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255 達摩多羅禪經-東晉-佛陀跋陀羅 (master)




《達摩多羅禪經》卷下


東晉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修行方便道不淨觀退分第九



「 如我力所能,
 已說安般念,
 修行不淨觀,
 次第應分別。
 不淨方便觀,
 思惟念退減,
 明智所知相,
 是今我當說。
 修行初方便,
 自於身少分,
 背淨開皮色,
 觀其所起相。
 雖暫壞皮色,
 不力勤方便;
 淨想還復生,
 說名修行退。
 不能起所應,
 重令皮色壞;
 淨想仍不除,
 亦名修行退。
 修行愛欲增,
 應往至冡間,
 取彼不淨相,
 還來本處坐。
[002-0314c]
 所見諸死屍,
 我身亦復然;
 一心內觀察,
 如彼冡間相。
 彼為我作證,
 由是得真實,
 已得真實相,
 不復起邪想。
 如是方便修,
 慧眼猶不淨;
 當知是顛倒,
 無智癡冥聚。
 若於足指緣,
 闇亂心不住,
 當於上繫念,
 觀察求升進。
 於上壞色處,
 其心復馳亂;
 當力勤精進,
 方便離退過。
 勿為煩惱染,
 令不至解脫,
 自勉勤方便,
 疾得到涅槃。
 自於身壞相,
 繫念無分散,
 日夜勤修習,
 莫令煩惱起。
 修行微妙想,
 世尊之所說,
 常能守護想,
 是終不退減。
 具足觀內身,
 其念已堅固;
 次應觀外緣,
 漸習令增廣。
 於外已周滿,
 堅固三摩提,
 當知是不久,
 次第盡諸漏。
 如王無器甲,
 安足不堅固,
 而欲禦怨敵,
 必為彼所害。
 修行於自身,
 愚癡未決定,
 而欲觀外緣,
 是必於行退。
 我已說比丘,
 無黠故修退,
 更有餘退過,
 今當說善聽。
 當知修行退,
 沒在癡冥故,
 或為盛煩惱,
 業行所障蔽。
 有人因色欲,
 而起煩惱退,
[002-0315a]
 於彼美艶色,
 癡愛覆正念。
 種種上衣服,
 文彩發光澤,
 瓔珞莊嚴具,
 金銀眾妙寶,
 於先俗所樂,
 修行還顧戀,
 因此動欲想,
 當知是必退。
 形相計端嚴,
 處處著姿好;
 一切身肢節,
 妄想起貪欲;
 身體諸肢節,
 細滑柔軟觸;
 憶此本所更,
 欲火還復熾。
 或泣或言笑,
 歌舞相顧盻;
 綵服貫珠環,
 文繡莊嚴具;
 來去若容止,
 流轉行者心;
 顧念是威儀,
 欲起令退轉。
 有人情欲深,
 不專在四種,
 愚癡增煩惱,
 遇形起婬亂,
 是則極惡欲,
 疾令修行退。
 由是諸愛欲,
 迷亂失正念;
 相與想明了,
 是終不退轉。
 諦自見內身,
 次外善觀察,
 境界廣增滿,
 周匝見嶮岸,
 不識究竟處,
 修行疾退沒。
 於身染愛著,
 怖畏不能進;
 修行生疑怖,
 是必疾退減。
 若欲離疑怖,
 於身修厭患,
 厭患想已生,
 其心猶馳亂;
 當知修行者,
 是必復還退。
 已說諸修行,
 不淨方便退;
 若於勝道中,
 退亦如前說。」


[002-0315b]


方便不淨退分竟。


修行方便不淨觀住分第十



「 我已略分別,
 不淨退減分,
 如其住過相,
 今當次第說。
 修行煩惱業,
 增長內充滿,
 不曉知度法,
 愚癡縛令住。
 自於身少分,
 背淨壞皮色,
 不知升進法,
 煩惱增故住。
 或有漸升進,
 遍身見壞相,
 不能求外緣,
 樂觀內身住。
 若於外境界,
 修行心樂進,
 欲去應隨去,
 方便勿令住。
 未見究竟處,
 而便中路止,
 癡冥住所縛,
 猶如象繫樹。
 骨想有堅相,
 其體密無間,
 不次行眾想,
 亦不求升進。
 又無厭離心,
 亦不能決定,
 修行雖成就,
 不淨奇特道。
 不能起勝想,
 令其身柔軟;
 若不柔軟身,
 流覺則不生;
 不能生流覺,
 是說修行住。」



不淨觀方便道住分竟。


修行方便道不淨觀升進分第十一



「 已說不淨觀,
 方便道住過;
 若於勝道中,
 住應如前說;
 今當次第說,
 不淨升進法。
 先總相思惟,
 繫念不淨緣;
 次住身少分,
 正觀察自相。
 自在及外緣,
 二種說無量。
[002-0315c]
 行者於內身,
 自在三摩提,
 勤習正方便,
 周滿究竟處。
 外緣無量者,
 境界普周遍,
 而於彼正受,
 不能數自在。
 又自觀內身,
 是亦說無量。
 謂於自身處,
 種種眾多色,
 筋連與肉段,
 其數各五百;
 提賴與揵大,
 是皆有六種。」



提賴似果,揵大似癰,盡在腹內。


「 三十六種物,
 三百二十骨;
 節解九百分,
 九十千種脈;
 宣氣通諸味,
 三萬六千道;
 身中諸毛孔,
 九十九萬數;
 身內侵食蟲,
 戶有八十千;
 內血外精氣,
 是二共和合。
 先得迦羅邏,
 身根與命根,
 是身不淨起,
 出自迦羅邏。
 結業之所起,
 愚惑生樂著;
 二種重煩惱,
 愛恚癡冥心。
 謂初受生時,
 興二顛倒想:
 於內生愛欲,
 於外起瞋恚。
 男有如是想,
 女則上相違。
 不淨迦羅邏,
 迦羅邏起泡,
 從泡生肉段,
 漸厚成支節,
 出胎名嬰兒,
 轉次為童子,
 如是漸增長,
 盛壯謂中年,
 年逝形枯悴,
 朽耄日衰老,
 識滅壽命終,
 身壞白骨現,
 青毀節節離,
 消碎盡磨滅,
[002-0316a]
 如是十五種,
 修行觀自相。
 始從迦羅邏,
 次第衰老死;
 七日漸毀變,
 乃至灰滅盡。
 宿世曾修行,
 先從迦羅邏;
 出生至老死,
 次第諦觀察。
 白骨青赤相,
 肢節皆離散,
 骨瑣及羸朽,
 腐壞盡磨滅。
 彼諸修行者,
 思惟不淨念,
 有從因觀察,
 或果方便學;
 成就深妙慧,
 能了是相義。
 觀察迦羅邏,
 乃至一切分,
 四大和合淨,
 造色五情根。
 無量極微種,
 一切從彼起;
 當復更觀察,
 死後次第相。
 日日漸變異,
 乃至於七日,
 無復有來去,
 視瞻笑語言,
 容止悉已滅,
 捨離威儀姿。
 死屍漸漸異,
 其色日毀變;
 青等諸不淨,
 如是次第現。
 膖脹膿爛潰,
 流漫極臭處,
 種種諸蟲出,
 見已離色欲。
 觀察本所著,
 已壞食不盡;
 離散在處處,
 能滅全具欲。」



上言端正非其本,亦應言全具。


「 自見枯朽骨,
 無復滋潤相,
 久故極麁澁,
 能離細滑欲;
 腐碎若塵塺,
 磨滅無所有。
 成就如是相,
 遠離有形欲有形不必患是眾生
 五欲亦五壞,
 隨病而對治,
[002-0316b]
 相對真實相,
 修行正觀察。
 色變若離散,
 威儀容止滅,
 羸朽及磨碎,
 是名五種壞。
 此則自身中,
 無量諸境界;
 修行正憶念,
 悉能得自在。
 已說二無量,
 自在及境界;
 修行不自在,
 亦已分別說。
 於是不淨念,
 聞思與修慧,
 正觀開慧眼,
 是說有三種。
 作想有二種,
 時復不想住;
 俱開解思惟,
 或時非開解解即開也
 第三性無垢,
 離垢清淨住;
 不想不開解,
 是慧修禪起。
 起身寂止樂,
 餘二則不能;
 心亦寂靜樂,
 是名為修慧。
 滋潤身柔軟,
 此則寂靜相;
 二俱不柔軟,
 當知非寂靜。
 彼二不寂靜,
 一則安隱住;
 是說色有中,
 修禪所起慧。
 不淨觀一智,
 依止十地起;
 根本及未至,
 亦說欲中間。
 依住一界身,
 境界於欲色;
 化生既命終,
 即滅無不淨。
 身淨無餘穢,
 不能起厭患,
 唯觀彼生滅,
 變易無常相。
 胞胎所生身,
 則有死屍形;
 於身起淨想,
 不淨觀對治。
 不求止貪欲,
 思惟習厭患;
 更有淨對治,
 不作厭患想。
[002-0316c]
 方便淨解脫,
 智者開慧眼,
 謂於不淨緣,
 白骨流光出。
 從是次第起,
 青色妙寶樹,
 黃赤若鮮白,
 枝葉花亦然。
 上服珠瓔珞,
 種種微妙色,
 是則名修行,
 淨解方便相。
 於彼不淨身,
 處處莊嚴現,
 階級次第上,
 三昧然慧燈。
 從彼一身出,
 高廣普周遍,
 一切餘身起,
 莊嚴亦如是。
 此則淨解脫,
 方便不淨觀,
 若能須臾頃,
 修習此勝觀,
 是則順佛教,
 堪受一切施,
 世尊所稱歎,
 三界良福田。
 說餘一切相,
 功德亦復然,
 白骨青瘀想,
 成就心厭離;
 因是不淨念,
 方便度諸地。
 所謂身念止,
 受心法念處,
 煖來及頂忍,
 世間第一法,
 見道及修道,
 乃至漏盡智,
 因是方便度,
 一切功德地。
 從初身念觀,
 乃至究竟處,
 佛說不淨念,
 一切諸種子。
 世尊說貪欲,
 利入深無底,
 正受對治藥,
 當修厭離想,
 一切餘煩惱,
 悉能須臾治。
 我已說不淨,
 方便升進法,
 餘有勝道進,
 相行如前說。」



不淨念升進分第十一竟。
[002-0317a]


修行方便道不淨決定分第十二



「 不淨升進分,
 相義我已說,
 今當說修行,
 不淨決定分。
 不為惡戒縛,
 亦非業煩惱,
 心不背解脫,
 歡喜常志樂。
 如是隨順生,
 麁澁四大滅。
 柔軟寂止樂,
 三昧於中起,
 從定生智慧,
 修行能厭患。
 厭想已修起,
 則能離有愛;
 思惟離有愛,
 解脫實智生。
 已生解脫智,
 於縛得解脫,
 從是得無為,
 究竟離三有,
 是說名修行,
 成就決定分。
 天王五威相,
 觀相壞煩惱,
 漏過漸衰薄,
 由是究竟滅。
 人王有五相,
 獸王相亦然;
 諸地相明了,
 說名為決定。
 動身四顧視,
 奮威暢大音,
 自在獨遊步,
 師子王威相。
 於此十五相,
 修行生決定,
 能令彼地中,
 一切諸垢滅。
 繫念三摩提,
 出諸煩惱縛;
 惡露不淨想,
 能生厭離心。
 青瘀等諸想,
 修行善決了;
 更有餘三想,
 明想及觀想,
 第三說空想,
 修習寂滅慧。
 淨色及自身,
 所起諸煩惱,
 貪欲瞋恚癡,
 從是正觀滅。
 此一一諸想,
 各三想眷屬,
[002-0317b]
 能除貪欲等,
 結縛使惱纏。
 是諸一切想,
 明審善觀察;
 是名修行者,
 決定不淨想。
 久故朽白骨,
 踈瘠羸相現,
 破碎若塵塺音昧
 一切悉磨滅。
 從下次第起,
 方便壞所依,
 淨慧之所說,
 修行決定相。
 無量深妙種,
 一切普周遍,
 彼決定真實,
 生如金翅鳥,
 次起清淨地,
 平坦極莊嚴。
 勇猛寶師子,
 牛王若龍象,
 此諸未曾類,
 處處決定相。
 始因不淨生,
 亦從不淨長;
 初起迦羅邏,
 住於不淨中。
 觀彼七日住,
 念頃不暫停,
 修行善明了,
 是則說決定。
 如是一切分,
 悉能知相義,
 明見彼真實,
 念念有生滅。
 因習諸骨想,
 修行覺意生;
 能起覺支想,
 說名為決定。
 彼諸修行者,
 分別三種想:
 或有始習行,
 或已少習行,
 或有久修習,
 是悉近決定。
 隨彼智慧力,
 趣向有差別。
 初業者始起,
 少習心已住,
 久學能趣緣,
 是說三種修。
 初業名始種,
 第二為長養,
 最後能捨離,
 說名為決定。
 不淨有二種,
 或共或非共,
[002-0317c]
 如前三眷屬,
 是離共不淨。
 聞思與修慧,
 三種不淨念,
 於此一切種,
 修行諦明了;
 善分別離欲,
 是說名決定。」



不淨決定分第十二竟。


修行觀界第十三



「 安般不淨念,
 退住與升進,
 決定真實相,
 悉已分別說;
 修行界方便,
 廣略差別相,
 甚深微妙義,
 今當次第說。
 有因先修習,
 安般不淨念,
 然後觀諸界,
 安樂速究竟;
 自以方便度,
 此苦難成就。
 頂上兩眉間,
 繫念令不亂;
 寂止潤澤生,
 三摩提增長。
 所依已柔軟,
 三昧安不動;
 擾亂不淨心,
 智者悉調伏。
 已隨調伏心,
 安住修行處;
 是處起明想,
 一切身分現。
 初從一髮始,
 如其相憶念;
 於一見自相,
 然後總眾髮。
 次第三十六,
 自相總亦然;
 佛說三十六,
 各各有住處。
 或時彼諸界,
 合聚內觀察;
 猶如明眼人,
 開倉見五穀。
 時復有逆順,
 超越次第觀。
 一界藉其下,
 餘種悉處上,
 次第相連持,
 一一知其相,
 雜色不雜色,
 周滿悉觀察。
[002-0318a]
 止心在一處,
 境界遍十方;
 處處安置已,
 依是勤修習。
 一髮為百分,
 思惟正憶念;
 復於一分中,
 分別五種界。
 次於空界上,
 識相別觀察。
 修行見無垢,
 清淨妙相生,
 譬如水上泡,
 明淨無障翳。
 是處觀諸界,
 各各見自相,
 水濕地堅強,
 風動火燒熱;
 虛空無障礙,
 別知是識相。
 青黃赤白綠,
 及與頗梨色,
 於此眾雜色,
 修行具足觀。
 虛空堅固相,
 彌廣周遍住,
 難沮喻金剛,
 金剛慧能壞;
 於上曼荼羅,
 則有熟相現。
 譬如火熾然,
 能破彼堅固。
 或見生疑怪,
 其心大恐怖;
 明者能決定,
 增益諸功德。
 已壞虛空界,
 能起升進相,
 融壞若流注,
 復碎如塵塺;
 修行見真實,
 則生解脫相。
 空界既已壞,
 上諸界亦然;
 是則壞相上,
 有餘壞相起。
 若復餘一種,
 於上觀諸界,
 次第普周遍,
 俱壞如前說。
 觀察六六種,
 六三及四二;
 如是六十二,
 世尊略說界。
 色壞有三種,
 剎那世極微;
 無色唯二種,
 無為無壞相。
[002-0318b]
 修界不淨念,
 則能捨貪欲;
 順界方便觀,
 是治我慢藥。
 觀界四無量,
 除滅瞋恚毒一無常頃名剎那
 阿難說是言:
 當修五念處。
 世尊告之曰:
 更有第六念。
 髮毛爪齒骨、
 筋肉厚薄皮、
 肪𦙽髓腦膜、
 脾腎心肝肺、
 胞胃大小腸、
 屎尿膿涕唾、
 垢污諸血淚、
 黃白及痰癊,
 三十六不淨。
 觀察三種界,
 是中濕相水,
 火熱地堅強,
 諸有形色處,
 內外飄動相。
 出入息語言,
 通利等迴轉;
 一切總說五,
 是相名風界。
 眼耳鼻舌身,
 毛孔咽喉空,
 山巖室宅中,
 內外無障礙;
 如是一切種,
 悉名為空界。
 於彼六情根,
 所生諸識種;
 如是多無量,
 總說名識界。
 佛言應當知,
 六界非有我。
 不觀陰界相,
 計我及我所,
 一切內外界,
 是處意迴轉。
 從是意行處,
 三受十八種,
 六觸及四處,
 世尊之所說。
 愛慢諸煩惱,
 悉於是中起;
 是身眾微合,
 虛妄空無主;
 非我非眾生,
 迷惑計真實。
 佛告羅睺羅,
 觀界悉無常;
 如是六種界,
 說從六處起。
[002-0318c]
 修習六巧便,
 六時各觀一;
 色處悉具足,
 無色唯識界。
 彼種所依處,
 相行地境界;
 對治與所治,
 如實知分數。
 身中諸界種,
 還自生苦惱;
 譬如養毒蛇,
 終為彼所害。
 四大生造色,
 即共造色住;
 和合相間錯,
 還為四大壞。
 不淨方便觀,
 先於造色起;
 安般方便念,
 要從四大始。
 若彼修行者,
 增廣二方便,
 四大及造色,
 和合等觀察。
 始入根本處,
 彼先壞造色;
 入已然後觀,
 所因四大壞。
 定慧漸增廣,
 念處具成就;
 和合總觀察,
 一切悉寂滅。
 彼三十六物,
 臭穢壞磨滅;
 此三與十想,
 修行增厭離。
 佛說是根本,
 能及一切惡。
 四十九種法,
 三昧於中起,
 修行諦觀察,
 自身及欲界,
 無量不淨種,
 穢惡悉充滿。
 眾苦所逼迫,
 盛火極熾然;
 無常變壞相,
 見已生厭離。
 色界相似種,
 微妙相顯現;
 深樂求出離,
 增進厭患想。
 有覺亦有觀,
 離欲生喜樂;
 寂然入初禪,
 內外悉清淨。
 所依及境界,
 如練真金像;
[002-0319a]
 自身處梵世,
 於中極娛樂。
 又見五支相,
 身及境界現;
 第二滅覺觀,
 內淨心一處。
 從定生喜樂,
 四支身內現;
 所依及境界,
 譬如真珊瑚。
 第三處離喜,
 行捨念慧除;
 身受樂三昧,
 五支相明了。
 所依青琉璃,
 清淨甚微妙;
 緣少身無量,
 諸相次第起。
 第四斷苦樂,
 憂喜先已滅;
 不苦不樂捨,
 念淨三摩提。
 如是四支相,
 現身及境界;
 出息入息滅,
 所依極淳白。
 過色滅有對,
 是說入空處;
 過空相識定,
 過識無所有。
 過是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
 善知諸界相,
 不味亦不縛。
 清淨四梵行,
 高廣無有量;
 慈悲普周遍,
 喜捨亦復然。
 根本四禪中,
 修起五神通;
 三昧現在前,
 繫心觀自身。
 作輕及軟想,
 漸舉不令動;
 境界現在前,
 離地如胡麻;
 稍進如大麥,
 轉次高四指。
 此床至彼床,
 漸漸能隨意;
 飛行及變化,
 自在無障礙;
 是名修行者,
 微妙神通力。
 繫心於自身,
 禪定現在前;
 諦取外音聲,
 如其實皆聞。
[002-0319b]
 繫心於自身,
 禪定現在前;
 觀他心所念,
 一切皆悉知。
 繫心於自身,
 禪定現在前;
 自憶念此生,
 從胎及中陰;
 漸見前身事,
 乃至百千劫;
 一切諸所更,
 如實憶念知。
 繫心於自身,
 禪定現在前;
 觀察眾生類,
 生死及形色,
 隨其業果報,
 中陰五道生。
 修行天眼淨,
 一切如實見;
 根本諸地中,
 無量餘功德;
 修行心自在,
 一切悉具足。
 所謂八背捨,
 勝處一切入,
 背捨相有五,
 不淨與淨相、
 色相、煩惱、識,
 略說是五相。
 勝處先自身,
 內色外少色;
 若好若醜一,
 外多二亦然。
 內無有色想,
 外觀少多色;
 二俱若好醜,
 是前四勝處。
 後四內無色,
 外青黃赤白,
 一切入四大。
 四色與空識,
 觀外及內身,
 一相無差別。
 諸辯妙願智,
 無諍三摩提;
 逆順與超越,
 無量三昧門。
 明智決定觀,
 具足五種滿。
 一身二境界,
 定相普周遍;
 第三憶念滿,
 修行喜厭捨;
 第四諸地滿,
 十處相明了;
 三乘根具足,
 是說第五滿。
[002-0319c]
 界方便成就,
 久遠癡冥滅,
 能令意清淨,
 無垢如虛空。
 如是諸功德,
 一切悉究竟。」



觀界第十三竟。


修行四無量三昧第十四



修行者若欲廣修慈心,先當繫心所緣,漸習
令無量。滅除過惡心,不諍競,亦無怨結,無恚
清淨。謂於親、中、怨三種,九品眾生,無量無數,
安處十方,盡三分際,淳一樂行。唯除國土
世界,於眾生世界周普總緣,成就遊行者,修
慈方便,先等心思惟,總緣一切眾生,令心堅
固,滅除瞋恚而起慈心,是名總觀慈無量三
昧。


如是總觀,猶為瞋恚所縛者,當於上親修
別相慈,次於中親、下親、中人、怨家,次第修習
九品慈心,漸離瞋恚,心生愛念,與種種樂具。
與是樂已,然後於一切眾生起法饒益心,修
三種慈: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捨除瞋礙,住
仁愛心,隨其所應功德善根,一切佛法皆悉
與之,謂與種種法樂,修種種慈,先與出家樂,
次與禪定正受樂,次與菩提樂,次與寂滅樂。
彼修行者本曾所更及所未更,種種樂具,自
得、他得,清淨善根,乃至無上寂滅,究竟無為,
隨其修行,意所想念,無量法樂等,與眾生相
現在前。樂想起已,一一觀察,以相自證,便得
決定。猶如明鏡,因物像現;慈三昧鏡,亦因樂
事,種種樂相,悉現在前。


或時修行為瞋恚所
亂,作是思惟:「我從本來,由是瞋恚,多所殺害,
興諸罪逆,入於惡道,於大地獄,還受苦毒;或
作蜂蠆、蜈蚣、毒蛇、惡龍、害鬼、羅剎,如是種種
[002-0320a]
毒害之類,今不除滅,復見燒迫。」以是方便,能
止瞋恚。又復思惟:「罵者、受者,彼我無常,須臾
不住,二俱過去。惡聲已滅,後起二人無故共
諍。又今二人念念即滅,虛妄無實,誰罵誰受?
何為顛倒與空共鬪?計我耳根,從虛妄顛倒
煩惱業起,彼人舌根,亦復如是,因緣生滅,誰
罵誰聞?」修行如是思惟時,瞋恚縛解,能修慈
心,離垢清淨。如佛說:「修慈者於四念處能得
決定,修習增廣,成就無量法門,勝妙道果,不
復退還。」是則三種方便大慈。若已離欲,更修
淨妙離欲慈心,深心饒益,增廣無量,得真實
果。因此功德具足,所願究竟涅槃。所以者何?
一切諸佛說慈為無畏,慈為一切功德之母,
慈為一切功德鑽燧,慈能消滅凶暴諸惡,是
故修行當勤方便,修離欲大慈。


悲無量者,
如慈境界怨親中人,悲亦如是,次第修習。如
佛言曰:「饒益眾生,說名慈心;除不饒益,說名
悲心。」若先於眾生起饒益心,以種種樂,具悉
施與之,然後觀眾生,唯見受樂,是名慈心;若
先觀眾生受無量苦,起除不饒益心,然後見
眾生除不饒益;除不饒益已,受種種樂,非與
樂也,是名悲心。見淨相是慈,見虛空相是悲;
樂行是慈,苦行是悲,是則差別。謂修行者見
諸眾生兇暴諍怒、殘賊殺害,共相逼迫,無有覆
護。如是見已,而起悲心,為作覆護。又見眾生,
斬截身、首、耳、鼻,肢體苦痛無量,無能救者,修
行見已,而起悲心。又修行住悲心時,見五趣
眾生苦痛熾然,無量燒迫,深起悲心,興救護
想。如是修行悲無量善根生時,無量功德相
[002-0320b]
現。若見此眾生受無量苦而不起悲,是則極
惡無善根人。如是大悲,一切諸佛,本所修習,
由是究竟一切智海;行者若能具足修習,當
知不久,必到是處。


喜無量者,謂修行於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諸
善功德,無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智慧,一
切功德,饒益眾生,自樂他樂,盡皆與之。見一
切眾生得法樂已,其心歡喜;其心歡喜,則憂
慼滅;憂慼滅已,一向欣悅,踊躍歡喜,念言快
哉,永使安樂。於一切眾生歡喜時,見有樂相,
輕微明淨,成就此相,名為喜無量三昧。如佛
說:「修集喜等,乃至識處。」


捨無量者,捨怨親已,
等緣中品,此唯是眾生,無有差別。離慈悲喜,
唯作眾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世尊說捨。種
種捨各自有相,捨無量不與彼同,謂平等清
淨,離苦樂相。捨相似相現,是名捨無量三昧。
世尊說修捨無量,乃至無所有處。已略說四無
量相,餘種種甚深相,行者應次第修習。


修行觀陰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積功德,曾習禪定,少聞開示,發
其本緣,即能思惟,觀察五陰,了達深法,滅除
生死;猶如大風飄散重雲,亦斷一切魔所樂
法。觀五陰義,今當說。修行者,內自思惟,欲
渡煩惱海,起離欲,生潤澤,自身快樂,麁澁四
大滅。隨順四大生,攝諸亂意,能趣究竟,成就
智慧。若根本觀處,堅固明淨,能起三昧,離諸
亂想,滅除煩惱,諸微妙相,於是悉現。如淨妙
瑠璃,如水淨泡。行者見此明淨無垢相起,善
念守持,心不放逸;既不放逸,則熟相起;熟相
[002-0320c]
起已,壞相現;壞相現已,唯起法想,一切寂
滅。如是修行法相,具足成就,得增上厭離
意;堅固精進,不可動轉,得甚深三昧、堅固三
昧、不動三昧。修行住是三昧,能起五種明淨
三昧,遍照五道:月光三昧、日光三昧、淨瑠璃
三昧、練金光三昧、無垢頗梨三昧。因此五種
明淨三昧,復生光耀三昧、遍光耀三昧、無量
光耀三昧。


復次,修行者因五種壞相能壞諸緣:一曰穿、
二曰剝、三曰裂、四曰壞、五曰滅。以是五壞相,
壞一切法。修行五種三昧壞境界,悉清淨
已,次復生五種三昧相:師子王三昧、龍王三
昧、金翅鳥王三昧、牛王三昧、象王三昧。心無
放逸故,起此雄相。修行住此獸王三昧,各隨
其類,一切悉攝。又三昧力、男女十相起,隨類
相攝,一切眾生,於是悉現。若能分別此諸三
昧相而不恐怖,是則名曰於一切諸法自在
功德。


復次,修行者於明淨境界觀察陰流從一處
出,分為二分。如是觀已,還合為一。一一流中,
復見五相;相各別異,布列境界;布列境界已,
還合為一。色如聚沫,受如水泡,觀想如炎,行
如芭蕉,觀識如幻,是五虛妄,欺誑之相。修
行如是觀已,其身安隱,柔軟快樂。復觀流
所起處,無垢相現,如水淨泡,漸漸增長,充滿
其身。修行心不放逸,專念受持;持已,淨
相增廣,周遍覆身,如明淨泡,離諸過惡。更勝
妙智生,乃壞是相;是相既壞,彼流流下,遠注
無量,如淨頗梨,極知境界;極知境界已,從
[002-0321a]
彼攝還,成曼荼羅。更有異相,充滿本處,然後
流至十方無量世界,至十方已,各住自相。爾
時修行明見無量色種,猶如山水漂積聚沫;
一切受相,如大雨渧泡;種種諸想,如春時焰;
行如芭蕉,無有堅實;觀六識種,猶如幻化。如
是種種虛妄,但欺誑愚夫,是名修行觀陰自
相。觀陰自相已,復以智慧,自照其身,專念觀
察。觀察時,見周匝熾然,相起身處,其內有種
種雜華、淨妙、珍寶,周匝遶身;又自見身種種
雜寶、諸功德相,微妙莊嚴。修行見是諸相已,
慧眼開廣,自顧其身,周遍觀察;觀察已,復外
觀陰相,盛火熾然,即生厭心,勇猛精進,欲度
生死無邊苦海。修行於五陰熾然相厭離
已,離欲相、解脫相、涅槃相、一切功德相,次第
起現。


復次,修行者具七處觀,觀五陰、苦、集、滅、
道。復觀因愛生五陰,厭患出離,如是於真諦
中,方便種子慧生。於是七處,善修三種觀義,
自相觀成;成就決定堅固已,然後得無垢息
止修慧;是慧起已,境界平正,淳一無雜。復次,
得勝妙無垢思慧決定觀,五陰興衰,念念磨
滅,見真實相。譬如毒飯,食者必死;修行觀五
陰三相,所雜亦復如是。一念生,一念苦,即一
念時,亦生、亦住、亦滅。彼念生時,即與苦俱生。
是故一念,一念即壞。修行觀五陰如是,生滅
破壞,虛偽無常過惡,即起無常行、苦行、空寂
行、無我行、穿漏法、不實法、速朽法、破壞法。如
是無常義,如修多羅廣說,乃至百句。修行盡
行如是諸相,知諸法真實,便得解脫。以賢聖
地三昧想行,觀此非常相,便起深憂厭,見有
[002-0321b]
為過患,不樂三有。


復次,修行者若觀生則非
滅,若觀滅則非生,如是則不生聖行;要一心
一相,正向解脫,然後智生,是決定聖行。聖行
既起,一切法相寂滅無餘,癡愛煩惱及諸罪
垢,能轉苦陰者,皆悉除滅。滅已,其心調伏,是
見五陰無我亦無我所。以無常諸行觀察苦
陰,觀察苦陰有八苦逼迫,於八苦相成就八
行。所謂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無我,
四是聖行,四非聖行,於苦陰決定,觀其真實。
如是四諦十六聖行,是則修行煖法初相,於
真諦地,得真實慧。觀察苦陰如燒鐵丸,亦無
堅固,向涅槃,背生死;不貴有,不樂生。譬如群
獸,獵師圍逼,以怖急力故,超勇奔出。修行如
是,見生死熾然,大苦圍迫,以厭智力,超出無
礙。


復次,修行者思慧生時,煖法種起;息止修
慧生時,煖種增長,到煖自地,煖相滿足。息止
修慧生時,頂法種起;煖法生時,頂種增長;到
頂自地,頂相滿足。煖法生時,忍法種起;頂法
生時,忍種增長;到忍自地,忍相滿足。


復次,於
五陰悅可,名為煖法。煖法觀五陰,於三寶悅
可,名為頂法。頂法觀十八界,於四諦悅可,名
為忍法。忍法觀十二入,俱觀三種,隨彼善
根,一增上故,說有差別。是一切盡觀真諦,但
忍於真實觀增,煖法想增,頂法信觀喜增,
忍法智慧增。


復次,修行有三種緣,謂上、下、諸
方。三種善根,依此三緣,各一增上,故說悅可本云出設


復次,三種修煖依厭離頂,依觀喜忍,依平等
捨,亦隨彼善根一增上,故說當知一種修盡,
成就三法。
[002-0321c]


復次,修行當知!譬如有人有五怨賊,拔刀隨
逐,常欲加害;前後五陰轉相煎逼,亦復如是。
佛言:「欲求阿鼻三磨耶此是見道名也,當作達磨摩那
斯伽邏。」常觀真實義,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莫
如劣夫,不能執杖,為彼所害。乃至一切賢聖,
皆應勤修如是正觀,為現法樂故,為後世作
大明故,斷一切苦本故,饒益眾生故。況於凡
夫,空無所得,而自放逸,不勤修習。


觀五陰竟。


達磨摩那斯伽邏:達磨,法,謂世
間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邏,謂一經心,譯者
義言思惟。


修行觀入第十六



六入各於境界縛無智眾生,貪欲心故,常起
淨想。修行當知,於諸根境界,防制非法,攝
心所緣,繫令不動,正觀六入。譬如空村,離我
我所不定義,是入處義、牽下義,是入處義能
將眾生入惡道。又內入相,如燒鐵鏘,如極利劍,
亦如利刀。佛言:「若觀此相,則能捨離。」復次,觀
外入惡賊劫善珍寶。若修行捨正念,開諸
入門,馳縱六境;六境惡賊劫奪淨戒,失諸功
德。如鳥無兩翼而欲飛空,人無兩足而欲遠
遊。修行如是,毀淨戒功德故,止、觀兩翅永不
復生,欲出生死是終不能。如破瓶盛水,須臾
不住,破戒比丘,亦復如是,三昧法水,念頃不
住。如天德瓶守護不壞,常出珍寶,隨意無盡;
修行如是,不毀淨戒,則常出生聖功德寶。輕
壞德瓶,珍寶即滅;若破戒瓶,則永失法寶。譬
人截鼻,照鏡不自喜樂,破戒比丘,亦復如是,
內省其身,心不自悅。百穀藥木,依地而生,諸
[002-0322a]
善功德,悉依淨戒。如栴檀塗身,能除熱惱;淨
戒清涼,能止欲火。如如意寶珠,隨所著處,熱
時清涼;淨戒如是,於煩惱火中,能息熾然。犯
戒比丘自惟罪深,身逝命終,必入惡道,心常
憂悔,死時恐怖;淨戒之人,心常歡喜,生無憂
悔,死時安樂。淨戒為梯,能升慧堂。戒為莊嚴
具,亦為善戍衛;戒能將人至於涅槃;戒為良
地,生十善種子。教誡師水,隨時溉灌,信根則
生,無漏陰為幹,四如意為芽,慈心為枝條,
少欲知足為柯葉,七覺意為華,解脫智為果,
寂滅法為甘露。戒香流出,一切普熏。賢聖鳥
王,棲宿其間;悲為重陰,清涼廣覆;辯才法師
為蜜蜂王,和聲相顧,甞採精味。其樹修直,堅
固貞實,無有虛偽、諂曲、腐病,是則名曰功德
大樹。諸修行者欲趣涅槃,背三世苦,向解脫
城,漸次發行諸善功德,息彼樹下,飲法甘露,
止三渴患,其身安隱,能至涅槃。


復次,戒有眾多數,或一、二、三、四,或七,或十二,
或二十一。若念念須臾頃,則有無量戒種。道
共、定共、俱生戒,正語、正業、正命,與心迴轉。觀
此諸戒,其相各別,或淳淨無垢,或輕薄明
淨;如是無垢戒相,現於境界。修行於依緣念
三處觀察戒相,若塗香柔軟,離垢悅樂,明淨
潔白,是所依中相;若其地平廣,妙華寶器,嚴
飾之具,眾寶滑澤,是名修行境界中相。譬如
犛牛護尾,一毛著樹,守樹而死,不令毛斷。比
丘護戒,亦復如是,一微之戒,守死不犯;妙相
嚴身,眾好具足,猶如秋月,停照虛空。修行三
昧,觀此淨相已,乃至命終,無復憂悔,亦無熱
[002-0322b]
惱,不復恐怖,安悅歡喜,踊躍增長,生寂止樂,
麁澁四大滅,如是等名修行憶念中相。復次,
三種中更有雜相,嬈亂障礙,失念意不住。請
求悔過,不善惡業,守死不為,夢中無犯,增
益持戒。佛說:「戒為花鬘塗香,莊嚴眾具;香
風一方來是世界香,諸方來是戒德香。」或身
無手、足、眼、耳、鼻、舌,一切肢節,悉不皃具;或身
沒塵埃;或觀察自身,離諸塵垢,澡浴塗身,名
衣上服,是名修行。於依緣憶念觀察,尸羅種
種,雜相威儀。定共、道共三種戒,悉已於中說
此三種戒,更有無量諸深妙相,明智者當廣
演說。


修行已觀淨戒,欲破諸入山者,當修
二法,所謂止、觀。先當觀離惡悅樂,充滿其身,
麁澁四大滅,柔順四大生,趣寂止樂,一心不
亂。自於內身繫心於入相,當善守護入相所
起處。觀察時,白淨相起,比丘見此相,當善守
護,如佛所說。譬如伏雞善護其子,必得成就;
比丘修行,亦復如是,專精守護,乃得成就;十
二修果,相現分明。修行善守護時,離諸放
逸;修果成就,境界淨妙,離諸垢污。明如寶珠,
亦如懸水,境界廣滿,身處少分,周遍遠流,然
後來還。還已,一相現,復分為二分,還合為
一,成曼荼邏境界。安住平正,普現眾相,猶
如眾星光耀布列,然後乃壞。壞已,各各流出,
還合為一;復周遍遠流,充滿諸方;充滿諸方
已,復還安隱堅住;住已,熟相現;熟相現已,
有種種眾相,周遍彌廣,微妙器服,諸奇特相
悉現。境界內入空聚,外色、聲、香、味、觸及三世
三種法,善、不善、無記,一切悉現,觀其真實。



[002-0322c]
次,外六入如賊,內六入如空聚,亦說內外入
為此彼岸。此十二入諸勝妙相,增廣無量,佛
說修多羅中廣說。


復次,修行者,於此境界熟
相起,起已復壞,間間有斷離相,斷離相流注
極遠,停住一處。如寶瓶盛水,然後還開,漸見
寂滅;寂滅已,復有諸餘一切功德相生。諸入
門中常雜相流出,各各出已,復於一處,成曼
荼邏。曼荼邏上,復有自相起;起已復
熟,熟已不久寂滅。然後修行復加專精,更
現清淨微妙禪相,現已如前,次第寂滅。


復次,修行於諸入中更有種種妙相,於繫
心處決定相起,名髻中明珠喻三昧。修行
自觀身作二分,眾寶藏上有寶蓮花;修行自
見身在蓮花上,眾寶妙花,莊嚴圍遶。復次,如
世尊修多羅說六眾生喻,行者於此具足觀
察。所謂眼為狗,走逐五色村;耳為鳥,隨空聲
起;鼻為毒蛇;隨逐香穴;舌為野干,貪五味死
屍;身為輸收磨羅,常樂入觸海;意為猨猴,常
樂遊縱三世法林。若六種眾生,繫著一處,不
能自在,各遊所樂。修行如是,以三昧正念,繫
縛六根,不令自在馳散所緣,然後以清淨智
觀法真實。癡冥凡夫六境中,貪著悕望無量
惡法,如是正觀,悉能除滅一切眾生樂著境
界,自起障礙,不至涅槃。是故修行欲壞生死、
趣涅槃者,當降伏諸根,遠離境界。


修行觀十二因緣第十七



已說諸對治及所治,愚癡對治,是應分別。一
切諸佛所說緣起,滅除癡冥,生如實智。有甚
深微妙隨順功德,今當略說,令諸修行功德
[002-0323a]
增益,滅除愚癡。觀察緣起,遠離斷、常二邊諸
想,知因緣和合,有為法生;亦能降伏迷醉外
道,牽令隨順,第一空法,慧眼明淨,無明悉滅。
修行觀緣起有四種:一名連縛、二名流注、
三名分段、四名剎那。


連縛有六種:一曰生、二
曰分、三曰趣、四曰生門、五曰剎那、六曰成壞。
生者從死陰,次起中陰;中陰次起生陰。中陰
眾生,無明昏亂,愚癡所盲,造作有業。中陰眾
生,見男女和合,無明增故,生顛倒想,或生害
想,或生愛想;欲與女俱者,於男生害心,然後
自見與彼和合。爾時欲心迷醉,是名愛起身;
見和合不淨,謂為己有,是名慢起身;因母飲
食而得增長,令身敷起,是名食起身;四大與
迦羅邏俱生得報身,是名四大起身。


結業
為方便,二支既過,次第識種生,是名種子識。
始處迦羅邏時,其心沈沒,少所識知,識不明
利,是名為生得迦羅邏。已識明利故,是名為
識,是名生連縛也。分段者,從迦羅邏,次起皰、
肉段、堅厚、肢節、嬰兒、童子、盛、壯、衰分、老分
次第生,是名分連縛也。趣者,謂遍至諸趣,修
行觀諸趣相,是名趣連縛也。生門者,謂四
生相續,輪迴不絕,是名生門連縛也。剎那者,
觀五陰,念念相續,生滅不斷,是名剎那連縛
也。成壞者,一切境界起滅,劫數始終,修行
觀此成壞相續,名為成壞連縛也。是則修行
觀緣起連縛也。


流注者,謂修行觀剎那流至
怛剎那,乃至羅婆摩睺路妬,是名流注迦羅
邏分。流注七日,皰、肉段、堅厚,乃至衰老分,是
名流注。起分、住分、起緣分、入分、出分、方便分,
[002-0323b]
一切正受,巧便流注,次第起盡,名流注。諸趣
迴轉,如旋火輪,是名流注。如是一切無量流
注,是則修行觀緣起。流注分段者,修行觀
察,從分至分,故說分段能如是知,則於緣起成
就。


謂無明增上,猶如盲人無有見相,如大
黑冥,遠離光明;或於前無見,或於後無見,
是則偏盲;若前後無見,是二俱盲;若離二盲,
則捨癡冥,得明淨慧眼。如是苦集滅道,佛法
僧寶無知,是名十種癡;十種癡滅,名為十種
慧。佛說無明為初因,種三種業。若修行不知
無明過患,則種三種業。業起已,從是生識,
諸識如幻,種種悉現;從識相續,起名色,於彼
一身,而有二相。譬如虛軟沮爛之物,內有諸
蟲,令外動搖;亦如野蠶,初作繭膜;名色二相,
亦復如是。乃至諸根未成,說為名色二相;
諸根既開,名為六入。諸根始開,未有所作,於
觸愚癡,不知適與不適。如雨渧注水,水則泡
起;情塵生觸,亦復如是,外刺刺身,觸從中起。
亦如然燈油炷所成,是名修行觀爾炎觸相。
觸相起已,次第生受。譬如水泡,三種相現,若
分別諸根,則有五受。受起已,次生渴愛。譬如
舌舐蜜塗刀刃,愛增諸煩惱名為取。取次生
有,有三種業,業起當來果,故名為有。已種
生而未受,名為未來生,生已熟,謂為老死。二
支說未來生時,生相增上。佛說識分、未來識
生時,名為生;名色、六入、觸、受,名為老死。前生
愛、取、有能集今有故,於此生為過去。愛取是
煩惱分,故說為無明;有則是行。現在三支能
種來生、過去二枝,轉生死輪。彼眾生輪轉,以
[002-0323c]
無明覆故。八現在,二過去,二未來世差別故,
如是分別,當知轉時,一切皆十二。


復次,更有餘分因緣,今當說。從迦羅邏、皰、肉
段、堅厚、肢節、嬰兒、童子、壯年、衰分、老死分,於
是十種分觀察緣起。復次,於起住起緣入出
方便分,乃至餘一切分,悉觀緣起。復次,是事起
故是事起,謂彼眼色能起眼識,三事和合,觸
生受、想、思,是名修行異種觀緣起。復次,修行
方便,觀諸入緣起,以明淨境界,自向觀諸入
門;如是見已,各觀自相處,破諸入山,無量積
聚;熟相現已,流注十方。極智境界,到彼觀察,
明智升進者,修住巧便。爾時聞、思、修慧,熟相、
壞相,次第而起,諸餘升進,義如前入處說。復
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修
行者,先壞內身,次觀外色;猶如照鏡,因物像
現。如是所依相起,外相亦起也。


復次,修行於諸不淨觀其緣起,先於方便處,
繫念令堅固,然後於肢節分解,觀其緣起。起
明相已,無明相壞。依脚骨、有𨄔骨、髀骨、跨骨、
肩骨、頸骨、頭骨,充滿十方,有漏業相普現,於
下諸雜不淨相,階級次第起。


復次,修行觀四
因能生眾苦:展轉因、隣近因、周普因、不共因。
復次,修行觀果從生因、生從有因、有從取因,
如是乃至行從無明因。行是果,亦是因;從因
推果,還至老死亦如是。若於無明求因,必大
恐怖,而起斷見。無智闇冥,餘明甚微,猶如螢
火。如是猶復求因不已,自見唯與大黑闇
俱。世尊說言:「由不正思惟,眾生若與是俱,
則輪轉生死。」無明縛故,有輪常轉。無明為本,
[002-0324a]
餘支所作,各有相現。一切有支輪,無明最自
在。自在力所轉,如奴屬其主,是無故是不作,
是滅故是不轉,當知餘枝皆如是說。


死有四
種:漸漸死、頓死、行盡死、剎那死。又說三種無
常:一、剎那無常,二、分段無常,三、種類無常。修
行了此無常,則遠離四魔,破壞無明,明相顯
現。如明淨燈,能消眾冥,乃至老死滅,諸明相
起,亦復如是。破壞無明,諸積聚已,成就一相,
淨妙境界。行者身體柔軟光澤,光澤已,身極
明淨,如明鏡像;如是相現明淨,觀己身內眾
物,各各自相,一切顯現。如是觀成就,名曰於
界得度。何以故?有五種癡,五種對治相。一、界,
二、入,三、陰,四、卑賤,五、垢污,是名五種癡。或觀
界得度,或復觀陰、觀入、觀彼增功德、觀第一
義而得度者,是名五種對治也。


復次,修行者入快淨琉璃三昧,於明淨境界
觀緣起支。觀緣起枝時,便生易見想如說。
阿難白佛言:「緣起易見?」佛告阿難:「十二緣起
甚深無底,難見難知。汝欲毀壞我三阿僧祇
劫甚深微妙難得之果,云何欣悅而說是言
是深妙觀?我今當度,汝當隨我觀佛境界。
佛境界海浮漂,外道無智闇冥,二邊愚癡,離
爾炎境界所不能入。聲聞、辟支佛雖能少入,
不得其底。」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即入甚深微
妙爾炎住三昧自在正受。正受境界有三
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七寶池,七寶池中各
有七寶蓮華,七寶蓮花上皆有坐佛,放大光
明,極聲聞境界,然後乃住。是諸聲聞從初發
心至最後身,所種善根及諸緣起一切悉現。
[002-0324b]
從是復起三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七寶池,
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花,七寶蓮花上皆有
坐佛,放大光明,極辟支佛境界,然後乃住。諸
辟支佛從初發心乃至究竟,所種善根及諸
緣起一切悉現。從是復起無量師子王,師子
王上各有七寶池,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花,
一一花上皆有坐佛,普放光明,極菩薩境界,
然後乃住。是諸菩薩從初發心至金剛座,所
修善根、一切功德、若業、若果及諸緣起,一切
悉現。從是復起無量師子王,師子王上各有
七寶池,七寶池中各有七寶蓮花,一一花上
皆有坐佛,放大光明,普照佛法,甚深緣起,一切
悉現。


爾時佛以神力示阿難佛之境界已,語
阿難言:「爾炎中更有無量無邊諸佛境界,佛智
所行,如是甚深微妙境界,云何欣悅而言易
見?汝智淺不及,謂為易見耳。如上爾炎境界
無量諸法現在前已,然後乃壞,一切皆空,清
淨寂滅;寂滅已,復觀勝妙。爾炎起佛法身,
漸漸廣大,周滿十方;無量法寶,充滿法身。法
身光明,無有邊際,不共智慧,所行境界。一切
佛法甚深緣起,悉現在前,然後乃壞,一切皆
空,清淨寂滅,無有處所;猶如虛空,無所依止。
如寶入手,名為得寶;修果如是,名決定相。阿
難!如來境界不可思議,我今為汝示少少耳。」
阿難見佛境界,歡喜踊躍,白佛言:「甚深。世尊!
世尊爾炎境界,難得其底。若我先知如來境
界如是深妙者,寧使我身碎如胡麻,要當究
竟佛法彼岸。」


如是一切名修行觀緣起。分叚
剎那者,三世一剎那,一剎那三世。法未起名
[002-0324c]
未來,起時名現在,已起名過去。一剎那生即
一剎那,苦與無常俱故。當知眾行,剎那頃不
住,亦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雖轉亦無所去,
去亦無積聚。一剎那起,一剎那滅;剎那如一
念,一念如剎那。前剎那聚已滅,滅時與後起。
隨順四緣具足;後剎那起,修行境界。觀一剎
那間,有無量微塵;無量微塵,一一剎那,次第
相續,猶如連珠。譬如四善射人,俱放四箭。有
一人健行,箭未至地,能就空中接取四箭,不
令落地。地神迅疾復過於是,虛空神疾過於
地神,日月天疾過虛空天,如是健行天疾倍
過日月。當知諸行無常,迅過於是,不可譬喻。
如修行觀迦羅邏七日住分有無量剎那,當
知餘一切分亦如是。如是觀已,離諸愚癡,增
益明慧,如是無量,名修行觀緣起剎那。


復次,修行初入正受,名為連縛境界,增長名
為流注方便境界,安住名為分段境界,漸滅
名為剎那。


復次,已說四種別相觀緣起,佛說總緣起,今
當說二支種、二支熟、二支起、二支牽、所種二
支、生長二支、成就二支、受二支、作人二支、田
二支、寄者二支、所寄二支。受寄者是說名有
支。修行觀緣起,或五陰,或四陰。五陰欲色
界,四陰無色界。無常、空等諸行,於陰決定真
實。決定真實已,決定相現在前。是事有故是
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無故是事無,是
滅故是不作。譬如有鑽有燧,有人方便煙火,
乃出因薪熾然。亦如因樹有蔭,因日有光,因
燈有焰,皆從緣起。無明不言,我能生行;行亦
[002-0325a]
不言,我從無明生。當知一切有支皆如是,是
空法、寂滅法、無所有法,作者不可得。但有無
明諸行和合,有漏法生。受為軸,轉有支輪,生諸
結縛。諸結中愛支增,諸縛中取支增,諸使中
識支增,諸纏中無明增。向生結增,受生縛增,
諸識漂利使增,於境界愚癡煩惱增。如是煩
惱業縛能轉生果,有輪常轉漂。無智眾生隨
義增故,說有差別,當知諸分皆有結縛使纏。


復次,修行六種觀十二緣起,於十二支隨順
義說。謂安般念觀業支、有支,以出息、入息是
身行,覺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是故安般念
是彼對治。界方便觀,觀識支、生支,識增上故
處胎,識於諸界增上說七識界,是故界方便
觀是彼對治。陰方便觀,觀名色支、老死支,是
故陰方便觀是彼對治。破諸入出方便觀,觀
六入支、觸支,是故入方便觀是彼對治。緣
起方便觀,觀無明支、受支,是故緣起方便觀
是彼對治。何以故?受及無明是諸煩惱根本,
是故智慧是彼對治;愛、取二支染著淨故,不
淨是對治。


復次,修行觀十二緣,或時從因度,或時從果
度,或從無明行乃至老死,或觀識乃至老死,
或三事和合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乃
至老死,或從愛、取、有、生、老死,或從老死乃至
無明,或觀老死乃至識,如《佛城喻經》說。


復次,修行於四念處觀十二支各增上:身念
處觀六入支,受念處觀受支,心念處觀識名
色支,法念處總觀餘支。說此義已,而說讚
偈曰:
[002-0325b]


「 方便治地行,
 乃至究竟處,
 無上法施主,
 說是傳至今。
 我從彼勝聞,
 撰說深妙義,
 章句莊嚴集,
 欲令法久住。
 佛法深無底,
 修行亦無邊,
 以我少智力,
 宣揚無量法。
 是深非所測,
 如蚊嘗大海;
 唯彼已度者,
 然後乃究竟。」



六十二界:六種、六情、六塵、六識、六界、六覺,謂
貪、恚、癡三不淨覺;反是,三淨覺也,苦、樂、不苦
不樂、憂、喜、捨六。


三:欲、色、無色界,又色、無色、滅界三世法,軟、
中、上法,善、不善、無記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四。二者:食非食、漏無漏,依欲、依出要,有為、無
為。


三十六不淨次第:髮、毛、爪、齒、薄皮、厚皮、
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胄、胞、屎、尿、垢
污、淚、涕、唾、膿、血、黃白痰、癊、肪、𦙽腦、膜。


剎那數: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
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摩睺路妬,三十
摩睺路妬名一日一夜。一歲中唯二時二日,
三十摩睺路妬晝夜等。


謂羯提月白分,八日
八月名羯提,後半月名為白分。陛舍佉月白
分,八日二月名陛舍佉,後半月名白分。此二
時二日,晝夜各十五摩睺路妬;從是後,羅婆
流,或晝減夜增,或夜減晝增,名為流晝夜等,
各三十摩睺路妬。


謂羯提月白分八日,陛舍佉月白分八日。羯提月者,謂
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是八月名後半月,名白
分;陛舍佉月者,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是二月名
[002-0325c]
後半月,名白分。此二時二日,晝夜各三十摩睺路妬;
從是後,羅婆流,或晝減夜增,或夜減晝增,名為流。

《達摩多羅禪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