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00 法華義記卷第三-- (master)



No. 2748 [cf. No. 262]
法華義記卷第三



不自覺知喻佛亦如是。七偈半。頌合雲喻。
離三塗苦。生於人天。名世間樂。修行斷結。名
涅槃樂。為大眾說。八偈頌合注兩喻。明亡相
心中。不存彼此。信不信異。利鈍差別。等為
說也。而無解捲。一切眾生以下。九偈半。頌受
潤喻人天聖王。釋梵諸王。受潤處少。除患復
微。益物亦□□□□草。聲聞二乘。受潤既
多。除患亦勝。益物處強。名中藥草。柱下菩
薩。聞說大乘。一□□□□過聲聞百千劫行。
深伏煩惱。識眾生機。隨緣益物。名上藥草。初
住盡。六住有多㓲蔭。名為小樹。七住至十地。
廣有利益。名為大樹。所稟各異者。明受潤不
同。佛以此喻。一偈半釋疑。明如來智惠。如大
海水。為人演說。迦葉所知。如一渧也。我雨法
雨。八偈半。頌合增長喻。令諸世間以下。明
凡夫增長。聲聞緣覺以下。明二乘增長。若諸
菩薩以下。明初住以上增長。復有住禪以下。
明七住以上增長。如是迦葉。一偈半。頌合不
自覺智喻。迦葉當知。一偈半。□迦葉所解
也。今為汝等二偈。重固四大聲聞也。


受記品



四大聲□□□解在於譬喻。自陳已得。略領
如來化導之方。如來成其所說。功行既就是
以列記□□□□受記。我及汝等一偈。起下
品也。
[003-0170b]


化城喻品



上來明中上以悟。下根未解。為引往固因緣
故。以化城為喻。名化城品。正欲道我在十六
數。曾亦為汝說。不得直爾而道。要須次第。昔
何由得說。明大通智勝。入於三昧。所以得說。
如來何由入定。明說法華緣在後人。所以入
定。所由說法華。由十六王子請是故說也。十
六王子。所由如請。由眾生有其大機。所以
請也。大根機所由如有。聞說四諦十二因緣。
斷除煩□□□大機成也。如來何由說四諦。
由王子諸梵請。是故說也諸梵所由如請。見
大道智□□□坐道場成佛已。召集有緣。所
以請也。從是以來。幾時逕塵沙劫數。故須道
爾許多文句。大通智勝。本坐道場。垂得菩提。
乃逕十劫。此與壽量為由序。過去垂得。由逕
十劫。豈況釋迦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此為不
實也。佛法不現前者。未得一切種智。亦可眾
生機咸未熟也自下明諸天雨華供養。諸比丘
以下。明成佛已。十六王子。各捨所珍。來詣佛
所。說偈讚歎。請轉法輪。自下明十方諸梵請。
就梵請中。皆有五段。第一義光。第二推尋光
本。請於佛所。第三散華供養。第四說偈讚歎。
第五請轉法輪。東方諸梵。請轉小乘法輪。東
南□□□。請小乘無明人天因果。南方梵請
說大乘法輪西南方九至下方。亦請大也。上
□□□□大小兼請。失樂者五識樂。相者是
前樂境。由其罪業因緣。二俱失也。自下明受
請轉四諦法輪。上亦有請其大者。何故不明
為說大也。過去亦說大品諸經。同於今者。但
[003-0170c]
於今無益。隱而不道。亦可為厲下根。親從
二乘。向於法華。故不明也。三轉十二行法輪
者。初直言。是苦是集是滅是道。第二勸修。苦
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第三引證。苦
我以知。集我以斷滅我以證。道我以修。成無
上道。三遍說四諦。名十二也。此是出世之法。
世間所不能轉也。自下明因緣之道。次第解
釋。名十二也。由有無明故。造其行□□□□
故行亦滅也。餘者可知。那由他人。不受一切
法故者。不受苦集一切法也。又解。明得道之
心。□□□一義空。得無相心。不受相類有為
一切法也。從是以後諸聲聞不可稱數者。明
在後得道欲厲於下根。前者為高勝。後者為
不如。皆童子出家者。聞上說法。增道見機處
明。勘為請主。故請說大也。如來知見。深心所
念者。明心中念。欲修行大乘。自行兼人天下
同行。廣作利益故云深心所念。請佛為證者。
故云佛自識知也。所以道出家。聖王所將八
萬。見王子出家。亦求出家。明王子本以見機
根。引爾許多人出家。有大利益。正欲厲於下
根。本見機明子為汝等說。到今不解。此為可
恥也。自下為說大也。菩薩久積□□□便信
受聲聞眾中有根者。亦信解也。其餘眾生。皆
生疑惑。亦厲下根聲聞。使□□□是其高勝。
疑惑者是其卑劣。欲使下根聲聞自知。爾時
不得高同勝者。乃下同疑惑也。欲使檢厲其
情。自鞭其後。說此經已以下。知緣在後人所
以入定。是時十六菩薩以下。明王子同見其
機。所以有勝法坐。為眾說也令發無上道意。
[003-0171a]
從大通智勝以下。明王子說法。善法其所故。
出定讚歎。勸人供養也所以出定讚歎者。時
坐生疑。十六菩薩。在其行地。所說未必當理。
今者讚歎。欲使時人信伏十六所說。虛應當
取信。其為希有。亦可道本菩薩地時。見機分
明。為眾說法。善得其所。況於今日。道成正
覺達□□□汝等說。應當生信也。世世所生。
與菩薩俱者。明自爾以來。高勝之者。隨其生
處。則形心俱到。不如之者。但有窴資遠運。與
其善俱也。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于今不盡
者。亦厲下根之人。使知在前者為高勝。在後
為卑劣也。十六沙彌皆得菩提者。此會師古
今。亦可。生導師喻。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明其
劣者。到今住在聲聞位中。我常教化者。常以
大乘化也。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者。應以二乘方便。長進其解。漸入大乘佛道
也。所以者何。釋如來智惠大乘之道。深遠髣
髴。信之則難。豈況惠解得入。要先□□□其
麁哉。方能取信。故言難信難解。所以施三方
便也。爾時所化以下。會第□□□及我滅後
聲聞弟子者。亦厲下根。親自值我在世。應齊
同根。未來世者。是其劣。使彼自生撿厲。今日
時中。應當取信。我滅度後。不聞是經。不知不
覺。已之所行正是菩薩之道。當入涅槃。明像
正得道。得無餘涅槃也。我於餘國作佛者。明
如來此方緣盡。應在淨土。言餘國作佛。是人
根感於我。同生淨土。還求大乘智惠。始終殖
我。明法輪道。同歸於一解。是以今者殖我
在世。齊同上根領解。應當生信也。亦是勸厲
[003-0171b]
之辭也。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以下。起下滅化
喻。眾又清淨者□□□就。除二乘著相。名為
清淨。便集比丘。遣二假名。歸成一實。比丘當
知以下。何以重明三者。欲作勢向下。以嶮
道故。施三乘也。自下還喻上火宅中事。初作
作嶮道喻。第二作導師喻。第三作化城喻。第
四滅化喻。譬如五百由旬者。與上宅禮為喻。
五道為五百。何以知之。下文言過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三塗示不受道。得道之來。要在人
天。故言過三百也。又解。三界為三百。七住二
乘為四百。八地終至十住。為五百。何以知之。
下文言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明二乘無漏。
三界所無。二乘涅槃。三界外法。名為過也。嶮
難惡道者。五道□□□□七住以上。雖無三
界分段等苦。由有無常變易生滅。豈非嶮難
名惡道也。曠□□□□明三界五道。無其聖
人也。雖有二乘之人。陋得無漏。不屬三界名
為人出。故言三界衰無聖人也。若就後解。以
何為人義。人本達古故今如理周備。人義始
足。若爾唯佛。是一切智人降佛以下。人義不
備。名無人也。怖畏之處者。生死嶮道。智人之
所怖也。若有多眾者。六百萬億。修道進德。欲
過嶮道。遠詣佛果。為至珍寶處也。有一導師
以下。與第一思惟為喻。昔十六王子。釋迦導
師。聞不載告名聰。快伴法相名慧見之分明
了曰明。說到法相名達也。知機發為通。未發
為塞也。將導眾人。欲過此難。與上第二思惟
為喻。□□成道。執理以擬之。所將人眾以下。
與上第三思惟為喻。本發大心其於佛果。暫
[003-0171c]
時廢忘。名中路退也。白導師言。機感於佛。義
同白也。小懼其劫。大名怖畏。不能復進者。明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始到在佛地。故名為遠。
欲退還也。導師多諸方便以下。與上第四思
惟為喻。捨教馳輪逕。離生死名可愍也。背其
大教。名捨珍寶但起小心。義同退還。上來至
此。明念欲作化城。作是念已下。明思惟理教。
於嶮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無而說
有。名之為化。防非為城。告眾人言以下。為說
化城。安慰其心。今□□□□可於中止者。有
為無為果。防非為城。可於中止也。若入是城。
斷除三界生死。有為□□□□為大樂故。言
快得安穩也。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若
不入城。防城亦得去也。不爾時許。此是理中
之言。明道成羅漢。理自向佛故言亦可得去
也。是時疲極之眾以下。與上諸子修行為喻。
能越度生死。名生已度想。無為寂滅。名安穩
想也爾時導師。知此人眾以下。作滅化喻。即
上等賜大車也。即滅化城者。釋二假名也。寶
處在近者。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我所作者。
是方便也。如來亦復如是以下。合喻。初合導
師喻。知諸生死□□□道喻。應去合第一思
惟。通塞之想也。應合第二思惟。若有多眾。
欲過此難也。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合第三
思惟。所將人眾。中路退還也即作是念。佛道
長遠。要逕生歷死。久受懃苦。乃可得成。身
命不存。萇壽安在。是故欲退。不復進也。佛知
是心以下。合第四思惟。導師多諸方便也。為
下劣者。明為懈退者。於三界外為止息故說二
[003-0172a]
乘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以下。合滅化喻。即
上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也。汝等所
作未辨者。明二涅槃非究竟也。正可近大乘
佛惠。而以非真實也。如彼導師。舉喻來帖□
□□□第二十劫坐道場。得成於佛。何故不
頌初文者。上如來即自說偈頌訖。不須□頌
也。彼佛十六子二偈。頌王子請。次十六偈。
頌十方諸梵請。次二偈頌受請已。為說四諦
十二緣也。次三偈。頌諸人得道。次二偈。頌
王子請說大乘。次二偈頌受請為說法華。次
一偈。頌入定。次三偈頌王子說法華。次一偈。
頌形心俱到。次四偈會古今。以本說為因緣
由。至今始得說於法華也。自下頌喻。初二偈。
頌嶮道。逈絕多毒獸者。如大澤中。無其人
民。但有虎狼師子。降佛以還。皆有生死煩
惱。無真是法。及聖人也。又復無水草。□□
□□是人之所依。明三界無漏水草也。若就
後解。唯佛得真無漏。降佛以下。無無漏□□
也。為智人之所怖畏也。欲過此嶮道者。欲背
於生死。遠其佛果也。時有一導師三句。頌
導師。次一句頌第一思惟。第二思惟。即上通
塞之相。欲過此難也。次一偈。頌第三思惟。欲
退還也。次四教尋時思方便者。明本無其
小。暫順小機權假施設也。二乘無而說有。稱
化作城本防非。郭以收人。無為涅槃。防非語
難為城。有為涅槃。積諸功德名郭。有為涅槃。
修諸功德名莊嚴。為行者栖神之處。義同舍
宅。□□功德。遮外惡不入內。善不失散。義
同為薗。無漏召出於三界。名林渠。□□□人
[003-0172b]
示看之處。以喻四諦。通其行人。觀行之處。
八解名浴池。四禪為重門。三空觀心為樓閣。
善心有貞幹之用。能有所辨名男。慈悲有外
適之義名女。即作是化已下已一偈。頌為說
化城。次一偈。頌諸子修行。次二偈半。頌滅
化喻。我亦復如是。頌合喻。為一切導師。合時
有一導師。見諸求道者頌合第一第二思惟。
次三句。頌合第三思惟。次偈半。頌合第四
思惟作化城也。次四偈。頌滅化城喻。


第四五百弟子受記品



下根之人。聞上三說。受解在於化城。功行既
就。是以列記方將。故名受記。乃與千二百
受。但導五百者。此是師徒眷屬。其相屬者
故但言五百也。從佛聞是智惠者。方便者。
聞上方便品也。又聞授諸大弟子記者。聞
受舍利弗。四大聲聞記也。復聞宿世因緣之
事者。聞化城品也。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
通力者。觀彼久遠由若今也。自下明歡喜。
歎如來化導之方。汝等見富樓。那彌多尼子
不者。不論見形。問識□□不。實是大行。現
居下流。引接未還也。論行既周。次與授記
也。千二百念者。請其記□。□□述彼意故。
次第與受之。上利根聲聞。先悔過自責。自陳
己德。後方列記。今明下根之人。鈍根因緣。故
得記決然。方能悔過。自陳己解也。譬如有
人以下。還喻上化城。四段文句。第一作親友
喻。喻上道師。有人者六百萬億人也。至親友
家者。夫為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眾生有
感。詣王子所。名親友家也。第二醉酒而臥
[003-0172c]
喻。上嶮道文少不次。應言具設飯饍。然後
醉臥。偈中顯也。捨教馳輪。妄本大解。起
惑以自纏。名醉臥。在生死也。宮事當行者。
化導方軌。功赫之事。非已名宮事。明十六王
子。此方感□□□□□□影不久。名當行。
以無賈寶珠者。明法華大乘。萬善功德。利物
顯然。若以寶珠。理出量算。名無賈也。若暫
受永失。非謂為繫。今明昔一發之善。窴資遠
運。到今由在始。可謂為繫也。衣裏不顯之
事。明如來玄知。彼人所解不能永固而不語。
令汝之所得。必還忘失。若似衣裏也。又解。昔
說大乘。令其生信。雖復中間妄失。藉本為機。
窴資遠感。玄見到在。百劫之頭。方始解悟。彼
人不知。義同衣裏。亦可繫解心衣裏也。與
之而去者。說以遷應化土也。其人醉臥。都
不覺知者。起惑彰其惠目妄本大解。不□□窴資遠益。故言其人醉臥不覺知也。起已
遊行以下。上化城為喻。人天中修善。資其
出世機發名起已。心無主當。失於本善名遊
行。本大乘為己國。二乘為他國者。有無為
果。有資神益。已名衣裏食苦。身行道為求
索。菩薩一發心。超過聲聞百千劫行。聲聞心
夾劣。所收亦少。故言甚大艱難也。道成羅漢。
要求心息。名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此是小
器易盈也。於後友以下。與上滅化為喻。會
遇見之者。今□□城中。始得大機也。咄哉
丈夫者。呵積之辭。何故為小資神。乃失於
大利也。我昔教汝□□□□令得大乘佛
果安樂義同五欲樂也。某年日月。以無賈寶
[003-0173a]
珠者。大通智勝王子時。為汝說也。今故現在
者。昔一發之善。共相資發。到在於今也。而汝
不知有資之益也。棄本大解。而取於小。故
言甚為癡也。今道成羅漢行遠之佛果。故
言可以此寶貿易所須。亦可以萬善因。資大
乘佛果也。稱遂本心。名如意。無所之短者。得
一切智。行備滿足。更何所少也。自下合喻。
為菩薩智作知時以下。合親友喻。而尋廢
忘合醉酒喻。既得阿羅漢以下。合起已遊
行喻。一切智願以下。合會過見之喻。汝等
所得。無為滅諦非究竟也。但以方便。示
小乘涅槃也。我今始知。昔來□□□菩薩
道故。生歡喜也。故說偈以重章。初二偈半。
頌前悔過自責。次二偈頌至親友家與珠也。
其家甚大富者。明大乘之道。萬善備也。具
設諸飯饍者。稱其大機。備為說也。默與
而捨去者。為說大乘。必知有忘。不言但有
遠益。義同默說。竟遷應名捨去。起惑曀彰。忘本大解名臥不覺也。是人既以起。二
偈。頌起已遊行喻。次二偈頌會遇見之。亦
復如是。一偈半。頌合為菩薩時。次半偈。頌
合既得阿羅漢道。次一偈。頌合一切智願。
猶在不失。次一偈。頌合我今乃知實是菩
薩。


授學無學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所以索記者。若不與我授記。向
來得記之者。便生其疑疎者得記。親者不得。
此記未必可信。如其與記。遂其索記之願。親
疎皆得信之畢然故言眾望亦足也自下
[003-0173b]
與其列記。新發意菩薩。生其疑念。大行之
人。由尚不得如是好記。況其聲聞。得如是決。
如來下釋明。阿難是大權之人。修行來久。昔
日與我空王佛所。同其發心。樂多聞者。是
一行精進者。不注一行。萬行俱前。名為精
進。故在前成佛也。阿難現同持者。護持我
法也。功行如是。故獲好記。何怪之有哉。故阿
難聞如來說。得宿命通也。羅睺羅者。□□□也。明二千人功行既齊。列記亦等也。此人
根鈍竭力讚嘆。正得一偈。


法師品



上來明萬善同歸莫二之道。三根齊悟列記
方將。自此以下。流通說也。聖者說法。有二世
利益。欲以此法。傳通千載。不墜於地。付囑四
依之人也。能通大法。名為法師。因藥王告
八萬大士者。此是四依之人可付傳大乘。故
名因也。汝見是大眾不者。以現在弟子委付。
其師不論見形。同識其心行不。聞妙法華。一
偈一句。乃至一念者。不道文句欲明此人理
解處尠。□同一句。以是為因皆與受記。如
來滅度之後以下。付囑未來弟子。以一念解
因。玄與授佛□記也。此諸人等。要假汝等四
依。像正之中流。通為其匠主。使行得成就
若復有人以下。勸二種弟子。應識其師。何者
是也。人常言。有六種法師。一者受持。二者讀。
三者誦。四者解說。五者書寫。供養上五。復
是其一。此六皆有資益。名為師也。先師言。此
解淺近。不當經旨。受持解說者。此是四依之
人。末代世中能流通大法。廣作利益。是汝等
[003-0173c]
師。此經中但伴為二依。住前為初依。上三第
二。乃至偈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者。明敬法
之人。畢能流通。勘為依也。以增供養十萬
億佛明下□□□語其實行。報生清淨土。
愍念眾生。故處惡土。經云。四住菩薩。自在
生也。初住菩薩。分人□百。動百佛世界。化
百佛世界。若以願力不可思議。若爾下依菩
薩。願力因緣生惡土也。藥王設有人問。未
來世中。何等眾生。當得作佛者。此覔其師。未
來世中。何等人是我等師如應示是諸人
等。四依菩薩。紹繫佛處。未來流通者。是汝
師也。下釋敬法情深。畢是流通人也。是人一
切所應瞻奉以下。勸人供養。應以如來供養
明四依末代益物。功同如來。故言如來供養。
而供養之。況何盡能受持以下。明上之三依。
捨其淨土報。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
男子以下。明下依人。第二德行□□無功赫
齊同上依。見幾處尠。義同竊。利物義少。同
於一人。正得八分。若似一句。能傳通大教。名
如來使。勘可聖意。遣在像正。流通大乘法事
也。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明上三依第二
德見機處明。益物亦勝也。若有惡人以下。讚
嘆德福。毀罵得罪。罵佛輕者。佛毀譽不動。如
須彌所罵者得罪輕也。毀訾在家。讀誦法
[003-0174a]
華者。此是凡夫人聞其毀罵。則不流通所以
得罪重也。不爾時許罵佛輕者。但罵其人。
不欲斷法。毀呰在家出家者。此是四依。罵者
罪同於佛。兼欲訪經斷法之意。罪兼二種。
所以重也。以佛莊嚴者。佛正以萬善莊嚴。
此人流通大乘。自行兼人。萬善□□。故言
而自莊嚴也。則為如來肩所何擔。以大乘
名肩。彼人修行。大乘萬善。扶疎理擔其人。至
無上菩提。其所至方。應隨向禮者。明四依所
在之處。應遙加敬也。什公來時。其母語之。
俱摩羅什。汝向東方。漢地有一肉身菩薩。
名為道安。汝於神朝。遙禮敬之。可得度難
往到。此是其事。自下明供養具。人天中勝者。
應以奉獻下釋是人歡喜說法者。凡夫法師。
得好供養。稱適其心。說法詣理。聞者具足。得
菩提也。又解。四依菩薩。豈容假供。然後歡
喜。但見前人。如是捨財□□畢是受法之
人。所以喜也。亦可獻供。善助發道幾勘能
受法。故生喜也。說法應幾。得理在心。故言即
得無上菩提也。初二偈。頌二種弟子。次三偈。
頌師。自在所欲生者。四住菩薩。名自在生。隨
欲生處。即得往生。次三偈。頌勸弟子供養。
次一偈。頌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次四偈頌毀
罵得罪。讚嘆得福。次三偈。頌長行未勸供
養。爾時佛復告藥王以下。明經染重。已說
三乘。當說涅槃。今者說法華。何故為勝。此經
偏明一乘。文理周備。勝於涅槃。故言最為第
一。又解。三世說三乘。此經最為難信難解。
明法華經理深妙。信之則難。豈況惠解。故言
[003-0174b]
難信解也。□□以來。隱而不章名祕。此經
即是。向佛之要路。故名要也。不可分布。妄
受與人者。末代流通。當相幾說法。不得妄
有所作。明出以來。溫積此理。使外不干。義
同守護。但有小幾。隱大不說也。如來親自在
世。由多怨嫉。五濁惡世。不得說一。況未來
世邪惑競臻。是以應當相幾說法。不得妄有
所作。則失幾之辨也。藥王當知以下。就人
以歎德則為如來以衣覆之者。明神通衣
之所加護。又解。如來正以萬善功德為衣。
此人能流通大乘。萬善具備。覆蓋此人。故言
以衣覆之也。修行大乘。諸佛護念也。有大信
力者。於大乘理中。□□惠信也。及志願力。
八住菩薩。稱願以行。願力成就也。諸善根
力者。無量善根成就也。與如來共宿者。共佛
同栖。宿大乘理中也。為如來智手。摩其心
頭。藥王在在處處以下。就處以明經重。明
此理在人則人貴。在地則地尊。經住之處。皆
應起塔供養。不須復安舍利者。明起塔之意。
為安分身舍利。此是弘經之塔。唱說法華一
乘。明真妙法身。故言不須也。正應供養。若有
人得見此塔。識知是弘經之塔。萬善同歸一
乘之道。而禮拜□□近無上菩提也。多有人
在家出家以下。就善行不善行。以明經重。在
家出家。發心修行。不聞法華。在二教中。修行
者。不善行也。所以然者。二乘文理不備。教詮
處夾習行之者。不善也。得聞法華一乘。明
理處曠。萬善具足。大乘道備。是以習行之者。
名善行也。信解受持者。大行之人。得近菩提
[003-0174c]
也。自下與此三人作喻。有人者二乘人也。渴
乏須無上菩提水。二乘中修學。求其佛果。去
果遠矣。故言於彼高源求之。知水尚遠也。
施功不已。與第二人聞經作喻。遂漸至埿。知
水畢近。與第三信解受持人作喻。菩薩亦復
如是以下。合前第一人。若得聞解。合第二人
施功不已也。思惟修習。合第三知水畢近
人。下釋所以聞解習行之者。得近無上菩提。
不習之者。去遠者何。一切菩薩菩提。皆屬此
經。不屬餘經。是以習之者。名善行也得近菩
提。不習行者。名不善行也。去之遠矣。凡有
五種菩提。一者住前性地。深伏煩惱。於其勝
理。未究竟解。名發心菩提。初住至六住無
漏在懷。伏心於理。名伏心菩提。七住菩薩。三
界惑盡。見理喻明。名明菩提。八住至十住。永
離愛結。入法流水。名出到菩提。金剛心謝。種
知現前。覺□法相。更無所資。名無上菩
提。此經備明。故言皆厲。開方便門。示真實
相者。此經釋二假名。歸成一實也。是法華經
藏者。積諸功德名藏。亦可出生諸佛也。淵
玄絕妙名深。勿不能岨非固。如何求之。[車*奔]
然名幽貪賾所不及名遠。十住所不逮。名無
人能到。應迹道中。言教開示也。藥王末代世
中。菩薩聞之驚疑者。是新發意也。若聲聞
人。聞之疑者。無其實德。是增上慢也。自下明
流通之行。入室著衣。坐如來坐。然後方說。如
來室者。室有覆蔭之□。能去寒暑溫涼適
身。義同於室。悲本拔苦盡原。慈能與樂至
極。覆蔭三有眾生。離苦得樂。大慈悲心。是
[003-0175a]
汝等未來流通此經。當起慈悲也。如來衣
者。衣本能弊身醜。名之衣。未來世中。如令
不忍辱在懷。念加及報。則不能流通大法。
萬德不備。菩薩行懷。章菩薩之醜。如其忍辱
在心。不加及報。則能流通大法。自行兼人。
菩薩道備弊其身醜。故言衣者忍辱是也。如
來坐者。坐以安為義。明觀心在第一義諦。
空中忘相。心及緣於有處有施化。得平等
心。不存被此。安空理。然後以不解。代可
得說也。故言坐者一切法空是。自下明得果
報。初遣化人若說法者以下。遣其實者。為作
聽眾。何故爾者。欲使聽者見眾多。故知。其有
道生敬信也。雖在異國。令說法者。得見我
身。明還感應佛。不爾時許。明理中見我。經云
見法者。即見佛也。忘失句讀。非是忘文。理相
難知。客可有忘。還應其人。聞我所說。令具
足也。偈中初偈。頌善行不善行三人。略
不頌前者。又解。上半偈頌喻前三人。下半偈。
頌前三說之中。最為難信。乃至人處。頌不次
第耳。聲聞之人。不能行於萬行。若以懈怠。勸
聽此經。明於萬行習之者。得近菩提也。自昔
以來但施三乘言教。大法不設。豈非難聞
也。亦可無量劫中。乃說一乘耳。要積德行。勘
聞是經。非近因也。故信受者難。亦可菩薩聞
驚。名新發意。聲聞驚疑。是增上慢。能信受
者。是其難也。次一偈半。頌喻。次二偈半。頌
合喻。次二偈半。頌流通方法。次十一偈。頌
得果報。念佛故應忍者。如其不忍加毀。不得
流通大法。念佛告勅。故能忍加毀。流通大法。
[003-0175b]
亦可由念佛故。神通守護。勘受加毀。又解。
流通之時。其於當佛。如其不忍。不得流通此
經。萬行不備。念欲作佛。是故忍也。諸佛加
護。大眾信伏也。若親近四依法師。為汝解
釋。習之者。速得道也。


見寶塔品



此塔何時而來。上來明其一乘法師流通已
竟。此塔忽然。從地而出。證說一乘之果。明其
分身。是應化果。明其踴出。是眷屬果。明其
壽量。是壽命果。又解。寶塔來意。欲證經真
實。正是三請時來。與三乘。作受道之緣。如
令一人不集。大法不唱。故知。爾時以來。但
出緣經者。見下舉偈。來勸時會。故著之在
此。若三請中安者。則隔絕爾許多文句。明破
三義賖遠。故置之偈前。從地踴出者。明生死異路。故從地出。不爾時許。將明大乘之道。
萬善地中出。住在空中者。空是無類。將表
明大乘之果。獨脫無類也。又解。空本是請
靜。將明一乘靜理。故住在空也。亦可道因下
而果上。自下明莊投寶塔。及以供養。塔中
所出音聲。讚嘆釋迦。能以一乘大惠。三乘等
與所說不虛。皆真實也。大眾見塔處空。所
出音聲。皆得法憘。怪未曾有也。大樂說。知四
眾心疑。為設二問。寶塔出之因緣。第二問其
音聲所以。如來先答第二問。明塔中有如來
全身。所以有聲。非碎身舍利也。自下答初問。
過去有佛。號曰多寶。昔有其願。若我成佛。滅
度之後。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寶塔。皆踴現其
前。為作證明。嘆言善哉。所以有此塔也。不但
[003-0175c]
此中有寶塔。說經之處。皆亦如之。大樂說。
以如來神力。聞欲見佛身者。上明直問塔之
因緣。聲之所以。事相是近。不假神力。率已
所見。自能問也。今明因言。以長理明。若欲
見者。要集分身。若三變淨土。分身方集。
如其一人不集。大法不唱。此亦與三乘。作受
道之緣。然後開塔。說於法華。事相是遠。幾
會難識。故假神力。問其所以。大樂說。即請見
分身佛。即放光召也。所以變土清淨者。有其
二意。一欲明賓主相待。二欲移三乘之穢。就
一乘之淨也。何故三變也。一變亦能容受。
明移三乘故也。一變為菩薩。二變為辟支。
三變為聲聞。亦可三變者。明分身多故也。各
將一大弟子者。欲明表一乘義也。又解。將
欲簡麁就細也。所以召十方者。欲以釋迦為
主。十方為分身。若彼方受道緣至。亦以釋
迦為分身。彼方為本。此斯皆不實。故知。更
有真妙法身。為萬應之本。本畢歸淨。而化
在於穢淨即法身所統也。此亦與壽量為
由序。諸佛遣使。通其相聞。同於大樂欲開
塔也。故言諸佛遣使亦復如是。皆欲開塔顯
一乘也。釋迦知諸佛同見。欲開寶塔。知受道
時至。從坐而起。住在空中。是以四眾。起立
加敬。即開塔戶。見多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
禪定。發聲讚嘆也。即分半坐。與其釋迦。勸就
坐也。坐其半坐者。明過佛與今佛同。將明
釋迦雙林。涅槃之相。不爾時許。欲等生死。明
過去來同。今明釋迦雙林。滅而不滅。以今
同古。明釋迦王宮生。非寶生故。言等生死
[003-0176a]
也。由斯得顯壽量也。佛坐高遠者。空有殊
隔也。唯願如來。令我等見輩。俱處空也。即
以神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上來至此。皆方
便品中事。若如是者。廣說以下。皆處空說也。
以大音聲以下。接次法師品末文句。誰能於
此。廣說法華者。此句結終開始。結終者。結流
通也。開始者。由此一唱。持品得興。他方亦
然。佛止不須。即顯踴出。得明壽量。此為開始
也。佛欲以此大乘之道。付囑有在。故舉偈來
勸。初三偈半。以多寶來勸。明過佛久成。
由尚為法。豈況汝等。行地不足。境中而當。不為法也。次三偈。舉分身來勸。次五偈半。
使識變土之意。正為大法得存也。次一偈半。令發誓。次一偈半。引多寶來證為證。次
二偈。明若能受持。得三佛意。次三偈。若能受
持。則供養三佛。次一偈。若能流通。則三佛。
自下明持之者難。宜發大願。諸餘經典五偈。
若說小乘。及神通力。亦未為難。於像正中。說
法華者。是則為難。次二偈。明書持經難。次二偈。明讀經難。次二偈。持說者難。次三偈。
雖持小乘十二部。為人演說。獲六神通。此
是小益。非為難也。聽受大乘。問其義趣。乃
達其佛果。是為難也。次三偈。明說小乘。獲
得四果。亦是小益。非是其難若能奉持法華
經典。是為難也。此經於大乘。故稱第一。佛
正以萬善為體。若持大乘。則持萬。故言則
持佛身也。自下明能受持者。教其發誓。是則
踴猛。能亡身取法。是則精進。萬行俱前。是名
持戒。以大乘防非。行頭陀者。能斷諸惡。眾
[003-0176b]
行既備。疾得道也。是真佛子。勸能紹繼
也。世間眼者。能解其義。為人演說。開導群萠
也。下勸人天供養。


持品



因上如來。唱務受持。說偈。勸人。發誓流通。
今者藥王。大樂。并法華坐上聲聞。及小行菩
薩。應於上言。感發誓流通受持。故名受持
也。初明大士惡世流通。不借身命。第二明
聲聞流通唯在淨土。不勘處惡也。自下明與
比丘尼授記偈力讚嘆。正得一偈。亦發誓願。
淨土流通。視八十億者。此是下依菩薩。欲
使發誓流通也。是諸人等。敬順佛意。并滿
本願。發誓流通周旋往返者。明小行菩薩。不
得高同大士。久處於惡。若一向在淨土。所
同聲聞故。言往返下。請佛為護者。即時諸菩
薩。俱同發聲說偈者。此是八十億大菩薩也。
偈中廣明惡世之中。多有惡人。及增上慢。
如是眾惡。我皆能忍。復有受持小乘聲聞戒
者。去其聚落五百□空閑靜默。謂是真道
也。輕賤人間者。四依菩薩。處俗教化。不順
衣議。閑靜比丘。不識擁道。而輕賤其人也。
謂四依貪利養故。為白依說法。是人懷惡
者。道像正中陳練。覓流通人過。常念世俗
事者。惡心慢法。不離生死。名念俗事習行小
乘。陳惡非真阿練。名假名。要修行大乘。萬
行具備。眾惡永忘。乃可謂為真陳若。好
出我等過。假名阿練。好見菩薩過也。謗我所
說。言外道經。非是佛說。誑惑求名。分別大小
也。常在大眾中。及國王大臣。說我等過。言是
[003-0176c]
邪見人。我四依敬勅。故悉忍受之。汝等皆
是佛。此是善罵。汝說大乘。處俗流通。廣作利
益者。佛無是語。若說有者。便為勝佛。如此
輕慢。皆忍受之。為煩惱惡鬼。入其身故。是以
毀我。敬佛囑故。著忍辱鎧。亦可敬於當佛。
修其萬行。如令不忍。萬行不備當佛不成故
言著忍鎧也。既道其忍。何故不輕。避走遠
住者。釋言。不愛身命。要假此身。流通大法。
故但言借無上道。惡世比丘。不知小乘獨
剬一已是佛方便。聞說大乘。見流通之人惡
口頻蹙而賓出之。此等眾惡。念佛勅故。亦忍
受之。自下但使有求大乘法者。不遊譏嫌。
皆列其所。而為說也。處眾無所畏者。世
尊使我惡世流通。神通力加護。更何所畏。
自下請佛為證者。  比丘惠業許


正始五年五月十日釋道周所集在
中原廣德寺寫訖



安樂行品



指佛果為安樂。為佛果修行。名安樂行。又解。
文殊師利。為小行菩薩。請其四行。若能備此
四行。惡世流通。堪受加毀。故名安樂。亦可。
修此四行。外惡不干。泰然怡悅名安樂行也。
何異於上者。上為利根大行。但開其門。彼人
以已解。今為小行。曲辨於釋。廣為四耳。第一
[003-0177a]
明生法二空。第二口無其過。第三內除疾妬。
第四興大慈悲。若具此四行。堪能惡土流通
也。初明生法二空。各有其二行之以近處。若
觀空理。如理知。名為行處。親而近之。名為近
處。安心此理。堪為眾生。演說此經也。自下初
解行空處。住忍辱地者。要得生空。柔伏煩惱。
出空處。有能忍於苦。是故以忍智生空者。何
是忍而云其地。忍辱堪受加毀。故得名地。地
能生為義。若爾即忍辱為地。由有忍故。惡土
流通。堪受加毀。萬行扶疎增長。功由於忍。故
指忍辱為地。又解。生空是忍家地。若觀心在
空。見三事俱不可得。不見打者罵者。是護及
以刀杖。皆不可得。是故處有。能忍疲苦者。由
斯解空故。所以能忍。故指空為忍辱家地。柔
和其言。亦可。柔和其意。善順前人。是口忍。
而不卒暴。是其身忍。見三事是空。不念加報。
如其不忍念。加返報。卒暴應至。故言而不卒
暴也。亦不驚。是其意忍。上之二行。何以得
成。要由內心觀空故。是惡來加。已心不驚懼。
所以身口二忍。不卒暴也。上來明其生空也。
又復於法明法空。明五陰諸法。緣假而有求
實性畢竟空。故不可得。故於法所無行也。觀
五陰生。理智常爾。古今定准名如。絕於假
誑名實相。能觀之心。不空觀境。著即是患。故
名不行。能觀所觀。皆不可得。名不分別。觀心
調和。名行處也。自下更一周。明近處也。上直
明生法二空。以為行處近處。今明修行之法。
從淺及深。初戒中定後。則從定發慧。觀生法
二空。如是次第不親近以下。及解將明親近。
[003-0177b]
於戒先列不親近。即是親近戒也。不親近國
王王子者。皆是宰民之主。□生卒暴。菩薩若
當近之。惱生憤怒起心則犯菩薩戒故。所以不
近也。不親近外道梵志者。彼人習異。何容近
之。讚詠外書者。其心浮薄。去理遠矣。外道
師難弟子。為及路。弟子難師。名為逆路。自餘
可知。不樂畜年少弟子者。皆是防之緣。自下
第二次明定也。菩薩修定。故不畜也。是名初
親近處。結戒定二行也。觀一切法空。第三明
得勝惠。如實相者。此中明假實合觀。觀假體
無。是其空境。觀一切假實。有境如實相也不
顛倒者。明能觀之心。如理而觀。名不顛倒。定
在於空。名不動心。既不動亦不退。失於空境。
空既不退。亦不轉入於有也。下明三空觀。如
虛空者。明空門。第一義諦。□然心行處滅。名
言語道斷也。不生以下。明死生空門。亦言無
相空門。始有名生。增長名起。事成名出。亦
可。理非未來名不生。非過去名不出。非現在
始生名不起。空理何可表彰名目。明無相空
門。名相俱報下實安在。故言實無所有。空理
出過量算名無量。自下亦可。明無願空門。既
無量數。安有邊也。無礙無彰者。容理移然。
誰能居礙。既無其礙。豈為物障也。亦可。觀心
明了。名無障礙也。若一向道空。凡夫則生其
斷滅。故訛有以進行。但以因緣假會而有也。
空是顛倒。又解。業行是顛倒。由過去業行顛
倒。見一切法是有。亦可。顛倒眾生。說有是
常。樂觀緣假。而有實性。則無相也。以戒定
為初。始觀慧心。為第二近處也。初一偈半。頌
[003-0177c]
前請。次十三偈半。頌離亂行處近處者。明戒
定慧。皆有行處近處也。亦可。二空各有行之
近處也。次一偈。頌法空行處。次一偈頌生
空。半偈結句。次五偈半。頌二空近處。中間一
頌釋定。文少不次。顛倒眾生。著其有無也。次
四偈半。明能備此行即得果報。第二明際其
口過。若口有過。常欲是已而非物。何能流
通大化也。不樂說人者。小乘人。如其道彼長
短。即與前人隔絕不得流通大法也。又解。欲
流通大法。不樂說前人是非也。經典過者。小
乘也。經明如來說法。非唯一道。自有隱伏
之言。隨緣化物。有益則行。不得以前責後。不
得道經過也。亦不輕慢。諸餘法師者。小乘法
師。可有進之義。物輕慢也。不說化人。好惡長
短者。道長必別他短。故不得說也。於聲聞
不得說其過惡。佛自說三乘教化。如其道過。
即生彼懈怠。欲通大法。不說過惡也。若當讚
歎。則著於小乘。應當方便引接。趣向大乘。故
言不得讚歎其美也。不生怨慊之心。如令怨
慊。與前人隔絕。不得流通大法也。不以小乘
法答者。彼有請大之幾。不得說小。敢有施言。
皆方便接引。趣向大理。故言但以大乘而為
解說。初十一偈半。頌說法方軌。次五偈。頌後
果報。第三安樂明內無嫉妬者。嫉彼所得。妬
者妬忌勝尚之心。先已而後人。有此在懷。何
能流通大化。自行兼人。廣作利益。故其教除
其嫉妬也。卑顏綺辭。曲取人情。名諂諂。心事
成名誑。如其諂誑在懷。則令人虛墜陷前人。
故應除之。亦未輕罵學佛道者。三乘之人。皆
[003-0178a]
是學佛道者。無得惱之。生其疑悔。欲流通大
化。應當方便接引。進其修行。勿輕學。敬學如
佛。故言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長時許。欲形
彼短。皆是其過。安得流通大法。故勿求之。上
來明除其嫉妬。方便接引。自下教求法寶義。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者。明理外之心。不當法
寶。勞而無功名戲論。有所諍競者。憙生是
非。故經云諸法從緣生。萬法皆無性。遍執有
是非。達者無違諍。世人說有。我亦說有。故
無違諍。故言不應有所諍競也。當於一切眾
生起大悲相。教其接下。於諸如來以下。教其
奉上。能訓導於我。名之為師。故應加敬。平
等說法者。明化導之方。當順其幾。然後為說。
勿令增減。故言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也。當相
幾說法。勿莫妄作也。乃至深愛法者。亦稱幾
說法。勿令多少。自下明得果報。初二偈半頌
說法宜軌次半偈。頌接下。次二偈。頌奉上。次
一偈。頌得果報。第四安樂。以慈悲為體。於
家出家人中。是小行菩薩。苦處輕微。作與樂
之意。於悲苦人中者。凡夫人中。受苦無邊。起
其大悲。以大乘被彼。救拔其苦原也。如來方
便。隨宜說法不聞者。不聞一乘之道。破三歸
一。故名大失也。我得菩提者。是得性地以上
菩提時。識眾生根。隨在何根地中。方便引之。
令得住在一乘法中也。又解。我得佛果菩提
時。方便始巧見理同備。以神力引之。令得住
是一乘法中也。自下明得果報。所以者何。釋
弘經之行。得感諸天所護者。何理是深重。乃
為三世諸佛之所護念。故乃能爾也。亦可。作
[003-0178b]
勢向下喻。自引於昔以來化道之方。到今出
世。不即說一。施三方便。至今方始得說一乘。
如來出世。由尚如是。汝等未來流通。應仿而
成願。不得妄有所作。教小行菩薩。化道方軌
也。譬如強力聖者。喻釋迦如來十六王子也。
欲以大乘威勢。使六百萬億。降伏四魔諸國
也。而諸煩惱小王。不順其命。起種種兵者。
六百萬億。從王子以來。無量出世。教令發心。
修行五戒十善。使其調順。故言而往討罰
也。王見兵眾戰有功者。見其人天中修善。善
幾發也。稱遂聖意。即大歡喜。隨感為說。或與
田宅。明二乘理教。生善為田。為行人拪神名
宅。聚落者。四禪功德解脫除。入無漏等也。有
為果名城邑。或與衣服者。慚愧忍辱等也。或
與種種珍寶以下。明有為功德也。唯結中明
珠。不以與之者。不得一乘也。下釋明。大乘
之道。唯佛獨究。若為彼說。諸大菩薩。同見此
幾。未堪受大。故言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
驚怪。自下合喻。如來亦復如是。合轉輪王喻。
以大乘禪定智慧。名得法國也。而諸魔王。不
順伏者。合諸小王也。如來賢聖諸將。合種
種兵。其有功者。合王見兵眾戰有功者。為說
諸經。合隨功償賜。賜以禪定以下。合式與田
宅。亦可。還合種種珍寶金銀。又復賜與涅槃
之城。合聚落城邑。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合獨
王頂上。有此一珠。不得與之自下。作珠喻。出
世以來。慍積此理。不妄與人。但施三乘言教。
長養機根。到今方得說也。如來亦復如是以
下。合轉輪王喻。見賢聖軍以下。合王見其兵
[003-0178c]
眾戰有功者。賢聖軍者。道成四果也。與五陰
魔者。魔名殺者。明彼五陰皆傷害善法名為
魔也。煩惱擾亂行人害其善法。名為魔也。臨
終之日。多生貪瞋。亦能喪滅善法。名死為魔。
初生之時。亦生貪瞋。何故不名生為魔。明生
本順情。所以不道。三魔既伏。復能降伏第六
天魔也。除瞋癡名三毒。破魔網者。魔網在於
三界。今成羅漢。眾患永除。出於三界。故破魔
網也。此法華經以下。合以此難之珠。久在髻
中。不妄與人。而今說之。即合而今與人。文殊
師利以下。歎經深重。舉外喻來怊。明王子以
來。所施言教。不說一乘。要待大幾。然後得
說。汝等未來。當防則之。勿莫妄作也。初四
偈。頌合三乘。次一偈。頌合與珠。次三偈。頌
長行末。勸流通之人。應識宜軌。勿莫作也。
次二十一偈半。頌得果報也。


從地踊出品



此品何由而來。上唱慕受持。藥王。大樂。順
於佛教。他方菩薩。請欲受持。佛止不須。我下
方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自然持也。聞如來
此言。忽然從地而出。故名踊出。所以從地出
者。欲彰常住佛果。從無常地出也。就此品
中。有其二文。初就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明其
序說。止他方者。有三意。一由止故得顯踊出。
時眾生疑。彌勒致問。得明壽量。二欲使彼具
足受持。如其不止。彼人即去。不聞壽量。不得
因果具足受持也。有此三義。是故止也。自下
明下方菩薩。從地而出也。皆是大眾。唱導之
首。列其勝者。為師。各將以下。明其弟子。初
[003-0179a]
多後少。以況師轉多也。如是時間逕五十小
劫。謂如半日。事在難智。聖人延從劫數。云何
可識。少病少惱者。問眾生煩惱厚薄也。應度
之者。受教易不。如其難者。即生勞疲。還說偈
問。下如來答。明有感眾生。易可化度無勞疲
也。下釋明受化來久。華嚴會上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即便信受。入如來慧者。入常住大
乘佛慧也除先修習。學小乘者。似若勞吾精
神。出世以來。方便誘進。幾根成熟。得聞是
經。入於佛慧也。自下師徒迭相讚歎。故使彌
勒。大眾生其疑念。彌勒騰眾疑。故說偈而
問。是從何所而來。問下方國土無量從何方
而來。以何因緣集者。夫菩薩形無定。方待感
則應。緣盡則滅。應遊化十方。度於眾生。廣作
利益。修其萬行。有何物因緣。爾許大士。位階
十地。集在一處。為誰其說法教化。使得十地
行備從誰初發心者。問其始行之處。乃不識
一人者。彌勒是補處大士。豈可不識。但現疑
導惑故。然明大士所為。實自難知。下明釋迦
分身。諸佛弟子。各請其師。問踊出因緣也。且
待須臾。彌勒已問佛。今當答之。何須我也。
自下第二略明常住。將欲為說。先難在前。然
後識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者。鎧本防
身碎陣。明精進本不主一行。萬行俱前。能摧
四魔。敵陣防其身也。故言被精進鎧。將明常
住深理。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始到在佛地。
故應發堅固意也。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
智慧者。何異於上方便品中□。昔日智慧。緣
無常理起。今者智慧。緣常無常二理而起。是
[003-0179b]
故有異□即生下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明如來生非實生。滅非
實滅。達解法相。與法界齊等。豈非自在神通
力也。亦可。生下我實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常
住不滅。諸佛師子奪迅之力者。奮迅本使毛
尾中申舒。去塵之義。明金剛三昧滅。一念相
應慧。現在。萬累。云除。其心舒太。故言師子
奮迅之力。亦可。本伏今起。明自昔以來。無常
隱真。而不彰名伏。今明丈六方便盡。在此經。
常果始顯。義同起也。亦可。生下本行菩薩道
時。成所壽命今猶未盡。復位上數也。諸佛威
猛。大勢力者。明一得永固。無常大力。所不能
動。豈非威猛大勢之力也。亦可。生下眾生見
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也。故說偈以
誡之。勿得疑悔。當生信也。自下答從誰初發
心者。我於是婆娑。得無上者。答論行至成佛。
語其實處。唯一獨脫靈智十住所不逮。今明
菩薩行地。發願成佛。要在人天。處空不得化。
要在於有也。上言從誰初發心。今言我於淨
土娑婆。得無上菩提。教化示導。從我發心也。
明道場樹下。一念相應慧。在前緣常無常。二
理俱備。即上顯發諸佛智慧。自爾以來。滅不
能滅。生非實生。即上自在神之力。一得相
應慧。在現前。萬累云除。即是師子奮迅之
力。自爾以來。無常大力。所不能動。豈非威猛
大勢之力。此諸菩薩以下。答問是從何所來。
明下方空世界中住。若方空中狀。似解怠之
人。今釋。於諸經典。讀誦通利。非懈怠也。自
下答以何因緣集上問。菩薩大待感則現。緣
[003-0179c]
盡則滅。所由有爾。多菩薩。聚在一處。今答言。
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士有萬行。各處一行。亦
可。大眾是亂獨處為靜。以洗無常為亂。常住
為靜。是故菩薩。不樂處眾。樂靜處也。懃行
精進。常樂深智。故集在一處也。還說偈以重
彰。我於加耶城。菩提樹下。得成正覺。爾時令
發道意。是故今日。位階十地。上來一周略說。
利根大士。可有髣髴。中下二人。未解。生其疑
怪。是以彌勒。為眾騰疑。執跡以問。聞導娑
婆加耶。道場成佛。謂是今日。娑婆加耶。始成
於佛。得道來近。云何化爾許多菩薩位階十
地。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自下說喻來請。譬如
有人。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其父母。是我
之留裏。其百歲人。亦指年少。是我之祖宗。生
育我等。豈非難信。如其解者。知年少之時。服
其仙藥。得仙之後。乃至十年。童顏不毀子孫
頭白。何怪之有。未達聞之。生其不信。佛亦
復如是。合喻義。同服藥得仙之人明知。來服
常住仙藥。一得永固。無常大力。不能毀也。今
道生者現應生也。我等解故。知久成佛。始行
之人。不達權道。謂言近出。故言得道以來。其
實未久。即合年二十五。而此大眾以下。合百
歲子。明其老少。既是不定。現在未來。始行
之者。聞不能解。而起破法。願為解說。使現在
未來。不生疑也。初五偈。頌彌勒騰眾疑請次
二偈。訟喻。次七偈。頌合喻矣也。
法花義記第三


比丘法順寫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