤執似有眉目若地位中
種智未滿我執微在以金剛前皆屬凡故故曰其
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又曰其心乃至圓悟涅槃我人既然餘二例爾經
文存略讀者應知俱淺並深匪敢誣也私註文為四
初我相二初標顯麤執二。
初約法標。】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捨妄證真名我相以執所證故竹菴者之一字正指
我體慈室心所證者圭峯云心謂第七識所證即第
八識見分一切眾生任運執為內我今謂第七名
二乘識沈空之心其位巳深此文且約凡夫現行
[002-0469a]
見思之我下文證於如來等方竪論七八識耳所
言證者取著為義故下云是故證取鄣南


二約喻顯。】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
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弦急緩慢支體不調手足失度之狀圭峰安則忘身
針艾疼楚則認我也譬修行者無證則巳有證則
著故合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然金屑雖貴落眼
成翳如下文云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彼末世眾生
習菩提者以巳微證為自清淨由不能盡我相根
本此非凡鄙境界學佛高流所當深誠也私註


二結指細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
是我相。」


【心證是能如來下是所也又所證中了知是能涅
槃是所不忘能所即是我相圭峰乃至等者非但凡
時取證屬我等覺後心轉依之日尚有此我也鄣南


二人相二。
初麤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
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巳超過一切
證者悉為人相。」


【心悟證者覺前非也者字正名人相不復認我乃
不作證心悟亦如是同前非也圭峰執能悟為人相
竹菴
二細執。】
[002-0469b]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
殫證理皆名人相。」


【圓悟是能涅槃是所殫盡也既入地位雖盡除證
理之執尚少存能盡之悟故成人相私註


三眾生相三。
初標示。】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覺前能悟悟是所覺悟既成所覺又名能展轉無
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相待了此無定故離
前非計所不及謂免諸過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
生者不定執一之謂也亦是眾多生起不斷絕義
圭峰對上我人立此一名我相執所人相執能各計
一邊非眾生義今眾生相非我非人雙義名眾也
鄣南
二舉喻。】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
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
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借世人語以為義勢顯眾生相非我非彼者以是
眾生故非我也既云我是復非彼也非彼我故者
非彼人之我圭峰
三結指。】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
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了證者空則我不及了悟者空則人不及存有所
了名眾生相者心不忘故即上者字圭峰


四壽命相二。
初正釋。】
[002-0469c]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即心之照故云清淨覺前三相名覺所了擬將此
智修習一切無漏之業又業是業用一切作用之
智名為業智雖能除妄而不自除故不自見不自
見故猶如命根如命根者兼取相續之義圭峰執無
漏智業相續不斷猶如命根名壽者相非世有壽
此取如一期報得煖息識三事連持命根不斷以
喻執我不斷故名壽者竹菴忘前了見且云清淨存
能照覺復若命根者字正指能覺之見一切業智
所不自見者恐是凡聖所修業智不自見此能覺
微念私註
二顯妄。】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
離塵故如湯消氷無別有氷知氷消者存我覺我亦
復如是。」


【若心照見前諸妄想稱一切覺此覺未妄皆名塵
垢以存能覺覺所覺故故云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塵垢只是染污之義經意正顯能覺是妄略疏謂
一切覺者是前三相讀者詳之湯喻能覺冰喻所
覺所覺既盡能覺豈存故云無別有氷知氷消者
若執有冰能知冰消則同存能覺我覺前我相故
云存我覺我亦復如是略疏謂以喻反顯以法順
合也問初章云圓照覺相永斷無明如何此中照
覺俱蕩曰顯理須照遣執須亡天台止觀單複四
[002-0470a]
見無言窮逐皆此例也又圓照者不動一法絕念
而遊事理頓忘聖凡平等言之不易行者方知私註


二迷成法障三初有我失道三。
初標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
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前三教時長行遠未生圓解終不能成圓教聖果
以深況淺博地凡夫故可知矣鄣南正法末世者正
宗佛法之末世也夫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
時人多取相今既取證相則正法亦同末世若遇
此教了達病源則雖末世還同正法圭峰釋迦法中
正像各一千年理教行果四法俱備名為正法雖
有教行證果者少名為像法但存理教行證俱無
名為末法末法一萬年非謂全無約多分說東陽


二徵釋六。
初久修如何不證徵。】


「何以故。」


【劫數既多行又勤苦以何義故不證聖果圭峯


二認我取證非真釋。】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
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有何妄法不從我生故云一切慈室賊若在外猶可
隄防養之為兒如何撿護又知賊是賊賊無能為
認之為兒寧免破敗圭峯
三取證如何妨道徵。】


「何以故。」


【縱使認我取證何以便妨於道圭峯
[002-0470b]


四愛寂憎喧非脫釋。】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
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夫生死輪迴本由憎愛欲求解脫須盡二源今愛
涅槃還是本愛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棄苦欣樂雖
殊憎愛元是本習帶之修道佛果豈成伏我愛根
為涅槃者由伏不起似涅槃相以似為真故云爾
也本愛涅槃擬除生死愛心既在真生死根愛根
憎苗豈名解脫圭峰執我故起憎愛故云我愛及云
憎我若以涅槃為二乘所證則愛是法愛即界外
別惑真變易生死之根本也煥雲二疏皆用此意
但與下讚喜謗嗔義似有礙以證空者無嗔喜故
私註
五何知證法非脫徵。】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法者涅槃由前釋云愛涅槃者名不解脫故此徵
云若愛生死許是繫縛今悟涅槃是寂滅法以何
相知云不解脫圭峰六讚喜謗嗔驗我釋謂實證者
必無我無我故即無嗔喜今為法嗔喜即知證法
非真我未盡故文二。
初標我未盡。】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巳徵證為自清淨
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徵證清淨正是我體慈室
二以境驗知。】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
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
[002-0470c]
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世境違順麤重易明唯就法門最難覺察但言為
法嗔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潛伏藏識者種
子也遊戲諸根者現行也因對外境驗得內心我
執猶堅潛藏相續圭峰含藏種子正指第八識若據
遊戲諸根應是六識今就圓論通言黎耶慈室


三總結。】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二說病為法二。
初有我說法。】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
生壽命亦復如是。」


【因聞嗔喜是我妄計我空亡彼讚毀故云無毀我
者亦應云無讚我者但文略耳然存我說法我還
未斷餘之三相未盡亦然文無人字為成句故私註


二說亦成病。】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
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四相若存總名為病以病為法誠可憐愍帶病修
行故增諸病圭峰三以凡濫聖二。
初抑聖同巳。】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
自修行終不成就。」


【如來解行離句絕非住相而修豈能成就如執醍
醐同毒藥矣私註
二起增上慢。】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
[002-0471a]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未得於理未證於智謂得謂證者增上慢人若自
知不證而言證者則根本戒中大妄語罪非此文
意見勝生嫉驗出凡情然諸聖人形類不定得與
不得內證在心何以辨他未得未證故觀心行以
驗真虗夫聖人用心巳他無二見他勝進或法教
流行念念歡喜必能隨順自驗內心如此或即證
悟不虗若自覺巳衰他盛則嫉巳盛他衰則喜縱
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緣勿錯認之謂得謂證
竝由我愛故成障覺圭峰未得三果未證四果謂言
證得起增上慢如四禪比丘等東陽三誡勸三
初誡勿求悟。】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
長我見。」


【此誡以心待悟也凡言悟者初無實法心路絕處
強名悟耳若將心求悟則愈盛於迷故誡云無令
又緣以心求悟遂於經論言句上解會故云唯益
多聞殊不知解會分明底正是我人情識故云增
長我見慈室諸疏之意必先求悟今再考經竊取慈
室苟或不當請馴舊轍無令者禁止之辭私註


二勸令加行。】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貪嗔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002-0471b]


【但當之言與上無令相應得未得者決徹大法斷
未斷者直截知見貪嗔等者對境忘情也如此操
履豈可便認為道如來方與其進故云漸次成就
慈室令斷者即下所列貪嗔等也求善知識者商人
入海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圭峯世有濫學
大乘唯言即心即佛既云心是佛心應須行同佛
行設或空談相即貪嗔益盛嫉妬彌隆昔時行處
寸步不移將恐泥犂未能迯避希冀成佛緣木求
魚但恃天真不觀力用詎可得也寄言後德撫臆
論心勿負如來慈悲苦口東陽
三約失重示。】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反顯不生憎愛則入覺也圭峰二偈頌二。
初標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三。
初頌略示。】


「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二頌廣釋。】


「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城喻覺者法喻各有三義一了心性空眾惑不入
如防外敵二見恒沙德萬行圓增如養人眾三道
無不通如開門引攝圭峯
三頌勸誡。】


「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嗔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002-0471c]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剎是世界如入唐國率土屬唐蕃境亦爾若到悟
境則法法屬悟迷境亦爾癡則長無偈有慢則長
有偈無文影略也法愛者愛涅槃也我身者憎愛
之本所依既空能依何有悟剎我身皆長無偈有
圭峯。】


【○二普覺章示作等四病二初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二。
初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
獲大安隱。」


【禪病者四相圭峰禪豈有病在參者用心差錯耳慈室


二請後。】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
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
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如人有子病者偏憂菩薩大悲先哀末世賢聖隱
伏正法將沈欲令廣益當來是故懸興此問又由
前云求善知識不墮邪見今問何等是善知識餘
文皆顯令彼等者明所為也圭峰五問次第者夫學
道必務師師必有法法貴修進修必離病病去行
[002-0472a]
成利他有在復審其始如何發心天台有曰發心
僻越萬行徒施故以發心之問終焉然五問意求
師為主餘四皆因初問而發若不爾者前巳屢明
圓覺法門及三種行諸輪修相又令勤斷貪嗔等
病但發心義未廣明耳何必至此重興諸問詳後
答意初唯廣上求善知識以防末世邪師過謬次
答秪是圓覺妙法就法顯離作等四病行乃依師
安心覺理修法意歸前諸觀相病亦即上自他憎
愛於今但加能治之法及發心等至文皆見聖慈
愍物曲盡於斯又此諸意法為至要作止任滅未
始發揮苟得大綱羣目皆正故總科此章云示作
等四病也私註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
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
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二正答二初長行五初答求人二。
初教擇師。】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
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
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
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2-0472b]


【大心者簡餘乘也知識者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
藥欲修行者為行求解正知見者法句經云深解
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巳來究
竟平等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建立佛
法是名真善知識心不住相等者離凡夫煩惱及
二乘滯寂現塵勞者即貪等也心清淨者現染而
不染也示諸過者以同事攝如淨名云入諸淫舍
亦同華嚴婆須蜜等讚歎梵行等者或為利益或
有別緣所作非儀蹔乖真教秪得貶巳承非不得
飾非說理以誤凡下此乃不同邪人自造諸過復
說非梵行事為其真實令無量人墮大險趣但為
同事攝故雖現諸過常須讚歎真實梵行故論云
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
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即得成就等
結成大益圭峰今有影附聖跡者縱心所為食噉非
法自謂得無礙道內實庸愚此即壞見壞行無慚
之人惜哉然末世之中四依罕值但能心不住相
不壞正見善諳境觀者亦堪依止東陽正知見者深
達實相不著二邊也阿者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
翻正等亦云正徧三菩提翻正覺合云無上正等
正覺亦云無上正徧知私註
二勸承事。】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
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002-0472c]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不惜身命者如雪山捨身涅槃童子香城破骨大品常啼
類儒典尚有竭力事父致身事君何況為法常現
清淨順行種種過患逆行心無憍慢者夫菩薩化
現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効
䖍誠或覩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論云於諸師尊如
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
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
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
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
計其惡然為師之難為徒不易勿因此誡誤敬麤
人欲驗真虗如前簡擇巳諳其道如此遵承又此
藥治徒師勿錯服服之增病無藥可治以縛解縛
無有是處摶財等者前舉身命之難此況身外之
易摶者食也財謂錢帛古譯訛略應云段食不起
惡念者由前無慢故也憍慢若起惡念便生障覆
自心法何能入心華等者覺心既明即慧光開發
觸向無染故曰心華稱體無邊照十方剎圭峰摶財
者圭峰鈔云準經意的說財食也食有四種此當
段食食總段別以段揀餘古譯經論訛云摶食今
此三藏承古作摶又不分總別謂摶即食仍略食
字故云摶財咸師云天竺不用匙筯唯沈香水一
盂飯一盂百味一盂香水潤手而摶飯食此非譯
鄣南摶聚也聚財寶畜妻子眷屬耳此以常倫況
[002-0473a]
前極劣前云過患乃貪嗔淫妄靡所不為尚不可
慢況示同常道而生惡念耶慈室今恐摶秪是食慈
室之解未敢去取又咸師義尚須考據私註四威儀
中常現清淨者不動日用三業四儀不染諸法自
然一切常現清淨竹菴二答依法三。
初標法離病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標以妙法釋依圓覺圓覺是所依法故此法離於
四病方可依故除病之問下自有答法病無邊要
唯此四隨有其一即不堪為師圭峯雖曰知識所證
實為弟子所依故下結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又
此妙法須明離病蓋出世醫王慈悲深至不令雜
毒而混醍醐私註二釋四病相二。
初徵。】


「云何四病。」


【二釋四。
初作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初句標名若復下辯相言者意言也彼圓下指體
以破後句結名下三節同圭峰作種種行者興心運
為身口相助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既不能以性奪
修並屬偏邪苦行下任止滅意無別途鄣南


二任病。】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002-0473b]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者如火熱水濕之類各各差
別之性又謂妄從他妄真任他真各稱其心何必
改作前則驅馳覓佛此乃放縱身心設令善惡不
拘即名無記之性圭峰
三止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說名為病。」


【得諸法無性之性非即覺性非止合故者前云於
諸妄心亦不息滅圭峰
四滅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
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夫覺體靈明不唯寂滅今滅惑住寂豈得相應圭峰
作則三學六度名種種行任則生死涅槃無起無
滅止則息念達性滅則斷惑歸寂豈為之病纔執
此念欲求圓覺故皆名病作如是言欲求圓覺二
句正是病體慈室
三結示正邪。】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則知是病故言離
者則知清淨然上四門皆是諸經勸讚況前三觀
具有斯文今此以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
無觀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若能四皆通達
不滯一門即此四中竝皆入道故淨名曰但除其
[002-0473c]
病而不除法病除法在即正觀也雖不取四病而
慧解昭然不得懼落四中便不建志立節復有聞
斯四過離四又更生情便任胸襟別為見解故云
邪觀又作是觀者離四也他觀者取四也圭峰若了
性具之旨則諸行無作何四病之有乎是故情執
則一切皆魔稱性則四皆是藥但乘之有法用之
在人如賊為將此將須護將若為賊此賊豈存節
節檢之勿使生著依是修觀則正反此則邪私註
止任滅無非妙藥執之成病耳乃知得失其在誰
乎正觀邪觀者肇論云見法實知故云正觀若其
異者便為邪觀十六觀經如此揀顯以能詮文明
觀法故故云觀也在此經正如肇論只取見法揀
顯邪正通名為觀竹菴
三答修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
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
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
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憍慢翳心即不入道又一念瞋百萬障起非唯失
道亦墮三塗故皆令斷遠離名逆親近名順又違
情曰逆隨情曰順如虗空者心無改易圭峰標云欲
修行者結云方入圓覺以所顯能是圓覺行若論
觀相義備前章故知求師請法法是圓覺依法起
行豈有異途初段重勸事師了知下示安心法重
舉師者樂道尊師又初心修行須求依止有咨疑
[002-0474a]
地故身心平等者俱即法界眾生同體者彼巳一
如妙圓覺行由斯進矣私註
四答除病二
初指病源。】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
切種子故未解脫。」


【自他憎愛前巳頻明今復說者是種子故是入道
微細病故由此種子難契圓明圭峰纔有憎愛聖道
難成深究根源故云種子鄣南
二示除法。】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巳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怨親等觀故心無二心無二故即除憎愛自他依
正真妄諸法若能圓觀一切平等則諸法上憎愛
亦盡故云亦復如是諸疏皆引行慈為釋空煩法
私註
五答發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
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
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同金剛經中具四心也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顛倒盡於虗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彼云
四生九類我皆令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彼云入
無餘涅槃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彼云實無
眾生得滅度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不顛倒心彼
云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諸佛因地皆發此心
依此願修方成正覺圭峯二偈頌二。
初標舉。】
[002-0474b]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缺頌除病文四。
初頌求師。】


「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二頌依法。】


「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三頌修行。】


「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如佛出世長無偈有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乃
追頌求師中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之文又今於事
師起行中頌者經意互顯師弟相成故私註


四頌發心。】


「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末一句長無此有梵語般涅槃此名滅度肇師云
大患永滅超度四流亦云圓寂賢首云德無不備
稱圓障無不盡稱寂亦云寂滅生死永盡故私註。】


【○四圓覺章顯示方軌二初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二。
初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
[002-0474c]
生有大增益。」


【二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巳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
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
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
大饒益。」


【雖問滅後亦兼佛世故下答云若佛現在當正思
惟安居者安置淨居即道場也以何為首者問觀
首之方便私註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佛答三。
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
聽當為汝說。」


【二受旨。】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三正答二初長行二初安居期限二。
初指前。】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
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
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巳說。」


【滅後兼正像性謂種性即了因也伽藍此翻眾園
巳說者普眼章云安處徒眾宴坐靜室私註


二正說四。
初要制三期。】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
[002-0475a]
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菩薩逢益即為遇緣且赴若無勝利須建道場克
志加功以期聖果則三期皆是自行為簡利他故
名他事亦可王賊命難名為他事定三期者過則
情生疲厭少則功行未圓故重克三期亦無別義
然約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約障盡難易配長期
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二約精進懈怠配者即
反於此根有利鈍期有遠近對病設藥斯之謂歟
安置淨居者欲使內外清淨身心潔白事理稱可
圭峯大聖制此三期為令行者自量巳力能長能短
何必須對三根耶又此但制日限不制身儀四三
昧中即屬諸經行法一科鄣南建道場法先當香泥
塗地等故曰淨居慈室
二道場修法。】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
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佛若在世無勞設像佛既去世須假形儀大論引
經云不於泥木生難思想安能知像性等虗空三
身宛然四德無減如斯運想則與如來在日無異
三七日者正修之前習方便也東陽設形像者或畫
或刻託以存想如佛不滅又須達相非相是心是
佛方得名為生正憶念莊嚴供具要在盡誠從略
只云懸旛與華三七等者三期攝念之前方便禮
[002-0475b]
懺禮佛乞求加被露罪乞除夙障當如諸經行法
具有十科見光覩華聞聲感夢或寶字印臂或金
手摩頂遇茲勝境身心愈進故曰輕安然遇此境
猶屬方便楞嚴所謂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
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則受羣邪是也一向攝念
者正修圓覺應當正念遠離諸幻三期所修如是
而巳慈室懺悔者具云懺摩此翻悔過若別說者懺
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其所懺法不出惑業
報等三障攝念者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
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正
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圭峯若約文配三種懺法
心存目想取相懺也稽首求哀作法懺也一向攝
念無生懺也然修圓覺者先開妙解然後起行是
故前二不缺無生又此三七圭峰科為限內修行
諸疏皆曰期外方便今詳經意一向攝念秪是修
上三觀諸輪故今重舉辯音章末三七方便但加
施設形像等廣於前耳此中却缺二十五輪標記
結取蓋前後互顯修者當以諸疏為準稽首者首
至地也周禮太祝辨九拜此當其一一向攝念者
三期之內獨一禪床單複圓修無非攝念私註三遇
夏安居或於期內遇夏安居雖修大乘未全廢小
故安居日對佛陳詞然既不繫徒眾終成依大文
為二初教令依大二。
初標意。】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
[002-0475c]
不假徒眾。」


【然建道場或在伽藍或於餘處期限未滿夏首巳
臨入眾安居則乖誓約作念結夏又雜觀心道場
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故為辨明為俗乖律即
非因大廢小無失徒眾者六和也圭峯若同布薩則
妨攝念若不入眾恐違律範故此決云不假徒眾
鄣南
二作法律制安居二人對首作法云大德一
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處僧伽藍大界內前三
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今依大對佛其詞異焉。】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
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
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
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
不繫徒眾。」


【比丘梵語此含三義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戒尼女
也謂女比丘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優婆夷此云近
事女謂親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即三歸五戒
之士女也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道俗俱霑某甲者
各稱其名夫小大安居略有八異一所依異別界
圓覺二假實異定實示現三住持異事相實相四
結安異對首作法獨自稱名五成安異身不出界
心不起念六失安異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還界
異身不逾時及界念不間斷而覺八所期異阿羅
[002-0476a]
漢果無上菩提有此八異故云不依及為修等大
因緣者不拘小節之意圭峰某甲者通慧僧錄云借
陰陽支干之數以揀昆仲之次物之始生曰甲則
長稱某甲物之初長其形未直曰乙故次稱某乙
此下至無繫屬故有三節初二句標次四句釋後
四句結實相圓覺平等性智涅槃自性其體一也
蓋以理為能表伽藍等為所表不同小乘結界繫
屬方所鄣南寂滅者佛行也同入下住持伽藍安居
等悉以理性簡於事相故不局方所不繫徒眾東陽
與佛菩薩三月安居故云同入平等性智者唯識
論四智之一圭山引彼大圓鏡智對今圓覺成所
作智對身安妙觀察智對心安則四智具足今謂
唯識教道一途此是圓經雖一名偶同何煩曲會
疏中此段故略不集私註
二結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示現者謂安居日對佛陳詞蓋不廢小權設如此
慈室道場三期巳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
居故不妨隨往無礙圭峯
四誡勿妄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
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三期所修不出三觀彼所聞者前明內發寂靜輕
安大悲寂滅等其觀成相尚不可著此外境界不
可妄取私註二觀首方便二初三觀方便二初列示
三初觀至靜二。
初正釋。】
[002-0476b]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
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
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
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覺亦如是例於靜也應云如是初覺從於一身至
一世界圭峯修奢摩他靜為初首靜極便覺等方便
功成也前文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
顯現如鏡中像今云眾生起念皆悉能知足顯生
佛唯心二文一揆私註
二誡妄。】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二三摩憶持二。
初正釋。】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
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憶想有二意一乞垂加被二欲效修行發願亦二
意一設心廣大二所期不退慈室三摩鉢提從憶想
入次起弘誓自熏成種若論功成應如前云便能
內發大悲輕安文無者略私註
二誡妄。】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三禪那數息二。
初正釋。】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
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
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
如目覩所受用物。」
[002-0476c]


【修禪那者從數息門入心中了知下功用也生住
滅念文略異相一滴之雨此舉最微況諸法耳凡
修此門須調氣息不澀不滑或入或出安庠徐數
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天台六妙門暨禪
波羅蜜具明修法及證相等非此可備行者住尋
私註
二誡妄。】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三總結。】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巳結云是名等
也即知前段三觀諸輪雖具釋相趣入方便是此
所期圭峯方便有二應以上文攝念之前三七禮懺
為遠方便以今三觀初首為近方便慈室


二利鈍修習二。
初利根徧修。】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如來本所示生秪緣勸物修習今三觀既備則萬
行巳圓故就此人巳名佛出又即此人本覺離念
名為佛出圭峯
二鈍根隨學。】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
漸次求證。」


【根鈍障重故加懺願而隨學之若夙種不對故此
觀不得復習彼觀私註二偈頌二。
初標舉。】
[002-0477a]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正頌六。
初頌三期。】


「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二頌修法。】


「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此下缺頌遇夏安居。
三頌誡妄。】


「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四頌方便。】


「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五頌徧修。】


「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六頌隨學。】


「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大科第三流通正宗之分法義巳周欲使廣益他
方遠霑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流則不滯通則
不壅圭峯文四。
初善首請問三。
初進問威儀。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陳詞句二。
初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
事。」
[002-0477b]


【近慶道場遠該一部圭峯
二正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
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者若人於此經教供養寫施
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未審此人智
慧功德畢竟至何位地圭峯請名意在奉持名既正
則奉持有在矣故下無別答流布此教似問至何
方所考後答文且依略疏私註
三三展䖍誠。】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如來垂答三。
初讚許。】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
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所問有五略提其二。
二受旨。】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二正答二。
初總歎。】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
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有四義前三約人歎謂諸佛說如來護菩薩歸
後一約法歎經之眼目也鄣南推窮迷本照徹覺源
理貫羣經義無不盡於此若解諸教煥然若不了
之焉知正道故云眼目圭峯十二部經者發軫鈔頌
云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
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
[002-0477c]
大論三十七私註二別答四。
初答名字奉持。】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
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
差別汝當奉持。」


【是經五名唯教行理第二約教第三顯行餘皆名
理前二如上總題并文殊章巳釋祕謂真祕密即
微密中道三昧統攝萬行故名為王決定境界唯
佛極證如來藏性本具諸法故云差別無差之差
也敕領斯旨云當奉持私註
二答至於何地。】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是經既顯如來境界故修行者必至佛地前問流
布此答修行蓋說者必行前後互顯若以此段總
答修習功德其義亦通但對問有缺故作爾釋私註


三答得何功德二。
初舉教攝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
攝漸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
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漸脩者教既是頓乃解圓而行漸也如二十五輪
最後圓修是頓餘皆屬漸不讓小流者如百川會
海咸失本名喻教之獨圓不兼偏小蚊蝱修羅喻
漸頓機又淮南子云海不讓水積小成大此取
海能容受讓即拒義云云私註二較量顯勝三
初舉施寶較聞名。】
[002-0478a]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世珍盈剎能為漏果之資妙法一言必獲菩提之
圭峯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琉璃四頗瓈五硨磲六
碼碯七真珠三千世界者小千中千大千廣如俱
私註
二約證小較宣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小乘極證猶屬無明圓覺法門究竟實際小大權
實比較天殊偈有四句兩句為半私註


三明聞信顯宿種。】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
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
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上但聞名今信不惑能信一切皆大圓覺豈是小
緣非宿植深厚何以及此前問修習得何功德此
但約聞名說偈信心為答則知修者其功尤勝私註


四答護持經人。】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
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問云何護持答意但莫令魔外惱身心者即是
護持然惱身心俱通魔外若以義配外道以邪智
惑人令疑是惱心也魔以神力令種種不安乃至
病等是惱身也故經說眾魔樂生死外道著諸見
[002-0478b]
二事皆令初心行人退屈實藉護持圭峰上請守護
持經之人答云修行蓋持必行問答相顯也私註
世於此續入偈文且言得於南安軍兜率大藏偈
云賢首汝當知是經諸佛說如來善護持十二部
眼目名為大方廣圓覺陀羅尼顯如來境界依此
修行者增進至佛地如百川海納飲者皆充滿假
使施七寶積滿三千界不如聞此經若化河沙眾
皆得阿羅漢不如聞半偈汝等於來世護是宣持
者無令生退屈或謂此偈後人擅作須知佛經正
宗之中為順機緣利鈍取解故長行後復作偈頌
天竺為散華貫華若入流通任欲傳持正宗之說
恐不須偈今復詳偈文與上不合長行自云譬如
大海不讓小流意顯今圓不兼偏小偈何得云如
海納百川上自云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偈何槩云
聞經上自云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偈何云聞半偈
聞與分別義豈泯齊況下天神聞佛付囑即便稟
命故云爾時文意連屬中間豈容別有所說故今
不敢書入正經更俟明眼一為決之慈室


三天神稟命三。
初金剛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
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
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
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
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
[002-0478c]
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火首者頭有火𦦨故尼藍婆未詳翻譯金剛者執
此杵故若取名者云露肩神此神初發心時常起
大願願為力士護修行人其家等者在家眾也凡
發大心多有障難障難多種略舉灾病故云乃至
今由神護一切皆除財寶豐足備道資緣也不必
富奢方云豐足故次但云常不乏少不乏少故進
趣妙門不退屈矣圭峯二天王眾。】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
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穩心不退轉。」


【大梵王者即指初禪王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
總指三界須彌山王別名帝釋護國天王等別顯
四王所以標三類者由梵與釋諸佛轉法輪時皆
為請主護世持國使灾害不生故總列外而更別
圭峰
三鬼王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
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
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吉槃荼者亦云鳩槃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
稍多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來至道場而
為上首其數十萬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巖穴
其形可畏通變極多不屬天人住居鬼趣不退屈
[002-0479a]
者無障難故一由旬則四十里一云十六里碎鬼
神侵境界者護佛菩提心故圭峯金剛禳灾流通天
王安隱流通鬼王折流通也東陽
四經家總結。】


「佛說此經巳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
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結會既云八部驗上同聞不獨菩薩又天龍等必
內證法性外現此形亦是戒緩乘急皆預法會大
歡喜者結聞經益無越悉檀復約四教簡示今是
圓教之歡喜也慈室。】】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集註下

No. 257-C


大方廣圓覺經略疏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
本乎一心。專一氣以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
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
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
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
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虗偽。緣會而
[002-0479b]
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
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
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
海印。越彼太虗。恢恢焉。晃晃焉。逈出思議之表也。我
佛證此。愍物迷之。再歎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
摧樹下魔軍。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寶藏。然迷頭捨父。
悟有易難。故仙苑覺場。教興頓漸。漸設五時之異。空
有迭彰。頓無二諦之殊。幽靈絕待。今此經者。頓之類
歟。故如來入寂光土。凡聖一源。現受用身。主伴同會。
曼殊大士。創問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
照斯真體。滅彼夢形。知無我人。誰受輪轉。種種幻化。
生於覺心。幻盡覺圓。心通法徧。心本是佛。由念起而
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騖驟。頓除妄宰。空不生華。
漸竭愛源。金無重鑛。理絕脩證。智似階差。覺前前非。
名後後位。況妄妄起滅。德等圓明者焉。然出廐良駒。
巳搖鞭影。埋塵大寶。須設治方。故三觀澄明。真假俱
入。諸輪綺互。單複圓脩。四相潛神。非覺違拒。四病出
體。心華發明。復令長中下期克念攝念而加行。別徧
互習業障惑障而銷亡。成就慧身。靜極覺徧。百千世
界。佛境現前。是以。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說半偈義。
勝河沙小乘。寔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噫巴歌
和眾。似量騰於猿心。雪曲應稀。了義匿於龍藏。宗密
髫專魯誥。冠討竺墳。俱溺筌[ㄇ@企-止/弟]。唯味糟粕。幸於涪上。
針芥相投。禪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
[002-0479c]
一軸之中。義天朗耀。頃以。道非常道。諸行無常。今知
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然佛稱種智。脩假多聞。故復行
詣百城。坐探羣籍。講雖濫泰。學且師安。叨沐猶吾之
納。謬當真子之印。再逢親友。彌感佛恩。久慨孤貧。將
陳法施。採集般若。綸貫華嚴。提挈毗尼。發明唯識。然
醫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觀夫文富
義博。誠讓雜華。指體投機。無偕圓覺。故參詳諸論。反
復百家。以利其器。方為疏解。冥心聖旨。極思研精。義
備性相。禪兼頓漸。勒成三卷。以傳強學。然上中下品。
根欲性殊。今將法彼曲成。從其易簡。更搜精要。直注
本經。庶即事即心。日益日損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