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57 勝鬘經義記-隋-慧遠 (master)


No. 351
勝鬘經義記卷上
沙門釋 慧遠 撰


聖教萬差。要唯有二。謂聲聞藏。及菩薩藏。教聲聞法。
名聲聞藏。教菩薩法。名菩薩藏。聲聞藏中。所教有二。
一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聲聞聲聞者。是人本來求
聲聞道。常樂觀察四真諦法。成聲聞性。於最後身。值
佛為說四真諦法。而得悟道。是人本來有聲聞種性。
今復聞聲而得悟道。是故說為聲聞聲聞。如經中說。
為求聲聞者說四真諦法。提斯為言。緣覺聲聞者。是
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成覺性。於最
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道。是人本有緣覺
種性。於最後身。聞聲悟道。是故說為緣覺聲聞。如經
中說。為求辟支佛者。說十二緣法。就此為論。聲聞聲
聞根性是鈍。緣覺聲聞根性稍利。利鈍雖殊。同斯小
果。藉教處等。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聞藏。此二之
中。各復有二。一種性聲聞。亦名決定。二退菩提心聲
聞。言種性者。是人本來專習小法。成就小性。如來出
世。現欲小法。佛依根欲。為說小法。證得小果。從本立
[001-0862c]
稱。名種性聲聞。是人現在決定住小。不能入大。是故
亦名決定聲聞。退菩提心聲聞者。是人過去曾習大
法。流轉生死。忘失本心。志求小果。值佛出世。現欲小
法。佛依根欲。為說小法。證得小果。是人過去有菩提
心。今退住小。名退菩提心聲聞。種性聲聞。於佛一化。
始終住小。不能入大。退菩提心聲聞。始小終大。去住
雖殊。以其當時受小處一。是故對斯二人所說為聲
聞藏也。菩薩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漸悟。二是頓悟。言
漸入者。即向退菩提心聲聞。始時住小。終能入大。大
從小乘。謂之為漸。故經說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
今亦令入是法中。此是漸也。言頓悟者。有諸眾生。久
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謂
之為頓。故經說言。或有眾生。世世以來。常受我化。始
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此是頓悟。漸
入菩薩。藉淺階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以
其當時受大處一故。對斯二人而說。為菩薩藏。聖教
雖眾。要不出此。故龍樹云。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
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
訶衍經。為菩薩藏。地持亦云。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
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說聲聞行。為聲聞
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地持復云。十二部經唯方廣
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涅槃亦云。十二部
經唯方廣部菩薩所持。餘十一部二乘所持。菩薩所
持猶菩薩藏。二乘所持猶聲聞藏。故知聖教無出此
[001-0863a]
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名雖變改。其義不
殊。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
輪。巳知所在。


次釋其名。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者。蓋乃
標部別之名。眾經所以首題其名。欲示所明之法。此
經所明。章別十五。始從欲佛。終至勝鬘師子吼章。章
雖十五。要分為二。前十四章是自利行。後一利佗。今
言勝鬘師子吼者。是第十五利佗行也。一乘方便及
以方廣。是前十四自利行也。何故不次。前後一章標
人顯德。標人在初。題接中便。故先舉之。言勝鬘者。外
國名為尸利摩羅。尸利此翻名之為勝。亦名為首。亦
名為德。摩羅名鬘。鬘是華鬘。華鬘中上。故號勝鬘。此
人何故名曰勝鬘。據相以求。一切世人。多依世事。以
名其子。勝鬘父母。借彼世間殊勝之鬘。以名其人。故
號勝鬘。賢聖之名。雖依世事立。冥與德合。如彼純陀
父母所立名解妙義。亦如維摩父母立字名無垢稱。
如須菩提父母所立名曰空生。皆與德合。此亦如是。
良以勝鬘肉備德慧而自莊飾。如世華鬘。故號為鬘。
德慧為鬘。殊過世好。是以言勝。師子吼者。借喻名德。
如世師子哮吼之時。有所摧伏。勝鬘外化能降惡人。
是故就喻名師子吼。又復勝髮。宜說此經決定不怯。
如師子吼。是故就喻名師子吼矣。下一乘等相別如
何。就前自行十四章中。初十三章是一乘體。真子一
章明信順益。此但舉前十三章。後一不論。言一乘者。
[001-0863b]
即是第五一乘章也。大方便者。是前四章。大方廣者。
是後八章。良以一乘是此經中所明之字。故先標之。
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隨化多乘。據實不殊。
是以言一。經中說一。汎有四義。一簡別名一。二破別
立一。三會別名一。四無別名一。言簡別者。如來於彼
三藏教中。權說三乘。求聲聞者為說四諦。求緣覺者
為說因緣。求大乘者為說六度。宣說菩薩三阿僧祗
修習有漏。云波羅蜜。於最後身。斷結成佛。為簡別三。
是故言一。言破別者。佛為化人權說三乘。眾生聞之。
執為定實。佛為破之。是故言一。故經說言。唯此一實。
餘二非真。其猶化城。非真息處。言會別者。如下文說。
於一乘中。開云諸集。會之歸本。是以言一。言無別者。
就實論實。由來無別。是故言一。今此所論。會別名一。
以於實中因無異趣果無別德。故云一耳。大方便者。
是乘因行之修善巧。故號方便。方便不同。汎有四種。
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二權巧方便。如二
智中方便智等。實無三乘。權巧為之。三施造方便。凡
所造作善巧施為。故號方便。如地持中所說十二巧
方便等。四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曰方便。
故地論云。此法善巧成名為方便。今此所論。是其第
三施造方便。又前四章漸增向果。亦得說為進却方
便。方便中極。是故云大。言方廣者。是一乘理。理正名
方。苞含曰廣。此等所詮。經是能詮。外國正音名修多
羅。此翻名綖。聖人言教。能貫諸法。如綖貫華。是故就
[001-0863c]
喻名之為綖。何不名綖乃名經乎。綖能貫華。經能持
理。其用相似。故號為經。名依俗訓。經者常也。教之一
法。經歷古今。恒有日常。此經始終。文別有三。謂序正
流通。初至嘆佛實功德來。是其由序。二從如來玅色
身下。是其正宗。三放勝光下。是其流通。化必有由。放
光明序。由序既興。宜顯所明之法。故次正宗。聖者為
化。兼益末代。故次第三明其流通。


就前序中。義要分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辨此二序。
略有五門。一釋序名。并解立意。二明兩序名之差別。
并顯得失。三明二序名之通局。四定二序文之前却。
五隨文解釋。就初門中。先解序名。後解立意。言發起
者。佛將說經。先記時處。神力集眾。起發所說。名為發
起。以此發起與說為由。名發起序。證信序者。阿難稟
承如來所說。欲傳末代。先對眾生。云如是法我從佛
聞。證成可信。名為證信。用此證信與經為由。名證信
序。名義如是。次顯立意。何故有二。以經二故。住唯是
一。何曾有二。經體雖一。隨時就人。故得分二。一如來
所說。二阿難所傳。如來所說。益在當時。阿難所傳。傳
在末代。對斯二經。故立兩序。對佛所說。立發起序。對
阿難所傳。立證信序。故有兩序。


第二門中。先彰名
證信序及發起序。二隨人別。名如來序及阿難序。發
起序者。名如來序。證信序者。名阿難序。三就時以分。
明現在序及未來序。如來序者。名現在序。阿難序者。
名未來序。四對經以別。名經前序及經後序。名佛所
[001-0864a]
說以之為經。對此經故。彰別前後。如來序者是其經
前。阿難序者說為經後。阿難序者更有一稱。名遺教
序。以佛遺言教置此序。故名遺教。名別如此。得失云
何。此四對中。證信發起名義無失。第二對中。阿難序
者。名義無過。如來序者。義有不定。如此經中。有佛教
主王及夫人栴提勝鬘。共為起發。諸經發起。多不獨
佛。若言如來。則闕餘人發起之義。以如來序名有所
闕。廢而不存。阿難序者不立。第三對中。現在無失。未
來有過。是義云何。若佛現說名現序者。阿難傳時。亦
是現在。何不名現。若便對佛現在說經名阿難序。為
未來者亦對阿難現傳名如來序。以局過去為序之
時。各是現在。不可偏名。一為未來。未來不立。對未之
現。理亦宜癈。隨義且分。亦得無傷。第四對中。經前無
過。經後有失。若言經前。可得為序。既言經後。云何稱
序。若如來序者是佛說前。阿難序者亦是阿難所傳。
經前經後之言。有過須癈。經前之對。理亦不立。今以
諸名斯皆有過。故存證信發起之稱。


第三門中。言
通局者。通則二序。俱名證信。齊號發起。立序之意。同
為生信。是故二序。通名證信。同為起發。故二序通名
發起。兩義既齊。何故發起偏屬如來。證信序者獨在
阿難。為別二序隱顯別稱等為別序。何不名彼阿難
序者以為發起。如來序者為證信乎。釋言阿難位卑
難信。懼人輕謗。立序之意。專為生信。故今釋者。望真
本意。說阿難序以為證信。佛德尊高。人皆重信。不懼
[001-0864b]
輕。立序之意。直為發起。故存義名為發起。


第四門
中。先序異說。次辨過非。後顯正義。說如何昔來相傳
經後序中有五句。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住處。五
同聞。有人以佛更為一句。通前說六。異說如此。次辨
過非。先以理徵。後以文證。如是我聞。此之二句。經後
可爾。一時佛等。若在經後。經前無佛。誰之說經。無時
無處。說何所記。經前無眾。說何所被。賴藉此等。起發
所說。云何經後。人復救言。事實經前。但是阿難後時
引來證成可信。故訓經後。若爾何獨立句六句正說
巳前。本但有事。所有言說。以後引來。如涅槃經。亦巳
前當時但可有事。皆是阿難後時引來。然彼所現六
種相等。難後引來得判經前。時處佛等。何為不爾。以
此驗求。五六之言。定判經後。實非道理。驗事如此。言
文證者。如法華論釋法華經。佛住王舍耆闍。所以在
此顯法勝故。又地論言。此法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
說。又涅槃中。宣說如來二月涅槃及十五日。悉有所
表。又彼宣說𤘽尸涅槃霍樹涅槃。亦有所表。佛將說
經。先託時處。顯法發起。然後說經。何為經後。辨過如
此。顯正義。如是我聞。定屬證信。一時巳下。正說以前。
義有兩兼。若取當時起說之義。判屬發起。阿難引來
證成可信。判屬證信。不得偏取。


第五門中。先解如
是我聞之言。三句分別。一明如是我聞有之所由。二
明立意。三解釋其文。如是我聞之言有所由者。諸經
之首。何緣悉有如是我聞。由佛教置。佛何因教。阿難
[001-0864c]
請故。阿難何緣為此啟請。阿尼樓䭾教其請故。阿尼
樓䭾何因故教。由見阿難心憂惱故。阿難比丘何故
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如阿含說。佛將滅度。阿難
悲惱。莫能自勝。阿尼樓駄開覺阿難。汝傳法人。何不
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難答曰。我今迷悶。知何
所問。阿尼樓駄。遂教阿難請問四事。一問佛滅後諸
比丘等以何為師。二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問惡性比丘云何共居。四問一切經首當置何字。
阿難被教。心少惺悟。授教請。譽之。何為師者。當依波
羅提木叉為師。若我住世無異於此。木叉是戒。比丘
所學。故說為師。依何住者。當依四念。何謂四念。謂觀
內身遊身觀精懃一心除世貪憂。如是觀外身內外
身受心法等亦如是。此是所依。故經說言。若依四念。
名自境界。不為魔縛。若住五欲。名他境界。為魔所縛。
惡性比丘云何共居者。梵檀治之。言梵檀者。嘿不共
語。若心調伏。為說離有無經。一切經首置何字者。當
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藂林等。由佛教置。故
有此言。第二門中。言立意者。雖知此言是佛教置。佛
本何意教置此言。為生物信。云何生信。言如是者。阿
難顯巳信順以語。令他眾生同巳生信。言我聞者。阿
難彰巳從佛所聞。非自制造。以成可信之。是何義而
為生乎。釋言。信者入法初門。攝法上首。凡入佛法。要
先起信。是故經中說信如手。如人有手。至珍寶所。隨
意採取。若當無手空所獲。信有是義。故為生之。第三
[001-0865a]
門中。先解如是。後釋我聞。解如是中。先就人定。後正
解釋。定之云何。昔來相傳就阿難解。阿難自言。巳之
所傳。如佛所說。故名為如。簡去相似行言是。究尋
此言。乃是就佛。非就阿難。何故得知。准大智論。言如
是者。信順之辭。阿難彰巳信佛語噵佛所說。以為如
是。又溫室經初阿難自云。吾從佛聞於如是。故名佛
說以為如是。但方言不同。依外國語。先舉所聞。後舉
如是。故知名彼如來所說以為如是。定之亦爾。解釋
云何。言如是者。解有兩義。一約法解。二約人解。言法
者。阿難噵佛所說之言。如於諸法。故名為如。說理如
理。說事如事。說因如因。說果如果。如是一切如法之
言。是當道理。故曰如是。良以。乖法名為非。故如法之
言。得稱為是。言約人者。阿難噵今釋迦所說如於過
去一切佛說。故名為如。如諸佛說。是當道理。故名如
是。乖佛所說。則名非故。如佛所說。得稱為是。此之兩
釋。共成一義。言我聞者。阿難對彼未來眾生。陳巳飡
說。故言我聞。聞實是耳。何故稱我。諸根之別。皆我用
具。足故就主說言我聞。法中元無人。何處有主。而言
就主宣說我聞。釋言。法中雖無定主。非無假者。綰御
之義。亦得稱我。故涅槃云。譬如四兵合以為軍。雖無
定主。亦得稱言我軍勇健我軍勝彼。此亦同然。阿難
既是得理聖人。有何所以。同凡說我。釋言。阿難雖復
說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說我有三。一者凡夫。見使
未亡。見心說我。二諸學人。見使雖除。慢使猶在。慢心
[001-0865b]
說我。三無學人。見慢巳除。值世流布。宣說言我。今阿
難結集法時。身居無學。見慢巳除。隨世流布。宣說我
聞。故不同凡。無我是勝真諦所收。有我不如世諦所
攝。何不從勝宣說無我。從劣說我。化我眾生。法須如
是。若不須說我。何由可得標別故。此令人識知。故須
說我。乃至諸佛化我眾生。例皆同爾。一時巳下。義雖
兩兼。今且對前一向證信。


自下偏就發起以釋。於中處二。人別有五。文別有三。
言處二者。一異處赴化序。在舍衛玄起彼化。二當處
赴化序。佛往踰闍欲為說經。諸經之中。多有此例。言
人五者。謂佛化主。王及夫人。栴提勝鬘。五人影嚮。共
為發起。文別三者。一明佛化主。二王與夫人。是生信
時。釋此一時。略有三句。一序異說。二辨其非。三顯正
義。異說如何。昔來相傳。佛說時阿難聞時無先後。簡
去傳聞之謬。成上我聞。故云一時。異說如此。次辨其
非。先以事驗。後以文證。如何如經中說。阿難是佛得
道夜生。彼小乘中。佛成道巳。過六七日。即便說經。若
依大乘。過二七日。佛便說經。阿難爾時由在懷抱。身
不預會。如來成道二十年後。方始出家。三十年後。方
為侍者。自斯巳前。所說諸經。多不親聞。雖不親聞。而
所集經。並云一時。驗之定非簡傳之辭。又小乘中。不
得說言阿難是權。明知非是聽說一時。云何得知阿
難是佛得道夜生。為詮此義。須知阿難字立因緣。阿
難陀者。是外國語。此名歡喜。喜有三義。一以本因。佛
[001-0865c]
於往昔。見過去佛。號釋迦文。侍者弟子。名曰阿難。國
土眷屬。與今無異。因即發願。願我當來成如今佛。以
斯本願。侍者弟子。今字阿難。二以現緣。阿難端正。見
者同喜。改號歡喜。三父母立字。父母何緣以字歡喜。
喜時生故。何者喜時。佛得道時。如來十九出家。三十
成道。既出家巳。五年習定。六年自餓。父王遣人。恒往
瞻伺。知極羸惙。常恐不全。菩薩後時。知餓非常。受食
乳糜。欲取正覺。魔作是念。若佛成道。空我境界。聞道
未成。當敗其志。造率官屬十八億萬。來嬈菩薩。菩薩
爾時入慈意定。令魔眷屬顛倒墮落。魔既被降。便作
是念。菩薩力大。非我能勝。當惱其父。遂即往詣淨梵
宮上。唱如是言。悉達太子昨夜死矣。王聞是語。從床
而墮。猶若魚王熱沙所爍。良久乃甦。念子在家當為
輪王。何期出家。空無所獲。未久之間。菩提樹神。以佛
道成。遂持天華。慶賀父王淨飯宮上。唱如是言。地天
太子昨夜成道。明星出時。降魔兵眾。得成佛道。故以
天華。用相慶賀。王聞生疑。向者有天。言我子死。今復
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菩提樹神曰。我言可信。向
者是魔。故相惱其。王聞大喜。念子在家當為輪王。今
日出家。為法輪王。彼此無失。前聞子死。念忽聞洛。一
重大喜。復聞道成。兩重大喜。未久之間。王弟斛飯。夜
生阿難。晨抱詣王。弟於昨夜生一男。王即報言。我子
成道。汝復生男。眾慶集。與字歡喜。以此推驗。阿難定
是得道夜生。何由得言聽說一時。事驗如此。文證如
[001-0866a]
何。依轉法輪經。阿難比丘結集法時。在前結集轉法
輪經。口自稱云。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
聞。佛遊波羅捺。為五比丘眾。轉四諦法輪。據斯以驗。
阿難自言巳之傳聞。不云親承。然彼經首亦言一時。
明知一時非簡傳聞。辨過如此。正義云何。言一時者。
化辰曰時。如來一代化時眾多。為別餘時。是故一言。
何故得知此言屬下。依華嚴經十地品初說言。爾時
佛在他化。龍樹別傳。改爾為一。爾時之言。不可成上。
改爾為一。寧不屬下。故知一時定非成上。


所言佛者。標其化主。於王夫人是所信人。佛外國語。
此翻名覺。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二覺悟名覺。言覺
察者。對煩惱鄣。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
其害。如人覺賊賊無能為。故名為覺。言覺悟者。對其
智鄣。無明昏䨱。事等如睡。聖慧獨悟。如睡得悟。故名
為覺。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性結無明。迷䨱實性。對
除彼過。覺法實性。故名為覺。二事中無知。於事不了。
對除彼過。覺知一切善惡無記。故名為覺。故地持云。
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義非非義饒益聚。平等開
覺。故名為佛。既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說之為佛。
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佗彰別二乘。覺行窮滿
顯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為佛。


住舍衛下。明起化處。於王夫人生信處住。舍衛國。就
寬通舉。此云名聞。其識名為舍婆提。此從人稱。自古
昔有人。兄名舍婆。弟名婆提。兄弟二人。共造此城。是
[001-0866b]
故名為舍婆婆提。祇樹獨苑。隨處別指。此是寺名。祇
者是其祇陀太子。給孤獨者。是須達多長者。此人恒
常給飢貧。因以呼之為給孤獨。二人和合。共造此等。
共造因緣。廣如經說。佛初成道。在摩竭國。未來舍衛。
須達長者。因行摩竭。到王舍城。寄止一家。其家明日
欲請如來。極夜怱怱。須達問之。為當欲請摩伽陀主。
為當欲作歡樂吉會。怱怱如此。主人對曰。我不請王。
亦不餘會。明欲請佛。是以怱怱。須達宿世值佛因緣。
初聞佛名。身毛為竪。即問主人云何。主人以是佛德
答之。須達渴仰求見心猛。夜覩天明。進詣佛所。佛為
說法。道悟初果。請佛夏坐。佛知舍衛多善眾生。須往
攝化。即受其請。佛時告曰。出家好靜。長者須知。須達
欲為如來造寺。不閑造法。請將舍利往彼授。佛時聽
許。往不見寺地。都無好處。唯有城南一千步外道西
之中。有王太子祇陀之苑。足八十頃。堪造佛寺。遂𠗦
買之。祇聞不肯過聊不以。祇陀戲言。若能側布金錢
滿地。當可相與。須達喜諾。天當取金。薗地屬我。祇陀
對言。我苑不賣。須達告諍。告諍不請官決之。首陀會
天。恐畏餘人敬領太子隨情曲判。即自化身。為斷事
者。依法正判。苑屬須達。祇陀取金。𨒬既判巳。須達輦
金。布其地。布之欲滿。唯五百牛在。須達支思不知當
出何藏金足。祇陀謂思悔。遂告長者。若悔相聽。何故
思量。須達對曰。為佛造寺。何計金寶。但自思念。不知
當出何藏金足。祇陀即念。所為之佛必有大道。致使
[001-0866c]
斯人輕寶乃爾。表者宜止。巳布之金。可為苑價。未布
之地。我為殖樹。須達敬從。是以此寺名祇樹給孤獨
薗。如來金時遊化在此。是故言住。法身無方。示化有
託。故言住耳。


時波斯匿王下。是第二段。明王夫人於佛得信。作書
告女。於中先明王與夫人於佛得信。共相謂下。作書
告女。前中波斯匿為舍衛主。此云月光。末利是其波
斯夫人。本字黃頭。從末利薗得此人。因薗立稱。故號
末利。得之因緣。如經廣說。此人本是舍衛城中耶若
達家守薗之婢。於一日中。請食守薗。路值如來入城
乞食。黃頭見佛相好具足。發信敬心。念言我今奉猷
飯食。或見哀受。遂往求施。佛時許之。當施食時。即自
要願。願脫婢使。為王夫人。其時值王出田遊獵。天時
暑熱。遙見黃頭所守之薗。藂林鬱茂。馳往奔之。王馬
駿快。在前而至。黃頭見王迎接扶下。引至凉處。敷衣
請坐。隨王所須。巧稱王心。王問伱是誰家之女。黃頭
實答。王具問巳。將從始至。王遣使人呼耶若達。達至。
王問是卿何親。達答是婢。王令索價。達時答王。直爾
奉王。乞不取價。王言。我今娉為夫人。不得虗爾。達時
遂索百千兩金。王即與之。香湯洗沐。衣夫人服。王與
同輦。載之還宮。王極寵厚。五百夫人中得為第一。故
今舉之。此能信人。言信法者。先事外道。今始歸佛。信
於佛法。故言信法。何緣得信。如經中說。末利夫人。因
獻佛食。得脫婢使。為王夫人。常自思念何緣得爾。豈
[001-0867a]
不由昔施沙門食。得此福報。即問左右。頗曾見有如
是人不。傍人對曰。此應是佛。今在祇薗。末利聞巳。辭
王禮觀。佛為說法。遂得深信。因信勸王。王心未迴。後
因十七羣童子比丘入城乞食。食巳出城。水中遊戲。
王與夫人。昇樓遙見。語夫人。所事正爾。何足可尊。勸
我令信。夫人有愧。當於是時。十七群中寂大之者。在
先出水。觀察向來諠戲太過。將不生於世人譏嫌。為
此觀時。見王豈挊。疾呼同友。汝等速出。向來諠戲。生
世不善。各現自力。除王不信。諸人遂即出水著衣。端
坐入定。發通飛行。游王殿上。夫人先見。告王令知。年
少能爾。何況耆宿。王見信敬。遂往佛所。佛為說法。得
正信解。名為信法。問曰是中為信大法。為信小法。釋
言之中。但云信法。不分大小。不可輙定。以今初信。望
後作書。時中不遙。故云未久。自下作書告女之中。初
先籌量。王及夫人與勝鬘下。正名作書。籌量中。有㹅
有別。共相謂言是其㹅也。謂是告辭。以言相告。故曰
相謂。


勝鬘下別。於此別中。先發言夫人後述言有四。一噵
勝鬘是我之女。彰巳諳委。二聰慧下欲其根性明可
開曉。三若見佛下彰見佛有宜。四宜時下明須告發。
初中勝鬘樹其所言。夫人者勝鬘。是其波斯之女。適
配踰闍為友稱夫人。夫人是其之美號。故從彼國說
為夫人。是我女者。彰諳委明堪入法。是二句中。細分
有六。一聰。二慧。三者利根。四通。五敏。六者易悟。前三
[001-0867b]
直歎。後三重顯。知事名聰。解義稱慧。於此二中。易可
開曉。名為利根。通顯前聰。有人聰不覺無知。今明勝
鬘愽練五明聰而廣通。敏顯前慧。有人有慧不必明
了。今彰勝鬘有慧不必明了。今彰勝鬘有慧能明。故
名為敏。敏猶明也。言易悟者。顯前利根。有人利根憘
為專執。今明勝鬘情性箄盡逢勝必從。稱曰易悟。第
三句中。見佛必解。明能解也。心得無疑。明能信也。第
四句中。宜時遣者。善時難遇。故宜及時遣信告也。因
告見佛。生其善心。名發道意。此㹅相言。不分大小。上
來王語。夫人白下。末利述可。上來籌量。下正書告。句
別有三。一作書嘆佛。略讚如來無量功德者。一紙之
書言為能窮德。故云略讚。言雖約略。攝德寬廣。名讚
如來無量功德。如是如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
如來。功謂功能。諸行皆有潤益之功。此功是其善行
家德。故云功德。如清冷等是水之德。二即遣使持往。
言內人者。是其閹人。又云石女。女人不產。名為石女。
如來曾有因緣經中。波斯匿家。有五石女。聽黠巧便。
堪可駈使。當應是彼。何故遣此內人為使。宮閣之使。
非內不通。是以遣之。名栴提羅。出其名諱。依外國語。
四名相通。一栴提羅。此奄人。奄人猶是中曹人也。二
扇提羅。此名石女。三栴陀羅。此云魁膾。四栴荼羅。此
云名月。若此正名為栴提羅。即是奄人。若當正音。名
扇提羅。翻譯者謬名栴提羅。則名石女。三使人下使
至奉書至阿喻闍國入其宮內。明使至也。踰闍梵音。
[001-0867c]
此云無生。此國往昔大乘人住。多解無生。國從人稱。
故號無生。下奉其書。言敬授者。勝鬘即是栴提大家。
跪而奉書。名為敬授。


勝鬘得下。是第三段。明其勝鬘得書知世有佛請佛
說經。於中有四。一明勝鬘得書知佛。二向栴提下。說
偈作請。三即生念下。如來赴就。四勝鬘及下。覩佛設
敬。前中細分。乃有四句。一見書歡喜。女在他國。得父
母信。豈不歡喜。二敬以頂受。外國之法。得尊長書。先
以手受。次置頂上。顯巳受即然後尋讀。勝鬘如是。故
云頂受。三開書看文名讀。闇詠稱受。領納曰受。慍守
曰持。四生異想。此書論云改異常信。故明怖心。



二段中。向栴提說。經家序列。栴提是其父母之使。量
之說偈。如對父母。故對說偈。何故揭誦。釋有兩義。一
偈言巧約。少字之中。能攝多義。勝鬘欲以略少之言。
攝佛廣德。故為偈頌。二偈言義妙。諸讚嘆者。多用偈
頌。勝鬘為以微妙之言述讚佛德。故須偈誦。下宣偈
辭。於中。初偈審定書言。後偈默請。就初偈中。我聞佛
聲。領書所告。向來勝鬘用眼讀書。不曾可聽。何故言
聞。釋言。根葉有相助義。前王夫人。作書告女。以身表
口。勝鬘讀書。以目代耳。故曰聞矣。佛在舍衛。勝鬘未
覩。何得巳言我聞佛聲。此聞書中噵佛名聲。非聞佛
語名聞佛聲。所未曾有。述書所讚。如書所嘆。在世全
無。故言未有。所言真實者。審定書言。前言勝鬘利根
易悟。今此得書。何故疑惑。不即領受。釋言。事有難信
[001-0868a]
易信。世事易信。出世難信。今書所傳。世在未有。故須
審定。又復勝鬘是聰慧人。凡所得事。審而詳信。不同
愚人望直專信。應當脩供養。量息許稱量栴提傳書
之恩。明合供養。不噵如來。故明本云是言若真實我
當與汝衣。第二偈中。半偈測佛慈普明不簡。巳下之
半偈。以理要請。下情惻上。名曰仰悟。佛具眾德。為世
欽重。故號世尊。書中嘆佛言。佛慈等故言普為。噵佛
普為。明不簡巳。所為眾生。在於時中。為為世間。非器
世也。言亦應者。以前世間類巳名亦。慈在如來。未敢
自專。故言亦應。上心慈下。名垂哀愍。請心決施。故言
必令我得見也。


第三段中。初之半偈。乘請赴就。下
之半偈。放光令見。即生念時。牒前起後。謂前勝鬘仰
惟時也。空中見者。有請宜赴。是故須現。如來示化。受
丈夫形。宮閣之化。無宜輙在。故雲中現。言普放者。釋
有兩義。一普身放光。故名普放。二光普照。故云普放。
淨光明者。釋有兩義。一光體無暗。名之為淨。二就所
照能令眾生雜欲怒癡。故名為淨。顯無比者。以所放
光。顯巳身相。令彼見也。欲赴勝鬘願求之心。故須顯
之。


第四段中勝鬘眷屬。標其敬人。頭面接下。顯其
敬相。頭面接禮。是身敬也。頭是巳尊。足是彼卑。顯敬
慇至。勝鬘在地。如來在空。云何得接。此據內心。運想
言耳。咸以淨心。是以敬也。咸是皆義。淨是信義。明前
勝鬘及與眷屬皆於所起淨信意名清淨心。嘆佛實
得。是口敬也。此言實者兩義。一稱書名實。二德依理
[001-0868b]
成。名出情妄。故名為實也。


自下第二。是其正宗。正宗之中。章別十五。始從嘆佛。
終至勝鬘師子吼章。此十五中。前十四章。是其自利。
後一利他。前十四中。初十三章。是一乘法。後一就人
明信利益。前十三中。初有五章。是一乘行法。後之八
章。是一乘理法。蓋乃經論所說大同。如涅槃經。初說
慈悲不殺等事。明其行德。四淨四倒如來性等。彰其
道理。如維摩經。初說慰喻調伏等事。是明其行。不二
門品。復彰道理。如地持論。初自利利他。還明其行。後
真實義品。復說道理。良以菩薩行依理成。故說行後。
多皆明理。理者所謂非有無。如實法性云何依乎。菩
薩是法非有非無。見非有故。不著有邊。見非無故。不
住無邊。不著有邊。即非垢行。不住無邊。行非淨行。故
經說言。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又復菩薩不著有
故。不同凡夫。則非凡行。不住無故。不同二乘。則非聖
行。故經說言。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此等皆
由證理故爾。故辨行後。多皆說理。就前五章明行之
中。初四是其一乘之因。後一是一乘之果。就前四中。
初之一章。明菩提起行根本。後之三章。明菩提行。行
中十受持戒雖過三願攝受造行善法。善中三願。是
世間行。攝受出世。就一乘行德之中。有此五章。就初
章中。四句釋之。一釋章名。此章名為嘆如來真實第
一義功德。如來功德。證理以成。是故名為第一義功
德。德絕情妄。稱曰真實。勝鬘於此以言嘆美。故名嘆
[001-0868c]
德。二顯來意。此章嘆佛完顯發心。云何顯發。凡是世
人情所憎惡。發言毀呰。內心願求。與言美嘆。今此勝
鬘。內求佛德。是故讚嘆。舉嘆為顯內心願也。何故明
願。願是行本。故須明之。三解次第。何故先明嘆佛功
德。釋有兩義。一乘前便。故先明之。云何乘前。勝鬘前
請如來赴就。因見即嘆。故先明之。二生後之便。菩提
之心。為諸行本。能生後行。是以先論四分文釋。


此章有二。一嘆佛德明所願求。二哀愍下彰其發
心。乘前所見。故先嘆佛。文有五偈。初四別嘆。後一結
嘆。如來廣德非不彰故先別嘆。非別能盡故後結之。
前別嘆中。初有兩偈。嘆其法身。次有一偈。嘆其解脫。
後之一偈。嘆其波若。三事之義。如涅槃章。其廣分別。
此應論之。三中何故先嘆法身。乘前所見。故先嘆之。
尋身有本。所謂解脫。解脫有本。所謂波若。如生死中
在報依業。業依煩惱。前法身中。應先廣釋。三佛之義。
廣如別章。然後釋文。文中初偈嘆其應身。後偈嘆真。
乘前所見。故先嘆應。尋應有本。故後嘆真。前嘆應中。
偈有四句。初三正嘆。後一結敬。前三句中。玅色正嘆。
汎解妙色。有其二種。一者精妙。來相好精勝過世。二
者圓妙。法界色像。無不悉現。猶如淨色摩尼寶珠眾
像悉現。故稱為玅。今此所論。是精妙色。次有兩句。寄
對顯勝。無等無比。過世色相。他不能齊。故曰無等。他
不能似。故無比。言不思者。過世心想。世情弗測。故曰
不思。言不議者。過世言相。言不能宣。稱曰不議。問曰。
[001-0869a]
應身與情相應。云何說言不思議乎。釋言。麤應凡亦
能見。精妙之應。十地乃覩。非世能知。是故說為不思
議也。是故今敬禮。總以結敬。佛德如是。故今禮也。就
嘆真中。偈有四句。初三正嘆。後一結敬。就正嘆中。初
有兩句。嘆佛報身。報中無出功德智慧。色無盡者。是
其功德。無盡之言。汎釋有二。一常無盡。真身常住。無
有遷易。二廣無盡。諸根相好。皆遍法界。問曰。若眼遍
充法界。餘根相何處安置。釋言。真身是法門身。不得
如彼世間色像差別求之。是義云何。若入眼門。眼遍
法界。諸根相好。及佛國土。悉眼中現。若入耳門。耳遍
法界。餘根餘相。及佛國土。皆耳中現。如是諸根諸相。
及佛國土。一一皆爾。由如大海一相皆遍。亦如虗空
無為不動無礙寂靜一切皆遍。此亦如是。同體周遍
故。不可窮極。故曰無盡。今此所論。是常無盡。與後文
中常住義同。有人說言。真身無色。是不所不應。如經
中說。菩薩廣植相好之因。如何無果。復如地論宣說
如來相好莊嚴為實報。何為不信。又復如彼大涅槃
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小泥洹
言。妙色堪然常安穩。不隨時節劫遷。大聖曠劫行慈
悲。故得金剛不壞身。此文之中。說色無盡。當知皆是
顯真之謂。不得言真身無色人家。所以說真無色。懼
色是礙。若爾何不懼心是緣說佛無心。佛無緣心。而
有無緣不動之心。佛無緣不動之心。佛無礙色。何為
不有無彰礙色。問曰。無礙云何名色。若爾佛心亦無
[001-0869b]
攀緣。云何名心。彼雖無緣。而有所知。故得名心。佛雖
無礙。而有法界。諸根相好。何為非色。智慧亦然。是智
慧身。慧同前色常住無盡。故曰亦然。一切法常。是法
性身。如來藏中。恒沙佛法。顯成今德。名一切法。皆即
真心。不離不斷不脫不異。故曰常住。常住猶前無盡
義也。此三句中。初云無盡。後言常住。蓋綺互耳。齊類
皆得。是故結敬。前言敬禮。此云皈依。文綺互耳。嘆解
脫中。偈有四句。前三正嘆。後一結敬。就正嘆中。降伏
心過及與身四種。明其所離。謂離十惡。降伏心過。即
是遠離意三邪也。及與身者。離身三惡。偈文迮故。略
不云三。及四種者。離口四過。亦以偈迮。略不說口。離
前詠後。是以言及。問。解脫有過皆捨。何故此中偏言
離業耶。答。分相慧除煩惱。解脫免業。法身離苦。故今
解脫。偏云離業。巳到難伏地。彰其所得無上涅槃。是
難伏地。佛巳到之。是故結敬。禮法王者。佛具諸法。於
法自在。故曰法王。解脫王義。故此論之。嘆波若中。偈
有四句。前三正嘆。後一結敬。前正嘆中。嘆三種智。一
一切智。能知一切世諦諸法。二無礙智。於世諦法。知
之自在。三清淨智。證第一義。此三廣釋。如地持論。知
一切爾炎。是一切智。爾炎相語。此云智母。又亦名為
智境界矣。五明等法。能生智解故。名智所依。名有境
界。如來悉智慧身自在。是無礙智。於諸法中。不假方
便。任運能知。故云自在。攝持一切。是清淨智。如實法
性。是一切法。明證在心。故曰攝持。結敬可知。諸偈結
[001-0869c]
敬。齊應相似。文綺互故異。上來別嘆。別嘆難窮。下結
顯多。偈中四句。前二結用。後二結體。就結用中。言過
稱者。出言分齊。後結體中。無邊法者。證窮法界。難思
議者。妙出情分。此乃諸佛滅觀真德。緣心不及。名難
思議。佛具此德。事合受仰。故並言禮。


上嘆佛德。下明發心。文別有二。一略明發心。二我巳
作下。廣明發心。略中初偈諸佛䨱護。後偈佛許。前中
初句正請䨱護。言哀愍者。請佛哀憐。䨱護我者。謂佛
攝化。䨱我增善。護我離過。故言䨱護。令法種增。出須
䨱事。勝鬘上來嘆佛之善及求佛心。能為未來法身
種子。名為法種。願佛䨱護。令得增長。下有兩句。出須
䨱時。此世現在。後生當世。於此二世。願佛常攝。過去
巳往。不須䨱護。是以不請。下佛許。我久安汝前世開
覺。過去攝也。化起福德。名為安立。導生智慧。稱曰開
覺。今復攝也。未來亦然。後世攝也。勝鬘向者但請現
未。如來何故許其三世。此舉過去。證其現在未來必
然。非許過去。


第二廣中。文別有二。一開勝鬘乞記方便。二佛於眾
中下。如來與記。前乞記中。初先口乞。後明身乞。前口
乞中。我巳作者。牒巳過善。現牒現善。餘牒後善。上來
別牒。如是眾善。總牒二世。唯願見攝。正是乞辭。唯謂
專也。勝鬘之意。專求攝受。故言唯願。見攝受者。將有
兩義。一求望之辭。如似世人求他之時。語言仁者願
顯將理。此亦似彼。如維摩經中。亦有此例。彼處維摩。
[001-0870a]
取無動界。安置此土。彼國天人。白無動佛。誰取我去。
願見救護。此言似彼。二照矚之義。願佛宣說當來攝
相。令我照見。名見攝受。上來口乞。勝鬘眷屬頭面禮
佛。是身乞也。向前口乞。今復身禮。彰巳內心專專之
至至。問曰。勝鬘行因得佛。自是常理。何須乞記。釋有
兩義。一者自為覩果行因。求心猛勵。是故須乞。二者
為佗因乞記。故下攝多人同生其國。是故須乞。為疑
故須乞記。疑者嘆佛從虗。終無得果。釋疑可知。


下正與記。於中初明如來與記。諸有終下明記攝益。
前與記中。有總有別。佛於眾中。即為授記。是其總也。
勝鬘行因記得當。名之為記。聖說授與。目之為授。汝
嘆巳下。是其別也。汝嘆如來真實功德。牒前善因。以
此善下。禮其當果。於中有二。一記學子。二過二萬下。
記無學果。就學果中。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
為自在王。是初地上攝報果也。無量阿僧祇劫。舉其
時分。此無量者。依華嚴經。是其一百二十數中。一數
之名。劫者猶是時之別稱。天人巳下。是其果體。勝鬘
未來形遍六道。無所不。就勝言耳。生處見我當供餘
佛。是初地上調兼行果。此即彰巳攝受之相。當復供
下。約對餘佛。明調兼行。無學果中。初明正報。後辨依
果。前正報中。言過二萬阿僧祇者。辨其時分。問曰。前
說無量僧祇。今言二萬阿僧祇劫。為一為異。釋言。當
應無量之外更過二萬阿僧祇劫。方得作佛。問曰。菩
薩種性巳上。度三阿僧祇。便得作佛。今云何言。無量
[001-0870b]
僧祇。為自在王。復過二萬阿僧祇劫。方得作佛。釋言。
劫有大小故爾。如地持說。劫有三種。一日月歲數無
量。名阿僧祇劫。二十劫無量。名阿僧祇劫。如賢劫等。
此劫大小。如龍樹辨說。四千里城滿中芥子。一槩令
平。百年去一。其芥子盡。劫猶不盡。三大劫無量。名阿
僧祇。何者大劫。若依雜心。如賢劫等。六十四劫。名一
大劫。何故定數六十四乎。從初火劫。終極風劫。有六
十四。是義云何故。壞劫火多。水次。風為最小。七火一
水。過七水巳。更過七火。方有一風。如是合有八七火
劫一七水劫并一風劫。為六十四。亦可數彼賢劫等
劫。至不可數。為一大劫。劫別如是。言種性上三僧祇
者。是其大劫。今論中劫。彼此不違。當得作下。是其果
體。先明作佛。號普光等。辨其名諱。佛名有二。一通。二
別。論其別名。諸佛各異。或有從其種姓為名。如迦葉
佛釋迦佛等。或從光明。如定光等。或從聲名。妙音等。
或從壽名。如彌陀等。或從目名。如燃燈等。或從喻名。
滿月光琉璃光等。如是非一。語其通名。諸佛齊等。佛
德無量。依德施名。名亦無邊。住中據要。略論十種。所
謂如來應供正遍知乃至佛世尊。十號之義。廣如別
章。此應具論。今此文中。號普光者。是其別名。由前見
佛普身放光。起心願求。故成佛時。名曰普光。下如來
等。是其通名。如來即是如來之號。應者即是應供之
號。正遍知即是遍知號。餘略不論。下記依果。果謂淨
土。淨土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然土有三。一法性
[001-0870c]
土。一切國土本性清淨。法界諸義。同體相成。猶如帝
網。凡夫於彼清淨土中。妄想覆心。自累成隔唯見鄣
礙事別之土。後除妄想隔礙之心。本隱淨土。顯為我
用。名法性土。二實報土。廣修淨因。得勝境界。微妙第
一。諸相莊嚴。皆遍法界。如海十相。不同世人所見之
土彼此隔礙。三圓應土。如淨寶珠。青黃赤白無鄣礙
現。今此所記。是其應土。應淨土中。有三莊嚴。一五欲
莊嚴。一切色香味觸等。微妙精勝。二法莊嚴。具諸法。
三人莊嚴。勝善眾生。居住其中。今具有之。就此文中。
麤分有二。一明所無。無惡因果。二明所有。有善因果。
細分有四。一無惡果。二亦無下。明無惡因。三彼國下。
明有善果。四彼諸下。明有善因。就初句中。彼佛國土
無惡趣者。無三途苦。無老病衰。無人中苦。老病可知。
中年交裘。名為衰惱。彼皆無之。無不適意。無天中苦。
無之一字。貫此諸句。第二句中。言亦無者。前無苦果。
兼無惡因。故言亦無。殺盜邪婬乃至邪見。是不善業。
尚無惡名。焉有惡體。第三句中。彼國眾生。謂人與天。
翻離惡趣。色力壽命。翻前老等。色翻前老。老侵壯色。
故翻之。力翻前病。病奪強力。故翻之。壽翻衰惱。衰夭
長壽。故壽翻之。五欲眾具。皆悉快樂。翻不適意。勝於
他化。顯快樂相。勝有二種。一者精勝。始他化天比人。
五欲昇降非並。淨土五欲望他化天。優劣亦爾。二受
用勝。穢士五欲受用生所。淨土五欲受用生道。如香
積飯。今此所論。是精勝也。第四句中。彼諸眾生純大
[001-0871a]
乘者。彼妙淨土。無雜學也。上來與記。下明攝益。諸有
修習善根眾生皆集彼者。起眾心恐人間勝自絕不
往。故諸有脩善集彼。勝鬘夫人得授記下。諸人願生。
世尊記下。佛記皆生定其去心。


○自下第二。明十大受章。於中略以四句釋之。一解
章名。此章名為不思議大受。菩薩戒廣釋精深難測。
名不思議。非餘能加。目之為大。為心領納。稱之為受。
二釋來意。前章求佛。佛由戒成。故須明之解次第。前
明嚴心。自下起行。行初難遇。是以次論四分文解
釋。


此章有二。一自受戒。二離佛下為他要瑞。自中有三。
一受戒方便。二受十下正明受戒。三法主下請佛證知
初方便中。聞受記牒前起後。恭敬而立。正是方便。何
故立受。有人釋言。[妳-女+口]將行相。若爾坐受豈爾不行。當
知受戒坐之皆得。不應異釋。今此正以佛在空中。勝
鬘在地。仰對如來。立言是便。是以立受。非直此立。餘
章皆爾。若爾向前受記之時。何故不立。彼自不言聽
受佛語。伏聽亦便。是以不起。下正受中。有總有別。受
十大受。是其總也。下十戒法深廣名大。為心領納目
之為受。勝鬘要期受彼大受。名受大受。世尊下別。別
中廣論戒法難窮。今據一門。且論十種。十中前九。受
世教戒。第十一種。受正法戒。於世戒行。要期領納。名
受世戒。於證理行。要期領納。名受正戒。就前九中。初
一律儀。次四攝善。後四攝生。此三猶是地持論中三
[001-0871b]
聚戒也。三聚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就律儀中。言
尊者。啟白所對。次使如來知巳所受堅固持心。故須
啟白。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要期分齊。今日是期要期
分齊。今日是其要期之始。乃至菩提要期之終。此即
不同凡夫聲聞形俱等戒。於所受戒是所受法。不起
犯心是要期意。謂於所受律儀戒中。不起犯心。尚無
犯心。為有事犯。攝善戒中。初句除慢。第二除嗔。第三
除嫉。第四除慳。煩惱無量。以何義故。偏說此四。此四
重故。故地持中。說此四種。為波羅夷。四中初一。對上
除慢。明攝智慧。後之三句。於下能益。明攝功德。前攝
慧中。於諸尊長。是攝法處。有法之人。是菩薩尊。不起
慢心。是攝法行。下三句中。初句可知。第二句中。於他
身色。正報也。及外眾具。他依報也。勝鬘於此皆無嫉
心。有嫉心者。不能勝益。是以不起。第三句中。言於內
者。自巳正報。言於外者。自巳依報。前言他身及外眾
具。此云內外。文左右耳。勝鬘於此常有捨意。故無慳
心。攝生戒中。前二是其攝取之行。後二是其救拔之
行。攝取行中。初一與樂。後一授善。前與樂中。不捨惡
人。略明不捨。二我得力下。廣明不捨。三何以故下。釋
不捨意。略中捕養眾惡律儀。是純惡者。所謂捕魚捕
鳥。養者所謂養豬養羊養雞養牛。捕養亦是律儀之
餘。分屠殺等。事別非一。不可別舉。是故通言眾惡律
儀。惡法名律。無作之罪。合此律戒。故號律戒。故號律
儀。律儀多少。經論不同。依涅槃說有十六。牛羊豬雞
[001-0871c]
為利故養。肥巳轉賣。即以為四。為利故買。買巳屠殺。
復以為通。通前為八。捕魚為九。捕鳥為十。獵師十一。
劫盜十二。魁膾十三。兩舌。十五。呪龍十六。依雜心論。
說有十二。屠羊為一。養豬為二。養雞為三。捕魚為四。
捕鳥為五。獵師為六。作賊為七。魁膾為八。守獄為九。
呪龍為十。此十與前涅槃經同。屠犬十一。伺獵十二。
此二異前。及諸犯戒。是雜惡者。勝鬘於此終不暫捨。
第二廣。我得力時。求其化能。謂求天龍鬼神力等。前
拔苦中。何故不爾。釋言。拔苦理亦須力。但今為明拔
苦與樂。人皆樂從。不假強力。降惡授善。違情難作。人
多不從。故求強力。於彼彼處見此眾生。㯹牒所化。惡
者非一。故稱彼彼。應折伏下。正明化益不捨義也。剛
強應伏。伏令離惡。等濡應攝。攝令住善。第三釋中。初
問。次釋。後總結之。何故問也。菩薩正應隨順物心。何
故求力折伏眾生。強攝取乎。釋有二。一為法住。二為
眾生成就善利。以攝受故。令法久住。是第一句。折伏
攝受。令行佛法。法流不斷。故得久住者。天人充下。是
第二句。天人充滿。惡道減少。如來所轉法輪。由法久
住。依之常習。故得隨轉。見是利下。總以結之。見是法
住成就世間出世利故。救攝不捨。名前折伏以為救
拔耳。


自下第二。受正戒中。初明勝鬘自誓要期。攝法不失。
理是正法。證法在心。名為攝受。一證常然。名不忘失。
下廣釋之。何故問也。不攝何過。攝有何利。不得忘失。
[001-0872a]
下對釋之。初先反明忘失之損。後順明其不忘之益。
損中先別。後總結之。別中六階。從上向下。次第論失。
忘失法者。則忘大乘。是第一階。謂失佛果。諸佛果德。
大人所乘。故云大乘。乘依理成。理是正法。忘正法故。
不成彼乘。是以言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是第二
階。失十地行。十地所行。名波羅蜜。忘失正法。自為巳
受畜財物。明不為巳。凡受為貪。彰為他人。問曰。此與
後四攝中布施何異。而須別論。釋言。今此直與財樂。
後四攝中布施攝者。誘令修善。故須別論。下授善中。
不自為巳。行四攝法。明不為巳。四攝之義。廣如別章。
此應具論。為一切下。彰為他人。為一切生。內心平等。
以不愛下。離於不等。眾生有三。謂怨親中。不愛染者。
於親人所。離偏親過。無厭足者。於中人所。離懈怠過。
無礙心者。於怨憎所。離鄣礙過。離此三過。尊攝眾生。
就後二種救拔行中。初一救苦。後一拔惡。前救苦中。
初彰悲深。於苦不捨。後顯悲益。要拔乃捨。前中孤獨。
無救苦也。無父名孤。無子稱獨。言幽繫者。繫閇苦也。
重窂曰幽。枷璅名繫。言疾病者。違損苦也。種種厄難
困苦生者。謂餘一切所有苦也。於此諸苦。終不蹔捨。
下顯悲益。要拔乃捨。必欲安穩。以義乃饒益。離苦對
治。安穩樂因。出世聖道。永絕危怖。故曰安穩。義益樂
果。無上涅槃。義利眾生。名義饒益。決意與之。故曰必
欲。令脫眾苦。正離苦體。令彼眾生得樂滿足離苦畢
竟。然後乃捨。下拔惡中。句別有三。一者非直失彼佛
[001-0872b]
果大乘。亦失十地波羅蜜行。波羅蜜義。後當釋之。忘
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是第三階。失初地心。初地發
心。求佛大乘。名欲大乘。忘正法者。非直失彼波羅蜜
行。亦失初地欲大乘心。不決大乘則不能得攝正法
欲。是第四階。失解行心。不決大乘。猶前文中。不欲大
乘。欲於大乘決定趣向。故名決定。解行發心。求初地
上。攝受正法。名攝正法欲。忘正法者。非直失彼初地
之中決定欲心。亦失解行攝正法欲。則不能得隨樂
入者。是第五階。失種性心。前一不能。括通此句。樂入
猶前攝正法欲。前正法欲。於初地上。攝受正法。願樂
趣入。故名樂入。種性所行。隨彼樂入。名隨樂入。忘正
法者。非直失前解行地中攝正法欲。亦失種性隨入
行。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是第六階。失種性前喜趣任
中。修習淨信。能越凡地。忘正法者。非直失前種性隨
樂。亦失善趣。故不堪任越凡夫地。良以諸行。皆依理
成。故忘理者。諸行皆失。此皆應得不得名失。上來是
別。我見如是無量大過。總以結之。大過如前。上來反
明忘失之損。又見巳下。順明菩薩不忘之益。勝鬘前
觀忘失之損。今此重觀不失之得。故云又見。言未來
者。據今受時。說後行時。以為未來。攝法菩薩。舉證法
人。墮位別分。地上之人。名為未來攝法菩薩。攝法之
位。在地上故。就行通辨。始從善趣。終至法雲。有證理
者。通名未來攝法菩薩。何故如是前忘之損。體通上
下。翻損彰益。理亦應然。菩薩胡音。此云道心眾生。良
[001-0872c]
以此人。內心懷道。又用道成。故名此人。為道眾生。問
曰。三乘賢聖。心皆有道。並用道成。故唯此獨稱菩薩。
釋言。為分賢聖故爾。等分賢聖。何故此人偏名菩薩。
釋有三義。一以願心望果分別。唯此眾生。求大菩提。
餘皆不求。是故獨此名道眾生。二以解心望理分別。
凡夫著有。二乘住無。唯此菩薩。妙捨有無。契會中道。
是故獨此名道眾生。三就行分別。佛法有三。一教。二
義。三者是行。教淺。義次。行為最勝。聲聞軟根。從教為
名。聲者是教。飡生教解。故名聲聞。緣覺次勝。從義立
目。緣者是義。於緣得解。名為緣覺。菩薩最上既行為
名。以脩自利利他道故。名道眾生。摩訶胡音。此云名
大。大有三種。一者願大。願大菩提。二者行大。廣修諸
度。三利眾生大。四攝等益無量福利。是其所益。翻上
可知。始越凡他。終至佛果。名無量利。故受大受。結利
歸本。利由受成。是故受之。於此十中。此受最勝。故名
大受。上來第二正明受戒。


自下第三。請佛證知。何故須請。為堅持心。云何堅持。
由請佛證。固而不犯。法主世尊。啟告證人。佛證諸法。
為人顯示處學出佛。是故名佛以為法主。主故須請。
現為我證。正是請辭。釋有兩義。一就身說現。佛身現
在。為我作證。故言現證。二就心說現。佛於諸法。現知
見覺。證我所受。心定能行。故云現證。地持論言。諸佛
大師。於一切生。一切諸法。現知見覺。知某菩薩。於我
某前。三說受戒。同此後義。
[001-0873a]


上來自下受。自下第二為他要瑞。難佛現知。簡所不
知。辨知兼疑。是故云難。而眾生下。就所為人。名之要
瑞。於中有六。一明所為。安彼下。正為要瑞。三說是語
下。如要相現。四彼見下。明其大眾觀相除疑。五而發
願。求同。六世尊記下。佛為記之。初中有二。一恐眾生
疑惑敗善。故為要瑞。二彼或下。恐彼眾生。舉疑惑人。
善根㣲薄。生疑所由。或起疑網。明疑惑心生疑不定。
是故言惑。疑心難出。如魚在網。故言疑心難出如魚
在網。故言疑網。疑謂勝鬘有言無行。以十大受極難
度故。生疑所以。度之言到。十受深度難到窮處。勝鬘
言到。是難可信。故生疑也。下失樂中。言彼或者。前疑
不定受果亦然。故復言或。生死昏寢。說之為夜。輪轉
無際。是故言長。以疑惑故。受苦失樂。名非義益。不得
安樂。顯非益相。第二段中。為彼故說誠實誓。總有明
要端。此十大下。別明要瑞。先要雨華。後諸妙聲。何故
要此。有人釋言。華能感果。表巳所行必能得果。聲能
詮表。彰巳能行。故要此二。或可如此人此要瑞示於。
耳目。雨天妙華有目皆覩。出天妙音。有耳同聞。是以
要之。第三段中。雨眾天華。赴前所要。出妙聲者。赴後
所請。此等誰現。或是佛力。或是法力。或是諸天善神
之力。第四段中。彼見妙華。及聞音聲。疑惑除者。信知
勝鬘受如行也。喜無量者。前疑勝鬘受而不行。自絕
覺心。今以勝鬘為我要瑞。除我疑心。我得同行。無上
佛法。失而還得。是故歡喜。第五段中。常共俱會。願同
[001-0873b]
生也。同其所行。願回行也。第六段中。世尊悉記一切
大眾如其願者。顯彼大眾願同心也。


○自下第三。明三願章。四句釋之。一解章名。此章名
一切願攝大願章。蓋乃順於外國人語。若順此方。應
云大願攝一切願。於出世道怖求名願。願廣名大。此
三願中。緣收法界恒沙等願。名攝一切。二釋來意。何
故須辨。前者發心求大菩提。菩提之果。必由行成。行
因願起。是以論之。三解次第。何故次辨。前明十受持
戒離過。次宜行善。行善世間出世間別。三願世間。故
次論之。問曰。世間善行非一。今此何故偏言願乎。釋
言。願是集善之首。今此勝鬘進善之初。故偏言願。又
復願是眾行之主。就主以論。故偏說願。又此於彼出
世間道。趣求心猛。故偏說願。雖復說願。諸行皆隨四
分文釋之。


此章有二。一明勝鬘發三大願。二如來述讚。前發三
願。即是大願。後佛述讚。明此三中。廣攝多願。即是大
願。攝一切義。前中勝鬘復於佛前發三願者。經家總
舉。言爾時者。舉發願時。言勝鬘者。舉發願人。復於佛
前。舉發願處。前受十受。今更起願。是以言復。發三願
者。正舉願心。汎解發義。有其四種。一先未生心。今忽
起意。是故言發。二先巳生心。今彰在口。是以言發。三
先有願心。今起行意。是故名發。四先修行心。今始得
證。是以言發。今此發者。就而言耳。勝鬘現在創起要
期。名發三。作是言下。寄言顯心。別明三願。即是第二
[001-0873c]
發彰在口。名發三願。三中前二是求因願。後一攝果。
前求因中。初求地上自利行德耳。而作是言。以此實
願。安慰無量無邊生者。牒前起後。前受十中。為安眾
生。發誠實誓。要求瑞相。名為實顛安慰眾生。今此牒
之。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者。正是願體。用前
實願安生善根。願得地上一切生中攝正法智。彼生
非一。名一切生。證如實慧。名正法智。是名下結。第二
願者。求初地上外化行德。我得智巳。牒前起後。明化
所依。以無厭心為眾生說者。是化願體。是名下結也。
第三願中。我於攝受。是捨得處。捨身命下。正是願體。
捨身命財者。求所離也。然此非是用身命財布施名
捨。清淨得法身。捨離無常身命財等。故名為捨。與涅
槃中破壞一切諸結煩惱。及諸魔性。然後要於大般
涅槃。放捨身命。其義相似。護持正法者。求所得也。然
此非謂降伏惡人。興通聖教。名為護法。蓋乃證法在
巳不失。名為護矣。是名下結。下佛述中。初法。次喻。後
合。下結。爾時世尊即記三願。是法說也。記三是大。是
故言記。如一切下。是喻說也。菩薩地前。趣向初地。脩
起法界微塵等願。趣入初地。所起多願。皆入此三。如
一切色。喻多願也。悉入空界。喻入三也。如是下合恒。沙
諸願。合一切色。悉入三願合入。空界此三。真大結嘆。也。


○自下第四。明攝受章。於中互以四句釋之。一解章
名。此為說不思議攝受正法。理是正法。證名攝受。攝
受真德。妙出心言。名不思議。勝鬘於此寄言標顯。名
[001-0874a]
之為說。問曰。前來何不名說。至此偏論。釋言應齊。但
初章中嘆即是說。故不言說。十受三願。是其勝鬘自
分行心。非是汎言。故不名說。今此攝受。是地上法。勝
鬘地前玄談彼法。是以言說。二釋來意。何故須辨。前
求佛果。非證不成。故須論之。三解次第。何故次辨。三
願世間行。世間行滿。便論出世。故次論之。四分文釋
之。


此章有二略二廣。從初乃至有大利益。是其略。餘是
廣也。略中彰其諸願同入攝受體圓。廣中明其出生
廣大攝受德備。略中初先勝鬘正說。後佛述讚。勝鬘
說中。初先勝鬘承力許說。次佛聽許。後便正說。承力
說中。爾時勝鬘。標別說人。言白佛言者。啟聖求聽。言
當復者。前發三願。今更宣說出世攝受。故名為復。復
說在後。稱曰當矣。承佛威神。起所依。下稟上力。名之
為承。威神是其力之別稱。問曰。前來皆不承力。今此
偏承。釋言。初章為佛光照。即是身加。故不承力。十受
三願自分行心量分而為。故不承力。此乃宣說出世
間法。非巳心分。是故承力。又出世法。體出名相。口名
相說。其說至難。故須承力。問曰。前是自分行心。可須
自說。出世行德。非巳分齊。何故不令如來宣說。勝鬘
承力。非分強說。釋言。為增餘人力故。云何為增。法是
深法。若佛自說。餘人皆言。此之深法。唯佛能知。非我
所解。正由勝鬘承力說故。餘人皆言。彼我同類。能知
能說。我亦如是。何為不能。以有此宜。故勝鬘說。此與
[001-0874b]
地經金剛藏說增菩薩力。其義相似。上來承力。說調
伏願。是許說也。證心柔輭。離諸剛鑛。故曰調伏。深廣
名大。光明善根。轉增稱願。願絕情妄。名為真實。離此
之外。更無其行。故云無異。此猶地經願善決定。佛告
姿汝者。是聽許也。是立為化。宜在勝鬘。任其斟酌。故
云恣聽。自下勝鬘正說之中。句別有三。一攝別入總。
亦得名為攝用歸體。恒沙諸願。皆入一大。隨門異辨。
願有恒沙。據體總收。無不在中。故云入一。問曰。是中
恒沙入一。與三願中恒沙入三。有何差別。釋言。前是
地前所修攀緣之願。攝廣從略。今是出世。緣智深者。
明前智慧證理深也。言微妙者。彰前方便用巧妙也。
長夜殖善。是嘆功德。夜同前解。有來無始。說之為長。
勝鬘在中。殖德本故。今能說。自下第二歎所說中。初
明過下。後顯齊上。來世眾生。久種善根。乃能解者。是
過下也。何故偏說來世眾生。當佛在時。賢聖眾多。非
宜能解。亦能行證。信解不難。是以不論。未來惡世。聖
人隱沒。爾時眾生。心悟者尠。故偏舉之。汝說巳下。是
上齊也。於中先對餘三世佛。彰其上齊。我今得下。對
巳所說。明其上齊。第三段中。如是我說攝受功德不
得邊者。彰巳說相。成前勝鬘所說善也。我說攝受功
德無邊。勝鬘所說。云言真大。大與無邊。義其不殊。是
故勝鬘所說名善也。第四段中。如來慧辨亦無邊者。
彰巳說德。成前勝鬘說德為善。慧是實慧。辨是四辨。
同前攝受功德無邊。是故言亦。前嘆勝鬘智慧甚深。
[001-0874c]
與我智慧無邊相似。方便微妙與我辨才無邊相似。
是故勝鬘說德名善。上來第二隨別廣嘆。自下第三
釋前嘆意。何故問也。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其為大願。
有何契當。我嘆為善。下對釋之。釋意如何。明攝受中。
具足二大。勝鬘前言。真為大願。當此二大。故我嘆善。
有大功德。自行大也。有大利益。外化大也。


自下廣明攝受正法出生義中。文還有二。一勝鬘正
說。二於勝鬘說起隨喜下如來述讚。勝鬘說中。文復
有四。第一勝鬘承力許說。二如來聽許。三勝鬘正說。
四說巳仰推。勝鬘白佛我承佛力更說攝受廣大義
者。是初段也。前巳彰體。今復辨德。故云更說。義謂德
義。德義寬多。故云廣大。佛言便說者。第二段也。勝鬘
白佛下。第三段也。攝受正法廣大義者。牒前起後。下
辨廣義。先開三門。後廣辨之。言三門者。即是無量。之
第一門自行寬廣。得一切法。是第二門攝果圓脩。攝
八萬四千。是第三門外化具足。何者是其八萬四千。
如賢劫經說。彼有菩薩。名曰喜王。晏坐七日。作是思
惟。菩薩行何三昧。便逮致八萬四千諸度法門。諸三
昧門。諸陀羅尼解脫門等。過七日巳。往詣佛所。頂禮
佛足。請前所念。佛時對曰。快問是義。有三昧門。名了
諸法本。行是三昧。便速逮致八萬四千諸度門。何者
是其八萬四千。彼經宣說諸佛功德。凡有三百五十
種門。於彼三百五十種德。各脩六度。以之為因。便有
二千一百諸度。用此諸度。對治四大六衰之患。便有
[001-0875a]
二萬一千諸度。言四大者。所謂成身。地水火風。由前
諸度。得淨法身。故能捨之。言六衰者。謂外六塵。六塵
之賊。衰耗善法。故名為衰。由前諸度。證諸法空。故能
治之。彼前二萬一千諸度。各對眾生四種心患。便有
八萬四千諸度。言四患者。多貪為一。多瞋為二。多癡
為三。三毒等分。以為第四。八萬四千諸度既爾。三昧
解脫陀羅尼等類亦同然。今說諸度。以為八萬四千
門矣。三門如是。此三是前三願所求。初無量者。是三
願中初願所求。得一切法。是三願中第三所求。攝八
萬者。是三願中第二所求。下廣辨之。雲水地藏。廣前
無量。六波羅蜜。廣前八萬四千法門。捨三得三。護持。
正法。廣得一切。就初段中。雲水地藏四喻何別。初一
雲喻。喻攝受法能生多行。第二水聚。喻攝受正法能
成多位。第三大地持擔喻。喻攝受法能益多眾。第四
大地含寶藏喻。喻攝受法中脩含多法。具此四多。故
名無量。四中前二。正設自行。以明無量。後二約化他。
字脫顯德無量。今此文中宗明自利菩薩化他。即是
自熟。所以辨之。就初段中。先喻。後合。喻中應先辨劫
成壞。然後釋文。成壞之相。如阿含說。文中劫成喻得
聖時。普興大雲喻攝受體。劫初時雲注雨廣多。故取
為喻。雨眾色下。喻攝受能生多行。雨眾色雨喻生善
因。及種種寶喻生善果。下次合之。劫成之言。略而不
合。如是攝受者。合前興雲。無量福報者。合前雨寶。福
名福報。無量善根者。合眾色雨。法從喻稱。故福與善
[001-0875b]
並稱為雨。出生廣多。故名無量。以此廣前無量之門。
是故所生名無量矣。下餘皆爾。


第二段中。先喻。後合。喻中劫成喻得聖時。有大火聚
者。喻攝受體。劫初成時。水能廣成。故取為喻。前將大
雲。以喻攝受。此用水聚。以喻攝受。下用大地。以喻攝
受。喻雖變改。法體不殊。出生巳下。喻攝受能成德位。
三千界藏者。喻所成位。三千之義。如龍樹說。一四天
下。合以為一。數之至千。名為小千。小千為一。數復至
千。名為中千。中千為一。數復至千。名大千界。此三千
界。成壞同時。故合為一。隔別名界。苞含曰藏。四百億
洲。喻諸位中所成之德。三千界中。有其百億四天下
別。名四百億。地形各異。名種種類。東方有渚。名弗婆
提。形如半月。人面像之。南方有渚。名閻浮提。其形尖
邪。人面像之。西方有渚。名瞿邪尼。形如滿月。人面像
之北方有渚。名鬱單曰。其形正方。人面像之。洲謂洲
渚。此等皆是水中高原。故名為洲。下次合之。次合之
初一劫成。略而不合。如是攝受者。合前水聚。出生大
乘無量界藏者。合三千界。菩薩地中。要唯設十。廣則
無邊。故名大乘無量界藏。一切巳下。合四百億種種
類洲。一切菩薩神通之力者。是其行用。一切世間下
是其行體。行有世間出世間別。三地巳還。名為世間。
四地巳上。名為出世。是二之中。各有證行。阿含行異。
故有四句。一切世間安隱快樂者。是三地還證行體
也。證行寂滅。名為安隱。證法適神。稱曰快樂。一切世
[001-0875c]
間如意自在者。是三地還。阿含行也。謂八禪等。及出
世間安樂劫成者。是四地上。證行體也。法從喻稱。故
曰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者。是四地上。阿含行也。
謂道品等。三地巳還。阿含之行。是凡夫法。人天共得。
四地巳上。阿含之行。是聖人法。人天不得。故名天人
本所未得。此等皆從攝受中出。


第三喻中。先喻。後合。喻中如地。喻攝受體。持四擔下。
喻攝受能持四總也。何等下列。先問。後列。大海最重。
喻於凡夫。諸山次輕。喻於聲聞。草木轉輕。喻於緣覺。
眾生最輕。喻於菩薩。下次合之。攝受正法男子女人
建立大地者。合前地。男子女人修成攝受。名建大地。
良以化用。必在人故。就人彰地。堪能巳下。合攝受能。
先合前總。却合後別。堪荷四任喻彼大地。合前總也。
堪荷四任。約喻顯法。如前大地堪持四擔。彼大地。辨
法過喻。地雖能持。無心荷擔。菩薩大悲。心有荷負。是
故言踰。踰猶過也。何等四下。合前別也。先廣向前能
荷四任。後廣前踰彼大地。廣能荷中。初問。次列。後總
結之。何等四下。列其名也。謂離知識無聞眾生。合前
大海。離善知識。不近友也。言無聞者。不聞法也。言非
法者。不能思惟如說行也。以人天善而成熟者。合前
能持。求聲聞者。合前諸山。授聲聞乘者。合前能持。求
緣覺者。合前草木。授緣覺乘者。合前能持。求大乘者。
合前眾生。授大乘者。合前能持。是名下結。下廣踰義。
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
[001-0876a]
四任者。牒前起後。普為巳下。正顯義。普為眾生作不
請友大悲安愍眾生者。就前無聞非法眾生。以顯踰
義。凡夫不能求善知識。名為不請。菩薩大悲。強為作
友。名不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解釋不請為友所
以。以悲安慰哀愍眾生。故不請。為世法。就前聲聞緣
覺菩薩。以顯喻義。三乘法身。從彼攝受正法人生。故
名彼人。為世法母。


第四喻中。先喻。後合。喻中大地喻攝受體。有四寶藏下。
喻彼攝受苞含之義。於中初總。次別。後結。有四是總。
何等下是別。別中初問。後列其名。結文可知。合中如
是攝受正法男子女人建立大地者。合前大地。得眾
生下。合有四寶。得眾生四種最上大寶。合前總也。菩
薩自得巳家四法。兵何名為生四寶。釋言。此四是化
他法。故名眾生四種大寶。何等巳下。合前別也。合中
還復似前喻之。初問。後列。攝受正法男子女人者。舉
得法人。無聞巳下。舉其與他。以顯自得。無聞眾以人
天善根而授與之者。合有下價。求聲聞者授聲聞乘
者。合有中價。求緣覺乘者。合有上價。求大乘者授以
大乘。合有無價。下合結文。句別有二。得寶眾生皆由
攝受法男子女人。是第一句。結化歸本。法從喻稱。名
為大寶。良由攝法男子女人自具四法。能令他得。故
他所得。皆由攝法男子女人自得歟奇特希有德也。
此四皆是攝受中法。非世所有。故名曰奇特希有德
也。此四皆是攝受中攝受正法。是第二句。結用歸體。
[001-0876b]
法從喻稱。名大法藏。如大地中所有四藏。體即是地。
攝受之中。所有四法。即是攝受。是攝受故。攝受無量
自下第二。外化出生。廣上八萬四千法門。隨別細分。
便有八萬四千法門。據要統攝。其唯六度。故下明之。
於中文二。一明自下攝受正法。二從無異波羅蜜下。
以巳自行。即於外化。問曰。是中為明外化。何不一旦
論。先說自行。後即化他。釋言。是中為彰攝受出之義
故。先明其之自行攝受。後即外化。彰彼外化。亦從自
行攝受中出。前自行中。特行對治。互以相即。何故須
爾。為明菩薩即法之行。外化眾生。外化之行。亦即法
故。於中初言攝受正法。總以標舉。攝受法者。重復牒
來。下就辨即。無異法者。行不異法。無異攝受法不異
行。正法即是攝受法者。結明無異。以即是故。名為無
異。非曰相似。問曰。行法理法應是別。今云何言法即
攝受。釋言。若是緣修對治。心境不泯。行與法異。攝受
真德。心境同體。隨義分二。故得相即。是義云何。攝受
即是真如之心。正法即是真如之理。即心體如。名之
為理。即如真照。說以為心。以心攝理。名為攝受。理為
心攝證。說為正法。豈得條異。


就下自行即外化中。先以攝受即波羅蜜。何以故下。
問答辨釋。前中無異波羅蜜者。明其自行不異外化。
攝受正法。是其自行。六波羅蜜。是其外化。用巳攝受。
隨緣化他。為波羅蜜。故攝受無異波羅蜜也。道口言
無異攝受法者。明波羅蜜不異攝受。化他所行與實
[001-0876c]
相右。即名攝受。故波羅蜜。不異攝受。攝受即是波羅
蜜者結明無異。非曰相似。問曰。餘處皆以六度為自
利行。今此何故說為外化。釋言。所對不同故爾。餘對
四攝。故為自行。此對攝受。內證之德。六波羅蜜。緣中
造修。可以共化。故為外。問曰。若此是外化者。四攝法
中。何行所收。釋言。此是同行所攝。自行六度。勸化行
故。下廣釋之。於中先問次釋後結。何故問也。攝受正
法與六波羅蜜應即別異。何故言即。下對釋之。釋意
如何。正明菩薩用自攝受隨緣化他。即說以為波羅
蜜行。故攝受與波羅蜜行。體性不異。亦如有人。以檀
攝他。即說以為布施攝。故布施攝行。共檀不異。此亦
如是。是中應先廣解六度體。然後釋文。六度之義。廣
如別章。文中初言攝受正法男子女人。舉攝定人。下
明此人用巳攝受外化眾生為波羅蜜。六中一一各
有三句。一標所化。二明菩薩同行攝取。三結巳化行
為波羅蜜。應施成者。檀中初句。慳貪眾生。宜教行施。
名施成就。以施成下。明同行攝。句有總別。以施成就
者。是其總也。餘是別也。別中三句。一明菩薩自行布
施。二將護下以施攝佗。三彼所下。明所化生。因化德
立。檀有此三。諸度亦爾。初中乃至捨身等者。乃至是
其窮到之辭。施有內外。捨身名內。於餘是外。外易內
難。從外至內。故曰乃至。捨身支節。第二句中。將護彼
意者。化他始也。為教行施。善順其心。名護彼意。而成
就者。化他成也。第三句中。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法者。
[001-0877a]
行施得實。名建正法。上來菩薩同行攝取。是名下結。
此結菩薩自身行所行為波羅蜜。不結眾生所建正
法。以自所行。名波羅蜜。故與攝受。同體不異。下餘類
爾。就尸羅中。應以戒成。標別所化毀禁眾生。應以戒
成下。明菩薩同行攝取。捨中還初明其自行。次明攝
化。後明眾生因化德立。前自行中。有始有終。守護六
根者。是其始也。從眼至意。是其六根。此六如門。能通
六塵。損壞戒善。故須防護。防護之行。唯念與慧。念心
守境。慧善分別。淨身口意下。戒行成就。成中有二。一
是正戒。遠離性罪。二正威儀。遠離遮過。淨身口意。是
其正戒。離性罪也。乃至巳下。是正威儀。離遮過也。乃
至還是窮到之辭。性罪為離。遮過難防。從離性罪。終
到遮過。故曰乃至。行住坐臥。是四威儀。將護彼下。釋
不異前。是名下結。就羼提中。應忍成者。標別所化嗔
恚眾生。應以忍熟下。明菩薩同行攝取。於中亦先明
其自行。次明化他德。後明眾生因化德立。前自行中。
有始有終。從初乃至饒益心來。是其始也。餘是終也。
始中若彼罵詈毀等。是其辱事。罵詈毀辱誹謗。是口
辱也。當惡而論。名為詈罵。過惡而噵。稱曰毀辱。全無
忌造。說為誹謗。言恐毀者。是身辱也。打縛割截禁戒
等事。說為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者。對辱修忍。以無
恚心者。明離嗔過。饒益心者。明攝對治。有心益彼。焉
有加損。下明忍成。成中有二。一離加報。二離微變。第
一忍力。離加彰也。對前始修。說此終成。以為第一。乃
[001-0877b]
至巳下。離㣲變也。乃至還是窮到之辭。從離及報。終
至無變。故曰乃至。將護巳下。義同前釋。就精進中。應
精進成。標別所化懈怠眾生。應精進成下。明菩薩同
行攝取。還初自行。次明化他。後明眾生因化德立。前
自行中。有始有終。初至生欲。是其始也。菩薩精進為
攝眾生。是故說於彼眾生。不起懈心。明其離過。如經
中說。懶墮是進之鄣。懈怠是其精進之垢。鄣重垢輕。
今說離輕。明重亦無。生大欲心。是攝治也。於諸善法
皆有修意。名大欲。心欲心是其精進方便。故先生之。
第一巳下。就以為第一。乃至巳下。是身精進。乃至還
是窮到之辭。心易身難。從心至身。故曰乃至。捨身相
中。行住坐臥。常能懃苦。名苦四威儀矣。將護巳下。義
同前釋。就禪定中。應以禪成。標別所化亂心眾生。應
以禪成下。明菩薩同行攝取。還初自行。次明化他。後
明眾生因化德立。前自行中。有始有終。從初乃至不
外向心。是始修也。為他起行。是故說言捨彼眾生。以
不亂心。事定始也。攝心一緣。名不亂心。不外向心。理
定始也。安心實際。離妄分別。名不外向。第一巳下。自
行終成。成有兩句。一定體不動。二化用不動。第一正
念者。體不動也。對前始終。名此終成。以為第一。乃至
巳下用不動也。乃至還是窮到之辭。從體不動至用
不動。故曰乃至。久時所作者。是身用也。久時所說。是
口用也。菩薩定深用百變不起諸禪。故言不失。將護
巳下。義同前釋。就波若中。應以慧成。標別所化愚癡
[001-0877c]
眾生。應以慧成。次明菩薩同行攝取。文有總別。問一
切義無畏演說。是其總也。彼問一切五明等義。菩薩
捨此窮證決了。故得無畏而為演說。一切論下。是其
別也。於中還初明其自行。次明化他。後明眾生因化
德立。自中初言一切論等。是其所知。五明處中。內因
聲醫。是一切論。世工業處。名一切巧。通則此五皆名
為論。各是明處。捨中分別。前之四種。假文處多。說之
為論。第五一門。隨事倣習。直云工巧。今依後義。究竟
以下。是其能知。究竟明處。總明能知。一切論等。是其
菩薩生智明處。故名明處。此五明處。義通相實。相為
世諦。實為真諦。菩薩窮知。故曰究竟。故地持云。五明
處具足一切聞思脩證名知論。乃至巳下。別明能知。
乃至還是窮到之辭。從知內論乃至第五工巧諸事。
故曰乃至。下化他中。將護化始。成就化終。彼所成下。
明所化生因化德立。亦可前言問義為說出世法化。
一切論下。世間法化。是名下結。還結菩薩自巳所行
為波羅蜜。非結他。上來廣釋。是故巳下。第三總結。言
是故者。是前菩薩用巳攝受外化眾生為波羅蜜。故
不相異。無異波羅。攝受不異波羅蜜也。無異攝受。明
波羅蜜不異攝受。攝受即是簡去相似。一行體上。義
分兩名。非別相似。故言即是。


自下第三得諸佛法。廣前門中得一切法。於中有三。
一承力欲說。二佛許可。三勝鬘正說。我承佛威更說
大義。是初段也。以此所說果德高勝。故重承力。果德
[001-0878a]
高出。名為大義。佛言便說。第二段也。果德須陳。故聽
宣勝。勝鬘白下。第三段也。捨中初明捨身命財。又善
男子善女人下。廣明護法。前中有二。第一正明捨身
命財得諸佛法。二從如是於三分下。嘆益勸循。後護
法中。亦有此二。至時當辨。就前正明捨三分中。初先
以人共行相即。何以故下。問答辨釋。是中為明捨三
得三。何不直論。先以人行互相即乎。為彰此人所得
佛法。不異攝受。攝受中。云故先明得法之人。不異攝
受。文中初言攝受正法。牒標前行。攝受法者。標舉其
人。無異攝受。人不異行。無異攝者。行不異人。攝受正
法男子女人。即是攝受。結成無異。問曰。人行應是別
矣。云何言即。釋言。此人更無別人。得攝受中常身命
財。以成人故。不異攝受。即人所得。是攝受故。不異捨
人。自下釋中。先問。後解。何故問也。人行兩殊。何故不
異。下對釋之。釋意云何。正明此人捨三分巳。得攝受
中常身命財。以成人故。不異攝受之中有三。一總明
此人為攝受故捨離三分。二別三名。三廣辨釋。就初
段中。若攝正法男子女人為攝受故捨三分者。地上
菩薩。為攝法男子女人。本在地前。欲入地時。為得地
上攝受法中常三分故。捨離世間無常三分。此人捨
時。既為攝受。明知得時。得攝受中常身命財。以成巳
體。得彼成體。寧異攝受。次列其名。何等問也。謂身命
財。正列其名。次廣釋之。男子女人。舉捨得人。捨身牒
前。生死後等。出捨得處。生死前際。涅槃後際。捨事不
[001-0878b]
齊。捨理如等。要得此等。方有捨得。故名此等。為捨得
處。離老病死。明其所捨。證法平等。無法可除。自然無
之。故名為。得不壞下。彰其所得。所得有三。一所得常。
二所得深。三所得體。從初乃至無有變易。是其常也。
不壞常住。明其遠離分段故常。無生變易。明其遠離
變易故常。不思功德。是其深也。平等法身。妙出清分。
名不思議。如來法身。是其體也。法報兩身。過名法身。
此佛法身。地上漸得。捨命牒前。生死後等。出捨得處。
畢竟。明其所捨。是中捨命應當離生。以何義故。說言
離死。有為之生。性是死法。故言離死。得無邊下。彰其
所得。所得亦三。一所得常。二所得深。三所得體。得無
邊常。是其常也。生死之命。各有分限。名之為邊。常命
異彼。故言無邊。無邊故常。不思功德。是其深也。常命
出情。名不思議。通達巳下。是其體也。用慧為命。故言
通達一切。所知廣也。通達甚深。所解深也。功德無量。
何故偏說智慧為命。惠為行主。能持眾德。如命能持
色心之報。故說為命。是以經言慧命須菩提慧命舍
利等。捨財牒前。生死後等。出捨得處。略無所捨。得不
共下。明其所得。所得有二。一自報財。二他供財。自業
所招淨土境界。是自報財。天人奉養。是他供財。初至
具德。是自報財。捨中亦三。一所得常。二所得深。三所
得體。從初乃至畢竟常住。是其常也。常財異世。故云
不共。無盡無減。顯不共相。世間財物。或盡或減。菩薩
所得。不同彼財。非全盡滅。故言無盡。非少缺減。故言
[001-0878c]
無減。畢竟常住。顯前無盡無減之相。不可思議。所得
深也。無皈業果。非情所及名不思議。是足功德者。所
得體也。上來第一是自報財。得一切生殊勝供者。他
供財。上來第一正明捨三得諸佛法。如是捨三下。嘆
益勸修。如是捨三者。是牒前也。常為巳下。是嘆益也。
常為佛記。自利益也。得前三分。定趣菩提。故為佛記。
問曰。前記得捨如來常身命財。應是究竟。云何今言
為佛授記。釋言所得雖是佛。地上漸得。故為佛記。為
生瞻仰。外化益也。


自下廣明護佛法中。先明護法。入法朋者為佛記下。
嘆益勸修。與前相似。前中道理證法在巳不失名護。
此相難明。寄對破法。不從以顯。經言又者。前說捨三。
今更明護。故云又也。男子女人攝受法者。是護法人。
法欲滅下。明護法時。於中初言法欲滅時。是壞法時。
如經中說。釋迦正法。有五百年。度斯巳後。名法滅時。
比丘巳下。是壞法人。比丘故語。此方義翻。乃有五種。
一名怖魔。初出家時。令魔怯怖。此義據始。二名乞士。
既出家巳。無所聚積。乞求治。三名淨命。以法乞求。離
於邪命。此二據次。四名淨持戒。既出家巳。釋持禁戒。
五名破惡。以持戒故。離犯戒過。此二據終。比丘尼者。
比丘如上。尼者。是其女之別稱。優婆塞者。此翻名為
善宿男也。懷善而居。故云善宿。優婆夷者。此翻名為
善宿女也。此等在法而為乖反。所以壞法。朋黨巳下。
是壞法相。朋黨心壞。諍訟口壞。破壞離散是身壞也。
[001-0879a]
上來一段。明護法時。以不諂下。明護法相。於中六句。
前三異邪。後三同正。以不諂曲。身不邪也。形隨惡黨。
名為諂曲。不欺誑。口不邪也。口宣邪法。稱曰欺誑。
不幻偽者。心不邪也。心惑邪法。名為幻偽。下同正中。
愛樂正法。是心正也。攝受正法。是口正也。善言求法。
名為攝受。入法朋中者。是身正也。亦可愛樂。是入正
心。攝受正法。是入正行。入法朋中。是入正人。攝受法
故。入諸得法菩薩數中。名入法朋。上來護法。自下嘆
益。入法朋者。據後以牒。必為諸佛之所授記者。護法
行成。得佛決定。故為佛記。從上廣義即是無量說來。
至此。大段第三勝鬘正說。


自下第四。仰推如來。我見攝受如是有大力。牒巳所
解。佛為實下。仰推如來。於中先明知見之德。後明知
見德中五句。前四自德。後一利他。就自德中。佛為實
眼能見德也。佛有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
眼。五中佛眼見法審實。故名實眼。又見實性。亦名實
眼。言實智者。能知德也。知法不虗。故名實智。智眼何
別。通釋是一。隨義分別。初眼名眼。後知名智。又證實
性。名為佛眼。知諸法相。說以為智。為法根本者。是前
眼也。佛眼見實。諸法實性。佛眼中得。故名佛眼為法
根本。為通達法者。是前智也。謂通生死涅槃法相為
依法者。佛具眼智。能以正法。授與眾生。正法依下。明
知見。亦知見者。亦前勝鬘。勝鬘正說。應將巳亦佛。何
緣將佛而亦巳乎。亦義有其二種。一以下亦上。二以
[001-0879b]
後亦前。今此所論。以後亦前。所以無過。佛有實智。所
以亦知。佛有實眼。所以亦見。知見上來攝受正法廣
大義矣。


上來第一勝鬘正說。自下第二如來述讚。於中有二。
一明如來內心隨喜。於勝鬘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
者。舉所喜事。上來勝鬘廣明攝受。出生自利。出生利
他。及得佛法。名精進力。起隨喜者。正生喜心。二義故
喜。一以勝鬘所說契當。故佛隨喜。二以勝鬘仰推如
來。情無專執。故佛隨喜。二如是下。發言述讚。述讚有
三。一述讚勝鬘仰推之辭。二如力士下。述上所說自
利利他及得佛法。三我阿僧祇下。述上初言攝受正
法廣大之義。乘言便故。從後向前。次第述之。就初段
中。如是勝鬘。總以述是。以此如是。告勝鬘知。故言勝
鬘。如汝說下。顯如是相。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其實是
大精進力。


第二段中。文別有三。一隨別述成。二是故下。隨別結
勸。三如是下。隨別結嘆。前中三喻。所謂力士。牛王。須
彌。四句釋之。一喻相不同。力士取其力強為喻。牛王
取其外好為喻。須彌取其體精為喻。二既法有異。力
士喻上自行出生。牛王喻上外化出生。須彌喻上得
諸佛法。三所對不同。力士喻中。對魔顯勝。牛王喻中。
對二乘顯勝。須彌喻中。對彼地前近學顯勝。四隨文
辨釋。力士喻中。初喻。次合。後舉餘善。對以顯勝。喻中
力士喻攝受體。少觸身下喻攝受能。此文是倒。若正
[001-0879c]
應言少身分觸生大苦痛。力士以巳少許身分。觸人
之時。令人大苦。喻彼攝受以少自行觸魔之時。令魔
大苦。合中如是。總以合之。法同前喻。故曰如是。以此
如是。告語勝鬘。故言勝鬘。下別合之。少攝受者。合如
力士少觸身分。自利利他得佛法中。偏舉自利。是故
言少。令魔苦惱。合生苦痛。魔羅胡語。此云殺者。魔性
姤弊。常欲壞人一切善根。故言殺者。魔有四種。一煩
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五住煩惱。是煩
惱魔。五陰怨賊。是其陰魔。五陰離壞。是其死魔。第六
天上。別有魔天。是天魔。就內以論。前三苦惱。為道推
破義。以說為苦。就外以論。天魔苦惱。得攝受者。能降
伏故。我不見下。舉餘善根。對之顯勝。謂不見凡夫二
乘所有善根能令魔苦如此攝受。牛王喻中。初喻。次
合。後略舉釋之。喻中牛王。喻攝受體。形色無比。喻外
化勝。勝一切牛。寄對顯勝。合中大乘。合前牛王。何故
此中說為大乘。外化是其大乘相故。少攝受者。合形
無比。三種德中。偏論外化。是故言少。勝二乘者。合前
文中勝一切牛。以廣大者。略釋勝義。化行廣大。故勝
二乘。須彌喻中。先喻。次合。後略釋之。喻中須彌。喻攝
受體。須稱胡語。此云好高。亦云安明。高三百三十六
萬里。縱廣亦然。六萬諸山。以為眷屬。於中獨出。所以
名王。端嚴殊特者。喻攝受中果德精勝。此山具以四
寶所成。東有金。西有白銀。南有瑠。北有頗梨。是故此
山端嚴殊特喻攝受者常身命財以成巳體。所以殊
[001-0880a]
勝。勝於眾山。寄對顯勝。合中大乘。合須彌山。果德高
勝。故曰大乘。捨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合前喻
中端嚴殊特。捨身命財。彰其所離。以攝取心。攝受正
法。明其所得。以攝取心。取證方便。攝受正法。是其正
證。以捨生死分身命財。得攝受中常身命財。以成巳
體。故如須彌端嚴殊特。勝不捨下。合勝眾山。地前菩
薩。不能捨離無常三分。名不捨身命財。始學大乘。名
為初生。彼初住中。所有諸行。名不捨身命財。初住大
乘一切善根。捨身命財攝受法者。尚勝此善。何況二
乘。以廣大故。略釋勝義。上來第一隨別述成。次結勸。
言是故者。是攝受中。具足上來三種勝故。當以此法
開示教化建立眾生。言開示者。用前自利。開眾生也。
言教化者。用前利他。化眾生也。言建立者。用前果德。
建立生也。下次結嘆。如是勝鬘。是總結也。下別結之。
如是大利。結前自利。如是大福。結上利他。如是大果。
結前第三得諸佛法。從如力士至此。第二述上所說
自利利佗得諸佛法。


自下第三述上所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於中初先
彰巳說相。述成勝鬘所說是大。我阿僧祗劫說攝受
法功德義利不得邊故。故汝說攝受廣大之義。正當
道理。是故下結。是我所說不得邊故。汝之所說攝受
正法真實功德無量無邊。無量者深也。無邊者廣也。
勝鬘經義記卷上


正治二年六月二十日於東大寺本房以珍海巳
[001-0880b]
講本書寫了。同七月二日以同本一校了。


年齡乃七旬。雖病眼彌闇。為興隆佛法。乍苦惱書寫。
大師并三寶。令知見宿趣。生生奉值遇。自他等利益。


三論宗沙門 秀惠


延德四壬子三月下旬令相傳之破損之間加修
補了。
英憲
[001-088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