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7 法華經通義-明-德清 (master)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三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此品來意。因上四大弟子領悟許三賜一。說喻自
陳昔失今得之情。世尊印可其心。然猶未盡知如
來知見之力。抑恐執相之徒。不達如來平等說法
隨類異解之旨。將謂實有三乘之果可證。涅槃習
氣不忘。不能徹法源底。故說藥草一喻。以顯如來
說法平等一味。但隨根大小。各受不同。如一雨無
私。三草二木隨分受潤各別。是知法本不異。異在
於機。此則唯有一乘無二無三之旨自明。而使聞
者習見頓除。可入如來平等法慧。開佛知見明矣
此後即為授記。故此品來也。】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此如來述成四大弟子雖悟。而猶未盡也。迦葉等
既領譬喻之說。乃設窮子怖父。長者曲垂方便誘
[003-0545b]
引之心。以喻如來俯為二乘。極盡慈悲之意。可謂
善說如來真實功德矣。但所知者。似乎如來涉於
有心。單為二乘之人。實有三乘之設。殊不知如來
說法。以平等大悲。無問有性無性。一音說法。普使
聞知。齊成佛道。原無三一之分。此是如來無作妙
力。所謂復有無量無邊功德。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者。即出世至今。所見聞者如海一滴耳。此非汝等
所知也。以如來是諸法之王。得大自在。凡有所說。
皆稱法界性。真實不虗。故於一切法。以方便權智。
應機而說。即其所說。皆歸究竟真實智地。無有虗
談。以如來實智證理。則觀知一切諸法歸趣。究竟
實際。以權智鑑機。則知一切眾生之心樂欲所行。
無不通達。又善能分別諸法之相。若性相權實。一
一明了。即其所說。善能開示眾生本有智慧。此所
以為無量功德之大略。豈汝所能盡知耶。】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此法一機異之譬也。三千大千之土地。總譬一真
法界眾生本有之心地。山川谿谷所生之草木。譬
三界所有之眾生。種類名色之各異。譬三乘五性
之不同。木有貞樗。草有良毒。今取眾生堪受化者。
如草之可為藥。木之可成材者。其不受化者。皆腐
毒樗朽耳。故名藥草。眾生根性種種不一。有三乘
五性之不同。故云種類若干名色各異。此喻所被
之機也。佛以法界身雲。普徧十方。故如密雲彌布。
[003-0545c]
圓音一演。十剎頓周。故如一雨普洽。眾生聞者。隨
類各解。故如三草二木各有所受。稱其種性各得
成實。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初
從人天小乘。以及菩薩。無不成就。皆能自利利他。
除生死之病。獲涅槃之安。故但取藥草而喻。至若
闡提外道。及十惡不信之眾生。皆狼毒蕪草。亦無
不蒙潤。但不能信受。故非機耳。雖一地所生等。喻
眾生同稟一真法性。而隨種成熟不同。所謂法本
不異。異在機也。由是觀之。三乘之法。非佛有心分
別。唯以法界海慧平等普說。由機聞見各異。自分
大小差別。是則昔日權法皆說佛慧。但小智自私
而不受。非佛定有三乘可執取也。此迦葉等雖悟
昔權。而不知本無三一之分。此如來平等大慧無
量功德說不能盡者。殊非二乘可知也。如來亦復
如是下。法合可知。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下至為聽
法故。乃佛初成正覺。法王應運出興。詔告三界之
詞也。以空劫無佛。三界眾生自未見佛。今法王從
真界出。不知佛是何人。為何而來。所知何法。恐其
驚怖。故告之曰我是如來等。使皆知是佛也。為度
者度等。使知佛為度眾生令出苦得樂而來也。如
實知之等。告以所證之法。且能開能說。使三界眾
生皆應來此聽法。此正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
之本懷。正如大雲雨也。爾時無數下。三界眾生因
聞布告召集而來也。如來於時等。觀根說法。如三
[003-0546a]
草二木隨分受潤。人天三乘各得成熟。故云皆令
歡喜各得善利。此隨根之法。似先有心分別。其實
佛以平等大慧。觀眾生各各不同。故一音所演之
法大小具足。即一四諦法。而三乘各解不同。正法
一機異。非有心差別也。故天台判教。有秘密不定。
正此謂也。前云如來不說大者。非今日別說一大。
但說破昔日所說皆大法耳。以迦葉但悟今日是
大。將謂昔說是小。故如來復說此喻。以洗執昔之
狹習。了悟平等佛慧。乃堪授記耳。是諸眾生等。敘
聞法得益。各得成就。漸得入道。正如一雲普雨。三
草二木具足受潤各得生長也。所云漸得入道。非
佛有漸法。要知法本是頓。但聞者漸漸成熟。如雨
是普。在草木各得具足蒙潤。但隨根漸長耳。如華
嚴地上菩薩。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歷次而
修。豈非人天小善皆法界大法哉。況諦緣乎。若分
別諸法。則二乘所知。若無分別之分別。則非二乘
所知也。】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此敘佛平等一味之法也。佛所說法。本一實相。元
無異相。純是甘露醍醐。曾無異味。解脫者。雖說諸
法。而離一切法。離相者。雖說諸相。而離一切相。滅
相者。雖說生滅。而顯寂滅無生。此釋一相一味之
法也。以此故所說法一一究竟。皆至一切種智。豈
有三乘之法哉。但眾生聞者。隨其根性。若持若修。
[003-0546b]
各隨所得而不自覺知。此法一而機自異耳。所以
者何等。釋眾生不知之所以。然佛說法。雖是平等
一音。而眾生根器。有種相體性樂欲念思修得之
不同。必先觀察了知。然後應機普說。是則佛皆如
實了知眾生之性欲。而眾生不自覺知本根之大
小。故所聞法。如蚊飲海。各隨量而足。將謂佛法止
此而巳。豈知平等一味之法哉。如來知是下。釋上
不即說大之所以。然佛既以平等大法普施眾生。
眾生所受大小不同。佛不早為說破。一向久默斯
要者。以佛說法一言一句。無不究竟歸極於法界
真空。但眾生心欲之不同。故將護之以待其時。故
不即為說一切種智之事。恐其驚疑。特隱忍以待。
非畢竟不說也。今眾生根熟。涅槃時至。不得不說
耳。迦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甚為希有。然隨宜中
平等。此其難解難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此重頌前義也。破有下四句。總述迦葉讚佛之意。
九界眾生皆墮於有。凡夫有生死。二乘有涅槃。菩
薩有眾生可度。有佛果可求。唯佛能破故。云破有。
於法自在。故稱法王。如來尊重下十二句。頌佛待
時說大之意。如來所以久默不說者。恐小智生疑。
故隨力為說。漸漸令得正見。此迦葉所未知也。】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003-0546c]


【此喻顯平等大慈之意也。佛身如雲。說法如雨。則
平等可知。而言密雲大雲。至垂布可攬。則喻法身
普徧俯就群情之意。未雨而雷電前驅。喻凡說法
必先放光現瑞動地為前相也。初云三草二木。頌
至百穀等。則喻三乘五性無不利潤。然乾地亦洽。
則無性闡提未嘗不滋也。其雲所出等。喻佛一身
一智慧平等一味。所被之機受益不同。隨分自足
而各滋茂成熟也。】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此佛亦如是下。法合也。初四句。合喻本。既出下四
句。頌出世本懷。大聖下十四句。頌告詔之辭。諸天
下十句。頌召集人天當說平等法也。其法下六句。
頌一相一味平等之法。凡有所說。當作大乘因緣。
所謂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我觀下二十四句。正
頌平等說法。貴賤等。釋平等之意。無論貴賤持毀
邪正利鈍。一以平等大慧而普被之。足知三乘五
性。不待今日授記矣。】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一切下。頌眾生隨根受益不同各得成實也。初
四句。總頌諸地。謂從三界九地。以至菩薩十地也。
後釋諸地。或處下四句。明人天。知無漏法下八句。
明聲聞緣覺。求世尊處下四句。明藏教菩薩。依權
教修。故名小草。偈云我當作佛。然藏教所期。三藏
果頭佛也。又諸佛子下六句。明通教菩薩。安住神
[003-0547a]
通下六句。明圓教菩薩。佛平等下六句。頌法一而
機異也。佛以此喻下六句。結佛功德說不能盡之
意。以由迦葉不能盡知如來功德。故說此喻以發
明之。然一雲一雨平等普潤。三草二木具足成熟。
雖喻佛之功德廣大不可思議。其實於佛智慧海
中如一滴耳。豈能盡喻佛之功德哉。迦葉所以不
能盡知也。我雨法雨下八句。總明成熟之利。諸佛
之法下六句。總明成熟之機。下別明隨機得果。】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此聲聞下。頌各得增長也。初六句。頌聲聞緣覺而
得增長。若諸菩薩下六句。言權教菩薩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下八句。言實教菩薩而得增長。所謂具
足蒙潤各得生長者也。如是迦葉下六句。總結成
實。】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此迦葉下。頌開權顯實諸佛道同也。初六句。明即
權顯實諸佛道同。今為汝等下八句。總結今實。通
廢昔權。開後授記之文也。巳為授記。而云漸漸修
學悉當成佛者。正顯昔非真修。自今開佛知見。方
是成佛真因。所謂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也。楞嚴云。
理須頓悟事因漸除。故云漸漸。】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此品來意。由四大弟子領悟平等一味之旨。巳解
本無三乘之實。本有佛之知見既開。則成佛真因
[003-0547b]
巳具。乃為四人授記。特以名品。故此來也。】


「爾時世尊說是偈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授迦葉之記也。諸弟子授記之事。有因有果。而
所得之果。有同不同者。蓋各隨本因而感也。皆以
今日開佛知見。為發覺初心。從此巳去所修之行。
方為成佛之真因。以因圓而後得果也。然因中必
由事佛供佛者。供佛則修福。宣法則修慧。二嚴具
足。乃因圓而後得果。故最後身方得成佛也。最後
身者。論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
細念故。得見心性。此乃無明盡淨。二死永亡之時。
名最後身。然事佛多寡之不一。乃無明厚薄之不
等也。然有造塔不造塔者。以所積福各有深淺之
不一也。名號各別。則各隨本因。而國土莊嚴同一
清淨。則同一唯心清淨所感之實報。所化眾生無
三惡道。則本願之所召。眷屬之大小。壽命之修短。
法住之久近。皆各隨願力之所致。例皆然也。迦葉
名飲光。因地事日月燈佛。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
佛形像。故感果號名光明。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宜矣。壽命法住。皆二十小劫。則差於身子。亦本願
所持也。國土清淨。則同一淨心。三乘眷屬。亦夙緣
也。以非惡世。故魔皆護法。】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003-0547c]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如饑須教食。」


【此目犍連等。因迦葉得記。故希記而請也。然前佛
總說千二百聲聞悉亦當作則。佛人人皆有成佛
之分明矣。而三子必欲指名而說其實事。猶恐其
不得。悚慄而請者。此正小乘夙懷執相之習。狹劣
之心未即頓捨。今雖蒙佛許可。自巳未敢承當。故
如饑逢王膳未敢便食。必須得旨後乃敢食。所以
雖聞作佛。而心尚懷憂。必冀佛說乃安樂耳。】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空生得記也。將來事佛因行。與迦葉等。果號名
相則各隨本因。以須菩提解空第一。然所空者。名
相之外更無可空。故將來成佛。果號名相。正顯空
法得證也。尊者生時庫藏皆空。故果上劫名有寶。
國名寶生。葢即空以顯不空義也。亦本因耳。其土
清淨。則同一淨心。人民皆處寶臺。應有寶義也。眷
屬壽命法住久近。與迦葉等。但彼佛常處虗空說
法。則由空法實證。故果亦如之。】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此栴延得記也。栴延因記。則先事八千億佛。及佛
滅後。造七寶塔廟。供佛舍利。歷二萬億佛。總之少
[003-0548a]
於飲光空生而速得佛者。由昔善於論義。法性精
明。果號那提金光。則精瑩之至。因行然也。壽命十
二劫。則隨機感。住世法住久近。則願力所持。】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吾今當汝等善聽。」


【此目連得記也。目連因記事佛。少於栴延。而佛滅
滅度後。造塔供佛。則二百萬億越數更多。亦由功行
造進不一也。目連宿習神通第一。則果號栴檀香。
然香有清遠潛通。神通之象也。眷屬亦等。但壽命
少長。亦隨機感。法住四十小劫甚久。則願力所持
也。然諸聲聞人。一向皆有佛道長遠之怖者。以未
見實果可期。渺無歸宿。故生怖耳。今授記作佛猶
經多劫。而不怖者。以有實果在前。取證有時。則宿
習易捨。以小乘所重名言習氣。不得佛語。則此心
不安。是知授記之事。即以名言而䇿進之。如止啼
黃葉。正以楔出楔之意耳。如人素以夢事為吉凶
之兆。必以圓夢語為準。然夢豈真吉凶耶。漢武帝
時有人善圓夢。帝以假夢試之曰。朕夢殿瓦二片。
化一對鴛鴦飛去。其人圓曰。宮中必有相殺者。頃
即報云宮人有相殺而死者。帝曰。朕戲之耳。非夢
也。何以應。人曰。夢者神之所至也。神動而吉凶隨
之。故諸佛說法度生。如說夢事。信矣。我諸弟子下。
十句。起後因緣之說也。】
[003-0548b]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此品來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記。座中尚有一類鈍
根聲聞。向以佛果菩提非巳智分。狹劣習氣未忘。
將謂彼為唱導之首。宜乎得記。而此輩猶懷絕分
之心。故世尊遠引塵劫巳前大通佛時。十六王子
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之緣種。自是以來。生生受
化。今緣巳熟。止是印許之時。以破大眾執著之疑。
躍然發起慕大之心。以除宿習。故廣引大通之往
事。十六王子講法之因緣。以顯緣因佛性也。故說
化城一喻。原是虗設。以明三乘畢竟是權。為止怖
遠疲勞之眾。令眾暫息。可進寶所。以此開發筞進
鈍根。故大眾聞說。頓悟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
記。故此品來也。】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通達無量劫。」


【此如來遠引大通智勝之本因。以證現今法會之
緣種也。佛號大通智勝者。乃一切種智諸佛法身
之果體。眾生本有之佛性也。唯此智體。超法界量。
故云大。徹聖凡情。故云通。常然不昧。故云智。乃勝
義中真勝義性。故云勝。以此智最勝故用不離體。
故十號具足。常住寂光。故國名好城。空劫巳前。故
劫名大相。眾生背此智體。其來無始。故云過不可
思議阿僧祗劫也。寂音以華嚴法界觀。真空絕相。
[003-0548c]
理事無礙。周徧含容。三種觀門。釋大通智三字。三
義具足為勝。此最稱理。但此言本具。觀言修顯。似
有先後耳。此智又名無師智自然智。諸佛證此智
體。名一切種智。華嚴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
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
離妄想顛倒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當下
現前。是知此智為一切諸佛之果體。一切眾生之
佛性也。以二乘迷此本智。故皆言昔失。將謂絕無
成佛之分。前雖授五人記。乃諦信佛心而不疑者。
尚有劣解下根。執著二乘名言習氣。昔失之疑不
忘。今雖聞記。而疑情未盡。不悟不失之所以。故佛
特說因緣。推原佛性之本。無始自來不失。故的指
大通之往事明見如今。則未來授記得果之事亦
不虗妄。所謂以因緣破下根之執也。前歷言佛智
非二乘所知。然佛果海功德難思。此亦不知之一
端也。彼佛滅度巳來甚大久遠者。正顯法身隱而
不現。眾生迷之葢巳久矣。故說塵墨之劫以況之。
歷大千世界以為墨。將為地種。就十方內。且以東
方過千國土。下墨一點大如微塵。是則經千國土
纔一點耳。如是展轉東行。又過國土如初次第點
之。有墨點者巳不可知。非算師所及。況點與未點。
盡抹為塵。此塵之數。巳極多矣。以此一塵為一劫。
則劫可量哉。此則推原其始無始也。彼佛滅度巳
來復過是數。足徵眾生迷此佛性其來久矣。豈二
[003-0549a]
乘可知耶。然前對上根。但云成佛巳來。不言其時。
對中根言教化之事。但言二萬億佛。所謂舉一隅
也。今對下根。則極盡塵劫之量者。以劣解二乘向
存斷滅始終之見。陋習難袪。非此不足以破之。此
如來接引之方便也。且以如來知見觀彼久遠猶
若今日。況我如來應世四十秊來。不離剎那際三
昧。豈虗言哉。故如來所說真實不虗。下根聞此。雖
顓蒙之極。不得不信佛真實之說也。佛為二乘苦
心。則火宅長者及窮子之父。豈能盡佛真慈哉。偈
云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是知佛
智前觀無始。則後觀無終。即授記弟子成佛之事。
至遠不過三百萬億劫數。佛眼觀之。如目前耳。可
不信乎。】


「佛告諸比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智勝佛從法垂應之跡也。佛壽五百萬
億那由他劫。特舉應緣之跡耳。言本坐道場。則出
真兆聖應現之始也。垂得菩提。以佛佛出現。必示
初成正覺。故云垂得。垂者將也。問曰。佛既示現不
必更得。而云垂得菩提佛法不現者何耶。答。此待
機也。所謂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
月。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華嚴經云。毗盧遮那。
於一切眾生身中。成等正覺。是知佛本非身。以眾
生為身。今大通智佛有應無感。故垂得菩提。而佛
法不現在前。正以眾生心器未淨。故十小劫以待
[003-0549b]
時耳。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者。所謂正入剎那際三
昧。即首言無量義處三昧也。今釋尊應身待四十
秊。豈為久耶。忉利諸天先就菩提樹下敷座以待
者。正顯不離菩提樹下而徧應也。適坐此座則諸
天雨華作樂乃至滅度者。顯佛出現始終不起剎
那際三昧也。序品光中圓現諸佛始終。將謂光中
之境耳。今則直顯此經皆說光中之實事也。過十
小劫佛法現前乃得菩提者。機感契會心境絕待
之時也。古云若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是知今
說佛慧因緣。要待機緣契會。非時不敢強說也。】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頭面禮足繞佛畢巳。」


【此原始釋迦之本因也。大通智勝。葢明一切種智。
今云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者。明一切種智皆
由轉識而成也。以迷此智成阿賴耶識。乃在纏生
死之名也。而此識體。其用有八。前云日月燈明而
有八子者。是單約識言。故名有意。今云十六而名
智積。葢約識本於智以迷。則轉智成識。其用有八。
悟則轉識成智。其用有四。然成所作智。其用有五。
故亦有八。今約真妄一體。故云十六。而四智圓滿。
通名一切種智。故其子名智積。言未出家時。特在
纏之名耳。若剋果體。則真妄不二。父子情亡矣。釋
迦本因。為第十六子。則權實可知。諸子各有等者。
謂本識未轉。則諸識皆有染污無知貪染等事。本
識一轉。則諸識齊轉。頓破發業潤生二種無明。
[003-0549c]
故云聞父出家皆捨所珍。始覺合本。故云往詣佛
所。經云無明以為父。合愛以為母。今識既轉智。則
貪愛煩惱返滋智用。故云諸母涕泣而隨送之。以
愛難捨。不得不捨也。其祖轉輪聖王等者。識論阿
賴耶外。別立九識。名白淨識。亦即真如。今賴耶一
轉。則心所百法。并諸微細煩惱一時齊轉。皆與真
如為大智用。故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
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也。】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巳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當轉無上輪。」


【此王子讚佛出世專為利益天人也。大威德下六
句。讚佛功圓得果。世尊甚希有下八句。讚佛入定
待機。今者下四句。自慶善利。眾生常苦惱下八句。
言當化之機。今佛下六句。慶自他俱利也。讚巳請
轉法輪。顯佛出世本為安隱憐愍眾生。非徒然也。
故請說法。世雄無等倫四句。請說實智也。度脫於
我等下六句。請佛說權智也。世尊知我心下八句
請佛必用開權。以應眾生之機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如來特為下根開佛知見也。梵語毗盧遮那。此
云光明徧照。即大通智。而云成佛為一切種智也。
此智為一切眾生本有之佛知見。佛為此故。出現
[003-0550a]
世間。名為一大事因緣。以眾生一迷此智。而為無
明固結。根身器界隔礙而不通。故但為妄想煩惱
之所動亂。日用而不知。故造妄業。妄遭眾苦。故佛
以同體大悲出現世間而開示之。使其悟入。以出
生死。此乃如來出世之本懷也。眾生一明此智。即
當下是佛。此義驚人。非劣根所堪。故待時熟而說。
此法華一會。通顯四十秊來皆為此事之本懷。然
非輕易可遽說者。所言開示者。以言開曉。以事指
示。故法會之初。先放一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圓
現法界事相。生佛始終。是舉此智全體之一隅。以
為開佛知見之前茅。將謂弟子根機既熟。可不言
而喻矣。且此智境。在彌勒補處尚且懷疑。故借文
殊七佛之師。代為說破。引燈明之本始。證今佛之
瑞相。是第一番示佛知見也。法會瞢然未曉。又假
世尊出定。慇勤稱歎方便。開示至方便品末。世尊
巳為極力宣揚矣。止得身子一人領悟。是知眾生
之迷固巳深矣。又說火宅一喻。三界眾苦之狀。可
謂詳悉如示諸掌矣。且又止得四人領悟。然在會
千二百眾。猶然睡夢之中也。柰之何哉。信乎其智
慧門難解難入也。故佛說宿世因緣。明以告之。遠
引大通智勝之本始。以為今日之因緣。特為下根
之人大發明之。初則眉光待放而後照。但見東方。
今則本有之智光。不屬收放。而常明者。故幽暗之
處。而皆大明。是則本然不昧之智體。眾生日用而
[003-0550b]
不知。今智體忽然現前。則眾生各各頓知本有。故
咸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也。奇哉奇哉。大光徧滿
則通照十方。此又特為下根第二番示佛知見也。
此猶遠引古佛。若向下現寶塔品。則為大眾指在
目前。乃第三番示佛知見也。其十方天王尋光請
佛。皆廣方便品末時諸梵天王等未盡之意也。】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徧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
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惟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而說偈曰。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耀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003-0550c]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惟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
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無量劫習法。」


【此言智勝始坐道場。諸天梵王請轉法輪也。方便
品末。釋尊自敘始坐道場。觀樹經行。三七思惟。意
欲將一乘法分別說三。進退未決。時諸天梵王請
佛開漸。由是遂說三乘。以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
力亦應說三乘。今則大通智勝佛。十方梵天一時
普請。及出定所說乃四諦法。是知前言過去佛。即
今之智勝明矣。斯則釋尊為智勝之子。而說法仰
遵其本師。是為祖述之家法也。前但泛泛略敘。今
則實指所以。為下根設也。凡諸佛出現於世。皆以
釋梵諸天為請主。例應然也。智勝光遍十方。諸天
各隨所向。尋光而來。前藥草喻云我是如來等。是
以言召。此以光召。及其說法皆一律也。足徵諸佛
種種方便皆為一乘。固無疑矣。然諸天覲佛獻供
[003-0551a]
皆同。讚辭各別。但無佛出世時劫不同。東南方言
一百八十劫。南方言百三十劫。上方云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是皆各隨機感之不同。抑見智勝光
照之遠大。以大梵天王為娑婆界主。今言十方各
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則佛光所照。極法界之
量通為一土。則與眉光所照東方萬八千土天淵
矣。惟佛智慧。難解難知。在上根可舉一隅。至若下
根。非巳智分。不得不為盡情吐露。使其了然自信。
故知此輩鈍根。非此不能令生信解。此如來所為
善巧方便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智勝受請說法也。三轉十二行法輸。乃說四諦
法也。三轉者。謂示相。勸修。作證。初轉示相。謂此是
苦逼迫性等。示四諦之相也。次轉勸修。謂此是苦
汝應知等。勸今厭苦斷集慕滅修道也。作證轉者。
謂我巳知等。以巳證彼也。二乘聞之隨聲即悟。故云
聲聞。舊解謂三轉令入見修無學三位是巳。又云
十二行者。寂音謂令聞法者發生無漏真聖慧眼。
於每諦中。觀三世為總。又每諦中。觀過去為智。觀
未來為明。觀現在為覺。別為四諦。如是一轉總別
四行。故為三轉十二行也。諦者審諦。又諦實。又真
實。凡夫在苦。而不審諦。二乘審知是實。而不知真
實。菩薩達苦性空。四諦名一。實通大小。故天台釋
四諦有四。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隨四教之不同。
[003-0551b]
藏教小乘。但知生滅。而不知無生。通教雖知無生。
而不知無量無作。別教則無量。圓教則無作。唯一
四諦。各隨所見之不同也。方便品。釋迦受請。則曰
將一乘法分別說三。今大通受請。則直說小法。而
不更言分別者。正為下根釋昔權即實之疑也。以
一向小乘不知是權。故方便品。特為開權顯實。而
上根巳領。中根未悟三假一實之義。故說火宅喻
三車一車。令其領悟。然諸小乘雖知昔權。而不知
權即是實。故說藥草喻。以一雨無私。三草二木隨
根受潤。以顯法本是一。但機有異耳。中根雖悟。而
下根猶疑。不達法一機異之旨。故遠引大通說法
之因緣。以顯法一。正應藥草一雨之意。故今智勝
受請說法。不言分別說三。但直說四諦。隨根領悟
大小之不同。然四諦一法耳。而小乘聞之則唯悟
生滅。通教聞之則悟無生。別教聞之則悟無量。圓
教聞之則悟無作。豈非法一機異耶。故華嚴名四
聖諦。地上所修。亦四諦法。況小乘乎。故如來說法。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此也。】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此廣四諦說十二因緣法也。十二因緣乃中乘法。
有流轉還滅二門。從無明緣行。至生緣老死憂悲
苦惱。為流轉門。廣苦集二諦。世間因果也。自無明
滅。至憂悲苦惱滅。為還滅門。廣滅道二諦。出世間
因果也。小乘以集諦為苦本。集乃三毒等諸煩惱
[003-0551c]
也。中乘則言無明為三毒煩惱集諦之因。則深進
迷原。故為利根說也。無明者。謂妙性本明。但因一
念忘動。俄然晦昧。迷本圓明。故號無明。以本體湛
然。因無明鼓動。故有遷流。故名為行。既遷其體。則
智轉成識矣。故行緣識。此三支乃過去本起之因
也。然因必有果。故識為生死結根。以智本無名無
相。今識攬四大色心和合。有名有相。故為名色。此
初投胎之始。受形之原。住胎凝滑之相也。既入其
胎。五七三十五日。六根完具。故名六入。六根既具。
形成出胎。根與塵接。故為觸。領納所觸違順之境。
故為受。此五支乃現在之果也。受必生愛。愛必執。
取。取必造業。既造其業。後果不亡。故為有。此現在
三支因也。既有業因。而後果隨之。故為生。生緣老
死等。此未來二支果也。三世循環。生死相續。窮劫
不斷。故為生死眾苦之因緣。通為苦集二諦。中乘
修斷。但觀無明一滅。則餘十一支一齊皆滅。如倒
樹根斷。則枝葉齊倒。乃利根修斷之行。是為滅道
二諦也。故云廣說十二因緣等。佛於天人下。初會
聞法獲益之眾也。不受一切法。悟空理也。言諸漏
者。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今云心得解脫。
謂枝末緣斷。則根本無明伏而不起。是為解脫。非
斷無明為大解脫也。禪定三明等。皆二乘所證之
果。第二第三等。言其次諸會亦說諦緣之法。而小
乘得度者。故云不可稱數。】
[003-0552a]


「爾時十六王子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此王子請說大乘之法也。十六王子初捨珍愛。親
近智勝請轉法輪其所請者。但云安隱天人。雖
不言小。而意在小也。故智勝先說諦緣之法。故如
今釋尊初說阿含漸教也。諸小乘人既巳得度。故
諸王子皆以童子出家。特請佛說無上菩提成佛
之大法。自陳深心本願。則志願成佛。非二乘所知。
故王子為請也。王子出家。乃諸識出纏之象。諸
識既轉。則一切根本枝末煩惱。一齊都轉為真如
妙用。故轉輪王所將臣民八萬億人俱出家也。以
諸識俱轉為智用。乃成佛之真因。所以請說大法
也。】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此智勝受請說大法也。然巳受請。而猶過二萬劫
乃說妙法華經者。葢待時熟而說。亦若今日也。以
彼壽長。故待時亦久。宜其然矣。及說妙法。獨十六
王子為當機。故能受持皆悉信受。其餘聲聞亦有
信解者。然未能持也。其餘眾生皆生疑惑者。正是
當時遺塵。為今日之當機也。以疑惑者眾。故說時
亦久。經八千劫。今說此經。不滿數年。而收機巳盡。
特約緣熟者止此耳。其未熟者。又為將來之緣種
也。釋尊說此經巳。不久即入涅槃者。以化緣巳畢。
而智勝乃入靜室禪定者。以待十六王子之成熟。
欲以妙法傳續無窮。所謂護念付囑教菩薩法。於
[003-0552b]
時王子說法華經。是則王子乃妙法之鼻祖。而成
佛度生。至今未出大通三昧也。智勝入定八萬四
千劫者。表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為諸佛禪定之門。
菩薩妙行之智用。故能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
沙等之眾生。表轉六識微細之煩惱。皆為成佛之
妙行。故令皆發菩提心也。是知疑惑眾生。不假知
識久久熏習之功。何由能生正信哉。誠哉難信難
解。而此會猶有退席之眾耳。智勝出定。印證十六
沙彌善說法要。叮嚀大眾皆當數數親近供養。正
為今日之緣種矣。所以者何下。釋教親近之意。以
三乘人。但能信是十六沙彌之說者。皆得如來智
慧之大益。所以教令親近耳。佛告諸比丘下。正示
昔為今日緣種也。十六菩薩。常說妙法。所化眾生
世世不離。久而自信。正顯聞熏之功也。故歷值多
佛。至今不盡。以顯妙法淵源而來直至今日。豈小
緣哉。】


「諸比丘我今語汝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十六王子。以說妙法之功。各得成佛。示現八方。
名號不同。蓋隨德稱名。舊解約八卦以釋之。固為
有理。學者不無牽合。釋迦牟尼出現娑婆名堪忍
土。特隨本願。故於難忍世界教化眾生。非深慈大
願。誰能此哉。壽量品云。我實成佛以來甚大久遠。
此云比巳成佛出現娑婆。然今釋迦為毘盧之應
身。是知三身一體。久近情亡。是為佛不思議力也。】
[003-0552c]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此釋尊述往昔教化之事。正為今日之緣種也。始
而釋迦但以妙法一乘成佛之種子。教化無量之
眾生。皆巳從佛發菩提心巳。而今有住聲聞地者。
此言自後退墮。前云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
忘者。是也。以是原以大法教汝欲令成佛。汝等忘
之。故我今日應當以此三乘令汝漸得佛道。此往
昔之因緣皎然。汝等但執昔權。不達如來真實之
義。所以如來智慧難信難解也。爾時所化之眾。即
汝等現前受教之弟子。今日緣熟得道之時也。其
有不能得記者。而昔因猶在。又為將來之緣。則我
滅度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豈有昧其本因哉。】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言廣為未來得度之因緣也。然我所化弟子。今
生不能盡受佛教。若我滅後有不信此經。貪著小
乘者。則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又為度脫之因
緣。即於餘國受化。亦必從此經而入。更無餘乘。除
諸方便之說。是知佛佛度生成佛。皆說此經為究
竟也。餘國作佛。如華嚴名號品。佛有四百億十千
名。葢隨機應現之號。然名異而實不異。故皆以妙
法開示眾生佛慧也。】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此結顯終實也。諸佛出世。雖為一大事因緣。一定
先說三乘引導。待機熟時至。化緣將畢。然後乃說
[003-0553a]
此經。盡廢昔權。獨顯一實。此諸佛利生之法式也。
眾又清淨。正言機熟堪授之人。故集諸菩薩。為說
此經。各各授記作佛。方盡出世本壞也。】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將開化城引進之喻。先立滯權為喻本也。如來
所以先設漸教者。以方便權智。觀察眾生深心樂
欲之不同。知其樂小。難以語大。故說小乘涅槃。為
暫息耳。譬如下。喻設漸意。五百由旬。喻眾生流轉
五道也。三毒充滿。故喻惡道。曠絕無人。喻眾生迷
失本真。唯恣貪嗔。故云怖畏之處。珍寶處。喻妙莊
嚴海果覺報土。多眾。喻三乘之人。欲出生死。而求
作佛也。西域商人求寶。必有一為導師將引眾人。
此喻釋尊出世為眾導師。引出五道。故云欲過此
難。所將人眾疲極欲退。喻二乘狹劣。怖畏佛道長
遠。皆有止息之心也。導師方便等。喻釋尊方便施
權也。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喻三界外。設小乘涅槃。
為中路止息之所也。疲極眾喜。喻愜二乘之心也。
眾人入城生安隱想。喻小乘躭著涅槃。不復前進
也。導師知眾不疲。即滅化城。喻今機熟廢權立實
也。寶處在近。喻佛果非遙。肯進即是。故不言里數。
此喻明為下根開權顯實矣。諸比丘下。法合喻本。
知諸生死下合知通塞。若眾生下。合怖遠疲極。若
但說佛乘而不開漸。則眾生怖畏佛道長遠。是則
不得不設方宜也。佛知是巳下。正合化城。二涅槃。
[003-0553b]
即聲聞緣覺二果也。若眾生下。合眾止息。即滅化
城。筞進寶所也。一乘佛慧。即是寶所。二乘巳出三
界險道。故云近於佛慧。以權捨即實。成佛無難。此
開權顯實之義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慎勿懷驚懼。」


【此頌因緣之事也。大通智勝佛下十六句。頌智勝
成佛。彼佛十六子下四句。頌王子見佛。頭面禮佛
足下。頌王子請法。東方諸世界下二十句。頌十方
梵王請轉法輪。無量慧世尊下八句。頌受請開漸。
六百萬億姟下四句。頌初會說法。二乘得益。第二
說法時下八句。頌二三四會。多眾得益。時十六王
子下八句。頌王子請說大法。佛知童子心下十句。
頌受請為說妙法華經。言如恒河沙偈者。謂機廣
時長。故所說之經。文言亦多此。稱性應機之談。本
無一定之法。故今經一期。止二十八品。燈明六十
劫說。大通八千劫說。常不輕於威音王佛所。則聞
二十萬億偈。喜見於日月淨明德佛所。聞八百萬
億阿閦婆偈。此稱性之談。故廣略不同。所謂通方
之說也。彼佛說經巳下十六句。頌大通入定。王子
說妙法華經。所度有恒河沙眾。彼佛滅度後四句。
頌所化之眾。世世為得度之因緣。長行無滅度之
文偈中出之。是十六沙彌下四句。頌王子成佛。爾
時聞法者下八句。頌十六佛皆說妙法。引入佛慧
[003-0553c]
是知所化之緣。其來久矣。以是本因緣下四句。頌
今所化皆本昔緣。原下成佛種子。故今作佛慎勿
疑也。如此歷歷昔緣。即下根昧劣。詎不信哉。】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引入於佛慧。」


【此譬如下四十六句。通頌設喻。如文可知。但長行
唯言化城。頌中而言城郭舍宅園林浴池樓閣男
女充滿等事。則廣喻三乘權果功德利用。大小相
似。總非實證。故通云化作為止息耳。我等亦如是
下法合。前十句合開權。既知下十六句。合廢權立
實。諸佛下四句。總結法喻。終一品之義。】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