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85 說無垢稱經疏-唐-窺基 (master)



No. 1782 [cf. No. 476]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凝空。啟玄樞於不二。權方孕道。
演妙寶於無三。或顯敞鴻猷。高謝金輪之業。
或密開冲最。俯贊玉璞之緒。咸欲清炎楚慧
雨。蕩渠溺以慈津。指九有而會十空。徵八解
而敷七覺。至哉赫矣。難得而名焉。今此經者。
含眾旨之大虛。綰群筌之天沼。理窮真俗之
府。迹軼心言之外。杳神機而靡測。湛粹德而
難思。變百億於足按。運三千於掌握。合蓋羅
於萬像。彰塵岳之危浮。丈室總八希。照真
場而永淨。納妙高於毫芥。境均大小。灌巨海
於蹄涔。織齊寬狹。闡玄門之祕鍵。移覺苑之
道獲。出朽宅之牛軒。渡洋河之象駕。所以
西靡玉諜東耀金姿。競賞一真。已經六譯。既
而華梵懸隔。音韻所乖。或髣髴於遵文。而
糟粕於玄旨。大師皎中宗於行月。鏡圓教於
情臺。維絕紐而裕后昆。緝頹綱以格前範。陶
甄得失。商搉詞義。載譯此經。或遵真軌。說無
垢稱經。序品第一者。振金聲於金口。揚玉字
於玉麾。警濤群聰。宣暢云說。道融真宰。業檀
靈機。韜紫袂以潛儀。偶玄儒以耀彩。或權
或實。示寢疾而演大方。乍隱乍顯。假對揚以
光體命。播英聲之十子。皆詞道屈。標灌頂
之一人。承威纔暗。既清梵行。且肅神㯲。雅
譽遠彰。名無垢稱。經者。貫也攝也。貫二理而
[001-0993b]
不虧。攝四生而莫墜。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
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者。類也別也。區
分玄旨。條貫幽筌。類別而彰。目之為品。此經
部成六卷。合有一十四品。今此建初。故名第
一。


經。如是我聞。


贊曰。今解此經。合以六門分
別。一經起所因。二經之宗緒。三明經體性。四
敘經不同。五科品所從。六釋本文義。第一經
起所因。略有五種。一為令眾生起欣厭故。二
為令二乘有取捨故。三為顯菩薩內外修故。
四為顯如來威德大德故。五時眾根熟所宜
聞故。一為令眾生起欣厭者。仰尋。佛現利生。
莫過二種。一現身。二說法。且論諸佛之身。本
來無二。故涅槃云。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諦。
此即是諸佛最勝之上願。隨眾所宜聞見。乃
分三種。一法身。即離妄之真理。二報身。即會
真之實智。三化身。即應物之權質。故佛地
經云。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昔由虛妄所
䨱。俗事翳而愚生。今假真法而修。正理明而
報起。夫理為覺道之本。顯位而號法身。報為
聖德之先。修圓而稱報體。妙理則中人未了
妙理者。佛性法身。中人者。十地菩薩。十地菩薩。猶未明了佛性法身。故菩薩地云。第十地菩薩。現緣境像。
如明眼人隔於輕繫而觀像論亦言。諸佛法身。唯與諸佛與佛。乃能知之。中人既未了。下人故不知也

上智亦下愚不知上智者。佛智報身。下愚者。二乘凡夫。二乘凡夫。未能知佛之真
智。故法花云。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知佛智。下文未知。中人亦未了。是以應

物器而顯化形分身百億。化二乘凡夫。化身之妙用。逗生機而現證
現妙大身。化十地菩薩。他受用身之妙用。自如徵空壁彩。洞
晈無涯。注水琁光。輝華有極。佛身權實。取
譬可明。故下經云。眾會瞻仰大牟尼。靡不心
[001-0993c]
生清淨信。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如來不共
相。身既無異。隨宜說三。法亦無差。住機成
四。如如意珠隨求雨寶。猶天帝鼓應念發聲。
法有四種。一教。二理。三行。四果。法雖萬差。
不過此四。意解能詮。名之為教。教之所詮。稱
之為理。隨理所修。因之為行。因修所證。號之
為果。然此四種。各自無二。任緣有異。並通
三乘故。下經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
各隨所解。普得受用獲其利。斯即如來不共
相。此乃教一。任緣通三。亦即法花一雨普
潤。三乘三草。二聖二木。生長不同。此乃教同
而機有異。成三乘法。此經又云佛以一音演
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
則如來不共相。此亦理一。任緣通三。寶性論
之河性無差。兔馬象三渡之有別。此乃理同
而證有異。成三乘義。法花經中。衣裓机案。唯
有一門。出處雖殊。離諸災難。及取牛車之因
是等。勝鬘又言。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
叉。毘尼。出家。受具足。此六法為大乘。故諸
經論二藏。善蓋名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
波羅提木叉。廣律本名毘尼。此乃所學三藏
之法。能學之人名出家。受具足二乘。人法合
成六處。既言皆為大乘故說。故知小學為成
大因。此乃行同而修有異。頓漸別故成三乘
業。法花又云。中路說化城息處。故說二。三
車初誘。後等賜牛。此乃果同。而設有異。假實
別故。成三乘果。故知。所說法性無差。任彼外
緣。分成種種。由此經起略有五因。寧知令眾
生起於欣厭。欣厭有二。一內欣厭。二外欣厭。
[001-0994a]
內欣厭者。厭謂厭生死身。欣謂欣當佛身。方
便品云。時無垢稱以大方便。現身有疾。以其
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無數千人。皆往問
疾。時無垢稱。廣為說法。言諸仁者。是四大種
所合成身。無常無強。無堅無力。朽故速疾。不
可保信。為苦所惱。眾病之器。多諸過患。變壞
之法。諸仁者。如此之身。其聰慧者。所不為
怙。乃至廣說。諸仁者。於如此身。應生厭離。
於如來身。應起欣樂。如來身者。無量善法共
所集成。從修無量勝福慧生。從戒定慧解脫
解脫智見所生。乃至廣說。諸仁者。如來之身。
功德如是。汝等皆應發心求證。汝等欲得如
是之身。息除一切有情病者。當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遣厭苦心。斷除苦本。令欣
佛體。修行佛因。故知。示疾現不思議。欲令眾
生起內欣厭。又對揚事畢。將赴菴園。佛邊大
眾。皆現金色。知欣厭者。後必果心。外欣厭者。
厭謂雜穢王。欣謂欣清淨土。此經淨土有
二。一此聖現。二他聖現。穢土亦二。一眾生
現。一釋迦現。校勘上下說經始終。所依之
土。兩穢二淨。初佛在廣嚴城菴羅園內。為諸
四眾廣說妙法。寶性獻蓋。讚性佛諸疑。佛
現神通。合蓋酬問。未明異義國土居常。田告
寶性。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應方便嚴淨自
心。鶖子承佛威神。忽作是念。若菩薩心淨佛
土嚴淨者。勿我世尊行菩薩時。心不嚴淨。而
土雜穢。佛難喻詰。鶖子未知。持髻廣陳其
方欲悟。世尊拂眾疑。或指按大千。云變妙寶
莊嚴。鶖子始讚希見。寶性五百童子。既證無
[001-0994b]
生。八萬四千眾生。皆聞興覺慧。化緣既畢。時
會所堪。佛攝神通。世界如故。後佛遣妙吉祥。
問無垢稱疾對揚事訖。將赴菴園。菩薩行品
中。表彼示現難思。菴園欻然廣博。迄至說
於經。未更無變穢之文。彰厭穢而欣淨方。究
竟必當嚴淨。初三現穢土。二四變淨剎。初我
世尊。自變淨土。後淨名妙德。重隔穢方。故
言淨土此聖所變。佛淨名等。俱此聖故。他聖
現者。他聖有二。一香臺品中。鶖子念食時。無
垢稱遂現神通。上方去此。過三十二殑伽沙
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妙香。其中佛號
最上香臺。彼界一切。皆香所成。都無二乘。唯
有清淨諸大菩薩。時此大眾。皆都觀彼佛國
界等事。有千眾生。皆發菩提之意。十千菩
薩。並證無生法忍。二觀如來品中。下人不知
上位。鶖子心忽疑生。此無垢稱。從何來此。佛
言。妙喜世界。有無動如來。彼為度此眾生而
來至此。大眾心生渴仰。欲見妙喜功德莊嚴
清淨佛土諸菩薩等。時無垢稱。斷取彼界。置
右手掌。如陶家輪。猶花鬘貫。入此界中。示諸
大眾。雖復彼此二界相雜。各見所居。與本無
異。佛告大眾。欲得如是莊嚴佛土。皆當隨學
無動如來。本所修行。時此土有八十四那庾
多數諸人天等。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願生彼
界。世尊悉記一切當生。此二名為他聖所現。
香臺無動。俱他聖故。令厭穢土不起惡因。遣
欣淨方修持淨業。由斯變土現不思議。欲令
眾生起外欣厭。凡夫眾生。聞法修學。必以欣
厭而為根本。經中。此聖所變淨方有二。一釋
[001-0994c]
迦自變。二淨名妙德欲來預變。化所變淨土
亦二。一遠觀妙香。二近瞻妙喜穢土亦二。一
眾生變。二釋迦變。故序品言。告舍利子。我佛
國土。常淨若此。為欲成熟下劣有情。是故示
現無量過失雜穢土耳。譬如三十三天。共寶
器食。隨業所招。其食有異。如是舍利子。無量
有情。生一佛土。隨心淨穢。所見有異。是故。
淨者本聖者土。神力令餘下劣有情。亦得變
淨。由此。穢者本是下劣有情之土。聖者隨之。
亦為穢。此諸身土。有漏無漏。或真或似。准
果准圓。准凡准聖。自識異識。所變淨穢。如
唯識論。並應分別。此聖變淨。略有二緣。一拂
小疑。二警群意。他聖變淨。並為一切如來變
穢。但為二乘及凡夫類。非為菩薩。問。何故鶖
子生疑。如來自變淨土。淨名將至。妙德預變
寶方。答。拂疑破病。如來自變淨方。警動群
情。妙德預變嚴剎。問。妙香淨剎。淨名何不持
來。妙喜寶方。淨名攝持于掌。答。妙香須飯。
食見而不持來。妙喜現通。令見亦持于掌。
神通濟利。不一權方。何必並遣持來。齊令
俱見。問。佛本濟生。利成欣厭。何不亦令見
淨。而唯暫隔穢方。答。機向熟。而緣須暫令見
淨。緣不須而未熟。攝穢方。二為令二乘有
取捨者。取捨有二。一內取捨。二外取捨。內取
捨者。捨謂捨二乘心。取謂取大乘智。障有二
種。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初障涅槃。後障菩提。
聲聞斷初。已超生死。得涅槃訖。不能斷後。
未證菩提。不達諸法。故分別心。二乘現有。由
此劣法。彼亦成熟無分別智。菩薩所成。由斯
[001-0995a]
勝法。此亦成熟。取捨之道。其義明矣。由此。鶖
子宴坐。寂然身心。動現威儀。常居滅定。目
連說法。利諸居士。示法離言。乃名真說。飲光
乞食。從貧捨富。令等慈悲修行壞執。善現
持鉢。修行舍衛城。化人其舍理等。乃可
取之。滿慈談演。教諸新學。遣授大法。勿以聲
聞剪剃隨佛。決擇苦空。何以分別之心。而說
實相之法。無滅天眼。明見大千。有無之行雙
徵。而定之見方達。近執出二人之罪。訶令
勿擾其心。心垢而罪生。心淨垢還滅。執日
讚出家之德。誘彼幼童。教捨分別而為無為。
是為出家之利。世尊現身有疾。慶喜緣斯乞
乳。說佛無漏之身。令捨二乘之見。竊觀昔時
逢遇。尚勸捨分別之心。況示疾而演大方。不
讚授菩薩之智。所以問疾品中。吉祥將往問
疾。淨名先空其舍。既同十方佛之。亦現空
其分別。不思議品中。鶖子希床。訶令為法。
後請燈王之座。安處菩薩聲聞。廣說不可思
議。談非二乘境界。飲光引生盲。自喻不了
解之難思。觀有情品中。天女散花。聲聞便
著。鶖子以花不如法。盡其神力去之。天女曰。
是花如法。尊者自不如法。花無分別。尊者有
之。香臺品中。鶖子見日時將至。心思所食。
便香臺之食。勸捨聲聞之意。故攝論云。三
種練磨。斷除四處。障二乘作意。諸疑離疑
心。有分別便迷其境。分別若除。乃冥正理故。
有分別者。未契真宗之妙。莫證菩提。無分別
者。遂會玄門之極。方成大覺。故知示疾現不
思議。欲令二乘起內欣厭。聲聞苦身。任運便
[001-0995b]
滅。故內欣厭。唯說智心。分別心滅。妄境乃
空。正智既生。其理便現。問。聲聞獨覺。隨往
眾多。何獨鶖子一人。屢有詞理之屈。答。聲聞
巨眾。鶖子獨高。舉首對揚。知餘並屈。外欣厭
者。厭謂厭離穢土。欣謂欣清淨土。佛土有三。
一法性土。法身所居。真如之理。二受用土。報
身所居。眾寶嚴飾。三變化土。化身所居。淨穢
不定。至下經文。具廣分別。雖復妙德淨名。俱
變菴園使淨。通警時聞大眾。何獨為化聲聞。
唯有持髻對申。世尊足按。大千變淨。尋復如
常。此唯獨化聲聞。為止鶖子之疑故也。雖亦
大眾同見。不應獨為聲聞。鶖子時獨生疑。故
此俱稱為現。即初現淨剎。為令二乘有外欣
厭。後時所現。並為一切。事既同上。不能具
陳。心清淨故佛土亦淨。心有垢故佛土亦垢。
所以上來欣厭取捨。皆言內外。三為顯菩薩
內外修者。菩薩所修。雖難別舉。總而略例。
不過二種。一內修。二外修。內修者。內修己身
所應成就自利功德。即大智等。而為上首。外
修者。外修利他所應成就利他功德。即大悲
等。而為上首。成唯識說。雖菩薩所修隨其意
樂。一切皆通自他利品。濟拔眾生。即己利故。
自所進修。為眾生故。而隨勝顯。六到彼岸諸
相好業菩提分等。名自利行。六種神通四種
無量四攝事等。名利他行。自利行者。此經序
品歎菩薩德中云。諸佛威德常所加持。善護
法城。能攝正法。紹三寶種使不絕。乃至廣說。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又寶性問淨土相。云何
名為嚴淨佛土。世尊告曰。修回向土。是菩薩
[001-0995c]
淨土。菩薩得菩提時。其國具足眾德莊嚴。又
菩提分品說。諸菩薩雖復行於五無間趣。而
無恚惱忿害毒心。又普現一切色身菩薩。問
無垢稱父母等類。無垢稱言。慧度菩薩母。善
方便為父。母間真導師。無不由是生。惠度第
六。自利德也。方便第七利他德也。又菩薩行
品中。上方九百萬菩薩。請釋迦言。願賜少法。
當還本土。世尊告曰。有諸菩薩解脫法門。名
為有盡無盡。汝當修學。有盡者。即是有為
有生滅法。言無盡者。則是無為無生滅法。如
是一切自利功德。皆是菩薩內所應修。一切
皆以智為主故。恐文繁廣。自利行中。但舉
爾所。餘皆准知。利他行者。序品歎德中言。以
大師子吼聲敷演。美音遐振。周遍十方。乃至
廣說。其見聞者。無不蒙益。后長者子寶性。請
問淨佛土相。及諸菩薩修佛土相。世尊告曰。
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隨諸有情增
長饒益。即便攝受嚴淨佛土。方便品中。歎
無垢稱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滿。明
了有情意樂及行。又菩提分品言。菩薩雖復
行於焰魔王趣。而集廣大福惠資糧。又普現
一切色身菩薩。問無垢稱父母等類。無垢稱
言。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利
物無懈怠。又菩薩行品中。上方菩薩。請釋
迦言。願賜少法。當還本土。世尊告曰。云何名
為不盡有為。謂諸菩薩不棄大慈。不捨大悲。
云何名為不盡無為。雖觀無我。而於有情。不
捨大悲。是名菩薩不住無為。上利他行。恐文
繁廣。且舉爾所。餘准可知。如是一切利他功
[001-0996a]
德。皆是菩薩外所應修。如是菩薩凡聖。通
論趣與未趣。總相兼說。莫過七地。一種姓
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
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此七
地中。初有種姓而未能修。次雖能修。而未能
證。後之之地。雖皆證得。後位勝前。又有十
地。一住種姓。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未入初
地。四已淨意樂。已入初地。五未成就。未至到
究竟地。六已成就。已至到究竟地。七未墮決
定。未成熟中。七地已前。八已墮決定。住八九
地。九一生所繫。到究竟位中。十最後有。即第
十地。此等菩薩所修諸行。別雖無邊。總類而
論。不過四種。一波羅密行。二菩薩分行。三
諸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恐文繁廣。不獲指
陳。至下文中。當別顯說隨應。是此內外應修。
然諸菩薩。有五種生。一除災生。謂諸菩薩。大
願自在二種力故。於飢饉厄難時。為令眾生
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
形廣大。以自身內。普給一切飢餓眾生。或
持明呪。或為藥王。救諸疾疫。隣國戰諍。具勢
息除。有情乖違。誡言和解。惡主逼迫。生彼
調順。諸有邪見。生彼天處。方便除斷。此等一
切。名除災生。二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自
在。隨於一切種類中生。而為上首。方便化導。
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方
便勸說。除彼過失。三大勢生。謂諸菩薩。稟性
生時。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及富貴等。諸異熟
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四增上生。謂諸菩
薩。初地作轉輪王。王瞻部州。二地作金輪王。
[001-0996b]
王四天下。三地作忉利天王。四地作夜摩天
王。五地作都史多天王。六地作樂變化天
王。七地作他化自在天王。八地作初禪天王。
九地作二禪王。第十地菩薩作大自在。過色
究竟。第四禪王。一切生處。最為第一。避四天
王。無定主故。避第三禪。世極樂故。五最勝
生。謂諸菩薩。菩提資糧。已極圓滿。生波羅門
家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
覺。廣作佛事。如菩薩地四十八卷。當廣分別。
准無垢稱。此五生中。資財無量。攝受貧乏。得
名除災生。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法勝。得
名隨類生。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德本。因
既大故。果亦不小。得名大勢生。現身不受十
王果。故非增上生。相非后身之菩薩。故非最
後生。或復唯是隨類生。攝於一切類。皆為
上首。化一切故。皆由菩薩內外修習自利利
他故。能現此為諸菩薩。有如是類。有如是生。
行利益故。此經下文。香臺品中。無垢稱語上
方菩薩言。如是大士。釋迦如來。能為難事。隱
䨱無量尊貴功德。不憚功勞。方便調伏剛強
眾生。諸菩薩眾。生此土者。亦能堪忍種種
勞倦。成就堅牢大悲精進。助揚如來無上正
法。利樂有情。堪忍世界。行菩薩行。饒益有
情。住於一生。所得功德。多於一切妙香世界。
百千大劫。行菩薩行。利樂功德。由此世界有
十種修習善法故。謂以惠施攝諸貧窮。乃至
以四攝攝眾生故。雖知一切菩薩。皆修內外
二行。此經為顯此土菩薩。修不可思議殊勝
之行。勝餘佛土故。四為顯如來威德大者。諸
[001-0996c]
佛聖德。雖復百千。以類而論。不過二種。一大
威力。二大神德。威力有三。一聖威力。二法威
力。三俱生威力。聖威力者。謂佛昔時修習定
力。今者依定。得定自在。隨其所願。一切事
成。以調柔故。善修心故。名聖威力。法威力
者。謂昔菩薩修六度等諸殊勝法。有廣大果。
有大勝利。名法威力。俱生威力者。謂佛往昔
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名
俱生威力。初聖威力。即六神通。一神境智作
證通。二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天耳智作證
通。四見死生智作證通。五知心差別智作證
通。六漏盡智作證通。初神境通有二。一能變。
二能化。變謂先有而改易之。即十八變。一振
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
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
顯。十二隱。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
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化謂先無而今有也。即三種
化。化身。化境。及化語。如上所說。變化二種。
能為二事。一引諸眾生入佛聖教。二惠施無
量受苦眾生。聲聞神通。唯至二千。獨覺神通。
能至三千。如來神通。於一念頃能遍十方。菩
薩初地。至百佛世界。乃至十地。隨其品類多
少之數。如十地經說其分限。乃至漏盡通。二
乘但能斷漏種現。不斷麁重。自知漏盡。而不
知他及漏盡方便。亦不知他於漏盡得有增
上慢。如來具斷種現隨眠。而能了知自他漏
盡及盡方便。亦能知他有增上慢。自無染污。
亦善為他廣分別說諸增上慢。即此所說六
[001-0997a]
種神變。此經序品云。寶性五百獻蓋。佛合為
一。遍䨱大千。此即下八變中第五轉變。轉
多為一故。亦即第八舒。舒小為大故。爾時世
尊。知諸大眾心懷猶豫。以足指案此大地。即
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有千妙寶莊嚴。亦即
第五轉變所攝。據實而論。菩薩所見本是淨
土。二乘凡夫見是穢土。今為二乘等。轉換穢
方。變為淨土故。是第五轉變所攝。還攝為穢。
亦復如是。由佛勝解。能轉變故。問疾品中。時
無垢稱。以大神力。令其室空。除諸所有。唯置
一床。現疾而臥。即十八變中。第十二隱攝。隱
沒所有。令不現故。不思議品中。鶖子希床。
訶令為法。後無垢稱。問妙吉祥。何等佛土有
寶座。妙吉祥言。東方去此。廣三十六恒河
沙佛國。有佛世界。名山幢。佛號山燈王。佛身
長八十四億踰膳那量。其師子座。高六十八
億踰膳那。菩薩身長四十二億踰膳那。座高
三十四億踰膳那。最為殊妙。時無垢稱。起大
神通。山燈王佛。遣三十二億大師子座。來入
其室。十八變中。第六住來。亦第十三所作自
在。念來即來。得自在故。無垢稱室。欻然廣博
嚴淨廣。博者。第八變舒也。變小令大故。悉能
苞容三十二億師子之座。不相妨礙。廣嚴大
城。乃至阿素洛等所住宮殿。亦不迫迮。悉見
如本。前後無異。第九眾像入身也。眾像不小。
身亦不大。故此所攝。身為主故。以此名身。大
像入小。室此所攝。令諸菩薩各自變身。為
四十二億踰膳那量。昇師子座。此乃第八舒
也舒小為大故。無垢稱語舍利弗言。諸佛
[001-0997b]
如來住解脫。名不可思議。能以妙高山王。內
於芥子。四大海水。內於毛孔。以大千界。置
手掌中。此之三種。大小二事。皆無增減。亦
即是此眾像入身。或七日以為一劫。第八舒
也。短為長故。或促一劫以為七日。第七卷
攝。促長為短故。如是一切住解脫不可思議。
佛之神力。廣說如下。皆是此中十八神變。三
種化攝。觀有情品。天女散花。花是神境智通
中化境也。化為也香等故。八希有中第一奇
云。此室常有金色光明。即第十八變放大光
明。乃至第八。此室常現一切佛土功德莊嚴。
諸天宮殿。眾妙綺飾。亦即是此轉變所攝。或
即亦是眾像入身。香臺品中。化為菩薩。上往
妙香。請佛飯食。及九百萬菩薩。俱來至此。第
六往來也。舉眾皆見菩薩往彼等事。即是第
四示現所攝。示現彼事。令眾見故。化九百萬
座等。即是化境。本無而有故。大眾食飯。而乃
有餘。此亦舒也。舒小令多故。如是廣說。不動
佛事。皆是此攝。至下一一當應別配。此上所
說。皆是聖者神通威力。次法威力。由昔菩薩
修行六度之威刃故。能為四相。一斷障。二
資糧成就。三饒益自他。四與當來果。由布施
故。能斷慳悋。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能除他
飢渴疾病匱乏眾苦。當來富樂。得大祿位財
寶朋黨大眷屬故。乃至由般若故。能斷無明。
為己資糧。能以四攝。成熟有情。如境覺了。引
大淨喜。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獲現後利益
安樂。攝諸善根。能正所作。當來能證二障離
繫。隨其次第。配其四相。世界。慳悋無明。一
[001-0997c]
切皆斷。乃至祿位財寶朋黨眷屬。攝諸善根。
二證離繫故。此顯善法威力。後俱生威力。
謂性能憶本生諸事。任運為者情。堪忍受大
苦。窮都史天壽量方沒。壽量形色。名稱勝
彼。下生入胎。放光遠照。入住出胎。三時正
知。生行七步。不待扶持。威德天龍。散香供
養。相好嚴身。摧滅魔橫。支節皆備。那羅延
力。童稚自然。達解工巧。無師能證無上菩提。
大梵天王。自然勸請。雲雷驚怖。入定不動。蠕
動歸向附信菩薩。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
供養。雲龍常候。洗便降雨。遊行不落坐。樹
枝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不虧捨。魔於
六年求便不得。癩癎亂見。復其本心。逆胎
得順。盲者得眼。聾者得聽。三毒得除。常右
脇臥。處草蓐等。曾無動亂。雖現睡眠。而無轉
側。風不動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
足。後方移左。地隨高下。無礫石等。門應大
小。食並彈碎。般涅槃時。大地振動。眾星晃
曜。交流而須。如是等事。名俱生威力。非是
神通威力所作。此經具陳。香臺燈王無動藥
王釋迦五佛。神通威力。餘隨所應。有無准說。
不能一一預顯其事。至下文中。當廣指示。大
聖德者。謂顯如來十號圓滿。二斷二智。名大
聖德。二斷者。謂煩惱障習斷。所知障習斷。即
二障盡。所顯真理。因斷障顯。是斷性故。名之
為斷。二智者。斷煩惱障已不隨轉智。即生空
智。斷所知障已。於一切境無障礙智。即法空
智。復可說三智。謂清淨智。一切智。無滯智。
又佛百四十不共佛法。謂三十二相。八十隨
[001-0998a]
好。四一切種清淨。四無所畏。十力。三念住。三
不護大悲。無妄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
及佛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如是皆名大聖德
法。如瑜伽第四十八及四十九中。顯此功德
體義差別。今此經中。顯佛有七種最勝。名大
聖德。一所依勝。顯佛身有諸相好故。二正行
勝。由佛二利。利益安樂。哀愍世間。令諸天人
獲得義利。三圓滿勝。謂佛戒見軌則淨命四
種皆滿。四智慧勝。由佛四無礙解皆成就故。
五威力勝。具六通故。六斷勝。二障習氣皆永
斷故。七住勝。多住無上等三住。謂聖天梵
住。三解脫門。及滅盡定。名聖住。多住滅盡
定。四靜慮名天住。多住無動第四靜慮。四無
量名梵住。多住大悲。由此晝夜六時。以佛眼
觀察世間。誰於善根有增有減。及得三乘。此
經上下。顯此七勝。名大聖德。成力聖威德。
合名第四如來威德。五時眾根熟所宜聞者。
佛以大悲智眼。晝夜六時。觀察一切世間。方
便善利。無其四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
非法。四無非器。況此經云。諸佛如來威儀進
止。凡所施為。無非佛事。故說此經。時眾宜
聞。非是虛施聽眾無益。此經總有十三位益。
且初序品。因說佛土嚴淨之相。五百長者子。
得無生忍。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三萬二千人。知有為法無常。遠塵離垢。得
法眼淨。八千比丘。漏盡意解。方便品中。淨名
示疾。因問說法。無數千人。皆發無上正等覺
心。聲聞菩薩二品中。先逢淨名。雖彼時聞各
有悟道遣去。答佛不說得道。問疾品中。因共
[001-0998b]
談論。八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不思議
品中。大迦葉引生盲。自喻不了解脫法門。三
萬二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八千菩薩。
得入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
脫境界。觀有情品。菩提分品。不說得道。入不
二法門品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香臺
品中。說十種事勝餘佛土。成就八法。生于淨
土。五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十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菩薩行品中。上方九百萬菩薩。
聞有盡無盡法歡喜。以妙香花。散大千界。供
養佛法及菩薩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觀如
來品中。因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十加那由
他人。皆發無上正等覺心。願生彼界。佛記當
生。法供養品。囑累品。不說得道。二經之宗緒
者。此方先德。依現所有經論義旨。總立四宗。
一立性宗。成立三科法皆有體。薩婆多部是。
迦延雜心婆沙之類。二破性宗。諸法有相。都
無實性。破前立性。成實論是。三破相宗。非但
性空。諸法相狀亦非實有。般若等經。中百等
是。四顯實宗。明一切法真實道理。隨其所應。
有空有有。涅槃花嚴楞伽等是。若其經論唯
有爾許。可定四宗。只如舊阿含經云。舍利
弗入涅槃時。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大眾
部經。何宗所攝。梵網六十二見經。并舍利弗
阿毘曇。正量部教。三彌帝論。上座部論。如是
等經論。並非四宗。何得唯言總有四宗。今依
新翻經論。總依諸教。教類有三。以理標宗。宗
乃有八。教類三者。解深密經第二卷中。世
尊廣為勝義生菩薩。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001-0998c]
說相無自性性。性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
然生故。說生無自性性。依圓成實上無遍計
所執故。說勝義無自性性。說三無性。皆依
無於遍計所執。已勝義生。深生領解。廣說世
間毘濕縛藥。雜彩畫地。熟蘇虛空諸譬喻
已。世尊讚歎善解所說。勝義生菩薩。復白佛
言。世尊初於一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
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
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
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
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
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奇甚為希有。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
未了義。亦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
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
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
諍論安足處所。即是金光明經中。說轉照持
三種法輪。世尊初說三乘同行四諦有教。名
轉法輪以十二行相。獨得轉名。第二時。說大
乘獨行空理之教。照破有故。名照法輪。第
三時。說遣所執空。存二性有。三乘之人。皆可
修持。名持法輪。亦即涅槃經中。如有醫師。初
令服乳。而除於病。因服乳故。國人多死。別醫
諫王。總教斷乳。國人並差。後王有疾。醫人更
藥。令和乳服。王責問之。醫人具說。有病宜服
[001-0999a]
乳。有病不宜服。今病宜和乳。故無有失。亦即
瑜伽三時教也。雖知一雨普潤。教實無差。隨
對根機。遂成隱顯。教既隱顯。偏說空有。非正
中道。中道之教。所說有空。無隱顯故。雖此
引文。未別屬教。何等是此三時教也。一唯說
法有宗。即阿含等初時之教。逗彼小機。破於
我執。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雖二十部種
種異執。初逗小機。唯說法有。二唯說法空宗。
即般若等第二時教。逗彼大機。破於法執。說
一切法本空性故。三雙遮有空執。並說有空
宗。即花嚴深密涅槃法花楞伽厚嚴勝鬘等
是。昔執所執我法俱有。有為無為一切皆空。
今說所執我法俱無。有為無為二種皆有。故
有空雙遮。而空有並說。准理配經。二師別引。
即第二第三時教也。中百等師。多引唯是說
空之教。今解不然。正中道教。以理據宗。宗乃
有八。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等。彼說我法
二種俱有。立三聚法。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
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德藏。
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
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二有法無
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二
名。二色。或四所攝。謂去來今及無為法。或五
所攝。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
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
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過去未來。體用無
故。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
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
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
[001-0999b]
此類。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
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非虛妄故。六諸法但
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
故。七勝義皆空宗。謂清辨等。明說空經。以為
了義。說一切法。世俗可有。勝義皆空。八應理
圓實宗。謂護法等。弘暢花嚴深密等經。雖說
二諦。隨其所應。具有空理。圓妙無闕。實殊勝
故。今此經非前六宗。後二唯是大乘所說。故
知通是二宗所攝。若依初大乘清辨等義。此
經雖明二諦之義。依勝義諦。以空為宗。所以
十大弟子。皆以空理。而對詰之。彼詞皆屈。四
大菩薩。亦以真如空理而徵。皆云不能對揚
理辨。吉祥問疾。先空方丈。又言諸佛國土一
切皆空。空其分別。真空亦空。又觀眾生品中。
譬如幻師是所幻事。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乃
至如無烟之火等。是故此經雖具談二諦。勝
義深故。以為義主。故以空為宗。依後大乘護
法等義。雖說二諦。世俗諦有四。通空及有。勝
義諦有四。唯有非空。空者無也。遍計所執。唯
妄執有。體實空無。故非勝義。二諦皆有四重
不同。世俗諦四者。一世間所成。法體未必有。
一切世間共所言說。執之有故。即實我法。瓶
盆等是。二道理所成。世間有情。有尋思者。所
說道理。體用俱有。即蘊處界有無為法。三證
得所成。世間學者。方便修學。除惡務善。證聖
果故。即四諦理等。四真義所成。世間學者。既
修學已。以此殊妙。為所證得。即二空真如。此
四之中。初一體空。後三體有。勝義四者。一世
間所成。諸有學者。世間言說。以此為有。即蘊
[001-0999c]
處界。有為無為法。二道理所成。即諸學者。
共立道理。四諦理等。三證得所成。諸有學者。
以此方便。能證聖果。謂二空如。四真義所成。
諸有學者。既修學已。以此深妙。為所證得。廢
詮談旨。一真法界。論其二諦。並通人法。中
智所知。名世俗諦。上智所知。名勝義諦。又下
劣道理。名世俗諦。上勝道理。名勝義諦。是故
二諦各有四重。依人依法。道理淺深。智境麁
細。以分差別。而此經一部。多說初世俗諦。
故序品云。無我造無受者。聲聞品云。法無眾
生。離眾生垢故。菩薩品云。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問疾品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
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相及眾生
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乃至廣說。為滅法想。當
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
患。我應離之。云何離。我離我所。乃至諸品
皆為說我法空。初離彼分別。後三世俗。即
前三勝義。更不別明。明勝義諦中有四。一因
緣法門。二唯識法門。三無相法門。四真如法
門。因緣法門者。序品云。待因緣故諸法之。
善惡之業亦不亡。方便品云。是四大種所合
成身。無常無強。如來法身。無量善法共所集
成。乃至欲得如是身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問疾品云。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維
摩詰言。從癡有愛。即我病生。又以一切眾生
病故。是故我病。前答病者生死因緣。癡為本
故。後答病者出世因緣。以大慈悲而為本故。
又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以病。皆從前
[001-1000a]
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如是等文。並說因緣之法。唯識法門者。序品
中云。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大乘心是菩薩
淨土。乃至廣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以心
垢故佛土垢。心淨故佛土淨。聲聞品中。如佛
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此等諸
文。並說唯識之法。無相法門者。聲聞品中云。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謗
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乃至廣說。一切言說。不離於
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文字性
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諸法
也。如是等文。並說無相之法。真如法門者。序
品中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聲聞品中云。若能以食平等性。入一切法平
等性。以一切法平等性。入食平等性。乃可取
食。又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諸法畢竟不
生不滅。是無常義。菩薩品中。一切眾生皆如
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
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一不異。又觀眾生品云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
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
一切法。故知真如最為深極。文不二法門品
中。三十三大士。顯不二法門。三十一菩薩。說
無差別之相。以為入不二法門。皆以無相。破
於相故。並是第三無相法門。義猶麁著。其妙
吉祥。雖以無言無說無示。離諸問答。為入不
二法門。亦以真如破無言說。以詮顯之。猶非
深極。依詮顯故。亦即第三無相法門。第三勝
[001-1000b]
義證得所攝。唯有無垢稱。默然無言。正智正
證真如之妙。是為真如法門。深復深也。如此
等文。並說真如法門。因緣事法。最為麁顯。唯
識理觀。其次細微。說有內心之相狀故。無相
通觀無差別相。其次更細。仍有無相當心。未
為正證。唯有真如法門。最為深妙。心境冥智。
神會達正理。契真智滅障習。立一切法。故最
第一。雖說四門。不相違返。一一法門。攝一切
盡。且因緣中亦有唯識。唯識亦是因緣法故。
亦有無相。所緣無相不離因緣。真如之體。亦
是因緣。由因緣攝一切法故。乃至真如中。與
一切法不一不異。隨應不違。前三門義。今隨
事相。麁細不同。說此四種。非定各別。今此經
中。顯中世俗諦。我法皆空。令不執著。說有
因緣之法。斷染取淨。顯其唯識。明妄境非真。
證唯心之理。彰無相之旨。斷分別差別之相。
說真如之理令起智證。寄詮說四。事理可殊。
廢旨談詮。一切無別。至下經中。當隨別配。此
中兩宗俱釋經義。初之大乘。總說二諦。後之
大乘。別陳二諦。前以三無性為真。三性為俗。
後以三無性為俗。三性為真。宗說有空。理不
同故。三明經體性者。經體有二。一能詮文。二
所詮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由能詮文。義得
顯故。若依清辨。釋此二體。依世俗諦。所詮經
體。以一切有為無為諸法。或空或有。諸法為
體。通以一切為所詮故。此下經云。譬如幻人
為幻人說法。其性非無。然假非實。能詮教中。
可亦說有句言章論。聲為體性。梵云鉢陀。此
翻為跡。當護法名。但顯法體。不顯義故。亦可
[001-1000c]
句有二種。一集法滿足句。如說不生亦不滅。
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此一
一句。義雖未圓。亦得名句。義圓滿故。最初音
聲能集顯法。名之為跡。教為理之跡。如尋跡
以得眾。故得教而觀義。不立字名。初立此跡。
二顯義周圓句。如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生
滅滅已。彼寂為樂。此一一句義皆足故。今取
前解集法滿足之句。不取顯義周圓之句。梵
云縛去聲迦。此云言也。顯義周圓。名之為言。即
當護法所說之句。梵云鉢刺迦羅。此云章也。
章是明義段義。一章一段。以明諸義。梵云奢
薩呾羅。此翻為論。總周一部。立以論名。此四
以聲而為體性。從狹至寬。詮法周備。初顯體。
次顯義。次廣明。後周備。故立此四。不立字
名。般若燈論。具詳之矣。此依世俗。若依勝
義。能詮所詮。一切皆空。故下經言。法無名字。
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
如虛空故。乃至廣說。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法性體空。何教何理。
依此世俗勝義二理。故下經云。說法非有亦
非無。勝義體空。說法非有。世俗體有。言亦非
無。又勝義體空。故言非有。亦復非無。法性既
空。何得定說或空或有。是故雙非。由此世俗。
可以教義而為經體。若依勝義。一切皆空。無
體不體。若依護法等。菩薩勝義世俗。皆以能
詮所詮二法。而為教體。且世俗諦所詮。通以
有為無為。若空若有。諸法為體。即以三性。為
所詮體。法無有我。離我垢故。遍計所執。從癡
有愛。即我病生。依他起性也。一切法皆如也。
[001-1001a]
圓成實性亦如也。如是等文。上下甚多。既詮
但以聲名句文。以為體性。十地論說。說者聽
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聲。二善字。又解
深密經中。於第九地。說斷二愚。一於無量所
說法。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愚。成唯識論
第九卷。釋言。無量名句字者。謂法無礙解。所
說法者。義無礙解。名句字者。能詮之文。所說
法者。所詮之義。對法第一說。成所引聲者。謂
諸聖所說聲。成唯識論第二。復言。由此法詞
二無礙解。境有差別。法緣名等。詞緣於聲。故
依世俗。聲等為體。若依勝義。通論諸法體性
有四。一攝相歸性體。二攝餘歸識體。三攝假
隨實體。四假實別論體。攝相歸性體者。一切
有為無為等法。體即真如。真如為本。故大般
若言。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亦言。夫生死
者。是如來藏。若無如來藏者。不能厭苦樂求
涅槃。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無垢
稱言。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又言。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如是等文。誠證非一。攝
餘歸識體者。一切法體。皆不離識。花嚴第九
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蔭。一切世間中。無
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亦然。心佛
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
縛。若能如是解。是人見真佛。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
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知。心造諸如
來。無垢稱言。以心垢故。眾生亦垢。如是非
一。攝假隨實體者。一切假法。都無別體。隨本
所依。實法為性。如忿恨等。即瞋為體。假名淨
[001-1001b]
土。四塵為體。假名眾生。五蘊為體。一切諸
佛。五法為體。假實別論體者。假實用殊。各各
別說。如經下說。或有佛土。音聲名字而作佛
事。其名句等。法處所攝。不相應法。所起之
聲。聲處所收。色聚所攝。如是非一。今說教
體。若文若義。皆有此四。一者文義。攝相歸
性。通以真如為體。真如者。一切法之本性。如
海水以鹹為性。眾水至海。味變皆鹹。萬法歸
真。並同一味。故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
尋我。彼生履邪路。不能當見我。天親論云。
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
離言相。此經聲聞品云。無垢稱語善現言。文
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諸
法也。又云。性非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
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又不思議品云。法
無戲論。若言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觀眾生品云。從無住立一切法。如
是等文。誠證非一。二攝餘歸識。處謂能詮。
若取根本。以能說者識心為體。若取於末。以
能聞者心識為體。故二十唯識云。展轉增上
力。二識成決定。故序品云。隨其法教。即有妙
福。隨其妙福。即有妙惠。隨其妙惠。即有妙
智。隨其妙智。即有妙行。隨其妙行。即有清淨
自心。隨其自心。即有清淨諸妙功德。解深密
我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又阿毘達磨經
云。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
義皆顯現。此證甚多。三攝假隨實。所詮有四。
一者心。深心是菩薩淨土。二者心所。念處正
勤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眾生。來生其國。三者
[001-1001c]
色。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四者無為。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無為法中。云何有見。故
知所詮。實唯說四。如是上下。文非一處。不能
繁引。且指如斯。能詮有一。唯一音聲。以為體
性。此經香臺品。上方九百萬菩薩。問維摩詰。
釋迦如來。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
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語即音聲以為
體故。法花亦言。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
聲。令一切聞。故教即聲。四相用別論。所詮有
五。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餘
四如前。不相應者。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又云。語言文字為佛事故。此一唯假。餘四通
實。能詮有四。一聲。二文。三名。四句。故此經
菩薩行品云。或有佛土。以音聲語言文字。而
作佛事。上來引證。略舉少分。以理准文。經體
定爾。又有四種。一因緣。二唯識。三無相。四
真如。准前宗中。皆應引說。不可以文說真如
故。無餘三法。文說無相。無餘二法。文說唯
心。無餘一法。諸有智者。如理應知。四敘經不
同。不同有二。一教名不同。二品名不同。教名
不同者。此經前後。雖復七翻。嚴佛調漢翻於
白馬。支恭明吳譯於武康。法護林蘭蜜多三
士。東西兩晉。各傳本教。羅什翻於秦朝。和上
暢於唐。曰。除羅什外。或名維摩詰經。或云無
垢稱經。或云說維摩詰經。或云說無垢稱經。
或云毘摩羅詰經。唯羅什法師。獨云維摩詰
所說經。仍云一名不可思議解脫。准依梵本。
初首題云。阿費摩羅枳里底。阿之言無。摩羅
云垢。如云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今既加費
[001-1002a]
字。故是稱也。即云無垢稱。枳里底者說也。梵
音多倒。如云衣著飯喫。今云無垢稱邊說也。
即此經中。無垢稱是所說。順唐音。正云說無
垢稱經。什公不依漢譯。存其梵音者。意許維
摩亦得說經。良以身嬰俗妄。久離僧流。恐傍
議而多生。所以許其說經。如鹿女所說經。
經說鹿女事。非鹿女能說經。若對佛前。佛所
印可。乃至天魔外道。亦得說經。雖許彼說。仍
名佛說經。餘人不得說經。瑜伽論云。十二部
中。弟子唯得說論議經。理不違佛故。餘十一
部。皆不許說。改換佛言。師資別故。若不爾
者。師資何異。三藏之中。唯得說阿毘達磨。不
得說餘二。師資既別。故知淨名妙德。不得說
經。亦非彼經上下皆淨名說。何得云維摩詰
說。其維摩得云淨名。義即可然。言則不可。
單言維摩。但是垢稱。闕少阿羅二字。詰者。枳
里底。說也。更云所說。重言何用。但是什公出
自龜茲。不解中國梵語。不但澆訛不正。亦乃
義意未融故也。一名不可思議解脫者。准依
梵本。題在卷末。卷末佛言。此經名為說無垢
稱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脫法門。若唯談人。
但云阿費摩羅枳里底。若唯談法。脚注云亦
名不可思議解脫。舊經。佛告有二名。此乃譯
經之人別開。非梵本如此。若以如有二故。並
悉題之。勝鬘有十五名。無量義經有十七名。
並應具載。何故都題。不並題也。俱以什公見
注之號。遂即經首題之。無本脚注。後人連題
麁寫。遂令萬代連唱釋之。理不然也。依此注
中。詮不可思議解脫之事。是故名之。品名不
[001-1002b]
同者。經十四品。頭數雖同。名或有異。第一。
今名序品。什公云佛國品。契經正說維摩詰
事。欲明其事。先談由序。何故不名序品。乃名
佛國。若以寶性問佛。佛說嚴淨佛土。乃名佛
國。直欲別明佛國之義。不是序述說淨名之
由序也。如法花經序品。明說無量義等七種
成熟事。應名成就品。何故名序品。又諸經皆
有序品。此何獨無。又以後准前。後名囑累。何
故初無序品。第二。今名顯不可思議方便善
巧品。什公但名方便品。方便之義。理通大小。
今顯大故。應言顯不思議。何得但言方便。又
大乘中。方便通權實。此顯權而不實。下位不
知。妙用莫方。云不思議善巧。簡小簡實。不應
但名方便品。又梵本有顯不思議善巧。什公
何以單名。第三聲聞品。什公名弟子品。菩薩
聲聞。二俱弟子。聲聞何故獨得弟子之名。以
小對大。應名聲聞。不應名弟子。何況梵本無
弟子之言。第五。今名問疾品。什公名文殊師
利問疾品。什公以吉祥稱首。標以為名。今者
不唯一人。所以總言問疾。既依梵本。實亦無
之。第七。今名觀有情品。什公名觀眾生品。卉
木無識。亦名眾生。有識名情。不通草木。況梵
云摩呼繕那。可云眾生。既云薩埵。故言有情。
第八。今名菩提分品。什公名佛道品。菩提覺
義。當來佛果。分是因義。此等眾行。成覺之
因。又菩提覺義。即是妙慧。分是支義。此是妙
慧之支分也。言佛道者。佛是佛果。道是因名。
道路之義。取佛之道。義雖可爾。然肇公意。欲
以老子之道同佛之道。而以為名。菩提覺義。
[001-1002c]
未伽道義。梵音既違。義亦有濫。豈在佛位而
無道也。故應正云菩提分品。第九。今名不二
法門品。什公名入不二法門品。今明不二法
門道理。何勞更置入言。什公以淨名不言。謂
入不二。妙德等有言。應是入二。總彰不二義。
故不須入言。梵本經無入字。第十。今名香臺
品。什公云香積品。佛身香體高妙類於香臺。
但言香積。積香所成。而無妙高之義。顯佛土
體妙高大故。應名香臺。第十二。今名觀如來
品。什公云阿閦佛品。彼品。佛問維摩詰。云何
觀於如來。說觀法身如來等品。後因鶖子請
問。方說淨名從阿閦佛國來。不唯明阿閦佛。
今唯言阿閦佛。失彼品經宗之意。何但違於
梵音。但以方言隔正理虧。義既乖其本宗。名
亦如何不謬也。五科品所從者。古科此經。十
四品中。種種不同。如古疏解。今科為三。初之
一品。說經緣起分。次十一品。正陳本宗分。後
之二品。讚授流通分。此經明菩薩權實二益。
因果二位。真俗兩諦。空有兩理。述起所因。故
初名序。既陳緣起。次述經宗。故次十一品。名
本宗分。經旨既深。恐不能傳習。讚過去藥王
如來等事。勸授末代。故後二品名流通分。
緣起分中。四種圓滿。一序圓滿。即從如
是。乃至菴羅衛林。二眾圓滿。即從與大苾芻
眾。至蔽諸大眾。三說因圓滿。從時廣嚴城
有一菩薩。至便見此土無量功德妙寶莊嚴。
四利益圓滿。從當佛現此嚴淨土時。至于品
永。雖此一品總皆是序。其初通分。諸經共
有。為序義勝。獨得其名。眾者從眾。聖德眷
[001-1003a]
屬輔翼之類。因者所由。寶性獻蓋問佛菩薩
嚴淨佛土。佛說二利為嚴淨因。發起正宗菩
薩修治身土等行。故名說因。天人聞法。獲果
不同。明此差別。名利益滿。序圓滿中。文段有
四。勝妙有二。文段四者。一總顯已聞。如是我
聞也。二說法時節。一時。三教主。薄伽梵。四
說經處。住廣嚴城菴羅衛林。勝妙二者。一廣
嚴城。勝餘諸城故。二菴羅林。勝餘諸林故。其
城寬大。已勝諸城。樓持莊飾。復妙餘處。菓園
結實。已勝餘園。常自衛之。顯法可重。表法義
弘博。萬德莊嚴。契道果園。深可尊重。故序品
有二圓滿也。
說無垢稱經疏第一



說無垢稱經疏第一



經言如是我聞者。如摩訶摩耶經說。佛教
安置之所由也。佛地論說。如是之言。依四義
轉。一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
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定
為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
昔聞。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
論。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也。近則傳法者
之教誨也。或告時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三
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
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
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謂結集
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
[001-1003b]
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
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曾
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
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真諦三藏云。微細律
明。阿難昇座。集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
好。下座之時。還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
說。眾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
法。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彼
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故經初言如是我
聞。為令生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
應之瑞。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
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者。以名
教出於感應。故建立如是。注無量義經言。至
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言如是。[琁-疋+止]公
云。以離五謗。名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經。
離執有增益謗。第二句。如是此經。離執無損
減謗。第三句。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
謗。第四句。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
第五句。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
謗。光宅云。如是。將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
如是一部經。我親從佛聞。即為我聞作詮敘
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從義。是佛所說。
故言如是。長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
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由斯
可信。以同說故。二就法。諸法實相。古今不
異。故名為如。如如而說。故稱為是。既稱理
言。不增不減。決定可信。故稱如是。三就僧。
以阿難聞。望佛本教。所傳不異。故名為如。永
離過非。故稱為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智度
[001-1003c]
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
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
道成。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順故。
說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中。略為十釋。一
信者。依仁王等經。趣聖位之初因。證諦理之
鴻漸。故四十心以信為首。將入聖位。有信
根力。有信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
四魔不能屈伏。由斯經首創令生信。二依毘
婆沙論。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如大
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牙。以念為頸。以慧
為頭。於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食噉。以鼻為
手。故學法者。最初信生。三學者。大商主元規
法寶。故初生信。獲彼聖財。顯揚論云。七聖財
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即一焉。四瑜伽
論云。入一切法。欲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
生。數警覺故。觸所集起。時和對故。受所引
攝。領在心故。定為增上。心微寂故。慧為最
勝。擇善惡故。解脫為堅固。息纏縛故。出離為
後邊。覺道滿故。信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
成唯識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
自性渾濁。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棄。春
秋亦言。苟有明信。𡼏嵠沼沚之毛。蘋蘩蘊藻
之葉。可薦鬼神。可羞公主也。六俱舍云。拔
眾生出生死泥。正法為佛手。即正宗也。信為
眾生手。即序分也。兩手相接。出於淤泥。七諸
論云。信者能越惡道。離貧賤因。故入聖已。有
不壞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經為釋。八汎
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須信以發慧。
[001-1004a]
九見珍財。寶手以採拾。聞法寶。藉信而方得。
十遊曠野。而有手持甲杖。以捍群賊。出生死
源而有信。發慧解而斷煩惱。由斯經首如是
我聞。為令眾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
釋。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
親從佛聞。故名我聞。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
我有三。一妄所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
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
施設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等名。今
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不同前二。即是
無我之大我也。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
不稱無我聞。乃言我聞。答以四義故。但稱我
聞。一言說易故。若言無我。知此說誰。二順
世間故。三除無我怖。言無我者。為誰修學。四
者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所以稱我。問。
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答有三義。一
示不乖俗。宗雖顯真。言不乖俗。理雖顯妙。言
不乖麁。欲顯真諦。不離俗故。二我者主宰自
在之義。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
文義兼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
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
道阿難。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此。
將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
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故
不稱字。但言我聞。聞謂耳不發識聽受所
說。今癈耳別。就我總稱。故名我聞。雖依大
乘。根識心所。境至和合。方名為聞。然根五
義。勝於識等。故根名聞。若但聞聲。可唯在
耳。既緣名義。便在意中。故瑜伽言。聞謂比
[001-1004b]
量。耳名聞者。親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聞
故。因聞所成。總名為聞。若緣名義。稱之為
聞。既在於意。故合名聞。廢別耳意。總稱我
聞。以耳為門。熏習在總。因聞所成。總名為
聞。故名我聞。慶喜于時雖亦見覺知佛所說。
欲證深理。要先聞故。此界以聲為佛事故。希
證菩提。要聞熏故。由斯經首不說見覺知。唯
說我聞。據實。于時亦見佛說諸餘佛土以光
明等而為佛事。可言見等。龍軍等言。佛唯有
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
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
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
由耳根力及自意變。故名我聞。故無性云。聞
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若
爾。云何菩薩能說。彼增上生。故作是說。譬如
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中得論呪等。故經亦
言。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
字。汝亦不聞。親光等言。佛離分別。名無戲
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
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
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心雖不親得。
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世親說言。謂
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
互為增上緣故。由此經說。我所說法。如手中
葉。未所說法。如林中葉。此中二解。隨彼兩
文。綺互解釋。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
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
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
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
[001-1004c]
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
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
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
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經。一時。


贊曰。第二說教時分也。法王啟化。
機器咸集。說聽事訖。總名一時。此就剎那相
續無斷。說聽究竟。假名一時。論有二解。一者
道理時。說聽二徒。離唯現在。五蘊諸行剎那
生滅。即此現法。有酬於前。引後之義。即以所
酬。假名過去。即以所引。假名未來。並於現在
法上假立。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
後相生。事緒究竟。假立三世。總名一時。非一
生滅之一時也。二者唯識時。說聽二徒。識心
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
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
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
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不相應行蘊法界法
處所攝。此言一時。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
定約相續。三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
等。四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
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
談。說聽事訖。總名一時。不定約剎那者。聽法
之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
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那。猶未能解。故非剎
那。亦不定約相續者。由能說者。得陀羅尼。說
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
字時。一切能了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
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
長。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
[001-1005a]
究竟名一時。不可別說。亦不定約四時六時
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
喧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
故。又除人等。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
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
故。所以不說四時八時等。亦不定約成道已
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
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所說之法。淺深半滿。
各不同故。經擬三乘凡聖同聞。故不別說成
道已後若干年歲。然諸經中。有說四時者。涅
槃經云。二月十五日。有說六時八時十二時
等。名者涅槃經云。於其晨朝嚼楊枝時。金剛
般若云。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日正午時說。上生經云。於初夜分。遺教經
云。於其中夜。寂然無聲。有說成道已後年數
時節者。十地經云。第二七日。於他化自在天
王宮摩尼寶藏殿內說。法花經云。三七日中。
思惟是已。趣波羅奈。轉四諦論。又無量義經
言。我成道來。四十餘年等。雖有是說。隨一方
城。聞見結集。且作是說。仍非初題說法時也。
是故但應總說一時。問。處中有淨穢。隨機定
說處。時中凡聖殊。何容不別說。答。說處標淨
穢。淨穢可定知。說時有短長。聖凡不可准。一
會機宜。有利有鈍。長時短時。如何定准。故處
可定說。而時但總言。


經。一時薄伽梵。


贊曰。說教主也。佛有十
號。此即第十名焉。薄伽者聲。梵謂具德。若有
為此薄伽聲。自能破四魔。具六種德。名薄
伽梵。且分段生死。四魔者。一煩惱魔。二蘊
[001-1005b]
魔。三死魔。四天魔。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
煩惱。名煩惱魔。有漏五蘊。名為蘊魔。無常死
滅。名為死魔。他化天子。名為天魔。此四能破
壞善事。能令有情流轉生死。損害深重。偏稱
為魔。佛能破之。名薄伽梵。若據化相。菩提樹
下。入金剛喻定。破煩惱魔。捨第五分壽。沙羅
雙林。入無餘涅槃。破蘊魔。留死三月。為破
死魔。於死自在。故能留身。菩提樹下。得成道
已。先入慈定。為破天魔。據其實破。十住菩
薩。八相成道。能伏天魔。雖此經下歎菩薩德
中。八地已上菩薩。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歎
其能。非今始破。又能破四。要是八地以上。
故今讚之。非說天魔八地方破。蘊魔者。七地
以前。有分段死麁有漏蘊。或未能滅。或初
地捨。八地以上。變易生定捨麁蘊魔。若捨細
者。要解脫道。得成佛已。四智都圓。有漏方
捨。煩惱魔者。不共無明伴類煩惱。十住第四
生貴住中。制伏名捨。加行位中。能頓伏捨。分
別煩惱種子隨眠。初地斷捨。俱生煩惱。地前
漸伏捨。初地以上。能頓伏捨。然有菩薩。七
地已前。時時故起。八地以上決定伏捨。金
剛心起。種習俱盡。方永斷捨。其所知障分別
者。如分別煩惱魔。俱生者。十地之中。地地能
斷。六識中者。至金剛心。并第七識。一時俱
捨。其死魔者。分段死魔。有入初地受變易身。
即便永捨。有至八地方受變易。彼時方捨其
變易死。決定成佛。解脫道中。方能永破。今顯
世尊四皆破盡。名薄伽梵。故瑜伽云。坦然安
坐妙菩提座。能破四魔。名薄伽梵。又具六德。
[001-1005c]
六德者。佛地論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
祥及尊貴。具足如是六種義。應知總名為薄
伽。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
炎猛智火所燒練故。三端嚴義。具諸相好所
莊飾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
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
故。六尊責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無懈癈故。由是六德。名薄伽梵。唯
此一名。總含眾德。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
稱本師。名薄伽梵。由此世尊令諸經首皆置
此名。古諸譯經。皆欲省略。不論義之具闕。並
安佛名。其十號中。佛為第九。薄伽梵為第十。
第十一名總苞九德。故今初唱。而或者改之。
安置佛稱。雖所詮不異。能詮名義稍殊。由此。
後魏菩提流支法師云。婆伽婆。語雖稍訛。
意無別也。如佛地疏具詳之矣。問。此三身
中。何身所攝。答。准處施化。即是化身。菩薩
在中。持髻復言。我見土淨。故知通是他受用
佛。應化非真。亦非說法者。推功歸本。即是法
身。應物之身。不能獨起。必由化生。通自受
用。但以由機不同。一處見異。不可定言化報
之體。准處言之。定是化佛。故下經言。釋迦如
來。隱覆無量尊貴功德。為欲度斯下劣人故。
是故現此雜穢土耳。故知是化。今顯主尊法
必殊勝。故初經首。置薄伽梵。


經。住廣嚴城菴羅衛林。


贊曰。化處也。此是
中印度境。國名吠舍離。此云廣嚴。舊云毘耶
離。毘舍離。維耶離。皆訛也。此國周五千餘
里。國大都城。今雖頹毀。故基尚在。周六七十
[001-1006a]
里。王宮城基。周四五里。宮城西北五六里間。
有一伽藍。習正量部。傍有窣都波。佛於此說
說無垢稱經。時長者子寶性獻蓋處。伽藍正
北三四里。是菴羅女薗。持以施佛。佛常於此
坐。伽藍東北三四里。有無垢稱故宅。去此不
遠。有一神舍。其狀壘博。傳云。積石是無垢
稱現疾說法處。去此不遠。有窣都波。是寶性
故宅。去此不遠。有菴波羅女故宅。其大都城。
更無別號。以國名名之。以都城名號。是故。
國名廣嚴。城亦名廣嚴。住者。遊化所居。目之
為住。廣嚴者。廣者寬大。勝餘國之都城。嚴者
飾麗。越諸王之宮宇。一俗事豐雕。二真徒博
飾。名為廣嚴。表此經義苞羅一切名廣。萬德
莊嚴名嚴。菴羅者。天竺有菓。名菴沒羅。
今語略故。除其沒字。其城有女。以果為名。曰
菴沒羅女。有勝園。林樹繁欝。泉源澄鏡。花草
綺靡。山石崔嵬。足以湛心靈。足以進尊聖。
其女每修園樹。重而自守。名之為衛。衛者唐
音。論其自守其林。故名為衛。女持施佛。佛
恒遊息。故以為名。菓有當果之徵。衛有寶重
之意。顯聞妙法以修行當果決定可期。妙法
不可輕。然每勤常令寶衛。所以此處說此深
經。乍觀女園。與獻蓋處別。佛在園內。蓋在外
陳。標迹南北不同。理亦不為乖爽也。在園處
寂。顯離憒鬧自居。標城唱諠。表起慈悲以
濟物。故城園雙舉。為利道俗二徒。亦不相違
也。舊有解云。女從菴羅樹生。猶如奈女。故以
為名。此解不爾。非所聞故。然法花靈山。般若
舍衛。涅槃有金河。此經廣嚴城。各有由矣。
[001-1006b]
問。觀此化處。實乃穢方。梵王何以言我見此
土由來淨也。答。令彰佛慈悲。化標穢處。理實
菩薩所見。但住淨方。淨穢由于二心。根報
化起於凡聖。變佛非定准。處亦可知。不可
淨穢雙彰。但標一化之處。義准三土。亦不相
違。以佛定土。理誠可悉。


經。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


贊曰。自下第二。
眾圓滿也。初總略以四門分別。一彰來意。二
顯權實。三定多少。四眾次第。來意有五。一證
經可信。拂彼三疑。一疑慶喜自談。二疑從他
聞說。三疑非佛所演。今舉時眾。證法無疑。令
生信故。智度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也。二顯
德尊高。佛德尊高。大眾奔會。佛居于四眾。映
蔽群生。若帝釋臨天。梵王處定。故經下云。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處於大海。巍然逈出。佛
踞師子勝藏之座。顯耀威光。蔽于大眾。亦復
如是。三彰後發揚。鶖子生疑。大千變淨。妙祥
道備。佛遣對揚。二聖為發起之先。八部為隨
信之後。四當機獲益。八部四眾。有發無上之
心。菩薩聲聞。成剋菩提之意。隨緣語道。著在
經文。如上已陳。故不繁引。五輔翼瞻仰。軌範
引攝。佛地論云。菩薩聲聞。輔冀圓滿。八部四
眾。眷屬圓滿。皆由慈悲廣起。安忍普資。咸
便便有靈。誰不奔挹。諸眾集。為。引餘生發
心。經既具陳。復勸令時發意。夫來佛所。略有
二緣。一為瞻仰。二為聞法。機熟者。會道於當
時。未熟者。發心於即日。顯權實者。准佛地
經。淨土中說聲聞八部。並是諸佛菩薩化作。
莊嚴道場。引攝眾生。令發妙意。無量壽經云。
[001-1006c]
其水鳥等。皆佛化作。准此經中。一切菩薩。生
此土者。亦隱勝德。起堅固悲。隨類生攝。故知
佛居穢土。聲聞為實。菩薩為權。佛居淨方。聲
聞為權。菩薩為實。准處淨穢。其義可知。餘眾
實權。理難准定。准有方丈天女。取食菩薩。經
文稱化。餘類難知。定多少者。凡聖而論有二。
菩薩聲聞為聖。餘眾為凡。或初後眾。本在菴
園。為初眾。無垢稱之所持來至園。為後眾。部
類而論有三。一大聖眾。二八部眾。三四部眾。
前後一切菩薩聲聞。為大聖眾。一切有威德
凡類為八部眾。釋梵護世等。入八部中天。故
不別說。若在人趣。入道居俗。有戒行之流。名
四部眾。或為四眾。第三此方諸天眾。餘三如
前。前後合有九眾。初有七眾。一聲聞眾。二菩
薩眾。三他方梵王眾。四他方帝釋眾。五威靈
八部眾。六此方諸天眾。下經八部眾下。列釋
梵護世等故。舊經無之。七戒行四部眾。後有
二眾。一無垢稱眾。菩薩行品中。掌持至佛所。
香臺品中。妙香國有九百萬菩薩。與飯俱來。
入維摩詰舍。又為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
人。來入維摩詰舍。此皆後與無垢稱俱來。入
無垢稱眾。二妙喜世界眾。即阿閦佛國。無垢
稱在佛所。以神通力。掌持至此。別而為論。有
十九。一聲聞。二菩薩。三他方梵王。四他方
帝釋。五餘天。六龍。七藥叉。八犍達縛。九阿
素落。十揭露荼。十一緊捺落。十二莫呼落伽。
十三此方梵釋眾。十四苾芻。十五苾芻尼。十
六部波素迦。十七鄔波斯迦。十八無垢稱
眾。十九不動佛眾。於中有四門眾異。一三界。
[001-1007a]
無無色。仁王具有。此經無之。機宜未熟。於法
無緣故。二五趣。無地獄。陀羅尼經具有。此經
無之。修大乘心。必容豫之所。地獄無暇。故此
不來。明呪威神。本為拔苦。故說陀羅尼。有地
獄眾。三君臣。無二王。法花具有。此經無之。
輪王小王。二俱不列。四三乘。無獨覺。仁王
具有。此經無之。獨覺多出無佛之世。時無機
熟。所以不舉。眾次第者。佛地論有釋。今有四
義。一形相不同。二坐有近遠。三戒行有異。隨
類化生。四令諸菩薩於聲聞眾捨憍慢故。此
乃聲聞菩薩次第。餘眾次第。隨應當知。初列
眾中。有四圓滿。一行圓滿。二數圓滿。三功德
圓滿。四威儀圓滿。行圓滿中有四。一聲聞。修
小乘行。苾芻為名。二菩薩。修大乘行。以菩薩
為目。三諸菩薩。常隨類化。身相不定。故名菩
薩。四聲聞形定。說為苾芻。數圓滿者。聲聞八
千。菩薩三萬二千等。功德圓滿者。皆為一切
眾聖所識等。攝別合有四十一句是。威儀圓
滿者。爾時世尊。無量百千諸來大眾等是。此
四圓滿。菩薩具足。聲聞有三。一行滿。名苾芻
故。二數滿。八千人等。三威儀滿。同前菩薩。
今顯菩薩具內外修。故偏顯德。聲聞不爾。略
不歎德。不同餘經。他方梵王及天帝釋。具二
圓滿。一數。二威儀。不以行為名。不歎其德
故。苾芻等四眾亦二。一行。二威儀。不歎其
德。不標數故。餘八部眾。唯有其一。謂威儀
滿。不以行為名。不歎其德。不列其數故。眾成
就中。文復有二。初列大眾。後辨威儀。列眾
有二。一聖。二凡。菩薩聲聞為聖。八部四眾為
[001-1007b]
凡。或為三。一大聖眾。二八部眾。三四部眾。
或為六。如前說。聖眾為二。一聲聞。二菩薩。
此初也。佛共兼會。名之為與。大有五義。一名
稱大。大眾大人所知識故。二位次大。皆住聖
果。非凡位故。三功德大。或諸漏盡。證智斷
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廣業故。五徒眾
大。八千人故。梵云苾芻。此有五義。一怖魔。
創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濟自
他故。三淨命。離五邪命。明正三業故。四淨
戒。住戒威德。曾不缺故。五破惡。修道獲果。
斷煩惱故。僧伽名眾。證理法事。二俱和故。學
無學數。合有八千。與佛同處。復名俱也。


經。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


贊曰。下明菩薩
眾中有四。一標類舉數。二歎彰功德。三別列
名。四牒總結。如是等上首菩薩下是。此初文
也。菩薩摩訶薩。類也。三萬二千。數也。菩提
薩埵。略言菩薩。合有四釋。一菩提覺義。智所
求佛果。薩埵有情義。則所度眾生。攝論云。以
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故言菩薩。菩薩所修自
他二利。二利即二行。故以為名。又菩提如前。
薩埵有情義。謂諸菩薩。猶有異熟識。故得名
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者。簡異所餘諸有情
者。故名菩薩。又菩提如前。薩埵勇健義。不憚
處時。不悋財命。求大菩提之勇健義者。簡
餘生死之勇健者。故名菩薩。故攝論云。有志
有能。故名菩薩。十一面經云。菩提即般若。薩
埵謂方便。法花云。諸佛所證。甚深難解。有所
言說。意趣難知。即有智慧。及有方便。有實
智。權智。真智。修智。理智。事智。自利利他。故
[001-1007c]
名菩薩。摩訶薩埵。略言摩訶薩。摩訶大義。薩
埵如前。為簡二乘地前凡類。乃簡七地已前
菩薩。故立大名。是等皆是八地已上。非前位
故。三萬二千。現所機會。但標上位。下位准
知。故不標別。


經。皆為一切眾生所識。


贊曰。自下第二。彰
歎功德。於中總有四十一句。初四十句。別歎
功德。後一句。總結德深廣。卒陳難盡。舊經但
有三十八句。此中第十句。念定總持無不圓
滿。第十一句。建立無彰解脫智門。舊經合云。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此第三十一句。正直審
諦柔和微密。舊經脫之。此第三十四句。獲無
等等佛智灌頂。第三十五句。近力無畏不共
佛法。舊經合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
畏十八不共。所以但有三十八句。古人亦有
十地別科。此中但讚八地以上。或第十地因
位究竟。非讚前位。非七地前神通成辦。永離
障纏。總持等滿故。其間文句疎謬。至文當釋。
此中。初有四十句。別歎德中。分為二十一種
殊勝功德。初二句。他悉外化德。次二句。他
護自護德。次三句。利他繼他德。利他中有二。
說法善友為二句故。次二句。降惡人法德。次
三句。內德外辨德。內德有二。能發所發為二
句故。念定總持。為能發因。解脫智門。為所
發果。智由念定總持起故。次二句。行成智滿
德。六度行成。三無生忍智滿。次二句。說法達
理德。次二句。知根能伏德。次三句。因嚴果遂
德。果遂有二。獲妙體離惡嚴為二句故。次
二句。名高信重德。次二句。法勝音妙德。次一
[001-1008a]
句。離邊會中德。次二句。決定深大德。次一
句。超出情計德。次二句。積善離惡德。次二
句。達理證真德。次二句。紹位繼道德。次二
句。不住二邊德。除惡趣。越深坑。棄緣起。分
生死。為二類。並不住生死邊。示現趣生。不住
涅槃邊。次一句。應病說藥德。次一句。內外
二嚴德。次一句。自他不虛德。准義依文。且為
此制。諸有智者。如理應知。又四十一句。別歎
德中。應一一為名。皆為一切眾望所識。此歎
菩薩。德大位高。智者所識。殊勝功德。國王大
臣長者居士。諸有德藝。所推望者。即是翹楚。
鑒別人物。名為眾望。今諸菩薩。為此一切眾
推望者之所識知。譬如垂耳長鳴。王良見
識。此諸菩薩。位大德高。人物所識。亦復如
是。非諸凡愚所能識悉。縱餘識悉。未以為
珍。如智度論云。天王人王大人所識。今此要
在人物所識。又此菩薩。皆為一切大眾瞻望。
大眾識悉。二義俱得。舊云眾所識知。乃冗
此義。


經。大神通業修已成得。


贊曰。此歎利他妙
用功德。能遍十方。起難思化。因已辦故。業者
事業。作用之義。體即神通。菩薩事業。利他作
用。即神通故。成唯識論第九卷中。解第十地
二愚。一大神通。即所起事業故。舊經云。大智
本行皆悉成就。文言雖總本行。亦即神通利
物。


經。諸佛威德能攝正法。


贊曰。上二句。修
行廣大諸佛攝受功德。下二句。輕身重道含
持妙法功德。八地以上。於諸行中。能修諸行。
[001-1008b]
於無相海。任運進修。十方諸佛。舒手摩頂。以
神通威。用福慧德。於一切時。增如其力。任
持不捨。故名修行廣大佛攝受德。舊云建立。
便無是義。法城有二。一法即是城。此諸菩薩。
如守城者。常外捍御。不令損壞。諸佛法教
而修行者。名城中人。城者。防援外御之義。防
援城內諸修行者。外御四魔。不令侵橫。故
法名城。或復正法。如城中人。菩薩如城。菩薩
善為護法之城。此諸菩薩。捨身命財。護持正
法。能攝正法。即勝鬘經。攝受正法。正法有
四。教理行果。於此四中。並能攝受。領納屬
己。或復攝持。曾不暫捨。隨其所應。於四法
中。並能攝之。於法能學能說。於理能觀能
達。於行能修能習。於果能知能證。或斷一切
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生。名攝正法。凡所修
善。皆攝正法。凡所棄惡。皆攝正法。凡所利
生。皆攝正法。故勝鬘云。攝受正法者。即
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捨身
命財。攝正法故。此中善字。不但善護法城。通
下亦能善攝正法。或善別說。不須通下。以
護法城。復能攝之故。是輕身重道含持妙法
功德。


經。以大師子周遍十方。


贊曰。廣大說法覺
悟功德。下云。演法無畏。猶師子吼。乍觀與
此中覺悟義同。下以說法決定無畏。如師子
吼。今以覺悟眾生。令增道意。如師子吼。故不
同也。師子吼時。能為十一事。涅槃經云。一為
破諸實非師子詐稱師子。二自試身力。三自
淨住處。四令了知處。五令群輩無怖畏心。六
[001-1008c]
眠者得寤。七令諸禽獸不得放逸。八令諸獸
咸來歸附。九為調伏大香象等。十為教諸子。
十一莊嚴眷屬。此諸菩薩。為師子吼。亦復如
是。一為摧魔軍。二為現眾力。三開佛行處。四
為邪見作歸依處。五為安撫怖畏眾生。六覺
悟無明睡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八
開示邪見。令諸眾生知六師等非正師子。
九為破諸富蘭那等。亦令二乘生變悔心。十
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十一為令正見
之心。於邪見者。不生悋心。由諸菩薩能
摧伏故。以大師子吼聲敷演。敷謂開發。警
悟初機。演謂廣談。覺察根熟。既住十地。能遍
十方。雲雨說法。其說法聲。遠播十方。美妙音
聲。名為美音。遐者遠也。振者揚也。世尊之
聲。廣音具足。隨眾大小。無不等聞。此諸菩
薩。隨眾十方美音亦遍得廣音故。舊云名聞
十方。與下名稱高遠。有何差別。可言名者說
法音聲。便無此失。


經。為眾生能使不絕。


贊曰。上二句。三種
慈悲拔濟功德。下二句。統嗣法王不斷功德。
慈悲喜捨。各各有三。一有情緣。作假有情想。
二法緣。不見假有情。唯見蘊等法。三無緣。於
彼法中。亦離分別。唯見其如。或法緣者。緣十
二分教。無緣者。不見有情及法二種。而行慈
悲喜捨。不見身外有定眾生。眾生即已。故行
慈悲。為不請友。譬之父母。怜救於子。不待請
故。已前諸位。或待他請。方救濟之。未能任運
為不請友。此皆任運慈悲深故。長阿含說。有
四惡友。一如親惡友。畏而伏之。實無親意。二
[001-1009a]
美言惡友。言順意違。三敬順惡友。心雖敬順。
然於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諫心。四者惡友。為
惡事伴。或同飲酒。博獻婬逸。及歌舞等。此
四友中。各各有四。而應遠之。有四善友。一
止非善友。惡事相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
怜故。三利人善友。樂事相與故。四同事善友。
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有四種。皆應親近。
此諸菩薩。為諸眾生。此四善友。此中三寶。略
有二解。一同體三寶。種謂種子。即如來藏。佛
無漏因。此諸菩薩。修此種子。令不斷絕。常勤
證會。二別體三寶。有為無為。自利利他。隨其
所應。三佛。四法。十地僧等。此諸菩薩。修此
三寶之種。及展轉教人。令不斷絕。如花嚴經
明法品中。有三重釋。發菩提心。佛寶不斷。開
說正法。法寶不斷。受持戒行。僧寶不斷。自他
俱爾。


經。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贊曰。此顯能摧怨
敵功德。魔謂四魔。或種八魔。涅槃經說。前
四加四倒懷四德故名魔。魔即是怨。為法怨
故。降伏諸魔。如別章解。其四倒魔。是分別法
執。初地永斷。地前漸伏。制者制御。如制牛
馬。由具智辨。能伏外道。由近十力。能伏天
魔。近四無畏。能摧外道。


經。永離一切障及蓋纏。


贊曰。此顯菩薩離
染功德。障謂障礙。此有二種。一煩惱障。二所
知障。煩惱障。以三界見修所斷。根本百二十
八煩惱。及隨煩惱為體。所知障。以三界見修
所斷。一切能障於智。貪癡慢等。為其體性。頭
數多少。如煩惱障漸頓伏斷。皆如論說。此諸
[001-1009b]
菩薩八地之位。一切六識二障現行。皆已伏
盡。或種已斷。故言求離。蓋謂蓋覆行者之心。
令不清淨。此有五種。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
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此五為
三時障。貪欲五境。能障出家。既出家以。前
犯邪行。有覺悟之。嗔恚為障。不用覺悟。更
生嗔恚。若不犯邪行。學定慧時。後三為障。初
學止心。惛睡為障。次學舉心。悼悔為障。若
住捨位。疑能為障。障此五憎。故立為蓋。纏
謂纏繞。數數現起。纏繞行者之心。故立為纏。
此有八種。謂無漸。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
作。嫉。慳。初二障戒。次二障定。次二障慧。後
之二種。障自他利。諸出家者。於自他利。悋妬
門中。數現起故。二障已攝一切染盡。於中據
勝。偏舉蓋纏。三漏。四取。身繫結縛。皆准已
離。舊云悉已清淨。文意難知。即二障盡。


經。念定總時解脫智門。


贊曰。上二句。能
以少法廣含多義功德。下二句。顯無漏離縛
殊勝功德。念謂明記諸所作事。如瑜伽五十
七釋契經說。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
記無失。無忘無失法。此義如瑜伽攝異門說。
定謂於境心不嬈亂。五十七云。令心注。等
住安住與近住。謂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
性。此如對法論第十說。總持者。陀羅尼也。念
慧為體。能以少功廣含多義。能總任持。名為
總持。此有四種。一法。二義。三能得菩薩忍。
四者呪。由念明記。成無忘失。定無亂錯。常居
一趣。總持苞含。易可受說。故以少法。能苞廣
法。解脫智門者。謂無漏智。離有漏縛。故言解
[001-1009c]
脫。解脫即無障。無障解脫。以智為體。智即是
門。智門。能入三性境。故瑜伽論云。若以解
脫門言之。出世正智所攝。顯揚論云。但言空
無願無相。通有漏無漏。若定若散。聞思修慧。
若言空無願無相三摩地。通有漏無漏。唯定
非散。唯修慧非聞思。若言空無願無相解脫
門。唯無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
今言解脫。故唯無漏。空門。緣所執。彼無體
故。無願門。緣依他。不於三界願求故。無相
門。緣圓成。觀真如為無相故。或三解脫門。皆
能緣三性。或十六行。種種不同。如樞要及瑜
伽第十二抄。古經。二句合云。心常安住無礙
解脫。無礙即無障。解脫即智門。可謂建立無
障解脫智門。其心常安住。乍觀。常安住彼無
礙解脫。然即是定。略無今念及總持二。合今
二合。為古一句。仍義不全。


經。逮得一切陀羅尼辨。


贊曰。此說成熟六
辨功德。一無斷辨。連環不息故。二殊勝辨。不
可屈伏故。三念辨。憶說法事故。四慧辨。分折
諸法故。五等持辨。巧說諸定故。六總持辨。於
一字等中。說諸義等故。既非四無礙解。亦非
七辨。故別成六。下一辨字。貫通上中。此第
六辨。四無礙解中。法義所攝。前之五辨。並
解第攝。此第一。七辨中。第四無斷盡攝。此
第二。七中第七攝。一切世間最上妙故。此第
四。彼第五。無疎謬故。念定皆通。隨其所應。
後智為體。舊經云。念定總持辨第不斷。念
定總持為三。辨才不斷之言。應為一辨。闕勝
慧二。古翻意說上三種。辨才不斷。非不斷辨
[001-1010a]
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


天保六乙未中冬第八日寫之於愛智寮釋遊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