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34 圓宗文類-高麗-義天 (master)


No. 1015
圓宗文類卷第十四


諸文行位類上



探玄記第一



將釋此經略開十門一明教起所由云云十隨文解
釋初教起所由者先總辨後別顯總者夫大教之興
因緣無量云云次別顯者略提十義以明無盡何者
為十謂由法爾故願力故機感故為本故顯德故顯
位故開發故見聞故成行故得果故云云六顯位故
者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
種一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滿
後方至佛地從微至著階位漸次二圓融相攝門謂
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是故一一位滿皆至佛
地此二無礙廣如下文諸會所說云云九成行故者
謂為示此普法令諸菩薩成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菩薩
受持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此亦二種一頓成多行二徧成普行並如下說。
[014-0530b]


教義分齊章卷中



第三行位差別者於諸教中皆以三義略示一明位
相二辨不退三明行相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謂方便
見修及究竟又說小乘十二住以為究竟及說三界
九地十一地等廣如小論說不退者此中修行至忍
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彼諸論說問何故小乘
行位等相不廣顯耶答此中意者以義差別顯教不
同而小乘異大乘理無疑故不待說也若依初教亦
以三義顯初位相者此中有三一為引愚法二乘令
迴心故施設迴心教亦但有見修等四位及九地等
名同小乘或立五位謂見道前七方便內分前三
種為資糧位以遠方便故後四善根為加行位是近
方便故餘名同前又亦說為乾慧等十地第九名菩
薩地第十名佛地者以引二乘望上不足漸次修行
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同在地中者以引
彼故方便同彼又以二乘人於現身上得聖果故不
在後也又此位相及行相等廣如瑜伽聲聞決擇及
雜集論說問何故瑜伽等所明聲聞行位相而不同
彼毗曇等耶答不同相者有二義意一為顯小乘愚
於諸法不了說故二為方便漸漸引向大乘故耳是
故所明行位等法皆悉方便順向大說故不同也此
既非是愚法小乘又非菩薩即知是彼三乘教中聲
聞乘也二為直進人顯位相者彼說菩薩十地差別
又以十地說為見修及通地前以為大乘十二住義
[014-0530c]
何以故為影似小乘故又彼是地前有四十心以彼
十信亦成位故此亦為似小乘道前四方便故是故
梁攝論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謂𤏙頂忍世第一
法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
又亦為似迴心教故以信等四位為資粮位十迴向
後別立四善根為加行位見等同前問何故此教所
立名數多分影似小乘等耶答為隨方便影似引彼
有勝方便故若全異彼難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
故問若引二乘可須似彼如為直進何假似彼小耶
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一以始教中直進之人機麤
淺故不能盡受大乘深法是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
小乘而義理仍別二凡以大乘似小乘說者皆通二
義一為引小二為淺機是故說此為始教也即如何
等義者如瑜伽說云何巳成就補特伽羅相謂諸聲
聞先巳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就爾時便
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
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中品成就爾時便
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
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上品成就爾時便
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
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
道與聲聞種姓同故乃至廣說於菩薩位為似二乘
亦立如是三種成就故彼論云若諸菩薩住勝解行
地名下品成就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就住墮決
[014-0531a]
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若菩薩住下品成就猶往惡
趣此盡第一無數大劫乃至廣說餘二大劫配二成
就如是等文類別非一皆具上意可准知之。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論聲聞至苦忍緣覺至世第一
法菩薩至十迴向方皆不退也當知此中聲聞緣覺
非是愚法是故皆是此始教中三乘人也又亦可菩
薩地前總說為退以其猶墮諸惡趣故如瑜伽云若
諸菩薩住勝解行地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大劫
如是等也三明位中行相差別者如瑜伽云勝解行
住菩薩轉時何行何相或時具足聰慧於其諸法能
受能持於其義理堪能悟入或於一時不能如是或
於一時具足憶念或於一時成於妄類於諸眾生未
能了知調伏方便於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實引發善
巧方便為他說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勉勵轉故不
能如實知或時虗棄如闇射或中不中隨欲成故或
於一時於大菩提巳發心而後退捨由意樂故欲令
自樂由思擇故欲令他樂或於一時聞說甚深廣大
法教而生驚怖猶豫疑惑如是等類名勝解行住解
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行相其第一種性住行相
更劣及地上行相皆如彼說若依終教亦說菩薩十
地差別亦不以見修等名說又於地前但有三賢以
信但是行非是位故未得不退故本業經云未上住
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云始從凡夫地值佛菩薩
正教法中起一念信發菩提心是人爾時名為住前
[014-0531b]
信相菩薩亦名假名菩薩名字菩薩其人略修行十
心謂信進等廣如彼說又仁王經云習忍以前行十
善菩薩有進有退猶如輕毛隨風東西等在此修行
經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墮
下二乘地況諸惡趣及凡夫地耶設本業經說十住
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論中釋彼文為示現退也為慢
緩者策勵其心故而實菩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也
其行相者起信論中說三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
能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眾生又以願力受身
自在亦非業繫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佛報身其所
修行皆順真性謂知法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
羅蜜等廣如彼說又梁攝論中十信名凡夫菩薩十
解名聖人菩薩等其地上行位倍前准知是故當知
此中行位與前始教淺深之相差別顯矣問此教豈
不通引二乘何故行位不似小乘說答此後諸教並
皆深勝所引二乘亦是純就高勝機故不假似彼也
若依頓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離相故一念不生
即至佛故若見行位差別等相即是顛倒故若寄言
顯者如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無所有何次
等又思益經云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如說
修行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
住生死涅槃如是等也若依圓教有二義一攝前諸
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二據別教有其三義一
約寄位顯謂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隨得一
[014-0531c]
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收故主伴故相入故
相即故圓融故經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故是故經中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
者是其事也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則因果
無二始終無礙於一一位上即是菩薩即是佛者此
義也二約報明位相者但有三生云云見三生類


三約行明位則唯有二謂自分勝進此門通前諸位
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說如普莊嚴童子等也其身
在於世界性等以上處住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
得普見肉眼見十佛剎塵數世界海等若三乘肉眼
即不如是故智論云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內事云云
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得佛者何須更
說後諸位耶答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
後亦爾問若初即具後得初即得後者亦可後亦具
初既不得後應亦不得初耶答實爾但以得初時無
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問若爾云
何說得諸位階降次第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
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故
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
乘是別教也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而恒前
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問若爾是初門即一切
者何不說信位初心即得而說滿心等耶答若自別
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說云云見三生類


探玄記第一宗趣


[014-0532a]


七別開攝法界以成因果謂普賢法界為因舍那法
界為果是故唯以法界因果而為宗趣於中分別有
十事五對一所信因果如初會中舍那品內先明蓮
華藏世界果後顯普莊嚴因二差別因果如第二會
至小相品說於中初二十五品說五位差別因後三
品說三德差別果三平等因果如普賢品說平等圓
因性起品說平等滿果上二門是生解因果曰成行
因果如離世間品中二千行法內先明因行後顯果
行五證入因果如入法界品先祗桓林中現自在果
後善財童子辨證入因因果五周一部斯畢云云見宗
趣類


探玄記第二



第十隨文解釋者今此三萬六千偈經有七處八會
謂人中三處天上四處為七重會普光為八會於中
有三十四品初一品是序分盧舍那品下明正宗流
通有無以四義釋一以眾生心微塵下二頌為流通
以結歎勸信故二為經來不盡闕無流通三為此經
是稱法界法門說故總無流通問若爾何得便有序
分答以有見聞通趣入故有始為序以所入無極故
無終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無終若不爾者何故八
會一一會末皆無流通大般若經十六會中彼會會
後皆別有流通大集經中諸會末皆亦有之此經不
爾故知別意有所表也四以餘三乘等法逐機差別
利益眾生為流通益相又大遠法師分此經為四分
[014-0532b]
初品名緣起淨機分二舍那品名標宗策志分三名
號品下至第八會來名顯道策修分四末後普賢所
說偈名囑累流通分今更尋下文總長分為五初品
是教起因緣分二舍那品中一周問答名舉果勸樂
生信分三從第二會至第六會來一周問答名修因
契果生解分四第七會中一周問答名託法進修成
行分五第八會中一周問答名依人入證成德分流
通有無巳如上辨此五分皆依前起後文次相生義
理周足故不增減也。


探玄記第三



盧舍那佛品第二自下明正宗將釋此文四門分別
一釋名二來意三宗趣四釋文云云第四釋文中有
二一通辨經論解釋分齊生解方便二別釋本文
第二釋文者此品有二分初大眾疑請分二爾時

世尊下如來現答分前中分二先明諸會請問後釋
此文前中作四門一明有無者於八會中初二後二
有餘會皆無何以爾者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
會初為尋因至果故問但為因位昇沉寄於五會以
答果位無差故當會答然五會中聞諸品之內更有
餘問者並為顯當會所說法中差別隨說問答非是
別問大位之相第七會中明因果純熟故有問謂行
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也第八會中明稱性因
果故有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也二所
問法不同者初會第八唯界分有因但所信攝化為
[014-0532c]
異第二第七唯因分有果但位行為異云云二釋文
者此中有二初長行後重頌云云就此長行中有三
初標能問人謂同生異生俱在法界故云咸也言說
事彰非顯奇故念心入法顯深細故云念也二明所
請法三唯願佛下結請所請中古說云此有二十三
句分二初二十一句問果法後二句問因行云云
更釋此中有三十五句分二初三十句問果法後一
切菩薩下五句問因行就前中分三初十句問佛內
德盈滿德二從示現菩提下十句問佛外相顯著德
三世界海下十句化用普周德云云何故此經最初
問佛界果法耶謂幖幟故宗歸故為本故顯德故生
信故指南故經首顯佛華嚴者義存於此云云第一
因問中五句初一句總下四句別一明十住初發心
住等二即十行中十度行也三願者即十迴向大願
也四智慧藏者即十地中以智為性含攝蘊積故如
下地品菩薩同名藏等是也云云第二答相中古來
諸德亦有將此諸問配下諸會中答之此判恐謬以
第二會等自別有問別有答故四番問答不交雜故
是故總於此品並通答也以下說分具果因二說故
云云


探玄記第四第二會



名號品第三亦作四門分別。


初釋名云云初中三先
分名者自下明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謂從此至第
六會來辨說所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
[014-0533a]
菩薩解此義相故以為名云云


二來意亦三先明
分來者前既舉果勸生信樂今明彼果能得之因令
生正解故次來也二會來者修因之中信最初故次
來也又謂前會明所信之境今辨能信之行義次第
故來也問名號等三豈屬能信答為成信故同會辨
之問前豈不成信答凡約境生信境有二義一標舉
境法明有所在二攝以就心令成信行前會據初義
此中約後義又前會果廣而因略相從俱屬果此會
因廣而果略相從俱屬因問等是果法何故前會明
依此中說正答依報麤現易見故先辨正報細隱難
知故後說又若約佛先須淨土棲託後辨正報又亦
可互在隨舉皆得問明修因之中何故此會與第六
皆有果報法同會中間諸會無此例耶答此會是修
因之始故與果同會而果在會初十地等是成因之
終亦與果同會而果在會後此等為顯依果海以起
圓因因滿還融歸圓果此乃文中之宏致始終之幖
幟者也三品來者有二釋一云前品明依果此明正
報正報之中不過三業此品明身業遍應謂名號依
身而立故四諦品明佛口業普周光明覺品明佛意
業遍覺三輪攝伏俱是正報然身業最麤故先辨耳
云云見佛〔立〕類


三明宗趣者亦三先明分宗通至第六
會來同是一番問答故須同辨謂是二周因果初相
後體前是因果緣起後是理實云云見佛〔立〕類


四釋文
者於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番問答之內長分有三
[014-0533b]
初序分二請分三說分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巳來請
說亦爾云云


第二請分此中通請下五會文於中
有三初念請二念問三念現問中裕梵等法師離為
一百二十四問謂初十問法身自體之行中間一百
問報身起修之行後十四問方便身平等之行又若
合中間九十問為九問即總四十三問光統師合隨
喜心等為一問即為三十四問初十問先際佛法次
十問中際佛法後十四問後際佛法至下第六會來
答之今依此釋總分為三初十問因所依果次十問
果所起因後十四問因所得果攝論云無不從此法
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欲明因依果成還能剋於果
果能垂於因還為因成果因果相成緣起無性無自
性故即真法界無性即體不礙緣起故真法界不壞
因果因果緣起理實之義案此而立又初十問此會
初三品內通答之若別分四諦答說法一問光覺答
勢力正覺二問此品答餘問通答順文明難下三品
別自有問以信不成位故無懸問十信之言不同十
住等此初十問二釋云云見佛土類次因中十問從昇須
彌下至菩薩住處來答之初九問約位自行後隨喜
下問隨緣化物行初中十藏何故問在迴向後下答
在迴向前者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迴向後
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収攝義故在迴向前収攝諸
行令成迴向故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十願
初地內答十定十忍品答以觀心納理為忍止心不
[014-0533c]
散為定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二處各顯一義以諸
菩薩緣真俗境皆有二義一不顛倒二不散亂具如
梁論說耳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
以別翻菩薩本業經彼問中亦名十明故兜沙中名
十飛法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於此計
會云此脫錯恐難依用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六處
同此彼云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
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
不云重會普光及祇桓重閣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
故難用耳有云不思議品有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後
果問不可屬此又僧祇品明十大數因位窮終數中
之極故亦得云十頂但此品初自別有問故亦難屬
壽命品中十重佛立上至窮終賢首佛剎最極際故
稱為頂然有十重故云十頂亦得無傷以彼品初既
無別問故得為答也此中約望下尊高為問下文就
當處相續而答又但此經下文別有問者則於此無
問下若無問而有說者即是答此問也故須知之隨
喜心下明問菩薩隨緣起行即菩薩住處品答之以
彼文中明菩薩隨機普應諸處起勝行故此約能依
之行為問下就行所住處為答依此而判中際法中
問答相屬亦極明了云云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
至普賢品通答之於中勝法者是菩提勝法同上文
不動轉者是無功用故餘義多同前會釋。


第三說
分中通下五會答前所問於中分三初此會中答前
[014-0534a]
初十問前際佛法二從第三會下答中際佛法三從
不思議品下答後際佛法就初中二先集眾顯圓後
對緣正說前中二先明能集後明所集初中有二意
一望前為答問二望後為集眾前意中知心念者領
所問也又舉受法心器量也即如其像現神力者現
像答也滿其器也謂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問
及下至第六會來所說法門答此問者皆於如來法
界身中無不圓明頓現其像是故展後五會而不延
一身頓現而亦不促又六位歷然而不殊圓融即入
而不壞者良由此也令眾覩此以沃虗襟則為答耳
以彼念云願為我現故今現之下經云清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現故也云云第二對緣正說中分二初三
品正通答前問後三品因論生論別問別答又釋前
三是能發行緣後三是所發行相又釋前是所緣果
境後是能緣因行以此信行是住之方便自無別位
故初無問也云云見佛土類


明難品第六五門分別初來意有二先分來者前明
所依果法今辨依果所成因行故也二品來者所成
行中位前方便信行最初信中解行及德明難辨解
居初故來 二釋名者云云 三料簡者就此因中
或分二初比位二十地品下證位或分三初三品是
位前方便昇天品下十三品明三賢正位十地下六
品明十聖真位或分四初從此盡第三會為十解以
信是住之方便無正位故攝屬十住中二第四會十
[014-0534b]
行三第五會十迴向四第六會十地等或分五開信
異住故又光云義分或三初三品明始起於先際二
從昇天下明善修於中際不思法品等明終顯於後
際或分四初未信者令信二第三會下巳信者令入
謂解行也三十地品下巳入者令純熟四不思議品
下巳純熟者令解脫。


四宗趣有二初通後別通論
此三品明十信行法於中作八門辨一釋名二出體
三發心四定位五行相六除障七進退八德用三發
心者謂始從具縛不識三寶名字等創起一念信等
此約始教如本業經云云終教如起信論修行信心
云云圓教如賢首品初云云以小乘非此教不約
說頓教無位故亦不說云云亦可小乘亦有初信義
如小論云云頓中亦有信云云四定位者此十信法
於始教中自是位如梁攝論云如須陀洹道前四位
謂燸等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謂十信十解十行十
迴向又彼論及佛性論等皆云地前修四行謂十信
修信樂大乘行十解般若行十行三昧行十迴向大
悲行又為除四重障正使故謂初除闡提不信障二
除外道我執障三除聲聞畏苦障四除獨覺捨大悲
障又信成淨德因種解成我德因種行成樂德因種
迴向成常德因種又仁王經寄四輪王報謂鐵銅銀
金以此教義故知十信亦是位也若約終教此信但
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別位故本業經云未上住前
有此十心名字謂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
[014-0534c]
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心九戒心十願心
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
增成百法明門名入習種性中故知無位但是方便
行也又准六種姓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又仁
王但言三賢十聖不言四也又此經中後四位皆有
入定出巳列十名辨十義等唯信等中無此故得知
也又本業經但有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二故知問
若爾何故仁王經說十信為種性位仍只立三賢位
耶答此有相攝故如是何者義准有四句一以本位
攝方便故唯有三賢則沒信名唯論住位引文可知
二以方便攝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沒十住名也故
仁王經云十信十止十竪心則不論十住但名十信
也三開方便異本位故則如住前有此十心為方便
等四於方便處假說正位如前始教若約圓教有二
義若依普賢自法一切皆無位若約寄法則同終教
然信滿入位之際通攝一切後諸位皆在此中無不
具足此則約行攝位故也問信既實無正位何故始
教說為位耶答為始教機麤智淺行位不分影似小
乘故說四位終教機細智深剋實分異故也五行相
者若始教行信等十心行云云若依終教如起信論
中四種信心五門修行等云云若圓教如此三品所
云云六除障者始教如前除闡提不信障終教如
論深伏煩惱等云云若圓教如文總滅百障等云云
並是滿心時滅七進退者修信未滿一萬劫巳還一
[014-0535a]
切皆退以是不定聚故依本業經如輕毛隨風等
設第六有不退心者但是作此不退之心以非是

位故未得不退也亦有人解將此為信不退者義恐
不可以經中說如輕毛故無位故論說修信未經萬
劫皆有退故若至萬劫信便巳滿非第六故若就始
教以隨麤相說信為位是故今後三賢亦隨麤相說
是故至十迴向巳上方得不退如佛性論第一卷說
問彼論中是敘薩婆多師說豈是大乘耶答雖是薩
婆多說然非彼宗以說有十迴向名位故小乘無此
位也若終教中信滿入住則為不退如起信論信成
就發心不退故及此下文深心淨信不可壞等云云
以圓同終故入位巳後方說為不退信也以因從果
稱故如信忍等八成德者始教中成淨德因又得鐵
輪王報亦能進入十解等終教能成十住位巳則能
少分見法身佛現八相成道等事云云圓中通成後
諸位若約因得普賢三業遍周法界約果遍塵世界
成等正覺如賢首說二明品宗者以十甚深義為宗
成信中解行為趣。


五釋文者此中三品則為三初
品明信中解次品依解起行後品解行具故成德耳
又釋初行次願德德云云


賢首品第八釋此品作四門。


一釋名者云云


二來
意者収前行願以成普賢廣大德用故來也。


三宗
趣者明普賢行位體及相用廣大無邊始終俱括應
在信門該攝諸位成佛妙果是此所明也。


四釋文
[014-0535b]
者此中二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經家序列何故文
殊問賢首答者以信収萬行非妙德無以發起信該
六位非賢德無以宣揚云云


就賢首答中總有三百
六十三頌前十三五言後三百五十七言於中總長
分有八分一歎深難說分二略示行相分三略辨勝
能分四攝諸行位分五無方大用分六喻況玄旨分
七校量勸發分八顯實證成分。


就初中有七頌於中
分三初二明德廣說略云云見發心類問何故此中信位
菩薩得有如此廣大功德答此是普賢法界行德但
就信門於中顯現故說不盡若分別論總有其四句
一或唯約信門當相階降以辨則此信但是善趣位
如輕毛等如瓔珞本業及仁王等經說此約三乘二
或唯約普賢當體德辨如普賢行品說三或俱謂約
彼信門顯此普賢德如此品所說此約一乘因分說
四或俱非總不可說此約果分離言之處是故圓教
中所明信位與彼三乘中十信義別不同也。


第二
從非是無所因下六頌明略示行相分於中二先一
總標因緣釋成發心廣大所以云云


第三深心淨
信不可壞下有九頌明略辨勝能分於中初二明信
能成發心以是行本故後七明信能成餘德以行所
依故云云又此中信不可壞者信滿心得不退故云
不壞依此信發心故知此心巳入住然約能入方便
故屬信終下明成德中非直成前入十住初發心之
德位亦更通成巳後位中所有行位是故此中略辨
[014-0535c]
所成二十功德一能生福智謂覺道之元福德之母
云云十九長種智門二十示妙覺果上初十八自分
行後十二為勝進德此等功德並是巳後諸位乃至
佛地所成之德俱在信中之所成就也云云


第四
若信恭教下有五十頌明能廣攝行位分中二先攝
行後若生無上菩提心下明攝位云云第二攝位中
攝後四位則為四段初有二頌半明攝十住位謂菩
提心則是入初住位勤修佛德是治地修行二住行
也生佛家是生貴住謂生在佛家種姓尊貴故也無
著是五六二住行也深心妙淨是七八二住行也殊
勝無上心是九十二住行也皆准釋可知二若得無
上下三頌明攝十行位於中波羅蜜總舉十行摩訶
衍是異小乘行法供是順理行謂是初四行也念佛
定是離癡亂行見佛常住是後五行以後五俱是般
若攝故三若知如來下二頌半明攝十迴向位於中
行成稱理故法永存謂是如相及法界等辨說度生
是救眾生離眾生相等前七迴向亦是諸門迴向眾
生義也大悲者是此位中所成大悲行對治獨覺捨
大悲障故也四若得大悲下有三十三頌明攝十地
位於中初半頌攝初地謂喜樂深法是初極喜地所
證遍滿真如名深法也云云十有二十一頌半明第
十地於中有三初十三頌半明殊勝三業云云二若
十地種下有四頌明十地終心受位分此甘露水灌
頂等明此信滿中受軄三若身下四頌明結歎顯勝
[014-0536a]
初一明入理深廣天人莫知謂此法身滿空十方不
動是故於此無等等界諸天世天人莫能知也次一
行成果滿見聞廣益於本所行無不果者所求畢故
無不果遂也又如下明法品云見聞供養者皆住不
退地故云不空也次一頌半威力護法常益不斷如
維摩經云此經住世皆彌勒威神力也又初體次德
後用下半頌結上句結慧下句結福俱無盡如海又
此信門中展轉鉤鏁該攝如此十地等者以信為道
元功德母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上云信能轉勝成
眾行究竟去至如來處斯之謂也又云在於一地普
攝一切諸地功德是此一乘圓教法也三乘中則不
得如此。


第五從或有剎土下有二百頌半明無方
大用分以信滿成此賢首位故同普賢等廣大三業
該因及果遍一切處盡一切時常作無邊法界大用
此為恒式當相而論不依諸位今約信門之中顯現
則屬信収然大用無涯難以具述彼依例辨十以顯
無盡則是十三昧門之業用也一圓明海印三昧門
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
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
七躬同世間三昧門八毛光覺照三昧門九主伴嚴
麗三昧門十寂用無涯三昧門云云就初文中有五
頌半分二初明業用後顯所依前中五初一偈明現
佛說法次二一偈顯無功用成事謂不作功用故云
斷希望也又釋以因位滿故更無希求故云斷也次
[014-0536b]
三一偈明現八相次四一偈明現三乘次五一偈現
雜類後二句結用所依海印者從喻為名如修羅四
兵列在空中於大海內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
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大集經第十四云喻如閻
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
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薩亦復如是得大海印三昧
巳能分別見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
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見一切眾生心行所趣解云
此中見字亦是現字謂由見故現也通二應知問此
中既是十信菩薩現成佛者為是暫時化現為實成
耶答云云見三生類


探玄記第五第三會



佛昇須彌頂品第九將釋此文四門同上。


一釋名有
云云


四釋文者就此會中有六品分二初二品明
方便發起即序分餘四品是當會正宗前中二初品
是如來應感序明果德備後品明集眾光讚序明因
德圓即顯十住位中具因果宗圓備故也云云


十住品第十一初釋名者云云


四釋文者就正宗中
有四品分二初三品是當位行德後一品是勝進趣
後前中三品即為三段初品明位次品明行後品歎
德又初是解次是行後顯德同上明難等三品云云
就此品中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
五說分六顯實證成分七偈頌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
二先證本後教本亦是先體後相初中先對前後諸
[014-0536c]
位料揀者何故信中無此義者以未成位故此是位
體故何故此名種性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以此位
最劣約種為名十行次增約依種所發業行為名十
迴向更增故約行後大願為名迴前諸行向正證故
十地巳得真證必然故名善決定此等並是位中通
體隨位漸增有茲階降是故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
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賢中下故最劣故未辨此大用
也又以自利增故又以約種未現行故種性義略作
三門一釋名種是因義性是體義又性是族義謂種
族也又性是類義謂種類也二出體有二一性種性
二習種性性種有二門一就有為無常門如瑜伽云
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爾所得云云二約無為常住
門如寶性論云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經中說云云
性有無者一約護月唯本性二勝軍唯習性三護法
俱二四如緣起俱離三諸門分別作五門一約性習
前後二約五性三約六性四寄位五諸教並如別說
又性起品云菩薩摩訶薩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諸佛
菩薩何以故彼菩薩心不離一切如來菩薩故如自
心中一切眾生心中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處不有
不可破壞不可思議文中六句初一句總謂五種性
中揀去餘位故云菩薩種性下五句別顯種性義一
甚深者是幽䆳義一約有為性徹窮後際故二約無
為性真如法性離相離性故三約用出生勝德不可
盡故四徹同佛果故又照窮逾遠曰甚畢竟無底曰
[014-0537a]
深幽玄無極故曰甚深二廣大者是包含義普遍義
無邊義前即深無底此即廣無涯此通有為無為能
生所生因果等法准例顯之三與法界等者是勝善
義謂大白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義因果理事等
一切法故也四與虗空等者是因善義謂成無常愛
果因故如虗空以在地前略無常果因又亦由上深
故等法界廣故同虗空或俱通二或與上別可知五
是不怯弱義以從佛種中生故亦是釋種性名義又
亦得諸佛從菩薩性中生又是釋上諸句謂何以得
知深廣等法界等耶釋云以是三世佛種性能生一
切菩薩等故二顯相中三初標數引證謂三世佛果
無不皆由十住因成如大王路理無岐徑故云同說
二列名謂一周圓以明十種三結說此中十住義略
作十門一釋名辨體三明所依身四所行行五所觀
境六所離障七所成德八所寄法九所攝位十所成
果初釋名有二一總名如前釋別中初者謂依外凡
十千劫來脩信善根方便行滿於大菩提起決定心
入位不退故云初發心初發心即住是持業釋此當
起信論中信成就發心也云云十住位滿足成就智
身諸佛法水以灌其頂故云頂也若依圓教此灌頂
位滿即成佛更無十行等如下文海幢比丘處說若
三乘教即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證真故云云二明體
性者作三門一約所依即以無量方便三昧為體以
依此定說十住故下論云此三昧者是法體故二約
[014-0537b]
本即以前種性甚深等為體以彼是此十住體故但
隨位說十而無別性三剋性約所緣以真俗二諦三
約能緣以悲智二行餘行眷屬皆此所攝又真俗境
俱融悲智唯一此二復圓俱融法界無障無礙具德
自在是其體也此約圓教辨餘門別作


第五說分者十
住有二分一果分圓融不可說二因分隨說有二分
一約普賢自體行二約普賢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
位如此品說二證位如十地品說今此正說阿含位
於中有二初明攝體之位後辨隨相之位初中釋十
住為即為十段云云釋初住中先標名後釋義釋義
中二先別行中二先自分後勝進前中二先明行本
謂發菩提心為十住之本但轉此心漸增勝故成後
諸住故也二所得云云二所得中一分是因義謂由
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約始教辨二分是
未圓義謂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體分故謂於
十力隨分而得此約終教辨三分圓無礙故得分即
得圓但以就普賢門中辨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
中於漏盡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
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即得故
云云次下梵行發心二品見發心類


明法品第十四四門同前云云


四釋文者云云問前
品中云甚深諸三昧無量陀羅尼諸佛自在力無量
妙功德莊嚴初發心又云即是佛等何所少故更修
習耶答此圓教普賢行中大位有二門各攝法界前
[014-0537c]
約自分此辨勝進前中亦具後後中亦具前然前恒
非後後恒非前謂具前之後非前具後之前非後故
位分前後攝義恒周故也云云


探玄記第六第四會



佛昇夜摩天宮自在品第十五。


初釋名者有二云云


四釋文者此會有四品經初二是序後二正說云云


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初釋名者云云


第三
宗趣者有三一明約三乘寄位法二明別行法三就
一乘普賢行位法初中諸聖教散說多門統收有十
一因果二度中是因度位二十七阿僧祇中地前三
內第二精進行僧祇攝三地前四行中成破虗空器
三昧行四法身四德了因中成樂德了因種五地前
方便四人中是第三十行人也此上並如梁攝論等
說六六慧中是第二思慧位七六忍中是行忍八六
種性中是性種性攝此上並如本業經等說九三持
中是行方便持攝如瑜伽地持說十地前除四障中
是第三伏除聲聞畏苦使得銀輪王報主三天下。



二明其別行者仁王經第二性種性位有十心謂觀
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三善根則施慈慧三意
止謂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巳過我人知
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本業經亦同又
行有二種一通謂信等十行二別謂此十度此中明
別非通別中復二一因二果此中明因波羅蜜也此
並約三乘教中寄法顯行。


第三就圓教明普賢行者
[014-0538a]
則此十行中具攝前後諸位中行一切皆盡是故此
位滿際則至究竟位如第十行滿云入因陀羅網法
界自在成就如來無礙解脫為人中雄大師子吼得
無所畏為法輪王轉無礙法輪等解云此是究竟中
菩薩猶非是佛以果分當不可說故。


第四釋文者
此正說中有二品初品明其所行後品顯其所成又
初是約位階降行後是通相始終行又初是位後是
行又初自分後勝進就初品中七分同前一三昧分
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七偈頌分
云云


第四本分中二先行體後行相體中行業不思
議者標體顯德謂此普賢圓融之行具德超情名不
思議此行不思議總有十種一廣大故謂以一切身
於一切處遍一切時念念頓修稱法界行是故此行
名不思議二甚深故謂此廣大行則是思數皆無自
性則同真如而彼行相宛然不失是性起之行故亦
不思議三殊勝故謂超過餘乘非下位圖度故亦不
思議四攝位故謂此在地前能攝一切前後諸位名
不思議五證理故謂此行能證不思議之理名不思
議六斷障故謂此行能頓斷難斷不思議之障故七
利他故謂此行能一念廣利盡窮眾生界故不思議
八圓融故謂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難定量
故名不思議九重成故謂此所作如因陀羅網重重
無盡故不思議十成果故謂能成佛不思議果故亦
不思議也所以辨十欲顯無盡如下偈中大龍之所
[014-0538b]
行等准知此約圓教辨若約三乘則不得作如此釋
以此猶是有漏位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虗空者顯
前不思議之相然法界有十廣如下說今舉二門以
釋此行謂行寬名廣行深曰大此廣此大皆稱性成
故曰如法界虗空亦有十義如下第八地虗空身處
說今亦舉二義一行能破相證入畢竟法性虗空故
云究竟如虗空二行能出生無量愛果如依空現色
色無盡故云究竟如空下釋中先徵後釋以此行是
三世諸佛之所行故是故如此也又釋前行業當觀
相善決定不思當真實善決定法界當勝善如空當
因善學三世等當不怯弱餘同前會釋二行相中先
標數顯要謂三世諸佛同共說故二列名此十行之
義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名二體性云云


第五說分
中釋十行有二分一果分同性海平等不可說故此
中不論二因分約緣隨說有其四重一唯約此位行
如仁王經及本業經等說二唯明自體普賢行如下
普賢行品說此不依位三以自體行從位而說即如
此中長行所說四會攝位相從於自體圓融之行如
下偈中說今說分中唯辨後二云云第十真實行中
亦作七門云云七釋文中亦四標釋結歎釋中三初
舉本誓言二此菩薩下依言成行三得一切法下行
成德立云云自下第三行成德立者謂此位滿成就
普賢法界圓明自在之德於中有二先成因滿足後
摩訶薩住大悲下明成果德備以位滿菩薩具此因
[014-0538c]
果二用故前中三先標二利二釋顯成滿三此菩薩
義身下結德無盡云云三結德無盡中二先由前外
化滿顯量智無盡二入諸三昧下由因行圓現理智
無二眾生依二者舉凡顯聖上來因德竟同等覺位
云云第二同果德用中初牒前起後得佛下正顯
所成此同妙覺位文中通成如來十種功德智一得
佛圓明十力智云云


第七重頌分中二云云此中
偈頌與前長行文勢不同略論五例一前則約位始
終布列而說今即會融前說令無始終是故一一行
中具一切行也二前約別行此明普行以普別無礙
二文互顯三前唯約因此通果行以因果圓融為此
行門法界故也四前約同教攝彼中根今顯別教被
斯上達以同別無礙為一圓教故也云云


探玄記第七



如來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第十九自下明第五
會四門同上云云四釋文者此會三品初二序分後
一正說何故無後進趣者以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
便迴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此經上下此例有
四一約行滿入位之際如賢首信滿總為入位方便
二約比滿入證之際如此迴向品初僧祇滿總為入
地方便三約功用滿入無功用之際如第八地初總
攝前七地為方便此二僧祗滿四約因位成滿之際
如第十地初攝前九地為入方便此約三僧祗滿處
攝也餘同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就前序中
[014-0539a]
二品二序差別同前辨異云云


金剛幢菩薩迴向品第二十一釋名者德成無壞喻
號金剛云云


三宗趣者十種大行迴向三處為此品
宗又以無邊行海隨順無涯大願成就普賢法界德
用為此宗趣如下文顯引之四釋文中有六分一三
昧分云云


第四本分中先警告大眾下明正顯有二
先明體後顯相前中二先總標二悉普下別辨不思
大願者總標起謂期求名願深廣名大出過分量名
不思議此是普賢自體無障礙願具盡法界無限德
用如下此品所說諸德總在此一大願句內故云不
思議總說雖爾別論有十一所期不思謂要得無上
大菩提二忍苦不思謂無有世間惡道等苦經多劫
受能壞此願三受惱不思謂於背恩惱害菩薩難化
眾生如初攝化大願不轉四難壞不思謂無有天魔
二乘異說能壞此願而不從化五廣故不思謂盡法
界眾生界等如十盡句說六深故不思契同法性如
性起願七攝德不思當體具攝法界無限大功德海
八出生不思謂依此大願出生一切波羅蜜行不可
窮盡猶如大海出寶無盡九大用不思謂大願宿成
無功辨事如憾定聞聲願力起等十逆順不思謂大
願普應類機成益逆順多端非下位測然此大願實
德無盡依則辨十並皆如下說分中顯下別普救等
明利他廣大學三世等顯自利廣大各具前十義可
知又此中初是觀相次大善後不怯弱六決定中有
[014-0539b]
三也餘義同前釋。


二顯相中二先舉數顯勝謂三
世同說顯法要勝二列名顯勝先列名後引三世同
說顯勝也列名者十迴向義略作五門一釋名二義
相三體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別初釋名者先釋總名
一周圓數依則說十迴向是義即帶數釋然迴向有
三初約理者捨相曰迴入理名向二約利生者得理
不證曰迴大悲隨有救生名向三約菩提者所修善
根不願三有二乘名迴正趣無上菩提曰向云云



二顯義相者有二先別後通別中云云二通論一一
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
向實際此各二義故成迴向且眾生二者一由菩薩
善根必依眾生成是眾生之分是故法爾還向眾生
二泛是菩薩必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須向彼不爾
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薩二菩提二者一菩薩善根
依大菩提成從彼流故是彼分故法爾歸彼二泛是
菩薩意其必為求無上菩提是家法故向大菩提三
實際二者一菩薩善根緣成無性依真而成從彼流
故是真之物法爾向彼二泛是菩薩必為證真背無
明故照二空故問何故須此三迴向耶答此三有多
義略論十種一約菩提心有三心故云云三心之義見發心類
約成菩薩三聚戒故謂律儀離過向實際也攝善廣
修向菩提也攝生大悲向眾生也是故法集經云若
菩薩捨於三聚迴向之心菩薩不應共住三約成二
行向實際護煩惱行餘二護二乘行四約成二利行
[014-0539c]
向實自利向眾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釋菩提自利
眾生利他實際俱非五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行果
位成三德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
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約成悲智智中照理顯事分
二故有三也七唯約悲謂何故向菩提為眾生故何
故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唯約智謂見眾生深
相盡故即是實際染相不壞是故為生授以佛智故
向菩提九約無礙謂菩提智證同理性眾生染相即
真無異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約圓明謂三法圓融
各攝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門相即相入無礙思之
云云


第五說分中但大迴向位有二分一果分當
不可說非此所論二因分隨說有四一唯約位相如
始終教說瓔珞本業經等辨二唯約自體如普賢大
迴向行不依諸位三以行體從位門階差說如此下
文分迴向為十門者是四以位門隨行體圓融說如
下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圓滿
者是云云


探玄記第八



第十迴向中亦作四門云云四釋文中長行內亦二
位行位果行中三標釋結釋中三初舉行體二摩訶
薩於彼善根迴向下正明迴向三如是迴向時下明
迴所成德前中二初舉所成行二摩訶薩下明長養
善根又前自分後勝進又前利他行後自利行前中
十句初一句總明得法師位如第十地受位分得離
[014-0540a]
垢三昧垢染斯盡受軄位滿內得彼定灌其心首外
相顯彰故云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繒繫
其頂者即知彼人得離垢法受位成滿由得此位方
能雲雨說法廣益群生故云受大法師記又如楞伽
中大慧等十地菩薩得佛手灌頂神力故能自在說
法同於此也然受軄有三一約喻如輪王太子受位
等二約理行如內心證理灌其智頂三約位事有五
重一約信行滿如賢首品說二約住位滿如上灌頂
住及下海幢比丘頂上佛說法處辨三約行位如十
行滿處入因陀羅微細法界等說四約善巧位如此
位說五約證位如第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
具理行內相應故又此五中但一位滿即因圓究竟
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即得餘位又總是一法界受軄
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含攝無礙此約圓教
宗說若餘教中不通此事思准之云云


探玄記第九第六會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將釋此文四門同前云云
來意中亦二先會來意者前是阿含行滿次明入證
成果義次第故是故來也二品來者前明迴比向證
今明迴巳得證顯行不虗故次來也又前約比位寄
顯普賢圓滿行德今約證位寄顯三乘差別行德顯
法次第故次來也是故前諸位內皆悉廣顯普賢自
在之德於此地上絕無其名者是此事也豈可地前
深廣證地反劣但是寄顯不同故也問宜應證地是
[014-0540b]
深順同普德地前位淺應順三乘何不爾耶答此中
文意為顯教相不同故爾謂若於地上得普賢德則
與三乘教便不別今明若是三乘行位則於地前實
不自在顯此一乘則不如是故於彼地前則便自在
得普賢德是故若准此普賢地前而取地上其地上
行相甚深甚深非如此說此即下普賢行品是也若
准此三乘證地行相而取地前其地前行甚極麤淺
不同前說即是瑜伽菩薩地內十二住中初二是也
問何故不齊謂一乘地前有普賢德一乘地上亦有
普賢德如普賢行品說三乘地上德如此品說三乘
地前行文中何不說答此經宗明一乘故是故一乘
行廣論三乘位略辨也又釋以一乘十地甚深故通
攝三乘等總為十地仍以六相陀羅尼門融顯無盡
成普賢十地自在之義地前則未能如是伹直顯普
賢故不同地上也云云


四釋文者亦二先料揀後
釋文初料揀者今此會中有十一品問此會與前二
三四五會何別耶答有五別一前有流此無流二前
末此本三前不共謂是普賢德故此為共謂此十地
通三乘人天等共採故地論云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可知四前但論因行此會通果故五前比位此明證
位問此會何故無昇天集眾等序耶答為表此會證
法無二不可以事相標其玄趣此則前麤後細故二
為地前攝一乘別教普賢之法故有昇天集眾表勝
方說地上寄位同於三乘故隱彼自在之相同餘經
[014-0540c]
而說此則前細後麤故也此文分二初九品明緣修
因果後二品辨性德因果初中亦二先六品顯因位
德滿後三品明果位德現就前中亦二先十地一品
顯其證位後五品明位中行用云云


第三加分中
有三初總明作加行所因二顯加所為三正辨加相
云云自下第三明其加相於中有三謂口意身加
就初口加內十句初句是總云云下九句別中分

二者謂自他二力云云自力中分四者以因中有四
義故一有力能作義二無力不作義三具二義故能
引眾生四泯二相故稱理成德又釋此四漸次釋疑
疑云何故得加以有因力故若是有力何須復加以
因不作故若是不作因應無用以由無作方堪益物
若逐機益物應失自體以身淨圓滿故又釋初二自
利一教行二證行又一相二體次一利他後一二利
滿故成德成德中三義內一當位顯益後二寄對辨
勝初因位窮終故云菩薩盡位滿成益故云有二利
益謂法身真理唯是無分別智正證依止非是染心
意等所取故云也楞伽云取相名識不取相名智理
智合明成依止義故云法身智身十地終心受佛軄
相故云受佛位故如法雲地受位分說在因位中有
此益相此位不改因故云現報利益謂一切佛放益
一切智光入此菩薩頂故云於一切佛得授記授記
即是受位也二轉此因位至成果之處故云後報利
益此是十地菩薩攝報果處便於此處成報身佛理
[014-0541a]
實剛藏猶未成就當必成故結德在身如下佛盡亦
同此辨摩䤈此云大首羅此云自在智處有四義一
以下三禪慧多定少令智不勝四無色中是多慧少
故亦不勝此第四禪定慧等故是故智勝故云智處
二此處五那含天是聖人所生處聖人智勝故云智
處三此處有十地菩薩攝報果彼菩薩攝十度行別
成智度故名彼處以為智處四此處以成報身佛得
一切智一切種智故名此處以為智處此是世間中
最高勝處於彼現成佛故云世間高大之身後二寄
對顯勝中初一對下彰出於彼二乘無少分同故云
不同盡又彼二乘見有世間而超過故於此世間超
而不盡見有涅槃而可取證於出世淨亦未得盡今
令菩薩皆盡彼際故云不同盡後一望上顯同謂於
佛果窮盡彼際故云佛盡經略此句謂二力之中自
力勝故以多義顯上故云挍量轉勝上上也又釋此
佛盡理實剛藏猶未成就何故此中辨耶以為顯自
力辨勝故此說耳云云


五本分中作三門初釋名
者以略為廣本故亦興請為本故。


二來意者因前加
起略說地體起後請分略說地相起後說分若望以
後成前由請分顯深成前地體由說分廣宣成前地
相此則本未互成也。


三釋文者此文有三初辨六決
定為地體二列十名顯地相三舉三世同說明地要
勝初中此六決定盡是地體今作五門釋一釋名二
通辨地體三與地持瑜伽六決定相攝四分其行相
[014-0541b]
五釋文初釋名有二先釋總名六是數名決定是義
數義彰名即帶數釋也謂聖智證真決擇楷定順理
離過復名為善即地持三決定中證決定也通論有
六義一約行體決定竪固不退二望所證決定巳證
三約煩惱決定能斷四約所信決定不疑五約所化
決定能度六望佛果決定能成二列名者一觀相善
決定謂彼正智照理名觀契同一味名相此當體得
名二真實善決定者則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虗
故相形立名三勝善者過劣故具勝德故亦當相及
形他立名四因善者謂能成果故從功能立名五大
善者普被群生情無限局體用得名六不怯弱者謂
因入果德情無怯懼此從心境立名。


第二因此通論
十地體性差別略作十門一以此六決定為體云云
見十地宗要類第三與地持瑜伽六決定相攝者地持云決
定有六一能自修習起菩提願超餘一切淨願二者
無等不共果超餘一切世間境界三者隨度諸眾生
苦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四者發一念願性自然樂無
量淨法及無猒行五者得無盡願常不退轉六者增
長勝分究竟大菩提是真實願解云此中第三是地
論中第五以地持意攝二利方為因故餘相會釋可
知四分行相者此六中前五是自分行後一是勝進
行前中初四自利行後一利他行前中初三明行體
德後一顯行功能謂有成果之功故也前中初二行
體圓後一行德備前中初一明行自體後一顯行離
[014-0541c]
過是故自體離過攝德為因二利行圓成就佛果是
此行相也。


五釋文中云云初句是總菩薩願者標人
別法於大菩提立誓趣求名發菩提心亦則是願故
會釋顯同簡地前願故云決定決定即是證智真實
是故決定即是善善即是決定故云善決定者即是
善決定別中六內一正智證真不同帶相觀心以不
雜無明之過故名一昧相也二以超出世間可壞之
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三明此智同彼所
證法界具諸勝德論中二釋一案文釋謂大法界故
名勝此經釋經中大字也一切佛根本故名勝此釋
經中廣字法界字後別釋二開義釋先標四名顯體
無異但隨法相說此四義即為四別一釋大謂一切
法是法也法爾是界也界是真性故云法爾下皆准
此二釋勝謂淨法界智超過凡小三釋廣謂大乘法
界廣集大行四釋高謂無流白法高出世表又釋初
顯所如法界謂論中名勝善經中名廣大廣及高皆
是異名無別體性此並顯法之體狀釋法字也一切
法法爾者釋界字也餘三釋能如法界之地智一正
體智二加行智三後得智又古德云一證道二不住
道三助道又釋初一正證智後二是後得智後得智
中一巧集大行以成利他二反緣觀內以成自利此
三皆悉稱同真性故云如法界也四為因義一為生
因生菩提有為果二為了因了涅槃無為果又釋此
一真智有一切力一為依因以依起應機報化用故
[014-0542a]
二為攝因以攝用歸真故又初即應機示有虧盈後
則相續盡窮來際又初則外起化用後則內證真證
性又初則寂而常用後則用而常寂經中略無常果
因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故云遍覆亦名大也次前
善決定是前常果因此願者是此大善相導故大善
不住涅槃常因不住世間故云世間涅槃非一向住
也六上入佛境故云不怯文中三初為一切佛護者
標也次何以故者徵責也下釋謂入三世佛智地故
為之護也此六中六相圓攝可知地體竟。


探玄記第十四



第十法雲地亦七門同前云云第七釋文中初讚請
云云


第二正說分中有八分一方便作滿足地分
者攝前九地所修諸行總為方便滿此地也二得三
昧分者初住地行行德無量以此地受軄必依三昧
故偏舉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謂依勝定能攝
佛智故名也四入大盡分者是地滿行此地望前巳
是窮盡盡中之極故云大盡云云第二菩薩摩訶薩
行如是下明得三昧分於中初牒前起後即得下正
顯所得於中四先別顯十門二通結百萬三是菩薩
住下明能入能知四顯最後名就初內論中舉初等
後故云離垢等舉後百萬故云眷屬離煩惱垢釋顯
其相以此位中是障盡處故不加功者成就相應故
餘九是別以六七二定共離一垢故離八種垢一入
法界差別者是入密無垢謂法界深奧名為密處二
[014-0542b]
行近佛果名莊嚴道場三身光業用四口辨總持五
意業現通六廣七深俱顯淨土無量釋廣正觀釋觀
上來自德八隨一切等者化眾生無垢利他德上二
利自分行九如實知等者是勝進上覺名正覺無垢
謂將成正覺諸佛迭共現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軄處
說言一切智智無分別釋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
受位牒智釋受位也滿足三昧事釋悉入其體知其
業用可知第三是三昧現在前下明受位分於中有
六一隨何等座者如世王子受軄之時在閻浮金白
象寶座菩薩亦爾受佛軄時在於大寶蓮華王座
第六爾時諸佛下明隨所得位於中有四謂法喻

合結就初法說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頂三得益四結
位初中云云四結位中入佛境所證同具十力行德
同墮佛數成人同以成佛德墮在佛數如始出家雖
未受戒即墮僧數云云


探玄記第十五



十明品第二十三初釋名者謂妙用自在委照稱明
明用無限寄圓辨十即帶數釋也二來意者一通論
以下五品來意謂前顯證位成滿自下明其勝進行
用又前是位體此辨行用又前位內行此位後行又
前本智證滿今辨後智大用由斯四義是故來也古
人亦有配等覺妙覺依此經中不辨斯義況前法雲
地終心巳顯等覺之義二別明此品謂答前十自在
問也以別譯菩薩本業經彼經問中名為十明故
[014-0542c]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初釋名者如來果法逈超
言慮故以為名。


二來意有三一遠者此下三品為通
答普光佛無上地等十句問故問若遠答前問何故
此更有請耶釋以相去遠故更發起也若爾巳前諸
品何不爾耶釋以前諸品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
故也又釋此是念法悕說非是別請若爾何為巳前
諸品無此例耶釋為果法深細顯法器慇至故須念
說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來意者為前巳辨修生
因滿今此正顯酬因果圓故次三品來也三近來意
者前住處品是因滿之修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來
也三宗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門一通辨
佛德二別顯義相三辨定此文四顯不思議初中若
說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及初教等若辨淨法
界及四智為德即通始終漸教若以一味實德則唯
頓教如光覺等品說若具一切無盡之德如此文等
是一乘圓教二別顯義相者諸佛功德無過二種謂
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云云見佛身類第四釋文
者此下三品果法亦有諸德將配三身謂初法次報
後化文恐不順以此品中廣顯八相等用豈唯法身
乎亦有將配佛體相用後二品可然初品有妨以此
品中亦有相用今謂此品總顯佛德體用殊勝次相
海品別顯勝德之相後小相品別辨勝德益用云云
如來相海品第二十九初釋名云云


三宗趣者正辨
[014-0543a]
佛果無邊相海即以為宗別釋此義略作八門一釋
名者云云


三種類者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略中
略說有三十二相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
無量相如雜華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解云雜華即
華嚴異名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塵數相名無量也
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為三乘後具前為一乘又
初唯地前見次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又初唯化身
相次唯報身相後是十身相云云


七建立者智論第
五云問菩薩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
正不亂故若少則不端正若多身相亂又觀佛三昧
經佛生世間示同人故說三十二相為勝諸天故說
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相以菩薩修八萬
四千諸度行故上約三乘等說若一乘此十蓮華藏
塵數相為普賢等說者以修普賢無盡行海故。


八明
業用者一乘業用如小相品說餘乘相用如別說


探玄記第十六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初釋名佛者標人表德
小相者形大辨體光明者依體起用功德者用所成
益此則依人顯德體用為名。


二來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顯所照利益之相故今此
品正明益事為大相難明故辨小相小相復多但論
一相一相有多時之益且說一時此一時益復難明
故佛自說也以此而論前大相業用無邊無邊極難
[014-0543b]
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
宗明如來相德利用略作二門一定分齊者既三十
二相有八十隨好以嚴則知十蓮華藏微塵數相一
一各有塵數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廣與三十二
中諸相不同則知隨好亦甚深廣大不可量也二辨
業用者如八十隨好但嚴佛形令以生淨信今此明
小相佛為菩薩時相輪隨好最下位處用謂放一光
照十世界微塵數剎地獄眾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
十眼耳等即此天子毛孔香普熏眾生亦得十地白
淨轉輪王又此輪王放光復令無量眾生復得十地
十眼等如是展轉盡於未來際無量邊際皆無不可
說菩薩小相既爾如來大相之海利用自在不可
說不可說也。


四釋文中二先略後廣前中亦二先
明果用攝益後又菩薩下明因用攝益前中何故佛
自說者古人釋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
竟故但佛說又釋明相極至小用極廣大此事難明
故佛自說告寶手者能採取故海王隨形好者是足
下相輪處大相邊隨好之小相也以餘大相業用難
明故說最下相輪之用又以相輪大相猶難明故故
說隨好隨好猶多故說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猶亦難
明故說在兜率為菩薩時之攝益就此因用二初令
離苦生天成安樂行二生天上巳下令不著天樂成
饒益行亦是前身光益後是空聲益前中令淨十眼
等者以彼眾生宿有見聞普賢法種復遇舍那法界
[014-0543c]
光觸故得十眼普賢之益云云


第二廣辨中亦二
先廣前光救惡道後廣前聲益天處前中亦二先明
放光後明照益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輪大相中光於
彼者於彼大相處有此海王隨好小相一名清淨者
簡去多光今但說一普照下明照益中隨眾生境界
者所住差別亦是所觀不同隨善根者隨其宿種何
乘善根隨意者意樂差別亦是欲願不同皆稱根成
益越於餘經益故云乃至阿毗等以此下文但說彼
照地獄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餘也第二廣天上饒益
事中有六初因勸釋疑二汝等應當下正勸報恩三
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依勸興供四是故諸天子下
教發心悔過五說是法時下聞教獲益六爾時諸天
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得益傳通成無盡行初中三先
勸次礙後釋云云末後結辨舍那者以是初門總勸
故離垢三昧有二位一約因緣如第十法雲地菩薩
所得離自二障微細垢故二約果初如此文是將現
成佛在此天上住此三昧能利眾生令離垢故二乘
不能知者結用深廣故也云云


第五大段說是法
時下明聞法獲益於中有四一餘兜率天子得忍益
或當初地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發心益三天女益
此二地前益四爾時下益當機天子以是普賢五位
相攝大善巧法是故創得出地獄巳聞此普法即得
十地明與三乘漸次教不同也於中初得位益二行
成益三勝報益四滅障益五見佛益六結益分齊謂
[014-0544a]
雖得十地因滿簡不同果故云猶未能見等也。



六大段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展轉通成無
盡行於中有二先於毛孔出法界供具供養於佛二
顯供具所成利益於中有三先華益廣見諸佛故二
香益廣滅惑障故三盖益廣成大行故云云三見盖
利益中三初明見此法界法門之盖故得一恒沙輪
王善根皆如白淨寶網等此是世界性中萬子巳去
輪王如愛見善慧王等非是金輪千子王四洲等謂
一恒沙箇白淨寶網輪王善根蹔見此盖頓得成
就二菩薩摩訶薩下明得此王位所化利益於中初
所化廣多有法喻合二放曼陀羅下明所益殊勝亦
有法喻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佛光
普照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華盖
等復益眾生令得輪王亦是十地三輪王放光照餘
眾生亦令得十地此之三位皆悉齊等同時頓成各
塵數多類以此却推總是如來一小相中一光明力
一光既爾餘光亦然一小相既爾餘小相亦然小相
既爾其餘大相海等即不可說不可說也文意如此
思之言此等眾生悉先修善者明宿有見聞一乘修
普賢善根故喻中如在欲界巳得初禪身雖未轉得
彼天樂如是眾生遇此光明頓得十地身猶未轉令
本身肉眼而得普見是法力故也是即三祇可以念
屆者明一攝一切也塵劫不可窮一位者明一切攝
一也如是遲速無礙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三如
[014-0544b]
是成就清淨下釋顯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
得十眼等未知分齊故今於十眼中肉眼最麤釋其
分齊餘眼深妙可以類知云云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初釋名者先辨分名就第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中有二上來明修生因果竟自
下二品明修顯因果亦是上明差別因果下顯平等
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體因果云云


二來意亦二先分來謂會前差別因果令歸平等
即會前從第二會至菩薩住處品來差別因歸此普
賢圓因故性起品會不思議品來三品差別果歸平
等性故是故來也又釋上來差別明三乘因果此下
明一乘因果明與上三乘為所依故也又推前差別
至此本位故來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顯故也云云


四釋文者就後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賢圓因後品
顯性起滿果就此品中分二謂長行與頌就長行中
亦二謂正說及瑞證就正說中亦二初序說所因後
正顯所說又釋亦可為三初舉略顯廣釋成普義二
從菩薩起一嗔下舉惡顯善亦是舉剛顯柔釋成賢
義三從佛子是故下辨六十行門釋成行義是故名
普賢行也就初中二先總標小說二何以下釋小所
因前中如向說等者釋有二義一約近如前小相品
所說令諸天子成普賢行是微小說以隨所化愚癡
眾生或業障重墮惡道者顯小相用故爾也若約障
輕智慧眾生辨大相業用則廣大不可說不可說也
[014-0544c]
二約遠即五周因果中如前第二周是微小說以前
五位漸次因三德差別果雖諸門內亦有普賢圓融
之義不同三乘然其門相階降同彼三乘逐機就病
不盡法源名微小說此下二品明普賢因果逐於法
性不就染機以分階降名廣大說文意如此就釋中
先徵後釋釋中先總釋一切如來者謂如此隨病就
機小說三世諸佛皆悉同爾故也二別釋中所隨眾
生惑染雖多略顯十種一無明二諸纏三計我所四
著我見五四倒六邪見七橫計八欲縛上備苦因九
具足苦果十遠離出道三為如是下結既為如此具
縛眾生如來出世說法豈能具盡法性第二明普賢
行中光明所治廣大有百千障後顯能治廣大有六
十行前中三謂標釋結云云見斷障類


探玄記第十七第七會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將釋此文四門同前初釋名有
二一者分名謂此明第三名託法進修成行分即依
託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會名者約處名普光
重會今何故於此而重會者以前普光是生解之初
今明依解起行故重會之若爾何不三四等處亦重
會耶釋前是生解之法可寄多處今但依前法成行
故不多會云云


二來意者亦三初分來者上明修
因契果生解分即於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成行分
即依解起行義次第故是故須來二會來者前第六
會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圓次顯正行處世無染故次
[014-0545a]
來也三品來者前性起品明顯性果殊勝今明依彼
所起行用故次來也云云


第四釋文者此會之中
長分為八一序分二三昧分三起分四請分五說分
云云第二爾時普賢正受下明三昧分於中有二先
入定後辨益前中普賢入者以是會主故表此行法
普周遍故從此出彼無邊行故華嚴定略作四門一
釋名者以因行華嚴成果相令顯著故二體性者法
界行門心海為體以等持廣大無限量故明業用者
有二一依此顯說華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德
中言得佛華嚴三昧宣說諸佛經典二依此顯示華
嚴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
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解云以諸行法深
廣多端不能別說故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
法也四明位地有四句一若攝始歸終在第十地方
得如法雲地說二若攝終歸始在信位滿心得如前
賢首品說三若始終無礙遍一切位如前二說不相
離故以彼始終括中間故四若超絕始終總不依位
如此文說但約行法以辨其相故云云


第四爾時
普慧下明請分於中有三初總舉問意二正辨問辭
三結請願說云云二明所問法中有二百句其別行
度世經彼中別作六翻問還作六翻答古來相傳皆
依彼文用科此經即為六段初二十句問十信行二
從何等為發普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行三從何等
為持下三十句問十行行四從何等為寶住下二十
[014-0545b]
九句問十迴向行五從何等為身業下五十句問十
地證行六何等為觀察下五十一句問因圓果滿究
竟位中行此經上下總有三遍說六位中此當第二
約行說六位以普賢行該六位故是故度世經云唯
為解說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也彼經六段雖
不配於信等六位既云從始至終次於末後明成佛
果為終故知最初信行為始此不待言故知決定約
六位耳。


第五大段爾時普賢下明說分中初總告
二正答於前二百問一一皆以十門答故有二千行
法釋此二千普賢行法略作五門一約因果二分行
位三顯普別四明互攝五辨行相就初中有四句一
約大位以分前五位等總為因行後成佛等總為果
行二約細剋而辨二百門行一一皆悉徹於佛果是
故諸文之末悉皆結云即得佛等也是即皆通因果
二位三或總屬因位以普賢位中亦現成佛攝生等
故四或總屬果以下文多云雖得成佛而不斷菩薩
行故是故此行皆是果行二分行位者謂二千是行
六分稱位攬行成位虗行實亦有四義一束行成位
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總屬位收以行並是位中行
故三總屬行攝以普賢行體不依位故唯有自分勝
進即為究竟四一行偏六位一位該二千如是無礙
而不壞前後故是普賢行也三顯普別者謂一行相
必遍一切然恒不雜不雜故別義殊分必遍故普義
該收猶如錦文朱紫窠別故得成文朱紫綖通織而
[014-0545c]
非繡當知此中行相亦爾即普是別即別為普皆無
障礙思之可見若爾此即普別具足何獨名為普賢
行耶釋非謂守普而不能別亦非作別而失於普實
謂能別而不壞普者是普賢行也四互收攝者有四
重一以位收位六位之內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
一位即具二千為萬二千行也上云在於一地普攝
一切諸地功德此之謂也二以門収門即二百門中
一一各收一切門故即成二百箇二百為四萬行也
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內一一各攝一切行故即成
二千箇二千也過億兆等也四以略攝廣如此所說
二千行等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之說也以此一塵
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無不盡此乃
等無極之法界越無際之虗空下云虗空可度量菩
薩德無盡斯之謂也五辨行相者隨文解釋應知就
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為六如前應知云云


自下大門第六從十種觀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
六因圓果滿行於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圓究
竟行亦是等覺位相似二從十種住兜率天下一百
九十句明現果圓滿行亦是妙覺位相似云云第二
住兜率有十事下一百九十門明果用圓滿行此等
多約八相現化明於佛用者以此亦通普賢等用不
向淨土實報處說也又釋此唯菩薩作用故唯示八
相成佛非餘實成又釋彼實成佛無成不成不可說
故就八相說也云云
[014-0546a]


探玄記第十八第八會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初釋名有
三一分名者謂廣依勝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
成德分矣二會名約處名祇桓重閣會謂表此法濟
物攝生故在給園又現悲依本智起重出之相故在
重閣三品名者入是能入謂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
所入法有三義一是持自性義二軌則義三對意義
界亦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攝論云法界者
謂是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論云聖法因為義是故
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此中因義是界義二是性義
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竝亦然
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不相雜故云云


三明
宗趣者亦分會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為宗於中
分別作三門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初中先明所入
法界義有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亦有為亦
無為法界云云恐厭文繁不能具引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准下
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所謂因果於前人法無不皆
是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奮迅三昧所現法界自在是
也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收則文殊普現所現
法界法門是也此因位中曲分有五則信等五位之
法界也准攝可知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對前果位明
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因
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
別耳。


四釋文者此一品中大分有二初明本會二
[014-0546b]
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出巳下明未會亦則前明果
法界後明因法界又前明頓入法界後明漸入法界
又前總後別則本末圓融無礙念之就前本會中長
分有十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分四現淨五分五集
斯眾分六舉劣顯勝分七偈頌讚德分八普賢開發
分九毫光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云云第二請分中
有三初眾念請二念所請三念請現云云所請中總
有六十句古德釋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後三十
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釋六十中初十念請果法何以
得知所請是果請次十明下位不能測量故既不下
能知云何今欲請謂次十明因緣力具或亦得知雖
力具得知未知此眾有知力不謂次十顯此眾根器
力具雖眾器具若無佛力亦無能知謂次十明佛利
他因具雖利他因滿若無現起利他果用亦無由令
知次十辨果用攝生既此緣具故結請云唯願現等
又釋此中初三十句念法請後三十句念德請前中
初十正念所請果法次十明深玄難測後十明緣會
可涉云云第二從爾時文殊下明其末會於中前則
不異末之本故雖卷而恒舒則後文是也後則不異
本之末故雖舒而恒卷即前文是也是故本末無礙
同為一品意在於此今通釋此下文略作十門一敘
諸古說二會數開會三會主多少四定會名義五二
位統收六分成五相七圓攝始終八明法界人類九
法界事義十隨文解釋初敘古中諸說極多難以備
[014-0546c]
舉且敘一二一家云此中知識有四十五人後文殊
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知識次四十是十
住等四十位知識次二為等覺位知識後一是妙覺
位知識以舊無補闕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統等
諸德並多同此說更依一家總不配位亦不懸科但
隨諸會依文散釋即如五臺論及意法師等並同此
釋此二之中前說於文小違後說於義無妨准思可
見二明會數開合者於中有六一若約所攝之機唯
有三會一攝比丘會二攝龍王會三攝善財會功德
雲巳去並同第三會攝以所攝之機無差別故若
二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會謂初三及後第五十四
普門城會俱是文殊無別主故餘五十一各別人會
是故約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約能所通辨有五十五
會謂善財有五十三比丘及龍各有一故四若約主
伴別分有一百一十會如下文辨五若約散說所依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會如後文殊處說此約引
彼三乘機辨六若約普賢德有十方世界微塵數會
如下結通處辨三明會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唯就
人說有五十四人謂於五十五會中四會唯一人謂
文殊又有四會各二人謂遍友眾藝并童子童女是
故會有五十五主有五十四二若約會顯人有五十
七人謂於五十五會中二處各加一謂遍友等可知
云云五攝二位統收者此五十五會二主統收初文
殊至後文殊是文殊位屬般若門後普賢一位屬法
[014-0547a]
界門非般若無以入法界是故善財創見於文殊非
入法界無以顯般若是故善財修見於普賢是故二
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文殊即明法界甚深義
後普賢顯法界廣大義是故二門相影具德問前中
亦有功德雲等餘善知識何故乃云總是文殊答皆
是文殊攝化德故悉從文殊智慧大海所出生故是
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厭法等彌勒亦云汝今得
見諸善知識來我所皆由文殊師利之所攝受勘文
故有形文殊作開覺之初緣無相妙德為結終之妙
趣於中有三初一明始起於先際二從功德雲下明
善修於中際後文殊明終歸於後際此亦是一周之
行相耳就中際中初四十人明位內行緣則寄四十
心位後十明位後行緣即位外所修等也六分五相
者長科此文總為五相一寄位修行相有四十一人
二從摩耶夫人下有九會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三
彌勒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四後文殊一人明智照無
二相五普賢一位明顯因廣大相又此五相亦是菩
薩五種行相一高行二大行三勝行四深行五廣行
七圓攝始終者謂此諸會差別位中一一各攝一切
諸門是故一位即有五十五及百一十并剎塵等如
一一切亦爾重重准之但為寄法顯異布之前後思
之可見問若一即具一切善財何須廣歷請位答此
之所歷並是一中之一切故不出一也問若是一中
之一切者得一即得多彼何須更歷耶答得一即是
[014-0547b]
歷多是故同時無有障礙思之可見云云十釋文者
今依至相科釋此文就初寄位修行相中有四十一
知識內初文殊一人寄當十信知識以信不成位故
不辨十人餘四位成故名有十云云


探玄記第二十彌勒章



百十者古師有三釋一云上來至此應有一百一十
伹文中脫漏故不具列也一云上來所列是正善知
識若通取主伴故方便導引等有百一十也是故上
文未欠見滿足王及大光王等前皆云漸經人眾聚
落城邑曠野等故知通取所經處有一百一十也一
云信等五位則為五十後摩耶彌勒文殊普賢及佛
為五此五十五各有自分勝進故一百一十也此等
並為舊經不足有此諸釋今既文具不勞異釋此是
總括前後知識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
女則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故有百一十也


搜玄記第一



盧舍那品佛第二自此巳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門分
云云


第四分文釋者有二一對會二隨品此盧舍那品果
廣而因略故屬果德二名號下因廣而果略故判因
行更有別半如第二會初釋二就品分者有三初至
光覺等來舉果勸樂生信分二明難下明修因契果
生解分三離世間下辨依緣修行成德分所以須爾
[014-0547c]
者為眾生薄少善根信心難發故此品內佛加普賢
說淨土依果第二會內文殊承力說佛三業明其正
報以此勝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巳次須為說法
令其起解故明難品下廣辨行相勸依巳見法明白
次須勸依起行歸有所得故離世間下明依緣成德
云云


孔目章第二十住章 十波羅蜜章 十迴向章



十住義者十者數住者不退則或住之位亦云十解
一發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
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
灌頂住不動故名住體者無量方便三昧為體此順
三乘終教說本即是一乘初教則無定愚法小乘及
初迴心則不說十住宜可准知云云


十波羅蜜者十行法也一檀波羅蜜云云即是十行
者但施成自他喜故一名歡喜行戒成自他利故二
名饒益行忍成自他無瞋恨故三名無恚恨行精進
成勝德故四名無盡行禪波羅蜜寂靜故五名離癡
亂行般若證智緣起現前故六名善現行方便善巧
成自他事故七名無著行願事自在隨意能成故八
名尊重行勝力自在成就眾生故九名善法行三業
利他作事不虗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故十名真實行
起作故是行義此義在三乘不通小乘教初教即空
終教即如一乘教所目及是方便復數是十以顯無
量則一乘攝問三乘亦有十數與一乘何別答三乘
[014-0548a]
十數隨方化儀無別準法依一乘教有別準法復則
在三昧中當知分齊全別宜可知之餘義在別章
十迴向者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

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
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
切眾生迴向八如相迴向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
法界無量迴向迴向者是何義無迴向是迴向迴向
有三義一迴向實際二迴向無上菩提三迴向眾生
此三義中識舊法故迴向非今迴向與故迴向何以
故實際者有三義一菩薩所修行法從真如流先是
如法二菩薩所修為顯本性則是本性道具如既本
有具亦非新迴向菩提亦有二種一菩薩所行從果
德智流所有人法則從果德二能成果具則入助道
復從果德三迴向眾生亦有二義一菩薩成就所有
人法並眾生所與何以故若無眾生則不成故故則
是眾生物二菩薩成就人法行德與眾生為道具則
屬眾生故非新迴向迴向者是智也此義通三乘初
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所目及是一乘趣向方便又
十數者則現天量故入一乘攝餘義如別章云云


孔目章第三十地章 六决定章 受軄章



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明𦦨地四燒燃地五
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
法雲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名地地者位也今十地者
攝佛因位一乘三乘聲聞人天等並在其中為五乘
[014-0548b]
人所觀普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一切皆盡何
以故十地之法攝眾生中最初門故地法甚深最難
了別略約五乘分別分齊言五乘者人天等為一謂
人天乘聲聞緣覺共為一謂為小乘漸教所為為一
謂漸悟乘頓教所為為一謂頓悟乘一乘為一謂究
竟乘就初人天有三種成佛一佛為救三惡道現身
異彼三惡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現黑象脚等二為引
人趣現成佛身如佛為提謂長者現樹神身等三為
引人天為現其聖身如人天等知佛是聖而興供養
成世間福者是二就二乘中有其七義一約地謂三
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二約位見修巳
外即成其佛三者約行離學巳外無學身中即現成
佛四約菩薩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五者約時小
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者約生死最後
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七者依小乘十二住第十二最
上阿羅漢住即同是佛三者約初迴心教門有其八
義一約地位謂乾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
以同於十地成佛者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說二約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巳外即成其佛三約位見修巳
外即成其佛四約行學位巳外同無學羅漢位即成
其佛五約時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六約菩薩
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七約無分別空理一念即
成其佛八約生死最後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約化
身若約報分段身後即成其佛又約初教直進位有
[014-0548c]
其七門一約位從十信位等乃至從歡喜地等滿足
十地巳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界分段身非同菩薩
地分段身故二復約位從歡喜地盡第九地於第十
地即不退成其佛此亦為對聲聞下位於下身中成
佛故故作此說三約理謂真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
其佛四約十地後一念證果即成其佛五約時大乘
三僧祇後即成其佛六約行究竟無學即成其佛七
約大乘十二住於第十二最上菩薩住後即成其佛
又約大乘終教有其十門一者約位從十信行乃至
歡喜等十地滿後即成其佛二者從歡喜等初地至
盡第九地於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網經所說者
是此為對聲聞現凡身上得於果證故作此說此當
變化成非當實成三者約位從初歡喜地至第三地
是世間法相同三界第四地巳去至第七地相同無
流於世間身中得彼三乘無流德名為出世第八地
巳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第八地成法身
第九地成應身第十地成化身此為於十地中別地
相故作是說四者一念成佛約無分別真如故作此
說第五約證以明一念成佛於初地中一念證故六
於十地後一念證果名一念成佛上諸一念者所謂無
念也七約時者謂大乘三僧祇後即是佛八約行金
剛心後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約生死滅七種生死
後即是其佛十者依大乘同性經有三種十地聲聞
十地緣覺十地佛十地為招引小乘同於大乘終教
[014-0549a]
之義故作此說其十地名等具如疏說又有差別十
地相廣如梁本攝論修時章釋第四約頓教明者唯
有一門所謂無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
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說有諸異相門成佛亦如此一
切俱離是名佛也第五約一乘義者十信終心乃至
十解位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一切皆成佛又在第
十地亦別成佛如法寶周羅善知識中說何以故一
乘之義為引三乘及小乘等問於下位及下身中得
成佛故又於八地巳上即成其佛如於此位成無礙
佛一切身故此據別教言若據同教說那攝前四乘
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義文雖是同而義皆別
如此等法差別相者為護十地故隨方便門作種種
說令諸眾生於十地中離增上慢又依六相總別義
即是一乘隨相別布義即是三乘此約教分說其實
一乘十地之法盡其三世巳通究竟此據證說餘義
如別章云云


六決定者一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
雜故二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
經不可見故三勝善決定此有六義一大法界故勝
二一切佛根本故勝三法相差別法爾故勝四真如
觀勝凡夫二乘智故勝五順大教故勝六是無漏故
勝故地論云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法相義故真
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故說大乘法法爾故白法界
故四因善決定因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
[014-0549b]
是因如虗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善決
定得涅槃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大善決定隨順作
利益他行如經䨱護一切眾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
願世間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不怯弱善決定入一
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
現在諸佛智地故此六決定是十地體通十地故亦
通十住巳來故經云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
大善十迴向有三決定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
廢興顯位高下增微故通義可知此義通彼修生及
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賢性起在此位中何
以故同是證故餘義如別章云云


其受軄義略說有三一事受軄如轉輪聖王具受軄
法二理受軄如三乘人契得理實名為受軄三理事
受軄如得位菩薩坐大寶蓮華王座十方諸佛放光
灌頂等內應法界名為受軄廣如問答及以經文餘
義如別章。


至相問答初卷



問諸教成佛受軄云何答若小乘受軄但人義中教
成無別事義若三乘受軄依理天處成亦不論理事
教義位別依一乘受軄則具教義理事位等廣如華
嚴經說。


圓宗文類卷第十四
[014-054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