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41 山家緒餘集-宋-善月 (master)



山家緒餘集目次




卷上
  教篇
 開權通論十篇 聲聞化源化三篇
 索車三一義二篇 齊探經旨說二篇
 三分正義 三分餘義
 三疑通說 部教大節義
 無量義經同異體論 方便品題原旨一曰非問
 龍女成佛權實文旨 四伏疑釋難
 六重本迹辨誤
卷中
 法華秘密例 三疊流變說
 得得大要論 右遶議
 圓宗修性離合論十篇 性惡義三篇
 六即義二篇 雙遊義三篇
 圓斷直說
卷下
 三法縱橫義三篇 秘密傳不傳義
 置毒喻 論光明題旨
 判提謂經釋難 識辨三篇
 三藏菩薩斷伏義 家家定頌說
 涅槃五佛子回心義
  觀篇
[001-0192b]
 觀境真妄論十篇 心造文旨
 三千總別義 十種境界義
 示陀羅尼行位 授安心法義
 香華體徧說 輔行普門子序略釋



山家緒餘集目次No. 965
山家緒餘集卷上
四明沙門栢庭 善月 述


教篇



開權通論十篇



夫開權者何所以明如來出世大用五時化物之元
意也其旨出法華而名義起自一家焉在昔先達未
掌持論以其無可疑者然辨論出於近代諸師其說
有施開用與之意權實同異之辨文相多端祖意難
曉雖各建立未免乖張不達化源論何由絕論之不
絕雖辨奚為今所申明意革舊論敢矯誣於先覺庶
通貫於諸文若履坦途俾無異轍苟餘論不息吾亦
將柰何哉姑約十義以舉大科云。
[001-0192c]


一示化源



原夫如來本證三千權實妙體未始隔異尚不當實
況得名權尚不當同況得論異是則非實非虗非如
非異強名法界亦曰實相此實非對權而立直彰體
本真實而巳雖非權實而迷悟且殊是以吾佛垂世
設教直欲以此道開示群生悟本知見入證此理究
竟還源同佛所住住實際中故曰唯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於世奈何機非所宣實道不足以化之則宜逗
之以權於是依如來藏同體權實作從實施權而說
或說九界法或說佛界法或說二法三道四果或真
或中或即或離或圓融說或隔別說或顯或密種種
不同由是有大小頓漸開合之異即在昔四時之施
化也若乃機緣隨稟隨入并益并當雖菩薩隨處受
大其如二乘執證小果豈知有它意哉然非出世本
意則猶權而巳夫權所以濟實實濟則啟權權而不
啟則壅權害實矣故權不可終用必授之以實於是
靈山會上先之以重敘出生則開為合序次之以斥
作方便則動執生疑終也之以開權顯實則咸會一
乘故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故得
會本藏理一道無偏出世意周本懷斯暢此特佛世
設化之意至於滅後四依判教雖不出此而有今昔
部旨權實法譬同異等義蘊乎其中故難條理耳


二明法體


[001-0193a]


言權實者名也名必有體體不自彰要由言顯故兼
明之但權實之言名通法譬權實之義非一處得故
止觀於是有暫用還廢究竟旨歸之釋此則正從法
也而義亦可從譬權猶權衡之權實猶華實之實所
謂權實之義非一處得如妙經疏先約四句以示之
謂一切法權乃至非權非實次約十義以束之謂事
理理教乃至通別悉檀然論法體言權實足矣約義
推變故有雙亦雙非之旨非謂別有也所以雙亦者
止約一時一法體同言之雙非者為未證者遣情巳
入者兩捨故成四句若夫十雙則又徧約因果自他
一期竪說總而言之權實而巳若以會通其十雙乃
自雙亦句出句之權實秪是十雙理教一義互有通
局耳又此四句既徧諸法攝令可識不出三諦三諦
性融體徧一切不即不離以諸法故皆權以法界故
皆實以體一故雙亦以性泯故雙非其實一理也故
妙樂曰以法性故不違諸法不受不住不入諸法性
融然以四句而觀一理則一理可知此其大體也舊
或以權實不出三義謂時也教也界也云云此猶通
漫不若今以四一為實對昔四三為權得權實之正
途開顯之大要雖有十雙義亦不出此故曰人理教
行之有歸開示悟入之無異即其義也。


三述施開



夫法立然後論用用以化物物不可以頓被故施之
以權權不可以終用必會之以實故次法體而述施
[001-0193b]
開如是而巳應具明為實施權等三譬之如蓮華三
喻云然此三義收一化盡出世之意罄於是矣所以
為實施權者有以見其佛意在大為機緣故不獲巳
施於漸耳開權顯實則其權實體本不異情謂自覆
故今示之即權是實也廢權立實則權既即實更何
權乎非不說權無權可說此其大旨也然以時論之
一往汎論俱通今昔的從正示施唯在昔開廢唯今
亦可三義唯約今經以前未談化意故也故曰在昔
尚無施權之言等若對喻論次乃有前後俱時同異
之義不出約喻約事則先開後廢約法約理則開廢
俱時若取中間迭廢則廢在開前留逗後緣則施復
開後此如玄籤所示是也云云而輔行有此從法便
故先廢後開若與玄籤異者今謂約喻與彼同約法
與彼異彼法則約諸文展轉相廢猶似未開正同中
間迭廢之義故有先後餘如彼文此欲略知耳。


四論同異



法體一而巳矣一則本無同異由教有施開故體有
異同故曰異約施權同約開權此同異所以次於施
開也然本諸祖文出於荊谿其他雖有同異之言曾
無二體之說縱有其名亦不併出如妙樂釋兩處吏
民之文有曰跨節為同當分為異是則同為同體異
為異體等由是教門有所謂同異體之義也但說者
或約偏圓對各而論或約當體所依而辨或直指三
教為異體等云云然皆不善同異之義且若一向指
[001-0193c]
權為異與何論異指實為同與何論同若權與權異
實與實同又若當教自論權實同異者並非今所謂
但此考之其不合旨一也今論之曰夫同異者合離
之名權實者相對之義合離則非一法可論相對必
二而後備然則權實為之名同異為虗位故同異可
以隨時變通權實則其法常定惟其法常定故所以
若同若異並指三教為權圓教為實故妙樂曰雖有
三釋並以三教而為方便例實亦爾云云然則同異
何自而分哉但以昔之權實隔別故為異今之權實
開顯故為同不但有異體權亦有異體實即在昔隔
偏之圓是也不但有同體實亦有同體權即今經所
開三教成秘妙方便是也云云故曰同異可以隨時
變通者良在於此又此同異之論固本於佛世而不
彰佛世以佛世在昔尚無施權之言況有同異之辨
法華開顯雖同何存異體之說然而同異云者蓋出
滅後判教合今昔為一致故同異於是始判是則以
今形昔所以權實則異也苟知此者開權之旨思過
半矣。


五徵喻法



凡譬所以喻法法有麤妙譬亦例然經題既以蓮華
喻妙法矣玄義復以餘華例譬麤法是則法譬適相
當也蓮華所以喻妙法者以本迹各具三義故云云
而以餘華譬麤法者如桃李等華狂而且異可喻凡
外及偏乘等故籤釋云云然據文雖即從人約義則
[001-0194a]
人必稟教教必歷味是亦義當譬喻四時三教也或
者徵曰祗一四時三教或以蓮華或以餘華譬之何
耶抑其所譬同異云何今釋曰是亦不出同異之義
祇由所譬同異有殊致使能譬麤妙或異良以權教
權部以昔則異體由今則同體同體則宜喻之以蓮
異體義當餘華而巳雖然麤妙有殊要但時教無別
所譬雖一同異宛然義涉兩楹難乎定一致說者惑
於多岐今先示之義稍明矣然則蓮華三喻謂譬今
經妙法可也至於籤釋華開蓮現之文乃曰機熟須
開開彼能覆等而又約機情言之何耶然自來莫不
以三喻為同體此文機情為異體殊不知此元點三
喻此頗難曉後當示之。


六正昔難



開權所以難者無它在乎同異難判爾故昔之難者
一家所論開權權有同異是為開同乎開異乎開異
則違三喻並譬妙法開同則乖方便但開前二屬異
體故也云云今謂其難猶偏先為正之法譬俱有同
異是應難之為三一約法難三種方便二異一同然
並指三教豈二開一不開耶若俱開者開秘如何二
約喻難喻有麤妙亦一同一異而並譬前三的開何
耶二俱有妨三約文難文相頗多凡諸文有同異云
者皆是此又何耶得此方盡難之兩端爾。


七評異論



噫道常昭然於未難之前而莫不昧然於既難之後
[001-0194b]
難之彌堅道之彌隱說者苟不探問外以求之而能
顯其道者吾見亦窂矣此難一作說者云云雖多不
同要之不出同異或開異歸同或俱開或統攝或祇
一開權不論同異者今評之曰同異之辨出乎文相
然今所論豈得外此但未可直據同異盡夫開顯之
旨耳何也體若本同何待更開開而後同非開同也
若本異者開何能同同而後開異義不成或自同而
異或自異而同既其不定豈得以同異定之耶若更
以今昔開未開等進退覈之俱有所妨故知不可直
小為論也一往與之同異諸說非無所以謂各得文
義一端可也就中不無優劣亦可次第品論之然與
初說寧其次師蓋同體者其義甚通若謂法體何往
不可且非今所開正意開異則得其意矣而猶所顯
未明又不若開異顯同之兼明也然猶一偏而巳何
能盡文義之兩端又不如俱開者為得也此雖兼得
而猶不出同異之辨曾無大體莫若以十義四一兼
收統攝稍混成耳要皆未知佛祖開判用與之意所
以文旨不能一揆其未盡善一也。


八顯正義



是此者非彼好同而惡異反而言之是非何定各朋
巳見從古至今夫何正義之可顯歟抑而文義孰不
知而用之非能有異聞也奚必今義之是而彼說之
非耶曰是固然矣有理存焉亦在乎用與如何爾昔
人有謂不龜手之藥者今有取焉然今所判於向同
[001-0194c]
異有異前聞何也蓋在昔先達雖論同異要皆不辨
佛世滅後所以之殊故於文義同異紛紜不易區判
況得而一乎今則不然乃分二意即佛世開權滅後
判教此二稍異方可持論良以佛世則今昔時局故
施開之義永殊滅後則彼此義通故同異之說不一
惟其義通故或約今以指昔或據昔以辨今或今昔
對明或今昔各辨所以施開同異之說亦從而有異
然則今論開權將明佛世耶滅後耶是不可不辨也
且約佛世論同異者則有未開正開開巳之別以時
局故今昔不通是則未開在昔乃施權義唯成異體
所以異者二義謂言教隔別故異機緣執證故異正
開屬今直論開權不分同異以開約本妙則不得謂
之異體以機執故開不得謂之同體既處巳未之間
宜乎祇一開權不當同異況直言開權顯實何必定
論同異耶若縱言之祗由本同故異須開亦不一向
也若開巳同亦具二義謂會理本妙故同佛意開顯
故同此則佛世開權之論也所謂滅後判教者約此
始可定其同異何者良以今昔義通同異巳顯有異
佛世故得定之亦不一向凡為四例云云且約今以
指昔此則施開並是同體以約今經部旨說故如蓮
華三喻是也據昔以辨今雖是開權亦當異體以約
在昔施權說故如前二方便屬所開是也今昔對明
則開異而顯同亦得謂之開異也今昔各辨乃同佛
世在昔則唯異非開於今乃唯同無異克論正開亦
[001-0195a]
祇一開權耳且舉此四以曉大途餘有異同可以意
得所以佛世滅後不可同日而語者由此故也自昔
混而不分故同異之說俱失今既區判則兩得之矣。


九會文旨



得旨者固可統其文未得者必會而後顯如向論開
是猶義耳文相則未也故須會之使通率觀諸文要
之不出同異及兼之之說今既不同舊義故無違異
者以不勞和會故無牽強之說直釋足矣然則凡所
言同者約其理也即義也法體也佛意也開顯之旨
也跨節之論也如斯而巳矣凡所言異者約其事也
離義也言教也機情也施權之相也當分之說也凡
所以兼之者則今昔之相形或情法之對辨教門之
並列如向同異諸義是也雖隨文由義不可槩論要
不出如是而巳雖然其有蓮喻等文猶自難曉故須
會之然以蓮對餘華是固同體也於施權邊而亦為
所開者此取開顯之旨約今指昔故也若非滅後判
教豈得此說是則喻本同體也無疑矣而有機情異
體之釋者蓋喻有克體有約相克體則華實本同其
體始終常一此喻所以灼然同也合法可知約相則據外
以示人見其有開合之殊故相有隱顯之異人則機
情之謂也於此論開者祇是約體本同開情殊見耳
人不見此便作敻別而定良可笑也其次秘妙一文
既屬同體則非所開之異而猶是權又非所顯之實
以義定之當是所顯之權耳良以今經開顯不但顯
[001-0195b]
實抑亦顯權無非真秘妙權故也所以迷則俱迷在
昔權實是也顯則俱顯今經妙權妙實是也然則常
途何以不爾以常途則權實相對故唯顯實此順品
題之旨特彰妙權此權即實還無所違若對三喻則
雖俱同體而義異彼喻兼施權猶通在昔情異之義
約此論開此對前二則秘妙唯同故是所顯之權亦
教門並列之義也但會此二餘當自顯耳。


十旨歸論



究論開顯之旨非直教相之談今既辨明豈無旨要
故重申於情法則同異之有歸的辨心境則麤妙之
可識修性對論則施開得其源流理性結攝則權實
固有歸趣然今論情法非一異一同若俱約體則二
義並同如直約情法則二義俱異雖俱同異本末有
殊約法則末異本同元由佛意會末歸本始終一如
機情乃始終常異唯除於開若論旁正縱示不無然
不可偏各得其義據意則正為機設論開乃約法會
權由各有於親疎故二義不可偏失究論大意初無
異途施教本為眾生由機差而法異時緣既熟會本
論開開教本為除情情忘知無別法情法一致熟云
敻殊祇可意通難以言盡此則情法之論也而所謂
心境何也此如記主約三句示之謂心麤境妙等意
謂心麤則一向須開境麤則或開或否開約相別否
則隨轉亦猶情必須開而法有開否是也俱開則並
妙故更不論俱妙一句故記云云又云諸法何曾自
[001-0195c]
謂等是亦境妙心麤之義約此論開尤極其致不委
可知也若約修性對論者然此權實等一往且是被
物化儀或修門邊事理性亡泯則俱非也故曰性德
不當開與不開等而疏又曰以因緣三一顯自性三
一等此又以因緣對自性論之則修性合辨謂理有
二義一者克體則對事兼亡二者具德則全性無虧
又若以理奪事則性具義施以事形理則修門所攝
若相即而說則二義必俱究竟而論則二俱匹得由
叵得故證理亡言諸法本真不遺纖芥云云終以理
性結攝者要之向論不出施開廢三於中論同異耳
所以施者意在於實門者意在於權所以為權為實
則又意在非權非實非權非實者理而巳矣但言於
理則猶屬事要必契悟方彰理性又約被物故從實
出權若卷權歸實唯一心耳若然者則諸法不出一
心一心即是法界全分伹眾生不知起少分計或見
空假等然起少分計者權也會萬法而歸一心者開
權也開權即顯實也實則三諦之理一念圓具微妙
玄絕不可思議法華經藏果遠乎哉。


聲聞化源論三篇



三乘皆稟佛化而聲聞獨難蓋其初未始不同而所
以異者特由中間根性殊別其於大化不常厥心故
小大於是異門機雖無常而佛慈悲之應則有常然
且以常應遇無常之機不獲巳而用權道焉於是有
縱有隨有折有攝曲巧調停會入佛道而後巳者此
[001-0196a]
聲聞所以獨難也惟其化之獨難所以歷時久受益
深有闕乎設化之迹苟化源不正則始末不明始末
不明則種類無託種類無託則根性莫辨根性莫辨
則自昔所謂下種攝屬傍正等義皆莫得而正者故
必先正夫化源准法華論凡列四種曰決定上慢退
大應化前二未熟不與記後二與記則有權有實有
熟未熟不同故也天台疏中依而承用準經望論據
新入者更加佛道而諸文所指名或異同如元小發軫學小久
習小不定性等約教分別義有開合如開住果為兩佛道應化亦各開二謂別圓地
住等於是論化源者蓋不遇本迹種熟脫三置遠論近

則迹門自大通始中間今日以至未來始終攝化莫
非為此等機設故玄文曰此經明佛設教元始巧為
眾生作漸頓顯密不定種子乃至云並脫並熟並種
番番不息即其義焉按文具出化城喻品經有三節
謂昔日共結緣中間相逢值今還說法華云云疏釋
逢值有三一不退類二退類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
云云及結會古今則先會現在弟子即前二類此
至法華者也次會未來弟子即第三類此不至法華
未來得道者也至於譬文則又合逢值以為二類謂
退不退復各開二不退二者謂入位不退初心不退
退類二者或初小或中途云云來至今日鹿園之初
同皆住小而有受彈不受之異受彈者回心不回則
不至也故曰回與未回以分二意又曰住果變異故
分二教則決定退大於是分矣此其經疏及記所明
[001-0196b]
化源也夫源以出流流必返源始終理也然諸聲聞
始結大緣其初一本而中間逢值自分二逢有二途
而後有三類有三類而後有權實有權實而後有四
種四種分而後元小等名立焉此之謂源以出流也
亦是由結緣故得以逢值由逢值故得以調停由調
停故有熟未熟熟者至今開顯得入唯一佛道縱有
未入如定性上慢通開之故無不入者故曰今經開
三顯一正為決定退大又曰未開具四開巳唯一又
曰在昔則無佛道應化之稱於今則無住果決定之
名合今昔而言之乃唯四種四種不出權實權實不
出三類三類不出二途二途則本一矣此之謂流必
返源也由是言之則結會逢值與夫結緣三者相由
文旨斯在化源既正則種攝等義得以明焉。


化源論



自昔論聲聞者非不煩且廣也要其大者三義而巳
謂始則下種中則攝屬終則傍正莫不以謂難故論
之然亦何難之有惟迷化源暗文旨者為難耳抑甞
謂曰法無難易難易自人據直理則易擾曲說則難
如向化源之說蓋直理之謂也其理既申彼曲說者
焉得而擾哉然亦從而疏之使弊者得以自解曰何
謂下種之義蓋種有小大有熟未熟或有或無種而
未熟者有之未有下種而能自熟者如論定性聲聞
理而言之則巳有大種而未熟者故論曰前二未熟
不與記蓋亦明矣而或者乃據第三類人未曾聞大
[001-0196c]
等又曰中間之言自望元初結小緣者以謂定性無
種殊不知此並中間途值之文與夫種有二異此當
餘教調停之種何開大通結緣者耶姑直以化源正
之夫既四種不出三類並由昔日共結緣來則咸有
大種必矣雖退有前後根有定否其終得熟脫則一
而巳苟為無種是猶要其熟而未甞投諸種子詎可
得乎如謂不然則經中結會之說徒施論之未熟之
義何在三乘初業之言咸失中止化城之步不前既
違經論安合天台故知其說乖謬多矣以例上慢無
種之說不足言者云云故記曰論中決定上慢同云
未熟不可上慢亦根敗耶乃至云二俱可發是決定
義記者明斷何固迷耶所以攝屬云者以凡諸異名
不出論中四種故也如元小一種則論者云云今固
謂之屬退大矣但文有元初結小緣者之言則成元
小屬第三類定性人也又有第二一半獨屬今經之
說則是不定性者從定性出還歸定性也又有退大
應化及元住小之文則宜其不與退大同類也或又
以元小指同大經未曾發心及據文次第則先退大
而後元小者是皆有妨乎退大故難之也亦應先以
化源正之而後通彼文則易矣且元小亦曰發軫學
小既至今經上周得記的從鹿園住小彰名得非正
與退大同類而得名異耶故曰法譬二周得益之流
莫非往日結緣之眾則知元小亦退大攝明矣但一
往從根得名小異故使諸文言之或殊所以兼及之
[001-0197a]
言良在於此謂非其類則不可也然而曰元初結小
緣者名言偶濫耳安得混同為妨乎所謂一半之說
義亦不然文約八義辨列眾來其論第二義曰攝不
定性回心入大夫不定對定則定者半不定者半然
則屬今經預列眾者攝不定性之半謂該攝之攝非
攝引之攝也故曰仍少一半斯可知矣其次明本迹
文者蓋不知文有影略源流之旨且不善句談故惑
之也文曰降斯巳外曾發大心本謂退大而曰元住
小者則是特以則言意顯退大亦是蓋與上文互為
影略故也繼而曰大經未曾發心則直況例而巳非
即連上句也然據三周入有前後合先元小而後退
大而文反言者是亦源流之次然也亦可謂先從論
中所列者言之或者不了遂多曲說今請以二難誥
之若果如所謂則是元小後於退大何以得記反居
前耶抑若以元小不定性故還歸定性者論中退大
亦不定性何以別列耶但此致詰彼無所逃其非而
爭計息矣。


化源論



夫攝屬據其類故退大元小不得不同如向會之是
也今傍正約其根則又不得不異惟其根有利鈍上
中下別故三周所以說異也然則為上根者以法說
為中根者以譬說并以根利故伹敘鹿園事為所開不須指昔也為下根者
以因緣故此以根鈍故仍述往昔事為所開必假指昔也此則三周之正者
別者若乃元小未必一向上周能入退大未必須待
[001-0197b]
宿世此則三周之傍者通者故利鈍於是復通傍正
所以兩異故曰上二周正為發軫學小等記釋云云
良在於此蓋其義亦明焉然必論之者亦由曲說擾
之故不得巳條理耳今亦先正以化源而後究文旨
之來自會疏記之釋相庶幾其說蓋明乎然以化源
考其始也初無傍正蓋傍正出乎中間而成乎今日
良由三周入有前後隨根利鈍得名不同故傍正於
是始分雖始分於今然以終驗始則方其繫珠結緣
之時巳有三根萌矣故如來懸鑑為上根作法說繫
珠必知是人當於上周悟入成乎元小根性中下例
說但於中間或遇緣所習根性回轉故復不定此所
以根有轉不轉有待時不待者成乎三周傍正之別
挹流尋源必由其始其始既正末自無謬矣是固理
之當爾非謂強生節目然究夫傍正文旨不無來自
按文蓋論車城有無一三動靜之義古師直約異釋
而今家非之正示車城俱得論有無等故記釋云亦
應更翻倒說之云云所以疏文復約三周所為例論
同異者亦翻倒說之意也故記曰更與上二周對論
同異而同異之言今以二意表發之曰三周正為以
見異三根傍通以見同亦可謂通被三根以見同傍
正互別以見異雖通二義初說為正然則疏之所謂
正即記之所謂一往疏之所謂傍即記之所謂通故
知疏記文旨一也伹正為可知而傍義或昧故使惑
者多方其說今謂是無它不出退大者以法譬入是
[001-0197c]
為上周之傍元小者以宿世入是為下周之傍約此
以示三周之同耳然聞法譬而猶名退大者以其成
根從本言也名元小而必待宿世者以轉利為鈍故
也轉鈍為利例之可見其為傍正之相如是而巳舊
或以九周示夫傍正者此失之通漫也文則但曰上
二周傍為等不聞上周以宿世而傍為也亦失同異
之旨或以破小品無明為傍等此失之太局也況破
小品於上增道損生於下者蓋大體當然何必退大
之利元小之鈍乎或約異名融會根性者則又失之
有名無實也更有餘說姑略點一二而巳然則傍正
也攝屬也下種也三者皆自化源出故通以化源命
篇云。


索車三一義二篇上



索車所以喻請法也法有小大故車有一三車既不
同故索亦有異惟其有異故於是論機情口索之殊
或大或小之辨其來久矣蓋其文曰父先所許玩好
之具又曰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夫三車者三乘也三
乘巳證於在昔而猶索之於今者蓋執實之情因行
而失因失而索故曰車由行方便失實故須索是則
顯行顯索在法華之始也若因彈行密失而索者則
不局於今亦通於昔也故聲聞敘昔曰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即是情中密索之相非今所論夫今所
論者即依向請辭以明索車之義因於口索以辨機
情於是有三索焉蓋機情者潛於內而蘊於昔名也
[001-0198a]
口索者彰於外而發於今者也是三者從微至著次
第漸親機情未必口索口索必具機情故口索之時
機情俱發有言之而機情未必爾者未有言而不由
機情者也即記主所謂助彰於口是也三索之相大略如此委如
疏記但法譬於是相闕小大於是乖互所以為難耳今

先直其文而後義得以正焉直其文者文有法譬即
初周為上根直作三乘一乘而開權者法也中周以
三車一車說者譬也夫法本不為譬而設為譬自擬
於法門譬既得擬法而云故法亦為譬作本是法與
譬宜乎同也然而文相不可常爾故或廣或略或前
或後或隱或顯或同或異出沒合變是譬與法亦有
時而不齊惟其義而巳或者乃欲律而同之詎可得
乎苟知此旨文何難哉為未達者更申言之夫文有
法譬義必相關承上本下故譬本之義明索車者論
所宜先也然則索車本乎志求佛道此文光宅用之
天台亦用之又從而評之其得失何在曰同一文而
得失異者無它在乎明口索如何耳若言直索於小
而不知有它意者此光宅所以失也若言口雖索小
而機情在大者天台所以為得然機情在大則是大
乘機發豈非志求佛道者乎是為譬本也故記亦云
爾若云情求於大則為無失又曰第一名為大乘機
動為後索車譬本但不得云索小此其證也然而祇
曰敘小不得云索者且欲強其破古之義非全不得
也但於一索字要知含畜所以爾若論口索正當本
[001-0198b]
三請之文而不取者意顯譬文具含三索故以機情
之文為譬索本抑若從口索則發言有異小大不同
故不取也所以向言法譬有同有異者良在於此至
於疏釋三索亦乃法譬所出不同今以二言直之克
實則約法以明如釋志求佛道之文則曰即是索大
非求小果索有三意等此乃以喻從法故發言索却
指三請是也彼專據此以謂譬無口索口索自指三
請者蓋不知法譬所指不同故也從文則約喻以示
正如釋索車之文是也既從喻言豈得不以願賜之
文為口索乎機情則不異於前故不別出也若法譬
合而言之則如文曰今加口索者此因騰舊機情二索故云加耳
聞方便品初偈止動昔疑情發言三請且口索本自
譬文而以方便中三請云者是轉喻而從法也繼此
即曰索求昔日所說之實夫昔所說之實即謂三車
是將法以會譬莫非口索故也不作此示文實難明
豈慇懃三請而乃專求昔實乎此文其相大略爾。


索車三一義



嗟夫㳂襲之說誤人也久矣是固不特一義今試以
一義言之如索車大小之說自有此難以來不知其
幾何時凡幾何人說矣然莫不以願賜我等為索小
之文似謂機緣實對如來作此索故其有言索大者
不歸之法則屬機情雖或異同大卛如此至有無可
奈何而謂此文敘小而非索者是皆承虗聽響之說
未易紀極也曾不聞有拔本塞源絕其所以難端者
[001-0198c]
正由㳂襲之說以移之也以今言之此譬元是如來
所說蓋擬中根於法華之始宜有此請云爾求之於
經雖未見其文然以如來所敘是亦不妨寄諸身子
三請兼有此意伹上根捨小而求大中根執小而求
大故得如來作此譬敘方見身子普請之功恩沾自
他也故曰發言三請索求昔日所說之實良在此也
又曰三索咸扣於至聖赴亦自分於顯密者斯皆機
應冥契鑒赴不差有非時眾所得知者況餘人乎況
後世乎由是論之何曾機緣自作譬索耶然而疏作
此釋者蓋據經文布置次第順其成譬云爾非謂實
然也所以論之者一以革舊說之非一以知三請中
便有此義則根源有自也然而據文索有小大者今
以二義斷之曰發言有異機情必同夫惟發言則法
說從大譬則從小良由上周根利聞行方便知非真
實便知此外有大可求所以更不遲疑即發言請大
中周根鈍理則不然雖聞行方便亦知非實但於昔
實未易忘於今真果何得尚爾猶豫因即其所失求
其所得故發言從小此法譬小大所以異也故曰法
說中上根易悟故無索車譬說中根猶惑故有索車
所以索車有無云者特約小大以言之也故記則又
曰云云此其證也夫惟機情同者然必約口以具機
情來至法華無非大故但上根機情與口為一其相
則易見中根口與機情為異其旨則難明由是寄料
揀以申之則曰云云記則以謂舉譬品以顯今亦見
[001-0199a]
譬索兼具機情通於大小故曰將昔許三豈非小乎
亦得索一豈非大乎言大則機情必同言小則發言
有異今義雅合也而又記約假實以辨之則曰云云
若得向意此文不難亦今二義而巳但此約三索次
第而論故情兼大小為異耳然則口假云者向不云
乎有言之而機情未必爾者茲非口假耶爾猶口贊
心毀是也於戲索車之義本法華一經綱格之旨而
說者多不盡心例滅裂而言遂使經疏一皆齟齬不
見佛祖通貫大旨良可笑也亦可傷也。


齊探經旨說二篇上



齊謂限其所稟亦齊巳分之所歷即二乘人稟小教曆五時也或齊化身用事則局亦通
一代不唯化故探謂過其所齊即未起化前凡法身所照皆是也約時雖探法不異前齊
小則小齊大則大皆皆領之故曰二領也


法華疏記有所謂齊探二領者說者以為一至難之
義也考其所以難則曰名義之紛錯文相之通局所
領之小大始終之開合自他之開鏁經疏之同異皆
難乎定判所以辨論至今紛紛不巳余甞以是往觀
其文是果齟齬而不相入蓋存而不論者久之後因
暇日三復其文於是始釋然而解怡然理順如向齟
齬者何有哉果何得而然耶曰無它本末先後而巳
矣凡昔之所以為難者先末而後本由文相而擾之
也今之所以為易者先本而後末自經旨而疏之也
夫以經旨而疏之者本其文出於信解一品四大弟
子迦葉為首既聞譬說而得入大因設窮子一譬具
[001-0199b]
領如來始終設化之相推知往日先鑒以見受法不
虗故如來復以藥草喻而述成之蓋其師弟子相得
相與之意其相略爾按其文乃有五段或合為四謂
父子相失相見追誘領付通言莫非領也然以教門
科釋論之有齊而非探者即相見相失二科是也此
雖屬所探之時未彰探領之義以齊巳分言之亦且
屬齊領耳亦是由後顯前也若論齊探至誘引中方
分故也探而有非齊者加領付之文仍上它日之文
而下且疏文標結皆以探領言之知是探而非齊也
雖非齊文以巳界所歷言之亦可齊領巳在其間但
非巳教之齊耳有齊探兼之者如誘引之文是也即
將欲誘引其子等齊領也又以他日去探領也亦可
約此前後分於齊探所以爾者蓋非齊無以立探故
先齊而後探即妙樂有謂約化儀說先齊後探耳然
必分於此者蓋齊領領於法譬法譬所領止齊此故
即疏有謂齊此領法譬文竟是也亦由二乘之人於
鹿園中巳界巳教文顯義備故也故自此後得開探
領兼領後味則不關於法譬也即疏有謂委知家業
譬此非領上等是也抑亦可謂文出此中義徧初後
是則齊領不唯局前亦通於後探領不唯局後亦通
於前如後通論是也由是言之以科節論則齊領局
於鹿園即妙樂有謂故齊教領且領漸初然亦收於
華嚴以傍追文亦且齊領故也探領局於四味文不
涉於華嚴在經可見所以向言約此前後分於齊探
[001-0199c]
誘引則兼之者良有以也科判雖爾經旨無隔若齊
若探俱通五時所以探領通五時者即疏有曰探領
五味其文出此尚須合論方見此意其探既通齊豈
專局所領五味憚教取小彈呵轉教莫非巳分所歷
豈非齊亦通乎夫如是則所謂名義之紛錯文相之
通局皆無足疑者抑若曉斯旨則所領大小從而可
通豈必以文致難乎但當隨文點定可也然則齊領
局於小者齊教言之也通於餘味者巳分而說也雖
通二義莫非齊領所以疏釋齊名有約法約理約人
三釋者由此故也然約巳分所領雖通以法從人巳
界仍局良由齊領正約巳論據此四時亦唯領小唯
至付財力堪領大此言齊領之小大也若夫探領局
於小者當科言之也通於小大者兼後而說也所以
文對齊領正科此文則專以小言故曰取意領法身
地久照方便非道樹始知用小等及將釋它日之文
意以二字貫後諸味故具約三義釋它則通言大小
故曰將欲領法身之地久照大小之機一三施化等
即其意也又若約齊而論探者則所領通局不異於
齊如上明之是也但由探領正約應論故所領大小
當從法判復小不同耳是知祖意一通一局各有所
當必不徒爾不知其旨如何妄云。


齊探經旨說



夫言各有當者蓋文義之通論其理猶易明惟言而
不得其所當如領付一科與誘引同一文相耳而大
[001-0200a]
師開合論之者又如他日之文直譬探領久鑒而巳
而委約自他等三義而釋至疏記反覆言之者是皆
祖師用意之深最為難曉者也今次而論之且領付
所以合論五味者意以經旨而統科節也何者若據
科節則各當其文誘引雖有始終而非究竟之終領
付雖有其終而無近遠之始果如是則經旨斷絕源
流不貫安得為善科釋乎故大師仍取它日貫下之
意又以領付承上之文特奇此中統作一化五時而
釋其旨在此故曰云云抑荊谿不云乎何者下釋釋
出共為一始終相即五味也然曰今領亦二者言始
終之二非齊探之二也即合前兩始終望後等賜併
名為始唯以付財為終故曰始探終領合論五味以
標結文即探領五味也或者錯認便見[葷-車+見]力然而不
言齊者豈得別指乎但以他日之文知是法身遠鑒
故也若取今日五時巳界所歷是亦齊領耳故向曰
亦可齊領巳在其間但非巳教之齊也由是言之祇
一五時施化或齊或探或通或局或小或大或開或
合或可或否不可紀極者亦惟其義所在而巳所以
他日之文約三義以釋者蓋言探領即佛智照機夫
佛智之言必有權有實照機之義亦該自該他若更
約以教門則有自它等三雙權實該一化盡今明它
日不唯當文亦通一化義既兼攝理實相符故用彼
釋此爾然於三中初一約機即齊領義後二約應即
探領義又初一即二乘領巳望佛後二即領如來用
[001-0200b]
它又初則以法身照機為它此即二乘所用後二則
以如來自行中權為它此非二乘所用此等諸義雖
皆明文為欲易解故先區判耳然它日本一佛智豈
殊而所以釋之異者蓋所從對之別故成三釋若以
此智對化它之權此則從機屬於齊教若以此智對
自行之實此則從應屬於探領所對雖別能對不殊
故曰二領皆指法身取機但從義別二它不同所以
二他不同者由所對異故一則同體一則異體異體
故即二乘之所用同體故非二乘之所用故記則又
曰探中皆指法身時權二乘於彼難稟小化同體之
權二乘不曉等即其義也若自它法相權實義門如常所明然此特
其文耳而又有旨焉究夫疏釋特約三義者正由它
日貫下領付大師得旨復統一化如此所領法身鑒
機非直照權抑亦鑒實久知大小一三施化斯言有
徵故以化它之權實擬當文之探領自及自他擬後
諸味然而化他又曰齊領者此非直齊領乃由以他
對巳巳即三乘邊事故且云齊若從它日還屬探領
即荊溪所謂齊教探領是也所以祇一探領小大不
同一言他日自他有異雖通三義它必指權亦指於
他然亦非無照實為自之說但一順所釋它字義故
二約二乘當分說故故且以權以他言之亦可三義
從應實辨故須自他具論約機以明雖直一義可也
又約應則三義常融初無自他之異從機則在昔既
別故教門不可不分三釋之相義不可盡辭繁且止
[001-0200c]
耳然則齊探之說大略如斯學者但請以此統彼諸
文則文無不釋折夫異論則論無不明其它縱有一
二或中之說大旨昧蓋不足言矣。


三分正義



三分釋經其來久矣蓋始於彌天安法師自是承襲
無異議者以符合於經論故也今吾天台亦承用之
而獨至於釋法華一經有兩番分文之作如文云云
既而曰今記從前三改消文及將釋正宗則又曰今
且逐近就迹門正說更為兩云云古今講學之流於
是持疑兩端是將從前番三段釋耶後番三分釋耶
抑亦相須而不可偏用耶雖釋者云云要亦不出此
三說而巳今以一言評之皆未免乎乖違殘缺之失
所以未為至論今謂是固不可偏用而亦不必兼得
要先知其元意與夫大體用與之旨而後始得示其
進退消釋之相所以元意者究夫兩番分經特異餘
典者無它祇由正宗本迹兩門開顯化用別故故使
分文不可一槩要必開兩正宗方顯本迹之旨是則
若無別分無以辨二門之殊異苟無總分無以成一
部之通貫故知別分之意出乎正宗總分歸乎序通
此其元意而巳然復須知分文之時非釋經之時分
文則容可並列釋經則義不兩存惟其義不兩存所
以用有傍正故釋序通時正用總分傍兼別分夫惟
正用總分即疏所謂今記從前三段消文是也若釋
正宗則正用別分傍兼總分夫惟正用別分即疏所
[001-0201a]
謂逐近就迹是也惟其皆通傍兼之義此所以免殘
缺之失雖然何以證其釋相如是即妙樂有曰如釋
通序則句句須四通貫正宗及流通故正用總分也
至釋別序則文或三四傍兼別分也釋序既爾流通
例然故曰若釋流通還須具四通收正宗伹流通在
後具義恒通故更不限三四之別又曰若釋正宗則
本迹各三正用別分也義通四種傍兼總分也但釋
序品復有進否若據總分通指一品為序正應例作
四釋而釋別序或用三者以對本序各有由藉故也
雖或用三而有顯密之異若顯表迹四即別分序也
密表本四即總分序也所以總別兩分並指序品為
序而有顯密進否異矣以例通序亦應如此但通可
兼別別未必兼通耳云云又若從別分釋正宗者據
理記者合提前一時分二之文各開三段其初序分
指如上釋然後便自正宗釋去至下門流通分時却
置別分當用總釋義方整齊而疏文不爾但自正宗
提起總正且曰若作兩正說等蓋大師巳釋序品不
復追指故一往從便自正宗耳至踊出文方開大段
本門之三故知迹門文相從略時人多不見此或於
正宗分兩三分則成長出序分流通或知其然雖欲
如向標指而又於文不通皆未為得也今既疏理節
釋之相更當申料揀文於後也。


三分餘義



立言固難知言亦未易也以其知言之不易此立言
[001-0201b]
所以最難焉如向示三分之說以其前後文相若乖
角然故以分文釋經二義折其難然由釋經義不可
以兩立故以傍正全其說雖曰義不兩存乃所以兩
存之也亦猶世所謂勢不兩立則必權為之宜使有
以處之所以務全之也夫如是可謂曲全其當矣雖
然其如疏中料揀文旨猶自難明至於記釋蓋不易
曉每為說者之蔽今得以疎通之然問一經云何二
此言本迹二序若通別二序則非所問是固問後釋也但文承上今
記從前三段消文而下所以若不相貫夫既從前三
段矣則是置別從總也何以却問後釋之二序乎此
記文所以有問意既存兩釋問後何妨之釋也得非
政以承上而下知問意之有在耳何者蓋問有問意
有問文問文可知問意者良由上文一往從前則既
存總分矣而乃却問後釋意則又存別分也兼前言
之則是問意存乎兩釋意存兩釋則雖姑問後釋可
也故曰問後何妨所以二釋之中等者此又釋不專
後釋之意也然則答中既曰皆不乖一經兩序何妨
則何以不專後釋以其本正之前立流通故殊失通
貫之意是知後釋亦且一往耳或謂本正前不得立
流通者則又非也本出經文何言不得但可言若作
別分殊乖通意是故云爾惟其皆一往故所以必須
兩存雖則兩存而義不可并釋故須一正一傍故曰
雖復兩存此言分文容可並列也而又曰且用初意
此言用有傍正也然則文曰意存兩釋則今用有傍
[001-0201c]
正之所以也若作取舍會今義不兩存者則失之矣
殆非知言者也。


三疑通說



一切經首皆安五事益三世諸佛之達道也然有證
信遣疑之義故序之為用大矣如華嚴合論引微細
律云阿難當陞法座結集法藏之時其身如佛具足
相好眾見此瑞遂起三疑略如妙疏所引乃至云但以法力
故令我似佛故下座巳還復本形等則疑義之謂也
又大論云舉時方故令人生信則證信之謂也而天
台引之以成因緣一釋則皆可憑據也惟自來於遣
疑之義有一總三別之問問見精微云云於是教門有三疑
之論焉以今言之問固輕發而答者亦不原其本故
也要皆未明疑之本通與今結集事之本局直以小
教無疑之名以妨大途或疑之義其可得乎今因作
通說示之則不見所難也何則益凡疑之說有大疑
有小疑疑有淺有深或人或法或事或理但於一切
法上有所不了則疑猶豫不決則疑乖本所知則疑
罔測其所以然則疑不一端能盡也如文殊彌勒等
以等覺高位尚皆有疑有況乎下地偏乘及凡小者
乎縱曰權疑權必引實謂全無疑不可也苟未造乎
妙覺徧知之地皆未免夫疑焉奈何以一千小聖無
疑之故遂謂結集所起三疑有不當疑者一何局耶
殊不知結集一事全附小化政不當以大教言之何
也如將結集阿難是時未證四果因為迦葉所遣逮
[001-0202a]
證果獲通方得比數卒為結集之首文見大論云云又如三
疑之事皆挾小故疑故知此等全附小化意爾豈是
大教開顯得記後事耶故曰結集事本局也夫如是
政使一千數中有權有實有深位應迹者亦不當發
此於此況以一千不能無疑之眾而當阿難方蒙加
被之初若之何而不疑由是言之疑本不應局而局
自昔何自而局難結集本當通今人何苦而不解苟
得此意則三疑之說無疑矣雖然其如一千號無疑
何曰無疑云者非一切法之謂也原彼得名之由蓋
當分中對慧俱二種言之以曾習學四韋陀典等則
內外經書悉知故偏得其名其於大乘則所不了者
尚多故也大論所謂於四諦無疑於一切法有疑斯
言信矣然則三疑之義小教所不當有此何致疑耶
曰政由不當有所以疑耳苟當有也則直謂之矣何
疑之有即向所謂乖本所知是也抑於三者不決是
亦義當猶豫不決之義也若然者疑不疑之說道理
本直何必多端排遣哉。


部教大節義



一家部教之難凡數瑞而此文有三焉一曰開三教
果頭二曰昔圓開不開三曰初心謂圓隔偏云云
是辨釋者眾遂成教相關節之論云云不巳孰能止
之今直釋其文使難且不得有何釋通之足云究夫
此文本明佛慧所以必言開者蓋佛慧之言名通旨
別雖前偏權亦得言之故必約部教開顯方彰的旨
[001-0202b]
既於昔味而言開等則又以教而難部焉洎乎答中
還以部釋於教故有料揀一文來也然則開三教果
頭權實之言蓋果頭即佛權實即二智故也按彼方
便品疏所明三教各有十雙云云是即果家所證權
實今開此等權實無非中實理智乃今經之佛慧也
昔人有謂輔行與此文人法不同故開不開異者今
有取焉但不明約果自論有開不開為未善耳今謂
是不一向亦開亦不開也何者祇前三教果權約開
顯部旨言之無非圓佛然既曰圓佛豈得更開乎既
巳謂之圓佛豈得不開乎開與不開妙在其中亦猶
四明論德障斷不斷義蓋其例也云云伹隨文別開
否無在如玄文所謂開垢衣內身等又曰向身是圓
常之身等又妙樂曰法華巳前三佛離明隔偏小故
來至此經即三而一此言既即圓佛亦得是開也若
如輔行所謂云者此言本是圓佛故不待開也云云
所謂發四味兼帶之大小者應知昔圓不開部教定
不須開請以三義驗之一以大體驗教門但云開權
顯實開麤顯妙等故也二以名言驗凡言開者即權
顯示為義圓既實矣更何所開乎三以文義驗即釋
籤有曰開前三教之麤約教及彼四味中麤約部又四教
義文云云豈非部教并不開圓耶然則今云開顯等
何耶曰開顯之開言通雖今圓亦得云爾能所之開
義局今云不開者蓋言圓非所開耳何妨開顯通言
之也然則圓並不開何以甄部教之別曰但開偏即
[001-0202c]
圓即部教義具也何則偏既即圓偏非偏矣約教義
也且偏既非偏則圓不獨圓矣約部義也雖分二義
理在一時故知祇一開偏部教義明矣所謂初心謂
圓隔偏者觀其文則約人有四謂四教人也約類則
三有一向須開者有不須開而但須開者有不必聞
開而因聞開能自增進者初後可知所以其次例者
良以在昔偏圓各逗稟者各致其極故使在偏者謂
偏而隔圓在圓初心者謂圓而隔偏今約圓自說且
云隔偏義必相隔復何疑哉然以教解俱圓難者是
猶以今圓而妨昔圓爾殊不知政由昔圓帶方便故
故使所說未極其致雖未極其致其於後位無非是
者但於初心則偏有隱實之失圓有覆權之過故譬
之麤人細人二俱犯過也所以初心猶有未了者三
一不達化源二不明佛意三不深圓旨若聞開顯諸
法實相則情謂頓亡矣由是明之今以數百言盡三
者之說亦可謂辭費矣其於自昔紛紛雜說膠擾於
文相者殆庶幾乎嗚呼今將求通文旨耶抑亦滋名
相耶學者亦當知所擇焉。


無量義經同異體論



無量義經序法華也其要不過曰從一清淨道施出
二三四所謂二法三道四果是也而此諸法施之於
四時敘之於此經會之於法華序固如是也所以敘
者蓋合必先之以開不敘出生無由會入此從一出
多所以為收多歸一之序也或者難曰然則所敘出
[001-0203a]
生諸法權也偏也同乎異乎謂異乎實則四時耳序
義何在謂同乎實則法華耳與正何別說者雖多要
亦不過同異之論與夫處乎同異之間者然於經祖
文旨各據一偏未為允愜置之可也今之所說稍異
昔聞姑以二字折中之則同異之論得矣曰文與旨
而巳何則且四時則文旨俱異以彼偏圓各逗不說
從實出權故也今法華則文旨俱同其義可解若無
量義居乎兩楹重敘出生其言曰云云則文異而旨
同所以同異云者以文但說從一出多而未言收多
歸一也故文則異體由是不得意者蓋猶偏漸即斯
義也然既言從一出多矣而義必收多歸一也故旨
則同體由是得其旨者即證圓實良在於此若乃巳
住偏漸未證圓實其於妙解稍親而巳此正得為開
顯張本夫是則文異故別於正宗旨同故得為今序
雖同而異故序而非正即異而同故異而非昔雖非
今昔而異而同為四時之後殿實法華之先客其所
以為無量義也如是而巳但以此義往貫諸文無不
如意者昔人所謂迎刃而解者信矣自謂確論不更
引證坦然明白故無可疑者文義之學亦無所容啄
矣。


方便品題原旨一曰非問



義有可疑者有不必疑者可疑而不疑理當無咎不
必疑而強疑之何益如法華疏釋方便品題可謂詳
且明矣雖弗問弗辨可也特是惑者不考其所以然
[001-0203b]
直以方便為昔權妨今真實以為題文不貫者蓋問
者過也議者祇合據疏釋以正名義奈何前輩不原
其本徒疑浪釋迭相破立云云不巳此辨論所以愈
多而愈不近也然則為今說者蓋亦本諸文旨以示
之直其問以非之則方便之說不至乎枝辭蔓延也
何則且如疏釋方便凡約三義曰法用曰能通曰祕
妙且云前二可釋它經非今品意今品意者秘妙之
方便也豈有秘妙方便反同昔權異於今實哉不然
何謂題文不貫耶此既一意也而又約三語以簡之
則曰後釋是同體方便即自行權隨自意語也又約
方便對權四句分別之此當第四相即句也又廣釋
引古諸師各明權實然皆不融則曰名不包含義不
融妙不可用釋今品又引論列十七種異名其第十
三名大巧方便則曰是如來方便攝一切法如空包
色豈以諸師一枝一派釋法界之大都耶至於約一
切法皆權等四句判之此當第三亦權半句則曰若
一切法皆權乃至非權非實何所不破等如前所出
諸師寧得保其巢窟直列名目遙觀玄覧曠蕩高明
為若此況論其旨趣耶又就亦權實句更開十雙以
示之仍一一文下有曰權有顯實之功是故如來稱
歎方便乃至八番共釋十雙通結別結各互結成等
文涉數紙莫非為顯方便之旨該括始末窮深極妙
何適而非此方便耶夫如是則即開昔之方便亦即
實之方便是同體之方便是如來之方便是攝諸法
[001-0203c]
之方便是異名之方便是會三句歸一句之方便是
該十雙統十權之方便是通一經之方便是總一化
之方便如是方便安以昔權同日而語復與今實異
指而難哉故知問者過也所以向言雖弗問弗辨可
也雖然文談真實而特以方便標品原其深旨得無
謂乎然亦何以加於疏釋加於疏釋則妄矣故今還
約向意申之曰名下之體俱通權實體上之名言偏
意圓夫惟俱通權實則方便之稱有權有實真實之
理亦有權有實蓋同一妙體而巳夫惟言偏意圓則
或言方便偏於權也或言真實偏於實也其言雖偏
其意常圓惟其意圓故以秘妙方便目開顯之真實
有何不可但一往從言不無所以蓋方便名寬真實
語局故也良以方便之言誠如向示則何法不攝何
義不含何德不彰何旨不顯豈直一真實之名所能
當乎故以方便目品良有以也然而文言真實也何
曰文言真實未必其全也直所顯一端耳曾不知品
初歡權歎實文中所說具述一化豈止真實一端而
巳因復對題為之說曰題固非權文不專實惟其不
專實故文兼一化莫非方便以此題品不亦宜乎苟
知此意則題文一致孰云異途不了此旨徒示品題。


龍女成佛權實文旨



法華示龍女成佛所以證經力用也經疏隱密讀者
難知祇如智積所疑以釋迦行行廣遠不信成佛之
速時龍女現前說偈贊佛而巳何文是釋此疑處又
[001-0204a]
如身子以佛道懸曠女身非器為疑而龍女直以圓
珠獻佛而巳亦何以知除疑所在自非吾祖節示其
文殆乎難曉然智積所疑者執別疑也而說偈贊佛
則直明圓以釋疑即偈所謂深達罪福相等是巳夫
既深達罪福無非實相且言法身具相以好嚴身則
是文旨互現修性相顯妙達修性非圓而何既述自
證而贊於佛則如來之所以為佛龍女之所以成佛
機緣之所以見佛皆無出此理是即釋疑也身子所
疑者挾藏疑也而以珠獻佛則以圓實而除疑即疏
有謂獻示圓解珠表圓因持以奉佛是將因以克果
豈不速疾哉若然則又何在區區以排遣諄諄以決
釋耶經文之旨固如是也至於疏釋成佛之文義尤
難見於是或者以權實而致疑焉云云自非記主明
斷其說亦何由通之且記初問答非自為料簡蓋全
附疏意以釋妨爾其妨云者疏引胎經意立妨本彼
無捨受此何轉變乎南方巳下即釋文爾故記問云
為不捨分段即成佛耶者此挾胎經意問也又曰若
不即身成佛者此挾龍女為問也故結問云云及夫
答文則又帖示釋中一段文意爾意謂一往彼無捨
受者實得也此有轉變者權巧也姑置實得而論權
巧者以南方此土緣有生熟故宜如是化現然既權
實稍殊何妨彼此斯別豈以一槩而言聖迹乎故記
曰今龍女文從權而說彼胎經偈從實得說二往為
論權巧非無有實實行豈應無權故曰若實行不疾
[001-0204b]
權行徒引又曰若實得者等是則實得雖無捨受若
應物所好容起神變不妨亦有轉變之事如龍女權
巧雖有轉變若證無生不妨元知本無捨受之理如
胎經權實既其本同證經之義俱得則又曰是則權
實義等理不徒然又曰凡如此例必須權實不二以
釋疑妨又曰故權實二義經力俱成然而記主又曰
言權巧者不必一向須作權釋者政恐學者認權實
一往之文作本迹永定之義有濫它釋且抑經用故
此正之然則今言權巧者蓋體用之權巧耳但曉經
疏及記文旨如此則龍女權實之論怡然理順何齟
齬之有耶。


四伏疑釋難平呼



法華經序有因現瑞發起難疑答問者在昔光宅述
於釗師以四伏疑釋彌勒之文天台以文外巧思多
之曾不知文殊亦斷四伏難而古師莫之見此天台
所以盡善盡美也疏記之言備矣然而釋籤有曰彌
勒初以伏疑潛難文殊因以潛釋伏疑難云四眾欣
仰釋云我見燈明等也此文頗繡密所以自來尤惑
而莫解也所以惑者有三文本顯難顯釋而並潛言
者一惑也又初文本文殊難彌勒釋而反言者二惑
也抑其次文本不相對而曰難曰釋者三惑也因是
雖有多多之說然皆不見荊溪意無足道者今直示
其意焉耳其意者何之是欲合二文為一致彰疑難
而各有影略於難釋之中互形於潛義之內斯其為
[001-0204c]
意也如是何以明之且若二文彼各釋所疑是則各
當其文而巳豈知本一問答之序故於彌勒釋難語
難而不語釋者意顯非特釋當文伏疑且為下難瑞
請答之文也既而彰言伏疑則釋在其中矣抑又以
潛言之則形出顯釋居可知也然於文殊釋疑言潛
而不言顯者夫潛之為言隱也文則顯矣意雖釋當
文之伏疑乃以潛義形出顯釋則對上之問又可知
也繼而曰難云等則承上難釋之言合二文為一致
文雖不對大卛言之通皆難釋故也夫如是則向三
惑者何有哉然則直以問答相對足矣而必如此何
也是亦欲顯疑難各有故復互出伏疑之言以見彼
此文外之意則義尤深隱乎嗚呼此前代巧思之義
一家獨擅之談經疏之文盈百千言而荊溪以數句
盡之且極其義味如此有以見用意之深宜乎後來
尤惑而莫解也昔余未得其說視其文猶棼絲然今
既得之見其理不見其亂信乎祖師未甞欲以難曉
之文徒擾人也但學者未到古人用意處故惑耳愚
因得以發之。


六重本迹辨誤



文莫難於齟齬而幽奧者次之蓋幽奧而難曉者尚
可深思力索以得之惟其文理易明而齟齬不合者
為難會耳如釋籤示六重本迹引證之文為後代講
學之難久矣蓋考其文則出迹門者五出本門者一
非有難見也而籤云前三引迹後三引本殆不可曉
[001-0205a]
謂之誤歟觀其所釋若非鹵莾者謂之非誤歟則文
相差違幾於莫救自昔說者雖多然皆曲辨未見直
指之意與夫引證之旨故未敢聞命今先覈記釋次
示通別之說而後證其非誤庶幾至論不為後代所
誣也以今言之大凡章疏所貴乎記釋者必其所釋
有出人意表之論若盡如其文而一無所訂正者亦
莫之貴也且若玄文所引使果如所定祇合直示之
而又何在訂正其文至於再三而曰云云原其所以
正由大師引證深有餘意而文稍差互故不以文限
其義而直以義定文特訂正之耳亦猶所謂以義定
文萬無一失是也然則當先知六重通別之說而後
始見引證之的何也蓋凡有多向故一者前五為通
後一為別如籤所謂云云是也二者俱通並別俱通
故雖巳今亦通於昔則餘五可知並別故雖前五亦
皆屬本則後一可知并如籤示云云若以巳今對前
五重的論通別者蓋文旨當然而此復約六重中分
本迹者或謂是因果義故非也謂分因果可也何曾
以此論本迹乎若因果本迹復非今所論今謂此得
大師引壽量文證體用之義約此中分則知後三皆
本明矣然五六二文雖出迹門而取以為證者不過
方便真實之說其義既通故得在迹則迹在本則本
復申上貫下義當歸本故也若專文所出則應權實
巳今番屬於迹權實可爾若使巳今亦屬迹者則大
旨全失此記主所以不問文之前後直約大旨示之
[001-0205b]
云爾且曰前三復通後三復別者蓋望俱通並別義
故此通乃別中之通別乃通中之別是亦不分而分
未始有定論也特由大旨如此而引證如彼而又得
乎中分之義故作此點釋雖然文相灼爾何以證其
非誤曰旨之所在何必求文然有一文可證非謬如
繼此文後釋迹中塵點之文以為迹門不合引彼彌
勒不知之文因以二義斟酌論之云云而又咨決於
師師曰恐別有意等其於申釋疑似之際不敢容易
如此豈於自所示文而容有誤乎然在左溪尚不敢
臆斷則曰恐別有意而巳蓋亦闕疑之意也今人視
祖師亦遠矣而輙妄有指評得不愧左溪師之言乎。
山家緒餘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