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16 仁王般若實相論卷第二-- (master)




No. 2744 [cf. No. 245]
仁王般若實相論卷第二



十有三□□□□□□□□□□□□□□
□□□□眾明□□□□□□八修法供
□□□□□□□□□□□□□□□□ 般
若波□□□□□□□明仁王等觀報佛三
[002-0160b]
□□□供養行□□□□□□□□□至成
一花臺明諸王等觀法佛三寶修法供養行
□□□方佛諸天散花。經文所以而來。答曰
明諸王等修□行訖。更欲興願。是故總舉觀
行。無障無礙。遍覆大干。體真□乃至如雲而
下。是以有此經文也。又解。歡喜無量者。明意
業供養。即散百萬億花至如雲而下。明身業
供養。三從願過去佛。至般若波羅蜜。明口業
供養。神通變化已下表三種世間。從一花入
無量花。乃至入芥子中者。明同體淨土。是
正覺世間。二從一佛身入無量眾生身乃至
六道身者。是二十五有眾生世間。入地水火
風者。明國土世間。佛身不可思議者。結上正
覺世間。眾生不可思議者。結上二十五有眾
生世間。世界不可思議者。結上國土世間。爾
時十六大國王聞佛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
歡喜者。體悅相應故云歡喜。即散百萬億莖
花者。法。現在心成行。行有因義曰花。行用
非一稱散。故云即散百萬億花。於虛空中變
成一座者。顯無障礙行與虛空平等相應也。
十方諸佛共坐說般若者。明證教二道。無二
為共。坐為證道。說為教道。故云共坐般若波
羅蜜。無量大眾共一坐者。雖居學地。體無二
也。金羅花散釋迦者。顯共因行。自體調柔雖
從緣用而性不改。故云持金羅花散釋迦牟
尼佛上。復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花於虛
空中。變成白雲臺者。明性清淨因行也。雷
吼花者。先際教行□也。妙覺花者後際果行
□□□□□□于也。天人花者世間報行方
[002-0160c]
便行也。蓋中天人散恒河沙□□□□□前方
便雖同。世相皆真實般若。故云而下所說般
若□□言□者。自體果實故云為母。神通生
處者。雖是真實而無相不相。自在無礙。故曰
神通生處。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者。彰如來
具足五忍行也。三種法身者。為顯所修之道
除三障故顯也。五種不思議者。明因道無
礙也。三種身者明果道也。一花入無量花無
量花入一花者。自利無障礙行也。一佛土入
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者。直明土體
無障礙。無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
無量毛孔土者。明廣大無障礙也。無量須彌
無量大海入一芥子中者。明大小無障礙故。
云無量須彌無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乃
至入地水火風身者。明正報也。佛身不思議
者。不捨生死行也。眾生身不可思議者。不捨
涅槃行也。世界不可思議者。法界無障礙行
也。


受持品



問曰。散花供養融相平等。云何起行能流通
也。答曰。十三大士習觀發解。成就行德。則
能流通。就此品中有三分。經文從初至開空
法道。明月光王發問。二從大牟尼言至受持
般若波羅蜜明。答其所問。三從時諸大眾
竟品。明諸悟人道。就發問中。有二句經文。
從爾時月光王。至各各說般若波羅蜜。明王
心中所念諸佛所行甚深妙事。二從白佛言。
至開空法道。正發問於口。爾時月光王心念
者。念前品中三種法身也。口言者。正顯實
[002-0161a]
相。先明所念。故云口言。見釋迦者。顯方便。
法身不捨世間而證涅槃。故言見釋迦牟尼。
現無量神力者。亦見千花臺上寶滿佛。是一
切佛化身主。不捨涅槃而奧集用也。見世
界上佛者。法界身也。白佛言即釋口言也。
如是般若不可說者。言語道斷故。言不可說。
不可解者。二乘莫𨶳。故言不可解。不可以議
議者。凡夫絕分。故云非識識。問曰般若真性。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備云何許德行。諸善界
子深解此如法。為一切眾生。開發無相寂滅
妙道也。答曰。有十三大士。備真觀法門。能
流通也。就答中有二句經文。第一略總舉法
師息行。勸興供養。二從善男子。至般若波羅
蜜。廣辨內護外護二種行意。但言十三者。
甄如來也。就第二分中。有二句經文。其法師
者。至淬無有異。明內護行德。二從佛告波斯
匿王。至受持般若波羅蜜。明外護行德。就內
護行中有二句經文一離明十三法師行意
成就能解能說。二從善男子如是諸菩薩。至
等無有異。總舉十三法師備上行德。勘能善
說。一一門中有二句。從初至是不定人。明方
便對治修入行。二從是定入者。至入僧伽陀
位。明成就行德。習種法師初觀地水火風
空識者。觀六大不淨也。次觀十四根者。觀十
四根不淨也。唯是有相。不彰八無漏。常修
三界乃至不淨觀門。觀三界。有為滓穢通名
不淨。故云不淨觀門。住在佛家者。相信心
中以真如為家。故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者。
三業行慈同戒同見同。學業八萬四千般若
[002-0161b]
波羅蜜者。同修八萬四千行也。習種性者者
人創修入理智。微知身有性。故云習種性。入
生空位者。作人無我觀。不起五逆者。經云
父母是報恩田。羅漢和合僧佛是其福田。於
此二田不生逆害。故云不起立逆。不起六重
者。不犯四禁。不沽酒。不說四眾罪過。故云
不起六重。二十八輕者。依梵網經有四十八
輕。始從欲受國王位。轉輪王位。百官位。時。
應受菩薩戒。一切鬼神護王身護百官身。諸
佛歡喜。於和上阿闍利大同學。不起迎禮拜。
不如法供養七寶百味物而供給之。若不爾
者。犯輕垢罪。乃至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國王
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侍高貴。欲滅破佛法。
制我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
像佛塔經律。如是者犯輕垢罪。佛法經書
作返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者。生不傍也。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忍者。明行之階劫也。
始入僧伽陀位者。此云習種性也。就性種中
有二句經文。從初至念念不去心。明對治方
便行。二從以二阿僧祇。至住波羅陀位。明成
就行德。性種性者。白體能□己身中性。故云
種性。性者正因之理與佛果為種。不從因生。
不為物壞。故云言性種性。行十惡觀。滅十
顛倒者。四念處觀。除常樂我淨倒。慈悲施
惠觀。除貪瞋癡。作因緣觀。除斷常樂我患。
故云行十惠觀滅十顛倒及我人乃至修護空
觀。觀既成就。假相不起。故云無也。亦常行百
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者。發心興行徹其後
際。世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往波羅蜜陀位
[002-0161c]
者。魏言性種。故云波羅蜜陀位。道種性者能
與初為道。故云道種性。觀一切法無生住滅
者。明三相空也。謂五受者。觀五受陰空也。從
三界乃至不可得故者。明三界二帝皆如也。
常八第一義諦者。句所觀中。第一是第一
義帝。心心寂滅。生三界者不繫業未己。故云
受生三界也。業習果報者。繫業之餘也。順道
生者。實以願力故生。故云順道生。三阿僧祇
劫修行八萬億般若波羅蜜乃至住阿毘跋致
位者。證不退位也。就歡喜地中。有二句經文。
從初至一切淨土明對治方便行。二從常修
捨觀故。至常授與。七明成就熟行德。溟次善
覺摩訶薩住平等忍者。明初地歡喜大士信
忍下品。故言住平等忍。修行四攝法。念念不
去心者。明此菩薩始登無生相真證位中。行
四攝行。內外自他備一切德行。故言修行四
攝念念不去心。入無相。捨滅三界貪煩惱者。
明捨攝真行。緣相不染。故云入無相。捨滅三
界貪等煩惱。於第一義諦而不二者。明證平
等真空也。攝眾生法性無為者。除自體障礙。
顯真實性也。緣理而滅乃至無相無為者。除
智障。住初忍時。乃至非智緣滅無相無為者。
除煩惱障也。無自他相無無相故者。為明初
地。除此三障具三無為也。無量方便皆現前
觀者。起下六種方便行也。實相方便者是實
智也。於第一義乃至不顛倒者。明實智行用
也。二從遍學至一切學。明遍學方便即是不
往道也。三迴向方便者。迴向薩若故云迴向
方便。四魔自在方便者。於非道而行佛道。而
[002-0162a]
不為四魔所動。故經云行於非道而通達佛
道。即是證也。五一乘方便者。於不二相。通
達法界眾生。無諸罣礙。是故云一乘方便。六
變化方便者。以願力。自在處處現生。故云變
化方便。善男子結成六種方便。初覺觀智至
實智照。結上初句實智方便巧用不證者。結
上遍學方便。不次者結上迴向方便。不出者
結上魔自在方便。不倒者結上第六變化方
便。第五一乘方便相同故不別結也。譬如水
之與波不一不異者。與實智方便作喻也。入
此功德藏門者。結上六種方便寂用行也。無
三界業習生乃至常修捨觀者。結上入無相。
捨滅三界貪煩惱登鳩摩羅位者。結上善覺
菩薩。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者。明菩薩常以
四攝化物。無求故。言四大寶藏常與授人。
結上四攝念念不去心。就離垢地中有二句
經文。從初至住中思中。明對治方便行。二
從以五阿僧祇劫。至化一切眾生。明成孰行
意。復次德惠菩薩者。是離垢菩薩也。似四
無量心者。自修十善教人行十善。四等是諸
善根本。故言用四無量心也。滅三界瞋等煩
惱者。十惡業中熟業在初業由或發。今欲顯
以不殺之業對治殺業。故云滅瞋等。煩惱住
中忍中者。信忍中品也。行一切功德者。修
三業澄潔德無不備。故行一切功德。大慈觀
心。心常現在前者。結上四無量心也。入無
相闍陀波羅者。作無相達觀。證離垢地。故云
入無相闍陀波羅。就第三明地中。從初至得
三明一切功德觀故。明對治方便行。二常以
[002-0162b]
六阿僧祇。至受持一切法。明成熟行德。復
次明惠道入者。者明第三地菩薩廣博多學。
為眾生說法。能作照明故。名明惠道入。常以
無相忍中行三明觀者。信忍上品智無分別。
於中起行故。言無相忍中也。善入八禪遊神
四等。五通無滯。朗鑒三世故。言行三明觀。
知三世法無來去今住處也。心心寂滅者。神
彌靜照踰明。故云心心寂滅。盡三界癡煩惱
者。無明闇心障智慧目故。三界癡煩惱得
三明一切功德觀故者。闇相既息。真明照顯。
眾德純修。故言得三明一切功德觀故。即還
成上明觀也。常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
羅蜜者。德行階劫故也。亦云修行時節入伽
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切法者。還成上常以
無相忍中也。就第四地中。明二句經文。從
初至滅三界一切見。明對治方便行。二從亦
以七阿僧祇劫。至常不離心。明成就行德。復
次爾炎聖覺達菩薩者。此四地大士順忍下
品。不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名為炎地。
逆五見流者。四地大士。修道品等觀。不存
能解能入。諸見不起。故云逆五見流。集無
量功德者。□道品行戒定惠備成無缺。故云
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位者。經云秦言觀明
炎地。常以天眼乃至身通觀者。五通義。如前
釋。滅三界一切見者。結上逆五見流。亦以七
阿僧祇劫者。結上集無量功德行。五神通
乃至常不離心。結上五通就五弟地中。有二
句經文。從初至即入斯陀含位。明對治方便
行。二從復集行八阿僧祇劫。至不去心。明成
[002-0162c]
熟行德。復次緣達菩薩於順道忍者。五地大
士順忍中品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爼壞。
故名難緣地。以四無畏者。用無畏智觀境。故
云以四無畏智觀。解那由他帝。內論者。經
云一者顯示正因果。二者顯示所作不懷不
作不來。故云內論。外道論者亦有二種一者
能屈他論。二者自申己義故云外道論。藥方
論者。有四種。一者顯示善知病。二者顯示病
因。三者顯示能除已起之病。四者顯示已除
之病。令不重起。故云藥方論。工巧論者。顯
示種種世業。如金鐵師木師等。及餘種種明
處。故云巧論。呪術論者。顯示巧便言辭。故
言呪術。我是一切智人者。如是菩薩。求五明
處。為無上菩提大智眾具究竟滿。故名為一
切智人。釋一切智無畏滅三界癡等煩惱。我
相已盡者。釋漏盡無畏智。地地中有所出。故
名出道者。名無漏出要道也。釋盡告道無畏。
有所不出。故名障道者。名煩惱障也。釋障
道無畏逆三界疑。欲明五地菩薩煩惱微薄
也。修集無量功德者。相微行備。能度障難。早
入難勝地。故云集無量巧德入斯陀含位。復
行八阿僧祇劫中據行階劫也。行諸陀羅尼
門者。用總持行也。常行無畏觀不去心者。結
成上四無畏觀。已化岳。就第六地中有二句
經文。從初至一相無相而無二。明對治方便
行。二從證阿那含。至一切佛國土。明成熟行
德。復次常現真實往順忍中者。明六地大士
證順忍上品。故云住順忍中。現前地者。毘婆
沙云。障魔事。以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云
[002-0163a]
名現前地。作中道觀者。法界因緣。寂滅無
二。故云作中道觀。盡三界集因集業一切煩
惱者。因緣集故謂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緣散。
故謂之無。非曰有是無。無有無無故云盡三
界集因集業一切煩惱。故觀非有非無。一相
無相而不二者。非有有。非無無。故云非有
非無。亦無一相。無異相。故云一相無相。而無
二。證阿那含位者。秦言薄流現前地也。復以
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者。行之階劫。作十
種。照十二因緣觀。故云復以九阿僧祇劫集
照明中道故。樂力生一切佛國土者。現無現
量身。入諸佛土。教化眾生。故言樂力生一切
佛國土故。復次玄達菩薩者。毘婆沙云。去三
界遠近法王位。故云玄達菩薩。十阿僧祇劫
中者。修道時曷亦可行之階劫也。修無生
法樂忍者。證無生忍下品故也。滅三界習因
業果者無障礙智。觀三界二習色身果報。盡
無遺餘。故云滅三界習因業果。故住最後身。
功用究竟。此身最終故云住後身中。無量
功行皆成就者。明此菩薩與無功用作其因
行。眾德圓備。故云無量功行皆成就。盡智無
生智五分法身皆滿足者。功中用極也。住第
十地者。前三後七故云十地。羅漢者秦言過
三界遠行地也。常行三空門者。無有十相。名
為無相。於二十五有不作願求。故云無願。無
二十五有故曰空也。門者體通無礙。名之為
門。百千萬億三昧具足者。功德聚林調直定
心。皆悉備滿也。弘化法藏者。功用已竟。無
相無為。以真法藏化利無窮。故言弘化法藏。
[002-0163b]
復次等覺者。三道中無學之如。故云等覺。住
無生忍中者。住無生忍中品也。心心寂滅者。
解脫相也。而無相者體寂滅也。無身身者。法
身相也。無知知般若相也。而用心乘於群
方之方者。聖智無智。萬品俱照。釋上無知知。
淡泊住於無住之住者。法身無像。殊形並應。
釋上無身身。在有常修空處空常萬化者。冥
擁無謬動與事會。釋上無相相。䨥照一切法
者聖心平等照無二也。知是處非處。乃至十
力觀者。十力義如前釋。而能住摩訶羅伽位
者。秦云變化生不動地。化一切國土眾生者。
以無功用心。如一切眾生形。故云化一切國
土眾生。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者。行之階
劫也。心心相應常入見佛三昧者。運運寂滅。
自然流入薩波若海。故云心心相應常入見
佛三昧。復次惠光神變者。明九地菩薩。其惠
轉明。調柔增上。故云惠光神變。住上上無
生忍者。是無生忍上品也。滅心心相者。心習
已盡。無明亦除。故言滅心心相。法眼見一切
法者。無法不見也。三眼者。總舉三眼。色者
明無明。見障外色也。空者惠眼鑒也。見者肉
眼障內也。以大願力者。佛藏變通藏。以一心
中一時行。故言以大願力。常生一切淨土者。
明嚴土化物也。萬阿僧祇劫集無量佛光三
昧昧。明行之階劫也。而能現百萬乃至諸佛
神力者。無量大千世界中。作佛形也。住婆
伽梵位者。秦言惠光妙善地。亦常入佛華
三昧者。結上三昧乃至諸佛神力也。就十地
中有三句經文。從初至而末能等無等者。明
[002-0163c]
法說。二從譬如有人。至無不斯了。明設喻。三
從住理盡三昧。至佛惠三昧。明合喻。就法說
中。有六子句經文。從初至金剛臺。明行相階
劫。證後學心。二從善男子。至不名為見明照
理未周。三從所謂見者。至所知見覺。明佛見
理周盡。四從頂三昧。至不見不覺。釋上第
二見理未周。五從唯佛頓解不名為信。釋成
第三見理周盡。第六從漸漸伏。至無等等。釋
成初句行之階劫。復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
者。明佛及菩薩同用此忍也。從習忍至頂三
昧者。明三賢十聖也。皆名為伏一切煩惱者。
明三賢菩薩伏而非斷。從初地至十地。亦伏
亦斷。唯佛頓斷也。而無而無想信者。是徵名
輕毛人也。滅一切煩惱無礙道也。生解脫智
也者。解脫道也。照第一義諦者。舉其境界。不
名為見者。見理未周故不名為見。所謂見者
是薩婆若者。明種智圓備見理周盡。是故
我從昔來。常說唯佛所知見覺者。結上薩若
婆也。惠離起滅者。明緣知也。以能無生滅者。
真證智也。此心若滅者。除煩惱障累。無不
滅者。除智障也。入理盡金剛三昧同真際等
法性者。行體固堅一相無相也。而未能等無
等等者。未能全同佛也。善男子如是諸菩薩
者。總舉。始從習種。終至法雲菩薩。非一也。
皆能一切十方諸如來國土中教化眾生者。
明十三法師皆能隨力隨分教化眾生。正說
者教道清淨也。正義者證道清淨。受持讀誦
者。攝法修相。亦清淨解達。實相者向明四
行理用相應也。結其實用。故云等無有異。就
[002-0164a]
外護行中。有六句經文。一從佛告波斯匿王。
至解其義理。明以大法總付諸王。不委凡庶。
二大王吾今所化。至七難也。明勸諸王弘通
大法。光揚三法。能除七難。獲得七福德。三從
大王。至事帝釋。明經理深重。說供養法用。勸
王受持。四從天王五今五眼。至七難火起。明
國王弘經咸得賢聖鎮國。七難不起。五從大
王若未來世。至而供養之。明佛使五大菩薩
護其國土。勸立形象而供養之。六明三寶可
遵應。別付囑十六國王。佛告波斯匿王。我
當滅度後。法滅盡時者。明其時□事須□護
也。受持乃至皆由此般若波羅蜜者。明其利
益功能。大作佛事者。寂而常用故。言大作佛
事。是故付囑諸國王。乃至故不付囑者。明
道託時興非威不舉。宜憑外護。故付諸王。不
付四部眾也。汝當持讀誦解其義理者。正勸
諸王受持解說。故言受持讀誦解其義理。就
第二句中。有二子句經文。從初至帝王歡
喜。略總舉滅除諸難。以勸於時。二從云何為
難。至為七難也。廣明七難表以事勸。七難中
前二。天道失度。表現於上。次四。地議殊易。
事變於下。後之一難。人情暴亂。傷害於世。特
宜受持以消不詳。日月失度者。君臣不和。迭
相障閉。君無正化之力。臣無傳正之能。是以
應勤講說此經。為一難也。二十八宿失度乃
至各各變現四方諸集所以暴亂者。良由正
教不行於四方也。大火燒國已下。明民之失
行。同感此難。不得遍在君。臣。南方主禮。禮
以防姓。姓逸過度。火難起也。北方主智。智
[002-0164b]
能判疑。飲酒過度。水難起也。東方主仁。仁以
養生。殺害過度。風難起也。中央是出。出主於
信。忘語過度。木石燋然。五穀不登。地難起
也。西方是金。金主於義。取與不節。是以賊難
起也。此五其致浩博。且略舉其要。以對七難。
是明七要。欲令興護之者識達違順。中若
不實。外絕滋茂。是以就般若以彰七要。第三
句中有二子句經文。一從大王。至亦名龍寶
神王。明難般若利益功能。二從告大王。至如
事帝釋。正明所修行法。菩薩一切眾生心識
之神本。七要者。初一明本實。下七就實彰行。
就七中。前四自科行。後三利他行。一切國王
之父母者。明方便妙惠。故云父母。亦名神符
者。明二智與教道相稱。亦名壁鬼珠者。明
對治行也。如意珠者。欲明由對治故顯實證。
護國珠者攝伏行也。天地鏡者。示果過行也。
龍實寶神王利潤成就行也。幡等皆云九者
彰其因行也。七寶案以經置上者。明七方便
行必依教也。若王時行常放其前者。明依教
修行。前句辨法用。此明真修。如此□異足一
百步。是經常放千光明者。略舉十地。一地有
百。故云放千光明。令千里內七難不起罪過
不生者。明對治行也。若王住時作七寶帳者。
行成處彰住隨分行圓陰已之能。故曰帳也。
七寶高坐者。與法空相應。名為坐。餘句類而
可知。如事父母。如事帝釋者。一供養行也。大
王我五眼明見三世乃至得為帝王主者。明
佛五眼鑒達因果。善惡達順。應侍□世。方勘
制御綱。攝伏天下。特勸護持如經。得為帝王
[002-0164c]
主。故是為一切聖人。乃至作大利益者。明諸
仁王等。若修至德之行。感聖在於國土。利潤
世間。如經作大利故。若王福盡時乃至七難
必起者。明諸國王行行求世禮。縱情放逸。不
順聖法。故災難必起也。大王若未來世乃至
而供養之者。明諸王等若能專心擁護三寶。
佛之威神令五忍菩薩演化護國。得大利益
如經受持三寶者。我使五大菩薩往護其國。
故大王五今三寶付囑汝等乃至受持般若波
羅蜜者。明如來應別付囑十六國王。觀令
受持流通行化無就第三分中。有六子句經
文。一明大眾阿須輪王厭世多難。願不受生。
二明十六國王棄國重位。遵修妙行。三明十
八梵天。修三乘同觀入定。發通散花供養。四
明其餘諸眾。既登聖果。深入禪定。用神通
花供養於佛。五明十干菩薩興大悲心。救濟
三世苦惱眾生。願令同證無邊三昧。六明復
有十億菩薩。行登窮學。證真法性。成正覺果。
大眾聞佛說七可畏。身無為竪者。明對治交
競。願不生彼國者。行願既立。捨本所居。是
以國事付弟出家者。後資於前。故名付弟。是
利他義也。更修緣進日出家修道四大四色
緣出相者。八勝處觀。觀心彰勝故云出相四
大四色。不用識空者。十一切入也。世忍初
地相者。伏忍五忍之初。故言初地相。第一義
諦九地相者。六地明般若波羅蜜為第一義。
九地相者。前三是堅忍。從歡喜地。至現前。故
言九地相也。捨凡夫身者。捨忍伏。故言捨
凡夫身。入六地身者。七地身。是三界功用相
[002-0165a]
心之身。七地終心。故須捨之。如經捨七報身。
入八法身。八地至十地。八地九地皆有上
中下寂滅忍上下。故言入八法身。有解入八
法身者。八地以上。清淨菩提無功用行。真無
學道。故云入八法身。證一切行者。釋上入
義。般若波羅蜜者。顯究竟道是真證法。十八
梵天阿須輪王得三乘觀同無生境者。明三
乘同觀空無生理也。如經得三乘觀同無生
境。復散花供養者。色界諸梵等。入深妙定。
發神通花供養也。初供養者。總列。革下九種
花。從入定以彰花名入空處。定通發智。以
不思議花。供養於佛。下八種花名。皆因定發
通。現不思義行義。故言三十七品花。而散佛
上。又解空花乃至三十七品花者。盡是伏
忍中九行。習性道種。一中有三為九。及九百
億大菩薩眾者總舉十地。言九言億者。彰
因義未足。其餘一切證道迹果者。六地已還。
皆是方便行。未具足故。云道迹心空花。七
地行心樹下八地行下二花九地十地而散佛
者。因趣果也。及一切眾者行無不集。十千菩
薩者據位彰十。據行彰千。念來世眾生證覺
者。緣進成就。從妙覺三昧。至一切行三昧。皆
是十地以還訖伏忍。攝是因行。故與三昧之
稱。復有十億現成正覺者。始彰果德。


囑累品釋秀許



就此品中。有五分經文。從初至化一切眾生。
說流通利益分。二從後五濁惡世。至將滅不
久。明滅法之相。三從大王怪亂五道。至正法
不久。舉七誡觀修。令識患捨離分。四從十六
[002-0165b]
大國王。至當如佛教。明諸國王奉受持分。五
從爾時大眾竟經。明時大眾普持正法分。佛
告波斯匿王我誡勅汝者。明如來誡勅月光
王弘護三寶也。吾滅度後八十年者。正法之
中。四百二十年後八十年也。八百年者。像
法之中。有一千年。後二百年。有法滅之相也。
八千年者。千五百後。亦有遺文。在外道典藉
中。猶有利益也。無三寶信男信女者。是千五
百年後也。付囑國王四部弟子者。事在正
像法中也。教能顯理。名開空法道。又解。開空
法道者。性照圓旨。法無不通。故言開空法道。
修七賢行者。習種前七方便。是行善故。言修
七方便。十善行者。是集善根。眾生是正善。故
言行十善。後五濁惡世已下明法滅之相。五
濁世者。一劫濁。二煩惱濁。三見濁。四命濁。
五眾生濁。七眾八部祥共作制者。正是法滅
之相也。有七惡事者。一不聽出家行道。二不
得造立佛象塔形。三立統官制眾。四安藉紀
僧。五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六放兵奴為比丘。
七受別請法。問曰。佛在世時亦有兵奴出家。
何故後世放兵奴出家。以為惡事。答曰。一
以不識根性。二為飽煖而已無心求道。是以
滅法。故不聽也。知識比丘共為一心親善者。
吉凶之時。迭相資助。同欣俗禮也。比丘為作
意會者。專修世行。如似出家人。一生之中方
博乞求造立象塔。不遵戒定求福如來道法
者。相雖似善。特違佛意。都非吾法者。非如
來真軌。第三明誡勸。初一明末世諸王恃已
威勢。失脚御於時。以滅正法。勸應順佛教法。
[002-0165c]
弘顯三寶。二明下世之中四部弟子諸國王
等。以非法非律。橫與三寶作其留難。勸應順
法光揚三寶。三明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諸小
國王郡官百辟。自德佛法。非是外道。應修和
敬。莫相是非。四明人怪佛教無正信。死入地
獄 餘報下劣。應遵重三寶。依法修行。五明
若以俗法禁制眾僧。是滅法之相。不應依俗
律治出家人。六明來世弟子自作罪洽破國
因緣非三寶也。七明諸比丘受求名利。向國
王王子說破法因緣。是故勸諸比丘。不應求
名利也。一從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七誡所
說。至當如佛教。明諸仁王。聞佛誡勸。哀感
靈祇。震動大千。自廣受持順佛教法。二從爾
時大眾。至是無佛世。明諸天受持。三從爾
時無量大眾。至般若波羅蜜。明大眾受持。又
解。五滅後八十八百八千者。舉未入者入。未
熟者熟。未解脫者令解脫。無佛法僧及信
男信女時者。將明法由人弘。故先列也。此經
三寶者。舉真實三修。故云三寶付諸國王。四
部弟子者。欲令內外二修行也。為三界眾
生者。利他行中起真實緣集。五濁惡世訖於
王子者。總舉修相對法隨分不同也。自是高
貴滅破吾法者。未證謂證。是增上慢力人也。
作法制我弟子者。見世間之行隨情。已執
之為是。不聽出家。行道者。見背俗專精。言非
出家道。接情以事唱言好人。而不聽造佛象
者。修法身行不成佛塔形者。亦無報身行。立
官制眾者。各起朋黨稱法主也。安蘇藉記僧
者。國已習者不明。不問是非。緣在勝位。故
[002-0166a]
云安藉記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者。以出道
為劣。世行為高也。兵奴為比丘者。以諭諂之
行出利方便也。受別請法者。非是和合有宗
行也。法滅不久者。非是真修相。大王怪亂吾
道者。正明外護失宜也。大王法末世時。明
修相失宜皂白交雜。故言但有修相之名也。
作非法之行者。與修法相違也。橫與法佛眾
僧作大非法者。唯有世法相永出家正軌。作
諸過罪者。對治道陰也。繫縛比丘如獄囚者。
雖復觀修。不就出離亦可竟局品限也。我滅
度即正明涅槃行也。
仁王般若實相論卷第二


比丘顯秀寫流


通後代化化不絕