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33 大方等無想經-北涼-曇無讖 (master)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增長健度第三十七之餘


佛言:「善男子!勿作是語!如來常,所化眾生
身,是名化身。」


「世尊!其義云何?世尊!如佛所
說,住是三昧則得法身,云何復言是變化身?
如來法身,若為教化作雜食身,云何此身非
虛妄耶?真法身者,云何復作雜食之身?若作
食身,是義不然。」


佛言:「止止!勿作是語!住是
三昧菩薩摩訶薩,若有化身,是名幻身。」


「世尊!
何故顛倒?以此非身,而名為身?無物者,名之
為幻;若是幻身,云何而得不誑眾生?」


佛言:「善
男子!莫作是觀!住是三昧菩薩摩訶薩,無有
住身。雖無住身,如藥樹王,如草木、瓦礫。我身
亦爾。何以故?我身無我,無有我所,無命、無語、
無心、無實、無陰界入。猶如藥樹,能除眾生一
切病苦。我身亦爾,除滅眾生,無量病苦。何以
故?身如幻故。


「復次,善男子!譬如藥樹,終不生
念:『取葉,莫取枝。』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
生念:『取手,莫取足。』何以故?是三昧力故,亦能
除斷一切眾生貪欲、瞋恚、愚癡等病。住是三昧
菩薩摩訶薩,無內身、無外身、無內外身、無死
生身,得甘露身;甘露身故,能斷眾生貪欲,瞋
[006-1103c]
恚,愚癡等病。


「復次,善男子!住是三昧菩薩摩
訶薩,作變化身,為斷一切諸惡,鳥獸及三惡
道,猶如藥樹。若有人言:『諸惡鳥獸,遇菩薩身,
到三惡道。』無有是處。若言:『捨身轉至人天見
諸佛』者,斯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若言:『四眾住
是三昧,則得親近無量諸佛。』亦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
欲修習是三昧者,先當思惟:『如來常恒無有
變易;佛法不滅,無有畢竟入涅槃者。』復作是
念:『一切眾生種種所須,我當給施,若脚、若手、
若頭、若目,為正法故,悉捨所有。捨時歡樂,捨
已無悔。何以故?我此身者,猶如藥樹。』若能作
是一念思惟,當知不久,得是三昧。


「復次,善男
子!譬如駿馬,髦尾纖長。於十五日布薩之
時,在大海中,悲鳴三唱:『誰欲度海!誰欲度
海!』若有諸人,乘其背者,及捉髦尾、頸項、首
脚,悉得到於大海彼岸。是《大雲經》,亦復如是,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一句一
字二字,一切皆度三惡彼岸,永得解脫。


「復次,
善男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得
聞是三昧名,生生常得轉輪聖王、帝釋、梵王,
終無退轉,常得親近佛法聖眾。於菩提心,堅
固不動,不捨大乘方等經典。」


「世尊!云何菩薩
摩訶薩住是三昧,於一切法,所見真正?」


佛言:
「善男子!若有成就是三昧者,見於如來無常、
無樂、無我、無淨、畢竟涅槃,則不得名所見真
正;若見如來常樂我淨,終不畢竟入於涅槃,
如是乃名所見真正。」


「世尊!如佛所說:『若見如來常樂我淨』,其義云何?」


「善男子!常樂我淨,即
[006-1104a]
是如來真實之性。」


「世尊!若如是者,一切凡夫,
亦得成就如是實性。何以故?凡夫之人,亦復
計於常樂我淨。」


「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
說,我言具是三昧菩薩,乃能見於常樂我淨,
不說凡夫所計顛倒常樂我淨。」


「世尊!如佛所
說:『若見諸法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人則見上
道、下道,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若見諸法常樂我淨,則不能得須陀
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世尊
言:『菩薩成就是三昧已,則得見於常樂我淨?』
又如佛言:『真解脫者,猶如虛空,如是解脫,即
是涅槃。』云何如來說言:『涅槃常樂我淨,一切
眾生,亦如虛空、水月、夢幻、芭蕉、雲電,空無性
相,不得暫住,猶如畫水,隨畫隨合。見覺無常、
無樂、無我、無淨,見如是相,則名真見,真見者,
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
何如來說言:『菩薩成就是三昧,乃得見於常
樂我淨?』如佛先說:『諸佛如來,觀一切法無常、
無樂、無我、無淨,無有壽命,士夫、眾生,空無所
有,是名諸法真實之性。』今者復言:『見一切法
常樂我淨』,是義云何?」


「善男子!止止!莫作是言!
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具足是三昧已,則不
復與諸法和合、不和合故,得名護戒修習三昧
菩薩摩訶薩,不見諸法斷常之相,不見斷故
不生喜悅,不見常故不生憂慼,為知法印,不
為護戒,亦不得名修習三昧。如來不著護戒、
毀戒,常、無常,覺、不覺,作、不作,淨、不淨,空、不空,
戒、非戒,知、非知,名、非名,取、非取,怖、非怖,畏、非
畏,因、非因,滅、非滅,菩提、非菩提,解脫、非解脫,
[006-1104b]
涅槃、非涅槃。一切諸法,無有怖畏,為解脫故,
護持禁戒,修習三昧;一切諸法,無有退滅,菩
薩知已,其心甘樂,修是三昧,為諸眾生,說佛
如來常恒不變,正法不滅,是故護戒修習三
昧。復次,善男子!若有欲得如是三昧,應當修
習常想、我想、命想、人想,習此想已,則得成就
具是三昧,若言不得,無有是處。」


「世尊!如來或說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或時復
說常樂我淨,其義云何?」


「善男子!世俗之道,謬
見諸法常樂我淨,是故我說無常、無我、無樂、
無淨。」


「世尊!出世之法,頗復得有常樂我淨不?」


「善男子!若有菩薩,住是三昧,欲說我時,先說
五事。何等為五?一者穀子,二者樹子,三者肥
味,四者伏藏,五者蛇蛻。善男子!如穀子者,
芽時、莖時、葉時、華時,名為無常;若收果實,眾
生受用,則名為常。菩薩摩訶薩,若未成就是
三昧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若已成就,則得
名為常樂我淨。未能度脫一切眾生,名無常、
無我、無樂、無淨;若能度脫,則得名為常樂我
淨。不能破壞一切邪見,名無常、無樂、無我、無
淨;若能破壞,則得名為常樂我淨。不能永斷
諸煩惱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永斷,
是則名為常樂我淨。善男子!是名穀子。


「復次,
善男子!如菴羅樹,未得果時,名無常、無樂、無
我、無淨;若得果實,眾生受用,是則名為常樂
我淨。菩薩摩訶薩未得成就是三昧者,名無
常、無我、無樂、無淨;若成就已,則得名為常樂
我淨。未能度脫諸眾生故,名無常、無樂、無我、
無淨;若能度脫,則得名為常樂我淨。不能破
[006-1104c]
壞一切邪見,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破
壞,則得名為常樂我淨。不能永斷諸煩惱故,
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永斷,則得名為
常樂我淨。善男子!是名樹子。


「復次,善男子!如
胡麻子,未成油時,不能消除眾生病苦,名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若成油已,能除眾生所有病
苦,是故得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訶薩,未得成
就是三昧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成就已,
則得名為常樂我淨。未能度脫諸眾生故,名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度脫,則得名為常
樂我淨。不能破壞一切邪見,名無常、無樂、無
我、無淨;若能破壞,是則名為常樂我淨。不能
永斷諸煩惱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
永斷,是則名為常樂我淨。善男子!是名肥味。


「復次,善男子!如有寶藏,隱伏地中,不能潤益
一切眾生,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出地
已,眾生受用,為大利益,是則名為常樂我淨。
菩薩摩訶薩,若未成就是三昧者,名無常、無樂、
無我、無淨;若成就已,則得名為常樂我淨。未
能度脫諸眾生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
能度脫,則得名為常樂我淨。若不能壞一切邪
見,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破壞,是則名
為常樂我淨。不能永斷諸煩惱故,名無常、無
我、無樂、無淨;若能永斷,則得名為常樂我淨。
善男子!是名寶藏。


「復次,善男子!如蛇脫皮,
未脫皮時,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脫皮已,
則得名為常樂我淨。菩薩摩訶薩,未得成就是
三昧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成就已,則
得名為常樂我淨。未能度脫一切眾生,名無
[006-1105a]
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度脫,則得名為常樂
我淨。若不能壞一切邪見,名無常、無樂、無我、
無淨;若能破壞,則得名為常樂我淨。不能永
斷諸煩惱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能永
斷,則得名為常樂我淨,又斷眾生於佛所起
四種疑心常樂我淨。善男子!是名蛇蛻。


「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以此五事,演說
如來常樂我淨,能說我、人、壽命、眾生、士夫,能
如是見,名為正見。」


「世尊!如來所說如是五事,
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常於諸經中說,諸法
無常。如向五事,因亦無常,果亦無常。若使菩
薩,住是三昧,如五事者,亦應無常。以是義故,
一切諸法,無非無常。世尊!有因必有果,有
果必有因,一切眾生及諸菩薩亦復如是;有
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若如是者,常亦無常,
無常亦常,以是義故,一切諸法,悉有二性,常
與無常;不應定言,世法無常,出世法常。如來
實語,云何出是虛妄之言?」


「善男子!汝今何故
如蠶自裹?善男子!若有人言:『端正之人,猶如
滿月;香象姝白,猶如雪山。』人實非月,象非雪
山,少有相似,故引為喻。善男子!世間五事,
亦復如是,有少常故,故以為喻。諸佛如來,實
不可喻,猶引喻為喻。」


「世尊!若如來常者,何
故復於餘經中說,猶如燈滅,解脫亦爾?世尊!
如來若常,云何得滅?如其滅者,云何言常?如
來若言『亦常亦滅』,如是之言,非虛妄耶?又如
佛言:『一切諸法,猶如水月。』諸法若常,云何復
言『猶如水月』?」


「善男子!我說有為,如水中月,是
故我說,餘法有常,餘法無常。若有眾生,未得
[006-1105b]
解脫,未斷煩惱、未斷名相、未斷眾生相,不得
法相,未得修習如是三昧,是名無常;若有眾
生,已得解脫,永斷煩惱、名相、眾生相,得於法
相,修習三昧,是名為常。是故我說,餘法有常,
餘法無常。」


「世尊!若爾者,如來何故說:『佛涅槃,
猶如燈滅?』如燈滅者,為喻身滅,為喻結滅?如
膏不離燈,燈不離膏。眾生亦爾,身不離結,
結不離身,云何言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若如是見,名為正見。善男子!身有二種:
一者煩惱身,二者法身。煩惱身滅,猶如燈
滅,是故我說『餘法無常』。法身無滅,猶如虛空,
是故我說『餘法是常』。斷煩惱器,名為解脫,得
解脫已無常身者,諸佛世尊,則是斷見;若煩
惱氣常不滅者,諸佛世尊,則是常見。諸佛世
尊,定無有此斷、常二見。諸佛世尊,已於無量
阿僧祇劫斷此二見。如來若有眾生相者,則
應無常;如來已於無量劫中斷眾生相,若言
如來有眾生相,無有是處。


「善男子!譬如大王,
出入遊巡,若在外時,內則不見,內雖不見,不
得言無,外亦如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無
常已斷,為眾生故,受無常身。若言:『如來身無
常』者,無有是處。是故我說常與無常,說我、無
我,說眾生、非眾生,說人、非人,說命、非命,說士
夫、非士夫。如來常說:『有為之法,皆是無常。』終
不言常,若言常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則得斷
除世見、命見、聲聞緣覺見;無有貪愛,無取
無求;常不變易,成就安住,得無所畏;無有憍
慢,垢不能污。是故我說『常樂我淨』。善男子!我
[006-1105c]
說聲聞、辟支佛乘,一切世人之所不解,雖世
人不解,終不得言慧者亦爾。世間之人,雖見
如來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亦不得言有智慧
者同於彼見。薄福、鈍根、行邪道者,作如是言:
『如來無常,永滅涅槃。』若言『如來永滅度』者,當
知是人,不離三惡。


「善男子!譬如深汪,其水
渾濁,中有寶珠,人所不見。有人唱言:『此濁水
中,有大寶珠!』眾人聞已,競共求覓,或得瓦石、
沙礫、草木,然無有能得真寶者。以不得故,便
言虛妄。復更有人,善知方便,以無價珠,置之
濁水,水即為清,眾人因是悉見真寶。善男子!
聲聞、緣覺不解如是三昧力故,說言:『如來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空無所有。』不知如來,常恒
不變,輪轉生死。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善解
如來所有密語,是故以此無價寶珠,喻於三
昧。善男子!若男若女,欲見如來常恒不變,應
當修習如是三昧。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則
見如來常恒不變,解脫亦爾。


「善男子!譬如樹
蔭,行路之人因之憩息,住是三昧諸菩薩等,
亦復如是,為諸眾生,而作蔭覆。


「善男子!若有
人言『如來無常永涅槃』者,是魔弟子;若不如
是,真我弟子。若言『如來畢入涅槃』,當知是人,
污辱我法,若有信受如是語者,甚可悲傷。」



是語時,於會右面,出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
三千大千世界,悉蔽日月、梵天之明,惟不能
障佛之光明,其餘光明,黤黮不現。大小須彌、
草木、叢林,二國中間幽闇之處,無不大明。地
獄眾生,遇斯光已,苦痛休息,身得安樂。


爾時,
一切大眾之前,即時出生六萬億蓮華,其華
[006-1106a]
微妙,色香具足,千葉盛滿,四寶為質。一一蓮
華,出微妙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
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釋梵、魔天、沙門、婆羅門,一切眾生,聞香
氣已,皆得愛法,心樂大乘,樂欲聽法,斷諸煩
惱,是華成就如是功德微妙之香。


爾時,大雲密藏菩薩摩訶薩,在大會中,見是
神變,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是何
相貌?誰之德力?是大眾中,有是妙華,出無量
香?」


於是,淨光天女,語大雲密藏菩薩言:「善男
子!一切諸法,皆悉無相,云何問言:『是何相貌?』
諸法如夢,何故顛倒,如狂所問?」


大雲密藏言:
「善哉善哉!天女!我非不見諸法如夢,為欲斷
彼著相,故問。」


天女言:「大德!何故見於著相,而
生此問?」


「天女!是故我先言:『為眾生故,欲令
度脫,是故而問。』」


「大德!若不自斷我見、我疑,云
何而能度脫眾生?若不自斷我見、我疑,欲為
眾生除斷見疑,無有是處。」


佛言:「善哉善哉!善
男子!實如天女之所宣說。菩薩摩訶薩,住是
三昧,惟見無相。善男子!若男若女,欲見無相,
應當精勤,修是三昧。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
能於三千大千世界,現種種身。」


「世尊!云何菩
薩住是三昧,能於三千大千世界,現種種身?」


「善男子!若有幻師、若幻弟子,於大眾中,能作
種種若男若女,若大若小,若生若死,若去若
來,若舍若林,若象若馬,若斷若折,若破若壞,
若續若絕。大眾見已,不生驚怪。何以故?了知
幻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是三昧,修習
正道,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化種種身,為度眾
[006-1106b]
生故。住是三昧諸菩薩等,見是化已,不生驚
怪,無有疑心,隨順於義,無有違逆。何以故?定
知即是三昧力故。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能於三
千大千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所行,處處現身。
或閻浮提現處母胎,一切眾生實見菩薩處
在母胎,而是菩薩實不在胎。或閻浮提現出
母胎,眾生亦見菩薩出胎,而是菩薩實不出
胎。或閻浮提現初剃髮,造制周羅,一切眾生
皆見如是,而於菩薩實無是相。或閻浮提現
詣學堂,習諸伎藝、書䟽、算計,一切眾生皆見
菩薩始初習學,而是菩薩,已於過去無量劫
中,悉修學已。或閻浮提現行如人、師子、白鵝,
一切眾生,皆見菩薩現行如人、師子、白鵝,而
是菩薩都無此相。或閻浮提示有妻子,五欲
相樂,一切眾生皆見是相,而是菩薩,已於昔
劫久遠離之,惟以法樂而自娛樂。或閻浮提
示大小便,一切眾生亦見是相,而此菩薩,得
真法身,非雜食身,云何而有大小便利?咀嚼
楊枝,著衣洗手,履踐革屣,執持傘蓋,身服纓絡,飲食飢渴,生老病死。行檀波羅蜜,得轉輪
王,奴婢、僕從、男女、大小。或作人天、頭陀苦行。
現為比丘,福利眾生。現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破壞眾僧,聽法說法,食
噉毒飯,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作聲聞像、辟支
佛像,出家學道,菩提樹下,轉正法輪,現大神
足,入於涅槃。或作釋梵、天魔波旬,流轉諸有,
猶如車輪,亦復如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
作如是隨順世間種種諸行,為欲度脫,終不
[006-1106c]
生於眾生之相,常修法相。何以故?是三昧力
故。菩薩摩訶薩,無有著處,不著聲聞,不著緣
覺,為欲憐愍一切世間,度眾生故,在在處處,
隨其所樂,而現其身。是故菩薩修習無相,見
於無相。若人能見如是無相,是名正見。淨光
天女亦修無相。諸佛世尊,住是三昧,故不可
思議。」


「世尊!是淨光天女,成就具足,甚深智慧。
若無相境界,不可思議,其修習者,亦不可思
議。」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出無量光。
其光五色,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上至梵世,一切
周遍,遶身三匝,還從口入。爾時,大地六種震
動,莊嚴清淨,如欝單越,三千大千世界,亦復
如是,一切眾生,佛神力故,悉得覩見。


爾時,大
雲密藏菩薩,復從座起,整衣服,合掌恭敬白
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放是光明?」


佛言:「善男子!
汝向所疑,我今欲答,是故放是瑞相光明。善
男子!於此西方,有一世界,名曰安樂。其土有
佛,號無量壽,今現在世,常為眾生,講宣正法,
告一菩薩:『汝善男子!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
為諸少福、鈍根眾生,說《大雲經》,汝可往彼,至
心聽受。』是彼菩薩,欲來至此,故先現瑞。善男
子!汝觀彼土,諸菩薩身,滿足五萬六千由旬。」


「世尊!彼來菩薩,字號何等?復以何緣,而來此
土?將非為度眾生故來?惟願如來,為諸眾生,
分別解說。」


「善男子!彼土菩薩,欲聞淨光授記別事,并欲供養如是三昧,是故而來。善男子!
是菩薩名無邊光,通達方便,善能教導。」


「世尊!
惟願如來,說是天女,在何佛所,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何時當得轉此女身?」


「善男子!
[006-1107a]
汝今不應問轉女身。是天女者,常於無量阿
僧祇劫,為眾生故,現受女身,當知乃是方便
之身,非實女身。云何當言:『何時當得轉此女
身?』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其身自在,
能作種種隨宜方便。雖受女像,心無貪著,欲
結不污。」


「世尊!惟願如來,為諸眾生,說是天女
未來之事。」


「善男子!汝今諦聽!我當說之。以方
便故,我涅槃已七百年後,是南天竺,有一小
國,名曰無明。彼國有河,名曰黑闇,南岸有城,
名曰熟穀,其城有王,名曰等乘。其王夫人,產
育一女,名曰增長,其形端嚴,人所愛敬,護持
禁戒,精進不惓。其王國土,以生此女故,穀米
豐熟,快樂無極,人民熾盛,無有衰耗、病苦、憂
惱、恐怖、禍難,成就具足一切吉事。隣比諸王,
咸來歸屬。有為之法,無常遷代,其王未免,忽
然崩亡。


「爾時,諸臣即奉此女,以繼王嗣。女既
承正,威伏天下,閻浮提中所有國土,悉來承
奉,無拒違者。女王自在,摧伏邪見,為欲供養
佛舍利故,遍閻浮提起七寶塔,齎持雜綵,上
妙幡蓋,栴檀妙香,周遍供養。見有護法、持淨
戒者,供養恭敬;見有破戒、毀正法者,呵責毀
辱,令滅無餘。具足修習十波羅蜜,受持五戒,
拯濟貧窮,教導無量一切眾生,說《大雲經》以
調其心。若聞大乘方等經者,恭敬供養,尊重
讚漢。滿二十年,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大雲
經》,然後壽盡,是時乃當轉此女身。為眾生故,
示大神通,為欲供養無量壽佛故,故生彼界。」


「世尊!是女王者,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耶?」


「善男子!如是女王,未來之世,過無
[006-1107b]
量劫,當得作佛,號淨實增長如來、應、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
佛、世尊。此娑婆世界,爾時轉名淨潔浣濯,有
城名曰清淨妙香,其城純以七寶莊嚴,最勝
無上,猶忉利宮。其城凡有九萬億人,土地平
正,無有荊棘、土沙、礫石,其土人民,不生邪見,
愛重大乘。無有聲聞、緣覺之名,一切純是菩
薩大士,修習慈、悲、喜、捨之心,成就忍辱,壽
命無量。


「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彼佛如來名
號,不墮三惡,轉生人天。」


說是經已,無量眾生,
得阿毘跋致。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