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60 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宋-源清 (master)


No. 926
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卷上
丹丘沙門 源清 述


法王髻珠靈山解賜智者得巳轉示餘人人有不
見者荊溪師指之令見猶有不能隨指而觀者故
余今復指其指焉。


初釋題


法華十妙不二門出釋籤第六卷蓋然師搜括十妙大旨直申開顯一理示所詮極致
故自立此名耳初七字題荊溪禪師依玄示立下注三十二

字後錄出人示文辨意也。


初略釋法華者所宗之經也具云妙法法也蓮華喻也
今略云爾如玄義備解十妙者標今所依乃迹中十
妙也不二門者自今所述謂法體圓妙之門也有本
題妙法蓮華經本迹十妙不二門或法華本迹不二
門或本迹十妙不二門或但稱本迹者並後人增損
今所不用下問答疑中辨之


二廣釋分三章一示不二唯心實相二示迷悟法界
緣起三問答決疑。


初示不二唯心實相者即示今經開權顯實眾生一
[001-0308c]
念心服真佛知見也諸佛出世唯為此事故欲令眾
生了十法界皆是自心清淨知體妙圓覺性耳夫十
法界者全即一念非謂前後相生非謂色含內外一
一諸法當體真如豈是能知所知知性即體一切法
趣色是趣不過色即法界法界唯心一切法趣香乃
至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皆即法界一
一法界法即一念真如妙體又此一念體常虗寂非
念趣為明非無念為靜念即無念當體叵得諸法本
來常寂滅相更無能知異彼諸法全諸法而一念而
無無相無相之相是真實譬摩尼珠珠體圓淨全珠
非色是瑩徹空全瑩徹空是摩尼色隨意能雨種種
眾寶寶非內有亦非外來是珠體妙具一切寶故玄
義云舒之充滿法界不知從何而來卷之莫知所有
不知從何而去當知諸法不二唯心唯心無相具一
切相故此十門十門之法皆名不二一一諸法當體
通入名之曰門若一法入此一法外更無九門之法
為異並我一念清淨靈知譬一圓珠具有十竅無非
一珠若一竅入盡一圓珠無非此竅所入珠體余竅
雖珠珠體一也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
咸然使十妙始終理一此下示六即不二珠文云一一門下以六即撿之總述於
佛於諸大乘經中處處宣告言心佛眾生三無差

別煩惱性中具如來智如來服德相備足無所減少
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
趣色受想行識是趣不過色等皆常樂我淨一切眾
[001-0309a]
生皆有佛性譬如力士額珠圓明在體乃理即佛不
二心珠也此是性德下五修德又於諸過去佛若有聞一句無
一不成佛若佛在世滅度後得聞是經一句乃至一
念隨喜皆與授菩薩記大通佛所為說是經譬如以
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此乃名字即佛不二心珠也
曾從經中及從善知識所聞佛名字故云名字即佛又修攝其心觀一切法空
如實相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欲得一切法
當學般若譬如得如意珠此乃觀行即佛不二心珠
此有五品位一一念信解即圓一心三諦也二兼能受持大乘經解典三復廣為眾生說法〔正〕四能說法
兼行六度五事理心融正行六度五位俱修圓行同名觀行即佛又持是經者得六

根清淨下至阿鼻上至有頂及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色像皆身中現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譬如示以
所繫珠其心大歡喜此即相似即佛不二心珠也開顯
聲聞案位與六根淨位同故用領解珠也若進入者即同分真非此位也此有十倍心位至第七心是正六根
淨位十位俱似分真同名相似即佛又初發心時更成正覺從佛口

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龍女獻珠南方作佛此乃分
真即佛不二心珠也獻珠表得圓解開佛知見非舉譬也此有四十一位皆破無明
證實相而智用不無優劣十住名開十行名示十迴向名悟十地等覺名入四十一位本末究竟同名分真即
又過荼無字名上士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

相獨王頂上有此一珠此究竟即佛不二心珠也此唯
妙覺位耳上況引諸經明六即之文不出經自嫌繁故也諸經所明六即之位自

凡極聖一一皆即始終不二無非一念清淨摩尼一
念外無生佛生佛外無我心故金剛錍云阿鼻依正
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凡下之一念示不
[001-0309b]
二唯心實相巳。


二示迷悟法界緣起者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一念本
具十界諸法清淨圓湛迷來無始故曰本迷淨名云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指眾生無始恒造非謂中間忽然而造名之為立也今舉此
兩句為下清淨緣起張本無住本者即一念常虗寂體本性叵得

無所依止稱無住本無住即本淨名疏云法性即無明故法性無住無明
即法性故無明無明今伹直示體耳是無住本具一切法故稱法性由

性本具緣能生之染緣能生染法淨緣能生淨法譬
火水珠向日生火向月生水只一圓珠具水火性日
月之緣而能生之一念心性亦復如是上法譬雙明染淨下先明
染後明淨如諸眾生無始時來一向不覺恒為染緣謂無明業
緣也或造諸業相備受苦報故有地水火風色香味觸

三界依正等法大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以
顛倒故不知唯心隨緣反造謂是他物而起愛恚攀
緣厭離馳騁流轉六趣四生十生十二因緣修環不
息涅槃中譬如春池王時遊翫忽遺明珠於彼池內
眾人聞之俱入池中各執瓦礫謂得寶珠經前方便三修
喻諸忘因果也淨名欲令眾生達本唯心真無住體
即了顛倒所造諸法無非唯心故云從無住本立一
切法上染緣也若諸眾生無始時來或遇淨緣教行緣也即得
成佛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
故說一乘常無性者即無住本真佛性種此有三因
佛性即種也一正因性即眾生如當體清淨是毗廬
性名法身種即前苦報二了因性即貪恚癡性本明了是
[001-0309c]
般若性名報身種即前癡惑三緣因性即六趣業性不可
得是解脫性名應身種即前業相譬如摩尼唯一圓體喻法
身也金珠瑩徹喻般若也其一切寶喻解脫也是三一相非同非

異從緣起者謂此三因性種俱從教行緣起經云若
有聞一句無一不成佛即教緣起若善男子能於此
經一念隨喜乃至深心信解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為
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一切種智是名智
慧莊嚴般若種翻前癡惑經云低頭舉手𦘕地聚沙皆成
佛道即行緣起經云若善男子住忍辱起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心亦不驚佛子住是地即是佛受用行此
諸道巳來世得作佛是名福德莊嚴顯解脫翻前業相
云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凡有心者皆得作佛我心自
空罪福無主應觀法界一切唯心破心微塵出大千
經卷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等即正因種是所莊
嚴真法身也翻前苦報此乃一乘教行起三因性德佛種
故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然則能覺之智自有
深淺如涅槃重四教觀十二因緣凡有四智下智覺
不見佛性得聲聞菩提中智觀不見佛性得緣覺菩
提上智觀見不了了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即見佛
性得佛菩提四智對四教如玄義譬如雜色裹摩尼珠光隨色
變遂玄黃之色隨落二乘緣所見之光悲其本體如
來於涅槃會上慇懃顧命令其深觀十二因緣咸見
佛性佛性名第一義空空名中道中道名佛佛名涅
此下翻前地水火風色香味觸三界依正涅槃即常真法界性地真空元我相色
[001-0310a]
真法界性火真空無相觸真法界性風真空無相味真法界性水真空無相香毗盧身
一體依正三德秘藏故云安置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
久自住其中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實此意也
若能如是深觀見真佛性秘密藏者是十法界相性
體等本無減增應知三際無際不離一念之心十界
界如常湛真如之性故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住示迷悟法界緣起巳。


三問答決疑者


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心與生佛
異故云三為因果異故云三耶。


答夫佛名真觀生名
不覺心即生佛之心非離生佛外別有心但心為生
佛之本經示本末因果不二故云三無差別如諸子
義經論備說今依本宗略示因果玄義中釋法有三
謂心佛眾生若定其因果則心法定在因佛法定在
因佛法定在果眾生法一往義通因果心定因者心
非因果約能造諸法判為因也何者如華嚴云一切
唯心造心造諸如來等豈非十法界法皆由心造因
能致果故云定因也佛定果者由覺自心研修究竟
名佛故云定果也眾生一往義通因果者由無始本
迷不覺自心清淨知體恒逐妄緣造諸妄業名妄因
受諸妄報名妄果故云一往義通因果也若二往而
望佛真果但是於因為斯義故佛亦唯心因果不二
故云無差也。


問若眾生無始本迷必與佛異佛還從迷覺乎若不
從迷覺斯有自然佛與眾生異若必從迷覺假如無
[001-0310b]
始諸佛未覺之前誰為其設教為乘種緣若云由心
本具佛之智眼能自覺者如諸眾生減具覺性何不
皆自能覺而云須乘種緣耶又無始既無其際孰能
窮之總斯眾疑請為開決。


答此由諸佛境界非凡所
測然經云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能知如來
秘密藏故今依了義教亦可比知若欲達無始本際
者即一念是也何者小般若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
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故即無住本無住
即無始也雖不可得而一念知性常靈常寂故李逸
人云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知者大師云三十
相即一念是若了一念無始何疑既許眾生本是佛
之智眼設爾無始一佛自覺亦何乖也如支佛在凡
尚能自覺因緣遷謝以證聖道況諸佛乎且十方世
界眾生根性利鈍不等設無始來有一利智之者自
能覺了諸法唯止頓修成佛豈非諸法即是真教如
經云一切諸法皆摩訶衍治生產業即是實相一色
一香無非中道又如諸佛國土備用六塵為經見色
聞聲覺觸皆獲悟道是以玄義解經一字遍歷六塵
諸法一一塵塵即真法界妙經故結歎云如此解字
手不執卷常是讀經口無言聲遍誦眾典佛不說法
恒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豈非遍了諸法一切
唯心由心本具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胎經云法性
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
心垢滅取證如反掌若爾何妨無始一佛自覺展轉
[001-0310c]
化他其根鈍者不能自覺良由無始躭染諸法恒處
生死積造諸業癡惑重故也是以諸佛與大慈悲設
諸方便木牛楊葉化城寶所與作教行因緣耳法華
記云若遠推無始有佛恐墮無窮之過且信過去必
有一佛自然悟道譬如群盲欲過險道中有一盲眼
忽開明導彼群盲過重險處有不隨者墮重險中誰
之過矣如來設教導彼群盲於之可解。


問眾生無始為一念本性清淨不覺稱迷為一念本
妄故稱迷乎又諸經論多云眾生從真起妄如楞嚴
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性亡
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等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
切法起信云從真如門不變隨緣故有生滅等相豈
非皆云從真起妄耶若爾則妄起有始何謂無始本
妄乎又本既是真真何起妄仍須息妄歸真者乎。



此乃是佛起緣之說不可定執是真是妄何者佛欲
示諸眾生令其了妄即真故云從真起妄耳若佛出
世便直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
間相常住而化眾生何由可解如云我若讀佛乘眾
生沒在苦豈非不堪聞是法以方便力故隨順眾生
說如玄義有三種意語一隨佛自意語說圓頓乘直
云一切諸法唯心法界非真非妄眾生無始不能自
覺稱之為妄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輔行
云眾生無始但著諸法為彼流轉而不了諸法之性
豈非眾生不了唯心為彼所轉菩薩造論亦申佛此
[001-0311a]
意二隨自他意語赴緣亦相種種差別乃說八九等
識分別染淨迷悟逈殊修證行位因果碩異菩薩造
諸論亦申佛此意或有學此經論不體是佛赴緣之
說偏多執諍或謂眾生根身器世間等定須從八識
種子熏發識種等故智者大師判屬方便不了義說
廣破同外道冥初生覺等過也三隨他意語唯說小
乘四阿含等法是也如諸賢聖亦造諸論申佛此意
此三意語並法華前赴緣之說乃至法華開權顯實
一切諸法皆真實相咸令眾生開佛知見唯一佛乘
隨自意語無彼兼但對帶等法備在玄義止觀一一
簡偏示圓可識。


問前示唯心實相始自凡夫終于妙覺減即不二之
性為只觀唯心便入上位為更假修戒定慧耶。


答只
觀不二即修戒定慧也如涅槃云能觀心性名為上
定無所犯即戒能觀妙智即慧此名如來行一行具
一切行矣廣如玄義圓五行中


問圓修不二得入上位為一生辦為多生辦若多生
辦與漸何別若一生辦聞不二者其眾辦者誰歟。



人有三種一根性極利惑障稍輕宿殖敢厚志願堅
固纔聞即解頓獲證入此只用世界即悟第一義也
二根性亦利惑障亦輕宿殖未多志願猶弱纔聞即
解如聞思修當觀一念即空假中方獲證入此至為
人而悟第一義也三根性雖利惑障頗重宿殖尤薄
志願都無以根利故因聞得解以惡強故觸境隨緣
[001-0311b]
深修理事種種調練方獲證入此備用對治而悟第
一義也此第三人具四悉也然四悉不必定須次第隨機宜聞即用耳故醫子喻及
金光明中流水除病有直聞其言即除差者有授與
妙藥方除差者明其意也三人雖殊並是圓頓根性
證入五品十信等位南岳天台等者高僧輩是經云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論云如是尊妙人即能見般若是其人
也餘癡鈍者毒氣深入聞不能解設解斥言乃作毒
皷之因繫之緣耳。


問既用方便殊調練則是歷車何謂唯心不二觀耶。


答只為諸法本唯心是故世間相常住舉足七足道
場何虗慮歷事不開悟者哉。


問如云無始來迷遇染淨緣熏習差別致有十界之
殊者則是界因迷有何謂世間相常住耶。


答假使十
界因迷悟立本既唯心何妨常住如色相成壞豈令
虗空亦隨色成壞耶況十法界性本如如全真叵得
之相即真實相本相常住何始終之有乎。


問善惡事殊迷悟緣別莫無始染緣本有無淨緣續
有乎。


答二性既本常二緣皆本有迷則本俱迷悟緣
有前後耳。


問迷必斷善悟必斷惡耶。


答闡提不斷性善而斷修
善由斷修善唯有修惡莊嚴故恒處惡趣由不斷性
善或遇淨緣性善得發能至菩提佛不斷性惡而斷
修惡由斷修惡唯有善莊嚴故住無上道由不斷性
惡能起餘法界身應諸惡趣以覺了故諸惡不生猶
[001-0311c]
出鑛金不重為鑛矣備如觀音玄義


問若斷事惡即是壞滅諸相何謂不滅癡愛起於明
脫。


答圓中論斷不斷而斷既覺諸法本唯我只種種
眾惡皆三昧門豈更有法名為惡耶。


問若爾只應一斷何故六即伏斷有異。


答譬如渾水
濁源深遠狂風鼓激魚龍出沒卒難可清應久澄渟
萬像乃現斷惡亦爾雖頓了煩惱濁水性本菩提清
水而無始本習惡源深遠必須止妄想風息覺觀魚
龍真法性水方澄百千三昧方現故初心人須了妄
念並真我心清淨知體雖諸宿習馳騁𧭰繁常了是
心恒起現一旦俄澄名根清淨復體知性徹源明名
破無明遲疾如前三種人也當知圓人了惡即善實無所斷而
論斷耳如央堀摩羅遇惡緣時恣行殺害稱惡人後
遇佛時聞實際法頓悟唯心成大菩薩和須密多女
示行惡法乃至諸善知識示作大坑刀山劒樹等減
即妙三昧門此皆深達罪福無性入善惡不二法門
得是妙用矣。


問淨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與楞嚴中覺海性澄圓
乃至知覺眾生同乎。


答此伹逆順之殊何者楞嚴中
因佛為阿難示一切法地水風周遍法界本如來藏
是汝真心清淨覺性於是富樓那乃問佛一切諸法
本既真如來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等耶時佛廣為
富樓那顯示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由諸眾生無始不
覺因妄生所則有山河大地眾生之異及廣辨器世
[001-0312a]
間并十二類生復命諸弟子等各說覺因俱陳本解
成二十五圓通於後釋迦及十方佛互放光明灌頂
普及大會減令十方成七寶色唯一世界復命文殊
觀是二十五圓通法門文殊即於佛前說偈頌出如
來所示富樓那無始迷真覺性逐妄緣生則有山河
等相故云覺海性澄圓等及頌二十五圓通唯向取
觀音是真似不二圓通之門豈非先亦示其迷真起
妄修業發現則有妄法泊乎各說圓通方是了妄即
真復如來藏之意也如淨名中因其示疾佛遣文殊。


問其疾源淨名。


答其疾本由妄所生推妄返真至無
住本豈非從妄逆推歸真無住示妄即真明矣當知
二經俱顯諸法本真法界圓常經體俱二經同方等
部猶是對少明大簡於三乘所說非究竟耳。


問諸法既本真覺藏皆即不二應如淨名默然是為
真入今之顯說莫非真入乎。


答顯默雖殊所入無異
智者大師云諸菩薩從化他故以言說入文殊兼自
行化他作故以言示無言入淨名唯自行故不以言
說不以言示無言但默然而入是以文殊歎為真入
亦如楞伽中大慧問佛如世尊言始從得道經至涅
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世尊依何密語作如是言佛
答我依二密語一自證法二本住法自證法者如被
如來所得我亦得之本住法者本有法界常住如道
趣城城由道至云云是則常住法界唯心無住名本
住也覺此唯心契常合道名自證也故知自證修本
[001-0312b]
住約證亦與楞嚴意同本覺明妙即自證也性覺妙
明即本住也亦是金光明中明如來所盡之性性即
性也如來即修也今經云世間相常住道場得知巳
是法不行示此不可示等並明修性不二皆與淨名
所入意同若顯若默者乃示自行化他故爾。


問此與止觀同乎。


答天台止觀有三謂漸次不定圓
漸次者亦解圓理但是行漸謂次第修於四禪八定〔現〕練熏修及修九種大禪等不從圓發故名漸
次不定者亦依漸門而修發不從圓發頓或發漸或前後互發故名不定由宿習漸頓種熟故爾此又不同圓
發中十境自是煩惱等互發之相耳此不二門唯與圓頓意同故文云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乃至彼此照著法華行成法
華行者即圓頓止觀也止觀云依修多羅以開妙解
圓修一心三觀若根利者聞名即入快馬見鞭影即
著正路若障重者因觀唯心宿習遂動諸境互發智
者大師為令其一一體達無非唯心安心實相定慧
故論文廣明四三昧為行門十境十乘為觀法四三昧者
一常行二常坐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此第四亦名隨自意即通於善惡舉動常三昧非專一事四種俱稱
三昧者三此言正昧此云定又三之言明味之言靜明是觀體靜是止體即妙定妙慧也是四三

昧隨彼事用而得四名皆是一行三昧耳對境乘無
非一心三觀不二法門故言與此同也。


問若爾止觀一論唯圓頓行圭峰何故判云天台解
難宿圓妙而趣不門戶猶是前諸入禪定耶。


答如圭
峰所言應是略曾披覧漸次止觀耳脫或曾覩圓頓
止觀必不細詳起盡研究大意暗今家全約法華開
顯明佛知見唯觀一念即空假中無相定慧之旨故
[001-0312c]
茲謬判何者論中廣明二十五方便及正修中備列
十境互發於禪定境列四禪八定等者一一各有其
致如方便中咸約開顯俾一止一作無非實相一一
方便並真法界唯心妙行泊列諸境恐行人因修唯
心妙觀而有宿習發動不識其相謂是聖法如比丘得四禪
謂得四果之類是也智者大師乃歷於煩惱業魔禪見等諸境

一一示之使行人識其所發之相隨而體達無非真
佛法界唯心法門遂委細明之論文見在尋之可見若如圭峰
所判即是都不許師曠說鄭衛之音伯樂話駑駘之
狀也若然者圭峰禪詮亦應不合談諸禪行相唯得
論於無念之宗耳既說諸禪行相亦莫令圓頓禪詮
成漸次行相門戶耶又況禪詮既無開顯之意望今
止觀幾許遠矣。


問此與金錍及止觀大意同乎。


答金錍宗於涅槃常
住荊溪為破世人執有外色非佛性義備引本經詰
難研竅復說設三十六門然後總申一答顯示毗盧
藏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與此不異也大意特為李
華撮止觀樞要直示不思議即此唯心也。


問前章所明六即之位經文雖備而名義猶昧既云
唯心法界而眾生可自知即乎。


答法界性德尚無生
佛之名誰復論即與不即應知即者乃諸佛知眾生
心本來是佛日用不知故方便示言即耳況六即之
名獨是天台依法華諸大乘所立以顯圓位修性始
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之因果耳故荊溪禪師以六
[001-0313a]
句對成三義釋之一曰理同故即者即之一字直指
當體即是如指波即水也故十六觀云是心是佛又
見佛三昧云如實觀眾生即是佛此理即性德佛也
事異故六者六之一字顯修性因果事殊如指水即
波也故金光明云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過諸菩
薩所行清淨二曰初後俱是故即者謂六位皆即佛
也如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始終不濫故六者謂
聖凡力用天地懸隔如十六觀云凡夫心想羸劣未
得天眼不能遠觀淨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不以
二相見諸佛土三曰但理故不即者謂不即修德果
事也如今經云壽命無量久修業所得理是故不離
者謂不離性德因理也如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有佛
性華嚴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三釋語異其意大同今欲令調
了修性故備述三義仍引經證之智者大師立此六即二而不二使

稟權教佛在果者即信自心是佛免耻躬不建之非
不二而二使學大乘暗證謂齊極聖者即識次位免
墮增上慢之咎也。


問文初解題云後人增損其題今皆不用者只如稱
本迹不二門復有何過文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又
云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耳又發端
云然此迹門談其因果等既言迹必對本其文炳者
著何不用之。


答名不正則義不顯是不顯則解不生
解不生則修證無所措手足矣故先須正其名所以
佛說一經諸聖必問此經當何名為令世諦不亂顯
[001-0313b]
呂有歸也如稱為本迹不二門者且夫不二之名為
約何法而立若如所引本迹雖殊之文中應云本與
迹為二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為不二此則可名本迹
不二也今文中自敘例云若解迹妙本妙非遙乃明
二門雖古今化事權實之殊而十妙但因果開合之
開合之相文中自解故結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豈得以結
例之語使為一文立名之大意耶又若言本迹雖各
十妙只為因果不二理一無殊從其大綱開迹十妙
即本十妙故得題為本迹本二者此更為不可若然
者則智者大師徒張名義申佛久成之本限指聞壽
增道損生之益使顯本之妙翻成繁剩之文且夫開
迹顯本意則不然但是開其所述執近之情耳令達
久證之實不滯迹化之權開巳本迹成實故云即迹
而本六番權實皆不思議一也豈因開迹便令本妙
設其化事乎況本門總別總十六番明本迹之殊復
一一番結為不思議一此豈非本中一十六番不二
門何關迹十不二名義耶又若云但了一法不二尚
収五章罄盡而本迹何得堅謂非者今之所論非謂
不許不二不攝本迹之理但論正明不二之文文無
本迹不二之義若然者何意解方便品中古人判題
從昔縣額牒州惑亂行人之過乎況本門一一法相
名義稍殊豈可以迹十妙不二便作本事而說以為
不二乎如今十不二之名但依十妙而立易其名目
或合或開非謂一門對於一妙當知十門都収十妙
[001-0313c]
自他因果罄無不盡矣是以荊溪禪師於文自立其
題云法既教部咸開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法之
教部即法華也十門即依十妙所立之門也不二即
正因所述法體也其意煖然可解何得輙違宗師所
立之文擅題本迹不二之稱況本迹乃是古今分節
經文科目耳非是經論顯要法相之名豈得立為十
妙不二之題也又若云本迹正是今家判經之鈴鍵
如玄義序云玄意述於文心文心莫過本迹正以本
迹為要故得立為不二題者今謂智者大師豈不知
本迹之名為要何不於諸部文首立為總題云法華
本迹玄義本迹文句等乎文心之語自是章安禪師
以蓮華喻於本迹施垂開癈六番合喻得於經旨故
云爾此意正在分節經文故經云仰觀斯旨眾義冷
然何關今之十不二門歟又引發端然此迹門之言
故立為本迹不二者益知不曉其意只為發端云然
此迹門所以不可題為本迹思文又若云不二正是心
觀何妨觀心本迹以為題者此亦不然況約文附事
之觀非此歒對不二之旨此唯心外更何所觀或曰
圓解之者無所不通滯名之徒即執文字可不聞解
則文文解脫執則字字瘡疣若題本迹不二但知圓
神體會其意何必桎梏於其名義乎今謂此等人所
說不應受若言亡相何本迹而可論若就談詮豈立
名而無召故文句云傳詮若謬則文不如文不如則
理不是普賢菩薩授與持經人一句一偈令其通利
[001-0314a]
大辨天女益說法者辨才莊嚴次第何不伹會其意
任意失於句偈次第乎若謂圓解之人不須苦執名
者亦應可題為真應不二權實不二體用不二待絕
空假真俗等不二又何必獨在於本迹乎全今所論
者但正宗師之所立豈強搆於是非儻修理以求索
必無矛楯或隨情而文過任自縱橫。


問荊溪禪師立此十不二門為偈然而作為別有由
致。


答玄義中廣明迹門十妙待絕六十重妙果妙畢
復以六十番權實絕結上諸妙然後云若悟理者理
即非權非實不見一法空拳誑小兒說權說實為兼
理則非權非實是故為妙釋籤解上六十重妙并權
實說至此乃解云一切諸法亡泯不二故更約悟開
前十妙權實圓一理心性乃識前來若妙若麤若開
若施空拳成實因茲復立大音老子云大音希聲顯悟誰少
之說咸堪被圓從此便入不二門玄然此迹門等也
豈非是見玄義結文唯指悟理為妙由是搜括十妙
大旨示其不二以為證入之門乎文云故撮十妙為
觀法大體者此乃正述作者之意也問答決疑巳初
釋題訖。


第二解文先平書本文此文巳求多古本釋籤抹勘開即仍與諸傳教碩德評定
訖今世有別行之本其間二十餘字不同蓋三寫成就耳覽者未審請徵古本釋籤對之無致多惑後分

科備解全在下卷


然此迹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門融通入
妙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意在開教悉入
[001-0314b]
醍醐觀心乃是教行樞機仍且略照寄在諸說或存
或沒非部正意故縱有施設託事附法或辨十觀列
名而巳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詮詮
中咸妙為辨詮內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
出世大意罄無不盡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故撮十
妙為觀法大體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
異耳因果義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雖殊不思
議一況體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故況後教相祇是分
別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若曉斯旨則教
有歸一期縱橫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理境
乃至利益咸爾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
章成今化佗能所則彼此照著法華行成使功不唐
捐所詮可識故更以十門収攝十妙何者為實施權
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開
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一一門下以六即撿之本
文巳廣引誠證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晈在
目前一者色心不二門二者內外不二門三者修恠
不二門四者因果不二門五者染淨不二門六者依
正不二門七者自佗不二門八者三業不二門九者
權實不二門十者受潤不二門是中第一從境妙立
名第二第三從智行立名第四從位法立名第五第
六第七從感應神通立名第八第九從說法立名第
十從眷屬利益立名一色心不二門者且十如境乃
至無諦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何
[001-0314c]
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體力作緣義兼心
色因果唯心報唯約色十二因緣苦業兩兼或唯在
心四諦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二諦三諦皆俗具色
心真中唯心一實及無准此可見既知別巳攝別入
總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當知心
之色心即心名變變名為造造謂體同是則非色非
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於此故知但識一念偏
見巳佗佗生佗佛尚與心同況巳生佛寧乖一念故
彼彼境法著而不差 二內外不二門者凡所觀境
不出內外外謂詫彼依正色心即空即中空中妙故
心色體絕唯一實性無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淨
無復眾生七方便意不見國土淨穢差品而帝納依
正終日炳然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唯內
體三千即空假中是則外法全為心性心性無外攝
無不周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偏誰
云內外色心巳他是即用色心不二門成 三修性
不二門者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性雖本爾藉知曰修由修照性由性發修在性則全
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性無所移修常宛爾修又
二種順修逆修順謂了性為行逆謂背性成迷迷了
二心心雖不二逆順二性性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
則令迷修成了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
二修俱泯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
合謂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發性三是則修雖具九
[001-0315a]
九祇是三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二與一性如水
為波二亦無二亦如波水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
修從性成成三法爾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
法界洞朗此申內外不二門成 四因果不二門者
眾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無殊
始終理一若爾因德巳具何不住因但由迷因各自
謂實若了迷性實唯住因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只
緣因果理一用此一理為因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
存因號因果既泯理性自亡祇由亡智親疎致使迷
成厚薄迷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故
如夢勤加功空名惑絕幻因既滿鏡像果圓空像雖
即義同而空虗像實像實故稱理本有空虗故迷轉
性成是則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終體一
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曉果從因因方克果所以三
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無改無
明即明三身並常俱體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五染淨不二門者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
今即無明為法性法性之無明徧造諸法名之為染
無明之法性偏應眾緣號之為淨濁水清水波浮無
殊清濁雖即由緣而濁成本有濁雖本有而全體是
清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迷
悟緣起不離剎那剎那情常緣起理一一理之內而
分淨穢別則六穢四淨通則十通淨穢故知剎那染
體悉淨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相似位六根徧照分
[001-0315b]
十界各具灼然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分真垂迹十
界亦然乃由果成等彼百界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
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終日雙亡終日雙照不
動此念徧應無方隨感而施淨穢斯泯亡淨穢故以
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由了染淨空中自亡此
以因果不二門成 六依正不二門者巳證遮那一
體不二良由無始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陰二法為
正國土一千屬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
無能所依正宛然是則理性名字二行巳有不二依
正之相故使自佗因果相攝但眾生在理果雖未辨
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偏而偏
眾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
依正何別故淨穢之土勝劣之身塵身與法身量同
塵國與寂光無異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一一塵身
一切身廣狡勝劣難思議淨穢方所無窮盡若非三
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
事理互相収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七自他不二門
者隨機利佗事乃憑本本謂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
位自即益佗如理性三德三諦三千自行唯在空中
利他三千赴物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
十界十界轉現不出一念身土互生不出寂光眾生
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應偏
機偏欣赴不差不然豈能如鏡現像鏡有現像之理
形有生像之性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形
[001-0315c]
事未通若與鏡隔則容有是理無有形體而不像者
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去塵由人磨像現非關磨者
以喻觀法大旨可知應知理雖自佗具足必藉緣了
為利佗功復由緣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
則不起自性應無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門成 八三
業不二門者於化他門自分三密隨順物理得名不
同心輪鑒機二輪設化現身說法未曾毫差在身分
於真應在法分於權實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
身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應無垂
世若唯佛道誰施三乘身尚無身說必非說身口平
等等彼意輪心色一如不謀而化常冥至極稱物施
為豈非百界一念界界無非三業界尚一念三業豈
殊果用無虧因必稱果若信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
業俱空假中故使稱宜偏赴為果一一應色一一言
音無不百界三業自具足化復作化斯之謂歟故一
念凡心巳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塵報色同在本理毗
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此以自佗不二門成。


九權實不二門者平等大慧常鑑法界亦由理性九
權一實實復九界權亦復然權實相冥百界一念不
可分別任運常然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權非實而
權而實此即如前心輪自在致令身口赴權實機三
業一念無乖權實不動而施豈應隔異對說即以權
實立稱在身即以真應為名三業理同權實冥合此
以三業不二門成 十受潤不二門者物理本來性
[001-0316a]
具權實無始熏習或實或權權實由熏理恒平等遇
時成習行願所資若無本因薰亦徒設遇薰自異非
由性殊性雖無殊必籍幻發幻機幻感幻應幻赴能
應所化並非權實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
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物機契應身土無偏同
常寂光無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
千不殊四微體同權實益等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是故十門十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故使十妙
始終理一始境本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智解導
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假立淺深設位簡濫
法祇是證彼理三下之五章三法起用三法既是一
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
佛之法本迹非遙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首題既
爾覽別為總符文可知。


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