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9 法華經授手-清-智祥 (master)


No. 623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
楚衡雲峯沙門 智祥 集


塵點劫佛。與現坐道場之十方佛。各證而默同者
妙法也。妙法者何。即佛與生。靈靈共稟。歷歷孤明。
無聲無色。不得以相相。無相而求者也。然此妙法。
本無古今。無生滅。曷諸如來皆有出生現相轉法
輪般涅槃之古今生滅耶。葢諸佛證此無古今無
生滅法時。即願一切人。與未來際人。齊證乎此。眾
生一日不證。諸佛一日不安。眾生積劫不證。諸佛
亦積劫不安。所以不得不於無古今生滅中。示古
今生滅。以濟此不證乎無古今生滅人耳。即我本
師世尊。以不自安之心。來生堪忍。向本無古今生
滅中。而突爾幻出不可窮盡之古今生滅。謂我以
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相續苦不斷。為
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夫佛果見六道眾生貧窮。
實有福慧。實無佛。即具有神力。亦不過如國王之
用赦出人於苦巳矣。安能使人人皆獲國王位哉。
是佛抱此不安。亦與世之憫物不自安者。無以異
[001-0610b]
也。亦非佛出現本懷也。要知盡無古今。盡無生滅。
必在無盡古今。無盡生滅中。翻出古今生滅。到無
盡極處。則盡無古今。盡無生滅。始現前矣。所以示
生無非要人證此無生。示相無非要人證此無相。
無何眾生著相深。著生又深。既沒於古今生滅中。
非著有即著空。於佛無古今生滅義。有若相背而
馳。愈趨愈遠。殆相遇無期也巳。是以如來於此。遠
則數百千劫往返。近則四十餘年誘引。曲盡無限
血腸。磨盡無窮心髓。將人人所有之歷歷孤明者。
左盤右旋。多方陶鑄。迨至以白毫光。媚牽心眼。靈
運方甦。乃得令一切人。心頭眼底。搖搖動動。轆轤
欲轉於空靈靈地。幾欲伸手捫摩。而又無從。故如
來得此一機。本懷始暢滿。將出世來一大事。無古
今生滅之因緣。開襟傾倒。權實會融。舉靈靈共稟
之宗。班班委付。直至盡會中人。悉能契悟自心。實
無古今。實無生滅。信知將來即此畢竟成佛。即此
當度無量眾生。即此得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
源。即此與諸佛世尊。共一鼻孔吐氣。而佛為此一
事。常不自安之鬱膈。乃得一慰。乃為我世尊出現。
一翻得得。說此妙法華經。教諸菩薩。同與諸佛所最
護念之本志也。
將釋此經。先分四段。
【△一略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者。法即一真如心法。乃世出世間。最
妙最玄之第一義也。何謂真如心法。以其物物具
足。原無增減也。葢大地含生。不論僧俗男女。老少
[001-0610c]
智愚。天仙神鬼。白牯黧奴。俱一一天然。一一成現。
儞若要去摸索他。尋究他。取證他。了辦他。他便無
不赴心滿願。無有不得。無有不證。非物物具足而
何。且一切僧俗男女。老少智愚。天仙神鬼。白牯黧
奴。以至鰕蜆蛤蜊。草芥纖雞。咸有無量智慧而不
自用。無量解脫而不自證。無量三昧而不自入。無
量神通而不自取。積劫累生顛倒。於聲色人我場
中。聽貪嗔嫉妬所使。任恩愛無明所驅。或走驢胎。
或住馬腹。一來一往。萬死萬生。而者個依然不離。
謂有增減否耶。惟其物物具足。無有增減。故四聖
六凡。皆倚之為根為本。捨此則更無有能為根本
者。此所以謂之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我世尊從
曠劫自證以來。於三七日。向無盡香水海中。坐大
蓮華。說圓滿修多羅大華嚴。巳為利生。出現於世。
其間雲重雲起。浪復浪生。此唯毗盧遮那。與微塵
數等諸菩薩。作是主伴。如是盡微塵剎海。有微塵
主伴。乃至于一極微微塵中。有如是微塵主伴。如
是主伴。演如是法門。又豈別有所謂法哉。然世尊
不離菩提樹。而現法界身雲。徧坐道場。稱法界性。
以闡普徧圓融無礙大解脫法門者。只緣著相眾
生。根機暗鈍。視聽俱昏。又不得巳垂二相。而二始
同時。將此妙法。於不可分中。為頓漸秘密。三一小
大。作差別顯示。則成四十年舌沸寒濤矣。葢此法
歛之則無以窺其迹。散之則無以竟其名。所以在
[001-0611a]
楞嚴曰如來藏性。曰常住真心。在金剛名甚深般
若。名實相真宗。在圓覺名無碍伽藍。在楞伽為佛
語心宗。至於涅槃中。無滅無生。非常非斷。曰摩醯
眼。日塗毒皷。乃至靈山最後拈華。曰實相無相。教
外別傳。其實皆此法也。乃此法即則凡聖俱容。離
則聖凡俱泯。深無容測。密無容透。與乎其觚而不
堅。張乎其虗而不華。非思思議議可得。故將一妙
字稱之。夫所謂妙者。由其體不變。而用隨緣也。語
乎體。名不得。狀不得。染不得。淨不得。復何聖凡迷
悟之可指。儼如澄渟之水。圓瑩之珠。雖寂寂而光
吞影落。不可得而昧者也。約其用。則聖凡迷悟。隨
之而轉。設使不轉。一定為聖凡迷悟。何妙之有。且
聖不增。凡不減。妙無損益也。若聖有些增。凡有少
減妙安在哉。有情得而萬事通。無情得而庶物長。
若有情獨得。無情不得。亦不為妙。惟其天得以清。
地得以寧。鬼神得以靈。聖人得以開迷拯溺。愚夫
得以忠君愛親。取之不竭。用之不竟。莫存其故。莫
究其新。玅矣。然而未盡得之之妙也。苟得不變之
體。神凝千古。一念萬年。如碧落長空。如寒潭皎月。
竪不止三際。橫豈獨十方。放之則沙界俱含。收之
而毛端有剩。原厥始而無始。朕兆誰分審乎。終而
不終。蒼茫曷極。斯殆不變之妙也。能運隨緣之用
者。應機隨類。格物無方。如空谷隨聲。如摩尼現色。
毛端現剎塵。內轉輪語。其實而非實。鎔萬有於一
[001-0611b]
無論乎。空而不空。散一無於萬有。斯又隨緣之妙
也。我如來不忍此法獨自受用。故云。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故爾。放光現瑞。急欲將
此妙法。渾全托出。意在顯露十界十如本迹權實
之理。使一切人。覩如是希有事。必生如是希有心。
心生而法可證矣。然經名妙法蓮華。過去諸佛。久
有斯名。大通智勝如來。於塵點劫前。受十方諸梵
天王。及十六王子請。便謂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又遠如世尊為菩薩時。曾於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前。事阿私仙人。聞妙法華經。又於威音
王佛時。於虗空中。具聞彼佛所說妙法華經。則是
妙法蓮華。豈獨文殊於日月燈明。始聞之耶。又豈
但今日現在十方恒沙如來。宣此玅蓮華耶。去未
來無量諸佛。應如是說。故知。此妙法蓮華。三際十
方塵塵剎剎。無不俱是。苟一時或斷。一處不徧。一
佛不說。一事不具。則弗妙矣。故云。如是妙法。諸佛
如來。時乃說之。須知。此時字。遍塵剎而不盡。亘古
今而常存。非此時彼時。可得間斷。可得限量也。妙
法之下。著蓮華兩字者何。因此法微玅難明。故借
蓮華喻之。夫喻所以表法也。喻不切。即法不妙。如
繪像者。其靈在神。畵月者。其妙在雲。神到而像自
活。雲奇而月自吐。然則所謂蓮華。豈可執天上人
間青紅赤白之形。而擬議之耶。使執形而擬。縱靈
瑞大寶。三千年一開。開則金輪應世。要不過三千
[001-0611c]
年而應一輪王。是豈神到雲奇之妙耶。即大經所
演。香水海下。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蕋香幢。而持
無盡華藏世界。雖則世界無盡華藏無盡。畢竟終
有限量。總之境不忘而量有限。量有限而法即黏
滯。又豈無相無名之妙喻耶。今所以喻蓮華者。乃
明人人本有之妙蓮華藏也。謂此蓮華因即具果。
而果復含因。以今因繼果。則後果之因巳植。由今
果含因。故先因之果元成。正明眾生心內。早具巳
成之佛。諸佛心中。又孕未來之生也。以懷佛之心
為因。佛終無盡。以孕生之念證果。生亦曷終。以劫
劫之佛。度生生之生。以生生之生。成劫劫之佛。如
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以常輪古今如是。諸佛古今
如是。眾生無不具此蓮華。能悟此蓮華。即得自巳
妙法。故以妙法蓮華。為此經名也。經者。徑也。古今
不易之常道也。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謂上契諸
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契理契機。故名契經。又經
者。法也。常也。十界同軌。謂之法。三世不易。謂之常。
乃十方三世佛佛所演之常法。故通名曰經。此經
題之略義也。略釋經題巳竟。】
【△二特標譯主。】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姚秦者。前後三秦。此明非嬴秦符秦之時也。三藏
者。即經律論。謂此師三學俱通故。法師。有二意。一
法身長養。全藉於法。是以法為巳師也。二將自所
證之法。展轉傳授。使一切人。開通正眼。則為人之
[001-0612a]
師也。鳩摩羅什。譯主名也。此云童壽。出處氏族。及
譯經始末。備載弘傳序解。譯者。翻譯也。謂翻梵音
為華音。翻梵字為華字。翻梵語為華言。皆此師力
也。】
【△三別譯品名。品有二十八名。各隨本品。釋義
科名。總標於此。】


「序品第一」


【品節云。此品總顯一真平等法界。以彰如來出世
始終不出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欲令眾生了此
實相真境。以為成佛真因也。如來出世本懷。先說
無量義經。入無量義處三昧者。正顯如來語默隨
機。皆非心識思量境界。然於定中。天雨四華。地搖
六震者。意顯如來以無作玅力。掀翻眾生無明窠
窟。以撤六根四大之障礙也。放眉間白毫相光。照
東方萬八千世界者。直顯眾生動用根塵識界不
離普光明智也。光中圓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顯
眾生諸佛平等無二也。葢此光中實相真境。即眾
生日用現證境界。但能當下知歸。了此即為成佛
真因矣。如來出世。特為此事。四十年中。未顯發者。
何也。根機未熟。待時故耳。且以彌勒騰疑者。顯此
境非心識可知。啟問文殊。葢非智不能入也。引燈
明之本始。證今佛之瑞相。顯古今一道耳。四十年
中所談。不盡火中之事。故判此品。為總顯如來出
世為一大事因緣之象。天台云。序義有三。次也由
也述也。如是我聞等。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
[001-0612b]
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具
此三義。故稱為序。義類同者。敘為一段。故名曰品。
唯藥王品與提婆達多品。是佛親唱。餘皆結集所
置。或譯人添足。此品居諸品之始。故云第一。又序
有通別二義。從如是我聞。至退坐一面。是通序。謂
通諸經皆然也。從爾時世尊下。至品盡。是別序。與
眾經不同。乃別序一經教啟之因也。
△四正解文
義。大科分三。一序分。夫序正流通三分。始於道安
法師。而證於親光菩薩。解家無不依之分釋其文。
此古今不易之定論也。又分二科。一六種證信序。
六種者。即信。聞。時。主。處。眾六成就也。謂此六種。闕
一不可。證信者。佛將入滅時。阿難請問。一切經首。
當置何語。佛命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
眾俱。使天下後世。知佛法皆有源本。非世人可妄
作也。置此有三意。一以斷疑。二以息爭。三以簡邪。
斷疑者。阿難始結集登座時。相好如佛。眾起三疑。
一疑佛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及舉
如是我聞等。則三疑頓息矣。息爭者。如不言如是
之法。從我佛聞。是自有制作。則爭論便起。故舉如
是我聞等。則爭論不生也。簡邪者。外道邪法。經首
皆置阿憂二字。謂阿者言無。憂者言有。外道妄計
萬法雖多。不出有無為吉。故佛經首置如是我聞
等。使邪正攸分也。就此分三。一標信與聞。】


「如是我聞。」
[001-0612c]


【如是。乃指法也。我聞。明授受也。謂如是之法。我從
佛聞。六成就中。如是二字。即信成就也。謂信者言
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約理。謂聖人說法。但顯真
如。唯如為是耳。故曰信成就。我聞。第二聞成就也。
我乃結集經主也。本隨世假我。及法身真我。言非
同凡夫外道所計之我也。我聞者。謂親見親聞。非
展轉傳聞。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不假音
聞。教體何立。約理以無我之真我。不聞而自聞。故
曰聞成就。
△二時主及處。】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一時。第三時成就也。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
一時。葢佛說法。聖境難齊。豈可定以時節。故但言
一時。約理則心境理智。凡聖本始一如之時。故曰
時成就。佛。即第四主成就也。梵語佛陀。此云覺。謂
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此約自覺言也。又
云。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此兼利他。自覺揀凡。覺他
揀小。圓滿揀因。葢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也。非
此大聖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住王舍等。第
五處成就也。王舍城者。駁足王與千王。共立舍城。
都五山中。為大國。此城名也耆闍崛乃山名。此云
靈鷲。以峰形如鷲故。此中有五精舍。一名天主穴。
一名七葉穴。一名蛇形穴。一名少獨力山。一名耆
闍崛。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滅後羅漢住。次第有
辟支佛及鬼神。相續住。住皆聖靈。故曰靈鷲。約理
[001-0613a]
住者。以能住之智。居所住之理。不落二邊。咸歸中
道。斯一乘妙典。非此勝地。何以說之。故曰處成就。


△三詳列聽眾。乃第六眾成就。座無知音。說將誰
聽。今淘汰巳成。不得不說。故於列眾。粗分為二。一
詳列聖凡。又三。一聲聞眾。分二。先比丘又二。一出
無學以明德。又復分四。一舉類標數。】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此但舉迹。與者共也。大有三義。一數多。二名重。三
德隆。比丘梵語。此翻亦三。一乞士。謂內乞佛法。以
資慧命。外乞信施。以資色身。二破惡。謂能破見思
之惡。三怖魔。謂既能破見思之惑。而魔羅恐怖。以
其能出三界。必化餘人。則魔類減損。所以怖也。眾
梵語僧伽耶。此云和合眾。有六義。戒和同修。見和
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萬
二千標數。略言之也。廣則二十八品內。他方此土。
凡在會者。悉皆為眾。又十方十二類眾生。及三變
淨土。從地湧出者。亦皆此曾眾。故此但略言。俱者
具也。謂此大眾。皆集此處。
△二明位嘆德。】


「皆是阿羅漢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此則顯本迹。雖比丘而本皆大阿羅漢。凡此聖眾
無非輔化。如來出世利生。豈僅實行聲聞。佛云我
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可悉知其遠本。皆不思議。
梵語阿羅漢。名含三義。一無生既得出離三界。則
分段變易俱離。不受後有。非但僅能破惡。二殺賊。
[001-0613b]
一切煩惱盡除無餘。不但僅能怖魔。三應供。具智
斷功德。堪受人天供養。天台云。諸漏盡兩句。歎殺
賊。諸漏有三。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謂三界因
果。起惑造業。致生死。忘法身。失慧命。喪重寶。皆是
賊義。煩惱。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九十八使。今
諸漏既盡。則煩惱永忘。所以能殺賊也。逮得巳利
一句。歎應供。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方名
巳利。巳利具足。所以能應供也。盡諸有結兩句。歎
無生。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結。即二十五有生因。
今因果都忘。則有結盡矣。心得自在者。即定慧具
足。定慧既具。何生之有。所以得不生也。
△三略舉
首眾。於萬二千中。略舉上首二十一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此列名也。阿若名也。此翻無知。以無知名者。非無
所知。乃知無耳。憍陳如姓也。此云火器。婆羅門種。
其先事火。從此名族。又名摩訶男。以其聞法得道。
最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如云佛最長子。阿含云。
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拘鄰如比丘第
一。
○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
仙圖而應從德命族。名畢鉢羅。父母禱樹神而生
亦名飲光。以其身光能飲日月故。佛弟子中。名迦
葉者多。於同姓中最長。故名摩訶迦葉。摩訶含大
多勝三義。如來以法付之。乃傳金縷僧伽黎。住鷄
足山。待彌勒出世。付法授衣竟。然後入滅。阿含云。
[001-0613c]
我佛法中。行頭陀行。大迦葉第一。優樓頻螺。此云
木爪林。依林住故。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河。兄弟
三人皆事火。當毗婆尸佛時。共竪剎柱。故報為兄
弟。兄為瓶沙王師。有五百弟子。兩弟各二百五十。
皆行兄法。不肯歸佛。佛作十種神變度之。謂毒龍
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糧。忉
利取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還然。斧舉不
下。廣如瑞應經說。雖覩眾變。邪執不歸。復云。瞿曇
雖神。不如我道為真。佛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三
人皆契悟。同歸於佛。阿含云。優樓那比丘。能將護。
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
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伽耶比丘。觀了諸法。
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
○舍利弗。此云鶖。
水鳥也。弗此云子。大論云。婆陀羅王婦生一女。眼
似舍利鳥。因名舍利。以其是女所生故。名舍利弗。
又名身子。以母好形身故。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
無窮。決了諸疑。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連。此云萊
茯根。婆羅門姓也。名拘律陀。因禱樹神而生。故以
命名。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
犍連第一。
○摩訶迦旃延。婆羅門姓也。此云文飾。
善議論故。阿含云。善分別義。敷演道法。迦旃延第
一。
○阿㝹樓䭾。或云阿那律陀。此云無貧。或云阿
泥盧豆。此云如意。賢愚經云。弗沙佛法末時饑饉。
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鉢。有貧人。見而悲愍曰。
[001-0614a]
聖士能受稗否。答云。可耳。即以所噉奉之。食巳現
十八變而去。其人悲感愈切。故感九十一劫天上
人間。受如意樂。及投佛出家。以昏睡受佛呵責。七
日不眠。遂失雙明。佛令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得
半頭天眼。見大千界。如觀掌果。阿含云。我佛法中。
天眼徹視者。阿那律比丘第一。即斛飯王次子也。


○劫賓那。此云房宿。父母禱房宿而生。故以為名。
又云。初出家時。因往見佛。偶值雨。夜宿陶師房。以
艸為座。後一比丘亦來投宿。賓那即推艸與之。至
中夜後。比丘問何往。云我欲見佛。比丘遂為說法。
豁然得道。後比丘即佛也。以共佛宿得道。故名房
宿。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明識圖像者。
劫賓那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亦云牛
迹。前五百世時。曾為牛王。以牛食後。常事虛哨。餘
報未除。唼唼常嚼。故時人稱為牛呞。以避人輕咲。
恐其得罪。常居天上。佛滅度時。迦葉集千羅漢。遣
下座僧。追憍梵至。梵問佛。答云巳滅。梵云。佛出我
出。佛住我住。佛既入滅。吾亦滅矣。遂入滅。阿含云。
樂在天上。不樂人間。牛跡比丘第一。
○離婆多。亦
名離越。此云星宿。父母從星乞生。因以得名。雖得
出家。猶隨本字。阿含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離越
比丘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五百世為婆
羅門。雖得道果。餘習尚猶高慢。過恒河水叱河神
曰。小婢駐流。河神分為兩派。其神被叱。遂往訴佛。
[001-0614b]
佛令伊悔謝。即對眾合掌云。小婢莫嗔。大眾咲之。
河神云。悔而更罵。佛云。本習如此。實無高心。阿含
云。樹下苦坐。不避風雨。婆蹉比丘第一。
○薄拘羅。
此云善容。容貌端正故。年一百六十歲。無病無夭。
由昔持不殺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毗婆尸佛
時。一比丘患頭痛。以一阿勒果施之。病愈。感劫劫
生生身常無病。阿含云。壽命最長。愛樂閑靜。薄拘
羅第一。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即舍利弗舅也。
由來論常勝姊。姊孕。論則不勝。知懷智人。寄辨尚
爾。況出生耶。乃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眾咲
之曰。累世難通。一生豈冀。乃喟然歎曰。在家為姊
所勝。出外為他所輕。誓願不休。無暇剪爪。時人呼
為長爪梵志。後投佛出家。得法眼淨。阿含云。得四
辯才。觸難能答。拘絺羅第一。
○難陀。亦云放牛難
陀。此云善歡喜。妙樂云。從初慕道為名。歡喜中勝。
故云善也。淨飯王偪十萬釋出家。即其一也。
○孫
陀羅難陀。孫陀羅。此云好愛。妻名也。難陀。此云歡
喜。巳號也。揀異眾難陀名。故標妻名。以別之也。是
佛親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
異。後為佛引令出家。證羅漢果。
○富樓那彌多羅
尼子。富樓。此云滿。父名。彌多羅。此云慈。母名西域
稱男為那。女為尼。從父母得名。故名滿慈子。阿含
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慈子第一。
○須菩提。此
云空生。其生之日。家中庫藏。一切皆空故曰空生。
[001-0614c]
父母驚異以占。相者曰。吉。又名善吉。及其出家。見
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諍三昧。善說空法。佛從忉
利天下。率土輻輳。爭先頂禮。惟須菩提。端坐石室。
念諸法空。豁然開悟。故為解空第一。
○阿難。此云
歡喜。或云慶喜。或云無染。佛成道日生。舉國欣慶。
故以得名。凡隨佛入天人龍宮。見諸女眾。心無染
著。故名無染。為佛侍二十五年。所聞八千。犍陀皆
誦不遺。不重問一句。佛滅後。大眾請結集諸經。登
師子床。相好如佛。迦葉讚云。面如淨滿月。眼若青
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而如來寶藏。今得
流通天上人間者。皆尊者力耳。其入滅時。於恒河
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與天上。一與龍
宮。一與毗舍離國。一與阿闍世王。阿含云。知時明
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難
陀第一。
○羅睺羅。此云覆障。是佛親子。往昔因塞
鼠穴。又不看侍婆羅門六日。故處胎六年。因名覆
障。佛為太子。時。欲求出家。父王不許。乃曰。汝若有
子。聽汝出家。太子即以手指妃腹曰。過後六年。汝
當有孕。既出家巳。耶輸有娠。諸釋咸瞋。疑其非正。
耶輸遂設火坑。誓曰。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真遺
體。天當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於
是父王歡喜。雖失其子。而獲其孫。孫為金輪。吾亦
何恨。後長大巳。佛索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
樓。目連飛空取之。佛度出家。為舍利弗弟子。於大
[001-0615a]
眾中。密行第一。
△四總結眾集。】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統攝餘眾也。如是二字。指上二十一位。其餘萬
二千中。未舉者。以等字該之。統文也。聞名曰知。見
形曰識。又見形為知。見心為識。眾所知識者。言此
皆人天大眾所共見。所共知之大阿羅漢也。
△二
標有學。以該廣該。廣者。謂舉有學則初二果人。攝
無不盡也。】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盡諸學眾也。前萬二千。乃真窮惑盡無學者也。
此二千有學者。將研真斷惑。希證四果。是學彼無
學之人。但舉位數。而不歎德者。以與前諸知識差
等。若證入四果。則德業無二無別。故此不復重歎。


△二比丘尼眾。】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此復標尼眾。以見法會之必有也。波提。此云大愛
道。以有智故名。又云憍曇彌。此云尼眾主。即佛之
姨母也。佛成道十四年。母求出家。佛不許。阿難為
陳三請。佛令阿難傳八敬法。若能行。則聽出家。一
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迎拜請坐。二不得
罵比丘。三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說尼過。四於僧
中。求受大戒。五若犯僧殘罪。應半月向僧中行摩
那埵行。六當於僧中。求教授人。七不應在無比丘
處結夏安居。八夏訖詣僧中。求自恣人。母一一如
[001-0615b]
教。遂度出家。共眷屬數有六千。】


「羅[目*候]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耶輸陀羅。此云華色。亦云名聞。在家為菩薩之妻。
天人知識。出家為尼眾之主。位居無學。即名聞也。
亦與眷屬俱。直指云。以上三種二乘。應歸阿含方
等般若羊鹿牛車。為後三周得記者伏案。約用屬
當人權智。
△二菩薩眾。分四。一舉類數。】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此標上位。以明法會之輔佐也。菩薩乃梵語。具足
應云菩提薩埵。此翻覺有情。巳能自覺。而覺他也。
摩訶薩。此翻有大多勝三義。亦名大道心眾生也。
謂具大慈。得大智。修大因。證大果。故得是名。此常
隨眾。數有八萬。
△二明德位。】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三菩提翻覺。通云
無上正等覺也。梵語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轉。有三
不退。一位。二行。三念。從初住位。分具三德。得般若
是位不退。離二死故。得解脫。是行不退。諸行具故。
得法身。是念不退。證實境故。此一句是總歎八萬
大士正因。巳植下十二句。別歎所修諸功德門。然
修雖萬行。要不出十波羅蜜。當以十度合之。】


「皆得陀羅尼。」


【上就人依法。人眾法一。故曰皆於。此以法品人。人
眾法十。故曰皆得。貫下一十二句。謂此八萬人。皆
[001-0615c]
得十度皆得名稱普聞。皆能度脫無數眾生也。陀
羅尼。梵語。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愚謂
即戒度也。戒有止作二義。止者。諸惡不作。既能止
于眾止。萬妄永息。妄既息而群靈畢具。豈非總一
切法耶。一切法即染淨因果世出世法。作者。眾善
奉行。既能作於所作。無行不修。行既修而諸智恒
存。豈非持無量義耶。無量義即十界十如本迹權
實之義。如是凡聖因果。唯戒波羅蜜。總持不失。始
名最勝無上大陀羅尼。故以之攝戒也。】


「樂說辯才。」


【即願度也。辯才有四。一法無礙。二辭無礙。三義無
礙。四樂說無礙。菩薩至九地。斷一障二愚。始能證
此。樂說者。統前三而成。晝夜恒說。熾然靡間。人不
分利鈍。處不論苦樂。塵剎俱徧。劫量匪窮。若弘願
不深。曷堪至是。故以之攝願也。】


「轉不退轉法輪。」


【即進度也。等覺位中。證此法巳。即能以普現色身
徧入塵剎。廣運十二類生。咸躋寶所。輪終不滯。乃
至無有一念生滿足證。所謂虗空界盡。眾生界盡。
我此修行究竟無盡。此精進輪。豈有終窮。故以之
攝進也。】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即施度也。葢能供養者。必發喜捨心。惟喜捨故。不
獨能捨身外諸珍寶物妻子眷屬。即巳身頭目手
[001-0616a]
足。無不以欣心供養。況所奉非一佛二佛也。動以
無量百千言。其供佛所具之珍寶。及自他身分。寧
有量哉。準華嚴經說。菩薩所奉。有無量衣服雲無
量傘葢雲。乃至歌詠讚歎。一一皆云無量。然此皆
財施也。行願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而諸菩薩上
求下化。行所難行。示法界身。應微塵國。又是何等
施力。故以之攝施也。】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


【即禪度也。諸佛所。即微塵剎土也。植眾德。即自淨
佛土也。欲淨佛土。無越乎定。定深而德本建矣。今
菩薩欲圓滿二利之果。植真因。惟佛可憑。福智雙
嚴。大用繁興。方堪濟物。然所以修定慧。即自淨佛
土也。維摩云。心淨則佛士淨。故以之攝禪也。】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即慧度也。菩薩上求下化。益巳益人者。皆慧也。如
九地菩薩。建立世出世間工巧技藝種種差別門。
種種出離門。乃至無量神通三昧。罔不通達。能為
諸佛之所稱歎。故以之攝慧也。】


「以慈修身。」


【即忍度也。慈。乃徧濟群靈也。而曰修身者。須知慈
量未充。即修身有欠。故慈深則忍亦深。如不休息。
菩薩為一眾生。于極苦地獄。經無量劫。尚不捨離。
其慈心忍力。何等廣大。故以之攝忍也。】


「善入佛慧。」
[001-0616b]


【即方便度也。佛慧者。即一乘實相。所謂甚深無量。
難解難入。除佛與佛。無能入者。今菩薩之根本大
智巳植。則能以方便智。妙徹本源。盡真如際。得百
萬阿僧祇神通。具百萬阿僧祇三昧。見如是世界。
興如是供養。放如是光明。演如是法義。豈非善入
佛慧者耶。故以之攝方便也。】


「通達大智。」


【即智度也。大智者。乃無上菩提圓照法界之智也
推而行之。謂之通。足此及彼。謂之達。菩薩既至不
退轉地。則能置一心于萬有。融萬有于一心。所謂
森羅萬象。海印發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智印
何等圓滿。故以之攝智也。】


「到於彼岸。」


【即力度也。彼岸乃涅槃城。非大力不能到。其所以
不到者。由無量生死因。無量煩惱果。繫著此岸。今
菩薩以金剛妙慧。一齊斬斷。則因忘果喪。故得五
住盡二死忘。即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力何銳也。故
以之攝力度耳。】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此總束前十度也。名者。實之著。菩薩內智悉充。外
行畢具。到此地位。則無量世界。咸聞其名。所固然
也。稱者。相等也。無量世界。則周徧無盡。名既遠聞
如是世界。而實豈輕易量哉。】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001-0616c]


【前數段。皆明自利。此節方舉利他。葢有其行者。必
有其能。今菩薩萬行無遺。權實具足。自能分身塵
剎。隨機隨數。現一一形。說一一法。故曰能度。無數
百千云者。統括無盡之詞也。
△三略標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


【此一十八位。據理皆如來自具權智之名。可以意
領。不繁述也。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又名曼殊師利。
此云妙吉祥。過去作佛。號龍種上尊王。本經自敘。
為妙光法師。於此曾為根本大智。隱勝現劣。輔揚
法化巳。與如來同。為有情模範。故此品如來以光
說。而文殊以言顯。如印與文。曾無主從之分也。

觀世音。梵語婆盧吉低稅。此云觀世音。然觀為能
智也。世音為所境也。至後本品詳釋。菩薩以大悲
心運。普門示現。神通三昧。化他流通。意欲令此妙
法。源源不絕。對文殊為智悲并運。共力助成出世
本懷。則與如來。皆無二無別也。
○得大勢。梵語摩
訶那鉢。此云大勢至。凡舉足下足。動三千界。壞魔
宮殿。故名。與觀世音。共輔阿彌陀佛。次第受記。寶
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常精進。寶積經云。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
隨逐不捨。猶不受化。無一念棄捨。以身心精進故。


○不休息。思益經云。恒河沙劫。為一日一夜。三十
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
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
[001-0617a]
記。必不休息故。
○寶掌。寶積經云。以何義故。名為
寶掌。謂菩薩於諸佛土。化眾生時。欲以右手徧捫
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
法僧聲。乃至慈悲喜捨之聲故。
○藥王。由曾以雪
山上藥。供佛及僧。願於未來。能治眾生身心二病
舉世歡喜故。
○勇施。謂能以出世法寶。徧施眾生。
而無疲厭故。
○寶月。謂所證三諦。可尊如寶。能證
三智。圓照如月故。思益云。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
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故名寶月。
○月光。謂
圓妙三智。能除昏煩熱惱。猶如月光清涼破暗故。


○滿月。謂三智圓明。無有缺減。如滿月故。
○大力。
謂智境冥合。有大力用故。
○無量力。以大力用。徧
應眾緣。徧拔眾苦故。
○越三界。超越分段變易二
種生死故。
○䟦陀婆羅。此云善守。若有眾生聞名
者。必定得三菩提故。又名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
賢之首故。
○彌勒。此云慈氏。思益經云。若眾生見
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又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

寶積。謂積聚智寶故。
○導師。思益經云。於墮邪道
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
△四結餘眾。】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此統攝餘眾也。如是者。指上一十八位。以等餘未
舉之眾。直指云。此應判歸大白牛車一乘上位。約
理即屬當人實智。知音云。聲聞形出俗網。迹近如
來。聞法為親。故列于前。人天形乖服異。迹非侍奉。
[001-0617b]
聞法為疎。故列於後。菩薩形不撿節。迹無定處。即
不同俗。復異於僧。故置於中。
△然此更有說焉。本
經開權顯實。及廢權立實所為者。聲聞也。焉不首
列。菩薩為輔化之眾。而後諸品中。騰疑置請。皆此
眾也。故隨即列名焉。至於人天八部。乃法會必有
之眾。勢必一一具陳于後。
△問。聖列中。獨不開緣
覺。豈法華一會。無此眾耶。曰。巳攝入聲聞菩薩之
間。文省故耳。然聲聞與諸菩薩。皆為後文各品當
機之伏案。故此標也。
△三天人眾。分三。一諸天眾。
又二。初欲界。】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前舉聖眾。此列天人。見此會聖凡畢集也。釋提桓
因。此云能天主。能作忉利三十三天主故也。瓔珞
經云。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眷
屬二萬者。舉非臣民。乃帝釋親因也。後皆準此。】


「復有明月天子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此舉臣也。前三乃內臣。如卿相。即三光天子。明月。
乃寶吉祥月天子也。居以頗胝迦寶水晶所成。能
泠能照故。普香星天子也。寶光。即寶意日天子也。
居以俱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故。四天王。乃
外臣。如武將。居須彌山腰。東提頭賴吒。此云持國。
護持國土故。居黃金埵。領乾闥婆富單那眾。南毗
留勒叉。此云增長。令他善根增長故。居琉璃埵。領
薜茘多鳩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廣目。亦云雜語。
[001-0617c]
能作種種語言故。居白銀埵。領毒龍毗舍闍。北毗
沙門。此云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水晶埵。領
羅剎夜叉。此四天王。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
世。】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自在。即第五化樂天。謂化諸人。而自樂也。又於五
欲境。變化自娛故。大自在。即第六他化自在天。謂
化諸他。而自得自在也。又欲得五欲境時。餘天為
化假他所作。以成巳樂。即魔宮也。欲界中唯第二
夜摩。第三兜率不列。文略故也。然此六天。俱未離
欲。以次第分輕重。故名欲界。
△二色界。】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與其眷屬萬二千子俱。」


【此總明色界諸天也。正云索訶。此翻忍。其中眾生。
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梵是西竺音。此云離欲。除
下地繫。上升色界故。由不忘形色。故云色界。又曰。
禪天以愛樂禪定故。內有四禪。初曰離生喜樂。二
曰定生喜樂。三曰離喜妙樂。四日捨念清淨。梵天
王。乃總舉色界主。尸棄。此云頂髻。即初禪天主。光
明。即二禪天主。三四二天不列。亦文略也。據惟識。
謂二禪以上。不分王臣。此中云光明大梵等。以等
字。猶有多位也。再俟參考。無色界亦有四天。雖無
實形色。而有定果色。如來光中。映令暫現。而此會
亦有之也。由無色故。不別列。皆攝於等字中也。

二雜䫫眾分五。一龍王眾。】
[001-0618a]


「有八龍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此云歡喜。䟦。此云善。此兄弟二龍。常護摩羯
提國。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令年為一曾以
報。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即目連所降者也。娑
伽羅。此云醎海。從所居得名。於大海中。此為最勝。
和修吉。此云多頭。亦名寶稱。德叉迦。此云多舌。亦
名現毒。謂嗔時噓氣。人畜皆死故。阿那婆。亦名阿
耨達。此云無惱。凡龍俱有三難。一熱沙。二惡風。三
金翅鳥。唯此俱免。故云無惱。又雪山有池。名阿耨
達。池中有五柱堂。龍常居此。故從池名。摩那斯。此
云大身。亦云大力。修羅排水。淹善見城。此龍縈身。
以遏海水。優鉢羅。亦云漚跋羅。此云青蓮華。從池
得名。等者。以等其餘龍王。王既臨則眷屬隨至。故
云與若干也。龍是一類。而亦隨福業報處不同。靈
蠢亦別。眷屬宮殿。衣服莊嚴。一一具足。唯飲食最
後一口化為蝦蟆。穢污不堪。故異人天也。
△二緊
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乃天帝法樂神也。居十
寶山。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佛說法時。諸天弦歌。而
頌法門。即此神也。舊云。法奏四諦。妙法奏十二緣。
大法奏六度。持法總奏前三。迹寄弦管。本即不可
思議。眷屬莊嚴等。如前釋。
△三乾闥婆眾。】


「有四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001-0618b]


【乾闥婆。此云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香。
乃天帝俗樂神也。樂者。緣幢倒擲之伎也。樂音者。
皷節弦管也。美者。幢倒之勝也。美音者。弦管之勝
也。
△四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正云阿索洛。此云無端正。以男醜女正故。又云非
天。由神果報。隣次諸天。為修行懷嗔。而無天德。故
云非天。又云無酒。於四天下採華。釀於大海。魚龍
業力。其味不變故。據楞嚴。有胎卵濕化之四。約天
人鬼畜。各攝一類也。婆稚。此云團圓。與天帝戰時
被縛。因誓得脫。故以名焉。佉羅騫䭾。此云廣肩。即
擁海水者也。毗摩質多羅。此云淨心。亦云種種疑
謂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索乾闥婆女。生舍脂。
帝釋業力。令其父居七葉殿。遂納為妻。後讒其父。
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善見。帝釋以般若力。不能
為害。羅睺。此云障持。又云攝惱。因日光照眼。不能
見故。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身長八萬四千由
旬。口廣千由旬。與天戰時。手撼須彌。敗匿藕[糸*系]孔
者。然眷屬宮殿衣服莊嚴。亦與天等。唯飲食最後。
一口化為青泥。不同天也。騫音牽
△五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云金翅。以翅作金色故。居四天王大樹
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頸有如意珠。以龍
為食。大威德者。威勝群輩。又威攝諸龍故。大身者。
[001-0618c]
身超群類故。大滿者。所噉之龍。常飽滿故。如意者
以頸有此珠故。此鳥亦有神力。能化為天子天女。
住處宮殿。食亦百味。日於東方。噉一龍王。五百小
龍。三方亦爾。壽八千歲。臨終失勢。不得龍食。即嗔
從金剛山。逶海穿地。但不能直過風輪。仍從故孔。
上金剛山。如是七返。還山頂命終。此類亦有勝劣
雜類科。唯缺夜叉摩呼羅伽二類。理應有之。
△三
人王眾。】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明國主攝臣民也。韋提希。此云思惟。瓶沙王夫
人。闍王母也。佛因之說十六觀經。阿闍世。此云未
生怨。相師占云此兒生。則定當害父。母懷之曰。巳
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巳惡。故名。生巳。王令升樓
撲之。不死。但損一指。又名無指。王舍城主也。因害
父母。向文殊求悔。得柔順忍。命終入吒羅地獄。即
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世復生此界。
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又此節缺人
非人。亦文略故。如來說此妙法。欲暢出世本懷。將
令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無不鳩集。此特于無量
眾中。列其大槩。廣如華嚴經說詳。列聖凡巳竟。

二總結眾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明入會之禮儀也。以最尊頂。禮最卑足。表誠敬
之切。在會聖凡。無不盡誠。致敬禮畢。則各安方面
[001-0619a]
也。然既誠求妙法。豈安然坐受耶。是亦為佛所命。
坐則身心不動。而大法可納。慧緣斯進矣。退。歸藏
也。各攝異緣。令心境寂。抑經家序會眾鳩集之儀
式如此。六種證信序巳竟。
△二放光發起序。又名
別序。謂於眾經不同。別別發起也。分五。一眾集供
養而興讚嘆。】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嘆。」


【此明會眾虔懇。有所欲聞也。爾時者。會眾畢集。說
聽一如之時也。世尊。乃十號之一。九界罕覯。為世
出世間所尊敬故。四眾者。即出家在家各二眾也。
天台云。據此猶名局意狹。各開一一有四。謂發起。
當機。影響。結緣。發起者。權謀智鑑。知機知時。而引
發大教也。當機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聞即得道
也。影響者。古往佛聖。隱其圓極。輔佐法王。如形影
相依也。結緣者。過去根淺。雖見佛聞法。不能頓證。
但作未來得度因緣也。圍遶者。既禮畢退坐。則周
旋圍遶。翹勤瞻仰。欲冀如來有所宣示。供養總表
三業。恭敬必卑謹處禮屬身。尊重必至念專注屬
意。讚歎乃發言稱美屬口。正此之時。如來欲舉揚
妙法。而會眾傾誠如此。可謂機教相扣。必至利益
無量也。
△二如來現瑞。以為發起。此為如來以無
緣大悲。引發大教。放斯光明。先動出格丈夫疑問
者也。又分二。一此土六瑞。分六一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001-0619b]


【此明說經入定。為現諸瑞相之由也。如來今欲開
權顯實。則所為之眾。必非權小。故曰為諸菩薩。機
既純圓。教非不了。故經云。佛自住大乘。於其所得
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則所說者。乃如如理。
實相一乘。故曰大乘。即此一乘實相。平等廣大。則
世出世間聖凡染淨。權實因果。無不包容。以此一
義。出無量義。收無量義。還歸一義。故名曰無量義
也。若人不豫先透此無量義經。必不能堪任一乘
妙法。故如來於妙法未開顯巳前。必說此經。非教
二乘。故曰教菩薩法。一乘妙法。既為佛所護念。則
無量義經。為入法華之捷徑。亦即為佛所護念。是
不輕宣傳者也。人其可不深生向慕。進趨有分地
哉。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巳結跏趺坐身心不動。」


【說經。是如如智。入定。是如如境。境智圓融。始成妙
法。若不入此妙定。則所說何歸。光從何發。是知由
入此定。則能致動地雨華。亦能十界圓現也。今謂
說此經巳。是經家敘佛說中默旨。然既曰無量義。
說豈終窮。既曰教菩薩法。豈容意擬。則佛入定。正
所以入說中之無量義。故定亦名無量義也。跏趺。
乃佛坐之儀軌。三昧。此云正定。亦名正受。以不受
一切諸受故。定言處者。乃說到行到。理智相融。凡
聖一如。自他無礙等。處。即一真寂滅場地。既至此
處。則真俗雙超。寂照不二。四智三身。當體如如。故
[001-0619c]
曰身心不動。要知說經入定兩段。為法華開張大
本。幸細心體會。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此明天華散。佛亦有所雨也。曼陀羅。此云適意。又
云白華。曼殊沙。此云柔軟。又云赤華。華以表因。應
如如智而雨。以之散佛。表以因徹果。及諸大眾。是
以因成因。而因因增長。始契無上妙果也。必以四
華散者。表其當獲佛因。佛因者。即住行向地。乃圓
因也。小白表習種性十住。開佛知見也。大白表性
種性十行。示佛知見也。小赤表道種性十回向。悟
佛知見也。大赤表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也。
△四
動地。】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此以地震。表法不妄動也。光明記云。動踊起三。是
形。震吼擊三。是聲。又搖颺不安。名動。[嶙-山+土]壟凹凸。名
踊。自下升高。名起。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
令物覺悟。名擊。經言震動。於形聲各標一也。於六
種中。又各有三。謂動。徧動。等徧動。直動。為動四。天
下動為徧動。大千俱動為等徧動。餘五亦然。合則
成十八種動也。此表如來將欲開顯無上妙法。必
須翻破一切眾生根塵識三。堅固無明之十八窩
臼。無明破除。正覺可成矣。必謂普佛世界者。世界
乃依報。亦即眾生惑業共成之色法也。無明既破。
當體全空。空色銷忘。妙法斯證。故必令大千俱轉
[001-0620a]
也。[嶙-山+土]□□。壟□□。凹音坳。凸音突。砰音烹。磕音榼

五眾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此明會眾喜。見諸瑞謹仰欲知也。比丘義。巳見前。
優婆塞。正云鄔婆索迦。此云近事男。謂親承近事
比丘僧故。優婆夷。正云鄔婆斯迦。此云近事女。謂
近事比丘尼故。夜叉。正云藥叉。此云捷疾。摩睺。亦
名摩呼羅伽。此云腹行。即地龍也。人非人。是該無
不盡。小王。乃粟散王。轉輪者。人壽八萬歲出。曰金
輪王。治四天下。自然千子。七寶隨身。有金輪忽然
湧現。王乘之巡四天下。故稱聖王。此不標菩薩眾
者。以今放光現瑞。乃為諸小乘。顯示妙蓮華藏之
本有也。且人天大眾。幸聞此無量義巳。而忽見雨
華動地。甚是奇特。便謂得未曾有。既見佛非常之
相。必欲得佛非常之理。故咸生歡喜咸共合掌。但
只一心觀佛而巳。要知會眾合掌。時節五官。俱不
妄及。只有一佛在前。瞻之仰之。肅然不亂。故曰一
心觀佛。此一心觀。與世尊之無量義處三昧。其境
界亦不甚遠。但欠不能證入也。約理各各住自性
本定。即一心觀佛義。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此以放光。顯智性之本有也。諸佛本有常光。無時
不照。今曰放光。乃有所為而放也。然光以表智。從
毫出者。乃中道第一義智。但此等光。人人本具。惟
[001-0620b]
積劫不肯發如來心。行如來事。所以如是光明等
閑。被塵埋却。雖佛于華嚴。及諸會中。累放此光。機
未熟者。渾如不見。故亦無所疑。今眾既聞無量義。
而妙法可投。是以如來特放是光。而表是法。令人
人于此有所證也。然則此光。又豈可作尋常放光
視耶。
△二他土眾瑞。分二。一舉能照之智。】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徧。」


【此明因光照能見他土諸相也。照者。如日月燈。萬
物等類。無不覩也。佛光所照。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無不明也。然獨照東方者。東為群動之首。以表眾
生動用中。有此境界也。萬八千者。極其廣遠。如一
世界中。有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若以眾生見量。
尚弗能盡知一部洲事。況于三有。況一佛土。又況
萬八千土邪。今因佛光一照。使一切眾生。盡見萬
八千世界罪福智愚。了然在目。豈非直顯當人智
境。則此萬八千。覿體顯彰。十八界相。翻染成淨。今
所見世界。既有六趣聖凡。于四土中。見同居土。更
復何疑。靡不周徧者。如燈照一室。以內無纖芥蒙
昧。況白毫光洞徹無礙。又超彼日月威光萬萬倍
也。萬八千土。不過一方。又安有不悉周悉徧哉。

二明所照之境分。七。一見六趣。】


「下至阿鼻地獄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此下總明見聖凡境界也。阿鼻。此云無間。有五種
無間。極苦極下處也。阿迦尼。此云質礙。即色究竟。
[001-0620c]
極善極高處也。舉上下竪言。世界橫論。謂一世界
有百億日月四天下。為一佛土。中有極苦極卑。曰
阿鼻獄。有極善極高。曰有頂天。中間善惡因果。或
智或愚。苦樂久暫。于六趣中。數數受生。曰六趣眾
生。一切眾生。既為三有所被莫能出離。皆不能自
知。我于此土。蒙光所燭。無不明了。一世界如是。百
世界亦如是。乃至萬八千世界。亦復如是。故曰盡
見。正此之際。全心即境。全境即心。心佛眾生。渾然
匪間。總一光也。
△二見諸佛。】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乘此一光。不但見彼六凡。又見彼土現在無量諸
佛。降生出家。成等正覺。無不明了也。
△三聞說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又從此光中。聞彼諸佛說法。利彼人天十二等類。


△四見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諸修行得道者。」


【不但見彼土現在諸佛。并見彼土聲聞四眾也。修
行者。即四諦十二因緣之行。得道。即得見道修道。
亦與今會同。
△五見行行。】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復見彼土諸菩薩眾。於因中修行。自覺覺他增進。
不厭不倦等。諸菩薩。即三賢十聖。因緣等皆稱種
種者。如後彌勒偈中詳明。
△六見涅槃。】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
[001-0621a]


【復見彼土諸佛利生事巳。示涅槃等。涅槃。此云圓
寂。亦云滅度。即三德秘藏。
△七見起塔。】


「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復見彼土佛滅度後。復遺舍利。令後學因舍利作
眾多佛事。使法久住等。舍利。此云靈骨。梵語塔婆。
或云窣堵波。此云方墳。亦名圓塚。如上所見。四聖
六凡。但約一東方。雖曰萬八千。理實無盡。此亦就
今。因佛光所見。有如是也。如來現瑞。以為發起竟。


△三會眾疑念是何因緣。分二。一彌勒疑念。分三。
一正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上是如來以光。引發眾疑。此是彌勒以疑。增長眾
疑也。爾時者。即放光現瑞之時。彌勒作念。謂此光
何因而放。此瑞何緣而現也。神者。威靈不測。變者。
隱顯難知。神變相即光中所見者也。因緣者。本起
為因。外助為緣。即今日所有機教相扣之因緣也。
如來見諸二乘淘汰巳成。將欲顯發一大事為因。
以至放光現瑞。為引起大教之緣故也。此因緣若
非彌勒疑問。則此殊勝利益。從何顯發。故彌勒此
番作用。亦非小小。
△問。會中八萬大士。何故獨彌
勒致疑發問。而忖答獨念文殊。豈此外諸大士。獨
不能問答邪。答。若以事論。兩大士同于燈明佛時。
共見此瑞。共聞此法。則今之問答。無不響應。約理。
彌勒主識。即人人之彌勒也。顯此妙法斷非識識。
[001-0621b]
故托彌勒騰疑而問也。文殊即大智。亦乃人人之
文殊也。而此妙法唯智能了。故獨念文殊能答也。
更知此段文詞。乃集經者。以意逆志。詳明之耳。

二當問誰。】


「今佛世尊入於三昧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彌勒欲為會眾發明此光所為因緣事。必形言致
問。然所見事。既希有難思。而能曉之人。唯佛可答。
佛今巳入三昧。吾將欲問誰。誰復能曉此不思議
事邪。此為結集人。冥揣彌勒有如是意。
[△@△]此處疑
議。妙在有佛不得問。有境不能說。往復籌量。吞吐
不得。正是會眾于妙法。有豁然之機也。
△三憶文
殊。】


「復作此念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文殊在會。智超群眾。巳得稱為法王子矣。況歷侍
諸佛。巳經無量。此不思議希有之相。必應見之。可
當吾問也。
△智乃轉識之名。其體不二。若彌勒文
殊。判然有間。焉知曾近無量佛。又焉知曾見希有
事。此又妙在復作念一句。若不作此念。必待定中
人。幾何時也。
△二會眾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見聞既同。而疑念亦等。既見非常之相。必有非常
之想。想極而相自明。相明而智自朗。所以有疑必
悟。即得佛知見矣。自爾時彌勒下至此。皆集經人
懸敘。靈山會裡。比時有如是境界。如是見聞。如是
[001-0621c]
疑念。使後人覩此。煥然在目。
△四彌勒因眾而伸
請問。分二一長行。又二。一經家敘。】


「爾時彌勒菩薩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彌勒疑與會眾疑。二疑有間。所謂同行不同步也。
彌勒記當補處。而引發大教。任所當施。迷態當似。
故作此疑也。然而會眾之疑。實所未達。故此雙敘。
一云欲自決。又云觀眾心。須知觀眾心。句為切當。
則聖教顯彰。源案于此。
△二彌勒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此略舉所見。而陳所疑也。詳敘在下頌文。彌勒開
口。便曰。以何因緣。而有此瑞。意在為人發明此瑞
之所為因緣也。究文殊答處。但曰。曾見此瑞。放斯
光巳。即說大法。亦未明言何等因緣。必待如來出
定。始明示曰。我為一大事因緣。則知放光現瑞。原
為此作因緣也。然而彌勒必欲問文殊者。意在引
起曾見。出陳二家遠本。以為今會之先聲。若以表
法。即是始本冥契。將證究竟妙覺時。故有此翻酬
酢。
△二偈頌。分二。一頌問。又二。一問此土六瑞。】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梵語伽陀。此云頌。亦云祇夜。伽陀頌前。祇夜起後。
天竺有散花貫花之說。如此土序後銘也。又隨樂
欲不同。有樂散說。有樂章句者。再之隨生解不同。
或于散說得解。或於章句得解者。亦是隨利鈍不
同。利者一聞即解。鈍者再說方知也。以表殷勤重
[001-0622a]
說。為眾集前後不一故耳。】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此頌問近見本會妙事。于六瑞中。而不問說經入
定者。乃現相之本。而非相故。今但問有相瑞也。導
師者。如來以法。導利群生。引疲極而歸寶所也。何
故。謂如來是何等緣故。今放是光。而現是瑞耶。旃
檀香風者。由花雨種種。則風亦成香。以是可悅眾
心也。花既飄搖。雨必無盡。則地亦以此因緣。而嚴
淨之也。身意快然者。此時會眾。眼見聖境。耳聞殊
音。鼻嗅異香。身班聖例。意念妙法。所以咸皆歡喜
得未曾有也。餘皆如前釋。
△二問他土眾瑞。分六。
一頌見六趣眾。】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此頌問遠見他土妙事。以圓見諸土上下好醜。所
以奇特此一瑞也。眾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
之處。善惡。是能趣之因。受報。是所趣之果。土如金
色者。長行隱而頌彰也。光從毫現。是中道智。故色
黃也。既曰六道。曰生死。曰善惡。即是凡聖交參土。
而佛亦必說三乘矣。然此土此眾生。豈分外別有
如來。不過將現成心佛眾生。特為顯彰。故曰於此
悉見。此字最重。
△二頌聞佛說法。】


「又覩諸佛聖主師子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此頌見佛聞法瑞。諸佛。即萬八千土之諸佛也。三
賢十聖。皆主於佛。故曰聖主。師子。乃獸中王。吼時
[001-0622b]
象王失威。群獸腦裂。表佛說法。魔外驚怖。示眾十
力得無畏故。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如今佛說華嚴
也。故曰教諸菩薩等。雙超真俗。曰清淨。純談實相。
曰柔輭。其義難解。曰深妙。九界同益。曰樂聞。言各
於世界講說正法者。如今佛現劣應身。說三乘法。
故說種種。說照明。說開悟。乃隨機教也。
△三頌他
土三乘。分三。一聲聞。】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頌見為三乘說法也。文具四諦。遭苦者。苦含因
果。集諦具矣。厭老死即道諦。涅槃即滅諦。遭苦者
必究其集。知因集有。深厭自生。故不集也。況老病
死。是真苦。皆屬身根。既厭苦慕滅。故如來為說真
空涅槃。令苦際盡。依此修行。如後所謂求羊車出
火宅也。
△二緣覺。】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有福者。辟支百劫種福。較聲聞。則曰有福。求勝法
者。謂深求勝妙之理。於聲聞思增進也。為說者。即
佛為說十二因緣。依此修行。如求鹿車出火宅也。
梵語辟支迦。此云緣覺。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覺
真諦理者。是也。亦名獨覺。出無佛世。觀化自悟者
也。
△三菩薩。】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淨道。」


【菩薩有上求下化之心。而又能從佛轉輪。紹佛家
業。故有子義。前曰若人。此曰佛子。則品類別矣。種
[001-0622c]
種行者。謂求佛果時。修種種行。自利也。化眾生時。
行種種行。利人也。則二利之間。六度齊修。萬行畢。
具。佛即為說無上慧。令證斯道。如後所謂求牛車
出火宅也。淨道者。不着有也。如度盡十二類。不見
有生可度。乃修而無修之妙道也。
△四頌結前開
後。】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此字事。即靈鷲山。理即入無量義處也。見聞等句
結前生後之詞。若斯二字。結前所告也。及千億等。
發後所陳也。謂我於光中。見聞聖凡之境。不止如
是。則有千萬億種。今試略言之也。
△五頌他土修
行。分三。一總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此總為發問之端。謂我于光中。見彼土有無數菩
薩。各有所行。無限因緣。而各欲求成正等覺也。

問。此言見恒沙菩薩者。然恒河橫四十里。沙細如
麵。今之所見。光中見。光外見耶。同時見。異時見耶。
若謂光中一時俱見。恒沙明數。不可計。種種明事。
不可盡。如是多人行種種事。無非欲求佛道也。萬
八千土。境量非細。豈一目能見遠大眾多之人。而
一一事事。能分明不謬耶。答。井蛙不可語于海也。
凡情豈可測聖量哉。經不云乎。非思量分別之所
能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彌勒既居補處。豈有虗
妄。殊不知。此猶為少近言耳。彌勒此處。不免一翻
[001-0623a]
漏逗。具眼者辯之。
△二別問。分六。一問施。又二。一
捨外財。】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欄楯華葢軒飾布施。」


【此論施財。金銀等世之所寶。寶既能施。餘可知矣。
車。大夫所乘也。輦。天子之與也。奴婢。為駕御之人。
今皆以歡喜施者。是欲別求上乘。為佛所歎也。駟
馬等句。當居回向佛道之上。以文皆為施車乘故。


△二捨身命。】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此論施身命。世人所重者身。而不捨者命也。今一
一捨之不悋。而復曰欣樂施。是知佛道重于身。而
智慧勝于命。如此行人。若非我執破除。不能為也。
以妻子。列于身肉中者。見此亦是不易捨者。前謂
因緣相貌及信解。俱言種種者。由諸度皆通具也。
如布施。以捨心為因。內外財施為緣。是為布施中
因緣也。然能施之人。若不信不解。豈堪以內外財。
徧施一切。則能施者。即具種種信解矣。正行施時。
所求者不一。而能施者。必隨處隨時。方便成就。是
則有種種相貌矣。施度如是。則諸度亦然。故曰種
種等。行菩薩道。
△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天台云。在家施易戒難。出家施難戒易。故約比丘
明戒也。
△王最尊也。求出家。知復有尊于巳者也。
詣佛問道。即發大心。為趣佛果之真因。因真則至
[001-0623b]
樂可捨。故云捨宮殿等。剃髮被衣。使身心不二。可
易入道。妙莊王案於此。凡光中所見。菩薩修行。與
後文符合者多。葢此是見處。後即行處也。餘皆準
此。
△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


【天台云。忍有三種。作比丘是苦行忍。處閑靜是生
忍。樂誦經是第一義忍。
[△@△]既曰見菩薩。而又曰作
比丘。此正見種種相貌行菩薩道之實處。閑靜為
修忍之因緣。樂誦經。即忍門中信解也。則從地湧
出者。謂志樂於靜處。捨大眾憒閙。案於此。
△四問
精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天台云。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進能安之。
傍若無物。思惟實相。念念不休。求佛道也。
△勇猛。
是精進中相貌。入深山。為行精進之因緣。思惟佛
道。始是信解。提婆達多品云。採果汲水。拾薪設食。
勤求妙法。無有懈倦。案於此。
△五問禪定。】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禪名正受。以不受一切諸受故。離欲者。正受也。處
空閑。境寂也。修深禪。心空也。境寂心空。而神通自
得。故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離欲。即禪定中信解。
處空閑。是修定之因緣。得通。乃相貌也。通有六。一
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境。六漏盡。今言
五通。由菩薩漏未盡故。】
[001-0623c]


「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


【此所謂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安禪。內心巳寂。合掌。
外貌必謹。復以偈讚法王。亦定深成就也。分別功
德品中。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嘆諸佛。案
于此。
△六問般若。】


「復見苦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天台云。智深者。慧窮理本也。志固者。誓願廣大也。
此即二種莊嚴。能問能持。
△問。而能受。足見智深。
受而能持。由其志固。此又見彌勒見之明知之切
也。】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破魔兵眾而擊法皷。」


【定慧二種。別圓地住。方乃具足。無量喻。即以種種
方便。於諸教中。引無量譬喻。助顯第一義也。化諸
菩薩。展轉化他也。魔羅。此云殺者。有煩惱魔五陰
魔天魔死魔。而菩薩以智慧利劍。一一能破魔退。
而法論可轉。故曰擊法皷也。又菩薩說法。以梵音
聲。警悟一切。有擊皷義。前是自利。此屬利他。智深
志固。是說法因緣。聞悉受持。即信解也。破魔擊皷。
是相貌也。持品中。諸菩薩發願弘經。謂我等敬信
佛。當着忍辱鎧。為說此經故。案於此。
△三雜問。分
七。一問禪定。】


「又見菩薩寂然晏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前以六度次第致問。弗克盡吾所見也。吾又見有
種種人。行種種事。如有寂然入定。天龍致敬。而不
[001-0624a]
為喜者。
△正居此時。尚不見有我。焉復知有天龍
恭敬耶。尚不循乎真。焉復有以恭敬我者為喜哉。
如此深定。可為妙法之真宅也。】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此又見深禪濟世。處林者。明定處也。放光者。定深
融洩也。濟地獄。乃心細境融。苦動悲應也。令入佛
道。即轉苦樂于無間。攝彼歸真也。此與上節。俱屬
禪定。上是定體。此為定中妙應。
△二問精進。】


「又見佛子未嘗睢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睡人之所欲。不睡則品格異矣。經行。非遣睡也。志
在佛道。可謂精勤不倦矣。心神昏昧。為睡。六識暗
塞。為眠。不睡而但經行。即與般舟念佛三昧同。

三問淨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大論明十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雜。五隨
道。六無着。七智所讚。八自在。九隨定。十具足。即究
竟也。今言不缺。是首戒。淨如寶珠。是第十。舉始終
以攝餘也。菩薩以此嚴護威儀。求佛道也。
△四問
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天台云。內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辱。有二種。一
者生忍。又二。謂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着。則不生
憍逸。二於嗔打罵詈。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嗔惱。
二者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即寒熱風雨饑渴老
[001-0624b]
病等。二者心法。即嗔欲慢諸邪見等。於此二法。能
忍不動。是名法忍。言忍力者。力即量也。非寬宏濶
達志力精銳者難忍。初句是能忍之人。下是所忍
之境。常不輕案於此。
△五復問禪。】


「又見菩薩離諸戲咲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天台云。離戲。即却掉悔葢。離痴除嗔葢。近智除疑
葢。除亂却貪葢。攝念除睡葢。此為除五葢也。億千
萬歲。明定深。以此深定。而求佛道。其志力何等勇
銳。
△問。彌勒因光覩瑞。見在一時。何言億千萬歲
邪。答。此諸行相。皆彌勒舊時行徑。一見即通。何疑
礙之有。
△六問檀度。】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此又見行施者。所作種種。初施飲食湯藥。既曰百
種。是無所不具也。曰。名衣猶為有價。甚至有無價
者。亦以之供佛施僧。再之房舍。日千萬億。可謂廣
矣。皆以旃檀眾寶為嚴飾。可謂美麗極矣。一一舍
中。皆有眾妙臥具。亦可謂周足盡矣。加之。有花果
園林流泉浴池。則舉止無不如意矣。如是四事。皆
微而不粗。妙而不染。一以歡喜無厭施之。無非欲
祈滿足菩提道也。
△七問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此又見行般若人。種種方便求佛道者。寂滅法中。
言語道斷。復有何說。今謂種種教詔。又曰無數眾
生。是以方便慧。無說示說。巧逗群機。可謂善說法
[001-0624c]
要者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虗空。」


【諸法性。即妙性也。無二相。即實相也。以此性觀此
相。可謂融二諦於真空。故曰如虗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着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無着者。空有二俱離也。既不着於空有。則是心無
住。無住之心。方為妙慧。以此慧求佛妙智。可謂水
投水矣。
△六頌佛入涅槃。分二。一明起塔供養。】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前來見諸菩薩。雖有種種因緣等。廣行六度萬行。
是佛住世時。依佛化儀。猛力修習。求無上道者。此
又見佛滅後。念報佛恩。為供舍利。則又見一翻行
徑。故此重呼文殊而問之也。】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塔以供養舍利。而廟以供形像也。以無數恒沙記。
則萬八千土中。諸佛舍利。亦應無數。嚴飾國界者。
由塔多則國土自嚴。而其量縱廣可知也。一塔有
千幢幡。皆貫珠作幔。露幔者。即塔外張施也。鈴和
鳴者。塔既無數。鈴多可知。風動齊聲。故曰和鳴。此
皆明塔廟莊嚴。為菩薩之所供養也。諸天下。又明
人天八部亦如是供養。
△二明塔嚴國界。】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嚴飾塔廟。本為供舍利也。由塔廟奇麗。故國界殊
妙。此不嚴而嚴也。天樹者。名波利質多羅。此云圓
[001-0625a]
生。高五百由旬。枝葉布五十由旬。華香亦徧五十
由旬。其根莖華果等生時。閻浮提樹。一切俱生。故
曰樹王。今謂塔嚴國土。如樹華之開敷。極周極徧。
為殊為妙也。頌問巳竟。
△二請答。分二一。舉疑事
以述請。】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此頌謂因所見而有所疑也。佛未放光。我等所見。
皆尋常也。今由于此光中見皆奇特殊勝。而眾疑
似不容巳也。此界即本土。種種殊妙。即本土六瑞。】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此方頌見他土諸佛神力兩句。該在我等見此下。
照上。應云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及眾會。見彼佛
土。諸佛神力。智慧希有。其意自顯。前日萬八千。約
眾生現量。不出十八界境。此由諸佛神力。故曰無
量。謂我于此光中。所見十法界相。并見諸菩薩。行
種種行。及見諸佛神力。智慧希有。皆見所未見也。】


「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前皆問意。此文請答。謂如上所見兩土之相。誠不
可思議。非尊力不能答也。惟願速說。以決眾疑。

二釋伏難以明意。伏難者。天台謂。文殊雖居大智。
以彌勒乃補處之尊。豈容遽爾有答。況會中知此
事者不少。故擬四難推遜。以盡賓主之道。且文殊
躊蹰不對。乃欲啟會眾之誠求耳。第一伏難。因彌
勒謂。願決眾疑。文殊意謂。眾若有疑。自當發問。今
[001-0625b]
眾既不問。我何所決。彌勒潛知文殊有如此意。故
以偈請曰。】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今四眾不問者。意所欣瞻。唯仁與我也。彼眾意謂。
世尊何故。今於眉間。放大光明。徧照東方萬八千
土耶。此是彌勒潛知眾心處。代此問也。文殊因而
又難云。眾既同疑。我豈能答。待佛出定。自有分曉。
彌勒又請曰。】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光明。」


【時答者。及時而答也。謂會眾正當篤疑欲決。實可
發藥。幸勿推延失斯時節。此是彌勒急欲為人吐
露處。今眾意謂。光既放巳。必有所演。但不知演斯
光時。令我等得何饒益。文殊難云。我與仁者。同居
學地。仁亦不妨共酌此事。何獨推我。仁試謂之。是
何意也。故彌勒復曰。】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坐道場。即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也。彌勒謂。我意正
在躊蹰忖量。莫是欲說道場所得法耶。莫是化機
巳成。囑付妙法。而授記耶。文殊因此復為難云。據
仁所說。如來之意。得巳明矣。而眾疑可釋。又何須
繁辭復演耶。彌勒再請云。】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然如來今放此光。而示此相。皆不思議境也。不唯
見妙莊嚴土。而又見佛聞法。此豈小因緣耶。焉得
[001-0625c]
以我猶豫之心。判決大事。文殊隱意。而彌勒顯之。
此可謂賓主歷然。】


「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方結成請意。如謂仁不必過讓。當知今會大眾。
所瞻察者。唯仁而巳。仁當實說如來所為因緣。果
說妙法耶。果為授記耶。故曰為說何等。
[△@△]問。彌勒
頌中。於六凡佛果。何期甚略。於菩薩萬行。何故其
詳若此。答。今此一會。本為䇿進二乘。歸於寶所。況
二乘疲怠。樂於三三昧久矣。懼道行難行。終不能
至一乘實境。且六凡巳為二乘厭棄之經。況佛果
尚遠。何必詳陳。但將光中所見之相。一一分明剖
露。曰佛子。曰菩薩。曰求佛道。求無上道。皆是傍敲
正擊。意欲興起二乘慕大之志。故如來出定。便語
舍利弗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則彌勒傍提。而如來正挈。師資同一密
機。意在此也。又須知光中所現之相。皆不外釋迦
牟尼。地獄三途中。是釋迦牟尼。人天八部裏。是釋
迦牟尼。聲聞緣覺。并六度行中。種種相貌者。皆釋
迦牟尼。若有一事一人非釋迦牟尼者。此光即不
能現。是知如來於東方一處。親近供養一切諸佛。
行菩薩道。有如此者。則餘九方。無不如是。故謂娑
婆世界。無一芥子許。不是我捨身命處。則世尊從
因至果。始終皆現於白毫中明矣。
△五文殊擬古。
以致答問。分二。一長行。分四。一正惟忖答。】
[001-0626a]


「爾時文殊師利吹大法螺擊大法皷演大法義。」


【此是文殊擬古明今必說大法。必授聖記也。惟思
惟。忖忖量。意謂。昔佛曾說是經。曾入是定。亦曾放
如是光。現如是瑞。後即說大法。顯實開權。以昔較
今。必無二也。故出言明告之曰。如我惟忖。今日如
來。定非如前說三乘法也。定必欲說大法。雨大雨
等。法雨者。四十年前。隨時灌溉。今必雨平等一味。
如後云。其雲所出一味之雨。是也。法螺者。乃號令
人天。前來以種種譬喻。誘引獎導。今必以一音普
告。如後云。我是如來應供等。是也。法皷者。有警誡
義。從前擊皷。警令入方便城。破有漏惑。今必警入
寶所。攻破無明。如云今為汝等說最實事。是也。法
義者。前所演法。不是了義。今必演唱大法。如云唯
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也。
[△@△]問。文殊本屬大智。
然智無擬議。曷有惟忖。答。此亦賓主謙卑語也。二
大士既為唱導之首。所有言論。須各盡其態。不然。
則不成問答體度。若論智鑑。請觀後答處自明。

二略曾見答。】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前以巳智惟忖。今以略曾見答。咸得聞知者。聞即
聞慧。知即思慧。難信者。即所修之第一義也。謂如
來欲。令一切人圓融三慧。故現斯瑞。
△三廣曾見
答。分三。一引一佛同。又三。一明時。】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001-0626b]


【此正引古。以證今所見。是必說大法也。梵語阿僧
祇。此云無數。言無量無邊。即遠大劫。明時極遠。以
大智觀之。猶一日也。要解云。欲原光瑞。而推於無
數不思議劫者。此光此法。固始於無始。超乎數量
也。
△前謂於過去諸佛曾見。乃泛言也。今的指日
月燈時所見之實。故知文殊彌勒之所積。亦經如
是之無數劫矣。
△二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天人師佛世尊。」


【此引最初燈明先權後實之儀。日月燈是別號。正
智如如曰日。大悲普陰為月。隨機破惑曰燈。如來
等十種。是通號。佛佛皆具。今總略釋。如來。無處妄
故。倣同先德號。應供。良福田故。堪為福田號。正徧
知。知法界故。徧知一切號。明行足。具三明故。果顯
因德號。善逝。不還來故。妙住菩提號。世間解。知三
世間故。達偏通真號。無上士。無與等故。調御丈夫。
調他心故。攝化從道號。天人師。為眾生眼故。應機
授法號。佛。三覺圓滿故。覺悟歸真號。世尊。具上十
德故。三界獨覺號。
△三說法。又三。一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上是名字同。此則說法同。演說正法。是總標。初中
後三皆曰善。即下所謂深遠巧妙等意。善即美妙
也。即事含理。曰深達。即相會性。曰巧妙。理絕是非。
曰純一。權實齊備。曰具足。能所不涉。曰清白。修證
不染。曰梵行。然初中後三。法法皆具也。隨舉一事
[001-0626c]
必有三時。則佛五時施教。各教皆有三時也。此正
如來說華嚴時。三七頓演。初中後三。一一所說。皆
稱真妙性。隨理隨機。無不融入薩婆若海。故皆曰
善。是以義則深遠。難測難知。語則巧妙。難聞難信
也。
△二開漸法同。】


「為求聲聞者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


【此為三乘說不了義權法也。聲聞者。聞佛聲教。得
道者也。四諦。即苦集滅道。四皆不虗。故曰諦。苦以
逼迫為性。三界上下。無不是苦。有三苦八苦。即世
間果也。集以招感為性。即十結使。并本隨煩惱聚
集。能招感苦果。即世間因也。滅即有餘涅槃。可證
為性。出三界。離分段生死。是出世間果也。道即三
十七品助道法。可修為性。能成滅諦之果。乃出世
間之因也。度生死等。即脫苦也。究竟等。即得樂也。
涅槃即三三昧。有餘涅槃。支佛。此云緣覺。觀十二
緣。覺真諦理。故得此名。十二緣者。一無明。即最初
痴相。無所明了故。二行。造作名行。即前陰也。此為
過去二支因。三日識。即投胎八識。乃中陰位。四曰
名色。即在胎五陰。名即受想行識。色即色陰。五曰
六入。即出胎六根。乃現陰也。六曰觸。六根初能觸
境。未起欣厭時也。七曰受。即對境起欣厭時也。自
識至此。名現在五支果。八曰愛。指說諸欲境。未起
追求之時也。九曰取。即追求欲境之時也。十曰有。
即求之巳得也。自愛至此。為未來三支因。十一曰
[001-0627a]
生。即後陰出胎為生也。十二曰老死。生死乃未來
二支果。憂悲苦惱。總為生死中苦相。是為十二因
緣。此即流轉門。從無明滅。乃至憂悲苦惱滅。名還
滅門。即緣覺所修法也。菩薩修六度法。梵語波羅
蜜。此云到彼岸。一布施。有三。謂財法無畏也。二持
戒。亦三。謂律儀善法眾生也。三忍辱。有六。一力忍。
不能忘嗔。而但不報也。二忘忍雅量容物。處辱如
無也。三反忍。反巳自責。不猶人也。此三未必得理。
屬事忍。四觀忍。外人內身。皆達如夢也。五喜忍。喜
其辱者。成巳忍力。如力士試力而喜也。六慈忍。憐
彼辱者。愚痴所覆。發願欲度也。後三者皆屬理忍。
四精進。謂專而不雜曰精。勇而不遇曰進。五禪定。
此云靜慮。有大小權實偏圓等禪。茲不繁引。六智
慧。有三。謂文字實相觀照。此六為能趨之行。波羅
蜜。是所趨之理。菩薩主此。而廣行萬行也。
△三歸
圓教同。】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天台謂。能於一相寂滅相種種行相。能知能解。名
一切種智。即佛智也。古謂十因者。自爾時有佛至
此。即示生降迹名法相同因。
△二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初引一佛。備舉頓漸。說法與今同。中間引二萬佛。
但舉說頓。故言所可說法。後引一佛。但舉開漸。與
今同。故言說無量義等。此文殊巧說。避繁文耳。要
[001-0627b]
知佛佛垂範無二無別也。頗羅墮。此云利根。直指
云。約理。二萬者。謂聖凡本體。各具萬法。今以真妄
雙收。為此經實相之體。故曰二萬。此處若作過去
見。後來三根得記。作未來見。則三世之相宛然。何
以為一乘之相耶。文殊恐人作過去佛會。故連忙
呼云。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也。又同一姓。
總曰利根者。非利根。何以得佛。甚有旨焉。此即第
二佛佛道同意非偶然因。
△三最後佛同。分三。一
出家同。】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引一佛。不過一見一聞。未始無議也。今引二萬佛。
示說不異。故知今佛之示說。亦不異也。復引最後
佛有八子。今佛只一子。所以名不同。而體無二也。
然所謂家者。即三界六道也。亦即五陰十八界諸
煩惱也。言未出家。即所以未越諸塵也。八子表八
識。皆以意名。是不離識也。直指云。世間萬法。皆從
賴耶建立。則一切種子。無不俱含。故名有意。七識
善巧執持。名善意。意識分別善惡。念念不定。名無
量意。身識是六道所愛相分。名寶意。舌識了味。又
能善說法要。名增意。鼻識能別香臭。名除疑意。耳
識能隨聲應響。名響意。眼識能明諸法相。名法意。
位位皆有功能。故曰威德。皆能從體起用。故曰自
在。位位各有我人等四相。故曰各領四天下也。】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巳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001-0627c]


【此又明諸王子皆宿學也。出家者。即當人以無作
功勳。一念相應。契如如理。頓破無明。故曰出家。聞
父出家者。即事得理融。一轉一切轉。捨王位隨出
家者。即捨俗入真。則全體顯露。故曰發大乘意。直
指云。從初住至八地。皆屬功勳修習。故曰發大乘
意。從初住至九地。不守寂境。不失修習。故曰常行
梵行。十地津梁法界。故曰皆為法師。念念心光獨
露。真俗一如。故曰巳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若論
今佛一子。當表一八識也。以八識能攝彼七故。羅
[目*候]羅名覆障者。乃未轉業識之名也。此即第三捨
俗出家得果相同因。】


「是時日月燈明佛如今所見諸佛土。」


【此明昔佛現本土六瑞與今同。天台云。文殊舉昔
所見之說經同。入定同。雨華同。地震同。會眾得意
同。如來放光同。意皆準前可知。如今所見兩句。該
盡他土六瑞。則以一言蔽之。乃今會所見者。故不
繁敘。即第四未說妙法先示瑞相因。】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此是會眾疑念與今同。此處又教人。當知二十億
菩薩。即當人稱性妙智。但未能三際普融。不及正
等正覺。故曰欲知此光所為因緣也。第五見相生
疑欲知所為因。
△二說法同。分二。一經名不異。】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益見古今不二也。天台云。昔佛定起。告妙光而
[001-0628a]
以八子師之。又以法付之。今佛定起。告身子。以羅
雲師之。而亦以法付之。是古今無二道也。直指云。
妙光即文殊之前身。義攝日月燈。故曰妙。八百弟
子者。據因中以心王言。但曰八王子。今以果稱。轉
諸心所。故曰八百。
[△@△]因妙光而說妙法者。見法有
所因也。因字當著眼。若日月燈明。不因妙光。雖有
妙法。何從可說。故直指謂。義攝日月燈。良有見矣。
經名妙法蓮華者。則此經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巳前。早有此名。則今日之名。巳為成言。然更須知。
日月燈猶有所從而得也。學者若能向日月燈所
從得處體究。始可謂與古佛同參。即知此為教菩
薩法。佛所護念。
△二時節不異。】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說經時節。六十劫不起座。不難于說。而難于
聽也。今謂身心不動。又云不生懈倦。則知巳得法
自在矣。故曰如食頃。不然。焉得六十劫身心不動。
又焉得六十劫如食頃耶。
[△@△]問。世尊說華嚴。只三
七日。昔佛說此經六十劫。今佛亦曾經五十劫。何
其說華嚴之促。說法華之長也。若此。答。華嚴所對
之機。皆是登地與等覺位人。智與理冥。說聽一如。
則三七猶為長也。此經將欲翻破三乘舊習。則六
十劫。對六根言。五十劫。對五陰言。五陰六根。乃開
合色心之名。由眾生久被五蘊籠罩。妄見長短。故
二佛先以定動。後以智拔。令隨座者。亦以六十劫
[001-0628b]
如食頃。以五十劫如半日。皆依佛之驗也。此即第
六起定因機為說妙法因。
△三唱滅同。分二。一唱
滅授記不別。】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當入無餘涅槃。」


【經既說巳。則出世之能事巳畢。於人天眾前唱滅。
乃警悟無常也。梵。即色界主。魔。即欲界主。沙門。此
云勤息。婆羅門。此云淨行。即外道中出家者。中夜
者。取其半。表事盡而歸理也。又表中道。如來所作
皆順中。而不處二邊也。無餘涅槃名究竟者。取五
住盡。二死忘。具足常樂我淨。即無量義定也。初說
經。於此定出。是從一出無量也。經畢。還歸此定。是
攝無量歸一也。故曰入無餘涅槃。則與今唱滅。亦
不別也。即第七能事既畢即唱涅槃因。】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此正說授記也。聖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直
指謂。法華既說三乘事畢。遂有授記之事。今佛說
法一周。先記身子。轉眼識也。彼佛伹記德藏。乃轉
藏識。故至果上。便曰淨身。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
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徧知。十號
之三也。
[△@△]問。昔所授記者菩薩。今記皆聲聞。何謂
不別。答。文殊今日所敘者。遠事也。以今望昔。故曰
菩薩。今經既授以佛記。豈後會不稱菩薩耶。此即
第八機教相投為作授記因。言便入涅槃者。法巳
說。記巳授。則日月燈之明巳續。即入理無餘。是涅
[001-0628c]
槃義。此是第九化緣巳竟夜入涅槃因。
△二滅後
通經不別。分三。明持經時節。】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此明古佛滅後流通得人也。佛滅而妙光持法者。
持字當味。佛即如如理。妙光即如如智。況法因佛
說。法存而佛即隱。故有佛滅度義。必以妙光持法
者。佛滅即理融。理融而智無盡。以此智持此法。則
亘萬古而常持者也。八十小劫。乃持法時分。滿者。
即滿足自利之智。具八妙音。顯八妙智。然後始可
為人演說。則二利之功。始圓具矣。
[△@△]問。授記何故
不及妙光。持法何以不言德藏。答。理有所在也。前
謂妙光。即日月燈因之而說妙法者。況理本不分。
何記可授。法因而說。持必在彼。故法非妙光。不能
持也。德藏雖巳受記。藏德未融。只可自利。故流通
暫不囑耳。
△二明流通得人。】


「日月燈明佛八子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則文殊為根本實智。亦明矣。
非根本智。無以模範後學。八子既得妙光教化。定
於菩提堅固。既受教化。於菩提堅固。當不應復稱
王子。葢俗諦未融耳。及至供養無量諸佛。始得福
智圓滿。方稱為佛。行人念念奉重。保惜聖胎。是供
養諸佛。意成佛道。乃是滿足一真心也。最後成佛
名然燈者。即表賴耶識。於果上方轉。號然燈者。乃
繼妙光燈明之大智也。八百中。有號求名者。即六
[001-0629a]
識也。直指云。利屬三賢利生之法執。養屬十地自
證之理境。故曰貪著。讀眾經而不悟法華。如敲水
取火。豈能通利哉。既向外面搬來。是故多所忘失。
然因持經。而值無量諸佛。是因文字而證實相也。
真俗一如。心心不昧。故曰供養恭敬。事到理到。無
非妙法。故曰尊重讚歎。
[△@△]然彌勒雖今為補處。而
往昔貪名。亦宿習也。因妙法薰修。故至成佛。即貪
求名利。亦因中實事。何必迴互。此即第十佛滅度
後持經得益因。
[△@△]問。論八識。即巳攝八王子也。謂
八王子。轉次授記。至最後者。曰然燈。據此則皆成
佛矣。而相宗亦謂六七因中轉。今以八百中之求
名即六識。義恐不合。答。此皆文殊舉往古因中之
事。然八王子。因受妙光教化。後始有次第授記之
言。則次第授記。與六七因中轉。乃因中之後相也。
八百中有求名者。因中之前相也。雖因中前後事
相不同。其實一體。何復疑諸。謂廣求名聞。乃謂不
專注妙法也。
△三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時分古今。汝我不異。爾時妙光。即今之妙吉祥我
也。爾時求名。即今日之慈氏汝也。豈復有異人乎。
人既等而見聞又等。則古佛今佛。實豈二哉。故彌
勒前謂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即巳言其大槩。豈實所不知者邪。廣曾見答巳竟。


△四分明判答。】
[001-0629b]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即分明顯說。今日如來定說妙法華經矣。何也。
以今較昔。纖毫不異。如我惟忖。古今見聞既一。古
今說豈有二。是故如來定當說大乘教諸菩薩授
記作佛也。
[△@△]與本無異句。須別著眼。上句謂今見
者。巳兆巳形也。本則當于形與未質巳前求之。然
此妙法。本於無量劫前。巳通上徹下。無蘊積矣。由
眾生述斯本故。所以盲然。如痴如醉。故如來以光
瑞。為之顯露。而彌勒問發。欲文殊分明指點。以先
彰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此妙蓮華藏也。
要解云。夫引瑞事。同今所忖。唯此且又廣引三昧
唱滅等者。意在冥敘一經本末。故廣引之事。皆契
後文。
△二偈頌。分三。一頌廣曾見。】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長行與偈文。詳略互具。至文自見。】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令入佛智慧。」


【此頌直敘古佛先權後實。以明今古無二道也。天
台云。演法度生。屬權智。令入佛慧。屬實智。長行惟
說三乘法。令成一切種智。頌中有無數菩薩。令入
佛慧。則與今佛同也。
△二頌最後佛。分三一頌出
家同。】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


【△二頌說法同。又二。一頌彼此眾瑞。又二。一頌此
土瑞。】
[001-0629c]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現諸希有事。」


【此頌最後日月燈明出家。及現瑞等相。義準長行
可知。但天皷自鳴。乃顯無情說法。表世尊無問自
說也。現諸希有事。總束六瑞。
△二頌他土瑞。分五
一頌見六趣同。】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各供養其佛。」


【此頌光中所見他土之相亦與今同。但補出佛土
光色。應是實報莊嚴。如琉璃等。是不思議境。又補
八部供佛。是不思議行。皆長行所未敘者。玻黎即
水晶。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寶。
△二見諸佛同。】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內現真金像。」


【要解云。自然成佛道者。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
又補佛身如金山等。足長文也。自然成道。即見法
身。身如金山等。即報身。如淨琉璃等。即應身。
△三
頌頓法同。】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此以法約人。法既深玄。定為諸菩薩。演頓法也。

四頌聞權教同。】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斯由佛光照。」


【此以人約法。人既三乘。則知法亦三藏也。天台云。
聲聞無數。即四諦。比丘持戒。即緣覺。菩薩行施忍
等。即六度。聲聞曰無數。菩薩曰恒沙。則緣覺之多。
可以意領。此皆足長行意。
△五頌聞大乘同。】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說法求佛道。」
[001-0630a]


【此正與今會同旨。前四句屬禪定。知寂滅相。屬智
慧。是以後二攝前四也。
△問。前既言菩薩行六度
巳。此何再論。答。前多是三賢權漸。言數如恒沙。則
所行六度。猶涉事相。此曰求佛道。求無上道。定是
大乘十地也。又或以六度分頌。前說施忍諸度。此
即說後二度也。
△二頌四眾疑念。】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是事何因緣。」


【各自相問。乃為進趨大乘之徑路也。當時會眾見
此。喜心頓發。而各自忖。則因緣可明。大法可待也。
與今會疑念不別。
△三頌唱滅同。分五。一人法同。】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說是法華經。」


【世間有三種。此言有情世間也。眼有照了義。謂眾
生智境不開。如生盲之無所見。因菩薩說法開導
智性洞明。使人人徹見本源。故為世間眼也。智能
總攝一切。故言一切所歸。信智為載道之器。故曰
能持。理智一如。故曰我說。唯汝能證也。讚歎令喜
一是師資道合。一是令法流通。故下言說是法華
經。
△二時節同。】


「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悉皆受持。」


【六十小劫。妙在不起此座。如來處此說法。妙光處
此受持。誠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也。
△三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巳當入於涅槃。」


【前言令妙光歡喜。此言令眾歡喜。是聞經得益也。
是曰。即理與智冥之時。諸法實相者。則實相為諸
[001-0630b]
法之本。即法華三昧。】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汝字。乃日月燈告諸會眾也。如來所以示入涅槃。
亦不過要人離放逸。而勤精進也。說諸佛難值。說
億劫始遇。是何等警悌。今遇難遇之尊。而不勤求
是道。誰之過歟。】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此見示滅之機。發必中矣。聞說涅槃。便懷憂惱。信
知後不復遇。豈更有不精進而放逸者哉。約理。佛
滅者。正是理境將盡未盡之際。未免一翻迷悶。及
至豁然開發。始得大快速者。即畫然得解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向聞警欲精進。又聞億劫難遇。不由不悲感過分
也。當時有過於悲泣者。徧體血流。如波羅奢華。故
佛愍而安慰曰。我雖滅度。持法有人。法在則吾在
矣。何悲之有。
△四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亦度無量眾。」


【無漏者。收攝三諦。無漏失也。實相者。離虗妄分別。
即無相之相也。德藏而通達實相。則可為模範矣。
況將成佛度生。得號淨身。豈不為人所賴耶。此雖
安慰會眾。而意即為德藏作授記矣。
△五通經同。
分四。一頌滅度時節。】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以求無上道。」


【天台云。小乘佛以果報身為薪。智慧為火。身滅智
[001-0630c]
亡。故曰薪盡火滅。大乘以機為薪。逗應為火。機盡
教亡。故云。薪盡火滅。
[△@△]薪盡火滅。迹泯情忘。脫然
無繫也。要和如來示生如幻。度人如幻。轉法輪如
幻。般涅槃亦如幻也。其實所謂指窮於薪火傳也。
不知其盡也。而法身常住世間。但四眾見佛示滅。
感昔深恩。故有分舍利起塔供養等。而後文醫子
一喻。巳案於此。
△二頌弘經時節。】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佛滅後。妙光易菩薩之名。而曰法師者。足見佛滅
之後。定當以法為師。使法流通。顯智身常住也。八
十劫中廣宣者。是無間道。則八王子。成熟妙法。正
在於此。
△三頌所益弟子。】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度脫無量眾。」


【此明聞經得益之人。謂八王子。於八十劫中。受妙
光教化。當見無數諸佛。作諸供養。隨順行道。始得
福智圓滿。而後相華成佛。展轉授記也。最後出然
燈之名者。是發今佛之本源故。梵語釋迦。此云日
種。所以從日月燈而至然燈。皆是光光相然。照耀
無盡之意。天中天者。一曰世間天。二曰生天。三曰
淨天。四曰義天。如來出于四天之上。故云爾也。】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其數無有量。」


【燈明處懈怠。而後於諸如來處。則又精進矣。亦行
眾善。乃是密行。由此行眾善故。即得見無數佛也。
不然。豈行大道。具六度者。而復懈怠乎。釋師子。即
[001-0631a]
今釋迦牟尼。為聖中之聖。故以師子表之。餘意如
前釋。
△四頌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三頌分明判答。分三。一頌說大乘經。】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天台於此又立彌勒四種伏疑。初謂。文殊廣引先
佛放光之後。定說法華。況諸佛說法。人時各異。但
未審今日如來作何等說。文殊潛知彌勒疑意。故
日我見等。
[△@△]本光瑞如此。本字與如此字。俱有關
要。即是文殊為人覿體顯彰處。要當細審。又於五
重玄義中。此答法喻為名。
△二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彌勒又疑謂。自有名義同者。有名義不同者。今雖
同名。而義未必同。故文殊云。今相如本瑞等。此答
實相為體。】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彌勒因實相義。又疑謂。實相無相。何人會之。文殊。
云。但一心待。佛當與說也。此答一乘因果為宗。

三頌佛所護念。】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彌勒疑謂。佛雨法雨。止洽菩薩。亦能澤及二乘乎。
文殊云。諸求三乘人等。此答斷疑生信為用。此中
缺第五教相無配。而義攝前四。直指云。此品遠序
三世宗旨。近序生佛本因。於中序人事。序心境序
[001-0631b]
悟迷。序本迹。序權寔。序體用。無不備悉。文簡而義
周。演長文則次第布置。述應頌則前後互顯。總之
顯圓機無礙大解脫門。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究
竟還歸此法界也。以下二十七品。悉為此品註脚。
觀者幸研究焉。】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