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8 法華經精解評林-明-焦竑 (master)



No. 612-A


妙法蓮華經序


余少時讀普門品觀世音經。雖未能深解其義。然以
意測之曰。此佛氏之寓言也。昔唐李文公問藥山禪
師曰。如何是惡風吹船漂落鬼國。師曰。李翱小子問
此何為。文公勃然怒形於色。師笑曰。發此嗔恚心。便
是黑風吹船飄入鬼國也。吁藥師可謂善啟發人矣。
以是推之。則知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沈溺便是
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到彼岸。災患
纏縛隨寓而安。我無畏怖如械自脫。惡人侵凌待以
橫逆。我無忿嫉如獸自奔。讀是經者作如是觀。則知
補陀大士真實為人非浪語者。


西山真德秀譔
[001-0605b] No. 612
大乘妙法蓮華經精解評林卷上



天台曰。發秘密之奧藏。稱之為妙。示權實之正軌。故
號為法。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會不二之圓道。譬
之以花。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此
經蕩化城之執教。廢草菴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
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文愽義
深。餘經莫及


山谷意曰。梵云薩達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盖薩
字之中含攝二義。故秦本妙法。晉本正法。皆無失
也。具十妙義獨勝餘經。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
了義。故云正也。住持真理為物軌範。故云法也。蓮
華。梵云奔茶利迦。此云白蓮華。白為眾色之本。一
乘為餘乘之宗。故取喻之。如下經中初放白毫之
光。終賜白牛之駕。是此義也。蓮華者。居泥不染。因
果齊彰。喻前妙法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明佛知見。
不同餘經。法喻雙題。故云妙法蓮華經。梵云素呾
纜。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攝常法。即契
理合機之教。故云契經。今略契字。務從前簡也。


白樂天序法華院石壁金字經云。開上悟入。諸佛
知見。以了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窮。莫尊於妙法
蓮華經。是經也。三乘之要首。萬佛之秘藏盡矣。】


「○序品第一」


【行簡子曰。此經二十八品。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
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001-0605c]


及南曰。華嚴展轉十處。為圓彰法戒。圓覺依大光明
藏。為直示本起。此依人間之城者。同染淨以明蓮華
之義。據古佛之處者。示祖述以繼燈明之道耳


戒環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此阿難結集時。升座
最初之唱。以證法有所授而巳。王舍城。即靈山所
附之城。摩竭陀國之屬境也。即西域人間。耆闍崛
山。此云鷲頭山。從形得名。即古佛住處。以古佛所
住。故稱靈鷲。】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巳盡。無
復煩惱。逮得已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戒環曰。三界因果皆為他事。知斷功德乃名已利。乃
堪為人天福田。故號應供。律文凡於應供須忖已德
行全缺者。使忖已利也。盖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
跪而拜。逆立而受。苟無已利之德。其害非細。行人識


祥邁曰。佛隨眾。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萬二千者。
兼他方所集也。阿羅漢。義翻殺賊。亦曰應供。亦曰
不生。善淵之心不能全一。粘湛發識。流逸奔境名
漏。諸漏者。謂欲漏有漏無明漏。皆以粘湛妄識為
體。為三界煩惱之本。煩惱即貪嗔癡等十使。為諸
漏之緣。戕害法身。偪惱正性。名煩惱賊。言漏盡無
惱者。以本盡故緣無。是謂殺賊也。已利即證智斷
惑之事。諸有結者。即惑習之業。為二十五有之生
因。以因盡則果亡。是謂不生也。小乘有定無慧為
偏。溥未得自有。名之自在。乃定慧兩足。俱解脫矣。】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
[001-0606a]
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㝹
樓䭾。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凌伽婆蹉。薄拘羅。
摩訶俱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增一阿含云。憍陳初悟解。優樓供養眾。伽耶伏諸結。
那提善教化。劫賓知星宿。憍梵受天供。離婆不倒亂。
畢凌能苦坐。薄拘壽不夭。俱絺善答難。孫陀容挺特。
各第一也


戒環曰。此舉萬二千人領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
列也。佛有十大弟子。為法王法臣。各備眾德。權示
專門。輔弼大化故。大迦葉頭陀第一。身子智慧第
一。目連神通。旃延論議。阿㝹天眼。富那說法。善吉
解空。阿難多聞。波離持律。羅云蜜行。各居第一。如
孔門十哲之列。是其常數。今從憍陳至羅云。有二
十人者。旁兼眾德。圓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
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
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
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戒環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菩薩中之大菩薩也。阿耨
菩提。云無上正真也。陀羅尼云總持。謂得一切智。總
持萬法也

祥邁曰。內德通達。則有見而化者。外德
普聞。則有聞而化者。故其所度。至於無數百千。皆大
菩薩之德。地前無所矣


及南曰。樂說辯。即四辯之想。八地巳上。名不退位。
五地七地。得陀羅尼。說決定法。名不退輪。諸皆離
[001-0606b]
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處已。轉不退輪者。運
是道以利人。此自覺覺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
在供濟。善入佛慧。謂能運漚和。通達大智。則所證
者明。到於彼岸。則所造者實。此內德也。由是充實
著現。故名稱普聞。此外德也。故能度眾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
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上菩薩。勇施菩
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
菩薩。越三界菩薩。䟦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
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此經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盖文殊具大智妙德。為
法身体。為諸佛師。為世間眼。開佛知見。莫先於此。餘
各表此經之德也。盖由大智開佛知見。而助智以悲
歷脩中德。乃至道邪人正。則一乘之体。具方行之用
全矣。不及普賢者。自觀音巳下。皆普賢之行。但初且
以智立体。開佛知見。終至以行成德。乃見普賢。各專
表也


戒環曰。觀音助智行悲。大勢具大德用。精進念不
退轉。不息億劫勤修。寶掌掌握法寶。藥王應機發
藥。勇施一切能捨。寶月覺體明淨。月光能除痴闇。
滿月兼上二德。大力負荷大法。無量力對境不動。
越三界不現身意。䟦陀羅善護正見。彌勒以慈續
佛。寶積能聚能利。導師導邪入正。此八萬之上首。
一經之表法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
[001-0606c]
巳。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祥邁曰。示於一理一動一寂之開莫不具無量義。然
後可入妙法


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實相生無量法。眾集
先說無量義經。經畢復入無量義定者。所以發妙
法端緒也。】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
周遍。」


戒環曰。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覺妙明。東
方為不動智境。萬八千界。依根塵識十八界言也


及南曰。眾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為限礙。
難造妙體。故將說法華。先現此瑞。使行人直下自
發本明。照了本智。則根塵識界。通為智境。無復限
痴。廓達圓融。故言萬八千界。】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
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
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
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祥邁曰。世間萬法。自識境觀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實。
自智境觀之。如是性相因緣。如是果報本末。咸一妙
明。無非實相。若諸眾生本明洞發。本智現前。則廓照
圓現。與佛不殊。妙体實相昭昭心目矣


及南曰。始自比丘四眾。修行得道。次見菩薩諸佛
行相。終至涅槃起塔。是現眾生諸佛之始終也。一
光東照。周亘圓現。如此詳悉者。直依智境。示諸法
實相也。】
[001-0607a]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
緣而有此端。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
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
王之子。巳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
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
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
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
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戒環曰。彌勒為補處之主。欲作當來之利。故於此示
疑。以問文殊。為世間之眼。欲發群盲之智。故於後援
占以證。是謂助發。】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
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
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放斯光巳。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
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戒環曰。雨以一味沾洽。螺以一音亘微。鼓以號令群
眾。義以開發隨宜

及南曰。即往證今啟人之信從
。】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
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阿僧云無數。劫云時分。欲原光端本始。而推之於無
[001-0607b]
數不思之劫者。此光此法。固始於無始。超乎數量也。
佛號日月灯者日顯晝月顯夜。灯則照於日月所不
照。而通乎晝夜之道。相續無窮。彼佛妙智真明。兼三
者之德。故以為號


戒環曰。佛十號。初言本。終言迹。中言德。本謂真性
一切如也。故曰如來。迹謂化道人天尊仰。故曰世
尊。德即萬德種智事也。為良福田。故應供養。圓具
四智。故能正遍知。萬行真明曰明行足。善入塵勞。
窮盡萬法。曰善逝世間解證無等等。曰無上士。化
物不暴。挺然不屈。曰調御丈夫。三界模範。曰天人
師。自他覺滿曰佛。總而言之。從如實道來具萬德。
應物為世所尊之號也。】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
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
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祥邁曰。四諦者〔菩〕寂集道也
祥邁曰。十二因緣者。
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執
緣。取緣。有緣。生緣也

及南曰。於聲聞言涅槃。於辟
支菩薩言種智者。聲聞厭生死苦。取滅諦小果。故進
之於究竟涅槃。辟支利智。菩薩大根。故成之以一切
種智。一切種智。唯佛能具


戒環曰。此敘灯明亦於一乘隨宜說三也。初中後
者。指三乘之法。皆應機契道。無不善也。藉權顯實
故其義深遠。方便隨機故其語巧妙。本於一乘故
純一無雜。明菩薩行故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以一
[001-0607c]
乘應三乘而說。故云說應四諦等。於二乘言求。於
菩薩不言求者。佛為大事出興。本說教菩薩法。故
不待求。於餘乘非所願說。特因樂小者求而後說
也。】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
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
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
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
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
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
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
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巳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又引然灯本始以明妙法傳續之由也。自初燈明
至最後燈明。有二萬佛。然灯即最後燈明之王子也
名字性皆同者。明道同也。有八王子者。聖人示迹表
法也。依燈明有八意。表從妙明真心。出妙觀察意。其
用有八也

及南曰。智勝王子。有珍玩之具。聞父得
道。捨之而徃。其意同此。心王出三界家。則八識之子
隨出。而為諸法師。亦若是矣


戒環曰。妙心本空。而能有用。故名有意。此妙有也。
出乎妙心。用無不善。故名善意。此妙善也。量不可
測。名無量意。此妙量也。對境利用名寶意。此妙寶
也。觸類而長名增意。此妙增也。善能覺了名除疑
意。此妙覺也。應物如響名響意。此妙響也。建立萬
法名法意。此妙法也。領四天下者。未出家時未免
[001-0608a]
物累也。聞父得道捨位出家者。離情去累。乃趣正
覺之表也。】


「是時日月灯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
所護念。說是經巳。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
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
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
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
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
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言昔眾見瑞。欲知其緣。亦如今眾
及南曰。妙光
即文殊前身。昔因妙光而說者。為其為世間眼。能證
此法故。今亦因其助發。】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
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
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及南曰。此言法華三昧真知見力。不為頃久推移。不
為時劫加損故也


戒環曰。昔眾六十小劫謂如食頃。今眾五十小劫
謂如半日。皆由得法華三昧。於道不倦如此。】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巳。即於梵魔沙門
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
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祥邁曰。涅槃此云滅度。謂滅盡諸苦。度生死海。真常
道果之號。非喪亡之號也。真常者。生靈性名之大本
也。聖人復還元覺。不沉諸妄。不受諸變。故曰真常。與
儒所謂復則不妄。老所謂復命曰常。同意


經巳唱滅。欲付大事。故今佛經巳。亦云不久涅槃。
[001-0608b]
欲以妙法付囑有在也。有餘無餘者。小乘厭生死
苦。欲速出三界。滯於偏真。證性未圓。故名有餘。大
乘離生死。見無退無出。凝然常寂。證性巳圓。故名
無餘。今云入涅槃者。示脫幻妄塵擾。而反乎本真
凝寂也。】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
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
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巳。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祥邁曰。多陀阿伽度。云如來。阿羅訶云應供。三藐三
佛云正遍正覺。略稱十號之三也


戒環曰。亦如今說經後。記諸弟子也。】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
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
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
千萬億佛。巳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


及南曰。是道出於本覺明心。而常資妙光。智體傳續
不窮。如一燈明然百千灯。其明不窮。其光不二。此妙
法大本也。故援引止此

祥邁曰。大覺滅度譬薪火
者。以薪雖窮。而火傳不知其盡。所謂不滅也


戒環曰。妙光。昔助燈明為然燈之師。今助釋迦續
燈明之道。八子生於燈明師於妙光。至其成佛。又
號然燈。而然燈又為釋迦之師。】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
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
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
重讚歎。」
[001-0608c]


及南曰。彌勒初心。貪着小乘利養。故於眾經。唯求名
言。無所通達。忘失正見。蒙灯明教故。得值多佛趨補
。】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
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
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祥邁曰。引瑞事同。今所忖唯此。且又廣引三昧唱滅
等者。意在冥敘一經本末。故廣引之。事皆契後文


戒環曰。今昔之事。宛然相契。則將說法華。斷可忖矣。】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謂諸法寂滅相。不可言說。惟方便開示。使
自得之。】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
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
能知。」


□□□□無量義三昧起也□□二智一乘之深也。
諸佛智慧。指權實二智也。權智說法。實智證法。其智
慧門。指一乘妙法也


戒環曰。經初發緒。獨因文殊。而出定輙告鶖子者。
此經。以智立體。會權歸實。文殊為實智之首。鶖子
為權智第一。所以告之之意。在引權入實也。】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祥邁曰。如此深難者。將以引權入實也。三歸一。欲發
歎二乘願慕

[001-0609a]


戒環曰。釋上智深法深之由也。親無數佛。則所學
之深。行無量道。則所造之深。勇猛精進。則建志之
深。名稱普聞。則積德之深。成就深法。則所證之深。
隨宜所說。則方便之深。所以難解難入也。】


「舍利弗。吾從成佛巳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
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
便知見彼羅蜜。皆巳具足。」


及南曰。世尊出興。種種演說。方便導生。皆由權實二智耳


戒環曰。方便波羅蜜。權智也。知見波羅蜜。實智也。
非權不能導生。非實不能離著。故須兩具也。諸著
者。麤即六塵業。細即二乘法。】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
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祥邁曰。此歎實智證法。盖是智也。攝一切法。如空包
色。融一切相。如海納流。故福廣大深遠


戒環曰。如來真知見力。廣無不容。深無不極。故四
無量心。四無礙辯。十力四無畏。深禪大定。諸解脫
法。諸三昧門。一一深造實際。凡一切未曾有法。無
不由此成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詞柔軟。悅可
眾心。」


祥邁曰。此難權智說法


戒環曰。如來真方便。力能分別萬法。巧說三乘。曲
徇機宣。故言詞柔軟。稱適物性。故悅可眾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001-0609b]


祥邁曰。結二智德用也。】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
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乃南曰。如是實相。觸事而真。擬之即差。言之即乖也。
言諸儒生類无能解者。以即諸世諦性相。而默得於
色心之外為難也


戒環曰。止之不說。益顯深妙也。第一難解之法。即
實相妙法。非言所及。故不須復說。非意所到。故希
有難解。非二乘所造。故唯佛能究。】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
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補註曰。舊約四聖六凡十法界而說。以一界各具十
如。合為十界百如。攝為百界千如。融之以至於無盡。
此乃即實相而明法性也。又作三觀而釋。空則是相
如。假則如是相。中則相如是。此乃即實相而明觀智
也。然此正明諸法實相。乃一乘極談。不應作如如理
性釋之。況十如三觀。方是大乘圓融之法。於一乘實
相。同途異轍。達者審之


戒環曰。上所謂實相者。即世間諸法。性相體力。本
末究竟等是也。可見為相。相本為性。形具為體。利
用為力。乍起為作。資始為因。助因為緣。緣熟為果。
應果為報。始終為本末。窮盡為究竟。一切諸法。不
離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隨事執法之辭。謂
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始終。如
是而窮盡。無非實相也。即此而推。現前種種。松直
棘曲。鵠白烏黑。竹如是翠。花如是黃。凡即諸世諦
之事。無非實相也。唯其即世諦。而無非實相。故證
[001-0609c]
之者。當不虧其天真。不離其當體。而默得於色心
之外。是謂第一希有難解之法也。】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各作是念。今者
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
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
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
知是義所趣。」


及南曰。二乘聞佛深難二智。而不能解。故疑之。從而
作是言。佛說巳下。皆敘佛前言


戒環曰。佛說下。因佛難解脫諸三昧。遂以二乘解
脫。等佛解脫。謂已巳得。不知二乘但離虗妄名為
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也。】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
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
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
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
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祥邁曰。此乃身子發問之詞
及南曰。佛止不說。謂
道大機小。聞者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惟願說之。爾時佛
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
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戒環曰。佛依小根而止。身子依大根而請。為法之切
如比。夫枝葉譬鎻末之眾。真實譬成德之眾。】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
鉢華。時一現耳。」
[001-0610a]


及南曰。此妙法即佛知見。與所謂是法非思量分別
所解者盡此矣。直可非思量分別而解之


戒環曰。直指妙法全體也。優曇此云靈瑞華。三千
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譬妙法為一大事。時乃說
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詢。演說
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
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
世。」


及南曰。一大事。即諸佛知見。當人妙心。萬法實相。無
二無三。故曰一此非小緣。故曰大事


戒環曰。云我以方便演說。即明權也。云是法非思
量所解。顯實也。所以非思量分別者。離識情也。唯
佛能知。非二乘法也。一大事者。一乘妙法也。】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
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
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
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
現於世。」


及南曰。此真知見。生佛等有。本來清淨。唯人以妄塵
所染。光明所覆。而自迷失。故佛與開示。使得其本來
清淨者。而自悟入。不復迷失也。開者破無明之封蔀。
示者指所迷之真體。悟者豁然洞視。入者深造自得。
而證一切種智。是謂佛知見道也


戒環曰。徵釋上義。明諸佛出興本懷也。佛知見者。
徹了實相。真知真見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
大事。在果名一切種智。故曰諸佛因一大事故出
[001-0610b]
興。為一佛乘故說法。欲令眾生開佛知見。而究竟
皆得一切稱知也。】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祥邁曰。此結釋也。】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
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伹以一
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戒環曰。諸佛為一大事出現故。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以此而教菩薩。以此而示眾生。以此而諸說法。曾無
他道也。】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及南曰。此言十方道同也


戒環曰。亦莫不由斯道也。】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
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
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
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
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
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
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
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
詞。而為種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
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戒環曰。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一切
種智。即佛果智也

及南曰。言說雖三。究竟則一。】
[001-0610c]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
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戒環曰。結指歸同也。不言開者。云教化即開義。】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
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方便力。而為說
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戒環曰。此言自行道同。謂我今說法。皆式諸佛。種種
欲着。或依濁業欲五塵着愛染。或依淨業欲小果着
二乘。】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及南曰。此結顯一乘也。】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
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
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使力。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


祥邁曰。此言聖人始以乘時濟道。不得巳而說三。然
要其終。實為一乘耳。堅着五欲癡愛生惱。煩惱濁。以
欲因緣。墜三惡輪六趣。眾生濁。受胎微形增長眾苦。
命濁。入邪見林着妄謟曲。見濁。具足六十二見。於萬
億劫不聞佛名。不聞正法。劫濁


戒環曰。五濁皆依性說。性本淵澄。五事交擾。起諸
塵滓名濁。所謂劫濁者。劫言時也。時多惡事。混濁
起業。煩惱濁者。開即九十八使。總即貪嗔痴等五
鈍。混濁障事。眾生濁者。長養無明。支離六道。眾惡
相生。混濁障性。見濁者。開即六十二見。總即身邊
等五利。混濁障理。命濁者。業識為種。交遘發生。隨
劫短減。汩沒生死。劫濁無別體。但依四者增劇立
[001-0611a]
名。】


「○譬喻品第三」


【譬喻者。上知巳悟。中根未解。故引三車一門之淺。
以況三乘一道之深。所喻有九。謂火宅。窮子。藥草。
化城。繫珠。鑿井。王髻。父少。醫師。今遺二矣。】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而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
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性法。云何如
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戒環曰。居常推尅聞同記異。非佛所私。咎實在我。同
入法性。謂同證真理。】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
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戒環曰。釋自咎也。所因即實智。為菩提正因。佛固將
說。我不欵待。初聞四諦。即便信受。速取小果。盖自誤
。】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尅責。而今從佛聞所
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
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戒環曰。自慶所悟也。口生者。因聞一音。法生者。悟如
是法。法分者。得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
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
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戒經云。舍利弗曾於〔十六〕劫修菩薩道。今云二萬億
佛所。指彼時也。長夜隨學。言正智未明


戒環曰。述其本因。以明領悟得記之由也。言於天
[001-0611b]
人眾中說者。將明遠因遠記。示不妄也。】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巳
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
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戒環曰。昔巳繫珠。今復示珠。】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
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
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及南曰。小乘雖悟實智。未修大行。故須經劫供佛。所
以廓其大心。成就萬德。萬德圓備。乃成十號具足之
佛。非自性天真之佛比矣。若此頓教所謂過無量不
思議劫者。直約正智頓斷無明頓圓種智。則無邊劫
迷。一時頓滅。是謂過無邊不成佛


戒環曰。既悟妙法。當成佛道。故得記作佛也。諸授
記文皆二。初供佛行道。因記也。次十號劫國。果記
也。此記大因大果。以䇿進小乘也。號華光者。華表
因行。光能發明。由最初領悟。發明是道故也。既受
佛記。猶過多劫。然後得果者。成佛由智。得果由行
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甚。
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
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
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
為大寶故。」
[001-0611c]


及南曰。反而求之。離垢清淨之相。皆即心地。安隱豐
樂之事。無非德性。染注轉變。常存乎人。使眾生不為
堪忍苦。不起三濁業。不行邪謟行。則真離垢平正安
穩豐樂之國矣


戒環曰。劫國莊嚴。皆因行依報也。鶖子因行。以大
智為本。故國名離垢。因行發明教菩薩法。故劫名
大寶莊嚴。而以菩薩為大寶。清淨嚴飾。則無諸穢
土。安隱豐樂。則無三災苦。天人熾甚。則無三惡道。
有八交道等者。八正道之所會也。七寶行樹等者。
七覺支之所生也。凡諸佛依報皆然。葢因行所同
也。若眾生依報。則國名堪忍。劫名五濁。其土坑坎
沙礫為地。亦因行所同也。】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
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
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真大神通。善知
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
其國。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
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戒環曰除為王子時。獨記作佛後。壽十二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
二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
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
亦復如是。」


此身子轉記堅滿。使傳續妙道也
及南曰抑記號
華足安行。取其帶果行因也。菩薩寶華承足。取其藉
[001-0612a]
因得界也


戒環曰。過十二小劫。即臨滅時也。法華妙道。本於
燈明。傳於妙光。繼於然燈。佛佛手授。光光相續。故
身子得之。而記號華光。盖發明是道。使有目者共
覩也。堅滿得之。又號華足安行。則率循是道。使有
趾者共由也。至於其國菩薩。行則寶華承足。則從
其化者。莫不由是道也。】


「爾時四部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
妙衣。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
天衣住虗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虗
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花。」


戒環曰。踊喜以謂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諸天
因聞妙法。得離性障。遂廻小向大。是以脫衣供佛。以
籍其誠。表解天弢隳天袠也。衣住空中而自廻轉。乃
廻向精誠所感也


戒環曰。衣服。人之弢袠也。性障天之弢袠也。迴轉
即迴向意也。】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上無上
最大法輪。」


戒環曰。此言昔轉四諦為最小。今轉一乘為最大。】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
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
無學人。亦各自巳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
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
[001-0612b]
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惑。」


戒環曰。心自在。即無學羅漢。學無學即小聲聞。昔蒙
佛教自謂究竟。而息見趣寂。今聞雖說涅槃。亦非真
滅。是以疑惑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
財賦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及南曰。引起火宅之喻。明昔權教。皆為化迷也

邁曰。此譬佛王化三界也


戒環曰。國有邑。邑有聚落。譬大千有三界。三界有
六道四生。大長者。譬如來為一切世間之父。其年
衰邁。譬應緣巳久。欲般涅槃也。財賦無量。譬無量
知見之法財。多有田宅。譬方便智慧之福田。僮僕
譬慈悲無倦。以佑助正道。從事群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
人。止住其中。」


及南曰。此言家廣人眾。譬五趣苦聚也


戒環曰。家譬一界。一門譬一乘出離之道。五百人
譬五趣眾生。言一百二百者。自人天次第而數也。】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帀俱時
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及南曰。此言宅弊火逼。譬身老苦逼也


戒環曰。家有堂閣宅舍。舍宅有墻壁柱根梁棟。皆
朽腐將傾而不可居。譬三界有五陰眾生。眾生有
四大命根支體。皆變異速壞而不可保。然且於中
競造惡業。為五欲財利生死悲惱之所燒煑。天上
人間。無能免者。故曰周帀俱時欻然火起。】
[001-0612c]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及南曰。前於五趣言百。此於三乘言十者。以五趣眾
生。從三乘之化者。十一而巳


戒環曰。言五百人。又言諸子者。人則汎舉群生。子
則特舉從化者。若十指菩薩子。二十三十指二乘。】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
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
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已。心
不厭患。無求出意。」


及南曰。此言長者□救譬觀六道苦起大悲心。眾生
徒見得忘形。見利忘真。火宅之人。皆如是也


戒環曰。四面即眾生老病死。四相為眾苦之本。所
燒之門安隱得出。譬佛於生死苦永盡。憂患不能
襲也。諸子樂著不覺不怖。譬身著世樂。無有慧心。】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
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而復狹
小。」


及南曰。沉思救焚之方也。謂將恃身手有力。顯幼稚
之微。欲以衣裓密扶而出之。身以几案憑挈而出之。
又思其門狹小不可用此。但以殷勤方便引而出之

三藏法師云。衣裓者。西國盛華之具。貢上貴人
用之


戒環曰。此譬三七思惟設教之意。身手全體。譬如
來知見力無所畏。衣裓密用。譬有大神力。几案可
憑。譬智慧力。其門狹小。譬二乘心劣。不堪此法。故
後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
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但以方便拔濟
[001-0613a]
之也。】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巳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
之所燒害。作是念巳。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染著嬉戲。不肯信受。
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
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是父而巳。」


戒環曰。憂其無知。明告其害。使知趍利
戒環曰。此
言諸子癡迷。譬眾生為貪欲所迷。雖遭大苦。不以為


及南曰。耽湎既甚。不知何者是苦。何者是身。云何
為貧。但迷已逐物。火馳不返。雖值佛法。不從其化。
特視之而巳。】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巳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
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
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
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
與汝。」


及南曰。徒令速出。則拂其所欲。既不能化。故順其所
欲而化

行簡子曰。聲聞乘為羊車。辟支乘為鹿車。
大乘為牛車

祥邁曰。羊鹿非可服乘。徒為玩好之
具。如二乘不足致道。徒為戲論之法而巳


戒環曰。長者亦自恐被焚者。譬佛示身三戒。與民
同患也。知子所好者。譬知諸眾生有種種憂。隨其
[001-0613b]
本性。方便說三也。車表果法。不屬三界。故云今在
門外。可以遊戲者。喻法樂可以自娛也。牛正服乘
之大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非可服乘。徒
以像牛。為幼稚玩好之具。權譬小根。以任小乘。】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及南曰。此言諸子出宅。譬適其欲故。化無不從


戒環曰。進之為推。退之為排。此爭出之勢也。譬隨
根利鈍。決擇三乘。以求出離。】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
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及南曰。乍喜諸子脫苦也。同衢露坐等。譬依四諦造
偏空。而不知進也。】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
牛車。願時賜與。」


戒環曰。諸子出宅就父索車。譬因獲三乘之利。遂執
三乘之果。】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
寶莊校。周帀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盖。亦
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瓔。重敷婉
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
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及南曰。譬說三之後。等示一乘。使知無二無三。即廢
權立實也。惣而譬之。即後所謂諸佛禪定解脫等娛
樂之具。一相一種淨妙之樂也


戒環曰。車譬一乘。牛譬大根也。表一乘大根之德
[001-0613c]
用也。其事高廣者。高出三乘。廣攝九步也。眾寶譬
萬行。欄楯譬總持。懸鈴譬四辯之下化。幰盖譬慈
悲之普覆。雜寶譬眾善。所以嚴慈悲也。寶繩譬四
誓。所以固慈悲也。垂諸華瓔。則外布妙因聯續如
瓔。重敷婉筵。則內弘忍力柔軟如筵。安置丹枕者。
使心宜覺觀而默處是道也。駕以白牛者。非純一
大根不堪此乘也。膚色充潔。得其所養而無染也。
形體姝好。全其所賦而無惡也。有大筋力。譬堪任
大事。行步平正。譬𠃔蹈大方。其疾如風。譬一念頓
造。又多僕從。譬方便利生助道之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及南曰。釋所以賜等一大車之意


戒環曰。譬如來有無量知見力無所畏諸佛法藏。
能與眾生大乘之去。】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戒環曰。譬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
得滅度。】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戒環曰。萬物皆徃資焉而不匱。此之謂也。】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戒環曰。譬二乘得佛。過其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
有虗妄不。」


戒環曰。問許三而賜一。猶始權而終實。始終相違。涉
[001-0614a]
虗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
其軀命。非為虗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巳得玩好
之具。況後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戒環曰。身為道本。本全則道全。所以至人常遺物抱
道。以全身養生。而火宅之人。唯物之玩。不自貴愛。故
此警之耳


戒環曰。以全身命為得玩好者。身之可玩。固甚於
物。】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何以
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
無虗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
與大車。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戒環曰。此結不妄之意。】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
畏衰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餘。」


戒環曰。視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


戒環曰。怖畏惱患。即三戒苦相。無明暗蔽。即四生
苦本。於此永盡。即如如佛。】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
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
事。利益一切。」


戒環曰。知見力無畏。正智也。方便智度。權智也。神力
智力。所以資正智。慈悲無倦。所以運權智。】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愚癡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001-0614b]
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煑。亦以
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
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
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
猒。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
以為患。」


戒環曰。而生下。言由慈悲故。示生三界之家。濟度五
趣之眾。以自永盡無明暗蔽故。欲度眾生愚癡暗蔽。
以自成就無量知見故。欲令眾生得大菩提。所謂欲
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也。見諸眾生下。俻舉三界火
毛苦狀。該三世六道因果也


戒環曰。苦惱為果業。屬前因。五欲財利追求等苦
為因業。屬後果。貧窮等苦。即緣上因果。成六道業。
化為異類。淪替不停。實可驚怖。彼且喜而不猒。遭
而不患。實癡暗所蔽也。】


「舍利弗。佛見此巳。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
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
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
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戒環曰。無邊佛慧樂。即一乘法樂。如來知見力無所
畏。即一乘法體。雖足以拔苦。然非凡夫事。故不能以
是得度。】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
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戒環曰。所以不能以是得度者。為眾苦所迷故。】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
[001-0614c]
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
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伹以智慧方
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
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
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


戒環曰。此言善誘論力拔其苦也。色等五欲。俗以為
軟美。偏以為麤弊。為皆幻惑。濁惡能發業苦。實致火
之具也。故貪着生愛則為所燒。】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
保任此事。終不虗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
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
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
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
快樂。」


此三乘法聖所稱歎者。諸佛共尊也。能離生死故自
在無繫。異有為法故無所依求。得是乘者。斯得無漏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禪九次第定八解脫諸
三昧法。足以娛樂。脫三界苦


戒環曰。示以三乘而讚其法。使向慕也。】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
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
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此言初聲聞乘
戒環曰。此辨三乘根性不等。取果
有異。如彼諸子玩好不同


戒環曰。內有智性者。謂正因信種。揀非闡提也。內
有是因故。從佛為緣。觀四諦理。聞聲悞道。名聲聞
乘。欲速機小。故譬羊車。】
[001-0615a]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
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及南曰。此言緣覺乘
此乘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
更侵斷習氣。根性猛利。故居聲聞上。其機稍大。故譬
鹿車


戒環曰。辟支此云獨覺。亦通緣覺。出無佛世。觀物
變易。自覺無生。故號獨覺。觀十二緣。覺真諦理。故
號緣覺。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即獨覺也。深知諸法
因緣。即緣覺也。】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
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
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
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及南曰。此言菩薩乘
此兼三乘集眾智之大根也。
其機為最。故譬牛車


戒環曰。一切智即菩薩智也。佛智即一切種智也。
自然即離諸證取者。無師即不由他悟者。能求眾
智。及如來知見廣大德用。而愍安利度。所以為大
菩薩。】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
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牒見子得出露地而坐。自念財物無極。不與小車
等文。次合。】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
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
[001-0615b]
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
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
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及南曰。合上可明出三界苦得涅槃樂。即權乘小果。
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大乘極果。】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
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舍
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
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如來亦
復如是。無有虗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
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
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能盡受。舍利
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戒環曰。是諸眾生下。䟽上等與大乘之意也。謂彼脫
三界者。雖得小乘禪定解脫。然猶厭有着空。非一相
也。裂為二乘。非一種也。執着未除。非淨也。空有未融。
非妙也。故與之諸佛禪定解脫娛樂之具。一相一種
淨妙之樂。如彼大車眾美具備。舍利弗下。總結前文
也。不能盡受者。機不齊故。】


「○信解品第四」


【信解者。因間窮說。以信得入。悟解法要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
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及南云。湏菩提解空第一。而聲聞但念偏空。於菩薩
法。心不喜樂。今乃捨空法證實道。故以解空人表敘

[001-0615c]


戒環曰。須菩提年德高眾。故稱長老。或曰具壽。或
曰慧命。或經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
先列大迦葉。而先須菩提者。亦當機故也。】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
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
不喜樂。」


智者謂。依四諦以觀諸法。無我我所名空。以空故。萬
法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名無相。知一切法無相不可
得。即於三界無所願求。不復造作三有生死之業。名
無作。亦名無願


戒環曰。說法既久。指四十年說小教時也。以疲懈
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復求進也。空無相無作。即小
乘三解脫門也。菩薩法。即大乘法也。遊戲神通等。
即大乘行也。彼唯樂小。沈空趣寂。故於大法大行。
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令我
等年巳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戒環曰。釋上之失。為滯小故。】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心甚歡喜。得未聞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自求得。」


及南曰。此乃慶今所得也。】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
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行簡子曰。南華亦謂弱喪。正是此說
[001-0616a]


戒環曰。幼稚譬專蒙無知。捨父譬棄背本覺。他國
譬淪滯五道。故曰至五十歲。或十二十。譬次第而
淪也。】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
遇向本國。」


及南曰。遇向直方向之。且未能至也


戒環曰。年長窮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歷四生。以
自活命。漸向本國。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
金銀琉璃。珊瑚琥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委皆盈溢。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及南曰。倉盈法喜之食。庫溢諸法之財。僮僕所以自
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馬牛羊。以譬
五乘教授。商以迁有資無。賈以覆藏待價。商估猶商
人也


戒環曰。其父譬覺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後
還退墮也。中止一城。譬華嚴法菩提場。其家大富
財寶諸珍。譬道場所得法具無量功德也。倉庫僮
僕等。譬滋息。廣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賈眾多。總譬出興利
澤也。】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及南曰。此節意謂。在昔迷淪。因教漸引。遂入正道也


戒環曰。窮子譬困於五道。從功德財。聚落荒淺。譬
[001-0616b]
小乘權教。國邑盛麗。譬中乘漸教。其父所止。譬大
乘正教。】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
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
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
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
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戒環曰。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淪五道。
性習昏淺。未堪說大也。思惟悔恨者。悔昔之教未深。
恨今之機退失也。自念老朽等者。憂其無以續佛壽
命也。】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補註曰。為人之用曰傭。任力取利曰賃。城譬乍入。舍
譬深入。謂資籍權乘積漸深造也


戒環曰。傭賃而作。徒取小利。功非已有。譬資籍權
教。終無實證也。到舍而住立門側。譬雖值佛道。不
能正入。猶依偏空而止。為樂小故。】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
皆恭敬圍繞。以珍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
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
洒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與取。有如是等種種
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
至此。竊作是命。此非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
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
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巳。疾走而去。」


祥邁曰。此譬二乘初聞佛果萬德種智之事。而迷小
[001-0616c]

及南曰。內音納。或出或納也
及南曰。威德特
尊以上。皆萬德種智之事。自窮子見父巳下。即迷小
怖大之事

行簡子曰。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廣學萬
行。故言逼迫

補註曰。拂能去塵。白言不染。左右表
拂去空假之塵。而歸中道也


戒環曰。遙見其父。譬未能親證。踞師子床者。表無
畏之德也。寶几承足者。尊萬行之本也。萬行本真。
而能涉俗故。剎利居士皆悉圍繞。二乘不能涉俗
矣。因萬行以成萬德。故以真珠瓔珞莊嚴其身。二
乘無此莊嚴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輕。僕任
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輕重纖悉之法。無不俻
者。所謂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但以不染
不偏為尚。故執白拂侍左右。寶帳譬慈悲廣被。故
言覆。華幡譬眾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華譬因。香
水洒地者。以妙智淨眾生心地也。散眾名華者。以
妙因嚴眾生心地也。羅列寶物。所以示其玩好。出
內取與。所以隨其欲樂。譬成就大根而誘進小乘
也。王謂國王。王等謂王之族。譬法報二身也。貧居
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進修有方。非得物
處。譬大法難乘。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或見逼迫。
譬慮佛道長久。久受勤苦。】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
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
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
追將還。」


見子便識。譬昔緣巳熟。財物有付。譬法有授。年朽猶
[001-0617a]
故貪惜。譬曠劫所修不妄與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薩
說頓法。】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警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
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問絕躃地。」


補註曰。父命追子。實欲親之。而子驚悶絕。乃自棄也。
譬二乘初聞華嚴。怯其頓說。盖頓教以煩惱即菩提。
而二乘以煩惱為冤賊。故稱怨也。頓以生死即涅槃。
而二乘以生死為苦縛。故大嘆


戒環曰。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強化。急執而強牽。
譬不從而強牽也。菩薩示生三界。而一乘以三界
為牢獄。故云無罪被囚。菩薩出入塵勞。而一乘恐
喪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聾若啞。悶然不解。
故曰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
面。令得醒窹。莫復與語。」


戒環曰。見其驚急悶絕。令姑息之。譬捨頓開權也。冷
水能蘇悶絕。譬權教能治煩惱。】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
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
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
往至貧臣。以求衣食。」


祥邁曰。此譬知其志劣難堪大乘。故權息之也。不云
我子。未即顯實也


戒環曰。使者放之。譬捨頓也。隨意所趣。譬開權也。
從地而起。即從迷而覺也。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即
依二乘貧所樂法。為入道資粮也。】
[001-0617b]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
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
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若。便可語之。
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
既巳得之。具陳上事。」


祥邁曰。此先敘設權也
及南曰。除糞譬斷煩惱。煩
惱惑業糞穢心地。二乘作諸觀以除之。菩薩煩惱涅
槃相相留礙。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攝也

行簡
子曰。但息一切人當求。是名除糞秪如今求佛求菩
提。是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


戒環曰。密遺二人者。使秘菩薩行者。示二乘法也。
形色憔悴。即所謂隱其自在之力。倍與汝直。譬因
樂小而示近果也。顧汝除糞。即所謂以貧所樂法
度之。具陳上事。譬順佛揚化。】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又以他日。於窓牖中。遙見子身嬴瘦憔悴。糞土塵坌
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
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補註曰。瘦悴塵坌。譬二乘伏斷煩惱。不得其要。翻為
煩惱所擾也。左逆右順。右手執器。譬順方便道而誘


戒環曰。先取其價。譬樂小慕果。然後修因。所以四
諦法中。先果後因也。其父愍怪其樂小棄大也。又
以他日於窓牖中等。譬又多設方便。循其小兒。潛
施密化。使令慕大也。】
[001-0617c]


「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
有所須盆噐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
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


及南曰。此乃方便叱省而親厚之。使安而無怯也


戒環曰。當加汝價。譬自預流而進四果。盆噐譬助
道等法。米麵譬資粮等法。鹽醋所以和味。使於諸
法均調適中也。老弊使人譬二乘巳陳之法。如所
謂巳陳芻狗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
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巳後。
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祥邁曰。貶已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權進其功。
兒。憐愛之稱


戒環曰。言自今如子等者。益親厚而進之也。更與
作字。譬改預流而進後果。上皆譬設權。】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
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及南曰。正譬滯權也


戒環曰。謂雖欣佛化。而志尚卑劣。今且令於二乘
法中。斷除十使煩惱之糞也。】


「過是巳後。心相體信。入處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窮子過二十年。久漸親父。而猶住門側。譬依二乘教
斷結之後。聞方等教


戒環曰。揚大而不謗。折小而不疑。是謂心相體信
也。進可語大。退不滯小。是謂入出無難也。猶在本
處。譬未能頓入。】
[001-0618a]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
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與取。悉汝
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


及南曰。此令轉教菩薩之譬也。大般若告湏菩提云。
汝當為菩薩說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
諸菩薩開演。即轉教事


戒環曰。譬如說般若。漸引入實也。長者有疾。譬方
等之後。名相未遣。人多法執之病。佛亦病之。將死
而語寶藏。譬化緣將畢。故說般若。為法華先導。如
方語之寶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萬行具備。
故譬倉庫盈溢。然未為圓教故。其中寶物又有多
少。或取以自利。或與以利他。聖人之用心如是。宜
當體法。】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更為不異。宜加用心。令無漏失。」


及南曰。和同父子之情。使無疑間。而欣領寶藏也


戒環曰。我汝不異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無二
無別。是入圓頓之門。故宜加用心。】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
亦未能捨。」


及南曰。既領寶藏。而略不希取。譬受敕以大乘轉教
而自於此旡有志願也


戒環曰。下劣之心亦未能捨。譬但念空無相無作
而巳。上總喻昔失。】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巳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001-0618b]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
皆悉巳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
於某城中。捨吾逃走。跉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
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覔。忽於此間。遇會得之。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
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祥邁曰。自我求之本始之覺。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寶
藏生而固有。誰獨具無。柰何自失於背馳。自迷於勿
乎。故佛慈憂慮。急使退復。倘能心相体性。斯可遇會
得之。曾無難者。彼且驚愕而失巳。稱怨以疑。佛設作
真慈。多方善誘。終則跉俜窮困於四生五道。可為長
嘆矣


戒環曰。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業
也。復經少時等。譬般若之後。大機巳熟。可一變而
至道也。自鄙先心。譬捨小趣大。臨欲終時。命子會
族。如化城云。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菩薩聲聞。
為說是經。則聲聞為子。菩薩為族也。聚族宣言此
是我子。即於天人眾中說。我昔曾化故往我法中
之譬也。於某城中捨吾等者。自昔之後。汝今悉忘
之譬也。盖彼時根性未定。後還退墮。流浪五道。故
曰跉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
以證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爾時所化
之眾。汝等比丘聲聞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
六我釋迦是也。本城推覔。此間遇會。譬昔依本性
闡化。至此頓門乃適然契會也。此實我子等。結上
的證全付家業。譬授記作佛。紹法王位也。我有財
[001-0618c]
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從外得也。
先所出納是子所知者。即平常運用見聞之法。非
今別有也。】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
是念。我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戒環曰。結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
我等為子。」


戒環曰。須菩提真佛子。為合譬故言似。】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
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
巳。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
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
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及南曰。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生老病
死。諸現苦相。二壞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所謂樂未
畢。哀又繼之。即愛別離求不得之類。三行苦。即念念
遷謝之相。五趣蘊苦。皆行苦攝一


戒環曰。敘滯權也。云今日者對多生言。謂多生樂
小。而今猶濡滯也。於一切法。妄起惑染。顛倒分別。
種種戲論糞污心地。名戲論糞。一日之價。譬小果
之利所獲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
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戒環曰。說如來智慧。即般若教。】
[001-0619a]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
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隨
力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戒環曰。此以般若轉教菩薩。而自不希水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恡惜。所以者何。我
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
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得法華。始知般若之時。巳欲全付。伹以樂小自迷。
若我樂大。則全付久矣。】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
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觀今說一視。昔彈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
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巳得之。」


戒環曰。結度今得也。佛子所應得者。一乘修證之法
。】


「○藥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為根。沐成頓悟之意。三乘根性。辟諸草木
覺皇道化。等如一雨。雨雖一味而種有差別。故根
莖大小之不同。法雖一相。而機有利鈍。故道果證
趣之各異。】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
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戒環曰。迦葉領悟喻說。即設大富長者之喻歎佛隱
勝現劣誘諸庸鄙。使得大法利。是善說如來真實功
。】

[001-0619b]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虗也。如
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
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
慧。」


祥邁曰。不知法之歸趣。難以度心。不知心之所行。難
以說法今於二者通達無礙。可謂真知冥化矣


戒環曰。諸法歸趣。即一乘實相。眾心所行。即三乘
性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而又究明諸法。以
開示眾生。一切智慧。欲令悟入皆所謂無邊僧祇
功德也。】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
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祥邁曰。此立譬本
及南曰眾草為卉。草之總名也
卉有叢。木有林


戒環曰。大千同為一地。而有山川溪谷之高下。譬
一真境而有三界諸趣之別也。卉木同生一地。而
有種類名色之各異。譬一法性而有三乘大小之
辯也。】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及南曰。一雲所雨。大千普洽譬一音密闡大小均被


戒環曰。雲喻慈意。澤喻法意。言密雲者。雲不密。則
不能等澍。慈不密則不能廣利。】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
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
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長生華菓敷實。」
[001-0619c]


祥邁曰。木質曰幹草質曰莖。皆依根而立根譬種性
莖譬發心。〔根〕葉譬所熏教理。花果譬所修行果。謂三
乘種性發心熏習之不同。同是一音教澤之被而各
有所成也


戒環曰。喻真知冥化物物自遂也。根莖大小。總辯
草木。以明根機有異。諸樹大小。總結草木。以明一
雨是同。天以一雲一雨而滋眾物。稱其大小種性。
曾無夭閼。使為花者敷。為果者實。各各自遂。則佛
之真知冥化。若此而矣。】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及南曰。群生亦類也。所賦一性。所化一道。而有三乘
之殊者。亦機自異耳


戒環曰。草木皆植類。樹之一地同。潤之一雨同。而
有大小之殊者。根自異也。】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
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
千國土。」


祥邁曰。天人修羅為三善道不言三惡道。為障重非
機也


戒環曰。明佛出興。廣覆群有。雲起無心。喻無緣慈
也。大音聲。即廣長舌相之音也。】


「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
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
槃。」


及南曰。此敘佛初坐道場。唱顯化跡。宣度生事。使知
聖人出興之意也

[001-0620a]


戒環曰。超證菩提曰度。了達萬法曰解。離眾結縛
曰安。究竟永寂曰涅槃。】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
者。聞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
聽法故。」


及南曰。此示正知見。欲廣開悟也。如是唱者。為警群
機故。召天人使令听受


戒環曰。今世後世如實知者。以實相智。了三世事。
如華嚴一念普觀無去來住也。一切知一切見者。
以佛知見。徹了諸法也。知道者。言巳先知先覺也。
開道者。能以是道開覺後人也。說道者。能以是道
方便演說也。】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
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及南曰。根有無量。而皆令利喜。是謂冥化


戒環曰。所來之眾。根性不同。佛各隨其所堪而化
之。以堪人天者。為說十善。堪二乘者。為說諦緣。堪
大乘者。為說六度。以至定不定性。人非人類。各隨
所堪。而為說法。】


「是諸眾生聞是法巳。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
亦得聞法。既聞法巳。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
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祥邁曰。明作成之利也。聞法安隱者。眾生汩於塵勞。
二乘縛於空寂。聞是法者。足以滌塵勞解縛着。釋然
[001-0620b]
物外。優遊一生。此現世安隱也


戒環曰。後生善處。即聞法之報。以道受樂。即修道
之果。言以道者。各隨其道受樂不同也。善十善。則
受人天樂。修諦緣。即受二乘樂。修六度。則受菩薩
樂。各以其道也。離諸障礙者。惡道離業障。而之人
天。人天離事障。而入二乘。二乘離理障。而入菩薩。
各遂其才也。故曰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
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
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及南曰。疏闡化之功也。解脫相。則不縛諸法。離相。則
不合諸塵。滅相。則生死永盡。而究竟皆至一切種智。
無一道也


戒環曰。謂如來說法。方便雖多。實則一相一味。如
一雲一雨而巳。解脫離滅者。指一相一味之體也。
眾生聞持而所獲功利不自覺知者。一音密闡。真
化冥運。若天地之產百加。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
遂。孰足以知之。】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
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
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
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及南曰。此明觀根逗教。不〔佛〕其性故。物得自遂也。三
[001-0620c]
乘種類。性欲不同。故念思修得。亦各不同。唯如來能
知能化。而彼不自知也


戒環曰。念何事等。謂或念人天事。乃至聲聞菩薩
事也。云何念等。謂或正或邪。有為無為也。以何法
念等。謂或以大小頓漸。或以定慧覺觀也。以何法
得。謂或以四諦得聲聞法。乃至或以六度得菩薩
法也。如是念思。所住各不同。是謂住於種種之地。
如來皆能如實見之。如此委曲言者。明如來知根
之詳也。】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
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巳。觀眾生心欲。
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
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
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及南曰。此牒前文。而前言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此言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者。前依正智言。此依實相言。其
〔機〕一也。終歸於空者。自解脫離滅究竟至於常寂滅
相。則識心緣影。一切蕩盡。而歸乎實相妙空。非斷空


戒環曰。牒前一相一味等文。以明隨宜說法。難解
難知。而歎迦葉能信受也。一相一味等。即一切種
智。所證之法。如來雖知。而觀眾生性欲不同。旦將
之護之。不即明說。故甚難知。而迦葉能信能受。是
為希有。】


「○授記品第六」


【授記者。謂迦葉領悟正道。當踐佛位。故與說來果。
[001-0621a]
名授記品。】


「爾時世尊。說是偈巳。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
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
劫名大莊嚴。」


及南曰。大迦葉因地。事日月燈佛。至佛滅後。然灯續
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又於法華妙性開明。故號光
明。至於國名光德劫名莊嚴。皆類其因行也


戒環曰。諸授記文。皆二。十號之前為因記。後為果
記。諸弟子觀佛多寡之不同。各隨其願緣巳。事佛
功用之不同。各隨其才力也。成佛果號之不同。各
隨其因行也。】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
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者金為繩。
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


祥邁曰。諸佛無雜染謟心。故國界嚴飾。無諸穢惡。唯
修清淨妙行。其土平正。百寶周遍。淨名曰。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此其證矣


戒環曰。依報所感。皆由心地。瓦礫荊棘。雜心感也。
便利不淨。染心感也。坑坎堆阜。謟心感也。】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
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蹔捨。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
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
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俱菩薩
[001-0621b]
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及南曰。法說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則與記巳
竟於此特授迦葉上首。則三聖之記。不言可論。而目
連等心不自安。如逢王饍未敢便食。是以悚慓而請


戒環曰。色心初破。萬法皆空。理事還源。一切真寶。
須菩提昔者解空。無名無相。色心初破也。人證實
果。反號名相。理事還源也。又其生時。家初忽空。今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亦其義也。那由他即垓數。】


「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
嚴利之穢。寶華嚴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
珍玅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筭數譬喻所不能知。
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
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位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虗空。
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戒環云。所舉十號。明正報。劫國莊嚴明依報。華樹臺
閣皆悉寶成。應劫國之名也。其佛常處虛空說法者。
示因空悟解。伏由知證實也。】


「○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謂佛化道所成者。非本有也。以畢竟空寂為
莊嚴。園林以無漏法樹為周匝。浴池以八解定水
為渠流。樓閣以空無相無作為重關。而方便其入
門也。】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
[001-0621c]
劫。爾時有佛。行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
名好成。劫名大相。」


祥邁曰。眾生覺体本來若此。但為有迷色心之內。故
小而不大。封滯無量之殼。故礙而不〔道〕潛伏妄識之
〔而〕故劣而不勝。夫能了色心之迷渫。破無明之封殼
則勝智現前。與佛無別矣


戒環曰。大通智勝者。一乘實智之果佛也。其智之
體。囊括十虗為大。徹照塵劫為通。物無與守為勝。
以迹言之。則釋迦因地之宗師。以理推之。則眾生
本源之覺體也。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明此智體
其來無始。非情塵數量所及也。】


「諸比丘。彼佛滅度巳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
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
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
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筭師。若筭
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
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


戒環曰。諸比丘如是。將明極多之地。設此為種。以出
生餘地

假使有人下。乃舉極多之地
諸比丘下
乃數極多之劫

及南曰。法說明所化之因。但舉成
佛巳來。而不言劫數。于說則舉一方億佛所教化之
事。至此則舉塵劫因緣。其對上中下根明矣


戒環曰。智勝無古無今。未始滅度。而彼佛滅度如
是久遠者。對下根迷清言之耳。若吾輩者。失滅勝
智。迷淪巳來。不知過若干劫耶。誠不可以塵墨數
[001-0622a]
也。】


「彼佛滅度巳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
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偈云。如來無礙者。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
今滅度。此頌釋迦之大通也


戒環曰。以眾生知見。則迷淪妄計。故智勝之佛。隔
塵墨劫。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故觀彼久遠。猶
若今日。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
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巳。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而諸佛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
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戒環曰。法身慧命。其來無始。則天百萬億該劫。猶為
應緣之壽。不足多也

祥邁曰。根有利鈍故。人有頓
漸。劫有久暫也

王子讚曰。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
歲。爾乃得成佛。此應機若此


戒環曰。所謂佛法者。一乘實智佛知見也。上根頓
悟。即成佛道。下根障重。必假漸修。今大通經十小
劫。猶不現前。乃應下根示現而巳。盖下根因十使
煩惱惑障。失滅勝智。勝智甚大久遠。勢須積行次
第斷治。故言自一小劫至十小劫。斷盡惑障。智乃
現前。所以大通應機若此。】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
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行簡子曰。由旬此方一驛地也。即四十里。又云十六

及南曰。此敘大通將坐道場。諸天設〔眾〕請佛也
[001-0622b]


戒環曰。或謂本坐道場佛法不現。移坐於此即得
菩提。表遣迹忘緣。然後契道。然下云適坐此座。滿
十小劫。殆非移坐即得。】


「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
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
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
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
是。」


戒環曰。適坐初坐也初坐而雨華作樂。乃至滅度亦
復如是。言諸天欽向之生也。】


「諸此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表十使惑盡。勝智圓現。成最正覺。】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及南曰。〔心〕明之子。一名有意。亦有積之義


戒環曰。諸佛應迹。本為表法。燈明未出家。有八子。
大通未出家。有十六子。皆表在纏八識。前對上根。
正而不邪。故唯八而巳。此對下根。邪正兼混。故有
十六。一名智積者。由智有所積。故為在纏之識。若
運而無積。斯為大通勝智矣。】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翫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
之。」


祥邁曰。燈明之子。止言領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為
累而巳。智勝之子。言各有種種玩好者。表下根有種
種欲深心所着之〔績〕

[001-0622c]


戒環曰。珍詣佛者。以其有積。則未能大通。能捨欲
者。乃證通智也。王子所養之母不一。故言諸母。涕
泣而隨。以愛難遽捨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
幽瞑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
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


祥邁曰。夫人以五蘊眾相和合有生。而封蔀無明。誠
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燭。及乎勝智開明。乃知眾生之
相。從芒芴間。忽然幻有。亦若是矣


戒環曰。眾生以無明固結。感地大礙而不通。障蔽
妙明。故諸佛得道。皆動地放光。示飜破無明。顯發
智光也。其國中間幽瞑之處。即所謂鉄圍兩山黑
暗之間也。其中眾生。昔處幽瞑。各不相見。因明乃
見。故疑忽生也。】


「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
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戒環曰。諸天雖有常光。不及佛光。】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耀。
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
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
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
梵眾而說偈言。」


戒環曰。諸天有大威德者。將生則祥光先見。名大德

[001-0623a]


偈曰。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
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
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
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
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
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
佛轉法輪。」


祥邁曰。此言尋光詣佛
戒環曰。諸天有隨身宮殿。
故云與宮殿俱。】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
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
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巳。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
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戒環曰。以華散佛。所以尋師。并以供樹。所以重道。華
如須彌山樹高十由旬皆佛根身之量感變也。譬龍
王降雨。洪注十方。豈彼水之能多。所變在龍而巳。】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
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


戒環曰。涅槃道。即脫生死輪回之妙道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
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及南曰。示相者。示四諦之行相。使知向方。即見道位
也。勸修者。示四諦之功利。使知修行。即修道位也。作
證者。示我巳證。汝亦應證。即無學位也


戒環曰。三轉者。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令入見修
[001-0623b]
無學三位也。又三轉者。泛應三根。若下根須三。中
根可二。上根唯一。若上上根。則目擊道存。不容聲
矣。有所謂十二教法輪。有所謂十二行法輪。教為
能轉。行為所轉。依示勸證三轉四諦。即十二教法
輪也。依見修學三悟四諦。即十二行法輪也。】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
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及南曰。若沙門四句。謂此等未能正證。則雖轉唯滯
言詮。謂是苦下示所轉之相。即四諦法也

祥邁曰。
皆謂之苦者。四諦因苦而設。為滅苦之道故也


戒環曰。生老病死等八。現前逼惱曰苦。煩惱結業。
召致未來八苦曰集。此通三世。謂過去集。致現在
苦。現在集致未來苦也。結業盡。則生死八苦永盡
曰滅。治結業。則修三十七道品曰道。】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
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
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
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
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南曰。夫四諦十二緣。名一而義多。有所謂小乘生
滅四諦。則依分段生死名苦。煩惱及業名集。擇滅生
空智品名道。有所謂大乘無□四諦則依□□□□
□□□知障名集。無住涅槃名滅。法空智品者道。或
曰八諦。即合上言之。又有無量四諦。則依一乘圓頓
而說。即諸苦集明第一義。外求滅道。了無所得。是謂
四聖諦也。十二緣亦如之。故諦緣之法。雖屬二乘。實
[001-0623c]
通大乘。其要皆為斷生死本。滅無明因。使復還本明
妙性而巳。凡為道有教。當深乎此


戒環曰。廣四諦說十二緣也。自無明緣行。至生緣
老死等。示生起相。即廣苦集二諦而說也。自無明
滅。至憂悲苦惱滅。示修斷相。即廣滅道二諦而說
也。四諦為下根。聊陳麤相。所本在跡。十二緣為中
根。細觀四諦。所本在心。謂性智本明。妙湛精了。由
妄塵瞥起。俄然晦昧。名無明。於無明體。一念初動
名行。晦昧搖動。則失彼精了。粘湛發知。故轉智名
識。十二緣中。此三為根本。餘九為支末。相因以成
三世之緣耳。智本無知。由識故知。形為妄心。謂之
名。乃六賊之主也。性本無生。由識故生。形為幻質。
謂之色。即四陰之依也。則名色者。識初托胎凝滑
之相也。由凝滑而具六根。名六入。根成出胎。根與
境交。名觸。領納前境名受。有所受故愛心生。而愛
斯取之。由愛取故惑業相結。善惡有狀。名有。由諸
有結。為三界之生因。名生。有生則老死苦惱隨之
矣。此生起之相也。將欲滅之。以何為要耶。當知彼
無明者。非實有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
知。妄塵瞥起。故有無明。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
復還妙湛。洞徹精了。名無明滅。則自行巳下。莫不
皆滅。盖本既不存。未無所附。此修斷之相也。】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
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001-0624a]


及南曰。聖凡一体。迷悟同原。人者苟能悟患累之由。
達汩昏之始。果亦於法不受。則禪定解脫六通三明。
皆可得矣


戒環曰。此於初會聞法獲益之利根也。不受一切
法者。悟諦緣空。了無所著也。盖心本解脫。有受故
累。性本明定。有著故昏。是以不受一切法故。遂於
諸漏。心得解脫。又得禪定三明六通。】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
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巳
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及南曰。從是巳後。非一席說。又有小根獲益。其數不


戒環曰。此於次第聞法獲益。中下之根也。利根一
聞千悟。中下多聞少悟。故至於第三第四時。乃獲
益也。】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作沙彌。諸根通利。
智慧明了。巳曾供養百千萬億佛。淨修梵行。求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十六王子聞法獲益。於是出家復求大乘。】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巳成
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
等聞巳。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類如來知見。深心所
念。佛自證知。」


此正敘請說法華也。然前所請皆願轉無上輪。而大
通□說諦緣之法。又待此請者。諸佛說法。皆自漸之
頓。藉權顯實。盖導之無漸。則駭而不信。非惟教不陵
節。亦欲學不躐等故也

[001-0624b]


戒環曰。皆巳成就。謂巳成就大志。故請說大法。我
等志願下。自陳大志。望說大法也。如來知見。即所
謂一大事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巳。乃於四眾之中。說
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及南曰。釋迦現壽八十。而四十年說般若等教。大通
現壽五百萬億那由他劫。則宜於二萬〔然〕說也


戒環曰。過二萬劫。乃久嘿斯要。以待機也。則二萬
劫前。且說方等般若之教。偈云。說六波羅蜜。及諸
神通事是也。】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巳。即入靜室。
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戒環曰。未曾休廢者。所謂熾然說無間也。】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陞法座。
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
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疑惑之眾曲講也。十六王子。表在纏八識。十六菩
薩。表出纏八智。然有十六者。示以八正伏八邪也


戒環曰。於八萬劫各度多眾者。表既得大通之道。
則八萬法門。無所不通。故非唯八正為妙智。雖八
邪亦妙智也。非唯八正之能度。雖八邪亦能度也。
所謂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唯其如此。故各能
演妙。至於窮劫。各能度眾。至於恒沙。不如是。不足
為大通之道。】
[001-0624c]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巳。從三昧起。往詣法座。
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
根通利。智慧明了巳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
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人其中。汝
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戒環曰。可其所說。讚其德行。使眾親附也。】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
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如來智慧。」


戒環曰。三乘得妙。則同歸一乘。】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華經。一一菩
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
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
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戒環曰。徵昔所化。會今之緣也。所化之眾常與師俱
者。為化緣深故。以是得值億萬多佛。其緣未盡。今復
相值。】


「諸比丘。我今與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
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
名阿閦音畜。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


祥邁曰。經云毀譽不動如須彌。此佛出應群動。而其
體無動。又在動國。示即動而靜也。二佛並化。其德相
資。故雖二名。可以合釋


戒環曰。陳十六王子成佛名迹也。天地設位。道運
乎其中。聖人法之。以開物成務。冐天下之道。故八
[001-0625a]
方之佛。各依一方而示一德。所以開物。所以成物。
原始要終。則天下之道。無不冐矣。東方震為動。歡
喜亦動也。阿閦云無動。須彌頂。又無動之極也。】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及南曰。此佛以慈柔應物。以無畏說法


戒環曰。東南巽為柔順。師子音者。所說無畏。師子
相者。所示無畏。】


「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


及南曰。不復更滅。是謂常滅


戒環曰。南方離為虗明。虗空住者。體至虗。以應群
實也。常滅者。了一切法。當體虗凝。即寂滅相。】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及南曰。此佛以神應物。物資以生。而其德常淨。不累
於物


戒環曰。西南坤為資生。帝相者。神出而應物為帝。
梵淨也。】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及南曰。此佛於毀拆之際。示無量壽。則了無生死。以
救度世間生死苦惱


戒環曰。西方兌為毀拆。阿彌陀。云無量壽。世間苦
惱。即生死無常也。】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䟦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
相。」


及南曰。此佛神通應物。如乾道不息。寂然不動。感而
遂通


戒環曰。西北乾為剛徤。多摩羅旃檀香。清遠潛通。
[001-0625b]
以比神通。須彌相。亦無動義。】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及南曰。此佛以無緣慈。覆陰利澤險難眾生。而無心
無着。如雲之自在


戒環曰。北方坎為險陷。雲自在。謂無心而利物。雲
自在王。又自在之至也。】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此佛於生死畏中。以一真凝常。開覺群物。使入於不
死不生。則怖畏壞矣


戒環曰。東北艮。為萬物成始成終之所。始終之理。
在物為成壞。在人為生死。乃世間之所怖畏也。】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或曰。八卦乃中夏之書。引配竺教。豈佛意耶。及南曰。
竺夏一天下耳。壃畿所及。方位所同。卦乃天地自然
之理。獨不同哉。伏羲畫以示人。吾佛象以設法。各默
得其同耳。今經雖無八卦之文。顯有八方之象。借事
明理。烏乎不可


戒環曰。釋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謂其德仁濟群類。
其道寂默無為。以示化堪忍。故號能仁。此繼東北
方而特標者。大覺雖具成始成終之德。而其道圓
應。不滯方隅。無始無終。為眾德之總故也。盖自無
動而出應群動。能柔能剛。說示無畏。虗已應物。現
壽運神。乃至濟險滅怖。無非釋迦隨宜之行。故歷
言八方佛德。而以釋迦總之。斯乃範圍天地。曲成
萬物。無方無體之至德也。非成無上正道。何以與
[001-0625c]
此。故曰釋迦牟尼於娑婆國成阿耨菩提。】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
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
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漸入佛道。」


戒環曰。明昔因今緣。使知功行巳深。而成就之也。舉
為沙彌所化。明昔因也。于今所化。明今緣也。應以是
法漸入佛道。即成就之也。】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祥邁曰。釋上既曠劫蒙教。今猶漸入者。以如來智慧
難信解故


戒環曰。眾生莫不有如來智慧。而難解若此者。塵
習自障故也。以今人觀之。幸聞正法。不無宿因。安
知吾徒非智勝之遺塵。非未來之弟子。然緣障尚
稠。道果渺邈。即曠劫蒙教。今猶漸入者也。若能勤
進。猶可庶幾。設復退墮。又安知未來之期。比前塵
劫。不復過於是數耶。然則所謂難解者。非佛智之
難。機自難耳。】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
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
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及南曰。前明始權。此會終實也
祥邁曰。無有二乘。
即前更無餘乘意也


戒環曰。涅槃時到。言化緣將畢。眾又清淨。言根機
巳熟。眾清淨者。巳於藏教斷惑除結也。信堅固者。
巳於通教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謂巳悟般若。深
[001-0626a]
入禪定。謂妙造玄源。如此則諸病巳除。醫方亦遣。
故廢三權。特明一實。得滅度者。得真常道果也。】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
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戒環曰。為樂小者。權說小果。彼便信受。如滯化城。】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及南曰。譬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也
祥邁曰。
曠絕無人等。譬生死長遠。無真知見。妄起怖畏


戒環曰。五百由旬。舊說尤多。今取二乘斷三界結
惑。離分段生死。證有餘涅槃。是過三百由旬。而至
化城。然常滯變易生死。若回心向大。進至七地。斷
盡習氣。是過四百由旬。近於寶所。又進八地巳上
斷盡無明。離變易生死。證無餘涅槃。是過五百由
旬到寶所也。】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
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戒環曰。若有眾多三句。譬三乘求佛者
又曰。善則
通。惡則塞。乃可無難


戒環曰。導師。指津之人。譬釋尊也。通斯進之。塞斯
止之。通譬斷惑。塞譬起障。】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道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不能復退。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戒環曰。譬二乘求道。難進易退。】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
而欲退還。作是念巳。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
[001-0626b]
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
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
至寶所。亦可得去。」


戒環曰。譬因二乘斷三界結惑后。息以小果。而進之
智地也。隨意所作。即任力所能。漸得入道之義。】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勉斯
惡道。快得安隱。」


戒環曰。稱願息之心故也。】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
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為止息耳。」


化非真有。故斯須即滅。唯寶所為真。權非實有。故終
竟而廢。唯一乘為實。】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
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
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
受勤苦。乃可得成。」


及南曰。上言惡道長遠。此言佛道長遠者。上以正見
觀眾生。此以倒見觀佛道故也

又曰。苟無生死無
惑業。則常體凝淨。何復何治。長遠之見切苦之功了
無。此致咎佛道。遂生懈退。大覺所以敘其倒見而誘
進之


戒環曰。若伹聞一乘。而無權濟。則厭大而不欲見
佛。憚煩而憂其道遠。故須權濟也。佛道初不遠人。
本無修證。特由生死背馳。復之之難。故見其長遠。
惑業積障。治之之難。故見其勤苦。則長遠勤苦。由
[001-0626c]
倒妄起。何關於道哉。】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
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
等所作未辨。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
涅槃。非真實也。伹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
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巳。而告
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戒環曰。中道。即大小乘之中間也。二涅槃。即二乘涅
槃。云下二地是也

又曰。住於二地。謂滯二乘權果。
而不知進。故語之佛慧。令觀察籌量。而進取實果也。】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此滿慈與五百羅漢。隨機領悟。佛為述成與記。】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
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
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
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却
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蹔捨。」


戒環曰。聞方便隨宜。通領三周之說也。又聞大記。通
領舍利弗等受記事也。復聞因緣。即別領大通之事。
復聞神力。別領導師神化之事。罕聞故得未曾有。惑
除故心淨踊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
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
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前乃經家敘置。此正滿慈之蹄。深心本願。謂精進護
持助宣佛法。乃至過去未來助宣之士。非謂願求記

[001-0627a]


戒環曰。言奇特希有。至處處貪著。總嘆三周說法
也。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總歎授記。乃至導師
神化之德。不能備宣也。唯佛世尊巳下。申本願而
誓護持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
德。精進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
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
其言論之辨。」


及南曰。說法第一。述其正行也。種種功德。述其眾行
也精進護持。述其本願也。言論之辨。述其才辨也


戒環曰。述成其深心本願也。問眾見不者。以眾等
徒知滿慈之迹。而不知其深行。故開端以示之。】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
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
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道達。得四無礙智。
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
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
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
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
常依佛事。教化眾生。」


祥邁曰。上總述。此廣陳也。淨名云。菩薩隨所化眾生
而取佛土。所謂淨佛土者。自淨其心。以致佛土之淨
也。為淨佛土。而必須教化眾生者。要即塵勞而能淨
非若二乘厭塵勞以求淨也。由是觀之。其本乃大權
聖人。示現弘法耳。故偈以內秘外現頌之

及南曰
[001-0627b]
樓那內祕外現。為眾綱領。故備述之


戒環曰。舉九十億佛所。即廣陳護宣遠因也。於佛
空法明了通達者。非若二乘滯於斷空也。得四無
礙清淨說法者。如所如說。不泥名相也。菩薩神通。
非二乘比也。隨其壽命。言盡形壽也。令立菩提者。
令於正道有立也。為淨佛土故化眾生者。藉利他
行。成已行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
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
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
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
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祥邁曰。上陳遠因。此舉三世。皆明說法宣化之深行

補註曰。三劫三千佛。其初千人。於莊嚴劫成佛。
華光為首。至毗舍浮是也。其次千人。於賢劫成佛。拘
留孫為首。至樓至是也。其后千人。於星宿劫成佛。日
光為首。至須彌相是也


戒環曰。七佛即毗婆尸。尸棄。毗舍浮。拘留孫。拘那
含。迦葉。釋迦是也。上三屬前劫。下四屬今劫。三劫
三千佛。始於妙光佛。末法出家修道。聞五十三佛
名。深心仰慕。復化他人。滿三千眾。深心敬禮。即超
多劫生死之罪。得證佛果。】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001-0627c]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華嚴記。發心菩薩。過千不可說劫。當得作佛。號清淨
心。論謂。明達如是劫量法門。總清淨故。正此意也。餘
記劫數深意並同


戒環曰。滿慈既於多佛植因之遠。而猶過僧祇劫。
乃得菩提。號法明者。謂於無數劫量法門。一時明
達。即成佛道。非如情見久遠劫也。】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
地。地平為掌。無有山陵。谿㵎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
中。諸天宮殿。近處虗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
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


戒環曰。此皆依報清淨之相。由因中常修梵行。廣化
眾生。令立正道。故果地無邪穢之事。而交接皆上善
之人也。】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
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及南曰。以世考之。精華之氣。或化列星。吐納之人。猶
能輕舉。則滓濁既盡。妙體精明。飛行自在。無足疑矣


戒環曰。既以化生。離諸欲染。故本來體相淨妙若
此。如是妙體。人固有之。特為麤濁欲惡染蔽而巳。
故阿難曰。欲氣麤濁。腥臊交遘。不能發生勝淨妙
明。紫金光聚。苟斷欲愛。不受胎生。則本來體相。無
復染蔽。通光莊嚴。自能發現。】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
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
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筭數校計所不
[001-0628a]
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行簡子曰。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因〕無色想觀外諸
色。三淨勝解身作證。四超色想滅有時想。不思惟種
種想。入無邊空〔超〕五超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六超
識無邊處。入無所有所。七超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
想處。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處也


戒環曰。不由胎藏。故不假段食。唯飡釆法喜禪脫
而巳。有無量下。明國土人民。諸菩薩下。明同得法
侶。滿慈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得四無礙智。審諦說
法。教化眾生。明了通達。故報緣法眾。其德皆類。】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戒環曰。此結前也。】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
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祥邁曰。國名善淨。盖心清淨故。佛土淨也
行簡子
曰。七寶者。金輪寶。白象寶。如意寶。玉女寶。主藏寶。主
兵寶。紺馬寶也


戒環曰。劫有法寶真明。故名寶明。國無女人惡道。
故名善淨。由三世說法。續佛壽命。故佛壽無量。法
住甚久。滅後起塔。遍滿其國。又以餘德散沾也。】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
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
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戒環曰。千二百阿羅漢。請記。世尊通許之。而特告迦
葉者。以迦葉為眾上首故告之。】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
[001-0628b]
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及南曰。普明謂以智慧明。破諸癡暗。普使眾生明了
法性。即今住世應真之首也


戒環曰。憍陳最初得度。為眾首。故特記之。號普明
者。偈云。常放大光明。一切之所敬。又云。常說無上
道。故號曰普明。】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駄。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
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
一號。名曰普明。」


祥邁曰。優樓頻螺等。即序分所列羅漢上首。詳略等
舉也。同號普明。以德同故


戒環曰。五百威德具足。為千二之傑。故又別記。目
連記末云。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教五百。即此也。
餘七百眾。但於前通許。於頌通記。】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巳。歡喜踊躍。即從
座起。到於佛前。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
巳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
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戒環曰。悔責者。悔昔之失。慶今之得也。如來智慧。即
一切種智。我等應得。而悔不早悟。】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
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
不覺知。起巳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
[001-0628c]
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行簡子曰。弃其至寶。而營營外索者。天下比比是也。
不亦深可哀哉。列子好忘之喻類此


戒環曰。親友繫珠。譬佛預十六菩薩時。為說法華。
結大乘因也。醉酒而臥。譬我喻千萬億眾時。皆生
疑惑。昏昏如醉也。官事當行。即佛化將畢。餘處利
生。公而不黨。故譬官事。起巳遊行。轉迷也。到於他
國。弃本也。為衣食等。樂小也。】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
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
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
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
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戒環曰。親友會遇。譬今復值佛。咄叱警戒。譬呵小進
大。言丈夫者。指大乘種性。而警進之也。餘意如下合
顯。貿易所須。譬即性發揮。當得大利也。以時物迁貨
曰貿。以有易無曰易。】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
癈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
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戒環曰。令發智心。而廢忘不覺。如係珠醉臥也。既得
羅漢。而未離法縛。是資生艱難也。智願不失。如衣珠
現在。】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
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
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戒環曰。□□□□叱□□□。】
[001-0629a]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戒環曰。此合貿寶如意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記小聲眾也。研真斷惑名學。真窮惑盡名無學。
此未得無學。而亦預佛記者。若有聞法者。無不成
佛故也。】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受
記。不亦快乎。」


觀學眾記云。當供徹塵數佛。護持法藏。即與阿難羅
云同德。故以二師總之


戒環曰。阿難多聞。護持法藏。羅云密行。皆大弟子。
而與學眾同授記者。示彼亦內秘外現密行之儔
也。】


「即從座起。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
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
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
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
望亦足。」


及南曰。菩薩為通達佛道。無所不現。故淨名佛道品。
以法喜為妻。慈悲為女誠善為男。而釋迦所以有邪
輸羅云。皆為示現。非同世俗妻子也


戒環曰。阿難羅云。親邇於佛。既為眾所見知。若不
得記。則無塞眾望也。】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
[001-0629b]
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
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祥邁曰。山海慧自在通王者。高莫逾於山。深莫浚於


戒環曰。阿難宿持法藏。多聞愽達。智慧等之。於諸
法中。得大通達。自在如王。故得果以因為號。當供
多佛護持法藏。然後成佛。盖其本願也。】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却
名妙音遍滿。」


及南曰。阿難當來作成。如此其多者。為宿持法藏。化
緣深故


戒環曰。幡表尊勝之德。阿難多聞第一。故國名常
立勝幡。宣傳法藏。故却名妙音遍滿。為由法音宣
流也。】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
量阿僧祇劫中。筭數校計不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
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問壽劫之說。悠然不窮。無所據依。及南曰。萬物死生
而不巳者。存壽有終窮乎。古今代謝而曾無紀極。劫
有終窮乎。聖人離死生。至道無代謝。則雖倍倍之劫。
未足盡其靈長矣


戒環曰。佛壽無量劫。而正像之法。又復倍倍者。由
其宣傳法藏。因力緜遠也。
○行簡子補註曰。佛滅
度後。遺法有正像末三等。正法五百年。像法二千
[001-0629c]
年。末法二千年。】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
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戒環曰。為其護持法藏。報得殊勝。名聞十方故。】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
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
決。」


戒環曰。阿難果號劫國教化作成等事。特異眾記。初
心不知遠因。故疑其何緣而得。】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
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巳得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
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
記。」


戒環曰。此告其遠因。以同佛發心。功深願廣。宜得是
記也。俱舍論說。空王佛。乃釋迦三僧祇劫中間所逢
之佛


及南曰。校其遠因。則功巳齊佛。但彼願護持法藏
故。常樂多聞。佛願成道利生故。常勤精進。由是佛
巳成道。而阿難尚須護法教化。然後成佛。盖其本
願如是。非由根智勝劣。而有先後也。】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
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
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001-0630a]


戒環曰。即時憶念等者。因佛與記。又敘往因。於是得
法性覺自在三昧。能憶過佛法藏。又識本昔願持之
因也。】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
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


祥邁曰。弘道以德行為尚。故儒門四科。亦先德行
及南曰。隱大權之跡而示現為佛子。功德不可數。唯
佛能知之。是謂密行也


戒環曰。蹈七寶華。乃妙淨密行之應也。作長子者。
常以密行。繼續佛道也。如華嚴以普賢為長子。亦
表大行能建佛家法也。】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
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
作長子。過是巳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多聞密行常相資故。羅云國劫正像之果。並
同阿難而當來亦為阿難長子。】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
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巳
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
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
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
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戒環曰。此亦昔日所化。故今與記。其意柔軟。謂根機巳
熟。問其見不。默示昔因也。而阿難多聞愽達。固巳默
知。二千果號。皆同。以因同也。了學無學。即證寔相。是
[001-0630b]
謂寶相。壽命一劫下。言二千同時成佛。依報法化皆同。】


「○法師品第十」


【能持正法。足以師人。謂之法師。此授廣記。以圓該
前記。而號法師品者。所以廣記持經之人。而推尊
之故也。】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
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
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
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
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及南曰。此言現前廣記
祥邁曰。將授廣記。而因藥
王告大士者。以廣記渺漠。法利勝妙。非深知宿契。及
大菩薩。無能證知故也。藥王即喜見菩薩。久持此經。
燒身燃臂。可謂深知宿契矣


戒環曰。八萬大士。即經首八萬菩薩。現前八部四
眾。皆與授記者。所謂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也。】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
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記。」


及南曰。此後世廣記。言滅後有人。則其機未兆。亦懸
記之。則此品廣記。無所不圓。無所不該矣。】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
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
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
供養經卷。華香纓絡。抹香。塗香。燒香。繒盖幢幡。衣服
[001-0630c]
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
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
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戒環曰。令藥王宣明勝因也
戒環曰。釋上以顯緣
勝人尊。故當作佛。但於一句。能具六種法師之功。猶
足推尊瞻奉。而當成菩提。況於一經盡能受持。則其
緣愈勝。其人愈尊。其作佛必矣。】


「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
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戒環曰。自捨淨報者。當是淨土果人。示生惡世。】


「若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
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戒環曰。使即將命之人。遣有付托之義。此令敬持經
人。視同將如命。為如來付托。讚揚大事。宜在尊尚也。】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
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巳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
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戒環曰。秘密法要。妄授則上慢退席。顯說則窮子怖
父。而怨誹憎嫉生焉。如來現在尚爾。況滅後惡世。可
不擇機。】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
者。如來即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
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
如來共宿。則如來手摩其頂。」


及南曰。是經難得聞。信受持亦難。故凡書持讀說。非
假如來覆護。及自有信願善根。莫之能矣

[001-0631a]


戒環曰。為如來衣覆。謂得佛忍力也。與如來共宿。
謂栖心同佛也。為如來摩頂。謂蒙佛慰安也。如此
故。能於後惡世。持說是法。】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之
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
以者何。此中巳有如來全身。」


戒環曰。此三周開示及餘助顯。無非如來全身也。】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盖幢幡伎樂歌頌。供養
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
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以供養而成佛者。為其因正。而緣勝故也。】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
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戒環曰。行菩薩道。而不聞是經。如欲濟渴。而不知須
水也。】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巳信解
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戒環曰。此如人鑿井。巳近泉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
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巳。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
決定知水必近。」


及南曰。漸至于泥。則於水巳近。若能脫然造其真源。
則妙湛圓發。不勞功用。視前所為皆滓濁矣。經不言
此者所謂引而不發。使其自進。盖無功用處。不容言
論也

[001-0631b]


戒環曰。高原鑿水。譬修菩薩道。不得其要。猶見乾
土。施功不巳。譬從乾慧地。由漸而進。轉見濕土。喻
歷聞般若。遂漸至泥。喻初聞法華。然尚滯修習。則
於佛智水。近之而巳。】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
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
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


戒環曰。佛果菩提。皆屬此經。則未聞未解。安可得道。】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
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及南曰。開方便門。猶鑿井也。示真寔相。猶見水也


戒環曰。法華經藏。即眾生如來藏也。於眾生則蘊
在塵勞。於菩薩則蘊在萬行。於寶所則過乎五百
由旬。可謂深固幽遠也。人無能到。故唯菩薩可以
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
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
上慢者。」


戒環曰□□□新發意小根有增上慢。皆非機也。】


「藥王。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是入如來
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
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
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
[001-0631c]
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及南曰。以大慈悲為室。以柔和忍辱為衣。以諸法空
為座。决子聲間且入智慧。譬之掘井及泉。方是究竟


祥邁曰。一切法空者。非斷空也。即一切法廓然了
達之謂也


戒環曰。夫說法教化之道。必巳有所處。然後能安
人。巳有所服。然後能伏人。巳有所據。然後能達人。
如來以慈悲為室。柔忍為衣。法空為座。入慈悲室。
則巳有所處也。著柔忍衣。則巳有所服也。坐法空
座則巳有所據也。如此。則具佛之體。乃可廣說斯
經。苟未體此。自無主正。何以為人哉。故曰。安住是
中。然後以不懈怠。廣說是法。今夫據寶花座。而聖
讀庸行者。宜深鑒乎。】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信受
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
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


戒環曰。此佛力變化讚揚大事也。餘國則他方世界。】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
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戒環曰。在異國而令見。所謂隱顯化眾生。】


妙法華經精解評林卷上
[001-063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