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54 勝鬘經記-- (master)


No. 2761 [cf. No. 353]
勝鬘義記



無盡明應身無窮智□□□者。明法身無
盡也。一切法常住者。十力無畏等法也。心
過惡身四種者。釋所以得常立心無諸惱身
無生老病死也。知一切爾炎者。漢言境界。
攝持一切法者。是萬善也。除眾過惡者。達
知法總備諸善法。具此三義故得常也。我
久安立汝一偈。是佛說。我以作功德。復是
勝鬘說前請護身此護法。即為說授記者。既
有敬美之功。又復禮請。乞如來欲令修行
萬善故便記之焉。自在王者。記其因中之勝
果。常作自在天王者也。無量阿僧祇佛者。記
應待修行也。號普光者。記名字也。如來正遍
知者。記德號也。無有惡趣者。記國土弟子也。
略記五事。


受十大受者。是第二經名也。上受是人下受
是法。人有能受。法有可受故。受為名也。十名
攝萬故名為大也。於萬為略。於一為廣也。十
受大泮凡有二種。一者自行二者化人。初五
受及第十受是自行。中間四受是化人也。復
有二義。一別二總。九別十總也。以不愛染心
者。不捨疎逐親。無厭足心者樂常說法。無礙
心者。有請便說。彼彼處者。在在所也。應折伏
者。威力制之也。應攝受者。𣽈語化之。令法
久住者。二法調眾生。佛法得久住天人充滿
者。善趣增益也。為此二利不捨而化之。忘失
法者。則忘失大乘人法。總以凡有五義。一
[001-0253c]
名正法欲。二名攝受正法。三名欲作大乘。四
名波羅蜜。五名大乘造善之始。必得好欲之
心有欲心已便攝受在已攝在已已欲持作大
乘。作大乘已知能到果已知有運載。勝鬘自
明必能具行成就五義。是以稱言終不忘失。
欲明行人失善。是故從始失終。從終失始。中
間次第明其失義。忘失法者明則忘失大乘
者。此明失始忘終。所以不言欲者。以攝受之
名在十受中故。明已則舉之。不決定大乘者
則不能得攝受欲者。此明失終忘始。中間總
失。是次第失善五義。則失出世諸聖勝果。隨
生入死永為凡夫。過之免甚事。若於是也。善
是真理故曰正法。可要在已故曰攝受也。隨
所樂入者。不能反流隨受三有身曰樂。越凡
夫地者。背聖受生。何能超越過凡夫地也。無
量大過者。失聖人之勝利。得凡夫之卑賤故
名大過也。無量福利者。眾善聖果也。修行十
受則便得之失。十受者。則入凡夫故兩明也。
現為我證者。名雖有十統攝萬善。女人卑弱
謂不能行。如來雖知餘人有疑。自非現證無
以云也。非義饒益者。惡果報也。雨眾天華出
妙音聲者。華聲二瑞應。其所取現華明必行
十受現聲必成菩提也。同其所行者。斷疑見
利願同勝鬘行十受也。


發三大願者。第三經名也。初以十名攝於萬
善。此以三名盡攝眾也。將欲歸一。是以損之
求善屬己。始宜言受要期永劫故名為願也。
初是自行。二是外化。三是護法也。以此善
根者。是十受善也。得正法智者。智者知萬善
[001-0254a]
之可崇也。如一切色悉入空界者。青黃朱紫
空界所攝。五戒諸善三願所含。三願如空諸
善如色也。


承佛威神說調伏大願者。第四經名也。一名
攝萬。須承旨乃曉。名雖無二猶未即實。將明
一乘之道。非易可宣也。常不輕善曰調。不
生諸惡曰伏。一名攝眾曰大。永劫不捨曰願
也。真實無異者。所說合理。又能必行也。所謂
攝受正法者。出經名也。更無別法故。言所
謂有始有終故。有攝受願之二名也。久種善
根者乃能解汝所說者。隱一名。而知萬善者
非久殖不悟也。今說當說者。三世如來皆說
萬善。此明勝鬘說。同諸佛欲令人信故積美
也。不得邊際者。善理無窮說何可盡。智慧辨
才亦無邊際者。此明如來智能遍知辨不可
盡。非智□解窮也。有大功德有大利益者。善
是功德人是利益也。得道塵數善縛熾盛無
邊際義顯於此矣。


更復演說者。上已明體。今欲美況。此果之第
二義也。得一切佛法者。是果法也。八萬四千
法門者。是因法也。雨眾色雨者。此譬正法。能
出眾善雨有青黃之色。善有萬種之異。上雨
是法。下雨被人。及種種寶者。是果也。雨無量
福報者。合果也。及無量善根者。合因也。有大
水聚者。此明正法能有成益也。大千界藏者。
喻大乘也。四百億者。喻二因二果也。大界藏
者。合大千界也。神通力者。是無漏因也。如意
自在者。是有漏善因也。或果之能非可得亡
也。安隱快樂者。是有漏果也。出世間安樂者。
[001-0254b]
是無漏果也。合四百億說也。劫成訖皆於中
者。創基有善。皆出正法五戒十善是別。攝受
正法總稱。故能出願。又如大地者。此喻人也。
持法之人。能載負眾生故如地也。人天善根
訖授與大乘。此明持法之人。能以眾生有漏
無漏善法因果也。為世法母者。能以諸善生
人天聖果也。明教師之能訖之。於此又如大
地有四寶藏者。此喻明受法人也。一切眾生
如大地。四種之人如四藏也。前喻明人有能
化之功。此喻明人有能受之義。如是攝受正
法訖善男子善女人。舉前能化之人。建立大
地者。舉前負載之人。能得四種大寶者。舉
前持正法也。授而與之者。與三歸五戒乃至
菩薩戒。及說諸善因果也。如授七寶於藏中
者也。如是得大寶眾生者。舉受法人也。皆由
攝受正法訖男子女人。舉能化之人也。得此
希有功德者。結與授法人也。此明法是寶義
也。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者。此明人是藏
義。應有人字略而不說。明受法弟子義訖此
矣。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此是第三明法法相
即。初句是能攝受之心。第二句還舉之。無異
正法者。此明心不異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此
明法不異心。正法即是攝受正法者。此明正
法即心也。以知不異故可印可。亦應以心印
法不異既可印可知矣。無異波羅蜜者。出正
法也。上雖玄說未識其體。是故就事更分明
之。文不異義無異於上也。所以就六明其義
者。此經大意。明菩薩行六波羅蜜是其所行
也。攝受正法男子女人者。此明教師也。應以
[001-0254c]
施成熟者。見有眾生可教行施也。以施成熟
者。前者人受行法也。布施法也。乃至捨身枝
節者。頭目髓腦也。始行之家從易至難。初捨
一糸一縷。中捨衣食國城。後捨妻子身命。越
於初中故言乃至。自下五度類皆如是。將護
彼意者。能捨糸縷教捨糸縷。乃至能捨身
命教命捨之也。若未能捨身之。以命便教捨
者。必不能行無成人之美不名將護也。彼所
成熟眾生建立正法者。受行捨法也。是名檀
波羅蜜者。明即義也。能受是心行捨是法二
義雖異其體不殊。即一之義曉然。可知一切
論者凡有五義論。一內明論。善解佛法經論
也。二外明論。善解外道經出記論也。三因明
論。善解諸法相因而有也。四聲明論。善解諸
方言音有異也。五工巧論。善解機關木人幻
化呪術也。一切工巧者。知機關幻化也。乃至
諸事者善知所作之事好惡之所以也。承佛
威神更說大義者。第四明人法相即。人之與
法其體應異。今明即一要須仰摧也。攝受正
法。此一句明法也。攝受正法者。此一句明人
也。無異攝受正法。此明人不異法。無異攝受
正法者。此明法不異人。攝受正法善男子善
女人即是攝受正法。上句是人。下句是法。以
人即法也。亦應以法即人義同前章。所以人
法得相即者。五陰諸入乃至種智一一體別。
是為法也。五陰諸入總為人也。總別異故有
人法之殊。以別為總故得即一也。捨三分善
男子者。明行善之人即是法也。故知正法非
惡無記也。生死後際等者。未來之世生死無
[001-0255a]
窮。願得聖果與其齊量也。雖老病死記如來
法身者。就極處為言佛有聖人之名故有人
義。體是善理故有法義也。又一解仰求佛果
能捨三分。是法也。餘二分類如此。如是捨三
善男子者。舉上人也。攝受正法者。即是法也。
結人即法也。世尊又善男子女人者。第五明
其護法。朋黨諍訟者。四眾之人。各隨親舊
更總是非作諸惡也。破壞離散者。不令諍訟
也。或以善化。或以威力化之也。以不諂曲者。
正類用直何曲之。為不欺誑者。惡則言惡作。
善言善何虛誑之也。不幻偽者。引譬況也。不
如幻或偽而不實也。愛樂正法者。欲令正法
久住於世。攝受正法者。能持之也。入法朋
中者。化諍訟人也。同行善人也。之所授記者。
說行善人。為佛所記諍訟之惡何可不捨也。
亦悉知見者。略明如來有此五德。應知弟子
必能護法也。未足之地是以求證也。大精進
力起隨喜心者。第六如來成其所說。懃行眾
善復名精進。欣其能示故名隨喜也。如大力
士者。此喻正法有大德力也。少卑身分者。用
於少力卑人身也。如少善力令魔怖畏也。我
不見餘一善法者。若以五戒求天人果報。四
諦因緣求二乘果。不勉生死魔所不畏。若知
萬善皆歸於佛懃不自者。此一一善能怖魔
也。牛王喻者。以大勝小。山王喻者。以久勝
始。亦可不必取於新舊。但能捨三便勝不捨
也。當以攝受三正法開示眾生者。此是如來
勸誡。勝鬘從今至佛說法教化令人修善。應
用正法也。如是大利者。說益人義。一切眾
[001-0255b]
生皆離諸惡也。如是大福者。具足萬善也。如
是大果者。能成佛果也。所得義利不得邊際
者。說便縛與行不可盡也。


汝今更說者。第五經名也。名真理正非學地
所及。要須佛勅乃敢說之守體改名言受說
也。攝受正法者摩訶衍者。既蒙命旨。豈容不
言。令所言者。必願稱理。理廣言大無所不苞
一乘之義。始得顯矣。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
聞緣覺出世間善法者。從此訖受具足故者。
明於因入也。將明於入也。先說於善出。若從
此出還入是也。達池如大乘。八河如四因四
果也。四人因善皆入大乘也。正法往者。佛
法住世劫數多少也。正法滅者。正法滅已至
像法也。像法滅已佛法都滅也。為大乘故說
者。法住法滅即是大乘欲令二乘解知不異
也。波羅提木叉三法也。比丘四法義一名異。
同能遮惡為義一。比尼木叉為異名也。又一
新解同是大乘名為義一。木叉比尼二乘所行
為異名也。即大乘學者明義一也。善理同歸
無大小別法也。依佛出家五法也。而受具足
亦法也。何以故者。何以二乘木叉比尼即大
乘也。下釋以佛得成出家故知木叉即大乘
也。次何故者。何以二乘無有別法可依出家
也。釋意以依佛法知無別法。若二乘人別自
有法。云何乃依大乘佛法也。阿羅漢歸依於
佛法訖去涅槃界遠明於果入。昔言二乘有
究竟法考尋其實方須仰求廣涉修塗向佛究
竟。是以二果入一乘也。有恐怖者。昔言無
舉眾惡悉除猶有怖懼知惡未盡也。何以故
[001-0255c]
者。何以有怖也。於一切無行者。釋有怖意也。
雖無分段生死惡行猶住怖地知未盡也。如
人執劍者。引事為況也。天魔如人生死如劍
二乘如已也。無究竟樂者。二乘猶恐怖之苦
所得樂者少分未足也。何以故者。何以非是
究竟樂者。世尊依不求依。釋所以非是究竟
之意。世尊無畏以物作依。自不求出依二乘
有畏求依如來不能以物作依處也。如眾生
無依彼彼恐怖者。引喻以況之也。人不依王。
子不依父。人天五道不依於佛。終曰有畏處
處無歡也。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者。明二乘
四智未是究竟。以不究故入一乘也。變易猶
存。云何得言無生智乎。有餘梵行成故不純
者。未得如來大般涅槃名餘梵行。二乘涅槃
惡猶未盡不得名為純淨法也。釋非究竟無
餘智也。即不究竟當有所作者。方須修行不
得名為盡智也。不度彼故當有所斷者。無明
住地此結須除不得名為無作智也。阿毘曇
人略明二智。盡智無生智也。此經四智者無
有異也。彼以因果合說為二。此以因果別故
為四也。不成就一切功德者。釋有生句。有
量功德者。釋不純句。不思議功德者釋有所
作句。有餘過者釋當有所斷句也。言阿羅漢
辟支佛訖第一義乘解釋所以入一乘意文義
區別凡有八種。一明生死未除。二明煩惱不
盡。三明受生法異。四明所知未周。五明所得
未足。六明所斷不同。七明二智玄殊。八明三
寶別也。從言阿羅漢辟支佛訖故說不受後
有明生死未除。二乘之人雖無分段。猶有法
[001-0256a]
身變易生死滅。此變易非一乘不能。是故應
入一乘中也。從非盡一切煩惱訖最為大力
說煩惱不盡。二乘之人雖斷三界四住煩惱。
猶有無明住地煩惱。若欲斷者。功由一乘有
而須除故知入也。從世尊又如取緣訖即是
無明住地說受生法。二乘之人雖無四取。有
漏善業猶有無明住地為緣。無漏善業以之
為因。生其法行變易生死。除此生死一乘之
力故復入也。從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
菩薩訖修有餘道說所知不周。二乘之人雖
知三界四諦法。總未知三界外四真諦。若知
彼諦一乘乃究故復入也。一乘也。從是名得
少分涅槃訖一味等味謂解脫味所得未足。
二乘之人經教言得無餘涅槃所得實。是有
餘少分得無餘者。由行於一乘故知復入一
乘中也。從世尊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訖一
向記。說明所斷不同。二乘之人已斷三界四
住煩惱成阿羅漢果。菩薩斷除無明住地永
盡究竟得成佛果。聲聞辟支趣必佛地故復入
也。從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訖無邊不斷。
說二智玄殊。二乘之智知分段死盡。如來能
知變易死盡。分段死盡非究竟智。一切死盡
名究竟智。二人自知修學一乘仰求佛智故復
入也。從世尊如來無有限齊時住訖第一義。
明三寶各別。二乘所依三寶所體別。復是無
常菩薩所依三寶一體。又復是常。二乘之人
必依體一常住寶修行一乘求常住體故復入
也。觀察解脫者。自見勉離四住煩惱。分段死
生四智。究竟者我生已盡行立作辨不受後
[001-0256b]
有此四智也。分段死者盡故得此四名也。蘇
息處者。無分段死故曰蘇息也。為餘不了義
說者。昔言二乘無餘究竟。此是方便引物之
釋也。分段死者。三界結縛不得自由。壽命長
短界地同也。不思議者。法身無縛隨意住生
變化無方下愚不惻也。虛偽眾生者。不知四
諦無無漏真智也。意生身者。知變神化念念
不信也。以分段死故者。以下應有無字也。我
生已盡者。無分段死受四智名也。明義訖故
是以結之煩惱有二種者。一是四住。二是無
明住地煩惱也。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者。自
此以下字名煩惱義有其五名四住地。二名
起煩惱。三名恒沙。四名為上。五名無明住地。
名雖有五體實有二。四住已起。是名異體一。
無明住地是其二也。恒沙以上二總通有體界
別故有其四。名永劫未除故名為住。能生後
心名之為地。經心現在用名之為起。體眾念
名恒沙。能感諸法名之為上也。非心起故名
不相應。尋不覩故名無始。不識真理稱曰無
明。曠劫來有字之為住。能生不絕故名為地
也。亦以體多名為恒沙。或諸法故名之為上
也。無明住地者。是煩惱習也。闇障八地至
于十地名為無明。法身大士但斷不起名不
相應。四住地後斷名之為住。以微在故還能
生麁故名為地也。又一解云。是三界四住地
結過去世者。不可逕心起現在用也。又復一
解言。眾生之始必有神慮。慮有明昧。法有麁
細。麁細之法悉皆應知。以心昧故遂得及麁。
一切麁法非心所緣性。此不知名為無明。不
[001-0256c]
經心慮名不相應也。最為大力者大有二種。
一以難斷。二是或本所以授之。欲令人厭也。
此三地者三乘地也。彼三種意生身者。未來
無量也。過現已有曰此。方將未受曰彼也。不
同以異明受生前也。八地所斷者。所以說斷
者。明佛已斷故。受生三人未除故有生死也。
畫然無處佛地得名也。無漏不盡者。三人雖
能無去結。漏未得。即盡故下文出之。即是
無明住地也。於彼彼法者。是無邊聖諦也。猶
在分外。又非是一也。所應斷者者。是無明住
地也。名有餘過解脫者。無分段死所得之處
未能永除也。有餘清淨者。雖四住未斷無明
住地煩惱也。成就有餘功德者。雖得十智諸
善功德未得種智等也。知有餘苦乃至有餘
道者。先明所得三事。有餘次便說其所知不
周也。是名得少涅槃者。滅除四住分段生死
得名涅槃體未滿足名為少分。知一切苦者。
麁法苦也。三諦同爾。所以明知者。智所周
悉所得涅槃必是滿足也。無常壞世間者。生
死果報也。無常病世間者。生死因也。得常住
涅槃者。得佛滿足究竟涅槃也。於無覆護世
間者。不免四魔也。無依世間者。生死之人不
可依也。何以故者。何以如來能護可依也。法
無優劣者。十力無畏同無高下。智慧等者。種
智無生智自然智無差別也。清淨等者。同無
煩惱也。解脫等者無生死。三昧等昧者滿足
之地無勝如之異也。謂解脫味者。無累處齊
故言等也。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將欲
明斷先說其過。不得一味者。不得佛解脫味
[001-0257a]
也。是一過也。應斷不斷者。無明諸惑未得滅
除。是二過也。應得不得者。不得萬善也。是三
過也。應證不證者。不得證成佛法身。是四過
也。是故無明住地積聚者。集上眾過也。又沒
無明體有眾多也。生一切修道者。修諸無漏
也。此明能斷之智也。斷煩惱上煩惱者。此說
所斷也。上煩惱者。或障神慮不合明淨也。止
是四依立止觀境之智。禪是四禪諸定。正受
是四正受。方便是涉求之智。智是實智。果是
人天三果。道果得是人天三乘之因有或果
力故。與得名力是十力。無畏是四無畏也。一
切皆是無明住地之所建立者。此明煩惱相
生之由。此經大意。以無明住地是眾結之原。
凡生之法先細後麁。斷結之道先麁後細。以
此二義得知無明住地生四住地也。無明住地
自相生者。金剛所斷以之為細。下至八地所
斷為麁。是以一豪有生下也。一切上煩惱起
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者。上煩惱者通
在四住及無明住地。於四住地遠故為緣。於
無明住地近故為因也。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地
者。欲明斷故稱其名字。所持所建立者。稱說
其過也。一切煩惱四住恒沙起與無明也。上
煩惱者。或諸法略說二除則五悉滅也。所得
諸法通達無閡者。善解一切諸法理也。離一
切過惡者。無煩惱生死者也。得一切功德者。
萬善備具也。法王法主者。無明住地既斷滅
已則能具備。此三種義也。既具三義即得成
佛。絯法為王。勝物為主也。而得自在者。獨足
超勝不為物屈也。我生已盡訖不受後有。此
[001-0257b]
明如來具足四義。無餘究竟至極圓滿。非如
二乘有餘不足。是故世尊訖一向記說。結明
上來佛是究竟二乘未足。當理無虛定實之
說始可得稱無畏之言也。不受後有智有二
種者。此明二果。如來之智俱得名為不受後
有也。謂如來以無上調御者。此下說師子吼
明如來智也。十號之中略說二也。降伏心過
四魔者。除惡悉盡也。得如來法身者。所得滿
足也。一切爾炎者。是境界也。此明所知諸法
因備。於上更無所作者。在佛地已更不修萬
善也。無所得地者。至足究竟更無所求也。無
閡智觀者。是一切智也。不由於他者。是法悉
知沒何所諮也。度生死畏者。明二乘人不受
後有智也。除分段生死故名為度。不更受生
者。名不受後有也。次第得解脫樂者。分段除
已次得有餘涅槃也。又一解二乘微樂與如
來樂作次第也。得不受後有觀者。是智人異
名也。第一蘇息者。始得免難。初分段死。第一
少樂未得常去大樂也。又一解二乘自謂第
一勝法也。處涅槃地者。說蘇息處地。彼先所
得地者。如來初說四諦之時教。二乘斷三界
四住結盡捨後邊身得無餘涅槃。昔來明此
謂為實名先所得地及至明處。猶有念念變
易生死便自覺知。是有餘地應當得無上菩
提也。何以故者。勝鬘釋其應解之意。三乘既
一窮自行之何容不知也。即是佛乘者。此明
自智得佛之意。即是涅槃界者。道尊超勝名
曰菩提。眾累悉除名為涅槃。備應眾求種曰
法身三義雖異其體一也。則究竟一乘者。得
[001-0257c]
佛法身乘力便息。故知二乘未是極稱也。無
異如來無異法身者。此明如來法身一也。得
究竟法身者究竟一乘者。舉二句欲明無邊
不斷也。佛體常住應現十方名曰無邊 無念
念盡滅故名不斷也。如來無有限齊時住後
際等住者。此二明法體常。無限大悲無限安
慰世間者。此二句明化被無窮。是名善說如
來者。稱說如來化被無窮者得佛之實故名
為善。若說如來化盡雙樹者失佛之實不得
名善也 無盡法常住法者。稱說如來體。是
常住者。亦得為佛實得為善也。若說如來壽
盡雙樹丈六身者不名為善也。一切世間之
所依者。法身常而能實被知依此者為最真
實也。二乘昔來歸依丈六應現化佛以之為
實。今說法身常住之佛為大士。故知二乘未
歸真佛也。是故未度世間者。生死未除也。無
依世間者。善未滿足故無依也。與後際等作
無盡歸依者。如來法身盡未際。常與眾生作
歸依。處常住歸依處常住歸依者。謂如來等
正覺者。是法身佛也。出真依體明常住佛寶
訖於此也法者即是說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
者。此明昔說法僧不真萬善為法寶。三乘人
以為僧寶。此明是二乘。昔來所依也。非究
竟歸依者。未乞常住一體法僧也。名少分者。
雖曰無常是聖故可暫依也。何以故者。何以
少分者也。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者。釋法是
少分。與究竟作因故知少分也。於上更無說
一乘道法得究竟法事者。於佛地上更無所
求也。三乘眾者有恐怖者。釋僧是少分。生死
[001-0258a]
未除煩惱未盡。求出眾惡修行萬善向無上
道故名少分也。是故二依境是有限。依辨結
法僧是少分也。可盡之法可捨之聖名有限
也。若有眾生如來調伏。明為二乘說。於昔
日三歸之如來初現化也。邪眾生令信三寶
也。歸依如來者丈六佛也。得法津澤者。受行
佛教也。生信樂心者。信有善法及聖人也。歸
依僧者受持二歸也。一乘為法三乘聖為僧
也。是三歸依者稱法僧也。舉此二歸明於歸
佛也。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者。上稱此非
者。欲明昔歸法僧之人。歸於丈六不知歸於
法身如來也。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者。
法身常住名第一義天也。若知歸此真歸佛
也。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者。此
二歸依法僧之人者。知歸依法身即歸一體
佛法僧也。何以故者。以歸佛便得法僧也。無
異二歸依者。體既無別歸一得二也。如來即
三歸依者。大覺名佛。可軌名法。體常和順
故名為僧也。佛地圓滿故。備此三學地未足
別體受名也。二乘知昧為說麁顯體別三歸
菩薩知明為說法身體一三寶也。何以故者。
何以體一而有三名也。說一乘道法者。釋所
以三意乘體是一隨人說三也。所以引此凡
有二意。一以證義。二以歸宗也。如來四無畏
者。此明如來達解無礙故。能隨人於一說三。
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者。此明如來不
妄說法人好不同方便說法人好不同方便說
三了。即是大乘者。乘名雖三體實一大也。無
有二乘者無二乘法。入於一乘者。既無別法。
[001-0258b]
豈得不入此章之稱。無歸此文一乘者。即第
一義乘者。唯或法身更無異趣也。


聲聞緣覺初觀聖諦者。第六經名也。聖諦之
始也。將明諦有精麁。先辨智有明昧。諦既精
麁。學亦有漸。始觀麁諦名之為初也。以一
智斷諸住地者。一切斷結智同一無礙故名
一智也。又一解觀一滅諦斷結智也。以一智
四斷知功德作證者。一切證結盡智同一解
脫名也。又一解觀一滅諦證結智也。亦善知
也。此四法義者。分明了了見四真諦也。又一
解欲觀滅諦須先觀四也。無有出世間上上
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者。明佛智滿足無
漸增進。世間有二。一分段身。二變易法。如
來已離名之為出大士。二乘在凡夫上如來
復勝故名上上也。捨苦觀習乃至捨滅觀道
境智異時故名為漸。如來一智圓照諸法不
名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者。前明非漸。此
明圓照也。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者。此明斷
結不同。二乘種智大解滅一切。或非聲聞緣
覺訖第一義智。此明二乘不斷無明住地煩
惱。始觀三界麁四聖諦不得第一種智之名
也。以無二聖諦智斷諸住地者。此明佛智也。
唯觀無作更不慮作故言無二。四住無明一
切都盡名諸住地也。非聲聞緣覺境界者。佛
地幽微非二乘所及也。不思議空智者。法身
難測不思議也。眾患悉除為空智也。是究竟
智者。累盡智周寂然無事二義以訖。是以結
之。初聖諦智者。二乘之人見理不周除患未
盡。方須涉求向無上道結二乘智也。聖義者
[001-0258c]
訖名之為聖。此明二乘聖名未真。功德薄少
故言有量少分也。聖諦者非聲聞緣覺諦者。
已明聖名未真。今明知諦未盡也。無作無邊
二乘未解也。非聲聞功德者。盡道是善能生
善也。初始覺知者。始成佛時方得知盡也。開
示演說者為未知者說使解也。說甚深義微
細難知者。有為諸法事相眾多。隨類麁細可
有其二。一者麁顯。二者微細。三界結縛名
之為麁。此法受切名為麁。苦能生名習。斷處
名滅。觀知名道。為二乘人說此四也。不繫三
界八住乘法身以上至金剛心所觀諸法名之
為細也 此法受切名為細。苦能生名習。斷處
名滅。觀智名道。佛地無為亦入滅諦。理深義
遠自非大士無由得知。不以空無微細也。非
思量境界者。不以二乘可思議智作境界也。
是智者所知者除四住結智惠憎明乃能解
也。一切世間所不能信者。轉迴六趣者。不能
知有無作諦也。此說如來甚深之藏者。佛性
之異名。體不改變為性。備含眾德為藏。滅諦
所攝故以釋之也。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者。
第七經名也。唯佛明了耳。


若於無量煩惱者。第八經始也。諸煩惱積聚
為藏也。所纏如來藏者。眾生佛性也。法身亦
無疑惑者。如來佛性者能信或累眾生有大
明之性者必能信知無或之解者。有大明也。
於說如來藏訖及方便者。於二性無疑者。必
能方便為人說也。此則信解說二聖者。解有
二性。能解二種諦也。知作諦者名眾生佛性。
解無作諦得如來佛性。既知性有二種。必能
[001-0259a]
知諦有二種也。如是難知難解者。此下解釋
二種諦義也。作聖諦義無作聖諦義者。可學
名作。不可學名無作。教無教之異名。是說有
量四聖諦者。三界因果各有定期名為有量
也。非因他能知一切苦說一切道。此一解由
於教教得知三界少分四諦也。非是自解智
慧之力知於一切無作四諦也。有有為生死
者無為生死者。諦既有有生死亦然。凡夫輪
轉未斷煩惱名為有也。二乘已斷三界四住
名無為也。涅槃亦二種有餘及無餘者。分段
生身名有餘也。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訖受
滅道得法身者。智慧轉明自解力多師承義
少。究竟明見四諦理盡也。如來說四聖諦者。
名同理順故。守其四隨法麁細故有其八也。
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者。無作之理。唯佛能
盡。非是二乘所能究也。何以故者。何二乘
不於無得究竟也。非下中上法得涅槃者。釋
所以也。二乘若得無作究竟所得涅槃應同
佛。無餘無下中上。若以聲聞為下。緣覺為
中。佛為上者。故知二乘不得同佛觀無作諦
也。何以如來說事究竟。此明如來。何以故能
於無作究竟以一切如來者諸佛也。知一切
未來苦者。知一切法也。未來難知。二世易解。
是以不別一切煩惱所攝受一切集者。四住
恒沙起及無明為一切也。一切盡是集諦法
也。滅一切意生身陰。一切苦滅作證者。意
生身盡分段亦除在後滅故。就之立言也。非
壞法故名為共滅者。非是分段意生變易無
常破壞念念生滅也。所言苦滅者是常住滅
[001-0259b]
也。無始者不始生也。無作者非造作也。無作
者非造作也。無起者動也。無盡者無終滅也。
離盡者無盡相也。常住者湛然也。自性清淨
者無諸惡也。離一切煩惱藏者略說一患也。
過於恒沙不離者此明佛性也。未免生死也。
不脫者未免煩惱也。不異者未與世間超然
殊別也。不思議佛法者是佛性也。明佛性訖
說如來法身者。行滿惡除種智現用。此明法
身也。不離煩惱藏明如來藏者。此明性也。眾
生佛性未是累表也。所以在法身文中說眾
生佛性也。欲明眾生佛性如來佛性體同無
異。所以眾生當有如來已有故有種也。如來
藏智者如來佛性也。是如來空智者無生生
煩惱一切相累。直舉前句為明此義。如來藏
者。復舉此句者。欲明三乘行人未見未得也。


有二種者第九經名也。如來藏者眾生佛性。
是一種也。空智者如來佛性。是二種也。空如
來藏者。若離說一切煩惱藏。此解空智也。
不空如來訖不思議佛性法。此明眾生佛性
也。此二者此上二種性空智諸大聲聞者。無
四住分段為空智也。菩薩有大心聞一乘也。
能信如來者。大士明智能信佛說二種佛性
也。一切阿羅漢說境界轉二乘之人。雖無四
住分段生死。於四無作諦未能照了。於二種
佛性亦未能解也。本所不見者。二乘大殊。能
解無作諦二種佛性也。本所不得者。無無作
在心而行也。未得佛性用在已也。一切苦滅
唯佛得證者。眾苦悉除。唯佛能爾也。湛然常
存此可名為真滅諦。修一切苦道者。此結道
[001-0259c]
諦也。斷煩惱盡須具智慧。道諦滿足者無過
佛地。


三是無常一是常者。第十經名也。非第一義
諦者。以常住者為第一義。三諦無常故言非
也。


一苦滅諦離有為相者。第十一經名也。過一
切眾生心識所緣者。凡夫無智。何能得知也。
亦非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者。二乘智劣
未能解了。譬如生盲者。以凡夫作況。未有無
漏觀滅智也。不見眾色青黃赤白如滅諦也。
七日嬰兒者。唯二乘也。得無漏智如嬰兒之
目開也。不見日輪者。雖知作滅未達無作。如
盲見無明未分曰非曰異。凡夫識者二見顛
倒者。此明凡夫如盲意也。一計斷常二有四
倒也。則是清淨者。此明二乘見滅不圓也。邊
見者釋二見也。計斷計常不無中道也。於五
受陰者。列生見處也。我見者以五陰為我也。
妄相計著實非真我妄計為實也。生二見者。
於此我上生二見心。是名邊見者。以此二見
名為邊見也。所謂常見斷見者。列二見名也。
見諸行無常者。釋斷見也。見五陰暫死便謂
永滅。非正見者實非寂滅故言非也。見涅槃
常者。五陰暫有便謂常存。以為涅槃也。非
正見者。無常言常。是以言非也。妄相見故者。
皆是虛妄非真見也。於身諸根者。五陰六情
也。分別思惟者。知是五陰六情也。現在佛見
壞也。於現五陰見死壞也。於有相續者。此死
彼生也。不見者或生他方或得聖道。不見此
故便言永滅也。起斷之由因於此也。於心相
[001-0260a]
續者。欲明常見先明心體。是無常也。人天六
道心心相續。此滅彼生念念不住。愚闇不解
者。無明凡夫不知相續也。不知剎那間意識
境界者。不知心是念念生滅也。起於常見者。
不知念念計以為常也。若過若不及者。心實
無常便言是常。過於心實者心滅更生不見
後續。便謂一心常存不改名不及也。陰雖未
盡便謂已盡過陰實也。滅已更生而不能見
名不及也。又一解心是無常計為是常名為
過也。五陰相續不知更生名不及也。又一解
五陰相續。便謂永滅過相續理也。心體念念
此滅彼生不知後念。便謂一常名為不及也。
又一解計斷常人。皆是過失不及之事也。顛
倒者稱名欲釋之。經少字眾生。於五受陰無
常常相訖不淨淨相倒四倒也。一切阿羅漢
者。釋二乘人見滅諦不圓也。於一切境界無
作滅諦諦以種智為境界。及如來法身者。法
身無為之入滅諦也。本所不見者。二乘昔來
始習觀作未能觀於無作滅也。或有眾生信
佛語故說淨波羅蜜。此明菩薩能信解知無
作滅也。是名正見者。法身之體常樂我淨。作
如是解可為真正也。真子者見正理而成聖
弟子中真也。得法餘財者。於無常三乘言教
之中。乃得聞於常住大乘也。將知此經必在
法華涅槃經前也。世尊淨智者。此明二乘必
能解知無作滅諦。無四住煩惱得為淨也。尚
非境界者。二乘始於斷三界四住猶有結業
後邊身存。爾時未能觀無作諦也。況四依智
也。觀四作諦生死智也。以上況下耳。何以故
[001-0260b]
者。何以作諦智不智無作諦也。三乘初業不
愚於彼義當覺當得者。釋所以不知者也。捨
後邊身得變易法身。便得知生死未盡觀諦
不周。更應觀諦修諸善行向佛涅槃。如來方
便引至此處令其生解。昔未來知今始解悟
故名為初解。自在心名不愚也。未則圓解故
言當覺。將來必成無為法身名當得也。為彼
故世尊說四依者。為二乘人解無作諦。是以
先為說作四諦也。此四依者是世間法者。還
欲結成常住一依也。四諦有為不免三世也。
此句總漫未有所執甄一依也。一切依上者。
還昔上句出滅諦也。苦習道諦為一切也。滅
諦為一依也。無作無為勝三言上也。一切依
上者。直舉前句。出世間上上者。作滅聖諦在
凡夫上無作復勝稱為上上也。第一義依者。
常住湛然。所謂滅諦者列名也。


生死者依如來藏者。第十二經名也。有為生
滅生死也。無為常存為藏也。此明眾生俱有
二法藏。方明顯生死將除義不久存故依藏
也。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者。非始造終
成□知端者也。有如來藏故說本生死是名
善說者。若言眾生有藏生死此說為善也。生
死生死者。前列後稱也。諸受根者。釋生者死
五陰六情一時滅壞也。次第不受根起者。自
死之後未更受生是名生死者。解生者死訖
故結之。生死者欲明死者。更受後生故先
列也。此二法是如來藏者。凡夫眾生有生有
死名為顛倒也。此章之初說諸眾生俱有二
法。意在於此。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者。言如
[001-0260c]
來藏。是生死者此是世間愚人之言。非是聖
語也。又復一義世間諸法可說生藏。是出世
無為之法無生死也。死者諸根壞生者新諸
根者。還明死者更變後生也。生者之死死者
更生三世。茲云無常之事現也。非如來藏有
生有死者。藏體湛然無六情諸根。真實常住
非生死法也。離有相常住不變者。藏體如是
故無生死。是依是時是建立者。超然像表者
如來藏也。如來能以眾生作歸依處。堅持獨
立物不能爼也。不離不斷訖不思議佛法明
眾生佛性也。斷脫異外訖是如來藏明如來
佛性。煩惱為斷。無生死為脫。出三界為異。非
念念故非有為。以上四絕為外也。外字應在
後。有為法下一段藏體真實訖之此也。若無
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者。此明佛性
有益。於人佛性之體常樂我淨。生死之法苦
惱眾多受之。既久生厭患心求覓樂法。欲以
自安由有佛性得生此心也。何以故者。何以
有眾苦也。於此六識及心法智者。釋有多苦
也。心是主故名為法智也。剎那不住者。念念
成形苦則眾多也。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
涅槃者。勢極則及理數使然。此明佛性能生
厭苦心也。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也。
非三世攝。前際為未來不起為現在滅為過
去。體是常存令人樂求。世尊如來藏者非我
非眾生非命非人者。此明佛性常寂真實不
如外道所計。我人眾生壽命虛妄常也。如來
藏者墮身見眾生者。計斷常人也。以五陰為
我復名身見也。顛倒眾生者。是四倒人也。空
[001-0261a]
亂意眾生。是二乘人也。無四住分段為空謂
為小乘涅槃為亂也。非其境界者。上三種人
或累未除。不以佛性為境界也。


是法界藏者。是第十三章經名也。十方不共
慈悲等也。法身藏者佛性身也。出世間上上
藏者。無為常住也。自性清淨藏者。體非惑累
也。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者。煩惱可盡故
言言客。障心不明為染也。剎那善心非煩惱
所染者。煩惱以闇惑為體。心以慮解為體。雖
曰同處恒自失承也。又一解。善心以住煩惱
始生初不同時向得相染也。然有煩惱有煩
惱染心者。雖不同時未能相免假名之道故
有染也。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迮事既爾達
理可知。眾生雖有清淨佛性。未免煩惱名為
染也。難可了知者。淨不應染染不應淨說言
清淨有言有染言隱理玄非是學地所能解
也。如實知見者。佛具五眼。一切種智眾善
所歸達解諸法乃能知耳。問於佛時。諮佛取
定以之為問。如是如是者。向諮今可明其不
謬也。唯信佛語者。大士利智得後受行。二乘
智劣信而未解。隨信信增上者。上品信忍也。
隨順法智者。順忍人也。而得究竟者。具上二
忍信有佛性不沒退轉也。觀察諸法施六根
也。若知學地有此觀智。當知佛地必有佛性
大明智也。觀察業報者。若知學地有因有果。
亦能解知有佛性果萬善因也。觀察阿羅漢
眼者。小乘經云。羅漢無眼。今見有眼。知非究
竟必有佛性常覺不眠也。觀察心自在樂者。
得自在者。心則受樂。三禪之中亦有樂根。故
[001-0261b]
知必有佛性之樂也。觀察聖自在通者。若三
乘聖人學地常有自在神通。故知佛地必有
佛性大神通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染信佛
性不退轉者。則能具修萬善向佛也。因信如
來者。得如是大利益不謗染義者。因由信佛
語知有佛性。復得解知大乘之道不沒言非
也。


更有餘大利益者。第十四經名也。佛去世後
降伏惡人。令法等流一切信行也。離自毀傷
者。不謗大乘也。生大功德者。生大乘法也。自
成就甚深法智者。無生忍人也。隨順法智者。
順忍人也。仰惟世尊唯佛所知者。信忍人也。
此三忍人聞佛性大乘則能受行也。諸餘眾
生者。此下明於非法人也。堅著妄說者。說有
三乘因果各別也。違背正法者。不順一乘也。
習諸外道者。修學外道經記論也。腐敗種子
者。無力能成佛法身也。其若燋種不能生依
也。王力天龍鬼神力者。斯力能剬假諸國王
護法天神摧伏之也。頂禮佛足者。諸佛可之
也。第十五經無別文。自總上所說以為多也。
過眼境界者。目不及處也。具足念佛者。十力
無畏相好光明內外諸德也。


慧掌蘊
勝鬘義記一卷


正始元年二月十四日寫訖 用紙十一張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寶獻共玄濟上人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