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73 盂蘭盆經疏折中疏-清-靈耀 (master)



No. 378-A


盂蘭盆經折中疏序


泥文字者拘步趨而或失深義縱靈辯者墮虗懸而
患不隨經若夫深玄彪炳而復與修多羅合訓詰精
詳而適與指外月冥合二妙以雄長成一家而獨步
昔之哲人其猶病諸予閱盂蘭盆新舊二疏而歎夫
先賢之未得兼長也舊疏依經判釋多約阿含事相
矩度井井而未揭言外義趣新疏妙辯縱橫文義富
麗理觀圓極而似不合現文且以單法為名則棄去
佛說二字孝慈為宗則多贅流通一慈三寶為體則
勉飾一體之談而都忘圓三解脫三復斯文不忍佛
經之尚壅也輙不自揣檃括疏通扶舊疏以點明義
旨正新疏而挽歸契經俾文不失義辯不違經庶幾
折中仰弘聖化詎能合二妙以成一家實冀兼事理
而從容中道也夫學邯鄲武而未得國能匐匍道上
寧免傍觀之笑不如拘步趨乎無所惜之矣。


戊午九
月望日比丘靈耀書長水之智覺方丈
[001-0581b]
[001-0581c]
[001-0582a]

No. 378-B


盂蘭盆經折中疏科




* ○一總題佛說




* ○二別文

* 一序

* 一證信聞如
* 二緣起

* 一道成救母

* 一出救因緣

* 一報恩須度大目
* 二墮苦須救見其
* 二正明往救目連
* 二定業難拔母得
* 二正宗

* 一現在母子獲益

* 一陳苦乞救目連
* 二正示救法

* 一揀不能救聖凡

* 一一聖難救佛言
* 二眾凡難救汝雖
* 二正示能救人法

* 一雙標

* 一標人當須
* 二標法吾今
* 二雙示

* 一正出人法

* 一出人佛告
* 二示法當為
* 二廣歎德益

* 一歎德當此
* 二示益

* 一巳亡父母解脫其有
* 二現在父母增樂若父
* 三七世父母化生若七
* 三雙結

* 一結下願人法時佛
* 二結上供人法初受
* 三法行苦脫

* 一眾喜法行時目
* 二母脫鬼苦時目
* 二像末道俗同遵

* 一陳益請傳目連
* 二因請廣示

* 一讚許佛言
* 二正示

* 一廣勗能遵道俗善男
* 二重示罷救人法皆應
* 三結願獲益父母願使
* 三結意是佛
* 三流通○




* ○三流通

* 一付囑流通若一
* 二結益流通時目
[001-0583a] No. 378
佛說盂蘭盆經折中疏
天台比丘 靈耀 撰


【△一總題。】


「佛說盂蘭盆經」


【一家釋經皆約五重此經以人法為名解脫為體
大孝救親為宗拔苦生善為用方等生酥為教相。


△釋名中先解別名佛說是人釋迦教主四辯宣
流也盂蘭盆是法乃所說經旨也盂蘭翻倒懸盆
是華言仍翻救器梵音多倒順讀則曰救倒懸器
也今先約事理通別釋倒懸二字賈大傳治安策
云天下之勢方倒懸蓋以冠雖敝不以苴履履雖
鮮不以加冠若頭顧在下足顧在上是為倒懸矣
此經目為倒懸蓋以六凡眾生迷倒不了報重罪
極者為倒懸如撞入刀山劍樹鋸解秤量之獄多
分倒懸身首以受罪報楞嚴六根交報中明罪人
神魂乘虗投入地獄如魚投網頭在網外身在網
中倒掛而入此地獄倒懸也統紀載周武宗一日
夜中受千頭魚報亦如魚頭倒掛網內鬼趣中罪
重者亦時時弔掛如人間捕人做索一般昔有人
至冥司見一鬼去頭倒置路傍者皆鬼之倒懸也
畜生名為形傍行傍然至命終多分宰殺倒懸身
[001-0583b]
首秤量而賣如猪狗牛羊鷄鴨田鷄等槩可知矣
即人道中雖以倫常自立倘一為奸盜婬殺等罪
亦被捕人做索倒懸拷打則知倒懸凡反正罪重
皆有不獨在餓鬼一類而巳也此約報事粗釋獨
在六凡須知約理深明通至等覺夫報由于業業
由于惑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于不顛倒中妄起
顛倒之心則有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由惑倒故
所作之業無非顛倒如人道中應當端良正誼孝
親忠君者而反十惡五逆不忠不孝打罵父母欺
凌賢聖豈非如人之顛倒懸其身首者乎夫鶡且
之鳥欲反夜為晝人尚惡之目為倒懸何況身為
倒逆自然應受倒懸之報者也若推其元則一切
眾生正因靈覺之性初無正倒遠近之名名尚叵
存何有實事只緣一念不覺而有動即為生相無
明由是而有業轉現三細執取計名六粗如江湖
之趣愈趣愈下直至尾閭而後巳乃成六凡業相
業繫苦相之倒懸惡報也楞嚴精研七趣云於妙
圓中一念迷妄即成十二顛倒輪迴顛倒有生顛
倒有滅若能返迷歸正於妙圓中元無流轉故云
如來按指海印發光名正遍知汝暫舉心塵勞先
起號性顛倒也巳上釋倒字竟懸者遠也法華云
五百由旬險難惡道又云佛道尚遠非汝二乘懈
怠者能到又云此人決知去水尚遠葢一返正之
後愈行愈遠枉入輪迴不能相近也是人一念不
[001-0583c]
覺之處即倒即遠不必直至六凡業苦現前而後
稱倒懸矣況懸而不倒猶可為也倒而不懸猶可
近也今則又懸又倒勢難挽回如罪人掛弔高梁
業巳去實際理地遠矣若不倒身或可立下即是
其奈身首尚倒何若但倒不懸或可手足回旋反
倒為正其如高懸梁上何二苦並纏則無可如何
矣此如迷方之人欲至湖南悞向塞北若不動足
猶不大遠若一行走步遠一步所謂凡夫之人舉
足動步無非是罪安得步步從道場中來耶此且
略釋六凡倒懸今更以四句遍簡九界一者是倒
是懸句凡夫業苦也二者近而倒句二乘執真保
果也蓋巳見真諦自謂同入法性從邑至邑從國
至國遂至其父所止之城巳過三百由旬則寶所
在近也而迷涅槃道路不遠而言長自無希取心
不好樂故二乘之人名枯四倒阿難於楞嚴會上
以正為倒以倒為正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是也三
者正而遠句即圓人初心巳知如來秘密之藏不
惟顯佛九亦同彰故得為正其如未曾發足猶居
名字故復名遠經云譬如鑿井猶見乾土其人決
知去水尚遠四者亦正亦近句即地住四十一位
巳開藏性圓顯三德經云施工不巳遂漸至泥此
人知水必近何況全開知見全證三德者耶四句
簡之無遺矣若妙覺果成即非正倒遠近之列以
生佛正因靈覺之性元離正倒等名故經云遠離
[001-0584a]
顛倒夢想是也又復應知二乘判屬倒近句此是
與而為言若以唯圓對之前三前三俱為倒懸如
涅槃經中迦葉菩薩云自此巳前我等皆名邪見
人也祖誥云圓人徧體無邪曲偏等倒菩薩猶名
榮四倒葢未開中寔應本巳前俱為顛倒也雖然
圓人四十一位其得為之正近乎而未也無明未
盡是惑倒漏無漏業是業倒變易生死是苦倒實
報土中勝妙五塵是同體愛第九地方修離見清
淨禪等覺尚有一品生相無明即最初一念不覺
而有動之惑相也此惑即顛倒遠于正因靈覺而
尚有一生得繩之繫雖不高梁倒掛具縛五屍以
繩繫頸豈即無罪正人哉故約事釋倒懸但在六
凡約理釋倒懸通至等覺方盡經義也。
○次釋救
者解之別名賈太傳曰倒懸如此莫之能解孟子
曰當今之時萬乘之君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
懸也大要以無為功德遍救事理通別倒懸之苦
為宗經云一切自恣聖賢皆證無為其德汪洋因
受食巳目連之母即得解脫一切餓鬼之苦乃至
生天華光葢凡夫倒懸實由有為心行搆造有為
惡業致招倒懸苦報今以無為聖德即能解有為
業苦況目連之母向以慳貪罪根感報今以喜捨
無漏即能敵破其障矣此論救六凡倒懸也經云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一切難
豈非直至等覺一生所繫之得繩乎皆離憂苦豈
[001-0584b]
非頓滅界外緣因生壞之變易生死苦乎只皆離
一切四字足以見如來不獨為除六凡倒懸說此
一經矣所謂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德法王
不為凡夫出世凡佛法膚淺處尚須以深義解釋
何況灼有至極深言而可反作阿含事相消判耶
若謂此經深談處少只作淺解天子一言豈非勅
耶問能救無為功德不過自恣比丘何以能救地
住理倒答須知無為法一而有淺深差別今以二
乘自恣無為救六凡事相倒懸以圓乘無為功德
救地住理倒懸如云大人權現在比丘中明言內
秘外現本高迹下何可測知或元是妙覺巳自破
生相有為顛倒圓滿正因靈覺號正遍知者今來
會上即能遍破九界生相有為遍救等覺一生苦
繫等倒矣故云眾聖之道其德汪洋汪洋則巳究
竟薩婆若海能念念中普濟九界迷倒也不作此
釋則一切皆除成剩語大人權現無所用也。
○盆
即是器器即是盆華梵義一不必紛更如東土用
碗西域用鉢或盆或盞但可盛食以供三寶者即
是耳如云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則自然不作晬
槃臚列會也。
○上是別名經是通號若以別例通
應有教行理經不同具如觀經疏若作有翻無翻
一十五義具如妙玄今謂此經訓法訓常足盡其
義如來身為九界師言為天下法既為當時尊者
說救母倒懸之良法亦須津梁末代則又為千秋
[001-0584c]
以下孝子賢孫酧親報本之不易常規矣經云年
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修盂蘭盆供直至于今傳
傳不替豈非經常妙軌哉故名曰經新疏但以法
供為名則將佛說二字之人名割棄荒外矣豈七
種立題經常不易之判釋乎若稽此經來由則自
西晉武帝時竺法護翻來護名曇摩羅剎故人呼
剎法師本月氏人來東土燉煌住長安青門行譯
者即今佛說盂蘭盆經是也若法炬所譯灌臘經
或云報恩經後來者重譯非今本也釋名竟。


○若論經體即是三種解脫經云若能供此自恣
僧者父母六親應時解脫若但脫六凡倒懸乃是
二乘孤調解脫不具身智若一切難皆除憂苦直
救地住倒懸即圓三解脫楞伽百句解脫大經大
般涅槃是也本經又謂之天華光者圓三解脫異
名也第一義天本具大光明藏之般若為光復有
萬行因華共嚴果德為華華光不離義天義天必
具華光舉一必三雖三而一離之為九合之本一
若以此圓脫類通染淨則即三道三識三性三般
若三菩提三大乘三涅槃三寶三德無往而非一
體異名也故以此圓脫為體則合現文而通諸釋
也新疏度去解脫而扭取三寶為體吾未之前聞
夫今經正救餓鬼結業倒懸之苦宜立解脫為體
一則對治結業為便二則去縛歸脫為便故經云
供養自恣僧者父母六親應時解脫明文灼然何
[001-0585a]
為不依若棄此體如盲者無相倀倀乎其何之且
立三寶為體經文何所出哉若金光明則有法性
金光明典之語普賢觀則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之文楞嚴則有將呪救厄之言今經但云供自恣
僧並無佛舒神力往救餓鬼及讀誦何經受持何
呪藉何顯密靈章往救結業倒懸之法寶也現有
解脫正體而棄去之強取不全三寶以塞其白當
是疏主自說盂蘭盆經故使有者無而無者有耶
若謂此經具有三寶之義者經經皆具三寶則經
經皆當以三寶為體耶如法華未嘗不具三寶而
以所詮實相為體般若未嘗不具三寶而以所詮
般若為體此經縱具三寶自當以所詮解脫為體
何得棄現詮解脫而立通汎三寶哉騐知此疏立
體一違現文二失經旨文雖富辯不敢因仍良由
體乃一經之表的如君如日如海如月為四章之
所歸趣為結縛之所向往四方於是乎觀體故不
可以不深長思耳予豈好辯哉問既言經體當是
法身今言解脫豈非用乎答真性解脫可非體耶
一必具三隨便舉耳況以解脫名體彌彰果上所
顯出纏靈覺非迷中寔相在纏真如矣。


○宗者獨以大孝度親為宗此孝即四種孝中令
證道果出世之大孝也經言尊者果成之後即欲
度親具供自恣僧巳其母即脫一切鬼苦是乃一
經宗要又復果後起行乃體家之宗不同修中因
[001-0585b]
果但宗而巳新疏以孝慈為宗即當用一去一葢
此慈字乃流通結語非正宗所重正宗所重唯大
孝度親故不必更用結語慈字以溷宗要也。


○用則滅惡生善今經救苦得樂入天華光文善
宛爾但此用有淺深若目連之母離一切餓鬼之
苦其他父母除苦生善是小乘用今云令一切難
皆離憂苦則直滅等覺一生所繫之難地住因移
果易之苦即是大乘全體妙用此用廣博能普救
九界倒懸之苦生佛界解脫之樂也。


○言教相者體宗用三既通四教淺深則判教者
自當以方等生酥為其相矣夫阿含事相固失佛
義即觀心玄論似不隨經隨經點義折中如此菩
薩鵝王一憑擇乳釋總題竟。
△二別文為三一序
二正宗三流通序二一證信。】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此雖結集增安實出金言預囑六種成就證信諸
經所謂阿含篇篇如是般若處處我聞故曰通序
然須善識通中有別今是通五時內方等時中聞
如是等五事也若約四釋消文毋乃言之大煩深
教諸賢皆自明了茲不具列。
△二緣起諸經緣起
皆與正宗必稍相反以為弄引如法華開為合序
金剛事為理序等今經緣起胡為不然須知目連
盡巳神力救母不得然後求佛普說救得之法則
是以不能救之緣為能救之弄引以能救之法為
[001-0585c]
不能救之正宗恰與諸經緣起同條共貫也分二
一道成救母二定業難拔初又二一出救因緣又
二一報恩須度。】


「大目揵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
眼觀視世間。」


【目揵連翻釆菽氏鼻祖堅固草木以冀飛升之淨
行種姓子孫不惟箕裘克紹抑且青出於藍遂生
神通第一之兒良由此姓與剎利並貴故以姓彰
名亦示神通之有水木根源也始得六通者從馬
勝再聞因緣生滅得初果聞佛口稱善來得四果
故曰始得得有二一報得通二修得通鬼神諸天
皆報得通但五不六修得中又有神通道通如調
達之通神而非道亦五不六性俱緣念羅漢皆名
道通具足六也今云始得六通似神矣據下即以
道眼觀視世間騐知此六皆屬道通也夫目連所
入八千三昧能動八千世間能知八千界事通居
第一不亦宜乎六通名相可知不必瑣列欲度父
母是尊者一生大孝報乳哺之恩即是欲度之注
解也乳哺恩者父母恩重經云佛告大眾人生在
世父母恩重父生母育十月懷身子飲母乳八斛
四斗心地觀經云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
飲噉母血及出胎巳飲母之乳百八十斛母得上
味皆與其子中陰經佛問彌勒閻浮提兒從生墮
地乃至三歲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
[001-0586a]
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何況教方教數撫念唯唯
升頭戴髮洗掌求師自未能安先安其子一種天
性至情昊天難報者乎夫羔羊跪乳慈烏反哺可
以人而不如鳥乎孔子曰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
父母乎孝經曰孝乃天經地義至德要道詩云哀
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王褒之三
復流涕孫悟之送父持輿皆出於報恩無地而然
也則知世之盡孝圖報者豈止二十四人而巳哉
尊者以為此皆世間聖人之教世間報恩之孝非
出世之大孝唯自巳道業有成能度父母出生死
證無為者子道方盡故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即此欲度父母四字逈不同於世間大舜曾參曾
元及出世供養誘善止惡之孝而巳矣實與淨藏
淨眼之度父母本師釋迦之度淨飯摩耶合志同
方也嗣後玄沙備公亦以悟道度父生天又與尊
者道成度親為出世報恩之大孝同所謂德不孤
必有鄰又復此段科為報恩須度者重在能度方
為能報非世間之汎汎報也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者所以覓二親之下落方可施神通度脫耳。
○文
中始得欲度即以六個虗字眼乃經家化工點尊
者一生心行躍然於毫素之上葢始得則未久不
暇及他而即以道眼度親則知未成道前未嘗不
欲度親力不足也故汲汲於修道今幸得道固當
汲汲皇皇以覓其親而度之矣豈但修道時欲度
[001-0586b]
其親哉亦由欲度其親所以出家修道如地藏菩
薩欲度其母即發心以度法界以修聖道也問聖
賢修道俱為上求下化今尊者何獨妮妮二親將
毋同於愛見大悲乎答非也尊者未甞不欲廣度
眾生但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謂之悖德不敬其親
而敬他人謂之悖禮故雖欲普度而必施由親始
親親而後仁民於禮為順於心易興大小乘中七
周九周行慈與樂亦必先於上親重恩運心則為
觀易成也。
△二墮苦須救。】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舊疏謂生餓鬼是異熟果酬於引業皮骨連立是
等流果酬於滿業葢受報皆有總別言餓鬼則是
總報有三種九類三十六類因殊果異不同故皮
骨連立則是別報獨在無財炬口類中也尊者見
墮此類苦切倒懸事不容緩急須救拔。
△二正明
往救。】


「目連悲哀即以鉢盛飯往餉其母。」


【若論尊者初心本欲度親出火宅證無為故以道
眼遍觀雙覓父母不意父得清升母沈劇報事不
獲巳先治其表且以鉢飯暫止柺虗方可說法令
其解脫非謂尊者之孝第能以飯餉母而巳也。

二定業難拔。】


「母得鉢飯便以左手掌鉢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
火炭遂不得食。」
[001-0586c]


【掌鉢慳習罪根深也搏食貪習罪根結也慳貪惡
習業果巳深即在地獄宿習發現故掌鉢以惡餘
鬼之侵揣食以圖一巳之飽豈知此心方起惡報
更劇雖孝子順孫無可如何正生天記中叉聲乍
响眾習俱彰金嬰由此以生天庸醫聞聲而賣藥
綠林豪客借响施威如業鏡當臺莫能遁影又如
獄人受苦將更望見玉女身乘金車竟忘因欲受
苦即復見境起心云我欲往中我欲往中而身首
俱裂為可悲也是雖惡習陡興實由定業難拔聖
子不能力救乃為請救之緣緣起序竟。
△二正宗
分二一現在母子獲益二像末道俗同遵文但目
連之母解脫鬼苦而云母子獲益者目連成道端
為度親親既得度孝行斯圓豈非獲益經云目連
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是也初又三一陳苦乞救。】


「目連大呌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具陳巳力不能救之如此即所以求如來能救之
方也。
△二正示救法又二一揀不能救凡聖二正
示能救人法初又二一一聖難救。】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先出不能救之之由目連意謂吾聖道既成神通
第一尚須普度蒼生何有一母而不能救耶佛謂
非汝道力無効其奈道力不勝業力汝母定業巳
成勢難回挽如杯水之不救車薪一聖難回重罪
夫罪而無根猶可懺也今有根矣根而不深猶可
[001-0587a]
拔也今又深矣深而不結猶可除也今又結矣稽
其由來則五百生前定光佛時母名青提子名羅
卜子欲供捨母即慳貪此根日滋日茂以至今生
自爾深結掌鉢搏食即根深發現之相然以聖子
而生惡母胎中有二意焉一母子緣深二是聖賢
攝化若惡類中無聖賢降生開導則此輩永劫沈
淪無解脫時矣故聖賢發願往往徧入邪苦如淨
藏淨眼之救父地藏菩薩之救母初果聖人生魁
膾家普門大士為漁捕婦於世法中大舜之孝化
瞽瞍季子之讓邁諸君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
而文公興於劇惡流離之時若無大聖賢間生其
中為狂瀾砥柱默挽頹風則世道佛法皆悉滅矣
又復經言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則向下揀顯二意
該在其中非汝奈何則知聖賢尚難奈何況天地
神鬼之眾凡乎此揀也非汝一力奈何則顯須十
方眾聖之力方得救拔也。
△二眾凡難救。】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地神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
王神亦不能奈何。」


【目連三昧羅漢不知人天罔測則今目連不能救
者又豈凡庸所能措手哉。
△二正示能救人法三
雙標雙示雙結初又二一標人。】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


【當須二字非重疊之言乃希須之須謂必須眾聖
威神庶可救治非此則不能使之解脫矣十方眾
[001-0587b]
僧若反釋於上則十方顯非一聖眾僧顯非凡夫
所以威力到處倒懸可解既標能救之人不知何
法可以感動眾聖斯得救濟故下即出能救之法
云。
△二標法。】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前云當須今云當說此二當字明是標人標法非
正釋能救人法也一切難即倒懸罪以此倒懸不
但在餓鬼一類直至一生所繫故云一切如人天
苦樂相間不免刀兵未臻無漏必致墮落倒懸難
也二乘飲無明酒墮寂滅坑倒懸難也菩薩紛紜
二諦失中道本墮二邊之倒懸也地住等覺生相
未亡因移果易倒懸難也此九界難中一一皆有
憂苦二事如新疏云意受名憂身受名苦懼於後
果名憂嬰於現報名苦濟拔無術名憂痛苦切膚
名苦則知倒懸之難是總名而憂苦二端又別相
矣如來法門一唱則不但救尊者之母并救九界
含哺不但拔餓鬼之難并拔二死憂苦故云令一
切難皆離憂苦。
△二雙示又二一正出人法二廣
歎德益初又二一出人。】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此正出能救之人又必時緣皆洽庶幾勝事方成
自恣時者每四月十六日佛制比丘結夏安居精
勵道業至七月十四五六三日九十日期滿解夏
自恣若𨳝月百二十日為一夏若𨳝四月前四月
[001-0587c]
十六日結夏若𨳝七月亦前七月解夏此一夏內
或得四禪四果三昧神通不可枚舉脫有未得果
證不無三業瑕疵自既當局者迷要藉傍觀舉過
故自巳所作之過皆恣眾僧舉說方可懺悔清淨
自恣梵語名般剌婆剌拏自恣之辭曰大德眾僧
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見聞疑罪大德
長老哀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各各次
第如此三說受自恣巳名安居事竟則此時日乃
大僧和合勉勵聖道之嘉會故當求之以救父母。


△二示法。】


「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
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牀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
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以此普供聖賢即能拔法界倒懸之苦其中雖有
所救父母能救聖賢而正意在於法供故名示法
具飯百味等是別開供物盡世甘美是總結供法
五果一核果桃李等二膚果瓜梨等三殻果胡桃
石榴等四糩果蘇荏等五角果菱荳等也盡世甘
美盡字作兩意釋甚通所謂富則羅天下之奇珍
貧乃竭一巳之力量須知供聖乞救本皆貴於盡
誠而三尊受供亦只應於克誠初不論夫物之豐
儉也書云神無常享享於克誠至治馨香感于神
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鬼神尚爾況三寶乎又云
享多儀享不及物為其不成享也則雖兢侈靡廣
[001-0588a]
陳鏤雕繒綵神且吐之矣況聖賢乎哉運心理供
責在僧倫致誠事供宜乎俗眾此乃能救法供固
當事理俱精方為合式也以著盆中者東西兩土
器用不同或物或碗金銀磁木但可盛物以供聖
賢者不拘千百皆得用之即所謂盂蘭盆供也下
云一心同受鉢和羅飯者亦正指此大德梵語檀
陀乃律中比丘之尊稱上云當須十方僧眾今云
供養十方大德眾僧言大德則顯非初行淺學言
大德則必具威神之力言大德則能救倒懸之苦
言大德方能與解脫之樂者矣一字寶王海墨書
之不盡況含此等數意耶。
△二廣歎德益上既委
示能救人法但不知此等聖賢有何威力勝於目
連故供之者能救倒懸之苦與解脫之樂而受益
者又不知一生耶多生耶故即繼之以歎德示之
以獲益一以起道俗信樂踴躍之心精誠感叩一
以顯眾聖久具與拔之本感而遂通為二一歎德。】


「當此之日一切眾聖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
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
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


【一切聖眾句是總標皆同一心下是結歎中是開
釋山間禪定至自在教化是出修證之法聲聞緣
覺下是明能證之人禪即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
喜妙樂捨念清淨之四禪定即空無邊識無邊無
[001-0588b]
所有非非想之四定此即世出世間根本禪定四
道果即界外小乘聲聞所證樹下經行則通於聖
凡大小或六通自在教化須指大乘四十二位六
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盡也眾生只
於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遂使耳不超聲眼不逾色
一一壅礙皆不自在三乘賢聖一解六亡六入殊
勝一一融通無非解脫故云六通自在則知此六
融通其性本具即使果成亦還故有何者暗中勤
讀朗然不昧分別一起即無所見天眼性也牀下
蟻行謂是車鬬天耳性也母知子意他心性也能
憶去日宿命性也射石沒羽投冶作金神足性也
不飲髑髏之泉厭見索債之鬼漏盡性也一切凡
夫元具六通之性故一破得繩六皆自在所謂六
自在王性清淨故是以果成之後皆能化化無窮
神力難思廣作佛事教化一切也如華嚴中或於
一根入正受或於諸根起出說或於諸根入正受
或於一根起出說或於耳根入正受或於眼根起
出說或於眼根入正受或於舌根起出說或於男
子身中入正受或於女人身中起出說豈非十地
大人四十二位上聖所修所行之法門乎若昧此
釋則文中六通自在教化之句恐難通也聲聞緣
覺二乘也十地菩薩大乘也但舉十地則該別圓
二家分斷根本四十二位矣權現比丘在大眾中
如彌勒觀音現坐比丘數內或是等妙二覺內秘
[001-0588c]
外現本高迹下影响受食故能圓拔九界三乘倒
懸之苦普與佛界三德解脫之樂何況分段倒懸
之苦入天華光之樂而巳哉遂總結之曰皆同一
心受鉢和羅飯須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有賢聖
大小之異然而受食之心無乎不同也況同一無
為之法同一清淨本覺識得一則萬事畢一外無
法實相心顯苦不足拔樂不足與矣一心雖無二
相不妨運同體大悲普拔法界苦與法界樂此是
拔倒懸之根本故當委示具清淨戒眾聖之道其
德汪洋三句是總歎之句不妨約戒定慧分疎大
經有覺清淨戒具足無上道戒此戒即第一義光
光非青黃赤白非色非心非因果法乃究竟實相
戒也眾聖之道聖者正也凡夫心遊塵境皆名為
邪若入三昧名正心行處亦名正定聚道之為言
路也所謂由是而之焉謂之道則三乘聖人莫不
由定以發乎慧以正道目定以至德目慧於文宛
爾其德汪洋者德者得也所謂足乎巳無待於外
之謂德四教四聖諦慧修之皆能證窮真中二理
究竟泥洹彼岸是巳到家而無待更修別法也汪
洋乃水之浩渺無邊勢也生滅四諦德成謂之空
有雙亦雙非四溝港得道在小乘自謂與佛同入
法性其猶秋水神乎未得謂之汪洋也無生四諦
僅如河無量四諦乃如江比前似乎浩渺方後尚
存見少非汪洋也獨四十二位權現大人修無作
[001-0589a]
四聖諦慧圓破無明圓顯秘藏任運流入薩婆若
海究竟泥洹彼岸始得名之曰其德汪洋耳此姑
釋其自行若論化他與拔則生善謂之德聖人自
既證窮智海復轉巳心所行法門以利益人則如
汪洋之水能普救九界枯焦二死倒懸不啻火宅
稍甦地上清涼而巳也又以此水生九界眾生妙
覺法身四十一位一切智果則不啻枯苗再茂涸
轍重流而巳也夫菩薩既圓如是妙證供而拔苦
宜矣。
△二示益三一巳亡父母解脫。】


「其有供養此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
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


【現世父母指今生生身之本業巳報盡身亡者對
於下邊若父母現在者句騐知此是巳歸冥者矣
以供聖故得出三途應時解脫應時即時也人方
設供於生前親即超升於地府正是觀音不來我
亦不往水在盆中月在天上感應道交不思議力
也然若供二乘聖賢得出三途得時解脫不時解
脫之孤調解脫若供權現大人必斷二死三惑生
相無明得真性解脫此脫唯圓必具身智舉一即
三言三即一亦可即道識等十種之三法為此經
所詮正體體指解脫彌顯果成出纏靈覺非迷中
實相素法身而巳若無此體邪倒無印便成魔說
下云入天華光一體異名也新疏指三寶為體不
自然矣衣食自然者禪定為衣智為食以此莊嚴
[001-0589b]
正法身方便緣修有功用道皆不自然地住巳上
智德日增斷德日滅任運流入無功用位方名自
然。
△二現在父母增樂。】


「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


【△三七世父母化生。】


「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諸天皆化生而有以華為宮殿者昔有採華供佛
身死生天宮殿皆華具如法苑珠林諸天皆有身
光以之自樂故云入天華光此約事釋若論所供
聖賢皆大人權現則今得益不翅人天天即大涅
槃天天中天第一義天華即解脫萬行緣因通名
為華莊嚴果德大集經云三昧為鬚解脫敷敷即
華也光即般若所謂第一義光非青黃赤白而大
光明藏普能照燭當知此即圓妙三脫大秘密藏
是此經所說正體種種萬行共歸趣之無量功德
共莊嚴之言說論辯而詮顯之故名為入然而入
無所入經云入理般若名為住以不住法住般若
波羅密中今以無所入入三德秘藏中也如此釋
者方盡聖賢大人威神之力方名令一切難皆離
憂苦夫淺經深解功尚不貲深法淺談恐違佛意。


△三雙結上巳廣明能救人法并聖賢功德此下
但結前未盡之法而示所供之人而兩章中一一
皆具人法二種故曰雙結為二一結下願人法。】


「時佛勅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呪願願七世父母行
[001-0589c]
禪定意然後受食。」


【願七世父母句斷或願生天脫苦成道往生一憑
齋主之願而呪願之若施主自無別願則佛法自
有呪願之法此屬出聲念誦者行禪定意即食存
五觀等法不關出聲者也可知。
△二結上供人法。】


「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呪願竟便
自受食。」


【十方賢聖雖皆威力自在能拔倒懸福田勝妙能
與解脫尚是分證位人解脫未究竟則與拔或恐
不深今令供佛則是究竟法王苦無不盡樂無不
滿真能令一切難皆離憂苦也。
○此雙結文乃上
求佛道下化眾生同體慈悲四弘誓願雖為一時
僧眾受供而說實為十方菩薩成佛良規故廣說
能救人法巳竟復結其要義以委示之也如此勝
人勝法鼓勇彚征焉有不拔苦與樂哉。
△三法行
苦脫二一眾喜法行二母脫鬼苦今初。】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
釋然除滅。」


【凡有父母皆思報恩第苦報之無法每懷靡及甞
抱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之戚今既得良法則
罔極可酬木風無恨矣皆大歡喜不亦宜乎至於
目連事屬當機休戚尤深觀其始則悲哀忽而號
泣今也釋然得益之想瞭然面貌之間予科為母
子獲益葢得意於經家傳神妙筆中非無本之談
[001-0590a]
可與智者道也。
△二母脫鬼苦。】


「智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切餓鬼之苦。」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曰聞斯行之賢
者好善尚爾勇為豈有目連救母切巳之憂而肯
因循歲月淹遲時日而後乞救哉故承如來法音
演處即便鼓勇營為說法方周供聖巳具三寶鍾
集而倒懸巳解故云即於是日得脫鬼苦此即字
乃不二不三不前不後之詞方目連設供之辰即
慈母除殃之日如地藏大士於覺華定自在王佛
前發心救母之時獄中之母即於是時得出地獄
韋提夫人纔聞妙觀即證無生同一感應道交法
門疾捷也言得脫一切餓鬼之苦者一切二字六
經無出史記云一切皆高帝功臣漢書惠帝紀云
一切滿秩如真注云如刀切物音妾苟取外面整
齊不稽內之長短巨細也佛經用此二字義意同
之如今餓鬼而稱一切者以九界皆在餓鬼類中
如刀一切外面皆齊也而餓鬼中復有聖凡大小
參差不同即內之長短巨細矣言九界皆餓鬼者
餓鬼一種內即有三種九品正法念經則列三十
六類因殊果異餓鬼地獄長劫受罪何聞飲食畜
生之至大如龍食後一口青泥況其眇小者耶修
羅翻無酒且食訖一口蝦蟇飢虗可知矣人道中
飢饉屢見枵餒而死者比比人皆目擊也天中雖
云衣食自然若夙不供僧修福天食即分四色經
[001-0590b]
中有窮天至長者園中盜酸棗食所謂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火宅六凡誰非餓鬼哉二乘沉空滯寂
無大乘功德法財以資法身慧命故云形色憔悴
權位菩薩不得中道理味飢虗可知地住菩薩雖
依法喜禪悅而未究竟寂滅忍衣覺法樂食豈即
飽滿正道之人哉是以九界皆餓鬼類也今目連
既供大乘聖賢則其母不但脫三惡之倒懸并脫
九界枵虗之倒懸矣故云脫一切餓鬼之苦也若
云但脫鬼界一種則一切之語徒施大人權現無
益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為虗話矣如此吃緊處兩
疏不釋何哉正為現在母子獲益竟。
△二象末道
俗同遵二一陳益請傳前之陳苦乞救為巳母也
今之陳益請傳為天下也親親而後仁民即此意
耳。】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
僧威神之力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
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否。」


【自覺巳圓能覺他者法王應世自未能度先度人
者菩薩發心尊者最初發心修道元為上求下化
普度羣迷但以施由親始故急先度母母既度巳
即當愛親及人以請廣傳象末通拔苦淪若非方
等巳發大心豈有如此普度之請哉夫曾參至行
以啟孝經目連當機以啟蘭盆同一聖賢心膓帝
王度量菩薩為人靡不爾耳。
△二因請廣示三一
[001-0590c]
歎許。】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


【鐘藉叩鳴鼓憑擊响師正欲說資恰申問感應道
交具二莊嚴寧不快善矧目連大權內秘有所動
止自爾妙契聖心為智所讚也。
△二正示三一廣
勗能遵道俗。】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
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


【△二重示能救人法。】


「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世父母于七月十五
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
十方自恣僧。」


【勗眾遵法中先勗出家二眾者有二意一以出家
人通知佛法宜行孝慈不同俗人如牛羊眼不解
方隅故當先囑僧尼二者父母乃生身之本俗眾
皆能甘旨奉養菽水承歡親既養其小子仍養其
老盂蘭盆法或可緩也至于僧尼割愛辭親父母
不禮殊失養兒防老之靠矣既不能盡藥餌牲鼎
之奉自當急盂蘭救度之誠此而不為非佛弟子
矣向下連云是佛弟子應念父母一切佛弟子應
當奉持正春秋責備賢者意耳嗣後西竺行者不
一而足東土如唐圭峯大師有疏遵行廣演大師
有鈔遵行此二道眾也俗眾則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一自皆以孝行為本覺王一勗戶誦家傳風行
[001-0591a]
草偃莫不遵為不刊之典楞嚴云屬諸比丘休夏
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爾時波斯匿王為其父
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兼復親延諸大
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
勅文殊分應齋主此西域九等自恣供僧薦度父
母也且俗眾同遵而先國王者祖宗開國成家東
征西伐不知積多少殺業而子孫方得坐享河山
垂拱太平則為繼體守成之君自當凜遵法供以
資冥福況國君以仁孝治天下一人行之于上兆
民承之於下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為
風化之首尤當鄭重於斯者也東土南齊高帝常
於七月十五日送盂蘭盆往諸寺中供自恣僧唐
代宗大曆元年七月作盂蘭盆于禁中設高祖太
宗以下七聖位祇薦冥福歲以為常宋真宗嗣位
之初詔兩街僧錄問盂蘭盆儀式依法修設復聽
講此經至仁宗嗣沒之初亦詔僧三七於延慶殿
開建道場七日夜晝講此經餘時禮念七月十五
日復於長春殿設盂蘭盆齋資父王之仙駕酬昊
天之鴻恩此皆國王行法之最盛者也太子大臣
宰相三公百官總一臣位北齊侍郎顏之推著顏
氏家訓其中有曰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齊望汝
等依行不絕此卿相之遵行者也萬民庶人則誰
無父母理合同遵要之如來久修實語言不虗發
故能令盂蘭盆供千秋不替直至于今民受其賜。
[001-0591b]


△三結願獲益父母。】


「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
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此即前佛勅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呪願願七世父
母之意但前佛令眾僧為施主呪願今是令孝子
自巳作願當知孝子自有此等別願眾僧方可依
之代為呪願也。
△三結意。】


「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
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慈孝憶所生父母作為
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前既誡勗道俗同遵盂蘭盆法供僧度親今則結
出須供須報之意以感動眾生令歡喜急行也是
佛弟子應憶父母則知不憶父母者非佛弟子矣
此義逼令行也佛弟子三字通結巳前道俗修孝
順者則又揀去雖名佛子而頑冥不靈忤逆不道
者不在數中凡是佛子又修孝順者應當念念常
憶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修救倒懸之法以報慈愛
之恩應當二字乃叮嚀至囑之詞言應當則報恩
乃各人分內最切巳事非如來勉強汝行者稍加
懈怠非佛子非孝順矣何者父母既以慈愛長養
汝身汝今當以慈孝報答親恩跪乳反哺畜尚現
恩人而不為禽獸不如矣何謂孝順佛子哉此乃
點人天性至情以感動下凡令急於修供酬恩而
不暇須臾緩也故科為結意乃結出須報之意也。
[001-0591c]


△三流通二一付囑流通。】


「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二結益流通。】


「時目連比丘四眾弟子歡喜奉行。」


佛說盂蘭盆經折中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