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5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宋-道亭 (master)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七
霅溪普靜沙門 道亭 述


「第七二乘迴心者有六種說。」


【釋曰標章列數也。】


「一或一切至小乘中說。」


【釋曰我生巳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受後有故
皆無迴心此據本乘以說。】


「二或一切至此約終教說。」


【釋曰初約大乘以標以悉下約因緣以釋根本下
示迴心之本小乘下彈方便須迴言以悉有佛性
者謂定性二乘悉當成佛故則體大為因用大為
緣合會熏彼無明故起心而向大也。】


「問如瑜伽至不應理故。」


【釋曰初引諸論為難端既本下正難因亡言入無
餘者謂灰斷沉空諸識麤亡故言不就也既本下
縱奪非理。】


「答彼論依始教至不復起也。」


【釋曰示論指權有二義故初約本識唯妄故說有
滅二順小沉空故言不起權有斯理故說不迴。】


「今約終教至得生心也。」


【釋曰初約實故明具分唯識二指二乘迷其斷證
[007-0231c]
不可言滅又由下牒彼無證定成方便既成方便
以何迴心故指四因為生心之本也四因者謂佛
性大悲無明與不究竟也。】


「問如生心至分齊如何。」


【釋曰既許生心應歷時分故茲問也。】


「答由根不等故去有遲疾。」


【釋曰二乘四果根行不同故經時有謂下之八六
四萬是也。】


「遲者經劫至但總相說。」


【釋曰此文初法二喻三合四解言味著三昧樂等
者由修三昧定折伏煩惱得出三界安住無餘猶
暫止息然雖暫止不復退凡由滯著故經歷時劫
譬如下舉喻躭三昧酒醉寂滅瓶合法可知但總
相者未分諸果之別時也。】


「若差別說至菩提心位。」


【釋曰縱爾根機不等歷時短長要且皆登無上大
菩提位心冥果海也。】


「如涅槃經至菩提之心。」


【釋曰引經明四果與獨覺經劫得果次解受生發
心云。】


「解云此明至便能發心。」


【釋曰須陀洹人受七生等者謂未斷修惑名為預
流生極七返即登無學言七返者謂九品修惑能
潤七生且上上品能潤兩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潤
[007-0232a]
一生中中中下合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一生如
七步蛇步盡命終此是七返聖人若家家者頌云
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
果釋曰斷上三品四生巳損名受三生更斷中上
一品復損一生故斷四品總損五生伹受二生故
云三二生家家也故無斷一二品惑名家家者以
得初果起大加行必無斷二等亦無斷五生家家
者由斷第六即證一來無一品惑能障於果故言
家家者家不一故家家有二一天家家或於欲天
受三二生二人家家即於人中受三二生後證圓
寂此是家家聖人巳釋上半下半明其向果既斷
六品得於一來故斷五品名趣果向此人在於定
中經八萬劫生心歸佛受正教化其第二果伹斷
二生者謂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即便入滅在於寂
定經六萬劫方乃發心受佛教化其第三不還果
者論云斷第七八品一生名一間此即第三向斷
九不還果故釋曰若斷七八餘第九在亦有一生
而為間隔故名一間有一品惑不證不還有一生
在不證圓寂皆名一間即此一間是不還向九品
全斷更不還來生於欲界成不還果羅漢向果斷
上二果七十二品可知經劫迴心亦準知此是漸
證聖人此上三類皆就修道而明也若是見道更
斷八十八品分別麤惑如常所明上斷惑疏中不
記愚法小乘惑者義見於此學者知之。】
[007-0232b]


「此五人發心至經爾許劫也。」


【釋曰既能迴心向大不知入何位次故此定其入
十信位何以故今彼知具達妄發菩提心修菩薩
道故又有義下說經時與前別也前約在涅槃中
此說在迴心中前義為正兼取後義。】


「如直往人至上來明遲者。」


【釋曰始從悠悠入信修行歷一萬劫成就發心登
初住位獨覺根雖大小不同明利相似故時劫同
也。】


「若極疾者至竝約終教說。」


【釋曰此顯根未熟教不遇如來但於出世方便淨
中受化聞經而證佛果天台依此經文立方便淨
此宗身土次下當明。】


「三或一切至引二乘說。」


【釋曰權乘三無二有引攝小乘作如此說可知。】


「四或非迴至約頓教說。」


【釋曰此教離相佛尚不存焉明迴向既無有迴亦
無不迴何以故雙亡對待故。】


「五或合具至攝方便說。」


【釋曰總收諸教前四既附於教故此合具也。】


「六或俱絕至一乘別教說。」


【釋曰初義深不可窺故無所迴何以故見所不及
故引文例知次義本來成佛故皆以究竟不假更
迴所引經例解此竝下約教以結。】
[007-0232c]


「問如一乘攝至如別處說。」


【釋曰初問二答問約三一得法答據漸入頓證之
殊於二教中皆有示位顯法初中亦位約信法約
大心悲智等行六度緣真次中道間頓悟法證難
思故十十法門以顯無盡言因陀羅慧比丘者即
六千之首是舍利弗之門徒由文殊大士象王迴
觀即道成言下義當解行身徧於五位法者謂三
生圓證以定位一得一切得故五位齊成也。】


「第八佛果至伹有修德也。」


【釋曰前中者常無常中也伹以此教得名而不得
義故無性德之常隨彼所修修成敗壞是故唯是
無常故遺教云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相引論
可知。】


「若三乘始教至相續起故。」


【釋曰約三常以明三身法身是凝然常故云以自
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者謂隱顯不定隱故言
離顯故言不離有斯不定故說無常修生功德是
無常者此通報化二身何以故轉識修成故故釋
義云以從因緣生故等一得是常者標次釋義云
以無間斷故相續起故無間即不斷常釋報身相
續常即釋化身故知三常明三身也次引證云。】


「莊嚴論云至俱常住等。」


【釋曰但以三常證三身俱常不證無常也。】


「若依終教至還歸真體。」
[007-0233a]


【釋曰約有為無為以定常與無常有為之智修生
功德故屬無常若知合本真無為一際故屬常住
何以下徵而釋之本從真流故者謂非真流之智
無以證真無明巳盡等者謂始覺覺妄盡故同一
本覺無復始本之異也。】


「故梁攝論至如彼應知。」


【釋曰證上本末同真緣修即性故也。】


「又智論云至非生滅故。」


【釋曰真妄非一故不與世合獨顯真常也。】


「解云薩婆若至起用唯是真作。」


【釋曰初約喻顯圓智周徧是故下揀顯真常法身
下明隨緣不變何以徵釋所以用攬真成也。】


「故起信論至乃至廣說等。」


【釋曰上引攝論說法身真常寂而能用此引起信
明報化即真用而能寂又論下示相即無礙之相
故云法身影現等謂法身屬體影現當用思之。】


「二總說者至隨義應知。」


【釋曰由此法身下明體不礙相由不變故下明相
不礙體全相不變二義鎔融者體相雙融同時無
礙此是明德相之法約此以明佛身故云是故佛
果即常即無常言具足四句一常唯真故二無常
唯相故三兩示體相同時四雙非以相奪故或非
四句者不變湛然故故曰隨義應知。】


「問若爾何故至非異耶。」
[007-0233b]


【釋曰此問由或非四句而起四句既非法非一異
故。】


「答若始教中至故非一也。」


【釋曰此教談法不即故約智證真以明非異然雖
非異且智屬有為真屬無為故非一也則是以有
為智證無為理如日合空定成二相也。】


「若終教中至無自體故。」


【釋曰緣起則成事故功德不虗無性則體空故離
而無體。】


「此中初義與至思之可見。」


【釋曰事有成事體空理有隨緣不變若乃二義相
順便成非異初門是也舉體全收故二義相違即
成非一次門是也以義差別下明非隔別也。】


「若依頓教以至常與無常。」


【釋曰此教絕待超言唯無住故云唯一實性身平
等平等斯絕亦絕故重言平等不可說有下佛相
也本來爾故。】


「若寄言顯者至如是準之。」


【釋曰即相見真猶屬寄言況識情分別者焉造斯
旨思之。】


「若依圓教至有常等四句。」


【釋曰初總標一約下別列一約用佛果既通三世
間等者謂智正覺眾生器世間融此三法以成十
身是故具有常等四句者謂三世既融是常有力
[007-0233c]
無力等故無常體用交徹故兩亦互隱互奪故雙
非。】


「二約德佛果至思之可見。」


【釋曰約德四義修生就緣起本有約實德兩亦則
相資圓融則雙拂故亦成四句上二下結勸。】


「三約體通四句至際故俱非。」


【釋曰以不說為顯故是常者謂法本如是故與阿
含相應故是無常者言生理囊故二義無礙故俱
有者因果交徹故隨緣起際故俱非者不限上二
故。】


「此上三義至無礙思之。」


【釋曰融攝上三成大緣起舉一兼餘重重無盡故
也。】


「二明相好至是實法也。」


【釋曰大相三十二隨形八十種列名如別所明仍
不能即色見空故是實也。】


「若三乘中至終教等說。」


【釋曰示相指教二義不同初約權引攝小乘分次
約實直往勝進故。】


「問何故智論至各出因耶。」


【釋曰由上談三十二相即是空義故引論中出因
等實義以難之。】


「答為引二乘至得出因也。」


【釋曰初正答所問小乘下約教明因言為引二乘
[007-0234a]
因下而說現業果不亡者謂小乘怖苦因苦以斷
集此中引彼故現不亡故有難云業既不亡焉能
成道故答云聖道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下指相
示報小乘等者約教說報問其相好下出相好因
初義隱報彰化為彼難見報相故次義即化是報
故即就此化中便出因故。】


「問何故攝論至功德攝耶。」


【釋曰由前示相者為引小故即乖此文故引為問。】


「答此亦有二義至此約終教說。」


【釋曰答中二義初義為迴小故說相為真令其觀
對生信樂故次義功德為法身非真理故既非真
理攝相為法亦未失通途終教可知又三十二相
下即相見性正屬法身終教所談無煩疑惑。】


「若依一乘至相海品說。」


【釋曰一乘佛相將十蓮華藏世界抹作微塵一微
塵是一相此相皆是實德故皆徧法界若通機見
即屬業用故云業用亦爾。】


「又觀佛三昧至巳廣分別。」


【釋曰言同人相故說三十二相者轉輪聖王有三
十二相故同也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者帝釋諸
天有相而無好故此勝之。】


「解云此中至餘義可知。」


【釋曰分其三段即為三教初為小乘但三十二次
三乘八萬相好終為一乘十蓮華相等。】
[007-0234b]


「第九明攝化至化境分齊也。」


【釋曰攝化分齊者依諸教明化境之寬陿也小乘
唯娑婆者謂不信界外別有土故此猶約化之邊
量若克佛之所依唯處四洲之一故云於中此閻
浮是報佛所依百億下狀化境之量也。】


「若三乘中至今此不說。」


【釋曰此二今此不說者謂既明攝化乃是對機此
既佛之證用故不說也其身土之為義也諸教不
同諸宗各說今試辨之略分為七初列名二開合
三顯相四出因五辨體六方便七問答。


初列名者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
變化土五圓融無礙土。


二開合者然佛土之義雖有多種不出其三一法
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他則成
四土統為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
異餘宗。


三顯相者然說三者依三身故報有自他故為四
身四身還依四土唯識云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
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故此佛身土俱
非盡攝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能隨事相其量無邊
譬如虗空徧一切處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大圓
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
緣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
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
[007-0234c]
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
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說數量大小而
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徧一切處釋曰謂功
德隨所依身智慧隨所證如他受用身亦依自土
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偏純淨佛
土因緣成就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佛土或
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
能依量亦無定限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
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偏淨穢佛土因緣成
就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
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
無定限上皆論文統唯二種謂淨與穢或性與相
者攝四為二也諸經論中皆有於此二種之二先
攝上四為淨穢者乃有多義一前三皆淨四中有
淨有穢則三類半為淨半類為穢二前三為淨以
他受用斷分別障巳證真如故得名淨變化皆穢
設有七珍穢眾生住故亦非淨三後二皆穢仁王
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故生□
說有形皆穢無形為淨則唯法性為淨若爾自受
用土豈稱穢耶此以冥同真性不可說其量大小
則同淨攝二攝前四為性相者略有二門一法性
為性餘三皆相二自受用土冥同真性亦可名性
餘二唯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者則淨穢性相三
土四土無不圓融即華嚴意故云有異餘宗由茲
[007-0235a]
有異故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
有質不成𢯱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與奪
圓融無有障礙是以淨穢域絕不可言一理唯一
味不可言異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隨緣成立不可
言無又此四句一向遮過實則即異即同即有即
無若互相形奪則一異兩亡有無雙寂若圓融無
礙則即一即多即無即有有是無有無是有無多
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無即理事無礙一
多即事事無礙由此重重故華藏剎一一塵中皆
見法界廣如玄文四句六句示之。


四出因者有通有別通者謂淨穢一切淨穢等土
皆是如來通慧力成此通三土唯除法性也為物
而取擬將普應除餘自受用皆為物故別明者若
自受用土因大圓鏡智之所成故若變化土因謂
眾生菩薩共攝一緣各隨行業來生其國凡聖同
居所以爾者若菩薩自修直心眾生謟曲何由得
生故勸物同修直心故菩薩以直心之因取直心
土以應直心眾生為同一緣來生其國萬行皆然
故云隨其行業言凡聖同居者即變化土若他受
用唯聖所居變化之土凡聖同居聖居有二一就
機化故二於凡身中初證聖果亦當居之若他受
用土因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純淨
行故此就佛說今通菩薩謂佛因中修此二因成
他受用即是佛因若住此菩薩修此二因得他受
[007-0235b]
用約菩薩因也其法性土為諸土之體窮其因者
有正有助謂法爾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總以諸
因而為緣因故若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別有一其
圓融之因亦如土說若別明者謂正覺時其心充
滿十方世界微塵剎土念劫圓融一時成立由二
種因一善根所流語因中也此無邊剎皆遮那數
淨則嚴華藏猶是分明理實而言願周法界即圓
融修行自他二利無障礙行故得爾也二成道勢
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變化相融也即如經初摩
竭陀地堅固等後一無問成與不成常能融攝。


五辨體者諸教不同釋有二意一則別配八微是
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終頓二教一切法是圓
教二則通明圓教其四義頓教唯法性小乘唯八
微始終二教通於前三若三名別即是始教三若
無礙性相相融即是終教故法相宗出體云別說
一法性土以真如為體二實報土力無畏等一切
功德無徧五蘊以為體若攝相歸性亦真如為體
三色相土攝境從心自利後得智為體故佛地論
云最極自在淨識為相相即體相若約別相即四
塵為體四他受用土攝境從心利他後得智為體
攝相歸性亦以真如為體若約別相亦是四塵五
變化土同前他受用體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圓教
則以性融相融性相無礙故通一切法則事事無
礙而為其體。
[007-0235c]


六方便者唯約淨也若隨宜攝物佛應統之則淨
穢皆稱佛土若就行致唯淨非穢故生公淨名經
云行致淨土非造於土者眾生類矣十四科中釋
致義之問云何致非得耶答夫稱致者體為物假
雖獲非巳所以因他而得故名為致謂佛修萬行
直趣真極不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眾生遂以大
悲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萬行而致於土必招
淨也然淨有二種一世間淨離欲穢故以六行為
方便以色無邊界為淨土二出世間淨此復二種
一者出世所謂二乘以緣諦為方便權教說之無
別淨土約實言者出三界外別有淨土二乘所居
智論有文法華亦爾二出世間上上淨此謂菩薩
即以萬行而為方便以實報七珍無量莊嚴而為
其土今此正明菩薩兼顯二乘然出世上上淨中
復有二種一者真極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為方
便二者未極等覺巳還故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
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未極之中復有二種一八地
巳上一向清淨以永絕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
故其淨土色相難名目也二七地巳還未出三界
無徧觀智有間斷故非一向淨若依瑜伽入初地
去方為淨土三賢所居皆稱非淨此分受用變化
別故若約華嚴十信菩薩即有淨故始自近友終
成佛力皆淨方便故上來四對皆約方便為因清
淨為果。
[007-0236a]


七問答料揀者問上之方便清淨與諸土同耶異
耶若同如何別說若異應成九土答亦同亦異同
故不離諸土異故因果兩殊是以上諸身土約果
佛統之皆名佛土佛隨異類取土攝生或淨或穢
三界朽宅屬于一人娑婆雜惡居華藏內是我佛
土然就佛言之故無國而不淨也今之方便約其
因人行業所致故上上皆以方便為因清淨為果
也問此之方便與夫天台方便有餘可配屬耶答
通局不等明混有殊則此通而彼局此明而彼混
何以故此中通者始自界內六行凡夫終至出世
上上真極受用彼之局者但限界外一淨方便居
迴心羅漢故此中明者備彰諸行故彼宗混者唯
言淨土故若爾法相大乘何不立之答彼宗不許
滯寂二乘有迴心故是故不立問此之變化可對
同居否答縱對亦不全同何則且彼同居屬于界
內方便屬于界外此中變化雙通內外內故上上
凡聖同居外故約實言者出三界外別有淨土二
乘所居既進非他用故屬變化故變化身居變化
土被三賢菩薩及二乘故但法性同寂光餘諸身
土開合融通逈異別故學者知之問法性是一身
土何分答與諸身土為體故義分為二無乖一性
耳問第五身土不云華藏而云圓融無礙者何耶
答若云華藏猶帶平偏若云圓融無礙一則極融
諸土二乃塵剎相含通因陀羅網世界便有十種
[007-0236b]
無礙如別所明恐繁不敘也。】


「其釋迦佛至此約始教說。」


【釋曰此居色界之頂約攝報說引攝二乘故次徵
釋云。】


「何以故為至亦順彼說也。」


【釋曰徵意云以其他受用土應超界外何以却居
色頂耶為二乘下有三義故偏居彼天初翻化立
報二觀對生信三順小分齊良以此教大乘初門
多分影似故有同不同也。】


「或有說釋迦至此約終教說。」


【釋曰終教超權故土居界外次出意云。】


「以不隨下至亦非實報。」


【釋曰既超界外故不隨下二乘說故即顯界內娑
婆但唯是化權教引攝報土亦即是化故云是故
當知亦非實報此乃以實奪權也。】


「或說化境至故非一乘也。」


【釋曰揀寬廣之相初據三千等倍增之數以揀權
小故二又唯下約同類世界以揀非一乘之異類
界也言同類者同有須彌日月等異類者樹形江
河形等。】


「或說釋迦至一乘同教說。」


【釋曰界內即報染淨雙如將會融通故有斯說。】


「何以故以法華至故非別教也。」


【釋曰華嚴覺樹道成即蓮華鷲峰開顯處即淨方
[007-0236c]
葢由法演一乘有茲相類言漸同此故是同教者
謂法既同歸儀式亦爾也然未下料揀處局故非
別教。】


「或有說此釋至約同教說。」


【釋曰土既隨教殊勝故身亦稱土希奇即化為報
教義深細良在茲焉二十一種如彼所列恐繁不
引。】


「何以故此釋迦至為同教攝也。」


【釋曰初徵二釋徵云既一佛身何以或化或報或
十身耶此釋迦下約諸教以釋今此方便下明佛
地經談功德之所以且指化為報人難信受故彼
經中論佛功德既顯功德報相決然即方便顯說
華嚴一乘法等者謂設爾於方便教中若顯說一
乘十十法門此身即方便身雲無盡此乃身隨法
異故也。】


「或有說此釋迦至相盡離念故。」


【釋曰此是涅槃所說故彼經云下證成此約下明
教心相下釋成應脫情解故。】


「若別教一乘至以顯無盡。」


【釋曰別教所談此釋迦身是十身之一十身融通
故顯無盡也。】


「然彼十佛境界至第二會初說。」


【釋曰言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者融果海故若寄法
顯示如第二會初說者普光明會中表法以示。】
[007-0237a]


「二世界海有至十佛等境界。」


【釋曰蓮華藏界布列二十重狀如倒卓浮圖并及
盤迴世界涉入重重故云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
此等境界是佛所依。】


「二於三千界至輪王境界。」


【釋曰先列十重此等下寄攝顯勝。】


「三無量雜類至互不相礙。」


【釋曰異類世界皆徧法界故彼此相入乃至諸塵
亦各周徧。】


「此上三位至全別不同也。」


【釋曰結世界海屬佛攝化彰其分齊也仍此三位
本末圓融者有二本末一以華藏為本餘二為末
二世界為本塵道為末故次徵云何以故釋云隨
一世界即約麤細故當知下結揀也。】


「第十佛身開合至先義後數。」


【釋曰義論法智開合數約一身多身依義明身故
分先後也。】


「義中先約至此約始教說。」


【釋曰或唯真境界為法身者此教所談真始出障
為法身故仍不具德如佛地下證成但要清淨法
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因帶而來若云攝者大圓
鏡智攝自受用平等性智攝他受用成所作智攝
化身玅觀察智徧諸身土此謂轉八識成四智菩
提也。】
[007-0237b]


「或唯玅智至二句終教說。」


【釋曰初標智為法身以本覺下釋相此教所談即
寂而照即照而寂故以本覺智故照也修智同本
覺故寂也寂照無礙故以智為法身如攝論下引
文證成可知或境智合為法身者標以境智相如
者釋謂二法雙現體用竝融故合境智為法身也
引論證相如准知此上二句者約義以結教。】


「或境智俱泯至此約頓教說。」


【釋曰此教之宗毀相泯心相想俱絕獨顯幽靈故
以雙泯強為法身引經可知。】


「或合具前至此約一乘辨。」


【釋曰或具合前四句以具德故者謂總收諸說或
境或智或雙存或俱泯就此門中融成性德此猶
約同教一乘說或俱絕前五以圓融無礙故者謂
行起解絕星羅法身正當別教一乘之法身也此
二句如性起品說者彼中談如來出現之身故也。】


「次別約釋迦至是十佛故也。」


【釋曰唯約本師以明五教之身言或是報非法化
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說等者謂一乘以丈六即奇
特如說法華之身隨教之勝故小乘以丈六執為
實報故云俱淺深之異也或是法非報化者如上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
等說者通前四教或非報化者融通為十逈異諸
宗故如別教。】
[007-0237c]


「數開合者至此約頓教。」


【釋曰此教一佛亦屬寄言若據離言即非安立。】


「或立二佛至此約教說。」


【釋曰言生身化身約小乘說者謂王宮降生修行
成道不易此身故曰生身隨類變現故曰化身始
教二身開合可見但以他用與化身帶識所論故
云生身自用附真故云法身自性應化舉體云動
皆名法身也。】


「或立三身佛至此約終教說。」


【釋曰言二於三身外別立自性身為明法身是恒
沙功德法者此乃開合之殊若合則法身即收功
德開則據功德法為法性但為依若始教法身無
此開合何以故不具德故三亦於報身內福智分
二故有四者謂福為功德佛智即智慧佛也。】


「或立十佛至圓教說也。」


【釋曰十佛之名如上巳列言十身者自有二義一
約融三世間為十者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
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
身九法身十虗空身二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
身二願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
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廣顯其
相如第八地等。】
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卷第七
[007-023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