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5 法華經大意-明-無相 (master)



法華大意卷下
廣陵寶城寺沙門 無相 說
吳興天池沙門 法聚 較正
長水平林居士葉祺胤 重較


「玅法蓮華經第三藥草喻品第五」


【此一品經。大意言諸佛大聖人所談之道是一。眾
人本具之性是一。但眾人所立之志不同。所領會
之意不同。所進修之久近勤怠淺深迷悟亦皆不
同。所以證果有小乘中乘大乘之不同也。非佛道
有不同。人性有不同者也。故迦葉等四子信解之
後。佛乃喻如一雨所霑。一地所產。而若草木各各
榮茂。有萬不同。非雨施有不同。地有不同。乃草木
[003-0503b]
各稟受不同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青
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鬱黃華無非般若。牕前草是
自家意思。園中竹即佛祖玄機。其或不然。須向靜
室中與蒲團打合。將三十年工夫專專看個一歸
何處。忽爾桶箍自爆。當大悟云。元來十方大聖人
與自巳共箇鼻孔舊矣。若更遲疑。聽說山偈。翠竹
黃華真面目。春風元沒兩般心。既能直下知端的。
葉底枝頭總玅音。問曰。如何是春風元沒兩般心。
師曰。聽說山偈。大包無外細無內。此理人人不用
猜。我許趙州談祖意。庭前栢樹是西來。曰恁麼則
頭頭上顯物物上明不須疑也。師曰。更聽山偈。道
體既然充宇宙。目前無法不真如。等閑拈起一莖
草。即是蓮華七軸書。】


「復講。」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大聖人之心大而
無外。以大而無外故。盡虗空界之國土風境人物。
巨細升沉。無不見其邊際了然明白。大聖人之心
細而無內。以細而無內故。盡心性之玄微。奧玅神
聖。無不知其念慮洞然明徹。以盡知念慮故。上而
諸佛之性覺。下而眾生之性欲。前而往古之劫名
始初。後而來今之年號終窮。無有不知其精微者
也。以盡見其形狀故。大而天地之圓偏廣狹。小而
塵芥之起止聚散。無有不見其的實者也。故華嚴
楞嚴方廣大集答諸弟子所問。或世界。或情欲。或
[003-0503c]
半提。或究竟。了無罣礙。故曰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非若拘於一日月所周旋之天地為究竟。止於一
元會所該攝之年歲為極則。如以一元會所該攝
之年歲為極則。須悟此一元會之先却是何時。以
一日月所周旋之天地為究竟。須悟一日月外果
是何境。如此自參。必當自識大聖人之知見。竪窮
橫遍。無不到於至處。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
撮塵雖與天地同體。而實小大逈殊。燈燭雖與日
月同明。而實廣狹遼遠。其或不然。請聽山偈。上天
下地中人物。億萬斯年幾佛生。唯佛人中為至聖。
出言句句盡成經。問曰。如何是句句成經一句。師
曰。信則龍女頓成佛。不信善星遭陷墜。曰恁麼則
佛語真實當奉行而莫違。曰佛言真實便當學。不
學為人成大錯。我見多少遠佛人。眼前事事強摸
索。】


「授記品第六」


【授記者。乃大聖人付授記莂。保其人於千萬年劫
之後。還如今日之言。無少更變也。葢當人有真信
真向。而夙習未忘。故至聖有真見真知。而保必成
就。此為佛之能事。悟道之極功。非佛不能。非悟莫
及。以世間庶聖預知。不過千年萬年尚不知其的
實。以世間穎悟篤守者。不過一生兩生尚有昧其
根本。何得知人於百千萬億劫之後。更千百萬億
劫。了了分明。不失今日之言。何得領人之命百千
[003-0504a]
萬億生之後。更有千萬億生。一一洞徹。還得今日
之記。大哉授記。非大聖人而不能。非真悟者而不
獲。真悟者何。悟自巳玅性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前
而無始後而無終。大聖者何。證自巳玅性後而無
終前而無始細而無內大而無外。以證其後也無
終。其前也無始。故前後際斷。成一心也。以悟其細
也無內。其大也無外。故小大情空。圓一性矣。以圓
一性故。自絕生佛之假名。雖百千萬億之變遷。可
類浮雲於天。於天何損益乎。以成一心故。自無自
他之影迹。雖百千萬億劫之久遠。可比虗泡於海。
於海何加減乎。故曰識得一。萬事畢。更何疑哉。舉
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會古今於一念。收剎海
於毫端。却是人人固有。不難之事。其或不然。聽說
山偈。一年三百零六旬。日日皆是此心覺。若是此
心果有遷。巳隨三百六旬錯。問曰。如何是巳隨三
百六旬錯。師曰。食飯不知食飯者。著衣不識著衣
人。曰恁麼則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
師曰。伶俐闍黎。堪領佛記。】


「化城喻品第七」


【此一品經。申說諸佛開權顯實之大意。葢法周譬
喻。既悟一佛乘。如登寶所。恐下根生退。自謂機小
而莫及。故引化城喻以曉之。化城。乃化作不實之
城。以止息退墮機小之眾耳。既得止息。進力漸生。
乃滅化城。復使其進。務到寶所。如佛知人不堪大
[003-0504b]
法。權以變粗形為玅質。易短壽作長年。以漸教之。
人心既純。復說大法。令悟本來是佛。此品又謂之
因緣周者。謂佛為我等故。曾於往昔經無量劫。以
此玅經教化我等。我等今日得聞妙經。若不信。是
自昧夙時之正因。亦失見世之好緣者也。舉如意
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如子見父母。如暗遇燈燭。大
通智勝佛却是青州布衫。大聚寶所何別庭前栢
樹。仰觀俯察至道縱橫。左顧右盻至神充塞。更說
什麼前際後際這邊那邊。其或未然。須向靜室中
放下更放下世緣。如紅爐點雪。提起再提起道心。
若順水推舟。一旦工夫做熟。當自大悟云。寶所無
寶所。成佛非成佛。三千界而物物全真。百萬劫而
時時圓覺。到此田地。化城也如空含空。寶所也如
鏡照鏡。更何疑哉。請聽山偈。一聲皷響大家聞。却
許何人識皷神。識得皷神周徧處。塵塵剎剎是全
身。問曰。如何是皷神周徧處。師曰。你還聞麼。曰學
人不聞。師曰。你還記得話頭麼。曰學人記不得。師
曰。塵塵剎剎是全身。曰請師直捷處道一句看。師
曰。聽說山偈。若要直捷莫妄想。妄想恐墮世緣網。
須知十方三世間。總是沙門一隻眼。】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十二行法輪。」


【此一段經意。大略只是言大通佛既受虔請應機
說法。後乃各得悟解。各各成道果。更無他說。然講
以悟解為宗。禪以入妙為本。濫叨講肆。亦辱禪
[003-0504c]
門。試以三轉十二法輪重拈一遍。末以禪家眼目
略陳梗槩。夫三轉者。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作證
轉者。謂我巳證。汝亦應證。勸修轉者。示善道路。宜
應進學。示相轉者。示四諦法。便知向方。四諦法者。
謂苦集滅道四聖諦也。謂之聖諦者。謂此四法皆
是大聖人諦實之法也。何以謂之苦。地獄餓鬼畜
生三惡趣是也。佛說此三處苦者。以此三處俱受
逼迫。不得自在。故名苦諦。何以謂之集。殺盜淫兩
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嗔癡十惡是也。佛說此十惡
皆是召眾苦之本。故名集諦。何以謂之滅諦。冲虗
妙粹清淨常樂是也。佛說此地眾苦不能侵。一靈
常寂滅。故名滅諦。何以謂之道諦。三十七品修道
名教是也。三十七品者。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
七覺支。八正道。四如意也。如是三十七品。若講說。
入海算沙。總是其體而巳矣。如是三轉四諦。成十
二行法輪。上根一轉即悟。中根二轉乃明。下根必
須三轉。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千山勢向嶽
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佛法世法打成一片。道念
情念融作一心。直得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或不
然。山僧有偈。但能不作三途業。三十七般法亦空。
無事道人常打睡。任他日月自西東。問曰。如何是
無事道人。師曰。不除妄想不求真。曰還了得生死
也無。師曰。你喚恁麼作生死。曰恁麼則無明實性
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師曰。如是如是。】
[003-0505a]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此一品經。佛為下根不悟。說因緣一周明夙。世因
緣之事。滿慈子等五百領悟。自述云。元來十方不
隔。三世不遷。性本圓明。心本靈妙。但當人拘於根
塵之偏。囿於形器之小。舊習不消。所以有成佛不
成佛之分。授記不授記之別。豈佛心有揀擇而授
記諸子有上下乎。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根
塵逈脫。不異消片雪於紅爐。夙習頓空。宛若破輕
漚於大海。一即一切。盡乾坤是個法身。一切即一。
亘古今通為佛智。其或不然。須要靜中獨獨看個
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的竟是何物。工夫純熟。打成
一片。必當自悟云。成佛不成佛。俱是辨空華之濃
淡。授記不授記。俱是較兔角之短長。如到此地。繫
珠之親。親亦我也。醉酒之我。我亦親也。更何貧苦
之可拋。何富貴之可得哉。再聽說偈。一個圓明淨
覺心。人人本具是他尋。必蒙授記方成佛。總是將
金去換金。問曰。如何是授記方成佛之事。師曰。掀
天功業世無對。不得封侯也是閒。曰恁麼則理雖
圓具。習要漸消。道總巳成。還須佛印。師曰。聽說古
偈。壯志稜稜鬢未秋。男兒不奮不封侯。翻思清白
傳家客。洗耳溪邊不飲牛。曰如是則不除妄想不
求真。師曰。一道孤光。洞徹古今。】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此一品經。授記之說。與前授記品說同。學者。明自
[003-0505b]
本性而漸斷惡習。無學者。得悟自性而舊習滅盡。
或曰。得悟本性。習惑滅盡。蒙佛授記。將來成大聖
人。宜矣。只如纔欲明性理。纔欲斷惡習。亦蒙授記
當來成大聖人。理恐非宜。智人答曰。人之本性。性
即理也。元無聖凡之名可稱。元無善惡之迹可指。
竪窮三際。橫遍十方。但以當人不知。或隨氣稟而
有異。或拘習染而自差。所以有學無學二者之名。
果能一念回光。復還天性。則無邊惡業直下頓消。
無邊功德一時具足。更說什麼學與無學。故永嘉
云。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却阿鼻業。若將妄語誑
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
得。頭頭總是。物物全彰。大而天地。眾而萬物。微而
念慮。無不是祖師西來意。無不是七軸蓮華。無不
是道人妙用。其或未委。須向靜中參句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工夫久久當自覺悟。十世古今始終不
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乃自家舊
物耳。再聽說偈。夙習未消須要滅。習消學滅總虗
言。人言有水皆涵月。我道無雲便是天。問曰。如何
是無雲便是天。師曰。聽說山偈。圓明覺體本如然。
昧者不知道有言。既肯迷雲都掃盡。緣何不是大
青天。曰恁麼則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師曰。闍黎如
此。大家迴向。】


「法師品第十講品名至三菩提兩段


【此一品經。推尊弘法之足以為天人師。聞法之人
[003-0505c]
亦必成佛無疑。故曰法師品。再舉爾時世尊因藥
王菩薩至三菩提。此一段經。廣記二乘八部四眾
但聞妙經皆得成佛無疑者也。再舉佛告藥王至
三菩提記。此一章經。特記濁惡之時聞此妙經。乃
至一句。一念隨喜。亦得受佛尊記。然此妙經。即人
人自性之理。以人人自性元與十方大聖人無少
間隔。以無少間隔。故聖人間出。闡揚至道。莫不皆
指此性廣無涯際壽無終始萬善圓具萬理圓通
本來是佛者也。以人不明此性。故於此性上起人
我見。其見既萌則萬別千差之取舍憎愛。如奔蟻
旋磨無有了期。以不悟此心。故於此性上生逆順
情。其情既立。則萬種千般之喜怒哀樂似老象溺
泥無有出日。良可嘆也。故吾佛大聖人。以四生同
體之仁。以萬類同知之智。生大憐愍。演此妙經。直
指人人本具妙性本與十方大聖人了無毫髮間
隔。欲令人人一同悟入。復元來田地者也。如是。只
恐不聞不信。但聞但信。將來成佛。如麵作餅。如白
受釆。豈難事哉。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全身
領荷。萬物一馬也。何真何假。天地一指也。孰是孰
非。其或躊蹰。山僧有偈。當人只恐信不篤。信得篤
時心即佛。如施五彩白紙中。不須百樣功勞碌。問
曰。經云若聞一句亦得當來作佛。未審學人還成
佛否。師曰。你道那個不是佛。曰恁麼則人人本具。
個個圓成。師曰。闍黎若是更躊蹰。江北江南問王
[003-0506a]
老。】


「若復有人生此人間。」


【此一章經。科家謂之推尊其人。謂惟六種法師也。
六種法師者。一受持經。謂領受妙道。永無退失者
也。二對本讀經。謂尊道而行。不越毫髮者也。三離
本唱誦。謂熟於斯道。左右逢源者也。四為人解說。
謂巳道既得。以道化人者也。五書寫流通。謂道德
既明。萬人取法者也。六供養經卷。謂以道自重。備
修眾善者也。然俱稱為法師者。此六種人。皆可為
人中模範。海內舟航。堪當恭敬。或曰。佛特推尊之
者何。葢此妙經即人人本具之至理。以理不明故。
經無量百千劫。於生死海頭出頭沒。無有盡日。今
若得聞此經。則經理昭然而不昧。至道條然而不
亂。以不亂故。折旋俯仰。皆合先聖威儀。以不昧故。
念慮語言。皆是先佛玄妙。玄妙既與先佛相符。威
儀又與先聖無異。烏得不以法師稱之。特推尊於
眾人之上者哉。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俯仰
皆是妙經。鳶也宣揚。魚也宣揚。左右無非妙道。柴
也書寫。水也書寫。其或不然。須向靜中看個喜怒
哀樂的主人翁畢竟是何面孔。忽地悟來。便不受
人瞞。元來如此。元來如此。如若再疑。山僧有偈。竹
翠華黃總妙經。讀經真眼許誰明。今朝山野午拈
拂。昔日瞿曇曉見星。向上有關時打透。現前無道
不圓成。當人於此真能領。萬古天人師可稱。問曰。
[003-0506b]
今朝山野午拈拂一句學人不會。師曰。今日將午。
山僧講經。手拈拂子。有什麼不會。曰恁麼則運水
搬柴。拈匙舉筋。無不是祖師的的大意也。師曰。金
屑雖貴。落眼成塵。曰如何是直捷一句。請師對眾
宣揚。師曰。你肯念佛。無人掩住你口。】


「藥王若有人其罪甚重。」


【藥王若有人問至必得作佛。此兩句經。言必得作
佛之義。再舉何以故若善男子至種種供養者。此
一篇經。言六種法師皆當以佛供養而供養之。以
其成佛必矣。再舉藥王當知至廣演此經。此一行
經。言如上六種法師皆再來菩薩也。再舉若是善
男子至廣為人說。此一段經。極讚說經功德。再舉
藥王若有惡人至其罪甚重。此數句經。極稱妙經
毀之者其罪甚重。才雖不敏。悟亦有宗。敢以毀
佛毀經之罪輕重。拈一遍看。葢諸佛居殊方之國。
妙經即當人之妙心也。故毀經是毀自巳之心。雖
一言而難懺。罵佛乃罵殊方之佛。故惟年久而可
消。甚矣欺心之去道。小則墮貪瞋痴之三惡。大乃
積殺盜等之萬愚。或狹隘而崇尚偏真。或圓融而
輕慢小善。或是一巳之一而不知一之至一。或執
一巳之中而不知中之大中。皆所謂自欺自心而
毀妙經者也。心既無始無終。罪亦無休無歇。豈不
然乎。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不可毀。不可讚。
體若虗空勿厓岸。其或不然。須向靜中看得能看
[003-0506c]
經者竟是何物。於此有悟。當自覺云。天地之塞吾
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妙蓮華。字字分
明。物吾與也。蓮華妙。行行顯露。或再有疑。山僧有
偈。自心即是妙蓮華。頃刻迷來有萬差。劍樹刀山
高岌岌。鑊湯爐炭苦牙牙。披毛戴角輪迴久。冐暑
衝寒歲月賖。切忌等閒開口謗。忙忙何日是歸家。
問曰。如何是不毀妙經一句。師曰。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


「藥王其有讀法華經三菩提故。」


【此一段經。吾佛大聖人滿口極稱讀誦此妙經之
人。且道佛語誠實。而滿口極稱。其必有意。學雖
不廣。見則頗真。試以此經深處略發揚看。夫妙經
所詮之廣大。即當人自性之廣大。妙經所詮之義
理。即當人自性之義理。妙經該始該終而貫徹古
今。即當人自性該始該終而貫徹古今。妙經通真
通俗而圓融物我。即當人自性通真通俗而圓融
物我。良以當人不悟自性。於自性圓融之地生物
我見。此見既生。六十二見。乃至萬差。輪迴不巳。良
以當人不悟自性。於自性貫徹之地立藩籬界。此
界既立。萬八千界。乃至無量。區域何窮。嗚呼。不有
大聖人演此妙經。直指妙性。使人人頓悟。則藩籬
之重重。何日而徹。輪迴之輥輥。何日而休。今既聞
此妙性有如是之廣大。有如是之義理。有如是之
貫徹。有如是之圓融。則其聞經之人。成佛必矣。佛
[003-0507a]
無二佛。烏得見性之人不為佛所荷擔。性唯一性。
豈曰聞經之人不堪如佛恭敬。舉如意云。會麼。若
於此會得。如室中之暗。縱百千年。燈能頓破而皆
明。如海上之波縱千萬尺。風能頓息而皆水。其或
不然。山僧有偈。波即是水。燈即是火。伶俐高人。再
莫問我。問曰。既是聞此妙經皆得成佛。且道今日
說法。有幾人成佛。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闍黎早
巳成佛。只是不知。曰知則如何。師曰。無明實性即
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法華最第一。」


【此六十四句頌。大意只是尊尚此經。又是重拈前
尊尚之意。所以佛於此經極口稱讚。欲人盡心敬
奉者何。葢人有一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天下人
之人。佛乃天下人之人。人莫能識也。道有一事之
道。有一生之道。有始終究竟之道。此經乃終始究
竟之妙道。人莫能悟也。此經為之究竟道者何。直
指當人妙心。前前無始。後後無終。大大無外。細細
無內。以無外無內故。宇宙洪纖之充塞。肺肝動靜
之幾微。無非本然之妙。而當人自不悟也。以無始
無終故。元會天地之聚散。頃刻念慮之變更。亦無
非本然之妙。而當人自不明也。既悟且明。則往古
來今。轉為自心之本寂。四維上下。轉為自性之真
常。如是。則此經之功。非掀天勛業可比。葢掀天勛
業縱富貴綿遠。不過百年之間。得聞妙道。則直下
[003-0507b]
轉凡成聖。息生死於無窮無際。豈掀天勛業之可
比哉。信此經之德。非葢世才能可並。葢世才能。縱
與奪自在。不過四海之內。得證妙性。則直下返本
還元。明善復初。致中庸於不偏不倚。豈葢世才能
之可並哉。此所謂道之妙道也。吾佛為天下人之
人者何。生即有目顧四方。手指兩間。週行七步之
神氣。長乃具學通萬典。力超三界。量包千聖之天
才。七日若不出家。七寶自至。而輪王之位必登。六
年既得巳辦。六通自在。而諸佛之心圓證。由是談
經三百餘會。凡有耳目。莫不聞見。而盡心依學。住
世八十一年。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而盡巳依從。度
緣既畢。教化亦周。歛神復入光明藏。號曰涅槃。而
厥本歸根流芳不巳。化火自焚金剛軀。名曰舍利。
人間天上建塔猶存。此所謂人之至人也。毀之者
是不識至人者也。經亦有謗之者是不悟妙性者
也。嗚呼。自天地開闢以來。演唱斯道者孔孟程朱。
孔孟未見佛經。且置之而勿論。程朱親見佛經。尚
曰夷狄之小法耳。至人豈容易識乎。妙道豈容易
悟乎。識人悟道既為難事。宜乎極超誠明之地之
至理。一而巳矣。法華最第一之語。豈欺世誣民哉。
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聖情凡情元沒兩般。融釵釧於大冶。頓滅釵釧之
名。會溝瀆於大川。頓絕溝瀆之味。其或不然。山僧
有偈。莫言伱高。莫說我病。但看末後。安身立命。問
[003-0507c]
曰。如何是安身立命一著。師曰。會。即龍女頓成佛。
不會善星遭陷墜。曰學人不會。師曰。見賢思齊。內
疚不省。曰恁麼則當人要具眼。不可錯下脚。師曰。
萬古乾坤。一朝明月。】


「爾時佛復告藥王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爾時佛復告藥王至最為難信難解。此節經意。言
妙法理深難解。再舉藥王此經至況滅度後。此節
經意言非器勿傳。再舉藥王當知至手摩其頭。此
一節經意。言持經之人功勝。持經即修道精誠。
藥王在在處處至如來全身。此節經意。言修道

之處應敬如佛。再舉此塔應以一切至三菩提。此
節經意。言非止修道之人可敬。修行道人所居之
地亦可敬而生福。再舉藥王多有人至三菩提。此
節經意。通前大意總是尊尚法華之意。才疎學
淺。行欠名輕。特於妙經頗得悟入。試為諸公詳解
看。夫此妙經。非此柒卷二十八品。六萬餘言。而別
有所謂妙經。葢此妙經。在當人之心謂之性。在性
之知覺謂之靈明。在靈明之取舍憎愛謂之情。在
情之背向善惡謂之業。在業之前因今果。今因後
果謂之數。在數之順受不逃謂之知命。在數之忍
受欲逃謂之不知命。在命之貧賤富貴謂之天理。
在天理之得失進退謂之因果。明因果則無惡不
斷。無善不修。葢善召樂。惡召苦。乃必然之天理也。
[003-0508a]
明天理則不求不恃。不怨不奢。葢求則枉勞。恃則
徒望。怨則空背。奢則自費。而不知皆天命也。非人
能不能。如是明業。則慎動心於人不知之地。戒行
事於人不見之時。葢出乎爾。返乎爾。形直影端。聲
和響順。皆自業所感也。如是乃至若靈明。若情性。
非理中真有如是之多事。惟當人於此經。明不明。
持不持。信不信。之自千差萬別之變也。先哲云。識
得一。萬事畢。其間此經之人乎。不能聞此經則不
知道。不知道。則觸途成滯。惡作百端。展轉生疑。怨
天怨地。每欲求樂。苦向他尋。不悟自家元是道本。
所以大聖人於此法師一品廣讚弘經功德。舉如
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
路逶長安。其或不然。聽說山偈。此經真妙善為本。
不善皆非經上文。大路礙車須去礙。靈臺塵鎻必
消塵。裴公綠野堂堪立。文潞香山會可親。今古人
皆稱善事。請於善地各留神。問曰。如何是妙經悟
處。乞師一指。師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曰恁麼則
莫生二見。即悟妙經。師曰。但無二見無人我。日日
無非是誦持。】


「藥王譬如有人說是法華經。」


【此一章經。謂之鑿井喻。大凡鑿井。向濕泥鍬之。知
水必近。乾土鑿之。知水必遠。喻修行人得聞此經。
悟明至道。成佛近矣。不聞此經。不悟大道。成佛恐
難。再舉藥王若有善男子至說是法華經。此一章
[003-0508b]
經。言時為法師為人講說。須具三事。三事者。入如
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是也。葢座者。悟一切法
空是。若不悟一切法空。則被一切法之所礙。既有
諸法罣礙。死生去就。取舍運為。皆煩惱也。自既煩
惱牽纏。何得謂之法主。衣者。真得善人君子柔和
忍辱心者是。若無柔和忍辱。在處與人相拒。奮怒
百端。既奮怒百端。與常人何異。既與常人不異。何
以謂之法師。室者。大慈大悲者是。若不慈則不能
與人樂。若不悲。則不能與人拔苦。既不能為拔苦。
是無義之人。既不能使人安樂。是不仁之人。既不
仁不義。我何以為人談經。三者同具。是真說法。三
者缺一。是讚經之人。三者缺二。聞經之人。三者俱
缺。是常人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不須釋
迦授記而成佛無疑。即是彌勒下世而度人可信。
其或不然。聽說山偈。莫道法師尊貴好。法師也要
具三般。不然大眾俱褒貶。辨似懸河亦自瞞。問曰。
如何是亦自瞞。師曰。披蓑救火。掩耳偷鈴。曰恁麼
則自成可以成人。自覺可以覺人。師曰。源潔流清。
形端表正。】


「藥王我於餘國偈終。」


【藥王我於餘國至令得具足。此一章經。言說經效
驗。說經即道德圓具。而人天欽崇。庶類從化。理之
自然也。再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至
得見恒沙佛。此偈重宣法師品一遍之義。葢妙經
[003-0508c]
圓示一大之至道。法師圓證一大之至人。非至人
無以證一大之至理。而闡揚一大之言。非至道無
以收一大之至教。而明貫一大之心。一即大。若有
二有三有千萬。即不大之理也。大即一。若有彼有
此有分別。即不一之理也。既一而大。大而一。同太
極而圓常。合大道而冲妙。從此發於言。言妙經也。
從此行於事。事妙德也。用此以致君。君堯舜之君
也。用此以澤民。民堯舜之民也。如是乃至充塞宇
宙。貫徹古今。一一而大大。何莫而非吾心全體大
道之妙乎。故記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
皆中節謂之和。中和即一大之理。葢一則自無喜
怒哀樂。大則無不中節。天地位而萬物育。誰曰不
然。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
天下和平。鬼神得一以靈。葢天之道。日月有度數。
星辰有躔候。風雨有時若。寒暑有節常。無一主之
則四者皆亂。而天不清。地不寧。天下不和平矣。如
是則一之道乃清寧和平之至道也。舉如意云。會
麼。若於此會得。頭頭顯露。法法全真。其或不然。再
聽山偈。一大中和會得來。爹爹元沒兩般腮。從儒
從道并從釋。關鎻重重自打開。問曰。如何是一大
中和會得來之理。師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
紅總是春。曰恁麼則皇天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師
曰。再聽山偈。此心不必別安排。萬古乾坤一聖胎。
除是不求求不得。得時還是一中來。】
[003-0509a]


「見寶塔品第十一」


【此一品經。三周法備。四眾記圓。法身之談既全。本
願之心亦足。故感過去之多寶佛。馳願塔以聽聞。
遂致現在釋迦尊。集分身而開塔。三展淨土。會古
今於一念。斯時也廓此心元舊之封疆。收剎海於
毫端。斯處也實此性本來之面目。舉如意云。會麼。
若於此會得。舉首低頭。多寶佛不須開塔。揚眉瞬
目。釋迦佛豈用會身。鳶飛魚躍。妙經宣揚。雨施雲
行。諸佛出現。其或不然。須向靜中萬緣放下。一念
專提。看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是工夫久久。
必當自悟。本無過去。何有未來。十方諸佛國即是
吾心。一切諸眾生即是自巳。我人之見既忘。是非
之心自息。到此田地。可謂道千江有水千江月。萬
里無雲萬里天。更若躊蹰。聽說山偈。法身周遍莫
他求。求則分明錯念頭。記得古人曾有語。騎牛不
必更尋牛。問曰。經云會集十方諸佛意旨如何。師
曰。但莫妄想。曰分身諸佛畢集寶塔乃開意旨如
何。師曰。妄窮真現。曰三展淨土廣大莊嚴以容來
佛意旨如何。師曰。心中莫存世念。曰恁麼則探珠
宜靜裡。動水取應難。師曰。十方三世佛。俱以靜為
先。曰只如靜久畢竟如何。師曰。動靜成一。乃為玅
處。曰此經闡明一大。如何是一大之妙。師曰。但莫
憎愛。洞然明白。】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偈末。」
[003-0509b]


【如此偈有一百九十餘句。大略只是廣讚妙經難
逢難遇。當生敬仰。當盡心奉持。當熟思而有大覺
悟也。或不如此。虗生浪死人也。何以知之。葢此生
不聞此妙經。則道無由發明。道既不明。自性不明。
性既不明。心之所思。言之所發。日所行事。皆不明
矣。此生不明。來生復來生。後世復後世。以至無量
恒河沙數生世。料知皆不明矣。何以故。今日之心。
萬萬世後之種子也。才荒學淺。見狹悟微。然於
此經略有入處。試特以適所舉句復講一遍看。夫
此經所談一大之道。即記所指中庸之理。亦道所
言一大之妙也。經之一大。偈巳具言。記之中庸。眾
亦共曉。老子一妙。誰不同知。但於行事之際鮮得
中庸。存心之時少見一大。至於取舍去就之頃。行
藏念慮之間。非止不一。亦乃千萬。宜乎此經暫讀
為難。讀即聞道也。非對紙墨之本為讀也。舉如意
云。會麼。若於此會得。野色更無山隔斷。月光常與
水相連。其或不然。更聽山偈。妙經一大許誰知。知
則中庸可共時。世上事難難却易。此經不遇後難
期。問曰。如何是一大之旨。師曰。諸佛法身。當人妙
性。曰。恁麼今日說了。為什麼又道難聞。師曰。伱雖
聞此說。如不聞一般。曰學人字字明白。為什麼與
不聞一般。師曰。便也聞。却信不及。曰信得及時如
何。師曰。龍女頓成佛。只在獻受間。】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003-0509c]


【此一品經謂之得聞經之機。修道之要。乃成佛甚
速者也。葢天下之眾惡。人不能作者。達多能作也。
天下之眾善。人不能為者。吾佛能為也。以吾佛能
為眾善。故謂之大慈仁。謂之大聖人。具足妙相。天
神擁護。飛走欽服。宜其然矣。以達多能為眾惡。故
謂之極頑愚。謂之大罪人。具足醜相。天神誅戮。鳥
獸銜冤。亦宜其然矣。此法華會上佛亦授記達多
作佛者。顯示惡業迹也。佛性本也。本既存而迹可
消。罪可滅。而佛可證。故引龍女頓成佛之事以實
之。又此經世傳有四句口談正在此品。謂彩雲影
裡仙人現。手把紅羅扇遮面。急須著眼看仙人。莫
看仙人手中扇。其旨曰。世間逆順百端。皆五彩雲。
雲中皆有說此妙經之仙人。以妙經。仙人傳來也。
又逆順百端難忍難祛之際。謂之仙人手中紅羅
扇。當此之際。會得個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前而無
始。後而無終。如海受萬派之聲。嶽止千山之勢。便
是仙人說妙法華經。不見手中扇也。大凡修學佛
者。果能二六時中刻刻子見。無前際後際。這邊那
邊。既無我人眾壽。自無取舍愛憎。到此田地。境即
心也。心即境也。我一佛也。佛一我也。龍女成佛。猶
是有獻受之遲。當體即真。豈非無記證之別。其或
未委。更聽山偈。虗空體本絕雲霞。縱有雲霞見自
差。會得虗空本無物。仙人終日說蓮華。問曰。如何
是直下頓成佛一句。願師直指。師曰。若要直指。起
[003-0510a]
來禮拜。曰學人每日禮拜。何待起來。名為直指。師
曰。只是不肯起來。便是不肯聽此妙經。曰恁麼則
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師曰。闍黎肯如是。處處
見仙人。】


「持品第十三」


【持者。止於至善之地。不遷不易之正定也。葢人生
於兩間萬類之中。必有知覺之心。既有知覺之心。
必有好樂恐懼等念。念之發處。必因逆順憎愛之
境。逆順憎愛之念不巳。必有天堂地獄。絲竹刑杖
苦樂之具。此具既有。則最初之元心。心中本具之
至理妙道。隨之而變為萬別千差矣。不有大聖人
具以知見開示此心。則人人終不能自悟本性妙
體。無大無小無始無終之妙也。妙經既開示。當人
能悟入。則此心也。充塞宇宙者。皆謂之妙心。皆妙
心故。鳶飛魚躍而不疑。日升月落而自一。則此性
也。貫徹古今者總謂之妙性。總妙性故。死生聚散
而不惑。去來動靜而自如。到此田地。晴夜無風。湖
心月影。季春雨過。幽谷華香。亦不足以喻持妙之
萬一也。此處持之。不遷不貳。惟一惟中。可以與諸
佛鼻孔一般。可以與千聖肺肝一樣。於此不能持。
守被塵境移。可謂道春秋成敗知多少。萬載千年
卒未休。其或更疑。聽說山偈。持此經時萬慮沉。逢
違逆順莫呻吟。工夫做到至誠地。三世十方即一
心。問曰。經中謂持此經。師謂持此心。意旨如何。師
[003-0510b]
曰。經是照心之燈濁。心是持經之堪與。曰恁麼則
心即經。經即心。莫生二見。事即理。理即事。本是一
根。師曰。更聽說偈。了無毫髮念頭來。純一功深心
自開。七軸蓮華如此守。十方諸佛嘆奇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心無他適而自若謂之安。性得其所而圓順謂之
樂。久不變動而功高謂之行。如是之行也謂之妙
行。如是之樂也謂之妙樂。如是之安也謂之妙安。
葢有大道為之主宰者。凡百欺心之順事。違理之
順得。逆天之順享。皆不愛也。有妙經為之印證者。
凡百本性之眾善。克巳之多勞。諸佛之妙德。皆勤
修也。以能勤修。如上聖德賢行。始可謂之聞經善
人。以能圓契。如前大道妙經。始可謂之修行之善
業。修行既善。凡百毀謗輕慢之言自無。灾障汙穢
之事自絕。從此光明廣大。道德尊崇。現世為天人
師。他日登佛聖地。誰曰無是理哉。舉如意云。會麼。
若於此會得。心如皎月。體似虗空。十方無不仰其
高。萬姓無不稱其妙。如或不然。須向靜中切切舉
個阿彌陀佛。復自驗云念佛者何心。不念佛時何
物。工夫打成一片。當自悟云。佛外無心。心外無佛。
到此田地。可謂道上天下地彌陀佛。魚躍鳶飛白
藕華。更有何人還不悟。痴痴門外問三車。問曰。如
何是門外三車。師曰。羊車鹿車大牛之車。曰羊鹿
車時如何。大牛車時如何。師曰。葵華向日。柳絮隨
[003-0510c]
風。曰恁麼則信向大乘。莫隨小見。師曰。更聽山偈。
要能安樂行無虧。念念心休向外馳。日久功深成
一片。大千世界碧琉璃。】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此一品經。因六萬恒沙菩薩各有六萬恒沙眷屬。
一一菩薩眷屬各曾無量劫修習。具黃金相。具清
淨梵音。具廣大辯才。具至聖道德。忽從地湧出。敬
禮吾師。稱云是我等師。我等慈父。開示我等。得成
妙道。時眾皆疑云。吾佛出家未久。成道亦後。何以
從地湧出六萬恒沙大菩薩各各領六萬恒沙菩
薩眷屬。各來禮敬。稱師稱慈父。譬如百歲老叟稱
二十五歲少壯為父。父亦喚百歲老叟為子。是可
疑也。葢此疑者。不知吾佛根本。遠自無量不可量
之前。悟此妙道。證淨妙身。常居實際之地。常起我
人眾壽之四相。起惑作業。妄自升沉。乃示同生滅。
演教度人。欲人人還復本源。同歸實際。此吾佛之
本意也。如是會得六萬恒沙之廣眾信向。豈為遇
哉。乃至盡法界悉同證妙身。同成正覺。亦不為多。
於吾佛久近。亦不須疑也。咦。聽說山偈。法身無去
亦無來。可嘆時人空自猜。三際十方俱坐斷。乾坤
信是眼中埃。問曰。如何是三際十方俱坐斷。師曰。
會麼。曰學人不會。曰乾坤信是眼中埃。】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醫師喻。羅絡始終謂之佛壽。包括空有謂之佛量。
[003-0511a]
得佛之量者。一日月周旋之界。空中一塵。盡空塵
之天地。海中一漚。極海漚之廣濶。乃性天之微塵
耳。悟佛壽者。一元會該攝之時。劫中一刻。盡劫刻
之運世。年中一息。極年息之久長。乃理曆之瞬息
耳。葢斯道之體。其前無始。其後無終。大而無外。細
而無內者也。以眾人不知。我我間隔。物物偏私。所
謂無始無終之圓物。遂離之為元會運世時矣。所
謂無內無外之大體。遂裂之為東西南北之方矣。
既有方向。外而曰蠻曰夷。內而曰華曰夏。烏得不
張王李趙。爾汝比隣乎。既有壽年。近而曰元曰宋。
遠而曰羲曰皇。安得不年月日時。往古來今乎。嗚
呼。吾佛大聖人宣揚此壽量品。良有以也。將長人
之短促而至究竟乎。將廣人之狹小而至太極乎。
將欲人人徹悟而叮嚀教誡乎。不然。何以醫師之
喻而再四勉旃乎。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不
隨往而往者此靈心也。不隨來而來者此靈心也。
不隨物而物者此靈心也。其或不然。更聽山偈。自
從撞入個胞胎。添却元翁多少獃。若是元翁能大
悟。此身天地一微埃。問曰。如何是佛之壽量。師曰。
世上算師數不得。曰餘世人與佛本來人還有壽
量也無。師曰。伱曾見本來人也未。曰恁麼則元翁
無面目。世人徒自猜。師曰。闍黎。】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經乃宣揚此心之廣大久遠。不滅不生之妙典
[003-0511b]
也。此心既明。則功德無有涯際。豈容有所分別乎。
所以有分別者。非此心之理有分別。乃眾人領受
之不同。所以功德有淺深多寡也。經中以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五波羅蜜。精一修行。經八十萬
億多劫所修功德。不如一念信受此經功德。以聞
此經。必悟圓滿覺性。以悟圓滿覺性故。必能會無
始無終於寂然不動之中。必能會無為無變於感
而遂通之際。如是則豈有為有變有年有劫之功
德可比擬哉。故曰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舉如
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生死永斷。苦樂無端。盡法
界總是真常。括古今通為妙性。演之為易。可以趨
吉避凶。頌之為詩。可以移風易俗。如是乃至世諦
資生。無不化為真如妙理中庸聖行者也。咦。聽說
山偈。此經一句信無疑。便是圓融法界時。萬種有
為皆費力。吾心頓悟即菩提。問曰。如何是頓悟即
菩提之理。師曰。若能頓悟此心。則無聖無凡。非空
非有。曰恁麼則本無聖凡。人自迷悟。師曰。杲日卓
午雲消盡。具眼何人不見明。】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一品經。極讚聞此妙經功德。無有涯際。不可稱
量。故以展教第五十人隨喜功德以讚之耳。葢以
資生之具。盡心供養他人以至於老。乃百年之夢
事。亦剝他人來世富貴之利劍耳。於自性何益哉。
第五十人隨喜此經之功德。雖今生不明斯道。乃
[003-0511c]
巳種當來成佛之種子。既有成佛種子。同緣會遇。
必得親聞妙經。既得親聞妙經。成佛必矣。既得成
佛。逆推今日隨喜之為種。豈資生之幻具。助緣之
夢為。可比成佛之大功。了生死。證涅槃之大事乎。
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無邊幻妄頓滅無餘。
無窮死生頓消無迹。盡大地作沙門一隻眼。了無
毫髮之疑。盡十方是箇自身。亦何甞擬議。其或不
然。須向靜中自看父母未生巳前。今日之思量計
較者畢竟在何處安立。看來看去。必然有悟云。我
本不生。人何曾滅。眾生諸佛悉是假名。五教三乘
皆為虗說。到此田地。可謂道一條大道本無迂。自
是當人見識遲。今日肯能真領悟。目前何法不如
如。問曰。如何是如如。師曰。綿州附子漢州薑。曰恁
麼萬別千差。如如之理何在。師曰。會得時本無千
差萬別。曰如是則見自異而自差。體本同而本一。
師曰。不可隨語生解。曰畢竟一歸何處。師曰。山僧
不知當人自看活套。曰隨喜妙經既有無量功德。
且道今日信某禳灾一句作麼生道。師曰。似日消
清霜。如火焚枯草。】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此一品經。演出得此經之靈驗。葢妙經所詮者性
道也。悟此性道者。形雖凡夫。心即佛也。心既佛之
妙心。乃一心上帝則主宰乾坤。化生萬物者也。心
既如佛。則一身隨之而妙。身既隨之而妙。則六根
[003-0512a]
能具廣大神妙。六根既妙。則六塵悉能隨神指呼。
能一能萬。能短能長。乃至手取天地外之物。如手
拈香。眼視往古來今之事。如眼觀掌。亦真圓證本
心之常事者也。何法師功德廣大之可疑哉。舉如
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佛一我也。我一佛也。彌陀
與我不是兩般。我與達多元非二質。融萬象成一
法身。會古今即一知見。其或不然。須向蒲團上靜
坐二三十年。單單看個大而無外。果有外乎。果無
外乎。前而無始。果有始乎。果無始乎。始處得其實。
終處亦真。外處得其真。內處亦實。悟到此田地謂
之知至。究到此田地謂之物格。眾如有疑。聽說山
偈。此心神妙人人佛。自是人人不自知。肯信山僧
輕一點。六般神妙任施為。問曰。適云六般神妙任
施為。師亦法師。六般神妙還具足也無。師曰。我又
不是法師。問什麼具足不具足。曰適來高座敷演。
大眾蒙益。為什麼不是法師。師曰。若喚作法師。不
值半文錢。曰不喚作法師意旨如何。曰糟粕人間
真打透。庖羲畫畫是秦灰。】


「常不輕品第二十」


【此一品經。演唱能行此妙經之妙行。必將成佛者
也。葢甞靜思之。人生於天地間。醉生夢死者固不
在此論。但有少覺悟者。試為詳裁之。夫妙經乃演
人人本具之性理也。圓滿覺性固無欠而無餘。蘊
積妄情實有生而有滅。妄情既有。生起消滅之道
[003-0512b]
豈無。故吾佛大聖人引起往昔為凡夫時初得覺
悟修行。以為今悟妙性修行模範也。妙行有三。曰
平等行。曰無相行。曰無我行。無我則心量廣大。見
識淵泉。菩提涅槃而日日增榮。解脫智慧而時時
深入。故曰無我而大。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測
謂之神。無明逆順之境忘於外。善惡之機息於內。
無好樂憂患之念萌。絕利欲爭奪之念舉。故曰守
其無相。相固常有。體其無體。體固全真。平等則雖
冤親而不同。實冤親而共性。雖男女而有別。實男
女而同根。廓七尺軀為大千沙界。廣一寸心作太
極圓圖。故曰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
時。無是無非法。如是則萬事紛紜而常一。萬法變
化而常真。收萬古於一念慮中。會塵剎於一毫頭
上。到此田地。誰曰成佛更有遲疑。果若更疑。聽說
山偈。此心平等忘人我。雖未修行佛巳成。若道山
僧言不當。不輕菩薩可憐生。問曰。不輕菩薩授記
一切人是佛。且道蒙授記者還有不成佛者麼。師
曰。只你不成。曰學人為什麼不成。師曰。你若肯成。
不將再問。曰恁麼則直下承當。更休擬議。師曰。善
哉大丈夫。】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一品。顯示佛佛具如是神通妙用也。然以世眼
觀之。則黃帝乘龍。欒巴噀酒。龐婆入石。長房縮地。
皆罕見之難事。誠以道眼觀之。則維摩丈室容百
[003-0512c]
萬之多座。釋尊一時歷百千之長年。一舌抵初禪
萬萬里之高。一聲遍十方萬萬界之廣。亦大聖人
之末事。何以如此。以吾性無方所年劫者也。此性
既無方所年劫。則歷不可數之元會。自心何甞少
間。如是則於一念頃經無量恒河沙之大劫。乃至
一語一默光照十方。一抑一揚聲宏萬世。皆佛之
小事。性之影子耳。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往古即今。今亦往古。其或不然。
必當久靜一二十年。看個巳往年歲為什麼此心
不隨巳往而不存。未來年歲為什麼此心不隨未
來而不覺。現在萬物紛紜為什麼此心不隨萬物
而獨知。如是反復參究。久久純熟。當自悟云。冲虗
妙粹。炳煥靈明。卓然而獨存者也。到此田地。百萬
神通妙用。皆運水搬柴之易。又何難之有哉。咦。再
聽說偈。運水搬柴一妙神。自家不悟可憐人。今朝
頓悟從今後。土塊泥團即法身。問曰。如何是泥團
即法身。師曰。天地之塞皆吾體。天地之帥皆吾性。
曰如何是要妙一句。師曰。一片寒光。吐吞萬象。】


「囑累品第二十二」


【囑累者。以言托之曰囑。以法系之曰累。欲使傳續
妙法。利達無窮。故曰囑累。葢此妙經。三周巳畢。大
道斯圓。若不付托得。演說一場無益。才荒學淺。
固非付托之人。因正緣真。敢任流通之責。試再為
詳拈一遍看。夫法者何法也。即吾佛大聖人經無
[003-0513a]
量久遠年劫修習之正法也。此正法之意者何意
也。即人人本具之性理也。何謂性理。即吾心竪窮
三際。橫遍十方。萬善萬能之實理也。此之實理。雖
人物共稟。但不能自主。而隨形器根塵之所幻惑
者。靡靡皆是也。故吾佛大聖人最先覺悟。愍眾人
之不悟。乃示同生滅。演此妙經。直指當人之性如
是而巳矣。性理既明。留言可法。故特運大神力。以
一手摩萬億多眾之頂。自稱此經難得。具諸佛大
道德大神通之秘藏也。宜各受持流布。如法修習。
如我無異。是至囑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
著衣吃飰。二聖寶塔儼然。舉手擡頭。七卷蓮經在
爾。其或未委。山僧有偈。一乘義理自家性。七軸蓮
華紙上心。我愛普賢曾有說。教人莫向外邊尋。問
曰。如何是囑累末後一句。師曰。切忌生疑。曰學人
尚不曾信。疑從何生。師曰。信也好。疑也好。曰疑也
好時如何。師曰。四生六道劫時長。換面改頭增懊
惱。曰信也好時如何。師曰。三賢十聖性天廓。八解
六通心地寬。】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一品經。示藥王燒身煉臂供養此經之迹。以顯
此經尊崇玄妙不可得見之難。葢燒身空我相也。
煉臂忘我執也。我執既忘始可與之論一大之至
理。我相通絕始可與之言一大之真常。舉如意云。
會麼。若於此會得。毗盧妙體。與一片白雲橫谷口
[003-0513b]
而無殊。大藏靈文。共幾多歸鳥盡迷巢而不別。其
或不然。須盡掃蕩胷中舊習。單單念句阿彌陀佛。
初舉之時。雜念紛飛。凡情交錯。久則純熟。一心圓
寂。萬境如如。到此田地。必當自悟十世古今始終
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燒身也
煉譬也如雲去雲來天本淨。此方也他界也若華
開華落樹何關。更何疑哉。再聽山偈。只怕此身煉
不盡。此身燒盡我無依。是名苦行流通旨。珍重當
人善護持。問曰。是名苦行流通旨其意如何。師曰。
行不苦則志不堅。意不誠則念不切。曰恁麼則克
苦乃入道之初門。無我為成佛之捷徑。師曰。再聽
山偈。放逸名為不立身。豈能成佛號圓人。既然要
做丈夫漢。須掃從前懈怠塵。曰力進一句再請師
道。師曰。若不力行成不得。百年容易暗消磨。不如
當下便行去。萬古令人出愛河。】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妙音者宣揚此經之具也。故吾佛大聖人示此以
表揚妙行流通也。夫妙經之旨。在人人分上謂之
覺體。在佛佛道上謂之三藐。此謂正等。在人事取
舍進退之宜謂之道。在覺體廣大圓融謂之佛。在
吾佛隨機應化宣示謂之經。在慮空念寂之地謂
之定。在無人無我之時謂之空。在解怒絕慾之頃
謂之力。如是乃至動靜紛紜。彼此一萬。有無量百
千萬億名。善者皆此經之妙旨。惡則皆凡下之愚
[003-0513c]
情也。故妙音能種種示現。輔贊此經。以表妙行流
通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任短任長休剪
綴。隨高隨下自平治。其或不然。莫道死來真作一。
安身立命恐多般。世間多少英靈漢。多少臨終被
熱瞞。於此心果未安。還須念句彌陀佛。心心即佛。
佛佛惟心。忽地打成一片。當自大悟云。本無生死
及升沉。廣大冲虗妙甚深。從今不受人瞞却。萬古
乾坤號妙音。問曰。如何是妙音之旨。師曰。一而萬。
萬而一。體露堂堂。曰恁麼則無一物不是毗盧之
體。無一名不是吾道之名者也。師曰。再聽山偈。乾
坤萬別與千差。識得元來只一家。於此既能真會
得。何人脚下不蓮華。】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普門者。示以觀音妙智觀力。契機圓行。而進於妙
音。無緣慈濟。響答大千。而普應無盡也。葢人人所
具妙性。圓滿十方。洞無隔礙。特以眾生業惑。幻妄
迷真。見聞覺知。遂相吳越。而失本元明。塵消覺淨。
顯復圓通者。惟聞機最勝。故楞嚴云。一根既返元。
六根成解脫。六解一亡。元明不二。心非其心。無一
心而非其法。法非其法。無一法而非其心。一多緣
起而恒真。千差涉入而無礙。非普門而何。舉如意
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觀音菩薩常在諸人面門出
入。示現神通力。說無等等法。汝若不會。須以妙奢
摩他三昧觀力回光自看。看到着眼不及處。驀忽
[003-0514a]
拶透。便知百千手眼。不離自巳。苟或不然。試聽山
偈。一鏡堂堂萬像俱。大千何處不光暉。逈然不落
根塵界。手眼通身却是誰。問曰。如何不落根塵一
句。師曰。根塵裡薦取。曰猶是學人疑處。師曰。耳裡
青黃眼裡聲。曰恁麼則悟來月滿三期內。迷去雲
開六不收。師曰。你喚什麼作月。曰如何是觀音妙
智力。能救世間苦。師曰。蒼波海底珊瑚月。紅焰爐
中菡萏風。曰是則眾苦所不到。師曰。功德不少。】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此一品經。以陀羅尼標名者。以此妙經理行智果。
四大法圓。若不總收。道無究竟。故以此名品也。梵
云陀羅尼。此云總持。即總持萬法。圓收萬善之密
也。初學此經。以為誦得乃了。既誦得了。又以解
其義理為難。既頗曉解。又以行不得為難。既依而
行之。不過日用之中。人事之小善耳。來世為人之
志。來世如今之解。皆不得決然由我行藏而無少
疑也。由是反覆參究。忽地如獲舊物相似。從此徹
頭徹尾。了無毫髮進退之疑。從此若彼若此。俱有
佛祖取舍之斷。故敢以妙經。為人發明也。夫圓收
萬善。總持萬法。果是何道。即人人本具之妙心也。
人人既具。何以輪轉六道。汩沒四生。到今不了。復
如之何。以人人本具。不遇良友指教。又無自察之
才。則終身不明。今既不明。則知萬萬世後萬萬世
徒生死。終無了悟之緣。所謂本具妙性徒本具者
[003-0514b]
也。嗚呼。我等夙培善種。幸獲正教。宜當革故鼎新。
必究必行必成必了。豈不快然於自心乎。豈不為
如來使。往來三界乎。豈不與十方諸佛歷代祖師
把手共行乎。豈不謂之圓收萬善總持萬法乎。舉
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可謂道打開華藏重重
海。獨露堂堂大覺場。其或不然。須是入祕密關。立
總持志。拚三十年工夫。單單念句六字真言。坐與
真言共坐。臥與真言共臥。乃至言語作息俱與真
言無二。如是則必有融成一片之時。必有三世十
方正等之日。必有凡聖悟迷本只一心之見。到此
田地。可謂道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更有人來伸一問。山僧合掌念多醯。問曰。如何是
多醯二字。師曰。此是藍婆呪。不須義上疑。曰呪即
不聞。究竟總持一句作麼生道。師曰。多醯多醯兜
醯醯醯。】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妙莊嚴王本事品者。舉古例今。欲使行人以道
自衛。消息邪緣。不墮垢染而竟果德。亦以見利行
同事。轉邪歸正者。良由受持此妙經力。而不失方
便之權也。然則不染而染者。妙莊嚴也。染而不染
者淨德也。蘊真如之妙理者淨藏也。破痴暗於智
照者淨眼也。故能轉昔日之妙嚴為今日之華德
也。且道如何是此妙經力。舉如意云還會麼。若於
此會得。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虗出沒。如或
[003-0514c]
不然。聽說山偈。邪因正顯正因邪。邪正元來共一
家。邪既不生誰是正。寶光匣冷吼青蛇。問曰。昔何
謂之莊嚴。師曰。說莊嚴者即非莊嚴。曰今何謂之
華德。師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曰方便之力其事
云何。師曰。劍為不平離寶匣。藥因救病出金缾。曰
畢竟如何得法眼淨去。師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
主人。二俱不受。】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此品名普賢勸發者。法會既終。進修功畢。智圓覺
滿。證佛所證。法化流通。無復自利。直以善入世間
三昧無作願力。現無量色身。自在宏化。轉入玅覺
向上之道為果後常行也。自是而往。橫身十界。高
踏毗盧。泯三世而無際。亦無無際。洞十虗而無方
亦無無方。生死涅槃誰忻誰厭。佛窟魔宮無取無
舍。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猶涉化機。大無
外。小無內。前無始。後無終。未超見量。舉如意云。會
麼。於此會得。露柱燈籠頭頭實相。墻壁瓦礫一一
光暉。麻三斤栢樹子塞斷玄關。乾尿橛死猫頭掀
翻妙寨。如未究竟。再聽末後一偈。鶴出銀籠橫碧
海。鳳離金網拂雲衢。秖應不戀長安樂。到處逢人
是故知。問曰。如何是到處逢人是故知。師曰。煩惱
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曰此莫便是普賢
常行否。師曰。是即是。莫差誤。曰如何得不差誤去。
師曰。客來須待。賊來須打。曰如是則覔火和烟得。
[003-0515a]
擔泉帶月歸。師曰。不防靈利。曰恁麼則七軸玄文。
宜為剩法。師曰。瘥病不假驢駝藥。曰還有不病者
麼。師曰。伱且道誰是病者。曰是則安用勸發。師曰。
為汝不薦不病者。曰向上事又作麼生。師曰。早成
向下去也。曰學人不會。乞師方便。曰任從滄海變。
終不為君通。】


○附天池沙門法聚頌



宗教明明沒兩途。漫從取舍強分疎。衣珠未示珍
何失。寶所親登路早迂。鵲噪雅鳴圓極唱。山明水
碧露真模。拈華昔日今如意。一種金蓮火裡敷。


○附陳白沙寄太虗上人一首餘不盡錄



太虗石洞居。孤絕少人依。遠客携琴至。逢師乞食
歸。一蒲青草上。四面白雲飛。盡日無言說。巖華落
滿衣。


考誌



江都寶勝寺。唐貞觀年間。僧智端啟建於揚
子橋。 國朝江水[土*冊]沒。揚州衛指揮李鎧。僧太虗。
遷於城東三里。今云寶城。無考。疑即寶勝。侯再詳。


法華大意卷下
[003-0515b]

No. 609-C


法華大意後序


金陵太虗相師。昔與陳白沙章定山諸老先生相友
善。既多論述。及見
孝宗皇帝復有講章詩篇。若雜文諸稿。維揚士大夫
家有藏之者。今不易得也。渭孩時舍名稱師兄者玉
北菴。往歲閉關龍南精舍。適鄉人李君良忠過訪。為
玉兄道其兄梅峰居士遊維揚時。登太虗樓。訪師所
遺。得法華大意本於住僧而歸。玉兄後三年出關。
復得是本於王龍溪先生所。而本固缺後三品。適玉
兄之師玉芝大師至自武康。足成之。玉兄受之。遂較
刻以廣其傳。為卷凡三。字七萬。布施者若干人。費銀
若干兩。工再月而成。既成而玉兄持本以來。令渭序
其來歷如此。若夫要旨所關。巳標指於前序中。雖然
如聞六祖之言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然則經且
不可恃也。而況於區區之大意。此在眾生誦讀者當
自得之。其無以義為讐。以負於著者藏者訪者足者
施者刻者之心。


嘉靖丁巳歲冬十二月望日山陰徐渭撰
[003-0515c]

No. 609-D


重刻太虗禪師法華大意䟦


乙丑春。湛然大師說法於海鹽。余往瞻覲。時常隨雲
集約千眾。柱石梁公率大眾向余作禮。出此大意相
囑。余刻華嚴疏鈔功尚未竣。辭。公等切懇。唯唯承當。
携至舟中。寓目數行。見其引太極中庸等語。懼為狂
慧誤解者之嚆矢。尚懷猶豫。及再讀之。合掌敬仰。知
師的的見大意。葢不以文字詮釋法華經。直以法華
經為自心註脚者。伶俐漢子見之。便可悟入。急當重
較流通無疑矣。遂授之梓以作後人眼目。至其稱引
儒家言。亦一時為陳白沙諸老方便。觀者勿竊影響。
徒滋混濫以資齒頰。使自誤誤人。墮落不淺。若夫得
意忘言者。信知一切世諦文字。無不從法界流出。無
障無礙為一味法。余言特饒舌耳。


天啟丁卯仲春八日長水葉祺胤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