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05 原人論-唐-宗密 (master)




No. 1886


原人論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未
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況三才中之最靈
而無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我稟
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曷能知他世所趣
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故數十年中
[001-0708a]
學無常師,博攷內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
得其本。


然今習儒道者,秖知近則乃祖乃父,
傳體相續,受得此身;遠則混沌一氣,剖為陰
陽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萬物。萬物與人
皆氣為本。習佛法者,但云:「近則前生造業,隨
業受報,得此人身;遠則業又從惑展轉,乃至
阿賴耶識為身根本。」皆謂已窮,而實未也。



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塗。內
外相資,共利群庶。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推
究萬法,彰生起本末。雖皆聖意而有實有權,
二教唯權,佛兼權實。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
於治,則三教皆可遵行;推萬法,窮理盡性,至
於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然當今學士各執
一宗,就師佛者,仍迷實義,故於天地人物不
能原之至源。余今還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
初從淺至深,於習權教者,斥滯令通而極其
本;後依了教,顯示展轉生起之義,會偏令圓
而至於末末即天地人物。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原人論序



原人論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
養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
地生萬物,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
由於時命;故死後却歸天地,復其虛無。然外
[001-0708b]
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
由。所說萬物不論象外,雖指大道為本,而不
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故習者不知是權,
執之為了。今略舉而詰之。


所言萬物皆從虛
無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
凶禍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
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何用老莊之教
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
尊乎?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則
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或
生人,人生畜等。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
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
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


又言皆從元
氣而生成者,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
孩便能愛惡驕恣焉?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隨
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
待因緣學習而成?


又若生是稟氣而歘有,死
是氣散而歘無,則誰為鬼神乎?且世有鑒
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
歘有;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
而歘無。故祭祀求禱,典藉有文,況死而蘇
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讎報怨恩,今
古皆有耶?


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
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


答曰:「人死六
道,不必皆為鬼,鬼死復為人等,豈古來積鬼
常存耶?」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人稟無知之
氣,安得歘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稟氣,何
不知乎?


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
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
[001-0708c]
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
天何不平乎?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
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凶、仁夭暴壽,乃至有
道者喪、無道者興?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
喪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


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
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然則《詩》刺亂
政,《書》讚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風,豈是奉上
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是知專此教者,未能
原人。


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



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
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
一乘顯性教此一在第三篇中


一、佛為初心人且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謂
造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
故佛且類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別,亦不離仁義等五
常,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國歛手而舉,吐番散手而垂,皆為禮也,令持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
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噉酒肉,神氣清潔益於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

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禪
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題中不標天鬼地獄者,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
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標原人。今敘佛經,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然業有三種:
一惡,二善,三不動。報有三時:謂現報,生報,後報


據此教中,業為身本。今
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
誰人受報?若此眼耳手足能造業者,初死之
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若言心作,
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質,繫於身內,
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
[001-0709a]
捨?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質閡,豈得內外相
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若言但是喜怒愛惡
發動身口令造業者,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
無其體,將何為主而作業耶?設言不應如此,
別別推尋,都是我此身心能造業者,此身已
死誰受苦樂之報?若言死後更有身者,豈有
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
樂?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
理如此無道?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
達身本。


二、小乘教者,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
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
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
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我、瞋瞋違情境恐侵害我、癡
非理計校等三毒。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業成難逃,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別業所感,三界勝劣
等處共業所感。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
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則成住壞
空,空而復成從空劫初成世界者,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
此名持界風。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剛界。次第金藏雲,注雨
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犁,鹹海外輪圍,方名器界
立。時經一增減,乃至二禪福,盡下生人間。初食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
種種差別。經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議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云虛無之道,然道體寂照靈通,
不是虛無,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故指空界為道。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
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雨下不流,陰氣凝也。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
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禪福盡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備矣!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此當三皇已
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佛教又緣通明
[001-0709b]
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內外教文不全同也。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前十九增減壞有
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是火水風等三災。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劫劫
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
時一度空劫,云虛無、混沌、一氣等,名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遍成住壞空,終而復始。故知佛教法中,
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

我者,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
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大,心有受能領納好惡之事、想
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遷流、識能了別者之四蘊。若皆是我,即
成八我,況地大中復有眾多?謂三百六十段
骨,一一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
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
展轉乃至八萬四千塵勞。


既有此眾多之物,
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
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
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但是眾緣,似和合
相,元無我人,為誰貪瞋?為誰殺盜施戒知苦諦也
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觀
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滅諦,乃
至得阿羅漢果,灰身滅智方斷諸苦。


據此宗
中,以色心二法及貪瞋癡,為根身器界之本
也,過去未來更無別法為本。今詰之曰,夫經
生累世為身本者,自體須無間斷。今五識闕
緣不起根境等為緣,意識有時不行悶絕、睡眠、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無
色界天無此四大,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絕?
是知專此教者,亦未原身。


三、大乘法相教者,說一切有情無始已來,法
爾有八種識。於中第八阿賴耶識,是其根本,
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皆能變現自
[001-0709c]
分所緣,都無實法。如何變耶?謂我法分別熏
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第六七識無明
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重病心惛,見異色人物也、夢
夢想所見、可知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
時執為實有外物,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身
亦爾,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由此起
惑造業,生死無窮廣如前說。悟解此理,方知我身
唯識所變,識為身本不了之義,如後所破


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執,密
顯後真性空寂之理破相之談,不唯諸部般若,遍在大乘經。前之三教依次先後,此
教隨執即破,無定時節。故龍樹立二種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聞信解,破二乘法執故。不共者,唯菩薩
解,密顯佛性故。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指此空教,或云在唯識法相之前,或云在後。今意取後


將欲破之,先詰之曰:所變之境既妄,能變之
識豈真?若言一有一無者此下却將彼喻破之,則夢想與
所見物應異,異則夢不是物,物不是夢。寐
來夢滅,其物應在。又物若非夢,應是真物;夢
若非物,以何為相?故知夢時則夢想夢物,似
能見所見之殊,據理則同一虛妄,都無所有。
諸識亦爾,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故《中觀
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
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經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此等文徧大乘藏。是知
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實理。若約此原身,身元
是空,空即是本。


今復詰此教曰:若心境皆無,
知無者誰?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虛妄?且
現見世間虛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
者。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虛妄假相之波?
[001-0710a]
若無淨明不變之境,何有種種虛假之影?又
前說夢想夢境同虛妄者,誠如所言;然此虛
妄之夢,必依睡眠之人。今既心境皆空,未
審依何妄現?故知此教但破執情,亦未明顯
真靈之性。故《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
有餘者,餘義未了也。《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


上之四
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若且習之自知未了,
名之為淺:若執為了,即名為偏。故就習人,云
偏淺也。


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教



五、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
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
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相
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
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
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
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
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
現前。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
經況佛智。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
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
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
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
與佛無異。


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
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
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
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
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
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然佛說前五教,或漸或頓,若
[001-0710b]
有中下之機,則從淺至深,漸漸誘接。先說初教,令離惡住善;次說二三,令離染住淨;後說四五,破相顯性,會
權歸實,依實教修乃至成佛。若上上根智,則從本至末,謂初便依第五頓指一真心體,心體既顯,自覺一切皆是虛
妄,令來空寂,但以迷故,託真而起。須以悟真之智,斷惡修善,修善息妄歸真,妄盡真圓,是名法身佛


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不可無端忽
成身相。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節節斥之。今將
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初唯第五性教所說,從後段已去,節級方同諸
教,各如注說


謂初唯一真靈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不變不易。眾生無始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
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自此方是第四
教,亦同破此已生滅諸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

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
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說。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
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
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執
為定有,名為法執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說。執此等故,遂
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貪愛順情
諸境,欲以潤我;瞋嫌違情諸境,恐相損惱;愚
癡之情,展轉增長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說。故殺盜等心
神乘此惡業,生於地獄、鬼、畜等中。復有怖
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業,
運於中陰入母胎中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說。稟氣受質會彼
所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

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今
者身心是也。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類和合
方成一人。天、修羅等大同於此。


然雖因引業
受得此身,復由滿業故,貴賤貧富、壽夭病健、
盛衰苦樂。謂前生敬慢為因,今感貴賤之果。
[001-0710c]
乃至仁壽殺夭、施富慳貧,種種別報,不可具
述。是以此身或有無惡自禍、無善自福、不仁
而壽、不殺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滿業已定,故
今世不同,所作自然如然,外學者不知前世,
但據目覩,唯執自然會彼所說,自然為本。復有前生少者修
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故今世少小富貴
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故
外學者不知,唯執否泰由於時運會彼所說,皆由天命



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
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
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
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
業相,分為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麁,展轉妄
計乃至造業如前敘列;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
至天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彼說自然太道,如此說真性,其實但是一念能
變見分。彼云,元氣如此一念初動。其實但是境界之相。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

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據此則心識
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與心識和合成
人,一分不與心識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國
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內
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哀哉!寡學異
執紛然,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麁細
本末,方能棄末歸本,返照心源。麁盡細除,靈
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應現無窮,名
化身佛。
原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