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38 楞伽經疏-- (master)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疏卷中



【之一。後分。
○平箋。六地以上。無心量處。即□性處。
四緣一性。二共捨離。此時真性。究竟淨妙。而佛斥
之。猶為心量。
○智箋。圓鏡。菩薩十地。妙淨之性。即
是如來鏡智像相。】


「 施設世諦我
 彼則無實事
 諸陰陰施設
 無事亦復然」



【此謂諸之□陰。亦是假名施設。並無實事。其無實
事。與上所說。亦復然也。】


「 有四種平等」



【四種平等。下文所謂。相因無我修□者也。謂有為
之相。無常平等。有漏之因。有苦平等。□□無常有
苦之事。由相及因之所生也。然而悉皆無我平等。
一切修修之者。人法亦平等也。是謂四。】


「 相及因性生
 第三無我等
 第四修修者」


[002-0117b]


【格箋。初偈建頌。後偈釋頌。此二偈乃上不生類。問。
何不相續。作隔離說。答。上變釋者。連菩薩故。此建
釋者。連外凡故。如來巧說。離合如是。
○建頌。
○平
箋。世諦施設。皆有我相。而雖有我。彼我無實。五陰
施設。亦無實事。猶世施設。問。世諦五陰。只是一法。
何為二說。答。世諦云總。五陰云別。
○釋頌。
○平箋。
以四平等。見世五陰。皆悉無事。平等一相。□平等
者。能相所相。平等一也。能因所因。平等二也。□□
□我。平等三也。修法修人。平等四也。□□□□。問。
其義云何。答。性者云因。生者因事。性生二□。□□
□因。因有生法。所因為性。是故性生。共屬因也。

智箋。□□世陰無事。四種平等。即是如來平等性
□□。】


「 妄想習氣轉
 有種種心生
 境界於外現
 是世俗心量」



【格箋分頌之二。
○平箋。不知四等。故為無始。妄習
所轉。諸妄心生。三有境界。心外現相。惑著執持。是
凡夫量。
○智箋。成作。


和合。言一字二。妄想為三。】


「依咽喉脣舌齒齗頰輔。」


【分之一。平之二。析說。
○平箋。言音生處。蓋有六焉。
咽喉為一。脣二。舌三。齒四。齗五。頰輔為六。諸經所
說。其數不定。或有七處。乃至六八。此經上說。頭胸
喉鼻脣舌齗齒。與今所說。亦多不同。詳考韻書。五
[002-0117c]
音所生。謂牙齒脣舌喉□也。□□□□。然十四音。
第十二處。有齶聲也。齗齶用□□□說趣。不入細
音。不必及此。頰輔者。面顏也。□□□抵。非干韻處。
然印度人。文詞衍裕。語勢汎溢。或□此乎。諸經之
中。全說之者。或出頭腦臍輪等也。而此諸處□□
所觸。今之數處。只出口中。】


「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


【分之一。平之三。因有二。一過。二現。
○平箋。彼我言
說。是為現在。妄想習氣。是為過去。因與計著。通於
二種。】


「是名為語。」


【分之一。結說。
○智箋。成作。諸相合生。成作之智。】


「云何為義。」


【格箋。分說之二。問說。】


「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


【分之二。平說。
○平箋。妄想相者。云心法也。言說相
者。云境法也。言真實義。離心境法。
○智箋。觀察一
切妄想言說。二相離之。即是觀察妙智。】


「是名為義。」


【分之二。結說。】


「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


【格箋。束說之一。修。
○平箋。菩薩行人。□□語義。一
身靜坐。三慧修習。問。何□獨一。答不就他求。曰。靜
處云何。曰避喧閙故。曰聞慧云何。曰愽涉之故。曰
[002-0118a]
思慧云何。曰精審之故。曰修慧云何。曰勤力之故。】


「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巳。自覺境界
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


【束說之二。進。
○平箋。進相有五。如上所說。緣自覺
者。不由它故。向涅槃者。趣向勝上。習身變者。得意
生身。自覺境者。地上境界。觀地義者。增進階位。問。
自覺了。與自覺境界。云何差別。答。自覺了者。□解
位也。自覺境者。云證位也。曰。魏唐二譯。此□□科。
□□上章。優劣如何。曰彼此無妨。然吾不見梵夾
之嘆。法法在焉。】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語義。」


【結說。
○智箋。平等語義束修。平等性智。】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弗異非不
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


【格箋。交說。
○平箋。善知語菩薩行人。以語觀義。非
一非義異。以義見語。亦非一異。交互融通。無礙淨
智。】


「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釋說。
○平箋。若亦語義。而言別法。語不辯義。而能
辯□□語入義。語義二法。現是二物。而不相礙。故
異不異。燈□□法現是二物。二物相資。能成其用。
以語入義。如燈照色。依言語燈。入離言義。燈色語
義。交互妙喻。
○智箋。圓鏡。語義交通。如燈照色。即
是如來鏡智像相。】
[002-0118b]


「復次大慧。不生入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
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
如幻種種妄想現。」


【格箋。簡說之一。比說。
○平箋。佛說真如。自性等法。
若依言義。取計著相。即墮建立誹謗惡見。雖非外
魔。破壞佛法。為別建立。異妄想者。幻人形像。雖非
真形。見者或生真形之想。是異妄想異建立也。末
世佛法。各□執封。豈非此章異妄想哉。願諸學者。
圭三復焉。問。心自性者。即是應三性乎。心字為何。
答。心為五法。見魏唐譯。】


「譬如種種幻。」


【謂不生不滅。心自性等。此乃又不可緣於言說之
義。以計著取相。既墮□□□建立。及誹謗之見。此
計著者。乃是異建立異妄想。乃如幻事。豈有實哉。】


「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簡說之二。喻說。
○平箋。種種□形。凡愚作想。言義
計著。非聖賢事。
○智箋。法界不生不滅。自性涅槃。
即是如來淨法界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彼言說妄想」



【謂愚夫隨言取義也。】


「 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泥犁。此云無喜樂故。梵語亦云捺洛迦。捺洛。此云
人。迦此云惡。以惡人生彼之故。□地獄之異名也。
[002-0118c]


○格箋。平頌。
○平箋。彼凡愚人。隨言取義。建立異
法。異建立罪。死墮地獄。
○智箋。成作。妄想建立。成
所作智。】


「 陰中無有我」



【此句以喻言說中無義。如五蘊之中。何者是我。】


「 陰非即是我」



【此句喻言說非即是義。如五蘊。豈即其陰。為我者
哉。】


「 不如彼妄想」



【謂此真實之義。非如彼之凡夫妄想建立也。】


「 亦復非無我」



【唯是離於有無建立耳。豈是無哉。
○格箋。簡頌。

平箋。外道計我。或離五陰。或即五陰。如來真我。不
同外計。
○智箋。觀察。計我真我。觀察妙智。】


「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見
 一切即見諦」



【一切悉有真實之性。如愚夫妄想分別言義。以謂
見性者。如此則一切凡愚。皆應見其真諦。
○格箋。
析頌之一。一切有性。
○平箋。一切諸法。皆有自性。
猶如凡愚妄想自性。若諸凡夫。如彼諸聖。離陰中
外。見妄想性。一切凡夫。為見真諦。
○智箋。平等。凡
夫見諦。諸法平等。】


「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魏曰。染淨亦應無。彼見無如是。】
[002-0119a]


「 亦非無所有」



【格箋。析頌之二。一切無性。
○平箋。諸法無性。淨穢
共無。彼凡夫人。見四相變。知相不實。如幻聖相。雖
如彼見。而非無法。性幻相故。此之三偈。聖凡對頌。
令知善法義相之故。
○智箋。圓鏡。無所有相。鏡智
像相。】


「復次大慧。」


【復科第十。智識諸相分。第六十。承趣智□義義。識
是語義。詳說語義。故出智相。偈合諸智有幾種也。】


「智識相。今當說。」


【格箋。舉說。】


「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
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䟦說。
○智箋。法界。智識總說。法界之智。】


「大慧。彼智有三種。」


【舉說。】


「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名說。】


「云何世間智。」


【格箋。分說之一。問說。】


「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


【分之一。凡外智分。四句計相。】


「云何出世間智。」


【分之二。問說。】
[002-0119b]


「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


【圓覺所謂。希望成道。
○分之二。二乘智相。二相希
計。】


「云何出世間上上智。」


【分之三。問說。】


「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
品。如來地人法無我。」


【分之三之一。後得智。
○平箋。後得智有四焉。上四
種說。乃後得智。即是四智。配合如次。】


「緣自得生。」


【分之三之二。根本智。
○平箋。是佛自覺聖智境界。
言上四智。依自覺生。此根本智。即法界智。問。諸佛
菩薩。階位敻別。智相如次。何得合耶。答。智有大小。
智相是同。謂智相者。即是無相。以無相故。合而說
之。曰佛地中。何說二無我。曰法空細障。十地微有。
至如來地究竟淨盡。故以斷相。屬如來地。如來地
中。非有有空。上之離字。繫下成讀。
○智箋。成作。三
智合并。成作之智。曰上智之中。作五智合。今何却
作成所作智。曰一智具五。詳見初卷。慮繁縷故。且
於順配。今此諸智。不易默過。適取芻狗子却壓之。
當善語義。能照顧哉。】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滅者是智。」


【格箋。束說之一。凡外。
○平箋。上章單智。此章束并。
葢智與識。不是別物。若能分別。識即是智。其間只
[002-0119c]
是不非異耳。生滅凡事。故為識也。若加不字。即是
聖智。是凡夫上。識智二法。】


「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
是智。」


【束之二。三乘。
○平箋。有無相者。謂自相也。有無種
種相因者。謂共相也。二種墮相。即是為識。纔加超
字。即是真智。是乃二乘識智二法。相因者。是二乘
之解。優諸外凡。有無相外。加因相也。】


「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束之三。菩薩。
○平箋。長養相者。謂識事業。即第二
卷。習氣長養藏識是也。乃加非字。即是真智。是乃
菩薩識智二法。
○智箋。觀察。識智分別。觀察妙智。】


「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


【格箋。析說。佛智。
○平箋。生滅者。是凡夫外道。自共
相者。二乘。不生不滅者。菩薩也。問。此等說。巳見上。
恐重復。答。此章佛智。三箇知字。謂佛知見。葢佛知
見。如相之故。於三種相。消一知耳。
○智箋。平等。佛
知見中。三種平等。】


「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


【格箋。交說之一。二乘。
○平箋。境界種種礙相者。是
謂自共相。離自共相。為無礙相。是佛二乘。交對識
智。】


「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
智。」
[002-0120a]


【交之二。凡夫。
○平箋。三事合生。方便妄想。是凡夫
事。除三乘巳。大悲方便。自心性相。是如來事。是佛
凡夫。交對識智。
○平箋。和合生□。謂我及根塵三
事和合。相應而生。是識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無礙
相應。性自神解。名智。毗婆論及本事經。亦言三事
和合。乃是託胎中有之事。當以融會而觀。】


「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交之三。菩薩。
○平箋。菩薩十地。十地得智。是謂得
相。如來地中。無昇進相。乃不得相。是佛菩薩。交對
智識。】


「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交之四。如來。
○平箋。如來自證聖智境界。雖有應
緣。非干出入。如水中月。純智所作。本離念識。問。上
束說之章。外凡二乘。乃至菩薩。順序列說。此章之
中。二乘居初。何越次乎。答。凡夫二乘。階次不定。小
乘儀相。二乘居先。大乘階位。只貴根機。若言根機。
二乘定小。凡夫不定。不定之機。或近於大。此章之
說。加佛種故。出大乘相。初出小相。後後漸大。是以
二乘居最初也。
○智箋。圓鏡。聖智境界。鏡智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採集業為識
 不採集為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則名為慧」



【格箋。析頌之一。凡夫。
○平箋。採集業者。上之所謂
三事和合。及生滅等。又上卷偈。心名採集業。意名
[002-0120b]
廣採集。採集不採。為智識之分者。明矣。如是觀察
一切諸法。通達無相。得自在力。是則名為佛菩薩
慧。問。智與慧有何異。答。以體曰智。以用曰慧。不採
集智。起自在用。故名為慧。
○智箋。成作。採集之業。
成作之智。】


「 縛境界為心
 覺想生為智」



【縛□妄想境界者。妄想心識也。能覺悟其妄想。以
解脫者。即此妄想。心識變而生為智也。】


「 無所有無相及勝最勝境
 慧則從是生」



【析頌之二。二乘。
○平箋。縛境界者。上之所謂。自共
相及境界礙相。心猶言識。心意識時。心有識名。覺
想生智。是二乘智。第二卷云。聲聞緣覺涅槃者。覺
自相共相。乃至彼等。於彼作涅槃覺者。乃此覺想
也。無所有者。曰八地也。勝曰佛地。言二乘等。回心
轉進。至八佛地。平等慧生。
○智箋。觀察。覺想生智。
六識觀察。】


「 心意及與識
 遠離思惟想
 得無思惟法
 佛子非聲聞」



【謂若夫心意識。能遠離思惟妄想。得無思想分別
之法。即是佛子。非聲聞也。
○格箋。析頌之三。菩薩。


○平箋。於心意識。離思想法。不用斷惑。即想無想。
是真佛子。非二乘境。
○智箋。平等。心意識法違離
思想一切諸相平等一性。】


「 寂靜勝進忍
 如來清淨智
 生於善勝義
[002-0120c]
 所行悉遠離」



【仁王經有五忍。謂一伏。二信。三順。四無生。五寂靜。
十地等覺及佛。得寂靜忍。是謂勝進之忍。乃如來
淨智也。而此佛之淨智。從善勝義諦而生。諸心意
識。所行境界。悉皆遠離。
○格箋。析頌之四。佛。
○平
箋。仁王經中。說五種忍。各有三等。下中上品。地前
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覺及
如來地。得寂滅忍。此寂靜忍。謂寂滅忍。故唐作寂
滅忍。勝進者。唐作殊勝。言如來地。殊勝清淨。寂滅
忍智。是勝義諦之所生也。故一切思想所行皆離。
佛地之中。識智一相。故只出智。不曰識也。
○智箋。
圓鏡。如來淨智。是圓鏡智。】


「 我有三種智
 聖開發真實
 於彼想思惟
 悉攝受諸性」



【三智。如長行所說。謂此是聖者開發真實義諦。故
得名也。此之三智。於彼妄想分別之者。悉能攝受。
開示諸法。
○格箋。建頌。
○平箋。三種智者。析章三
知。諸聖以此三知。開發真實諦法。於彼凡夫。妄想
思惟。悉能攝受。隨說諸法。問。三種智何。答。知生滅
者。道種智也。知自共相。道相智也。知不生滅。一切
相智。】


「 二乘不相應
 智離諸所有」



【謂我此智。離於諸所有境。超越二乘之行。】


「 計著於自性
 從諸聲聞生」


[002-0121a]


【若夫計著自性取於有無之相。此乃聲聞。
○格箋。
斥頌。
○平箋。二乘小智。只執離相。是故不能相應
佛智。執離相故。計著自性。】


「 超度諸心量
 如來智清淨」



【佛智則清淨無垢。了達惟心。
○格箋。正頌。
○平箋。
若能超越妄計心量。則是如來清淨聖智。
○智箋。
法界。佛清淨智。是法界智。】


「復次大慧。」


【復科第十。外轉變論分。第六十一。承趣上世間智。
一切外道。計著有無。今此章云。一切外道。因起有
無。生轉變論。是乃此分。所以次焉。偈合眾生種種
性。重說。】


「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


【九種生滅轉變者。謂我境轉心變。或心轉境變。

格箋。舉說。】


「所謂形處轉變。」


【以形狀不同。為名。】


「相轉變。」


【以五陰相。生住異滅等。四種相。一念不住。為名。】


「因轉變。」


【謂無因之邪因。能生諸法。因滅果起。為名。】


「成轉變。」


【謂心生境起。能所相。


啟之一。自得。
○平箋。自得十一。上之所說。總持印
[002-0121b]
者。陀羅尼門。善印所印。無方便行者。無功用智。無
作妙用。譬如日月。運行照臨。如意雨財。四大功利。
問。地上菩薩。豈有妄見。答。微細妄想地地智相。】


「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
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
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


【跂啟之二。化他。
○平箋。化他有六。如上所說。離有
無者。曰智。生滅曰識。異言義者。諸不了義。身轉勝
者。隨應得解。增進轉依。四果三賢。及十地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如例。】


「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


【格箋。總說。
○平箋。凡相續者。云念生也。若又念滅。
是為解脫。於一切法。隨說著義。是相續相。】


「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


【名說之一。無對二種。謂凡夫也。
○平箋。相計著者。
諸相事法。緣計著者。諸緣理法。凡夫愚癡。於事理
法。起計著故。妄念不斷。又相計云。妄想自性。緣計
著云。緣起自性。於此二法。計著不斷。】


「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
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
無為。妄想計著相續。」


【名說之二。有對五種。如上所說。謂二乘也。
○平箋。
[002-0121c]
性非性者。曰有無也。葢二乘人。於自共相。欠如實
知。故生有對二種法計。又聲聞緣覺等。名二乘者。
不啻二種。動計二法。故云二乘。二計法者。於諸有
相。計著非相。是二法也。相緣二法。雖有非義。然不
說者。凡愚性妄。單相緣生。若其非義。為有小慧。小
慧二乘。凡夫無智。為設愚故。出單相也。】


「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


【十地智相。皆各有異。依其異相。生妄計念。】


「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


【於自證法。生無別解。菩薩修人。得二空智。於自它
性。生無別解。是亦妄想。何以故。本無自它。立自它
性。生無別想。豈非妄想。】


「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


【有無外道。依妄想者。依諸外道。有無品見。生離有
無之妄想念。】


「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


【名說之三。對計。謂菩薩也。
○平箋。三乘一乘。元無
差別。生此覺想。是妄計念。上卷乃以三乘一乘。配
菩薩位。說到於此。如合符契。問。地上菩薩。得二無
我。何生計著。覺。十地等覺。一分無明。是智細相。非
煩惱想。曰乘非乘。與三乘一乘。乘有異耶。曰二乘
菩薩。本有階位。乘豈無異。
○智箋。成作。諸計續相。
成作之智。】


「復次大慧。此及餘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
[002-0122a]
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相
續。相計著。」


【格箋。牒說之一。無對之牒。
○平箋。此土餘界。諸愚
眾生。皆有自性妄想心念。是故凡夫。妄念生起。猶
蠶作繭。自作自。


計合。
○平箋。彼諸法中。菩薩見上。本無縛解。自餘
凡聖。不知實知。生縛解見。蓋一切法。就有無相。元
無眾生。是即生佛一相之義。生佛一相。有何縛解。


○智箋。圓鏡。】


「復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
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大慧。
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


【格箋。合說之二。是無對合。
○平箋。一切凡夫。本有
三毒。有三毒故。生死相續。謂現在愛。生未來喜。喜
生之時。愛亦俱生。喜愛續故。三有諸趣。五道相續。
若三毒斷。無續不續。問。何謂五趣。不言六道。答諸
經或說五道。或亦六道。只是同義。以修羅趣。混畜
生故。又四修羅。除地獄外。餘四道等。各各分入。

智箋。觀察。
○謂有三毒及愛樂之情。是故有後生
身喜愛。與之俱也。以此相續之故。展轉生於五道。
相續不斷。若能斷之。何有相續不相續哉。本事經
云。佛告苾芻。當知三因三緣。能感後有。云何為三。
所謂無明未斷故。愛未棄故。業未息故。由是因緣。
能感後有。所以者何。業為良田。識為種子。愛為溉
[002-0122b]
灌。無明無智。無了無見之所覆蔽。識便安住欲有。
色有無色有處。欲最為下。色為其中。無色為妙。由
欲界業。感異熟果。正現在前。故可施設。此為欲有。
當於是時。業為良田。識為種子。愛為溉灌。識便安
住下欲有處。若色界無色界。感異熟果。亦復如是。】


「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
便計著。則有相續。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
續不生。」


【格箋。合說之三。是有對合。
○平箋。一切眾生。三緣
合故。生方便計。因是妄識。續生無斷。只此和合方
便計著。乃是有趣。相續根本。若無合緣。妄緣亦斷。
合識斷故。得三解脫。是故諸續亦無所生。問。方便
計著云何。答。和合之緣。是名方便。合便成時。即生
計著。曰大慧之問。續脫二義。如來細說十一相續。
解脫之義。何無細說。曰相續之義。反即解脫。佛意
含畜。故無名分。又牒合中。多說解脫。
○智箋。平等。


○毗婆論。父母并中有。死有後生有前三事和合者。謂父
母俱起婬貪。而共合會。母身調適無病。當於是時。
所謂起貪。身心悅豫。故名調適。母腹清淨。無風熱
痰。互增逼切。故名無病。母因穢惡。日月恒有血水
流出。過多稀濕。不得成胎。太少乾稠。亦不成胎。若
此血水。不少不多。不乾不濕。方得成胎。故名是時。
於是中有入胎之時。母最後血。餘有一滴。父最後
精。餘有一滴。和合成就。由其中有。於父於母。愛恚
[002-0122c]
二心。展轉現起。若男中有。於母起愛。於父起恚。作
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
作是念巳。顛倒想生。見彼丈夫。遠離此處。尋自見
與女人和合。父母和合。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自
所有。見巳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麤重。既
麤重巳。便入母胎。自見已身。在母右脇。向脊蹲坐。
若女中有。於父起愛。於母起恚。亦復如是。在母左
脇。向腹蹲坐。諸有情類。多起如是顛倒心巳。而入
母胎。唯除菩薩將入胎時。於父父想。於母母想。雖
能正知。起親附愛。乘此愛力。便入母胎。問。中有何
處入胎。答。中有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胎。必從生
門。是所愛故。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從右脇入。
問。輪王獨覺。何處入胎。答。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
極增上。將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婬愛。故入胎位。
必從生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不真實妄想
 是說相續相
 若知彼真實
 相續網則斷」



【格箋。正頌。
○平箋。不實妄想。有相續相。若亦知彼
第一真諦。相續念網。即時斷絕。】


「 於諸性無知
 隨言說攝受
 譬如彼蠶蟲
 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
 相續不觀察」



【釋頌。
○平箋。一切凡夫。於諸法性。不如實知。隨說
取義。猶如蚕蟲。結繭自纏。愚夫妄縛。不能觀察。自
[002-0123a]
墮相續。亦復如是。問。長行之中。三續備有。今頌凡
夫。何不頌餘。答。凡夫一種相續根本。佛頌其本。餘
末準知。亦是如來巧說之一例也。
○智箋。法界。知
彼真實法界淨智。】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云云。」


【無清淨煩惱生死涅槃。非我謂無性之過。而墮空
見。】


「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
自性知。」


【然如聖智有性自性者。乃以聖知聖慧眼。乃能知
而見也。佛意愚夫謂無。即墮斷見。謂有。復墮常見。
乃爾回互。
○正說。
○平箋。性自性者。聖智境界聖
知見。及慧眼所見。性自性義。當如是□。
○智箋。觀
察。□聖□見。觀□妙智。】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
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大慧再欲設難。□且簡以佛語。牒而承之。後難。

格箋。析難啟之一之一。總牒。
○平箋。上章佛說凡
夫所見。妄想自性。聖人所見。是性自性。大慧啟意。
若如諸聖。知見慧眼。非天肉眼之境界相。聖性自
性。當如是知。是實不同凡愚妄想。】


「世尊。云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


【大慧問。愚夫何能離是妄想。以不覺聖性事故。若
如實覺知聖人境界。能離之也。
○析難啟之一之
[002-0123b]
二。平啟。
○平箋。凡夫云何。離此妄想。得聖知見。而
□夫法。不覺聖事。是大慧總啟標首。以下四節。就
加析難。】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


【析難啟之二。覺妄異之一。建。
○平箋。彼凡夫見。顛
倒不倒。二共不立。】


「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析難啟之二。覺妄異之二。析。
○平箋。聖人之事。知
性自性。亦離有無二種□相。而諸凡夫。欠此二法。
是以凡夫。諸妄想者。不有定法。無定法故。不必顛
倒。亦非不倒。葢非倒者。不覺聖事性自性也。非不
倒者。是不見離有無相也。
○凡夫本來。不會聖人
之事。此凡夫本分也。非其倒與不倒。】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
界故。」


【析難啟之二。覺妄異之三。牒。
○平箋。諸聖不作。如
諸凡夫事想妄想。何以故。於自相境。無境想故。此
段之意。凡夫妄想。本無定法。故凡夫見。非倒不倒。
聖人亦是不見事妄。猶如凡夫不覺聖事。不為境
想。猶如凡夫不見離相。是以非倒不倒。聖凡是同。
何故聖凡意妄有異。】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


【析難啟之三。聖凡同之一。建啟。
○平箋。彼□聖人。
性自性相。猶如凡夫妄想相現。】
[002-0123c]


「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


【析難啟之三。聖凡同之二。析啟。
○平箋。聖性自性。
不說有因及無因故。猶如外道二因計也。又墮自
性。墮性相見。】


「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


【謂彼聖人。亦乃見有諸法性相。此乃即如凡愚妄
執自性而現。而又佛不說有因無因之所以故。此
乃墮於凡夫妄執諸法性相見故。謂此豈非聖人
亦同凡夫之倒也。又曰。而且其餘異境之人。各各
所見不同。非一一如彼聖人等也。意謂若聖異凡。
其理亦然。聖之與凡。彼視此倒。此視彼倒。孰為是
耶。其誰於法。如實了知真實性耶。佛乃先如是說。
是有無窮過失也。
○析難啟之三。聖凡同之三。斥
啟。
○平箋。凡一切法。諸境界相。不必如彼聖自性
相。若言如聖自性性相。有無極失。問。異字何義。答。
簡上一類。聖性自性。】


「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


【析難啟之三。聖凡同之四。牒啟。
○平箋。無窮過者。
不如實知自性相故。亦是析種墮性見義。此段之
意。如來所說。性自性義。為同凡夫妄想性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


【析難啟之四。妄却真之一。承啟。
○平箋。上章巳言。
性自性相。只是妄想。故實義者。妄想性生。非依自
性。只是妄想。故自生也。】
[002-0124a]


「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不覺知所有法相。無自體相故。而且亦非因分別
妄想。始有體相。而有諸法。且彼云何妄想。與非妄
想。及應知彼如實妄想。
○析難啟之四。妄却真之
二。析啟。
○平箋。彼□聖人。雖現妄想。非有妄想。而
凡夫等。不如實知妄□之相。故墮妄想。是以凡夫
云何如實得知妄想。兼□聖人。何故現妄而非妄
想。】


「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


【析難啟之四。妄却真之三。析啟。
○平箋。妄想自性。
別性自性。性自性相。殊妄想性。此二種因。本是別
物。不似因者。妄想性及自性相也。】


「彼云何各各不妄想。」


【妄想相之異相。與自體相之異相。而此二種之因。
乃不相似。葢以妄想及自體。相不相似也。彼乃何
以各各不妄想。】


「而愚夫不如實知。」


【析難啟之四。妄却真之四。比啟。
○平箋。妄性真性。
各因別物。依真非妄。依妄非真。若其本性。妄不必
非。而彼聖人。何故各各皆無妄想。亦何凡夫不如
實知。為妄想惑。依此而言。凡夫妄想。恐亦非妄。何
以故。各各別因。自性法故。】


「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


【析難啟之四。妄却真之五。證啟。
○平箋。如來或說。
[002-0124b]
為令眾生。離妄想故。且說妄相。為不實有。是以妄
相不必本無。非本無故。妄相為真。此段之意。凡夫
妄想。却可為真。
○而凡夫不如實知也。然佛謂為
愚夫。除妄想之故。為說真如之實。然而此說真如。
無乃即妄想相。不如實有也。】


「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


【析難啟之五。空有違之一。舉啟。
○平箋。如來何故。
嫌諸凡夫。有無計著。】


「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


【析難啟之五。空有違之二。表啟。
○平箋。佛說聖智。
自覺境界。是墮有見。】


「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何故乃遮眾生有無之見。而復執著聖智所行實
法境界。□令眾生。墮於有無見。何以故。以言諸法
無相。而言聖智自性事。
○析難啟之五。空有違之
三。徵啟。
○平箋。如來多說。空法非性。而又却說。聖
智自性諸有事法。是乃如來為作二說。此章之意。
謂口說空。行在有中也。】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
性事。」


【格箋。答說。
○平箋。如來說法。非空法無。亦非墮有。
說聖智性。】


「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


【釋說。
○平箋。只為眾生。遠離眾生恐怖句故。問。離
[002-0124c]
恐怖何。答。一切眾夫。著有見者。聞空生怖。著空見
者。聞有亦怖。捨離二見。是離恐怖。】


「眾生無始巳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
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


【簡說。
○平箋。一切眾生。無始世來。迷妄之故。執有
聖智自性事相。是即真妄對惑之見。佛為遣之。且
說空法。是故如來。性自性說。不必實義。問。如來遣
除性自性相。其義云何。答。性自性相。總有三種。一
妄自性。二修自性。三證自性。妄自性者。三自性中。
妄想自性。修自性者。諸聖聖智。知見分邊。證自性
者。下章所謂。我住自得自覺察住。此性自性。曰修
自性。
○智箋。平等我說空法。不墮所見。即是如來
平等性智。】


「大慧。伹我住自得如實空法。」


【格箋。正說之一。表說。
○平箋。如實曰有。空法曰無。
自得者。曰不有不無。是佛所住。】


「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


【正說之二。離。
○平箋。惑亂相者。妄想諸相。是心外
相。自心現性非性見者。有無二見。是心內相。故曰
自心。】


「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


【正說之三。得。
○平箋。三解脫者。非空之空。如實印
者。非有之有。】


「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002-0125a]


【牒說。
○平箋。此性自性。曰證自性。自覺觀察。曰自
覺智。
○智箋。圓鏡。於性自性。自覺察住。即是如來
鏡智之相。】


「復次大慧。」


【復科第十。不生如幻分。第六十四。承趣上分。終章
性非性見。是如來地所離之法。常住實相。是佛地
相。諸法不生。似非性義。為甄別故。此分次焉。偈合
世如虗空華。重說。】


「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


【格箋。建說。
○平箋。問。佛於上說諸法不生。謂不生
者。如實玄談。今何斥之。答。今此斥文。不斥不生。只
斥建立。凡立宗者。皆是建立。纔言建立。蹤跡隨之。
楞伽一乘。最上奧詮。不留微朕。故斥立宗。】


「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


【釋說之一。無。
○平箋。一切性者。曰一切法。非性曰
無。於一切法。宗非性義。是不生宗之計相也。】


「及彼因生相故。」


【釋說之二。有。
○平箋。彼因者。是三五分論。宗因喻
等。葢建立法。以宗因喻。為生相故。墮有相也。
○智
箋。成作。有無立宗。成作之智。
○不應建立諸法不
生。為宗。何故。諸法本不有也。及乎彼立其宗因。其
宗則有生相也。】


「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


【斥說。
○平箋。若說一切法不生者。即其宗言。為自
[002-0125b]
破壞。】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


【格箋。析說之一。舉說。】


「以宗有待而生故。」


【析之二。相待。
○平箋。夫第一義。絕待者也。不生之
宗。待生而立。故斥之也。
○若說不生為宗。則是自
破其宗。何故。以立不生之宗。即是有待而方生也。】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


【析之三。遍無。
○平箋。不生之義。徧入諸法。諸法皆
無。故斥之也。】


「不壞相。不生故。」


【析之四。失正。
○平箋。不壞相者。常住實相。言不生
義。入諸法故。常住真如。不有所生。】


「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


【牒說。
○智箋。觀察。諸法不生。此說宗壞。即是分別
觀察之智。】


「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


【格箋。復說。
○平箋。有無不生。猶言一切法不生也。
彼宗即是有無不生。言不生宗。若入諸法。有無二
相。共不可得。如是恐墮乎空見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
壞。」


【斥說之一。牒說。
○平箋。彼不生宗。於一切法。立不
生義。彼宗自破。】
[002-0125c]


「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


【斥之二。空。
○平箋。有無性相。共不生故。何宗之有。
蓋有無性相。諸法化儀。四法皆滅。彼宗不立。】


「五分論多過故。」


【斥之三。過。
○平箋。如立為宗。即用因喻合結四者。
與其宗。為五分論。則多過矣。上空種者。破不生也。
過因作種。破立宗也。五分論。見上註。多過故者。宗
有九過。因有十四。喻有十過。共三十三。宗九過者。
現量相違。聖教相違。世間相違。比量相違。自語相
違。相符不極成。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別不
極成。因十四者。四不成。六不定。四相違也。喻十過
者。同喻五。異喻五。如相宗解。】


「展轉因異相故。」


【斥之四。因。
○平箋。有依無起。無因有起。展轉因緣。
諸相現生。是立宗過。】


「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


【斥之五。作。
○平箋。建立宗義。是為作法。真諦無作。
故破之也。
○既是體性本不生。而於不生之上。重
立不生之宗。此是展轉因。諸法體性不生。而與不
生之宗。異相也。及與立宗。即是有所作為也。故不
應立。】


「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
不應立宗。」


【牒說。
○平箋。諸法不生。有上諸過。如是牒詞。一切
[002-0126a]
諸法。空無自性。是故菩薩不可立宗。問。一切法空。
及無自性。有何過耶。答。一切法空。是欠相也。法無
自性。是欠性也。性相常住。是第一義。若欠性相。非
圓成法。
○智箋。平等。有無不生。空無自性。即是如
來平等性智。】


「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


【格箋。平說之一。建。
○平箋。一切法者。不有不無。猶
如幻夢。是菩薩也。】


「現不現相故。」


【伹應為眾生說如幻夢。以見而不見其相故也。】


「及見覺過故。」


【平之二。析。
○平箋。幻夢之法。有而不有。故曰現而
不現相也。有無二法。有惡見及妄覺二過。幻夢不
實。離此二過。】


「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


【平之三。牒說。
○平箋。是故菩薩。當說諸法如幻夢
性。問。幻夢說法。恐乖常住。答。幻夢之相。實是虗偽。
幻夢之性。未必虗妄。如來造語。如幻夢性。】


「除為愚夫離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
恐怖遠離摩訶衍。」


【教說。
○平箋。愚癡凡夫。聞如幻說。或生怖恐。葢凡
夫人。著空有見。恐如幻說。菩薩有說。莫令愚夫聞
如幻說。生恐怖故。遠離大乘。蓋如幻法。無所著故。


○智箋。圓鏡。菩薩說法。如幻夢想。即是如來鏡智
[002-0126b]
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無自性無說」



【一切法無自體性。相亦無言說。】


「 無事無相續」



【亦無事。亦無所依之心識相續。】


「 彼愚夫妄想
 如死屍惡覺」



【格箋。斥頌。
○平箋。四無之義。是不生說。愚夫妄計。
著不生義。猶如死屍。是為惡覺。死屍二意。一曰無
生。二曰無用。
○智箋。成作。四無合說。成作之智。】


「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無所生
 性緣所成就」



【所謂一切法不生者。非如彼外道立為不生之宗。
諸法畢竟本不生也。乃從因緣所成耳。
○簡頌。

平箋。諸法不生。是佛妙說。非彼愚計外道宗說。佛
說不生。畢竟無生。若有所生。只是自性因緣所成。
是故雖生而不生也。
○智箋。觀察。性緣成法。觀察
妙智。】


「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覺者悉除滅」



【智慧之者。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作有無妄想分
別也。若如彼外道。立為宗者。而豈知以因而生哉。
若知非因不生。則建立之妄覺。悉自滅壞。
○格箋。
簡頌。
○平箋。佛說不生。有真智者。不為計想。只外
道宗。相待因生。起惡見覺。悉歸滅壞。
○智箋。平等。
[002-0126c]
慧者不想。覺者悉滅。一切諸法。平等一性。】


「 譬如瞖目視
 妄見垂髮相
 計著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格箋。喻頌。
○平箋。瞖目之人。妄見毛輪。愚夫妄想。
計性非性。】


「 施設於三有
 無有事自性」



【三界有無。生死諸法。唯是假名施設。無有實事。】


「 施設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而凡夫由其假施虗設事上。起為妄想。
○合頌。

平箋。三界建立。無事自性。建立事性。思惟妄計。

智箋。圓鏡。垂髮計性。三有施設。如來地中。鏡智像
相。】


「 相事設言教
 意亂極震掉
 佛子能超出
 遠離諸妄想」



【而其相其事。所設言教。乃以為實。為作受用。心意
惑亂。極可震恐也。佛子能超出之。是為遠離妄想。


○格箋。平頌。
○平箋。或相或事。言教施設。凡夫迷
此。心意亂掉。佛子菩薩。超出相事。故於建立。遠離
諸妄。
○智箋。成作。相事言教。成作之智。】


「 非水水想受
 斯從渴受生
 愚夫如是惑
 聖見則不然」



【格箋。喻頌。
○平箋。鹿見陽𦦨。元因渴想。若無渴想。
亦無水見。凡聞不生。計著非性。本抱性見。故執非
性。聖人不然。本無聖見。何有非性。
○智箋。觀察。渴
[002-0127a]
愛愚惑。觀察分別。】


「 聖人見清淨
 三脫三昧生
 遠離於生死作滅
 游行無所畏」



【聖人之見。清淨故。乃有三解脫三昧而生。即離生
死之處。遊行於無所可畏之境也。可畏之境。即生
死有無。一異等法也。
○格箋。正頌。
○平箋。諸聖所
見。純淨無垢。三解脫法。從此而生。是故遠離生滅
諸法。游行三界。無所怖畏。三解脫亦名三三昧。三
脫三昧。只是一法。】


「 修行無所有
 亦無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從是生聖果」



【釋頌。
○平箋。菩薩修學。無相境界。無性非性。有無
平等。平等之故。能得佛果。
○智箋。平等。】


「 云何性非性
 云何為平等」



【佛乃自曰。且道。何者是有無之法。何者是平等之
事。】


「 謂彼心不知
 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
 心則平等見」



【彼之愚夫。心不了知開悟。則有有無等法。內外惑
亂。無常漂動。若能滅除破壞彼之有無等法。則無
復動亂。是為平等之心也。
○格箋。釋頌。
○平箋。欲
解釋故。發云何問。凡夫云何。於性非性。得無所有
及平等見。葢彼愚夫。心不了法。內根外塵。漂動顛
倒。若壞妄想。心即平等。問。此偈何故有二四章。答
[002-0127b]
初四章者。頌不生也。後之四章。頌立宗也。而此偈
意。多破立宗。少破不生。
○智箋。圓鏡。平等見相。鏡
智之相。】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


【復科第十。緣事即智分。第六十五。承趣不生立宗。
如來破之。如來本意。斥建立也。此攀緣事。及施設
量。亦是建立。是以相次。有此分焉。葢不生法。不應
立宗。真智亦是不涉建立。二法相似。鱗次有以。偈
合諸智。重說。】


「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


【格箋。舊啟之一。舉啟。
○平箋。心緣諸境。不起分別。
不分別故。是為真智。智慧不得。猶不分別。若有所
知。只是假名。施設建立。】


「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


【舊啟之二。釋啟。
○平箋。假名施設。能所二取。皆是
無故。】


「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


【舊啟之三。牒啟。
○平箋。以無取故。真智不生。真智
不生。即無分別。縱有了知。假名施設。非真智耳。

言佛常說。如攀緣觀察境界。智慧不可得也。唯是
假名施設之量。建立假名施設。無能取所取之法。
以無所取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假名耳。】


「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


【析啟之一。相似。
○平箋。性亦法也。言一切法自共
[002-0127c]
二相。或異或同。不覺了故。智不生也。假令如以一
粒米粟。投多米粟。各相似故。同異不辨。】


「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


【析之二。勝同。
○平箋。自共相性。相隱蔽者。下相字。
平聲讀。隱蔽有二。一曰勝相。日光蔽月。月光蔽星。
是等類也。二曰同相。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音清問上
之同異。與此同相。有何差別。答。上之同者。有體相
似。此之同者。無體相似。】


「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


【析之三。障隔。
○山石四大。隔礙之類。】


「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


【析之四。遐邇。
○平箋。極遠之者。高山曠野。諸草木
等。不辨名件。只見青蒼。極近之者。目之睫毛。轉近
不見。】


「為老少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析之五。根壞。
○平箋。老少諸根。過與不及。盲冥之
人。諸根欠闕。
○下則牒而難而問。】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
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


【格箋。徵啟之一。釋難之一。徵。
○平箋。若以不覺。為
智不得。是乃不智。何以故。了別為智。今以自共諸
相。有事不得覺知。豈為智耶。智不得者。無分別智。
上下皆同。】


「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
[002-0128a]
無智。非是智。」


【徵啟之二。釋難之二之一。徵啟。】


「世尊。有爾𦦨故。智生非無性。會爾𦦨故。名為智。」


【徵啟之二。釋難之二之二。釋啟。
○平箋。爾燄曰境。
依境智生。非是無法。解會境界。是名為智。如佛所
說。以無分別。為真智也。非無性句。為難而發。】


「若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少盲冥。諸根不
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徵啟之三。束難啟。
○平箋。此段之意。不辨境界。不
可為智。初後有事。共曰境界。中間爾𦦨。亦是境界。
梵漢異文。境義是同。智有二種。能智所智。爾𦦨所
智。故以□𦦨為境事也。】


「佛告大慧。不如是。」


【格箋。斥說。】


「無智。應是智。非非智。」


【正說。
○平箋。大慧之意。了境為智。殊不知也。是為
邪智。如來之意。無分別智。是為真智。無分別故。無
智是智。是智之故。非不智也。
○不如汝之言也。無
智者即是智。非是非智。】


「我不如是隱覆說。」


【釋說。
○平箋。如來說趣。顯露呈豁。不是隱藏。
○智
箋。圓鏡。無分別智。顯豁不隱。即是如來鏡智之相。】


「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


【格箋。牒說。】
[002-0128b]


「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


【事即攀緣事也。智既不於事。則所知不生。
○佛謂。
我不如汝說。以前境迭相隱之故。言智慧不得。我
謂。境界是假名施設建立。無實智慧也。覺諸法者。
唯是自心現量。見諸外物有無。是故雖知。而於境
界攀緣之事。智不可得。
○平說。
○平箋。佛說緣事。
智不得者。了一切法。自心量故。有無外相。知是心
量。故於境事。不為異相。心境一法。不別生知。】


「不得故。智於爾𦦨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


【以不得之故。心識不行。智障及所知障不生。乃入
三解脫門。智體亦忘。智體忘故。心行處滅。復有何
法何事乎。
○釋說。
○平箋。無分別智。不起境想。入
三解脫。智體亦忘。
○智箋。平等。心境一相。順三解
脫。即是如來平等性智。】


「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虗偽習智。作如是知。」


【格箋。簡說。
○平箋。上說智相。非是無始以來。有無
妄想習氣。虗偽智之人所知也。
○智箋。觀察。妄想
習智。是觀察智。】


「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


【此非妄想凡夫。無始以來。計著有無。虗偽戲論。習
氣為智。作如是知。名為不知。乃於外事處所等。妄
想不斷。
○格箋。承說。
○平箋。是知者。是上如是知。
彼愚凡夫。於偽習智。不知非故。心外境界。各各形
相。計著有無。妄想不絕。】
[002-0128c]


「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
量。於智爾𦦨。而起妄想。」


【平說。
○平箋。如來建立。自心量說。愚夫不知。我我
所相。計著攝受。迷自心故。於智境法。起妄分別。】


「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牒說。
○平箋。妄分別故。外境界相。有無不得如實
觀察。妄計窮極。墮在斷見。
○智箋。成作。外事所相。
爾𦦨起妄。即是如來成作之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有諸所緣境界之事。不能以智察之。而此無智。即
是智也。言非智者。乃是妄想者之說也。
○格箋。總
頌。
○平箋。有攀緣事。智慧不察。是即真智。若此無
智。而曰非智。是為妄說。】


「 於不異相性」



【無邊諸法。】


「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謂無邊諸法。障礙及遠近。智不能見者。是名邪智。


○分頌之一。
○平箋。不異相性。頌異不異。隱蔽二
種。】


「 老少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𦦨
 是亦說邪智」



【分頌之二。頌爾𦦨是為所。】
[002-0129a]


「 我謂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凡夫未悟。其猶童蒙。以說示之耳。】


「 宗為修行者」



【修行者。以悟為則。悟乃知其宗。而通矣。實在於斯。


○格箋。束頌。
○平箋。宗深說淺。童蒙修行。授為之
異。問。童蒙何義。答。童子幼稚。蒙然無知。
○智箋。圓
鏡。二通合束。鏡智之相。】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


【復科第十。世論勿習分。第六十七。承趣上分。說通
真正妙句。外道世論。虗妄惑說。巧辯相似。真妄有
異。為簡別故。此分次焉。偈合云何佛外道。其相不
相違也。】


「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


【世間諸論。魏唐皆曰盧伽耶陀。乃外道論師之宗
也。】


「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欲。」


【貪欲者世間財利也。】


「不攝受法。」


【格箋。舊啟。
○平箋。外道世論。不可習學。只取貪欲。
不取正法。盧迦耶陀。外道一種。此云順世。乃本外
道。縛摩路迦也。天台譯云善論。亦云師破弟子。慈
恩云。惡對治。若是順世者。以其計執。隨于世間之
情計也。劉虬曰。猶如此上禮義名教。今詳經文。世
間諸論。曰諸外道。】
[002-0129b]


「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疑啟。】


「佛告大慧。世間言語。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
誘引誑惑。愚癡凡夫。」


【格箋。總說。
○平箋。路伽耶等。諸世間論。言句莊嚴。
誑誘愚夫。】


「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
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
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
。」


【析說。八種如上所說。
○平箋。真自通者。如實境界。
自覺宗通。凡癡惑者。誑它凡夫。令受癡惑。自破壞
者。自失正宗。離性著者。心外法境。執著不離。】


「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誑惑迷亂。」


【牒說。
○智箋。圓鏡。世論苦味。種種莊嚴。如來地中。
鏡智之相。】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
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
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巳。即以
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


【言帝釋乃是福智兩足之者。廣解諸論。復自造聲
論。時有外道論師。一弟子。證世間通。為千頭龍。乃
詣帝釋天宮。建立論法。曰憍尸迦。我共汝說。與汝
[002-0129c]
論義。若不如者。要受屈伏。令諸一切天人知見。我
若勝時。當碎汝千輻之輪。我若不如。斬一一頭。以
謝於汝。於是現作龍身。以共論義。以其邪論。乃能
摧伏帝釋。即於天眾之前。擊碎千輻輪車。還下人
間。
○格箋。證說。
○平箋。眾論猶言諸世間法。要是
約義言。帝釋是大智慧人。造聲論故。其才可知。路
伽耶徒。世通變身。作千頭龍。即上釋宮。乞立論義。
先作約言。我若得勝。摧破帝釋千輻輪車。若我不
勝。千頭一一。斬之謝屈。作是約已。以解釋法。摧天
帝義。天帝負伏。即破其車。來歸人間。智箋。平等。帝
釋負墮。外論得勝。如來智中。平等一性。】


「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
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


【謂世間如是。種種譬喻。相應莊嚴。乃至能現畜生
之形。以妙文詞。迷惑諸天。及阿修羅。令其執著生
滅等見。而況人哉。此是灼然之理。如蘇張之徒。專
於遊說。鮮有不被。其回其心者。又如即今之人。被
人巧言妙詞。宛轉以論諭之。靡有不被其惑者。蓋
孔子亦言之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信哉。況第一義
耶。
○牒說。
○平箋。外道變龍。故云畜生。問。惑天為
然。何加修羅。答。天帝修羅戰鬪之時。天帝乃駕千
輻寶車。即得勝軍。今聞車破。修羅懽喜。帝釋憂惱。
是乃惑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


「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
[002-0130a]
慎勿親近。」


【教說。
○平箋。招苦生因。輪回之本。
○智箋。觀察。諸
天修羅著生滅見。如來地中。觀察妙智。】


「大慧世論者。惟身覺境界而巳。」


【但見現前此身。見聞覺知境界。依世名字。說諸邪
法而巳。
○格箋。平說。
○平箋。身覺境者。心外妄覺。
現前諸相。問。外道亦豈不說心乎。答。外道說心。不
如實見。妄計執著。身相邊事。】


「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於後時後五十年。當破
壞結集。」


【於後惡見。乖離邪眾。分成多部。破壞佛之自宗結
集。】


「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


【記說。
○平箋。路伽耶陀。所造之論。有百千偈。如來
滅後。五十餘年。彼外道等。當壞自宗。結集經言。散
成多部。葢彼外道。惡覺計見。因執邪因。無有神足。
統領其論。愚陋弟子。習受學故。猶如小乘。佛滅百
年。五部十八。乖離分析。】


「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
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


【牒說。
○平箋。彼世論者。破自經書。分為多部。作種
種說。立外事法。有二種義。一著自因。二無自通。問。
自因者何。答。自在天等。諸邪因也。曰自通者何。答。
自悟宗通。】
[002-0130b]


「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餘世論。廣說無量百千
事門。無有自適。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斥說。
○平箋。一切外道。無自悟法。故於世論。妄計
廣說百千事法。無自通故。亦不能知我世論法。是
邪見宗。
○智箋。成作。世論者說。身覺境界。即是如
來成作之智。】


「爾時大慧。白佛言。」


【復科第十。佛外說異分。第六十八。承趣外道世論
句味莊嚴。如來說計。莊嚴是同。為簡異故。此分次
起。偈合同上。】


「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
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
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
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疑啟。
○平箋。如來亦為說順世法。為十方眾。廣說
句味。非自覺法。可入外道言說數中。】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


【格箋。答說。
○平箋。如來說法。雖有句味。不同世論。
外道世論。只說來去。如來只說不來不去。】


「大慧。來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
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


【析說。
○平箋。集法有生。是名為來。散法歸壞。是名
為去。是故去來。惑墮生滅。亦落有為。如來所說。不
來去者。是不生滅。是故不墮世論數中。趣聚會之
[002-0130c]
三字。皆是集之義。】


「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
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
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解脫門。名為解脫。」


【釋說。
○平箋。不生滅義。不墮世數。其亦有說。外法
有無。無計著故。自心現相。能斫二取。不能轉故。諸
相境界。知非性故。於一切相。知自心現。即心現相。
不起妄想。不妄想者。能入三脫。入三脫故。名為解
脫。問。二乘亦入三解脫門。而如來說為妄想者。何
異於此。答。三解脫者。通大小乘。此經說趣。大乘相
義。亦妄想分。麤細萬品。彼此開遮。善思念之。
○智
箋。圓鏡。如來所說。不生滅相。即是佛地鏡智之相。】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
不請空閑。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答言。婆
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
我復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彼復問言。一切
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
是六世論。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
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我時報
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
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
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
那耶。虗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有
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
[002-0131a]
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


【格箋。舊說。
○平箋。世論三十。如來學之。不請不問。
空閑間隙。夫客投主。欲有請問。偵其間隙。能通意
緒。是通世儀。外道惡佛。雖有投謁。不問從容。不致
禮詞。故有不請空閑之文。第一世論。一切所作。猶
言一切法為所作。第十一言。一切法者。依種種因。
有受生乎。第二十二。剎那。第二十五。生滅。唐作非
擇滅。魏作非緣滅。二十七八。佛身生時。為作法乎。
非作法乎。及智箋。平等。三十世論。平等一性。】


「我唯說無始虗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


【舊說之一之一。建設。
○平箋。外說諸法。有無二種
三十世論。如上所引。佛說不爾。無始妄想。習氣因
故。三有生起。唯說習因。不說二計。第一卷曰。報佛
說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者。是也。】


「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
我諸根義。三合智生。」


【攀緣。外性。是外道法。外道則謂。我諸根境意義。以
三種和生。能生於知。】


「我不如是。」


【舊說之二之二。斥說。
○平箋。外道妄想。不知心量。
攀緣外法。別有計立。我及根境。三種合故。有智生
者。非佛所說。問。三合智生。何異佛說。答。外道所立。
三合生智。是為妄智。何以故。若無三合。即是無知。
知者識也。佛說不然。首楞嚴云。圓明了知。不因心
[002-0131b]
念。豈三和合之所拘乎。】


「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惟說妄想攝所攝性施
設緣起。非汝所及餘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


【佛乃囑婆羅門曰。我不如是。我不說因。亦不說無
因。唯說自心分別見。有可取能取境界。假名建立
緣起。而生諸法。此非汝及其餘墮於執受我見相
續之所能知。
○舊說之二之三。簡說。
○平箋。如來
不說因及無因。唯說妄想能所二□緣起之法。非
諸外道。相續我見。計著所知。問。如來□言。唯說習
因。今何不說因無因耶。答。上習因與此因無因。而
有差別。因無因者。二邊計法。習因者。是無計妄性。】


「大慧。涅槃虗空滅。」


【滅者數滅。亦云緣滅。】


「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


【伹有三數。本無體性。何況而說作與非作。
○舊說
之二之四。牒說。
○平箋。三無為法。本無體性。假分
數相。為三種耳。況作非作。三十世論。豈有定數。二
邊妄計。外道所立。
○智箋。觀察。因緣生法。觀察妙
智。】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癡愛業因故。
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
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
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皆是世論。」


【無明癡愛之業。為因緣故。生三界及一切法。皆入
[002-0131c]
自共相者。是二乘法。乃至但有心意意識流。動妄
計外境。皆是爾之外道師世論也。
○舊說之三。復
說。
○平箋。上章佛說。妄想習因。三有生法。此癡愛
業。因有三有。如來何斥為世論耶。答。是上所謂二
邊妄計妄性之異。佛外說異者。是之謂也。問。意流
妄計外塵者何。答。意識流散。計著塵境。
○智箋。平
等。】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
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
嚴。」


【外道謂種種句味莊嚴。皆是我法中□□舊說之
四之一。問。
○平箋。頗猶少也。不者。否也。外道意言。
諸法少有不。世論否。我外道宗。句味莊嚴。豈外此
耶。】


「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
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


【舊說之四之二。答。
○平箋。有者即有。只非外道所
有之者。謂非作為。亦非立宗。非說者法。亦非不說。
種種句味。及非不因譬莊嚴也。】


「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


【舊說之四之三。復問。
○平箋。非非宗者。猶言非宗。
非不宗也。非非說同上。】


「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
於外性。不實妄想。虗偽計著故。」
[002-0132a]


【舊說之四之四。復答。
○平箋。有非世法。而非外道
所能知也。何以故。於外法相。妄計著故。】


「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
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舊說四之五之一。真。
○平箋。謂非世論。不生妄想。
何故妄想而不生也。覺知有無諸法。皆是自心現
量。是故妄想都是不生。不生妄故。不受六塵。不受
塵故。妄想永息。非是世論。非汝有也。】


「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
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受現相若因
過相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皆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


【舊說四之五之二。妄。
○平箋。略而言之。彼妄心識。
若或來去。死生樂苦。溺見觸著。和合受因。諸說著
等。皆是世論。非如來有。溺者失識。見者錯識。和合
者。是取種種相。沉湎不絕。
○智箋。觀察。真妄對析。
觀察分別。】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
辭。而退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
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舊說之五。
○平箋。不辭而退。與上不請空閑之文
相應。自通處者。外道宗趣。外道念言。如來出於我
自宗外。說三無法。覺諸現相。為自心相。是故能說
妄想不生。葢彼外道。雖無契性。聰利之故。善知佛
語。】
[002-0132b]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
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合說。
○平箋。外道無契。能言佛事。是乃大慧。向前
所問。所以者何。外論元是因譬莊嚴。佛說亦是因
譬莊嚴。外道妄計。故為世論。佛說無妄。為非世論。
佛舉舊說。曉諭大慧。樂說辯才。有旨乎哉。
○智箋
成作。新問。舊說合釋諭告。即是如來成作之智。】


「大慧白佛言。」


【復科第十。攝受可否分。第六十九。承趣如文。偈合
同上。】


「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


【格箋。問啟。
○平箋。大慧菩薩。是法王子。難問往反。
所謂知而故問者也。如來能知大慧之意。未來學
者。恐墮異解。是以世論亦或二乘。請問決擇。深極
離微□起。善哉能為之嘆。
○但謂貪財及法是何
等句義。】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諮問
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
言。唯然受教。」


【如例。】


「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繫著外塵。
墮二邊見。」


【格箋。分說之一。現。
○平箋。貪字多義。魏作食。唐作
財。然則此貪財食。一切世法。貪也取捨觸味。是貪
[002-0132c]
眾相。故著六塵亦墮二見。】


「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


【分之一之二。當。
○平箋。四種貪心。現今起故。即生
未來五陰十二因緣諸業。是皆貪愛所作法也。】


「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


【分之一之三。牒。
○平箋。生死諸患。皆由習學外道
典籍依附外人。是故諸佛以貪為惡。】


「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分之一之四。結說。
○智箋。成作取捨觸味。合成之
智。】


「大慧。云何攝受法。」


【格箋。分說之二之一。舉□。】


「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
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
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


【分之二之二。法。平箋。解如上卷。】


「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虗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
二邊。」


【分之二之三。釋說。
○平箋。所謂法者。離五一切。問。
虗偽妄想。云何差別。答。虗偽曰相。是為色法。妄想
曰性。是為心法。】


「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於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
受無邊論。別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


【分之二之四。析說。
○平箋。上有一切二邊之句。先
[002-0133a]
出一種斷常二見。諸餘二邊。准擬可知。謂外道人。
墮二邊者。不為智者。以無因生。即起常見。外相因
緣。壞無之時。即起斷見。】


「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


【分之二之五。簡說。
○平箋。見生滅故。生計著者。名
為外道。不見生滅。是為佛法。】


「大慧。是名貪欲及法。」


【總結。】


「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勸說。
○智箋。觀察真正法說。觀察妙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一切世間論
 外道虗妄說
 妄見作所作
 彼則無自宗」



【及諸異學。及六節攝。長苦仙教授也。】


「世尊所言。涅槃者為當作以字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
道各起妄想。」


【格箋。問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
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


【格箋。斥說。
○平箋。言外道等。妄想□槃。只彼妄想。
非是隨順如來涅槃□。如外道分別妄想者。豈得
為涅槃哉。涅槃則非是彼□妄想也。自有隨順涅
槃之法。彼之妄想。豈隨順哉。】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002-0133b]


【如例。】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


【格箋。分說之一。舉說。小乘涅槃。
○平箋。小乘涅槃。
總有二種。一無餘。二有餘。陰界入滅。曰無餘也。境
界離欲。曰有餘也。】


「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


【分之一之二。析說之一。有餘。
○平箋。有餘之人。見
陰等法念念無常。□厭離故。心數心法。永使不生。
亦不緣念三世境界。不念境故。雖對境界。巳離欲
法。】


「諸受陰盡。」


【分之一之二。析之二。無餘。
○平箋。無餘之人。受陰
盡故。於十八界。皆能滅除。】


「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


【分之一之三。喻說。
○平箋。燈火滅者。譬無餘也。種
子壞者。譬有餘也。如是二人。有何妄想。第二卷云。
妄想不生。作涅槃覺。義與此合。問。燈滅何為無餘
喻耶。答。無餘之人。身為燈盞。煩惱為性。愛苦為油。
智慧為火。此四俱盡。而為涅槃。曰。種壞何為有餘。
曰。有餘之人。於苦身中。能□惑業。猶如敗種。有穀
不牙。】


「斯等於此作涅槃想。」


【分之一之四。結說。
○平箋。斯等者。上二種。】


「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002-0133c]


【分之一之五。斥說。
○平箋。小乘二種。計滅壞見。以
為涅槃。大涅槃法。不如是也。】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


【分說之二。
○平箋。以下外道。是方論師。彼論師說。
最初生方。從方生人。從人能生天地萬物。天地人
物。滅沒歸方。名為涅槃。是故方師。計萬是常。為涅
槃因。】


「境界想滅。猶如風止。」


【分說之三。
○平箋。風仙論師。彼論師說。風造萬物。
能壞萬物。說風為常。是涅槃因。諸修行人。境想滅
盡。譬如風息。是歸於風。即入涅槃。】


「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


【分說之四。圍陀論師。
○平箋。彼       
                   
雲𦘕色。喻中所無。二乘一義。建立誹謗。六因五法。
成自性等。法中所無。此分專說妄想性者。為顯即
是成自性也。是義如來巳見長行。恐鈍機者。或有
不委故。至祇夜。多說成性。願修行人。見佛說趣。向
之所謂。佛微趣也。經宗趣也。
○智箋。圓鏡。妄想種
現。清淨聖境。即是如來鏡像智相      
                   
乘言。所謂上偈。諸佛如來乘。混菩薩也。所謂菩薩
境界。非佛乘外別有者也。曰。法之為法。皆有建立。
若無建立。何有乘名。曰。妙哉問乎。無建立處。是真
[002-0134a]
乘也。何故。乘是居義。一者渾義。今此一乘。如來本
住。渾然無二。真一大乘。曰。佛道趣機。無機欠悲。今
論雖高。恐非應機。曰。痛哉。人之迷者久矣。如來本
住。豈拒人到。只是毛凡。自生怖避。楞伽正典。一乘
本居。八字打開。今            
                   
知。非境界也。
○平箋。如來之意。攀緣事境。不生知
覺。是即真實無分別智。離此之外。別有所知。是為
邪智。
○智箋。成作。總分重頌。是成作智    
                   
卍云。原本係臨濟宗本山洛北大德寺第一世大
祖正眼天應大現國師徹翁亨和尚筆寫。現藏于
該寺塔中正受院。誠為闔山重寶。唯惜不存全璧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