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65 無量壽經義疏-隋-慧遠 (master)



無量壽經義疏下卷


沙門慧遠撰


次明修治忍力成就不計眾苦。能忍違緣。故
離三覺不起三想。少欲知足。能忍順緣。故離
色聲香味觸等。此兩段竟。次離惑體。無染恚
癡。染猶貪也。此三段竟。下復修治。三昧常
寂。止行深也。智慧無礙。觀行勝也。上來四
段。合為自利。下就利他明離煩惱。無有虛
偽諂曲之心。明離心過。言和顏者。明離身過。
愛語先問。明離口過。由無煩惱。故身口意中
不起過矣。上來第一明離煩惱。自下第二明
[002-0104c]
其修善。於中有三。一起願心。二恭敬下。依願
起行。三住空下。行成入證。初起願中。勇猛精
進志願無倦求清白法。自利願也。惠利群生。
利他願也。第二行中。先明自利。後明利他。前
自利中。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攝行方便。恭敬
三寶。攝福方便。奉事師長。攝智方便。以大嚴
等。彰行成就。以大嚴者。謂以福智二種莊嚴
而自嚴也。具眾行者。隨別以分。謂具檀等一切
行也。下明利他。以行教他。故令眾生功德成
就。第三證中。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
諸法非有。人法無性。名之為空。假人假法。相
亦不有。名為無相。於此二中。無有希求願樂
之心。名為無願。又離妄想。亦名無願。於此
三中。無果可為。名為無作。故維摩云。雖行
無作而現受身。故知無作約果以論。於前三
中。無因可生。名云無起。故維摩云。雖行無起
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然諸經中說
理不定。或說一空。如大品中所說獨空。辨一
不多。故名為獨。或說二種。謂二無我。或說三
種。空無相無願。或說四種。如維摩說。謂空
無作無相無起。又大品說。有法空。無法空。自
法空。化法空。亦是四種。別章廣釋。或說五
種。如此中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起。備如向
釋。或說七空。如大品說。或說九空。如毘曇
說。或說十一。如涅槃說。或說十四。如大品
說。或說十八。如大品說。或說二十五空。如
涅槃說。廣則無量。今據一門。且說五種。於此
理法證會名為觀法如化。證法非無此第二
竟。自下第三明離惡業。於中初先明其離過。
修習善下。彰其攝治。前離過中。遠離麁言。明
[002-0105a]
離口惡。遠離自害害他俱害。明離身惡。下攝
治中。修習善語。治前口惡。自利利人。人我俱
利。治前身惡。此第三竟。自下第四重明修善。
於中初先明其自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明
其所捨。自行六度。彰其所修。下明利他。以前
六度教人令行。上來四段。別明身因。無央數
劫積功累德。總以結之。上來第一明修具。自
下第二彰報殊勝。於中有二。一對上所修淨土
之因。明得報勝。即勝依果。二或為長者居士
已下。對上所修法身之因。明得報勝。得勝正
果。前中初言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
自然發應。自得勝財。在猶任也。教化安立住
於正道。以財攝他令歸正法。後中初明功德
之果。次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明智慧果。功德
果中。先別。後結。別中有四。一身報尊上。二
常以四事供養已下。依身起行。三口氣下。身
報微妙。於中三句。文相可知。四手出下。依身
起行用。手出供具供養諸佛。上來別竟。如是
之等超諸天人。總以結歎。慧果可知。上明所
行。自下第二明其所成。謂成法身淨土之果。
然此所成。遂前四十八之大願。應別對之。文
顯可知。文中有二。一略明所成。二佛告阿難無
量壽佛威神已下。廣明所成。略中有四。第一
阿難就身為問成佛已未。如來具答。二其佛
界下。約之明土。三又問下。阿難重復就身為
問成來久近。如來具答。四其國自然七寶已
下。約之明土。就初段中。阿難先問法藏比丘
為已成佛。為未為現。此約三世時別以問。佛
答可知。第二段中。直列彼佛國土名號。未辨
[002-0105b]
其相。第三段中。先問後答。文顯可知。第四段
中。先明所有。又其國土無須彌下。彰其所無。
明所有中。自然寶成。明其體相。恢廓曠蕩。明
其量相。悉相雜等。明莊嚴相。明所無中。初先
正辨。阿難白下。問答重顯。前正辨中。初無山
等。次無四趣。後無四時春秋等別。後重顯中。
文別有三。初阿難問。若無須彌。四天王等依
何而住。如來反質。二阿難正答。如來約之以
顯彼事。三阿難彰己為他故問。非自不知。上
來略竟。就下廣中。文別有四。一明佛身。二即
約身明其從眾。三明國土。四即約土明其人
民。就初段中。應先解釋三佛之義。然後釋文。
義如別章。文中初先明佛光相。後顯壽命。前
明光中。奇嘆以顯。先別。後結。別中有四。一
釋迦自嘆。二其有眾生遇斯光下。明諸眾生
見聞利益。三無量壽光顯赫已下。諸聖共嘆。
四若有眾生聞其光中下。重明眾生見聞獲
益。初中有三。一辨勝過劣。無量壽佛光明第
一。二諸佛光明所不及下。舉劣顯勝。佛光
實等。隨化故爾。三是故下。嘆顯勝。有十二
句。初無量光。無邊。無礙。此之三種。當相以
嘆。無量。多也。無邊。廣也。無礙。自在也。無對。
炎王。此之兩種。寄顯勝。他光不敵。名無對
光。此光勝餘。名炎王光。清淨。歡喜。智慧。不
斷。此之四種。當相以歎。離垢稱淨。能令見者
心悅。名喜。於法善照。名智慧光。常照不絕。
名不斷光。難思。無稱。超日月光。此之三種。
寄對顯勝。過世心想。故曰難思。過世言相。名
無稱光。過世色相。名超日月。上來第一釋迦
[002-0105c]
自嘆。自下第二見聞獲益。初有遇者三垢消
滅。明除障益。此名三毒為三垢耳。身意煖
等。明生善益。若在三下。明滅苦益。壽終後
下。明得樂益。第三共歎。文顯可知。第四重
明獲益之中。初明稱說隨意往生。次為諸聖
咸共嘆譽。後明得佛一切共嘆。上來別嘆。佛
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已下。總以結嘆。上來
明光。下明佛壽。文顯可知。上來第一明其佛
身。自下第二約身明眾。於中有四。一明其土
人壽長遠。如無量壽。二又聲聞下。明其眾多。
三神智洞下。彰其德勝。四重顯眾多。且就初
會顯其多相。餘不可論。初會聲聞不可稱計。
菩薩亦然。當不辨多相。就目連不知以顯。於
中初明目連不知。如大海下。借事顯之。佛先
立喻反問阿難。次阿難答。下佛約之。彰顯目
連所知多少。自下第三明其國土。是中應先
解淨土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汎論。有
三莊嚴。一事莊嚴。色香味等五欲精上。二法
莊嚴。純論妙法。三人莊嚴。勝善眾生居住其
中。今此所明國土勝中。有事莊嚴及法莊嚴。
下第四段人民殊勝。是人莊嚴。然彼土中莊
嚴妙事。不可具辨。今此文中略舉四事。一明寶
樹。二明伎樂。三明講堂宮殿等事。四明寶池。
樹中初先汎明諸樹。第二別明道場之樹。三
總就之校量顯勝。前汎明中。先列其樹。後明
出聲。就列樹中。其國寶樹周滿世界。總以標
舉。金銀樹等。明純寶樹。或二寶下。明雜寶
樹。所出聲中出五音者。所謂宮商角徵羽等
五種音也。第二所明道場樹中。先明樹相。次
[002-0106a]
明出聲。下明眾生見聞獲益。前明樹中。先明
量相。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明其體相。以月光
等。明莊嚴相。出聲可知。就明見聞獲益之中。
初明六根見聞覺知悉得利益。下明得忍差
別不同。彼國天人皆得三忍。總以標舉。慧心
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淺深差別為三。次列三
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
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
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下明眾生得忍所由。
皆無量壽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
獲三忍。本願力等。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
三忍。本願是總。餘四是別。滿足願者。願心圓
備。明了願者。求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
壞。究竟願者。終成不退。以此願故。生彼國
者悉得三忍。前明諸樹。次別明其道場之樹。
下通就之格量顯勝。偏顯樹中音聲勝矣。文
顯可知。上來明樹。自下第二明其伎樂。亦有自
然萬種伎樂。總以標舉。又其樂聲無非法等。
顯其聲妙。十方界等。彰其聲勝。勝十方界一
切音聲。自下第三明其講堂宮殿等事。講堂
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成。明其體相。復真珠
等。明莊嚴相。自下第四明其池相。於中初先
辨其池相。後明出聲。辨池相中。文曲有四。一
明量相。彼國諸池。或十由旬。二十三十。乃至
縱廣百千由旬。二明水相。具八功德。清。不
臭。輕。冷。濡。美。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是其八
也。清淨。色入。不臭。香入。軟。冷。及濡。此五觸
入。美。是味入。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此二法
入。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為功。水家之德。
[002-0106b]
故名為德。文中初言八功德水湛然盈滿。總
以樹舉。言清淨者。八中淨也。言香潔者。八中
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三黃金下。明諸寶
等莊嚴之相。四彼菩薩聲聞入下。彰其資用
無礙之相。於中五句。一淺深無礙。二冷煖得
中。三釋神除垢。四淨無瑕穢。五迴流相。注遲
疾得所。上來明池。下明出聲。於中有四。初
演無量自然妙聲。正明出聲。二隨所應下。善
應物種種果聞。於中初總。次別。後結。三隨
順清淨離欲已下。明能起善。隨順清淨離欲
寂滅真實之義。順涅槃也。隨順三寶力無畏
等。順菩提也。此前順果。隨順通慧菩薩聲聞
所行之道。隨順其因。四無三途下。明能生樂。
無三途等。明無苦也。但有自等。明有樂也。是
故已下。結嘆顯勝。上來四段。合為第三明其
國土。自下第四辨其人民。於中有四。一明他
方新往生者正報微妙。二所處宮下。依報殊
勝。三其諸聞薩已下。明舊住者正報微妙。四
其諸天人衣服以下。依報殊勝。初中具足清淨
色身。明身勝也。諸妙音聲。明口勝也。神通功
德。明意勝也。第二段中。所處宮殿衣服等事
猶第六天。資具勝也。若欲食等。資用勝也。且
就食論。彼佛國土清淨安等。總嘆顯勝。次於
無為泥洹之道。泥洹。涅槃。本是一名。傳之音
異。第三舊住眾生勝中。其諸聲聞菩薩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明其德勝。咸同一下。彰
其身勝。於中初言咸同一類無有異狀。但順餘
方故有天人名。明身齊等。顏貌端下。明身殊
勝。顏貌端正超世希有。當相辨勝。佛告已下。
[002-0106c]
校量顯勝。校中有五。一將貧人比粟散。王二
將粟散王比轉輪王。三將輪王比忉利王。四
將忉利王比他化王。五將他化自在天王。比
無量壽一切天人。畢竟不及。初校量中。文曲
有三。一佛將貧人對粟散王。反問阿難。二阿
難正答。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無以為喻。百千
萬億不可計倍。正明貧人不及帝王。所以然
者下。明彼貧人不及所由。由其先世無善故
爾。文顯可知。所以世間帝王已下。釋彼帝王
勝過所以。以其宿世修善故爾。文亦可知。三
如來述可。餘四校量。文顯易解。第四重明依
報勝中。初明其國一切衣服飲食等事與身相
稱。或一寶下。就別顯勝。於中有五。一明諸寶
隨心現前。二寶衣布地。三寶網羅覆。四自然
下。德風吹鼓。五又眾下。寶華充滿。第四風
中。自然微風徐起微動。總以樹舉。下別顯之。
別中有四。一風體調和遲疾得所。二吹網動
樹發微妙聲。三觸身生樂。四吹散眾華遍滿
其國。第五華中。句別有四。一明寶華周遍世
界。二明諸華各具多葉。三明諸華各出多光。
四一一華中出三十下。明諸華中各出多佛。
於中復四。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出
三十六百千億光。第二明前一一華中各出
多佛。出三十六百千億佛。第三明前一一諸
佛各放多光。第四明前一一諸佛普為十方
說微妙法。於中初先明其所說。如是諸佛各
各已下。彰說利益。自下第三明其所攝。攝取
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以法化益。然下所
攝。遂上所發四十八願。一一別對。相顯可知。
[002-0107a]
文中有四。一攝下人同生彼國。二無量壽佛
威德無極下。攝取上人同往彼國。三彼國菩
薩皆當究竟一生已下。重攝下人同生彼國。
四彌勒白佛於此世界幾許菩薩生彼已下。
重攝上人同生彼國。第一第三有何差別。前
初段中具辨生業教修往生。第三段中舉得
舉失勸人往生。義有此別。故須分別。第二第
四有何差別。前第二中攝人同往。第四段中
攝人同生。有斯不同。故須別說。攝取下人。正
明所益。攝取上人。顯彼土勝。增人慕求。初中
有三。一彰生彼住正定聚。令人慕求。二十方
佛皆共讚下。舉聞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
三佛告阿難下。正辨生業。教修往生。初中其
有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正明所攝。人有三聚。
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論
說不同。若依毘曇。外凡常沒。名為邪定。五停
心觀。總別念處。𤏙頂二心。名為不定。此等有
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堅固不退。名為正定。
若依成實。外凡常沒。名為邪定。聞思二慧。行
有退轉。說為有退。五停心觀。名為聞慧。總別
念處。名為思慧。𤏙頂已上。說名修慧。現見法
空。永不退轉。悉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
前。名為邪定。善趣位中。數進數退。說為不
定。習種已去。位分不退。說為正定。莫問大乘
小乘眾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釋。彼
無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第二段中。初明
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讚嘆無量壽佛。次明眾
生聞名信心迴向發願皆得往生。下彰分者。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餘皆得生。言五逆者。殺
[002-0107b]
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
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違福田。故名為逆。前
二皆恩。後之三種。違於福田。立邪毀正。名為
謗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問曰。於彼觀經
之中。說五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經中言不得
生。此言何論。釋有兩義。一約人分別。人有二
種。一者久發大乘心人。遇緣造逆。如闍王等。
此雖造逆。必有重悔。發心求出。能滅重罪。
為是得生。觀經據此。二者先來不發大心。現
造逆罪。多無重悔。不能決定發菩提心。為是
不生。此經據此。二約行分別。行有定散。有人
雖復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觀善根。深觀佛
德。除滅重罪。則得往生。觀經據此。若人造
逆。不能修習觀佛三昧。雖作餘善。不能滅罪。
故不往生。此經據此。自下第三正辨生業。教
修往生。於中初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願生彼
國凡有三輩。總以標舉。如觀經中。麁分為三。
細分為九。麁分三者。謂上中下。大乘人中。習
種已上。名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
那含。以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為下
品。細分九者。前上品中。細分為三。所謂上
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為上上。生彼即
得無生忍故。初二三地。名為上中。生彼國已。
過一小劫得無生忍。彼國日長。故一小劫得
無生忍。若於此界。經無量劫方得無生忍。種
性解行。名為上下。生彼國已。過三小劫得百
法明門。住於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國時日
長遠。故經三小劫得到初地。若於此界。經無
量劫。中品之人。亦分為三。所謂中上。中中。
[002-0107c]
中下。見道已上。名為中上。生彼即得羅漢果
故。內凡之人。名為中中。生彼即得須陀洹故。
煖等四心。名為內凡。外凡持戒。名為中下。生
彼國已。經一小劫得羅漢故。下品人中。亦分
為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彼約作罪輕重以
分。不隨位分。彼中九品。今合為三。上品三
人。合為上輩。中品三人。合為中輩。下品三
人。合為下輩。然此三輩。人位雖殊。至欲往
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迴向發願。
方得往生。故此論之。問曰。天親作往生偈。女
人根缺及二乘種。皆不得生。觀經宣說小乘
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釋言。彼說女人根
缺不得生者。就彼國中受報時說。彼無女人
及根缺故。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
去時說。小乘眾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
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
理。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問曰。若言
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釋言。由其本
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
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以
本乘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
漢已。即便求大。上來總舉。下別顯之。就上輩
中。初舉。次辨。後總法歎。辨中有三。第一明其
所修行因。二此等下。同成往生。三住不退下。
生彼得益。初修因中。句別有五。一捨俗出家。
二發菩提心。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四修諸
功德。五用前諸善願生彼國。就往生中。初彼
迎此。即隨已下。此往生彼。就得益中。住不退
轉。位分堅固。智慧勇等。成德殊勝。前舉次
[002-0108a]
辨。是故已下。結歎修習。就中輩中。初舉。後
辨。辨中還初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後彰得益。
前明因中。十方天人其有至心願生彼國。總
以標舉。雖不能行作沙門等。簡異上輩。依如
觀經。此小乘人。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當發
已下。正辨其因。於中四句。一發菩提心。二專
念彼無量壽佛。三少修福善。四迴向願生。此
人雖復先學小乘。正欲往生。必須修習如此
四行。方得往生。就往生中。初彼迎此。後此生
彼。得益可知。就下輩中。初舉。後辨。辨中還初
明其行因。次明往生。後彰得益。前明因中。十
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國。總以標舉。假使
不能作諸功德。簡異中輩。如觀經中。舉罪以
別。今此略無。當發已下。正辨其因。於中四
句。一發菩提心。二專念彼無量壽佛。乃至十
念願生其國。三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四至誠心。乃至一念念於彼佛。願生彼國。
亦得往生。就往生中。明於夢中夢見彼佛。亦
得往生。得益可知。上來第一明攝下人。自下
第二明攝上人同往生彼國。舉此為顯彌陀
國勝。增前下人求生心矣。於中初先長行略
辨。後偈廣論。前長行中。文別有二。一諸佛共
嘆。二於東方下。菩薩共往生。後偈中別頌。宜
審記知。前佛嘆中。初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
神無極。釋迦自嘆。十方界下。餘佛共嘆。此下
別頌。亦須記知。下同往中。先列東方。後類
餘方。列東方中。於彼東方恒沙佛國無數菩
薩。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是其始也。恭敬供養。
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是其次也。聽受經法。宣
[002-0108b]
布道化。是其終也。東方既然。餘方亦爾。此
初中後。下偈別頌。亦須記知。下偈頌之。世尊
頌曰。經家序列。下正頌之。有三十偈。初十五
偈。頌上後段菩薩共往。後十五頌。頌上初段
諸佛同嘆。前十五中。初有兩偈。頌前同往。次
有五偈。頌前文中恭敬供養。下有八偈。頌前
聽法宣布道化。前兩偈中。初偈頌前東方同
往。後偈頌上餘方共往。至彼禮敬無量壽佛。
是故名觀無量覺矣。次五偈中。前之四偈。見
佛供養。後之一偈。見土願求。前四偈中。初之
兩偈。外事供養。後之兩偈。內事供養。前外事
中。各齎妙華。供養也。寶者。寶供。香者。香供。
無價衣者。以衣供養。奏天樂等。伎樂供養。伎
樂音中。歌歎佛德。後內事中。初一偈半。口歎
供養。後之半偈。身敬供養。就口歎中。前之
一偈。歎佛自德。後之半偈。歎佛利他。歎自德
中。究達通慧遊入深法。歎佛智通二種德也。
智是通本。通是智用。是二相須。故并歎之。通
慧究滿。究竟名究。洞達名達。此通與慧。皆依
法成。故復明其遊入深法。倚觀曰遊。窮本稱
入。證入法界緣起通門。能現勝通。證入法界
緣起智門。能起勝慧。具功德藏。妙智無等。歎
佛福智二種行也。福是慧資。慧是福導。是二
相須。故并歎之。福行圓備。名具功德。慧行殊
勝。名智無等。偷謂匹倫。役伴之謂佛無倫
匹。名無等倫。下利他中。慧日朗世。化人生
智。慧能開曉。照世如日。教人生解。名朗世
間。消除生死。化人離障。生死覆障。從喻名
雲。身敬可知。上來四偈。見佛供養。下之一
[002-0108c]
偈。見土願求。文顯可知。自下八偈頌上聽法
宣布道化。就此文中。初之兩偈。彌陀如來現
相發起。次有一偈。觀音怪問。後之五偈。彼佛
具答。梵聲猶雷。八音暢妙。答聲妙也。八種梵
音。如彼梵摩喻經中說。一最妙聲。其聲哀妙。
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四
柔軟聲。其聲柔軟。五不誤聲。言無錯失。六不
女聲。其聲雄朗。七尊慧聲。言有威肅。如世尊
重有慧人聲。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
以此妙音酬答觀音。當受菩薩記。今說仁諦
聽。勅聽許說。授記之言。義如上解。今當說
此。仁等諦聽。自下四偈。正明所說。於中初
偈。舉彼願心。記必成佛。第二一偈。舉彼智
願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
滿足諸願。是舉願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第
三一偈。舉彼智行。記必成佛。知法如電。舉彼
智也。究菩薩道。具諸德本。舉彼行也。受決作
佛。記成佛也。第四一偈。舉彼智願。記必得
土。通達法性一切空無。是舉智也。前覺一切
如夢幻等。是世諦智。此通法性一切空無。是
真諦智。專求淨土。是舉願也。必成是剎。記得
土也。下十五偈。頌上文中諸佛共歎。初有五
偈。頌前十方諸佛共歎。後之十偈。頌前文中
釋迦自歎。前五偈中。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
國。正勸令往。聞法受行。明往所作。疾得以
下。明作利益。疾得淨處。明前聞法受行之
益。自於當來得妙淨土。名得淨處。下之四偈。
彰前往覲安養之益。益有五種。第一往彼得
神通益。初半偈是。第二往彼得授記益。次半
[002-0109a]
偈是。前明彼佛授菩薩記。即其事也。第三往
彼得不退益。次一偈是。前言生彼住正定聚。
即其事也。第四往彼起願之益。次一偈是。菩
薩興願。是總舉也。下別歎之。別中願己國無
異者。求淨土願。願己得土同彌陀佛。名國無
異。普度一切。化眾生願。名顯十方。求佛身
願。願得佛時名達十方。第五往彼廣供多佛
起行之益。後一偈是。自下十偈。釋迦自歎。令
人同往。於中三分。初有三偈。舉經難聞。歡喜
修行。次有四偈。歎彌陀佛授菩薩記。即佛智
德殊勝。令人歸趣。後之三偈。以理教勸。前三
偈中。初有半偈。舉無善人不聞此經。彰經深
重。次有偈半。舉有善人方乃得聞。顯經微
妙。於中先明有善之人。方聞此經。曾更見
下。明見佛者。方乃信敬歡喜奉行。次有半
偈。舉有惡人不信此法。彰經深重。下之半偈。
舉有善者樂聞是教。顯經微妙。舉惡不聞。令
人捨遠。舉善得聞。使人慕修。又此文中。彰經
深重。去人輕謗。顯經微妙。生人信敬。下有四
偈。歎彌陀佛智德殊勝。令人歸趣。於中初有
七句之文。明諸聲聞菩薩不測。初法。次喻。後
合可知。次有一句。明佛獨了。次有六句。明一
切人悉得聖道。共思不知。假使一切。人之多
也。具皆得道。行德勝也。淨慧達本。空解深也。
億劫思佛。觀之久也。窮力講說。言之極也。雖
復如此。盡壽不知。下有半偈。結歎顯勝。佛慧
無邊。歎佛智廣。如是致淨。嘆佛德淨。致謂至
也。窮至清淨法性涅槃。故難測知。下有三偈。
以理教勸。於中初偈。舉彼三難。勸人勤求。壽
[002-0109b]
命難得。是初難也。佛世難值。第二難也。有信
慧難。第三難也。此三難。今已得之。故聞此
經。應當勤求。次第二偈。舉彼見聞。能獲大
益。勸人發心。聞不忘者。彌陀佛所聞法不
忘。言見敬者。見彌陀佛心生重敬。得大慶
者。明前聞法見佛恭敬。得善利也。得善可喜。
名得大慶。則我善友。為佛攝也。行順釋迦。名
我善友。是故當發。結勸發心。末後一偈。教令
定去。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決意定去。會
當成佛。廣濟生死。明去所為。會當成佛。求自
利果。廣濟生死。求利他果。自下第三重攝下
人同生彼國。於中有三。第一廣舉無量壽國
勝妙之事。令人願求。二從世人薄俗已下。明
娑婆界穢惡充滿。使人厭捨。三從廣禮無量
壽下。就彌陀國辨得彰失。令人修捨。初中有
二。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樂之事。二佛告彌
勒諸天人下。勸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國
壽命長遠。二彰彼眾光明殊妙。三彰彼眾身
相具足。四彰彼眾智德殊勝。五彰彼生永離
惡趣。六彰彼土興供養多。七彰彼生聞法不
絕。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就初段中。彰彼菩
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明壽長遠。無有中夭。
除願為物餘國受身。第二段中。初彰彼國諸
聲聞人身光一尋。次彰彼國餘菩薩光照百
由旬。其一由旬。有四十里。照百由旬。合四千
里。三明觀音及大勢至。光遍三千大千世界。
於中初辨。阿難白佛下。辨其名諱。此二菩薩
於此國下。彰此生彼。第三段中。彰彼眾生身
相具足。皆悉具於三十二相。如經廣辨。智慧
[002-0109c]
成下是第四段。彰彼眾生智德殊勝。句別有
四。一智慧成滿。深入諸法。證會法性。究暢要
妙。窮達教詮。二神通無礙。三諸根明利。四得
忍不同。其鈍根者成就二忍。謂音響忍及柔
順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祇無生法
忍。又得已下是第五段。彰彼生者永離惡趣。
於中初明彼國生者。乃至成佛。不更惡趣。神
通自在。常識宿命。後除為物他方現生。釋迦
自說如我國中諸菩薩也。語阿難下第六段。
彰彼生者能興廣供。於中初明往十方界廣供
多佛。次從受法。後明供已未食之頃還歸本
國。前中四偈。一彰彼國諸菩薩等。於一食頃。
往十方界。遍供諸佛。二隨心下。明諸供具隨
心化現。三在虛空下。明於空中化成華蓋。四
其諸菩薩下。明諸菩薩共奏天樂歌歎佛德。
僉謂皆也。眾皆喜躍。名僉欣悅。復供佛已。未
食之前還歸本國。自下第七。彰彼生者聞法
不絕。於中初明說法之時。眾集講堂。如來為
說。莫不已下。明說利益。心解得道。即時已
下。設供奉佛。於中初先風搖樹音。次吹妙華。
後諸天等。持華香樂。供養奉獻。娛樂無極。自
下第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於中初別。後總
結之。別中有七。一行修離過。二具足下。成德
圓備。三等觀三界空無有下。行修具足。四究
竟一乘下。成德殊勝。五摧滅嫉下。行修增進。
六因力下。諸力具足。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
通就諸德總嘆顯勝。初中先別。後總結之。別
中初言所可講說常宣正等。化行離過。於其
國下。自行無失。於中初先明攝對治滅煩惱
[002-0110a]
下。明離諸過。前攝治中。明修六度而為對治。
初修捨行。捨猶檀矣。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
我所心。明其離見。無染著心。彰其離愛。除捨
此二。名為捨行。次修戒行。去來進止情無所
係隨意自在。明離身過。無所適莫無彼無我。
明離意過。於眾生所。無適適之親。無莫莫之
疏。名無適莫。無競無訟。明離口過。次修忍
行。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
正明能忍。無忿恨等。離於忍障。次修精進。求
善不息。名無厭怠。諸行齊修。故曰等心。所修
勝上。名為勝心。求心慇重。故曰深心。次修禪
行。遠離亂意。故曰定心。下修慧行。得法愛
著。名為愛法。此據終也。聞時甘露樂。名為樂
法。此據次也。求時心喜。名為喜法。此據始
也。上來修治。下明離過。滅諸煩惱。離煩惱
也。離惡趣心。除惡業也。上來別竟。究竟一
切菩薩所行。總以結之。上來第一行修離過。
自下第二成德圓備。具無量德。總以樹舉。下
別顯之。別中初明自利功德。以無礙下。明利
他德。前自利中。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德七
覺。自分功德。禪謂四禪。定者。所謂四空定
等。諸通。六通。明謂三明。宿命。天眼。及漏盡。
慧謂三慧。聞思修等。言七覺者。念。慧。精進。
輕安。喜。定。捨。是其七也。修心已下。勝進功
德。修心佛德。上求佛德。肉眼已下。成就功德
無量。且舉五眼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今
且釋文。肉眼清徹靡不分了。肉眼勝也。形膚
曰肉。淨肉之根能有照矚。目之為眼。於彼國
中。報得肉眼徹見無數世界之事。名為清徹。
[002-0110b]
所見明審。故無不了。斯乃照矚現在色像。名
為肉眼。天眼通達無量無限。天眼勝也。一切
禪定。名為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見眾
生死此生彼。所見寬多。故曰無量。所見長遠。
故曰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法眼勝也。智
能照法。故名法眼。能見一切眾生根欲性心。
並知一切化眾生法。所知窮極。名為究竟。了
知三乘道法差別。名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
度彼岸。慧眼勝也。照空實慧。見理名眼。能見
真空。故名見真。除捨有相。達到平等無相彼
岸。名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佛眼勝也。
前四是別。佛眼是總。見境周盡。故云具足。又
復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
法性。上來自德。以無礙智為人演說。是利他
德。自下第三明修具足。於中兩對自利利他。
初對修始。後對修終。從初乃至除滅煩惱。悉
是初對也。從如來下。是後對也。前中初言等
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是其自利。等觀
三界空無所有。離生死行。志求佛法。趣菩提
行。具諸辨下。明其利他。具諸辨才。明化他
德。除滅眾生煩惱之患。明化他益。就後對中。
初明自利。其大悲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文
別有四。一自分之解。二修諸善下。自分之行。
三聞甚深下。勝進之解。四常能修下。勝進之
行。自分解中。從如來生解法如如。是其理
解。解由如來教化出生。是故說之從如來生。
空同曰如。解知一切萬法皆如。名解如如。善
知習等。是其教解。習善之教。名習音聲。滅惡
之教。名滅音聲。菩薩於此悉能善解。故名善
[002-0110c]
知。於中巧知。故曰方便。由於聖教能善知故。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自分行中。修諸善本。志
崇佛道。趣菩提行。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
煩惱二餘俱盡。滅生死行。知一切法皆悉寂
滅。觀空修治。生身煩惱二餘俱盡。治成離障。
生身苦報。煩惱惑因。此二殘餘皆悉滅盡。勝
進解中。聞甚深法不疑懼者。於深能解。所以
不疑。於深能入。為是不懼。勝進行中。常能修
者。於佛深法行不息也。上來自利。明利他。其
大悲者。總以標舉。下別顯之。深遠微妙。悲心
深也。靡不覆載。悲物廣也。此第三竟。自下第
四成德殊勝。於中初先明自利德。如大乘下。
明利他德。就自德中。初攝善勝。照諸功下。明
離過勝。攝善勝中。究竟一乘。菩提德滿。乘是
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隨化多乘。就實不
殊。是以言一。一義不同。汎解有四。一簡別
名一。如來於彼三藏教中。隨化分三。求聲聞
者。為說四諦。求緣覺者。為說因緣。求大乘
者。為說六度。宣說菩薩三阿僧祇。修行有漏
六波羅蜜。於最後生一身之中。斷結成佛。簡
別彼三。是以言一。二破別名一。如來隨化宣
說三乘。世人定執以為真實。破別彼三。是以
言一。故經說言。唯一是實。餘悉非真。猶如化
城。非真息處。三會別名一。如來根本分一為
三。會之歸本。是以言一。如勝鬘說。四無別
名一。就實論實。由來無別。故名為一。於此一
乘。窮名究竟。至于彼岸。涅槃果極。此二一
對。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是其證知。除妄顯
真。名斷疑網。真解發中。名慧心出。於佛教
[002-0111a]
法。該羅無外。是其教知。窮解無餘。名該無
外。此證與教。共為一對。智慧如海。明慧深
廣。三昧如山。彰定高勝。慧光明淨超踰日
月。彰其慧明。清白之法足圓滿。猶如雪山。顯
其定淨。此定與慧。復為一對。上來攝善。下顯
離過。照諸功德等一淨者。是其法說。諸德皆
淨。名等一淨。下以喻顯。喻別有六。文喻可
知。上來自利。下明利他。有十三句。皆約喻
顯。猶如大乘載群萌者。名世大車以為大乘。
彼諸菩薩利他之德。如世大車。名大乘運載
群萌出生死矣。餘皆可知。此第四竟。自下第
五行修增進。於中五對。皆初利他。後明自
利。五對何別。前二自分。後三勝進。就自分
中。初之一對。起修方便。摧滅嫉心不忌勝
故。利他方便。心有嫉忌。不能利他。故須除
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後對正
修。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常欲廣說
志無疲惓。起說心勝。擊法鼓等。所說法勝。言
擊法鼓。喻聞慧法。教聲遠被。名擊法鼓。建法
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言曜慧
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眾生也。修六和敬。
正明自利。行成同他。情無乖異。名六和敬。身
口意同。是其三和。同戒同施及與同見。化是
其六和。此六和同。便相親敬。名六和敬。下勝
進中。初對修始。第二修次。第三修成。就初對
中。常行法施。利他始也。志勇精進心不對弱。
自行始也。第二對中。為世燈明最勝田等。利
他次也。為世燈明最勝福田。明化德勝。自具
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自具功德。能生物
[002-0111b]
善。名勝福田。常為導師。等無憎愛。明化益
勝。以慧開人。名為導師。福善濟潤。故無憎
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自行次也。樂道修
善。無餘離過。第三對中。拔欲刺等。利他成
也。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化人離過。功慧殊勝
莫不尊敬。化人從善。滅三垢等。自行成也。滅
三垢障。成就斷德。貪瞋癡等。是三垢障。遊諸
神通。成就行德。此第五竟。自下第六諸力具
足。初別。後結。別中初明自力具足。如法調
下。化他力足。自中相從以為七門。因力緣力
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
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
緣力。意力願力為第二門。起修方便。求佛之
心。名為意力。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方便之
力常力善力為第三門。加行正修。依法巧修。
名方便力。依法恒修。名為常力。依法正修。名
為善力。定力慧力為第四門。修心成就。修止
成就。名為定力。修觀成就。名為慧力。此前四
門約修分別。多聞之力為第五門。起行之解。
施戒忍進定慧之力為第六門。明所起行。行
謂六度。此之兩門就行分別。正念正觀諸通
明力為第七門。依行成德。捨相入實。名為正
念。離癡見法。說為正觀。依此二種。成就六通
及得三明。名通明力。此後一門就德分別。上
來自利。如法成就諸眾生力。明其利他。上來
別竟。如是等力一切具足。總以結之。此第六
竟。自下第七通就諸德總嘆顯勝。於中有四。
一自德殊勝。二為佛共嘆。三究竟大乘。四超
出小乘。初中身色相好功德辨才具足無與
[002-0111c]
等者。自分所成。身色相好無與等者。明其身
勝。功德辨才無與等者。明其德勝。言具足者。
明德具足。言莊嚴者。明身莊嚴。恭敬供養無
量諸佛。勝進所起。第二佛嘆。相顯可知。第三
段中。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教行成滿。修空無
相無願三昧不生滅等。證行成滿。第四段中。
超出二乘。文顯可知。上來別嘆。彼諸菩薩成
如是下總以結嘆。上來八段。合為第一舉彌
陀國勝樂之事。自下第二勸人往生。佛告彌
勒。告其所對。諸天人等。舉其所為。無量壽
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等。牒上所辨。
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牒前文中所
辨之人。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牒前
文中所辨之土。何不力下。正勸往生。於中有
三。一正勸往生。二易往下。如來傷歎。三何
不棄下。重勸往生。前正勸中。何不力為善。正
勸修因。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名力為善。念道
已下。明修利益。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
然。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上下。同得往
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
無有邊際。故云洞達無邊際耳。宜各精進努
力求之。重勸修因。必得超下。重明修益。必得
超絕。明其所出。往生安養。彰其所至。橫截五
惡。惡趣自閉。明其所離。三途人天。是其五
趣。於此分別。下三惡道。名為惡趣。人天二
道。名為善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
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
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若
依此方修習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
[002-0112a]
途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漸除不
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一時
頓捨。故名橫截。截五惡趣。截其果也。惡趣自
閉。閉其因也。此明所離。昇道無極。彰其所
得。得道深廣。故無窮極。上來第一正勸往生。
自下第二如來傷歎。欲使世人力勵往生。初
言易往而無人者。正為傷歎。修因即去。名為
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尟。故曰無人。其國不
逆違。彰前易往。自然所牽。顯前無人。娑婆眾
生。文習蓋纏。自然為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
自下第三重勸往生。何不棄世事懃求道德。
勸其修因。可獲長生壽樂無極。明修得果。上
來第一舉彌陀國勝樂之事。令人願求。自下
第二彰娑婆界穢惡充滿。令人厭捨。於中有
四。一舉三毒煩惱之過。二勸人修捨。三舉五
惡五痛五燒苦之過。四勸人修捨。就初段中。
先明貪過。世間人民父子已下。明其瞋過。如
是世人不信已下。明其癡過。貪中有三。一通
就世人以明貪過。二尊貴下。偏就富貴以明
貪過。三貧窮下。偏就貧賤以明貪過。就初段
中。世人薄俗諍不急事。明其有惡。謂此世人
薄於風俗共諍世間不急之事。於此劇下。彰
其有苦。苦中有三。一求財苦。二有田下。明守
護苦。三橫為下。明散失苦。初求苦中。於此劇
苦。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為身故求。無尊卑等。
為他故求。無尊無卑無貧無富。舉能求人。少
長男等。舉其所為。下明有苦。共憂財等。明心
苦也。為心走等。明身苦也。守護苦中。有田憂
田。有宅憂宅。如是等事。別明其苦。重思下
[002-0112b]
結。散失苦中。橫為非常水火盜等。明失財
苦。或坐摧等。明失身苦。次就富貴以明貪過。
文顯可知。就貧賤明貪過中。文別有三。一求
財苦。二或時坐下。明失身苦。三不肯下。明未
來苦。求財苦中。文別有五。一今無事中。憂之
生苦。二適有一下。少有事中。明不足苦。三適
欲具下。已得事中。明散失苦。四當復求下。明
進求時有不得苦。五亦結眾下。明追求時寒
熱等苦。此五合為求財苦也。失身之苦。及未
來苦。文顯可知。明瞋過中。文別有三。一以理
教勸。當相親愛。無相增嫉。有無相通。不得
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二或心諍下。廣明
瞋過。三何不棄下。勸修捨離。第二過中。別有
三種。一明未來怨害之過。二人在世下。明有
未來惡道之過。三所生窈窈冥冥已下。明別
離難聚之過。第三段中。勸捨可知。明癡過中。
文別有二。一明有癡。二生死常道轉相劇下。
明其癡過。前中有二。一明癡人自無正信。二
更相瞻下。專受他語。自無信中。初先別論。但
坐是下。總結顯過。坐不信故。專執自見。是其
過也。受他語中。更相瞻視。先後同然。效習他
人。轉相承下。承習父祖。於中初言轉相承受
父餘教令。明子無知受父邪言。先人祖下。舉
父癡頑成子無知。於中四句。初言祖父素不
為善。明其無行。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三身
愚神闇。心塞意閉。生死善惡自不能見。無有
語者。重明無解。前句無解。不識出道。此句無
解。不知世間善惡因果。生死之趣不能自見。
不識果也。善惡之道不能自見。不知因也。於
[002-0112c]
此因果自心不識。他無語者。故永不解。四吉
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者。重明無行。前句
無行。彰不作善。此句無作。明其造惡。自已為
惡。他無語者。故不永離。上來一段其明有
癡。下明癡過。於中有四。一由癡故父子相
哭。二如此人下。明由癡故造惡受苦。三或室
家下。明由癡故親戚相憶。四總猥下。明由癡
故造惡受苦。初中先明父子相哭。教語已下。
明難開曉。是以生死流轉無已。為之輪轉。第
二段中。句別有五。一明此癡人。曚冥抵突。不
信經法。各用快意。二惑於愛欲。不達道德。三
迷於瞋怒。貪狼財色。四坐前三種。不得正道。
多受諸苦。當更惡趣。明有重苦。生死無窮。明
有深苦。五哀哉下。如來傷歎。令人厭捨。第
三段中。句別有三。一由癡故親戚相憶不可
開解。二思想下。明由相憶不能修善。三便旋
下。由不修善不能得道。第四段中。句別有四。
一癡故起貪。追求世事。總猥憒擾。貪欲愛等。
二各懷殺下。癡故起瞋。共相殘害。各懷殺毒。
惡氣窈冥。為妄事等。三自然下。明由前惡受
苦難出。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法
惡緣。隨而與之。恣其作罪。待其罪極。頓奪令
盡。將入惡道受苦無極。四痛不可下。如來傷
歎。令人生厭。上來廣舉三毒之過。自下第二
勸力修捨。於中有四。一正勸修捨。二彌勒領
解。三重修捨。四彌勒領行。初中有二。一勸人
修行。二儻有疑下。勸人請問。勸修有三。一舉
前過勸人修斷。佛告彌勒世間之事。用是事
故坐不得道。舉前過也。世間事者。牒舉向前
[002-0113a]
三毒之事。用是以也。坐是由也。世人以是三
毒事故。由不得道。當熟下勸。當熟思計遠離
眾惡。勸人捨過。謂離向前三毒眾惡。擇善行
之。勸修對治。二愛欲下。舉世五欲無常之過。
勸人修捨。三曼佛在下。舉佛現在。勸人懃修。
於中初先舉佛現在。正勸修行。其有願下。彰
益勸為。得慧明達。得智勝也。功德殊勝。得福
勝也。勿得已下。舉損誡約。上來勸行勸問可
知。自下第二彌勒領解。於中有二。一正領解。
二今得值下。歡喜自慶。前中有四。一嘆佛說
快。貫心思之。世人實爾。成前說快。貫謂通
也。通心思之。世人實隨三毒之事。坐不得
道。名為實也。二佛言下。領佛慈化。三佛語
教下。重嘆佛說為深為善。於中初先嘆說深
善。智慧明等。舉智成說。四今我眾等所以蒙
下。重頌佛恩。今我眾等。所以得度脫所由。
下正出之。由佛前世懃苦修道。今得佛果。化
導我等。故得解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
所致。舉佛因也。恩德普等。彰佛果也。恩德普
覆。總舉佛德。福祿魏等。別以顯之。佛為法
王尊超聖等。總以結歎。別中初言福祿魏魏
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空無極。自智殊勝。開
入泥洹教授典攬。以智化益。開入泥洹。化人
證滅。教授典攬。教人起道。道法訓世。名為教
授。以此經典要攬眾義。令其習學。故曰典攬。
威制消等。以福化益。剛強眾生。威德制却。令
其消伏歸從聖化。是故名為威制消化。善濡
眾生。慈力攝取。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
極。結歎可知。上來領解。今得值佛。聞無量
[002-0113b]
壽。靡不歡喜。心得開明。歡喜自慶。此第二
段彌勒領解。自下第三重勸修捨。於中有四。
一歎前彌勒領荷佛恩。二彌勒當知汝從無
數劫來已下。慶前彌勒值佛聞法。并得聞
於無量壽名。三汝今亦可自厭已下。正勸修
行。四汝等宜各精進已下。勸捨疑。惑初中
佛告汝言是也。印其前言。彌勒向前歎佛
說快甚深甚善。此言當理。故曰是也。若有
慈下。歎前彌勒領荷佛恩。彌勒向者。憐佛前
世懃苦為物志求佛道。名為慈佛。敬荷佛恩。
名為敬佛。此實大善。天下久久乃有佛下。舉
佛化益。述前所說。天下久久乃復有佛。彰已
難值。佛今我已下。明已化益。於中有四。一彰
已作佛。以法化世。二斷諸下。由佛現化。教諸
眾生斷死因。斷諸疑網。拔愛欲本。令離煩惱。
杜眾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
道家本。名眾惡源。教令斷塞。目之為杜。三遊
步下。彰已作佛。以法化世。遊步三界無所拘
礙。身業化也。身化自在。故無拘礙。典攬智
慧眾道之要。意業化也。善解經典。攬知眾義。
名典攬智。善知三乘所行之要。名眾道要。執
持綱維照然分明開示五趣。口業化也。執法
持眾。名執綱維。辨正異邪。名照分明。用化群
品。名開五趣。四度未度下。佛化世。教諸眾生
出生死果。度未度者。決正生死。令出生死。泥
洹之道。使得涅槃。舉此化益。述前彌勒所歎
所領。此初段竟。自下第二慶前彌勒值佛聞
法聞無量壽。於中有三。一彰彌勒修來久
遠。二乃至下。明今值佛聞無量壽。三快哉下。
[002-0113c]
如來慶之。前中初言汝從無數劫來修行欲
度眾生其已久遠。修來久也。從汝得道至于
泥洹不可稱數。聖來遠也。汝及十方諸天人
等。永劫已來憂畏勤苦不可具言。勤苦多也。
永猶長也。藉此多因。今得值佛聞無量壽。為
是可慶。後二可解。此第二竟。自下第三正勸
修行。言對彌勒。意兼一切。於中初先正勸修
行。雖一世下。彰益勸物。前中有三。一勸捨
過。二端身下。勸修善法。三人能自下。勸利
眾生。勸捨過中。汝可自厭生老病等。勸生厭
心。生老病死。是其內苦。言痛苦者。是其外
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彰過令捨。
勸修善中。端身正行。是其止善。益作眾善。是
其作善。修已潔體。洗除心垢。勸修意行。修已
作善。餘是止善。言行忠信。表裏相應。勸修口
行。言行忠信。是其作善。表裏相應。是其止
善。言表心裏。語不違心。故相應。勸利他中。
人能自度。牒前自德。轉相拯等。正勸利他。轉
相拯濟。化他離過。精明求願。積累善本。化人
成善。精明求願。化起願也。積累善本。化起行
也。上來勸修。下舉明益令人修學。雖一世
懃苦須臾間。修時促也。後生已下。得益也。於
中初明得益長遠。無為自然次於泥洹。得益
殊勝。得益長中。句別有四。初言後生無量壽
國快樂無極。愛樂長也。第二長與道德合明。
成德長也。身與福俱。名道德合。心與智俱。名
為合明。三永拔等。離過長也。於中永拔生死
根本。長離業因。無復貪等。長離煩惱。無苦惱
患。長離苦報。四欲壽等。壽命長也。此第三
[002-0114a]
竟自。下第四勸捨疑惑。汝等宜各精求所願。
勸其專修。無得疑等。勸捨疑惑。生彼邊下。彰
過勸捨。上來第三重勸修捨。自下第四彌勒
領行。於中初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
行。領佛向前勸修之言。彰已奉行。不敢疑者。
領佛向前勸捨疑惑。彰已不疑。自下第三廣
舉五惡五痛五燒業苦之過。令人厭捨。於中
初總。何等下別。佛告彌勒吾語汝下。重復總
辨就初總中。文別有二。一嘆前起後。嘆前彌
勒領解奉行。二今我下。彰己化意。為化眾生。
令離五惡五痛五燒。令持五善獲五福德。前
中初言於此惡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
至德。當相正嘆。十方世界最無倫匹。寄對顯
勝。所以下釋。先徵。後解。諸佛國土自然作
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舉易顯難。成此為勝。
就後段中。我今於此世間作佛。彰已成佛。處
於五惡等。顯己化處。令捨五等。明己化意。為
化眾生。令有所出。令有所得。令所出者。出離
五惡五痛五燒。五戒所防。殺。盜。邪婬。妄語。
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於現世中。王法治
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以此五惡。於未來
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此皆令出。令所得
中。降化其意。伏令從法。令持五善。所謂五
戒。翻前五惡。獲其福者。由持五戒。於現在
世。身安無苦。翻前五痛。度世長壽泥洹道者。
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翻上五燒。第二別中。
何等五惡五痛燒等。問前起後。下對辨之。一
一門中。皆初明惡。後翻明善。就初門中。先明
其惡。下翻明善。惡中初言其一惡者。總以樹
[002-0114b]
舉。次辨。後法。下喻顯過。辨中初先明其殺
惡。世有常道王法已下。約殺明痛。壽終已下。
就殺明燒。前明惡中。諸天人等。明造惡人。欲
為惡等。正明造惡。不知修下。明造惡過。於中
初先正明其過。又尊貴下。舉得顯失。痛燒可
知。是為下結。譬如已下。喻顯燒相。就明善中。
先辨後結。辨中初言人能於中一心制等。正
明作善。翻對前惡。身獨度脫獲其福者。翻對
前痛。翻對前燒。是為下結。第二門中。先惡後
善。惡中先舉。次辨。後法。下喻顯之。辨中初
惡。今世現有王法已下。第二明痛。因其前世
不信已下。第三明燒。惡中還初明造惡人。都
無義下。正明造惡。破家已下。明造惡過。正造
惡中。都無義理不順法度。明其無善。奢婬憍
等。明其造惡。奢婬憍縱。各欲快意。興盜所為
任心自恣。更相欺等。正明劫盜。餘文可知。第
三門中。先惡後善。惡中初舉。次辨。後法。下喻
顯之。辨中初惡。亦復不畏王法下痛。如是之
惡著於下。燒惡中初明造惡之人。常懷邪下。
正明造作邪婬之惡。交結聚下。明造惡過。為
婬造作殺盜等事。是其過也。餘文可解。第四
門中。先惡後善。惡中初舉。次辨。後結。下以喻
顯。辨中初惡。如是眾惡天神記下。是明其痛。
壽命終下。是明其燒。惡中初先明造惡人。不
念修下。正明造作妄語之惡。口之四過。不應
法故。通名妄語增嫉善下。明造惡過。痛中
明其宿善滅盡。善神捨遠。身無依倚。多遭厄
難。是其痛也。燒中明其惡業所牽。鬼神攝錄。
將入惡道。受苦燋焚。名之為燒。餘文可知。第
[002-0114c]
五門中。初惡後善。惡中初舉。次辨。後法。下
喻顯之。辨中先惡。如是世人心意下痛。大命
將終悔懼下燒。惡中初明造惡之人。徙倚懈惰
不肯已下。正明造作飲酒之惡。飲洒之人。不
修善行。不事家業。違反教。嗔怒令喜鬪。背恩
忌義。欺陵抵拒。兼以論之。肆心蕩逸魯扈抵
下。明造惡過。過相眾多。文中具顯。痛中明其
現有愚癡。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亦
應有其王法治罪。文略不說。燒等可知。上來
別論。下復總辨。於中還初明其五惡。佛語彌
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下。翻惡明善。惡中初先
總明五惡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已下。別
以顯之。別中兩番。初明從惡生痛生燒。身死
隨下。明其從燒生惡生痛。前中初言但作眾
惡不修善本。明其惡也。皆悉自然入諸惡趣。
明起燒也。或其今世先被殃等。明起痛也。後
中初言身死隨行入三惡等。是明其燒。至其
久下。從燒起惡。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
起遂成大怨。起殺生惡。皆由貪著不能惠施。
起劫盜惡。癡欲所迫隨心思等。起邪婬惡。厚
己諍利無所省錄。起妄語惡。富貴榮華當時
快意不能忍等。起飲酒惡。此等生惡。身坐已
下。從惡起痛。坐前五惡。身受勞苦。苦增不
息。名久大劇。下顯劇相。凡在世間。天下道
理。自然施立。是故名為天道施張。造惡必彰。
名自糺舉。身當法網。是故名為綱紀羅網。貴
賤上下。莫不從法。是故名為上下相應。罪者
歸之。無人伴匹。故云煢忪當入其中。古今有
下。結以顯過。上來明惡。下翻明善。佛語彌
[002-0115a]
勒世間如是。牒舉前惡。佛皆哀之。彰已悲憐。
以威神下。教滅前惡。化令從善。摧滅眾惡悉
令就善。教修世善。棄捐所思奉持經等。教習
出善。初至無失。明出世因。終得已下。成出世
果。上來第三明五惡等業苦之過。自下第四勸
人修捨。於中有二。一如來勸修。二彌勒領解。
前中有三。一以理正勸。二吾哀汝下。舉已現
在化益以勸。三吾去世下。舉已滅後衰損以
勸。初中有二。一以理正勸。二汝等於是廣殖
德下。彰此修勝。增人學意。前正勸中。初勸自
行。得佛經辭。當熟思之。端心正行。主上已
下。勸其化他。主上為善率化下等。化他修善。
當求度世拔生死等。化他離惡。彰此勝中。初
明此界一日修善。勝無量壽為善百歲。所以
下釋。下明此界修善十日。勝餘佛國為善千
歲。所以下釋。就初段中。汝等於是廣殖德本。
總以標舉。布恩等別。別中初舉六波羅蜜。是
自利行。布恩檀度。勿犯戒度。忍辱忍度。精進
進度。一心禪度。智慧慧度。轉相教化。是利他
行。為德立善。總以結之。此前作善。正心正意
齋戒清淨。是其止善。以此修難。故於一日。勝
無量壽為善百歲。就下第二舉已現在化益
勸中。初明化人修善得樂。佛言已下。明其化
人滅惡離苦。就下第三舉已滅後衰損勸中。
初舉滅後衰損之事。語彌勒下。勸人修斷。上
來佛勸。自下彌勒領解奉行。彌勒白佛所說
甚善世人實爾。是領解也。如來慈等。彰已奉
行。上來四段。合為第二廣舉娑婆穢惡之事
令人厭捨。自下第三就無量壽得失雙辨令人
[002-0115b]
修捨。就中有五。一佛勸阿難禮無量壽。二阿
難奉命敬禮彼佛并願求見。三由前請。無量
壽佛放光普照。四因佛光照彼此相見。五因
相見。具彰彼國得失之事。令人修捨。就初段
中。初告阿難。令禮彼佛。十方國下。舉佛共
嘆。成其頂禮。第二段中。初明阿難奉命設
禮。白言已下。啟請求見。願見彼佛。求見化
主。安樂國土。求見其處。及菩薩等。求見彼
眾。第三段中。初先法說。佛放光明。普照一切。
皆同一色。次以喻顯。下合顯之。第四段中。初
此見彼。後彼見此。彼中。初阿難見。後大眾見。
第五段中。初彰彼得。令人願求。後顯彼失。使
人厭捨。彰彼得中。如來三問。阿難三答。文顯
可知。顯彼失中。初先彰彼胎生之失。若有眾
生識本罪下。教人修捨。前明失中。文別有四。
一彰彼國有胎生果。二慈氏白下。辨因顯果。
三復慈氏下。對勝顯劣。四如輪王下。就之顯
過。就初段中。如來初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
汝復見不。阿難次答。彰已已見。如來下復為
之具辨。第二段中。初彌勒問。何因何緣彼國
人民胎生化生。正辨胎生。約化顯之。為是通
問。下佛答之。於中先明胎生之因。若有眾生
明信佛下。明化生因。胎生因中。先明其因。此
諸眾生生彼已下。明因得果。就明因中。若有
眾生以疑惑心。略明其失。修諸功德願生彼
國。略明其得。不了佛下。廣明其失。於彼佛智
疑惑不信。是其失也。於中初言不了佛智。此
句是總。不思等別。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
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於諸法
[002-0115c]
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名無等
倫最上勝智。於此下結。然猶信下。廣明其德。
下得果中。先辨。後法。明化生中。先明其因。
此諸生下。明因得果。自下第三對勝顯劣。於
中先舉化生之勝。後對明胎生之劣。文顯可
知。自下第四明胎生過。約喻顯之。如來初先
立喻反問。彌勒次答。不也。總答。但種種下。
別以顯之。佛告已下。如來為辨。明胎生者無
餘苦事。但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修善。用此
為苦。以此苦故。雖樂不樂。上來四段。合為第
一明胎生失。自下第二教修捨。若此眾生識
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正教修捨。識本
疑惑佛智之罪。深自悔責。即得已下。明修得。
彌勒當知其有已下。結勸修學。舉失顯得而
為勸也。上來第三明攝下人往生彼國。自下第
四重攝上人往生彼國。於中先明此土菩薩
往生彼國。彌勒先問。如來後辨。佛告彌勒不
但已下。廣明餘國菩薩往生。於中初總。其第
一下。別以列之。十三國菩薩往生。通前娑婆。
別列十四。不但此下。總舉餘國。明皆往生。甚
多無量。不可具說。舉此令人求去專也。上來
正宗。自下流通。於中有四。第一如來歎經勸
學。二爾時世尊說此經下。彰說利益。諸人悟
道。三動地放光。雨華作樂。增眾深信。四明所
說利益弘多。大眾同喜。初中有五。一舉聞益。
勸人受行。二吾今為諸眾生已下。教人請決。
三當來之世經道滅下。彰此經法濟益之要
獨留百歲。四佛語彌勒下。舉經難聞生人重
敬。五是故我法如是作下。結勸修學。初中有
[002-0116a]
二。一舉得聞無量壽名。獲利深廣。勸學此經。
聞名依經。故勸學之。若有眾生聞此經下。明
聞此經得益廣大。勸人受行。前明聞佛得益
之中。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
念為得大利。明聞佛名得益多也。是故已下。
勸學此經。以此經中說無量壽。聞獲大利。故
設大火滿三千界。亦須從過聽受此經。況餘
小難。所以下釋。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
得。故必須聽。後明聞經得益之中。若聞此經。
於無上道終不退轉。舉聞經益。是故應當專
心信等。勸人修學。上來第一舉聞利益勸人
受行。自下第二教人請決。吾為眾生說此經
法令見無量壽及其國土一切所有。彰已化
意。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正勸請決。無得已下。
遮後人疑。自下第三明此經要獨留百歲。當
來之世經道滅者。舉彼未來法滅盡事。釋迦
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
過。名為滅盡。我以慈下。明已留意。佛以慈悲
憐愍眾生。故法滅後。獨留此經百歲濟度。以
此經中開示淨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大涅
槃經顯示佛性。教聖中深。聖人先隱。為是先
滅。此經教人厭苦求樂。濟凡中要。為是後滅。
法隨人別。故滅不同。其有眾生值斯經者所
願皆得。明留之益。法滅盡後。百年聞者。尚得
利益。往生淨土。況今聞者。何有不生。唯佛留
意。明今聞經。有求去者。定得往生。莫自疑慮。
自下第四舉經難聞生人重敬。如來興世難
值難見。明值佛難。生當佛時。名之為值。目覩
稱見。此皆難也。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
[002-0116b]
聞。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之名為得。
耳聽曰聞。亦可領誦名之為得。耳飡稱聞。此
等皆難。菩薩勝下。明其行法聞之甚難。遇善
知識能行亦難。明修行難。此前汎舉。若聞斯
經信樂受等。難中之難。約對前三。明此經
中修學最難。餘義餘法。處處宣說。開顯淨土
教人往生。獨此一經。為是最難。自下第五結
勸修學。言是故者。是此經法有多益故。於中
修學最難得故。我今宣說。言我法者。舉此經
法。如是作者。此經宣說彌陀如來修願修行
得身得土。名如是作。如是說者。如來上來為
眾宣說。名如是說。如是教者。如來上來教人
往生。名如是教。此舉前法。應當信順如法修
行。結勸修學。上來五段。合為第一歎經勸學。
自下第二。明說利益。無量眾生發正覺心。起
願益也。聞彌陀佛發願修行得佛淨土攝化
眾生。願與同之。名正覺心。下明得道。先小後
大。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
故得小果。於中初言得淨法眼。成須陀洹。見
四真諦。名淨法眼。次得那含。後得羅漢。大乘
眾生。聞彌陀佛成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
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由斯剋
果。故於將來當成正覺。第三段中。如來化周。
為增物敬。故以神力動地放光作樂雨華。六
動如上。第四段中。明說廣益。教愜群機。大眾
同喜。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