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33 竹菴艸錄-宋-可觀 (master)



No. 957-A


刻竹庵艸錄序


宋竹庵觀師所譔草錄此間不徧行久矣余近者獲
其古刊本於雒北大應禪剎亟欲登諸棗梨廣惠同
志因傍加國語付之剞劂氏第惜其首蠧滅一紙兩
處又脫數字後之覽者旁搜善本補成全書則為幸
矣。



元祿四年十一月下浣


菩薩沙彌光謙槃譚書



竹菴艸錄目次





* 金剛經義
* 自答散出十問
* 大教唯心
* 法華開權
* 止觀揀境
* 普賢觀十種境界
* 議十法界十如是
* 本立教意
* 三藏教名
* 小本彌陀經五章
* 勸修西方說
* 諸宗立祖
[001-0084a]
* 受菩薩大戒請師
* 續添附

* 䟦六即頌
* 經體統要
* 金剛經三果正名



竹菴艸錄目次No. 957



其心無所住著一切悉捨皆不可得然後顯示六度
萬行所依之法不出現前六根所對六塵緣境為其
妄心圓覺所謂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佛
為時機求福德者能知福德猶如虗空謹案楞嚴佛
說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
一漚發然則虗空何足以喻般若清淨福德此亦兩
意一則凡百舉喻以易通難以近顯遠以世間廣大
無如虗空故一則虗空無礙之性性不可得故又復
虗空之性無所不徧如大涅槃取喻佛性徧一切處
碌碌多認顯色以為虗空非也經云佛告須菩提凡
所有相皆是虗妄上因遣蕩佛身相著然則諸佛身
[001-0084b]
相無非清淨福業所成如何此亦皆是虗妄當觀佛
身巳離虗妄如失明者不見日光過在見者若乃取
著無非虗妄如楞嚴會提獎阿難歸來佛所佛告阿
難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阿難白
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紫金光聚是以渴
仰從佛剃落只為阿難見佛身相以為實有無非虗
妄所以破執徧於七處徵所見心了不可得今此本
經佛以身相推廣一切徧同諸法生心取著既落塵
境皆是虗妄無可疑者如來身相陸沉妄見。


此經結集一卷成文上下多舉大千七寶布施重重
較量福勝人情疑之以為繁重亦何必爾噫人情見
近此不足恠若論般若清淨廣大雖太虗空亦細物
也出生功德性本無盡十方諸佛三世如來同一圓
音種種稱揚曠劫亦不可及大品般若凡九十品亦
乃重重取喻較量凡夫情量有宿曾少分結緣者但
仰信而巳未能盡信之也山中人不信有木大之魚
海上人不信有魚大之木近尚如此何況其遠所以
特如此重重較量此亦兩意一則為隨順機緣宜樂
故一則為引導凡夫願求佛意眷眷必不徒然。


第九一分講學家到此稱四果章無著本論菩薩因
地離我慢故雖說聲聞四果遣蕩取證小果相著經
意正為信解地人令離我慢若論一化聲聞小機正
在佛施鹿苑小化取證小果自謂所作巳辦為經方
等歷諸大教法會受彈訶故到般若會熟聞摩訶衍
[001-0084c]
門融通執小近情須菩提蒙佛加被融通諸法故能
不作是念自謂得果聲聞小機尚能如此信解地人
自然離我可以進入淨心高位。


此經前後須菩提兩番請問降住其心經前則云應
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經後則云云何應住云何降
伏其心前為初心發起請問佛答正在第三第四兩
分發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菩薩於法應無
所住行於布施及其經後重問為將入初地人故佛
答則伹說入地滅度一切眾生不見有滅度一切眾
生相自能升進高位以住般若降伏斷除根本煩惱
凡百經句自有詮顯應之一字句頭句中經意不同
近世士俗不知經意輙便移改非也須依大藏什譯
經本不由淺見以乱古轍。


第十七分佛忽自顧命須菩提云譬如人身長大乃
知非但一切大教所說神呪以不可翻名為密語然
在顯教只此一句亦自深密何也為其此之一句說
盡諸大菩薩入無生位分證法身大圓鏡智全法身
體大起此大用無所不應現一切身如法華說妙音
觀音普現色身又如華嚴八地入無功用作十種身
不但正報所依國土無非大用須菩提以佛加被力
故便能領解融通遣蕩大用相著故云如來說人身
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為其無生地人雖起大
用不動法身體大是為無作妙力故也經前譬如須
彌山王若依一十八住此乃於欲界中取最大身以
[001-0085a]
破凡夫執取相著若依天親本論取譬諸佛淨土現
高大身經意多含隨機取解不可獨斷。


第十八分講學家到此稱五眼章凡夫肉眼聲聞修
發天眼慧眼若諸菩薩分別諸法名為法眼此皆偏
淺不能具足在諸經論料揀不同若乃此經佛問須
菩提佛具五眼佛自問之皆言其有逐一答之亦言
其有或謂此經破有何故五眼一一言有然此有也
非實所執名之為有此為顯示佛眼圓照無所不具
法界洞達無所不見故也其次經文顯示佛智圓明
無所不知然此悉知以知一切心不可得三世際斷
故能無礙亦能盡知一切差別心心數法故佛十號
名正徧知凡夫作業盡現佛心廣如華嚴此不繁引。


第二十一分經參入別譯六十二字準無著本論以
此一段佛心具足初以眾生為佛心所念處須菩提
問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若據經前亦作此
問頗有得聞生實信不佛答後五百歲能生信心以
此為實今此所問若同於前何故佛答乃云彼非眾
生非不眾生要知此乃機應深密雖則同前所問今
此問意為欲顯示佛心究竟清淨如大圓鏡為其最
初所發心境雖則本為眾生了知眾生皆不可得諸
佛之心眾生之境心境何有一切性空空非斷滅故
云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什譯略
之正為經前發心一住巳是佛心所念處故前書巳
說此略及之。
[001-0085b]


此經歸宗唯在離相諸佛究竟別無奇特故云離一
切諸相則名諸佛眾生病本只為著相維摩經云但
除其病而不除法經前離佛色身相著所以言見第
二十六分為離法身相著所以言觀色身外相也法
身內體也色身外相因雖百福全法身現若見外相
無非內體故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猶恐便執外相
以為法身佛不免引轉輪聖王亦有如此福相雖有
七事不及於佛外相似同借事破執使之當觀法身
內體即而復離故云不應諸佛色聲無非法身若乃
取著一切皆非。


龍猛造大智度論一百卷釋大品般若三十卷凡九
十品經句盛談如之一字如以不動為義般若會宗
如如而巳諸法本來自性不動故此經云如來者即
諸法如義混同一體無所分別乃知十方諸佛皆從
如義中來皆從如義中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十號
特名如來為順應世故也其實人法皆如故經末云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無所依如太虗空空無所依
如寶積歎佛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妄
見分別差別不同於一切法何能無礙流轉生死未
來無際。


此經三十二分相傳梁昭明太子作此分節以立分
名本集必然有此分名或有符合無著本論或全不
同所立分名但多隨經所說若欲盡理須依本論一
十八住乃見經意只如三十二分如何名為應化非
[001-0085c]
真此如事苑略曾對會宜與第五分名兩易可也經
末此分無著本論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
動說法不染也末後四句流轉不染也然說法不染
後言何以故常規此乃徵釋之詞既而徵釋便有四
句如何自屬流轉不染一期經文殊不相關只為此
經佛意深密兼之譯人偏尚簡古一何以故意有兩
屬釋上則為其說法既而為人能為所為機應相對
若取相著無非有為亦如夢幻何況凡夫正在流轉
故云一切無所不收此經若非無著親見當來世間
人師必不能及恰六十年為通此經愧不能有所發
明尋句義而巳事苑通論兩書外偶隨文收拾又及
此一十二篇行年將八十五也且暮人爾漫作最後
法施。


淳熈丙申中秋草創


自答散出十問



問一切大教盛談十方三世諸法相涉不出方世何
故楞嚴以十方謂之十虗華嚴以三世謂之三際方
與虗世與際其義如何莫也小乘方世為亦可以名
虗名際。


答方有所主世必相續方世相涉理無偏捨如楞
嚴說流變三疊一十百千虗空無礙徧攝十方故
以十方謂之十虗三世相續無有間斷故以三世
謂之三際言際無際也意在言外般若四十二字
意皆如此小乘量局名相自定。
[001-0086a]


問一切大教盛談世界劫數眾生此三皆有為事此
必有盡何故華嚴皆言無盡。


答世界劫數眾生若也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有為
有盡有形數故若也法界性徧三皆無盡性無盡
故法亦無盡。


問一切大教皆修多羅何故唯有華嚴說有眷屬。


答大乘小教梵語通稱皆修多羅正翻契經唯在
華嚴經旨詮顯性海徧攝本經為主餘皆眷屬何
但群經華嚴性海塵說剎說不相違背經旨徧攝
無非眷屬。


問華嚴入法界品經末流通或說有或說無清涼兼
取為合經旨未合經旨。


答彌天高判符佛地論諸宗通經須作三分諸經
分節流通稍易唯在華嚴古師多說或分經末一
偈或謂法界無盡清涼兼取功恐摸稜何如直取
光統以入法界品無非流通法界性海流通無盡
善財徧參盡未來際多功德經始末較量前巳唱
名經末不須佛自流通但結集經家結前所說。


問一切大教皆詮因果或作四諦說或作十二緣說
或作因果二法說或隨緣散說或說因或說果何故
唯有法華須作十如是說荊溪云十如是只是因果
法爾。


答昔賢有語列聖所談至佛極矣為其佛法無上
了無所得無以過之宗詮因果逈超一切所以唯
[001-0086b]
在法華作十如是說因果法者為立一經三周所
說開權正體唯佛與佛十方三世終窮究竟甚深
境界徧故極談因果有十如是天台大師摩訶止
觀指的妙境出自於此荊溪點示學者通知。


問法華開本自屬釋迦久成佛事何關今日聲聞入
大必須開本。


答法華開釋迦本地久巳成佛所以必須開本為
聲聞者為其聲聞但知不遠伽耶近成雖巳入大
尚執近迹須為開本又復亦為聲聞既巳入大登
圓初住更須後位增道損生若乃圓人入無生位
任運流入只為聲聞從施開入。


問天台立藏通別圓化法四教隨釋一化五時一切
經義賢首立小乘始終圓頓五教兩家立教名義多
少如此不同根本用與畢竟所歸如何。


答天台立教名義唯四天台大師覈定教名根本
為其佛法所詮歸一實理物機未宜從一實理施
出權理入理之門名之為教教必為機機有利鈍
取之不同故唯有四一化五時為所用法隨時用
與多少不同隨教釋義不可乱轍直到法華開權
同歸一實賢首立教隨經所說但見枝葉不推根
本教門公論不敢儻宗清涼和會以理為教。


問法顯譯六卷泥洹說一闡提無佛性竺道生力救
此義時輩不信及其大本到此果說一闡提皆有佛
性自此雖知一闡提皆有佛性不信無情皆有佛性
[001-0086c]
荊溪金錍力救此義無情佛性說有說無根本得失
所歸在何。


答荊溪金錍為護時情不欲正斥伹言有人引大
智度論以真如分作兩派在有情名佛性在無情
名法性荊溪親曾委讀細撿論文都無此說勘同
經論一切大教佛性法性同出異名噫若竺道生
此老在時不勞餘刃學者須知說無情有佛性得
之在乎大教唯心諸法體同一切性徧說無情無
佛性則失之可見根本得失何翅天淵。


問無情佛性雖有人信又復議論無情若有佛性如
何說法古德有指樹說苦空或指塵說剎說為巳合
理為未合理。


答若能巳信無情有佛性義必須深造本無分別
才問無情既有佛性還會說法巳落分別何但無
情只如有情亦無佛性紛紛有情業識而巳。


問無情佛性天台講學從來唯是理會荊溪金錍輔
行十義不知天台大師為在何文的說此義。


答荊溪假夢寄客特撰金錍一書建立大教一切
唯心輔行十義為摩訶止觀引經一色一香無非
中道佛性性徧色香無情諸法然而天台大師何
但此文山家教部圓談性具皆其文也天台嗣學
龍猛法性一宗得旨而宗為談性具學天台教須
具宗眼。


大教唯心


[001-0087a]


天台嗣學至九世祖師荊溪尊者功在以文字記述
深造佛乘圓宗意旨力救無情佛性若云無情則不
合云有性若云有性則不合云無情大槩巳盡之矣
假夢寄客作金錍一書有語若不達唯心了體具一
切大教全為無用乃知一切大教通以唯心為之宗
要別在華嚴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經法界為
體唯心為宗徧攝為用一切諸法體同性徧何以局
言唯心此為順迷心為惑本從近從要故言唯心開
其義端其實諸法法法皆唯唯無外也趣舉一法一
切無外諸法皆唯是則天台大師圓四念處唯色唯
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六塵皆唯無不徧攝既而能
唯無不能造何以故只為諸法性本同故才涉思量
便成剩法唯義不成直須分別秋毫盡掃龍猛大智
度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世間言語詮顯不及宗
教眼目不可不明若有異見魔波旬也寄語後學須
得師友區區老懷不揆及此惟我四明心觀自得。


法華開權



天台大師現比丘身悟道大蘇行道天台以慈悲心
通經論學歸宗法華得佛化意教傳江浙百餘年來
盛席臨講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凡遇開權必須發問
為開同體權為開異體權若開異體權何故玄義釋
經總題蓮華三喻並喻妙法若開同體權何故法華
文句釋經品目方便法用能通自屬在昔異體以為
所開或詰其何謂為開乃言三權即是一實初機游
[001-0087b]
學但仰歎而巳輙不敢措一詞預群議賤齒及二十
餘一日思量前來所議皆非考論法華正宗既開權
巳自妙為其佛巳慇懃稱歎方便三周正體何須問
言為開同體為開異體或各據一邊或收同異權即
是實自屬顯實義非開權此乃濫以顯實作開權說
不知本經指上所說此經開方便門的指佛以方便
力示以三乘教此本經略開之正文也聲聞言下近
謂情盡功由於此經題妙法品目祕妙權皆巳妙本
無相違才涉即實巳非開權若分權實異體論判只
如摩訶止觀陰境通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科色
心若欲用觀必須的揀能造識陰以為所觀境體天
台大師何曾一言涉無記善惡三心此三自屬識陰
所起所緣心相非能造心體講學亦乃執諍通觀三
心別觀無記枉費言語本亦無事昔賢有語世間本
無事見於此矣昔年高座非不分明尚恐傳習未能
親切來日無多區區及此。


止觀揀境



大論偈云一切世間中不過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
當觀名色真心不可得妄心不可見但有名爾名即
心也天台大師說摩訶止觀為初心行人立所觀境
通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科色心諸法符合楞嚴二
十五聖圓通悟門然而於初心行人通漫難可用觀
必的揀取喻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對喻識陰的揀
現前無始日用能造諸法識陰心法為所觀境若乃
[001-0087c]
無記善惡三心屬所起心相非能造心體非所揀境
歷緣對境隨自意三昧方為觀境要知修觀必須的
揀荊溪有云在無記者通約五陰色心屬報陰法故
對下所發煩惱九境非善即惡以分三心本自分明
初無難見惜乎南屏臻法師唱道主法一時哲人不
知何故混說三心自此承襲或通觀三心或別觀無
記又有好異強作義目紛紜自彼於此何為昔年聽
次自有所領便為同學作如此說尚恐錯傳閑居無
事直從正當何必細碎照會止觀如指諸掌。


普賢觀十種境界



昔游學霅上見老壁每日講外在本瑞閣焚沉水香
香煙不斷撰普賢觀疏一日摳衣輙詣問訊侍座伏
見以摩訶止觀天台大師指普賢觀無生位前十種
境界隨經撰十種名目分節經文又專執經題觀普
賢故立普賢為初心觀境至誠力諫尊意不從疏成
既行無不唯唯學者須知摩訶止觀天台大師指普
賢觀無生位前十種境界本不為分經本為通指圓
教十住真因初發心住無生位前依此一經所說誦
大乘經修大乘行行成十信相似獲六根清淨如法
華說莊嚴功德感見普賢多寶釋迦分身四種證相
兼而指之故言十種境界按天台大師法華三昧儀
後兼採諸經列戒定慧淺深證行成相為欲見相安
慰䇿進經自分明經云誦大乘經修大乘行樂見普
賢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
[001-0088a]
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文雖似倒當以意求若
列十種境界先六根清淨次四種證相感見證相功
由行成故也但此境界經文所說隨所修行一期參
互不妨倫理俟有眉目可以分節若乃至後發露六
根則如列次所說隨緣皆在佛意十種特言境界者
以經云始觀普賢最初境界又云是名眼根初境界
相故入無生位任運流入不假方便境界何有經題
言觀感見時觀不同十六觀初心心想立境而觀證
相通見諸佛心想通二大士仍及九品在彼經題伹
言佛者天台大師所謂述主包徒今此經題只應總
舉一經說懺悔主夕陽巳迫上為宗被竹庵閑甚以
寄後世。


議十法界十如是



天台大師判釋一化諸經必須考經所說法大則大
法小則小大則詮法廣大也小則詮法狹小也廣大
則極十法界性相也狹小則局六法界依正也一切
大教詮法必十法界詮法雖通隨緣所說未必具足
說雖如此其法必通乃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
一切大教詮唯心故唯心所造必十法界無不通詮
十法界法□獨華嚴說十法界為其華嚴總一切法
□成數故顯一切法性無盡故所以皆傳華嚴說十
法界其實華嚴無有一文具足顯列若乃法華方便
品初佛歎十如是者荊溪所謂十如秪是因果法爾
此因果法一切大教亦無不通詮也但分別因果總
[001-0088b]
而不別唯在法華終窮究竟諸法本末至十如是者
為欲歎三周開權一經正體所徧法故也經云唯佛
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然後轉釋諸法具足顯列
十如是法近聞浙東學者有問華嚴何故說十法界
法華何故說十如是兩經所說有麤細故圭峯有語
文富義愽誠讓雜華華嚴稱法界性而說諸法何其
麤哉竊恐浙西後生未決竹庵臨老不免潦草。


本立教意



早年竊讀唐朝賢首宗教清涼國師華嚴新疏疏前
義門援引諸家立教餘不暇論唯見以賢首五教對
會天台三藏通別圓化法四教每仰清涼荷負大教
才識如此惜乎對會兩宗立教不考兩宗立教有所
不同觀夫賢首五教但隨經所說而立用之判釋彼
宗學者有譏天台五時籍定諸經若乃天台所立化
法四教亦不由佛造作為其法如是故機不同故法
如是者教所詮理行所至極理有中道實理真空權
理機欲取理必由教行中道實理之機利故造境即
中無不真實圓教立也機若鈍則須假次第方便而
入別教立也真空權理之機利故為說諸法幻有即
空通教立也此教不但三乘共故亦有可以通入別
圓真空權理之機鈍故為說三界因果實有斷見思
煩惱出分段生死三藏教立也所以此教依法華安
樂行為揀流通準大智度以衍斥小特名三藏顯此
一教不融通故一化能用有頓有漸有秘密有不定
[001-0088c]
只為機不同故若乃三藏一類小乘聲聞根性必須
次第一化五時調熟然後法華一時開會尚有殘機
猶待大般涅槃顯性無不同歸圓伊三德祕密理藏
終窮究竟天台立教規模廣大十方諸佛三世如來
同一圓音如珠走盤天台大師發悟洞達如風行空
稱歎不及遭遇 盛朝度僧甚多聊為結緣游學後
生必須文理平易可也庶幾略識門戶而巳。


三藏教名



大論百卷成文釋經九十品末後云佛在世時無三
藏名伹有持修多羅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羅迦
比丘然佛在世時無三藏教名何故法華安樂行佛
說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此經此論皆什師出有人通
云大論為結集前結集後始分三藏今問安樂行佛
說在結集後耶原夫天台大師化法四教立小乘一
教名為三藏依準經論須考經論特以三藏別指小
乘一教何也以佛在世時時有前後教有小大若在
鹿苑十二年中正施三乘小教時比丘聞佛所說經
律論法但各任持而巳未知佛意畢竟如何雖佛亦
未可以三藏別指小乘至法華安樂行為流通本經
故在大論釋般若為斥小立衍故始可以三藏別指
小乘一教乃知大教經論特以三藏不同別指小乘
一教為顯此教詮三界因果諸法生滅實有差別不
融通故所以此教四門易多執諍天台化法四教成
列覈定教名立名各有所顯釋義各有所歸隨一化
[001-0089a]
五時諸經用教多少釋義不可加也記得游學初年
先欲討尋化法教名於此三藏怏怏不決伏讀清涼
華嚴大疏經前義門對辨立教照會宗教方曉如此
老病閑居竹庵坐夏無事再閱大論見末後文尚有
筆硯未忘所業正此教名以貽諸後俟明敏者更有
說乎。


小本彌陀經五章



昔孤山圓法師為此經造疏前開五章兩土教主果
人為名實相為體信願淨業為宗捨苦得樂為用生
酥大乘為教相後淨覺岳法師又造新疏能說所說
人為名種智法身為體念佛感應為宗攝生念佛為
用方等部別圓二教為相兩家立名相去幾何其實
一也立體不同實相法身名異體同但本經並無明
文唱此兩名若於經名之下立體果人所證究顯者
實相也又按大智度論立大乘經一印亦言實相須
依孤山實相為體孤山以信願淨業為宗淨覺以念
佛感應為宗此經信願乃助道爾正宗所說淨業正
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乱此為其要此經捨此別無行
法須以念佛為宗執持名號一心不乱念佛則得矣
言感應則不然感應事也非所修行法況信願感應
皆涉兩途如何謂之為宗宗者要也如牽衣一角多
失天台立宗元意須求本經正宗所說行法正行一
法為宗此乃謂之為要也法華須以一乘因果為宗
在因在果無非一乘還歸一法故普賢觀云大乘因
[001-0089b]
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此經由一心不
乱執持名號念佛力用故能往生極樂須以往生為
用何必言捨苦得樂若名攝生不退此乃屬巳往生
彼國而說不同攝論別時意趣經宗力用正欲得往
生極樂也判教若探取法華涅槃經意則判屬生酥
方等如天台光明十六觀所判然若就在昔只應以
所說判一切大教須取部主為屬圓教不妨對前藏
通別三教方等化意然淨土行雖通別教若判一經
教相非所論之況修淨土念佛三昧必歸於圓以唯
心義非前教所詮故若荊溪云通教菩薩雖知淨土
佛猶永滅乃與取土義乖是則別教有取土義畢竟
依諸大教以修西方念佛三昧必須歸圓雖下劣凡
夫柰何所緣彼土非前教佛況依本經修行必須先
開圓解依解起行非圓如何不以宿緣直心念佛而
往生者論之便如此人若得往生生彼土巳見佛聞
法即是圓人雖聞樹說苦空為順本習無非大法。


勸修西方說



吾佛釋迦出現娑婆統化大千應迹中天八相成道
垂慈為物在諸大教或因而及之如華嚴法華或專
為一緣如十六觀無量壽經稱讚淨土經什譯即小
本佛說阿彌陀經并皷音王經偏讚西方勸修念佛
一切大教正宗所詮修行門戶若欲依經所說行之
自非大根大性宿世緣熟必難造詣速得發悟出離
生死又恐生死何期不能善始令終是故阿彌陀佛
[001-0089c]
以本願力示現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清淨蓮華
三輩九品為欲攝受能念佛人一心不乱繫念彼佛
時至緣會恬然命終見佛光明不落魔境決定高超
無際苦輪此一段事若非釋迦出現世間何由得之
固非小緣須知偏讚西方乃急救法何翅中流失舟
一壺十金正如佛說阿彌陀經不待時機發起即便
為說經意在此東晉廬山虎溪慧遠法師結白蓮社
賢士大夫并諸尊者一十八人同修西方念佛三昧
臨終見佛皆得往生雖謝靈運以心雜止之不許入
社自此流通後世追仰遺風無間一切信向甚盛世
傳六祖壇經韶州人見六祖因問有修西方此法如
何六祖告以自心有西方即是真西方自有西方心
何處覔西方東方人造罪作業求生西方若西方人
造罪作業求生何處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噫如此鄙
俚一笑可也竊名祖師不可行用或謂既言悟性此
亦有理其理偏尚無非禪病相傳高麗焚毀此書遼
東人師稍有眼目昔嵩明教贊之何其失言此老戒
根堅固陳令舉為作行狀平生童真其聲如擊清磬
身後火浴六事不壞可謂僧寶後世難及不可求備
亦見此矣須知西方念佛三昧甚易修行只在日用
一心不乱繫念彼佛彼佛願力自念佛力任運相應
雖有取捨與不取捨殊無異轍何以故念念離相了
不可得如盤走珠自在無礙身心清淨猶如蓮華達
唯心了本性在我而巳去此不遠。
[001-0090a]


諸宗立祖



吾佛教門嗣法有宗宗必立祖傳燈錄吳僧道原一
期成書不曾尋訪義學為欲推本於佛末上引經引
事乃列七佛以謂佛佛傳法至於釋迦分付迦葉禪
家流相傳世尊拈華迦葉微笑西域經論翻譯見在
大藏並無所出古德好事者以意撰之傳虗接響便
為口實各以祖意或拈或頌不知分付迦葉出在涅
槃此經佛以聲光召五十二眾雙林高會迦葉為定
所持阿難為魔所罥二眾不來迦葉不來世尊乃云
正法眼藏分付摩訶迦葉此為佛滅度後佛法流通
緣在迦葉為人依止之故況是迦葉苦行第一最堪
以為初分付者迦葉緣謝其次分付阿難此如付法
藏傳所載至師子尊者二十四祖師子尊者遇緣被
害前無懸記自此而止有此方人撰寶林傳列二十
八祖永嘉證道歌依此有語二十八代西天記壇經
列四十祖皆非昔日南屏臻老曾與嵩仲靈往復辨
正須依付法藏傳每謂學者傳燈錄雖經楊文公高
眼未知七佛之說所以諸經說七佛者斷自釋迦行
因三阿僧祇後百劫修種相福翹足讚弗沙如來功
超九劫九十一劫空劫前三佛成劫後四佛出世前
後時劫隔遠即非佛佛以法相傳又世傳七佛傳法
各有一偈此皆古德自撰為成其說山谷大書刊石
廬山偈語雖則有理喝道可也不可以謂七佛相接
說偈傳法須知佛法無不隨緣所謂佛法以因緣為
[001-0090b]
宗諸經說此七佛皆為隨順世緣宜樂為令眾生作
諸佛事即非以法相傳立佛為祖若文殊為七佛祖
師此乃見文殊本地高遠不干立祖甞試論之釋迦
在世聞法悟道無數無非傳佛心法迦葉自於法華
入大了一大事因緣何待涅槃分付正法眼藏又何
須撰拈華微笑至涅槃會須分付者意如前說考傳
燈錄必須一人親見一人各有悟門印證決擇然則
直立達磨以為初祖得矣何必求之於前也達磨對
梁武不契一葦渡江乃問寶誌達磨如何人誌公對
以觀音化身觀音悟道自見古觀音如來高僧傳佛
法來此分為三宗一顯教宗立攝摩騰為祖二密教
宗立金剛智為祖三心宗立達磨為祖達磨直下閱
四世至曹溪慧能止立六祖本朝晏相諱殊奉 旨
撰六祖衣鉢記所以止此者後無懸記宗派不一之
故分為五家宗派各自建立門庭出世開法室中為
人各有伎倆不失宗眼惟我天台山門九祖為天台
智者大師親見南嶽思大禪師悟自法華發旋陀羅
尼三昧見靈山一席儼然未散諸法性常古今無間
法傳章安諱灌頂閱三世至荊溪諱湛然直下推功
止此為定以南嶽思大禪師親見北齊諱慧文自有
所悟探藏得龍樹所造中觀論與心符契遂以龍樹
為師故天台大師歸命龍樹所說教義觀法無不準
承竊聞賢首立祖去取不定非所學宗不敢議論只
如圭峯自見荷澤嫡孫道圓和尚清涼又云毗盧藏
[001-0090c]
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若唐三藏元奘法師慈恩窺
基法師㭊薪克荷專業相宗瑜伽唯識分別法相通
論立祖庶幾槩見學者討尋自可考究。


受菩薩大戒請師



凡欲受菩薩大戒得師可以感發性無作法天台大
師所謂不起而巳起即性無作假色防一切非止一
切惡戒以防非止惡為義發大心人一發此戒善戒
經說不退大心無增上心犯重直至佛果究竟清淨
千里內無師從佛像前若從人師必須出家菩薩洞
達經律論三藏通曉戒定慧三學戒德精明戒臘高
達可也若普賢觀經說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
當禮十方佛懺悔諸罪應作是言今釋迦牟尼佛為
我和尚文殊師利為我阿闍梨當來彌勒願授我法
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又說不
須和尚不用諸師不白羯磨大乘力故普賢勸發行
故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須知
此經正宗所說經意正為圓教十信相似六根清淨
將入十住欲速入初無生位增戒善故所以天台大
師菩薩戒疏云似為高位人自誓受法言似者不敢
獨斷故也閱大藏又見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佛為
智光長者說於二觀門常懺悔事觀精進發露理觀罪相本空當受
菩薩三聚戒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尚龍
種淨智尊王佛當為淨戒阿闍梨未來導師彌勒佛
為我清淨教授師現在十方兩足尊當為清淨證戒
[001-0091a]
師十方一切諸菩薩當為修學戒伴侶應受菩薩三
聚戒饒益一切有情戒修攝一切善法戒修攝一切
律儀戒此乃別為一緣通於初心亦請五師大戒言
聚言攝者聚則言其種類也攝則言其一戒攝一切
戒性必具故如以心為大攝主無所不具故小乘比
丘但戒身口七支期心形終戒善自謝功熏不滅若
能回心入大乘戒所持戒相律儀聚中少分而巳今
時濫易多恐未知區區老懷及此一事戒學稍廣幸
自留意。


竹庵草錄卷


續添



䟦六即頌



「 佛許六即辨
 蛣𧏙何不通
 知一不知二
 失西還失東」



「 三千若果成
 一切皆常樂
 蛣𧏙不究竟
 諸佛斷性惡」



右六即二頌乃在昔南屏臻法師親承四明尊者贊
[001-0091b]
述十六觀疏妙宗鈔建立圓宗引用大般涅槃聲光
召眾五十二類下至蛣𧏙為於諸法趣舉微劣一法
以點示之與夫荊溪金錍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
心宛如符契深得天台大師摩訶止觀圓觀諸法皆
云六即親的意旨巳盡之矣切恐惜乎後裔不聞輙
附草錄庶幾傳遠。


經體統要



天台大師凡通諸經不同他宗但推起教須列五章
通明大義謂之五重玄義玄通也釋名辨體明宗論
用判教此之十字不可輙易為其名下所收一經始
末攬別為總教所說法隨一切機必詮自行因果化
他有能有所故也諸部凡列十章皆歸於此如珠走
盤如環無端佛法正宗不同魔外如荊溪述十不二
門所以作者為欲統示本迹十妙所詮綱要造行能
通之門戶也然列五章若體宗用謂之從行次第果
後用也若用體宗謂之起教次第如諸經前發起用
也既為通經必須各依本經正宗所說隨機之教以
何為體以何為宗以何為用意在於行從行次第而
列依所說教能詮名言以消釋之如荊溪云三一總
別寄行約教是矣於五章中且置前後今但為明辨
體一章諸大乘經祖承龍猛大智度論通立實相一
印以為正體經詮實相如世印信車書萬里若乃各
依經旨不同如法華經立佛所見實相以為正體為
此一經開權會實諸法□□故以禮義以釋於體禮
[001-0091c]
則天下同遵□也本經歎體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
法實相一法唱名此之一法性具三諦天台大師故
引中論因緣所生法四句本門佛所見三界非如非
異以證成之中論四句元意為詮性具三諦諸文或
引此對四教或引此對三觀皆是別途非論元意義
學須知性具為本若乃金光明十六觀天台大師本
疏禮底達三乃能釋義非所釋法有三也所釋唯一
法爾實相法性金光明創首即云是時如來游於無
量甚深法性所入法性定也十六觀首題兩土教主
究竟極果故以禮義釋之一經主質有禮法也窮源
極底故以底義釋之佛顯此體無所不通無所不達
故以達義釋之得底宗通也能達說通也所謂隨緣
設教名字不同皆是實相異名通為諸經作體在昔
四明尊者觀心觀去聲宗眼仰之彌高及其記鈔乃以
三義為所釋法為欲圓融用心太過濫引荊溪修性
離合相傳而來離合取體非伹失於本文亦乃昧於
修性離合本自為明迹門十妙境智行三登圓初住
巳前對位修性未能亡泯一合故也不可濫引以混
其他法華文句記據性恒開對修方合為明修性二
法相對諸經或作一法說或作三法說非但隨機理
歸修性據性對修之故各有所以不可相混若乃維
摩經首題維摩詰所說能說人住不思議解脫所說
法不思議事皆不思議非真性不可故以真性解脫
以為正體請觀音經以靈知寂照為體為明觀音降
[001-0092a]
迹位居等覺故也普門品以靈智合法身為體為明
此品人法為名所說真應二身故也今此為明天台
大師所通諸經辨體而巳一大藏經信手拈來為列
五章何難之有頃在學地巳作此解前在高座亦作
此說老來閑甚又為及之皆非虗詞無不著實有待
明敏義學必須留意可也離合取體別理隨緣考證
宗教不敢奉行。


金剛經三果正名



宿緣所感通此一經頃撰事苑通論兩書外近又為
述經義一十二篇從來到此三果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來皆謂少一不字偽本輒加謹按大藏什譯
古本只云無來前輩乃以此為缺文如春秋夏五不
可輒加未有所見不免唯唯林下再思此亦非也須
知小宗為此一類聲聞小機制果名義局在三藏教
限所詮以三果人巳斷欲界下地九品思惑盡不來
欲界下地受生故名阿那含此言不來今此一化到
般若時會聞摩訶衍歷諸大教遣蕩融通執小近謂
名不來者其義巳轉無來相故名為不來實無來者
無來相也然則於實無下不應有此不字始知古譯
不尚缺文聖人之言窮之益深此之聲聞若到法華
時會亦不動前在三藏果名義自歸圓所以自陳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真阿羅漢即無生位證成前說無
可疑者續添草錄覽者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