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4 楞伽補遺-明-德清 (master)


No. 327
楞伽補遺
明 德清 補遺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者。楞伽寶名。具云釋迦毗楞伽。
此云能勝。義云堅固。阿䟦多羅。此云無上。謂此楞伽。
乃無上寶也。聞之梵師云。此寶八楞。視之渾圓。其體
光明瑩徹。最極堅固。不可鑽穿。世間之寶無過勝者。
目能勝一切。故云無上寶也。西域南海。有楞伽寶山。
居大海濱。目山純此寶所成故。山以寶名。山高五百
由旬。山頂有城。亦名楞伽寶城。無門可入。為夜叉王
所據。山形下細上大。因名不可往。有神通者乃能入。
此經發起因。佛于大海龍宮。說法七日。迴過山下。顧
謂眾曰。過去諸佛。皆于此山。說自證境界。我亦當說。
時夜叉王。目神力故。知佛言念。故往請佛入城演說
此經。是則山目寶名。經目處名。通取為喻。乃單喻為
題也。然單約喻明經者。第一義如來藏心。亦名寶明
玅性。又云寶覺明心。是為堅固法身不動智體。名自
覺聖智。寂滅一心。名大寂滅海。亦云智海。覺海。寶明
空海。下經云藏識海。謂眾生本具如來藏清淨法身。
[001-0472a]
迷之而為藏。識變成五蘊之眾生。自覺聖智。變為妄
想煩惱。寶明空海。成生死之業海。夜叉乃惡鬼飛行
而食人肉者。故山高五百由旬。居大海中。而為煩惱
生死夜叉所據也。佛在此山。說自證境界者。謂目自
覺聖智。而觀識藏。即如來藏。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
提。現前五蘊身心即是如來常住法身。頓證一心。更
無別法。此乃最上乘。非心識思量境界。唯許上上根
人一悟頓悟。不悟則不許。意識湊泊故。山名不可往。
有神通者。乃能入故。寶乃無上之寶。處乃不可往之
處。通喻此經顯示第一義心。乃離心意意識境界。為
無上法門也。此經發明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
我俱遣。直顯離心意意識境界。故達磨指此為心印。
是則全經旨趣。在此一題。目喻發明。及夜叉王發起
因緣。巳盡甚深玅義矣。約天台五種釋題。此經目單
喻為名。寂滅一心如來藏性為體。自覺聖智為宗。專
破二乘外道邪執故。目摧邪顯正為用。目無上頓教
大乘為教相。以此經顯示五性三乘無性闡提皆許
成佛。為法華開顯之前茅。故判為法華先導也。


佛語心品者。此經直指寂滅一心為宗。以自覺聖智
證入為趣。以此心不屬迷悟了絕聖凡。十法界依正
因果。一法不立。所謂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
俱遣。以此四門皆迷悟邊事。所以大慧讚佛偈云。若
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以有是生死法。無是涅槃法。
此二皆離。則法界性空寂滅一心顯矣。故云佛語心
[001-0472b]
品。謂佛所說者。唯此一心法耳。故禪宗指此為心印。
謂之佛祖向上一路。名頓教大乘。


大慧讚佛五偈半。極盡一心之旨。故後顯一心文云。
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故。初偈云。世間離生滅。猶如
虗空華。此讚佛能證一心空義。目明了徧計本無也。
言世間即該三世間。謂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器世
間。通該十法界依正因果。目此三種世間皆生滅法
也。目唯心所現本無生滅。但依徧計而有。以性空故。
故如空華。即此一偈。巳超迷悟因果。直示一心之源
矣。唯佛目自覺聖智。證窮此心。故云智不得有無之
相。今愍物迷此。故目同體大悲。出現世間。而開示眾
生。故云而興大悲心。故今所說。正示此一心耳。


次偈云。一切法如幻。遠離于心識。此示一心本無生
義也。併後一偈。以明了依他無性從緣而有。意謂。世
間現有生滅。何以言空。故云以一切法本自無生。但
依他有。故如幻耳。幻喻生本無生。若目妄心分別。則
見有生滅。若遠離心識分別不生。則當體無生。了無
一法當情。豈非空耶。


三偈文例應云。世間恒如夢。遠離于斷常。此顯無二
也。意謂。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外道二乘。不
了唯心依他而起。故妄分有無。起斷常有無二見。若
了唯心。則遠離斷常。了無二見矣。


四偈。顯離自性。意謂。眾生不了唯心。則妄執人法二
我。為二障根本。則起惑造業。妄見生死之相。既了唯
[001-0472c]
心。則人法雙忘。二障頓淨。唯一圓成。則生死之相不
可得矣。此上四偈。讚佛超世間生死有法也。然空無
生無二離自性相故。乃當經一心之旨。後文自顯。目
三性釋者。乃清涼意。故引義目證之。


五偈讚佛超涅槃法。意謂。一切諸法。既唯一心。則本
來寂滅。不假更滅。故云一切無涅槃。然諸法既目本
自涅槃。則法法皆真。盡是法身真體。如此又何則有
涅槃為佛所證耶。故云亦無涅槃佛。斯則法身常住。
又豈有佛更入涅槃耶。何耶。以遠離覺所覺故。謂唯
此絕待一心。本無能所對待故也。唯佛證此。所目若
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也。故二譯載夜叉王首即問
佛云何捨法云何捨非法。佛答。以外道見生死為法。
涅槃為非法。是二應捨故。大慧讚云。有無俱離。是則
全經之旨。不出夜叉發起一問并大慧偈讚而巳。故
向下所破者。乃有無二見耳。


悉檀離言說。梵語悉檀。此云徧施。謂佛以四法偏施
眾生。四者。一世界悉檀。令眾生得歡喜益。二為人悉
檀。令得生善益。三對治悉檀。令得破惡益。四第一義
悉檀。令得入理益。謂佛雖以四法徧施眾生。然但應
眾生之機。本來離言說相。意責大慧不達離言之旨。
故有此問。我令特為顯示建立數句離言之旨。故向
下一一皆曰非。


大慧聞一心真如離一切相了無說示。是知十法界
相。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乃生滅門事。故即問諸識
[001-0473a]
有幾種生住滅也。七種自性。魏譯云外道有七種自
性。講者槩以正教道理釋之。昧之甚矣。殊不知此經
專破外道不知唯心唯識道理。故別立異法。目為生
因。目迷真妄不一不異唯識真因。故立異因。佛前文
責外道墮斷見論故。特出所計生法。異因有五。言勝
玅。士大。自在。時。微塵等。乃外道所計之法為生因者。
故隨後即出所立妄計。各有確定。自性為宗。有七耳。
既出邪宗。故後示正教云。我有七種第一義也。經文
上下血脈。佛語昭然。而昧者妄擬。謬之甚矣。若七種
自性。巳立正義。又何下文重出七種第一義。豈不贅
耶。


七種第一義心境界者。謂佛目法界一心。為自境也。
慧境界者。慧光無量。炤徹微塵剎土也。智境界者。謂
目權實二智。窮盡真妄聖凡也。見境界。唐本云二見
境界。謂雙炤真俗二邊也。超二見。謂窮盡一心中道
也。超十地境界者。謂等覺後心極盡因門也。如來自
到境界。證窮法界。自覺聖智。究竟果海也。意謂。我所
建立。乃稱一心真如平等。佛慧以二智見二空。證真
如。以至等覺。入佛果海。目為法門。蓋依性自性第一
義心而建立故。不與外道惡見共也。此七第一義心。
乃單示佛境界。不說因心。若說因心。則失旨矣。


問曰。說三種識即結果者何耶。


答曰。前三種識中。
最初顯識生之由。以無明熏真如。為現識生起因。取
種種塵等。為分別事識生起因。佛意顯此藏識依真
[001-0473b]
而起。乃真妄和合。故特指阿賴耶識為生死涅槃因。
立此真因。將破外道無因邪因故。即辨明邪正。目示
唯心如幻觀門。顯直觀藏識。頓破根本無明。頓證一
心。為究竟極果。故隨便成立唯心一番因果。目結三
種識相也。


問曰。生滅章中。大慧初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答。
目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種相。今前略有三種識
巳竟。而大慧復問廣說八種相中。先敘世尊所說心
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且云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
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說成真實相一切佛
語心。然後方請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者。何耶。



曰。此通涂問意。血脈幽潛。最難理會。請試言之。此經
單示寂滅一心離一切相。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
識二無我俱遣。故大慧初問百八句。蓋約五法三自
性八識二無我目問。故佛指寂滅一心目答。故云一
切皆非。是則直指一心。一法不立。則不容有說矣。此
顯一心真如離一切相也。故大慧隨問諸識有幾種
生住滅。是約心生滅門。容有言說矣。然生滅門中。先
問諸識者。以五法三自性二無我三門皆依八識轉
變而立也。故先問諸識一門。未及問五法三自性二
無我。後三門義。佛答謂諸藏識略說有三種識。廣說
有八種相。今前答略說三識。單顯第八識自體巳竟。
故大慧重請有八種相故。問藏識海浪。乃問前七識
生起之由也。然請辭先敘所說心意意識五法等。乃
[001-0473c]
至成真實佛語心者。乃通牒前問答。申領佛意。目啟
前七識生起之問也。然五法等。乃依八識之所建立
也。世尊答云。一切皆非。此巳領佛示真實佛語心矣。
及問生滅門。世尊略說三種識。世尊說不思議熏變。
乃八識生起之由。且云真識現識。乃題識藏即如來
藏。巳領其旨矣。意謂。五法等皆依八識建立。但不知
前七轉識因何而生。又不知如何生即無生。故問藏
識海浪即法身境界。又不知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因
何而立。故因請八識之相含問四門之義也。故世尊
向下先答八識生起之由。後又重申問五法自性。佛
一一答畢。末後結歸二無我觀。目成唯心觀門。為真
實佛語心也。故答意從此直至後文結果章中。目通
明五法自性。顯正智如如。方盡從生滅門入真如門
究竟之義也。大科甚明。當通觀之。


問曰。大慧問藏識海浪。乃問前七識也。而云法身境
界者。何耶。


答曰。大慧述領一心之旨。意謂。佛上來
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皆空。乃是一切諸佛菩薩自
心現量所緣境界。一法不立。絕諸對待。故云不和合。
如此說是巳顯真實佛語心。此巳領前識藏如來藏
真妄不一不異之旨矣。但不知前七識生起之由。所
目生本無生之義。故請說藏識海浪即是法身境界
也。故下答文中。示四因緣故眼識生。目緣生性空。目
顯生即無生之意。即法身境界也。合業生相者。然業
即業識。生謂生相無明。起信云。以依阿賴耶識說有
[001-0474a]
無明。初無明熏真如成業識。既成業識。則生相無明
即依業識。故云合業生相。以生相無明即熏業識。遂
起染心。則深生計著為我。此即七識生起之相也。


八識偈中。佛顯八識即真。本來一體。雖異而不異。目
示海浪法身境界。故目海水波浪喻浪異而水不異
也。大慧遂目日月。喻佛說法。應當與一切眾生說平
等真實之法。何以世尊一向與二乘人。只說六識為
生死本。何故不說八識即真之真實法耶。佛答。目彼
眾生心不真實。不堪受真實法耳。非不說也。譬如海
波下十句。喻顯其法元有頓漸之不同。故說亦因之
建立。然說雖有頓漸。其實無有一定之次第。意謂。我
說六識漸時。未甞不兼帶八識而說。但眾生聞者不
解耳。又設画師喻。目明說法應當隨機先後次第建
立也。彩色無文二句。喻法本離言。但為悅眾生。不得
不隨機施設。非我不說實也。下文更顯深義。謂不但
說權法為不實。即說真實法亦無實法與人。目真實
離名字種種皆如幻故。末後云。聲聞亦非分者。足徵
大慧意疑佛不與二乘說八識真實之法也。哀愍者
指佛。謂今日乃說自覺之境界也。


長行結示。欲知自心現量自覺境界。須要真實修行
自悟乃可相應。非是說了便休。故後文示聖智三相。
為修行之要。成立唯心第二番因果也。


問曰。佛一往巳為大慧開示八識因緣。巳顯離心意
識境界矣。而大慧至此。問聖智分別自性經。且云為
[001-0474b]
百八句所依者。何也。


答曰。此經直指一心。為正顯
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以為宗體。目大
慧初目百八義請問者。乃通依五法自性八識無我
而問。皆屬迷悟邊事。故佛目目一切皆非。此直示一
心真如。一法不立。是則五法自性八識無我。蕩絕無
遺矣。故大慧隨問諸識生滅。言雖問諸識生滅。意實
不知空遣。故佛為示生滅因緣。隨示目直觀藏識。教
目離心意境界。是則八識之相巳遣矣。尚不知五法
自性無我因何建立如何空遣。故特問聖智事分別
自性經。意謂空此諸法。乃自覺聖智事。非三乘比智
可能耳。言百八句分別所依者。正顯所問百八義。皆
依五法自性而問也。然舉果悳轉得如來法身者。乃
躡上佛示離心意識所轉果悳。意在離此五法。乃得
如上之果。是舉真果。目證真因也。此問意乃經中之
血脈。學者縱能通達文字。而不知血脈。亦無歸宿。此
旨甚微。故特示之。佛答中。即舉外道有無二見者。正
顯外道不了唯心故。於名相上。橫計而生妄想。乃正
破名相妄想也。


離異不異者。謂妄想與名相元別故異。今妄想乃依
名相而起故不異。目有心境對待故也。今言離異不
異者。正教目遠離心境。絕諸對待。心境皆空。則五法
自性皆空矣。此正空名相妄想之要旨也。顯正智章
中。目三佛說法頓漸以明正智者。蓋因前八識頌中。
大慧責佛既云唯心頓現一切諸法。則佛當為眾生
[001-0474c]
直說真實頓法可也。何以又說三乘漸法耶。佛答謂
因眾生心不真實。難與說實。恐其不信。則說之無益。
以隨機不同。不得不施漸法耳。故此顯說頓漸之所
以。目四漸喻機。以四頓喻佛。在佛。以平等大慧教化
眾生。雖漸亦頓。在機。有利鈍不一。雖頓亦漸。故目法
證佛。則有三身。故法亦有三乘。此化儀之必然者。以
眾生根本實智迷之而為自心現流。故淨現流以成
正智。然迷雖頓。而淨則漸也。


頓喻四中。明鏡喻頓示眾生一真法界清淨圓明心
體。日月喻頓破眾生無明業識。顯示本有不思議業
用。藏識喻頓令自心眾生一時成熟。究竟佛果。自心
所現根身器界。喻自心之眾生。法依佛喻頓目普光
明智。炤一切眾生心地。頓令五性三乘。破滅無明。頓
見本有平等法身。三身佛說法。乃以法證佛也。法依
佛者。乃依法身所垂之報身佛也。說緣生者。以顯緣
生無性無性緣生。乃頓漸漸頓之法也。即華嚴經所
說四十二位。行布圓融之旨。法身佛說離心自性法。
乃直示頓法也。化身佛所說。乃六度權行。單漸法也。
結歸法身佛者。乃示此經為頓頓宗也。後聲聞外道
破邪因以顯正因。此又漸中之漸。意謂有機如此。不
得不施漸之漸也。然在經文。其義甚隱。諦觀佛意經
旨理實昭著。


破二種邪因。科在二乘。云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者。
目聲聞乃證聖智差別相。但示究竟故。即彼所證以
[001-0475a]
示究竟真因。故云即在外道。云目聖智破邪因者。目
外道所計常不思議。乃別立異因。以無常為常故。佛
目真常聖智。破妄計。故云目。


舉果驗因者。謂舉今現證之果。目驗昔日之因也。目
聲聞所證涅槃。以非真滅為滅。足驗昔因未得聖智
究竟相也。謂外道今取斷滅為果者。蓋昔以生法為
不生。特以無常為常故。今墮斷滅之見耳。五無間種
性一章。重明為機稟佛性是一。因聞三乘之法名言
熏習故。種性有五。前頓漸章。明法一機異。故有三乘。
即一乘法分別說三者也。今五無間性。乃因聞前三
乘法。不得離言之義。執文言熏習成種。此又顯機之
所稟。佛性是一。故云無間。因熏各別故。有五種性耳
如來無間種性。有四種。一權教事六度。二乘乘空慧。
三實教。四即圓教。四位菩薩釋者。諦觀經大明標如
來種性。意指如來果法。非說因位中故。若以菩薩釋
之。失本指矣。蓋目直指一心真如。若悟唯心。即頓登
佛地。即圓教之三賢。此亦不立。況權教空慧乎。若目
前三位菩薩法釋之。則聞熏但成前三菩薩種性。非
如來種性矣。


結二無我末觀成得果一節。此結酬前請也。因大慧
初聞分別自性。觀察無我。淨除妄想。炤明諸地。乃至
逮得如來法身故。此開示五法自性二無我巳畢。乃
顯真因。故即證成必得如來之果。勸今應當修學。乃
總結四門。番顯正智如如。以空遣五法自性證二無
[001-0475b]
我。通示三番因果也。


結示五法自性二無我果相巳竟。而大慧陡問建立
誹謗二惡見者。何也。


答因初問五法生起之由。世
尊即說外道有無二見。為名相妄想之因。故今開示
巳明。今即問彼二種惡見從何而起也。佛答二種惡
見從非有而建立也。蓋非有乃無也。建立為有也。意
謂外衟不達諸法本無。則目有為實有。及至壞滅。則
目無為絕無。故有為建立。無乃誹謗。此二見所由生
也。此問來意幽潛。若不知來端。則經旨血脈不貫也。


問曰。示二見巳後。乃重都結前果者。何也。


答曰。佛
意總顯唯心無外境界。其五法自性二無我等。從迷
中來。皆因外衟有無二見。為生死本。是為大過。故今
通遣巳畢。乃結真因得果成佛之後。當單為眾生說
唯心法。目破外衟有無二見為化儀。此所目為頓教
法門。此經頓宗。但破外衟二乘偏邪之見。不說別斷
煩惱。目識藏即如來藏故。但了妄想無性。則生死涅
槃平等。更無煩惱可斷。故但離二見。即頓證法身。故
都結成四番因果也。


下第二卷



問曰。顯理中示寂滅一心巳歸究竟。然目如來藏并
上一心總為顯理。且大慧又目外衟我見為問。似與
一心之旨不同。何以總為一科。


答曰。此有深旨。目
經初夜叉王問佛。云何應捨有無。佛既答巳。隨即示
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則總標一
[001-0475c]
經宗本。要顯寂滅一心。不屬迷悟。究竟不生。然所目
有聖凡生起者。皆如來藏隨染淨緣。轉變為生因耳。
然前百八義一切皆非。目顯一心寂滅無生之旨矣。
次大慧隨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雖問識之生滅。然
尚未審識生之因。且于一心究竟處。建立誹謗章中
云。非有因建立因。直說初識前無因。如此一心。豈不
墮于畢竟斷滅耶。故此大慧隨問如來藏者。目前雖
明一心之旨。尚未明如來藏之義。方今將顯如來藏
隨緣為染淨生法之因。要明識藏即如來藏故。後文
如來藏為善不善因。目如來藏即前三種識中之真
識也。目此經不說無明為因生八識。直指如來藏即
藏識。要顯妄即是真實。斯經之宗本也。不同諸教。然
大慧疑世尊說如來藏同外道我者。正是佛說阿陀
那識甚微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
彼分別執為我。目外衟向執藏識為神我故。今將目
如來藏真我。目破彼計。是則外衟計有無二見。則前
目寂滅一心破之矣。向執我見未亡故。特目如來藏
真我破之。目盡破彼計。圓滿一心故。總科為顯理究
竟。義旨深潛。誠非麤浮可見也。細尋佛意。微玅難知
總示正行章。破本無四句可離。頌中如是觀三有。究
竟得解脫。未後結云。為淨煩惱爾𦦨二種障故。譬如
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足證前百八句。乃依
三界作四句妄計而立。然無所有則皆非也。


問曰。當轉二性教中。一向說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
[001-0476a]
成菩提。此中但說轉二自性者。何耶。


答曰。此經不
同三乘別教。直指一心。不屬迷悟。目生死涅槃本來
平等。更無可轉。但以外道不了言說性空。妄計言說
有實自性。起種種徧計。二乘不了諸法緣生無性。妄
執諸法有實自性。以此二種障正知見。意謂。若了言
說性空。則徧計情亡。若了緣生無性。則依他泯性。二
計既亡。則圓成自顯。所目但轉二自性計著也。後廣
辯四行禪。葢依此而立也。


略示邪因果相章末。示感應二徵。結示果相。至究竟
地。得灌頂位二加持者。此正示目真因所得之果。如
此方為真修也。


問曰。四種禪皆依惑亂為所觀者。何耶。


答曰。目前
云惑亂起聖種性。及愚夫種性故。愚夫乃外道二乘。
其禪皆惑亂也。觀察禪二種。目能觀正智。觀所觀惑
亂。目對待未泯。故為漸次。其攀緣如禪。然攀緣即惑
亂也。乃名相妄想耳。觀名相妄想本如故。名攀緣如
禪。此二種禪。目分頓漸。名三乘禪。故觀察禪果相。則
從解行入初地。漸次上進。其攀緣如禪。則頓登八地。
此頓漸之分也。然觀察義禪。能觀者正智。所觀者妄
想名相。故真妄雙舉。此乃對待而觀。故要離四句。目
外道妄執四大名相。以妄想分別作四句見耳。其攀
緣如禪。則直觀五陰本自如如。絕諸對待。故為頓悟。
于中主意。專破外道計四大造五陰。目神我為主諦。
若觀四大本空。五陰無我。即此五陰本自如如矣。
[001-0476b]


問曰。示正果中。說妄想識滅。名為涅槃。不說轉藏識。
單說滅六識者。何也。


答曰。此經宗旨。說識藏即如
來藏。不必更轉其藏性。寂滅之體。所目不得顯現者。
但因妄想攀名相之過也。目藏體本是湛淵之心。猶
如湛海。雖云前七波浪。其實只因六識攀緣外境界
風。鼓動波浪。即七識亦因六識所起之波浪。其體同
是八識精明。故本不生。是故三性之中。依他元自無
性。其過在徧計執性耳。然妄想乃徧計執性。正是六
識攀緣種種如幻依他境界。增長習氣。長養藏識。故
今特辨妄想過重。故六識滅。則內外心境一切皆寂
滅。如來藏性應念現前。所以特說六識滅為涅槃也。
此經宗趣。與相宗。逈不相同。故不立七識。所目世尊
隨節說妄想分別通相。以顯即妄即真。為如來最上
一乘禪也。


經旨來意。從二卷初示正行科中。四方便為能觀之
智。二種自性。指所破之惑。無四句可離。無聖智可得。
乃所顯圓成之理。及離過絕非一科。四節立定。自後
略示邪正因果。及廣辨邪正因果。總是廣釋卷初四
節之義。其觀察義禪。觀察覺。即前能觀之智。妄想攝
受計著覺。即釋前所破之惑。攀緣如禪。即顯前圓成
之理。末後如來最上一乘禪。即釋前離過絕非。細觀
經旨。前後名應。其理昭然。


下第三卷



初三種意生身。五無間種性。乃示因圓。宗說二通。乃
[001-0476c]
示果滿。目果海離言故。


問曰。斷證科。初明妄想不實破我執。言說性空破法
執者。何也。


答曰。目外衟妄想專目執我見為本。而
二乘雖離五蘊假我。猶執涅槃為我。故亦云心惑亂。
故云煩惱障。然依言說為法執者。目內教學佛法者
不能離言得義。但執言說為實法故。今教以離言觀
心。為破法執。斷所知障也。然我執外衟居多。法執學
佛法者居多。若起信所說我見亦依所聞佛法而起。
此經專破外道神我。故經論意異耳。


問曰。其破法執。經文指語義而說其旨甚明。若約妄
想為破我執。意旨未顯。目大慧但問妄想。


答曰。一往所說妄想。多指外道。而二乘但兼帶而巳。
然外道妄想所計者。一我見耳。然大慧雖通問妄想
生處。惟世尊約指攝所攝墮有無外道見計著我我
所生。此所目妄想為外道我執之本也。其凡夫二乘。
計五蘊為我者。經文長行未顯。至頌中云。施設世諦
我。諸陰陰施設。其旨的然明矣。更復何疑。


問曰。大乘教中。皆說二執。有分別俱生麤細不同。且
云分別二執。從三贒至初地斷盡。俱生二執。從二地
至七地斷我執盡。法執至佛地乃盡。今經說麤細二
執一時斷盡。未明其旨。請問其詳。


答曰。此經頓教
大乘。意在頓破無明頓證一心。故二障亦頓斷耳。大
經云。不了第一義。故號為無明。第一義者。即此經所
說第一義諦寂滅一心也。然不了二字。即無明也。了
[001-0477a]
乃知也。經中頻言知自心現量者。謂了第一義心也。
且麤細二障。因無明而有。今言頓了自心現量。則頓
破無明。無明既破。則彼二障又何從而有耶。目真知
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說名為智。此即自覺聖智
也。若目即心正智獨炤一心寂滅之體。則一切皆離。
今因不了。則妄起分別執著。故名妄想。是目此經不
說斷無明。單說斷妄想。妄想淨處。即頓證一心。故無
漸次先後耳。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
無漸次。故為頓教大乘。


問曰。轉變章。言轉變者。乃一切眾生生死往來捨身
受身之情狀也。而獨指外衟者。何耶。


答曰。佛說眾
生生死往來。受報好醜。乃隨善惡業緣。故說如乳酪
酒果等熟。但是異熟隨緣耳。因外衟妄計有作者。為
轉變主宰。此邪見妄計。故特曉之曰。如是凡愚眾生。
自妄想修習生。實無有法為生滅主宰者。但如幻夢
色生。言自妄想修習生。此云邪師邪教。乃分別我執。
以一往所說。乃分別法執也。


問曰。相續章。乃大慧因聞前佛說轉變相故。即問生
死相續義狀。生死乃煩惱障招。而但約言說而問。且
舉極果之益目請者。何耶。


答曰。此經旨幽潛。殊非
淺識所易窺也。此由前辨果地覺中。佛說覺人法無
我。了知二障。斷二煩惱。離二種死。是名佛之知覺故。
此斷證科中。約破二執斷二障。目顯真因也。然所知
障。單約執言說為法執故。大慧以言說為問。而所答
[001-0477b]
十一相續。皆執言說。目為所知障。目取變易生死者。
乃俱生法執也。以障有二故。生死亦二。故末後總以
愚夫三相續乃煩惱障招俱生我執。是乃總結二障
二死。皆七識執取所招。故歸過于三和合計著識為
相續生死之本也。佛意甚明。第淺識者。未易見耳。


問曰。前世尊說妄想識滅。名為涅槃。且云七識不生。
今者何目俱生二執歸過于七識。豈不自語相違耶。


答曰。觀佛立言。各有所主。非相違也。以初云藏識
因境界風吹故。起前七識浪。為生滅耳。今顯藏識自
性本來涅槃。但因境界風吹。故有生死。若無境界風
吹。則自性為常住涅槃矣。然境界乃五塵境界也。且
此塵境。惟心所現。本自如如。若無六識攀緣執取。則
諸法如如不動矣。但因六識不了唯心。妄自攀緣執
取。則識風鼓扇。返吹藏海。起七波浪。是則起境界風。
全是六識之過。而七識不預。以此識依內門轉故。故
云不生。此所以六識一滅則八識為自性涅槃矣。今
言俱生二執。歸過于七識者。目無始來一向七識單
執八識為我。名我愛執藏。集諸種子。相續生死。名為
結生相續。長劫不斷。乃此識之能。而六識不預焉。以
造業者乃六識。受報者八識。相續生死者七識耳。是
各就勝能而說。非前後自語相違過也。


問曰。經中一往節節。大慧問中。多舉果悳以請。然世
尊結顯果悳巳非一矣。然與正顯果悳。有何別耶。


答曰。大慧前于節次問中。所言果者。乃為請說法利。
[001-0477c]
特舉果以顯法益也。世尊即說果悳者。乃為破邪。以
明真因。乃舉果目證驗真因。皆在因門。非正說果悳
也。今因行巳圓。二障巳破。五住巳亡。永離二死。歸極
一心。因窮果滿。目顯究竟一心之極果。此是正說果
悳。說二轉依。以顯法身出纏證真常樂我淨四悳。此
返妄歸真之極則也。


下第四卷



問曰。當明法身常住。生死涅槃平等處。返妄歸真。業
巳究竟一心真原矣。大慧乃問剎那者。何耶。


答曰。
此正原始要終結歸一心之極則也。以初問百八義。
佛目寂滅一心而答曰一切皆非。故大慧即問諸識
有幾種生住滅。是則迷悟修證皆生滅門中事也。然
大慧初問百八義。總該十界依正迷悟因果。不出五
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門攝盡。故今徵詰諸妄了
悟一心。目顯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究
竟歸趣一心真原。以顯法身極則。目示生死涅槃平
等。此是從迷返悟。總屬生滅邊收。皆不出大慧初問
二種生滅也。意謂目有相生住滅故。有凡夫外道二
乘偏邪之執。以有流注生住滅故。有七地巳前菩薩
之見。意顯縱悟法身亦未離生滅妄見。所謂菩提心
生。生滅心滅。猶屬生滅。今顯生滅本不生滅義。若了
本不生滅。則則前一往所說。皆夢中事。乃妄功用中
有修斷耳。故前夢中渡河之喻。以顯有所修證皆夢
幻法門。方顯法身向上極則也。以此足見吾佛說始
[001-0478a]
終不說一字。乃頓宗之極則也。


楞伽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