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89 維摩經疏-- (master)




No. 2770 [cf. No. 475]
維摩經疏



故若在果中自□□□□□□□□□□□
□□□□□□□□□伏故降魔如是今就
利他□□□魔菩薩自降。多用神通下制外
道。法外妄計斯稱外道。此亦妨於自行外化。
並須制伏。但隨行別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
見降伏。正見道理不從邪。故自行果中無畏
降伏外道。邪智難佛無德。如來有德於彼不
怯能降伏。故自行如是。化他純用四辨降伏。
四無礙辨廣知法義能難論。故今就化他四
辨摧邪名制外道。上來利他。


下明自利。於中初先明其斷德。心常安下明
其行德。前斷德中悉已清淨明其攝治。永離
蓋等彰其離障。又悉清淨明離惡業。正習斯
亡名悉己淨。永離蓋纏明無煩惱。蓋謂五蓋。
貪欲嗔恚睡眠悼悔及疑是也。廣如別章。亦
可。一切諸煩惱結通名為蓋。蓋眾生故。蓋
淨心故。纏謂十纏。無漸無愧睡悔慳嫉悼眠
忿及覆是其十也。亦如別章。亦可。一切諸煩
惱結通名為纏。纏眾生故纏縛心故。於此蓋
纏止習斯亡故云永離。
[001-0355b]


下行德中文別有二。一隨德別歎。二布施下
隨位別嘆。前隨德中心常安住無礙解脫空
解脫也。亦可。安住一切法界無礙解脫。此即
十地解脫大也。念謂正念。念門不同。或說三
種。念佛法僧。或說四種。身受心法。又如地
論上。念同法功德求義亦是四也。或說六種。
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如涅槃釋。或說八種。如
龍樹說。前六種上更加二種。一念出入息。繫
心住於數息法門。二者念死。常修死相。或
說十種如大智論摩訶衍品說。前八種上更
加二種。一者念滅。念彼涅槃無為寂滅起意
趣求。二者念身。自念己身無常苦空無我不
淨修行厭離。或說十一。如地經說。念菩薩行。
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懷力。念無畏。念不共
法乃至不離。念一切智。廣則無量菩薩悉念。
定者。所謂九次第定。八禪滅盡是九定也。亦
可。一切所得三昧悉名為定。此即十地三昧
大也。言總持者。陀羅尼大。此即十地陀羅尼
大。言辨才者。四無礙辨。知法辨了名之為辨。
又說。辨了亦名為辨。言辭才巧故名為才。念
念常現故云不斷。又說無間亦云不斷。上來
第一隨德別嘆。人言此嘆地前功德。當應不
然。嘆地前行多不舉此勝上功德。


自下第二隨位別嘆。謂嘆初地至十地德。何
故須然。菩薩住於一地之中普攝一切諸地
功德。故歷諸位而以歎之。言布施者初地功
德。言持戒者二地功德。言忍辱者三地功德。
言精進者四地功德。言禪定者五地功德。言
智慧者六地功德。六度之義廣如別章。此應
[001-0355c]
具論。今且釋名。言布施者以已財事分布與
他。名之為布。惙已惠人。目之為施。言持戒
者。胡語尸羅。此方正翻名曰清涼。三業炎
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號。此
清涼行有能防止禁思之義。故復名戒。堅守
曰持。言忍辱者。他人加惡名之為辱。於能
安說之為忍。言精進者。練心於法名之為精。
精心務達說以為進。言禪定者。禪那胡語。此
翻名為思惟修。習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
惟修。又亦名為功德叢林。此乃從其所生為
名。能生多德。是故名為功德叢林。言智慧者。
照見名智。觀達稱慧。此六經中名波羅蜜。是
外國語。此翻名度。又亦翻之名到彼岸。所言
度者。地持論中說有三義。一者時度。此之六
行種性已上度三阿僧祇方始成滿。二者果
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自性清淨度。此六
能得破捨情相到法實際。具此三義故名為
度。言到岸者。如龍樹說。解有三義。一能捨
離生死此岸到於無上涅槃彼岸。同前果度。
二能捨離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於平等無相
彼岸。與前自性度義相似。三能捨離六弊此
岸到於六度究竟彼岸名到彼岸。因修至成故
名始修為能到矣。具此三義名到彼岸。此六
同時隨位。且分壇寄初地。乃至彼若在第六
地。如地經說。及方便力無不具足七地功德。
七地修習十方便慧發起勝行名方便力無不
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八地功德。逮謂及
也。亦曰至也。無所得者。無生理中無淨可
得。此諸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是故名為
[001-0356a]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猶是經中無生法忍。由
逮無得是故便成不起法忍。不見淨法可生
起故。已能隨等九地功德。已能隨順轉不退
輪是九地中說成就矣。謂能隨生轉妙法輪。
文堪化益名曰已能。化順物機名為隨順。說
授名轉。不退輪者。經中或說三業為輪。或
復宣說佛法為輪。今此所論名法為輪。如彼
轉輪聖王輪寶。能摧剛彊轉下眾生上昇虛
空。佛法如是能摧眾生惡不善法轉下眾生
上入佛道。故名為轉。一得永住故云不退。善
解法相是九地中智成就也。知眾生根是九
地中入行成就。


蓋諸大眾得無畏下十地功德。蓋諸大眾得
無所畏。利他功德十地學窮故。蓋大眾起說
不怯故得無畏功德。已下自利功德。功德智
慧以修其心。妙德嚴心。功者是其功德莊嚴。
智者是其智慧莊嚴。此二莊嚴廣如別章。此
應具論。然今且可釋其名字。具功德者亦名
福德。福謂福利。善能資𨳝福利行人故名為
福。此福是其善行家德故名福德。如清冷等
是水家德。功謂功能。善有資𨳝利益之功故
名為功。此功還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言智
慧者。依如毘曇。決斷名智。對諸忍故。若依成
實。無著名智。想別識故通相以論。知法名智。
觀達稱惠。此智與惠通釋一物。隨義別分。非
無差異。異相如何。依如地持。知世諦者名之
為智。知第一義說以為惠。故彼文言。於一切
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羅蜜。於第一義開覺名波
若波羅蜜。涅槃亦然。若依地論。證第一義名
[001-0356b]
隨智了達教法名隨惠者皆得無傷。此二經中
為莊嚴。亦名律儀。亦曰助法。亦復說之為菩
提具。言莊嚴者。如涅槃說。能嚴行人故曰莊
嚴。又復諸行共相莊飾亦曰莊嚴。如莊嚴具
眾寶間錯。言律儀者。如地持說。此二內調故
名為律。合法稱儀。言助法者。望果為言。資順
菩提故云助法。能為佛因故復說之為菩提
具。依此二行修練己心。故曰修心。相好已
下勝相莊身。表德名相。帷情稱好。用此莊形
故曰嚴身。相好嚴身過餘世報名色第一。不
假餘營故捨世間所有飾好。


自下第三彰德殊勝故名高遠。於中先舉名
稱高遠。顯德殊勝名聞上徹名為高遠。如何
踰於須彌。踰謂過也。須彌胡語。此名好高山
亦名安明山。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
然。四寶所成。六萬諸山而為眷屬。


深信堅下辨德顯名。於中有三。一明其信。二
深入緣下彰其解。三無有量下顯其行。此三
分中皆自利利他。就初分中深信堅固猶若
金剛。是其自利。決定名信。信門不同。或說為
二。如地經說。信菩薩行及諸佛法。或分為三。
信佛法僧。或說四種。信佛法僧及與信戒。如
成實說。或說八種。如地持說。信佛法僧即以
為三。信佛菩薩神通之力通前為四。信種種
因果是其世諦。信真實義是其真諦。通前為
六。得義為七。得方便八。無上菩薩名為得義。
一切菩薩所修學道名得方便。隨別細分亦
可無量。慇厚曰深。難壞稱堅。此是法說。猶若
金剛喻以顯之。下明利他。法寶普照而雨甘
[001-0356c]
露明其能益。法寶普照惠法教人。聞思修等
三惠之法名之為法。此法可珍。又能照曜故
說為寶。隨機等示故名為普。開曉物心除其
闇障說之為照。而雨甘露功德教人世間。甘
露能除憔渴。功德善法能𨳝行人故名甘露。
授人稱雨。此明能益。於眾言音微妙第一彰
其能說。說前法時能宣吐也。謂於世俗言音
之中最為第一。


第二解中深入緣起斷邪見等。是其自利。入
深緣起明能攝治。觀窮曰深。解順名入。言緣
起者。謂十二緣。經名因緣亦稱緣起亦曰緣
集。籍因託緣諸法得生故名因緣。法籍緣起故
曰緣起。法從緣集故稱緣集。名字是何。謂從
無明乃至老死。云何深入因緣之法。唯真不
生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得集起。於中開合
廣略不定。或分為二。唯真與妄。據妄統攝十
二因緣。皆妄心起名之為妄。據真統收。皆真
心起說以為真。或以為三。一事緣起。十二因
緣皆是六種事識所為。二妄緣起。據妄統攝
十二因緣。皆是七識妄想心作。如蔑所見。故
經說言三界虛妄皆一心作。妄心作矣。三真
緣起。據真統攝十二因緣。皆真心作。如波水
作此。如地經六地中說。故彼經言。十二因緣
皆一心作。謂何黎耶真心作矣。細分有六。於
前事識因緣之中義別有二。一事相因緣三
世流轉。非我我所。如毘曇說。二虛假因緣。十
二因緣皆是名用虛假之有。無有自性。如成
實說。於前妄識因緣之中義別亦二。一妄相
因緣。十二因緣是實幻虛妄相有之。如化如
[001-0357a]
炎。無相為相。相即無相。不但無性。相亦叵
得。二妄想因緣。十二因緣皆妄心起。心外無
法。如蔑所覩。但是心見。心外無法。於前真識
因緣之中義別亦二。一真用因緣。如來藏性
不染而染。起十二緣。故經說言。如來藏性是
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猶如
彼見變現眾趣。又經亦言。即此法界輪轉五
道名曰眾生。此等皆是真用因緣。二真體因
緣。如來藏性是因緣體。名曰因緣。而此體中
無因緣相。良以真實如來藏性是緣體故。經
中宣說十二因緣以為佛性。見十二緣名為
見佛見法見僧因緣。如是此諸諸菩薩皆能
窮達。故曰深入。此明攝治。


下明離障。斷諸邪見正使永亡。五見非一。說
以為諸法。外推求名為邪見。見實除捨目之
為斷。有無二遍無復餘習。殘氣亦盡。由證因
緣非有無性。故便有無二邊之見。永無餘習。


下明利他。演法無畏如師子吼。自心不怯。其
所講說乃如雷震。說我益物。又冥無畏說
□□□ 講如雷震。語能生善。前中初言演
法無畏。法說利他。依大智論。菩薩別有四種
無畏。一總持無畏。於法廣知不畏屈梪。二知
根無畏。明了諸根隨而授化不懼違失。三斷
疑無畏。隨問能決不懼不堪。四答難無畏。隨
難能通不懼屈滯。如師子吼。喻以顯之。後
中講說法說利他。如雷喻顯。天雷一動卉蟄
生永。法音一闡道根競長。故取為喻。


第三行中初無有量已過量者。明其自行。行
德深廣無有分限故曰無量。非是世人算數
[001-0357b]
能及故曰過量。又非世人算數能及名為無
量。超出世人算數之限故曰過量。集眾法下
明其利他。集眾法寶如海。道師攝化方便法
如珍寶。門別非一。名眾法寶。道人趣求名集。
法寶如海。導師喻以顯之。海中導師道人採
寶。菩薩如是道人求法故取為喻。了達已下
化德成就。先知法藥後知眾生。知法藥中了
達諸法知世諦也。了達深法知真諦也。知眾
生中善知眾生往來所趣知過未也。知過去
因名為知往。知未來果名來。所趣及心所行
知現在也。知其現在心行善惡而教化之。


上嘆自分下嘆勝進。於中先明修法身行。先
無量功德皆成就下修淨土行。此二之中各
自利他。修法身中先明自利。開閉已下明其
利他。前自利中近無等等明修至。果佛比餘
生名為無等。佛佛道齊故復言等。剋證不遙
故名為近。佛自在惠辨出無等。佛智無礙故
曰自在。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顯自在惠。言十
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
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十漏盡力。義如別章。此應具論。四
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能說
障道。四能說盡善道。備如後釋。所言十八不
共法者。毘曇宣說十力四無畏大非三念處
以為十八。依大品經。別有名字。三業無失無
異相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是其初六。欲無
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
知見無減。是其中六。三業隨智慧行了達三
世。是其後六。亦如後解。
[001-0357c]


下利他中開閉一切諸惡趣門。自無惡因。三
途修羅是其惡趣。諸業煩惱通人趣入名惡
趣門。聖道遮防稱曰開閉。而生道以現其
身隨物現授。三塗人天是其五道。若分修羅
道別有六。初入名生。終出名現。為大醫下隨
生攝益。為大醫王療治眾病。總明化益。能治
曰醫。自在稱王。醫王中勝故名為大。下別
顯之。應病與藥量宣授法。貪教不淨。瞋教慈
心。如是等也。令得服行勸物修習。令得服者。
教起聞思攝受法也。令得行者。教使依法起
修行也。


下淨土中先明自利無量功德皆悉成就。淨
土因成如下文說。無量佛土皆已嚴淨。淨土
果就自報離染名之為淨。又用自在亦名為
淨。淨滿法界故曰無量。下明利他。其見聞者
無不蒙益。親近益也。見形聞名皆得益矣。諸
有所作亦不唐捐。順行益也。捐謂捐棄。無有
順行虛然唐棄。名不唐捐。上來別嘆。


如是一切功德具足總以結嘆。言皆具者。解
有兩義。一就人以論。所列菩薩齊具前德故
云皆具。二就德而辨。於前德中無德不備故
云皆具。次列其名。菩薩眾多文中且列五十
二人。菩薩之名皆依德立。言等觀者。多觀真
諦平等法也。不等觀者。多觀世諦差別法也。
等不等者。二諦通觀。此約惠別定。自在王
依定立稱。此前約行。其法自在及與法相約
法以別如是等也。如是菩薩三萬二千。


第五總結。上列聖眾。下列凡眾。於中初先列
其天眾。次列鬼神。後列人眾。鬼神是其天之
[001-0358a]
輔從。次天以列天中。初先列其梵眾。次列帝
釋。後列餘天。梵中初言萬梵天王列數辨眾。
此皆應是初禪梵王。尸棄列名。此云頂髻蓋。
乃是其編髮梵王。下言螺髮。應是其人。從餘
天下辨其來處。此言稍略。若具應言從餘四
天上下來也。詣佛所至聽法所作。就帝釋中
復萬二千舉其數也。天帝辨眾帝猶主矣。刀
利天主名為天帝。亦從餘天還彰來處。在會
所至下列餘天。通言并餘大威力者。辨前
兼後故說為并。謂欲界中餘天也。次列鬼神
龍。是畜生。於中具有四生差別。有大神德能
來聽法故今列之。夜叉是其輕健鬼也。乾闥
婆者是天樂神。亦鬼道攝阿修羅者。人傳釋
言。名不酒神。不知是非。或云劣天。依如毘
曇。修羅唯鬼。依法念經。有鬼有畜。如彼羅
睺阿修羅王是師子兒。體是畜生。依伽那經。
有天鬼畜三種差別。修羅凡有五地之別。一
在地上眾相山中。如地經說。勢力最下。二須
彌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
名曰羅睺。統領無量阿修羅眾。三羅睺下復
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勇健。四勇
健下復過二萬五千由旬有修羅王。名曰華
鬘。五華鬘下復過二萬一千由旬修羅王。名
毘摩質多之。領無量阿修羅眾。毘摩之母本
從天生。故名劣天。劫初成時有諸天女來海
中洗。水觸其身遂失精氣。流在水中成一宍
卵。逕八千歲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九頭。頭
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爪。爪上出
火猶如譬礰。二十四手。九百九十九脚。此女
[001-0358b]
後時在海浮戲。水精入體生一宍卵。逕八千
歲生毘摩質多。有九頭。頭有千眼。口中出火。
有九百九十九手脚。唯有八其形四倍大於
須彌。純食淤埿及與藕根。多與天諍。如法念
說。迦樓羅者。是其鳥神。於中有其金翹之鳥。
純食諸龍。有四生別。其化生者食四生龍。其
胎生者食三生龍。除其化生。其卵生者食二
生龍。除化除胎。其濕生者唯食濕生。此四天
下有一化生如樓羅王。名曰正音。壽八千歲。
日別噉食天龍王五百小龍。遶四天下周而
復始次第食之。命欲終時諸龍吐毒不復能
食。飢火所燒。聳翅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
而復上來。往還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輪
山頂上命終。以食諸龍身宍毒氣遂發猛火。
其難陀龍王及跋難陀恐燒寶山遂降大雨。
渧如車軸。以滅其火。身宍消散。唯有心在。
大如人膝。純清流離。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
釋得之為髺中珠。緊那羅者。此名疑神。體是
畜生。形狀似人。面極端正。頂有一角。人見生
疑。不知為人為鬼為畜。故名疑神。此二是其
天之樂神。摩睺羅伽是腹行神。世人相傳是
奔神也。下列人眾。比丘如上。尼猶女也。憂婆
塞者名為善宿。懷善宿德。亦云近住。近善而
住。亦名清信士。優婆姨者。優婆如前。姨猶女
也。上來第二列其徒眾。


彼時佛下第三大段明其佛眾雲集所為。於
中初明佛與諸眾圍遶說法。說何等法。文中
不辨。不知說何。下明如來於眾獨勝。譬如須
彌顯于大海。喻說顯勝。高顯獨出在於大海
[001-0358c]
名顯。于海弊於諸眾合以顯勝也。


上來由序。自下約對不思議德悉為正宗。如
勝鬘經嘆佛功德正宗所收。此亦應然。無勞
致疑。此正宗中文別有二。一因寶積獻蓋如
來顯示不思議德令人願求。二寶積說已白
佛已下因寶積啟請如來宣說淨土因果令人
習學。前即是其法身因果。後即是其淨土因
果。初之一段望前為正。望後仍有起發之義。
故亦名序由。其蓋中現十方國。起後所說淨
土因果故得名序。於中有三。一寶積等獻蓋
為由。第二如來合蓋現變。三寶積等觀之敬
嘆以顯願求。初中爾時獻蓋時也。當爾佛在
菴羅薗時。次舉獻人。毘耶離城出其生處。有
長者子標別其人。名曰寶積厈其名諱。與五
百等兼列其眾。下明獻蓋時。蓋諸佛獻奉方
共便供養佛。正明獻蓋。


第二如來現變之中光合為一。次廣令大後。
於蓋中廣有所現。前合一中佛之威神明合所
由。此不思議解脫之力說為威神。約通而辨。
是幻通力非餘通等。通有幾種而言非餘通。
有四種。一如意通。運變自身大音普遍。二者
幻通。轉變外事。三法智通。通達諸法。四聖
自在通。能於苦中生其樂相。於樂法中生於
苦想。苦樂法中生不苦不樂想。如是一切不
隨緣變名聖自在。今轉外事故是幻通。何故
悉受合之為一。為令施者眾望滿足故悉受
之。為成一用故合為一。佛初成道受四王鉢
合之為一。又為顯示不思議力故合為一。次
廣令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經中說。一四
[001-0359a]
天下有一須彌四大海水鐵圍。圍遶以為一
界。數之至千名小千世界。小千為一數復至
千名中千界。中千為一數復至千名為三千
大千世界。此三千界同時成壞故合為一名
世界剎。數此至於恒河沙數名世界性。此性
為一數復至於恒河沙數名世界海。海復為
一數之至恒河沙數名世界種。種復為一數
之至恒河沙數名一佛界。依如華嚴。如是轉
增凡有十重。最後名為世界須彌。今言三千。
一剎為言。下明所現。所現有二。一現此界。二
又十方下現他方事。現此之穢令人同厭。現
他方淨使人同欣。現此界中事別有五。一現
地相廣長悉現。二現諸山。三現眾水。四現日
月星辰等事。五現諸天龍神宮等事。現他方
事言少可知。


自下第三明寶積等覩前神變敬嘆發心。於
中初先明諸大眾讚嘆禮敬。爾時一切大眾
舉敬嘆人。覩佛神力敬嘆所由。嘆未曾有口
業嘆也。合多為一。廣小令大。蓋中普現諸事。
昔所未見。名為未有。合掌禮佛身業敬也。觀
佛無厭故曰不捨。下明寶積說偈廣嘆。先舉
嘆人。佛前嘆處。偈訟嘆相。何故偈嘆。解有
兩義。一偈言要略。少字之中能攝多義。寶積
令欲以其略言廣攝佛德故須偈訟。二偈言
美妙諸讚嘆者多以偈訟。寶積今欲讚美佛
德故須偈訟。


下出嘆辭。辭中合有三十六行。四句為偈。有
十八偈。人科種種。合判為五。初有兩行。以為
初段。嘆美佛德。次有兩行。為第二段。訟嘆
[001-0359b]
向前所現之事。法王法力超群生下有十三
行。為第三段。重嘆餘德。今奉世尊此微蓋下
有四行偈。為第四段。訟嘆向前所現之事。大
聖法王眾所歸下有十五行。為第五段。廣嘆
餘德。


就初段中初先正嘆。後故稽首總以結敬。就
正嘆中分別不同。乃有三種。一嘆身嘆德。二
門分別。初句嘆身。餘文嘆德。就嘆身中遍嘆
佛眼。何故而然。六根身中眼根為首。就始遍
嘆。餘略不論。又人身中頭最為上。頭中眼
勝。就勝遍嘆。又人相見先目相覩。隨見先嘆
故遍嘆眼。言目淨者。嘆其眼淨淨。有二種。一
者青白分明色無闇濁名之為淨。二照囑分
明說之為淨。言修廣者。嘆其眼相。修謂長也
廣猶闊也。如青蓮者。類以嘆之。如有二種。
一淨如清蓮喻前淨也。二形如青蓮喻前修
廣。下嘆德中嘆三學。行心淨已度諸禪定者。
嘆佛定行。如來定心畢竟離染。名之為淨。超
出餘人一切正受名度諸禪。久積淨業稱無
量者。嘆佛戒行。戒名淨業。佛修曩劫故云久
積。以佛久積純淨業故名稱無量。舉稱無量
彰業淨矣。道眾以寂嘆佛惠行。由惠明勝故
能利人舉能利他。彰惠勝矣。由前見佛為眾
說法。故嘆噵眾。寂是涅槃。導眾入中。又寂是
真諦。導人趣入。故經說言。一切世諦若於如
來悉名第一義。為令眾生得第一義說世諦
故。第二約就身戒心惠四門分別。目淨一句
嘆佛身淨。心淨一句嘆佛心淨。此二一對身
心分別。久積淨業依身嘆戒。導眾以寂依心
[001-0359c]
嘆惠。此二一對福智分別。此則涅槃修身修
戒修心修惠四種果也。第三約就嘆身嘆德
嘆名嘆德四門分別。目淨一句讚嘆佛身。心
淨已度久積淨業嘆佛行德。心淨行體。淨業
行德。此二自德稱無量者嘆佛名。稱導眾以
寂重嘆佛德。此二化德。下總結。敬佛備前德
故我稽首。此初段竟。


下次訟前所現神變。既見大聖以神變者。訟
嘆向前合蓋之事。既謂已也。以猶用也。前已
見佛用神通力合蓋為一。故云既見以神變
矣。普現已下訟前蓋中所現事也。向前蓋中
通現此土及他方事。今此遍訟他方之事。此
土之事在後別訟。普現十方無量土者。現其
化處。其中諸佛現其化主。演說法者。現其化
相。於是一切悉見聞者。由佛普現。於是會中
一切大眾悉見十方無量佛土。及見彼佛聞
其說也。


自下第三重嘆餘德。有十三行。相從為三。初
有五行嘆佛說巧。次有六行嘆佛化。能下有
兩行嘆佛心等。就初段中前之三行嘆說世諦
不違第一。後之兩偈嘆說第一不違世諦。前
中初行明說益人。中間一行明說合法。末後
一行牒以結敬。就初行中法王法力起群生者
嘆佛說德殊勝過人。佛於諸法德勝自在故名
法王。知法有餘稱曰法力。此德過人名超群
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者。說能益物。法能資潤
名為法財。常以法財能常說也。言施一切能
廣益也。第二行中能善分別諸法相者。巧說
世諦。於第一義而不動者。不違真諦。第三行
[001-0360a]
中以於諸法得自在者。牒初行中法王法力。自
在猶是王之義也。是故稽首此法王者。就之
結敬。就下兩行明說真諦不違世諦。於中初
行說真不違有果。後行說真不違有因。說法
不有亦不無者。能說真諦。此明法空為真諦
矣。真諦離相亦復離性名為不有。而有實性
故曰不無。如地持說。又復真諦約對名有無
約對名就實亡對名非有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者。不違世諦。就真雖說非有非無。隨世恒說
從因得果故云以因諸法生矣。所謂以其善惡
因緣苦樂法生。無我無造及無受者。能說真
諦。此明生空為真諦矣。真中無有我人可得
名為無我。以無我故無人作因。名為無造。無
人受果。名無受者。善惡諸業亦不亡者。真中
雖無世諦。恒有用之牽果故曰不亡。自下第
二嘆其化能。初先別嘆。當禮法海總以結敬。
前中初先嘆其化。始以斯妙法濟群生下嘆
其化。終又復前嘆小乘法化。後則嘆其大乘
法化。復就前中初先別嘆三寶。於下總以結
之。別中初明佛寶現世。始在佛樹力降魔者。
成佛方便佛依樹成。所依之樹或名佛樹。或
稱道樹。或復說之為菩提樹。樹下成佛名為
佛樹。樹下得道說為道樹。樹下證得菩提之
果。是故亦名為菩提樹。將成託此故云始在。
魔於爾時恐佛道成而來惱亂。菩薩即入勝
意慈定。神力伏魔名力降魔。又以慈力令魔
摧伏名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者。正明成
佛。得甘露滅明證滅諦。世間甘露能除燋渴。
滅諦涅槃能除渴愛。是故約喻名甘露滅。隨
[001-0360b]
化現證故名為得。言覺道成明得道諦。覺者
是佛。道是菩提。剋就云成前得。此成言左右
耳。次明法寶。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轉
下明化正法。摧耶邪中以無心意無受行者。
自無所著以謂由也。由無心意無受行等。便
能滅配能說為異言。無心意無妄心體。此言
略少。若具應言無心意識。心意識等有何差
別。依如毘曇。就一事識隨義以分。義別五門。
所謂名義業世施設。名者名心名意名識。義
者集起是其心義。思量是意。別知是識。業者
遠知名之為心。知未來法說之為遠。從來未
起與身俱故。前知是意知過去法。續知是識
知現在法。此乃約對三世境界以別其業。世
者。約就三世心體以別三種。未來說心。過去
說意。現在說識。言施設者。界施設心。謂七心
界。入施設意。所謂意入。陰施設識。若依慢
伽七識名心。集起本故。意識名意。司諸塵故。
五識名識。了現境故。今依後門識之。一字偈
迮不論證實除捨。是以言無無受行者無妄
心用。謂無受果行因心也。亦可。初言無心意
者。無識陰也。言無受者。無受陰也。言無行
者。無行陰也。略不說想。以偈迮故。此句明其
自無所著。而悉摧伏諸外道者。能破邪執伏
外之相。廣如經說。下明化正。三轉法輪正明
所說。此名四諦以為法輪。從喻名之。如轉
輪王所有輪寶能能摧剛彊轉下眾生上昇虛
空。四諦如是能摧眾生惡不善法轉下眾生
上入聖道。故說為輪。聖說授人目之為轉。轉
別有三。一示相轉。如說三苦及八苦等是其
[001-0360c]
苦諦。業煩惱等是其集諦。苦集盡處名為滅
諦。戒定惠等是其道諦。如是一切。二者勸
轉。苦汝當知。集汝當斷。滅汝當證。道汝當
修。三者證轉。苦我已知。集我已斷。滅我已
證。道我已修。三轉如是。初轉何處。波羅榛國
仙人鹿苑。本為誰轉。憍陳如等。於大千者出
其說處。於大千界百億閻浮同時轉也。其輪
本來常清淨者。嘆其所說不同情取故言常
淨。問曰。滅道常淨可爾。苦集染法云何言淨。
觀此破染能淨名淨。又此法相不同情取故
亦名淨。下明僧寶。天人得道此為證者。約人
顯法。六道俱益至論得聖。唯天與人故遍舉
之。尋說悟聖名為得道。以此證成佛說不虛
名此為證。又證如來所說清淨亦名為證。上
來別舉三寶。於是現世間者總以結之。上明
化始。下明化終。又復前明小乘法化。下明大
乘。於中三句。前二教人令得涅槃後一化人
令出生死。前兩句中以斯妙法濟群生者。用
法教人。所謂以此大乘妙法濟度眾生。一受
不退常寂然者。明受有益。一約在心名為一
受。道行堅固稱曰不退。永證涅槃名常寂
然。度老病死大醫王者。嘆佛化人出生死也。
教斷集因不受來苦。是故名為度老病死。亦
教度生。遏迮不說。以老病死苦遇麁重為是
偏舉。佛能教人除斯苦患名大醫王。上來別
嘆。當禮法海得無邊者。總以結敬。佛具多法
名為法海。化德廣多名德無邊。


自下第三嘆佛心等。初先正嘆。孰聞已下結
成可敬。前正嘆中先嘆如來不為緣動。於善
[001-0361a]
已下讚嘆如來於緣平等。此二之中各有法
喻。前中初言毀譽不動。法說以嘆。緣有違
順。毀違譽順。佛心平等不為其動。此言略
少。若具論之。緣有八種。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是其八也。利衰二種約身以說財。榮潤已名
之為利。殺縛事等說以為衰。毀譽稱譏就口
而辨。遇惡罵辱名之為毀。過善談讚目之為
譽。當惡而道名之曰譏。當善而論謂之為稱。
苦樂就心。此之八種名世八法。在世同有。亦
名八風。能動人心。如來於此悉皆不動。偈言
要迮且舉毀譽。如須彌者喻顯不動。後中初
言於善不善等以慈者。法說以嘆。順己名善。
違己不善。佛皆慈之心等如空。喻說明等。上
來別嘆。下結可敬。孰謂誰也。聞如是人中之
寶而不尊敬而不歸承。


次下四行是第四段重訟前事。今奉世尊此
徵蓋者。訟已向前蓋中事也。於中現我三千
界者。訟前遍覆三千世界廣長悉現。諸天龍
神所居宮者。訟前天宮龍神等宮悉現蓋中。
悉現世間諸所有者。訟前須彌鐵圍山等。十
力哀現是化變者。須荷佛恩。佛具十力。由十
力尊哀愍我等現此化變。眾覩希有皆嘆佛
者。訟前大眾覩佛神力嘆未曾有。我今稽首
三界尊者。結已歸敬。


自下第五廣嘆餘德。行別十五。相從為三段。
初有兩行嘆佛身業。中間六行嘆佛口業。後
之七行嘆佛意業。就身業中。大聖法王眾所
歸者。嘆佛人高。淨心觀佛靡不欣者。嘆佛身
妙靡猶無也。以佛身妙淨心觀者無不欣慶。
[001-0361b]
除邪謗人。各見世尊在其前者。嘆佛化巧。以
化巧故有感斯現。佛以過去業得此妙身相。
無心於彼此而能應一切。斯則神力不共法
者。結嘆顯勝。亦得名為結嘆顯異。他無此力
故云不共法。就嘆口中初有兩行。讚嘆如來
隨音異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者。發言不異。眾
生隨類各得解者。悟解不同。汎解有二。一約
真說一。如來真實常法螺聲相名為一音。眾
生於中種種異解。如一真身種種異現。如來
真實常寂之聲名法螺音。恒有恒無名常寂
聲。於淨耳者無時不聞名為恒有。有非新發。
無淨身者無時暫聞。名為恒無。無非始性。二
就應說一。於中有二。一約方言以說一音。如
未或時作一胡音。眾生於中解種種語。餘亦
如是。二約法說一。如來或時說一布施名為
一音。眾生於中解種種法。餘亦如是。今此所
論就應辨一等。就應中此偈約就方言以說
一音。眾生於中解種種語故云隨類各得解
矣。皆謂世尊同其語者。謂偏同己。斯則神力
結嘆顯勝。次有兩行。讚嘆如來隨法異說。佛
以一音演說法者。發言不異。眾生各各隨所
解者。悟解不同。如來或時對一眾生說一種
法名一音說。眾生於中解種種義名各各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者。起行異也。斯則神力結
嘆顯勝。下有兩行讚嘆如來隨心異說。佛以
一音演說法者。發言不殊此亦是其隨法一
矣。或有恐怖或歡喜等生心各以取說一法。
有人專謂說己罪過當墮惡道。所以恐怖。有
人專謂說己善業當生善處。所以歡喜。有人
[001-0361c]
專謂呵己過非。所以厭離。有人專謂教己善
義聞法生信。所以斷疑。斯則神力結嘆顯勝。
下嘆意中。初四行偈嘆佛德備。後三行偈嘆
佛解具。前四行中初兩行偈嘆佛智德。後兩
行偈嘆佛斷德。此二之中各自利利他之別。
前智德中。稽首十力大精進者。嘆佛十力力。
由懃成故歎精進。稽首己得無所畏者。嘆佛
四無畏。先成在己故云己得。稽首住於不共
者。歎佛十八不共法也。此歎自德。向前文中
先舉其德後結稽首。今此文中先彰稽首後
出其德。文之左右。稽首一切大道師者。歎其
利他。下斷德中先歎自德。稽首能斷眾結縛
者。除其滅障。稽首已到於彼岸者。明證滅果。
涅槃彼岸隨證名到。亦可。前言能斷結縛離
生死因能到彼岸出生死果。下明利他。稽首
能度諸世間者。謂能度於眾生世間出生死
因離生死果。能教眾生出生死果度生死因
得有餘滅。稽首永離生死道者。得無餘滅。上
明得備下明解具。悉知眾生來去相者。明能
知人。來謂未來。去是過去。以偈迮故不說
現在。下明知法。善於諸法得解脫者。總明知
法。於諸法中心無偏著名得解脫。下別顯之。
不著世間如蓮華者。於有不染此明離愛。常
善入於空寂行者。於空能解。此明離見。達諸
法相無罣礙者。於法能知。此明離癡。稽首如
空無所依者。於空能證。明離妄相。如空平等
更無所依。佛亦如是。證心平等無所取著。故
無所依。獻蓋至此望前為正望。後仍有起發
之義。故亦名序。
[001-0362a]


自下一段唯是正宗。因寶積請如來正顯淨
土因果。於中有二。從初乃至隨其心淨則佛
土淨以為初段。爾時舍利承佛威神下為第
二段。此二段中總相麁分。初段偏明淨土之
因。設使舉果對以顯因。後段偏明淨土之果。
以實細論。初段因於寶積啟請具明淨土因
之與果。後段因於舍利疑念拂疑顯淨以成
前義。前中有四。一寶積等啟請為由。二如來
讚歎勅聽許說。三寶積等奉教聽受。四佛廣
為說。初中寶積標列請人。說此偈已結前起
後。白佛世尊啟告所請。皆已發心由己所願。
前覩如來合蓋現變顯不思議。生心願求名
為發心。諸人齊發故云皆發。發之已意故言
已發。阿耨菩提是外國語。此名無上正真正
道。阿之言無。耨多羅名上。三名為王。藐之言
真。三復名正。菩提稱道。懃求此道名為發心。
菩提心義後當具論。何故道此心為行本。明
已有本唯須修行生後請也。願聞得下正宣
請辭。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彰己所求。求聞當
果。願聞得佛。求聞正果。願聞土淨。求聞依
果。此成依果約以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
佛土行者。諸說土因。唯是敬辭。亦是專義。
專求如來說淨土行故言唯願。前就果德彰
己願聞。略不請說。此就行中唯明請說不彰
願聞。言之隱顯道理齊通。


自下第二如來歎問勅聽許說。先歎。次勅。後
許宣說。歎中善哉是總歎也。善猶好也。所請
事好故名為善哉。是助辭。乃能為諸菩薩問
於如來淨土之行。出其善事。乃者是其。□越
[001-0362b]
之辭。無量眾生皆不能問。至汝方堪故曰乃
能。前兩句中據後以歎。是故偏言為諸菩薩
問淨土行。若就前句。應言乃能願聞得佛國
土清淨。略不云耳。諦聽善思勅誡辭。諦謂審
諦。善謂委善。諦聽得善思得義故並勅之。念
能堅持文義不失。故復教念當為汝說於是
寶積及五百等是第三段奉教聽受。


自下第四佛為廣說。於中應先解淨土義。然
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有二。一約大悲隨有
之行宣說眾生以為佛土。二直心不約就出
世恒菩提行說直心等而為佛土。前中有三
段。一總說眾生以為佛土。二所以下釋前眾
生為佛土義。取土為生故名眾生以為佛土。
三所以下轉釋為眾生取佛土義。初中眾生
是佛土者。緣中說土。土因悲得。悲由生起。以
有眾生菩薩起悲。悲故得土。故名眾生為佛
土耳。無限大悲等眾生界情無分限故。名一
切眾生之類悉為佛土。第二釋中所以者何。
問前起後。土是己報。所以乃說他眾生類為
我佛土下對釋之。釋意如何。菩薩取土原為
眾生。得土生由故名眾生而為佛土。文中四
句。前二為於地前眾生。後二為於地上眾生。
前兩句中化。始調終化者。化於種性已前令
生信解。調者調於種性。已上令起行修。亦
可。化者化令生善。善心先無今忽令有。故
名為化。言調伏者。調令離過。離過順法。故名
調伏。菩薩隨所化生而耳佛土者。為依淨土
化人生善故取佛土。如彌陀界一生其中永
善不退。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者。為依淨
[001-0362c]
土調人離惡故取佛土。如彌陀界一生其中
永離諸過。後兩句中。入佛惠者。趣入佛果起
菩薩根修起行因。亦可。入惠定惠莊嚴起菩
薩根。是福莊嚴。文中初言隨諸眾生。應以何
國入佛惠者。隨物所宜故言應。以為依淨土
攝諸菩薩修惠莊嚴故取佛土。初地已上皆
入三世諸佛智地。為教眾生入是智地故取
佛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者。應以
如前為依淨土攝諸菩薩修福莊嚴故取淨
土。菩薩所行能為佛本。就人以彰名菩薩根
亦可。菩薩行中相起初為後本名菩薩根。但
諸眾生藉處不同起道各異。是故並言應以
何國菩薩為之取種種土。問曰。所取為真為
應。體即是真用相是應。應必依真故現應而
取真土。


自下第三轉釋為眾生取佛土義。先問後解。
所以者何問也。問有兩意。一問菩薩得土自
安。所以偏言為眾生者何。二問觀空破相之
惠能治染過可得淨土為眾生。是其取有之
心。所以能得淨土者何下對釋之兩意別解。
菩薩取於淨因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解初意
也。雖得自安。取土之意原為益生故。說為生
而取土耳。譬如有人下釋後意也。釋意如何。
淨土是其功德之果。唯空不成故為眾生能
得淨土。先喻後合。喻中譬如有人欲於空地
造立宮室隨意無礙。順舉其得人喻菩薩。修
起淨土名造宮室。依空修惠依有起悲名為
空地。用此求土得變不難名為無礙。若於虛
空終不能成。舉失顯得。捨有純空無得土義。
[001-0363a]
終不能成下合顯法。先合前得菩薩合人。辨
法同喻故曰如是。為成就眾生故合於地也。
空略不合。願取佛國合造宮室。隨意無礙略
而不合。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合後失也。純
空不成故言非矣也。


自下第二明其出世順菩提行為淨土因。於
中有二。一明行體。二如是寶積隨其直心則
能發下明其行修次第成義。就前段中有十
七句。一一句中皆先舉因。對上諸中願說菩
薩淨土之行。後舉其果。對上請中願聞得佛
國土清淨。文中皆言菩薩成佛。對前請中
願聞得佛。不諂眾生來生國等。對前願聞
得佛國土清淨。此義須知。文中有二。一修
善法起淨土行。二說除難下明離惡法捨穢
土行。前修善中三句分別。一約因分別。相從
為三。一起行心。二布施下明所起行。三迴
向下明轉行心。二就果分別。汎論土果有三
莊嚴。一事莊嚴。謂眾寶等。二法莊嚴。風鈴樹
等皆宣法音。三人莊嚴。勝善眾生居住其中。
今此文中從初乃至三十七品是淨土來。明
人莊嚴。皆說善人來生其國迴向一句。明事
莊嚴及法莊嚴。故下文言得一切具足功德。
國土理實齊通。語之隱顯。三隨文釋。就因土
中先解初段起行之心。心行別有三。一是直
心。二是深心。三大乘心。此大乘心下光嚴
中名菩提心。下光嚴中更有一種名發行心。
此中略無起行之意名發行心。初言寶積當
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者。對果辨因。對前唯願
說淨土行。淨妙之果虛心不得故須宣說。直
[001-0363b]
心為因。直心有二。如涅槃說。一自行直。起行
不虛。二化他直利物不圍。由此能得淨土之
果。世尊因中而與果名。故說直心以為淨土。
其猶世人說食為命。餘行皆爾。菩薩成佛時
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明因得果。亦得名為舉
果顯因。此即對上願聞得佛國土清淨。菩薩
成佛是得佛也。不諂來生是淨土也。不諂猶
是直心別稱。菩薩自直安能使他直心眾生
來生其國。解有四義。一以直心淨業之力自
然感彼不諂眾生來生其國。如屠殺人自然
還感屠殺眾生來生其家。二由自直心令他
直心眾生樂見愛好親近。故令不諂眾生來
生。三自直教他所敬眾生還來歸從。故令不
諂眾生來生。四由直心得妙淨土。以土妙故
物皆樂往修直往生。故令不諂眾生來生。餘
行悉爾。第二深心對果辨因。信樂慇至名曰
深心故。地論言。其深心者謂信樂等。菩薩
成等明因得果。言具足功德眾生來生者。深
心是其諸行之因。能生諸德。以是力故還令
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發言大乘心是菩
薩淨土者。對果辨因。此乃是其求佛之心名
大乘心。行能運通目之為乘。乘中莫加謂之
為大。諸佛菩薩名為大人。大人所乘名為大
乘。求此之意名大乘心。有經亦言名菩提心。
皆得無傷。由是得土故名淨土得果。可知上
來明其起行之心。


下次明其心所起行。於中有二。一明行體。二
三十七下行熟成道。前行體中。六度自利。四
無量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布施是菩薩淨
[001-0363c]
土舉因。菩薩成佛時明因得果。一切能捨猶
是布施。由自施故感彼眾生來生其國。持戒
舉因。菩薩成下明因得果。行十善道滿願眾
生來生其國者。十善是戒行。十善道戒行具
也。言滿願者戒心極也。以自持戒故令十善
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舉因。菩薩成
下明因得果。經文不同。有經直言三十二相
莊嚴眾生來生其國。此直舉果。是義云何。修
忍離瞋得端政報。菩薩自修忍辱之行得相
好果。未來還有修行忍辱得相眾生來生其
國。有經說言。三十二相柔和眾生來生其
國。此通因說。柔和猶是忍之別稱。菩薩自修
忍辱柔和得相好果。未來還有如是眾生來
生其國。三十二相如涅槃說。地持亦有。諸行
皆得。且就忍論。精進舉因。菩薩成下明因得
果。懃修一切猶是精進。禪定舉因。菩薩成
下明因得果。攝心不亂猶是禪定。智惠舉因。
菩薩成下明因得果。正定眾生來生國者。種
性已上名正定聚。惠行成者住正定聚。住正
定聚者惠行成就。由自修惠正定不退。還令
如是眾生來生。下利他中。初四無量明利他
心。第二四攝明利他行。第三方便明利他
智。就利他心中四無量心是菩薩土。對果辨
因。慈悲喜捨是四無量義。如後釋。菩薩成下
明因得果。愛憐名慈。惻愴曰悲。慶悅名喜。亡
懷稱捨。心無存著故曰亡懷。利他行中四攝
舉因。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其四也。義如別
別章。此應具論。今且釋名。布施如上。因其
布施錄物。初從道名布施攝。此與檀度有何
[001-0364a]
差別。用同體義分。直爾與財名為檀度。因其
與則錄人從道名布施攝。美辭可翫名為愛
語。因其愛言錄物從道名愛語攝。言利益者
經論之中亦名利行。通釋一物。於中別分。事
中饒潤名為利益。化之起道說為利行。因其
利行錄人道從名利益攝。言同事者。經論之
中亦名同事。亦名同行。亦名同利。通釋是
一。於中別分。事中共同名為同事。行中同修
名為同行。成德共同名為同利。初下次中第
三是上因同錄生名為事攝同行攝等。菩薩
成下明因得果。解脫所攝眾生生者。自以四
攝攝取眾生令解脫故。未來成時還有出世
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利他智中。方便是菩薩
舉因。化智善巧名為菩薩成方便。方便無量
此應宣說四無礙惠為方便矣。故下宣說於
一切法無礙眾生來生其國。得果可知。上來
明行。下次明其道行成熟。虛通說為道矣。道
行眾多今此略舉三十七品。三十七品淨土
者是菩薩對果辨因。義如後釋。菩薩成下明
因得果。念處正懃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
國者。還是其道眾生來生。念謂四念。身受心
法是其四也。懃謂四懃。未生諸惡令其不生。
已生令滅。未生諸善令其得生。已生令其廣。
是其四也。言神足者。四如意足。欲定精進定
念定惠定是其四也。根謂五根。信進念定惠
是其五也。力謂五力。名同五根。覺謂七覺。念
擇精進猗喜定捨是其七也。道謂八道。正見
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其八也。以自修故令此眾生來生其國。上來
[001-0364b]
明行下。明迴向轉行之心。以迴向力令前諸
行捨遠諸有趣向涅槃。故名轉行。迴向舉因。
迴向用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迴向有
三。一菩提迴向。用己善根成大菩提。二眾
生迴向。己善根迴施眾生。三實際迴向。用己
善根迴求實際。廣如別章。此應具論。菩薩成
時明因得果。亦得名為舉果顯因。言得具足
功德國者。上來諸句明人莊嚴。故說善人來
生其國。此句明事及法莊嚴。故說具足功德
國土。眾寶莊嚴及諸佛法名為具足功德因
矣。上來修善起淨土行。


下明離過捨穢土行。所得國土無諸穢惡。於
中三旬。初說除難教他離過。後二自離前教
他中說除八難已下是淨土者對果辨因。教
他除難為土因矣。何者八難。三塗為三。人中
有四。一是生盲生聾等難。二是世智辨聰之
難。謂惡邪見。三是佛前佛後之難。無佛法時。
四欝單越難。四中初一就苦說難。第二就惡。
此二當體。第三就時。四□□□□□□八長
壽天難。謂色無色界在此無有初入聖□□
□□□□□□人修治捨離此難故名說除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