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6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唐-靜居 (master)




No. 1743 [cf. No. 279]
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
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大安國寺沙門靜居謹上


此經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凡八十卷第一菩
提場會經六品。一世主妙嚴品五卷。二如來
現相品一卷。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
兩品共一卷。五華藏世界品三卷。六毘盧遮
那品一卷第二普光明殿會經六品。七如來
[001-1065a]
名號品。八四聖諦品。兩品共一卷。九光朋覺
品。十菩薩問明品。兩品共一卷。十一淨行品。
十二賢首品。兩品共二卷第三須彌山頂會
經六品。十三昇須彌山頂品。十四須彌頂上
偈讚品。十五十住品。三品共一卷。十六梵行
品。十七初發心功德品。兩品共一卷。十八明
法品一卷第四夜摩天宮會經四品。十九昇夜
摩天宮品。二十夜摩宮中偈讚品。二十一十
行品。三品共二卷。二十二十無盡藏品一卷。
第五兜率天宮會經三品。二十三昇兜率天
宮品一卷。二十四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
十迴向品。兩品共十一卷第六他化自在天
會經一品。二十六十地品六卷第七重普光
明殿會經十一品。二十七十定品四卷。二十
八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兩品共一卷。三十
阿僧祇品。三十一如來壽量品。三十二諸菩
薩住處品。三品共一卷。三十三佛不思議法
品兩卷。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如
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兩品共一卷。三十六普
賢行品一卷。三十七如來出現品三卷第八
再重普光明殿會經一品。三十八離世間品
七卷第九逝多林會經一品。三十九入法界
品二十一卷。


題云大方廣佛華嚴者。大方廣法也。佛華嚴
人也。又大以體遍為義。方廣用周得名。依體
起用名大廣。佛者證說之人。華嚴修因嚴果。
經詮彼義。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總七
處九會三十九品。共八十卷。


初會在菩提場阿蘭若法。經有六品。明佛果
[001-1065b]
德。毘盧遮那初成正覺。十方眾主如大自在
天王。并菩薩等。共四十眾。同類眷屬。各剎塵
數。咸至會中。故有世主妙嚴品海會既集。佛
現真儀。則有如來相品真相離相。非小菩薩
之所能觀。故普賢大士。入自在定。證佛境界。
則有普賢三昧品佛有依報。就依報中。先辨
能具因緣。則有世界成就品次明所依剎海。
則有華藏世界品依報既彰。宏麗正果。屬在
尊嚴。故有毘盧遮那品又此第一會。為信樂
之境。


第二會不離菩提場。受龍宮請。名普光明殿
會。經有六品。辨信者之心。佛應眾生。先現三
業。約身業以立稱。則有如來名號品約語業
以闡教。則有四聖諦品約意業以警眾。則有
光明覺品欲生正信。先須正解。故有菩薩問
明品解而不行。如說食求飽足。以立行以解解。故有淨行品因行以成德之。為眾善之元。
故有賢首品此第二會雖明正信。未立慧根。
如彼輕毛隨風無定。


第三不離菩提場。受天王請。昇忉利天宮會。
經有六品。生正慧根。昇忉利天宮。化主赴眾。
忉利天宮偈讚品助化讚德。此之二品。當會
由常。十住品。辨住中之解。梵行品。明住中之
行。發菩提心功德品。彰住中之德。此之三品。
當會正說。明法一品。當會□進。此會正慧
既明。


第四不起菩提場。昇夜摩天宮會。經有四品。
託彼慧根。生其正行。昇夜摩天宮品。應物合
如。夜摩宮中偈讚品。德無不備。此之二品。當
[001-1065c]
會興彼。十行品。正辨成行。十無盡藏品。攝
行進。此後會。雖立根莖。而枝葉未布。


第五不起菩提場。昇兜率天宮會。經有三品。
明迴向願。遍眾生界普蔭無唯。昇兜率天宮
品。明於佛有感必□。兜率宮中偈讚品。表
於眾無德不稱。十迴向品。即當會正說。言迴
向者。迴自向他。迴小向大。迴事向理。由三迴
向。證彼三身。前□五會。住極三賢。


第六不動菩提場。應他化自在天宮會。經有
一品。登於十聖。明十地住。又賢者善也。聖者
正也。所言三者。十住為下賢。約慧斷惠以
標名。十行為中賢。約修進善以立稱。十迴向
為上賢。約自利利他為勝願。故有三賢矣。然
地有生成之義。表此無漏聖智。能生菩薩
成佛果德。故如地也。背凡登聖。斷障證真。創
生佛家。故名歡喜。二離垢地者。淨修三業。如
火鍊金。離誤犯戒垢。故名離垢。三發光地者。
修證禪定。能現神通。發妙慧光。故名發光。四
焰慧者。定能起慧。以三十七品無漏慧火。燒
煩惱薪。故名焰慧。五難勝地者。真俗二智。行
相牙違。合令相應。故名難勝。六現前地者。般
若正智。了十二因緣。拔無明根。入三解脫。法
空真理。明現在前。故名現前。七遠行地者。常
住三昧。不礙起用。出過有無。下位莫測。前之
六地。人天二乘猶許共行。今此獨起。故之遠
行。八不動地者。證無生忍。不為相用功行所
動。蒙佛七勸。因起十身相作。及十自在。法駛
流中任運而轉。不假作意。故名不動。九善慧
地者。前證法體。今此起用。專學法王。宴寢
[001-1066a]
語默。具四十無礙辨之眾生相。為大法師。無
求不應。故名善慧。十法雲地者。大法智雲能
隔塵惑。諸佛法雨悉能受為。復以法雨遍屬
群品。故名法雲。又初二三地。同人天行。四五
六地。同二乘行。第七一地。同大乘行。八九十
地。入一乘行。故有十聖矣。


第七不動菩提場。重會普光明殿。經有十一
品。前明三賢十聖。行位將終。今此因圓果滿
也。十定品。修十三昧。證有即非有。十通品。
十慧發明。知空即不空。十忍品。定慧均平。空
有一貫。阿僧祇品。能數既多。算不可及。明之
德廣也。如來壽量品。竪窮來際。菩薩住處品。
橫遍十方。此上六品。並是菩薩地位功德。即
等覺因。成下之五。文理雙融。妙覺果滿。將成
妙覺。先證妙法。故有佛不思議法品妙法既
立。必成妙身。故有十身相海品大相既成。
次明好德。則有隨好光明功德品津梁既備。
濟渡為功。益物無偏。則有普賢行品普賢在
心。須呈果相。則有如來出現品。


第八不離前處。再會普光明殿。經有一品。名
離世間謂前七會。以差別法。而生其解。當
會約仗解成圓融行。所以普慧菩薩起二百
問。普賢菩薩二千行答。雖修諸行之法。無性
非相。既遷恒在世間。名離世間。


第九不動寂滅道場。而現逝多林會。經有一
品。名入法界謂前離世間。今入法界明證
也。佛入師子頻申三昧。欲令大眾頓證普門
故。所以文殊大士出善住閣。行化南方。於福
城東古佛塔所。會進多眾。發菩提心。唯有善
[001-1066b]
財童子。歷一百一十城。遇善知識。各得三昧
解脫門。終至普賢菩薩。於一一毛端。頓證解
脫。含同果海。


又此九會。第一會舉所信之佛。第二會能信
之心。第三會依信生解。第四會依解起行。第
五會依行發願。第六會三賢位極。聖地將登。
第七會中攝因成果。第八會有無雙泯。非真
妄之可分。第九會境智一如。豈筌蹄之所及。
又總言之。初會舉依正兩報。為所信佛。第九
會明其信者。能成佛人。則初末兩會。合是一
義。則題中佛字也。從第二會至第八會。則彼
佛因。則題中華字也。因有階降。故中七會以
則之。果無分限。唯一佛以證之。嚴者以願
行之華因。嚴彼法身之佛果也。又佛華嚴是
能傳法之人。大方廣是所傳教之法。以法成
人。先云大方廣也。以人傳法。故云佛華嚴也。
人中攝因成果。唯佛也。法中攝用歸體。唯大
也。大是所證之法界。佛是能證之大智。佛之
與大如光空。空外無光。大外無佛。空光一體。
佛冥契不可分也。心緣莫到。言說不及。能詮
此義。故以為經。此乃因理故成教。因教以見
理。經云。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因佛智慧
光。見佛所行道。以佛常故。經法亦常。所以然
者。未曾有日捨於光明。經云。閻浮提人。隔須
彌山。見日出沒。日中住者。常隨於日。無有出
沒。凡隔無明。見佛隱現。諸大菩薩常隨於佛。
無有隱現。日輪是體。光明為用。未曾有體而
不具用。由有光用。行者見道。所作成辦。佛法
亦爾。則體演法為用。未曾有佛而不說經。
[001-1066c]
由聞思法。知出離道。修戒定慧。悉得成就。經
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
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
經卷。廣饒益眾生。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但
文義深。難可備陳。隨分見聞。濫為稱讚。儻一
句一偈。與理相應。伏願。福祐無疆。上資聖
壽。


貞元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安國寺沙門靜居
進上


辛酉秋七月初三日依高山寺古藏內所傳
本書寫之初六日一校畢


    西山梅村住菴善妙寺道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