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49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元魏-曇摩流支 (master)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
界經》卷下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文殊師利!如來者,名為法身。文殊師利!如來
不生、無生。文殊師利!如來無名、無色、無言說、
[002-0244b]
無心意、意識。文殊師利!如來無分別、離分別。


「文殊師利!言如來者,名為空不可盡相,盡際、
實際、空平等一切法際、不二際、常不可知處
際。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一切處,無分別、
離異分別,非下、非中、非上。如是,文殊師利!一
切法無分別、離分別,非下、非中、非上。何以故?
一切法不可得故。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可
得者,是一切法平等;言一切法平等者,是平
等住;言平等住者,即是不動;言不動者,是一
切法無依止;言一切法無依止者,彼無心定
住;言無心定住者,即是無生;言無生者,即是
不生。若如是見,彼心心數法畢竟不顛倒;若
畢竟心不顛倒者,彼行者能得如實;若能如
實得者,彼不起戲論;若不起戲論者,彼不
行一切法。若不戲、不行者,彼不在生、死;若不
在生、死者,彼不能動;若不能動者,彼法不能
相違;若法不能相違者,彼隨順一切法;彼
隨順一切法者,彼法性中不能動;若法性中
不能動者,彼得自性法;若得自性法者,彼無
所得。何以故?依因緣生一切法故。若依因緣
生一切法者,彼常不生;若常不生者,彼常不
可得;若常不可得者,彼得實際法;若得實
際法者,彼不共一切法住;若不共一切法住
者,彼不共住;若不共住者,彼非有、非無;若非
有、非無者,彼得法中住;若得法中住者,彼得
修行正念法;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無一法
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故。


「文殊師
利!覺一切法空者名為菩提。菩提者,名覺一
切法空,空者即是菩提。如是,空、無相、無願,無
[002-0244c]
作、無行,無依、無生,無取、無處,覺如是法者名
為菩提。


「菩提者,名為修行正念。文殊師利!言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異,
名為行;不著、不縛、不脫,名為行;不去、不來,名
為行。


「文殊師利!正念行者,彼處無行、無利、無
果、無證。何以故?文殊師利!心自性清淨故,彼
心客塵煩惱染,而自性清淨心不染。而彼自
性清淨心即體,無染、不染者。彼處無對治法
故,以何法對治能滅此煩惱。何以故?彼清
淨非淨,即是本淨。若本淨者,即是不生;若不
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離染法;若離
染法者,彼滅一切染。以何等法滅一切染?彼
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為平等;平
等者,名為真如;真如者,名為不異;不異者,名
為如實住一切有為、無為法。


「文殊師利!真如
者,彼處非有為、非無為,無二法。若非有為、非
無,為無二法者,是真如。文殊師利!言真如者,
彼實際;言實際者,彼不異;不異者,彼未來真
如。言未來真如者即是不異;言不異者,彼
即真如;言即真如者,彼非常不真如。言非常
不真如者,彼不染、不淨;言不染、不淨者,彼不
生、不滅;言不生、不滅者,彼涅槃平等。言涅槃
平等者,彼不在世間、不在涅槃;言不在世間、
不在涅槃者,彼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言非
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者,彼非下、非中、非上;言
非下、非中、非上者即是如來。


「言如來者,名為
實語;言實語者,名為真如;言真如者,名為如
實;言如實者,名為我;言我者即是不二;不
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為覺。覺者,入三
[002-0245a]
解脫門智;智者,入三世平等一切法智。言義
者,於一切法無差別義。義者,無名、無言、不可
說。言智者,覺了一切法名為智、識知一切法
名為智。言義者,知眾生及識智,了義即是法、
法者即是義。義智、識智,了義智、法智,法住智、
法體智,彼依法轉所轉義,自轉平等不二義,
平等不二義即是平等,平等者即是義。所言
義、識智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智,名為了
義,非不了義。言平等者,即是平等、即是空;言
空者,即是幻我平等;言我平等者,即是法平
等;言法平等者,即是離平等;離平等者,即是
覺平等;覺平等者,即是菩提。


「文殊師利!著色
者即是著眼;著眼者即是著自性;著見者即
是著自我;著自身者即是著自性空智。著
不正念觀者即著法光明,觀法不著;著懈怠
垢者著證智,堅固精進。如實知法,名為著;著
五蓋菩提分,名為著。不著無障解脫智,一切
法自性清淨,因緣而有。


「又,菩薩摩訶薩,如實
知染、淨因而不住染、淨因中者,起我、起見是
名染因,入一切法無我是名淨因;見我、我所
是名染因,內寂靜、外不行是名淨因;欲瞋恨
害覺觀是名染因,不淨、慈悲喜捨、入十二因
緣、忍名為淨因;四顛倒是染因,四念處是
淨因;五蓋是染因,五根是淨因;六入是染因,
六念是淨因;七非淨法是染因,七覺分是淨
因;八邪法是染因,八正法是淨因;九惱事是
染因,九次第定是淨因;十不善業道是染因,
十善業道是淨因;略說一切不善念是染因,
一切善念是淨因。


「所言染因、淨因,彼一切法
[002-0245b]
自性空,無我、無人、無命、無壽者,無我所、無使
者。如幻無相,內寂靜;內寂靜者即是寂滅;寂
滅者即是自性清淨;自性清淨者即是不可
得;不可得者即是無處;無處者即是實;實者
即是虛空。何以故?文殊師利!無有一法若生、
若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法如是,云何
如來得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無
根、無住,如來如是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
何者是根?何者是住?」


佛告文殊師利:「身見,名
為根;不實分別,名為住。彼菩提平等,如來知
一切法平等,是故,說如來無根、無住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淨、亦名寂靜。何者
為淨?何者寂靜?文殊師利!我我所眼空。何以
故?自性空故。如是,耳、鼻、舌、身、意我我所空。何
以故?自性空故。是故,知眼空,不著色,是故說
淨。如是,知耳空,不著聲,是寂靜;知鼻空,不著
香,是寂靜;知舌空,不著味,是寂靜;知身空,不
著觸,是寂靜;知意空,不著法,是寂靜。文殊師
利!菩提自性清淨,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
淨者,所言自性清淨,彼不染如虛空、平等如
虛空、自性同虛空——譬如虛空,本來自性清淨。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不取、不捨。云何不取?云
何不捨?言不取者,不取一切法,是故言不取;
言不捨者,不捨一切法,是故言不捨。文殊師
利!如來度大漂流,是故不取、不捨,而彼真如
不見彼、此岸。如來知一切法離彼、此岸,故言
如來。


「文殊師利!菩提無相、無觀。何者無相、無觀?文殊師利!不見眼識名為無相,不見色
名為無觀;不見耳識名為無相,不聞聲名為
[002-0245c]
無觀;不見鼻識名為無相,不聞香名為無觀;
不見舌識名為無相,不知味名為無觀;不見
身識名為無相,不知觸名為無觀;不見意
識名為無相,不知法名為無觀。文殊師利!
是諸聖人境界,所謂三界境界。


「文殊師利!言
菩提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三世平等、三
世清淨。文殊師利!何者是三世智?所謂過去
法心不行、未來法識不去、現在法念不住。
是故,如來不住心、意、意識;以不住,不分別、無
分別;以不分別、無分別故,不見未來法、現在
法,不戲論。


「文殊師利!菩提無身、無為。何者
是無身?何者是無為?文殊師利!無身者,所謂
非眼識知,非耳、鼻、舌、身、意識知。文殊師利!若
非心、意、意識知,彼無為。言無為者,不生、不住、
不滅,是故言三世清淨無為。如無為知,有為
亦如是。何以故?所言一切法體者即是無體。
無體者,彼處無二言。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
為無差別足迹。何者無差別?何者足迹?文殊
師利!無相名無差別,真如名足迹;無住名
無差別,法名足迹;無異名無差別,實際名足
迹;不可得名無差別,不動名足迹;空名無差
別,無相名足迹;無覺名無差別,無願名足迹;
不求名無差別,無眾生名足迹;眾生體名無
差別,虛空名足迹;不見名無差別,不生名足
迹;不滅名無差別,無為名足迹;無行名無差
別,菩提名足迹;寂靜名無差別,涅槃名足迹;
不起名無差別,覺名足迹。


「文殊師利!菩提
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文殊師
利!身者頑礙,無覺、無心,譬如草木、牆壁、土塊
[002-0246a]
影像;心者如幻,空無所有,不實、不作。


「文殊師
利!身、心如實覺名為菩提,依世間名字非第
一義。何以故?文殊師利!菩提非身、非心、非法,
非實、非不實,非諦、非不諦,不可如是說。文殊
師利!不可以一切法說菩提。何以故?文殊師
利!菩提無住處可說。文殊師利!譬如虛空,
無住處可說、無為,無生、無滅;菩提亦如是,無
住、無為,無生、無滅可說。文殊師利!譬如一切
世間之法,若求其實不可得說。文殊師利!菩
提亦如是,以一切法說菩提實亦不可得。何
以故?文殊師利!實法中無名字、章句可得。何
以故?不生、不滅故。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不
可取、不可依。文殊師利!何者不可取?何者不
可依?文殊師利!如實知眼不可取,不見色名
為不可依;如實知耳不可取,不聞聲名為不
可依;如實知鼻不可取,不聞香名為不可依;
如實知舌不可取,不知味名為不可依;如實
知身不可取,不覺觸名為不可依;如實知意
不可取,不見諸法名為不可依。文殊師利!如
是,如來不取、不依,名證菩提。如是,證菩提不
取眼、不見色,是故不住眼識;不取耳、不聞聲,
是故不住耳識;不取鼻、不聞香,是故不住鼻
識;不取舌、不知味,是故不住舌識;不取身、不
覺觸,是故不住身識;不取意、不知法,是故不
住意識。文殊師利!如來不住心、意、意識,是故
得名如來、應、正遍知。


「文殊師利!眾生有四種心住法,依彼四種心
住法。何等為四?所謂眾生依色心住,如是,受、
想、行等,是為眾生依四種心住。文殊師利!此
[002-0246b]
四種心住法,如來如實知不生、不滅,是故名
為佛。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空。文殊師利!
如彼一切法空不異菩提空,菩提空即一切
法空。如彼一切法空,如來如實知名為覺者。


「文殊師利!非空空知。文殊師利!空者即菩
提,菩提即是空。文殊師利!空中無空、亦無菩
提、亦無二。以何等法為空?何等法為菩提?而
說二名。何以故?文殊師利!一切無二、無相、無
差別,無名、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不
行、無行、不集,無字、無聲。文殊師利!言空者,名
取戲論。文殊師利!而第一法中無法可得,名
為空。文殊師利!如說虛空虛空,而無虛空可
名,名為虛空。文殊師利!空亦如是,說名空空,
而無法可說,名之為空。如是入一切法,是名
入一切法門。


「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名而依名
說。文殊師利!如名非此處、不離此處,如是
依名說。何等法?彼法非此處、不離此處。如是,
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
起、不滅,無相,離心、意、意識,無字、無聲。


「文殊師
利!言菩提者,如虛空平等。虛空非平、非下、非
高,菩提亦非平、非下、非高。何以故?文殊師
利!法無實有。文殊師利!若法無實有,云何說
平等,非下、非高?文殊師利!如來如是覺一切
法平等,非高、非下。如是覺已,無有少法不平
等,不高、不下。如彼法住,如是,如如實智知。


「文
殊師利!何者是如實智?文殊師利!如實知一
切法者,一切法無,本來不生、不滅。法本不生,
生已還滅。彼諸法,無作者、無取者而生,無作
者、無取者而滅。文殊師利!諸法依因緣生、無
[002-0246c]
因緣滅,無實道者。是故,如來為斷道者說法。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如實足迹。文殊師
利!何者是如實足迹?文殊師利!言如實足
迹者即是菩提。如菩提,色亦如是不離如;如
是,不離如受、想、行、識。如菩提,地界如不離如;
水、火、風亦不離如。如菩提,如是,眼界、色界、眼
識界不離如。文殊師利!如菩提,耳界、聲界、耳
識界不離如。文殊師利!鼻界、香界、鼻識界不
離如;舌界、味界、舌識界不離如;身界、觸界、身
識界不離如;意界、法界、意識界不離如。文殊
師利!一切法假名法者,謂五陰、十二入、十八
界。彼法如來如實覺,非顛倒覺。如彼法住本
際、中際、後際,如來如實知本際、中際、後際。如
彼法本際不生、未來際不去、現在際不住,如
實知如。彼法足迹,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
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文殊師利!而一、多不可
得。


「文殊師利!入一切法,阿門、無阿門。文殊師
利!何者阿門?何者無阿門?文殊師利!言阿
者,初發一切善根法;無阿者,不見一切法。言
阿者,心不住能令住;言無阿者,無相三昧解
脫門。言阿者,稱數觀諸法相;言無阿者,名
為過量。何者是過量?謂無識業。言阿者,觀有
為法;言無阿者,觀無為法。


「文殊師利!言菩
提者是無漏、無取法。文殊師利!何者是無漏?
是無取?文殊師利!言無漏者,謂離四漏。何者
為四?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以不取彼四
種漏故,是故名為遠離諸漏。文殊師利!何
者無取?謂離四取。何等為四?謂:欲取、見取、我
取、戒取。以此諸漏,眾生為無明所闇、愛水
[002-0247a]
所潤,迭共相因,虛妄取著。


「文殊師利!如來如
實知我根本,以我清淨如實知一切眾生清
淨。所言我清淨、一切眾生清淨,此二無二、無
差別義,即是無生、無滅。文殊師利!無生、無滅,
何等法處心、意、意識所不能知?文殊師利!何
等法上無心、意、意識?彼法中無分別,分別何
等法而生不正念。是故,菩薩生於正念。生
正念者,不起無明;不起無明者,不起十二有
支;不起十二有支者,彼是不生;不生者即是
位;位者即是了義;了義者即是第一義;第一
義者即是無我義;無我義者即是不可說義;
不可說義者即是因緣義;因緣義者即是法
義;法義者即是如義。是故,言見因緣者即是
見法,見法者即是見如來。所言見者,雖見
諸法而無所見。文殊師利!言有所見者,謂見
心、見觀。如來不見心。若不見心、不見觀,彼是
見實。文殊師利!彼諸法如是平等,如來如彼
法平等而知。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淨、無
垢、無點。文殊師利!何者為淨?何者無垢?何者
無點?文殊師利!空名為淨,無相名無垢,無願
名無點。文殊師利!無生名為淨,無行名無
垢,無起名無點。文殊師利!自性名為淨,善根
淨名無垢,光明圓滿名無點;無戲論名為淨,
離戲論名無垢,寂滅一切戲論名無點;如名
為淨,法界名無垢,實際名無點;虛空名為淨,
無礙名無垢,不見名無點;內清淨名為淨,外
不行名無垢,內、外不見名無點;陰聚名為淨,
法界自體名無垢,十二入無去名無點;過去
盡智名為淨,未來無生智名無垢,現在住法
[002-0247b]
界智名無點。文殊師利!略言淨、無垢、無點,入
一平等法足迹中,所謂寂靜足迹;言寂靜足
迹者即是寂滅;寂滅者即曰淨;淨者即是
聖。


「文殊師利!如虛空,菩提亦如是;如菩提,法
亦如是;如法,法體亦如是;如法體,眾生亦如
是;如眾生,國土亦如是;如國土,涅槃亦如是。
文殊師利!如來說:『一切法平等如涅槃』,以畢
竟究竟無所治法、離諸所治法,以本來清淨、
本來無垢、本來無點。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
實覺一切法、觀察一切眾生性,即生清淨、無
垢、無點,奮迅大慈悲心。


「文殊師利!云何菩
薩行菩薩行?文殊師利!若菩薩不生心,不為
諸法盡、不為諸法生、非不為諸法不生。見諸
法本來盡、見諸法不盡而不生慢心,言:『我如
是知。』而不壞諸法本來不生。文殊師利!菩薩
如是行菩薩行。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不見過
去心盡行菩薩行、不見未來心未到行菩薩
行、不見現在心有行菩薩行,而不著過去、未
來、現在,心中如是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布施
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
持戒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為行
菩薩行;忍辱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
名行菩薩行;精進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
是行名行菩薩行;禪定菩薩、如來,無二、無差
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般若菩薩、如來,無二、
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菩薩
不見色空、不見色不空,如是行名行菩薩行。
何以故?色空色性。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如
是不行受、想、行、識,不離受、想、行、識,如是行名
[002-0247c]
為行菩薩行。何以故?以不見心、意、識。


「文殊
師利!無有一法,若知、若離,若修、若證。文殊師
利!言盡者,彼法常盡,非不盡,本來盡。若法本
盡,彼法不可盡;以不可盡,是故說盡。何以故?
以如實盡故。若如實盡,彼法不盡一法;若不
盡一法,彼法無為;若法無為,彼無為法不生、
不滅,是名如來。若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
性、法體、法住、法位、法界如實。法界如實住,法
智不生、不滅,依彼智故知無為法。文殊師利!
若入如是等諸法位者,知諸漏法不生、不滅。
文殊師利!言諸漏盡者,此依世間名字假言
而說,而彼真如法身無有法生、亦無法滅。」



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妙偈讚
歎如來,而說頌曰:


「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故,
 敬禮無所觀。
 不住亦不去,
 不取亦不捨,
 遠離六入故,
 敬禮無所觀。
 出過於三界,
 等同於虛空,
 諸欲不染故,
 敬禮無所觀。
 於諸威儀中,
 去、來及睡寤,
 常在寂靜故,
 敬禮無所觀。
 去、來悉平等,
 以住於平等,
 不壞平等故,
 敬禮無所觀。
 入諸無相定,
 見諸法寂靜,
 常入平等故,
 敬禮無所觀。
 諸佛虛空相,
 虛空亦無相,
 離諸因果故,
 敬禮無所觀。
[002-0248a]
 虛空無中邊,
 諸佛身亦然,
 心同虛空故,
 敬禮無所觀。
 佛常在世間,
 而不染世法、
 不分別世間,
 敬禮無所觀。
 諸法猶如幻,
 而幻不可得,
 離諸幻法故,
 敬禮無所觀。」」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
利!快說此法。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諸佛如來
不應以色見、不應以法見、不應以相見、不應
以好見、不應以法性見。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非可獨見、非可眾見。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
有人見、無有人聞,無有人現在供養、無有人
未來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諸法一、
不說諸法多。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證菩提。
諸佛如來不依一法得名、亦非多法得名。文
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念
諸法、不知諸法、不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
來不說一法、不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
來現在不說諸法、不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
如來不飲、不食。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法
證。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斷染法、不證淨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
嗅諸法、不知諸法。何以故?以一切法本清淨
故。


「文殊師利!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
數等眾生令置辟支佛地,於此法門不生信
心,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此菩薩功德尚多
於前,何況有人於此法門若自書寫、令他書
寫?福多於彼,無量無邊。


「文殊師利!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若卵
[002-0248b]
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
有想、若無想,若一足、若二足、若三足、若四足、
若多足、若無足——彼諸眾生假使一時皆得人
身,發菩提心悉為菩薩,一一菩薩各以飲
食、衣服、床榻、臥具、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
樂具奉施供養恒河沙阿僧祇佛國土微塵
數等諸佛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如是乃
至恒河沙阿僧祇劫。彼諸如來、菩薩、聲聞入
涅槃後,造七寶塔高一由旬,眾寶欄楯周匝
圍遶,摩尼寶鬘以為間錯,竪寶幢、幡蓋,自
在摩尼寶王羅網彌覆其上,所得功德不可
稱計。若復有菩薩以畢竟清淨心,信此如
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信此法
門、入此法門、不疑此法門、於此法門生清淨
心,乃至為他演說一偈,此菩薩所得功德甚
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
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
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數分不
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
能成就證佛智故。


「文殊師利!若有在家菩薩,以飲食、衣服、床榻、
臥具、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奉施供
養恒河沙等阿僧祇諸佛如來及諸菩薩、諸
聲聞僧,如是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所得
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出家菩薩,持戒心清
淨,乃至施與一畜生眾生乃至一口飲食,
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
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萬
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
[002-0248c]
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出
家菩薩持戒心清淨,一一菩薩各以飲食、衣
服、床榻、臥具、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
奉施供養十方世界恒河沙等阿僧祇諸佛
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如是乃至恒河沙
等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
薩持戒心清淨——若在家、若出家——聞此法門
生信不疑,若自書寫、教他書寫,所得功德甚
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菩薩檀施功
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
不及一、數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
及。


「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三千大千
世界七寶奉施供養諸佛如來,如是乃至三
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
若復有菩薩為餘菩薩於此法門中乃至說
一四句偈,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
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
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數
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算數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置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於三千
大千世界微塵數劫以用布施所得功德。文
殊師利!若復有恒河沙等諸菩薩,一一菩薩
恒河沙等阿僧祇佛國土閻浮檀金以為世
界,一切諸樹天衣纏裹,集一切光明王摩尼
寶羅網以覆其上,自在王摩尼寶以為樓閣,
電光明摩尼寶以為欄楯,如意寶珠滿彼世
[002-0249a]
界,竪立一切諸寶幢、幡蓋,於日日中奉施供
養恒河沙等阿僧祇諸佛如來,如是布施乃
至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
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為餘菩薩於此法門
中乃至說一四句偈,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
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
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
不及一、數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僧企
耶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憂波尼沙陀分不
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假使三界中所有眾生,彼諸眾生
於地獄、畜生、餓鬼中,若有在家菩薩拔出爾
許地獄、畜生、餓鬼眾生置辟支佛地,所得功
德不可稱計。若復有出家菩薩乃至施與畜
生一口飲食,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
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十千國土不可數億那由
他、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出家菩薩,一
一菩薩十方世界於一一方見十億不可說、
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諸佛如來,一一
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以飲食、衣服、臥具、
床榻、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滿千億
那由他、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微塵世界
自在王摩尼珠,於一一日中施一一如來并
諸菩薩及聲聞僧,如是乃至千億那由他、百
千萬億那由他佛國土微塵數不可說劫,所
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乃
至施與一畜生眾生乃至一口飲食,所得功
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
[002-0249b]
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
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僧企
耶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能信此
法門不退轉菩薩印故。


「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
有眾生置信行中,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置
義行中,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若復
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置義行
中,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置法行中,所得功
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置法行中,若復有餘菩薩化一眾
生置八人中,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阿僧
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置八人中,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
令得須陀洹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阿
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得須陀洹果,若復有菩薩化一
眾生令得斯陀含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
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得斯陀含果,若復有菩薩化一
眾生令得阿那含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
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得阿那含果,若復有菩薩化一
[002-0249c]
眾生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
至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得阿羅漢果,若復有菩薩化一
眾生令得辟支佛道,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
至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得辟支佛道,若復有菩薩化一
眾生令發菩提心,所得功德乃至無量無邊
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發菩提心,若復有菩薩化一眾
生令得不退地,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至無
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
所有眾生令得不退轉地,若復有菩薩信此
法門,若自書寫、教他書寫、廣為人說,所得功
德勝前功德乃至無量阿僧祇,
如是,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分不及其一。」



時,世尊而說偈言:


「 「菩薩能住持,
 十億佛妙法,
 若人聞此經,
 功德勝於彼。
 為禮諸佛足,
 神通遊十方,
 以華香、塗香,
 供養十億佛,
 若有聞此經,
 為人須臾說,
 功德勝於彼,
 其數無有量。
 若聞佛法身,
 為第二人說,
 鈍聞生利智,
 速證無上道。
 為佛天人中,
 造立諸妙塔,
[002-0250a]
 滿足無量億,
 上至於有頂,
 周匝遍十方,
 塔中竪幢幡、
 金鈴七寶蓋,
 如是供養佛。
 菩薩聞是經,
 若能自書寫、
 若教他書寫,
 其福勝於彼。
 若人持此經,
 遠離於慳妬,
 彼功德無量,
 速成大菩提。
 此經顯法身,
 如空現眾像,
 無量諸佛說,
 是故應護持。」」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及無量阿僧
祇不可說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
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