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5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宋-道亭 (master)



No. 995-A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敘
朝散郎尚書主客員外郎輕車
都尉賜紫金魚袋 楊桀 撰


塵中本無華嚴世尊割出華嚴教義上實無分齊賢
首述為分齊章一乘法輪運古今之通轍十蓮華藏
莊性德之玅因佛智潛入眾生心眾生心中具正覺
道場不動遍九會於同時海水湛然含萬形而齊印
大中小法豈有殊塗過現未來全歸一念珠陀羅網
主伴交參芥琉璃瓶洪纖炳燿但緣封執誤入沈淪
若生佛家自獲帝寶三車出宅駕露地而功全三鳥
出籠入太空而跡泯不逢哲匠曷測淵源大唐長安
薦福國師符彌陀因地之名蓮生當處贊毗盧稱性
之典日照高山以此章釋無盡章以此義解無量義
判五教而歸圓教辨十宗而顯頓宗大開三昧之門
不入二乘之手夫大經有賢首品如來有賢首號菩
薩有賢首稱達哉斯人宜其旌德是書三卷行世累
年演暢旨歸必資奧學因觀義苑乃述序云。
[001-0185b] No. 995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一并序
霅溪普靜沙門 道亭 述


果海迢思杳絕名言之象因門緣起始彰德用之
宗是以如來於蓮華藏界海印發揮現無盡之身
雲塵塵互入說難思之教海念念圓融克收上達
之機一乘頓證普被聞熏之器八難齊超暨於化
霑忍土漸布慈雲三乘初唱於鹿苑一性後譚於
鶴樹化緣既畢白虹繚繞以飛空大願弘深具牒
森羅而布剎邇後時移處異聖少凡多大義或乖
微詞致爽人天亂轍二玄參雜於玅宗權小殊途
五性相傷於緣起故我大師賢首孕神光於榮國
攬智鏡於香山博綜羣詮愜張了義權衡五教權
實於是乎星分木鐸十宗競執皆從於矩方高驤
圓極類華嶽之峩峩掩映餘詮若丘山之弭弭遂
著靈篇三軸玅義十章雖清涼廣闢於雜華定慧
潛通於了義考其箋釋古今未聞道亭學慚大識
智恥雄才輒事操觚用伸解釋冀流通於無極見
先祖之深衷矣題稱義苑疏者芬披眾義若華囿
[001-0185c]
之敷榮布置羣言撮題綱要之謂也其次題目本文開章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上」


【釋曰初出體二辨相三釋名四作對初者性海冲
深智行融會義門廣闢勢變多端論其體性不出
海印三昧所以爾者良由此心具足實德不動一
處能現萬境然而所現境不異心能現心不異境
境智不分譬如大海雖入眾流同一鹹味雖能現
影亦不變異此明其總也若更別而伸之則所依
體事攝歸真實彰其無礙周遍含容此四融通為
一乘之正體二辨相者圓融國土差別世界海等
種種境界以為其相故以國土世界不有心外依
正交參一多涉入十蓮華藏如因陀羅網互現影
故三釋名者華嚴從法得名以五色大蓮華莊嚴
故名華嚴常有光明金剛蘂幢以貫其華以此莊
嚴法界故名華嚴若從喻者華喻功德萬行嚴謂
飾法成人一乘者一謂無他義掩映獨秀故乘者
運載義因果交接故教能轉物流演無窮義乃隨
宜舉體成動分齊者海印炳現無分齊之分齊亦
本末具彰故稱分齊章者明宗定義落落區分四
作對者章為能詮上皆所詮即能詮所詮對華嚴
是能詮經名一乘等是所詮義理即名義對一乘
是其體教義分齊是其用即體用對。】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釋曰京等所處沙門下能依人京者大也則有唐
[001-0186a]
西京古之長安今之永興是一境之都名大薦福
者精籃之別目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間如
國家九寺今既統釋眾所居則練行治惑業者相
嗣續於其間故亦云嗣也沙門西竺語此云勤息
然有四種一壞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治道沙門
四勝道沙門今國師退非壞道之凡進非勝道之
聖駕說開宗法喜禪悅中間之二沙門攝也法藏
者教主之名字之與號俱稱賢首生有唐為金輪
皇帝之師原其道遠承龍猛天親近稟終南至相
所以探玄肇啟則晉典流煇義疏中興則唐墳發
曜開宗分教高鎮羣夫大業靈蹤屈伏邪黨教傳
至道諸聖同途先覺後賢一門遊趣故稱曰述演
義云傳古非作又云作者曰聖述者曰明明聖者
述作之謂此乃謙之謂歟。】


「今將開釋迦至義理分齊第十。」


【釋曰總別標章也如來者具有五義一就理顯謂
法性名如出障名來二唯就行瑜伽云言無虗妄
故名如來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三理智合說轉
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學名來正覺第一義
諦故名如來此與成實大同四離相說般若云如
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五融攝說謂
一如無二如若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
為如如外無法來大海波澄連天一色萬象色空
大海斯即如來定心識浪波澄心境一際依正萬
[001-0186b]
物炳然齊現如海印文故云海印三昧翻為正受
亦云正思一乘教義以現釋題略作十門者良以
此法稱性無窮非筆墨所盡故海雲比丘以大海
量墨須彌聚筆尚不能盡一字法門今就緣起因
門束其義理以為十門啟迪玄奧故云今將開釋
略作十門然十門割㓨聖言聯彰有緒且夫性海
冲融眇然寥廓色含無外德用齊彰將欲逐機漸
施末教先於海印頓演此經顯一乘中正之道故
受之以建立一乘第一教因機顯權實更資教義
互彰或廢或立據宗定義則義象炳然若以實奪
權權但名相推因舉益殊途同歸頴悟一乘窮因
究果該羅眾行義備諸宗故受之以教義攝益第
二然則聖代言從機發受道無差大小偏圓稱機
獲益暨於能仁晦寂眾聖韜光識昧情生認權為
實教宗欲墜真界黯然是以竺天華夏歷代宗師
各逞其能用光法施開宗分教使聖說無差故受
之以古今立教第三諸師判教共猶各說身因大
義宏宗尚虧端的致使雜華至教昧略猶多玅理
超言疑滯義象圓根上器抑作偏人具德圓宗判
為隔歷故我大師賢首示生唐國高振圓宗庙雜
華之玄樞判法義之幽致義分五教理判十宗教
盡機圓廣大悉備故受之以分教開宗第四既分
其教且教之所明不出諸乘教則論其階漸斷證
之殊乘乃運載有情遠近之異以乘階教優劣自
[001-0186c]
殊以教就乘機心不忒若乃鎔融本末散入諸乘
或豎或橫或三或五乘教交涉本末更收成就機
緣無不周盡故受之以乘教開合第五開合雖知
起盡難辨是以窮初究末具彰本教逐機本教則
初成頓說稱性極談具德圓宗主伴無盡隨宜漸
教末代流通海印定中同時頓演逐機之教三乘
共演空有迭彰邐迤深玄時移處異甄分前後三
七殊流法就機分教非一準故受之以教起前後
第六教起前後大略雖知洞明意趣割折猶難葢
由機宜行定不定殊或有眾生始見如來成道終
至泥洹惟說小乘未嘗言大斯乃小乘根性終始
不移或有眾生初聞小教後覩大乘漸頓互陳空
有間錯其有三乘竝說終至鶴林一味上乘始終
一貫入同入別根欲性殊故受之以決擇其意第
七既知其意起盡由機未審教門儀式異相如何
初成頓演唱九會於剎那不同三乘逐機前後處
異蓮華藏眾寶莊嚴帝網重重塵塵互入不同三
乘處娑婆界木樹草座等十身更作染淨混融剎
土眾生三世皆說不同三乘化身受用經初列眾
普賢文殊佛境界中異生等眾不同三乘或列二
乘大小等類教依德本海印定流不同三乘後得
智出十方皆說主伴竝譚不同三乘一方一說隨
功涉徒位六位圓融不同三乘上下階降薰修玅
行行布圓融不同三乘各有分齊法門流類十十
[001-0187a]
無窮不同三乘局數增減一多事相即法界之法
門不同三乘即空即有等一乘三乘有茲十異故
受之以施設異相第八然儀式既殊詮顯必異故
分相十門所詮區別星羅五教月滿一乘故受之
以所詮差別第九分相所詮既伸必也的陳義理
之旨謂通明三性權實混融妄徹真源體無不寂
真該妄末無不稱真緣起之宗力用更作一多無
礙諸義交參六相圓融十玄炳現因門果海克體
相收故受之以義理分齊第十。】


「初明建立至二同教。」


【釋曰矧茲建立謂晉魏巳來譯經尚意傳教宗心
了義上乘煥若明鏡爰及貞觀名相繁興雖分半
滿權實混和縱認同歸猶乖全揀一乘既立權實
巳明同別雙彰法義克備首建一乘斯之謂矣。】


「初中亦二至自境界也。」


【釋曰果海離念而心傳故不可說理圓言偏故不
與相應十佛者成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
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隨樂佛等究竟
自證不對機緣卓然獨得自境界歟。】


「故地論云至不可說者是也。」


【釋曰有三義故一約果海可以總標令人知有名
為可說不可指片示人名不可說二約證處既此
所證離相離名還此法不可說聞以此遣言之言
當彼法故名為可說有言斯遣名不可說三約本
[001-0187b]
智謂以遮詮易解故名可說直詮不遠故不可說
又果海離緣故不可說所證就緣是則可說證智
為果分方便寄法等竝為因分若究竟佛果對普
賢因說則證智宜同果海為果分地智之因同普
賢因便為因分。】


「二是緣起至境界也。」


【釋曰雖正證離相故不可說後得帶相是則可說
故曰緣起因分約人指法云普賢境界普賢五義
具如別明。】


「此二無二至思之可見。」


【釋曰此上果分不可說皆不異於可說以實德普
遍故因分可說亦不異於不可說以緣修無性故
故云全體既云全體何言一分雖說一分義亦不
少故論云如實滿足攝取故意在於此也。】


「就普賢門至二該攝門。」


【釋曰就緣起因分列斯二者謂分相則諸乘逈異
該攝則法界融通故雖異而常同也。】


「分相門者至別於三乘。」


【釋曰全揀諸教宗也三乘有二一法華之前以三
乘權隱於一實此謂覆相之三二正當法華會上
破三顯一會三顯一雖談一性一相既有形對一
亦名三故賢首判終頓為三乘者意在於此今既
立別教一乘何以廣引法華對三之一耶然法華
之一意兼兩勢若乃會三歸一一屬於同稱性融
[001-0187c]
通法本如是故屬於別故演義云法華攝諸經歸
華嚴以別該同皆圓教攝此之建立乃是賢首一
家宗教以義定詮原佛本意攝末歸本故作斯說
若據天台教相三觀伸明一經旨趣但齊今終巳
詮修證尚未指陳同別之談斯義寧顯下文建立
大略如斯但為排法相宗權實混和故對昔三較
量一實切不可以此一乘要異三乘便同終實之
一何以故若此唯終更於何處指明別教一乘耶
昔建一乘應同虗設故。】


「如法華中至一乘教也。」


【釋曰虗指三車而羣子競馳大難既夷乃無有二
故云虗指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
嚴安穩第一然長者無虗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
無有虗妄初說二乘引導眾生然後但與大乘而
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畏等諸法
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故云是一乘教也。】


「然此一乘至略有十說。」


【釋曰標定乘教葢由相宗但立對小顯大通相之
意未於大中顯有權實故此依教揩定使聖意昭
彰耳。】


「一權實差別至示真實相。」


【釋曰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
令得出巳是開權故云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
便門又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
[001-0188a]
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是顯實
故云別授大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相四衢即四諦
也。】


「若彼三中至復更索耶。」


【釋曰質權濫實也謂言臨門三車是實同露地者
便合出門上車不當更索後既有索是知虗指若
約法說昔三乘三界門外二乘出界無有實果菩
薩出界豈有實證俱無實證名不上車明知三乘
皆是權設。】


「亦不可說至唯二乘故。」


【釋曰質他外救恐彼救云門外索車但是二乘非
是菩薩便質云以經不說得彼牛車故又救云父
先所許唯是二車故質云又不說彼先許車唯是
二車故何以故三車同索故。】


「是故經中至所標趣故。」


【釋曰諸子皆索明皆無體不見羊鹿故索羊鹿今
索牛車明無牛可見既索牛車明同無體故牒索
耳索車是喻約法云何古有多釋略要有二一者
機索二者口索言機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門出
三界苦謂巳究竟不解索乘巳被淘練一乘機發
宜機叩聖義言索耳佛知機熟靈山集會為說法
華一極之旨即是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二口索者
巳集靈山三乘三根皆悉啟言求法求記即是索
車為說與記令其修證即是等賜菩薩聞是法疑
[001-0188b]
網皆巳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皆是賜義三
乘所求果說一權果二實果權則一乘誘引得出
三界實則三乘方便相盡終歸一極文云後得大
車非本所望言以是元意所標趣者如來標三乘
令趣一實故也。】


「問二乘各得至更索耶。」


【釋曰聲聞四果四向緣覺一果一向菩薩五位究
竟故云各得。】


「若依小乘至皆無得也。」


【釋曰謂聲名本影教也諦緣諸度行也有餘功圓
四智云三乘此之設化就阿含門隨宜引導故云
昔日伹有言教等以彼三乘之人約大乘終教巳
去竝不名究竟出世何以故以人執煩惱未永斷
故但能折伏而巳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
辟支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
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故云今言俱不得者以望
一乘故是故以實暎權等者則破三顯一開方便
門示真實相實現權亡故皆無得。】


「為欲迴彼至進入別教一乘。」


【釋曰為欲下標示會權歸實若不下返質揀濫若
非下按定權乘以至下會同入別所以爾者葢為
三車虗設諸子奔馳羊鹿二乘既廢牛車權教寧
存是故大乘亦說迴也厥或執彼牛車權乘為實
確乎不可廢者且退非凡夫二乘進非露地一實
[001-0188c]
進退共凖權義決然故云更是何色人也彰權隱
實令彼奔超權位功成終歸一實故云後皆進入
別教一乘既云後皆入別應知初入於同也亦可
隨機不定耳。】


「問臨門為實不實耶。」


【釋曰此實非權實之實乃是有三乘引攝之實事
故也。】


「答實不實至唯一相也。」


【釋曰非不實者言是實也非是實者謂權設故此
之三乘在本乘則為實在實教則為權雖涉兩宗
克體是一故云此二無二唯一相也。】


「二教義差別至俱是教故。」


【釋曰但有其名者明皆無體雖無生智是二乘車
體大六識智是牛車體二乘是智尚非真實大六
識智豈有實耶故云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是故經云至俱不得故也。」


【釋曰以佛教門明無實體但是三乘聲教引攝虗
譚令離三界繫縛逼迫兼亡故云出三界苦為彼
權宗云出界外但是二乘非于菩薩故質云以經
不揀故經既不揀定是三乘又彼權乘依言求果
畢竟無成與彼二乘宛然無異故云亦同二乘但
不得故。】


「三所期差別至非本所望。」


【釋曰昔日隱實彰權故云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
[001-0189a]
許三車暨乎靈山顯本舒懷方談一實三乘不知
大事得之邂逅故云非本所望。】


「是故經云至非本所望也。」


【釋曰良以如來知彼機緣未熟未能盡受大乘法
故於一佛分別說三明三皆虗指也由皆虗指即
無體故後得大車竝非本望若昔大是實今得牛
車何非望耶故云非本所望本非希冀亦不可說
等者返質救權類前可解聖言無失者因經不揀
通相論三昔大為權故無有失。】


「四德量差別至即體具德也。」


【釋曰界外牛車大乘權法縱談無漏亦屬有餘隱
閉一乘故云不言餘德若乃露地七寶大車譬彼
界外了義一乘眾寶莊嚴類夫恒沙性淨功德云
體具德也。】


「又彼但云至以明異耳。」


【釋曰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所
以潛興密應冠聖該凡故云用殊勝也言喻則僕
從寶車執衛多力約法乃萬行齊修同遊寶所云
行眷屬雖談德行主伴猶虧同教一乘煥然一致
上云法華意兼兩勢斯現一也。】


「又彼三中至非適一也。」


【釋曰權教大乘教理行果熏染識心為趣寶之先
容故云以彼宗明一相方便若乃具德圓宗因果
交徹依正互容染淨融明德用齊致故云此則不
[001-0189b]
爾主伴具足經云下指喻合法也。】


「此顯一乘至以明異耳。」


【釋曰此顯一乘無盡等者則是所依體事理事教
義十對二十事周遍含容重重無盡也此義廣如
華嚴略如法華者且法華是隨宜漸教之終華嚴
是稱性圓融之始經宗既異安得同年而語哉然
則然矣據古佛之道吾祖之教未甞不異而未甞
不同也何則語如來初成正覺頓演華嚴無盡義
海此為別教最後開權方說法華一實之旨此為
終教曰未甞不異若乃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從本
而流末會三乘歸一乘攝末而歸本此本無別故
曰未甞不同也若約法華羅列義相三諦圓明但
當理事無礙故屬於終也華嚴海印炳現德相無
涯全彰事事無礙故屬於別此是吾祖之教未嘗
不異也洎乎法華理事既圓融同性海其百川浩
蕩同歸於海海無異味故屬於別演義云即此同
中必有別義故曰未甞不同也此之同異賢首宗
乘約義斯顯若天台時部獨美法華不知法華終
歸本教此約別教一乘以明異者上云法華意兼
兩勢斯現二也。】


「五約寄位至寄一乘法。」


【釋曰約位以寄乘也謂初地明施復顯人王即是
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
色無色乘故以初三為人天乘寄在於世間四地
[001-0189c]
初斷俱生身見觀於道品同須陀洹五地四諦理
終寄阿羅漢六地觀緣寄於緣覺七地一切菩提
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薩寄出世
間八地巳上既是一乘合不云寄但可云出出世
間今云寄者亦可別位以故所以爾者謂賢位始
終巳圓融自在登地巳去則甚深甚深言所不至
是故若不寄位何以顯深不包三乘何以顯廣。】


「若大乘即是至巳上一乘法也。」


【釋曰約上經論寄乘之法配屬法華指定臨門大
乘牛車決如是權是以前既非六地小乘緣生後
又不同八地一乘淨土妙行故云則三乘俱是出
世自位究竟也言究竟者小乘則以三昧力止息
化城菩薩則四智功圓報居色頂。】


「問若爾何故至作是說耶。」


【釋曰因攝論合聲聞緣覺為一大乘菩薩為一是
二乘故此二具三同名出世八地巳上名出出世
間故三乘之言隱而不說賓家不曉二乘合三之
旨故成斯問。】


「答既四五至具如下說。」


【釋曰約前後揩定質彼七地是權教大乘故云是
何色人也既是三乘方便引攝名善出世具如下
說者以文乘教開合中也。】


「六付屬差別至為報佛之恩。」


【釋曰如來現在根熟巳調一稟尊言無不懸契大
[001-0190a]
師滅後若有眾生信樂佛慧我諸弟子菩薩大士
如佛在世演一乘法故云當為演說此法華經等
或彼根緣未熟不堪盡受甚深法者亦如佛世隱
實施權淘練根性故云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
利喜謂示義教行得義利具解行故成於喜此之
付囑類同法華第三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
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
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
滅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等此則佛世根未熟故菩薩
與記方便令發心後事是同但眾生與聲聞耳。】


「解云餘深法至作此付囑也。」


【釋曰特解餘深以餘揀一以深揀小恐彼權宗濫
一故權實不分濫小故大小不辨有乖聖意封執
後隨故作斯解。】


「七根緣受者至假名菩薩。」


【釋曰性起唐經譯為出現品者唐云修習種種菩
提分法未聞等者謂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
德法門或時聞也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
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故曰假名大疏云
積行菩薩曝腮鱗於龍門則權教次第修行者是
也。】


「解云此明三乘至不同彼也。」


【釋曰此明三乘菩薩等者謂不可唯局釋迦所化
[001-0190b]
乃往古劫於餘佛所發心修行迄至遮那會中根
猶滯權未稟玄要故云未熟等當知是前法華經
內餘深法中等者且華嚴是初成頓演法華是最
後方談一重隔歷餘深文是如來滅後未來世中
不信受者與夫華嚴兩重相隔何以却言不信不
聞此一乘經是餘深中人耶答前不云乎不可唯
局釋迦所化於餘佛所發心迄至遮那根猶未熟
故不相違亦可三乘漸教雖有間斷華嚴至教通
方之說前後際而無違獨據遮那一佛所說亦有
理在華嚴是別教者不共般若逈異餘乘故也。】


「八難信易信至是法甚為難。」


【釋曰從凡至小從小至大展轉較量方見斯法高
深玄要淺智莫窺難信難解也。】


「解云以此品中至對比決之。」


【釋曰賢首品談德業該收所以十信道圓一念該
於佛地故云即攝一切位六相圓融就此而該。】


「九約機顯理至無盡佛法。」


【釋曰此之三乘行相良以十地之內以法相為觀
門故四地道品成無生之慧光五地諸諦窮真俗
以化物故云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六地般若
要觀緣生研窮性相般若現前故云樂於因緣法
為說辟支佛七地窮一切菩提分法權實雙行故
云饒益諸眾生為說菩薩道此是當位菩薩二利
雙修非是懸指昔三乘中所見也。】
[001-0190c]


「解云此明至文之差別也。」


【釋曰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者謂未了心絕諸相
令悟相盡唯心故談一相一寂既云一相何以論
三乘免形對故屬於三作大法師等者謂由八地
中七勸該羅方見無功之道九地居法師之位藥
病須知不將四十辨才何以廣能化物故云明說
法儀軌利及有情不出一乘三乘故此地開示也。】


「十本末開合至智藏大海。」


【釋曰教逐機興乘分大小隨功涉位果滿僧祇故
云菩薩法諸佛法原其逐機之法因中則有至果
全無縱立佛乘也是阿含假說故此文中皆悉流
入智藏大海。】


「此文約此至差別理耳。」


【釋曰從本流末故有四乘之法攝末歸本但顯一
乘。】


「此上十證至煥然溢目矣。」


【釋曰法喻義括也謂如上十門經之與論證成三
乘外別有一乘如觀指掌類彼蓍龜辨其吉㐫明
鏡鑒其妍醜略如下辨者第九所詮差別行位分
齊中釋之耳。】


「二該攝門者至不異不一也。」


【釋曰海印定中炳然齊現一切偏圓妙嚴品說菩
提場地演一代隨宜之教是故此云一切三乘本
來悉是彼一乘法有二門故者謂不壞相故不一
[001-0191a]
體含容故不異是以上之一乘三乘克就別教而
說。】


「初不異中至即三故不異。」


【釋曰體相既融故左右皆悉不異而得相即。】


「問若據初門至而得進修。」


【釋曰若據下牒其難本末知下開兩關若存下牒
而難之。】


「答有四句至更無餘也。」


【釋曰即者是也三既是一何須更泯故不待壞三
若是一不妨三相宛然故不礙存其猶洪波即水
不礙波存是以三乘之徒得有依附由三是一故
無可存如波即水但見泓澄如練殊無流動漂淫
繇是三乘得契一實雖則存亡有異大率本是一
乘故言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二以一乘至下同教中辨。」


【釋曰隱顯四句反上思之者應須例前問答方見
其義問若據次門一即三者未知彼一為顯為隱
若顯如何唯三若隱彼一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
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三故不待隱二由即三故不
礙顯三由即三故無不隱四由即三故無可顯由
初二義一乘機得有所依由後二義一乘機得入
三乘由四句俱即三故是故唯有三乘更無餘也
是故文云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
者謂權起必一向賴於實是故攬實實不失實現
[001-0191b]
未必一向藉於權故泯權權不立是故三乘即一
雖具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具隱顯竟恒無。】


「二不一者至而明不異。」


【釋曰義門異故不一法遍通故不異此二雙融法
本如是。】


「又此中不一至此該攝門也。」


【釋曰如此跨節配者良以二門義門雖異體本該
收故作此解思之。】


「二同教者至於中有七。」


【釋曰標章科列全收諸教宗也同教有二一三乘
同謂三乘同歸一佛乘則終頓二教雖說一性一
相不辨德用該收二一乘同謂別教中有一性一
相事理無礙言思斯絕同彼終頓之二故下之七
義六重不出斯二故同教之幽包含無外初分諸
乘謂一乘之深無量乘之廣後融本末此之深廣
同一法界耳。】


「初約法相至一乘故也。」


【釋曰初法相下示交參相而義理皆別下料揀是
則下出意因陀羅此云能天帝則是帝釋殿網及
微細者如淨名毛吞巨海芥納須彌法華常在靈
山等而主伴不具常知此約一乘同教說而不說
十等者謂一乘以十十無盡為宗三乘限無盡為
過而義理皆別者謂三乘雖有五眼六通而歷別
不融一乘則十十無窮一多無礙且夫一乘三乘
[001-0191c]
優劣天隔何以彼此相參耶為欲方便顯此一乘
令易信受故作斯說所以一乘垂三乘則令彼欣
趣三乘參一乘則勝進有期故曰兩宗交接等成
根欲性者上兩宗交接是其竪成根欲性是其橫
根者一向發起聖道之根欲者樂欲性者種性三
義各別故云橫也是十力中三種力所知之境初
即諸根勝劣力次即種種解智力後即種種界智
力界即性也。】


「二約攝方便至大事故等也。」


【釋曰會取昔三歸今之一以廢昔三立今一故故
約會取昔小尚取況昔大取以其理不可分行是
佛因故若約廢昔則昔大亦廢況於小耶以其約
教虗設界亦虗指故並皆廢也然開廢等言約教
則廢三立一三教虗設故約理則開三顯一言有
三理覆於一極開無三理一極自彰故約行則會
三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約果則會三歸一三
乘之因同一果故故云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因
故也謂非三非五曰一廣愽包含曰大以此化物
曰事上云攝即是會也。】


「三約所流辨至即大乘也。」


【釋曰此中先明從本起末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
三故云悉從一乘流故後明攝末歸本會昔之行
欲明三即是一之義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毗
尼此云調伏會二歸一故即是大乘則會三會二
[001-0192a]
亦以備矣。】


「四約就勝至融大同一故。」


【釋曰謂昔執三疑一執小疑大故為開方便門顯
真實相其實三皆歸一今特就勝而言故唯指大
乘為一乘耳良以方便適化體非本然故以望別
教權實宛異同是菩薩所乘故者叡公云至如般
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包乘
者以之而運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本應勸之門
不得不以善權為用權之為化悟物雖知於實體
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方便虗設既廢所以經
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止息故說二
等者為昔小乘猒三界苦希求出離根性既劣奔
趨小徑故以化城令彼止息若望上別教等者謂
至如般若諸經昔日之實不兼主伴亦屬權乘故
指餘二者則大小二乘開一異三故也若望同教
即聲聞等為二者以彼菩薩所行不乖一實融大
同一故。】


「五約教事至在靈山等。」


【釋曰法華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何以故以法華
中亦顯一乘故其處隨教即染歸淨故說法華處
即為實也漸同華嚴不離其處故是同教未說十
蓮華藏及因陀羅故非別教也。】


「六約八義至如問答中辨。」
[001-0192b]


【釋曰依攝論者論云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
二頌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
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
竟說一乘世親釋曰前偈以顯了說一乘後偈以
密義說一乘無性論云一為引攝一類者了知不
定種姓聲聞趣彼解脫方便引攝令依大乘而般
涅槃故說一乘二及任持所餘者為欲任持其餘
不定種性菩薩恐於大乘精進退壞故說一乘三
法等故者謂真如諸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真如
無有差別故說一乘四無我等故者補特伽羅無
我同故此是聲聞此是菩薩既無實異故說一乘
五解脫等故者謂彼三乘於煩惱障解脫無異由
此意趣故說一乘六性不同故者謂諸聲聞不定
種性有差別故謂迴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種
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說一乘七得二意樂故
者一者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說彼我
無殊故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諸聲聞舍利子等受
佛記別得如意樂與佛無二由此道理故說一乘
八究竟故者依究竟故說一乘非無歸別由過此
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最為勝故佛說一乘上皆
論文但義加一二等言使顯然故也。】


「七約十義方便如孔目中說。」


【釋曰方便乘者分別有十一對三寶分別佛寶是
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無盡故法僧即不
[001-0192c]
定二對四諦分別滅諦是一乘三諦是三乘何以
故滅同無盡故三諦即不定三對二諦分別第一
義諦是一乘世諦是三乘何以故第一義諦同無
盡故世諦即不定四對過分別無恐怖者即是三
乘何以故如來藏等依即無過即同無盡故六識
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
苦樂求涅槃由是俗諦故依緣不自在故五對人
及智分別有三種人成三種智者一若善男子善
女人成就甚深法智以為一人二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成就隨順法為第二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
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乘智後之兩人是三
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是證智同無盡故後之二
智未證實法是不定故此依勝鬘經六對所解了
法虗妄契實分別隨文解義是三乘法知虗妄契
無分別是一乘何以故契無分別同無盡故隨文
取者即不定此依楞伽經義說七對一乘三乘小
乘分別一乘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
即無盡故三乘等即不定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
別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無盡故中
乘小乘義即不定如經會三歸一故九對世間出
世間出出世間分別出出世間即是一乘餘即三
乘何以故出出世間勝同無盡故餘二即不定如
法華經界外露地別索車者即是十對譬喻分別
[001-0193a]
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寶珠繫汝衣
裏及窮子等即是三乘何以故髻珠王秘甚深故
餘即不定此依法華經說上來所辨於眷屬經中
欲顯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故於方便之處示
一乘名令進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說。】


「依上諸義至同非別也。」


【釋曰結揀同別也此猶屬於通相應更於同中料
揀方見聖意該收且一乘垂於三乘俾三乘同趣
一實乃三乘同也三乘參於一乘法兼具德一乘
同也餘準此而知不可妄生異說耳。】


「二明二乘至愚法及迴心。」


【釋曰初一乘三乘者三一分故顯實開權顯實故
四衢所授大車開權故臨門三車外別無愚法小
乘故云合愚法同迴心二大乘小乘為二乘者大
小分故權實混和故合一同三多符法相別開愚
法半字無乖三聲聞緣覺為二乘者唯局小乘利
鈍分故無殊鹿苑愚法迴心二因既兼故云此通
等。】


「又初約一乘至準可知之。」


【釋曰初約一乘者既開權顯實則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次約三乘者既符法相權實混和顯了
三乘以為了義後約小乘者謂鹿苑初譚利鈍雖
分未堪聞大耳。】


「三明三乘至故有三也。」
[001-0193b]


【釋曰設小施權會歸實所以設小故下開愚法施
權故中有三乘會權故上開一乘明此三乘隨宜
漸教亦以備矣。】


「以經中愚法至別有一乘。」


【釋曰但約法約喻展轉揩定小乘三乘一乘之義
耳。】


「問何以得知至所引中耶。」


【釋曰謂彼權教小乘據其本宗皆所作巳辨更無
進求何為所引故有斯問。】


「答以彼愚法至能折伏而巳。」


【釋曰良以終教之人須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無斷
而斷方為斷證若彼愚法之尚不了法空焉知惑
體由是但修折色明空折伏煩惱止息化城故云
竝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故彌勒所問至義在大乘中。」


【釋曰不能如實者謂無廣大心則希心怯劣遂不
知惑體元無但著相修諸菩提分法抑剉現行故
云不能究竟等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
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斯乃滯寂沉空
故曰非真滅度若不信此法者謂不信自心真如
返增忻厭縱獲果證墮無為坑故云無有是處病
根欲盡般若方談淘汰根機方窮果證故云欲得
阿羅漢果等。】


「是故大乘必具三也。」
[001-0193c]


【釋曰躡前起後也謂般若通彼三乘雙明權實故
茲必具。】


「普超三昧至是其事也。」


【釋曰約人名藏也謂詮聲聞教理行果為聲聞藏
詮緣覺教理行果名緣覺藏詮菩薩教理行果名
菩薩藏此乃約教行別故備開若約理果同故伹
有二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也唯大乘者權教大乘
三乘顯了故餘二乘中則無此者愚法二乘不兼
菩薩故入大乘論亦同此說者貫下諸文不異普
超三昧經耳教行位果等如下所詮差別中當辨。】


「是故當知至分齊別也。」


【釋曰指定分齊起後共不共教分其本末之異。】


「章由此義故至故云共也。」


【釋曰梵語般若此云智若云那若此云慧波羅密
此云到彼岸體具權實權故三乘共聞名共般若
實故一乘頓悟名不共般若故指如不思議經謂
超越圖度逈出言象矣不與聲聞共者深不可窺
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千門潛注德用該收迥
異諸宗謂之唯說別教一乘不同佗宗一因逈出
一果不融隔歷之別耳如四阿含名不共者則別
教小乘居然易別故通說三乘法者三乘同觀性
空而得道則各隨所證得云具獲耳。】


「此中通大至即其事也。」


【釋曰通大之小等者謂遊心顯了分解法空故非
[001-0194a]
愚法通小之大等者謂引攝小乘法非究竟故非
一乘梁攝下引證可知但以如來成立正法有三
種故既彼論亦云第三最勝居三乘後則三乘非
了一乘方實故名善成立。】


「若言說大品至理不疑也。」


【釋曰牒計返質也竊謂權教之宗執彼大乘以為
了義故認大品等經唯說大法但以一音異解故
有小乘之二通為三乘者便質云說華嚴時何不
一音異解權證小果不假餘宣阿含等教耶又說
阿含時何不一音異解便登菩薩位次不假更說
般若等經耶二既不然故決定斷云是故當知三
宗各別隨其根品為說諸經不可雷同執其圓音
教本耳。】


「二者大乘至異於二乘故也。」


【釋曰此中云三乘者則是菩薩緣覺聲聞也融一
乘同大乘者良以約開顯故菩薩所行不乖一實
故得融耳合愚法同小乘者方便門開皆同所引
故合三乘言教理可知者據開顯說約教則廢三
立一三教虗設故約理則開三顯一言有三理覆
於一極開無三理一極自彰故故結云此約一乘
辨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者如上權教大乘三乘
為顯了故三者小乘自有聲聞緣覺者愚法三乘
此中佛法但慈悲等者謂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
波羅密以無常狼伏貪愛羊令煩惱脂消功德身
[001-0194b]
肥直至菩提成真佛故故異二乘。】


「四者或為至准上可知。」


【釋曰初則臨門三乘并露地一乘為四則合聲聞
歸廻心耳二則上至一乘下該凡小則如來初成
道時為提謂長者等談人天乘次方說小故此總
開矣三則將彼人天對其深密漸深顯了三乘故
亦為四。】


「五者或為至准釋可知。」


【釋曰初則實與權小謂法華深密并其鹿苑為五
二則眾聖凡愚謂深密與提謂等為五三則老比
丘佛與愚法聲聞緣覺欲天及梵世為五以權乘
說無色界天無體故此乃初實二權三小竝談五
乘故也。】


「六者或無量乘謂一切法門也。」


【釋曰華香雲樹即法界法門剎土眾生本十身之
正體若覩斯法悉悟心喜故為無量。】


「故此經云至上來分乘竟。」


【釋曰引文結證驗知前來所說非無稽據然上諸
乘從一資多遞互映帶窮本究末義備諸宗方彰
緣起之奧以成同教該攝之旨歟。】


「二融鎔本末至三乘教等也。」


【釋曰一乘為本三乘為末諸乘者從一至于無量
會融無二者謂彼此該收同一緣起無障礙法界
耳二門者初則開權顯實二則隱實施權雖成二
[001-0194c]
門而體融會次文示之。】


「初則不壞權至體無二也。」


【釋曰義相異故能三能一理貫通故三一互即故
云一三融攝體無二也。】


「問若爾二門至有權實耶。」


【釋曰由相即故乃成一致權實焉分故成斯問。】


「答義門異故至終恒無盡。」


【釋曰義門異故者定其義宗不乖權實理遍通故
者出其由致無違融攝何者下徵而釋之終歸一
實本法皎然矣。】


「由此融鎔至准思可解。」


【釋曰初句直顯逈異諸宗故第二施權覆於一實
故第三權實混融該攝差別故第四義極因圓果
超言念故實乃法本圓通觸事皆道故云隨於一
門等。】


「餘釋乘名體至建立一乘竟。」


【釋曰指餘結示釋乘明體見于上文疏中耳。】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一
[001-019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