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38 止觀輔行助覽-宋-有嚴 (master)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三
丹丘沙門 有嚴 注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003-0888b]


有界內真
或理性二乘真。或有真種子。


亦通亦別
搜要云。陰唯是別。將別對通。故復名通。
餘九各皆有互通及以相異。只是一法得名不同。
故名二是。


不得名陰。因別陰等也
今觀陰果若陰因者。乃煩
惱境耳。別陰通諸境。


論無我界別
搜要云。不同陰入。況復九耶。


煩惱果
陰等。


豈同逆病
搜要云。業病也。今以怖為病。不同業境
禪定等餘境。


如不淨觀治愛魔。五處如理
涅槃疏云。五屍表五
不淨觀。治愛魔。五繫表五門觀。伏見魔。今云如理。
恐是五門禪如其理而治見也。搜要云。五繫魔別
者。首楞嚴制非陰煩惱等。


豈同心數及上定等
搜要云。非心所定等。上定者。
觀心性等。


及別見
地住巳上別見。非小乘道品所治。


因觀無常謂為極果
搜要云。小乘未極。挫為上慢。
豈同下八。


分三科異
論。初陰入界三。初以四念治陰。


餘九能治準此可知
停心治五障。


約諸品進
下品惑進入中品。中品進入上品。名進
分。於下品不進名住等。


論。未得記菩薩輕得記者
記引經云。我證阿鞞䟦
[003-0888c]
致。餘人永無。若詳此文。義似得記者輕未得記者
也。又記引大品觀空不證品。甞撿經。乃是夢中不
證品耳。經云。魔來語無方便菩薩言。汝當來世得
菩提。佛言。阿鞞跋致行類相貌。是人永無。因以名
字輕弄餘人云云。學者詳之。


從事理說
搜要云。從事雖隔。理具十乘。


彼彼三千互徧亦爾
搜要云。心佛眾生三諦理徧。
一生一切生。一生一切佛。一佛一切佛。一佛一切
生。理三若互。事三亦爾。心性寂滅。法界無事。


含於三世內外
疏云。無常巳滅名過去。若未生名
未來。巳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內。他身名外。或五
根名內。五境名外。


及以二無作
此是論偈也。色攝十一法。二無作者。
論云。及以無表色。以無表色與無作義同。故記主
變其言也。疏下文云。善無表色。惡無表色。故成二
無作也。


攝諸心所
善惡通大地。各十心所。


輸門
委輸。


族持性等三義釋界
族者。十八界同類因。各生等
流果。生法之本有十八類。故名也。持者。地能成持
用。水能成攝用。火能成熟用。風能成長用。性者。出
體也。地堅。水濕。火煖。風動並疏文也


二十二門
謂三世門。內外門。麤細門。勝劣門。遠近
門等。
[003-0889a]


非三聚攝
無為法非色心等聚攝。


無為在下二乘境乃至復在禪境
不相應行有十
四種。若無為。若得非得。若滅盡定。若無想定。在下
三境中。餘者並在今法入中攝。故云並在此。


一謂毗曇王數同時
毗曇本是異時。成論本是同
時。而一異與上不同者。或寫誤。或別有意。


華他
上胡罵切。下音陀。漢時人。


一綖
音延。非。應作綫。


張顧之徒
梁張僧瑤。晉顧愷。並名𦘕之人。


玄文對信
十乘對十信。


論。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經中
釋云。色是佛性者。三十二相是如來常色。常不可
改。故說色名佛性。如來真實之樂名畢竟受。如來
真實之想是為常想。行者名壽命行。因緣故得如
來常住。壽命識者乃是如來平等之心。彼文甚廣。
今略節之。令知佛五陰耳。


閉手
手應作尸。


不與他同
古人前五如是凡權。後四如是聖實。


董卓
孝獻帝相也。此時以山東豪傑並起。恐懼不
寧。乃徙天子都長安。遂焚洛陽宮室。發掘陵墓。取
寶貸汙妃至等。


袁紹
如太袒將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
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後淳于兵攻之。遂發
疾死等。
[003-0889b]


罿
音童。車上網。


涿
音卓。


羽葆車蓋
葆即蓋也。周禮孔義云。羽葆。鳥羽注於
柄頭如蓋。謂之羽葆。亦謂之羽葆幢。


記鴿
大論。祇桓寺舍利弗從佛行。有鴿為鷹所逐。
佛令舍利弗言。此鴿子幾世作鴿。舍利弗以宿命
智觀至前八萬大劫未得脫離。佛言。此鴿於恒河
沙大劫中常作鴿身。經五百世中得利根。是時佛
出世。度人無數。佛涅槃後。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
優婆塞。從比丘聞贊佛功德於是發心。願欲作佛。
後三祇劫行六度行。十地具足乃得作佛。


四時不同
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謂春取榆柳之
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音昨
音由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春蒐
音搜。索也。謂索取物以祭。


夏苗
為苗稼除害。


秋獼
音尠。殺也。順殺氣。


冬狩
音獸。謂得獸。取之無所擇。


因果之意
果應作緣。


豈能令於性法門盡
性下脫一善字。


縱燒惡譜
縱下略一佛字。具足應云縱佛燒惡譜。


古師謂無了因性
據善人。須有了因性。今云無者。
涅槃疏.妙樂記皆云無果果性耳。


相為能遷
一者本相。二者隨相。本相者。疏云。巳辯
[003-0889c]
命根。諸相者何。頌云。相謂諸有為。生住異滅性。疏
云。有為者所相法也。諸有為者。五蘊法。因緣所造
故。色心等法從因緣生。名為有為也。生住異滅性
者。出體也。謂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
名滅。二隨相者。疏云。此生等相既是有為。應更別
有生等四相。若更別有。應致無窮。彼復有生等相
故。是則相上有相成無窮失耶。


物為所遷
物者。論云。命根體即壽。能持煖及識。疏
云。命者三界壽及蘊等法。


頌云。此謂生生等
疏云。上句開。下句難。此者前四
本相也。生生等者四小相也。謂前四相有生生等
四種隨相。故成有為也。又云。諸行有為。由四本相。
本相有為。由四隨相。生生等者。等取住住異異滅
滅。上生字是小生。下生字是大生。小生生大生。故
名生生。小相中住。住本相。故名住住。小相中異。異
於本異。故名異異。小相中滅。滅於本相。故名滅滅。


於八一有能
此通無窮難也。豈非本相。如所相法
一一應有四種隨相。此復名四展轉無窮。為通此
難。故有斯頌。謂四種本相於八有能。四種隨相於
一有能。功能別故。無無窮也。且如生相生色法時。
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謂色自體。此上必有四本四
隨。故成九法。於九法內。生不自生。能生餘八。本相
中住。住餘八法。異滅亦爾。故四本相於八法中有
功能。故此九法中。生不自生是生生生。住不自住
[003-0890a]
是住住住。異滅亦爾。故本相中異不能自異。異餘
八法。本相中滅不能自滅。滅餘八法。四本相於八
法中有功能。故四隨相於一法有能。謂有功能也。
由此道理。無無窮失也。巳上並俱舍文。今更寫才
法師注釋文於下。彼云。剎那得得少多。義開為三。
初。約一念三得者。論曰。以法生時并其自體。三法
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謂相續中法得
起故成就本法。及以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法得得本
法即是大得。得大得時。其得即小法之得故。得之得故。皆依主釋。大得力強。成就二種。小得力劣。唯成一
種。故一剎那三法中。大得二。小得一也。如是。若善若染汗法。一一自

體三法俱起。第二剎那六法俱起。謂三法得及三
得得。第三剎那十八俱起。謂於第一第二剎那所
生諸法有法得初念三種。望第二念中起三大得。得前三法。起三小得。得三大得故成六
法。第三念中通望前二。謂初念三法。第二六法。總成九法。今第三念起九大得。得前法。起九小得。得九
大得。故成十八也。二。二念九得者。準此所論然初念善心三法俱起者。
唯說善心。不說相應。第二六法者。唯說第二念起得得。初不說第二自所起者。善心亦有三法。謂善心及大
得小得。并此第二念六法便成九法。第三念等准此說。三。若約所相能以論。即

第一念有二十七具起謂本法為一。此上有四大小相。并前成九。同一大得
得之。此大得上復有九。謂大得及四大小相。此九即以得得之。其小得上又九。謂小得及大小相。此用大
得得之。故論又云。一切過去未來煩惱及隨煩惱并

生得善。剎那剎那相應。俱有無始無終生死輪轉
有無邊得也上注大小四相者。大則四本。小則四隨。詳解如論


謹示剎那一念三得二念九得圖子
[003-0890b]



[003-0891a]


前之三教或推遠理
藏通真理。自天而然。惑不能
染。如靈外月別伹中理。在九界外。地前仰信。真中
二理皆本有之。故云遠也。


或約事行
如離婆多見二鬼爭屍。自推我今為有
身耶。為無身耶。又槃特掃帚之類。皆自行也。


或約俗諦
出假之人。如歌利王。彼割截身體。無我
人等相。又如菩薩施手時。願得信手。施目時。願得
智眼等。


不同俱生及現行
第六識與色俱生現行。非同種
子。


眠人亦有不睡時
睡應作夢。


觀於一句生三十六法
前略引論中二法。


第三第四準此可解
亦滅亦不滅自生。亦滅亦不
滅他生。共及無因例作。又非滅非不滅自生。非滅
非不滅他生。共及無因亦例作之。


結成不思議乃至結成修德境
近人云。性德境不
觀。況當文自云。若不推撿。何殊鳥空。請讀若不二
字。又云。如前理性本無性過。約修門說。須明離計。
約修推性。文自分明。何須固惑。又有人或將三境
對於三即。或對三根。非矣。今謂只是修觀一人。以
智照境。境發於智。若破執以為人演說。名化他境。
義雖有三。旨歸是一。又有人云。性德不觀。謂本自
二空也。修德須觀。謂推撿入空也。若爾。乃是修德
自推修德耳。又有人云。性德但聞即悟。引除病品
[003-0891b]
云。直聞是言。病即除愈。若觀性德悟。乃是服藥除
病耳。且除病品文乃是大綱。分利鈍二根。及信法
兩行。何甞分對修性二境。縱將性德以對信行。不
須修觀者。且法華文句辯三周根性不同。喻云。如
三刀斫本。利一。中二。鈍三。記釋云。此中聞悟似是
信行。非不兼法。值佛聞悟信尚兼法。豈有末劫根
鈍障重聞而悟耶。此大不可。又有人云。性德不觀。
何以知之。荊溪云。理則直達法性。今問直達之言
是修觀否。若不修者。能達之心又是何法。請熟思
之。今試陳之。夫性德者。眾生之性常。諸佛之果理。
三世菩薩之妙依止地。或析骨書經。或剜燈乞偈。
藥王燒手。普明刎頭。只為求此也。十方如來千萬
億劫說不可盡者。蓋是此也。眾生久劫以昏散故
迷於性德。今大師令以止觀觀於昏散。昏散之性
執若去。明靜之性德自彰。況復昏散本無今有。圓
覺經云。一切眾生於無生中性德妄見生滅性執。如來
因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
作故無推撿入空。本性無故本自二空。況又修性之言散在
廣文。今且引一十五文以證性德須觀。先引佛言。
首楞嚴經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五陰。雖有妙音性德
若無妙指。必不能發修德。若更開喻合法。使三境具
足者。琴聲不從絃生。不從指生。不從絃指共生。不
從無因生。有因緣故。亦可云從絃生。從指生等化他
又大經云。有國王愛箜篌聲。遂斷絃求聲。聲不可
[003-0891c]
得。有大臣云。取聲之法須有方便。聲乃出耳。眾生
佛性亦復如是。無有住處性德。以方便故推撿乃可得
見。成菩提道即發初住。華嚴經云。應觀修德法界性性德也。一
句之中文略義廣。下去準之。觀經云。正念思惟一實境界。大經

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大師云。本性寂滅性德。若不
修道修德。無由契會。又云。境雖無相。常為智緣。又初
緣實相造境即中。又云。正法者即觀法性之慧也。
又云。初心研理。稍入相似。荊溪云。由修照性。又云。
智能顯理。智生則理生。又云。智能照境。又云。一心
三智照中道理。又云。一念心具十法界。還觀此心
具足三諦。上所引文。意須觀性。讀者思之。


為徧責故
論中三十六問。一一問中但以自生一
句而責耳。如云。問觀自生心云何四不說。又云。問
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等。今言徧約四性者。是舉
一自以例他及無因也。故次云。直舉自等責推也。
於三十六境。以四性推撿令空所推之境。論云。云
何是魔行。云何是外道。云何是三乘。云何巧度。云
何是別教是圓教。云何是四三昧。云何是二十五
方便。云何起十境成一心三智。云何十境成十乘
法。乃至坐道場降魔轉法等。以自生一句責於魔
外.三界.六道.三乘.四教.十境.十乘。從因至果。若四
土等。故云徧也。是三十六境。從自生耶.他生耶.共.
無因生耶。


徧生法故
徧責為破。徧生為立。是知四性破巳。若
[003-0892a]
魔若外若教若觀若正若依若因若果。一皆是法
界大都。


冥初
外道計八萬劫初始能生覺。八萬劫外冥然
不知。



許緣切。


夢非夢短
多一短字。


齊物
莊子有齊物論。謂以性均故齊。


若均山毫
齊物云。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
為小。注云。夫以形相對。則太山大於秋毫也。若各
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餘。形小不為
不足。苟各足其性。則秋毫不獨小。而太山不獨大
矣。毫者兔毫。在秋而成。故王逸注楚辭云。銳毛也。
兔毛至秋而細。故以喻之為小也。


等鳧鶴
外篇駢拇云。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
長。斷之則悲。注云。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損
益之。又云。故性長非所短。性斷非所續。無所去憂。
注云。知其性分非所斷續而任之。則無所去憂而
憂自去也。鳧。野鴨也。脛形定功。釋名云。莖也。直而
長。如物莖。莊子喻意謂。鳧脛本短。或截鶴脛以續
鳧脛。則有乖性分也。斷。丁管切。


福有五種
尚書鴻範亦爾。


字從于月反
只合云字從月。今似多于反兩字。


如此曇
此應作比。


有因緣不可見
經中八種皆是因緣。如云。遠不可
[003-0892b]
見者。如空中鳥迹。亂想故不可見。如心不專一。障
故不見。如雲表星。多故不可見。如稻中麻。相似不
不可見。如豆在豆聚。今記中文與經五文少異。故
撿經以示之。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損謂銷損。皆道德經語
耳。


恣之使天下自得
注云。夫至仁者百節皆適。則終
日不自識也。聖人在上。非有為也。恣之使各自得
而巳耳。自得其為則眾務自適。群生自足。天下安
得不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以兼
忘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



見品見品
次見應作思字。


多入空。少入假
下文勝別觀。又云多入假。少入空
中等。


不合不散
前文巳注。今云合謂一念真空也。散謂
三千俗假也。法性清淨中理也。


若未破故
故應作者。


若十六行為三三昧門
苦諦下空無我是空門。滅
諦下四行是無相門。集道下八行井苦下兩行是
無作門。具如下釋。


以智慧為門
云云者。一權智為實智門。二實智為
門通至實相。事通於理也。


以理為門
云云者。文在法華疏。彼云。實相為門有
[003-0892c]
二義。一當體虗通為門。如淨名不二門。華嚴法界
門。二能通方便作門。引劉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
一。故一為方便作門。如三乘皆從實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應作中。


吹唾
大品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然。
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當學般
若。論三十二釋云。火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之。
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因得神通。能變身令大。
口風亦大。故能滅之。又以神力。小風能滅。如小金
剛能滅大山。菩薩以火為害處廣。憐愍眾生。故以
神力滅之。此是事釋也。苦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
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時者。即中也。


名一眾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應作為。


不出自他智斷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後生
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於六
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議。圓教解惑是不思議。
智斷可見。


不至至
經云不至者是大涅槃。凡夫造罪故未至
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槃。不造諸惡名不至至。
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薩永離。故名不
至。為度眾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
有凡夫。初二三果煩惱因緣故名至至。


如來證涅槃等四句
疏釋云。不聞不聞是涅槃。無
始無終不生生是涅槃。無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
[003-0893a]
無終而終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無始無終不生
生是無始而始。生不生是無始無終。


界性
惡五陰是也。


例此以釋不生生亦應可見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
不生是緣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
性。


依章安解復是一塗
章安云。初句證智。次句明證
理。第三句明證斷。第四句明證應。復次不聞聞是
證聖行。聞不聞是證梵行。不聞不聞是證天行。聞
聞是證嬰兒行。又云。不聞聞是圓淨記主一塗之
說。意云並不似智斷因果釋也。


別作一途
大都四句攝諸法盡。今且以四句說無
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論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
如備撿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剋。


吹唾成就
智斷圓。


前釋生生指有漏法
前云生生者。一切有漏念念
生故。明化用之所耳。


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德等
十事功德在
高貴德王菩薩品中。經中涉五卷解釋。一者不聞
者聞。聞巳能為利益等。二者修大涅槃。昔不得而
今得之。三者得無緣慈。四者唯修九事不修淨土。
[003-0893b]
五者諸根完具。乃至十者入大涅槃等。具如備撿
錄出也。


始從初心終至地前
涅槃疏云。五行者。始於初心。
終於初地。證天行故也。今云地前恐寫誤。


若作別義。開善最親
記主一往許之。以其有從淺
至深之義故也。若據章安所斥。未全為當。疏文云。
第九功德。初發五事悉得成就。此不應深聖行。以
大涅槃心修嬰兒行。云得涅槃。此那忽淺。


若作圓義。光宅似當
光宅云。五行十德。體一義異。
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終於窮學。感於習果。謂之為
行。酬前習因謂之功德。乃是行因德果也。記主以
其於外凡聞涅槃理。亦一往判為圓。章安引光宅
云。習因習果乃菩薩之位。不開佛乘。故記云。似當
耳。豈比法華五乘七善一例佛乘耶。然涅槃自有
次第五行。故今少分許之為圓。若據經中。先明五
行。次說十德。則五行多分在因。十德至地。下記中
自釋云。約次第邊。由五行滿得入初地。初地是第
一功德。乃至以十德對十地。若作總別解者。始從
初地至第十地。恒具五行及十功德。十德對地又
復宛然。


非分別智能知
疏中無非字。


泥洹智不洎
洎應作測。


非有故非邪
邪應作斜。


白銀琉璃漸漸互現
長阿含云。從月初一。白銀面
[003-0893c]
現。至十五日。銀面全現。琉璃全隱。從十六日去。琉
璃面現。至三十日。琉璃全現。白銀全隱。經中又云。
十六日去。黑衣侍臣一兩上侍。至三十日。諸臣併
上。故稍稍虧。從月初一日。諸臣漸下。至十五日。諸
臣都下。故稍稍滿。又云日天子放六十種光。奪月
故虧。若月天子處正殿。後光對日天子。是故盛滿
耳。


六處結撮
以破見等文相周備。似次第意。故六處
示妙使知文旨。


冥初世性二十五諦六諦
並在諸見境列釋。
大論總以十四難而攝六十二見。謂三世各四句并。


根本二有此難者不應為答
十四難者。謂世界及
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常亦無常。世界
及我非有常非無常。又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
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又死後有神去後世。無
神去後世。亦有神非無神去後世。非有神非無神
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外人曰。若佛是一切
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
諸法有常。諸法有斷。都無此理。是故不答。譬如人
問𤚲牛角得幾斗乳。是為非問。故不應答。


以有邊無邊對無想為四句
謂有邊無想。無邊無
想。雙亦無想。雙非無想。


但改無想以替有想
謂有色無想。無色無想等。


一切論可破等
等者又云一切法不忍。今文若加
[003-0894a]
此一句。方可見責云。汝見是忍不。


三四中單複具異
單中雙亦雙非各一人。複中雙
亦雙非各兩人。具中雙亦雙非各四人。


應云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
論中却云。亦有亦
無。亦有亦無雙非爾。


假立於巳
若云假立巳稱則易解。


若竪待者
以巳他相待是橫。若竪待者。以身待不
身。不身待身。亦名巳他。又以滅待不滅論巳他。


三無為
俱舍頌云。無漏謂道諦。及三種無為。謂虗
空二滅。此中空無礙。擇滅謂離繫。隨事繫各別。畢
竟礙當生。


此中空無礙謂太虗空乃至窮隙等
疏釋云。此中
者於略所說三無為中。虗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
礙故色於中行。又云道諦是有為無漏。三無者是
無為無漏。今記云。謂太虗空為性等者。乃是記主
釋耳。非彼疏也。意謂無漏之法是無礙性。非是頑
空。乃窮隙等之無礙也。


擇滅謂離繫
出擇滅體也。擇滅以離繫。


隨事繫各別
三界九地各有九品煩惱。九九八十
一品。斷一品惑。證一擇滅。是則八十一品擇滅。故
體各別。


畢竟礙當生
釋擇滅也。言礙當生者。此當生法。緣
會即生。緣闕不生。於不生時。得非擇滅。此非擇滅
礙當生法令永不起。名畢竟礙。
[003-0894b]


別得非擇滅者
謂非擇滅有實體性。緣闕位中起
別得得。故非擇滅。得不由擇。但由闕緣。名非擇滅。


如緣一色時乃至礙餘色等
如眼與意識專一色
時。所餘不見聞等。色聲香味觸落謝過去也。於專
一色時。合有一類五識緣彼巳謝五境。由正專一
色。餘五識不得起。此未起五識畢竟不生。謂五境
巳謝。故五識唯現在。不合緣過去境故。未來五識
得非擇滅。言觸等者。等取法界中有與能緣同時
為所緣境。謂他心智所緣心所也。五識等等取意
識中亦有能緣同時所緣境也。謂他心智唯緣現
在緣心。不緣所緣所不緣心。正緣心時緣所。他心
智得非擇滅。正緣所時緣心。他心智得非擇滅。此
約同時合緣者說也。巳上皆疏中釋。


優陀那風觸七處
如箋難引。


相續名住
住應作假。


以此為彼
若類上文。應云在彼。則以此為彼耳。


故滅得生
滅恐應作識。


生思
上文云無緣思不生。


言集散者。散所集故
大論云。生時無所從來。散時
無所去處。是諸法皆如幻化。無來處故。集不可得。
無去處故。散不可得。又生無故。集不可得。滅無故。
散不可得。畢空故。集不可得。業因緣不失故。散不
可得。


七者彼彼空空中中最下無復彼此
楞伽第二云。
[003-0894c]
第一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分析推求自他
及共皆不生故。第二名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
生。第三名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
第四名行空。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
第五名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
可言說。第六名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證聖智
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第七彼彼空。謂於此無彼。
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我說彼堂空。非無比
丘眾。非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一切
諸法自相共相。彼彼求不可得。名彼彼空。此彼彼
空。空中最麤。汝應遠離。


別在有情心所滅故
受想等滅是有情。異無為之
非情。


又不與彼闕緣義同
如緣色時。餘塵巳謝。謝名闕
緣。則餘聲耳識等不生名闕。


故但與彼生滅義同
今相待假於所緣處心有生
滅。若非擇滅中。眼識對色者則生。餘聲香識則滅。
此之生滅與相待中生滅義同。


三無為法通是無生
無生之義雖同而異。若擇力
所得滅。此是真諦理之無生也。若闕緣等有礙而
不得生者。雖名無生。此非真諦。故曰通。


如前總後亦判利鈍
破有見前總論止觀。若歷三
假得入。名利。若不入者。應回轉六十四番。名鈍。


故此等總
引大品.楞伽等三總文。
[003-0895a]


即同初文。前於單見名之為總
於單四見前用止
觀二法。彼假入空。彼雙寂畢竟清淨之止。能觀所
觀猶如虗空之觀。文在四見之前。故云總對四見
名之為總。


今於一見對別名總
前單四見之初。總對四見名
總。亦可名為總中總別。今無見中又論總別。亦可
名為別中總別。


不同有見因成末文總別
彼文云。性相俱空者。是
為總相從假入空觀。


粗免夷愆
若云。我知是。我見是。是大妄語。犯波羅
夷。


從有人下。難中論師。寄非辯異
此中分科或恐誤。
合在下文也。若此中分科。應云。破無生為二。初正
破。次有人下。難中論師。初文二。初徵起。


三結
一我見。二非因計因。三疑。我即身見。非因計
因即戒取下第十記初釋。


衛元嵩破壞佛法
上表滅佛法。有文在下。



押應作壓。


之與華恒
恒應作垣。垣墻也。


無為無欲之語
老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又云。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名常道之說
老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
道。


守雌
老曰。知雄守雌。
[003-0895b]


守弱
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患智
智慧出於大偽。又云。絕聖棄智。


患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所以有身。


身毒
音篤。


苦縣
苦。音戶。


謚老聃
聃字是謚。老非謚。


柱史
在帝王柱之傍。為史官。


莊任漆園
史記云。莊子。蒙人。乃梁國蒙縣人也。為
蒙之漆吏。終身不仕以快其志。


著述改足
足。即喻反。


軋軋若抽
思軋軋若其抽。如抽絲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



於大助中
助應作即。



音標。



又音含。


五部
部類也。四諦下惑為四。九地思合為一。共是
五部也。


一月二時
一月兩次行欲。可以養生。


三種色
記引大論。次引大品。文意是同。搜要云。大
品過一切色。是滅可見有對色也。滅有對色。是滅
不可見有對色也。不念種種色。是滅不可見無對
色也。初色是色。次色是五根四塵。第三色即法入
少分無表色也。空觀成時無表赤破。


五根四塵
五根有對。聲香味三不可見。
[003-0895c]


無教
無表之名。


故後兩番
如論借別名通。菩薩位中。一番約三地
不出觀斷見。又一番約忍智四地不出觀斷見。


初十二有八
謂初地有十功德。二地有八功德。三
地有五功德等。


三五四有十
三地行五法。四地不捨十法。


五十二六六
五地遠離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不著二十法。八地具足五法。


九十二十佛
九地具足十二法。十地當知如佛。
十五心雖巳有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猶名。


為因
世第一後。無漏因緣引苦法忍初心入見道。
有無漏法生。名苦法智忍。此剎那心斷苦下十惑一心
次起一剎那心。名苦法智擇滅無為二心。次觀上界苦。
名苦類智忍三心。斷上界苦諦下煩惱法後。得苦類
四心。次觀欲界集。集法智忍五心。集法智六心。次觀上
界集。集類智忍七心。集類智八心。次觀欲界滅。滅法忍
九心。滅法智十心。次觀上界滅。滅類智忍十一心。滅類
十二心。次觀欲界道。道法智忍十三心。道法智十四心
次觀上界道類智忍十五心。巳上名未入初果巳前
七智八忍。此十五心後無間道。斷諦下見惑名初
果向。次起一剎那道類智是第十六心。


大論五十三云。爾時須菩提作是念
論云。爾時眾
中天人菩薩作是念。般若波羅蜜。三世諸佛皆從
此中生。須菩提小人。云何佛讚。欲說般若波羅蜜
[003-0896a]
當如所說。是故言須菩提所說皆承佛力云云。今
記中文略云須菩提作是念者。本是人天菩薩念
耳。


依梵法治
眾僧默擯。


隈水曰港
派水曰港。隈字恐誤。


不知三空
所施物空。能施人空。受施者亦空。


乃至般若亦須知三事皆空
所觀之境空。能觀之
智空。及能觀之識空。中間尸.忍.進.禪。皆須一一三
空。故云乃至。


俱舍頌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無忿。讚歎底迦佛。次
無上菩提。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滿。初
一謂布施。次二謂戒忍。次一謂精進。次二謂禪智。如
次對四句
撿疏略消。伹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施
時乃至眼髓而無悋惜。伹由悲心。非求人天生也。
此明布施滿也。被析身無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時
菩薩被析身支。心無少忿。析身不報。戒滿。心無忿。
忍滿也。讚歎底沙佛者。此身明精進。若時菩薩勇
猛精進。見底沙佛。忘下一足。經七日無怠。淨心讚
云云。此精進滿也。次無上菩提者。明定慧也。金
剛喻定隣次成佛。名無上也。此定慧波羅蜜多滿
也。如是四位者。初是施位。第二無忿位也。第三精
進位。第四次無上位。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
一波羅蜜多也。二者無忿位。二波羅蜜多也。又一
者。精進位波羅蜜多也。又二者。無上位二波羅蜜
[003-0896b]
多也。如次對四句。是記主言。非俱舍語。


且寄一法
破假一法。開十六門。


離邪曲誤
內正直是。外邪曲非。


孟浪行說
孟浪。莊子釋云。率略也。文選注云。鄙野
也。南山云。高談虗論。世表有餘。攝心順教。一事不
徹。今以行不符其說。非孟浪是何。


並如初釋
說身無常。是經。不同凡夫等計以為常。
淨名疏語。不說厭離。是經。不同二乘。是疏。並如初
釋者。亦應例云。說身有苦。不同凡夫計之為樂。說
身無我。不同凡夫計之為我。說身空寂。不同二乘
一向入空。


從現入過
淨名疏云。若毗曇明三世。有罪從未至
現世入過去。得繩繫屬行人。若成論明三世。無罪
伹隨心現。又正理論云。諸有為法差別作用。未巳
生名未來。此纔生名現在。若巳息名過去。


論。入假四法
入假意有入假因緣油法。


釋第二句
謂身力雄莊乃至無能當者。


善八種術
謂吐。下。塗身。灌鼻。熏。洗。丸。散。又有八。謂
治身。治眼。治胎。治小兒。乃至知星辰。


故在七地
十功德對十地。今七功德知是第七地。


飯牛
飯。上聲。書注云。以雜草飼牛。


舜膳
膳應作禪。謂舜禪位與大禹。



或應作單。音丹。


伊尹邀相
好大言之語。記主引之耳。文在史記殷
[003-0896c]
紀中。孟子不取。孟子曰。伊尹耕之於有莘之野。祿
之以天下。弗顧。


妄語亦爾徧於諸根
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乃至觸
言不觸。


鄭衛
二國名。以二主婬亂。乃變雅樂為婬樂。今之
俗樂是也。詩序云。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
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擊缶
亦非古樂。今之打水甌者是也。缶。燒土為之。
八音中謂上。恐是吹塤耳。


論。有信解見得
前破見假。有信法二行在初果前。
若入初果。轉二行為信解見得。文中並皆云四悉
是惑者。以菩薩出假。二乘之空是所破故爾。



奴巧反。


墨劓剕宮大辟
墨則黥額。則削鼻。剕則刖足。宮則
男子去其勢。女則幽閑之。大辟。死。


句芒等
春神句芒。夏神祝融又后土。秋神蓐収。冬
玄冥。


句陳
星名也。其星有六。在北極紫微宮中。


不可違爾
搜要云。不可率爾。


中問比說
如汙穢陰。凡夫計堅。得觀名瀾。如汙穢
骨。得觀名散。不可違。深致者。九想是因緣生法。即
空即假即中。九名法界。攝一切法。


以教意釋出
湯有半熱半冷可別。能蠲渴消煩。如
空慧破見思。此生滅也。吐物可出。藥力所致。令腹
[003-0897a]
中淨。如無生也。灸則一穴。針則多處。治徧四肢。如
無量也。丸散今無。眾藥合就。因緣生法即假中無
作也。


苦集不同集
作記時。論中集上有苦字。今論中削
去也。


扁鵲
扁。婢典切。後語即春秋後語。史記云。勃海郡
鄭人也。姓秦。名越人。


腠理
脊骨邊。


司命所及
扁鵲傳云。雖司命無可奈何。司命者。主
壽命之神也。



女庚反。


佛教明劫
佛經名混沌之名。今借混沌名耳。


失譯
失譯人名也。此經又名優婆塞行經。然亦獨
此經有孔子名也。至若須彌四域經。并灌頂部經。
皆有名驗。大師所指不繆。


唯識所計
識論師計三無二有。


須彌山者三界也
從一須彌至一須彌。喻從空門
至無相門。從無相門至無願門。以次文云。欲從菩
薩三解脫門。遊於無量佛法。


楞伽授聲聞記
經有問答。無授記語。


三變化佛授聲聞記。非法性佛
變化佛者。應佛也。
法性佛者。法身也。法身無授記事。故次云。法性之
身尚不記菩薩。楞伽云。法佛說法者。離心相應體
故。內證聖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說法之相等。以說
[003-0897b]
法例無授記可知。


淨名大品皆應有之
淨名眾中小賢聖皆如。亦應
得受記。大品記三百比丘從是巳後六十一劫當
得作佛。皆號大相等。此是記未入餘界者也。


方等云。第二第三授我等記
經云。昔於王舍城授
聲聞記。今復於舍衛國復授聲聞記。昔於波羅奈
授聲聞記。乃至云第二第三授我等聲聞記。文殊
語舍利弗言。枯樹生枝不。焦糓更牙不。夫授記法
如虗空。無色無形。如來以如如性授汝等記。不即
如不離等。今詳是授聲聞應佛記。非法性記。況又
是斥奪之意耳。


初意自為巳入滅者
入無餘界。入方便土人也。


斥鈍根菩薩
求聲聞涅槃者。


除初同句
論除了。


更加假中
加了。


老子化作佛
老子謬說化胡王成佛。巳自非矣。今
云自化佛。更非也。又是一訛說耳。釋迦本出周昭
王時。老子出周定王時。相去三百四十五年。又何
甞化胡耶。釋迦既非胡人。又不曾為王。有云。老子
死。葬在扶風。扶風。秦地也。莊子云。老子死。秦佚入
吊。三號而出。史記云。蓬[〦/糸]而行。不知所終。驗非化
胡明矣。


道士王浮偽造
甄正論又云。宋文明造。今詳造化
胡經。時非一人也。王宋二人若知老子有西升經
[003-0897c]
云。吾聞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滅。善入無為。吾
之師也。吾今將升就焉。則不敢偽造化胡經也。


萊茯根
章安云。爾雅作蘆菔。郭璞蘿茯。蘆音盧。菔
音扶福切。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一



佛果不出二諦外
前二論之未釋。



應作謂。


弓刀槊
音朔。


文意大同須釋出之
經論生緣同亦可見法緣者。
經云。一切法論四緣空。謂羅漢。支佛。諸佛及菩薩
聖人。皆從空性中生。破我五陰法。一切法即四緣
等也。經云。不住法相。即論中不住有無法同。


乃至十二因緣。七覺。八正。皆以慈為本
經云。修習
慈心。能生無量善根。謂無常。生滅生滅。四念處。七
方便。十二因緣。煖頂忍世第一。見道。修道。正勤。如
意。七菩提分。八道。四禪。四無量心。乃至三昧智。他
心智。神通智。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
如是等法。慈為根本耶云云


翼從
從去聲。輔翼侍從者。


謂呼是血
呼謂是血。寫倒。


舉石空中力士驚怖
佛欲入涅槃。始入拘尸那城。
五百力士平治道路。有一大石。眾不能舉。佛以足
指舉此大石擲置虗空。令諸力士貢高心息。


現作莊嚴降諸外道
佛一日至首波羅城。彼城人
[003-0898a]
民信於邪道。見佛欲至。出城斬伐林木。所有流泉
填以臭穢。各嚴器仗。莫令得前。佛生慈心。林木還
生。河池清淨。變其城壁為瑠璃城。


令狂女人見如巳子
舍衛城有婆羅門女。唯有一
子。遇病命終。女人愁毒入心。狂亂失性。裸形無耻。
啼哭失聲。子何處去。我於爾時起慈悲心。是時女
人見我。便生子想。還得本心矣。


患瘡女人得藥平復
波羅奈城有優婆夷。見一比
丘有病。毉須肉藥。時女人割其股肉。因是患瘡。佛
起慈悲。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復如本。


猶如猛火不能燒薪。薪火然薪。壞故名為燒
疏中
不解。今詳不燒薪者。恐是木中具猛火性耳。何以
知之。次句云。火出薪壞。知不能燒者是火性也。記
云。火然薪壞。語異意同。


異法出生
經云。異法出生。異法無故。異法滅壞。疏
云。異法有故。異法出生。諸法皆為因緣所起。因緣
於諸法名之為異。有異因緣便有諸法。故云異法
有故異法出生。如葵藿以日為異緣。芭蕉以雷為
異緣。眾生以法身慈誓為異緣亦爾。若無佛慈。眾
生終不自能覺悟。如磁石吸鐵。


論泉池
萬派所聚也。故海名朝夕池。又名醎池。


如不應同
同應作異。疏云。若眾生如。不生不滅。不
得受記。彌勒如亦然。若彌勒如。不生不滅。得受記
者。則二如為異。異則非如。若如無異。記則應同。
[003-0898b]


我等所行呪術經書。若讚頌時。瞿曇所有功德入我
經中來者。是瞿曇實功德。何以故。瞿曇父母真正法

文殊欲引尼乾子。亦先學彼法。後導歸佛道。今
記文少誤。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及五百化弟
子。聽次第坐。受用尼乾戒法。威儀殊勝。於彼時時
讚說三寶功德。亦復讚歎薩遮功德。令彼諸人心
相親附。復於異時知眾巳集。文殊師利便作是言。
我等所行呪術經書毗提遮經。若讀誦時。沙門瞿
曇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經中來者。是沙門瞿曇有
實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門瞿曇所生。成就父母清
淨轉輪王種。以百福相莊嚴其身云云。轉正法輪。
經作轉輪王種耳。


引難況易
明中道之難。引空假之易。


旃檀如法性故
似多故字。


足故大經
足應作是。


旁牌
周禮。司兵掌五盾。盾者。于櫓之屬。所以扜身
蔽目也。


見鶴
經只作鶴。


餘之六句準此說之
言不常者。一切邪見及四性
等。常與無常皆不可得。不生無常。何得有斷。斷無
常故故常。本無餘例耳。


從始至終並有橫故
始從破假入空。終至破邊入
中。此之竪門並橫者。如一無生門則三諦皆無生。
乃至三諦皆不出。
[003-0898c]


無明滅生
還以無明法性相對論滅。若無明滅而
生法性者。則無明是自滅而法性名他也。若無明
不滅而生法性名他滅者。以法性生時而無明即
滅名為他滅。


通舉始終行位
生死始。涅槃終。行則觀成破惑。位
則三根出假等。


論不住色布施
金剛偈云。遠離取想。論云。不見施
物受者施者。無著云。不住相想。以心境俱空。則微
細相盡袪。


更說不垢不淨
經云。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
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亦名却入未前進故
搜要云。行計未窮。故名却入。
自未極故。


不同小乘隔世報故
小乘但有習果而無報果。今
云隔世報者。以大則之。生變易報。


但觀欲等心王
搜要云。前云識者。是諸心家之識。
今云欲等。是識家之諸心。


具如向簡
雖即屬陰。攝陰不盡。


而論總別
識心是總。欲瞋慢是別。


而論麤細
五陰但一色是麤。入中開色為十。入半
則細。陰中四心則麤。界中開四為六。識等則細。


報非報別
三科皆報。所發者非報。


論云若捨分別即知障清淨
記云。故知分別實不
可捨者。以小乘人滅相滅心而捨分別。既無分別。
[003-0899a]
不能悟大。今指分別即是法性。故知分別是悟入
門。悟入之時是捨分別。捨名雖同。大小永異。


初觀始於凡地無位可論
如三藏內外凡。未證空
時。何所論位。


四地名須陀洹等
此通人也。四見地。三八人。初應
是慧性。二地上上根也。此三根人證空位。


九夷等四
四者。謂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注云。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夷
字從人執弓。狄是犬種。戎人荷戈。蠻亦蟲種。皆無
禮教。故以夷狄之字賤之。夷有九者。一玄菟。二樂
浪。三高麗。四滿飾。五鳧㬰。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
九天鄙。餘狄戎各有名。


觚竹等四
四者。謂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注云。觚
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昏荒
之國。次於四極。


論徑𠈰
語出莊子。彼云。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
於接與。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
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
透定切。逕庭。激過也。謂言語宏大。不近人情。彼云
激過。今云越次。義亦同。


一切種智故云空觀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記中無
種字。


五下分有身見戒取疑
妙樂記云。此三徧攝一切
見惑。問。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屬見。答。此
[003-0899b]
惿舍中明隨眠煩惱。乃於辨九結中云。見結者謂
三見二取。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見十八
者。苦下有身見邊見。四諦下各有邪見。合成六見。
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滅
各謂見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
八取。三見是所取。見取。戒取。是能取。預流斷三結
者。頌云。攝門根故三。言攝門者。謂身見在苦門。戒
禁取在苦道門。疑通四門。斷三結者。攝彼三門。言
攝根者。謂邊見伊身。見取伊戒。邪見依疑。故斷三
結攝彼三根。若據此文釋五下分。酌然三結屬見
明矣。若大師判為思惑者。通總而舉之耳。而別取
貪瞋二分攝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須加無色染也。俱舍頌云。色無
色二貪。掉舉慢無明。疏云。一色貪。二無色貪。三二
界掉舉。四二界慢。五二界無明。由此五種能令有
情不超上界。名為上分。以貪過重。兩界別論。


皆有能所
緣無明。緣法性。真緣為所。以所顯能。


若境若觀俱有心法。咸須撿梭
此是通結也。若觀
則能觀諦緣度之心。若境則所觀諦緣度之法。恐
行人於通起塞。故須撿校。體法觀亦爾。故云下去。
若例上三諦之言。觀則三諦之心。境則三諦之法
亦爾。


百千萬億
萬億下必闕眾生字。


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
須陀洹歷後位入
[003-0899c]
般則鈍。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來便證二果。
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歷前二。阿羅漢人其根大
利。不歷前三。故使從本為名。經劫長短。


不與唯識義同
唯識云。三人永不發心。


上菩薩位
上應作至。


與無量一人避走
寄犯國法者喻之。


前破徧中既巳結成。出其元意等
搜要云。前破遍
文巳成一心。此中亦應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
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云云。意云。前破徧義便
是一心。此中只應存於一心。不須云破徧也。以文
次第。故節節如是耳。


舉破徧等例之可見
前三破徧。為成一心破徧。


至下度入。方始以竪而入於橫
却指前文以諦緣
度橫入空假中。故使三橫織竪成竪。


三俱初發
前大品三人初發心者。


破神通者
有師謂。止觀大意一章。并章安釋十二
部經。觀心一句是頓頓。其論十乘漸頓。故義例敘。
他問云。圓頓止觀是何頓。答。是漸頓。何以得知。如
第一卷以三喻喻止觀。以通者騰空喻於圓頓。至
識通塞中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圓頓。


師資不成
三種止觀本傳之南嶽。


今借此文
經中本喻人身難得。如瓜上土耳。


幾法現前
現前是三昧成就。


初義證成
如大論云。修八正道得善有漏五陰等。
[003-0900a]
論中但引一文。


釋於念處使成三諦
準餘處釋趣義。此中文略。應
云一切法趣念處。是趣不過。念處尚不可得。何況
有趣非趣。釋成三諦者。一切法是能趣。念處是所
趣。有能所是俗。念處不可得是真。非趣非不趣是
中。


論。一種即佛種性相體
文句釋種。三道是三德種。
此性種也。低頭舉手等是類種相。體性即十如中
前之三如是。是三德之異名。


安我頭南首面向北
甞撿經。非誤。


二住巳去乃至明別
初住是圓。二住巳後復存隔
歷者。釋籤謂是圓接別。


性無住住
經中佛言。凡言住者。名為色法。從因緣
生。故名為住。因緣無處。名無住住。如來巳斷一切
色縛。云何當言願如來住。


以五陰四念三德四德
前論云。轉色成法身。法身
常樂。轉想行成般若。般若即淨。轉受識成解脫。解
脫則我○又依念處轉識成常。轉受成樂。轉想行
成我。轉色成淨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三
[003-090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