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5 法華經大意-明-無相 (master)


法華大意卷中
廣陵寶城寺沙門 無相 說
吳興天池沙門 法聚 較正
長水平林居士葉祺胤 重較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此經向後科家謂之正說妙法。又有四科。初許說。
再舉說此語時至默然而不制止。此兩行經。科家
謂之上慢退席。再舉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
至願樂欲聞。此兩行經科家謂之眾淨誡聽。再舉
佛告至如是妙法。此段經。向後方是正說。如是玅
法四字。直指妙法全體也。舉如意云。會麼。於此領
悟。會我相人相眾相壽相。如紅爐片雪。了無踪跡。
消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大夢暫思。那討根由。鑄
萬象總作一金。融萬古即是一念。到此田地。處處
彌陀佛。家家觀世音。其或不然。須向靜中回光自
照。此身乃父母之遺體也。那個是父母未生之自
體乎。此心乃根塵之發知。那個是根塵未有之本
心乎。如是參來參去。不計工夫。必有大悟時節。到
大悟時。必當自信眼見之形相。玅法之全體也。耳
聞之音聲。玅法之圓宣也。鼻嗅之香臭。妙法之至
信也。舌甞之滋味。妙法之醍醐也。如是乃至身觸
意緣。鳶飛魚躍。雲行雨施。無有不是妙法之全體
大用也。靈山一會。儼然不散。妙經宣揚。滿眼滿耳。
到這裡且道還容註解也無。若許註解。須彌為筆。
[002-0491b]
大海為墨。虗空作紙。經千萬億劫註亦不盡。若頓
領悟。道個一念不起。猶是須彌山。豈許心意卜度。
言語分疏者哉。問曰。妙法四字既是全體。且道離
此四字之外喚作什麼。師曰。不許安名。曰既不許
安名。諸佛全體為什麼云如是玅法。師曰。安名也
安名。只怕人錯認。曰錯認時如何。師曰。我相人相。
曰不錯認時如何。師曰。人空法空。曰恁麼則道馬
非為馬。言牛未是牛。兩頭俱坐斷。中道一齊休。師
曰。都講迴向。】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


【此段經。大略言此玅法不是尋常語言文字。雖有
語言文字。乃宣揚玅法之語言文字也。此語言文
字實非玅法。又再三誡之當信佛語。葢玅法即當
人玅心。若不信。是自棄耳。又曰。是法非思量分別
之所能解。葢思量便屬情解。自心之妙失矣。又曰。
為一大事出現於世。如是。則大事即本玅心體。強
名佛知見。既不許思量。從何領信。既信妙法。不許
思量。却是望空而信。既望空而信。信個什麼。葢此
實相妙法。雖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亦不離語言文
字也。故曰。文字顯總持。總持無文字。舉如意云。會
麼。若於此會得。便信與三世諸佛共一心膽。便信
與歷代祖師共個肚腸。七軸玅經。仰觀也看着。俯
察也看着。三世諸佛。進前也相逢。退後也相逢。如
其不然。須向靜中放下千斤名利擔。收回一點是
[002-0491c]
非心。單單看個天地未曾判。父母未曾生。我今日
能知能覺能喜能怒者畢竟在什麼處安立。忽然
參透。當自大悟。無一物不是玅法全體。無一名不
是妙法全號。到此田地。生死乃我心之活相。聖凡
亦吾性之假名。苦樂逆順。水底月痕。動靜寒溫。天
邊鳥跡。更何疑哉。問曰。如何是一大事因緣。師曰。
諸佛為此出現。曰諸佛出現且止。如何是一大事
因緣。師曰。講一月巳來正為此事。曰講論巳承妙
語。且道如何是一大事因緣。師曰。老者安。少者懷。
朋友信。曰孔聖以此三事為本懷。莫便是一大事
因緣麼。師曰。且到此田地。再問一大事因緣。曰恁
麼則從淺至深。從近至遠去。師曰。本無深淺遠近。
曰如是則道曠無涯。師曰。也不是。曰如何即是。師
曰。且回向看。】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復講。」


【此一科經。台宗謂之標出本意。即是標出諸佛出
世一番的主意也。葢吾佛大聖人普觀盡虗空遍
法界。皆是一箇妙性。皆是一箇妙理。既是一箇妙
理。即是一個妙心。既是一個妙心。即是一個妙法
妙道也。以人人具足此性。既具足此性。即具足此
理。既具足此理。則此心此法此道無不具足圓滿
者也。但人不肯靜中自參究。自格窮耳。若肯靜中
自參自格。則此本具妙性。何有不明。何有不悟。以
人各各迷久。俱不自悟。吾佛大聖人乃出現於世。
[002-0492a]
欲人人皆悟本具玅性也。欲人皆悟此性。所謂一
大事因緣也。謂之一大事因緣。世間萬事萬物。大
而天地。細而微塵。既屬有形。終成敗壞。既有敗壞。
非吾妙性實相。既非妙性實相。乃是性中之妄念
也。既是性中之妄念。亦非玅理實體。既非玅理實
體豈是妙心玅道也。以此妙性。性一切而不異。玅
萬物而至神。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之物也。以
此萬有。大而天地。細而微塵。起起滅滅。往往來來。
故所以謂之小事。以此玅性。大而無外。細而無內。
無起無滅。無往無來。故所以謂之大事。若知此為
大事。則若身。若眷屬。若功名。若產業。乃至事業有
天地之大。亦為小事。以世人不知此為大事。汩汩
為身。只家火眷屬所累。既被此累。則不知本具之
理。以竪窮三際橫遍十方也。舉如意云。會麼。更聽
說偈。本具妙心。即玅性。聖人號做大因緣。諸人直
下如明悟。不負西乾大覺僊。問曰。如何是直下明
悟。師曰。眼空四海。神洞十虗。曰如何是妙性。師曰。
非玅不能問。非性不能言。曰恁麼則喜怒哀樂的
主人翁便是玅性。師曰。認賊為子。曰中峰道即此
與佛祖無間又作麼生。師曰。中峰即是。是汝不是。
曰如何是玅性直捷一句。師曰。問處分明。答亦分
明。不須更疑。】


「佛知見再拈。」


【佛知見者。即本具性玅覺體也。此性妙覺體。雖人
[002-0492b]
人本具。迷背不知者極多。故十方諸佛出世開示。
開示此性玅覺體也。歷代祖師傳授。傳授此性玅
覺體也。葢此性妙覺體。陰陽不能變。造化不能遷。
虗空包不住。大地載不起。大地廣博為性覺中塵。
虗空冲漠為妙體中隙。萬物眾多為妙性中間錯。
古今遼遠為覺體中念慮。不可以相可以盡此妙
性之相。故曰不可思議。不可以名可以正其覺體
之名。故曰無有能得解。非思量分別之所解。非色
相大小可以指畫。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仰觀
俯察。遠取近求。無有不是其體。故曰體物而不可
遺。上而諸佛。下而眾生。中而覺知。外而器界。俱元
一體。故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舉如意云。會
麼。若於此會得。十方不隔。三世不遷。頭頭總是。物
物全彰。無一名不是其名。無一物不是其物。說是
麻三觔也是。說是栢樹子也是。鳶飛魚躍。多寶佛
塔而見瑞騰祥。雨施雲行。玅莊王宮而放光散彩。
其或不然。佛知見再參三十年。更聽說偈。能知能
見處靈然。迷乃凡兮悟乃仙。我許當年圓悟老。一
聲雞唱證根源。問曰。如何是根源。師曰。本具如是
玅性。曰如何是玅性。師曰。舉似不得。曰既是本具
為什麼舉似不得。師曰。舉似成兩個。曰恁麼則通
不許開口。師曰。膠柱鼓瑟。釘樁搖櫓。曰如何是不
犯鋒芒一句。師曰。山僧早辰洗面。摸著底不是他
人鼻子。曰請聽學人說偈。自家靈妙古人心。多少
[002-0492c]
愚迷向外尋。今日蒙師親點破。大千剎海變黃金。
師曰。何不道剎海本黃金。】


「舍利弗是為諸佛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此一章經。大略只是言十方大聖人性道無有不
同。往古大聖人性道無有不同。後來有大聖人性
道無有不同。以無有不同故。當知人人本具之性
理亦無不同。以人人之性理同故。當知物物之性
理亦無不同。以物物之性理同故。仰觀俯察遠取
近求性理無有不同。以無不同故。當知知見亦無
不同者也。或有不同者。非中心不同。乃各各自私
自昧。自別自向。所以有萬不同也。苟能克去各各
自私之執著偏邪。自昧之無明煩惱。自別之憎愛
取舍。自向之苦樂逆順。則所謂一佛知見。一佛乘。
一大事因緣之性理。無有不同者也。夫所謂一佛
知見。一佛乘。一大事因緣。即人人本具之性理覺
體也。葢此覺體。論其大而更無有外。論其細而更
無有內。論其前而更無有始初。論其後而更無有
終窮。圓融廣大。冲虗玅粹。稱之不能盡其言。故曰
不可思議。窺之不能盡其際。故曰聲聞辟支佛所
不能知。以此佛知見之體人人本具而不自知。故
十方三世大聖人生大憐愍。出見於世。單單開示
此佛知見。令人悟入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
得。便見十方不隔。三世道同。其或不然。則各各自
偏。各各自昧。萬別千差之條貫。橫羅竪數之遍該。
[002-0493a]
山僧不能把手與諸人拈出也。更聽說偈。頓空四
相自忘機。此是如來玅總持。不爾更他求玅道。我
知終與性非宜。問曰。如何自妙總持。師曰。當人妙
性。曰經云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和尚為什麼却
道當人玅性。師曰。你道妙性是什麼物。曰出身猶
可易。脫體道應難。師曰。你也不能道。曰學人脫體
固不能道。請和尚道一句看。師曰。你起來。我回向。】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段經。大略只是言諸佛出世之由。葢至理本寂。
萬法本如。因眾生迷妄入心。不自覺知。如澄清水
攪動不息。不覺渾濁。所以時漸澆薄。惡事日多。煩
惱日增。差別之念日盛。紛紜之境日異。致感生死
壽命日短。名為五濁。故吾大覺慈尊愍一切眾生
流入苦海。展轉相因。無有出期。由是出見於世。以
大方便。於一佛性理之中分別三乘。雖說三乘。終
顯一佛乘性理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
得本具玅性。前而無始。後而無終。何有劫濁之時。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境兩忘。何有煩惱濁之事
道個法身一體尚落分疏。何有眾生濁之類。青青
翠竹總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何有見濁之
相。不見有我人眾生壽相之體。前後際斷。可有命
濁之生死。其或不然。更聽說偈。至體元無死與生。
死生生死妄流行。當人直下能知本。依舊靈源一
派清。問曰。如何是生死妄流行。師曰。不悟至理本
[002-0493b]
寂。曰悟得至理本寂時如何。師曰。半夜松稍月。寒
潭是對談。曰此莫便是學人棲心處也無。師曰。蝸
篆求文義。時人何太愚。曰如何是超出言象一句。
師曰。更聽說偈。壁上兩三行蝸篆。何人見處不分
明。於中但問是何義。打失禪家正眼睛。】


「舍利弗若我弟子非辟支佛。」


【此兩行經。諸佛大聖人出見於世的的本懷。只是
欲要顯示人人本具圓滿覺性。如何謂之圓滿覺
性。諸佛悟之謂之聖人。眾生迷之謂之凡夫。凡夫
與聖人同一覺性。諸佛大聖人觀一切眾生皆此
覺性而不自知。故生大憐愍。演此法華妙經。意欲
人人皆悟此圓滿覺性。能悟此圓滿覺性。方名佛
弟子。以名弟子。所得之道乃傳佛之道也。既稱佛
之弟子。曰聲聞辟支而不明本具圓滿覺性。是虗
名弟子也。菩薩。乃道學人也。諸佛出世。但教化道
學之人。既為羅漢辟支證果之人。當進學大學。方
是學道人。而更不識菩薩所修行業。是為大謬。夫
菩薩所修行業。不著一切相。不離一切相。念念純
真。行行正等者也。行行正等。必至佛之無上正等。
念念純真。必至佛之圓滿純真。既到圓滿純真無
上正等田地。則當自信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影相。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
會得。自覺無一法不是佛法。九流百氏。徒立名模。
無一事不是佛事。三界六道。空生欣厭。綿州附子
[002-0493c]
漢州薑。三周妙法。南山起雲北山雨。七卷玄談。其
或不然。更聽說偈。宇宙中間理本同。不須同處別
渠儂。青山幾片白雲繞。巳為諸人論色空。問曰。如
何理本同處。師曰。著衣喫飯。曰恁麼則人人是佛
不須疑。師曰。只怕生疑。曰生疑時如何。師曰。你衣
我飯分千種。論是論非有萬端。曰不生疑時如何。
師曰。截瓊枝寸寸是玉。折栴檀片片皆香。曰直捷
一句作麼生道。師曰。若要直捷。請各無事。】


「又舍利弗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一段經。溫陵環師科為揀邪勸信。謂揀去邪妄
狹小之心。勸信大乘。成一佛知見也。講論大略如
此。山埜不敏。試再以佛知見三字拈一遍看。經云
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此法即佛知見也。夫佛知
見者。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聖人之知。大聖人
之見也。葢世人之知見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差。有
上下四圍之別。以有此差別故。順我者則喜。逆我
者則怒。人不如我則生哀。我勝於人則生樂。以有
如此百千萬億惡知惡見。故名下愚。或名不超脫。
或名苦眾生。或名不如意。大聖人之知。知一切萬
法皆一皆真。無始終。無向背之圓覺也。大聖人之
見。見一切種種諸物即一心。即一性。無彼此。無分
別之純真也。以有此百千萬億純善之知見。故名
上智。名正等覺。或名世尊。或名大解脫。舉如意云。
會麼。若於此會得。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諸佛眾生
[002-0494a]
如水底月痕。地獄天堂似空中鳥跡。其或不然。更
須向靜室中自看我此六尺之身。乃父母所生之
身。長者不過百年而巳。過此百年後。此身必同泥
土草木。既同草木泥土。當知今日之能知覺者。今
日之能談論者。畢竟在甚麼處安立。或再不悟。再
看此身未生巳前。元宋唐漢之際。乃至五帝三皇
之上。今日之知覺。畢竟從甚麼處得來。於此看處
忽爾頓悟。當自覺知太極我也。我太極也。前後際
斷。上下界空。說個法身打成兩橛。道個一體巳入
分疏。咦。更聽說偈。知饑知飽真如性。不屬六根并
六塵。直下頓能參得透。從茲生死不相因。問曰。如
何是知饑知飽真如性。師曰。你問者便是。曰既是
人人具足。物物全真。眾生諸佛為什麼聖凡不等。
師曰。因他不見性。曰見性時如何。師曰。你也無問。
我也無說。】


「除佛滅後便得決了。」


【佛未出世。此法華經隱於天地萬物。佛既出世。此
法華經顯於佛口。佛既去世久矣。此法華經便是
佛口親傳。若不見此法華經。即是不聞佛語者也。
若不見此法華經。即是不見佛相好者也。故曰除
佛滅度。見前無佛。此經乃佛也。能持此經解此經。
即是見佛聞法。以此經即如來前身。即諸佛慧命
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靈山一會。儼然未
散。釋迦世尊共多寶佛在寶塔中正談妙經。天雨
[002-0494b]
四花。馥郁柔軟。地搖六震。畏愛敬仰。我等親受記
莂。不待當來。法界同成正覺。豈容他日。其或不然。
須向靜室中焚香獨坐。看個不思善不思惡正恁
麼時那個是自巳本來面目。如是久久工夫打成
一片。必當自悟我心之念。念因境生。諸境紛紜。還
因心覺。心境之外。靈心本正。心寂念滅之時。是名
寂滅。此寂滅體。即諸佛之心宗。諸祖之法要。更何
疑哉。或更躊蹰。聽說山偈。靈山一會儼然時。妙法
何人是受持。我許趙州云栢子。清光千古照離微。
問曰。學人不會。再請說偈。此經即是此心玅。心玅
蓮經遍十方。普請諸公俱著眼。塵塵諸佛放毫光。
曰既是塵塵有佛放光。為什麼人不能見。師曰。不
是不見。人不願見。曰願見時如何。師曰。再聽說偈。
肯思見佛修諸善。思見三途惡百端。有個道人俱
不見。蓮華遍界不相瞞。曰學人愚拙。望師直指。師
曰。若要直指。守戒念佛。曰和尚幸是禪宗。為什麼
枷鎻自累。師曰。你不怕枷鎻。破戒妄想。曰中道一
句乞師指示。師曰。且守念佛看。】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唯一佛乘。」


【四維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中間一理而
巳。理一則性一。性一。則所謂一佛乘。一佛知見。一
覺體。無有不一者也。今吾佛大聖人宣示此一佛
乘。一佛知見。一覺體。要當信受。若不信受。是自昧
巳靈者也。又吾佛大聖人於一切法上。無不知其
[002-0494c]
根蒂。無有不知其最初。無有不知其終窮。如是乃
至死此生彼。前因今果。名字相狀。國土鄉井。變化
情思。無有不窮其諦實也。故其語無虗妄。我等當
諦信受持。若不諦信受持。是自欺其心。自失其大
利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如目視杲日。似
耳聽轟雷。其或不然。須向六和堂內。一念萬年。萬
年一念。工夫純熟。打成一片。則當自知如饑欲食。
不必更問他人饑與不饑。可食不可食者也。故諸
佛出世。諸祖闡揚。無不為此一法。更無他法。諸三
乘人不知此一乘道者過在於何。在於不知一也。
以不知一。故雖不造惡業。終是我相未忘。分別之
念不息。以不能忘我并分別念。故憎愛取舍之根
不能淨盡無餘也。咦。聽說山偈。萬象紛紛本有根。
如來指出感深恩。眾人不信是自昧。劫石難消苦
未伸。更聽一偈。吾師示我我之心。諦信從茲不外
尋。既不外尋歸自巳。純然觸目是黃金。問曰。經云
受持佛語。如何是佛語。師曰。今日講的是法華經。
曰恁麼則人人皆聽受。個個莫生疑。師曰。一道孤
光。寒潭萬丈。曰學人不會。再聽直示一句。師曰。若
要山埜直示。今日講的是法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故為說大乘。」


【此十四句偈。重頌法華會上退席之眾。言其俱是
糟糠不實。無福之人。再舉此眾無枝葉至舍利弗
善聽。此三句頌。世尊自喜五千退席。無有枝葉。唯
[002-0495a]
是真實。可當善聽。再舉諸佛所得法此一句。直指
玅法全體也。再舉無量方便力至優婆提舍經。此
十六句。頌諸佛出世。皆權設方便。三乘種種法門。
隨眾生情。非實法也。再舉鈍根樂小法至以故說
是經。此十八句偈。頌一佛乘。一佛知見為本。其餘
九部皆方便權設也。再舉有佛子心至故為說大
乘。此十四句頌。說法華玅經之由。葢法華玅經即
人人本具妙性。以此玅性不明。被種種情欲所累。
情欲既累。玅性愈隱。故吾佛大聖人出見於世。雖
種種方便開示。主意為顯此人人本具之妙性也。
如何謂之玅性。妙性即人人本心之理。以此人人
本心之理。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前而無始。後而無
終竪窮三際。橫遍十方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
此會得。大乘小乘。空中鳥跡。佛法世法。水底月痕。
盡虗空界是箇自巳。即自巳性是個法界。水投水
而無異。空合空乃一般。到此田地。且道還有佛可
說法麼。咦。聽說山偈。打破虗空即本真。頭頭物物
是全身。當人更欲求方便。依舊蓮華紙上塵。問曰。
如何是非紙上的蓮經。師曰。有耳不能聽。有口不
能談。曰恁麼則今日講演俱是妄語。師曰。也妄也
不妄。曰妄即如何。師曰。一切有為俱屬生滅。曰不
妄時如何。師曰。一切有為俱是實相。】


「聲聞若菩薩皆成佛無疑。」


【此四句偈。頌大道之相。無相可相。大道之名。無名
[002-0495b]
可名。以無名可名故。雖曰圓覺曰法身曰太極曰
佛性曰上天。皆紙上之畫。口中之言。大道至理終
不能彷彿於萬一也。以無相可相故。雖三十二大
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乃至三千威儀之進退。八萬
細行之出處。皆有生滅。有去來。有成壞。有取舍之
迹。大道全體。亦終不能形狀於萬一也。大哉大道。
豈容易領悟乎。由是吾佛大聖人生大憐愍。直指
大道全體即人人本具妙性。演此妙性之理曰妙
法。喻此妙法曰蓮華。以本具玅性。大而無外。細而
無內。色空無間隔也。前而無始。後而無終。古今無
間隔也。以空色無間隔。故仰觀俯察。遠視近思。無
有不是自巳妙性至體也。以古今無間隔。故威音
那畔更那畔。彌勒後來更後來。無不是自巳剎那
真際也。三乘向外馳求。故轉求轉遠。一乘直指自
性。故成佛無疑。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皆成
佛無疑。其或不然。更聽說偈。自家一個古毗盧。不
悟還應是自疎。直下頓能親會得。此經闡演亦成
迂。問曰。如何是古毗慮。師曰。描不成。畵不就。曰描
不成畵不就畢竟是什麼物。師曰。我欲安名。恐人
錯認。曰恁麼則無名無相真如性。有說有思大道
塵。師曰。更聽說偈。無名無相真如性。有說有思大
道塵。個裏不須分黑白。曾來大道絕親疎。問曰。恁
麼則大道全體。鶻突一片。師曰。只怕不肯鶻突。肯
鶻突。道理自明。曰如是則識得一。萬事畢去。師曰。
[002-0495c]
善哉丈夫。】


「十方佛土中來世得作佛。」


【此七句偈。頌諸佛出世唯說一乘。再舉諸佛出於
世至濟度於眾生。此五句頌。言諸佛出世本懷。再
舉佛自住大乘至皆令入佛道。此二十八句。頌大
聖人之心平等至仁。普欲人人同悟。無揀擇也。再
舉若我遇眾生至迷惑不受教。此四句。頌眾人見
小。佛不便說大乘也。再舉我知此眾生至是亦非
真滅。此三十句。頌眾人見小不堪受教。佛乃方便。
說變粗形為細質。易短壽作長年之涅槃小果也。
再舉諸法從本來至來世得作佛。此四句。頌萬法
本寂。但人自閙耳。葢人人本具實相玅體。即易所
謂太極。本教所謂圓覺也。知此則名為知道。行此
則名為行道。證此則名為證道。不知此則不足謂
之知道。不行此。不證此。俱不名為行道證道者也。
何以如此。葢此實相玅道。著實而無虗妄之神妙
道理也。此理即人人本具之天理也。既知此道。成
佛無疑。故行此道。來世作佛也。舉如意云。會麼。若
於此會得。十方不隔。三世融通。無一名不是此道
之名。無一物不是此道之物。其或不然。須向蒲團
上默坐自看。看箇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公案。久久
工夫純熟。打成一片。方自信道真如界內。絕生佛
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如更躊蹰。聽說
山偈。自家一個古彌陀。聲色頭邊蹉過多。我佛與
[002-0496a]
人親指出。光明從此照娑婆。問曰。如何是古彌陀。
師曰。能問者便是。曰古人謂道語忌十成意旨如
何。師曰。大道本無忌。曰恁麼則今日知覺即是古
佛全體。師曰。更消細問。曰學人便如是承當。只恐
認賊為子。師曰。你有幾個能問底心。曰只一個。師
曰。你又道認賊為子。曰如是則木人半夜穿[革*華-十*〡*十+人*〡*人]。石
女天明戴帽。師曰。唵嘛呢叭彌吽。】


「我有方便力皆巳成佛道。」


【此八句。頌諸佛出世雖有多種教誨。主意為一佛
乘而設也。再舉過去無數劫至令入於佛道。此十
二句。頌過去大聖人之道無有不同證同知。人人
本具之理性亦無不同證同知者也。再舉又諸大
聖主至助顯第一義。此六句。頌諸佛知眾生有種
種好樂。故設種種教法。實則一佛乘也。再舉若有
眾生類至皆巳成佛道。此八句。頌往古聽法華之
人。以聽法華經故。悟得本具玅性。豎窮三際。橫遍
十方。以悟自性廣大圓滿故。即知自巳與十方諸
佛同一玅心也。以同一玅心。故凡修布施持戒等
行皆妙行也。以修如是妙行為因。今皆成佛。乃必
然之理也。葢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雖遼。性體
則一。才雖不敏。悟亦有宗。試再以性之一字拈
一遍看。葢性之一言。在諸佛大聖人闡教度人之
地謂之道。在天地萬物紛紜變化各有一定之理
謂之理。在各人自認為我之心謂之情。在各人克
[002-0496b]
我以順眾人之性謂之善。在各人為巳以作害人
害物之業謂之惡。大聖人於此善惡兩途。方便勸
化。譬喻曲引。令其從善。謂之經典。一切人不信。念
念造惡。失自本性。謂之闡提。闡提即無信人也。如
是種種。千門萬戶。教化名字。皆為一個性字不明。
有如是說也。性若明。佛也不須出世。祖也不必西
來。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便見十方不隔。三
世道同。揚眉掉臂。玅蓮經聲若轟雷。咳嗽擡頭。無
上道相如杲日。其或不然。更聽說偈。著衣喫飯人
人會。何故自家性不明。自性但明皆是佛。明心不
必聽蓮經。問曰。如何是性明一句。師曰。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曰如是則作善名為見性。作惡名為不
見性。師曰。靜中自思自性是欲樂邪欲苦邪。曰自
性欲樂。師曰。既自性欲樂。不得教他受苦。曰恁麼
則率性是道。師曰。車不橫推。理不曲斷。】


「諸佛滅度巳皆巳成佛道。」


【此十八句。頌諸佛闡教莫不明此玅性心。既明此
玅性心。則所行之行皆玅行也。所行皆玅行故。大
而六度四諦萬善。微而戲笑合掌。一皆成佛妙行
也。何以如此。葢人人本具妙心。圓褁三世。融徹十
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者也。以不悟此妙心。故流
轉六道。往返無窮。從迷至迷。古今不巳。今法華妙
經。諸佛之心宗。千經之管轄。一心之元鑑。實相之
妙門。既而得聞。心乃妙心。性乃妙性。行乃妙行也。
[002-0496c]
以行皆妙行故。行即真如。性乃妙性故。當體是佛。
心即妙心故。計較思量卜度。皆般若玅經。到此田
地。鳶飛魚躍。與四十九年演教無殊。舉手低頭。共
三百餘會談經不異。更何佛道而不成。更何眾生
而不度。其或不然。須向靜中看個父母未生以前
畢竟是何面目。忽然頓悟。方知得山河及大地。全
露法王身。其或更有思量。可聽山僧說偈。頓悟妙
心心即佛。不須修習不須成。低頭合掌巳成佛。也
是隨他換眼睛。問曰。如何是即心是佛之玅。師曰。
闍黎是佛。不可生疑。曰學人不疑。為什麼不得成
佛。師曰。為闍黎不成佛。正是疑處。曰恁麼則萬緣
消盡。一性圓明。師曰。更聽說偈。本來成佛不須疑。
不信分明是自欺。只若不疑并篤信。白毫光照五
須彌。曰本來成佛還假莊嚴也無。師曰。更聽山偈。
一道寒光照碧空。非莊嚴處玅嚴重。此時更問莊
嚴事。眼不盲兮耳不聾。】


「未來諸世尊亦同得此道。」


【此十四句偈。頌未來無量大聖人道同。以道同故。
設法教化度人。無有不同者也。所以同者何。葢此
道在天地萬物均謂之理。以均得此理故。經萬萬
世無窮。天地萬物還是今日一般。無少易也。此道
在人均謂之性。以均得是性故。雖死此生彼。生此
死彼。經萬萬世無窮。亦還是今日一般。無少謬也。
此道在於本土堯舜周孔謂之中和明德。人人能
[002-0497a]
致中和。圓明德。則無有不是堯舜周孔也。此道在
於吾佛大聖人。謂之玅法。故若有聞法者。無一不
成佛。其或不然。請聽山偈。人人本具真如性。千聖
曾來只一般。於此一般真領悟。千差萬別不能瞞。
問曰。如何是無漏智。師曰。你即今漏在那邊。曰中
道亦不住。師曰。中道既不住。你漏我不知。曰頓悟
玅法則無所不知。為什麼學人漏處不知。師曰。更
聽說偈。無漏難思智甚深。宜於靜處自追尋。忽然
追到無追處。萬古元來只個心。】


「未來世諸佛其實為一乘。」


【此四句偈。頌往古諸佛如此。現在諸佛如此。未來
諸佛亦如此。皆如此者何。以人人均具此性。既均
具此性。則均具此心。此性此心既同。則諸大聖人
出世闡化。亦無有不同者也。諸大聖人闡化事迹
既同。則大聖人主意為一大事亦無不同。才疎
學淺。悟亦有宗。不避煩引之譏。試再以一大事拈
一遍看。夫一大事只是個性字。葢性之一體。無有
形相。難以言說。在知覺處喚作心念。在塵境處喚
作事務。在開示處喚作教典。在逆人之性處喚作
惡業。在順人之性處喚作善行。在死生交接之際。
不悟喚作憂苦。悟徹喚作自在。在憎愛取舍之時。
不悟喚作牽纏。悟徹喚作解脫。在萬有紛紜境上。
悟徹喚作一法身。一佛知見。一佛乘。不悟則喚作
四生業網。三界火宅。六道塵勞門。如是乃至千差
[002-0497b]
萬別。苦樂升沉。無不在此性之所而易其名也。諸
佛大聖人獨先自知此性之全體。故謂之一大事。
愍人之不悟。故開示令人悟入。謂之佛知見。大學
格物格此也。中庸率性率此也。諸佛圓證證此也。
眾人自迷迷此也。以迷此故。六道往返。自苦自樂。
無有了期。以證此故。三界自在。無是無非。有何窮
極。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萬物一馬也。何真
何假。天地一指也。孰是孰非。其或不然。聽說山偈。
樂哀逆順中於覺。逈脫根塵曰玅心。會得了然為
大事。圓通自在號觀音。問曰。如何是一乘。師曰。你
即今有幾個乘。曰覔個一亦不可得。師曰。你適來
又問如何是一乘。曰恁麼則十方薄伽梵。一路涅
槃門。師曰。見性之人無此情解。曰如是則但離妄
緣。即如如佛。師曰。離妄二字。費力不少。曰如何是
省力一句。速道。師曰。山僧今日講似勞碌。】


「諸佛兩足尊導師方便說。」


【此八句。重頌佛說一乘之本意也。葢諸法無自性。
自性離生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容有所言。而
能顯示全體全用之妙也。以諸佛大聖人不欲斷
此佛種。宣示一乘。雖欲說一乘。不能直道。故以種
種方便而宣示之。夫一乘者。即人人自性之全體
全用。無二法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森羅
萬象。自性堂堂。大地山河。真常密密。觸事而真。擬
心皆佛。更何疑哉。其或不然。須向靜中回光返照。
[002-0497c]
與蒲團打合。看個一歸何處話頭。看來看去。若道
一有所歸。即成二法。若道一無所歸。一從何起。如
是工夫。久久忽然頓悟。方信道我之玅性。本與十
方諸佛歷代祖師。無少間隔也。但以自昧。以自昧
故。於此本同體上起人我見。生順逆心。以有人我
見故。逆順之心不可窮極。以有逆順心故。人我之
相不可窮極。嗚呼。欲還一佛乘。何可得也。故佛於
眾人中獨先覺此妙性大而無外。細而無內。前而
無始。後而無終。竪窮三際。橫遍十方者也。舉如意
云。會麼。若更疑擬。聽說山偈。自家性必自家知。何
事求之曰未歸。既曰聰明英俊士。當於此處莫遲
疑。問曰。既是自家性必自家知。何以古人三登投
子。九上洞山。方明此事。師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正是騎牛覔牛。曰恁麼則咳嗽掉臂。無不是西來
的意也。師曰。古人道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
本來人。正是你等。曰逈脫根塵不拘文字。請師道
一句。師曰。道即道一句。只恐你落在根塵文字。曰
落在根塵時如何。曰道馬是馬。言牛是牛。曰不落
根塵如何。師曰。道馬元非馬。言牛未是牛。曰學人
轉問轉生疑。請師直捷道一句。師曰。洞山麻三斤。
趙州栢樹子。再莫生疑。】


「天人所供養皆令得歡喜。」


【此二十六句。重頌現在十方佛與釋迦佛說法。皆
以方便發明個性字。性即佛乘。才荒學淺。悟亦
[002-0498a]
有宗。試再以佛性拈一遍看。夫性者。即各各自心
之理。此理至公至平至明至大至一至圓。所以有
不公不平不明不大不一不圓者。非性不圓不一
不大不明不公不平。乃各各自私自偏。因於六根。
縛於六塵。拘於六識。所以不能至公而無偏私。至
平而無高下。至明而無蒙昧。至大而無狹小。至一
而無雜亂。至圓而無欠缺者也。吾佛大聖人出現。
與十方殊國大聖人出現。俱最先覺悟。闡揚教法。
雖教法有種種不同。所以顯示此性之全體妙用
則無不同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即自巳
性與十方大聖人性。似水投水。即十方大聖人性
與自巳性。如空合空。大千界總是黃金。微塵國通
為白玉。徹上徹下光明烱烱。即理即事正等圓圓。
到此田地。說甚麼了與不了。悟與不悟。其或不然。
聽說山偈。乾坤萬物性通該。性一休癡向外猜。我
許一歸何處答。青州衫子價高擡。問曰。青州衫子
價高擡。學人通不會。師曰。難得個不會。價值千金。
曰價值千金是甚麼物。師曰。不是頭上帽。亦非脚
下鞋。曰畢竟是什麼物。師曰。我怕你不信。不敢說。
曰。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曰。既能諦信。決定是你。
曰甚麼則人人有一面古鏡。照天照地。師曰。切忌
安名。曰安名時如何。師曰。四聖六凡空裡華。終是
不實。曰不安名時如何。師曰。三身四智性中體。萬
古圓融。】
[002-0498b]


「舍利弗當知而起大悲心。」


【此十六句頌。科家謂之原始開權。謂佛始初成道。
觀眾人機見狹小。無有福慧。乃漸漸引誘。至於一
乘之意。葢六道眾生雖若升沉不同。入生死險道
則同也。何以謂之險道。以人人本具妙性。圓褁十
方。融貫三際。無死此生彼之殊。無苦我樂他之別。
以不悟此性故。妄執我見。固守夢形。從苦入苦。從
冥入冥。卒無自了之期。故謂之險道。吾佛大聖人
乃起大慈悲心。以種種因。種種緣。開其正眼。曰莫
認此身。此身不久。莫貪此樂。此樂苦因。百年如水
上浮漚。六境若雲中掣電。當認法身。法身乃自性
之本身也。無死生之變。無苦樂之更。圓常湛寂。明
玅冲虗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十方不
隔。三際融通。自絕𤛆牛愛尾之弊。自空子蛾投火
之愚。大而無外。共十方諸佛一口宣揚。細而無內。
同歷代祖師一心湛寂。其或不然。須向靜中自看。
此身四緣假合。散開則元無自性。此心六塵假靈。
消滅則元無自體。如是返復籌度。畢竟那個是我
不生不滅常住本來面目。如是久久工夫做到。自
有到家時節。咦。更聽說偈。萬有紛紜各自身。為無
佛眼各分神。肯能直下知根蒂。生死何常見屈伸。
問曰。如何是無佛眼。師曰。見有千差萬別。曰有佛
眼時如何。師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
春。曰恁麼則諸佛見一種。眾生見兩般。師曰。真具
[002-0498c]
佛眼。一種也是。兩般也是。曰如何是了了不疑一
句。師舉如意云見麼。】


「我始坐道場法僧差別名。」


【此十句。頌佛既得道巳。思眾人愚迷。如何可度之
意。再舉爾時諸梵王至請我轉法輪。此八句。頌諸
天仙眾請佛轉法輪之意。再舉我即自思惟至疾
入於涅槃。此八句。頌若說玅法。人必不信。不如不
說之意。再舉尋念過去佛至但為教菩薩。此二十
二句。頌十方佛勸佛欲化眾生。當方便演說三乘
之意。再舉舍利弗當知至法僧差別名。此十八句。
頌吾佛大聖人開權顯實之意。試再以權實二法
細拈一遍看。夫權者權變。以能反常合道。故名權
變。如至體無生死。而身自生死。乃權教之曰。此身
不久。命光遷謝。當究不生不死圓常之體。如至理
湛寂。本無是非。而世事紛紜。却有是非。乃權教之
曰。一切有為之事。終歸空寂。當究無是無非廣大
之玅。如是乃至其小者教其令大。至鄙者教其令
高。其狹者教其令廣。其苦者教其令樂。皆名權也。
實者實乘。以能真如無妄故名實乘。如人人本具
妙性。歷萬世而不遷。主萬象而不別。冲虗玅粹。炳
煥靈明。無去無來。不生不滅。非大非小。乃一乃萬。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諸佛大聖人證此謂之
正等。萬古大聖人持此謂之中庸。眾人迷此謂之
生死海。知明識此謂之淨法身。舉如意云。山僧也
[002-0499a]
不知此。也不識此。也不迷此。也不證此。且道喚作
什麼。咦。聽說山偈。自家心性自家知。何必如來著
力提。著力既提提醒後。大千無處不光輝。問曰。如
何是自家心性。師竪拂子云。會麼。曰恁麼則觸事
而真。不須擬議。師曰。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
寒。曰學人不會。師曰。用會作麼。曰如是則拈來無
不是。用處不生疑。師曰。你還記得話頭麼。僧禮拜
云。蒙受記。】


「從久遠劫來悉亦當作佛。」


【此四句頌。總結方便開權之意。再舉舍利弗當知
至今正是其時。此十二句。頌說法日久。眾人心純。
將說妙法。顯此妙性之意。再舉舍利弗當知至但
說無上道。此八句。頌福薄智小者不信此經。此人
既退。當正直說之意。菩薩聞是法至悉亦當作佛。
此四句。頌既遇如來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
果之意。才雖不敏。悟亦有宗。試再以悉亦當作
佛一句重拈一遍看。夫玅道大體。即人人本具玅
心。此心不屬有知。不屬無知。不屬有相。不屬無相。
五蘊四大。假立空華。三身十力。妄號十體。到此田
地。求個生死。大似水底月痕。問云。人我還如空中
鳥跡。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日月燈明佛。是
自巳圓成。玅法蓮華經。元非聽聞他語。其或不然。
須是向蒲團上屏息諸緣。單單提個那個是父母
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參來參去。自有大悟。到大悟
[002-0499b]
時。鳥啼華笑也是本來面目。山青水綠也是玅法
蓮華經。還知此意麼。咦。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
心說向誰。問曰。經云悉亦當作佛。且道今日聽法
有幾人成佛。師曰。不聽者不成。曰學人亦聽。為什
麼不成佛。師曰。為你信不及。曰信得及時如何。師
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曰恁麼則
本自圓成。自生疑惑也。師曰。如是則我不敢輕於
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說無分別法。」


【此四句。頌佛佛道同也。葢凡聖雖殊。性理則一。以
性理一故道理亦一。以道理一故。東方聖人。南方
聖人。西方聖人。北方聖人。所談之道。則無不一也。
以四方道同故。乃至過去萬萬古之前。道亦是一。
以過去道同故。乃至現在至未來萬萬世之後。道
亦是一。以三世道同故。吾佛大聖人所談之道亦
無不同。故云說無分別法。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
會得。圓陀陀地。自不分兔角之短長。平坦坦中。自
息辨空華之濃淡。鳶飛魚躍。全影色身而法身。竹
翠華黃。全露無極而太極。其或未委。須把世緣妄
緣。拋向那邊更那邊。再以聖念凡念。頓息令絕更
令絕。直得心如墻壁。身若虗空。到恁麼田地。單單
念句阿彌陀佛。此念佛之外更無別念。除此念佛
之心更無別心。如是久久。工夫成片。道自無間。理
亦自一。理既一故。則當自悟真如界內。絕生佛之
[002-0499c]
假名。不是虗語。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影相。不是空
談。從此向去麻三斤栢樹子廬陵米趙州茶。信手
拈來。信口道出。一一耀天鑑地。一一耀古騰今。咦。
更聽山偈。人人具足真如性。法界何甞間自他。自
是當人私執著。累吾黃面老爺爺。累吾黃面老爺
爺。方便門前說有車。普請今朝同著脚。勿教生死
又來華。莫教生死又來華。念句彌陀掃蕩他。掃得
盡時生死盡。十方何處不蓮華。問曰。如何是何處
不蓮華。師曰。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曰恁麼則
十方不隔。三世道同。師曰。何消附會。曰不附會時
如何。師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諸佛興出世遇於優曇華。」


【此十八句。頌佛之大法難聞也。既聞。信之亦難。以
天地成立以來。不知經幾年歲有一佛出世。如本
土以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則過七萬五千
餘歲。纔有佛之聲教。佛則未聞有也。故曰諸佛興
出世。懸遠值遇難。又如佛出世四十二年之後。始
說法華。故曰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又如山僧
以輪迴因果。乘之前而莫知其始。以未聞此之玅
法故。尚存凡地。今乃得遇得聽。乃至講說此經。此
經豈容易聽聞講說乎。故曰無量無數劫。聞是法
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舉如意云。會麼。若
於此會得。十方諸佛一齊出現。演大法輪。歷代祖
師一齊悟道。傳授心法。融古今於一念。物物皆清
[002-0500a]
淨玅身。會剎海於毫端。事事即真如實際。其或不
然。請向靜室中焚香默坐。看個萬法歸一公案。久
久工夫打成一片。當自覺知虗空無面目。不用巧
粧眉。本自圓成無欠少也。如更躊蹰。聽說山偈。玅
道何曾離自心。心心不用外邊尋。回光直下知端
的。瞬目揚眉總玅音。問曰。如何是打成一片。師曰。
絕喜怒哀樂。無意必固我。曰恁麼則但離妄緣即
如如佛。師曰。如煎礦法。雜石既去。金乃自精。曰學
人從此一志念佛時如何。師曰。如世優曇華。人間
真少有。曰多見念佛人臨終無下落時如何。師曰。
既無下落。還不曾念佛。曰請省力處道一句看。師
曰。但念阿彌陀佛。】


「汝等勿有疑無聲聞弟子。」


【此六句經。正頌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也。葢天
地同根。萬物一體。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故。更不
須疑十方大聖人有兩樣心。更不須疑往古來今
大聖人有兩樣道。道即法也。又云一乘。經云無聲
聞弟子者何。葢聲聞聞聲領悟。道似在他。得道既
在他得。則有授者得者。以有得授故。我人之界聳
然。既有我人之界。大道全體於是乎大謬矣。更說
什麼大道一乘。故云無聲聞弟子。舉如意云。會麼。
若於此會得。仰觀俯察。溥博淵泉。遠取近思。於穆
不巳。遍十方是箇大光明藏。若夾路桃華風雨後。
馬蹄無處避殘紅。極三際是個安養世界。若等閑
[002-0500b]
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其或未委。還須與
蒲團打合。冷坐一二十年。孜孜以斯道為急務。單
單看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工夫做熟。忽地打
開千聖槖籥。當自知得佛一我也。我一佛也。萬物
一我也。我一萬物也。更何疑哉。聽說山偈。宇宙中
間一理通。何須一外別青紅。流分萬派眼皆見。鳥
囀千般耳豈聾。米價大家親領得。酒錢未必我雷
同。試將此道眉掀看。魚躍鳶飛俯仰中。問曰。如何
是魚躍鳶飛。師曰。上下昭著。表裡洞徹。曰恁麼則
道無時而不在。道無處而不然。師曰。曾來千聖悉
同途。曰學人便如是會得時如何。師曰。早知燈是
火。飯熟巳多時。】


「汝等舍利弗廣讚一乘道。」


【此十六句。科家謂之流通法說。謂當廣讚一乘妙
法。破五濁之痴迷也。以五濁惡世人皆著於世欲。
終不自悟而求自性之真道也。自性真道即一佛
乘。又謂之佛知見。葢此妙性。人人本具。個個圓成。
但以不能克去我執之私。所以終被我相之所籠
罩。故與大道全體漸遠。橫生妄見。亂起邪思。以有
如此惡覺。故三界之苦惱熾然。四相之奔波競起。
欲復自性之真何可得乎。吾佛大聖人以法界為
自性。以萬有為自身。出現於世。雖說三乘。權開方
便。然終為一佛乘而說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
會得。求個一之實體尚不可得。說什麼四濁五濁。
[002-0500c]
求個一之實乘亦不可得。論什麼二乘三乘。其或
未然。更須放下更放下。掃蕩更掃蕩。專專舉個無
滋味話頭。工夫做熟。必當有悟。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到斯田地。說個三界。水底月痕。
說個四相。空中鳥跡。咦。聽說山偈。頓悟真如實相
門。門門本不立墻藩。是非窩裡蓮華綻。凡聖場中
正覺純。幾處笛聲驚世夢。一窻月色見天根。許誰
於此同肝膽。謾唱山謌擊瓦盆。問曰。如何是擊瓦
盆之義。師曰。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曰恁麼則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師曰。始是道人行履。曰學人
便如此行將去時如何。師曰。不為分外。】


「舍利弗當知自知當作佛。」


【此十二句頌。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最初皆以種
種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人人本具之玅性。末後皆
各各領悟。各各證入。圓滿人人本具之玅性者也。
佛既開示。人既悟入。則本具之玅性。自覺前前無
始。後後無終。大大無外。細細無內。以如是故。愈覺
生死如天上雲生而天本淨。愈覺苦樂如鏡中像
現而鏡本明。到此田地。四生夢幻。三界空華。聞復
翳除。塵消覺淨。眾生界盡。煩惱事空。成佛多時。度
人巳畢。更何疑哉。舉如意云。會麼。法說一周今日
了。譬喻明日又重宣。兩重公案直參透。頭上何人
不是天。問曰。法說一周。今日既畢。頓成佛道。却有
幾人。師曰。只你一個不成。曰恁麼則學人不成。師
[002-0501a]
曰。不是不成。只是不肯成。曰肯成時如何。師曰。一
拳拳倒黃鶴樓。一踢踢翻鸚鵡洲。有意氣時添意
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曰不肯成時如何。師曰。今日
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壯不努力。老大將如何。曰
吾師答語何太逼切。師曰。勸君更盡一盃酒。西出
陽關無故人。曰恁麼則聞此法者便當成佛。師曰。
聽說山偈。百年何苦百年瞞。百歲渾如夢裡觀。夢
裡百般知是妄。便當今日把心寬。曰直下成佛一
句再乞師指示。師曰。更聽說偈。乾坤大道本圓成。
水自綠來山自青。更欲向人尋究竟。信知無雨是
天晴。】


「譬喻品第三」


【此一品名譬喻者。以上根利器。皆於法說一周。巳
得開悟。既得開悟。各謂自性本自圓成。以各謂自
性本自圓成。故佛乃授記。授記者。授記於當來我
相克盡。必成佛道。欲成佛道。必克我相者。以自性
雖本來清淨。因不守自性。流入諸趣。展轉執著。我
相愈熾。我相既熾。則所謂本來清淨漸失矣。匪憑
大聖人先覺斯道。開大道路。則一切人終無有超
出之日。終不能頓悟自性本自圓成。以大聖人先
覺斯道。重重開示。重重導引。人既領悟。自知作佛。
乃記其必得成佛。更何疑哉。然則到此田地。仍復
不曉。即中下之品。佛乃愍之。故說火宅品喻以告
之。葢火宅者。大火洞燒之大宅也。三界生死苦相
[002-0501b]
如之。故取為喻。才雖不敏。悟亦有宗。試再以火
宅淺小拈一遍看。夫萬物眾多。且置之而弗論。只
如為人在世。百年如朝露。千足若春霜。死之後。縱
堆金以為壙。不過富埋身之具。堆金於我何益乎。
死之後。縱名標鳳閣。更不知名隨形朽。標名於我
何榮乎。所以智者眼空四海。神洞十虗。靜觀彼此
形骸。內外狼籍。非一可取。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
會得。三界上下法。同一本來心。其或不然。山僧有
偈。洞然大火正燒時。此處留連實大癡。莫若早逃
同快活。免教煎煑父娘皮。問曰。如何是大火正燒
時。師曰。清早起來七個字。柴米油鹽醬醋茶。問曰。
恁麼則身乃苦本。心乃累元。師曰。誰著你來。曰大
解脫一句乞師舉揚。師曰。誰縛你來。】


「又舍利弗驕慢懈怠亦勿為說。」


【諸佛大聖出見。單單為一件事。即人人本來具足
圓滿覺性。即此玅經骨髓。聞此妙經悟此覺性者。
以天地為自體。以萬物為自性。以萬物為自性。故
物我一如。何得有自驕乎。以天地為自體。故聖凡
平等。何有慢他人之不如乎。以聖凡平等物我一
如。故我執自空。如紅爐片雪。何有五欲之深著乎。
懈怠既絕。驕慢又無。何有玅經而不能解乎。到此
田地。泥團土塊。放大光明。瓠子冬瓜。熾然常說。何
有於此而不深領悟乎。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
得。步步釋迦出現。頭頭彌勒下生。變大地總是黃
[002-0501c]
金。舉眾人齊成正覺。其或未然。須要掃去胸中蘊
積。放下世上紛紜。單單念句阿彌陀佛。初則有念
佛之人。後乃人亦即佛。正當此際。我相除而懈怠
空。妙心圓而驕慢息。欲覺化為正覺。凡情轉作聖
情。更何疑哉。咦。更說山偈。道理精明我相空。相逢
自不覺疎慵。塵塵五欲塵塵妙。法界何嘗有異同。
問曰。如何是塵塵五欲塵塵妙。師曰。不到東山久。
薔薇幾度華。白雲消散去。明月落誰家。曰塵塵不
妙時如何。師曰。蝸涎不滿殻。聊足以自濡。升高不
知疲。竟作粘壁枮。曰妙與不妙俱拈一遍。如何是
超出言象之表一句。師曰。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
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


「若人不信毀謗獲罪如是。」


【此一百三十句經。大略只是言謗經罪過。夫此經
者。即人人本具妙心。既昧此心而不明。是名謗經
而獲罪。葢此心者萬形之模範。業者一心之影響。
三世善惡唯心所造。如器出模。無不相類。如影隨
形。在處莫逃。故云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又云自
作自受。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言言開示妙
法。處處宣揚妙經。存仁存義而有周召孔顏之稱。
無瑕無疵而無桀紂秦隋之罵。光輝八荒。名垂千
古。其或不然。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咦。聽
說山偈。此心清白妙而圓。纔昧絲毫被業牽。好把
此經常對面。免教撞入死生圈。問曰。如何是謗斯
[002-0502a]
經。師曰。念念違真性。時時昧自心。曰如何是讚此
經。師曰。孝於家而忠於國。責在巳而恕在人。曰恁
麼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師曰。更聽山偈。諸佛眾
生共此心。但隨善惡有升沉。肯能念念思修善。釵
釧缾盆總是金。】


「信解品第四」


【此一品經。因說譬喻。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連四
子領悟也。且道悟。悟個什麼。乃悟人人本具之妙
性也。何為妙性。開口欲言即成兩個。通不開口却
又遲疑。窮其始則不見其初。究其終則不見其後。
廣而大之則不見其外。微而小之則不見其內。故
華嚴諸佛大聖人之見。自凡夫時修行六度。漸積
萬德。歷無數劫。乃至成道。闡化度脫眾生。入大涅
槃。俱不離剎那際也。剎那際。即壯士屈伸臂頃。屈
伸臂頃。有九百生滅分。剎那。乃百生滅分中半分
也。以眾人被形器留礙。既被形器留礙。則所謂玅
性亦隨之而不妙矣。以不妙。故有生死。有苦樂。有
逆順。有善惡。今既領悟玅性。體如此之廣大。用如
此之玅圓。道如此之神通。德如此之真實。則益知
拘於形器之小。或昧於欲樂之疑。甘於業火之燒。
久於情波之溺。展轉不覺。為可憐愍。嗚呼。吾佛大
聖人。乃四生慈父。三界大師。不顧至聖之至貴。亦
入生死海中拯濟我等。我等若不信解。是無智人
也。是癡狂人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古今
[002-0502b]
不離於一念。乾坤豈有自他。變大地總是黃金。會
萬物皆為一我。其或不然。更聽說偈。信來即聖不
須疑。不信還應是自欺。好笑世間癡子輩。強將叔
叔喚姨姨。問曰。如何是叔叔喚姨姨。師曰。法身常
住而不認。却認生死夢中身。曰恁麼則頓悟佛性
乃是丈夫。師曰。諸天亦稱頌。何人不讚揚。】


「信解再拈。」


【止於至善之地而無毫髮之疑。所以謂之信。入於
大光明藏而無毫髮之惑。所以謂之解。大哉信解
之為義。苟非窮物理到知至田地。雖曰信。妄信也。
不能信之篤也。苟非洞達天機到真誠田地。雖曰
解。妄解也。不能解之深也。以不能深解故。凡言論
文詞。徒尚華藻而無實。以不能篤信故。凡動靜云
為。徒假威儀而無本。信解之義大矣哉。學雖不
廣。悟亦有宗。試再以信解詳拈一遍看。葢自有上
天下地以來。聖賢間出。闡演教化。莫不皆以仁義
行其實德。正其名分。欲人人止至善之地而不疑。
入大光明藏而無惑者也。然則今之聖賢不為不
多。經歷歲月不為不久。而人尚有不解不信者何。
性不明故也。夫性之本體。上而與十方三世大聖
人同其根。下而與四生六道眾含靈共其本。外而
與山河草木即其身。內而與皮肉肝肺是其體。人
人本具。物物完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者也。良以
當人自昧。故各各藩籬。物物矛盾。所謂自棄自暴
[002-0502c]
性之大體者也。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一一
天真。一一明妙。其或不然。再聽山偈。人人即佛不
須疑。不信還應是自欺。一日肯能真克巳。眾生何
患不菩提。松牕既曉家家日。梅嶺來春處處時。此
理洞然參得透。鳶飛魚躍大家知。問曰。如何是真
克巳處。師曰。山僧本愚拙。強做會談師。曰恁麼則
以責人之心責巳。以恕巳之心恕人。師曰。自古稱
賢哲。無不皆如斯。曰如何是直下成佛一句。師曰。
以責人之心責巳。恕巳之心恕人。】


「我等今日得無量寶。」


【此六句頌。乃迦葉旃延須菩提目連四子。自言我
等本為變粗形為細質。易短壽作長年之小學。今
日不意皆悟本來成佛。是未曾有之深意。譬如逃
逝之子。既歷年久。不識父面。亦忘家地。一向從他
乞覔。受大窮苦。忽入父城。本為活命。不期是父委
付家業。得大富貴。故曰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
窮子得無量寶。舉如意云。會麼。若於此會得。心同
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其
或不然。須向蒲團上冷坐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
年。默默看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工夫純熟。忽
然領悟。應當自知充塞宇宙。無不是妙淨明心。貫
徹古今。無不是常住真性。到此田地。山華開似錦。
大乘教典。歷歷宣揚。野水湛如藍。鼻祖玄機。明明
掀露。更何疑哉。如再躊蹰。聽說山偈。但從心外更
[002-0503a]
馳求。正是騎牛更覔牛。萬水千山增悵望。三冬九
夏討憂愁。既知幻化非真性。當信金烏即日頭。若
個道人忘得久。江邊扶杖看浮漚。問曰。如何是騎
牛去覔牛。師曰。將心求心。即性問性。曰恁麼則本
自圓成。匪從他得。師曰。一向同則失進修而墮寂。
一向別則逐行住以乖真。曰如何是中道一句。乞
師指示。師曰。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法華大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