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7 法華經疏義纘-唐-智度 (master)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第六
東春沙門 智度 述


釋分別品



【疏】功德者所分別言分別者是能分別能所義一故
故先明功德次釋分別耳。


【疏】法力者由此法有氣力如一隨喜即得多功德等
修行力者依教修行即有勝益持力者法師品取五
[006-0101b]
種人法也神力品名說力者即釋迦出長舌至梵世
證前說法皆不虗也妙音現種種身為他說法此即
是苦行事現功德者淨藏二子宿習法華能令父王
迴邪入正名功德勝力也。


【經】云佛說至大法利者經家敘此中亦有彌勒同供
養為領解作前弄引耳更於後文獨出彌勒為請之
首。


【疏】南師從偈後者光宅分文也故東安云次彌勒下
第二章說解佛壽命人功德也彼問云若依光宅此
文屬流通分如何不同得耶答光宅尋文不細所以
不同非苟欲令異何以言之此品內旨明信解壽命
人功德未通論弘宣一部法華不可以混通也。


【疏】今釋一念至罣礙者隨所聞處是信豁爾是解隨
語入是信無礙是解信一切法是信是皆佛法是解
即一切法是佛法是實句也又信不隔下是一切法
是權句也又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是雙非權實句
也而見一切法亦見佛法雙照權實句也此四句是
三諦即實是真諦不隔是權俗諦雙非雙照是中道
第一義諦也體故雙非用故雙照故覆疎云即一而
三是俗諦即三而一是真諦欠一句云即非三非一
而三而一是中道第一義諦也下二釋準思云云


【疏】東西等者東喻一切皆佛法西喻佛法不隔一切
法南喻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北喻而見一切法亦
見佛法非道四準思。
[006-0101c]


【經】聞佛說壽命至忍者問聞說壽命云何得無生忍
耶答今明此說佛法身絕四句離百非故與前無有
生死若退若出乃至發生中道觀故得無生忍與聞
佛壽命無始無終亦是中道久證長遠高本廣迹生
非高非廣中道正觀得無生忍同也此從證中道理
得長遠壽也問此經但明佛壽無生滅無始終何處
說眾生亦無生滅無始終耶答壽量云如來如實知
見三界之相乃至非如非異即是法身亦令眾生悟
此法身即是眾生無生滅也。


【經】云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者是時節長行五波
羅蜜者即是行廣若爾如何一念信解是時短不言
五度是行狹不為格量耶答鈍根菩薩次第行學雖
知佛慧果位方階望果修因故云多劫約未聞法華
說校量也今一念者約利根菩薩聞壽量即超前功
德也問但言五度不言般若何耶答若信解佛壽此
心即是正慧般若照佛法身無始終故但是所校非
能校也若方便般若應云六度今恐藍所校故言五
度耳勝鬘經校量六度是權也。


【記】引婆沙十六字者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捨必起
彼斷盡故。


【經】殯敷賓反孚云反玉篇殯紛者飛也。


【疏】別六心退者舊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
第六心難者云十住之性地以不改為義云何退作
二乘一答云性是不改不改作一闡提不妨退大向
[006-0102a]
小大師云終是難通止觀師云是十信中六心退耳
比釋論及金剛論師皆作此解即是仰習十心中六
心耳七心巳上永離二乘爾時設為利弘經不無輕
漏而度物心不失恒有菩薩之名前又引大論云怖
地前耳云云


【疏】五品者滅後五品外凡位一初隨喜品者若人宿
殖深厚或值善知識或從經卷圓聞三諦妙理一法
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起於圓
信一心具三千世間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欲開
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為十謂識
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議是境傷巳昏沈慈及一切是發
又知此心寂照是安心用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假中

破徧又識一心有諸心若通若塞通塞能於此心具足道
品向菩提路道品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實相心為正前
三教心為助對治識巳及凡聖心次位安心不動不墮是
住頂名墮不退不散安忍識一心無量功德不生染著
離法愛十心成就名十乘觀法廣如止觀云云二讀誦
品者聞信始生善須將養涉事紛動令道牙破唯得
內修理觀外讀誦大乘聞有助義之力內外相藉圓
信轉明十心堅固如日光照見種種色也三說法者
內觀轉強外資又明圓解在懷弘誓熏動更加說法
如實衍布但以大乘法答設以方便修令悟大隨說
法淨則助智慧淨開導前人是得道全因緣化功歸
巳十心三倍轉明四兼行六度上來前熟觀心未遑
[006-0102b]
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虗空等
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事相雖少運懷甚大理觀
為正事行為傍故言兼行事福資理則十心彌盛五
正行六度圓觀稍熟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
具行六度權實二智究了通達治生產業皆與實相
不相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於正觀如火益薪
力用光猛巳上外凡語若入內凡十信圓聞圓信修於圓
行善巧增益五倍深明因此得入圓位善修平等法
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進
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
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迴向心善修凡聖即
入護心善修不動即入戒心善修無著即入願心是
名圓教鐵輪位也第二聖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妙覺位位十乘觀法至妙覺時轉名十大如菩
薩戒疏云云


【記】開遮輕重等者如大乘開懷生於小則遮兩舌讚
毀小輕大重小教時犯漸制大乘一時頓制小教遇
緣有捨大乘畢命無捨在大說戒依菩薩律儀在小
隨小小懺五篇不等大懺四十八輕對首是同受大
通七眾八部受小局人道具緣云云鳥鼠人者出百
喻經即蝙蝠是言鼠又飛言鳥又潛喻出家人言俗
身著袈裟言道心口躭於滋味。


【經】住調柔地者柔順忍也。


【經】其諸無量劫行道者此昔別教菩薩也。
[006-0102c]


【經】讚歎菩薩者別教菩薩也。


【經】復能清淨下五度者指前說法並是法施。


【經】多羅樹者聲論云梵音多羅馥力多羅此云重馥
力此云樹樹高七尺葉似芭蕉。


隨喜品



【疏】隨順事理者本迹二理俱名理迹中一代施化名
為事本中三世益物名事又本迹各權實名事理如
迹中不思議三諦俗諦名事真中二諦名理無二約
本體無別約差別相本中准知。


【疏】深遠深遠一深遠是本理一深遠是本時長遠益
物之事。


【疏】佛今說此者我隨佛所說故名為隨我得聞此者
慶我得聞名之為喜故也。


【經】云六趣四生至多足者一六趣二四生三有形無
形四有想無想五有足無足一六趣者一天趣正理
論三界義者若界有色而無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
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無色而有定者是無色
餘五趣可知云云二四生此記廣辨不寫三有形無形攝四生三
生是有形化生是無形四有想等三種攝者謂有想
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三界除無想天及非想餘名有
想非想天名無想非非想天名非有想非無想五無
足有足門攝一無足如曲蟮等二足如人天鳥等四
足如牛馬等多足如班拱等如是等下結眾生數也。


【疏】外聽法入文為四一自往取其詣聽法得乘天宮
[006-0103a]
等報若就聽法邊遠報者福則無邊趣於佛果報故
今從近果有三品若下品動足得乘象馬報中品得
乘七寶輩輿上品得乘天宮二分座者但取座義邊
故得三王之報若就聽法義邊福亦無盡亦三品心
得三王報三勸他者正取勸人聽法華義得四種報
一善友報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故二得智慧報
經云利根智慧故三得端正果報經云百千萬世終
不瘖瘂得離醜陋等四勸人聽經世世常得見佛聞
法信受教誨經云世世所生下是四具聽修行者其
福最勝報不可說云云


【疏】圓教小七大七者內典博要第五卷引出曜經禪
接息心小七大七日大七有七七四十九日小七有
七日故今借此為數。


【疏】前謂初品之初為因者有二種一若將五品為六
根位亦以初品之初五十人為因若五品為六根前
位亦用初品之初為因二取勸人聽經為因具此二
因得入五品六根也。


【經】云胗居忍反脣上瘡謂之胗喎口蛙反方顯反濁黎反
於苽反凹也邪下也。


法師功德品



【經】頌耳根偈從一切比丘眾下明四法界此比丘是
二乘。


【疏】大經云雖有肉眼至根自在者佛眼故清淨牒大
品具五眼故牒論能盈至勝根用牒正法華名根自
[006-0103b]
在牒涅槃記云亦應云互具牒涅槃文無者略今云
非略思之


【經】云彌樓山者此云高山又云光山須彌此云安明
亦云妙高山。


【經】云鼻根章遙聞香者問小乘人有三說一者婆沙
云三根合中知謂鼻舌身三根離中知謂眼耳意雜
心云二根離中知意根不當離合成論云眼但離而
不合鼻舌身合而不離耳根亦離亦合聞外聲為離
聞耳鳴聲為合意根非離非合今何故言鼻根遙聞
香耶答舊釋云任根常用則如上三釋今假經力故
鼻能遙聞問毗曇云上界無香味今云何聞梵身香
答梵世有細香小乘人力劣不能知故言無香大士
利根無塵不察故云聞梵天香問成論云金剛無香
味何得云地中眾伏藏聞香知所在答有云論言無
者無有麤香今有細香有人云此著體物故云香金
之實體則無香此皆不然大士根利知有香也。


【經】須曼那華香者此云妙意華闍提華者此云生華
亦云實華末利華此云鬘華此華堪作鬘瞻蔔華者
正瞻云薄迦此云黃華樹亦云金色華波羅羅華者
此云重生華重字平聲多摩羅䟦香此云貿無垢華多伽
羅者亦云伽樓智論云本香樹波利質多羅者波利
此云護質多羅云種種亦云圓生樹香拘鞞陀羅此
云大遊戲。


不輕品


[006-0103c]


【疏】初是因緣者外敬不輕境者記云世界義今準下
文云是理一即第一義也不輕行令人生信是為人
口宣教是對治稟教斷惑故人作不輕目是世界準
集眾敘表人一是世界也頭記不同云云


【疏】比丘臨命終不輕菩薩於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
聞法得初隨喜位臨終重聞威音王佛說得六根清
淨位。


【疏】牛皮等者彼明損道有相之福如龍鬚牛皮戒定
慧三如身如體有相心修如縛如繫受人天果報如
入水向日今借喻執四句皆性計與有相心同大論
云夫利養者如龍鬚繩縛身入水初損戒皮次損定
肉後損慧骨四執亦爾。


神力品



八品通名付屬流通者若從別名藥王下五品是化
他普賢是自行今通付屬自行化他故也。


【疏】二通身至照十方者問前照東方巳表入實今照
十方更何所表答文云令初因增至佛慧即表五方
分身亦爾復表五方故十方也。


【疏】謦咳等者謦咳是標名將語之狀是辯意亦是下
述相也四十餘年下至是故謦咳者通表迹本二門
之教舉昔四十餘年迹本實教表獲申舒今日大事
巳竟故云通暢即通表二門之教一也記中分從欲
以下文表本意此恐不然但是表流通文耳故云法
付菩薩等思之。
[006-0104a]


【疏】遙散諸物是行一者散華是檀行也。


【經】說此功德不能盡者說名體宗用不能盡也。


囑累品



【經】三菩提法者法是實相菩提是果果必有因因果
是宗宗依實相體。


【疏】助申佛慧者正助合行也如云治生產業皆與實
相不相違背而眾生不信即應為說皆是無常幻化
次第三諦三教皆不可得眾生若信即指向三教法
皆是實相故是流通正助合行之相也。


【疏】答證正巳故閇者問若言正巳應在分別功德品
中若流通巳應在經末何得於此言證正巳答今言
巳者從佛說故囑累巳前親是佛事名之為正藥王
巳下皆菩薩發誓弘經是菩薩事耳。


【經】無諸慳恡者記引慳有五種一住處二家三施四
稱歎五法法又有七如記。


【疏】從說是語至得法自行化他不同是世界故喜又
說人清淨即生善是為人故喜聞清淨法破昔不聞
是對治獲證是第一義。


藥王品



【疏】觀經下至藥王具四悉初名星光是世界聞佛慧
是第一義上藥供僧是為人治身心病是對治又此
文下至喜見是世界從頓捨至兩臂為生死眾生善
根是為人輕生重法是對治命殞道存是第一義。


【疏】唯願得大法是理一大得弘宣是教一大願眾生
[006-0104b]
是人一獲大饒益是行一。


【經】即時入是三昧者若約如來四威儀常應在定今
從化儀故云入也。


【疏】一修行得法者苦行名修行得法名一切色身三
昧也。


【經】一箭道者百二十步也。


【記】云投嚴赴火者雪山童子是投嚴藥王是赴火不
濫外道也勝熱者華嚴云善財南行有聚落名伊沙
那有婆羅門名曰勝熱修於苦行四面火聚猶如大
山中有力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火中善財見
之云我先巳發菩提心婆羅門言汝若能爾諸菩薩
行悉皆清淨善財言人身難得乃至受如法教得正
命難此非魔耶諸梵空中散華供養告善財言勿疑
聖者今此聖者得金剛炎三昧光明法門廣度眾生
善財聞巳於婆羅門起真實相投身未至得善住三
昧觸火得寂靜三昧婆羅門言以解脫火燒諸眾生
見惑無餘必不退轉獲益歡喜亦如尼乾廣為嚴熾
呵斥過患讚歎如來因生正信並由解力。


【記】云兩眾如何者若有小法事大乘僧即集若有大
法華須遮小乘聽戒是二體者大乘以心為體小乘
作戒以色為體無作非色非心為體大乘體遍法界
發小乘但遍三界發大則攝小小不攝大取益從何
者師雖大乘弟子受小不得為授於大令他從何取
益也。
[006-0104c]


【經】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者與前生國及二處王家
同問既能化生何故唯生此國耶答有宿命智力故
生本國王家耳亦由四悉檀機故爾。


【經】即服諸香至畢力迦者此二香什公云龍鬼國方
有人中所無故不翻也曾有人翻畢力迦為偈云云


【經】八百千萬億至閦婆等者俱舍論第十二卷說數
有六十忘失餘八以十漸積至第十六名矜羯羅第
十七名大矜羯羅第十八名頻䟦羅第十九名大頻
䟦羅第二十名阿蒭婆第二十一名大阿蒭婆此總
三種即是第十六十八二十數也有云此文有三數
一者八百千萬億蓋是此土之數二從百轉增至億
那由他巳上皆外國數名即從轉增故有那由他不
應如前釋而言八者總貫於百乃至阿閦婆也謂三
僧祇之類也注經云此是外國數名如此土兆載之
類也甄迦羅等者正法華云何作頻婆羅云摸式阿
閦婆云不動也。


【經】云我今當供養下通三業如云即時入是三昧下
是意業次從三昧起而自念言下是身業次從即為
其父不是口業。


【經】能燃手一指供養者問與地持論十種供養藥王
品具幾耶答十種供養者一身經云燒身是二支提
經云起八萬四千塔是三現前經云爾時彼佛至八
十億恒沙世界是四不現前經云三千大千七寶世
界是五自作經云能燃手一指等是六他作經云諸
[006-0105a]
天妓樂等是七財物經云七寶滿三千世界是八勝
心經云勝以國城妻子是九無染經云能令離一切
苦是十至處經云必當取草坐道場是解曰支提者
依僧祇判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名支提明了論翻
為淨處言現前者而見佛及支提云不在現前者不
見佛及支提五自作六他作約人分別自能作得大
功德教他得大大功德七財物者有三一資具謂衣
食二教具謂華香三莊嚴具謂一切寶物八勝心謂
殊勝心有三一專精解心善解施設種種供養二能
淨心信佛德重三迴向心謂求佛心設供養九無深
就行離過有二心一心無染離一切過二財無染離
非法財十至處道行順果名至處通佛果是所至處
巳行是能至也。


【經】聞藥王品不受女身者問餘品猶應受耶答聞諸
品皆不受但約事相似故寄此品言之如名多貪愛
巳身今菩薩燒身破著情故不生染愛故捨女身。


【經】涅槃時到滅盡時至者涅槃與滅盡其訓莫殊所
以重說欲以涅槃明常滅盡表去迹去本常故也。


【經】高三世界者在生有八萬四千法門行於三界故
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也。


【經】即於八萬四千塔燃百福臂者此用弘誓力加於
神通故一一塔前皆有一臂耳言八萬四千塔者表
八萬四千法門也百福者十善互嚴名有百善言七
萬二千歲者表六根互用一根是一念心具十界十
[006-0105b]
界各具十成百法界界十如成一千一根有千餘五
根用成六千具足定慧二心成一萬二千餘五根亦
然成七萬二千法門也燒身一千二百歲者表十二
因緣各具十界界具百如十二因緣成一千二百皆
畢竟不可得故云盡也。


【經】爾時諸菩薩至阿脩羅者前云彼土無女人至脩
羅今言有者是權人耳。


【經】十寶山者一雪山集一切藥二者香山集一切香
三軻梨羅山集一切華四仙聖山集於一切五通五
遊乾陀山集於夜叉六馬耳山集於妙果七尼民陀
山集一切龍八斫迦羅山集諸大力九宿慧山集諸
脩羅十須彌山集諸天子。


【經】得菩薩神通至眼根淨者此約初住巳上真位眼
根耳問若證初地見百佛世界圓人初住亦然今經
何故云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耶答異別教故不
言百佛為護佛位故不言十方理實初住亦見十方
具約機論故云七百耳。


【經】此經別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者問觀音菩薩拔
苦與樂尚名為藥何處緣如來唯局閻浮為良藥耶
答佛實普益無有彼此但機有冥顯此閻浮提是顯
十方是冥故亦偏說耳。


【經】不老不死者有依智論未斷百八煩惱名為病聞
經斷故名消滅不復起六十二見名不老不失慧命
名不死又持經得好顏色名不老得近慧命名不死
[006-0105c]
今解如疏。


【經】此人不久取草者既言草座知是劣應三藏佛成
道相也。


【經】破諸魔者界外四魔。


妙音品



【記】云此從自行者問五品皆屬化他此品如何自行
耶答從自修說從因至果名自行果上起用名化他
此是分果起用也。


【疏】昔音樂者准藥王聞佛慧故發願今亦於雲雷佛
所聞法奉妓發願求菩提今得法音游化也今昔異
故是世界自隨游化聞者生善即為人對治第一義
如記云云


【疏】他經者借他絕釋耳既有放不放彼此弘不弘異
且約差別為言若約實相釋即無彼此弘不弘放不
放之別此妙音品准例上藥王亦應有本事藥王既
是施藥得名妙音亦從捨妓立號同是昔事也不輕
之行亦爾又準觀音名下有普門者五品皆然如常
不輕既見一切皆云我不輕汝即是普義藥王品既
云救一切眾生身心兩病亦是普義妙音品普現色
身三昧陀羅尼總持嚴王品弘願皆是普義餘如記
云云


【經】淨華宿王智者教無三乘之垢華含一極之實如
者年為壽慧周八極故曰淨華宿王智。


【經】妙幢者從譬為名夫軍陳建幢必是主所居處譬
[006-0106a]
無生法忍是菩薩德行之主超過七方便上名為妙
幢餘三昧並無生忍異名耳二法華者一實之定開
權三昧功德如華三淨德者三德無三惑之垢名淨
德四宿王戲者宿謂星宿王謂自在從喻為名法華
理定寂而能照如星光照物於寂照中而無障礙故
如王戲也五無緣者謂無生忍定無二邊攀緣故名
無緣即無緣慈定不緣而緣遍緣三諦只一法界也
六智印者照故名智寂故名印智於理如印不差如
隨國有印得入無印不得入菩薩得三昧印入實相
國也七解一切眾生語言者無生忍定中具十界言
音也不異佛音之實八集一切功德者此定能具諸
德也九清淨者無散障故十神通遊戲者能超過法
界通八相成佛故十一慧炬者炬能照闇定能破惑
即寂而照故十二莊嚴王者實相法身是王定慧為
能嚴也十三淨光明者照無相名為淨光入是三昧
能令眾生心得清淨故十四淨藏者如來藏無染故
十五不共者不與七方便共故從未開權說不與近
迹共故從未開迹說十六日旋者如日照四天下名
旋譬從假入空旋空入假旋空假入中即寂而照照
而常寂也。


【經】甄叔迦寶者云是赤色上寶此土所無故相承不
譯注云鸚鵡此寶似鸚鵡[口*隹/乃]而赤色也。


【經】化作八萬四千蓮華者知釋迦所說當以蓮華為
名總八萬四千法門故乘光入定化作此蓮華亦作
[006-0106b]
八萬四千也有云為令此土起尊敬心一表為座二
表八萬四千法藏皆入一乘。


【經】白銀者表八萬四千法藏皆明白也。


【經】多寶為現相者謂釋迦隨俗禮推賢讓長多寶佛
成既久故釋迦以讓之淨華宿王至問訊者示同俗
人之儀也問何故不言無病無惱等耶答有心身必
有病惱若病惱過多則萬事斯廢今言少者無甚妨
害也。


【經】云那羅延者真諦云此翻生本梵王是眾生之祖
故云生本羅什云名那羅延端正而猛健也俱舍云
持大千世界風輪名那羅延那羅延應云力也。


【經】多羅樹似此土宗盧樹一樹高七仞一仞七尺也。


【經】天大將軍者即梵輔也。


【經】爾時華德者明妙音弘經前明其人此明弘法又
前明其果今明往因即顯妙音二世之事又兩雙問
答初爾時下一問等論妙音神力二從爾時華德白
佛下第二問答論妙音三昧神力是智慧三昧是禪
定又神力是果三昧是因前果後因故也。


【疏】初問種何善根者是問因問善根與功德何別答
善根就始功德據終故分二問就佛答中又二第一
答因問次華德汝但見下答神力果問就答初問又
六一明種善根之佛二國名下是種善根之處三劫
名下是種善根之時四妙音下正種善根五以是因
緣下明善根果結酬其問六華德下結會古今巳上六文
[006-0106c]
問答初問訖次華德是妙音下第二答修行功德問如文


【疏】從華德下至示三十四凡身四聖人身者第二廣
答神力問又二初歎妙音於此土弘法次歎妙音十
方通法二又各三初三者一總標經云華德汝但見
下至經典是二或現梵王下廣釋三華德妙音下結
歎就第二廣釋中為五一現天身二現人身三現八
部身四救八難五於後宮變為女人初天有三對一
梵王帝釋對即欲色之初也二大小自在對是欲色
界之末也三欲色大臣對將軍是色界初禪梵輔是
梵王臣毗沙門是欲界帝釋臣巳上三對訖二現人身有
兩對初一雙現人君身次或現長者下明現人臣身
又四類初四豪勢身次四道俗身次四現婦女身後
二現童男女巳上三類訖三現八部身如文四諸地獄下
歎救八難不言說經者一是苦重二是障深故但明
救濟准請觀音亦有如觀音品云云五乃至於王下
變為女身巳上五類廣釋竟第三是妙音總結又二初歎於
所化有益次於神通下歎能化無損第二從是菩薩
下歎妙音於十方弘經亦三一總歎二別歎三結歎
此三門各二初二者初至所知前結一土益次於十
方下歎十方弘經第二別歎又二初若應下歎在世
身次乃至下歎非滅現滅身第三華德下總結又二
初神通結現身次智慧結說法也上一土化中廣說
現凡夫十方化中略現聖者此欲明凡聖廣略互現
也又前凡身中五類今聖身中亦五身又上明一土
[006-0107a]
今在十方又上示凡身今示聖身土從狹至廣身從
凡至聖皆勝劣為次也文上明弘通法華故明一乘
若眾生不信則說五乘示道如囑累品云若不信此
法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也準下品釋故云云


【經】云並供養聽法華經者解云會三歸一開近顯遠
是法華經此事先說即是法華意何故今言欲聽經
耶故知深鑒之者無非一乘只此往來更相問答即
是法華更無別法若其不悟只會三顯遠亦非法華
故下文云說是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
忍良由達來往相畢竟不生不滅不來不往得無生
忍也當知往來即是一乘所以聞說往來皆得悟道
問無生法忍與普現色身及法華三昧有何差別答
無生法忍心無依倚猶如虗空縱任自在能處處現
身名普現色身能隨宜方便說三乘道無所繫著開
一乘門是法華三昧皆實相之異名耳。


【疏】體一用異者同實相體起定慧用三昧是定陀羅
尼是慧也。


【疏】舌根清淨名陀羅尼者舌能說法即是慧性故也。


觀音品



有云外國名阿利耶婆盧吉低稅此翻觀世音有三
名一名觀世音二名觀世意三名觀世身初是口業
次是意業三是身業故立三名此是今家三業為機
義耳又善男子者華嚴稱佛子餘經稱善男子有紹
繼之能名字有剛幹之能稱男外利內冥清昇感樂
[006-0107b]
名善也今解法界圓融像無所像真如清淨化無所
化雖無像而像無化而化故無在無不在化應九道
之身有不乖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業致請蒙脫苦
害四弘為誓使沾上樂故娑婆受無畏之名寶藏佛
所稟觀音之目巳成種覺號正法明次當補處稱為
普光功德本迹若此寧可測知方便隨機輙舉一名
耳言觀世音者西土正音阿利耶婆婁吉低輪此言
觀世音或此文闕利字盧婁輸稅梵語輕重耳能所
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為觀言世
音者是所觀之境萬像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
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標經者由義文理表發織成
行者之文章故稱曰經普門者普是遍義門是能通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品是類義
如前云云


【疏】有通有別者通者人法合明別者人法各辯何故
爾緣有利鈍說有廣略今通為四一列名二次第三
解釋四料簡一列名者疏云十雙至智斷云云者至
理清淨無名無相非法非人過諸數量非一二三但
妙理虗通無名相中相說故稱人法一慈悲二福慧
三真應四藥珠五冥顯六權實七本迹八緣了九智
斷十。


二次第者一觀二教觀則收初中後心因果圓滿教
則說括漸頓小大諸經初觀釋人法為初者欲明觀
[006-0107c]
行必有其人人必稟法故居初意例人法為九雙之
首為依經故經云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即辨人也後
云方便之力普門示現即論法也二慈悲者良由觀
音實相普門達非人非法實相之理一切眾生亦復
如是此理圓具足無有缺減云何眾生理具情迷顛
倒苦惱既觀是以即起慈悲拔苦與樂故次明慈悲
也若就言說便先慈次悲亦是就菩薩本懷本欲與
樂次拔其苦也若從用便初拔苦後與樂就行亦先
脫苦後與樂今從前義為次第也三福慧者初人法
相成此據其信次慈悲與拔此明其願今欲滿此願
必須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
資導以行顯願事理圓足就言說為便先福後慧若
為化他先以慧利如其不堪方示福德又資故先福
導故先慧四真應者若智慧轉明則契於法性法性
即實相名法身即從真起應只由福慧開發故次第
四也若就方便化物先應後真今從前義五明藥珠
二身者先明真應直語證得未涉利人今明兩身俱
能益物真身破取相喻如藥應身對萬機類於殊就
兩字次第與慈悲同六明冥顯者前明二身道理顯
益今辦彼緣得為冥益或得顯益故二身後明七明
權實者前緣得益何意不同良由權巧無方赴機允
當不失其宜二智之力故此為次也先權後實就淺
深為次先實後權隨物為次就佛本竟先為一大事
眾生不堪後以權度八明本迹者雖後益物權實之
[006-0108a]
巧而有優降必是上中下智本迹之殊權實略而具
橫今細判高下若本高權實之迹則妙故總略之後
明細妙之能非本無以垂迹故先明本非迹無以顯
本故先應迹九明了因緣因者上來從人故至真應
是自行次第二藥樹至本迹是化他次第此乃順論
未是却計根源今原其性德種子若觀智之人悲心
誓願智慧莊嚴顯出報身皆是了因種若普門之法
慈心誓願福德莊嚴顯出應身皆是緣因種子故次
第九也十智斷者前明緣了却對因源今是順論究
竟始了因終則菩提大智始緣因終則涅槃斷德若
入涅槃眾行休息故居第十也二明約教次第文廣
不錄云云


第三解釋【疏】觀世音者人至多種下是釋也人有多
種者人即假名所成之人也法有多種者法五陰能
成之法此人法通凡聖若色等五陰是彼法攬成生
死之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成出世
聖人故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
雖通凡聖不無差別上中下惡為三途上中下善為
三善道若更細論百千萬品聖人之亦復不同若三
藏有門觀眾生人我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但有
五陰之法此即人空法不空觀此無常生滅不住發
生煗頂等位攬方便法成以道賢人若發真成聖生
方便有餘土攬法性色識等成彼土行人空等三門
準之若摩訶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
[006-0108b]
不言體有假用但觀假名陰入等性本自空故大品
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從初心終于後心常
觀人法俱空通教故大論云菩薩常觀涅槃行道以觀
人空即了因種子觀法空是緣因種子言人空者論
云眾生無上者佛是佛是覺覺是慧始覺人空終觀
法空故觀人空是了因也言法空者大論云法無上
者涅槃是以生死陰斷涅槃陰與大經云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攬此法成無上眾生
號之為佛以觀人法二空即具三種佛性云云別教大經
云眾生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不即者正因佛性
非陰故非我非陰故非法非我故非人如方便品引
云云圓教


二釋慈悲者【疏】大悲拔苦下是悲名愍傷慈名愛念
愍拔苦念與樂菩薩若但起慈悲心不牢固故須發
弘誓加持使堅譬如工匠造物節㿍雖復相應若無
膠漆則有零落誓願如膠菩薩亦復如是悲心愍傷
拔於世間苦集因果興兩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
度煩惱無量誓願斷此兩從大悲起以慈愛故欲以
道滅與出世因果之樂興兩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
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此兩誓願從大慈起但前明
人法凡聖不同今辨慈悲大小之異四教約四四諦
為境起拔苦與樂文廣云云


三釋福慧者【疏】智慧莊嚴是亦名定慧定名靜處慧
名觀䇿大論云定處慧䇿寂照之智無幽不朗如明
[006-0108c]
鏡高臺福德禪定純厚資發如明燒淨油亦稱為目
足備得入清涼池池即涅槃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
嚴法身釋前問答從慧後問答從福十雙例然此定
慧自有多種四教云云


四釋真應者【疏】觀冥境下是真名不偽不動應名稱
適根緣集藏名身若契實相不偽不動之理即能稱
機而應譬如攬鏡像對即形此之真應不得相離今
經前問答明於真身寂而不動法界大益觀音從真
身得名後問答明隨機廣利出沒多端普門示現是
從應身得名。


五釋藥樹王身如意珠者【疏】藥樹王遍體愈病是藥
王療治苦患出奈女經珠是如意之寶廣歷諸教明
治病得寶今約圓教明者華嚴云有上藥樹其根深
入枝葉四布根莖枝葉皆能愈病聞香觸身無不得
益菩薩亦爾大悲熏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又如
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寶隨意而出不窮不盡菩薩大
慈熏身與眾生樂名如意珠王身前後問答約六即
云云


六釋冥顯兩益者【疏】云冥作益下是冥是冥密顯是
彰露大聖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眾生及以下地日
用不知譬如日月照世盲雖不見實荷深恩云云


七釋權實者【疏】隨自意照實智是權是暫用實非暫
用略言權實則有三種一自行論權實自觀中道為
實二觀為權二就化他論權實他根性不同或說權
[006-0109a]
為實或說實為權不可定判三自他合明權實者若
自觀三諦有權有實皆名為實化他隨緣亦有權有
實皆名為權用三義歷四教及前後問答云云


八本迹者【疏】不動本際是本名實得迹名應現若通
途作本迹者世智凡夫大意難測乃至別教本迹若
圓教無始發心初破無明所得法身名之為本垂形
百億高下不定稱之為迹若一往判真應多用上地
為真為本下地為應為迹地地轉作此判真本唯據
於高應迹唯指於下此義不可也今細明本迹則與
真應異本實得始在道場及在初住所得法身即是
其本迹為上地之佛及依上地菩薩悉名為迹不可
上地高為本始得初住目之為迹所以者何實不得
上地上地非本實得下地下地非迹六即及前問答
是本後問答是迹云云


九釋緣了者【疏】根本是了因種子是了是顯發緣是
資助資助於了顯發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觀智亦慧
行正道智慧莊嚴緣者即是解脫行行助道福德莊
嚴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種喻於緣耘喻於了
此一科不明六即但就性德本有之義前後問答


十釋智斷者【疏】智德如十四夜是通途意智即有為
功德滿亦名一切種智亦名圓淨涅槃言有為功德
者即是因時智慧有照用修成之義故稱有為因雖
無常而果是常將因來名果故言有為功德滿斷即
[006-0109b]
無為功德滿亦名解脫亦名方便淨涅槃言無為者
若小乘但取煩惱滅無為斷此乃無體之斷也大乘
是有體之斷不取滅無為斷但取隨取調伏眾生處
惡不能染縱橫自在無有累縛名為斷德指此名無
為功德故淨名云不斷癡愛起諸明脫又諸見不動
而修三十七道品愛見為縛亦名如來種乃至五無
間也皆生解脫無所染礙名為一切解脫即是斷德
無為也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滅智既其無
身將何入生死而論調伏無礙無染滅智何所寂照
云云此如智斷圓極故法身顯著即三種佛性義圓
也法身滿足即非因非果正因滿故隱名如來藏顯
名法身雖非是因而名為正因雖非是果而名為法
身大經云非因非果名佛性者即是此正因佛性也
又云是因非果名佛性者此據性德緣了皆為因也
又云是果非因名佛性者此據修德緣了皆滿了轉
名般若緣轉名解脫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槃果果
皆稱為果也佛性通於因果不縱不橫性德時三不
縱不橫果滿時名三德智德既滿湛然常照隨機即
應一時解脫斷德既滿處處調伏皆令得度前問答
是智後問答是斷令觀音分滿受名也。


問此十義名字出餘經那得用釋此品答大乘通義
眾經共用若不許此者佛性出涅槃五住二死出勝
鬘諸師那得混用通經耶此品在文雖無十名總將
二問答帖十義意宛然可解今更別點句句來證十
[006-0109c]
義者如文云以何因緣名觀世音據人名也後文云
普門示現是明法也大威神方多所饒益即慈也愍
四眾即悲也欲知智在說十九說法即智慧一時禮
拜至福德之利即福德也自在之業即法身也於一
切得自在智契此為業壽量久修業所得證身也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巍巍是滿足之名即真身也普門
示現自在神通之力即應身也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即藥樹王身也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即如意
珠王身福不唐捐即冥益也三十三身即顯益現佛
身即實智現餘身權智觀音是本餘身是迹又威神
力是本方便力是迹聞是觀世音名者若有聞是品
者證了因功德不少即證緣因即時觀其音聲觀即
是智皆得解脫種種調伏眾生八萬四千發心是利
益即斷也。


四料簡者問人對觀音法對普門方等有普門法王
子標人名此義云何答應作四句分別一人非法二
法非人三人即法四法即人今明普門是法何得有
法無人彼明普門是人何得但人無法此人法互舉
耳。


料簡慈悲問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樂大悲與樂
樂至即是拔苦何意兩句答通論如此別則不然譬
如拔罪於獄未施五塵身雖免病根情未娛此但拔
苦未名與樂為從別義名顯一邊故別說耳云云
料簡福慧者問觀音對智稱之拔苦普門對福見之
[006-0110a]
得樂何也答智是光明正治闇惑惑是生死苦惱若
治闇惑之苦豈不用智解之光故智慧人名拔苦法
是門門名能通通至涅槃安樂處初習樂因後證樂
果故對普門與樂也問福慧相須本不相離定無慧
名癡定慧無定名狂慧故二相資二輪平等湛能運
載也若爾何意智拔苦福與樂耶答應四句一自有
福是智二自有智是福三自有福非智四自有智非
福大小乘皆四句小四句者六度菩薩分地為七分
此世智不能斷惑故屬福攝即名此福是智故此智
是福不斷惑故若聲聞人智慧能斷惑非是福德如
餓羅漢也若福非世智亦非出世智如白象也大乘
四句別教地前三十心行行為福慧行為智此慧不
能破無明還屬福德攝二此福是智慧方便治取相
故地前皆名福德地上皆名智慧此智非福此福非
智即三四二句也云云今普門明福慧者福即是慧
慧即是福福慧不二非禪不智非智不禪云云


料簡真應者亦四句之殊非真非應應而非真真而
非應亦真亦應若非真非應就理可解凡夫不見理
故非真無用故非應亦可解應而非真外道五通亦
得論應而非真真而非應者二乘斷結見真灰身滅
智不能起應亦真亦應者此別顯中道為真即真而
論其應真應不二而二故言真應耳云云


料簡藥珠二身藥有差病拔苦之功亦有全身增命
致寶之用經云若全身命便為巳得玩好之具如意
[006-0110b]
珠王非但雨寶亦能滿除病大施太子海得珠還治
父母眼故知通具二義若從別據除患譬藥證藥況
珠耳。


料簡冥顯兩益者凡有三十六句料簡權實二智依
前問答實智照真而眾生得脫依後問答權智照假
而眾生得度度為度權亦度於實脫為脫真亦脫於
假答有四句或因真智脫權七難消除二求願滿或
因真智脫實三毒得離或因權智得度於實三十三
身得度是也或因權智得度於權怖畏急難中得無
畏是也或二俱脫或二俱不脫今依文互出一邊前
脫權後脫實。


料簡本迹通論俱拔苦與樂別論壽量云聞佛壽無
量得清淨果報是本得樂也請觀音云遊戲地獄大
悲代受苦此是迹拔苦也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
顯本前問答是明迹之本後問答是明本之迹問與
真應云何同異答真應就一世橫辯本迹約三世竪
論。


料簡緣了者問緣既有性得善亦有性得惡不若具
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有性善
在佛斷修惡盡但有性惡問性德之善惡何不可斷
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有誰
能毀不可斷壞喻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
縱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如秦焚典豈能
令善惡斷盡耶問闡提不斷性善還令修善起佛不
[006-0110c]
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答闡提不達性善故還為修
善染修善起時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
以達惡故於惡得自在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
佛永無惡用惡為法門廣度眾生也地人云闡提斷
修善盡為梨耶識所熏更起善梨耶是無記無明善
惡種子依持闡提不斷無記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
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生若惡化物用神通耳問佛
地斷惡盡神通以惡化物者此是作意方能起惡如
盡諸色像非是任運如明鏡不動色像自形與外道
通何異今謂闡提不斷性得善遇緣善發佛亦不斷
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薰入阿鼻同一切惡事化眾
生以名性惡故名不斷無復修惡名不常若修性俱
盡是則染不得為不斷不常闡提亦爾佛達惡際即
是實際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脫行非道通佛道闡提
染不違為異也。


料簡智斷者此是一法異名不得相離如人一體何
故從智拔苦從斷與樂然而慧解之心稱智無縛礙
身稱斷如人被縛運力屬智蕭然累外屬斷今經文
言說不得一時故互舉智斷得此十義意解一千從
義不可盡思之


【疏】別論五隻者一觀二世三音四普五門若從名字
為便先明觀智次辨世境之音若從義便先明世境
次辨觀智如先有境可得論觀若未有境何所可觀
喻如鏡皷後方映擊今從名便先觀後境也言觀有
[006-0111a]
多種者一次第觀二一心三觀不次第如瓔珞一心三觀者
若觀心具有性得三諦性得三觀及一切法無前無
後無有次第一念具足十法界法千種性相因緣生
法即空假中無量無邊法一心悉具足不次第也。


【疏】世間為三謂五陰眾生國土既有實法即有假人
假實正成即有依報故明三種世間也世是隔別即
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十種假名十種依報隔
別不同故名世間是間差三十種間隔差別不相謬
亂故名為間云云


【疏】音者機也者十法界口業之機也問眾生各有三
業何意但觀音答通論皆得常念恭敬得離三毒即
觀世音禮拜供養二求願滿即是觀世身今依釋論
其義即圓何以故出入息是身行覺觀是口行更為
心行心覺故尚具三業何況發音成而不備三業耶
但舉一觀即備三應但舉一音即備三機而凡情謂
聲強智利逐物標名圓義往推悉皆具足。


【疏】普者一通途二歷別今從歷別門云云至理非數
赴緣利物或作一二之名或至無量廣略宜然今存
中道十義也列名如疏云云此十門皆約修行福德
莊嚴前五章是自行次三章是化他後二章結前兩
意自行中前四是修因後一是明果修因又二初二
是願後二是行也總生起者菩薩見一切苦惱眾生
起大慈悲此心雖不即是菩提心能發生菩提心喻
如地水雖非種子能令牙生大悲亦爾次誓願者若
[006-0111b]
但慈悲喜多退墮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
時多謂並慈悲喜及其成熟少不足言故須起誓願
要期制持此心即菩提堅固次明修行者若但發願
於他未益如無財物勢力權謀不拔難菩薩亦爾須
福得財神通力智慧謀乃可化導大經云先定動後
以慧拔修行填願次斷惑者成論人無礙道伏解脫
道斷若然者修行是伏道為因斷惑是解脫道為果
毗曇明無礙道一念即斷那得容與七覺而有伏惑
之義以方便道伏無礙道斷解脫道證釋論云無礙
道中行名菩薩解脫道中行名佛此究竟為語佛證
三菩提名解脫道也若然者修行是方便斷惑是無
礙道入法門是解脫道取此自行次第也次神通者
若欲化他示三密神通是示色身方便示意同情說
法是示口隨其類音此是化他次第也供養諸佛結
自行非但以華香四事是供養隨順修行是法供養
於供養中最大大經云汝隨我語即供養佛稟教而
行是結自行也成就眾生是結化他菩薩四威儀中
尚不忘眾生何況入諸法門淨佛國土皆為饒益一
切眾故一向化他巳上生起訖


【疏】始自人等下二解釋門初釋者若緣眾生眾生差
別假名不同因果苦樂有異尚不得入法緣之慈那
得名普若諸法無人無我無眾生從假以入空尚不
得諸假名何況是普若無緣慈者不緣二十五有假
名不緣二乘涅槃之法不緣此二邊雖無所緣而能
[006-0111c]
雙照空假約此起慈名無緣慈慈通三諦之為普也
別釋者若眾生緣慈者觀十界眾生假名各十千種
性相冥伏在心具釋十如云云二法緣者觀十界性
相等悉皆虗空如幻化皆不可得三無緣慈者觀十
界性相等假名假則非假十界如幻空則非空非空
非假遮此二邊無住無著名為中道三諦具足名之
為普通至中道故名為門。


【疏】弘誓普者言約四諦者若見苦諦逼迫是毒辛酸
像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若見集諦顛倒流轉迷惑
繫縛生死法然甚可哀傷故言未解今解清淨之道
眾生不識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樂地欲示眾生
立於此道故言未安令安滅煩惱處名為涅槃子果
縛斷獲二涅槃約此起誓故云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生死因難識苦果易知故先果後因涅槃理妙須方
便善故先因後果如此四意但一往耳只迷心起業
業感果欲識果源知果由集制心息業則生死輪環
煩惱調伏名之為道修行不懈苦忍真明發子果俱
斷證盡無生名之為滅雖有四別終是一念更無異
緣四諦既爾弘誓亦然三修行普者先約次第五行
次不次第五行故名普如玄云云四斷惑普者從假
入空止斷四住從空出假止斷塵沙不名為普空假
不二正觀中道根本既傾枝條自去如覆大地草木
自破故名斷惑普五入法門普若入王三昧一切悉
入其中喻如王來必有營從營從復有營從王三昧
[006-0112a]
亦如是所謂三諦三昧名入法門普六神通普者圓
教菩薩緣十法界境發通遍見十界而無障礙故名
普七方便普者進行方便是道前方便起用方便是
道後方便今是道後圓菩薩二諦為方便收得一切
方便入中道巳雙照二諦二諦神通遍十方界於法
身無損減道前道後皆名為普八說法普者二乘小
菩薩說法不能一時遍答眾聲又殊方異類不能令
其俱解今圓人一音演法隨類得解以一妙音遍十
方界故名說法普九供養佛普者一事二理華嚴云
不為供養一佛一國土微塵佛乃至為供養不可說
不可說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安禪合掌讚諸法
王以身命財一切供具周至十方譬如雲雨供養佛
也理解者圓智正觀之心名覺覺是佛義萬行功德
熏修此智此智名一切種智淨名云以一食施一切
故云普也十成就眾生普者喻螢火燈燭星月為益
蓋微日光照世一切卉木藂林遍令生長華菓成就
外道如螢二乘如燈濁通教如星別教如月今圓教
聖人慈慧饒潤冥顯兩益而無限量故名普也言鑿
井等者伯益造井貨狄造舟容成造曆岐伯造醫蒙
恬造筆蔡倫造紙私就普門品中搜十普之義證成
之者若觀音愍諸四眾受瓔珞者諸是不一之名愍
是悲傷之義此即慈悲普有慈悲任運有弘誓普以
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即是淨佛國土豈非修
行普自既無縛能解他縛自無毒令他離毒普門示
[006-0112b]
現是入法門普方便力是方便普神通力是神通普
而為說法是說法普多所饒益即成就眾生普分作
二分奉二如來即供養諸佛普如是義悉出經文故
引為證也問觀音利物廣大如此為巳成佛猶是菩
薩答本地難知而經有兩說如觀音受記經明觀音
勢至得如幻三昧周旋往返十方化物者昔於金光
師子遊戲如來國土王名威德化生二子左名寶意
即是觀音右名寶尚即大勢至往問佛何供養勝佛
言當發菩提心從如來初發菩提心次阿彌陀佛後
當成正覺觀音名普光功德山王勢至名善住功德
寶王又如來藏經亦云觀音文殊皆未成佛若觀音
三昧經云先巳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
苦行弟子二文相乖此言云何乃是四悉化物不可
求實也又觀音經部黨甚多或請觀世音觀音授記
觀音三昧觀音懺悔大悲雄猛觀世音等不同今所
弘者是千五百三十言法華之一品而別傳者是曇
摩羅讖法師亦號伊波勒菩薩遊戲葱嶺來至河西
河西王沮渠蒙遜歸命正法兼有患告法師法師云
觀音與此土有緣乃令誦念患苦即除因是別傳一
品流通部外也問文云方便之力種種不同說亦應
異何得是圓教相答就能說之人為圓弘法華教遍
逗法界之機機雖不同不可令能秉法人隨機而偏
例如佛於一乘分別說三豈可令佛是聲聞緣覺耶
又問能說人圓於教亦圓行人機異此人稟何教耶
[006-0112c]
若稟偏教與鹿苑人同若稟圓教機亦應一答昔鹿
苑佛未發本顯迹不會三歸一人法未圓所稟方便
不得稱圓今經巳開權顯實雖示種種身本迹不思
議一雖說種種法為開圓道於義無咎問上文云正
直捨方便此中那以用方便答上正顯體故言其捨
此中論用故言示現體用不思議一也。


第二釋經【疏】問答兩番者初問答明觀音樹王冥益
等義後問答明普門珠王顯益等義就前問答為二
一問二答就問又四一時節二標人三敬機四正問
初爾時者爾言即也謂即說妙音弘經竟次說觀音
弘經世界


【疏】說東方生善等者謂大眾巳聞妙音弘經歡喜巳
竟宜聞觀音發心生善之時為人


【疏】說東方等者或可時眾疑貶於妙音若為利益上
來說法破眾疑情巳竟時眾有疑觀音之德正破此
疑之時對治


【疏】說東方得道等者謂時眾機在妙音聞即得道如
二土菩薩得道巳竟八萬四千悟理之時須聞觀音
第一義


【疏】二標人者即是無盡意也非盡非不盡為對小乘
明盡智無生智滅色取空之盡故名無盡問云何無
盡答空不可盡假不可盡中不可盡故云無盡大品
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證空又大集釋無盡
意東方過十恒河沙國微塵世界國名不眴佛號普
[006-0113a]
現純諸菩薩無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然不滅不
生不出心行平等猶如虗空是為念佛即見佛時即
具六度得無生忍所謂不取色即檀除即尸觀色盡
即羼觀色寂滅即毗梨不行色即禪不戲論色即般
若乃至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喻如虗空不可窮
盡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乃至凡八十無盡
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盡也又淨名云何
謂為盡謂盡有為何為無盡不住無為華嚴有十無
盡法門如此等經就假名分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
以明無盡意巳上證假也


【疏】淨名云夫無盡者謂非盡非不盡者經云法若盡
若不盡皆無盡無盡即空空財無有盡與不盡故知
非盡非無盡是無盡義又大品經一切法趣意是趣
不過意為法界意則非盡無盡始如是無盡例如非
常非無常又大品云癡如虗空不可盡乃至老死如
虗空不可盡也色不可盡乃至識不可盡如此等經
皆約中道之理無盡巳上證中即通達三諦之法亦名無
盡心智識色受想行等不可說不可說故名無盡言
菩薩者云云即從座起者三敬義也文三一起二袒
三合掌一起者禮云請益即起請業起菩薩於佛具
此二義觀解云菩薩常遠離行故云起亦是契諸法
空空即是座於此空無所染著故起約真又菩薩安於
空理理本無起愍眾生故承機利益故云起約假又中
道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
[006-0113b]
亦起眾生實相故言起約中二偏袒右肩者外國以袒
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義是
故以袒為敬也此方以袒為慢然須賈先生肉袒謝
張錄露兩脾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張錄是范睢出後
觀解覆露表空假二諦又表權實二智實不可說

如覆左表有冥益於化他便露右表有顯益也三合
掌者此方以捧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
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心心相當故以此表
敬也觀解云權實不合而今得合若眾生性理顯聖
人亦息化歸真權實不二合表於反本還源入非權
非實事理契合故云合掌言向佛者萬善之因向萬
德之果也亦是行人分證權實合向於究竟權實合
故云向佛也巳上三段經家


【疏】興問者第四發問也下有兩番問答初番問觀音
後番問普門前問為三一稱歎二標所問人三正問
初稱歎大經云汝具二莊嚴能問是義我是具二莊
嚴能答是義今無盡意具二莊嚴欲顯觀音二種莊
嚴諮發如來如來究竟具二莊嚴當答此義釋論云
問有多種不解問試問赴機問今是赴機問釋經中而作是
言也世尊者正稱歎也世間出世間之尊應具釋十號

準釋論云云二標所問人謂觀世音菩薩具如前釋
云云三正問以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因緣
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
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以是因緣
[006-0113c]
名觀世音巳上問竟


第二答如疏列云云初總又二一明機二明應就機
又四一標人數二明遭苦三聞名四稱號今疏闕稱
號言數者十法界機實自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此
乃通途商略業同者如一地獄界大略是同其間優
降復有何量地獄如一地獄復有千萬億品格之殊
一一品格復有百千萬億罪人是人罪業正同所以
同受一品罪若將此意廣歷餓鬼畜生脩羅天人皆
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所以舉多數明
百千萬億種業遭苦稱名一時有機一時能應皆得
解脫何況一人一業一機獨來而不能救此舉境機
多以釋觀深應大也二明遭苦疏受諸苦惱是也此
語成上義上百千是業同此言諸苦惱一業苦惱是
一業者凡有百千萬億故知有諸眾生百千萬億上
明數同下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百機之徒不可
說不可說也今言苦惱正是現遭苦厄也此苦由於
結業果多故因亦多此即總答文略而意廣遍該十
界不止人道而巳後別答中文廣而意狹別舉人間
七難而巳故名總答也三聞名者經云聞是觀世音
是也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惡合為機此即明文也
聞有四聞聞等是也云云若能通達四種聞義即聞
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是思慧一心稱名即是修
慧此文雖近三慧意顯四稱名者經云一心稱名是
也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相續餘心不
[006-0114a]
問故名事一心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或廣稱如
下文南無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言理一心者達此
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
心知聲相空呼嚮不能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
無稱是理一心稱名上四機竟


二應者又二先明應次明解脫經云觀世音至觀其
音聲是應也應有多種三教應應不一時圓教一時
圓應機眾厄急應速一時即聞即稱是機速即聞即
應是應速次明皆得解脫者蒙應得益也皆者非但
顯於多機眾益亦顯於圓遍之應問十界眾生無量
云何一時令得解脫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
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拔之菩薩亦爾無緣慈
悲熏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力大十界雖多應有
餘裕又毒龍罪報尚能以一眼遍視之皆死何況菩
薩種智圓明耶又如磁石亦類明鏡云云問一心稱
名皆得解脫今現稱唱累年不蒙寸斆何耶答經云
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途無取何能感聖譬如臨
鏡背視對谷閇口何能致影嚮耶第二別答列如疏
有人次第三種機者口顯居前音成由意意後成身
也通論口機亦明三種苦但先除果苦次除因苦次
滿願與樂問此中明拔苦那忽與樂答少分與樂欲
引攝之也問何意不與因樂答因非引攝故不與又
其文在後為說法是與樂因也問悲門既少分與樂
慈門應少分拔苦答前悲全拔苦巳竟後但與樂無
[006-0114b]
苦可拔何論少分有人解七難為兩雙一隻火水無
識為一雙鬼非類為一隻王賊是類為一雙鬼開去
來王論報重故成七難也言次第者火水無識為難
則重鬼雖有識非類為次王賊有識是類故輕然鬼
王相間初以鬼比王王輕則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
鬼輕此二相似故間出有云風足為八難有人彈之
文云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不云風也今明聖人赴機
何必如此赴機拔苦何得與樂間之今作次第者先
入國隨俗赴口機為初意冥身顯以為次也若尋經
意一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言次第那得作次第
解耶他既作七難次第今還復作對之耳入火即有
燋身絕命之憂最為卒重故居初水標沈浮小緩於
火羅剎雖暴如經云有五百羅剎女妻五百飄人生
子受樂時節猶長然後頓食此復緩於水王難非即
得即剝研罪虗實實刑虗散不同於鬼一槩併食故。


復次羅剎也鬼來取者無的所取所衰乃逢害挑脫
可勉不同王法定判生死故復次三難也枷鏁節身
不遍失命但有禁固之苦小緩於鬼怨賊覓寶輪寶
即畢若能卑辭善巧方便即可勉脫此一往次第耳
至如兇賊忽發與火之燒何異問諸難甚眾何意取
七耶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種成身還以六種自害如
人共七難同住復以七為難令通用七難等來表六
種也火水風即表身內三種也刀杖枷鏁表地種也
鬼賊王等表識種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種也云何
[006-0114c]
空得名難如人身內有空四大圍之識於中住何異
大千世界圍地水火風王鬼賊等於中住耶空為難
空是來難之由如人身體堅實外病不侵身若虗疎
眾疾逼惱又如人家宅無垣墻盜賊則進能來難故
空亦成難識種是難者心識邪計橫起愛見毀滅法
身慧命如王鬼賊劫奪財寶斷傷壽命故識種是難
所以不多取者正表此也假令多取諸難亦表此六
耳如下偈云云


【疏】於一難中例為三番等者上總云受諸苦惱未判
諸相今別答故舉火水等別相也初火難云若有持
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雖非口持覺
觀亦得是口行故通屬口業機攝言若有設有復有
皆是不定挑脫之辭餘皆難起方稱名此中前持名
而遭難此或是前後互出耳今謂火難卒暴須預憶
持憶持必無此難設脫有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
惡稱之為設如慈童女至意修孝不遭火輪違母絕
髮受地獄苦行人持名本不應遭難緣差忽忘設入
大火若能憶先所持即得免難火難既重機亦須深
故先持後脫思之


【疏】一果報火等者火有多種一果報火二業火三煩
惱火初果報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禪皆有火難如火
災至初禪下阿鼻獄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交炎
餓鬼支節烟起舉體燋然畜生燠煑湯炭脩羅亦有
火難人中焚燒現見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
[006-0115a]
皆都盡初禪巳下無免火災凡十六有眾生百千萬
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者火不能燒豈止閻浮
提人作解耶言十六有者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王
及初禪是十六也。


【疏】惡業火至非想等者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五戒
十善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無過嗔恚雖
生有頂頭上火燃金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燒我能
破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若能稱名得離惡業故
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穢濁令得清淨
由斯菩薩威神之力也。


【疏】煩惱火至等覺者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
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烟炎俱起輪轉墮落為火所
燒等若稱觀音機成感應乘羊車造出火宅入無餘
解脫也次支佛次六度次通教次別教次圓教次變
易土鈍根人次明變易土利根人凡十番行人修道
之時並為五住煩惱惑火之所燒害各修方便方便
未成火難恒逼稱觀音名方便即成便得解脫一一
法門細作機感之義云云問菩薩住何法門而能如
是答住別圓兩觀慈悲而能十番垂應所以者何初
別菩薩元初發菩提心見果報火燒諸眾生即起慈
悲誓當度脫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諸業火修無漏
觀白骨流光發火光三昧火勝處火滅一切處皆起
慈悲滅眾生煩惱火又觀諸火悉是因緣所生法體
之即空又從火空觀火即假又觀火中實相如是次
[006-0115b]
第節節皆有慈悲誓當利物隨有機感即能垂應若
事火起稱名求救即對本時果上慈悲拔苦與樂惡
業火起即用持戒定修中慈悲煩惱火起即用無漏
入空假中等慈悲節節相關若眾生機競起一時牽
感慈悲遍應皆解脫也次明圓菩薩修觀所起慈悲
者但觀一切諸法入火字門於一火門雖無分別識
一切果報火業火煩惱火等明了通達無緣慈悲遍
覆一切是為火法門入王三昧若法界火起菩薩以
本地誓願普應眾生如磁石等雖無分別而分別說
者以十六王三昧救果報火用二十五三昧救修因
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火通教六度別圓等入空
煩惱火還用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火還用二十
五三昧圓救圓教人入中煩惱火雖應入諸火不為
諸火所燒常途釋七難止解救人中苦失二十四有
及變易止得如幻三昧失二十四三昧廣大之用也
第二水難者初釋文為三一遭水是苦二稱名是善
三得淺處是應問何意言為大水所漂答小水不成
難或戲故入水不成難欲論其難故云大水所漂火
不言小者小火亦重能斷命故若故入若不故入入
則害命此舉其難重難重既救何況其輕是故言其
入也水不言入水言其大者水論其淺即成應也火
猶小在未成應次觀釋者一果報水至二禪二惡業
水通三界三煩惱水通大小乘果報如地獄鑊湯沸
尿屎醎海灰河流漂沒溺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
[006-0115c]
畜生淹沒衝波致患阿脩羅亦有水難人中可知水
灾至二禪汎瀁無漼是時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
況永免耶二惡業水者諸惡破壞善業者悉名惡業
波浪愛欲因緣之所毀壞[澍-士+上]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
放捨浮囊見思羅剎退善入惡者即是水漂河必洪
濤巨浪耶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三明煩惱水者
經云大河煩惱漂飄大象緣覺愛欲之水增長二十
五有稠林老水波蕩惱亂我心暴風巨浪有河洄復
沒溺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證二
乘修三十七品之機運手動足截有生死嶮岸若發
見諦三果為淺處無學為彼岸支佛侵習為淺處通
教正習盡為彼岸別教斷四住為淺處斷無明為彼
岸圓六根為淺處入初住為彼岸變易分分是淺處
究竟無明盡方稱彼岸又初果勉見流三果勉欲流
四果勉有流乃至圓教方勉無明流菩薩所以遍應
水難皆是本修別圓二觀慈悲成王三昧例火難中
初別次圓菩薩修行別觀時見眾生漂果報水起誓
極濟修戒定時以善治惡於禪定水光三昧水勝處
水一切處水皆起慈悲以善改惡又從假入空發真
無漏從空出假達水因緣入水中道見水實相節節
法門寂而常照對事慈悲拔果報水戒定救惡業水
三觀救煩惱水一切一時皆解脫云云修圓觀法門
無緣慈悲遍應一切者觀水字門十界趣是趣不過
水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十界趣水即俗諦水
[006-0116a]
尚不可得即真諦云何當有趣非趣雙非即顯中道
第一義諦如是觀水字十界三諦之法即趣無緣慈
悲遍熏三諦十法界眾生故能圓應例火十七三昧
救果報水二十五三昧救惡業水以二十五三昧救
二乘通別圓入空有流等水二十五救別出假二十
五救圓入中例前云云


第三羅剎難者初文為二一明難二結名難為五一
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五明應一人數
者但舉百千總數不定判多少明入海求珍結伴無
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也七寶是正寶
珠是似寶又如意珠寶最上言等者等上等下樓炭
云巨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二入海者
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士官萬倍入海者還
得無量倍故入海也三假使黑風者遭風是難由引
下文證今若開風為正難下文云皆得解脫羅剎之
難此不獨是羅剎難也由正無在今言由者何但由
風由風隨難由入海遭風由求寶入海由貪求珍展
轉相由風交難切故風是墮難之由言黑風者舊云
風無色吹黑沙故耳有人彈云沙中無船水中無沙
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雲耳今例此難水中無雲雲
中無船何得彈砂而取黑雲風能吹黑雲風何意不
能吹黑砂請觀音云黑風洄波仁王般若云有六色
風黑赤青天地火也羅剎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呪
養之令鮮復有噉精氣鬼又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
[006-0116b]
養精神鬼噉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四
其中一人稱名餘人悉得脫者同舟憂戚休否是共
雖口不同唱心助覔福故俱獲濟是均若後值賊則
聞聲者陸路隨心多不並決須稱號令使齊與水難
為異。


【經】以是因緣二結名三從是故汝等去勸供養也佛
答前問先總後別末勸受持而眾生仰荷冥益但可
持名秉字而巳是故前開三段始終開合於義相稱
解曰三段者一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名答是也佛答
後問前別後總末勸供養眾生既荷顯益見色聞聲
故勸供養此則開文始終相稱而總別前後者互舉
耳問後勸供養受旨奉瓔珞前勸持名何得無耶答
嘿念持名故不彰文供養事顯須脫瓔珞也又歎成
冥顯義前是顯機更持名默念即成冥機後是冥機
更供養即成顯機令二義具足問亦應更成二應耶
答二機既具必知有應故不更說初歡供養二奉旨
初又二先稱美功德經云是故汝等至能施無畏是
也二是故此下出供養之意意者正由能施眾生無
畏從德受名眾生於畏得脫為作此名德既無量名
亦應多不可說不可說也二奉旨供養中為六一奉
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勸五受六結一云眾寶珠瓔
珞者或云珠或云眾寶珠此翻譯減長耳言眾寶者
眾寶問珠共為嚴飾也若依瓔珞經從初住銅寶瓔
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意位高那忽止直
[006-0116c]
百千兩金答此略言百民萬姓也實不啻堪此也私
問此一經四處云珠龍女獻珠價直三千世界王解
髻珠既對大功其價亦多親友示珠當可如意無所
乏短此文只言百千兩金何不同耶喻既不同理應
有別云云若觀解者將事表理何得一向事解耶頸
者表中道一實之理以眾多無著法門莊嚴實相如
瓔珞在頸解者表菩薩為常捨行故一切願行功德
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無住無著無依無倚故言解
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羅尼為瓔珞莊嚴法身百千是
十萬也表一地有萬功德即千萬言法施者舊云如
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學法施皆名法施無盡意重法
故施也今明如法施也正以財通於法名財即是法
財即是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三諦一心一切具足於
法平等於財亦等如此施者名法施也二不肯受者
事解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
須遜讓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功用無所受也三
重白愍我者或可請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齊故相愍
或可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受而受
諸受四佛勸愍者即是愍一切眾生及四眾也正以
菩薩為物故受五受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
將二因趣二果也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二佛表
二果六無盡下結。


偈雲雷皷掣電者有云西域呼為雲聲掣雷此方解
云陰陽激輝釋名雲掣引也雷殄也謂乍見即殄滅
[006-0117a]
又電者鄭玄注禮記云陽為兩陰舉[刀/刀*刀/貝]之疑而為電
今釋如藥草喻言五音者妙音與樂觀音拔苦梵音
深淨潮音應時勝音出世今對之初二音對後慈悲
二觀次二音對初真淨二觀後勝音對後廣大觀於
五觀中初二是入空次一是入中故云廣大後二是
入假故云慈悲言妙音者音即是機妙音是中道機
觀音是俗諦機梵音是真諦機潮音是喻三種機有
念必應如潮不過浪也言勝彼世間音者此三諦機
即是出世勝人天世間機也第三從持地去歎聞品
功德文云聞是觀世音者聞上冥益一段問答也文
云普門品者是聞顯益一段問答也。


【經】自在業者若凡夫業為受所潤有漏因緣不得自
住觀音為調伏十界示此三業慈力潤隨感受生不
為煩惱所累故云自在業中道於二諦中得自在無
等等者佛是極地故言無等發求佛心故言等等於
佛也。


陀羅尼品



【記】云總用總持總破總安者對四悉也。


【經】羅剎至鬼子母者此十一女鬼偏有威力眾鬼所
從而能教順佛教隨喜大法故亦仰欽弘經之人奉
誦擁護之呪奪人精氣者如前觀音釋人心有七渧
甜水云云


【疏】索先陀婆等者一名四實行索給馬食索給塩飲
索給水洗索奉器智臣喻菩薩群下喻凡夫。
[006-0117b]


【記】引注云幽顯恊讚者藥王等是顯神呪等是幽恊
合也。


【經】阿梨樹枝者義淨三藏翻云頭破作七分猶如蘭
香葉即是蘭香蕱頭皆七片即也。


妙莊嚴品



初四悉中初世界文有九意初舉昔佛以標四人次
於法華下明四人慇重秘教三歎云下明四人為靜
散相乖四於是下明四人捨散求靜為衣粮所礙五
其一人下四人中能供者精勤所供者獲果六其一
人下四人中能供者獲世果所供者共儀化邪七婦
者下結會古今八所以下明流通之益九說四聖下
結品名也。


【疏】顯二至四弘者經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但成三
義大經云憂畢叉憂畢叉名捨捨慈悲二邊非慈非
悲不二之捨故義但成三也言喜者從樂生喜初欲
與樂眾生苦重不能得樂則無所可喜若拔苦竟即
能得樂還遂本懷故樂後加喜也喜對法門誓願捨
對佛道誓願問禪支中初禪覺觀喜樂一心五支何
意喜前樂後答禪支從麤入細故喜前樂後今此為
度他得樂故樂前喜後也記前釋大車中對弘竟


【疏】十八變可具釋之者經有十六闕二應云於地滅
忽然在空即成十八有人云左右出水火為四即成
數長云云
[006-0117c]


【經】得法眼淨者度無極集經云有求聲聞乘心開意
解有求菩薩乘得法眼淨又莊嚴論云見道所斷煩
惱菩薩爾時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準彼知今經是大
乘開顯法眼非小乘也。


普賢品



法華論云此品是第四護法流通故下文云我今以
神通力守護是經於佛滅後廣說流布令不斷絕即
其證也言普賢者外國云三曼多此云普䟦陀羅云
賢也梵音異與疏不同耳。


【疏】又是行願得名者華嚴七處九會普賢文殊既是
始入法界品流通之分此二菩薩世相傳云究竟普
賢行滿足文殊願普賢顯其行圓文殊明其願滿此
是偏說今是具明故云行願得名也普賢者有云三
義一者法身遍一切處總攝三佛法身皆是普賢法
身如華嚴云普賢身相猶如虗空依於如如不依佛
國普賢既遍法界即九界眾生皆在普賢身內非但
身內亦即是普賢身皆絕四離百故二應身平聲即報
身與法身相應也普賢遍淨土中為大菩薩作佛事
三應身普遍一切穢土成佛即三身二土教門徒眾
皆普也。


天台法華疏義纘卷六


[006-0118a]


智度禪師法華義纘甞行于世者有二本也是皆
不精是正舛差固多讀者憾焉乃者有印生又鏤
乎版令予點校於其疑者蓋闕如也按智度者荊
溪之神足也惜乎其釋門正統佛祖統紀而有名
無傳因不知其人雖不知其人且見其書頗知其
心知心愈於知人也。


戊戌之秋九月沙門元政書于深草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