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49 觀心論疏-隋-灌頂 (master)




觀心論疏卷第四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論曰。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因心。起十種境
界。成一心三智。此是第六一偈。明正觀理實。
而諸境雜發不同。然上四種三昧。及二十五
[004-0608a]
方便。皆是明修正觀之前方便。今去正是明
圓觀方法也。言因心者。觀起十境名為因
心。起十種境界者。一陰入境。二煩惱境。三病
患境。四魔事境。五業相境。六禪定境。七諸見
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初觀陰
界境者。然一切眾生常以陰界入俱故。須先
觀次陰界後而觀煩惱者。然概流則水涌由觀陰境擊發煩惱。則動三毒越逸異常。若
不明之。行者不識則必為之沈溺。所以第二
明煩惱發動用觀治之也。次觀病患境者。然
一切眾生以四大毒蛇。共為一身。常自是病。
然病有多種。或業病。或四大違返病。或魔
鬼病。或因坐用心不調得病。今觀陰入界境
不發。而但發諸病。若不明者發時。行者不識。
則壞三觀之心。破毀浮囊亡失正念故。第三
明病患境。次觀業相境者。然一切眾生過去
皆有一切善惡之業。但眾生心水波浪不靜。
業不得現。今因觀陰界入澄神靜慮。過去之
業因靜心而發。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則為
破壞故。第四明業發相也。次觀魔事境者。經
云。菩薩道若成。當化導眾生空我宮殿。及
其道未成我當破之。故云。道高魔盛。今觀
陰入多發動魔。若不先明之。發時行者不識。
則為之所惑故。第五明觀魔事境也。次觀禪
定境者。經云。一切眾生有三種定。謂上中下。
下者。謂十大地心數中定也。中者。一切眾生
皆有初地味禪也。上定者。一切眾生皆有佛
性首楞嚴定也。所以今觀陰入境靜心多發
諸禪。若不明之。發時行者不識。則為所破
[004-0608b]
故。第六明禪定境也。次觀諸見境者。一切眾
生常在諸見網中。今觀陰入境。種種推畫多
發諸見。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則為諸見所破
故。第七明諸見境也。次觀增上慢境者。今觀
陰界入境。或隨發少許。即自謂之是聖。未得
謂證墮增上慢。若不明之。發時不識為之沈
溺故。第八明增上慢境也。次觀二乘境者。經
云。我見恒河眾生發菩提心。少有得成就者
多墮二乘地。今行者初觀陰入境。發菩提心
學菩薩道。但菩薩之道難成。多退。發二乘之
心。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壞菩薩道故。第九
明二乘境也。次觀菩薩境者。菩薩有四種。一
三藏菩薩。二通教菩薩。三別教菩薩。四圓教
菩薩。今觀陰入境正是第四明圓菩薩。但圓
教微妙修圓菩薩行位難成。多墮前三教菩
薩中。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必退失圓位故。第
十明觀菩薩境也。然因觀陰界入境。發餘諸
境種種不同。何者。或次第發如前分別。或不
次第發。或具足發十。或不具足發。或諸境
雜發。或發一境成就更發一境。或未成就
更發餘境。或發一境竟重復更發。或不更發。
或發一境久久而謝。或不久即滅如是十義
料簡陰界入境。發既爾。餘九境發亦十義料
揀也。然十境既多合論。只成一心三智三觀。
何者。陰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禪定見慢等
八境。即是假觀道種智攝。二乘境即是空觀
一切智攝。菩薩境即是中道觀一切種智攝。
此三觀三智並在一心中。故偈云。問觀自生
心起十種境界。成一心三智等是也。
[004-0608c]


論曰。問觀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
遊四方快樂。此是第七一偈。明十境之中。隨
觀一境用十法成乘。是則十境是有百法成
乘。今且先觀陰界入一境。辯十法成乘者。問
何故。先觀陰界入耶。答陰即五陰。入即十二
入。界即十八界。還約色心二法開合為陰界
入。只是五陰之身耳。今先觀者。為一切眾生
與五陰旃陀羅。相隨而復常被其害。行者既
已覺知。仍欲度涅槃彼岸故先觀也。且復今
觀心論始終。正明問觀自生心。今觀五陰即
是觀一念心也。偈云。各成十法乘者。即是正
就觀陰入境。更開十法成乘。何者。一明不思
議境。二發菩提心。三明止觀。四明破法遍。五
識知通塞。六明道品調停。七明六度助道。八
明次位。九明安忍。十不起順道法愛。然斯之
十法是學道之方軌。還源之要術。出火宅之
良津。度生死河之橋梁。所以今行者宜記憶
斯之十法。細心尋之。釋出十知其妙也。而
言十法成乘者。乘是運出之義。斯之十法共
成一大乘。運出生死涅槃二樂。直入中道。
故法華云。乘此寶乘遊於四方。嬉戲快樂直
至道場。四方者。十住行向地等四十位也。直
至道場。即妙覺也。今第一觀心是如來藏故。
即是不可思議境也。但眾生理具而情迷有
而不知故。第二起私誓慈悲也。欲顯出心中
如來寶藏。必須修定慧方可顯故。第三明修
止觀安心止觀。即定慧。定慧照了有壅滯不
通。即須破之故。第四明破法遍也。雖復遍破。
然塞處須破。通處不須故。第五明善知通塞
[004-0609a]
也。雖知通塞。復須道品調停故。第六明三十
七品調停得所也。此六章多明正道而復須
助道故。第七明六度為助道也。然正助既具
必證勝法。行者不識即謂是極聖。多墮增上
慢故。第八明識次位也。雖知次位。不墮上慢
而發勝法不能不說。說畢則破菩薩行故。第
九明安忍也。雖外忍不說而內心不能不愛
著。愛著名菩薩頂墮故。第十明不起順道法
愛也。今略明十法次第之相如是。次廣明十
法。第一先觀心是不思境者。即是觀知一念
自生之心。而是如來藏。而具十界百如。生
死涅槃在一念心中而不相妨故。名不可思
議境也。言十法界者。六道為六。二乘為八。菩
薩為九。佛為十。此十界同是真如實際之法。
故云法界。又十法隔別不同。故云法界也。百
如者。一界有十。十界有百也。所言十者。法
華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
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
末究竟等。此是十如也。可攬名相不改名
性。主質名體。堪任為力。運動為作。習因為
因。報因為緣。習果為果。報果為報。初相為本。
本即空假中後報為末。末亦空假中。如是本
末同等有三觀。故云本末究竟等也。今且約
地獄界有十如者。地獄相者。相是惡相。表墮
不如意處。性者。黑業是。體者。麁惡摧折色心
是。力者。登刀山上劍樹之功力是。作者。運動
三業建創諸惡是。因者。惡習因是。緣者。惡緣
助也。果者。習果是。如多欲人墮地獄。見刀山
是可愛色境。即往趣之是。其習果登山即變
[004-0609b]
受刀山劍樹之苦。即是報也。本末究竟等者。
如是相是初故是本。如是報是後故是末。初
本相空末報亦空。此就空為等也。假中等亦
然。今相師初見相。即記其後受果報之事
者。良由後末報在於初相中。故逆記也。是本
與末等。如佛逆記鴿後為支佛。相師見其後
報追記前相之事者。良由初本相在於後末
報中。是即末報與初等。如佛追記鴿前生事。
此就假論等也。初後皆同真如法界。即中論
等也。故云。即本末究竟等也。此就地獄法
界論十如之相也。次約佛法界論十如者。緣
因是佛相。了因是佛性。正因是佛體。菩提心
是佛力。智慧莊嚴是佛因。福德莊嚴是佛緣。
朗然大覺是佛果。斷德涅槃是佛報。初相後
報皆三觀三諦。故云究竟等也。問何以獨約
地獄及佛兩法界辯十如耶。答地獄最惡。佛
界最善。今約善惡辯十如。可見者中間八界
十如例知。不能委說。若得意者亦足除疑。
不得意者徒繁無益也。若就別說十界百如。
曆別如前。今就圓論一念之心。即具百界千
如故。目此心為不可思議境也。問凡夫罪心
何得有佛清淨法界十如者耶斯義若明。餘
界十如則可知也。答實如所問難行之事。所
以法華教起。正以此為大事。只為眾生有佛
法界十如之知見故。而眾生理具情迷。為無
明醉有而不見。故云不覺。內衣裏有無價寶
珠。今示所繫珠。故云大事。何者。為令眾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道。故出現於世。眾生若
無佛之知見。何所開悟。若貧女無藏何所
[004-0609c]
示耶。佛將此為大事。何可得易解耶。如前釋
圓教義同。可將彼以釋今也。更略釋者。經
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豈非眾生有佛如是
相耶。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豈非眾生有
佛如是性耶。經云。煩惱即菩提。豈非眾生有
佛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四如耶。經
云。生死即涅槃。豈非眾生有佛如是體如是
果如是報三如耶。經云。一切眾生心是三十
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又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斯則證眾生有
本末佛法界十如。明文可見。經譬貧女伏藏。
力士額珠。內衣之寶。水內瑠璃。並是諭此。
是則人法界有佛法界十如。其義已明。人法
界有二乘菩薩六道八界十如等。可以意知。
無勞更說。故經云。眾生身有毒草。復有微妙
藥王者。六道法界十如。即是身毒草。四聖
法界十如。即是藥王。問佛菩薩二乘四聖。
即是涅槃。六道十如。即是生死。生死涅槃昇
沈永別。云何得同在一心中耶。答譬解者氷
喻六道。水喻四聖。而氷水一質何妨生死涅
槃體同。只為空有不相礙二河不相妨。而在
一心故。名不可思議境也。問既云。眾生有佛
法界十如佛之知見。而眾生何以不見。何不
遮眾生墮地獄耶。答涅槃中迦葉等諸菩薩
處處共佛。論難斯事有之與無見與不見。佛
諭如箜篌之聲。何者。菩薩有善方便修習。
則見佛性。故名為有。即能遮地獄。亦如善彈
箜篌者。其聲則出。而凡夫無方便修習。則不
見佛性。故墮地獄雖不見性。不可言無。亦如
[004-0610a]
癡王斷絃求聲不得。而不可言箜篌無聲。今
眾生有佛法界十如。有之與無其相如是。是
則聞有不可即責其形質。聞無不可即謂如
兔角。故經云。佛性非有非無。非有破虛空非
無破兔角。眾生佛性既爾。餘九如亦然。斯則
亦得是有亦得是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若
取相生著四句皆是邪見。經云。般若波羅
蜜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若無相潛
流。聞佛四說時能悟理。四句皆是門也。故云。
般若四門入清涼池。薩遮尼乾子受記經云。
一切眾生煩惱身。即是如來藏。當知一切煩
惱藏有如來法身。湛然滿足。如麻中油。如
木中火。如地中水。如乳中酪。如藏中寶。是
故眾生。即如來藏。此並是經明文也。問
生死眾生有佛法界十如。經論明證理應可
信。但佛是出生死人。何得復有六道法界十
如耶。答斯義微隱實難可取信。經云。五眼
具足成菩提。又佛問須菩提。佛有肉眼不乃
至問有佛眼不。答云有。然既有凡夫之肉眼。
豈無凡夫之六根。是即肉眼天眼及六根。即
是六道法界。慧眼即二乘法界。法眼即菩薩
法界。佛眼即佛界。斯則佛既具五眼。則有
十法界百如明矣。問眾生六根法界十如。皆
悉無常。佛既有者亦應無常耶。答經云。所謂
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
見。乃至彼意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
了分明知。經云彼者。彼指眾生。是則眾生
六根於諸如來是常。況佛有肉眼等諸根而
不是當耶。經云。凡人所知者。名為世諦。如來
[004-0610b]
所知者。名為真諦。斯則雖同照一境。境
隨於照有真俗之殊。雖同有六根而有常
無常之異也。問何以然。答中論云。因緣所生
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六
道十如即是因緣生法。二乘十如即是空。菩
薩十如即是假。佛十如即是中。是則十界百
如。只是三觀。佛有空假而常中。不為二邊所
染。所以佛有十界皆常。而眾生雖有三觀。不
得空中二觀用故。為六塵所染。而復無常雖
不得用。不可言無空中二觀也。貧女不知伏
藏。不可言無財。如癡王不善取聲。不可言
無響也。二諭況之。可以意知。無勞疑也。如
是圓信成就名初隨喜品人。所以法華格量。
此人功德不可思議。諸佛窮劫歎其功德不
能令盡。況凡夫耶。事如經說。以常不輕作
此圓信故。敬一切眾生皆作佛想。所以六道
眾生皆有佛法界體力性相等妙法。豈可
輕耶。以其圓信故。得六根清淨。龍女以圓而
修。速成三菩提。故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
一切眾皆令入佛道。我願已滿足。一期事
辦。所以二萬燈明佛說法華竟。即入涅槃。良
有以也。問一心只是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耶。答若具論者。有百界千如。恐聞者疑謗故。
且略說耳。若信十界百如則不疑百界千如
也。何者。如人界有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天聲
聞支佛菩薩佛十界百如。在於人心而一界
既有十界。如地獄復有畜生等十如。是更互
相有故。十界有百界千如也。並在乎一心而
不相礙故。名不可思議境也。譬如一念之心。
[004-0610c]
而有八萬四千煩惱心。有百界千如。何足可
疑。又如一鏡而現萬像。無情尚爾。何況心
靈智識耶。又如安樂行品明一念眠心夢。初
發心行菩薩道。次成佛轉法輪入涅槃。百千
萬億阿僧祇事。而在一念夢心耳。以諭況之。
可以意得。但勤研修勿致疑而自妨道。若眾
生心無百界千如者。佛何得記。眾生應墮六
道。應得四聖者也。然以眾生心空而常假故。
有百界千如故。為佛三明十力之所照也。假
而常空。如來雖照百界千如寂。而無相空假
而常中故。如來雖復寂照。無空假二相。雖無
二相不失雙照俱遊。是則境智相稱感應
相關也。斯則雖言心是百界千如。何可定存
有之與非有非無者乎。故云。心是不可思
議境一法者也。二明發四弘誓之心者。觀一
念自生心具十界百如。而六道界即是生死
苦集二諦。四聖界即是涅槃道滅二諦。然既
十界在乎一念。是則四諦亦在乎一心。而十
界名殊而體同是一。是則四諦名異而理同。
何以知然。迷則苦集。悟則道滅。迷悟起於行
者之心。而道滅苦集未嘗有二。故云一體。
一體即實諦也。故經云。唯一實諦方便說
二。是則一實四諦。如來寶藏在一念心中。
我昔不知今始覺悟。而眾生迷惑不曉所以。
於此四諦而起四弘慈悲之心。經云。弟子眾
塵勞。即以心數為弟子。心有六道法界。即
是八萬四千塵勞成假名眾生弟子。是名苦
諦。即起誓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弘也。八萬
四千塵勞實法名為集諦。即起誓心。煩惱無
[004-0611a]
數誓願斷。二弘也。心有四聖法界。即有八萬
四千法藏諸波羅蜜。而起誓心。法門無盡
誓願知。三弘也。攬此法門名諸佛。即起誓心。
無上佛道誓願成。四弘也。然十界百如在乎
一心。經云。緣於如來名曰無緣。今觀心九界。
即佛界是緣於如來。即是同體無緣四弘慈
也。問云。何是思議慈耶。答見四趣苦。悲拔
慈與人天之樂。名眾生緣慈。見六道生死苦。
悲拔慈與即空涅槃之法樂。名法緣慈。見二
乘無知苦。悲拔慈與出假法喜多聞分別樂。
亦是眾生緣慈。見二邊分別苦。悲拔慈與如
來中道法身之樂。名曰無緣是則次第拔苦
與樂。雖緣如來非同體無緣故是思議慈耳。
今觀九界。即是佛界。更何苦集異樂。而言拔
苦與樂。故是同體。觀心九界。即是如來。名
曰無緣慈。而緣如來界不失九界枯榮雙照。
即大涅槃珍寶。大聚經云。是慈即是大法聚。
是慈即是大涅槃故。慈亦不可思議也。三明
修止觀者。然一心有十界。十界即三觀。已
如前說。是則心性之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而眾生迷寂故而起妄亂。自破寂定迷照故。
而起闇惑。自破慧眼之明。破慧眼故。不能
照了本源。顛倒造罪妄勞每害。破寂定故。
惑亂理珠。心水不清瑠璃不現。欲令還源本
寂令修止也。使歸本照令修觀也。又本源不
寂不照者。散不可止闇不可破。雖修止觀散
闇。終無滅理。亦無得聖之佛。以其散闇虛
而不實。所以可破可滅者耳。問何能知本
寂。答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淨名云。欲貪
[004-0611b]
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誰為本。答顛倒為本。又云。顛倒
誰為本。答無住為本。又問無住誰為本。答無
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豈非本
寂而妄起一切法耶。又既悟心是如來藏。具
足一切佛法。若不修止觀顯出者。無殊悟伏
藏於宅而不施功。常患貧也。渴遇泉而不
飲。飢遇食而不餐。飢渴終不息也。苟欲修
心研習者。莫過定慧止觀二輪也。經云。毘婆
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須奢摩他耶。佛言。
先以定動。後以慧拔。釋論云。覺觀風動心
禪定能滅之。是則定止散風觀照惑闇。心偏
沈則用觀察起。心偏浮則用止息之。沈浮迭
謝。宜用四悉檀。修止觀便宜治之云云。四明
破法遍者。然上止觀研修而未入者。必由見
著。苟執之心事須破也。文為二。一竪次第
破。二非橫非竪圓破。就初為三。一從假入空
破。二從空出假破。三得中道破。就初又二。
一破見假惑。二破思假惑。然夫破惑取
理。必須依門而入。然門有種種非一。至如小
乘五百羅漢。各說身因。即是五百門也。華嚴
云無量空門汝猶未入。又如五千菩薩。各說
入不二法門。即五千門也。經略出三十二菩
薩耳。而最初法自在菩薩而說生滅。為不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為入不二法門者。即
是初明無生門也。淨名最後默然。入不二法
門。還是無生門也。欲表四十二字門。初阿後
茶皆是不生。今論亦初辨四不可說。即初不
生門。最後偈云。云何無文字。一切言語斷寂
[004-0611c]
然無言說。即同淨名無言入不二。法門也。今
約無生門破法遍。同法自在菩薩。體法無生
觀門也。今且會通四不可說者。法本不生者。
即是不生心中六道。生生即有門也。今則
無滅者。即是無滅心中二乘。生不生之滅。
即空門也。是為入不二法門者。即是入心中
佛界不生不生不二法門。即非空非有門也。
雖入不二法門。而復能雙照。即是心中菩薩
界不生生。亦空亦有門也。今觀心六道。即四
聖界者。豈非一門即三門。生生一句。即三
句耶。觀心二乘界。即八界者。豈非空門。即三
門生不生一句。即三句耶。觀心菩薩界。即
九界者。豈非亦空亦有一門。即三門不生生
一句。即三句耶。觀心佛界。即九界者。即是
非空非有一門。即三門不生不生一句。即三
句耶。是則四句四門十界融通無閡。即是圓
人之所用也。今為圓破難見。先明三觀次第
竪破。今約有門破見惑見者。即是見理時
斷。故名見惑。從解得名也。就中有二。一明見
惑之過。二明體法觀門。即約三假四句撿責。
今明見惑過者。由止觀心有百界千如即生。
苟執空謂心有百界千如形相可存。因生
八十八使苦集。何者。由此觀生死不識見心
苦集。火宅所燒為諸蟲獸所噉。今示相者。恃
此觀解陵慢於他。如經鵄梟鵰鷲。譬慢使也。
讚其見解則喜。訶之則瞋。如經蚖蛇蝮蝎。譬
瞋使也。不識見心苦集即癡。如經守宮百足。
譬癡使。纏綿貪愛此見如經狐狼野干。譬貪
使也。今雖無疑後當大疑。或被人破。即生疑
[004-0612a]
心。如經鬪諍䶥掣。譬疑使也。因此有見撥
無因果即邪見。如經夜叉惡鬼食噉人肉。譬
邪見使也。計此為道望通至涅槃即戒取。如
經鳩槃茶鬼蹲踞土埵。譬戒取使也。計我能
解即身見。如經其身長大裸形黑瘦。譬身見
也。謂我所計。即是涅槃。即是見取。如經復
有。諸鬼其咽如針。譬見取也。計我斷常不當
中理。即是邊見。如經復有諸鬼首如牛頭。譬
邊見也。此十使約欲界四諦。苦十集七除身
邊戒。道八除身邊。滅七除身邊戒。合三十二。
是欲界被火燒也。上界通除瞋。色界四諦二
十八。加經惡獸毒蛇藏竄孔穴。明色界被
燒也無色界四諦二十八。如經蜈蚣蚰蜓毒
蛇之類。譬無色界被燒也。合三界有八十八
使為集諦。是見依色起即苦諦。又五十校計
經云。若眼見好色中有陰中有集。見惡色
中有陰中有集。見平等色中有陰中有集。乃
至意識好法有陰有集。餘根亦然。是則集即
集諦。陰即苦諦。斯則由計執此。又十二因
緣愛取有無明行五是集諦。識名色六入觸
受生老死七是苦諦。是見心苦集。即是十二
因緣。又無明愛取。即是煩惱道。行有即業
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即是苦道。又
五因。即是六弊。又生老病死。即四苦。求悟
理不得。即求不得苦。今起倒惑為惑所燒。即
怨憎會苦。識名色六入觸受。即五盛陰苦。此
即八苦也。是即由計定謂者。執心有百界
千如。因起八十八使。諸毒蟲等四倒八苦之
火燒五陰舍宅。常遭猛火所燒。寧知其過。為
[004-0612b]
是苦集煩惱煎迫。自障道門寧得悟理也。二
明體法觀者。經云無明體相。即約三假四句
撿責。何者。一念心起必藉法塵而起。即因成
假。見心相續而起。即相續假。此有見之心待
於無見。即相待假也。一假之中復作自他四
句撿責。何者今問觀一念自生之心。謂有百
界千如者。為從何生。若云。從內心生觀解心
者。即自生。若謂自生即應常生。不須待緣前
境法塵而生耶。經云。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
云何得自生耶。經云。非內觀故得是智慧。云
何自生。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云何自生耶。若
謂由緣前境法塵而生者。即是他生。是即不
可。經云。非外觀得是智慧。云何從境生耶。
論云。亦不從他生。云何他生耶。若必謂他生
境應常生觀智。何待內心觀緣方生耶。若謂
由內心對外境法塵而生。觀智即是共生是
亦不可前責。自他無生合共云何得生。如一
沙無油合眾多沙亦無油也。若前自他各有
生者。合則應有兩生。又若各有生者。云何
復用合生。論云。諸法不共生。經云。非內外
觀故。得是智慧。云何計共生耶。若謂離心離
境生者。即是無因生是亦不可。論云。有因緣
生尚不可。何況無因緣。經云。不離內外觀得
是智慧。云何無因生耶。行者如是四句檢責
求心。雖不可得意猶未已。終計見有心相續
而生。今即約相續假破問。為前心滅後心生。
為前心不滅後心生。為亦滅亦不滅生。為非
滅非不滅生。若前心不滅生即自生。若前心
滅生即他生。若亦滅亦不滅生即共生。若非
[004-0612c]
滅非不滅生即無因生。四句俱不可得故論
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云
何四句計有生耶。即復度入相待假。今即約
相待假破問。此心為待生心生。為待不生心
生。為待亦生亦不生心生。為待非生非不生
心生。若待生心生即自生。若待不生心生即
他生。若待亦生亦不生心生即共生。若待非
生非不生心生即無因生。四句檢皆不可得。
如是三假四句求檢生不可得。即自知所計。
定謂心有百界千如形相。是妄起顛倒。悔過
自責愧懺先罪。是則八十八使苦集。十二因緣
被伏不起六弊名為滅諦。能伏苦集之道。名
為道諦。知苦集之過即不更造。名行道人也。
復次如上檢責求心不得。即發一重空解。定
心湛湛空見逾明。尚不見心。豈有百界千如
者乎。尋經讀論有明空處。與心相扶計心
轉盛。因而我慢自高陵他不解。即慢使也。
讚空則喜。訶空則瞋。貪愛空見。即貪無明。
不了即癡。疑惑諦理即疑。我能解即身見。由
身見起邊見。因空見撥無因果。即邪見。謂
空見能通涅槃。即戒取。謂空見是道。即見取。
如是十使約三界。有八十八使為集諦。是見
依色而起是苦諦。因此苦集流轉生死。為四
倒八苦之火所燒。為鈍使諸蟲利使諸鬼之
所殘害。寧得悟解識第一義空者也。今破此
見。還約三假四句破。何者。如一念心起必
因空境法塵生。即是因成假。空見相續而
生。即相續假。空見待不空見生即相待假。今
問空見之解心生。為從內心生。為從外空境
[004-0613a]
法塵生。為內外合共生。為離內外生。若內心
生即自生。若外法塵生即他生。若內外合
生即共生。若離內心外法塵生即無因生。四
句皆有過事如前破。計心未已者更約相續
假。何者若謂一念空心從前不滅心生即自
生。前心滅生。即他生。前心亦滅亦不滅生。
即共生。若前心非滅非不滅生。即無因生。
四句皆不可得。事如前破。若復執相待假
者。今破。若待生心生。即自生。若待不生心
生。即他生若待亦生亦不生心生。即共生。
若待非生非不生心生。即無因生。四句皆不
可得。如是三假四句寂撿空見不可得。而自
知計。定心空無百界。無聖人妙法還是妄倒。
經云。若云眾生定有佛性。即謗佛法僧。若云
眾生定無佛生。亦是謗佛法僧。故知我所計
心定有定無。即謗毀三寶。悔過自責愧懺先
罪。是則八十八使。苦集十二因緣六弊不
生。名為滅諦。能伏苦集之道即是道諦也。次
復思惟若心定有即是常見。若心定無即是
斷見。即計心亦有亦無。即發一品定心湛湛。
亦有亦無見心明淨。即謂為道因。此見心還
起八十八使。苦集流轉自障其道。是則約三
假四句撿責。例前可知。求撿既不可得。即識
亦有亦無見心苦集道滅四諦也。次復計心
非有非無。心起苦集還約三假四句求撿。不
可得。即識非有非無見心四諦。次復計心
出四句外不可說。因不可說。見心復起。苦
集還約三假四句。撿責不可得。即識不可說
見心。苦集道滅。如是單四句外。複四句
[004-0613b]
外有不可說句。具足四句及具足四句外不
可說。如是次第起過次第撿破。乃至橫竪破
皆求撿不可得。即知所計皆是顛倒。悔過自
責愧懺先罪。見心苦集被伏名為滅諦。能伏
之智名為道諦。能識見心四諦。名行道人也。
是中應有五句料揀。何者一舊病不除更起
新病。如不得定外道二舊病除新病起。如得
禪外道三舊病不除。新病被伏即五方便人。
四舊病不除而新病滅。即初果人。五舊新病
俱除即羅漢人也。次約位簡者。外道既起見
惑新病則無道諦之車。不能運出生死也。若
三藏伏見惑行人乘似道諦。運至五方便也。
若通教伏見行人。運至乾慧地姓地。若別教
人運至十信。若圓教人運至五品。今行者觀
心從六道界出運。至二乘界。若斷見惑者。三
藏即苦忍真明。通則見地。別則初住。圓則
初信。問單複具足四句。何得皆云是見耶。
答迦葉是得證人。猶言自此之前皆名邪見
人也。況今凡情推劃而言非見。若言非見。
今應得聖果。若未得謂得是增上慢。斯人未
可論道。若撫臆論。心未得道前雖復千重萬
疊絕言百句。何得非見耶。如長爪思惟諸法
于久不得一法入心。難佛云。一切法不受此豈
不濫於大乘不受三昧也。長爪利根尚不識
其見心苦集。況今凡淺寧識者乎。二破思假
惑者。就思惑為二。一明思惑過。二明觀法。思
惑者。欲界貪瞋癡慢。上二界通除瞋。各三合
三界有十。欲界地思有九品。色無色八禪
一禪有九品。是則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
[004-0613c]
思惑。重慮所斷故名為思。然三果為之所惑。
況於凡也。經云。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又
云。一念起瞋障千法明門。淨名云。從癡有愛
則我病生。故經云。今我病者皆從前世妄想
諸煩惱生。即貪愛無明為本也。由無明故則
有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則十二
因緣流轉。六道妄縈毒苦。五因為集諦。七果
為苦諦。如是從十二因緣出三道。四倒八苦
六弊八萬四千皆從三毒而生。三毒十使潤
三業。遍造十惡眾多重罪。是則思惑覆障
行人。理觀何由得發。故須破也。然皆是忘
惑。皆以無明為本。一切受生莫不無明為
始。是則界外五位之惑。無明為根。經云。無
明之體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斯則
無明之本虛而不實。況一切諸惑何得不虛。
三界果報豈應是實。是則無明之源本自不
生。亦無今之可滅。本性清淨生死即涅槃也。
何緣而起妄惑滅耶。若妄情未息者。今更約
三假四句撿責也。何者外人云。世間現見云
何言無。論主破云。何得信汝牛羊眼所見。即
謂之為有耶。何以須四句破撿。然心生藉於
六塵而生。即因成假。貪心念念相續而起
即相續假。待不生得有今生即相待假也。今
問。思惑生為從內心生。為從外六塵生。為
內心外塵合生。為離內心外塵生耶。四句俱
不可得。若內生即自生。如穀子不藉水土應
能生。若外塵生即他生。如水土無穀子應能
生。若內外合生即共生。上撿內外無生。合云
何生。如合二沙俱無油也。若各有生合則有兩
[004-0614a]
生。若離內外生即無因生。有因生尚不可得。
何況無因生。是則四句皆不可得也。然雖破
因成假。情猶謂心相續而生。今問。為前心滅
生為不滅生。為亦滅亦不滅生。為非滅非不
滅生。若前心不滅生後貪心者。即自生過。若
前心滅後貪心生者。即他生過。若亦滅亦不
滅生後貪心者。即共生過。若前心非滅非
不滅後貪心生者。即無因生過。四句之過例
前可知。是則四句窮撿思惑生不可得也。然
雖破相續。而情猶謂心相待而生。今問。謂
待生心生。為待無生心生。為待亦生亦無生
心生。為待非生非不生心生。若待生心生。即
自生。若待無生心生。即他生。若待亦生亦無
生心生。即共生。若待非生非無生心生。即無
因生。四句之過例前可知。是則四句撿相待
假。亦究竟空無也。如是三假四句求心不可
得。即悟心空不生執計。定有六塵境界色聲
可存。思惑被伏名為滅諦。能伏惑之智。名為
道諦。苦集滅故即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因緣
滅故。即三道六弊四倒八苦皆滅。六弊滅故
得牛車。苦集滅故得羊車。十二因緣滅故得
鹿車。故經云。為聲聞說四諦。為辟支佛說
十二因緣。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乘此三
乘出五陰之宅。滅四倒八苦之火。名出火宅。
即入化城。得一切智。真諦一切法門也。是名
從假入空觀也。約位者。三藏即羅漢位。通
即已辦地。別即十住。圓即十信。約觀心者
從六道界入二乘界也。第二從空出假觀者。
經云。未具佛法不應滅受而取證也。設身有
[004-0614b]
苦。當念一切苦惱眾生。我既調伏亦當調伏
一切眾生。此是明出假之意。然出假有五意。
一慈悲心重先人後己。二憶本誓願。初發心
時誓拔一切眾苦與一切樂。從假入空。既自
拔四住苦已。今從空出假宜拔眾生苦也。三
智慧猛利。知住空有棄眾生之過。不能淨佛
國土成就眾生。又未具足佛法教。四有善方
便。雖即入假不為六塵所染。五有精進勇心。
於生死意而有勇也。今取淨名經中五義配
之意同。經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即慈悲同
也。當識宿世無數億苦。豈非憶本誓願也。當
念饒益一切眾生。豈非智慧知住空失利眾
生之過同也。念於淨命。即善巧方便同也。
常起精進即是精進同也。此是經明五義。與
此五意同矣。然二乘無此五事故。不能出假。
正出假有三事。一知病。二識藥。三授藥。一知
病者。即知眾生見思世間出世間種種苦集
之病。經云。苦有無量相。我於彼經竟不說之。
非聲聞之所能解。集諦亦爾。遍知此無量苦
集故。云知病也。二識藥者。諭如大醫師。善
能了知一切眾生種種諸病藥。亦非一知藥。
即是知世間出世間種種道滅之藥。遍學恒
沙佛法。經云。道有無量相。我於彼經竟不說
之。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滅亦如是。菩薩遍學
此無量道滅法門。故云識藥也。三應病授藥
者。經云。舍利弗教金師之子。作不淨觀。教浣
衣之子作數息觀。二俱不悟道。非但不悟而
更增其邪見。此是不解應病授藥之失也。佛
為說法即得悟道。此是應病授藥之相。今菩
[004-0614c]
薩亦爾。學是應病授藥之法。隨應所堪稱其
所宜而授法藥。令無差機之失。為此三事而
出假也。前從假入空遍破見思。慧眼照真名
破法遍。今從空入假遍學恒沙佛法。而破無
知塵沙。而法眼照俗。應病授藥而無差機之
過。名破法遍也。
觀心論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