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74 盂蘭盆經略疏-清-元奇 (master)


No. 379
佛說盂蘭盆經略疏



【△文二初題目。】


「佛說盂蘭盆經」


【晉武帝時。剎法師。翻云盂蘭盆經。盂蘭是西域之
語。此云倒懸。盆唐三藏翻云救器。若隨方俗。應曰
救倒懸盆。
△二本文三。初序分二。初證信序。】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六緣闕眾。然不說則巳。說則必具徒眾。故經末云。
四輩弟子。歡喜奉行。聞緣為初。異餘經者。各是譯
人之意。謂或云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或云我於佛
邊聞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詞也。不云我者。意彰聖
人皆證無我理故。餘經有者。即阿難自指五蘊假
者。不同情計之我。亦無過也。祇樹云云。長者布金
買園。惟少一隅。太子遂施所餘之地。置立門屋。施
園中樹。以為林陰。
△二發起序六。初目連道滿。】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目犍連姓。唐言菉菽氏。彼國上古有仙。常食菉荳。
故仍以為氏。尊者是彼之種族也。名尼拘律陀。即
樹名也。因祭此樹神而生。故名之也。然時人貴其
種。故令稱其氏。始得六通者。初得聖道。便度二親。
[001-0592b]
本因親而修道也。道雖無異。本願各殊。諸聖者不
必皆爾。
△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上句通舉父母。下句偏重母也。度脫正是其報恩。


△三攀慕徧尋。】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觀視世間。是天眼通。由證道而得。故云道眼。
△四
得見所在。】


「見其父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生餓鬼中。是異熟果。酬引業故。不見飲食。是等流
果。酬滿業故。皮骨連立。是增上果。準正理論。鬼本
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由旬。縱廣亦爾。有琰魔羅界。
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積月積年。壽五百歲。
△五
慟哭往救。】


「目連悲哀即以鉢盛飯往餉其母。」


【三藏科云摧慟。釋云。感激徹於骨髓。號呌動於天
地。
△六惡習現在。】


「母得鉢飯便以左手障鉢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
火炭遂不得食。」


【左手障鉢。慳恐餘侵。右手揣食。貪於自給。揣攬取
也。慳貪猛盛。如此現行。飯食劣緣。若何克濟。

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初目連悲陳苦厄。】


「目連大呌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001-0592c]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及。理宜投佛。
△二如
來廣示因緣八。一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


【有經說。定光佛時。目連名羅卜。母字青提。羅卜出
行。囑其母曰。若有客來。孃當具饍。去後客至。母乃
不供。仍更詐為設食之筵。兒皈問曰。昨日客來。若
為備擬。母曰。汝豈不見設食處耶。從爾巳來。五百
生中。慳慳相續。故云罪根深結。問。自定光佛世巳
來。所生之母不一。如何偏救彼之青提。答。青提與
目連緣深。今生復為其母。但救此身所生之母。非
謂救彼遠世青提。餘論云云。皆為未達。
△二明子
德劣。】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母慳心。慳於一切。時經多世。事歷多人。豈汝一
人力可濟救。
△三斥邪無力。】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
王神亦不能奈何。」


【三藏云。縱汝感天靈于上界。激地祇于下方。縱攝
邪魔。橫羅外道。統六合以同一家。總八部以為一
眾。併其神力。亦不奈何。道士。外道之道士也。
△四
顯正有能。】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三藏云。一縷不能制象。必假多絲。一人不能制業。
必資眾德。
△五許以救方。】
[001-0593a]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非但令汝母離苦。亦離一切憂苦。
△六示其正法
二。初教弟子獻供之法五。初定勝時。自恣日為勝
時。】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僧自恣。僧字。於上眾僧。為重語也。此是譯人之失。
何不云共自恣時。自恣者。自巳之過恣他所舉。謂
一夏安居。雖謹護浮囊。猶恐當局者迷。必藉傍觀
得失。故偏袒於眾中白言。大德長老。或見我過。或
聞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舉。哀愍語我。我當懺悔。
如此則身心清淨。供養此者。拔濟先亡。資熏現存。
故三藏云。比丘受歲之日。大眾自恣之時。僧多獲
道。於四果人。能濟厄於七代。
△二發勝意。孝心為
勝意。】


「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七世者。儒教所宗。以形質為本。傳體相續。以父祖
巳上為七世故。偏尊於父。佛教所宗。以靈識為本。
四大形質。為靈識所依。世世生生。皆有父母。生養
此身。巳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為七世也。然寄託
之處。惟在母胎。生來乳哺懷抱亦多是母。故偏重
於母。是以經但言報乳哺之恩。三藏云。天地覆載。
既無憚於劬勞。幽顯沉淪。理合答於罔極。
△三設
勝供。百味五果為勝供。】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牀敷臥具盡世
[001-0593b]
甘味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飯為總統於百味。百者大數。非定百也。五果。一核
果。二膚果。三殻果。四𥢶果。如蘇荏等。五角果。如菱
荳等。汲灌盆器。沐浴所用。下著盆中。正是盂蘭盆
也。然如何牀等。可置盆中。應是著於盂蘭盆供會
之中也。三藏云。汝須物華四事盆味八珍。歷十方
而運想。澄一心而供養。
△四讚勝田。賢聖為勝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
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
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


【鉢和羅飯。鉢中飯也。梵云鉢多羅。此云應量器。和
字訛也。今時但云鉢者略也。經題云盆。即是鉢。譯
時隨俗云盆。盆之與鉢。皆是器也。故三藏釋題。翻
為救器。
△五獲勝益。存亡父母。離苦生天。為勝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
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
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此等自恣僧者。指前勝田也。現世云云離苦。若父
母云云得樂。而衣食自然一句。且翻三途生人天
故。屬拔苦之文。亦可得樂屬於後也。初現世父母。
生此身父母故云現世。非謂未亡名為現世也。故
指得益云出三途。其現在未亡之父母下自有文。
故指得益云福樂百年。
△二教眾僧受供之儀。】
[001-0593c]


「時佛勅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呪願願七世父母
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
佛前眾僧呪願竟便自受食。」


【前半淨三業。呪願口業。禪定意業。受食身業也。後
半具三寶。塔前是佛。呪願是法。受食是僧也。塔者
意通殿塔。塔安舍利。殿安佛像也。
△七孝子領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
釋然除滅。」


【淨業既成。必知離苦。故喜而止啼也。
△八慈母獲
益。】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切餓鬼之苦。」


【先受教領悟。次施設盆供。後當獲益令領悟。次便
云脫苦者。譯經闕略也。應敘結集家文云。爾時目
連。聞是法巳。至七月十五日。施設盆供。供自恣僧。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切餓鬼之苦云。則文
義俱顯矣。三藏云。孝子既獻供於此晨。慈母乃除
殃於是日。
上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三。一申請。】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
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
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不。」


【說此語時。亦是設供之後。非一席之事。至畢鉢羅
窟。方始總集為經也。
△二讚請。】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
[001-0594a]


【大善快問者深契聖心。下二句釋所以。
△三答請
五。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
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
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歡喜日。比丘九旬加行日滿。倍更懇誠。稱佛本意。
寧不歡喜。
△二教發願。】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
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願者心之樂欲。欲得存歿咸樂。
△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
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
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者。反明非佛弟子及不孝順
者也。亦可指上起行中比丘比丘尼乃至萬民庶
人行慈孝者也。何也。以聞佛所說。如說行。則皆是
佛弟子也。故上申請。下受持中。皆云一切佛弟子。
三藏云。父母結愛。既念念不去心。孝子報恩。須年
年不絕供。
△四勸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智論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奉即受也。
△五喜而
奉命。】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001-0594b]


【四輩。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龍鬼。】


曹溪山沙彌元奇書

No. 379-A



此疏。圭峯禪師。僧自恣日。供養三寶。巳歷多載。兼講
其誥。因歸鄉依日開設。道俗耆艾。悲喜遵行。異口同
音。請製新疏。式𠃔來請發揮要道者也。然其諸加懸
談一如華嚴圓覺等經慈悲攸暨。然則然矣。此經是
人天因果。教依而行之則巳。不必廣說。且至於釋文。
多有引用。致使初學淺識未閱望門而退。故令略抄
其直釋之文。要使文義簡而易近而彰。不是各說所
見。覽者幸勿深哨焉。


旹大清光緒庚辰五月日小林
門人有炯書于楊州浮圖庵塔光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