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9 法華經意語-明-圓澄 (master)



No. 613-A



諸佛世尊。唯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出現於世。且佛
知見與眾生知見。果異乎。不異乎。若果異。則眾生絕
分矣。諸佛豈無因而能出現哉。若不異。則眾生即佛
矣。又何借他佛開示耶。然則果異不異諸佛俱不出
世。而佛畢竟出現於世者何也。良繇佛知佛見人人
本具。妄想執著不能直下承當。將謂是佛分中事。不
知不離尋常見色聞聲之處。以是釋尊降迹塵寰。四
十餘年善權調攝。直至斯經。方乃確實開示。是必待
其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與達磨直指之宗。曾無二致。
法華妙典。豈易易解說哉。斯經古今注釋種種。雖文
辭璀璨可觀。大都溺於筌蹄。高推聖境。致令如來妙
諦。翻成名相之法。唯我大師意語。文淺而旨淵。辭約
而理備。掃除枝葉。言言的示本心。直截根源。句句消
歸自性。殆非算沙說食者比。故一時參學之士。爭欲
入手。奈板藏東越三吳。法侶不便採取。兼之剞劂不
精。且有帝虎之繆。不肖乃取其本經及所引諸文。讐
校再三。募眾重梓。俾醍醐妙味均霑大地。覽者苟能
得旨於言外。庶不孤老和尚一片婆心矣。


崇禎庚午仲夏望日受法門人明海焚香拜序
[001-0654b]

No. 613-B


妙法蓮華經意語序


夫妙法蓮華經者。乃諸佛不傳之妙心也。蓋此心無
相無朕無跡。文字不足以載。言論不足以辨。故曰。是
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既文言不能盡其旨。故取喻
蓮華。致意于言外。使默識而心通焉。夫蓮之為義。方
華既果。喻三世之靡移。處染常淨。喻聖凡之無間。出
現無方。喻群情之等有。一蓬多子。喻十界之同居。蓮
惟一種。處變有三。在水曰芙渠。出水曰菡萏。開放曰
蓮華。用喻吾心亦有三義。在藏曰真性。生起曰幻心。
發明曰妙智。故不取喻于群華。而獨喻于蓮者。良有
以也。且凡華者。有先華後子。有先子後華。或虗華無
實。或多華一子。而未若此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無
先後之異也。華必有實。實必有密。無虗華不果之謬
也。夫蓮者連也。連環不斷。是處皆有。若水若火。若木
若石。若地若空。隨心所感。不揀處方。如王恭捨宅建
寺。蓮生桑上。比丘行道窮山。而蓮現石中。樹提伽宿
生業感。而蓮開火內。優婆塞精誠念佛。而蓮發階除。
如是等種種不能盡舉。可以意推。且水中之蓮出。是
當然。喻沙門依正法修行而克果者也。木石火中之
[001-0654c]
蓮。本非其處。喻邪外依異道修行而克果者也。依正
法克果者。如舍利弗等千二百聲聞。是也。修行異道
克果者。如提婆達多妙莊嚴王等。是也。既克果不揀
邪正。豈不如蓮之不揀淨穢也。吾謂此之妙法。乃自
心常分之境。非言可盡。非識所知。如來指常見之蓮
華。以喻難見之自心。使得于言外矣。吾知蓮之為喻
大矣哉。其餘妙義。至品當見。予愧就學日淺。見聞未
博。但于數家註釋。力窮有年。知古人有不盡之妙存
于其間。不揣疎狂。作此意語。担揑邪見。另撥機關。心
効贊嘆大乘。甘負謗法之謬。如來之使未必如然。一
句法師妄希隨後云。



大明萬曆四十二年歲在甲寅會稽古雲門顯聖寺
住持湛然圓澄撰No. 613
妙法蓮華經意語
雲門 湛然澄禪師 說
東楚門人 明海 重訂


玅法者。即自心之別名。蓮華者。乃妙法之巧喻也。葢
[001-0655a]
心法之玅。千變萬化。不可勝言。非不可言也。言不能
盡其奧也。故取喻于蓮華。則彷彿相似。使人即物明
心。契旨於言外也。夫捨事取理。離染求淨。斷妄證真。
避喧趣寂。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如來昔時所說三乘
教所載。三乘之人。不知是權非實。妄生忻厭。如來憫
是之輩。故於四十年後。說此一乘玅法。令知即染而
淨。非離染有淨也。譬如蓮之出處。卑濕汙泥。是其當
然。高原陸地。非其宜也。以況吾心不捨萬法成就世
出世間善根。若離法自安。則墮聲聞之道。佛不許可
必曰。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然後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迦葉曰。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者。
乃陸地之蓮也。盡行道法者。乃汙泥之蓮也。下文云。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者。心不可以相求也。止止
不須說。我法玅難思者。心不可以思議也。盡思共度
量。不能測佛智者。心不可以測度也。自心之理。微妙
如是。非托喻而安能明哉。由是而知。玅法蓮華。乃自
心之法喻也。經者徑也。是達自心妙境之徑路也。舊
注唯尚文辭。迷其大旨。予則直指人心。示其捷徑。苟
能得旨于言外。說個自心。了不可得。何處更有玅法
蓮華。問古人云。實相玅法。巧喻蓮華。爾云玅法是自
心別名。那得不悖。答自心實相。元非二法。逗機取益。
不可不分。若言實相。猶恐學者滯於名言。將謂別有
一法。高推聖境。心外妄求。予直云自心。使其回光返
照。知是本有。馳求心歇。歇即菩提。究竟所歸。於理不
[001-0655b]
悖。


序品



序者。緒也宗也。掣領提綱。以明一經之大意。佛者。即
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闍崛山者。即色
心也。梵語耆闍崛。此云靈鷲。古人目色心為靈臺。即
其義也。葢常住真心。以色心為所寓。色心又以四大
為所寓之處也。意謂我聞如是之佛。寓於四大色心
之間。非從外覔也。問楞嚴云。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
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玅明真
心中物。今云。真心寓於色心之間。即同彼所斥之謬。
何以明之。答汝引經不全。所以不能無惑。彼云。昏擾
擾相以為心性者。乃是生滅不停之妄心。非不生不
滅之真心也明矣。夫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離色身。
非內非外。非不內外。非空非有。不壞空有。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實乃自證之境。非言
論所能致也。問誠如所說。假若四大敗壞之後。真心
在什麼處。答兩口一無舌。比丘約其因而言。羅漢約
其果而言。因果各有三義。因中三者。破惡怖魔乞士。
果上三者。殺賊不生應供。無復煩惱。是殺賊義。盡諸
有結。心得自在。是不生義。諸漏巳盡。逮得巳利。是應
供義。列名中。首標聲聞者。以是斯經之當機故。若依
法門大途。諸大比丘。是佛常隨之眾。宛轉消歸。一一
無非自心。故天台大師云。佛即心王。弟子即心數。又
淨名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淨名疏引毗曇十
[001-0655c]
數法。以釋弟子之義甚明。文繁難以具錄。偈曰。想欲
更樂慧。念思及解脫。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此心
通大地。數法扶心王。起一切心數。如國有十臣輔佐
一主。而各掌一事。十弟子輔一心師。亦各弘一法門。
雖各掌一門。何曾不具十德。十心數中。隨有一起。十
數隨起。雖用一數當名。而實有十數也。次列八萬菩
薩。文殊觀音為其首者。心王在纏。有八萬塵勞之行。
出世為八萬玅法之門。門雖八萬。以智悲為其統。故
首文殊而次觀音。智悲既具。則有大勢。故繼之以得
大勢。有大勢力。則能于逆順境中。直進無退。故繼之
以常精進。精進則行持無間。故繼之以不休息。恒行
不息。則能出生法寶。隨用不竭。故繼之以寶掌。法寶
既具。則能應病與藥。治無不效。故繼之以藥王。施寶
資身。施藥資心。財法均施。身心並益。則名為勇。故繼
之以勇施。勇猛行檀。則能轉慳貪煩惱之熱。頓獲清
凉。故繼之以寶月。寶月表智。既有智矣。則能破愚癡
暗。成大光明。故繼之以月光。無明既破。智光獨露。故
繼之以滿月。智慧滿足。則能擔荷大法。故繼之以大
力。力既充矣。則能兼負一切。故繼之以無量力。二利
巳具。則能超出塵勞。故繼之以越三界。雖越塵界。不
捨眾生。恒常守護。故繼之以䟦陀婆羅。守護則切切
孜孜。如母衛子。故繼之以彌勒。慈隆即世。則得大法
寶聚。故繼之以寶積。大法充足。則能為眾導首。引出
迷途。故繼之以導師。如是八萬菩薩。於自心之德。各
[001-0656a]
主一門。共輔心王。亦非心外有也。後列天人八部同
座聽法者。圓會事理差別。皆一自心之象也。始彰聖
凡一處之會。次放因果一際之光。後說事理一乘之
法。其重重顯示。使人諦信一心。何其嚴乎。人不能直
領微意。徒以文字相競者。良可悲夫。以無量義經教
諸菩薩。勢非一日可盡。何以眾集之頃。便云說經巳
竟。此有二意。一者。以剎那際三昧融之。無三世性可
得。故下文云。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塵點劫尚不異今
日。則其頃刻說無量義也明矣。二者。此時正欲會權
歸實。即指前四十年所說者。為無量義也。始也從一
實之法。作無量義說。故曰。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終焉
收無量義。還歸一實。故入無量義定。以定非言說所
及之處也。諸天根利。一見入定。便乃散華稱讚。會中
比丘等。皆疑信相半。故世尊復於眉間放光。致意有
在焉。葢由昔從一心出無量義門。今收無量義還歸
一心。上根者圓會一時。中下者猶滯前後。所以於一
光之中。圓彰法界無量差別。夫一光非異。法界非一。
異本非異。由一故異。一本非一。由異故一。一異同時。
非前非後。重重無盡。彼此交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
識識。實乃玅悟之境。豈言辭所能致焉。光發於眉間
者。以其非動處也。六根俱有用。而眉獨無用。雖曰無
用。不礙其熾然常用。故於此放光也。非左非右。出於
兩眉之中者。顯心法之玅。非有非無。而超然中道也。
正如蓮華非染非淨。不礙其染淨也。六凡染也。四聖
[001-0656b]
淨也。具現於一光之中。以顯萬法唯心染淨融通之
旨也。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徹上徹下。靡不周徧者。
東為羣動之首。表一切凡夫妄想心中。具有此法也。
始於四眾發心。中歷菩薩修道。終至諸佛成正覺。轉
法輪。般涅槃。起塔供養。事須歷劫。非一時一日能辦。
具現光中。同一剎那。三世性空也。四聖六凡。同現一
光之中。十方不隔也。十方不隔。何必捨穢趣淨。三世
性空。何必怖死忻生。雖然密致其意如此。須知有向
上一著在。何為向上一著。秪如佛放光時。便見許多
差別。若光未放以前。見個什麼。下文云。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則又言辭光相。兩皆禁止。豈非佛之正
意不在放光言說耶。當知不放光不說法。直下無你
用心處。故曰。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
物。這裏會去。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古德云。若論
此事。二乘膽喪。十地魂驚。直饒等覺菩薩。猶有一分
無明。見性如同羅月。今彌勒位階等覺。於此惘然生
疑請問。驗知古人語不虗發也。或曰。若謂彌勒實是
自疑。則招謗聖之咎。何也。華嚴十定品中。普賢說十
大三昧。具彰此義。豈至此四十年後。而反不知耶。其
請問決疑。乃示權耳。殊不知法門微密。權實曾無一
定。若定是示權。則等覺玅覺。位無差別矣。況經中明
說欲自決疑。又觀眾心。豈一往示權耶。棗栢云。等覺
望妙覺。猶有一障二愚。此非無明而何。彌勒敘一光
之中所見眾多。不可盡舉。但可略說。文分四節。初敘
[001-0656c]
其所見瑞相。次敘其光照列土。三敘其六道受報。四
敘其四聖受益。此直敘其端。下乃開章釋意。然於總
敘中。雙列凡聖。開釋中。但說菩薩修行相貌。不言六
道者。以其非進修之要。故不備釋。見聞若斯及千億
事者。敘其廣也。攝念山林億千萬歲者。敘其久也。意
謂一毫之小。不應容受如是眾多之事。一念之促。不
應經歷如是長久之時。其辭贍博。而旨微見。非為不
明。而問復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又云。何所饒益演
斯光明。又云。佛放一光。又云。放一淨光。渠渠以光為
問。似同不解。華嚴入法界品中。善財入彌勒樓閣。見
其閣中眾寶莊嚴。或見彌勒從初發心。修菩薩行。乃
至降魔成道。說法涅槃。分布舍利。善財童子。於一一
樓閣之中。悉見如是。及餘無量自在境界。較其眉間
光明。具含眾多。有何差別。但不知彌勒何故如是顯
現。而不問明。為可惜也。葢彌勒以三昧力。為善財現
自分所證之境。令彼得見作進修之益。今見如來突
然放光。知非無因。故致疑請問。法當如是。良由此事
非神通三昧修行所至之地也。前彌勒起疑有二。一
疑十界差別同現一光之內。二疑始于眾生沉滯。終
至諸佛涅槃。事非一劫。何緣同會一剎那間。故文殊
引古為答。直示本心。今古不異也。劫者。時也滯也。過
去不可思議阿僧祇者。超乎心思言議。不滯時劫。三
世性空也。日月燈明者。日能照晝。月能照夜。燈照二
者不及之地。以表圓明之智。眾生昧此圓明。滯于三
[001-0657a]
世。枉受輪迴。聖人三智圓照。曾無往來。故知此佛即
圓明自心也。二萬佛皆同一號者。二乘同德也。又同
一性者。昔說佛與二乘天淵相異。何故今云同德。以
性同也。非惟二乘德同性同。而未出家之凡夫。莫不
皆同。故曰。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夫出家有三。
一無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佛及菩薩。出無明家。
二乘出三界家。惟凡夫不出世俗家。故名最後佛。二
乘巳破六識。理非有子。凡夫識心全在。子義成就。不
曰凡夫而云佛者。佛說一切眾生皆未來諸佛。故最
後者。即未來義。妙光菩薩即第七識。內以燈明為師
者。內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為六五
染淨依也。八子即第六識。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識。
此識唯緣俗諦五塵。故曰。好遊族姓家。有任運分別。
而無計度。故曰。廢忘不通利。唯緣現在。不緣過未。故
曰。棄捨所習誦。汝問何以一多久近圓會無差。若離
心解法。則久近宛然。若即心以觀。則剎那性空三世
何有。故曰。妙光菩薩即我身是。求名菩薩即汝身是。
即爾我自身觀之。為有如是遠近耶。為無如是遠近
耶。苟能開悟。如同夢醒。尚無身心世界。豈有生死可
得哉。


方便品



方便有二。一者。由玅法色相不能示。但可以色相為
助發。故曰。諸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彌助睹相伸疑。
文殊傍引巧答。利根者巳獲開悟。即前品是。二者。聲
[001-0657b]
聞同稟異聞雖則睹相。不謗不疑。猶未明了。必假言
說開示。亦由玅法雖不可以言宣。非言無以開導。故
佛於此無問自說。惟此二種。總名方便。實相玅理。惟
人自悟。聲聞巳入法性。耽著三昧。懈怠自恣。於淨佛
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有異菩薩。故世尊自敘備
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以
啟二乘之懈怠也。所言未曾有法有二種。一曰實相。
二曰諸法。聲聞巳證實相。故曰。我與菩薩同入法性。
但不知諸法亦即實相。故疲於教化。不欲莊嚴萬行。
證其報身。唯大覺世尊。圓證此法。故曰。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之理。言思道斷。心行處滅。聲
色不能示。但借聲色為方便。諸法則法法現前。了然
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豈有捨非取是。破有出空
之理乎。二乘不了。妄謂出生死入涅槃。不知生死即
涅槃。斷煩惱證菩提。不知煩惱即菩提。如此開示。宜
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故復殷勤三請。世尊首告之
曰。如是玅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可謂言略而義廣。
語直而意圓也。據言則四字而巳。據義則指光中所
覩。百界千如。森然差別。甚不可以心思言議。但當玅
鑑於言前也。然此玅法。四十年前不說。末後方談。故
其難遇如優曇華。今知汝等根熟。是故我及諸佛。以
之開示。冀眾生因之悟入。曾無二致。又非但我等諸
佛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異口同音。共說此
法。亦無二也。但以我及諸佛示生惡世。眾生為貪欲
[001-0657c]
所惱。不堪領受此法。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雖說三
乘。意在一實。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
佛。是故四眾弟子。執阿羅漢以為究竟。不復進求此
法者。皆是增上慢人。增上慢者。非真阿羅漢。何以故。
若真得阿羅漢道。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大意秪在信
彼諸佛無有餘乘。唯一佛乘耳。偈中初敘退席之由。
次明說漸之意。如來備知眾生性欲不同。投其所好。
故權說九部之法。雖說九部。入一為本。故曰。我此九
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今者根巳成熟。直說
一乘。是故凡聞一句一偈。皆當成佛。然我本意。在於
大化。終不以小乘化一眾生。若以小法教化。則墮慳
貪矣。又非但今日成佛乃爾。即我因中發願。亦欲與
眾生等同解脫。向難即說。鬱鬱於懷。今日既談本懷
始愜。故曰。如我昔所願。今者巳滿足。然則道雖一乘。
機難槩施。復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始於六度。終至
一色一香舉首低頭。皆入佛乘。既一色一香皆歸佛
道。昔何不說。今乃始說。良由法大機小。不堪領受。思
欲息化。諸天啟請。不說則違彼所請。說之恐眾生不
信。反損善根。處此二難。故循諸佛法式。將此一法。開
作三乘。是故諸佛同聲印許。而末云。汝等既巳知。諸
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悔。心生大歡喜。自
知當作佛。觀本師之言。何其諄諄。我等不能因之領
悟。甘為下劣凡夫。孤負慈恩不少。


譬喻品


[001-0658a]


身子聞佛開示。悟入一乘。追悔其失。故述昔聞菩薩
授記作佛。我等不預斯事。常思我與菩薩同入法性。
云何如來獨以小乘濟度。佛心寧有偏黨耶。爾今方
知非世尊咎。是我等不解隨宜說法。遇便信受思惟
取證之過也。若我等待世尊說出隨宜說法之因。元
為成就阿耨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矣。世尊與
述成云。非我故不與也。彼諸菩薩。善根巳熟。聞即信
受。汝等不逮。取信良難。故不即說。然汝等今日開悟。
亦非容易。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汝雖悉
忘。我知汝等聞熏力故。善根成熟。為說此經。令入佛
道。亦當自慶。故尋即與記也。佛號華光者。華表因行。
身子以智慧為因。慧能破暗。如華之有光也。以中道
智。除二邊染。故國名離垢。以平等慧。斷人我惑。故其
土平正。離垢故清淨嚴飾。除惑故安隱豐樂。惑斷垢
除。宜乎地如瑠璃也。彼佛亦以三乘教化者。有二意。
一以智慧通達權實並行。二由因中婆羅門乞目。知
菩薩行難以頓行。故立願兼說如此。或失不失。或得
不得。皆自心之影像。於佛何有。身子教我。何其深哉。
由是四眾人天。聞其受記。咸捨舊習。自知作佛。故各
各脫身上衣。供養佛也。身子自既開悟。憫其同輩。故
復啟請世尊。借三界為家。指火宅為舍。托物訓曉。開
發未悟。故名譬喻。國邑聚落。總喻四土。封疆日國。喻
實報土。宰執曰邑。喻方便土。聚落乃人煙凑集之處。
喻同居土。寂光即三土之體性。故不重喻。長者。乃齒
[001-0658b]
德俱隆之稱。譬世尊四智圓明三德具備。財富無量
者。譬佛有無量功德法財也。田可養命。宅可棲身。以
譬定慧。僮僕譬方便善巧。總法界為家。故曰廣大。唯
一佛乘。故曰唯有一門。多諸人眾者。門一而眾多。不
能一齊其化。致使法積弊生。故為三毒四倒之火所
燒也。一百二百稱人者。據未發心而言。一十二十稱
子者。據巳發心而言。苟能發心。雖未即出三界。巳勝
常人十倍矣。諸子為火所燒。苦痛切巳。心不厭患。無
求出意者。雖為三毒四倒所害。猶然耽著生死。不肯
進修也。長者觀知子難。驚怖往救。恐其不信。故思拔
濟之方。若頓以神通三昧拔之。如用衣裓几案憑凌
而出。諸子愚迷。戀著塵勞。以苦為樂。施之何益。故說
怖畏之事以動之。其奈痴子不驚不怖何。不知何者
是火者。不知三毒四倒也。不知何者為舍者。不知四
大五陰也。不知云何為失者。不知一失足時便墮三
塗也。長者以法界為家。諸子以五陰為舍。法界常安。
五陰常危。故曰。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子既不信。
故重審方便。權說三車。冀彼出宅。及出宅巳。等賜大
車。是知火宅非真。寂場不動。長者非賜。子亦無得。誠
為本有。非從外來。然長行中。秪明隱實施權開一作
三之意。至於迷一心。為三毒四倒十使通變三界昇
沉。詳於偈文。譬如長者有一大宅者。寂場為家也。此
宅若正智主人居之。則萬德具備。所謂慈悲殿堂。禪
定柱根。智慧梁棟。淨戒基陛。止觀墻壁。善巧泥塗。方
[001-0658c]
便覆苫。道品椽梠。自心本具。不假他求。故曰。百千法
門不離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若五陰痴子居之。
不能克紹家業。致使正滅邪興德亡惑現。則慈悲轉
為傲慢。故曰高危。禪定轉為散亂。故曰摧朽。智慧轉
為邪見。故曰傾斜。智慧以戒為本。戒破故基陛隤毀。
壁防內室。故如止。墻障外望。故如觀。止觀不修。故曰
𡉏坼。止觀以方便識其緩急。或先止後觀。或先觀後
止。既失方便。緩急紊舛。故曰亂墜。三十七道品。有一
定之規次。失其次第。故曰差脫。既失正智。則以妄想
為心。處處隔礙。故曰周障屈曲。心失其正。則諸惑繁
興。故曰雜穢充徧。三毒既具。開為十使。仍分利鈍。鈍
譬虫烏。利比鬼神。惑使全缺。以別上下。初五趣雜居
地。十使具足。眾苦逼迫。求出色界故曰蹲踞土埵。色
居欲頂。故如土埵。或時離地一尺二尺者。初禪二禪
也。厭欲粗染。忻色淨玅。依四念處。伏貪嗔痴。生於三
禪。此中根有利鈍。利證四果。鈍流空界。重嗔巳伏。細
習未斷。故如嗅煙熢㶿。前饑急四向者。因饑法食。依
四念處。窺偏空理。進修三禪。利者即之返正。出於三
界。鈍者耽空不捨。執藥成病。起四顛倒。故曰四面充
塞。既失四德。帶彼嗔等種子。流入無色。故曰爭走出
穴。雖生無色。未免無常所害。故曰。鳩槃茶鬼隨取而
食。長者備知眾過。驚惶教誡。諸子不信。權誘三車。及
乎出宅。等賜大車。是知階差位次。總是權名。但了自
心。無法不得。苟非吾人應分之家財。何云等賜。能悟
[001-0659a]
火宅非真。則寂場原我家鄉矣。


信解品



前品世尊說三界具眾苦。指界外為安樂。方便誘引
火宅諸子。但明開一說三之意。迦葉深解五時攝化
之方。即彼界內煩惱。原我家財。火宅痴狂。皆佛嫡子。
可謂善解隨宜說法也。由善解故。自知我等真是佛
子。本具廣大法性圓滿功德。與諸菩薩。曾無有異。但
以自迷。無此志願。妄想執著。流浪輪迴。今遇聖乘。猶
未究竟。正如窮子迷自家鄉。逃逝他國。雖近其父。未
敢即認也。五十餘年。舊云。流落五道。私謂不然。諸天
未出生死。亦名流落。則成六道。何名為五。應云五陰。
眾有不信者。後見金剛三昧經云。五十年者。即是五
陰。五陰中一念心生。具五十種惡。彼時不覺自喜。何
期濁世懸會佛意。馳騁四方者。流轉四生也。以求衣
食者。資取貪愛也。漸向本國者。厭苦求樂。依彼世智。
期斷煩惱。所謂藉邪顯正。如迦葉等。皆從外道而入
佛乘也。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者。於法身地。觀機不得
也。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喻說華嚴也。前遇向本
國者。依他教修行。雖少伏惑。未是佛乘。今到父住城。
則巳預佛會矣。父證法身。子執五陰。聖凡間隔。是為
離別。堅執五陰。不能證入人法二空。我此家財法寶。
無所委付。是以憂之。子至舍而住立門側者。依外道
邪教修行。冀出生死也。見父豪富而欲捨去者。雖預
大會。猶執偏見。同時異稟。於此大法。不見不聞也。貧
[001-0659b]
里衣食易得者。外教有修有得也。長者見子便識心
生歡喜者。即普光明殿。觀知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
相。歎奇哉也。佛勑菩薩。說四十二地功德。故云往捉。
二乘不信。故曰稱怨。不信故驚怖。不解故悶絕。息大
施小。如噴冷水。重遣菩薩。現同事攝。如使眇目。窮子
先取其價者。慕果修因也。長者脫珍御服著弊垢衣
者。隱千丈身。現丈六相也。執除糞器狀有所畏者。示
同凡夫。修空斷結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隱實施
權。與說四諦。機教相投也。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
汝價者。進四念處。得四正勤也。諸有所須盆器米麵
鹽醋之屬莫自疑難者。獲四如意也。亦有老弊使人
須者相給者。得五根五力也。無有欺怠嗔恨怨言者。
得七覺支也。都不見汝有此諸惡者。得八正道也。三
十七品既具。似有子義。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雖欣
此遇者。喜證道品也。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者。未敢認
為菩薩也。過是巳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者。聞小不
執。聞大不謗。當其方等也。其中多少所應取與者。般
若會中。轉教菩薩也。以代佛說法故。囑其宜加用心。
無令漏失。領知眾物而無希取。然其所止故在本處
者。雖教菩薩。自謂絕分。未敢承當大法也。復經少時
乃至廣集國王大臣等付與家財者。即此會授記也。
觀經微意。迦葉等皆名眇目使人。吾輩盡是痴狂窮
子傭作。原為方便。直領是佛本懷。若能當下知歸。何
煩世尊許多心力。真得恁麼。饒他門外覔三車。何似
[001-0659c]
宅中穩坐。


藥草喻品



迦葉等巳領隨宜說法之意。故世尊與之述成。意謂
汝但知如來以一乘作三乘隨宜所說。而不知如來
復能以一乘作無量乘說。如此功德無量無邊。惟佛
能知。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何以故。佛是諸
法之王。深證權實二智。於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故復
引藥草為喻。以擴充之。上中下根。以喻三乘。三草二
木。開為五性。此但言其大槩。若依一音演說隨類得
解。當有無量乘無量種性。故譬諸天雨。普雨大地。森
羅萬象。大小纖悉。無不受益。雨本無心而潤。物亦無
心而受。無心而潤。上下不得不同。無心而受。彼此不
得不異。以雨常一。而物常異。故物受益而不自知。雨
潤澤而非有覺。此取無情之雲雨。以喻如來之靈智
似乎不齊。然但喻如來平等益物。非喻如來鑒機益
物也。若據其靈智。則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
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云。我是一
切知者。一切見者。乃至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
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是知如來靈智。逈不同雲雨
之無情。眾生妙性。亦異乎草木之無知。以草木乃無
情之物。雖則蒙潤。而不自知得益。眾生聞法獲益。進
退昇降。昭昭可見。如身子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
玅。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又凡說法竟。必結曰。聞
是法時。若干人得無生法忍。若干人得不退地。若干
[001-0660a]
人得法眼淨。若干人發菩提心。豈同草木之無知耶。
然亦名無知者。此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
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凡我輩得聞斯經。受持讀誦。
巳超勝二乘遠矣。執認凡夫。不信成佛。不自保重。道
昧今古。行劣凡流。寧不同草木乎。


授記品



迦葉所解真實。必當得佛。故與其授記。前文云。聲聞
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聞一
偈尚乃得佛。何況具解隨宜說法。而不得記乎。然則
既云成佛無疑。何必更記。為令未來心生渴仰。故須
記也。夫授記者。記其因心果覺。異無少間也。迦葉因
中。以上色金。莊嚴塔中壞佛。故感身光金色。若放光
時。蔽日月光。猶如聚墨人。故呼曰飲光。佛號光明者。
因心所感也。國名光德者。光吞日月之德也。劫名大
莊嚴者。諸功德中。佛德最大。以金嚴佛。故獲報如斯。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等者。以其修滅盡定故。意滅。則
貪嗔之垢不起。穢惡自無。識空。則分別之念不生。高
下何有。染污之意既滅。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宜其地
如瑠璃也。如此因心果覺。皆不出乎自巳。豈有外佛
可成哉。迦葉雖巳蒙記。目連等似信不信。欲取難取。
故說偈重請。若謂我等無分。身子迦葉。皆我同參。若
謂有分。未蒙佛賜。終難自許。其猶王饍。雖則現前。不
奉王勑。安敢擅取。由是世尊皆順各各因心。與之授
記也。須菩提乃解空第一者。悟入真空。不廢幻有。故
[001-0660b]
佛號名相。真空之中。具足眾寶。故劫名有寶。一切法
寶。皆從真空中出。故國名寶生。解空故無諍。無諍故
心無高下。心無高下。故感其土平正。瑠璃為地。空之
體也寶樹莊嚴。空之用也。無丘坑沙礫者。亦無諍之
報也。無諍則戲論不生。故無便利之穢。空為出世妙
因。故有寶花布地。人民皆處樓閣者。破有出空之象
也。無諍則人所樂從。故弟子無量。諸菩薩眾亦復無
數也。迦旃延乃論議第一者。因中掃地塗塔。以果酧
因。故得閻浮金光之號。由議論削平異見。故其土平
正。見平則如來性地清淨明了。故感玻璃為地。以玅
辯才。莊嚴佛法。故得寶樹莊嚴。佛法興勝。則魔外不
侵。故感金繩界道。論明佛法。常雨正因。故得玅花覆
地。其聞法者獲正因。故無四惡道。目連乃神通第一
者。因中以寶香供佛。故感神足第一。佛號多摩羅䟦
旃檀香者。神通之象也。神通化眾。無不歡喜。故劫名
喜滿。眾睹神通。心意悅樂。故國名意樂。神足處空。故
其土平正。神通無碍。內外明淨。故玻瓈為地。寶樹莊
嚴。周徧清淨。神通攝機最普。故天人菩薩聲聞皆無
量數。觀其所由。迦葉修滅盡定。意滅則解空。故繼之
以須菩提。解空則得辯才無碍。故繼之以迦旃延。辯
明心地。則當獲神通。故繼之以目犍連。皆自心之象
也。是故欲證自心。當以滅意為首。記其成佛。必曰供
若干佛。造若干塔者。法身報身。不相濫也。法身唯了
因所了。故迦葉等一信自心。便與授記。報身亦生。因
[001-0660c]
所生故。須備修福德。方得圓滿。是知因心果覺。決無
兩人。福智淺深。勢難一類。三乘同入法性。豈有二心。
但聲聞於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故成差別。
其猶長者見子。便識宜乎。即與家財。必待其成就大
志。自鄙先心。方乃付托。子既受其重付。其間立身成
名。不無操履。操履既成。便為後來之長者。如或懈怠。
欲克其位。必也難矣。


化城喻品



化城不實。寶所非真。為顯二非故說此喻。前品中許
三與一。將謂三假而一真。寧知一亦非實。一若是真。
何云等賜。等賜則誰得誰不得耶。良由三乘之人滯
小不進。故權譬化城。及乎出城。但曰寶所在近。不言
有處者。三一俱亡。指歸自心也。夫自心無朕無相。不
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若非托喻。何由發明。大通智
勝者。道無不包曰大。德無不被曰通。智軌人天曰勝。
皆自心之象也。此心大包無外。細入無間。無外故大。
無間故通。世出世間之法。由此出生。故曰智勝。華嚴
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
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一念普觀無量者。大通也。超
方便成十力者。智勝也。據此寧非自心乎。棗栢云。十
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
端。直言此心無時無處也。無時無處。非喻不明。故假
以無量無邊阿僧祇為譬。梵語阿僧祇劫。此云無數
時。非多多之無數。乃無數之無數也。恐人不信。復引
[001-0661a]
塵墨為喻。此豈思議限量可及耶。若以自心融之。則
非去非來。無時無處。無時故。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
彼久遠。猶若今日。無處故。十方各五百萬億國諸梵
天王。持花獻佛。東方者。則曰西方見佛。南方者。則曰
北方見佛。乃至上方者。則曰下方見佛。如是無時無
處。寧非大通乎。隨處見佛。寧非智勝乎。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者。若自心住於正位。則無可說法。故曰。
法佛不說法。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過十小
劫佛法乃現在前者。越於正位。以垂方便也。故曰。以
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又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
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大通智勝。一心也。十六
王子。八識也。識本唯八。各具事理。開為十六。名雖十
六。體惟藏識。以此識具含世出世間一切種子。能成
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故第一者名曰智積。心本無為。
識則無所不為。故為子所請。則三轉十二行法輪。是
開方便也。方便既開。應須導實。故曰。是諸大德聲聞
皆巳成就。亦當為我等。說阿耨菩提之法。此乃以識
觀心之象也。佛與說法。子得開悟者。以心轉識之象
也。內稟佛教。外化同學者。以王轉所之象也。內稟則
自利具。外化則利他成。二利既足。宜乎成佛矣。苟知
自心具足。則稟明於心。不假外求。雖不假外。不妨亦
有利鈍之異。利根者領會言前。則知成佛久矣。故有
過去成就者。其次者當下頓悟。故曰現前聲聞。再次
者未來當就。故曰來世弟子。此品所說。實由序品發
[001-0661b]
起。彼中彌勒睹瑞騰疑。文殊引古為答。明遠劫不離
一念。聲聞疑是菩薩之事。我等初心之人於此絕分。
定知巳之善根塵劫莫喻。以不知故。自生下劣。滯於
化城。如來權說寶所。破彼執情。化城若出。寶所無方。
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聲聞菩薩之
可分哉。


五百弟子授記品



前品喻明遠因。則知聲聞皆是菩薩。滿慈由此開悟。
是故經家連敘三事。以見其意。既知影嚮。故心淨踴
躍。讚佛希有。復作念云。佛德無量。我等言不能宣。我
等內祕外現。深心本願。佛所備知。當為宣說。故世尊
稱其三世佛所說法。皆為第一。明非聲聞。實是菩薩。
滿慈既如此。則知身子聞當作佛。心大驚疑。迦葉自
敘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莫不皆原後人之
病處也。且聲聞菩薩。但有二名。曾無二心。既無二心。
我等何獨二之。而非佛子乎。聲聞既不能自知為佛
嫡子。故諸菩薩內祕外現。起同事攝。此中備稱滿慈
成就廣大佛事者。實啟內祕外現之意也。由內祕則
因行深遠。故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由說法獅子吼。發
明無漏。故佛號法明。以說法利廣。故以恒河沙等三
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宣明正法。使眾生進善退惡。
善成故感七寶為地。惡除故感無有山陵。乃至無有
女人婬欲等。去惡純善。故人天交接。得大神通。同佛
相好。似說人天乘。有無量那由他菩薩。似說大乘。聲
[001-0661c]
聞不可算數。似說小乘。缺辟支佛乘。乃文略耳。千二
百人咸欲得記者。亦如遇王饍而希王勑也。同號普
明者。同因四諦發明也。三乘同觀四諦。各得稱悟。是
知四諦為三乘之端首。先記陳那者。以其初解四諦
也。佛許千二百。而別敘五百者。五百在會。其餘在外。
故曰。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前迦葉等。解佛隨宜
說法。故引窮子為喻。如庫內珍財。元我故物。良由下
劣不能即認。勞他長者。方便誘引。種種調攝。經二十
年。始知應分。義似疎迂。此中喻以衣下寶珠。本非外
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貧窮。更覺親切。衣下庫
中。似分優劣。舊說佛為十六王子。代講法華經時。種
大乘種。是繫珠。今與授記。即示珠。此但知教門大途。
不解自巳活計。昔者南嶽參六祖。祖問曰。何處來。曰
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嶽不知對。經八年後。乃
白祖曰。某甲道得也。祖曰。汝作麼生道。曰說似一物
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不。曰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
得。祖曰。如是如是。一繫一示。秪在八年。復有即繫即
示者。如大珠和尚參馬祖。祖問曰。何處來。曰越州來。
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
拋家散走作麼。珠曰。那個是某甲自家寶藏。祖曰。即
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珠領其旨。復有不曾迷背。日用現前。任運自在者。如
仰山見東寺。寺問曰。汝是何處人。山曰。廣南入。寺曰。
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是否。山曰。是。寺曰。此珠如何。
[001-0662a]
山曰。黑月即隱。白月即現。寺曰。還將得來麼。山曰。將
得來。寺曰。何不呈似老僧。山曰。昨到溈山。亦被索此
珠。直得無言可對。無理可伸。寺乃肯之。如此則何必
遠求曠劫。迷背自心。若能直下承當。原從本得。苟執
教道為然。阿誰不名迷背。


授學無學人記品



阿難是佛之弟。羅云是佛之子。授記居於後者。自外
而內。自疎而親。以顯先人後巳。平等之至也。二人之
記。劫國莊嚴壽命眷屬。皆出菩薩之上者。明其因深
也。阿難與佛。同時發心。不取速證。堅誓護法。羅云於
佛佛前。示為長子。密修梵行。欲啟其滯小聲聞。宜乎
記居菩薩之上。二人同時得記。劫國壽命皆等者。以
顯解行同時也。阿難持佛法藏。持法必得解。羅云行
密行。行由解生。故亦為彼佛而作長子。行起解亡。故
彼佛滅後。羅云成佛。以解發行。以行成解。二者相資
之象也。前身子上根。迦葉等中根。千二百下根。解行
居於三根之外者。實由之而統攝也。二千有學隨後
得記者。三根為聖。二千為凡。若聖若凡。解行統之。故
居其中。夫解行皆自心之本有。非從外來。既信自心
成佛。其誰不發解乎。既發解巳。其誰不修行乎。所以
解而不修。證果自遠。即解即行。得在剎那。身子龍女。
遲速自見。


法師品



前記一類聲聞。攝機未普。此中廣記八部人非人等。
[001-0662b]
被益乃圓。又前七品。以過去聞法受持修行供養。意
在得記。此品現在未來聞法受持修行供養。意在弘
經。故標名法師。前於佛在世時。聞法受持。師勝故弟
子亦勝。此中佛滅後。聞法受持。在人則有聖凡之優
劣。在法元無先後之二心。故等皆與記也。具足受持。
與一句一偈。約文似有全缺。約義則無差殊。故等是
如來所使。是使者非從小功德來。巳曾供養十萬億
佛。成就大願。憫眾生故生此人間。故於未來當得成
佛。一切世人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敬
其主則及其使。使托主威。慢使愈於慢主。故佛前罵
佛。其罪尚輕。毀謗持經者。其罪更重。夫此經者。即自
心也。諸佛初中後說。莫不指歸自心成佛為本懷。若
聞自心成佛。如來現在。猶多怨嫉。如身子乍聞疑佛
為魔。心懷驚怖。況滅度後。聞說而不謗乎。苟能自信
不疑。雖未即證。巳勝三乘。成佛不遠。如見濕土知水
必近。勝彼高原也。然自信猶易。為人更難。故囑其當
具如來三事。葢一句與全文不異。竊論與弘演無差。
處此惡世。不無依仗。如不輕弘經一句。四眾以杖木
瓦石而打擲之。猶避走遠住。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
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具三事故。用彼較此。知為
緊要。


見寶塔品



前文假言托喻。一一皆指當人自心。猶恐不信。高推
聖境。自甘絕分。故借多寶現塔為證。寶塔者。即色身
[001-0662c]
也。塔中佛。即真心也。高五百由旬者。竪超五位也。縱
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橫出二十五有也。從地湧出者。
從無明地湧出也。住在空中。則上不依天。下不着地。
依實相中道而住也。實相之理。無相而無所不相。故
不碍其種種莊嚴。欄楯即法空座義。龕室即慈悲室
義。幢旛乃錦繡所成。柔軟飄揚。即忍辱衣義。三者皆
自心之德也。亦不妨其雜善莊嚴。故如瓔珞寶鈴。即
四辯高懸。弘宣妙法也。法音廣布。則德香遠聞。故四
面皆出旃檀之香。忍難弘經。以慈為首。如旛之有葢。
慈忍必多功德所就。故以金銀瑠璃等合成。四生之
類。具有此心。故高至四天王宮。各修白業。莊嚴此心。
故天雨白花。供養寶塔。一切異類。莫不共嚴此心。故
復有天龍八部等。以興供養。塔之出聲。如身之有聲。
讚歎釋迦。如口之說法。大樂說啟請者。即大辯弘宣。
論明自心也。寶塔中有全身者。即眾生具有如來智
慧德相也。過去者。言前也。東方者。動處也。言前則靜。
東方則動。此心非靜非動。故復過無量千萬億阿僧
祇世界也。實相心寶。清淨無垢。故國名寶淨。清淨實
相。出生一切法寶。故佛號多寶。作大誓願者。發心弘
經也。滅度之後者。獲證實相也。遠證說法者。得遂本
願也。四眾欲見全身者。希冀開示也。令集分身者。收
攝妄心也。三變淨土然後多寶出現者。妄盡覺圓也。
二佛同處塔中者。權實融會也。大眾俱住空中者。同
證實相也。既凡有說法花處。皆往證明。豈不證前。授
[001-0663a]
記皆自心之應分。而非外與耶。昔有僧趺坐橋上。聞
二鬼相語。一鬼曰。明日幸有人來替我。一鬼曰。其人
何若。曰戴鐵帽者。僧聞而候之。見一人冐雨頂鍋。往
橋下濯足。僧語其故而止之。鬼恨曰。何等禿物。破我
好事。誓欲害僧。僧歛念入定。鬼曰。恠哉。何以但見寶
塔。不見其人。良久僧作念云。鬼必去矣。鬼曰。來也來
也。僧復歛念。如是者三。豁然大悟。時人目為鬼逼禪
師。以是而推。則知予言寶塔即色身。非無據也。且一
念歛。非唯鬼不能見。便是佛亦焉窺。日用可以親驗。
何須塵劫追求。不解安心。勞他諸佛多方開示。本師
於此明白顯露。無復覆藏。宜當深信。如是證成。能事
畢矣。故偈文中。廣明此經難持讚歎持。經之人。以啟
流通之意。


提婆達多品



前品中殷勤勸發諸比丘忍難弘經。欲其慧命不斷
故。雖有弘經之人。無求法者。弘之何益。故引輪王求
法。以啟末世之心。且輪王者。人中之主。尊貴無雙。尚
乃捨其憍慢自在。有說法者。甘為奴僕。承事供養。降
斯以下。其誰不當求法乎。然求法之要有二。一者。不
得觀其行業。二者。不得觀其種性。不觀行業者。如提
婆達多。是佛積世惡友。而佛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
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乃至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
度眾生。此乃處逆為順之象也。舜稱大孝。父母成之
也。仙人忍辱。利王成之也。松栢之操。在霜雪之嚴。刀
[001-0663b]
劒之利。在砥石之堅。木因匠鑿而成梁棟。金由火烈
而獲精純。情與無情。莫不皆由逆緣而得成辦。故曰。
善雖易為而難昇。惡雖難處而易就。在智者之善觀
耳。所以永嘉云。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
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由是而推。佛從提
婆聞法者。在逆緣也。由以逆緣。成就人之菩提。故成
佛時號曰天王。以威勢逼人。如天王之自在。故世界
名天道者。猶秋天肅殺萬物。而萬物借之發生。亦逆
緣成就之義。如來雖作狀頭。實在勸誡後人也。葢後
之求法者。多因逆緣而退。如身子乞目等。若能處逆
常順。則無法不為知識矣。不觀種性者。托龍女以明
其事也。多寶乃實相之體。智積乃實相之用。白佛欲
還本土者。攝用歸體之象也。釋迦不許。當與文殊論
明玅法者。不廢大用之象也。文殊與無數菩薩。俱從
大海湧出者。智行皆依心海出生之象也。既等從心
海出生。何聖凡之可間。人龍之可分耶。以不可分故。
即彼龍類而修菩薩行。且龍乃異類。女非男子。八歲
非耆德。剎那非久修。一念獻珠。便得成佛者。明解佛
性也。成佛必於南方者。南為離。離中虗心之象也。虗
心無證。而無所不證。故相好神通。皆依之而成就。四
眾皆為禮敬者。所謂不揀種性也。龍女一念獻珠。便
成正覺。我等豈可自棄而不信乎。


持品



因寶塔品深讚持經之人。提婆品又誡求法者。當盡
[001-0663c]
其誠。故藥王等二萬菩薩。深體佛意。發願持經。雖末
世眾生剛強難化。我等起大忍力。何患其弊惡上慢
嗔濁諂曲耶。復有五百聲聞八千有學。雖得授記。忍
力未充。故誓願於他國持經。波闍波提比丘尼。執昔
權教。自鄙女身非是法器。雖聞聲聞得記。猶疑絕分。
今見龍女成佛。方乃發起是心。希望授記。佛故斥云。
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巳授記。彼時巳是不揀男女。
何所不明重復思慕耶。佛號一切眾生喜見者。波闍
波提。此云大愛道。以其因中愛道。故得果時人亦喜
見也。耶輸陀羅成佛號具足千萬光相者。以其為菩
薩妻故。妻表法喜。具足千萬光相者。法喜之象也。前
藥王等菩薩。發願此土持經。五百聲聞八千有學。誓
願他方持經。既有彼此。則不該徧。故世尊目視八十
萬億那由他菩薩。意在周遍弘持也。既欲弘持。何不
明勑。須自發心方乃親切。是以諸菩薩敬順佛意。作
獅子吼。發願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經
也。


安樂行品



前藥王等菩薩。發願末世忍難持經。既有能忍之心
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無難。不若遠嫌疑知忌避。
使其無難。則無忍可忍。便得安樂矣。菩薩行處。即前
三法也。住忍辱地。即忍辱衣義。柔和善順等。即慈悲
室義。於法無所行等。即法空座義。菩薩自行安樂。雖
不求人知。自然人懷其德。崇仰親近。人既親近。易生
[001-0664a]
他事。故繼之以親近處。令知所擇。不墮諸難也。近國
王等。則易生憍慢。近外道等。則易長邪見。近造世俗
文筆等。恐妨正行。近旃陀羅。恐起惡心。近聲聞。恐落
小乘。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應親近。閑處坐禪。觀
諸法空。是應親近。此修身業也。末世知識順行逆行。
成就眾生不可思議。大小之教。權實抑揚。各順時宜。
故皆不應說其過失。有問難者。但教大乘不以小答。
此修口業也。嫉妬勿干於懷。輕慢勿經於心。長短勿
形於念。隨順三乘。稱機說法。不惱不疑。上求下化。不
惱則不說其放逸懈怠。不疑則不說其不得種智。上
求則於如來生慈父想。菩薩生大師想。下化則平等
說法不多不少。此修意業也。上雖備修三業。而專在
自利。下乃別修慈悲。專在利他。修大慈故。於在家出
家人中。等心說法。令獲利樂。修大悲故。於非菩薩不
信人中。立誓說法。令得解脫。然此安樂法。開則四行。
合惟悲智二種。成就悲智故。為四眾等供養恭敬。諸
天等隨侍護衛也。此經即是微妙自心。諸佛所宗。故
喻如輪王髻中之珠。三乘賢聖分證自心。未盡其玅。
如賞賜諸物。凡夫一念自信。便得授記。賢聖生疑。如
王之眷屬驚恠。自心是佛。乃諸佛第一之說。自心成
佛。於諸說中。最為甚深難信難解。如來現在。猶多怨
嫉。況滅度後。闡提之輩。不生怨謗。而作障難耶。能修
如是四種安樂。則日用四眾敬仰。夢中見諸妙事。何
患其剛強眾生難化。菩薩行難行哉。
[001-0664b]


從地涌出品



他方菩薩欲護持此經。而佛不許可者。以表權教方
便也。權教中安立。名相繁多。故過八恒河沙數。方便
名相。皆名外境。有外境則有內心。能所對待。豈能護
經。是故止之。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者。
即是六根。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者。即六
根互用。各具多功德之象也。楞嚴云。若非六根互用。
則汝無始妄想根本。何由拔除。是知護持此經。在自
巳六根互用也。從地湧出者。亦是從無明地湧出也。
依下方空中住者。六根俱依實相中道而住也。又下
方者地也。地乃坤之象。坤為柔道。即柔和忍辱義。上
為天。天能覆物。即慈悲普覆義。空中即諸法空義。自
巳六根具足三法。故能護持此經。非外境所能護也。
菩薩自六萬至四三二一者。無量為一之象也。單巳
無眷屬。其數轉過上者。一為無量之象也。空中住者。
住中道也。以中道不碍權實。故各詣虗空禮二世尊
足。依權實則不廢應化之事。故復向化佛作禮。明悟
自心。在破無明。故地皆振裂。而從中湧出也。無明既
破。則剎那超於五陰。故五十小劫。大眾謂如半日。承
自心知見。了證根塵皆即實相。故見諸菩薩徧滿虗
空。菩薩雖廣多無數。不出四種安樂。而為首領。身居
三業之先。故名上行。口能說法。言有方分。理無窮盡。
故名無邊行。既證自心染污之意。以獲清淨。故名淨
行。安立一切眾生。非大悲不可。故名安立行。菩薩敬
[001-0664c]
問安樂。世尊還以安樂為答者。證前安樂自護之意
也。次問眾生易可化度。世尊亦答以易化度。復云世
世常受我化者。密顯壽量之意也。菩薩聞說眾生世
世受佛所化。則知易可度脫。故發隨喜之心。彌勒與
八千恒河沙菩薩。於序品中。雖悟古今一念。但知因
心如是。將謂佛果定因修得。不知成佛巳在久遠。故
生疑請問。化佛侍者。亦各生疑白佛者。以表方便智。
果德本壽非方便所預也。佛告云。彌勒巳問汝等因
是得聞者。此事唯等覺智乃可導達也。佛將明示遠
本。先堅其信。故誡令被精進鎧發堅固意。汝問此諸
菩薩是誰教化。從誰發心。宣何佛法。是我教化。從我
發心。宣我道法。汝問居何國土。即此娑婆世界。汝問
從何所來。從下方空中而來。汝問受持何經。於自性
經讀誦通利。汝問我何不識一人。此諸菩薩不樂在
眾多言多語。常樂靜處。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故。又此
菩薩皆寂光實相。非心識所知之境也。前云。二萬佛
所教化身子。塵點劫前。代講法華。其彰教化之遠。明
白如是。何故彌勒復執近跡。以難遠本。葢前文發明。
一往在因。今此問難。專在於果。良以三乘之人。秪知
歷因長久。不知本來成佛。歷因修證。在報身。本來成
佛。在法身。前在歷因修證。故有三車一車之譬。此中
開跡顯本。故以父少子老為喻。報身近證。備具莊嚴。
故言少。法身本然。不屬生滅。巳具斷德。故言老。子住
寂光。父居報土。故三乘不識一人。如來於此開顯寂
[001-0665a]
光與報土無差。故言即此娑婆世界之下。法身與報
身一體。故言是我之所教化。此品開跡。下品顯本。惟
跡與本。不出自心。心滯遠因。則曠劫難為成辦。心能
頓悟。則成佛塵點劫前。故曰未離兜率巳降王宮。未
出母胎度人巳畢。


如來壽量品



彌勒據伽耶近跡。以難其本。如來據寂光本果。以破
其跡。欲令後之學者各悟本分。以絕外慕。故父子開
廢不同。將顯本果。而復三誡者。良以此法深奧難信
難解。故重重誡勉。以堅其信也。彌勒等領佛之意。故
亦三復啟請。世尊先領其難。次顯其本。故言汝等皆
謂我成道近在伽耶。安知我實成佛久遠塵劫莫喻。
又汝等但見我在於伽耶成道。而不知我於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祇國成道說法利益眾生。跡尚不知。
何況其本。如是垂跡。非獨於我。諸佛亦然。是故我說
然燈佛等過去成佛。今巳滅度。皆是權唱其跡。若論
其本。何曾越乎一念。既如此。何不直示本心而說權
跡。葢為本分自心。雖則人人具足。但以流浪日久。迷
背日深。致使根有利鈍大小之差別。如來普觀羣機。
隨所應度而調伏之。故有不同之名字眾多之教法。
乃至或示降生。或示出家。或現成道。或入涅槃。皆是
方便。方便元為導實。是故所說諸經。莫不皆令眾生
入於佛道。所以或說巳身或說他身等。皆實不虗也。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去來等者。謂如
[001-0665b]
來雖在三界。不同三界生滅也。若如來同於三界者。
則不能圓鑒其在世滅度生死退出矣。以其不同。是
故生死去來。在世滅度。若如若異。了鑒不謬。以圓鑒
故。明見眾生各具本體。為無明所覆。故有種種性欲
之不同。還復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權誘其心。令成。


佛子。然如來因中。修菩薩行。所成之壽尚且無量。況
本具果體之壽量乎。說有成道涅槃者。其猶良醫之
治狂子耳。如來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聰達。善知教典
差別之相。故曰明練方藥。能解眾生一切煩惱。故曰
善治眾病。三乘五性皆佛之子。故曰多諸子息。此方
機息他土緣熟。故曰以有事緣遠至餘國。佛既去世。
眾生稟受邪教。故曰飲他毒藥。既受邪教。增長執見。
流轉生死。故曰藥發悶亂宛轉於地。佛思救拔。還復
示生。如長者之歸家。四眾敬仰。如諸子之歡喜。隨順
古式。思演三乘。故曰依諸經方求好藥草。備詮三學
三德等法。故曰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諦審法門。為說
勸修。故曰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能依教修。便斷煩惱。
出離生死。故曰速除苦惱無復眾患。服藥病愈者。現
前成就之輩也。雖喜不服者。上慢懈怠之流也。衰老
死至者。涅槃時近也。留藥遺教者。囑令結集也。復至
他國者。分應餘方也。遣使還告者。菩薩唱滅也。子聞
憂惱者。四眾哀慕也。心悟思服者。依教修行也。病愈
父來者。惑斷理顯也。諸子徒見父之往來。自生悲喜。
安知父不曾死。此明眾生但見跡而忘其本也。當知
[001-0665c]
父即真心。諸子即識想。真心本自不動。識想妄見去
來。妄見若空。則始終不離當念。直下自信。我等成佛
多時。如不承當。徒自歸功於佛。


分別功德品



大會聞佛壽命長遠得大饒益者。各悟自心本具壽
命本來成佛之意也。世尊印其所得不謬。故招告彌
勒。而宣說之。由聞本壽。洞悟三世一念。則知法法無
生。故得無生法忍。聞佛本壽。悟知一切從本出生隨
宜演說皆入一乘。故得聞持陀羅尼門。了達一乘。則
洞明差別。善答問難。故得無碍辯才。融會差別。皆一
自心。如海之漩澓。百川眾流皆成一味。故得旋陀羅
尼既悟自心。則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本以來。不
出不沒。故轉不退法輪。悟諸差別本一自心。不垢不
淨。故轉清淨法輪。此敘其現前實證功德。自八生而
至一生。敘其將來當得菩提。復敘其八世界微塵數
眾生皆發菩提之心者。是知一悟自心。雖成佛有遠
近之不同。決定不墮聲聞緣覺矣。前文開權顯實。意
在跡故。授記身子以及學無學二千人成佛。必曰過
無量阿僧祇劫。其數則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此中
開跡顯本。意在本故。敘諸菩薩實證功德。成佛祗在
一生八生。其眾則有世界微塵數。三乘之人。莫可思
議。較其優劣。不啻天淵。如是法利。世所罕聞。故天雨
寶花以慶之。又表大眾皆獲玅因。花散獅子座上諸
佛者。化佛乃自心所變。表法法皆具本壽也。并散塔
[001-0666a]
中本師及多寶者。表此本果具現權實也。亦散一切
菩薩及諸四眾者。表凡聖同獲是法也。雨香鼓樂散
衣散寶者。頓悟自心具足眾德之象也。瓔珞徧於九
方者。表九界眾生皆具此德也。菩薩執持旛葢至於
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諸行之上也。前跡門中授
記。必須具行六度方得成佛。此本門中。一聞壽命長
遠。便獲勝利。具足慧度。超彼八十萬億那由它劫行
五波羅蜜功德者。以顯本門殊勝也。何以一聞本壽。
便獲如是利益。少解言趣。尚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
廣聞而不得是利耶。自持教他是慧。備修供養是福。
二事具足。便同佛德。是故能生一切種智。略解言趣。
既得如此。若能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則知佛身本無
去來。故見靈山一會常在娑婆。不異華藏。故見其地
種種莊嚴。然此經。佛在世時信之者猶易。滅度之後
信之者更難。是故但不毀訾。起隨喜心。便為深信解
相。經是諸佛法身。故受持者。即為頂戴如來。經即一
體三寶。故供養者。即為巳起塔寺僧房。此雖約理。理
不違事故。又明持經者兼行六度。復造僧坊等。理事
既備。成佛秪在剎那。故言疾至一切種智。巳趣道場。
近於菩提。如是之人。四威儀中。同佛受用。安得不起
塔散華而供養之。


隨喜功德品



前品但明聞如來本壽。及略解言趣深心信解之功
德。未及如來滅後。聞經隨喜。轉為人說。勸人住聽。故
[001-0666b]
此重明也。第一人即如來。第二人即佛弟子。第三人
即像教法師。第四人即會下徒眾。第五人即道路傳
聞。如是展轉。至第五十。所傳既遠。所稟愈薄。尚超世
間二乘。何況最初者乎。且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非
止一國。十二類生。非一人道。滿八十年。非一日一月。
復令得聖乘。非獨世間之樂。如是財法二施。巳不可
思議。猶不及其第五十人聞一四句偈隨喜功德者。
葢此經即是自心。能信自心。成佛。雖未即證。巳超世
出世間遠矣。自心即一佛乘故。須臾聽受。即得上玅
車乘。心為萬物之主眾法之王。故勸人坐聽。分坐令
坐。即得梵王帝釋轉輪聖王所坐之處。勸人往聽。得
與總持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乃至六根淨玅。見
佛聞法者。勸人必稱讚玅法。宜其獲報如斯。且須臾
聽受。不及長時。分坐令坐。勢難終席。勸人往聽。未若
親聞。而功德如是者。以劣顯勝也。劣既如此。勝則可
知。是故不輕菩薩。力難弘演但持一句。所謂汝等皆
當作佛。自持勸人。因超沙劫。疾至菩提。隨喜功德。豈
人天二乘福田可比耶。


法師功德品



前文三根領解。廣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記。堪為
人天摸範。故但標法師。此中隨喜功德。巳超凡聖。若
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巳獲六根清淨。故繫之
以功德。若然者。阿羅漢巳得六通三明。亦名六根清
淨。云何不及隨喜功德。由羅漢在果。持經在因。故彼
[001-0666c]
雖具足神通。躭著三昧。為果所縛。不肯淨佛國土教
化眾生。持經者。始獲圓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與
羅漢果齊。則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議也。或曰。既是因
心。世間頗有如是之人不。曰實有是人。媿予識淺不
能博記。又無聖智圓鑒。姑以所聞。略引一二。以釋子
疑。如離婁見隔山蟻鬬。即是眼根。文姬壁外聽其斷
絃。即是耳根。龍樹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孔明能
辨涪水。即是舌根。圖澄掌現軍旅。即是身根。康節遙
讖未來。即是意根。曰是等不聞持經而得。適巳言之。
媿無聖智圓鑒。安知其前生不持經乎。汝但諦信佛
言。必非虗謬。


常不輕菩薩品



前明隨喜一句。功超二乘。讀誦受持。六根清淨。未審
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輕為證。即是以人證
法也。常不輕有二。一是不專讀誦。但持一句。勸人得
獲六根清淨者。一是自心頓悟之象。謂一念未生巳
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當成佛。不敢輕慢也。何以
知為自心頓悟之象。此品首言持毀功過。次言過無
量無邊不思議阿僧祇劫。豈非明此心過去無始不
可以時數限之耶。佛號威音王者。豈不云此心無音
之音。威莫大焉。其自在如王乎。譬如天道。發生則普
天下發生。肅殺則普天下肅殺。不令而行。不言而信。
以天地無音。世間稟其威令。以齊其化。寧非自在乎。
自心實相亦復如是。若以文字語言詮量。則前後古
[001-0667a]
今。聖凡邪正。是非人我。不可勝言。安能齊致其化。以
其無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實相之理。無言不
礙於言。故亦以三乘教化。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劫者。無言之理。不落階級。逈超四十位功德也。
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塵數者。無數之數也。威音王之
教。徹今徹古。無法不是。豈數量可限耶。復有佛出亦
號威音王者。第二義門也。雖第一門中無有言教。不
妨於第二門頭權立言教。假說一乘。開示悟入也。如
是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者。從一乘方便。開出二乘
差別也。最初威音王如來滅度於像法中者。像法即
是言教。言教興則實相泯。故言正法滅。實相既泯。眾
生競執言教。故曰。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不輕菩薩
憫彼競執言教。不能達本離言。直指實相自心人人
具足本來成佛。故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皆
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以其直示。故不讀誦經典。但行
禮拜。四眾堅執言教。聞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惡口
罵詈。杖石打擲。而菩薩猶高聲告報。其慈悲之心。何
其切乎。比丘臨終。具聞先佛之法。及得六根清淨者。
證人空也。得人空則出分段生死。故言命終。重增壽
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者。重修二觀破法執也。法執
既破。則權實並行。隨宜演說。故四眾皆悉信伏也。命
終得值二千億佛者。證法空也。得法空則出變易生
死。故復言命終。了達二空。善解權實。當近三智。故所
值佛號日月燈明。如是圓明三智。不出權實二種。故
[001-0667b]
有二千億數。既近三智。則能悲智兼行。慈悲利物。如
雲之自在。智慧破惑。如燈之除暗。王亦自在之義。故
復值之佛號雲自在燈王。為眾說法得六根清淨者。
前證人空離有而空。故單言清淨。此證法空即有而
空。故言常眼。不爾便有重疊之過矣。供養如是若干
諸佛者。指前諸佛。皆是自心也。故寂音云。供養親近。
即隨順觀照義。當知威音王。即自心離念清淨義。日
月燈明。即自心三智圓明義。雲自在燈王。即自心悲
智雙運義。漸漸消歸自巳。故曰。常不輕者即我身是。
據此則知。予言頓悟自心之象。非為妄誕。能信自心
是佛。雖未即成。不久當得。故曰。我因受持讀誦此經
疾得菩提。彼四眾等。堅執言教。不信自心。然於自心
無減。是故雖多劫不值三寶。墮於地獄。猶得值遇不
輕而成菩提。豈非還悟自心而得成就耶。雖以惡口
罵詈杖石打擲。亦因毀罵而種其因。如人嫌旃檀樹。
惡心斫伐。因伐樹故。香氣隨身。故知自巳真心無始無
終。在聖不增。處凡不減。猶若虗空。求之不可。逃之不
可。佛知此故。引例發明。若悟自心。則知佛元不對佛說。


如來神力品



千世界微塵等菩薩。即法界眾生也。因聞不輕所告
汝等皆當作佛。十界同悟一心。故從無明心地湧出。
自既開悟。憫其未聞。故發願持經也。於佛滅後。而云
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者。分身即諸經教。乃如來
言說法身也。末世眾生。德薄垢重。邪見橫生。正法便
[001-0667c]
泯。故言滅度。菩薩悟知自心玅法人人本具。故發願
弘持。令斷邪見開悟自心也。千世界菩薩發願弘經。
而世尊於舊住娑婆世界菩薩。及四眾前現神力者。
意在彼此周遍流通也。舌相上至梵天者。竪窮三際
也。毛孔光照十方者。橫遍十方也。如是竪窮橫遍。不
出一心。故此囑累遞相轉勸。各各弘持。無令斷絕也
此法非獨我今如是。十方諸佛放光囑累。莫不皆然。
前方便品引十方諸佛共證此心。此中十方諸佛共
囑此心。始終一貫也。時不踰席而滿百千歲者。神力
不可思議也。彈指謦咳之小音遍徹十方者。微芒顯
發。皆彰玅法全體也。玅法顯現。必破無明。故地皆六
種震動。眾生為無明所覆。根量迷局。不能遍觀。無明
既破。則能圓照法界。故見此土無邊化佛釋迦多寶
菩薩四眾等。在會既悟。憫及遠方。故諸天空中告報。
眾生聞巳。各各皈依稱名興供者。開悟自心。發起玅
行也。以此微因必趣佛果。故供養之具。變成寶帳。遍
覆諸佛之上。無明破則自他不隔。故十方世界通達
無礙如一佛土。既悟自心。能事巳畢。時堪囑累。故告
上行菩薩等。然此玅法不可思議。是故我及諸佛。以
如是神力。經無量劫。讚其功德。莫能窮盡。以要言之。
不出四種。一切所有之法為總。一切自在神力。即是
般若。一切秘要之藏。即是解脫。一切甚深之事。即是
法身。如是之法。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應當
一心受持。
[001-0668a]


囑累品



以右手摩菩薩頂者。右為正。摩頂乃安慰之意。顯此
法正順解脫也。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難得
菩提之法。即是微玅自心。此心難信難解。欲令大眾
咸悟此心。故曰。今以付囑汝等。大眾既悟。亦當普及
未來眾生。故曰。一心流布廣令增益。而復三摩者。重
重付托。顯此法罄盡無餘矣。如來有大慈悲等者。慈
能與樂。悲能拔苦。與樂故。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
智慧自然智慧。拔苦故。眾生不信。於餘深法中示教
利喜。無慳悋故。不揀親疎。普欲令聞。無所畏故。不懼
魔外。大聲付囑。佛心如是。汝等亦當仰學如來。勿生
慳悋。於未來世。廣為眾生演說此經。便為報佛之恩。
諸菩薩深體佛心。故亦三番領命。付托得人。法席將
罷。故令分身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分
身佛即方便緣起之法。多寶塔即真心實際之理。何
為緣起。謂諸法無性。從緣發生。如眾生迷於自心枉
受輪迴。佛說四真諦法。令求涅槃。生死若除。涅槃非
有。故如化城。二乘住於化城。如來權說一乘。指歸寶
所。化城若出。寶所亦空。故曰在近。為大根人。直說六
度法。由慳貪而說布施。毀禁而說持戒。嗔恚而說忍
辱。懈怠而說精進。散亂而說禪定。愚痴而說智慧。是
謂從緣而起。若慳貪破。則施無所施。毀禁除。則戒無
可持。嗔恚息。則忍無可忍。懈怠忘。則進無可進。散亂
滅。則禪定自無。愚痴空。則智慧不有。故曰各隨所安。
[001-0668b]
如楞嚴云。明還日輪。暗還黑月等。若了緣起無生。則
本際不動。故曰還可如故。然分身各還。而多寶如故
者。即楞嚴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
誰。所謂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如來如是付囑。菩
薩如是弘持。我等亦當如是領悟。若宛轉消歸。多寶
即我全身。從容會合。化佛元非外法。大心承受。剎那
便可成褫。小見狐疑。窮劫莫能返本。


藥王菩薩本事品



人法二空。是菩薩之本事眾生之藥王。眾生取著二
見。執病橫生。菩薩示修二空。破其堅執。故得此名。宿
王華者。由宿命智發起過去因行。自在行持。是故還
以藥王之本事為問。二執繁重難破。故言復有無量
難行苦行。如此則宿王華明見不謬矣。欲令眾生知
本事故。假興此問。佛號日月淨明德者。人空智破惑
未盡。見不明了。如月照夜。法空智破惑無餘。見乃了
了。如日照晝。二智圓照。二執雙消。名淨明德。圓證二
空。則三世性亡。故過無量恒河沙劫。乃有是佛。二智
雙運。故菩薩聲聞為其眷屬。如是二智。一念頓圓。非
前非後。則逈超四十二位。故佛壽四萬二千劫。二智
明則遠離染污。故無女人惡道。染污離。故感寶地寶
樹乃至旛帳瓶臺皆悉寶成。夫淨明德者。非離染有
淨。即染而淨。故為大眾說法華經。菩薩號一切眾生
喜見者。二乘之人離染求淨。故為佛所呵。菩薩所輕。
眾生不慕其德。菩薩聞法華即染即淨之理。善解隨
[001-0668c]
宜說法。稱根與益。是故一切眾生之所喜見也。滿萬
二千歲者。修十二緣觀。了證假我。隨類出生。故得現
一切色身三昧。以神力雨香雨華供養。不若以身供
養者。若我執未亡。則是非對待。我空則一切不立。是
故雖能如是供養。不若身供為勝。我執堅固難破。須
修十二緣觀。兼行六度。故以六香表六波羅蜜。前萬
二千歲。是流轉十二因緣。流轉則不礙出生。故得現
一切色身。此中減萬為千。是還滅十二因緣。又以三
十七品為助。故以香油塗身。天衣纏身者。內被忍辱
之力也。灌諸香油者。外托諸佛功德也。如是內仗外
托。則我執頓空。真智顯露。故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
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
養。世間諸物供養皆不及者。成前不如以身供養之
義。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巳後其身乃盡者。以我空智
觀十二因緣。了不可得。我執方空。我執空則出分段
生死。故曰命終。法執未空。未度變易。故還於本國化
生。變易潤生。依淨功德。不同分段依於愛染。故父名
淨德。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乃至我今當還供養
此佛者。顯果地不動。三世性空。因有去來。生死宛爾。
所以為法華流通之旨也。二乘執身有我。有生死可
出。有涅槃可證。菩薩然身。以顯其執為謬。若實有者。
如我然身。誰出生死。誰證涅槃。外道執身無我。一死
斷滅。不復更生。如我然身還復化生。豈是斷滅。楞嚴
中。波斯匿王以比量。比知自身決定滅盡。世尊亦以
[001-0669a]
比量。令其悟觀河之見本不生滅。未若此菩薩即以
身示生滅不生滅。皎然明白。是故為人天之藥王也。
白父還往佛所者。以因趣果之象也。佛見而即唱滅
者。因成果滅之象也。如穀麥等種子。芽現則種亡。以
明滅即不滅之義。菩薩悲感懊惱者。悲則悲世眼滅。
感則感佛心傳。故收取舍利。起八萬四千塔。令人敬
仰報佛之恩也。雖作如是供養心猶未足者。法執未
空。如是供養。皆是世間有為之相。未若出世無為之
法。故曰未足。然百福莊嚴臂者。破法執之象也。法有
軌持。如手能提捉。故上破我執。依十二緣觀。故言千
二百歲。此中二種法執。依第七識。欲破此執。須空第
七識。故言七萬二千歲。二乘六識雖空。七識全在。不
信有第八識。即執此識以為涅槃。既破七識。則八識
現前。了知此識。具含世出世間一切種子。人人皆可
成佛。故令無數求聲聞眾。發菩提心。得現一切色身
三昧也。菩薩人天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者。事度菩
薩與天人等。修有為行。是其本務。今有為既破。似缺
一邊。故言身不具足。菩薩意曰。我捨有為而入無為
者。為求一切種智也。種智之中。無為而無所不為。故
曰。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虗。令我兩
臂還復如故。以顯但破其執不破其法也。二執除則
無明破。故地皆震動。二空證則功德顯。故天雨寶華。
然身然臂。破二執證二空。豈聖賢之事耶。勿作是念。
當知是汝等之藥王。故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今藥
[001-0669b]
王菩薩是。且無明眾生全具。三乘分具。如來全破。三
乘分破。後之修道者。縱不能如如來全破。亦當如三
乘分破。例如未能如菩薩燒身燒臂。但能然手指乃
至足指。勝於國城妻子等供養。今人不解。以為實事。
燒臂然指者有之。若破無明斷煩惱。未見其人也。若
非如是一指微功。何能超世界眾寶國城妻子耶。以
其破無明故。以大千世界七寶。供養諸佛賢聖之功
德。不及持此經一四句偈。此經直指自心見性成佛。
是諸經王。故喻如海為諸水之王。須彌為眾山之王。
乃至佛為諸法之王。眾生聞此經。無不獲益。故如寒
者得火。裸者得衣。乃至如賈客得海。聞此經無惑不
破。故。如日如炬。能除諸暗。復明書寫供養此經。佛智
不能量其功德。聞藥王本事品。亦得無量功德。女人
聞此經。即得往生西方。不為貪欲所惱。如是等重重
深讚其功德者。意在流通。所謂顯玅勸持也。古德云。
百川眾流。至海為極。森羅萬象。至空為極。一切賢聖。
至佛為極。一切萬法。至心為極。心也者。總持之大本。
萬法之弘源。世尊喻此經。為海為佛。予言此經即是
自心。例而推之。必非虗妄。


妙音菩薩品



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由持法華經。得現一切色身
三昧。即是身根。身根雖證。未睹其相。此菩薩得解一
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即是舌根。故此繼之以示其相。
葢現身必說法。說法必現身。不相離故。身相當如。猶
[001-0669c]
日輪昇天。而見者自異。或見在海出。或見在山出。或
見在屋頂。或見在平原。或愛明淨。或厭炎威。如是等
有無量差別。豈日有如是耶。身舌本一。由羣機異。說
現無方。故曰。或現梵王帝釋身等。而說是經。佛放大
人相肉髻光明者。表此心為無上頂法也。及放眉間
白毫相光者。表此心從無為中道湧出也。光照東方
百八萬億諸佛世界者。東為動方。眾生一念心動。則
具百八煩惱。聖人了達即動非動。超百八煩惱。而證
清淨實相。故曰。有世界名淨光莊嚴。佛號淨華宿王
智者。即此遠離百八煩惱。為實相之淨因。以如是因。
發起宿智。於諸法中得自在故。光照彼國。玅音菩薩
稱其久植德本等者。所謂發起宿智也。因光照而白
彼佛欲來此土者。唱說弄引也。佛誡其勿生下劣等
者。誨以平等而觀。密顯釋迦示跡非實報也。以三昧
力化作八萬四千蓮華者。轉八萬四千塵勞。為八萬
四千法門也。塵勞染也。法門淨也。非離塵勞而有法
門。即塵勞而為法門。故曰蓮華。文殊見是而白佛者。
即塵勞而為法門。非根本智。莫知分齊也。文殊問其
善本功德。佛告以多寶為現其相者。玅音現蓮華。乃
塵勞法門不二之旨。塵勞法門。以實相為統攝。故惟
實智方能導達也。多寶告玅音者。以實招權也。玅音
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來者。帶塵勞而入法
門也。入法門必破無明。故所經諸國地皆震動。無明
砐則功德顯。故雨寶蓮華。作諸天樂。菩薩目如青蓮
[001-0670a]
華葉。面過百千萬月。乃至諸相具足者。出塵勞而證
實相。法報巍然獨露也。見佛而敘敬儀。復云我今欲
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者。多寶即實智。釋
迦即權智。玅音即權行。以權行方便。示有往來也。前
則彼土遙聞。明權實似遠而非遠。此則座下不見。明
權實似近而非近。前多寶相告者。以實招權也。此釋
迦示見者。以權導實也。多寶讚美者。智行相契也。前
則文殊啟請。此中華德重問者。華表因行。德即功德。
發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請。故問種何善根
修何功德也。敘其所依之佛。名雲雷音王者。雲表慈。
雷表威。二德具足。說法自在。故曰音王。玅音表行。行
依體出也。又行玅必因體玅。何以知然。如雷之寂然
也。一鼓而震驚百里。而百里之人。各各聞之不同。或
聞之而開悟。或聞之而修省。或聞之而生歡喜。或聞
之而起畏懼。以一玅音。巧逗羣機。豈非玅行從玅體
所出耶。由從玅體流出。故曰。汝但見玅音菩薩其身
在此。而不知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問
其三昧。則曰現一切色身。而八萬四千菩薩。皆得是
三昧者。所謂一證一切證。根根塵塵。皆入圓通也。作
佛事巳還歸本土者。明此玅行常不離其本智也。今
人徒見聖賢。成就神通三昧。生奇特想。不知其嚝劫
修行善根功德而來。以不知故不肯修行。是故世尊
說此玅行。以為流通勸發。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001-0670b]


前藥王是身根。玅音是舌根。此菩薩當其意根。此三
法眾生取著。則起三障。謂惑業苦。菩薩解脫。則轉為
三德。謂悲智行。藥王為智。玅音為行。觀音為悲。然智
行雖兼利自他。正利在自。慈悲亦自他兼利。正利在
他。故曰。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楞嚴中。惟敘入道。秪一
耳根。此中正敘功德。故兼慈意。惟此意根。具攝六根
功德。故獲如來二種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同一
慈力。二者。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同慈力故。三十
二應。十九說法。同悲仰故。七難。二求。十四無畏。前藥
王身根。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但標其名。未示其相。玅
音舌根。雖示其相。但顯慈化。未及悲仰。此中意根。慈
則說法與樂。悲則尋聲救苦。如此則身口意三。俱得
玅名。暗分優劣。同弘玅法。說法則惟在身口。拔苦則
六根齊應。故稱普門。何為普門。首標稱名則觀其音
聲皆得解脫。非普應乎。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者。見覺
屬火。火屬心。心緣外境。則能所成敵。故被所燒。一念
反觀。心空境寂。故不為燒。昔者靈潤法師。同眾遊山。
見野火迅飛而來。同行者勸避之。潤安步如常。曰心
外無火。火實自心。謂火可逃。無由免火。火至而滅。豈
非反觀之力乎。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者。聞聽屬水。水屬愛。一念反聞。則聲塵脫落。愛心微
薄。故曰即得淺處。昔者石門聰禪師。為太守所責。拋
於水中。上浮不沒。亦反觀之力也。為求金銀等者。即
行人入心海而求法寶也。黑風即無明境風。羅剎即
[001-0670c]
煩惱惡心。心著境界。則被煩惱羅剎所噬。一念反觀。
則煩惱自空。故不被所害。昔者于頔相公。問紫玉通
禪師曰。如何是黑風飄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客作
漢。問這事作麼。公勃然變色。師曰。這便是飄墮羅剎
鬼國。豈非羅剎即煩惱。黑風即前境耶。臨當被害者。
即根境相觸也。稱名即反觀也。心與境敵。則必當被
害。心能反觀。則前境自亡。故刀尋段段壞。昔魏太武
燾。聽信崔浩之言。誅戮天下沙門。一日曇始法師杖
鍚宮門。閽人以奏。燾令依軍法。屢斬不傷。燾大怒。自
以所佩劍斫之。亦不能傷。又如孫敬德。臨刑而刀為
之折。皆反觀之力也。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义羅剎
者。前海中羅剎。即行人心中煩惱。此中國土夜叉羅
剎。即世間惡心之人。欲來惱人者。即惡人尋事也。稱
名即修善退避也。若以惡對惡。其惡愈熾。無可逃避。
若一心修善。則彼惡人自恥。而不能為害矣。昔藺相
如廉頗同事趙王。頗自視功高。惡相如位居其右。每
欲辱之。相如每避之。頗乃知過。負荊謝罪。豈非退避
為却惡之勝計耶。杻械枷鎖檢繫其身者。杻械枷鎖
即五欲名利。稱名即解悟也。世人為五欲名利所縛。
甚於枷鎖。能一念悟知不實。則枷鎖自脫矣。昔天然
入長安選官。路逢禪者。問曰。長安路向什麼處去。禪
者曰。汝問長安何為。曰選官。曰選官何似選佛。曰選
佛當往何所。曰豈不聞江西馬大師開選佛場乎。然
聞之拂袖更往。寂音曰。天然如香象王。擺脫覊鎖。自
[001-0671a]
由自在。名利五欲。豈非枷鎖乎。將諸商人賷持重寶
經過險路者。即惡世持經也。經為出世上珍。故曰重
寶。世多邪慢不信。故曰險路。一人唱言。即佛囑弘經。
當具三法也。俱發聲言。即各堅忍辱弘經也。稱名解
脫。即堅持忍辱。彼邪慢等不能為逆也。如不輕持經。
常被罵詈打擲。以其堅持忍辱故。四眾從化。不為所
惱。可以驗之。如是七難解脫。皆依反觀之力。從巳悟
入。一念圓該。剎那可驗。若據事釋。則從他所求。千古
一二。似成疎遠。不若觀心為得。是下三毒二求十四
無畏十九說法。皆自心常分之境。若能隨順觀照。則
為諸供養中最。是故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
字。復以四事盡形供養。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字。乃
至一時禮拜供養。正等無異。若非反觀自心。則菩薩
便成優劣。請問之菩薩名無盡意者。此菩薩以無量
阿僧祇劫為一日。過如是無量阿僧祇劫。得值一佛。
乃至供養如是無量阿僧祇佛。心無有盡。故得其名。
慈悲之心。一時一念。人皆有之。若非如是無盡之意
修之。曷能成就。即解頸眾寶珠瓔珞與觀世音菩薩
者。由聞佛讚慈悲功德殊勝。故以歷如是劫。供如是
佛。所積之智行。皆迴向慈悲也。智能破愚。如珠能除
暗。行能連屬。如珠之成珞。觀世音不肯受者。圓通界
中無所受故。無受亦不妨於受。故佛勸受之。受而隨
奉二世尊者。以慈悲本依權實二智建立故。如是則
無盡意也。觀世音也。在人為伯仲。在法為悲智。皆不
[001-0671b]
外乎自心。學者當知其旨趣。


陀羅尼品



玅法即眾生微妙自心。此心離名相。無朕跡。文字不
能詮。言論不能辯。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又
云。是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
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所以喻如
頂上明珠。與之而莫不驚恠。庫中珍寶。付之而躃地
稱冤。醫師治之。反謂不良。不輕告之。以為虗妄。如是
難信多逢怨謗。故佛備稱持誦之益。謗毀之過。殷勤
誡勉。弘經之人須具三法。藥王菩薩等。深體佛意。故
說呪護持。令末世持經者。遠離魔障。其所說之呪。或
六十二億恒河沙諸佛所說。或四十二億諸佛所說
者。謂是佛佛授受護持之勑命也。然弘經之難。在古
猶然。豈獨後世。若非賢聖天神擁護。後五百歲持經
之者。欲其無難。安可得哉。


玅莊嚴王本事品



玅莊嚴者。以法言。即慈悲喜捨莊嚴自心也。以跡言。
即稱揚供養之功德也。前文屢言。見有受持讀誦法
華經者。應修種種供養。且持經在彼。於我何預當興
供養。故引此往事證成。明供養之益當得成佛。與彼
持經功德等無有異。昔有四人。結伴修道。在於市廛。
心厭煩囂。移入深山。往來乞食。轉見勞苦。不能行道。
一人發心云。汝等行道。我當乞食供養。由是三人道
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見國王尊貴。心生愛慕。轉世為
[001-0671c]
王。三人議云。彼為我故流轉世間。我因彼故身得解
脫。我等當往報恩。一人示為妻。二人示為子。度彼得
道。妻名淨德者。即喜義。淨名云。法喜菩薩妻。長子名
淨藏者。即慈義。慈能與樂。如藏之有寶。多饒益故。次
子名淨眼者。即悲義。世人盲無慧目。常墮生死坑壍。
悲能拔苦。如眼能導引。不致墮坑落壍。玅莊嚴王。即
捨義。捨邪見而修正法。莊嚴自心。得自在故。所依之
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者。雲即慈覆之義。雷音即悲
警之義。宿王乃星之名。萬行行布。如星之布列。華表
其因。以智為因。修行慈悲萬行。成佛菩提也。此佛亦
以慈悲智行合成者。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又
以慈悲。發起宿世智因。自在如王。故宿字亦可入聲
呼之。如是智因。乃出世法。非世法比數量有所不及。
故曰。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二
子有大神力。久修菩薩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
非曠劫植因。莫能成就也。以曠劫植因故。得具足六
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品道法種種三昧也。欲詣佛所
先白母者。所謂發起宿因也。淨德在玅莊嚴為法喜。
在子為慈悲。母即坤義。安靜不動。表真實慈。子即震
艮義。能發生提接。表方便慈。父即無明義。故曰。汝父
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方便慈依實智流出。故曰
我等是法王子。方便引導。示生濁世。故曰生邪見家。
母即告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者。勸令方便
導引也。眾生為無明所覆。流轉生死。方便提接。則從
[001-0672a]
其化。故曰。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湧身虗空。高七多羅
樹。現種種神變者方便提接之象也。父見歡喜欲往
佛所者。無明從化之象也。二子白母俱願出家者。即
出無明家也。無明轉成正見。則八萬四千塵勞皆入
實相。故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法華經。無
明與塵勞。共出邪見。則慧眼圓明。了證實相也。自心
本具。非今始成。故淨眼菩薩久巳通達法華三昧。證
實相則人我不生。故淨藏菩薩於無量劫通達離諸
惡趣三昧。實相證。惡趣離。則堪集諸佛之法。而入秘
密藏矣。如是一心。備具眾德。所以為玅莊嚴也。二子
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予知為方便慈也。王與二
子眷屬共往見佛者。無明破則正因顯。正因顯則詣
佛乘。以因趣果之象也。佛為說法示教利喜者。以果
證因之象也。王解珍珠瓔珞以散佛上者。迴因向果
之象也。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者。依實相中道成就涅
槃四德也。由捨外道邪見之執。堪趣法空。故有寶牀。
捨婆羅門之憍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四德具。邪慢
捨。則得成就報身。故有佛結跏趺坐。玅莊嚴讚佛者。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逈出有為。故曰希有
第一。於我法中作比丘者。即捨俗趣真義。佛號娑羅
樹王者。此樹高出羣木。故稱為王。表玅莊嚴成佛。超
出人天三乘也。輪王出家。佛法增輝。故國名大光。依
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萬四千歲行道者。前則帶
八萬四千塵勞以入正智。此則即八萬四千塵勞以
[001-0672b]
為行門。故言修行玅法華經。深悟方便為益。故曰。此
二子者是我善知識。饒益我故來生我家。佛印許者。
證其供養持經功德不虗也。故曰。能作佛事示教利
喜令入菩提。重述二子深因者。勸種善根也。玅莊嚴
讚佛自捨過謬者。一信永信不復退轉也。佛告玅莊
嚴即華德菩薩者。以萬行因華。莊嚴涅槃四德之意。
一切眾生具有八萬四千塵勞之病。非方便慈。莫能
救濟。是故彼時淨藏淨眼。即今之藥王藥上。既悟方
便為藥。則知真實之慈。本覺智光圓照法界自然莊
嚴之相。不因修得。故以母表之。又玅莊嚴王轉邪歸
正。如後得智。夫人深宮自悟。不假師承。如根本智。當
知聖人設教。事理兼備。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
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稱法華之旨。


普賢菩薩勸發品



華嚴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小男者。彼中諸佛子。巳
悟毗盧性海。未入普賢行門。故行為首。而智次之。此
經為三乘之人。迷於性海。執滯草庵。漸漸引誘令歸
寶所。非智莫導。故文殊為首。普賢後來。昔者普眼菩
薩三度求見普賢。入於三昧。竟不能見。佛令其想念
禮敬。即見普賢菩薩近佛而坐。如此則普賢不離佛
側明矣。此中何故云從東方而來。葢東為震方。震為
長男。能任大事。克紹家業。堪領眾務。故任大事。則能
以威德自在之力。護持法寶。故所依之佛。號寶威德
上王。領眾務故。與諸菩薩及諸天龍等。雨華作樂而
[001-0672c]
至。紹家業故。問佛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佛告以
成就四法者。譬如長子。仁義自檢。為父所重。故曰為
諸佛護念。若道德不修。為父所棄。則非護念矣。雖為
父知。當習學眾藝。故曰植眾德本。眾藝雖習。必須威
儀自持。故曰入正定聚。既為父知。又閑眾藝。風規其
足。可以治家治國。故曰發救一切眾生之心。以能克
紹善護家國。故後五百歲有能持經者。我當守護。除
其衰患。不令惡鬼之所侵惱。若人行住持經。我乘六
牙白象。而自現身。供養安慰。若人思惟此經。我亦乘
象王。現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還令
通利。皆克紹護持之義。普賢者何。即人人思惟運用
之念也。如普眼三度欲見。入於三昧。竟不能見。以普
眼入空三昧。故不得見。何以知其入空三昧耶。圓覺
云。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
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
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清淨豈非空耶。以空故不能
見。如來令興想念。頃乃見之。較前空定。逈然異矣。故
下文云。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
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是故予謂即想念心。前開解門。
則思惟不能入。分別不能解。故曰。非思量分別之所
能解。今開行門。則想念思惟分別計較。一一皆稱普
賢行。如此則乘六牙象王。現其人前。亦有所說。象表
實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羅蜜。於實相中。一念思惟。即
具六度。即思非思。是玅法義。如輪王從仙人聞法華
[001-0673a]
經乃云我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
蜜等。豈非一念實行即具六度耶。或曰。若如所言。則
但依理觀。不依事修。從古巳來。頗有得見普賢者不。
曰智者禮懺三七。見靈山一會儼然。曇翼誦持法華。
普賢乘象而至。予謂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顯其事。
若能理事雙修。何患其普賢不我現前。所以見普賢。
則當得無量功德。如旋陀羅尼等。又云。若濁世比丘
等。欲修習此經。能三七精進。我乃現身而為說法。復
慮其宿障魔作。說咒護持。觀菩薩為眾生用心。何其
切也。復云。菩薩得聞是陀羅尼。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正憶念者。即普賢行。所謂動轉施為。皆承渠力。古人
云。正興一念。是法界緣起。予謂想念思惟即是普賢。
非無據也。能如是思惟信解者。則從無量佛所。深種
善根。常為諸佛手摩其頂。未能深解。若但書寫。亦得
命終生天。何況受持憶念解義修行者乎。若如是之
人。命終得生兜率。受諸快樂。是故智者應當受持。我
當守護廣令流布使不斷絕。由是世尊即讚其成就
不可思議功德。從久遠來。發阿耨菩提之意。乃能作
此大功德事。汝以神力守護是經。我亦以神力守護
持普賢名者。所以普賢即是自巳思惟之念也。能信
自心思惟之念。是普賢行。即得如來神力所加。如是
信解了知。即念非念。是為持經。如是持經。即從佛口
親聞。善解實相。則不漏落六塵。即供養佛。如是供養。
深契佛心。故為佛讚歎摩頂衣覆也。解實相者。知世
[001-0673b]
如幻。故不貪世樂。善了文言如化。故不好外道經書。
亦不喜近其人。悟身如影。故不狎惡人及諸女色。得
正知見。故心意質直。有福德力。故不為三毒等所惱。
心無外慕。故少欲知足。能修如是普賢之行。不久當
詣道場。成就菩提。復明持經者現世得福。輕毀者現
世獲罪。教誡諄諄。使人自擇。所以為勸發也。


玅法蓮華經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