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5 圓覺經心鏡-宋-智聰 (master)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心鏡卷第六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釋智聰述


○圓覺菩薩章



【諸佛出世。為度生故。度生須說法。法即教。謂之修
[006-0424b]
多羅教。教法詮理。詮理以辨性。見性以成佛。所以
種種經論開人眼目。教眼開。即解心通。解心雖通。
無行則孤。故須依解以立行。解行相資。如膏助明。
目足並進。清涼到巳。今圓覺菩薩。聞前開士。一一
立義。各伸其問。各陳其說。故吾佛拈花摘草。開明
覺性。圓覺大士。擇所未聞。假說權宜。請問建立道
場。安居處所。若用三觀。何種為首。末世眾生。進道
儀式。一經旨趣。總括於斯。】


「於是圓覺菩薩如是三請終而復始初請二問。」


【一問安居。習大乘修圓覺行。先選住處。或阿蘭若
閴寂處。或處伽藍。避喧求寂。遠離闠閙。今云安居。
且就伽藍內。有三種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
佛在世九旬安居。亦云禁足。亦云護生。蓋西竺分
三際。以辨寒暑。三際巳釋文殊章故佛以熱際護生。熱際
蜎飛蠕動。咸出於穴。佛意慈念。諸比丘出入。蹂踐
物命。結業增冤。是以制禁九旬不出。九旬安居。始
於四月十五日。十六日結夏。終乎七月十五十六
日休夏。為自恣。毗尼母云。比丘安居。若無緣事。出
界一宿。則犯制。僧家以結夏為歲臘。不序年齒。臘
者。接也。交接之義。今通塗問修圓覺。行安居。未必
問僧家。九旬安居也。
二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奢
摩他。三摩鉢提。禪那。此三。即空假中之三也。此三
種。為先用空。為先用假。為先用中。於空利者。巳達
法性。不須修假中。於假利者。不須修空中。於中利
[006-0424c]
者。不須修空假。若此三中。各於一觀不利者。則兼
修。如二十五定輪互修是也。茲為具學大乘圓覺
行者。故問之也次戒聽。】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安居修觀。即是方便。應屬言教。悉是如來善權方
便次正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若立期限。必制日辰。制期者。域意修真。尅時破障。
一大藏教。立四種三昧。皆有期限。如法華三七日
為期。光明彌陀一七日為期。不先立期。則如猿猴
心散。野馬奔逸。道業難成。故修圓覺。須依伽藍。此
翻眾園。園是種殖之所。種殖道芽增長。或云梵剎。或云招提。
或云浮屠。隋時改天下寺院為道場。或云靈廟。為寺。為院。為蓮社為精舍。有多種名。皆修心練行之所也

制修行。有常坐。有常行。有半行半坐。有非行非坐。
唯非行非坐。此云隨自意。此三昧。行坐俱修得。若
上三種三昧。具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第四三昧。
於四威儀中。意起即覺。永嘉云。行亦禪。坐亦禪。或
有緣事故。隨分思察。亦是隨自意三昧中。諸經行
法。且不局限。念起即覺。意起時。思惟觀察。亦與修
多羅合。如我巳說者。如上巳說。二十五輪。三種觀
法。如無他事因緣。即立期限。建立道場。天台云。道
場者。清淨境界。治五住糠。顯實相米。據此雖立三
期。不專常行常坐。半行半坐。細觀經意。乃隨自意
中。諸經行法中收。此三昧中。有善性。惡性。無記性。
[006-0425a]
第四諸經行法。非善惡無記。即是諸經所修行法。
此收一切經。亦以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但為根
有利鈍。故分三期。亦不專定滿日數。若利根者。一
七日中。發明。若鈍根者。百二十日。中下亦然。不以
期限為制也。如昔六祖。聞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忽然開悟。圭峯讀圓覺。至既無我人。誰
受輪轉。而悟。大抵不入規矩。不成方圓。況楞嚴有
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豈新
學捨範模。而能入道哉。進學云業精于懃。荒于嬉
行成于思。毀於隨。是以道若未成。必藉思修而入。
今云隨分思察者。則成于思。毀於隨之謂也次專思寂
想。入觀道其儀式。】


「若佛見在當正思惟稽首十方諸佛名字。」


【此明行三昧時。入道場。設心用意。若佛在世。丈六
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金剛體。當正思惟。未
必止思佛容貌相好。且如十六觀經。韋提希問佛。
教我思惟。佛教修三種淨業。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此是答思惟。後以十六妙觀。
答正受即三昧今之思惟。又須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
清淨有二種○一身三。口四。意三。三業清淨○二身沐浴。意絕攀緣。三口齋蔬更慈悲。行

方便。攝心靜慮。並是入道正方便。故曰當正思惟。
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
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者。楞嚴云。欲坐道場。先持
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結界建立道
[006-0425b]
場。或道或俗。心滅貪婬。持佛淨戒。合佛清淨軌則。
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
諸菩薩。所有形相。又當陽。張盧舍那。諸大變化。
佛菩薩等。初七日中。頂禮十方如來。六時誦呪行
道。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願。第三七中。一向持呪。
至七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此乃棱
嚴。建立道場儀法如是。此云懸諸幡華。意同於彼。
唯莊嚴之儀略爾。若依現行修懺法修之。經三七
日。邀期。稽首諸佛名字。如棱嚴三七日中。頂禮發
願也。又如世服藥。言三七日中。巳能感應。稽首者。
只禮懺法。禮佛時。想念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
道交難思議。我今道場如帝珠。釋迦牟尼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禮佛禮法。亦
應如是想念次道觀未成。必有罪障。當求哀懺悔。】


「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求哀懺悔者。如行法經云。我今云何。但見釋迦牟
尼佛。不見多寶佛塔。恒在不滅。我濁惡眼。是故不
見。作是語巳。復更懺悔。過七日巳。多寶佛塔。從地
涌出。以是知道業未成。必有三障之阻礙。應須發
露已身。先所作惡業懺悔。以自已懺悔之力。更求
佛加被之力。魔障不起。護善境界。得心輕安。梵語
懺摩。此翻悔過。西國人云忍義。大似惱人。他人怒。
意云請恕。願勿嗔責。天台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
如人得罪於王。伏欵求恕。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
[006-0425c]
黑法悔而不作。白法企而尚之。取捨合論。又懺名
改往。悔名修來。又懺名慚。悔名愧。慚是慚天。愧則
愧人。人見顯。天見冥。天台立三種懺。一者作法懺。
二者取相懺。三者無生懺。作法懺成。滅身口意三
業罪。此依戒門。取相懺成。滅性罪。此依定門。無生
懺成。妄想罪滅。此依慧門。作法懺。如建道場。十科
行儀。精進。一一不失。餘罪雖滅。大論云。如比丘斬
草害命。二罪不滅。取相懺。如梵網經。見光見花。手
中有罪滅字。聞空中聲。或感夢。無生懺。如行法經。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
露。此三種懺。隨修一種滅罪。雖然。得少輕安。亦如
楞嚴云。皆是方便。暫得如是。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若無生懺成。便登初住。分身
百世界作佛。何止輕安而巳。三懺悉是善境界。皆
可顯圓覺也次明動中靜。】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三七日中。燒香禮佛求哀懺悔。皆屬造作。動而未
靜。如濁水撓之愈濁。今言攝念澄心歸一。或專觀
空。或專觀假。或專觀中。或專念實相。或數息氣出
入。或一念法界。境觀如如。攝心既久。忽不見身。不
見心。如雲如影。如琉璃含於寶月。無明妄心自消。
圓覺妙心自顯次明遇夏安居。】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


【上問安居。則是修圓覺人。別卜閴寂。置道場處所。
[006-0426a]
今言安居。是佛方便。修圓覺之人。如遇夏首。僧家
禁足。九旬不出入。檀越送供。各自修真。修圓覺。或
別安道場。用歸眾結夏。有結期不歸。恐妨結夏。歸
又妨懺期入觀。遇此境界。或恐疑慮其進修。佛別
出其聖制。使不妨正修。故云。若經夏首。三月安居
次出大乘。修圓覺意。】


「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此明大乘修圓頓行。不比小乘聲聞緣覺。用心不
同。菩薩以法界為心。絕待為念。觀法界眾生。是我
父母眷屬。梵網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
我母。我生生無不從彼受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是我本體。地水尚猶自身觀之。何況草
木江河大地。皆我自身境界。何況有情蠢動含靈。
而不度脫。菩薩如此用心。與二乘頓別。聲聞自調
自度。怱怱取證。怕怖生死。如鬼虎蛇。只要出離。不
[厂@既-旡-日+口*頁]眾生。若望大乘。霄壤懸殊。今云菩薩止住。修圓
覺者。專用寂照。用觀深切。盡虗空遍法界。含裹十
方。無一眾生。不在圓覺心內。依正二報。皆是常寂
光。若身若心。皆是毗盧。如此身心。安可以時限制
之。不限制結。一念中度盡眾生。一念中要取正覺。
豈局九十制夏。制結夏者。依律。小乘制身心自行。
非存大志。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者。大有意哉。宜自
詳悉次明依制。修圓覺者。別立儀式。】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006-0426b]


【此意別於靜處。立圓覺道場。不入小乘。千二百五
十人。祇園結制之限。自於圓覺修心。或經夏首。只
就道場。自結制期。所以云不繫徒眾。若小乘聲聞。
結制之日。仍於佛前。對首作法曰。我某甲。今依甚
處。僧伽藍。大界內。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
是今時僧。與佛世結夏言詞一般。今立大乘菩薩
道場。既無徒眾。對佛自制身心。自立言詞。不與小
乘語同。故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比丘男
僧。比丘尼女僧。西竺以男稱那。以女稱尼。比丘飜乞
士。以乞為活。不求邪食。不立常住。優婆塞。清信男。
亦云鄔婆斯迦。優婆夷清信女。亦云鄔婆索迦。亦
族姓男。族姓女。亦云諦信男。諦信女。則今時受三
歸五戒。善男善女也。此謂之四眾。凡道俗。依制結
夏。修圓覺者。對佛白云。我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
行。菩薩云。大道心成就眾生。寂滅。不生不滅。為寂
滅。不是小乘生滅之滅。同入清淨覺相者。是諸法
空相。不生死相。不涅槃相。不生死。非凡夫也。不涅
槃。非二乘也。今云實相。是佛性。是常住真心。是性
淨明體。是空如來藏。是佛知。是佛見。是圓覺性海。
是第一義諦。是實相理地。依此安住。是住毗盧藏。
是住戒藏。是住因果藏。是我等見前一念虗妄心。
不須他覔。空盡妄心。即空如來藏。若色若心。依正
因果。凡一切諸法。皆是實相。依此住持。以法界為
心地。安住一切眾生。於此即成佛道。不依實相為
[006-0426c]
住持。如何度生。如何得顯圓覺。故云以大圓覺為
我伽藍。為我二字。指我自身心。伽藍即道場。是我
練心修圓覺處所。圓覺即法界。法界絕待為義。包
色心依正。十法界。天堂地獄。無不在乎其間。菩薩
為若此也。此之身心。即平等性。無有一法不稱性。
智是大圓覺智。一切種智。無一法不現其中。若小
乘涅槃。則繫屬有限量。今是大乘涅槃。無繫屬故。
不局一法界。故云我今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
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安居護生之意如上釋竟若大乘菩
薩安居。一切眾生。隨所住處。安樂一切。不局制內
制外。所以放生施食。乃長生符。不死藥。故立戒以
不殺為首次明三期日滿。自恣無礙。】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明大乘結夏滿足。謂之自恣。小乘作法。立二五德。
對首出罪懺悔云。眾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
自恣。若有見聞疑罪。大德長老。哀慜故語我。我若
見罪。當如法懺悔。為之解夏自怨。此後出界遊山
無妨。今頓教圓修。亦滿三月。安居期滿。隨往無礙。
此非對五德之人。出罪懺悔。無自恣懺罪辭。但云
隨往無礙次明菩薩。不取聲聞境界。】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聖人要制。欲一念徧含法界。三世如來。十方菩
薩。法界眾生。一念中度脫眾生。一念心安樂眾生。
一念心中修菩薩乘者。未成就使即成就。一念心
[006-0427a]
中觀十方如來。在我心中。成就正覺。在我心中。安
置諸子。在我心中。住秘密藏。法華云。安置諸子秘
密藏中。吾亦不久自住其中。其斯謂歟。若非如此
境界者。善用其心。非此心地。終不可取次明空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此三觀明文。圓覺未到此土時。涅槃亦出三觀。奢
摩他者是也。又出瓔珞經。明次第三觀。謂之空假
中。至下卷云。佛頂髮放一切光。復集十方。百億佛
土。諸菩薩眾。即於眾中。告文殊。普賢。法慧。功德林。
金剛幢。金剛藏。善財童子。汝見是眾中。敬首菩薩。
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一切菩薩所修。三
觀法門否。汝等各領百萬大眾。皆應修學。又大論
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
道義。此智一心三觀所出之明文。今云奢摩他。曰
空觀也。空者以至靜為義。靜則如濁水澄之則靜。
靜則清淨。淨則何處不清。何物不淨。棱嚴云。淨極
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若
取空義。即破一切法。無法不破。破者蕩也。蕩壞煩
惱結使。愛纏色心幻化。假立虗偽。若無空破之。則
執之為有。受於輪迴。若空治則四大五薀。我人眾
生壽者。皆不著相。況眾生無明業識顛倒。非空藥
治之。則生死不了。先取至靜。不起思念者。此用三
止中體真止。只謂我心。含一切法。具一切法。一切
法皆我心。我今以此虗空。復息虗妄。止則息攀緣。
[006-0427b]
止散心。即為寂心。心寂即靜極。靜極處萬法清淨。
一一心念。如明月臨於萬象。故云從於一身。至一
世界。無非圓覺。如此淨心。遍滿法界。一世界中。有
一眾生。起一念心。以圓覺心了之。以大圓鏡智照
之。盡百千世界眾生。皆悉能知之。先用空觀。此觀
先鋒將。逢山開路。遇水疊橋。破一切惡。莫若於空。
散即用體真止之。昏即用空朗之。空一切法。先用
空觀。即奢摩他也下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言。邪黨教人。說邪空。偏小妄心。偏指清淨真如。
及頑空。㭊空幻化空。凡夫不識。學此邪方。要治
心病。真病轉深。邪師過謬。又有一種為衣食故。忍
受諸苦。學於邪術。心勞力疲。縱學成就。身心俱苦。
又有一種。附法外學。以自胸中。狂解邪見。附佛法
所說。妄引經論。證自已。惡知惡覺。以婬怒癡無妨
般若。以煩惱不礙菩提。行禪坐禪。不須習定。錯認
名言。疑誤後昆。原始迫以口給。濫竊佛法。貪圖施
利。豈知殃及來報。致此寧不寒心。諸佛設教。非此
境界。終不可取。我師哀愍。其何以行之哉次明假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此觀。以幻化為相。取觀義。假觀。立一切法。莫過乎
假。此假從本性空中。具一切法。十界百界千如。森
羅萬象。天堂地獄。皆本來性具。謂之假。此性具法。
不損一法。法法宛然。假也者。立於一切法。不造作
[006-0427c]
立之。本來具也。以止言之。如上一切諸法。即是實
相。遍相一切。隨緣歷境。安心不動。故名隨緣方便
止。智度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鉢提。秦言
正心行處。若菩薩。以度生出假化物。眾生種種諸
病。如塵若沙。菩薩法藥。治塵沙病。慈悲忍勞。出沒
合變。種種現形。如觀音馬郎婦。彌勒傅大士之儔。
皆肯綮修證。為法忘勞。分身散影。木瓶和尚花瓶
浴。懶瓚糞火黃獨。文殊普賢寒山拾得。皆是出假
化人。故云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
昧。若自凡至聖。則可以自熏成種。若也憶念在懷。
十方如來。未甞不度生而成佛。發四弘誓願。利益
有情。當修三觀下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出假化物。涉世最難。雖分身百億。內心不動。如妙
莊嚴王。多逢聲色。終被聲色所動。又佛世有貧人。
雙生二男。一名雙福。一名雙德。方生四五十日間。
因父去犁田。母出採薪。二子在臥內語話。父忽先
歸。見聞彼云。生存貧賤之家。父母勤苦。情何可堪。
父驚異之。以告其妻。妻未之信也。後夫妻又出。妻
先歸。密伺之二子。如先說無異。妻云。恐是精靈鬼
魅。欲積薪活燒。夫婦各抱一子。至田野處。佛眼遙
觀。急來救之。佛問其夫妻云。二子抱去欲何為。夫
妻說如上事。今欲活燒。佛云。是迦葉佛時。兩位菩
薩。將入聖堦。忽邪心起。退墮至此。不可燒也。佛為
[006-0428a]
摩頂說法。二子皆證聖果。父母亦難須陀洹果。古
人為見寸心難降。誡云。非彼境界。謂非真三摩鉢
提。隨緣方便止。皆不可取。若取邪證。自生瘡疣。為
害非淺次明中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中道觀。亦名息二邊分別止。即不一不異。為之
中也。即俱離寂靜幻化二相。既離二相。故名中。妙
一切法也。今先取數門者。此云六妙門。門即涅槃。
為妙門。為能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
妙門也。一數息門。二隨息門。三止門。四觀門。五還
門。六淨門。修禪者。先攝心在息。從一至十為數。行
者。為修無漏真法。先須調心入定。欲界麤散難攝。
非數不能治之。故須善調身息。從一至十。則麤亂
靜息。心神停住。是為入定之要術。故云先取數門。
二隨息門。細心依息。知出知入。故名為隨。三止門。
息心靜慮名為止。修禪者。若凝心寂慮。心無波動。
則諸禪定自然開發。四觀門。分別推㭊之心為觀。
五還門。轉心返照名為還。六淨門。妄波不興。名為
淨。今用數息為門者。是為定。定即止。智者云。息二
邊分別止。定寂。慧察。能發真明。出離生死。以此止。
通後五門。其心清淨。則萬邪滅矣。縱不滅邪。亦了
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斷三界結使。不了知結使。
種種諸法頭數。亦能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分別自
已。出息入息念數。無不了知。亦知自已身中。三百
[006-0428b]
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戶蟲。四大六根。眾毛孔中。息
出息入。無不觀察分明。亦能知百千世界。一雨滴
數。有如目擊。故云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止定之
功。孰能如是。今中觀。是名息二邊。以止為體。只由
心淨極。如軒轅鏡。則森羅萬象。難逃影跡。凡夫修
此觀成理顯。造境即中。如駕大白牛車。直到清涼。
豈小因緣哉。非此境界。斷不可取次總結三觀。】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方便者。如舟柢岸。始名到家。未渡迷津。須假智檝。
今云三觀初首方便者。隨根量。利於何種。宜於先
修。如宜空。則先修空。假中亦然。是佛第一方便。宜
善思之次明徧修三觀。】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三種徧修者。即總修三觀也。中即空假。空即假中。
假即空中。三法一種。不一不異。破一切法。用總空
觀。立一切法。用總假觀。妙一切法。用總中觀。此三
觀如水與波。水者空也。波者假也。波即是水。水即
是波。中觀也。波水同體。假空亦然。又如用刀斷物。
用鑽透竅。雖利用不同。鐵則一也。法亦如是。以此
三觀。破一切惑。證一切智。如來出世。亦只如然次明
鈍根不成就者。】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言障重。不得成就。如磨鏡加藥加功。道心堅固。
亦可得之。古云。人一次學能之。已百次學之。人十
[006-0428c]
次學能之。已千次學之。果懷此志也。雖愚者必明。
雖柔者必強。故下明力不遂心。令懺除惑業。而起
希慕也次勤懺悔。】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求勝上心。」


【有障重。加增上心。勇猛精進。深加觀力。更助五悔。
五悔如灰皁。用清水浣灌。障垢自去。五悔者。見行
修法華等懺。皆有五悔。嫉妬謟曲。不得不先除也
次明此不成而習彼。】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如世醫師。治病。此藥不痊。復投別藥。病若變。藥亦
轉。豈可以一藥。理百病耶。眾生習業。非止一種。諸
佛以一方便門。設百千種藥方醫之。服者皆得病
除。故楞伽云。如醫療眾疾。無有若干論。以病差別
故。為說種種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佛境便現前。」


傅大士三觀頌



獨自精。其實離聲名。三觀一心融方品。荊棘
叢中何處生。


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推檢四運并無生。千思
萬慮何能縛。


○賢善首菩薩章



【肇論云。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
得物之功。功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
[006-0429a]
非名也賢善首。因十一位大士。各問深義。雖釋尊
開示圓覺。廼談性具圓覺。然未的指。是故亦問立
其名字。所以問名者。蓋有召物之功。物有應名之
得。圓覺即名也。陀羅尼即體。體即物也。此則名體
相副。故云陀羅尼門。流出圓覺。既存名體。必須奉
持。奉即取也。持即心也。以取圓覺。持之於心。則眾
生。若身若心。念念圓覺。常以寂照止觀。如護身符。
即心純是法。與法相應。裴相國云。血氣之屬必有
知。凡有知者必同體。一經旨意。無出於斯。】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名字。雖是假名。無名則物無定名。如筌蹄之取魚
兔。非筌蹄則魚兔無所獲。故欲魚必用筌。欲兔必
用蹄也。猿鶴之類。誰與安名。麒麟鳳凰。孰為作字。
耕田鑿井。皆無名中立名。劫初萬物無名無字。皆
聖人。依真以立名。如理能通。聖人開疏為道。如理
能該羅。依真以作網。故伏羲畫八卦。神農甞藥草。
后稷播百穀。伯益鑿井。貨狄造舡。奚仲作車。蚩尤
制五兵。黃帝造冠冕。以至倉頡制字。𨽻首筭數。蒙
恬筆。蔡倫紙。如此之類。皆聖賢軌真理造之。濟萬
民也。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皆立名目。又如經卷。不
以首題。何以區分。故祖師云。假名中。具三千法門。
是故名有召物之功也。名字既立。奉持修習。神物
護持。至於流通。他方世界。修之直至佛地。如斯四
問。利益博哉。】
[006-0429b]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諸大眾默然而聽次正答名字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法華云。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縱非
今佛所說。亦是過去諸佛曾說。何況今之圓覺。是
如來藏性。故云。恒沙諸佛所說。金剛經。所謂有佛
性種子人。感諸佛之所護念。此圓覺本元是如來
成佛真體。佛體真實。安得不能守護。故云。三世如
來之所守護。十二部經。亦云十二分教。教能詮理
為義。部者部類為義。一修多羅。此云契經。直說法相。即長行。云散花
二祇夜。此云重頌。亦應頌。即貫花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記。即授記人天作
佛也四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頌者名也。亦曰諷頌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亦云
無我六尼陀那此云因緣。說一切因起事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用扇喻月
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此說他人之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此說
菩薩行因本所行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廣。談理無礙十一阿浮達磨此云
未曾有。佛現種種神通。人云未曾十二優婆提舍此云逐分別所說義。又云論義

法華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小乘曰九部。大
乘十二部也。其實大小相通。此十二部經。非獨為
清淨眼目。語其旨趣。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固非
名號所及。化檀繫表。又非情智所尋。致於遣累忘
筌。陶神盡照。近超生死。遠證涅槃。播闡五乘。接群
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辨善惡之升沈。敻休正反期出
世。而法無不週。邇比王化。而事無不盡。能愽能要。
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孰能與於斯教哉。清
淨眼目。理出於此。此經有五名。一名大方廣圓覺
[006-0429c]
陀羅尼。大方廣即所立法也。大方是體。廣即用也。
此是空如來藏。具不空如來藏之用。又可常遍曰
大。執持四方。包愽曰廣。亦可配法身般若解脫。亦
如來藏之三德也。圓即寂。覺即照。亦是止觀。寂止
也。照觀也。陀羅尼。遮惡持善。圓覺是從定立名。棱
嚴。亦是大定。二名修多羅了義。飜契經。圓融定慧。
非偏小所知。了義究竟顯說。指權歸實。約開顯說。
一切諸法。皆是實相。亦有不了義經。方圓不相入
者。今即權是實。一念三千。三名秘密王三昧。如來
秘要之藏。定善慧之異名。秘密王。亦是能說之人。
棱嚴云。妙蓮華王。十方佛母。以密王三昧為人。即
正心行處。淨覺。亦以蓮華王為人解。四名如來決
定境界。即堅固為義。大涅槃。更無能過者。即不變
義也。五名如來藏自性差別。圓覺妙性。性不自守。
隨緣作種種名。或云常住真心。或云性淨明體。或
云空如來藏。或云涅槃妙心。曰諸法實相。曰王三
昧。曰真如。曰法界。曰第一義諦。曰無生妙理。此圓
覺。亦能入惡。隨惡受名。為性惡。為性善。為理毒害。
為諸阿顛迦。為昏鈍性障。為生老病死。為成住壞
空。為鑊湯爐炭。皆是圓覺。隨惡受稱。其實圓覺。非
聖非凡。非善非惡。非生非死。非涅槃。非色非心。非
天堂非地嶽。非佛非眾生。則凡所有相。皆是虗妄。
若見諸相非相。非相即名圓覺。如是則終日圓覺。
未甞圓覺也次明奉持。】
[006-0430a]


「汝當奉持。」


【此五種名。名雖差別。其實是佛一路涅槃門。過去
諸佛悉巳成就。現在諸菩薩。今皆入圓覺。未來修
學。當依如是法。此是如來藏。無漏不思議法。如人
因事遠出。未得還家。今日明了歸家之路。父子相
見團圓事。不欣樂奉持耶次明自證。境界不入三乘之手。】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覺圓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一切相。即一切相。
但世間眾生聲聞緣覺。欲以所知心。測度如來圓
覺境界。用世語言。入佛知見。猶如藕絲懸須彌山。
終不能舉。此言果人所證之法深妙。非小乘凡夫
之所能及。又此經非世間語言三昧。亦非雕蟲篆
刻之辭。非是外道典籍。非聲聞諸小乘。偏圓權實
之法。此是圓頓圓覺妙心。此法如火聚。四邊不可
取。若能取者。唯佛一人。到究竟即佛。如十五夜月。
蟾光桂影圓滿無虧。出三惑。破二死。百千三昧無
量行門。一時顯現。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圓無
際故。一切世間。種種諸病。唯佛能醫。故云唯佛能
盡宣說次明依圓覺。佛知佛見。修之直至佛地。】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今言菩薩。乃因人。凡夫末世。依上所立法制。用寂
照止心寂。念專一便。不頓修亦可漸次。只要道
心堅固。加功進行。何患不成佛。其間有聞而不修。
修而不證者。此人有障。更須禮佛懺悔。終久至於
[006-0430b]
佛地。此非妙覺佛。乃登圓初住菩薩名佛。亦百世
界作佛。故云佛地次明圓覺。雖是頓教。亦攝漸修。】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此大乘教。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漸無
頓。今云頓漸者。為修學人。根有利鈍。障有重輕。雖
精進。而開悟有遲速。立行有漸頓。非教體有遲速。
迷悟在機緣。名頓教漸修。棱嚴云。佛告富樓那言。
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
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
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
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令
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
不。不也世尊。佛言。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
性必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
迷。亦如瞖人。見空中花。瞖病若除。花於空滅。忽有
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
愚為慧。富樓那言。空本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
巳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今此圓覺。亦復如
是。本無頓漸。但上機先悟。漸機次悟。若是圓覺之
性。本無利鈍。漸頓。今云亦攝漸修者。非小乘之漸。
今修圓者。同緣實相。皆用止觀寂照之法。機有利
鈍。悟有遲速。為漸也次引喻。】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阿脩羅。此翻無酒。初欲採四天下花。釀海水為酒。
[006-0430c]
魚龍之業。釀之不成。誓不飲酒。故云無酒。用手掌
遮月。人間謂之月蝕。有大力用。飲海水不竭。何況
蚊蝱。此大乘教。亦攝小乘漸修人次明凡夫。施實不如聞經福勝。】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七寶者。金。銀。吠琉璃。玻瓈。硨磲。瑪瑙。真珠。三千大
千。可為眾多。盡以布施。比聞經一句福。皆不及。蓋
慧能趣菩提。施福不趣菩提也前是凡福。次明不如半偈聖福。】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藥王菩薩。為法焚身。雪山童子。捨全身求得半偈。
光明云。滿城盛火。應從中過。乃為法亡軀也。波倫
打骨取髓。為求法故。世尊因地。剜身作千盌灯。求
得半偈。今云勝阿羅漢。羅漢是小乘。今是大乘。頓
機眾生。可聞法一超入如來地。如龍女一生。便往
南方成佛。不比小乘。時長行遠。此如靈丹點鐵。可
成金也次明聞經不惑。由宿種善根。】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起信論說。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一信
樂念真如法故。真如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二信
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起發善根。求一切
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四者
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
學如實行故。如高僧傳中。高僧有十科。世之難學。
雖有破群者。無麁不擇細。如韓昌黎。始未信佛法
時。上論佛骨表。因此貶潮。參大顛。顛云。公雖過
[006-0431a]
人。世智辨聰。是世間有之。汝勝晉時佛圖澄否。韓
曰不及。汝比姚秦時鳩摩羅什否。曰不如。汝尚不
如此賢。況佛是大聖。天人之師。又安可破之。後於
大顛有發明。張無盡。初年時遊僧寺。見佛書梵夾
嚴整。怫然怒曰。吾孔聖人。反不如胡人。人所仰重。
欲造無佛論毀之。在書院中思惟。深夜不睡。其妻
云。如何不睡。張云欲造無佛論。妻向氏云。既是無
佛。何論之有。當須著有佛論也。無盡疑其言。遂閣
筆。後因訪一同列。見佛龕前。有維摩詰經。信手開
經見。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乃歎曰。胡人之
語。亦能爾耶。遂問有幾卷。曰有三卷。借歸看。其妻
問曰。讀者何書。維摩詰經。向曰。熟讀此可造無佛
論。無盡竦異其言。於是歸心佛乘。後參兜率悅。大
有發明。此皆宿下緣種。今日契悟。起信云。復有五
門。能成信心。一施門。二戒門。三忍門。四進門。五止
觀門。彼文稍廣。今錄止觀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
息諸外塵念。以圓覺寂照。照諸塵勞。息諸攀緣。故
云止。今之隨順奢摩他。體真止也。觀者。謂分別因
緣生滅相。隨順毗婆舍那。此云觀。昏即朗之。以此
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又云若修止者。端坐
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空。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
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
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
[006-0431b]
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
亦自無相。念念不可得。若四威儀中。有所施作。於
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
如此修行。聞經之人。非於一佛二佛下種。乃至恒
河沙佛所。以見無種。不值此經。又安得聞次囑累。】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起信云。莫令此心。墮於邪網。若眾生無善根力。則
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
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
為惱。龍樹云。除諸法實相外。餘皆魔事。逢此境界。
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是諸業障。應知外道
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聞
利養。正修行人。善為分別。此吾佛最後教誨。至此
流通意竟下諸天鬼神。各言護持。初金剛。】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金剛。梵語䟦闍羅波膩。此云金剛手。波膩飜手謂手執
金剛杵。以立名。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有二夫人。
一生千子。欲試千子當來成佛次第故。俱留孫探
得第一籌。釋迦第四籌。乃至樓至第千籌。第二夫
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
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依經僧寺三門。只合一身
金剛。一身梵王。今為對故。塑二金剛。非也。楞嚴云。
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此八萬亦未為多。火首摧碎
等未詳所譯。次梵王眾。】
[006-0431c]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當令安隱心不退轉。」


【梵語迦夷。此言淨身。居色界禪天。梵是西語。此云
離欲。因中修梵行。不行婬穢也。今為天主。統娑婆。
三千大千世界。皆屬號令。有言語覺觀。世間雖修
梵行者多。唯加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故得為天主也。
二十八天王者。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
天。總二十八天也。護國天王等。即護世四天王。光
明云。護國四鎮。即帝釋天神將。常領八部鬼神。護
弘持人。心不退轉次鬼王。】


「爾時大力鬼王名吉槃茶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鄭玄曰。聖人精氣。謂之神。賢人精氣謂之鬼。又有
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祗。人神曰鬼。鬼者畏也。虗怯
多畏。又有威能令人畏。或云。希求名餓鬼。從人求
食。以活性命。光明䟽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
填海。劣者能隱顯變化。肇云。神受善惡雜報。現形
勝人。劣於天。其身輕微。難見。鬼類眾多。不能盡釋。
今言吉槃茶。亦名鳩槃茶。亦名俱槃茶。此飜甕形。
舊云冬瓜。此神陰如冬瓜。行至肩上。坐便踞之。即
厭魅鬼也。梵語烏衣蘇慢。此厭厭眼內不祥。本只作厭字。人厭下加鬼
峰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林野間。管
諸鬼眾。號為王。故云。大力鬼王。與十萬鬼王。護持
經人。不令鬼神侵惱下結經竟。】


「佛說此經巳一切菩薩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經。通該凡聖。既聞圓覺妙心。實相常住。解圓
[006-0432a]
即偏。同服醍醐。咸霑妙益。是故歡喜奉行也。此經
後有加重說偈者。非也。圭峯不著。諸家不留。況世
尊說經。當機之人。故有重頌。今法會將散。唯是天
龍鬼神。各言護持流通。不須重說。又重頌。被晚來
末至者。至此時。安有晚來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心鏡卷第六

No. 254-B



「 四明水雲客
 京華野寺僧
 吳雲閉花經
 白髮註斯經
 報國恩雖重
 為法一身輕
 圓覺大海水
 飲者若蚊蝱
 以蠡酌佛海
 如雞最後鳴
 寶慶逢三祀
 絕筆聽秋聲
 皇圖呼萬歲
 宰輔茂洪勳
 庶民歡樂業
 四海慶時清
 甘露門重闢
 俱遊大覺城」



圓覺寂照。迺十二部經之眼目。二六開士之權謀。
絕綱大教。秀發圓乘。聞一句義。超七寶布施福。鋟
梓流通。勝河沙羅漢果。雖壯心註解。盖力乏錐刀。
積寸累銖。僅成五卷。今遇不顯名檀越夫婦。發心
施財。四十萬錢。圓成第六卷。可謂。月虧而復圓。心
開而意足。他日天上人間。龍宮海藏。花臺標名。是
為不朽矣。銘曰。
[006-0432b]


「 福報不在頻[幻-ㄠ+口]祝
 天上人間相隨逐
 發心巳成佛果因
 龍女献珠稱疾速
 我今稱讚是圓乘
 福利有情并眷屬
 懺除罪垢淨瑕疵
 淨土紋成親禮足」



紹定改元八月中秋日   智聰 謹題

No. 254-C



昔以大慈尊尊。巳知末劫眾生。競貪瞋痴。淪三塗苦。
迺金口宣說諸大實事。使眾生見聞知覺。種諸善根。
同成佛道。可謂老婆心切。厥後號為大乘經典。流傳
於世。信向者。不知幾億萬人矣。今
四明聰講主。於講究大乘之中。摭
諸佛髓。纂成要訣。名大圓覺心鏡。不啻十萬餘言。皆
提撕
菩薩之請問。闡揚
佛祖之叮嚀。觀之者。了明奧旨。想之者。親禮慈容。味
之者。如餤醍醐。化熱惱為清凉境界。則
聰老此心又切也。既觀勝茲良因緣。乃辦肯心。書
成部類。覬廣布流。又恐歲月泯糜。化於眾緣鋟木。共
期播傳綿永。

皇宋紹定改元歲次戊子孟秋望日


從義郎 李謙 謹誌
[006-0432c]

No. 254-D



永正三年丙寅三月廿有七日。伏值
榮林智忻首座二十五年遠忌之辰。某懌煩良友數
員大手筆。而書圓覺了義徑聰師心鏡六卷。所鳩善
因。奉為忻大姉。莊嚴報地。伏願三界迷徒。頓證圓覺
本性。四生群類。俱生清泰樂邦。


前慧峯自悅守懌暮齡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