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h0005 佛說無言童子經-西晉-竺法護 (master)



No. 401 [No. 3976]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
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訶菩薩無央數。
爾時城中,師子將軍第一夫人孕有德男,
天虛空唱大音聲而告之曰:「童子!汝當懷抱
道教思惟經典,慎莫宣說世之言談,曉了方
便度世之法,少言尠辭捨方俗事,當歸正義
不取美辭嚴飾之說。」童子遙聞如是音教,未
曾啼泣亦不出聲,初不自現嬰兒之相,至于
七日顏貌悅豫無有顦顇,眾人來觀視之無
厭。或有人言:「此兒無聲,用為育養?」父母答
[001-0523a]
曰:「是非隨宿,吾當育之。所以者何?今觀此兒,
威容顏貌端正姝妙巍巍難量,非是凡庶之
所能及,實不虛妄。」於時父母親屬知識見
兒無聲,因共字之號曰無言。


於是無言童子,漸遂長大至于八歲,四方眾
人來觀察者無有懈厭。其有方面或有法會
分別義者,輒詣其所諮受法言,寂然靜思亦
無所說。時彼童子而於異日,與其父母五種
親屬朋友知識,至耆闍崛山而詣佛所,稽首
足下右繞三匝,於世尊前叉手而立,覩無央
數十方世界諸菩薩會億百千姟,各各處于嚴
淨之座,心大歡然善意生焉。時舍利弗前白
佛言:「唯天中天!是無言者師子將軍之子,
端正姝好威光難量巍巍如此,離於言談而
無所說,其人前世有何餘殃,生無有聲又不
能言?」


佛告舍利弗:「止止!勿得輒慢無言童
子。所以者何?此人則是菩薩大士,於過去
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諸佛正覺,稽首足
下得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初生之
時,天於虛空宣揚大音:『童子,汝當抱道意,
思惟經典勿有世談。』以是之故,今此菩薩
寂然不言,受柔順教於茲八歲,一心結舌而
無所說,以斯憺怕奉行四禪。」


世尊復告舍利
弗言:「其有眾生,若能覩無言菩薩悉順道
教由此無言,以是之故今有大會,當說經
法,開化導利於無央數不可稱人民之眾。」


於是無言菩薩即如其象,三昧正受而現瑞
應,令諸聲聞及眾菩薩、天、龍、鬼神、揵沓和阿
須倫、伽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優婆
[001-0523b]
塞、優婆夷一切眾會,各於右掌化生蓮華大
如車輪,其色若干微妙鮮好,其香難量,見者
心歡。彼蓮華上則有自然諸化菩薩,結加
趺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無言菩薩見大
神足,稽首世尊重自歸命,其蓮華上諸坐菩
薩,叉手卑身亦三自歸。無言菩薩口適宣
此稽首歸命,應時自然恒邊沙等諸佛世界
六反震動,大音普聞,天於空中歎若雷震,
則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無言菩薩承
佛威神,大願所致,踊在空中去地四丈九尺,
大菩薩眾亦復如是。無言大士而於中與
菩薩異口同音,以偈讚佛:


「 「無形而現形,
 亦不住於色,
 欲以開化眾,
 現身而有教。
 佛者無色會,
 亦不著有為,
 皆度一切數,
 導師故現身。
 顯相三十二,
 奇好八十種,
 以嚴其身體,
 為眾講說法。
 法者則無相,
 亦無有音響,
 無聲不可得,
 無念寂微妙。
 佛法覺了法,
 處在佛樹下,
 彼道無言教,
 言辭無所說。
 其法無形法,
 求相不可得,
 以無相之法,
 安可有所說?
 愍傷於群生,
 此佛之大恩,
 分別無所獲,
 所說不失時。
 曉了無所得,
 解空無所獲,
 能如此養者,
 佛義無名字。
 有為之言教,
 諸佛因所說,
[001-0523c]
 彼數無所有,
 無為無自然。
 如無常形色,
 導師緣見象,
 此法無所有,
 為眾說此經。
 又始至八歲,
 口未曾有言,
 我初生之時,
 諸天唱大音。
 以入惟經典,
 其耳不聞聲,
 如是懷道業,
 口亦無所說。
 無言假有教,
 辭語無所暢,
 以言謂有說,
 清淨妙光曜。
 念誓願佛道,
 志在於大乘,
 當宣于尊教,
 得佛人中上。
 道心不可獲,
 無言無相念,
 是故曰道空,
 解結成暉曜。」」



於是童子謂諸眾會:「道與言教等無有異,不
可見!不可持!所可說無能覩,口說志道,人
計於道而有所求,其所處願斯無所有,不可
得處則無所住,如是住者道之所立也!諸度
無極亦復如是。及餘無數眾德之本,說於言
教亦無所說,但是音聲無有言辭。又說布施
者,以施當施者,惠與有所向,道住一切等,口
說愍哀施,道教亦行慈,其道為自然,平均如
虛空,心所曉了有所說,計彼一切悉為清淨,
其道為普虛端如是。身行、口言、心有所思,
捨施施斯一切塵勞,是乃名曰施度無極。所
可勸助亦復如是。布施非是道之恩惠,有計
道者不依布施,是二事者但假聲耳!永無所
著亦無形像。假使如是受道教者,為菩薩行,
彼乃名曰施度無極。於布施主則為清淨,有
所惠與不想報故。耳聞禁戒不住於色,則
[001-0524a]
無所生亦無所滅,是為戒者亦復如是。身口
心事若無所造,悉無所有而反分別,所講
說因緣合成。口有所說因名曰戒。如口所說
戒亦如是。此二事者俱無形像,諸禁戒業,
一切假言語無章句,計於道者無所言說。其
口所暢及心意,以業是禁戒勸助道德,言戒
為道欲曜於戒,一切無像猶如虛空,能曉了
此,是謂獨步報行禁戒。所可遊志超絕無
侶,入平等覺,亹亹深妙難及之道。」於是讚
曰:


「 「如言道亦然,
 無持不可見,
 所說無所覩,
 我宣者佛道。
 誓願求於道,
 所願無所住,
 無住無處所,
 道所立亦然。
 諸度無極然,
 及所作眾德,
 言辭託音聲,
 所說無所說。
 所可謂布施,
 所施當所施,
 方當所憲者,
 悉住平等道。
 口所暢布施,
 敷演於道事,
 彼道亦自然,
 等猶如虛空。
 若能曉了心,
 口之所說者,
 彼一切清淨,
 聞淨皆至道。
 身口及心念,
 捨一切塵勞,
 所勸亦如斯,
 是施度無極。
 布施不歸道,
 道不倚於施,
 此二者假名,
 無著亦無象。
 若無所依倚,
 其受道若斯,
 若不望想報,
 是名曰布施。
 而假聞禁戒,
 不住於形色,
[001-0524b]
 不起無所滅,
 是為戒之相。
 不行戒亦爾,
 身口心無異,
 無作無所有,
 假有言說耳!
 因緣合有辭,
 說號禁戒耳!
 如吾戒正等,
 此二事無漏。
 諸可禁戒事,
 一切假於言,
 道義所獲者,
 無言亦無業。
 口說心所作,
 禁戒勸助道,
 計戒及道教,
 一切如虛空。
 若曉了此者,
 獨步普入戒,
 則遊居於道,
 深妙難解句。」」



童子又謂諸來會者:「所可謂言忍辱教者亦
是言辭,解空空義乃為忍辱。忍如平等三界
亦如,說忍形類無像無見,等心於此乃名曰
忍。若能虛靜為忍辱根,音聲香味因緣合成,
彼無所有但文字耳,是故宣暢言忍辱矣!如
來正覺說有三忍,身、口、心念。若能曉了此忍
辱者,是曰為忍。解斷其身節節離散,心無
瞋恚,恩愛及身譬如墻壁,察身如是為忍
辱。遠聞惡口所暢說,若能堪任,於諸言辭
不味所說,乃為忍辱。若復遊志一切瑕穢,其
心靜然而無憂結,意能分別諸文字者,心乃
入於忍辱,計如忍道亦如此,身口意俱同爾,
乃名曰道。宣傳於聖教,多所勸助者,一切精
進上妙細微,及諸中間,億劫合集而不可
得,至於成就。假使精進不可逮得,計於道
德亦無所獲,不得諸法,是曰精進。所修精
進設能如是,不懷怯弱亦無恐懅,是謂極
上通大精進猛勇菩薩仁義備悉。」於是童子
[001-0524c]
重頌曰:


「 「可所謂忍辱,
 口之所宣暢,
 空空義故忍,
 如忍等三世。
 說於忍色像,
 不貌不可見,
 若心等於斯,
 爾乃名曰忍。
 忍類為空靜,
 緣合聲香味,
 彼無有文字,
 此乃名曰忍。
 講宣此三忍,
 身口及心念,
 若人曉了此,
 暢乃名曰忍。
 節節解其身,
 而心不懷恚,
 身受如墻壁,
 是為身忍辱。
 遠聞有惡言,
 不報于罵辭,
 入此音乃忍,
 悉能住所說。
 若於諸瑕疵,
 心不懷愛結,
 設能了字空,
 是心入忍辱。
 如忍道亦然,
 身口意如是,
 此乃名曰道,
 名所而勸助。
 若諸所精進,
 最上中微下,
 合集億垓劫,
 不得便成就。
 精進不可得,
 道亦無所獲,
 不逮一切法,
 是曰為精進。
 若勤力行此,
 無怯不懷難,
 彼則大精進,
 為猛勇菩薩。」」



童子復謂諸來會者:「所謂禪思亦不有念,計
於禪者亦無所住,棄一切想,是乃名曰寂度
無極。則能寂然澹泊無言,無放逸,離諸漏而
燒滅一切塵,是名曰寂度無極。心於諸法不
遣往反,於心離心,是則名曰寂度無極。心
及禪定常至道意,恒以平等觀此眾事,若能
[001-0525a]
平等,於諸所觀無有邪正,斯謂佛道不為難
得;無有文字亦無所說,不可究竟亦無所有,
無有放逸亦不自恣,此乃曰智度無極。無
有此際不度彼岸,又於此彼而無所住,正立
法界以無所住,亦無所著,亦無文字,無所
頒宣,無文字已!不復舉假一切思想,若能啟
受於此法者,爾乃名曰智度無極。六度無極
亦復如是,假使有人等觀此義,則能均平一
切諸法,亦能等於一切眾生,若能同象一
切諸法,則能均平一切眾生,若能平均一切
眾生,則能平等一切諸佛。等諸佛已,則能奉
修於一切智,是故菩薩勇猛無畏,猶斯名曰
無極智慧。若能順從此教命者,則順法眼不
可思議。」於是童子以偈頌曰:


「 「禪行無所思,
 專心不有住,
 斷一切諸想,
 名寂度無極。
 寂然而澹泊,
 不逸無諸漏,
 棄捐眾塵勞,
 是寂度無極。
 其心一切法,
 未曾遣往反,
 無心脫於心,
 寂然度彼岸。
 計心及與道,
 觀之悉平等,
 若能察平等,
 佛道不難得。
 捨文字無言,
 無本無所有,
 不樂不自恣,
 乃名為智慧。
 無此不度岸,
 不住彼此際,
 正立於法界,
 不住無所著。
 文字無班宣,
 不與一切想,
 以是受諸法,
 乃名曰智慧。
 諸度無極然,
 所見一同類,
[001-0525b]
 則能等諸法,
 平均於眾生。
 以能等諸法,
 則能等眾生,
 亦等於諸法,
 便等一切智。
 是故大智慧,
 菩薩其勇猛,
 能隨此教令,
 法眼不可議。」」



彼諸正士,說此章句分別所趣,以千二百人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六萬菩薩得無所從生
法忍。時蓮華上諸坐菩薩,尋即退下稽首佛
足,及復禮於無言菩薩,俱共啟白無言菩
薩:「吾等以報聖師之恩,欽樂正法奉事經典,
修行孝順而有反復。」


賢者舍利弗前白佛
言:「唯然世尊!此諸菩薩,何故口宣如來言
辭:『吾等孝順而有反復。』」


佛告舍利弗:「此諸
菩薩,悉是無言菩薩大士之所勸發,令宣
道教演于恩慈仁義禮節,無上正真大乘之
教,開化未聞令發道意,是為孝順而有反
復。報師之恩,今者故來行供養德,亦欲覩見
於此大會奉覲佛聖,聽省經典諮受所聞。」


於是無言菩薩白世尊曰:「我欲啟問如來、至
真、等正覺所懷疑結,設見聽者,乃敢自陳。」


世尊即告無言菩薩:「恣意所問諸不了者,
如來一一當為發遣,可悅其心令無餘疑。」



舍利弗語無言菩薩:「汝族姓子,不能語言,
云何欲問如來義乎?」


無言答曰:「一切語法,
悉無文字亦無言辭。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皆
悉自然,無諸言教及眾想念。唯舍利弗!因心
所念口說言辭,若無所思則無所言。心所念
者悉虛無實,言不可說,不可示人,亦不可
得諮問行念。其想著者,悉無所有,而無文
[001-0525c]
字。其虛無者亦無想念,亦不宣暢文字之說。
其諸行念不自想言:『吾當宣布文字之說。』文
字不念當行想念暢文字說。唯舍利弗!十二
緣起深奧難逮,巍巍如是,因緣所生,彼則
自然,了無所有;假使自然無所有者,彼則無
有逮成道者。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成因
緣之事,依無所住有所造作,因於緣合,是
故因緣無所興立。唯舍利弗!一切諸法悉無
有主,而君長亦無常主,無有志念,因己
思想多所馳騁,從對有念處於眾想,顛倒之
黨從其起生。彼若有問、見難問者所想知,一
切此法,有想無想悉為一相,謂無有想。彼
所以問,是為菩薩行於大哀。唯舍利弗!吾
以是故,興發大哀諮問如來,不以言辭聲音
問事倚口言教,住於大哀菩薩所問。」


舍利弗
問:「若族姓子,設無眾生無有人物,何因菩
薩而於眾生興大哀乎?」


無言答曰:「唯舍利
弗!設使眾生不求成就至於道者,爾乃菩薩
不於眾生興發大哀;然而眾生,無有眾生起
眾生想,是故菩薩處於眾生興發大哀。設說
有人則反逆矣,一切五趣猶如幻化。嗚呼痛
哉!諸人顛倒,無有眾生想,是故為彼講說
經道,使無我本末皆空。由是菩薩為諸眾生
興發大哀,無所破壞不毀所有,不壞吾我及
人壽命,故曰菩薩入於大哀導利眾生。見暢
審如分別空事,為諸客塵之所霑污,所可
遊入等一切色,而自觀見本悉清淨,是故
菩薩而於眾生興發大哀。」


時舍利弗讚無言
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實如所云一無
[001-0526a]
有異。又從仁賢向者聽者,所講辯才,故欲發
問,當從正士啟受如是不可思議。所班宣
法,設問所說,當令弊魔不得其便,使如來
法得久存立,此諸眾會,天、龍、鬼、乾沓和、阿
須倫、加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人非人,逮得
無量道法光明。」


於是無言菩薩前白佛言:「世
尊常說修正見者,有二因緣:從他聞音、思
惟其行。善哉!大聖!唯願如來、至真、正覺,分
別宣揚。何謂菩薩承於他音?何謂思惟?何
賢聖之正見也?」


佛告無言菩薩:「族姓子!諦
聽,善思念之,今當分別。猶如菩薩承他音
聲,因而思惟,奉順賢聖之正見。」


「善哉!世尊!
願樂欲聞。」無言菩薩與大眾會,受教而聽。


佛言:「族姓子!若有菩薩,勸化眾生入於佛
道,是為菩薩承於他音;設令其人心不懷亂,
是為思惟;假使等觀於道意者,是為賢聖之
正見也。又若聽省柔順道法,此承他音;若
能奉持佛之道義,是為思惟;若能奉行菩薩
之道逮得法忍,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復次,無言!若能宣于所聞微妙之慧無上正
真,承此他音,假使能通達不計吾我,是為
思惟;志性清淨無有諛諂發起洪業,是為賢
聖之正見也。所聞順義而不違法,是承他音;
修眾德本是為思惟;所行微妙勸助於道,是
為賢聖之正見也。專精聽受是承他音;求殊
特義是為思惟;勸助道意未曾忘捨,是為賢
聖之正見也。順念如應勸助道意,初不廢退
等觀賢聖,放捨一切所可聞念,是承他音;一
切所有敢可尊敬,悉能施與無所愛惜,是為
[001-0526b]
思惟;不望其報,不貪著道,至於大乘,是為賢
聖之正見也。聞於禁戒弘雅之教,此承他
音;所執戒心無所習舍,是為思惟;戒無所
行,篤信至真勸助於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聽省忍辱仁義大慈,此承他音;而懷愍傷無
有害心,是為思惟;究竟閑靜,信諸法盡勸
助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省精進則而
順之,是承他音;其心不住懈怠垢穢,是為
思惟;無合無散無所違失,慇懃精進以勸助
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令聞禪定三脫之門
三昧正受,此承他音;心所為事而不可得,觀
察心本,是為思惟;所修禪定不墮顛倒勸助
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聽聞智慧身根華
實,此承他音;所聞法觀察本末之所歸趣,
是為思惟;棄捐諸流眾崖底源開化之意,
是為賢聖之正見。示以四恩,聽攝所聞了無
所著,此承他音;未曾放廢四恩之教,是為
思惟;所可救濟恩及眾生,斯平等義,開度
立之於一切智,是為賢聖之正見也。修四
梵行慈悲喜護,此承他音;而不壞除愍愛
眾類亦無所毀,所可奉行不求名稱,是為思
惟;遵樂空無,為眾生故而修愍哀,以法之
故而行歡悅,為二報故勸助道德,是為賢聖
之正見也。設令聽省四分別辯,此承他音;
觀察諸法威儀禮節,是為思惟;從法義等
於平均,所行具足勸發道意,是為賢聖之正
見也。若聞所當奉行微妙導利之事,此承
他音;念御順行而不遠離,是為思惟;章句
道跡,所由處所宣布佛道,是為賢聖之正見
[001-0526c]
也。若能令聞三十七品正覺之法,此承他
音;修於意止悉不憒亂,行於斷意,未曾惑
隨不善之心,而常順從德義之志,其神足者,
精進禪定不懷怯弱,篤信如是,明解章句而
不退還,慧能尋對一一觀察,心由力不行
塵勞,入覺意法等於道心,是為思惟;假使
無意無所思念,於四意止不起不滅,於四
意斷柔和身心,於四神足審如真諦,曉了如
是,所趣若斯,執智慧刀截斷眾垢,情欲不
散入于正法,而於覺意下入等觀無有二事,
所歸徑路勸助道心,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
使聽聞四聖諦者,此承他音;五陰苦患,恩
愛之難,滅盡所習因緣之報,入於徑路,是
為思惟;雖處諸苦慧無所起,於諸所習慧無
所習,於諸所盡慧究竟盡,由于徑路慧無所
著,勸發大道,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若以聽
受於三脫門,此承他音;篤信於空不畏無
相,而於無願無所志求,是為思惟;不生空
行開化諸見,興於無相教導一切,諸所相行
發于無願,所生至誠,是為賢聖之正見也。
令初發意順從大業,此承他音;修菩薩行不
捨一切,是為思惟;不退轉地當成正覺,是
為賢聖之正見也。得善知識而從其教,此承
他音;目見世尊諮受聖路,是為思惟;如
口所言不違所言,身口相應,是為賢聖之正
見也。聽所講法等於惑亂,此承他音;觀察諸
法義之所歸,是為思惟;奉行法義不失道教,
是為賢聖之正見也。親近如來諮受所宣,此
承他音;識分別道心不捨大猷,是為思惟;
[001-0527a]
受奉行有所開化能使成就,是為賢聖之正
見也。設能聽受八萬四千諸道品法,此承他
音;曉了分別八萬四千諸佛之行也,是為
思惟;八萬四千眾生之類各異根者,如應說
法,是為賢聖之正見也。在在所由悉無所樂,
發功德心,此承他音;假使其心不捨功德,是
為思惟;以是德心專精勸助於一切智,是為
賢聖之正見也。


「此族姓子,設隨順念則為長
命壽不可極無始無終賢聖正見。所以者
何?五趣周旋,如幻、化、夢、影、響、野馬、水月、芭
蕉,曉了若斯,是承他音;一切諸法悉為平
等而無偏邪,是為思惟;若致平等,乃為賢聖
之正見也。名曰思惟,不舉不下,於一切法無
應不應、無進不進、無處不處、無行不行、無
念不念、無想不想、無意不意、無惟不惟、無心
意教,是為名曰不二入法門。曉了一品,無合、
無散、無違、無順。曉了深念本性清淨,極
為顯曜而當講說,無冥、無明,無濁、無清,無
有品第,則為法界,無所破壞而於本際不為
動搖。入於無本,處于三世而無所處,無我
無人、無壽、無命、無音、無聲,等諸文字,義無所
獲,無有財業,無所畢置,得諸所盡,一切所
行無有眾念。離一切想,皆悉斷於放逸之事,
滅除一切諸所惟行,而無所著捨諸所著,巍
巍乃至如來所歎!無為之事,刈去眾想是為
平等,無有形貌一如應思惟。假使行者從三
昧起,則以此法而為眾生及他人說,便於其
所推求斯本,如應思惟而療治之,無所動搖,
是為名曰立於大哀賢聖正見。」


佛說賢聖正
[001-0527b]
見之時,一萬菩薩尋即逮得賢聖正見。於是
舍利弗謂無言菩薩:「仁族姓子!從何聞法,
乃能興此賢聖正見?」


無言答曰:「唯舍利弗!吾
所從聞法無所造,不從過去心得至於道,亦
不當來、亦不現在。平等三世等一切法,有
所有趣者而無所歸,亦無有法、亦無所等;
吾從於彼而聽聞法。不有為、不無為,無識無
住無心意識,於一切法莫有所奉,制止一
切眾生之心,可悅諸人,義無所獲亦不動
搖,於無力毒而無著;吾正從彼而聽聞法。
見生於世者不生不起,一切法若不所興,分
別無本而無所說;吾正從彼而聽聞法。其住
法界等御人界,法界、人界及虛空界不以差
別,平等諸界而無所生,不造若干;吾正從
彼而聽聞法。不處道場,不坐樹下,亦不經
行,亦不得佛,不倚於道,不捨於俗,不令諸著
人民之等作是念心。如來得道亦不得道,得
於相好若不得相,作證不作證,悉從本淨自
然之性。唯舍利弗!法者無持,而不可捉則
無有身,以無有身無所成就,以無所成就則
無所生,以無所生則無所起,以無所起則
無終沒,以無終沒則無所著,以無所著則不
動搖,以不動搖則無所作,以無所作則游駛
水。已游駛水則無所得,已無所得身度彼
岸,已度彼岸無下,不下則無有器,已無有
器則無所應,已無所應則離愛欲,已離愛欲
則無有想,已無有想則斷眾亂,已斷眾亂本
性清淨,以至清淨則無有垢,已無有垢則
無塵勞,已無塵勞則無同像,以無同像則住
[001-0527c]
平等,以住本平等則立無動,以立無動則
無所求,以無所求則如真諦,已如真諦則如
審實,以如審實則無所有,以無所有則於
諸緣而無有緣,以於諸緣無有緣者則度境
界,以度諸界所起無起則無所舉,以無所
舉則無所下,以無所下則無有門,以無有
門便離言教,以離言教則度識句,以度識
句則不復還,以不復還則無有處,以無有
處則無非處,以無非處則無種稷,以無種
稷則無根芽,以無根芽則無為,超度諸識
之跡,寂之然,以至寂然究竟澹泊,已至
澹泊則至無惟然,以無惟然究竟無恨,已
至無恨則至了意,以至了意不復更興,以
不復興則歸平等無為之道,是為法。唯
舍利弗!法如是比,說經如茲,其正見者為何
像類?其正見者,等於己身,以等己身則離
合會,以離合會,於諸平等不見平等,覩諸
所見若無所想。是舍利弗,宣暢法律賢聖正
見。」


無言菩薩謂舍利弗:「如等無明思愛之著,
亦等慧明解脫之事,等於滅度無作不作,是
為等致賢聖正見;若有所覩不取異見,是為
賢聖之正見也!復次念。舍利弗!若能等於婬
怒愚癡,亦等於空,無相無願解脫之相則為
一相,謂歸無相。已能歸此平等事者,是為賢
聖之正見也。復次處正見者,於諸平等不造
二事,已無二事不住相應,已無相應不有所
住逮得諸法一切平等而無差特,是為賢聖
之正見也。復次,等無二者則等眾生,則等諸
[001-0528a]
佛,則等諸法。已等諸法則等國土,已等國
土則等虛空,其於此等若不轉移,能於此
等平等住者,修無所處,是為賢聖之正見
也。是故,舍利弗!如法像類,聽者亦然,正
見若茲。又,舍利弗!耆年為興正見乎?從何
聞法?所見何類?」


舍利弗答曰:「如我於今,族
姓子!聞所說法,察其義歸,有所講說皆墮
短乏。」


無言答曰:「如是,如是!舍利弗!敢有言辭
皆顧短乏。」


舍利弗又問:「族姓子!如來至
真無量福會有所宣暢,其所說者豈墮短乏?」


無言答曰:「如是說者而無所說,不墮短乏。
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興名德,不當慕於如
來上福。所以者何?其如來者無德無稱。若
如來義,無本、如來亦復如是,在於無本而不
動轉。若有不欲如來上德,彼所慕者則無平
等,亦無偏邪於欲無欲,有所慕者則墮短乏。」


舍利弗問:「唯族姓子!何謂於法而無短乏?」


無言答曰:「無大、五陰、六入,不以頂受,無所
招致,悉無所行,不有言辭,無誨不誨,而於道
法令心意識無所起生,是法無短;假使有
起心意識者,則墮短乏。若於諸法有作無
作,則墮短乏;設於諸法無作不作,乃無短
乏。復次,若於諸法有所分別、有所蠲除,而有
所行、有所造證,則墮短乏;若無曉了、無除所
去,亦無所行、不有造證,乃無短乏。假有所
見無所聞說,教化獲致識知所趣,則墮短
乏;於一切界而無所行,乃無短乏。其有覩
見功德瑕穢,則墮短乏;設使所行無有瑕穢,
無有德稱亦無所見,乃無短乏。」


時佛嗟歎
[001-0528b]
無言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若欲講法,當
作是說。」是時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
忍。


無言菩薩復白佛言:「我識如來為諸菩薩講
說四力,一曰信力、二曰精進力、三曰意力、四
曰智力。唯如來、至真、正等正覺,廣分別說此
四品力。何謂菩薩篤信、精進、意、智慧力?」


佛告
無言菩薩:「諦聽,善念!」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無言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族姓子!假使菩薩
信諸佛法,愛樂順從不懷狐疑,亦無猶豫,是
為信力;諸佛精進本求道時,志慕此典不
以懈廢,不懷怯弱亦不退轉,是為精進力;若
攝其志合集德本無所忘失,其意不亂不捨
道心,所可興廢真正之心勸助於道,是為
意力;所修智明於一切法,不須他慧而得自
在,慧無所礙,是為智慧力。」


佛復告無言菩
薩:「信於賢聖,獨步三界無所疑難,是為信
力;所施精勤恭敬奉順,是為精進力;心之
所念,常思賢聖之所班宣,未曾忘捨,是為意
力;若從至聖所聞智慧經典之本則能奉行,
是為智力。復次,假使篤信罪福之報而不疑
亂,是為信力;若能勤行不當作而不為之,
是為精進力;念所興業終無腐朽,是為意力;
若能曉了無有罪福報應,有能分別一切諸
法,是為智力。」


佛復告無言菩薩:「假使其心清澄無穢,能攝
其意順道教者,是為信力;意所啟受而將養
之,是精進力;若令其心常順志一,是為意
力;心觀諸法一切如幻,是為智力。復次,信
[001-0528c]
一切法皆悉為空,是為信力;所修精進解諸
見縛,是為精進力;於內外空不懷恐怖,是
為意力;觀究竟空本末悉空,為智慧力。
無相無願於一切法,無所造行,是為信力;以
此道法而為他人分別說者,是精進力;設使
於此念于諸法所行安詳,是為意力;昔所講
說方當宣暢令班宣者,一切推求永不可得,
是為慧力。一切所有心自當思,欲以放捨信
布施處,是為信力;有所放捨不懷懈倦,未
曾怯劣大道,未曾違,捨施與發布施,又
勸助道意,是為意力;不得施者亦無受者,
不蒙想報,是智慧力。奉順禁戒成就真正信
戒果實,是為信力;以所精進滅除諸毀戒
之心,是為精進力;若以道心念之不忘,所
尊禁戒,皆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觀
身如影、言如呼響、心如幻化,察於禁戒而無
所行,是為智力。成就忍辱信於威勢,是為
信力;所行精進,不聽眾想,不演麁辭欲加
於人從邪徑,假使令支解割截身肉,集忍
辱力,未曾懷瞋,慈心忍辱,是為精進力;所
行忍辱則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無身
意識不得身心,是智慧力。道為精進不為懈
怠,信於此者而心歡樂興盛篤信,是為信力;
常行精進不捨須臾,亦無所著用化眾生,將
護正典殖眾德本,奉事於佛供養隨順,皆
為一切眾生之故,修治佛土莊嚴清淨名德
之稱,是精進力;蠲除一切眾生瞋恚懈怠
垢穢,以被德鎧所修精進,則以勸助於一切
智,是為意力;若不慇懃妄想於道,不失威儀
[001-0529a]
禮節之正,選擇精進,不得一切諸法處所,是
智慧力。樂於閑居宴靜獨處,不慕眾會發興
悅力,是為信力;所行精進修於禪定,興發
脫門三昧正受,是精進力;因由所從致禪思
者而不動搖,是為意力;於彼一心觀於無常、
苦、空、非身,而不亂禪,不輕慢禪,不退轉禪,
曉了善權方謀宜適,是為善權方便誘進牽
致至於智力。聞於一切諸度無極道品之法,
若能信此,是為信力;一切所聞執持不忘,能
為他人嗟歎方便,設於彼法,若能奉遵若不
奉遵,自察本末,是精進力;處於眾生其心
不亂,遊於愛欲譬如蓮華,教化一切,是為意
力;察三界空猶如泡沫、芭蕉、野馬、影、響、幻、化,
開示未聞,是為智力。以清澄心慈向眾生仁
靡不周,是為信力;信於大哀,心所興造不以
懈怠,是精進力;心好正典不捨法樂常執奉
行,是為意力;心無所著而不懷害,不造有
二,無進不進,逮得靜觀修行正法,是智慧
力。思惟人身,以無央數眾惡瑕穢荒亂眾力,
不得久存,供養於此𢤱蛇蚖,因由邪行,
曉了如此,是為信力;若速眾沒苦痛之患眾
惱並至,此則為是死生之義,觀察佛法,是
精進力;假使心變在於不善終、不聽從,心亦
不隨聲聞緣覺,又心不隨塵欲貪嫉,心亦不
從毀戒惡智,是為意力;若入法慧分別慧句,
入於宣暢體解之慧,過去當來今現在慧,是
為智力。歡樂為信相,不退精進相,觀為意相,
曉了為智相,行於信力,不捨進力,不失意力,
修智慧力。為人說法應病與藥,曉了罣礙則
[001-0529b]
為篤信;度諸罣礙而為精進;無所復著,是
名曰意;而審曉礙則為智慧。好喜佛法興于
篤信,以興篤信即發道意,是為信力;奉修眾
行合集積累道品之法,是精進力;柔順法忍
則為意力;設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則智
力。信根為忍,則為意力;設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則智力。信根為信力;進根為精進
力;意根為意力;禪思伏根,大聖達根,靡不
周至,是智慧力。」佛說是時,八千菩薩逮得無
所從生法忍,四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
意。
《無言童子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