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7 淨名經關中釋抄-唐-道掖 (master)




淨名經關中釋抄卷下


沙門道□述


弟子品



宣律師云。學在戒後故稱為不解從戒□□
□□子菩薩外化不常佛側五戒暫來不常侍
奉故第□□□□□在聲聞非餘二也。天台
云。品來五意。一為顯淨名□□□□□大弟
子稱述不堪則備顯淨名之德。信仰生心。文
殊入□□□□法二令未入正位聲聞迴心
向大。若不堪之辭即捨小歸大。三成淨土之
行。若聞菩薩權實難思。即漸識諸佛真應二
土。四為已入正位聲聞成生蘇。教聲聞昔說
[002-0518c]
花嚴如聾。凡夫不變色。故於漸次二乘如乳。
次聞阿含得四果。如酪。令聞淨名□等智果
不真。如生蘇。次聞般若許傳大乘未得授記。
故如熟蘇。後說法華涅槃同歸佛乘為醍醐。
此五味教漸次並對二乘為言。非菩薩也。為
印定成經。昔所說者皆不對佛。今對佛陳述。
如來印可皆成經也。注云。懸心默通者。謂聖
心懸照前心。默然通見。何待言也。冥機潛應
者。冥然見機潛相應會故相造也 不於三
界者。身子入小乘八定及滅盡定。皆三界身
心得也。菩薩住實相定。即法身真智證非三
界法也。如大論云。比丘離諸欲及惡不善法。
依未到地定得初禪。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離
欲火故謂覺觀。復作是念。覺觀嬈動禪心。如
水中波。如睡中喚。如是種種呵覺觀。覺觀滅
內清淨。繫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
二禪。復次觀喜多過。得喜□憂離喜行。捨念
智受身樂。入第三禪。復次行者觀樂之失如
喜。求心不動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
復次觀色多過。觀身中空。外色亦爾。得無邊
空處。復次行者觀空無邊。故識緣則多緣多
散。故捨虛空緣但緣於識。名識處。復次是識
無邊識多即散。故呵識讚無所有處□觀。此
處四陰過患。無想如㿈有想如病。入非有想
非無想處無想定滅定及無想天名相餘有相也此無色皆四陰成
故滅受想等心入滅盡定也。故皆是三界身
心。今菩薩以中道正觀照三界五陰不生不
滅定此真滅盡定也 神俱滅者。謂菩提不
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身即無色無別。心即
[002-0519a]
無根無住。不生不滅故云實滅。大士之滅定
如此也 道法者。即陰自空也 現凡夫事
者方便涉假也 心不住內外者。三處性空
即心實滅。故不住也 諸見不動者。執著名
為見。二邊名為動。二乘四念處觀身不淨破
淨倒。觀受是苦破樂到。觀心無常破常倒。觀
法無我破我倒。餘品例然。是名二乘類於諸
見動修三十七品也。若大乘四念處。觀身性
空非淨非不淨。觀受不在內外中間非苦非
樂。觀心但有假名非常非無常。觀法如幻化
非我非無我。餘品例然。此名大乘於諸見不
動修三十七品。廣如涅槃及諸法無行明。


不斷煩惱者。煩惱性空故云不斷。二乘法執
如煩惱為實有。故斷而入。菩薩悟煩惱性空。
故不斷而入也 七使者。貪嗔癡慢疑為五
身見。邊見邪見為第六見。戒取見取為第七
取使。九結如前 時我世尊默然者。應呼云
世尊我時默然。但以梵語語約故爾 目連
章者梵音也。部執論翻為胡豆。法蘊足論云
沒特伽羅子。此云綠豆子。新云採菽。又前身
子智慧第一。約禪定呵目連。禪定第一約說
法呵。所以以十大弟子此二交絡呵者。以定
惠是萬行之門。故不可偏定。定深必惠明。惠
明必定深也 法無有我等者。小乘觀破我
證無我。唯證初果等。今大乘實相法即於我
無我而不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是法
性實相真無我義。證此無我乃得無生忍。七
地大士豈同小乘哉 離生死者。若前際有
生後際有死。故中間名壽命。今菩薩住法身
[002-0519b]
實相。不生故無前際。不滅故無後。無前後故
壽者性空 滅諸相者。小乘說有法有生住
異滅四相相遷。今大乘法性性自寂滅離四
相也 離覺觀者。取相生心說有覺觀。離相
假名故無覺觀也 萬法萬緣者。萬法無定
法故無法也。緣無定緣故無緣也。如身是菩
提界多成眾則無法。如嬰姟童子少壯老年
眾緣為形。則形無定形也 法不屬因者。妄
法有生滅故屬因緣。生其真法不生不滅故
不屬因緣也。諸邊不動者。離四句故諸邊不
動也。離觀行者。妄識緣相起緣相故言觀。真
智照無相。無相故無觀。又取相心緣生緣相
故言行。離相心無生。無生故不行也 迦葉
此云龜者。蓋取明義也。知三世故也。或云飲
光。亦明也。此呵頭陀也。小乘以於四事抖擻
不染不著。少欲知足名為頭陀。今淨名大事
於三界五蘊菩提涅槃如般若波羅蜜。抖擻
無取無住名曰頭陀。故法花經云。是經難持。
若能持者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又善住意天
子經云。頭陀者抖擻。貪欲嗔恚愚癡三界六
入我說此人能善抖擻。如是抖擻不取不捨
不修不著。我說此人能善頭陀。頭陀者此云
抖擻也。又行中頭陀有二。一隨時。如梵網
經。春秋為二月行也。意如冬夏極寒熱故安
居。春秋暄凉隨行也。二隨行者。有十二。四
分云。一但三衣。二糞掃衣。三常乞食。四不作
餘食法。五一坐。六一團。七練若此云無聲處八塚
間。九樹下。十露坐。十一隨座。十二常坐 而
不能普者。迦葉諸聲中有二行勝。一故不普
[002-0519c]
菩薩無緣大慈故能普也。次別呵。云住平等
法應次行乞食。呵聲聞頭陀。乞食為養五蔭
但少欲耳。不同菩薩為堅住正觀養法身也。
法身即不食。身懷和合。法身不受三界身也
 空聚相者。聚落有二。一者外聚相。村邑
也。二者內聚。六根也。故金光明六根聚落賊
所止也。謂諸外聚若有人物士女則有可觀。
若空聚無人唯有劫賊虎狼死屍毒蛇則不可
樂也。若菩薩六根如法花經。八百功德威千
二百功德則如聚落有人物也。今凡夫六根
空無功德。唯有三受毒蛇邪見劫賊妄念死
屍。故不可樂也 不捨八邪者 若捨八邪入
八解脫。是小乘禪悅食。若不捨八邪入八解
脫。為大乘禪悅食。若捨八邪入八正道。為小
乘法喜食。若不捨邪相入正法。為大乘法喜
食。故今後名示大乘法喜禪悅呵迦葉小乘
二食也 非有煩惱等者。大乘平等法喜食本
性清淨故非有非無。心性寂滅平等禪悅食
故定非入出。生死涅槃平等故二俱不住 不
空食人之施者。小乘中犯四重為盜食。不懃
三業。謂上根不坐禪。中根不讀誦。下根不營
理僧事。為負債食。初果人為同意食。阿羅漢
為自己食。由應供故。今大乘若不發菩提心
住平等觀。非真出家。故皆名空食人之信施
也 須菩提云善吉。亦曰空生。亦曰善現。
以初生時屋舍皆空。父母謂其不吉將問相
師。相師占云。大吉甚善。故云善現。或曰。空
生善相現故名善現。然此正為表解空第一
故現空也。如羅云六年住胎表密行第一。迦
[002-0520a]
葉金色表頭陀潔行莊嚴。迦留陀夷此云黑
光。表污淨行為結之緣。又善吉於弟子中。解
空無諍第一。小乘入第四禪觀眾生緣不與
物諍名為無諍。而捨有證空棄生死取涅槃
等未免此諍。今淨名大乘住中道觀。非垢非
淨不生不滅。我與無我其性不二。生死涅槃
本性平等。名真無諍。故被呵也。又小乘入觀
緣真諦故空。出觀緣俗故有。如是捨有取空
非真解空。今淨名大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非有非無不取不捨。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
如空無所依。名真解空第一也。被呵也。問。小
乘無諍三昧云何。答。俱舍論頌云無諍世俗
智。後靜慮不動。三洲緣未生。欲界有事惑。謂
十智中世俗八智。定中住第四靜慮。六阿羅
漢中不動性。四洲中不緣北洲。無我所故。唯
緣未來。過現已滅故也。三界中唯緣欲界。有
事惑故。又法花云。十弟子內祕菩薩行外現
示聲聞。是即如來未出時身子目連示居外
道。優樓那提示居事火。大迦葉示淨行婆羅
門。羅云阿那律示現王宮受五欲愛。或身子
示聰惠。盤特示訥鈍目連示尊貴。優波離示
下賤。滿願示博學。迦旃延示辯論。如來成道
即為引其類得證聲聞。今引小入大故因問
疾。各辭不堪。則令所化捨小歸大。漸與法花
作授記之方便也。盛滿飯有云善吉。持解空
故。往令淨名以表妙有相折故示也 不壞
於身者。聲聞以身為苦故滅身以歸寂。一相
者寂滅相也 菩薩觀身從緣□無自性。即不
待壞身自然本寂也 五逆者。殺父殺母殺
[002-0520b]
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前二違恩。後三
背德。故名為逆。業縛之劇莫逾於此。無縛不
妄。子妄皆真故即逆縛為解脫相 邪見彼
岸本性不殊者。此三句關中意。以非邪非正
非難非惱非淨為平等故可取食。天台意。以
呵善吉汝二乘偏空是邪見非中道彼岸住化
城之難。非無難也。染著涅槃之惱遠離法性
之淨得化城八難。其狀云何。答。大品云。寧使
眾生落三塗獄。不使眾生入二乘道。即以小
乘見修。無學道為三惡道難。永執無我為此
洲難。出觀緣俗入觀緣真。為佛前佛後難。不
見法身不聞中道。為生聾生盲。辯說生滅不
了無生。為世智辯聰。沈空滯寂。為長壽諸天
難。大經云十千劫等。此是發大之根故也。以
此為難障真涅槃。有逾凡夫八難之患。可不
畏哉。無淨福田墮謗等言二家不同。類此可
見 等無有異者。關中以平等一性為無異。
天台以凡夫滯有二乘滯空。為滯雖殊齊障
中道為等無有異 置鉢欲出者。天台云善
吉被難。卒聞妄捧解空亦失。故淨名返以幻
化安立也 富樓那前目連呵說法禮不當。
此章呵差根之患。有云。觀人心句是世界悉
檀。根原句是對治悉檀。行大道句是第一義
悉檀。故根性大乘問悉檀者。此法名出楞伽。
智論梵云悉檀。此云宗成。亦曰墨。如實相印
之類也。彼印印理。此墨守定教。此有四種。
一世界悉檀。為發善根眾生託世名相今生
樂欲起信心故。二各各為人悉檀。為已種善
各隨根緣令增長故。三對治悉檀。為有眾生
[002-0520c]
雖種善根為重惑所障未得成就起對治故。
四第一義悉檀。為久修行眾生攝理而談故。
此則前三順根。第四攝理。就前三又二未信
令生信。世界已信令起行。立為人對治。又起
行有二。起生善行立為人。起斷惡行立對治。
由是緣故如來於無相法中隨理順根生信起
行生善斷惡流演八萬四千法。餘教門種種
差別同趣大菩提故 迦旃延此云剛剩。有
云文飾。施設足論云剃髮種。未詳所以 生
滅心行說實相法者。緣生之法四相所遷生
滅之謂也。生滅之法從因緣生。緣生之法體
無自性實相之謂也。又小乘由執生故有無
常苦空無我等四義。由執滅有寂滅義。前四
是厭。後一是忻。今大乘悟不生不滅故是實
相義。而迦旃延言緣生無常。即是以小乘實
相法也 無常即實相者。常無常不二即實
相。離常說常。即生滅下之四義准此應知
 苦義即實相者。思益云。知苦無生苦聖諦。大
經云。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
苦無苦。而真諦皆實相義也。此大小五義難
明故略寄一。喻如母養姟子見啼不止懼之
云鬼來。一歲已下聞鬼不懼。此喻凡夫聞五
陰無等五心不厭也。二三歲已去聞鬼即懼。
此喻二乘聞無常等心厭離也。年至十五聞
說鬼來了鬼本無但假言說至兒啼故。此喻
菩薩了陰無生苦等但如來假名方便引導
物。故此真義也 阿那律秦言如意。亦曰無
貧。或云無滅。過去曾施辟支佛一食九十一
劫常在天上受如意報。故云如意。恒無貧乏
[002-0521a]
故云無貧。善根不滅故云無滅。又云。因入佛
塔剔燈照九十一劫善根不滅。今得天眼報。
故云無滅也 五通等者。若聲聞依四禪定
起通。有功德作相而見知外道等無為不應
有見者。若聲聞依惠斷惑名擇滅無為。不應
有見也。大乘天眼即中見色。圓觀三諦權實
雙觀。即寂而照。故無此難。如下文自明也。
大小殊途有此懸別。而或者以近遠之見約
數量而分大小。不亦謬哉。又佛心無不寂故
照無不見。惠不離定即寂而照。故見而無二
也 優波離奏言上首。亦曰近取。以本近八
釋子執事取與故云近執近取。言上首者。以
初與八釋子同時出家之時如來先度為上座
故云也 律行者有二。一本來不犯。二犯能
悔。此波離之律行也。今淨名以法身真性本
淨根智迷以復悟為律行也。故經云。唯佛一
人住戒餘人皆名污戒者。又下文云。是即具
足。明此經法性尸羅一心具足萬行。豈二百
五十而言具足哉 重增者。小乘懺法要深
見罪累起重悔心等言滅也。故關中天台皆
云以背真妄犯若為罪垢。志誠悔懼復名重
增。今申一釋。罪之自性不生不滅。昔二人犯
罪不生見生名初犯。今波離為懺不滅言滅。
名重增也。若是罪本不生。今悔亦無滅。即去
除滅也。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當求真實
相。真實相者即是悟罪之與心俱不滅也。此
云持律。可不妙哉 第九解脫者斷修惑。九
地各有九無礙九解脫。今非想地中第九解
脫得無學持心。況眾生心性本淨。妄想若垢
[002-0521b]
者既妄想。見垢明垢非垢。取我顛倒亦然。其
猶病眼見花。病痊即知花體本無。故生師云。
僧而諦者明真非諦也 生滅不住者。夫為
罪者不可以一念成。若積念而成罪者。即念
自生滅剎那不住。豈可罪哉。復次念若不積。
即一念無因。念若住積非有為法。復次設使
一念自成。罪者剎那不住。豈得懺而復滅哉
 是名奉律者。此法性尸羅即法身自性。菩
薩大士如是奉持也 羅睺羅此云覆障者。
亦表密行第一 捨輪王位者。輪王治世舉
國皆行十善。豈可捨眾善而尚獨善哉。出家
功德之利者。有云說刺落之利。如大悲經云。
但使性是沙門污行沙門形是沙門披著袈裟
者。於彌勒佛乃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
遺餘。天台云。羅睺說四果所得十智三明等
利也 無利無功德者。竊尋出家略有三別。
一捨愛欲眷屬名為出家。二斷除見修出三
界獄名為出家。三深悟大乘。生死涅槃非縛
非解。漏與無漏不垢不淨。不取不捨無得無
證。了法界之如幻。覺真性之亡依。名究竟大
乘真出家也。故經云。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此淨名大士無利無功德之
出家。豈羅云捨三界之過患得涅槃之功德
名真出家 假名者。生死涅槃俱假名。故下
文云。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
自故空 出淤泥者。凡夫以五欲為淤泥。二
乘以取證為淤泥 四取者即四受也。又云。
不受三界及涅槃也 阿難此云歡喜。佛得
道夜復生阿難。歡喜生故父王名之也。復次
[002-0521c]
宿世善根見者歡喜故名也 勿謗如來者。
小乘謂佛是業生身現身成道。大乘以悟身
本無身為法身應物現身為跡身。是即應物
為疾非實疾也。今執為實業所招。豈非謗歟。
諸教云金槍馬麥等言例同斯解。即是法身
者。小乘以丈六為生死身。五分法為法身。大
乘以即色豈空。丈六即真。真即法性常住。非
思業生。即陰即空及過三界。空即清淨。何漏
為有。四相流動。生滅無性。即遷非遷。故曰無
為 諸數者有為四相數也。遠云。非思欲者
斷煩惱障。過三界者離分段果。無漏者破所
知障。無為者離變易果。崇福云。非思欲者
非思業生。生自在故。是我過三界者。三界是
苦。過三界苦即是樂也。無漏者。有漏之垢。無
漏即淨也。無為者。有為法無常。佛身無為即
是常也 如居士言者。佛身真常如前所辨。
此顯實也。不生五濁現病利物。此開權也不
言不現執病身為實聞病是應明身非我。有
此開權也。然身非我有。即為物故有。為物有
身。即身非身。為法身也。此亦顯實矣。經文若
此。理亦皎然。而惑者乃謂至法花方云開權
顯實。到涅槃始辯當身法身者。不亦謬見經
文乎。又法花亦云為五濁故開一乘為三乘。
此經亦為五濁故示法身為疾身。知三是偽
與了病是應何殊。悟三即一與覺應即真何
別。又大經亦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此
經亦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又云。佛身無為不
墮諸數。豈可離此丈六而辯無為哉。而滯教
失旨之徒至法花執一定一謂諸經不一。到
[002-0522a]
涅槃報佛是常即言諸教未常。豈有不二法
門而非一實相般若而非常。是知窮原造極。
理不可殊。隨根互顯教不可一。名教無定明
理本無名。無名之名曷可執名而封見矣。


五濁者。亦云五滓。名異意一。一劫濁。謂大
小三災時危在險。二眾生濁。六道雜居業苦
相繫。三煩惱濁。貪嗔癡慢甚增盛故。四見
濁。身邊邪等執不可移。五命濁。壽命短促習
善無成。悲花經明成劫壞劫空劫無濁。住劫
至二萬歲六萬有濁也。十地經六濁。尼乾子
經有十二濁。經數無定。即知劫末聖遙。何者
非濁。而五六等言隨根布教耳。


菩薩品



前品既聲聞致辭。理應次命菩薩。所以不先
命者。若大士致辭。即聲聞息命。引進之道豈
可無施。天台辯呵菩薩之意。略陳有五。顯淨
名勝德二轉方便教。三快成淨土。四為入大
品法花方便挊胤。五印定成經。初顯德者。前
雖聲聞稱揚如與小兒桶力未足為健。今若
菩薩順伏方表淨名德。大人尊為則法教可
行。豈勝劣於人哉。二為轉稟漸教菩薩入圓
妙門者。菩薩同識深教別。俱舍即云。三阿僧
祇修行六度百劫種相好因兜率下生八相成
道初坐道樹。由是凡夫三十四心方成等正
覺。此最識也。二大品經說三乘共行十地。二
乘斷而取證。菩薩斷而不證。所謂乾惠地外凡
性地內凡八人地初果向第八人見地初果薄地
欲地二果已辯地四果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此即三乘同觀無生證有淺深。三獸渡河三
[002-0522b]
箭中鍋皆喻此也。此次深也。由離三乘之見。
仁王瓔珞五十二位。始初十信修成圓覺。能
一大乘更無別類。此更深也。由位行多門詞
殊致別非即多即一不思議圓妙之道也。花
嚴云。如是學者不從一地至一地具一切法
地。楞伽云。寂滅真如有何次。大經云。雪山
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能出醍醐。非乳酪
之漸。此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
切智故。一位一切位一行一切行。一豪之善
發迹駐佛。非圓非偏而假號圓頓大乘也。昔
諸大士隨根稟化異執成迷。夫佛究竟圓妙
大道。今淨名大士彈呵折伏皆令釋偏。諸圓
解漸開。頓成不思議解脫之道也。三快成如
來真淨七義者。昔來大士各稟偏淺意。謂娑
婆定穢燈王定淨。莫不厭穢忻淨。而保著情
深去道彌遠。今淨名彈呵令知即穢即淨不
二不別。故下阿難之悟佛事香積之悔見穢
皆其意也。四為入法花涅槃方便挊胤者。為
諸大士既不能頓悟圓妙各稟偏漸。今淨名
折利根之法即座悟入者前第二收也。其鈍
根緣異藉。次彈呵。後聞大品法花涅槃等故
得悟入者。即因令彈呵折後方悟也。故法界
性論云。若利根人於摩訶般若入法界。若中
根人於法花入法界。下根人於涅槃入法界。
故知花嚴初教悟者乳教中入。次阿含中悟
酪教中入。此經及方等諸經中悟生蘇教教
入。法障般若中悟熟蘇教入法花涅槃醍醐
入。五為印定成經者。昔日呵詞未蒙印可。
今對佛宣揚。如來印許。便成法教因流遐逮
[002-0522c]
也 彌勒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
勝 不退行者。兜率欲界之天著樂故多退
轉。故彌勒為說不退行也。但有進有退。偏教
之所厭忻。非進非退圓妙之所絕待。今淨名
以經待之不退破彌勒有待之進退也。若分
別明者。不退有四。一者理不退。性相常住
故。二者位不退。不退入二乘外道故。三者行
不退。智證無生故。四者念不退。寂而常用
故。俱舍種妙相因為不退者。唯位不退。共行
十地性地為位不退。見地為行不退。漸教別
具四不退。未發十信前是理不退。十住位不
退。初地行不退。八地念不退。圓教方圓具四
不退。今大士多用不退難也 郢匠者。事出
莊子。彼云。郢人以堊漫其鼻。匠石運𣃆成
風。去其堊而不傷鼻。引此意匠雖能運斯。
必藉郢人不動之質。今淨名雖能彈。亦須彌
勒能受也 交臂者。莊子云。謂顏回曰。我與
汝終身交一臂。而夫之意言無常遷變念念
相夫 授記者。覺性真常無成無得。言授記
者引未悟之流也。若聞記而執著。成得非真
得記也。未若悟陰體空無得為得名真記也。
金剛云。我於燃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燃燈
佛與我授記。若分別者。如首楞嚴經說。有四
種授記。一有未發心而與授記。二密為授記。
三現前授記。四見無生授記。前三有得記。後
一無得記。今大士呵前三之有得。今契後之
無得 捨於分別菩提之見者。有進有退有
得不得。而取捨交馳忻厭異志。皆分別菩提
之見非真見也 不可以身得者。方便教菩
[002-0523a]
薩以相好之身為身得菩薩。盡無生智為心
得菩薩。諸數類然。若既究竟說者。有相之身
非菩提。有智之心非菩提。未若即相無相即
心無生。二俱寂滅。即寂滅是菩提。滅諸相
故。諸相者。生住異滅等四相也。此下法句皆
即破而立也 玄軌超駕者。明玄軌萬行超
然。獨駕至平夷之處而不見平夷之相也
 光嚴道場者。林泉幽棲之處。是事跡之道
場。覺心即真。是悟理之真場。且一念惡心頓
迷法界。返妄得真萬行常淨。斯即了一心而
萬行即真道也 覺一塵而法界圓淨場也。
豈能等閑地而為道場哉 智惠現見諸法
者。妄識取相失真著偽。不名現見。正智照理
返偽得真。名現見也 一念知一切法者。小
乘以四諦真理釋滅異品。有苦可厭惑可斷。
故三十四心成佛。大乘以一色一香無非中
道一心一智俱含萬行故。即一念而能知也。
此乃不思議之智。豈彼三十四心可思議智
也。言三十四心者。出俱舍論。俱如來菩提樹
下魔軍退後。以八智八忍斷見。九無礙九解
脫即修。故云三十四也。理實修惑三界九地。
地九品各有九無礙九解脫。即九九八十一
品無礙八十一品解脫。今各在一九者唯□
相一地。爾下之八地有漏法中先以斷故
 持世住靜者。此為諸方便教菩薩不修定之
方便執也。然捨喧就靜。似乖平等之旨。故淨
名呵也 魔佛二界一如等真者。魔界者俗
諦也。佛界者真諦也。方便菩薩觀未窮中道。
適俗背真緣俗妄。照心往來為魔所入。圓教
[002-0523b]
菩薩圓照中道。真俗一如三諦等觀。照無往
來故魔不能入。故仁王經云。世有常修空處
空常萬化也。即其意也。二緣修觀有出入之
間者。此真修緣出梁齊法師所用。其能深妙
也。故天台用之。三緣修者。智境異故。境即
真諦。智即般若。智緣真諦斷惑成聖。此智外
有境世。言真修者。智境一故真諦常。淨即淨
而照。未常不淨。未常不照。如如意珠。珠體圓
淨。淨光恒照。真而且照。塵垢恒袪故曰真修。
故方便菩薩境外有智。作意方照故有時不
照。未作意間魔所入也。圓頓真修即境即智
理照不二理照觀無出入魔不入也。魔者四
魔也。一天魔。二煩惱魔。三陰魔。四死魔。今
言魔者天魔也。大經說常樂我淨魔無樂無
常無我無淨魔者。此並煩惱魔也大論云。除
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即自出道正觀外諸妄
念皆魔事也 身命財修三堅法者。謂身堅
命財堅。釋此三堅淺深有四。一世間三堅。不
害他身救病施食得身堅。不斷他命放生止
殺得命堅。不盜他財惠施無悋得財堅。二聲
聞三堅。精修無漏恒觀無常得五分法身無
漏惠命七聖法財。無能損壞。故云也。三方便
教菩薩三堅。真如法身金剛不壞。般若惠命
觀無斷滅。萬善法財圓修無缺。此菩薩三坐
也。四圓覺三堅。謂法性真常即寂滅。恒觀照
萬善功德□事而真。此之三堅即一而三即
三而一非三非一能三能一。故大經云。摩訶
般若解脫法身不縱不橫不一不異。般若者
惠命也。解脫者法財也。法身者真身。此之謂
[002-0523c]
究竟常住三堅也 非法之物者。女為壞道
之緣。特為菩提所忌故云也。亦表方便教
菩薩未能會理故為淨名所呵 沙門者舊
云□門。此云功德多。言修道勞。又云勤勞
言志誠義名為息。次得無漏生死休息或云
淨志也 俛仰者。低頭也。仰者舉首也。言閔
默不已強自與之我已捨矣者。明大士常住
捨心法願具足。女聞法法足順魔願願足也
 云何止於魔宮者。弟子解師理會請誨也
 不以無盡燈一者是明來即法樂以自利者則
無盡燈以化他。是即二利行圓去來常益。無
礙妙辯其在茲焉 善得亦云善施者。大士
妙證。何行不圓。然隨門引物故各有所美。善
得迹於事施無悋。而未能窮施之原妙通萬
行。故為淨名開以法也 亦蓋屬為唱和豈
曰必然。設大施會者。昔父母行施邪祠法。或
殺牛羊人等祀天求福。善德詭跡居之。迴邪
祠為正施。而未能即事入埋行大法施。故淨
名因呵以通之也。如俱舍。小乘時菩薩方便
行六度行。皆以不惜財寶不惜身命為六度
滿。今大乘皆以六度之行與實相相應。同真
際等法性住大悲願。一毫之善等施眾生同
證菩提。名法施圓滿也。故俱舍論頌云為由
悲普施。被折身無忿。讚歎底沙佛。以無上菩
提此皆以不惜身命圓滿故也。金剛云。不住
色布施。乃至割截身體無我無人。大般若云。
檀波羅蜜清淨。一切智清淨。無二無別。乃
至般若清淨亦然。此以理契實相。功濟含
生。稱理行施隨根起願。故名圓滿。今淨名呵
[002-0524a]
前事中六度。令人入後實相六度也 持正
法起隨喜心者。此隨喜之喜心亦法喜之喜。
以令彼我持法皆行隨喜心也。亦以俱持正
法故同得法喜 大捨捨萬有者。方便大士
捨怨親。亦捨無量心。圓頓大士捨萬有。方名
捨無量。亦以行窮實相故云捨也 離身心
相起精進者。此有二解。一云一心非道不悟
身心亡身受命名精進。與實相理合常住實
相身心相空名真精進。有相心生即名懈怠。
故云以離身心相起也 問。諸論皆云精進
波羅蜜體以心所法善十一中進數及取隨行
三業為體。乃至檀以捨惠數及身口等隨行
三耶為六度本體。此六度大體未離五陰身
心。云何此中乃云精進之相離身心取耶。答。
理不然也。何者。大乘深經須窮實相五陰名
數。佛以外道初計邪生故示陰界名數正因
緣之法。引彼二乘令除我見。奈何解釋深妙
仍懷偏小之見乎。又佛為二乘說陰界入。欲
令悟法無我智有為無常。亦不欲令於數法
多少執計為實。爾若執為實去道愈。復次大
乘說陰界入法。亦欲不存法。何者。法若定是
五陰。不應說十二入。若定十二入。不應說十
八界。五八無定數。當知數非數。陰界無定相。
當知相非相。陰界無定名。當知名無名。故上
文云。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名字言語斷
故。此皆即相為無相。則名為無名。是即依經
非有色受相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為真
求法。若此而推。豈可以陰界名數中而辯六
度實體耶。若真求者。應離身心相即實相中
[002-0524b]
求也。幸請學者熟詳其致哉 教化眾生起
空等者。若依小乘及諸論明三三昧緣四諦
十六行。摩訶衍經明三三昧因緣。諸法實相
者。即與經文甚相符會。何者。大乘四諦即無
生四諦。俱以苦集等無生為諦。不以苦集而
為諦也。若以苦集等無生為諦。諦即實相緣。
此實相起三三昧。即與小乘永異也。而經文
云教化眾起空等者。實相之照權實智圓故。
即化而空。在空者常化。空有不二權實雙照
故云也 不捨有為起無相者。小乘滅諦滅
相為無相。大乘即相為無相。即此無相名
為實相。故不捨有而自無也 示現受生而
起無作者。小乘以息諸求作名為無作。大乘
以體作無作故終日作而不求於無作。此不
思議實相之無作也。乃至下不思二法門品
於一解脫門即三解脫皆同。此道會理無二
也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者。言邪命者謂邪
利活命。若修行之人執陰求善著見起修邪
心求善欲活惠命皆邪命也。若正觀中道即
法本真。萬善自圓。功德常淨。既不取相求利
資神。故云淨命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者。法
性常寂非淺非深而經殊。行位陳淺深者。皆
引物方便起行次第。此雖法性之外事。而是
起行之次位也。又云。真理非淺非深故無修
行次位也。以惑是有為結縛。解之即有次位
也。知一切法不取不捨者。而注云。造心分
別者。謂分別相而無相方入實相。實相之相
即是一相。一相無相假名通物故名一也
[002-0524c]
 施主等心者。施佛敬深。施貧悲厚。以淳厚
之慈悲崇重之誠義俱隳壞生死到大涅槃。
故云等以福田同相也 無所分別者。諸相
非相是如來身。五陰皆空名貧士質。法性無
二施報俱亡。以此而施故無分別。


文殊師利問疾品



上既室外三品破法折伏。此下品主法攝受。
故勝鬘經云。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
而攝受之。以折伏攝受故言正法久住。此下
六品經文天台略用四意通釋。一明來意。二
明文殊獨堪問疾。三有五。一為赴時釋問之
度。四將二度通經。初來意眾渴仰之心。二明
三觀攝受。三快成如來淨土之化。四時為入
大品法花方便。五為還佛印定。初赴眾渴仰
者。上諸王士庶弟子菩薩稱揚淨名勝智勝
德。大眾雖生渴仰。未獲見聞。若非文承旨問
疾何以赴彼信心知權實二疾悟不思議解脫
之深旨也。二明三觀攝受引入。上來方便品
訶王臣滯有之心。弟子品呵聲聞空之惑。菩
薩品呵方便菩薩未圓之行。若不文殊淨名
對揚攝受。如何悟入圓妙之門。所以文殊入
與淨名對揚宣一心三觀令悟究竟不思議
□二之道。故有此下諸品來也。三為快成如
來淨土化者。若因文殊問疾聞不思議解脫
之說。剋疑三觀悟入不二。自曉淨穢二皆非
垢非淨。垢淨為物非真垢淨。得法性之淨土
也。四為入大品法花之挊胤者。二乘方便菩
薩利根即座悟者得無生法忍觀根之因二。
大士聲讚圓妙。聲聞號叫自傷。菩薩計滯漸
[002-0525a]
融。至大品法花方便。得無生法忍開佛知見。
乃至得常住妙果。五為還歸印定者。若因文
殊揚六品經文。廣演權實二。廣真應利物即
得。淨名擎眾歸圓。讚揚印定辯佛事之不同。
見妙喜而利物成不思議解脫淨土之大益
也 文殊獨堪問疾者。其意乃多。唯出五種。
一者位高故堪。文殊與諸菩薩雖同居等覺。
而初心後位亦有淺深。故瓔珞經曰。雖住等
覺。住百千萬劫入重玄門。是即諸入等覺初
心故淺。文殊淨名等覺後心位高故堪。餘人
位卑故不堪也。二垂跡故堪者。諸人多是實
居等覺。文殊淨名本是龍種金栗而跡居等
覺。餘人實者不堪。文殊同是垂跡故堪。三顯
圓者。諸大士本跡豈可定測。但諸菩薩輔佛
多示方便教門故悉為淨名所折。文殊淨名
輔佛顯圓。所顯既同故獨堪也。四物情所愜
諸菩薩輔佛行。何□都不演圓。但化物緣淺。
縱往問疾。眾情未愜。文殊化物緣深。往問必
忻慰友獨堪也。五機緣不同。諸菩薩與淨名
有折攝之機。如砧槌成物。文殊與淨名扣繫
之機。如兩槌成物。故文殊入室互為賓主遞
相往成。復成就利物所益良多。三明所問之
疾者。有二種。一者實疾。漏業為因。二者
權疾。大悲所起。淨名能化非疾而疾。故名為
權。眾生所化惑業所招名實。故下文菩薩疾
者從大悲起。此即權也。今我此痛皆從前世
妄相顛倒諸煩惱生。此即實也。釋此二疾即
為二門。初實後權。將釋實疾略作三門。一因
果分別。二因果相錯。三輕重相對。初因果分
[002-0525b]
別者。三因者即是貪嗔癡等分此四煩惱所
起業果為因。故經云。皆從前世妄相顛倒諸
煩惱生。又大經云。貪瞋癡慢而為痛因也。言
果相痛者。由彼漏因感得地水火風四大之
身生老病死五盛陰苦之果。相對者貪對水
大。經云。水𨳝生。二瞋對火大。經云。瞋燒善
根。三癡對風大。經云。四倒暴風四等分對地
大。等分相即三毒等起。地大亦三大必俱。又
瑞應經云。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
准此義推等分對生。故下文云。有生死即有
病。二因果相錯者。六根萬境貪瞋互起。則有
八萬四千煩惱之因病也。四大各起互相錯
摩。一大不調百一病惱。四百四病及至萬病
之果疫也。三輕重相對者。順常三毒兼修歸
戒。故名為輕。十惡四重五逆斷善謗法此名
增重。輕因則感四大四苦人天之報。名輕果
也。三塗無間四大四苦增劇之處。名重果也。
第二明權疾者。大經明五行。謂聖行天行梵
行嬰兒行病行。此五行前三自利後二利他。
是則同小善邊名嬰兒行。同煩惱邊名病行。
大慈起嬰兒行。大悲起病行。故下文云。菩薩
病次大悲起故也。大經云。菩薩住三諦三昧。
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眾生之疾也。二
十五有三昧者。大經云。一無垢三昧破地獄
有。不退三昧破畜生有。心樂三破餓鬼有。
歡喜三昧破修羅有。如幻三昧破閻浮有。日
光三昧破東弗婆提有。月光三三昧破西拘耶
尼有。熱焰三昧破北爵單有。不動三昧破四
天王有。難伏三昧破忉利天有。悅眾三昧破
[002-0525c]
焰摩有。青色三昧破兜率有。黃色三昧破化
樂有。赤色三昧破他化有。白色三昧破初禪
有。種種三昧破梵王有。雙三昧破二禪有。雷
音三昧破三禪有。注雨三昧破四禪有。無礙
三昧破無想有。照鏡三昧破那含有。如虛空
三昧破空處有。常三昧破識處有。樂三昧破
無所有處有。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處有。四
以權實二疾通釋此品及下五品經文。通此
品者。從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已下至眾生病從
四大起以其有疾是故我病已來。明淨名大
悲權疾利物方便。從物慰喻。調伏已下外事
慰喻。內觀調伏為所化實。文有三疾。謂調
伏。文初初以空調有疾。二以無所受而受諸
受已下。以大悲入假以有調空疾。三非真非
有已下。以調未聞之行。是即初空調有破見
思疾。二以妙有悉空破塵沙無知疾。三以中
道正觀遺無明住地之疾也。通下五品經文
者。以問疾品略問權實二疾。垢薄之徒八千
天子發菩提心。其餘大士未即開發。故淨名
文殊次下五品廣明二疾。何者於不思議品
演大士權假大用。名廣權疾也。觀眾生品廣
明空。佛道品廣明假。不二法門香積品廣明
中道廣實疾也。詞理寬廣比喻良多。其所證
道得果所益多矣。故知六品經文殊意瞻言
異理苻。總是明菩薩病行。文殊師此云妙
德。新云妙吉祥。首楞嚴經下養之。曾已化
佛號就種上尊 深往者之情者。謂歎上淨
名。令同往法人深生信義故曰深也 空室
者。此表淨土之廣宗也 釋迦□明說法佛
[002-0526a]
國現土表於蓋中。淨名示不乖宗。空室顯於
方丈。故文殊問室空。所以答云。諸佛國土亦
復皆空 復次昔眾生迷故淨土變為三界。法
身變為天魔外道。淨名悲化亦不現。今文殊
入室談論。群生剋悟。悟則三界性空。故空室
表之。愛見歸道故無侍。表淨名悲願。故見度
表之不來相而來。叡云。鳩摩羅什法師正玄
文摘幽旨。始悟前譯之傷本謬文之乖趣 至
如不來相為辱來不見相為相見未緣法為始
神緣合法為止心。諸如此比無品不有。法師
並正之。復次從菴園故不來而來。見空室故
不見而見。復次百千天人滯有故定見五百
聲聞。說空故不見菩薩。處中故不見而見也。
復次眾生迷生故見來。迷死故見去。既復於
生死去來莫能自違。要因大士應物來去。方
悟於無來去耳。又見無相理名真不見。取六
塵相非真可見。眾生昔來妄著偽見。今文殊
入室必令眾生見無相見之可見。妄相見倒
見自然不斷更不可見也。定可忍否者。菩薩
自既無疾。何有可忍不可忍。既為眾生疾。即
眾生疾可忍。菩薩疾可忍。眾生疾不可忍。菩
薩亦不可忍也。若約眾生論疾辯忍不忍者。
不墮八難生值佛法名為可忍。聞法受行名
療有損。一受不退名為增也。又五逆斷善謗
方等經不可懺悔除不可忍。餘非邪定聚故
可忍也。亦可。一切犯前皆墮三惡是不可忍。
三歸五戒已知修善根勝故可忍。復次三界
輪迴皆不可忍。二乘出離是可忍也。復次二
乘半字滯彼化城是不可忍。大乘滿字方名
[002-0526b]
可忍。復次方便大乘未入圓妙名不可忍。圓
頓究竟方名可忍。療治有損者。此亦約眾
生論菩薩損不損也。大士以法藥療生有損
不損。應作四句料簡。一根鈍遮重。善根力微。
重業所縱。施法藥療不可損二根鈍遮輕。如
槃特比丘誦一偈得羅漢果。三根利遮重。如
鴦掘魔羅殺人見佛得悟。四根利遮輕。如身
子目連聞二諦得道。迦葉自性無是等也。此
之四種初入定不損。二三人過佛勝緣得損
不過勝緣不損也 第四人過皆損不至增乎
者。此亦以眾生病增不增辯增不增也。如世
人病四種。一者從得病漸增名增增。二初重
後逾名增損。三初損後增名損。四初輕後損
名損損。約此明菩薩度生亦有四種。一者增
增。如善星調達等破法懷僧之流也。二初增
後損者。如鴦掘之流。初殺等業甚重。後出
家聞法發悟甚勝。三初損後增者。如釋論明。
一比丘修得四禪謂是四果。臨終見生處。謗
無涅槃。便墮地獄。及諸為法出家後滯名利
執師謗法之徒。名損增也。四損損者。即身子
等聖人是也 從癡有愛者。有師解。癡是邪
見迷理。愛是貪瞋迷事。此之二惑攝一切惑。
生死眾病由此而生也。又云。癡是無明過去
因。引生今身。愛見現在因。引生未來身。以此
癡愛相續十二因緣輪迴不絕。故名從生也
 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已為言者。有緣之悲即
從發心起。諸無緣之悲與諸佛身同體。是
即眾生癡愛與法性同源。無緣大悲共真如
合體。眾生始背法性即名癡愛。菩薩返迷達
[002-0526c]
性即名大悲。故今就悲體為言不就發心受
稱故云也 六十二見者。背理起見故云見。
言六十二者。中有論涅槃。品頌云。滅後有無
等。有邊等常等。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也。釋
曰。滅後有無等者。謂如來滅後有如來無如
來。亦有亦無如來。非有非無如來。此四見
依涅槃起。神及世間有邊無邊等。四見依未
來世起。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過去
世起。三四十二見歷五陰起來六十見頌。又
云。何如者是一果。長行釋云。何者身即是神
一義也此是斷見也何者身異於神異義也此是常依六十見上加
此根本斷常二見名六十二見大品經佛母品
云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乃至神及世間
邊無邊皆如是執見名六十二見。問云。何離
六十二見即諸佛解脫。答。論頌云。涅槃之
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十二際者無毫釐差
別。論又頌云。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
亦無處。佛亦無所論即。二際平等離諸戲論。
名法佛解脫 眾魔外道皆吾侍者。魔著愛
惑也。外道執見惑也。方便教解愛為禪定。破
見為智慧。此定通順真名有侍也。今圓妙教。
悟愛著即解脫。了邪見即正見。既縛脫平等
邪正無二。故無侍也 慰喻等者。恐新學菩
薩畏懼生死退失大悲故安慰之。若悟有為
無常苦等。即不貪世間。既不貪世間。既不著
世間。即能廣積福惠。福惠既積。自然生死不
能為患。若能不畏生死。大悲之行成矣。又有
罪累故生死不畏。名能一念發菩薩心。一念
隨喜大乘即眾罪自滅。何畏之有。故寶積經
[002-0527a]
云。一念發菩薩心眾罪消滅。涅槃云。聞常住
二字不墮惡趣。法花聞經淨信常生佛前也。
又愍彼受身非己業繫故無累也。又宿世長
劫無益受生。上不能□今答眾生。何患之有。
又悲心愛生增福無量。福積報勝何有畏哉。
又理既如然。即安而無憂無憂即道別曰進
道。即□作醫王。果成則能普濟群品。所望如
此。故云佛權說蘊界處等。今知蘊等法中實
無有我。既除我見得二乘果。二乘我見雖除。
不了如來權說蘊界執此為實。名為法執。故
佛次於大乘為說蘊界緣生生無自性。令悟
不生不滅法觀也。是即蘊處三法俱我執也。
因成相續相待三假俱破法執也。空病亦空
前我法二病。執法定有為病。悟法本妄即
病除也。今第三執空之病乃是捨有之無執
言成病。若悟言假病即自除。故生云。且以言
迹除之。此是言迹。似有非言實也。復次佛以
假名名之空。遺凡夫定有之有。則有既不有。
空亦不空。而惑者聞空不能遺有。而乃捨有
執空。故生云。空以無病病有空耳。謂即有而
空。此空無病。捨有執空有空為病耳。故大論
云。諸說即於空為欲破諸有。若有得空者。諸
佛所不作。肇師亦云。捨有而之空。其猶逃峯
而赴豁。俱不免患也 以無受諸受者。此是
大士大悲入假化物。即瓔珞經中第二從空
假入觀也。前歎菩薩德云開閉一切諸惡趣
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方便品中淨名居婬
室酒肆。及下佛道品明行非道為佛道。皆是
菩薩正悟無生。三界六道二乘涅槃觀如夢
[002-0527b]
幻泡其業因。故無受。大悲權迹同事受生。故
云而受。三界六道二乘涅槃所受不一。故云。
諸受貪著禪味是菩薩縛者。注云。上界受生
二乘取證。皆由著禪者。又解。上界禪味前愛
見門收。此中言禪味。唯取二乘住空三昧沈
空滯寂。所以為縛。故勝鬘經云。二乘持空三
昧瓶醉般若無相酒。斯之謂歟。以方便生者。
注云。為物受生。彼我無縛。所以為解者。謂隨
攝受生則為繫縛。以大智慧了生無生。而方
便現生方便名解也 有方便惠解者。此四
棟權實二智。偏有即縛。證圓方解。關中以六
住已下皆偏證未圓。七地已上二知圓證。方
解亦可然矣。又准仁王般若經。登地已上二
智即圓。八地已上用而常寂。即地前為縛。登
地為解。又此四章前二章就化他行明方便。
後二章就自行明方便也 雖樂遠離而不依
身心盡者。謂二乘得滅度化火焚身名為盡。
滅智論空名心盡。菩薩法身無身而身同六
道。真心無心無心而智周萬有。故云不盡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者。三界緣生生而無
實。即是法性。而惑者六道受生隨形染著。著
形失利而言壞法性也。三十七品如前佛國
品 行四無量不貪著生梵世者。凡夫依緣
根本定加修無量為諸禪王也。菩薩知如幻
故不生著也 行禪定解脫者。禪定是色界。
四攝定是無色四空定。三昧者非空無相無
願也。乃是有覺有觀等三三昧。謂有覺有觀
初禪也。無覺有觀中間禪。無覺無觀二禪已
去。此三三昧凡夫隨禪受生。非菩薩也。若空
[002-0527c]
無相等三觀四諦理非受生法。故不同。


不思議品



我為法來非為床坐者。身子若意云。我從菴
園本為法來。非為床坐。而相此中忽然念床。
非本心也 非有色受相行識之者。此一段
文淨名不以法性無生故無法可求也。復次
文殊奉命五百八千為法隨從。然忻法之情
既慇。保著之心亦固。既情慇執固所已。前
品雖略明三觀。但得天子發心而未能深悟
無生法忍。今將因念座欲顯不思議品之大
用。故先遣滯法之心忘彼求取之意。諸來隨
從自然息機會。□遺喪滯。近即得法眼淨。遠
能不二法門也。陰界處等名數廣如林苑明
也 無見苦求者。四啼有二種。小乘以見苦
斷集證滅修道為四。此苦實苦為深諦。乃至
滅道亦然。大乘了苦無生名苦。真諦乃至集
滅亦然。此之四諦即一真諦。此乃名四而體。
一不同前小乘名四而體四也。思答云。知
苦無生名苦諦。知集無和合名集聖諦。以不
二相觀名道聖諦。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名滅
聖諦。此大乘無生四諦也。若遺教經云。佛說
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異。集真是因等。此即
是小乘四諦也。又大涅槃經云。凡夫有苦無
生樂想故二乘有苦有諦覺陰苦故菩薩解苦無苦而有
真諦覺陰無生故故迦旃延章云。五陰凋達空無所
起。是苦義此亦覺苦無生名苦義也下文又云。依於諸法實
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非我此亦了苦無主名實相上來所
引若苦等無生者。即無見苦求乃至無斷集
求等。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者。此既
[002-0528a]
不了生。是乖實相。非真言論。名戲論也 由
旬者。或云踰闍那。或云由延俞旬踰繕那。此
云計合應爾。謂計度量合爾。同此方驛也。古
聖王一日行俱舍十六里。餘經論或三十六
十八十。無定數也。見應法師經音 此座高
廣吾不能昇者。如來昔日鹿苑說小乘生滅
四諦十二緣斷三界九地惑。至非相想九解
脫床證盡無生智。名坐解脫床。如來撫接二
乘乃云。我與汝等三人同坐解脫床。此諸聲
聞等不了如來隨宜所說實理如來同坐此解
脫床。故法花云。佛說一解脫義等不得此法。
二乘既謂佛同坐。豈能進求。今將欲奪小乘
解脫使知非真床。今證不思議解脫之真座。
然理不可頓悟必有漸。故假燈王之床座因
遣權即實也。故法花云。汝等但離虛妄名為
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何故喻床。答。解
脫止息故如來床也 有神通非不思議者。
二乘神通增小減大。既未證大小之本一。謂
物有大小之定相故。作通運用增減於大小
耳。既有作增減。故見大小之異形。故名思議
也。菩薩知窮中道權觀實圓妙理大小之形
智冥妙體之用。如明鏡無心而愛惡自辨。真
通不運而修短自移。此法身本有之神通。豈
二乘初定運力有心之神通哉。問。二乘有心
之通與菩薩本有之通何。答。懸殊。二乘於有
為報得自心上假定力以現通。心運即有。心
亡即無。菩薩悟達法性體用剋圓。法性體常
用焉生滅。法性本有用豈修成。復以寂滅而
常用。用而常寂理。無異體之用。亦無離用
[002-0528b]
之體。既其即體即用。豈有心於運用哉。此菩
薩法性之通。豈二乘定力之通也 我等何
為永絕其根者。昔聞隨宜所謂實與佛同座
解脫床。今聞別有解脫名不思議。量已外用
之不如。亦審內證之非實。又增大士之行數
越三祇。我今斷結。生涯甚近既無進修之分。
故致永絕之哀。又審已證不與佛同。即名轉
酪成生蘇教花嚴初二果乘未益名乳。阿含轉凡成聖如轉乳為酪。昔謂三乘同證第九解脫。今
乃知佛不同。悔其取小。名生蘇。若至般若。佛令聲聞為菩薩。轉教既教許。傳人未蒙記。會教不教人為熟蘇。若
至法花涅槃教。昔己傳人今授記。即醍醐教又聞。聲聞執佛同解脫果

理不進求。故此經偏折解脫不同。遂懷絕分
之歎言。若至法花涅槃聞一毫之善理至佛
果。一地所生一雨所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凡有心者滅皆作佛。即自悔昔折其同 佛子
所應得者。我亦得之何念歎之有。理妙根麁
教不同可□。故令一音之教有不同之解。而
法師未能深取經旨。而聞絕分之言。便之定
性二乘永無佛性。此蓋未深喻至人權實之
說 凡夫下劣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者。凡夫
者凡夫人也。下劣者二乘及地前菩薩名下
劣位人也。故無垢稱經云。凡夫劣位非其所
堪也。


觀眾生品



眾生者。大論經云。眾緣生故名為眾生。此緣
生無自性釋也。般若燈論云。數數生故名為
眾生。即餘經云。補特迦羅翻名數取趣釋
同此也此受生無自性釋也大品經云。無有法可名眾生。
但假名故號為眾生此體空無自性釋也此上經論三釋言
異理同。雖有為眾生之名。乃是返悟無生
[002-0528c]
之教。諸釋言有情即似定有眾生。然於簡異
無情之門似精於致教悟理之門。非無小失。
幸諸達者深審詳佛旨焉 第五大等者。前
四大實有故不取為喻。五大本無故喻眾生
本無生也 第六陰等准釋亦然。餘教云。第
二頭第三手龜毛兔角皆同此喻本無生也
 行寂滅慈者。菩薩觀眾生空入無生觀已。還
為眾生說是無生觀門。眾生得無生忍。即是
與眾生無生忍樂故名慈也。已下寂滅慈等
諸名雖異體只是一。今悟無生忍即此忍上
廣依義建立諸名也。何者只令生悟無生。無
生即寂滅。煩惱不生即不熱。二世無生即名
等。無生即無起。無起故無淨法。無生故內外
不會。不會即不二。無生即無盡。故不壞無生
信 故無毀。無生不染故即性淨。無生本無
故如虛空。無生破法故名阿羅漢。無生即至
安人故名菩薩。無生即真如相無去來故名
如來。覺法無生名佛慈。無生理常非因緣生
故自然。無生無是非故菩提一味。無生維待
故無比。無生大乘救大苦故大悲。無生離彼
我故無厭折。令悟無生即萬行慈施名無惜。
無生毀禁罪滅悟無生故忘彼我。無生能忘
懈怠惑故名精進。無生即定味不生。無生即
二智並明故知時也。無生即能應物現生故
示現。無生即二邊見破故直心無隱。無生即
深入一相故不雜。無生真鏡故不假。無生即
究竟涅槃故云佛樂。可謂一念無生萬行剋
備。一行一切行一慈一切慈。故大品云。般若
雖空一心具足萬行。即其事也 室有一天
[002-0529a]
女者。前淨名方丈一室多座。此室何以空。諸
佛國土亦復皆空。即知淨名方丈非寬非狹。
應物度生示寬狹。爾今天女法身菩薩。法身
非女而現女身。以表淨名非男現男也。故下
文云。天女得無生忍。以本願故隨意能現。復
次眾生空。如第五等。而諸聽眾未知何以故
空。故因天女現身廣示天女無相也 是花無
所分別者。天女法身菩薩。觀花無相。不見著
身為犯離身為轉。故云是花無所分別仁者
自生分別者。身子小乘不了花性無生。乃見
著身為犯戒。證身為持戒也 已斷一切分別
相者。五陰性空。不見著之為犯離之為持也。
戒既爾。定惠亦然。小乘入定為定出定為亂。
大乘定亂一相亦無分別也。又小乘入觀緣
真名惠。出觀緣僧非惠。大乘觀真僧不二。即
心無生名惠。故無異緣分別也 結習未盡
者。聲聞餘惑對小乘教言。正使已斷。但餘習
氣。若對大乘。聲聞所餘煩惱直是結使。非習
氣也。何以知之故法花經云。二乘但出火宅
露地而坐。未登寶乘。去道常遠。昔三界本者
受謂為樂。今離虛妄名為解脫。若發菩薩心
修行十住乃至妙覺白牛寶乘。始名一切解
脫。故知聲聞已斷之惑但是離妄非名斷是
正結。若得菩薩一切解脫。方始斷正使爾。仁
王亦云。從習忍至頂三昧皆名為伏。一切煩
惱唯佛頓解。不名為信漸之伏者。准此十地
灌頂上云是伏。二乘斷惑豈使所餘皆習氣
乎。將以如來方便抑遠令近。故說所斷為使。
未斷者習。理實所斷虛妄其惑甚微。未斷無
[002-0529b]
明其累至厚。故名結也 解脫者無所言說
者。小乘解脫離俗證真故名證者亡言。大乘
即俗而真故即言無言。故名字言說皆解脫
相也 增上慢者。有七慢。有此一數也。一慢
於劣計勝。或等計等。二過慢。於等計勝。三慢
過慢。於勝計勝。四乘慢。於五取陰執我。五
增上慢。無漏勝法名增上。未為得為慢。六卑
慢。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七邪慢。謂實
無得計有。故今聲聞解脫非是諸佛解脫。計
己同佛即是未得為增上慢 一切女人亦當
能轉者。大士法身非男非女。應物故現女。舍
利弗報身本非女。神通所轉乃作女。眾生法
性本非女。煩惱妄業變成為女。身子若了自
女即非女亦了一切女人即女無生故非女
也。故云非女而現女也。以此妙悟說以示人。
今悟即女非女。此乃轉為法身。不同二乘轉
女為男也 已得當得如恒河沙者。當已二
世。不言今世者何。一釋云。小乘唯知一娑
婆不知有十方佛土。當已相累成佛可言恒
沙。今唯一佛與恒沙之文不便故不舉一解
脫云文舉當已現在例有但來有得之難。何
要三世之數。


佛道品



上問疾品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今此品廣
明三界六道。二乘異學皆是無受也 無間
梵云阿鼻。新云。阿鼻者此云無間。此五種業
有四無間。一趣報無間。二身量無間。三壽命
無間 四苦無間 地獄者。梵云那落迦。此云
苦□。舊云泥黎邪。或言泥羅夜。此云非行。為
[002-0529c]
非法行處 八邪法者。謂邪見邪思惟邪精
進邪悟邪業邪命邪念邪定也 高原陸地及
植種於空者。譬二乘於擇滅無為中求如來
種也。此是捨生死之滅非不生不滅之寂滅
故不得如來種也 卑濕淤泥及糞壤之地。
譬凡夫煩惱。若能聞種妙晤煩惱即菩提者。
得見如來種。壤者尚書云。土無塊曰壤 見
無為者。取小乘見道十六心已去也。此有二
緣不得如來種。一以斷惑故無復悟惑即菩
薩也。二為捨生死故不能返入起大悲也。故
下文云。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也
 不入煩惱大海即不能得一切寶者。二乘偏
真捨生死證涅槃。既能捨此證彼。安能返入
生死大悲廣濟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哉。如是
偏悟即不能得無上菩提。菩提一切種智也。
若菩薩中道。即生死即涅槃。既不能捨生便
證涅槃。亦能不離涅槃便入生死。未嘗不離
未嘗不濟。所以煩惱泥中起佛法身耳 不
絕其根者。昔者佛為聲聞說生身佛菩提樹
下三十四心成道雙林涅槃。不說如來常住
法身不生不滅應跡為人現其生滅。是如聲
聞但知三乘同有生身成道灰滅涅槃。不知
有法身常住應跡生滅。今此經忽聞大士行
非道為佛道即惑種為佛種。謬自思惟。煩惱
已盡餘報未機。將欲廣遊非道。漏業已除即
取菩提三祇行缺。復未知法性應生大悲遊
化。所以根敗之歎由此生焉。若至法花大悟
權實深知真應。故無此歎也。復次聲聞滅惑
取真。偏悟乖中。以此取於無上佛法夫之遠
[002-0530a]
矣。凡夫雖具足煩惱。然未曾舍惑取證。若聞
大乘迷即垢即淨即色即定。圓真佛種由此
而生也。或有尋經未了此意。將聲聞決定
畢竟不得無上菩提。謬之甚矣。何者若以煩
惱為佛性。二乘有無明住定煩惱。何得此惑
獨非佛性乎。若以生死性即涅槃性。二乘有
變易生死。何得此生死非涅槃性耶。且如嚴
冬之月水結成氷仲春之時氷即為水。迷時
煩惱覺了菩提理。況若斯更何惑意。況聲聞
即指丈六為生死之身。大經云。吾今此身即
是常身法身。唯此生死即涅槃煩惱即佛性
之理盡矣 智度菩薩母者。智度者正見也。
方便者萬行也。智而能信。法身始生焉 法
喜已下至塗香等。明修持以增長摧滅一行
明閑成雖知已下明答物也 女者權智。大
非曲順物心如女。男者實智。正直百非俱破。
如男子 發不受邪諂 弟子塵身者。菩薩
昔明日迴為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之所策使。
今成正覺智圓惑盡。諸塵勞門皆為佛事隨
意策使。故如弟子也 無漏林樹者。離煩惱
熱如蔭覆於樹得大清凉 覺意花者。此花
結草花也。結惠果故。下花鬘之花。此莊嚴
花。非結菓花也 解脫者。此是九無礙九解
脫。此已智慧斷非想既惑至第九解脫名智
慧果也。下云八難解脫者。此是攝定解脫非
智慧法也。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外色。二內
無色觀外色。三淨解脫具足住身作證。四空
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
滅盡定解脫 七淨花者。惑心二淨在七方
[002-0530b]
便位。見淨度疑淨分別道非道淨此三世見
道位。離身邊邪三見名見淨。離疑名度疑淨。
惑見取善識取邪道正道名分別道非道淨。
行淨。世修道位離九地修惑名為行淨。七涅
槃淨。世無學道 淨命生者。所言取命者。詐
現異相於邪心活命名邪命也。離此邪命名
淨命。謂淨心活命也。今言淨命生者。謂凡夫
修禪為貪著。生於梵世無求出離。如此味禪
名邪命也。若求涅槃厭患三界而修禪者。此
之正求惠命故云淨命生也。食者智慧也。資
養法身故。漿者禪定也。除欲渴愛故 淨心
澡浴者。淨心有三種。心淨已慶法禪者惑盡
為淨一也。淨心觀佛魔不忻者信無疑為淨
二也。今淨名好澡浴除罪者懺悔除罪三也
 或現劫盡燒等者。大三災劫也 沼法師劫
頌云。


「 論空成住壞
 皆第二十增
 劫將欲壞時
 十九壞情類
 唯一增減內
 壞破器世間
 有情居始壞
 無間死不生
 畜鬼東北西
 次南贍部州
 乃至化樂天
 時經十九咸
 怖災不造惡
 乃無愛欲心
 地空諸有情
 並習二禪定
 有情既盡已
 日熱四倍常
 七日並現時
 火災洞然起
 梵眾次梵輔
 怖畏生二禪
 梵王最後生
 爾時名劫壞
 過空十二已
 界內風漸生
[002-0530c]
 天人劫欲成
 次後大風起
 倍廣量無數
 厚十六洛叉
 金剛不能壞
 此名持界風
 光音金藏輪
 有及三千界
 如軸雨滿此
 風遏不聽流
 深十一洛叉准此俱舍深十一億二萬



「 風鼓成氷結
 始作金剛輪
 厚一億二萬俱舍云下八洛叉水凝結成金
 廣十億三千俱舍云此水金輪廣結十二洛叉也



「 四百踰繕那
 次有金剛雲
 注雨滿其內
 先成梵王界
 次第至四天
 隨成有情位
 妙高七山等
 北西東及南
 餓鬼及傍生
 乃至地獄界
 時經一增減
 方名器世立
 二禪福盡者
 不生贍部州
 身量既倍長
 所飡唯地味
 味沒食騰露
 露隱食粳米
 貪生故不消
 即有諸便穢
 身光貪故隱
 日月由是生
 男女形不同
 因之起婬欲
 分地護粳米
 示與取盜生
 立主憍置醫
 殺罪由斯起
 自護犯他色
 因此有邪婬
 十惡次第生
 隨罪人三惡
 一人生無間
 是名成劫滿
 即起善惡報
 便有集善人
 先生北東西
 初天至梵世
 如是次第生
 時經九十劫
[002-0531a]
 一人初生梵
 初名成劫初
 漸次生忉利
 乃名成劫滿
 後增減二十
 是即名住劫
 八十度增減
 方名一大劫
 災火次第起
 然後一風災
 七七火七水
 始有一風災
 火先起無間
 上壞於初禪
 次七火一水
 八劫壞二禪
 以彼極光淨
 壽命量如是
 八七火七水
 兼彼一風災
 六十四大劫
 壞三禪遍淨
 小三災起時
 八萬百減一
 至三十飢饉
 年月日各七
 二十劫疫災
 日月亦經七
 十兵日惟七
 從此倍又增
 增至八萬歲
 是名為增極
 總此增減極
 是名一中劫此小三災已下頌即曰釋偏中劫有飢饉等文
 入不二法門」



釋此品目略分三別。第一釋門。第二釋不二。
第三釋入。初言門者。能通為門。故法花經
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至理無言。言之者應
物。物根不一。教亦多門。今分兩別。一三乘差
別門。三車出火宅是也。二一乘圓悟門。唯有
一門而復狹小。是今不二法門。即後一乘門。
然總言不二法門。別即此三十三門。隨教別
入會悟不二。若以理統收。亦可攝為四門。師
子菩薩。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此言中存不二
性即有門也。妙臂菩薩云。觀心相空如幻化
[002-0531b]
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此言中是心如幻二
心齊空即門也。電天菩薩曰。無明性即是明。
存明即有亦不可取遺明即空此言中雙門亦有亦
無門也。乃至善眼。若知一相是無相。亦不取
無相。亦此門也。普守菩薩曰。我尚不可得非
有一門也。非我何可得非無門也。此中二言
各遺。遺已入真。即非空非有門也。諸門異說
類入此四門攝之可見。是知至理亡言四句
斯絕言以應物四句皆門也。理由言顯。顯理
之言名門。言跡之與必有所寄。寄託之要總
此四焉。故大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清凉池。
四門皆入此明悟理亡筌又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
聚。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此偈明執文即理也復次亦
可託自他四句宣之。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
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亦是理
即絕四也。教四起何者。德頂云。見垢實性即
無淨相此自句門此言中垢自性淨無別淨也。因有
乘便有乘所。若無有我即無我所此他句門此言此
中假我遺我所。即他句也。明相云。前際後際
空故中際亦空。此前後等空。方得中際空也。
珠頂王云。住正道者即不分別是邪是正
此二共句門此言中亡即共亡存共存故言共也德
藏云。有得為二。若死所得。則無取無捨此無因句門
此言中更無因起直云本無所得。故云無因
也。復次士黠若門。所以此中人人各說者。明
隨悟之門必多。所證之理不異。乃至大佛頂
諸菩薩各說之意亦然。花嚴經善等處處求
善知識。一一善知識各各言。唯知此法門而
入法界。亦其意也。故經云。泥洹真法寶。眾
[002-0531c]
生以種種門入。第二言不二法者。萬法云云
其性不二實相即不二法。此法極理本自亡。
各諸經立名亦隨經不一。此言不二。法花言
一乘。花嚴云法界亦如如真解脫法性。性空
即理明智。亦曰本覺。故大論云。彼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問。實
相一法何故名多。答。法若有定名。一名不應
多應物有多名。明知法無名也。小乘阿含等
定二法門以要 語得無漏故捨垢取淨也。
大品經三乘共行十地等雙亡二邊同證無生
名定不二。漸次大乘五十二位歷別修行內
照無生不二。名外涉有即二名用。是即二名
用。是即亦二亦不二。若圓妙大乘。未嘗不
滅。未嘗不照。即照而是即。即二明不二。即不
二明二。此等二不二皆不思議也。前諸經論
皆是如來方便引物窮源盡性此為極矣。第
三釋入字。二云入者。不二門者入悟。入悟解
入理故名入也。不悟名不入。然論其真悟。了
二空心無所得名盡相。云何入不入。是悟體
無假名宣悟既無。亦相等假名相說。諸經及
此本文論入不同。亦作四句料簡。法花即云
出火宅出化城。此經即云入不二門。亦云入
一切諸佛法門。言出者。迷繫縛如囚處獄。若
了惑性空即縛自解。解即名出。然雖體本無
生亦可借出以名之。此言入者明迷理。失真
心逐妄境名出。若了妄即真證理名入。證雖
無入可入 入以名之也。是即法花以脫惑為
出。此經以會理為入是知二教未嘗同。二理
未嘗異。又法花云。其人近出未久之間。又
[002-0532a]
云。我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亦云。而生三
界杇故火宅。此亦入亦出也。悟理脫縛出也。
大悲垂化入也。故大經云。來時善逝知時善
逝故名善逝。此皆亦入亦出名入也 非出
非入名入者。那羅延云。世間出世間為二。世
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
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此非入非出名入也
 見垢實性者。垢性自無。了垢無垢名垢實
性 是動是念者。動者分別流動也。念者專
一不分別也。不動則無念。有動即有念動。若
即空何念之有也 金剛惠者 了達中道無
生。則百非自決縛解永亡破惑窮源。名金剛
也。即無生忍知之別名也 有漏無漏者。迷
理滯惑名之為漏。悟理契真名為無漏。方便
教以地前為漏。登地已上名無漏。小乘俱舍
即見前名有漏。見道已者名無漏。此皆方便
之說非至說也。今經以萬累即真理無餘惑。
即惑而真故無有二。故云。若得諸法等即不
起漏不漏相也。生公亦云。萬善理一同無漏。
釋云。夫萬善本有皆資理發理。既無異善不
容二。但隨政惡因用生異名。論其解體明鑒
而已。始雖未能兼用。終極自冥為一解脫。既
以政惡為理。至於始涉一毫皆是無漏。譬明
能除闇。故無闇不除。但明微闇盛。未能頓滅
非明理不足矣。有為者三界生滅有為也。涅
槃寂滅無為也 從我起二者。以我一法為
能待。即一切法為所待。斯則觸緣對境我皆
為二矣。前諸菩薩能所皆剋相待。此即能待
是剋。所待是漫也。下云有所得為二即能所
[002-0532b]
皆漫。斯則趣一法萬法皆待。故直云有所得
也 樂涅槃等。此樂厭為二。不明夫世間。何
以故。前以明訖不可重也 非肉眼所見者。
肇公。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此明不可肉眼見。
但可惠眼悟解而已也。


香積佛品



前不二法門品雙亡二邊明體。此雙流淨穢
明用。何者為雙邪。娑婆化菩薩往彼眾香。請
飯來化穢土。淨土之教流化穢土也。九百萬
菩薩下至娑婆。請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將往
香積當念如來。此即穢土之教遊彼淨國也。
上來諸大士雖廣明垢淨無二。而惑者未能
深信。故此中廣約淨土不同以明理體無二。
復次上佛國品隨調伏眾生而取佛國之淨
穢 故現事以驗之。今尋殊應之跡會不二之
理也。復次上呵迦葉云。以一食施一切供養
諸佛。未見其事。惑者寧無疑乎。故此中示一
鉢之飯而足眾會。又善吉章於法等者於食
亦等於食等者於法亦等。聽者皆疑。法有悟
道之解。食無契真之分。何故云等。此明法食
俱得道也。此不思議之事豈二乘之所量哉。
復次前空室除有故。此念飯便施不思議法
食也 八解脫者。禪悅食也。身子受行豈以
雜欲界團食而聞法乎 未曾有食者。食飯
得道即法。法即食。此大悲勝化之佛事不思
議食也娑婆或曰娑呵。此云忍界。悲花云。此土眾生忍受三毒。又云雜惡。亦曰雜會。謂雜惡之所會
 四海有渴等者。四海龍魚之福故有可竭之
義。香飯如來之福故無盡也 無盡戒定所
食之餘者。明佛修施因時無限心修故今感
[002-0532c]
果亦無限也。一切德藏之味者因香悟理也。
中道實相圓具萬行故得此三昧。德無不具
也。即經云王三昧。三諦三昧等皆異也。又經
云。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又大經云。金剛
寶藏無所缺減。皆此三昧之異名也。然後緣
雖殊於法飯而悟理。未易於真如。故雖淨國
之香亦以悟圓中道為三昧也 是殺生報
者。報有三種。論頌云。皆能招異熟。異熟
墮三惡趣異時而熟也等流增上果等流報增上報此令他受苦招異熟也
斷命壞滅故斷命招等流壞滅招增上也又十惡異熟同招三
惡報。等流增上不同。頌曰。素矩光非梁。財乏
多遭霜。不貞塵流污。誑語臭非香。視乖皆陰
曲。惡嚮棘荊荒。無威時變改。貪盛果非芳。嗔
增味辛苦。癡增果少亡。多於彼國百千劫行
者。娑婆世界貪善者。眾大士少行施所利無
疆。以是諸餘淨土之所不及也。復次娑婆眾
生鈍根惑重。自非悲深忍大。何以剋濟群生。
是即難行能行難化能化。故一世利益多百
千劫也又自利即穢土不如淨土。如穢土利他即淨不如穢土


菩薩行品



此下兩品來意有多。略出其四。一辭問疾廣
說六品經文事說歸還因言印定。二者此經
大宗淨土之化入室談道。詞理似殊。故歸佛
復宗明所宣無異。三彼來大士未見至尊。是
故掌檠躬曲禮覲。四緣在二人室內度訖。緣
在佛者。謂將見佛七日乃消者。肇曰。七勢消
飯之常力者。治常飢渴兼愈諸疾。故知是治
世患也。如放光說法。先令聾者得聞患者得
痊。然與三乘道利。今之香飯亦然。故先七日
[002-0533a]
消世患已。然後獲大小乘益也。又法花以五
乘善為藥木治世患。為乾地普洽。又云。水灑
面亦是離熱惱也 如須扇頭佛者。大論明。
須扇頭佛成道一日般涅槃。然後留化。化佛
度人也 八萬四千塵勞門即法門者。諸說
乃多。略舉一文以通經旨。賢愚經云。佛始從
光耀土至涅槃夜其間三百五十度說法。皆
說成二千一百。又以此對治四大六衰成二
萬一千。又以此對治貪嗔癡等分眾生成八
萬四千也。娑婆正議云。十種隨眠一一皆已
九隨眠為方便足成一百。此有前後分各一
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
以九隨眠方便成一千。後分一亦以九隨眠
為方便。復一千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已起
亦有二千一百。未起亦有二千一百。是滿四
千二百。約多貪嗔癡著我思覺。此之五人一
一有四千二百成二萬一千。更就三毒等等
分四人以配。遂成八萬四千也。此八萬四千
迷即是塵勞門。對治即是法門。故俱舍云。有
言諸法蘊量如彼論說。或隨蘊等言如實行
對治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者。夫至理無
言。託群言而為教。真事無事。即俗事而為
佛事。所以進止威儀諸煩惱皆佛事也。既其
嗔憎無二淨穢一質。故入此門者無貪高與
沒之見也 地有若干者。明釋迦成道即沙
礫為土。彌勒成道即七寶為土。虛空無穢淨
故無若干也 佛身有若干者。釋迦丈六彌
勒二百五十尺也 無礙惠無若干者。盡無
生智慧同也。此皆小乘執事之見。非大乘達
[002-0533b]
理之見。故大士舉平等以破之。復次前隨文
殊入室聲聞皆以捨小慕大。諸餘園住者此
中寄呵阿難令伏過。即亦皆捨小慕大 深發
一切智心者。謂志願深重不令半路退忘。復
次不令遇欲樂憂患便忽退妄 見來求者。
求法即令我法利日滋。求財即令我捨心彌
廣。此即進我道利之善師也 捨諸所有。注
云。妙期有在者斯在大。斯一切智果。因果之
虛者。審檀度之因。必至一切智果也 諸波
羅蜜者。前別說施戒。此言諸波羅蜜。是餘四
度也 成己佛土者。謂修彼如來行願之因。
即彼如來嚴飾之事亦嚴我土。


見阿閦佛品



無垢稱云。見如來品准前半品應云見如來。
准後半品即云見阿閦。亦無異義 以何等
相觀如來乎者。大乘真宗遺相離著。而諸聽
求皆取相生信。故上文殊入室淨名空室以
待之。不思議品身子求床淨名。遣求以誨之。
今二大士歸園方將見佛。而諸聽者多著相
求真依身起信。故問其來觀。使陳無之相以
覺悟故。文殊入室不來相而來之。淨名見佛
不見相而見之。身子求法絕求心以求之。彌
勒得記離得記而得之 妙絕常境者。六塵
之境尋常境也。如來即色非色故云妙絕也
 則真者同真者。謂淨名達悟遣自相而見
佛無相。是同法偽者同為謂未悟之流自執
己身相之有實見如來身有相亦同斯。則兩
執名為同失。兩亡名之同得 不此不彼者。
此彼體空也 不以此不以彼者。以用也。謂
[002-0533c]
其心不執用此彼也 不在方者。明法身不
偏在方也 不離方者。遍一切處也 等諸
智者。上無上也 同眾生者。下而無下。以
斯觀者離前百非。故明正見。若他觀者同前
百非故名邪也 舍利弗問維摩詰者。身子
迦葉二尊者迹處聲聞誘小進大。故始會已
來或託迷以陳問。或假悟以悲悔。皆菩薩方
便勸之至也。其事者何。如佛國品。未答二問
已。眾既未悟。故身子假執果疑因令眾發悟。
文殊師利入室問疾。空室無侍表諸佛國土
亦復皆空。不思議品身子假念床以啟無求
之緣。因借座以明不思議解脫之用。復次身
子迦葉領旨自傷。明聲聞皆應號叫三千菩
薩忻慶頂受此法也。


觀眾生品



二大士論眾生性空即真空具足慈悲喜捨。
因天女散花身子對揚。廣明可思議解脫不
可思議解脫二種力用不同。佛道品二大士
廣明非道行於佛道。身子迦葉示居不及自
歎領解云。凡夫於佛覆聲聞無也。無數聲聞
迴心向大卑鄙小乘。香積品明淨穢二土法
門不同。舍利弗食佛餘飯。至菩薩品對佛自
云。非意所圖非度所測。兼假阿難伏過。從今
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即令無數聲聞捨
小忻大。此中復假問淨名沒生。今自陳法身
應用。非沒非生能示沒生。令無數眾生發菩
薩心願生淨土。此上諸說皆文殊淨名亦其
勝二大聲聞伏其劣。以此方便引進無數小乘
方便行人。或即座悟無生忍。或至大品法花
[002-0534a]
涅槃方得無生忍。雖述有優劣而化功一也
 汝於何沒而來至此者。所以有此問答者。
成前即相無相義也。惑者謂事外別有理應
身之外別有法身。所以問答者令知即生非
生即相無相也。又前橫破百非名橫遍。此生
即生沒明竪牒。遍而且深。法身之理圓矣
 日光出時者。此明應身也。前既即生不生為
真身。此明不生而生辨應身。又日光自明闍
不可蔽。此喻真身本覺處染不染。能破諸闇
此喻化身。應物返迷從悟也 忉利者。梵音
也。此云三十三天也 阿迦膩吒者。梵音也。
此云色究竟天。此色界天頂故云也。


法供養品



法者大乘中道實相法也。故文云。諸佛所說
深經也。供養者。文有二種。一者讀誦解脫此
名淺。二者如說修行得無生忍者此名深也。
若准法花。花香瓔珞書寫隨喜皆法供養也。
問。為是供養佛為是供養法耶。答。以護持正
法之心以供養佛。故文云。受持讀誦供養是
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也。又品末結勸云。
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此流通
分兩品此品先歎法真益大勸令供養。後品
方可殷勤委令其宣流也 百千經者。阿含
小乘經也 自在神通者。歎能證力用也 決
定實相者。歎所證法真也 舍利梵音新云
舍利羅。此云身骨。有全有碎。今言全取功德
多也 寶塔者。應云。化化合及諸經論或作
叔藪彼。或化塔婆。又云兜婆。或云偷婆。或
言蘇偷婆。或言脂帝浮都。亦云支提浮圖新
[002-0534b]
云窣都波。此譯云廟。白虎通曰。廟貌也。先尊
祖貌也。洪字薨云。塔佛堂也 表剎者又作
𢲉。同音。察梵音。或言差多羅。此譯云土田。
或作剎土者。存二音也應云。立竿。以安佛骨。
佛骨所依義同土田也。故經云。剎帝利此云
黑。亦此義也。所言表者。置高顯處有所表彰
故云也 藥王如來應供等十號也 如來者。
如理修行號。大經云。諸世尊從六波羅蜜三
十七品十一 來至大涅槃。故論云。我如實
道來成正覺也 二應供者。應行二利號。大
經云。應破四魔即四分云。無所著也應度眾生應受供養
故云也 三正遍知。實知窮源號。大經云。正
者不顛倒遍知。於顛倒無不通達故云也。四
明行足。修因滿已號大經意云。明者佛果。行
者戒定惠修行滿足故云也。五善直往菩提
不退號。大經云。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
謂不退也六世間解。權智圓明號。大論云。知世間
解即知也。瑜伽云。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
品類染淨相也。七無上士。超諸賢聖號。大經
云。如來實非丈夫非丈夫因調丈夫故名也。
此二號准大經開二。瑜伽論云。無上丈夫。九
天人師。善軌眾生號。大經云。實法界師天人
曾多故云也。十佛無師勝覺號。明無師自覺
諸惑不能翳也。世尊准大論云十號外號也
 七寶千子金輪王子。一輪寶。二珠寶。三
女寶。四象寶。五馬寶。六庫藏臣寶。七兵臣寶
 陀羅尼印印之者。論云。小乘經三法印。謂
無常苦無我。摩訶衍明一寶相印印之。即能
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四句百非
[002-0534c]
不能動。此印所印皆圓頓大乘也。大寶積經
清淨陀羅尼品云。以虛空印一切法。以無相
印能示現彼虛空無相。又偈云。諸佛無所有。
不生亦不死。無有有取此。云何遍持。若能如
是解一切如理。彼則無分別而能得遍持
 決定無我者我空也。因緣果報離我所者法
空也 四依者。大集三十九品語者。稱說生
死 者知生死無住語者說涅槃味 者知涅
槃無語者說諸乘情所安止 者知諸乘入一
相智門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廣嚴等
功德 者一念惠覺一切法。舉要言之。能說
八萬四千法聚 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
說 是名為 又識者識四大。智者住四大無
性。識者識六根六識。智者內外寂然。生無生
等取不取有所緣無所緣亦然。又不了 經
說生死苦惱 說生死涅槃一相不了 說我
人諸法了者。說三空無我也。又人者攝取人
見。法者解無人無見。人者凡聖三乘人也法
者法性。決定知一切法無別無異如虛空不
復起見。注云。上觀因緣無常無我。諸見者
即指前離諸邪見得無生忍門也 得柔順忍
者。大品三忍外凡。乾惠伏忍內凡性 順忍
八人見 已去名無生忍。雖三乘同行。二乘
取證不得忍名。菩薩不證故受忍名。若准仁
王。五忍法門地前三十人總名伏忍。初二三
地信忍。四五六地順忍。七八九地無生忍。十
地佛果寂滅忍。今准仁王入第四地 得五
神通身業用。得陀羅尼意業用。辨才口業用。
此三為化物用之妙門。積善業之真藏故別
[002-0535a]
標也 迦羅鳩村馱亦云拘留孫。即七佛中
第四佛。賢劫千佛之首。樓至亦云盧至。此
云渧泣。謂初發千人皆即成佛度生。樓至最
後成佛。乃云諸先成道皆度一切眾生。我後
成道當何所度渧泣耳。詔法師頌云。如今此
賢劫。正當第九滅。即此增滅中。有拘留等四。
六四二萬時。百歲牟尼出。減至第三十。飢饉
令時興。二十度十兵。子倍父八萬。彼一增減
中。慈氏次當興。從斯第十滅。至第十五滅。
彼一增減中。九百九十四。大聖次第與。言賢
劫者。此劫初時有千葉蓮華現於水上。諸天
皆云善哉。此劫當有千賢出世。故因為名也。


囑累品



前品歎法真益大。故此品慇懃付囑也。新學
二法一毀法一慢 師重師即敬法尊法即修
行。若行即斷惑成聖。以此而推。雖云敬師乃
成自敬矣。而新學者輕師慢法自塞於進求
之路耳。先學二法。一者欺人。二者誷法。盡
新學即利地之業可成。專政實相即自濟之
功剋就。奈何輕人失於慈惠誷真滯於真見。
然此誡誡之至也。凡預進求幸各銘於心腑
耳。
淨名經關中抄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