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5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宋-道亭 (master)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九
霅溪普靜沙門 道亭 述


「第二緣起因門至六約教。」


【釋曰此六因義法相盛談以大師約法緣起點示
歸性據義具德融通入圓故引攝論偈言剎那滅
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此明
種子六種差別剎那滅者生巳無間即滅故無有
常住得成種子雖剎那滅然非巳滅何者俱有巳
滅生果不應理故是故應許種子與果俱時而住
以此與果不相違故雖復有然非一二三剎那住
猶如電光何者應知此恒隨轉剎那轉轉經於多
時恒隨轉故若恒隨轉何因緣故不從一切俱生
為避此難故說決定雖恒隨轉以諸種子功能定
故不從一切一切俱生雖爾何故不一切時常能
生果為避此失言待眾緣非一時會遇眾緣故無
過失今此種子是誰種子答此問言唯能引自果
所言唯者若於此時能生自果即於爾時說名種
子如此六種是因果生義此憑無性所釋以出六
因之相下文空有有力待緣等皆附此六義說之
若不曉斯義難會下文學者至此庶幾屆壞。】


「第一門中至故云不待緣也。」
[009-0244c]


【釋曰剎那滅義者標何以故徵由剎那滅下釋則
法無定性故空故楞伽云一切法無生我說剎那
義由此空故方引果法故中論云諸法若不空則
無道無果故空之有力也然此謝滅非由緣力者
謂大乘法滅不待緣故何以故且如霜雹凋林但
為黃葉之緣不為青葉之緣故法滅而自滅又如
四緣生心故心滅而不藉於緣是以不同小乘生
滅皆藉於緣故云不待緣也。】


「二者是俱有至孤是待緣也。」


【釋曰是俱有義者標何以故徵由俱有故下釋則
因與果俱因俱有法則彰法本是空雖空要由俱
而成有故是有力也既言俱則非孤單之法故云
是待緣也。】


「三者是待眾至故是待緣也。」


【釋曰法不自生待緣方生故云是待眾緣義何以
故徵也由無自性者既藉眾緣方生顯知自無性
也故屬其空然雖待緣且一法不能獨生故云因
不生緣不生由不獨生正是無力由此無力故云
即由此義須待因緣備具方生故云是待緣也有
本云因不生緣生故亦有理在。】


「四者決定至不待緣義也。」


【釋曰初標二徵可知由自類不改故者謂眾生諸
佛之因不可移易是其有義由此有故能招自果
是力義然此不改功能定故不假他緣之力故云
[009-0245a]
是不待緣義也。】


「五者引自果至是待緣義也。」


【釋曰由引現自果者謂因種之功能引生現行自
果如聲聞因引生聲聞果等故是有義此此果生
時雖待眾緣但生因家之果不生緣家之果故云
然不生緣果則顯生之有力因雖有力要須仗緣
方生其果故云是待緣義也。】


「六者是恒隨轉至是待緣也。」


【釋曰因隨果轉不可暫停故云恒隨轉由此隨轉
故是有義故云故不可無緣會則生不能違拒他
緣既不拒緣顯是無力由此無力待緣方生故云
是待緣也。】


「是故攝論至唯能引自果。」


【釋曰上文六義全憑此偈但要成空有相類故用
之不次其於解釋備如牒章中辨。】


「第二建立至不增減也。」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一因有力不待緣等者謂正
因既有力用故舉體自能生法不假他緣二因有
力待緣等者謂因雖有力假遞互相資方能顯發
生果三因無力待緣等者謂因既無力用舉體不
能作法既不作法翻被緣之所收此明正因三義
然後合作二門謂因之無性是空門因之成事是
有門每門各具正因三義故共成六義定無增減
耳。】
[009-0245b]


「問何故不立第四至思之可見。」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言以彼非是因義者謂既無
力用又不待緣焉能生法得成其因故不立之。】


「問待緣者至更互相待耳。」


【釋曰三緣者謂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并上因
事是因緣則必具四緣為生果之因耳不取自六
義等者揀異六因義展轉相待之緣也。】


「問因望緣至因望他亦爾。」


【釋曰因緣相例而問彼答中增上緣望自增上果
者如四諦為聲聞增上緣故聲聞果得增上亦得
有六義何以故此緣還是四諦親行親因攝故若
望他果者望緣覺等便成疎緣緣既疎故因不能
攝故六因不具若將親因望他疎緣亦六因不具
故云亦爾。】


「問果中有六至唯在因中。」


【釋曰因果相例而問答中有二初果中唯有下約
二義正答若約互為下翻覆約答即此一法者因
之一法也為他因時者為他果作因時具上六義
與他作果時者成果滿時但有無體性空義與酬
因成有義是以果中但有二義故六義唯在因中。】


「問若爾現行至隨勝緣不具。」


【釋曰躡上六義唯在因中而問也故將為種之因
以難現行之因還有六義不答中約隨他殊勝之
緣不必具六耳。】
[009-0245c]


「加論說種子至思之可見。」


【釋曰如論等者攝論所明六義皆就種子說之既
云種子則未顯真熏故判云此約初教若緣起秘
密義者謂藏性隨熏不思議變故云秘密隨功立
義故云皆具也真妄因成故判云終教以此教下
明真妄和合為因之相可知。】


「第三句數料揀至二約用。」


【釋曰有克體六義彰用謂開合不恒故論句數。】


「初約體有無至待眾緣無二是也。」


【釋曰決定功能定故配有句剎那滅生滅無間故
配無句引自果是有俱有是無此二無二故配兩
亦句恒隨轉是有待眾緣是無是二不二相非故
配雙非句。】


「就用四句者至現緣起勝德。」


【釋曰初句合二義是待緣故云是不自生也二句
合二義是不待緣故云不他生也三句合二義是
有力故云不共生也四句總其六義方為正因故
云非無因生也是則下明以性就緣緣無定性故
云因緣全奪理現情亡故云緣起勝德。】


「故地論云至隨緣有故。」


【釋曰此論與下集論有二意一皆明四性推撿顯
法無生之義不共生言無知者謂無共知了作用
故作時不住故者謂不涉自他故二顯緣起義因
不生者因全無力緣生故者緣全有力下句例知
[009-0246a]
今正用此意證成上義。】


「又集論云自種至故非無因生。」


【釋曰然茲與奪意顯無生故中論云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不共生無因是故知無生。】


「問此六義至有斯左右耳。」


【釋曰八不六義事不相類何以關涉而為問耶答
建義雖別顯理猶同故茲問答文義可知。】


「第四開合者至無二體故。」


【釋曰雖有六義皆一因故故合之為一次展轉開
云。】


「或約義分至緣起現前故。」


【釋曰謂空有者標二義以無自性故釋空緣起現
前故釋有也。】


「或約用分三至唯有三句也。」


【釋曰約用者力用也初列三句二初即下標三用
是故下結。】


「或分為六至也如前辨。」


【釋曰二門者空有二門空有各三故成其六如前
辨者釋相中也。】


「或分為九至三故有九也。」


【釋曰謂於上三義者指用中三句義也隨一皆具
彼三者每一義中具三義故何以故者徵一具三
之所以若非下約力用相資而釋也。】


「或分十二至故有十二也。」
[009-0246b]


【釋曰若據上文空有但各具三今以相即故各具
六共成十二耳。】


「或分十八至成十八也。」


【釋曰或分下標數謂於下釋體則空有力則力用
緣則三緣六義中各各具三故結云三六成十八
也。】


「或分為三十六至餘門思而準之。」


【釋曰或分下標數謂於下釋約互相資故各具六
何以故者徵具之所以以若下釋闕一非真因一
因既爾餘之五因皆然故云餘門思而準之然上
從一至多遞互資發意顯無盡緣起耳思之。】


「第五融攝者至融攝取之。」


【釋曰以體從義彰性德之無涯以義融體顯因起
之徧周故茲融攝。】


「謂融六義自位義是壞相。」


【釋曰六相融通義如下辨。】


「問六相六義至遂成差別。」


【釋曰六義據體所依體事也六相據義周徧含容
也以法體入義門則參而不離故曰差別。】


「如以六義入至入法方便也。」


【釋曰法隨義異遂分權實之殊是以顯是則為門
去非則離謗未彰無盡故順三乘若未交參六相
實德以之融明故順一乘是以四門六相竝為入
果法之先容也。】
[009-0246c]


「第六約教辨者至緣起方究竟也。」


【釋曰小乘由法執所障不能達法唯心尚無熏種
豈有緣起之六義乎是故名義俱無也若三乘下
通始終二教若單說賴耶種子六義是始教若賴
耶具如來藏性緣起六義是終教而主伴未具者
結權若一乘下明實故方究竟。】


「又由空有義至思之可解耳。」


【釋曰此門明因次十玄論宗故將此空有等三義
對下相即之體相入之用等說之請對次文思之
方見一道豎窮之旨故圓宗義理豈徒然哉。】


「三十玄緣起至普賢境界也。」


【釋曰此之一門有因有宗謂十玄明宗緣起該因
故下文先明緣起相由異體同體等為德用所因
次方說十玄之旨顯無盡之宗則與夫大疏明宗
說因左右之別亦廣略之殊言法界緣起者揀於
內外染淨一切事緣也如外水土人功節為緣即
有芽起內無明行等為緣有識等起今則不然總
收法界為一緣起故又即一緣起具多義門全同
法界即大緣起不同三乘但明因緣生法無性而
巳自在無窮者欲多即多欲一皆一一多攝入無
礙容持如梵網該羅帝珠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
思故緣起重重耳餘如前辨。】


「初義者圓融至等者即其事也。」


【釋曰初義者究竟果證義也是以法融即故無礙
[009-0247a]
難思役同果海唯亡言遣照故不可說其狀相大
疏云果海離念而心傳。】


「不論因陀羅至即其事也。」


【釋曰法界宗中有法有義法屬果分義當因分此
既明法縱因陀羅之玄義此亦不論何以故者徵
其所以不與教相應者答出果門也地論之義見
于上文。】


「問義若如是至議品等果耶。」


【釋曰躡果離言以難經家談果義極相違故云何
故不思議等品者五品經文廣明玅覺豈非言乎。】


「答此果義是約至故知形對耳。」


【釋曰是約緣形對等者謂緣起門中因果相形由
因引果以果酬因故玅嚴品云往修勝行無有邊
今獲神通亦無量既未亡對待縱果亦因葢為成
因故說此果非彼下揀異十佛果海所以然者仍
上之辭則仍前對因之果果屬於因故云為與因
位同會而說言因位者解之終也同會者皆第七
會也。】


「第二義者有二至後即異體。」


【釋曰初示喻此中列章所以下顯相應圓顯無盡
故者十十以顯無盡故緣起法中要具此十義緣
方起故闕則不成一異體者諸緣各異義謂大緣
起中諸緣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
起若雜亂者失本緣法緣起不成此則諸緣各各
[009-0247b]
守自一位故光明覺品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
多二同體者互徧相資義謂此諸緣要互相徧應
方成緣起如一緣徧應多緣各與彼多全為一故
此一則一多箇一也若此一緣不具多一則資應
不徧不成緣起此則一一各具一切偈讚品云知
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謂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
緣等是者顯宗由因致也所以因中有力致顯宗
中具德次相由義反此可知。】


「就異體中至故得相入。」


【釋曰初列門所以下示相由初下結成謂由因中
空有之體故宗中明緣起相即由因中有力無力
之用故宗中明緣起相入之用。】


「初中由自至思之可見。」


【釋曰初立理略明二以二下反顯前理三有無下
結成正義四若不下反質成非言由自若有等者
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義緣起方成
故自有體時他必無體奪他盡故他便即自也何
以故者徵他即自之所以由他無性等者謂自有
體為能起能成他無體為所起所成既無體還即
於自也二由自若空自無體也他必是有者他有
體也故無體之自廢巳而同他故自即他也何以
故徵同他之所以由自無性等者釋出無體由他
所成以二有二空各不俱者反顯前理也何以故
由一有體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得與一
[009-0247c]
無體俱二既不俱是故無彼不相即則反顯有無
不俱時則一有一無成緣起法故云有無無有無
二故常相即也若不爾者反質也謂若不如此有
無不二郤存二者同時二無同時者墮定性斷滅
之過非緣起法故云緣起不成有自性等過。】


「二明力用中至唯是相即。」


【釋曰初立理總明二又由下反顯前理三有力下
結成正義四又以下體用雙融謂諸門力用遞相
依持互形奪故各全有力全無力義緣起方成是
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持於多故云自有全力
故所以能攝他依於一多是無力潛入一內故云
他無力故所以能入自他有力自無力反上可知
者應云他有全力故所以能攝自自全無力故所
以能入他是故多能持一多是有力能持於一故
云他有全力故所以能攝自一依於多一是無力
潛入多內故云自全無力故所以能入他不據等
者料揀體用之別又由二有等者反顯既二有二
無不俱時則無彼不相入之過有力無力無力有
力無二者結成正義則由一有力必不與多有力
俱是故無有一而不攝多也由多無力必不與一
無力俱是故無有多而不入一也故云是故常相
入又以下體用雙融義謂諸緣法要力用交涉全
體融合方成緣起是故圓通亦有六句一以體無
不用故舉體全用則唯有相入無相即義二以用
[009-0248a]
無不體故舉用全體則唯有相即無相入也三歸
體之用不礙用全用之體不失體是則無礙雙存
亦入亦即自在俱現四全用之體體泯全體之用
用亡非即非入圓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緣起
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絕待離言冥同性海。】


「此依因六義內準之。」


【釋曰對因而明宗義現斯文故云準之。】


「於中先明至準例可知。」


【釋曰向上數者從一至十也一是本數者如十錢
為緣一錢當體自是本一應二之時乃名初一以
為二一應三為三一乃至應十為十一故有多一
故云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者徵云何故十須
藉一耶故答云若無一十即不成等仍十非一矣
者謂要須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起此則諸
緣各各守自一位也餘九門亦如是者例餘也謂
一既有十二三四等亦各有十如十錢為喻既爾
其法界差別無盡法中各各徧應故隨一一各具
法界差別法也。】


「向下數亦十門至非十矣餘例然。」


【釋曰向下數者謂十之巳還也十即攝一者能攝
有力所攝無力也緣成故者是緣起一多非定性
一多也仍一非十矣者不壞相故餘例然者例餘
九也謂十既有十九八七等亦各有十耳。】


「如是本末至相望說耳。」
[009-0248b]


【釋曰如是本末者一是本門數之始也十是末門
數之終也餘一一錢中者本末中間之八錢是上
之所例也此約異門相望者諸緣各異義結也。】


「問既言一者至一中有十耶。」


【釋曰單稱一法次不容他多法既參一義寧在。】


「答大緣起至名緣起一耳。」


【釋曰初約法總答二此義下徵釋三若不下反釋
一四乃至下順釋多五若不下反釋多六是故下
總結言大緣起者一法界緣起總持實德故曰陀
羅尼法言非自性一緣成故者謂於無盡大緣起
中諸緣相望力用交徹參而不雜故言隨去一緣
即一切不成者約事則如無一即無二無三等亦
如無柱即無梁無椽等以闕一事餘皆不成舍等
緣故今法界中隨去一事一切法界不成緣起也。】


「問若去一緣至得成一多緣起。」


【釋曰初句躡前此則下正難闕緣無性無性焉成
緣起。】


「答祗由無性至無障礙故。」


【釋曰初正答何以故下徵釋所以言祗由無性者
顯法無定性是故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
多故能是一故云得成一多緣起是法界家實德
者法性融通故普賢境界等者因無限故。】


「華嚴云菩薩至餘門亦如是。」


【釋曰據義結示也一中十十中一者狀其緣起無
[009-0248c]
礙之相參而不雜故云相容仍不相是一門中下
例顯無盡可知。】


「問一門中至準之可解耳。」


【釋曰一中十故盡者謂一為能含十為所含故盡
也十中一故不盡者謂十為能含一為所含故所
含之一伹攝所含之九不能攝得能含之十故不
盡也四句護過等者空有等四句離四謗除百非
情亡理現故茲顯德耳。】


「別別諸門中至第一門竟。」


【釋曰上雖如是緣起彰明猶據一法為頭望多法
耳未明多法故茲準例。】


「初異體門中至二者向下來。」


【釋曰異體即義者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多緣無
性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由一有體能攝多由多
無性潛同一又一無性為多所成是故一即多由
多有體能攝一由一無性廢巳同他一者向上者
從一增至於十二者向下者十之巳還也。】


「初門中有至準可知耳。」


【釋曰初明一緣二如是下例餘言一者一者是本
數欲應於多須憑本一故次釋云緣成故由一有
體餘皆空故者謂一有體不得與多有體俱多無
體必不得與一無體俱是故無有不多之一無有
不一之多方成緣起。】


「言向下者亦至準前可知耳。」
[009-0249a]


【釋曰此中向下但反上一有體却為一無體多無
體却為多有體更無別義。】


「以此義故至是多錢耳。」


【釋曰約喻結成一多故云一一錢即是多錢能即
無體所即有體亦不可二有同時矣。】


「問若一不即至思之可知。」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初定過何以故下徵非今既
下顯是二者下亦有徵非顯是又若下結過謂自
性等者若二有俱時成自性常過二空俱時成斷
滅過。】


「下同體門中至準可知耳。」


【釋曰下文同體不即義結過略而不明故言準此。】


「問若一即十者至應如是準知。」


【釋曰初相即雙非問二相即緣起答三準例斥情
但改一字作十字十字為一字讀之可見。】


「問上一多義門至皆得如此。」


【釋曰具足逆順等者謂相奪故逆相即入故順俱
同故同體不礙前後故不違德相業用耳。】


「問如上所說至即其事也。」


【釋曰初問二答答中約智順明廢智反顯言去來
義者即前向上向下等義自位不動而恒去來者
謂一多之法各守一一自位而不礙緣起故去來
也何以故下徵釋不動去來之旨。】


「問若由智者至法舊來成故。」
[009-0249b]


【釋曰初智乖本法難二法智相成答何以故下徵
不成下釋謂不成故舊來如此即以成故約智顯
即離始終故者法智無二故智及與法舊來成故
者因果不二法智融通也。】


「問為由智耶至異體門訖。」


【釋曰初法智雙開問二法智雙融答何以故徵同
時下雙融之相餘義準之者諸緣起法不過斯二
也。】


「第二同體門者至二者多中一。」


【釋曰雙標即入也一者下標同體相入義二者下
標同體相即義。】


「初一中多者至具有十箇一耳。」


【釋曰諸緣互應也謂眾緣之中以於一緣應多緣
故各與彼多全為一是故此一具多箇一然此多
一唯由本一應多緣故有此多一然與本一體無
差別是故名為同體門也若依持容入者謂此本
一有力能持彼多箇一故本一中容彼多一多一
無力依本一故多一入本一中。】


「仍一非十也至準例可知耳。」


【釋曰仍一非十等者揀體用之別也初一錢既爾
下例多一有力本一無力也以由我多一方詺本
一為本一故多一有力便攝本一本一便入多一
也。】


「二者多中亦有至即十中一也。」
[009-0249c]


【釋曰多一望本一亦全有力故能常含本一在多
一中故云十中一何以故下徵釋可知。】


「仍十非一矣至準例思之。」


【釋曰例前可解如要顯者將九字替十字讀之即
見。】


「問此與前異體至亦準思之。」


【釋曰初一望後九者諸緣各異故今此同體一中
自具十者互徧相資故。】


「二者一即十至亦有二門。」


【釋曰同體相即義謂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
體之義故亦相即。】


「一者一即十至準之可知。」


【釋曰以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
體能作多一令一攝多如一有多空既爾多有一
空亦然故餘九準之。】


「二者十即一至九門準例知之。」


【釋曰多望於一也謂上本一有有體無體故能攝
多一同巳廢本一同他同時無礙今多一望本一
亦有有體無體能攝本一同巳廢多一同他同時
無礙也。】


「問此同體中至為攝無盡耶。」


【釋曰數圓無盡問也。】


「答此竝隨知至十如前釋。」


【釋曰法智融通故欲圓即圓欲無盡即無盡心境
[009-0250a]
重重即斯意也。】


「言無盡者至攝在初門中也。」


【釋曰但明展轉相攝成無盡之相也。】


「問為但攝自至異門無盡耶。」


【釋曰純雜相關問也。】


「答或俱攝或至無不攝盡耳。」


【釋曰同異俱融故重重攝入何以故下徵釋同異
交參之相十無盡者圓數之極耳思之。】


「或但自攝至一不差失也。」


【釋曰約形奪相逆義故餘如虗空隱顯故不相知
雜不礙純故自具足更無可攝也亦同時具足故
此但下指屬因門以智即法也。】


「如此一門至誠宜如是準知。」


【釋曰同異圓滿也謂以前諸門總合為一大緣起
合多種義門同時具足也由住一徧應故有純雜
門新云廣陿自在門由就體就用故有相即相入
門由異體相容具微細門異體相即具隱顯門又
就用相入為顯令就體相即為隱即顯入隱亦然
又由異門即入為顯令同體即入為隱同顯異隱
亦然又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具帝網門由此
大緣起即無礙法界故有託事顯法門顯於時中
故有十世門緣起具德故有唯心迴轉門若約相
關互攝故新云有主伴門或曰大疏問圓義具故
對十玄今此四章何明立義答列門雖異玅旨無
[009-0250b]
殊故演義云上來九門但有即入同異四義用斯
四義以成十玄今此文中既明四義故亦對之為
下十玄之所因耳勿厭繁述。】


「此且約現今事至去情如理思之。」


【釋曰結喻顯法喻則有限法乃無窮若不超情難
階玅旨故須思之。】


「第二約法廣辨至二者解釋門。」


【釋曰立義者所依體事十對統收二解釋者周徧
含容十玄無盡。】


「初立義者至體用自在等。」


【釋曰十對皆先標名即攝下示相文中但備釋初
對之相他皆指而不明故云餘下準之二理事者
理即生空所顯二空所顯無性真如并總融諸理
具其五教之理也事即色身方等事三解行者謂
普賢行海及辨菩薩五位相收又相顯為行契窮
後際為解四因果者辨菩薩生了等因及顯如來
智斷等果亦是普賢圓因舍那滿果五人法者謂
佛菩薩師弟子等人顯說法界諸法門海六分齊
境位者謂所視真俗玅境及辨能視普賢大智亦
通五教境智參而不雜各住分位也七師弟法智
者即是上人法中別義亦開發為師相成即弟子
也八主伴依正者謂蓮華藏界并樹形等無邊異
類諸世界海及顯諸佛菩薩法界身雲無礙依持
九隨其根欲示現者謂眾生根欲器感多端聖應
[009-0250c]
示現亦復無邊新但云應感十逆順體用者逆則
婆須無厭王等順則觀音正趣等體則法報內真
用則應化外現新開二對又此十對初一為總後
後漸略若辨次第如別所明就其正意總相該收
以為十玄所依體事若以義取隨一事上即有十
對同時相應成一緣起耳。】


「此十門為首至成無盡也。」


【釋曰皆各總攝等者謂如初一門中具十十中取
一此一亦須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離故如一既
爾十門各十亦然遞互成無盡也又無盡者一事
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復
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無盡也。】


「二言解釋者至以顯無盡。」


【釋曰上之立義既是大緣起法該攝無窮今此玄
門但於本法之上洞明玄玅展轉難思故言解釋。】


「問何以得知至顯無盡義。」


【釋曰準經立數十十無窮故法無窮而知無盡也。】


「一者同時具足至同時顯現成矣。」


【釋曰則具教等十對同時相應具足圓滿故曰無
有前後此約當門中具也具足一切下明具餘門
此亦釋成總義若唯具當門不成總故然九門具
教等雖同於義各別謂相容門即十皆相容謂教
相容義相容義理相容事相容等若相即門即十
皆相即下例然故曰參而不雜此依海印等者彰
[009-0251a]
緣起實德之本也玅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
會一法道場中。】


「二者一多相容至重重無盡故也。」


【釋曰初法二喻三例餘謂此門中約用明相入義
故舒巳一法徧入一切法中即攝一切令入巳內
舒攝同時無有障礙是故鎔融應成六句一或唯
入以一入一切故二或唯攝以一攝一切故三即
入即攝同時無礙故四非入非攝以入即攝故非
入攝即入故非攝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六或
絕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絕故如彼下喻明可
知一事既然餘事皆爾故云餘一一門中等。】


「故此經偈云至功德故能爾。」


【釋曰此是晉經引證一多相容不同之義初句一
入多次句多入一是相容義後二句明不同義仍
示德相若唐經則云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
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徧。】


「然此一多至思之可解。」


【釋曰結顯也初結相容仍體下結不同所由下出
因故同體則互徧相資異體則諸緣各異攬此之
因故得一多相容不同也。】


「三者諸法相即至自在無礙成耳。」


【釋曰此上諸義等者指十對法廢巳同他舉體全
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巳令彼一切即是巳體
一多相即混無障礙是相即義以上相入則此彼
[009-0251b]
互存如兩鏡相照但約力用交徹明耳今此約有
體無體故言廢巳廢巳則巳無體也同他則他有
體也解行境別六句同前一者一即多二者多即
一三者亦一即多亦多即一合上二故此之三句
皆是一多多相即四非一即多非多即一亦由一
多相即互相奪故成俱泯句五或具前四以是解
境竝照明故六義絕前五以是行境言亡慮絕故
下諸門句數準之。】


「若約同體門至悉在初門中也。」


【釋曰克因顯示也即自具足攝一切者謂前一緣
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之義故亦相即以多一
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本一有體能作多一令
一攝多如一有多空既爾多有一空亦然然此自
下明同體入義謂一緣有力能持多一多一無力
依彼一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一入多攝反
上故相入重重也在初門者總中也。】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